CN102679673B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79673B
CN102679673B CN201210070993.0A CN201210070993A CN102679673B CN 102679673 B CN102679673 B CN 102679673B CN 201210070993 A CN201210070993 A CN 201210070993A CN 102679673 B CN102679673 B CN 1026796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lid
upper container
storeroom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09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79673A (zh
Inventor
尾崎达哉
及川巧
小岛健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HA Manufacturing Nan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655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9480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36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1397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79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96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796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96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可通过减氧机构来维持减氧状态的空间内高效地收容食品的冰箱。设于蔬菜室(16)的背面的减氧装置(58)介由连接通道(60)连接于收容于蔬菜室(16)的上下两层的上容器(50)和下容器(48)的任一方。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以往,曾提案一种设有CA储藏室的冰箱,该CA储藏室通过取代空气的组成来进行更好地维持食品新鲜程度的CA(Controlled Atmosphere:气调)储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CA储藏的方法有:在食品业界使用较多的气体置换方式、通过减压来减少氧气的真空方式、使用高分子电解质膜而不改变气压地减少氧气的高分子电解质膜方式(例如专利文献4)、以及使用氧气吸附剂的吸附方式等。
气体置换方式是将以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为代表的气体置换成空气来进行储藏的方式,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或蔬菜的流通过程中的新鲜程度维持,但在用于家用冰箱时则会成为庞大的装置。
真空方式是作为为了防止食品的氧化而减少氧气的方法而进行减压的方式,但由于其性能与真空度相关,所以容器的强度或真空泵的能力是必要的,并会成为比较大的装置。
吸附方式与气体置换方式同样地广泛应用于糕点类等的流通过程中,但当吸附剂吸附穿透时则失去效果,寿命很短。
在高分子电解质膜方式中,对高分子电解质膜的阳极与阴极之间赋予电压,并分别进行如下的反应。在阳极,2H2O变成O2+4H++4e-,在阴极,O2+4H++4e-变成2H2O,因此,在CA储藏室内配置高分子电解质膜的阴极侧,使该CA储藏室内部的氧气减少。而且,通过该高分子电解质膜方式,还具有不存在压力变化且装置简单的优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189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278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4897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07690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所述使氧气减少的减氧装置设于储藏室内部的情况下,整个储藏室内部成为减氧状态。因此,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在减氧状态下高效地收容要保存的食品。
此外,在取放食品时,需要打开冰箱的拉出式门、并打开容器的盖这两个动作。此外,此盖的密闭性低,即使使容器内部成为减氧状态,也存在食品的保存状态变坏的问题。
而且,由于CA储藏室内部的氧气减少,所以还需要考虑当吸收该氧浓度低的空气时可能给使用者带来不好的影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可通过减氧机构来维持减氧状态的空间内高效地收容食品的冰箱。
此外,提供一种当拉出容器时,能够通过一个动作来打开盖,并且在关闭盖的状态下能够保持密闭状态的冰箱。
而且,提供一种在使用者从CA储藏室拉出容器之前,使氧浓度上升的冰箱。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具有:储藏室;容器,被收容于所述储藏室;盖,可密闭所述容器;以及减氧机构,使所述容器内部的氧浓度减少。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移动部件,被转动自由地设于所述储藏室的左右两侧壁,且按规定间隔被装配于所述盖上;以及连结部件,连结多个所述移动部件,使所有所述移动部件的转动同步,随着所有所述移动部件的转动,所述盖沿前后方向滑动,并相对于所述容器水平地上下移动。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冰箱,其特征在于,设有浓度上升机构,该浓度上升机构在从所述储藏室拉出所述容器时,提高所述容器内部的氧浓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蔬菜室的门关闭时的纵剖面图。
图2是蔬菜室的门打开时的纵剖面图。
图3是减氧装置附近的纵剖面图。
图4是除去了门的状态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5是蔬菜室的主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蔬菜室的主视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蔬菜室的纵剖面图。
图8是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上容器和下容器收容于蔬菜室的状态的纵剖面图。
图9是将上容器和下容器向前方拉出的状态的蔬菜室的纵剖面图。
图10是除去了门的状态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11是从侧面观察收容了上容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纵剖面图。
图12是从正面观察收容了上容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纵剖面图。
图13是从侧面观察拉出了上容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纵剖面图。
图14是从正面观察拉出了上容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纵剖面图。
