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4362B - 用于将柔性基板和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将柔性基板和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4362B
CN101404362B CN 200810161464 CN200810161464A CN101404362B CN 101404362 B CN101404362 B CN 101404362B CN 200810161464 CN200810161464 CN 200810161464 CN 200810161464 A CN200810161464 A CN 200810161464A CN 101404362 B CN101404362 B CN 1014043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board
flexible base
lower plate
upp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6146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04362A (zh
Inventor
近藤正裕
大崎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Visca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618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147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04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4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04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43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将柔性基板(10)和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无论是否在上面或下面设有电路,这种结构均可提供连接,确保可靠的连接,提高可靠性,并同样提高可加工性。本发明的这种结构是用于将柔性基板(10)和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该终端接头包括上板(3)和下板(4)、以直立的方式形成在下板上的柱体(5)、以及形成在柔性基板(10)中的孔(11),下板(4)上的柱体(5)插入该孔(11);通过弯曲插入孔(11)中的柱体(5),柔性基板(10)保持在上板(3)和下板(4)之间,其中各个上板(3)和下板(4)中形成有突起(6、7),并且柔性基板(10)被夹持在所述突起之间。

Description

用于将柔性基板和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诸如膜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的柔性基板与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这种常规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公知一种连接结构,其构造成:终端接头50具有上板和下板,在各个终端接头50的下板上以直立的方式形成柱体(barrel)51;在电路板53上形成孔52,下板中的柱体51插入到孔52中;在板53的形成有孔的部分上设有具有同样的孔的加强板54;提起上板以将形成在下板上的柱体51插入到电路板53的孔52中,而后将上板恢复到其原始状态,从而使板53夹在下板和上板之间,并将柱体51弯曲,以紧固上板;并且电路板53的印刷侧和下板彼此接触。根据这种常规技术的示例,可以改善可加工性、防止电路表面受损并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对于另一个常规技术的示例,如图2所示,公知一种连接结构,其构造成:各个端子61设置在沿基板60的纵向的一端;FPC62安装在基板60的安装表面上;并且FPC62由柱体63的外缘表面以及安装表面压接并紧固,柱体63从基板60的两侧大致垂直于基板60的纵向延伸,面向安装表面设置,并被向内弯曲以形成圆柱形。利用这种结构,柱体63的外缘表面与FPC62表面接触,从而缓和了施加到FPC62的集中应力,这可防止FPC62受损。即使由于长期变化,FPC62上的应力缓和导致FPC62的材料厚度减小,也能够通过柱体63向FPC62施加弹力,这可长时间保持与FPC62的稳定连接。这些柱体63具有较小的弹簧常数,并且相应地它会减小由于FPC62的材料厚度减小所导致的弹性压力下降。
对于又一种常规的技术示例,如图3所示,公知一种连接结构,其包括:将薄膜电路70保持在其间的一对金属板71和72;两个连接元件73和74,它们以固定方式将这对金属板71和72与插于其间的薄膜电路70相连;以及至少一个突起75,该突起形成于这对金属板71和72的至少一个上,并以朝薄膜电路70突出的方式位于两个连接元件73和74之间。
由于图1中所示的常规技术示例具有如下结构:突起仅设置在各个端子的上板或下板上,以使柔性基板的电路和端子彼此接触,因此,当不具有突起的端子表面与电路侧彼此接触时,它缺少连接的可靠性,并且相应地,必须转动端子以适应柔性基板的电路表面。
示于图2中的常规技术示例具有难于保持上部和下部之间的接触平衡,在上部和下部之间,利用了上部设有突起且下部设有孔的结构,这是由于位于上部和下部之间的接触点的形状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当实施环境检测等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性能。
示于图3中的常规技术示例,端子的突起和柔性基板的电路表面在它们彼此匹配后就彼此接触,这导致具有较差的可加工性。同样,利用这种常规技术示例所示的结构,难于采用多级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柔性基板和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无论柔性基板的上面或下面是否具有电路,该结构均能够可靠地将柔性基板的电路和端子彼此接触并彼此导电(可在柔性基板的任意一侧进行连接);该结构能够利用具有现有的常规形状的端子提供两侧连接(仅更换压接部分);该结构能够使得保持上部和下部的接触力之间的平衡更为容易,从而提高了连接可靠性;该结构能够改善可加工性,因为可在无须关注柔性基板的哪一侧具有电路的情况下进行端子压接工作,这导致显著减少了工时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将柔性基板与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该终端接头包括上板和下板、以直立的方式形成在下板上的柱体、形成在该柔性基板中的孔,下板上的柱体插入该孔;通过弯曲插入孔中的柱体,柔性基板保持在上板和下板之间,其中:各个上板和下板中形成有突起;并且柔性基板被夹持在突起之间。
上述本发明使得如下情况成为可能:即无论柔性基板的上面或下面是否具有电路,均能够可靠地将柔性基板的电路和端子彼此接触并彼此导电(可在柔性基板的任意一侧进行连接),并且能够利用具