图15是拉出了上容器的状态下的密闭部和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6是收容了上容器的状态下的密闭部和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蔬菜室的纵剖面图。
图18是除去了冰箱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9是减氧装置附近的纵剖面图。
图20是减氧装置的主视图。
图21是上容器、盖和隔板的局部剪裁立体图。
图22是上容器、盖和隔板的纵剖面图。
图23是拉出了门时的上容器、盖和隔板的纵剖面图。
图24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蔬菜室的纵剖面图。
图25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蔬菜室的横剖面图。
图26是第八实施方式中的冰箱的流程图。
图27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蔬菜室的纵剖面图。
图中:
10冰箱
16蔬菜室
34回流通道(return duct)
42门
44移动导轨
46固定导轨
48下容器
50上容器
52盖
58减氧装置
60通道(duct)
68密封部件
70开口部
72容器开口部
110冰箱
116蔬菜室
134回流通道
142门
148下容器
150上容器
152盖
154开口部
158减氧装置
160连接部件
162密封部件
164法兰部
166槽
168密封部件
172移动部件
174轴
176第1引导销
178突起部
180长孔
182推压部件
184连接(link)轴
186连结部件
188开闭部件
190轴
192第2引导销
194密闭部
196插入孔
198连接轴
100通气孔
210冰箱
214蔬菜室
252盖
254卡合部
256提起部件
258减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加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10加以说明。
(1)冰箱10的构造
基于图1、图2及图4,对冰箱10的构造加以说明。
冰箱10的箱12由外箱和内箱组合而成,其间配置有未作图示的隔热材料,如图4所示,从上层起被划分为:冷藏室14,蔬菜室16,上冷冻室18,冷冻室20,在上冷冻室18的左侧设有制冰室22。
在蔬菜室16与上冷冻室18、制冰室22之间设有隔热隔壁24,通过冷藏室14和蔬菜室16构成冷藏空间,通过上冷冻室18、冷冻室20以及制冰室22构成冷冻空间。此外,在冷藏室14和蔬菜室16之间配置有隔板25。
如图4所示,在冷藏室14的背面配置有用于冷却冷藏空间的冷藏用蒸发器(以下,仅称为“R蒸发器(eva)”)26,在蔬菜室16的背面配置有冷藏用风扇(以下,仅称为“R风扇”)28。
在冷冻室20的背面配置有用于冷却冷冻空间的冷冻用蒸发器(以下,仅称为“F蒸发器”)30,在上冷冻室18配置有冷冻用风扇(以下,仅称为“F风扇”)32。
如图1所示,由R蒸发器26冷却的空气通过R风扇28被吹送至冷藏室14,其后,经由隔板25对蔬菜室16进行冷却。此外,使冷藏室14冷却的冷气被送至设于蔬菜室16的背面的回流通道34。
该回流通道34为用于使冷藏室14和蔬菜室16冷却的冷气返回到R蒸发器26的冷气返回机构。
此外,由F蒸发器30冷却的空气被F风扇32吹送,对上冷冻室18、冷冻室20以及制冰室22进行冷却。
(2)蔬菜室16的构造
接下来,基于图1以及图5,对蔬菜室16的构造加以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蔬菜室作为具有减氧机构的CA储藏室来加以说明。
在蔬菜室16的背面设有如上所述的回流通道34。回流通道34沿纵向设置,并具有从冷藏室14送来冷气的前空间36和与R蒸发器26相连的后空间38,在前空间36与后空间38之间设有隔壁40。在隔壁40的下部沿纵向设有用于使冷气流通的R风扇28。
在蔬菜室16设有拉出式的门42,左右一对移动导轨44、44从门42的后面沿前后方向水平地突出。左右一对移动导轨44、44可相对于设于蔬菜室16的两内侧壁的固定导轨46、46自由移动。
在左右一对移动导轨44、44上架设有下容器48,在下容器48的上方层叠有上容器50。下容器48和上容器50的大小大致相同,在下容器48的开口了的上面盖有上容器50的底面,在上容器50的底面开有多个贯通孔51,下容器48与上容器50可以通气。
此外,如图5所示,在下容器48的两侧壁的上部形成台阶部49,在该两台阶部49、49上载置上容器50的下部,由此,上容器50可以如图2所示地沿着台阶部49向后方滑动。
在上容器50上设有水平配置的板状的盖52。在盖52的上面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倒L字状的突起部56。
另一方面,在与该两个突起部56、56相对应的位置上,悬吊部件54、54从隔板25的下表面突出。如图5所示,在悬吊部件54上设有倒L字状的突起部56的上部所卡合的卡合孔55,倒L字状的突起部56的上部卡合于该悬吊部件54的卡合孔55,由此,维持水平状态地保持盖52。
在悬吊部件54的卡合孔55的上下方向上存在间隙,突起部56与该间隙相对应地上下移动。
如图1所示,在左右一对移动导轨44、44的后端部设有由永久磁铁形成的第1引入部74,且在左右一对固定导轨46、46的后部也设有由永久磁铁形成的第2引入部76。
通过该第1引入部74和第2引入部76形成引入机构,在将门42关闭规定距离的情况下,由永久磁铁构成的第1引入部74和第2引入部76彼此吸引,使门42易于关闭。
(3)减氧装置58的构造
接下来,基于图1~图3,对作为减氧机构的减氧装置58加以说明。
减氧装置58由高分子电解质膜构成,如在背景技术中所说明的,其为在阳极与阴极之间赋予电压、并通过氧在阴极侧变为水来消耗氧以减少阴极侧的氧的装置。
减氧装置58为板状,从正面观察的情况下,呈大致正方形。
在蔬菜室16的背面设有回流通道34。该回流通道34的前表面,即前空间36的前表面被设置成越靠上方越向冰箱的前方侧倾斜。
在该回流通道34的前表面设有板状的减氧装置58。减氧装置58的阳极侧向回流通道34的前空间36的内部露出,其阴极侧向回流通道34的外方露出。
在装配有减氧装置58的回流通道34的前面设有作为连接部的连接通道60。如图3所示,该连接通道60包括筒状的后连接部62和筒状的前连接部64。
筒状的后连接部62形成为覆盖整个减氧装置58的大小,筒状的前连接部64以仅对应于减氧装置58的高分子电解质膜露出的部分的方式从后连接部62经由台阶部而比后连接部62小地形成。
后连接部62以及前连接部64从正面观察时几乎为正方形,在前连接部64的前面设有开口部70,后连接部62的底面形成为低于前连接部64的底面。
在前连接部64的开口部70的边缘部设有法兰部66,在法兰部66的外面台阶部装配有由硅等构成的环状的密封部件68。
从正面观察时大致正方形的容器开口部72开口于下容器48的后面的与所述开口部70相对应的位置。在关闭门42并将下容器48和上容器50收容于蔬菜室16的状态下,开口部70以及容器开口部72相接触,下容器48的内部与连接通道60的内部在空间上相连接,通过密封部件68与其他空间相隔离。
(4)关闭门42时的状态
基于图1,对关闭门42时的状态加以说明。
当关闭门42时,盖52盖于上容器50来进行密闭,下容器48的容器开口部72与开口部70相连通,下容器48与减氧装置58的阴极侧相连。
此外,在上容器50与下容器48的内部通过贯通孔51连通的状态下,上容器50与下容器48相连,且与其他空间相隔离,形成密闭。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密闭作为也包含大致处于密闭状态的闭塞状态的用语来使用。
当在该密闭状态下分别对减氧装置58的阳极侧和阴极侧施加电压时,阴极侧的氧被消耗,下容器48与上容器50内部的氧浓度降低,能够维持收容于下容器48与上容器50的食品的新鲜程度。
另外,减氧装置58的阳极侧向回流通道34的内部露出。包含使冷藏室14和蔬菜室16冷却的湿度的冷气流入回流通道34,因此,减氧装置58的反应通过该湿度而被促进,能够促进减氧状态。
此外,如图3所示,通过由减氧装置58的反应所产生的氧浓度的减少而在阴极侧所产生的水滞留于连接通道60的后连接部62的底面,并不流向下容器48侧,不会使食品腐坏。
另外,此时,回流通道34越靠上方越向前方倾斜,并在该倾斜部分装配有板状的减氧装置58,因此,附着于高分子电解质膜表面的水很容易地流向下方并滞留于连接通道60的底面。另外,滞留于该底面的水因为量少而自然蒸发。
(5)打开门42时的状态
基于图2,对向前方拉出门42来打开时的状态加以说明。
当向前方拉出门42时,下容器48与上容器50以层叠的状态向前方露出。该情况下,上容器50的盖52的突起部56处为被悬吊于悬吊部件54的状态,因此,盖52成为留于蔬菜室16的天棚面附近的状态。
因此,当拉出上容器50时,上容器50的上面开口,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取出其中的食品。
此外,如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上容器50能够相对于下容器48的上部向后方滑动,因此,在使用者从下容器48取出食品的情况下,使上容器50向后方滑动。
由此,下容器48的上面开口,使用者能够取出食品。此外,向后方滑动的上容器50以位于连接通道60的上方的方式被收容,因此能够使上容器50滑动到里侧。
(6)关闭门42时的状态
基于图1以及图2,对关闭门42时的状态加以说明。
当使用者完成食品的取放并向后方推压门42时,上容器50与下容器48以层叠的状态被收容于蔬菜室16。另外,上容器50的前面上端部形成为越靠后方越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此外,盖52的前端部53也向上方弯曲,并形成为与上容器50的倾斜面一致的倾斜面。
因此,盖52的前面与上容器50的前面的上端部顺利地抵接,盖52抬起从而密闭上容器50的上面。
当向后方移动门42并关闭一定距离时,位于移动导轨44的后端部的第1引入部74与位于固定导轨46的后部的第2引入部76彼此相吸引,门42通过该吸引力而关闭。
此外,通过第1引入部74与第2引入部76之间的吸引力,位于连接通道60前部的密封部件68密合于容器开口部72,使下容器48密闭。
(7)效果
如果是如以上的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则上容器50与下容器48内通过减氧装置58成为减氧状态,能够收容与上容器48、下容器50内的各自大小相对应的食品。例如,在下容器48能够收容大型的蔬菜等,在上容器50能够收容小型的蔬菜等。
此外,减氧装置58被设于回流通道34内部,因此,使用者不会误接触到减氧装置58。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冰箱10加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10的不同点在于盖52的装配构造。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盖52通过悬吊部件54被悬吊起来并可上下移动,但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盖52的两端部成为被载置于位于蔬菜室16的两侧壁的上部的支撑突起部78的状态。
另外,该支撑突起部78沿蔬菜室16的两侧壁的前后方向突出,并以水平状态保持盖52。
即使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冰箱10,也可以使盖52留于蔬菜室16的天棚面附近,而将上容器50和下容器48向前方拉出。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10加以说明。
虽未作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10被设为不设置上容器50的底面的贯通孔51而是通过上容器50来密闭下容器48的构成。根据该构成,设为在上容器50中收容不需要减氧状态的食品,且在下容器48中能够收容需要通过减氧状态来维持新鲜程度的食品。
另外,此时,在将需要防止水分蒸发的食品收容于上容器50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上容器50上设置盖52。
此外,在收容不需要防止水分等蒸发的食品的情况下,不需要在上容器50上设置盖52。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7,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冰箱10加以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10的不同点是下面的构成。
第一不同点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上容器50比下容器48小,上容器50仅被配置于下容器48的后部。
第二不同点是:容器开口部80开口于上容器50的后面,装配于减氧装置58的前方的连接通道60的前端部介由密封部件68密合于该容器开口部80。另外,盖5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密闭上容器50的上面开口部。此外,在上容器50的前面、两侧面、底面未设有贯通孔。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冰箱10中,在上容器50能够储藏需要在减氧状态下保存的、例如黄绿色蔬菜等,在下容器48能够收容不需要减氧状态的、例如比较适合长期保存的马铃薯等。由此,在上容器50和下容器48能够对蔬菜进行选择收容。
此外,在不存在上容器50的下容器48的前端部,能够确保可以收容塑料瓶等的空间。
而且,在拉出下容器48后,氧浓度低的上容器50露出到冰箱外,因此,空气从拉出门42时的上面的露出部分以及容器开口部80流入,所以上容器50内的氧浓度上升,因此,不存在由拉出时的减氧给使用者带来的不好的影响。
[变形例]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永久磁铁作为门42的引入机构,取而代之的,也可以通过弹簧连接在移动导轨44与固定导轨46之间,并通过该弹簧的作用力将门42引入。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以蔬菜室作为具有减氧机构的CA储藏室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其他储藏室。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8~图16,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冰箱加以说明。
(1)冰箱110的构造
基于图8以及图10,对冰箱110的构造加以说明。
冰箱110的箱112由外箱和内箱组合而成,其间配置有未作图示的隔热材料,如图10所示,从上层起被划分为:冷藏室114,蔬菜室116,上冷冻室118,冷冻室120,在上冷冻室118的左侧设有制冰室122。
在蔬菜室116与上冷冻室118、制冰室122之间设有隔热隔壁124,通过冷藏室114和蔬菜室116构成冷藏空间,通过上冷冻室118、冷冻室120以及制冰室122构成冷冻空间。此外,在冷藏室114和蔬菜室116之间配置有隔板125。
在冷藏室114的背面配置有用于冷却冷藏空间的冷藏用蒸发器(以下,仅称为“R蒸发器”)126,在蔬菜室116的背面配置有冷藏用风扇(以下,仅称为“R风扇”)128。
如图8所示,由R蒸发器126冷却的空气通过R风扇128被吹送至冷藏室114,其后,经由隔板125对蔬菜室116进行冷却。此外,使冷藏室114冷却的冷气被送至设于蔬菜室116的背面的回流通道134。
回流通道134为用于使冷藏室114以及蔬菜室116冷却了的冷气循环并返回到R蒸发器126的通道。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回流通道134具有来自蔬菜室116的冷气用于返回的前空间136和用于向R蒸发器126流动的后空间138,前空间136与后空间138之间设有隔壁140。
而且,在该隔壁140上配置有R风扇128。此外,前空间136的前面156构成为越靠上方越向冰箱的前方侧倾斜的面。
在冷冻室120的背面配置有用于冷却冷冻空间的冷冻用蒸发器(以下,仅称为“F蒸发器”)130,在上冷冻室118配置有冷冻用风扇(以下,仅称为“F风扇”)132。由F蒸发器130冷却的空气通过F风扇132被吹送,对上冷冻室118、冷冻室120以及制冰室122进行冷却。
(2)蔬菜室116的构造
接下来,基于图8以及图9,对蔬菜室116的构造加以说明。
蔬菜室116的前面开口,并设有拉出式的门142。左右一对移动导轨144、144从该门142的后面沿前后方向水平地突出。此外,在蔬菜室116的左右两内侧壁分别沿前后方向设有固定导轨146、146,门142的移动导轨44[s1]可沿着该固定导轨146移动。
在左右一对移动导轨144、144上架设有上面开口的箱型的下容器148。在该下容器148的后部上面配置有上容器150。在此,上容器150被配置于设在下容器148的上面后部的台阶部。
在该上容器150开口的上面配置有密闭用的盖152。后面将对该盖152进行详细说明。矩形的开口部154开口于上容器150的后面。
在回流通道134的前空间136的前表面156上的、与上容器150的开口部154相对的位置上,装配有板状的减氧装置158。该减氧装置158为使用了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减氧装置,在高分子电解质膜的阳极与阴极之间赋予电压,并通过氢在阴极侧变为水来实现减氧。该高分子电解质膜的阴极被设于上容器150侧。
筒状的连接部件160从减氧装置158的前表面156向上容器150突出。在连接部件160的前端部的开口部装配有由硅等材料形成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62。上容器150的开口部154密合于该密封部件162,由此,上容器150的内部与减氧装置158连接。
此外,在移动导轨144的后端部和该蔬菜室116的背面分别设有未作图示的磁铁,当将门142关闭一定程度以上时,这些磁铁彼此相吸引,通过磁力来将门142引入。此外,能够通过该磁力来提高密封部件162与上容器150的开口部154的密合度。
(3)上容器150的盖152的构造
接下来,基于图11~图16,对上容器150的盖152的构造加以说明。
上容器150的上端部向外方翻折,形成法兰部164。在法兰部164上,沿上容器150的上面开口部的边缘设有槽166,在该槽166中嵌入密封部件168。
在蔬菜室116的两侧壁上沿前后方向分别固定有长方形的固定板170。在该固定板170上按规定间隔以各轴174为中心转动自由地装配有由长方形的板材形成的4个移动部件172。
在比移动部件172的轴174靠近上方的位置突出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1引导销176。此外,在移动部件172的比该移动部件172的轴174靠近下方的位置设置连接轴184,并装配有一体地连结4个的移动部件172的板状的连结部件186。
位于最后方的移动部件172的下部比其他移动部件172更向下方延伸设置,从冰箱正面观察时,棒状的推压部件182在该延伸设置的下端部沿左右方向突出。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盖152的两侧端部的、与各移动部件172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向上方突出有突起部178。在突起部178上,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180沿左右方向开口。而且,从移动部件172突出的第1引导销176贯通长孔180,由此,4个移动部件172将盖152保持水平状态。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位于从前方数第2个移动部件172和第3个移动部件172之间的固定板170部分,以轴190为中心转动自由地装配有由长方形的板材形成的开闭部件188。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比开闭部件188的轴190靠近上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突出有第2引导销192,在该第2引导销192上转动自由地装配有密闭部194。即,插入孔196开口于密闭部194的上部,第2引导销192插通于该插入孔196。
此外,在开闭部件188的轴190的下方设有连接轴198,上述的连结部件186连结于该连接轴198。另外,移动部件172和开闭部件188以及连结部件186由用以施加载重负荷(自重)的黄铜或不锈钢形成,,而其他部件由合成树脂形成。
通气孔100开口于盖152的、与密闭部194相对应的位置上,在该通气孔100中嵌入有圆筒状的橡胶部件102。
(4)盖152的动作状态
接下来,对取放上容器150时的盖152的动作状态加以说明。
首先,基于图8、图11、图12、图16,对蔬菜室116的门142关闭时的状态加以说明。
下容器148以及上容器150被收容于蔬菜室116,在位于上容器150的后面的开口部154,介由密封部件162连接有减氧装置158的连接部件160。
位于最后方的移动部件172的下端的推压部件182通过上容器150的后面被向后方推压,与此相伴,连结部件186以移动至后方的状态被固定。因此,各移动部件172以轴174为中心,以越靠上方越向前方倾斜的倾斜状态被固定(参照图11)。
如图16所示,从各移动部件172突出的第1引导销176位于长孔180的下部,并以将盖152盖于上容器150的状态被固定。此时,上容器150和盖152通过密封部件168而成为密闭状态。
此外,开闭部件188也与移动部件172同样地以倾斜状态被固定,密闭部194以将盖152的通气孔100密闭的状态被固定。在通气孔100中装配有圆筒状的橡胶部件102,因此,能够切实地进行密闭。
接下来,基于图9、图13、图14、图15、图16,对拉出门142时的状态加以说明。
当向前方拉出门142时,上容器150与下容器148一同被向前方拉出。此时,到现在为止将推压部件182向后方推压的上容器150的后面也向前方移动,因此,通过连结部件186和各移动部件172以及开闭部件188的载重负荷(自重),各移动部件172和开闭部件188以轴184、190为中心,在图13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当移动部件172以轴174为中心转动,开闭部件188以轴190为中心转动时,第1引导销176和第2引导销192以轴174以及轴190为中心向上方移动。此时,插有第1引导销176的突起部178的孔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180,因此,第1引导销176具有最初沿长孔180的上下方向向上方移动的所谓游隙。
另一方面,第2引导销192被嵌合于密闭部194的圆形插入孔196,因此,密闭部194与第2引导销192向上方的动作一同向上方移动。即,如图15和图16所示,密闭部194向上方的移动早于其他4个突起部178向上方的移动,因此,首先密闭部194将通气孔100开放,将密闭状态解除。
因此,上容器150内的密闭状态被解除,所以曾处于密闭状态的开口部154与密封部件162的密闭状态消失,能够简单地向前方拉出门142。
而且,4个移动部件172进一步向上方转动,第1引导销176在长孔180内向上方移动,由此,4个突起部178也被向上方提起,盖152维持水平状态的同时,一边向后方滑动,一边被提起。
即,一边维持盖152与上容器150的上面的平行状态一边提起盖152。因为能够通过向前方完全拉出门142这1个动作来打开上容器150的盖152,所以,不需要向以往那样通过门142的拉出动作和盖152的打开动作这2个动作来进行食品的取放动作。
接下来,在关闭门142的情况下,当向后方推门142时,下容器148和上容器150被收容于蔬菜室116内。此时,上容器150的后面使推压部件18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连结部件186向后方移动,位于4个移动部件172的上部的突起部178向下方移动,一边维持盖152的水平状态一边将盖152覆盖于上容器150的上面。
另一方面,通气孔100通过密闭部194被密闭,上容器150的开口部154通过密封部件162被密闭,因此,上容器150内部成为密闭状态。当在该状态下使减氧装置158动作时,上容器150内部成为减氧状态。
(5)效果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通过拉出门142,能够容易地拉出由盖152密闭的上容器150。该情况下,在盖152向上方移动之前,将通气孔100密闭的密闭部194向上方移动,因此,通气孔100被开放,所以盖152易于打开。即,上容器150的内部即使在减压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打开门142。
此外,盖152一边维持水平状态一边覆盖上容器150或与其分离,因此,能够形成相对于上容器150的密闭状态。
此外,减氧装置158被配置于回流通道134的内部,因此,使用者不会接触减氧装置158。
未装配有减氧装置158的下容器148可以被用于与上容器150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未配置上容器150的下容器148的前部上方,能够收容塑料瓶等饮料容器或食材。即,能够在下容器148收容适合保存的马铃薯等;在上容器150收容黄绿色蔬菜等,对蔬菜进行选择收容。
此外,当拉出门142时,首先下容器148被拉出,其后上容器150露出到冰箱外。因此,在氧浓度低的上容器150露出冰箱外之前,空气从与连接部件160分离的上容器150的开口部154侵入,上容器150内的氧浓度上升,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好的影响。
(6)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上下两层中的上容器150的盖152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即使是容器为1个的情况下的盖,也能够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适用。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将减氧装置158连接于上容器150,但是取而代之地,使通气孔开口于上容器150的底面,通过上容器150使下容器148的上面开口部密闭,将上述所说明的盖152盖于上容器148。
而且,也可以将减氧装置158连接于下容器148,使上容器150和下容器148这两个容器保持减氧状态。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位于最后方的移动部件172的下部向下方延伸设置,并在该延伸设置部设置推压部件182,但该推压部件182也可以与移动部件172分开设置。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4个移动部件172进行了说明,但移动部件172的数量并不限于此,至少在盖152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置即可。
使多个移动部件172以轴174为中心自由转动,将连结部件186装配于轴174的下方,使4个移动部件172同步,但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构造来使多个移动部件172同步。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蔬菜室来进行了说明,但对设置盖的容器进行收容的室也可以是其他储藏室的容器。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冰箱加以说明。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7~图23,对第六实施方式的冰箱210加以说明。
(1)冰箱210的构造
首先,基于图17以及图18,对冰箱210的构造加以说明。
冰箱210的箱212由外箱内箱组合而成,其间配置有未作图示的隔热材料,如图18所示,从上层开始被划分为:冷藏室214,蔬菜室216,上冷冻室218,冷冻室220,在上冷冻室218的左侧设有制冰室222。
在蔬菜室216与上冷冻室218、制冰室222之间设有隔热隔壁224,通过冷藏室214和蔬菜室216构成冷藏空间,通过上冷冻室218、冷冻室220以及制冰室222构成冷冻空间。此外,在冷藏室214和蔬菜室216之间配置有隔板225。
在冷藏室214的背面配置有用于冷却冷藏空间的冷藏用蒸发器(以下,仅称为“R蒸发器”)226,在蔬菜室216的背面配置有冷藏用风扇(以下,仅称为“R风扇”)228。
在冷冻室220的背面配置有用于冷却冷冻空间的冷冻用蒸发器(以下,仅称为“F蒸发器”)230,在上冷冻室218配置有冷冻用风扇(以下,仅称为“F风扇”)232。
如图17所示,由R蒸发器226冷却的空气通过R风扇228被吹送至冷藏室214,其后,经由隔板225对蔬菜室216进行冷却。此外,冷却了冷藏室214的冷气被送至设于蔬菜室216的背面的回流通道234。
该回流通道234为用于使冷藏室214和蔬菜室216的冷气返回到R蒸发器226的冷气返回机构。
此外,由F蒸发器230冷却的空气通过F风扇232被吹送,对上冷冻室218、冷冻室220以及制冰室222进行冷却。
(2)蔬菜室216的构造
接下来,基于图17,对蔬菜室216的构造加以说明。
在蔬菜室216的背面设有如上所述的回流通道234。回流通道234沿纵方向设置,并具有从冷藏室214送来冷气的前空间236和与R蒸发器226相连的后空间238,在前空间236与后空间238之间设有隔壁240。在隔壁240的下部沿纵方向设有用于使冷气流通的R风扇228。
在蔬菜室216设有拉出式的门242,左右一对移动导轨244、244从门242的后面沿前后方向水平地突出。左右一对移动导轨244、244可相对于设于蔬菜室216的两内侧壁的固定导轨246、246自由移动。
在左右一对移动导轨244、244上架设有下容器248,在下容器248的上方层叠有上容器250。下容器248和上容器250的大小大致相同,在下容器248的开口了的上面盖有上容器250的底面,在上容器250的底面开有多个贯通孔251,下容器248与上容器250可以通气。
在上容器250上设有盖252。随后对该盖252加以说明。
在连接通道260内部的下部且比减氧装置258靠近下方的位置,以与向连接部件260的所述后方的下方倾斜的底面在宽度方向上平行的方式设置片状的吸水部件274,且,吸水部件274的前部位于连接通道260的内部,后部贯通回流通道234的壁,并位于回流通道234的前空间236的底面附近。
位于该底面附近的吸水部件274的后端部被多次弯曲而形成褶状。
(3)减氧装置258的构造
接下来,基于图19和图20,对作为减氧机构的减氧装置258加以说明。
减氧装置258由高分子电解质膜构成,如在背景技术中所说明的,其为在阳极与阴极之间赋予电压、并通过氧在阴极侧变为水来消耗氧以减少阴极侧的氧的装置。
减氧装置258为板状,从正面观察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呈大致正方形。
在蔬菜室216的背面设有回流通道234。该回流通道234的前表面,即前空间236的前表面被设为越靠上方越向冰箱的前方侧倾斜。
在该回流通道234的前表面设有板状的减氧装置258。减氧装置258的阳极侧向回流通道234的前空间236内部露出,其阴极侧向回流通道234的外方露出。
在装配有减氧装置258的回流通道234的前面设有连接通道260。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该连接通道260包括筒状的后连接部262和筒状的前连接部264。
筒状的后连接部262形成为覆盖整个减氧装置258的大小,筒状的前连接部264以仅对应于减氧装置258的高分子电解质膜露出的部分的方式从后连接部262经由台阶部而比后连接部262小地形成。
后连接部262以及前连接部264从正面观察时大致为正方形,在前连接部264的前面设有开口部270,后连接部262与前连接部264的底面形成一体,并形成为越靠后方越向下方倾斜。
在前连接部264的开口部270的边缘部设有法兰部266,在法兰部266的外面台阶部装配有由硅等构成的环状的密封部件268。
下容器248的后面的与所述开口部270相对应的位置从正面观察时为开有大致正方形的容器开口部272。在关闭门242并将下容器248和上容器250收容于蔬菜室216的状态下,开口部270以及容器开口部272相接触,下容器248内部与连接通道260的内部在空间上相连接,通过密封部件268而与其他空间隔离。
(4)盖252的构造
接下来,基于图21~图23,对上容器250的盖252的构造加以说明。
盖252为板状,并被形成为比上容器25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长,在盖252盖于上容器250的情况下,成为在比上容器250靠近前方的位置形成延伸设置部253的状态。
在盖252的上表面的前部和后部附近分别突出设置有卡合部254。如图21所示,该两个卡合部254形成为由左右一对立壁254a、254a和跨设于该左右一对立壁254a、254a的上端部的天棚部254b构成的大致倒U字状的形状。
两个L字状的提起部件256从隔板225的下表面突出。该两个提起部件256的突出位置与盖252的两个卡合部254的位置相对应。
该提起部件256的下部具有越靠后方越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256a,并与卡合部254的天棚部254b抵接。
在盖252的后端部具有向下方翻折的后法兰部290。此外,盖252的前端部,即延伸设置部253的前端部也具有向下方翻折的前法兰部292。
拉出部件294从门242的后面中央部向后方突出。该拉出部件294的后端部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爪状。该拉出部件294的后端部与盖252的前法兰部292卡合。
(5)门242的状态
首先,对下容器248和上容器250被收容于蔬菜室216时的盖252的状态加以说明。
如图22所示,盖252被载置于上容器250上,将上容器250的开口了的上面密闭。此时,上容器250位于盖252的后侧,盖252的延伸设置部253位于上容器250的前方。
提起部件256与卡合部254以分离的状态配置。此外,从门242向后方突出的拉出部件294的后端部与盖252的前法兰部292卡合。
接下来,对打开门242时的状态加以说明。
当向前方拉出门242时,上容器250和下容器248也同时被向前方拉出。拉出部件294向前方移动,因此,盖252也向前方移动。当盖252向前方移动时,卡合部254的天棚部254b与提起部件256的下部的倾斜面256a卡合,卡合部254沿该倾斜面256a向上方移动,与此同时,盖252被提起,上容器250的上面开口。
此时,上容器250正在与盖252的延伸设置部253相对的位置移动,因此,即使盖252被打开,上容器250也不会从蔬菜室216向前方露出。而且,当仅稍稍打开盖252时,容器外部的氧气便流入上容器250以及下容器248内部。
此时,设于下容器248的后部的容器开口部272也从减氧装置258分离,因此,氧气也从该容器开口部272流入。
在完全拉出上容器250的状态下,大量的氧气流入上容器250和下容器248内部,容器内部的氧浓度上升。因此,在打开了门242的状态下,不存在由氧浓度低所引起的对使用者的不好的影响。
接下来,对关闭门242时的状态加以说明。
当关闭门242时,上容器250的后端部与盖252的后法兰部290抵接,并向后方推压盖252。这样一来,提起部件256与卡合部254的卡合被解除,盖252再次如图22所示地将上容器250的上面开口部密闭。
(6)减氧装置258的动作状态
接下来,基于图19,依次对减氧装置258的动作状态加以说明。
首先,当关闭门242时,下容器248的容器开口部272与连接部件260的开口部270连通,下容器248在密闭状态下与减氧装置258的阴极侧相连。
当在该状态下分别向减氧装置258的阳极侧和阴极侧施加电压时,阴极侧氧被消耗,下容器248内部的氧浓度降低,能够维持收容于下容器248的食品的新鲜程度。
通过该氧浓度的减少,将在减氧装置258的阴极侧产生水。该水在减氧装置258的电解质膜的表面分布的最多。减氧装置258沿纵方向且以越靠上方越向前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因此,该所分布的水中的电解质膜表面的水将流下并滞留于位于连接通道260的后连接部262的底面的储水部263(参照图19)。
滞留于位于该底面的储水部263的水通过位于连接部件260内的吸水部件274的前部被吸收,并被排出到位于回流通道234的前空间236的底面的储水部237并滞留于此。
通过向回流通道234排出连接通道260内部的水,水将不会流入下容器248,不会使食品腐坏。
此时,吸水部件274仅使水流过,阻断氧浓度变少的空气流入回流通道234的前空间236。因此,该吸水部件274为水的排出机构,且兼作空气的阻断机构。
被排出的水滞留于回流通道234的前空间236的储水部237,前空间236的湿度将上升。另一方面,在冷藏室214以及蔬菜室216循环了的冷气流入该回流通道234内,因此,冷气内部含有很大湿度。
在减氧装置258的阳极侧,水蒸气为反应所需的成分,因此,其反应通过来自返回到该回流通道234的具有湿度的冷气和滞留于前空间236的底面的水的湿度而进一步得到促进,并关系到减氧装置258中的氧浓度的减少。
特别是,吸水部件274的后部形成为褶状,因此,能够使滞留于回流通道234的储水部237的水积极地蒸发,增加回流通道234内部的蒸发水分量,并能够对大量的水进行处理。
此外,该蒸发的水分能够如上所述地促进减氧装置258的反应。因此,该吸水部件274也兼作湿度回收机构。
(7)效果
如果是如以上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冰箱210,则在打开了门242时,盖252打开上容器250的上面开口部,并且氧气从上容器在通过盖252的延伸设置部253的过程中所打开的上面开口部流入上容器250和下容器248内,上容器250和下容器248的氧浓度上升。因此,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24,对第七实施方式的冰箱210加以说明。
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不同点在于在下容器248的后面设置了风扇296这一点。
即,如图24所示,在下容器248的后面的容器开口部272的下部设有第2容器开口部298,在该第2容器开口部298装配有风扇296。此外,减氧装置258的连接通道260被构成为除了覆盖容器开口部272,还覆盖该第2容器开口部298。
如果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冰箱210,则在关闭门242且减氧装置258动作的情况下,通过使风扇296旋转,能够使氧浓度低的空气在下容器248内部循环,并能够使低氧浓度均匀。
此外,在打开了门242时,包含氧气的空气从作为该动作的风扇296的空气流入口的第2容器开口部298流入,能够使容器248内部的氧浓度迅速上升。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25及图26,对第八实施方式的冰箱210加以说明。
第八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不同点在于减氧装置258的阳极侧并不被设于回流通道234内部而是被设于高氧室300内部。
即,如图25所示,在高氧室300的一个部分设有减氧装置258,在另一个部分设有风挡(damper)302中的一个。而且,另一个风挡302(未作图示)被连接于连接通道260内部。
此外,在门242的前部设有门开放开关304和开放灯306。风挡302、减氧装置258、门开放开关304、开放灯306被连接于未作图示的控制部。
左右一对开放阻止部件308从门242的后面突出。该开放阻止部件308为板状,并设置成开有锁定孔310。另一方面,在与该开放阻止部件308相对应的蔬菜室216的内侧壁的前端部设有左右一对锁定部件312。
该锁定部件312的沿左右方向突出的锁定突起部314被进退自由地设置,该锁定突起部314与开放阻止部件308的锁定孔310卡合。由此,阻止门242的开放。
锁定部件312通过所述控制部被电控,当使门开放开关304成为接通(ON)状态时,使锁定突起部314从锁定部件312退出,解除锁定状态。
基于图26的流程图,对所述构成的冰箱210中使门242开放时的动作状态加以说明。
在使用者打开蔬菜室216之前,使门开放开关304成为接通(ON)状态(步骤1)。另外,当不使门开放开关304成为接通(ON)状态时,由于锁定突起部314与开放阻止部件308的锁定孔310卡合,所以使用者不能使门242开放。
当门开放开关304成为接通(ON)状态时,控制部使施加于减氧装置258的阴极和阳极的电压停止,并使风挡302开放(步骤2)。在减氧装置258正在动作时,通过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反应,高氧室300内部的氧浓度上升。
因此,通过风挡302的开放,该氧浓度高的空气流入下容器248内部,氧浓度上升。
控制部使锁定部件312的锁定突起部314退出,并解除锁定孔310与锁定突起部314的锁定(步骤3)。由此,门242成为开放状态。
控制部使开放灯306点亮,并表示使用者能够使门242开放(步骤4)。
如果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冰箱210,则因为使高氧室300内部的氧浓度高的空气流入下容器248内部,所以,能够使下容器248的氧浓度短时间上升。此外,通过锁定部件312,在氧浓度上升之后使门242成为可以开放的状态,因此,使用者不会吸入氧浓度低的空气。
[第九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27,对第九实施方式的冰箱210加以说明。
第九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不同点为如下的点。
第一不同点是:减氧装置258并不连接于下容器248,而是连接于在上容器250的后面开口的容器开口部316。另外,上容器250通过盖252密闭。
第二不同点是:上容器250比下容器248小,在下容器248的后部上面配置有上容器250。
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浓度上升机构,当向前方拉出门242时,能够同时拉出下容器248和上容器250,而首先,下容器248露出,拉出后经过一段时间,上容器250才露出。
因此,从拉出下容器248后到拉出上容器250的时间之间,正常的空气从容器开口部316流入,能够提高通过减氧装置258使得氧浓度降低的上容器250内部的空气的氧浓度。
此外,未装配减氧装置258的下容器248可以与上容器250用于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没有上容器250的下容器248的前部,能够收容塑料瓶等饮料容器或食材。即,能够在下容器248收容适合保存的马铃薯等,在上容器250收容黄绿色蔬菜等,对蔬菜进行选择收容。
[变形例]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以上下两层中的上容器250的盖252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对于1个容器的盖,也能够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地适用。
此外,以蔬菜室216进行了说明,但对设置盖的容器进行收容的室也可以是其他储藏室的容器。
在以上记述中,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而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其意图并不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形态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包含于权利要求所述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25)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具有:
储藏室;
容器,被收容于所述储藏室;
盖,可密闭所述容器;
减氧机构,使所述容器内部的氧浓度减少;以及
氧浓度上升机构,从所述储藏室拉出所述容器时,提高所述容器内部的氧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具有上下两层配置的上容器和下容器,
所述减氧机构设于所述储藏室的背面,并连接于所述上容器或所述下容器的至少一个容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氧机构介由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上容器或所述下容器的至少一个容器,
在与所述上容器或所述下容器相连接的所述连接部的前部设有密封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为在所述上容器被收容于所述储藏室内时覆盖于所述上容器的盖。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氧机构连接于所述下容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容器将所述下容器的上面开口部密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将所述上容器的上面开口部密闭,
在所述上容器的底面具有多个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氧机构连接于所述上容器,
所述盖将所述上容器的上面开口部密闭。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当拉出所述上容器和所述下容器时,所述上容器可在所述下容器上向后方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氧机构连接于所述下容器,
滑动到后方的所述上容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储藏室的背面设有冷气流通的通道,
所述减氧机构设于所述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被架设在从设于所述储藏室的门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移动导轨上,
左右一对所述移动导轨沿设于所述储藏室的两侧壁的固定导轨在前后方向上自由移动,
设有将所述容器引入到所述储藏室内部的引入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有:
多个移动部件,被转动自由地设于所述储藏室的左右两侧壁,且按规定间隔安装于所述盖;和
连结部件,连结多个所述移动部件,使所有所述移动部件的转动同步,
随着所有所述移动部件的转动,使所述盖沿前后方向滑动,同时相对于所述容器水平地上下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有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被收容于所述储藏室的所述容器推压,并使所述连结部件沿前后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最后方的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推压部件是一体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用于通过所述盖来密封所述容器的密封部件被设于所述容器或所述盖。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当向前方拉出所述容器、由所述容器进行的对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消失时,多个所述移动部件因所述连结部件和所述推压部件的自重而转动,所述盖向上方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上设置通气孔,
具有与所述移动部件一同转动并使所述盖的通气孔开闭的密闭部的开闭部件,被设于所述储藏室的所述侧壁,
所述开闭部件与多个所述移动部件一同转动,并通过所述密闭部将所述通气孔开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的上表面按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突起部,
在所述突起部上开有沿左右方向开口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
所述长孔与所述移动部件通过第1引导销连结,
在所述密闭部上沿左右方向开有剖面呈圆形的插入孔,
所述插入孔与所述开闭部件通过第2引导销连结,
在所述盖通过多个所述移动部件而向上方移动之前,所述开闭部件通过所述密闭部将所述通气孔开放。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浓度上升机构具有:
提起部件,从所述储藏室的天棚面向下方突出;和
突出部,从所述盖向上方突出,
在所述盖与所述容器一同向前方移动了时,所述提起部件与所述突出部卡合,将所述盖提起,使氧气流入所述容器内部并使氧浓度上升。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的前部具有比所述容器的前部向前方突出的延伸设置部,
所述容器在所述盖被提起的状态下被向前方拉出,所述容器在通过与所述盖的延伸设置部相对的位置的过程中,使氧气流入所述容器内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浓度上升机构具有使氧气流入所述容器内的风扇,
在开放设于所述储藏室的门时,使所述风扇工作。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浓度上升机构具有将设于所述储藏室的门开放的门开放开关,
当所述门开放开关成为接通状态时,所述氧浓度上升机构在提高所述容器内的氧浓度后,将设于所述储藏室的门开放。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浓度上升机构具有与所述容器内隔着高分子电解质膜的高氧室,
在开放设于所述储藏室的门之前,通过所述高分子电解质膜使所述高氧室的氧浓度高的空气和所述容器内的氧浓度低的空气混合。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的下方配置有下容器,
所述氧浓度上升机构能够通过在设于所述储藏室的门处于关闭状态时使所述容器的前部位于比所述下容器靠后方的位置来实现,
在打开设于所述储藏室的门时,所述氧浓度上升机构通过与所述下容器相比推迟向所述储藏室外拉出所述容器来提高所述容器内部的氧浓度。
CN201210070993.0A 2011-03-17 2012-03-16 冰箱 Active CN1026796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59549/2011 2011-03-17
JP2011059549 2011-03-17
JP2011065576A JP5794800B2 (ja) 2011-03-24 2011-03-24 冷蔵庫
JP065576/2011 2011-03-24
JP2011083651A JP5813979B2 (ja) 2011-04-05 2011-04-05 冷蔵庫
JP083651/2011 2011-04-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9673A CN102679673A (zh) 2012-09-19
CN102679673B true CN102679673B (zh) 2015-02-04

Family

ID=46811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0993.0A Active CN102679673B (zh) 2011-03-17 2012-03-16 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796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2861B (zh) * 2017-12-22 2020-07-28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
TWI767842B (zh) * 2020-11-27 2022-06-11 台灣奈米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一種移氧裝置及包含其的電冰箱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32259A (ja) * 1997-05-29 1998-12-15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05207690A (ja) * 2004-01-23 2005-08-04 Toshiba Corp 冷蔵庫
CN101354208A (zh) * 2007-07-26 2009-01-28 株式会社东芝 冰箱
CN100587374C (zh) * 2004-05-31 2010-02-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藏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32259A (ja) * 1997-05-29 1998-12-15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05207690A (ja) * 2004-01-23 2005-08-04 Toshiba Corp 冷蔵庫
CN100587374C (zh) * 2004-05-31 2010-02-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藏库
CN101354208A (zh) * 2007-07-26 2009-01-28 株式会社东芝 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9673A (zh) 2012-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12167B2 (en) Refrigerator
CN107782040B (zh) 保鲜室及其冰箱
KR101104567B1 (ko) 냉장고 서랍장치
KR101995427B1 (ko) 냉장고
JP5813979B2 (ja) 冷蔵庫
CN106196854A (zh) 储藏箱
EP3550228B1 (en) Refrigerating and freezing device
CN102494464A (zh) 冰箱
JP2009222342A (ja) 冷蔵庫
CN106839584B (zh) 风冷冰箱
JP6026127B2 (ja) 冷蔵庫
JP2010048426A (ja) 冷蔵庫
CN102679673B (zh) 冰箱
JP5011231B2 (ja) 冷蔵庫
CN102679660B (zh) 冰箱
JP5794800B2 (ja) 冷蔵庫
CN106766624B (zh) 冰箱及用于冰箱的储物容器
CN106766623B (zh) 冰箱及用于冰箱的储物容器
JP5885979B2 (ja) 冷蔵庫
CN206291614U (zh) 冰箱及用于冰箱的储物容器
JP2013002798A (ja) 冷蔵庫
CN104121750B (zh) 制冷器具
WO2018117178A1 (ja) 冷蔵庫
KR102206240B1 (ko) 냉장고
CN1721792B (zh) 电冰箱的面包收纳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31

Address af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st Road, Shishan Songgang pine summer Industrial Park, Nanhai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Co-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A MANUFACTURING (NAN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07

Address af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st Road, Shishan Songgang pine summer Industrial Park, Nanhai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A MANUFACTURING (NAN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23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st Road, Songxia Industrial Park, Shishan Songgang,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A MANUFACTURING (NANHAI) Co.,Ltd.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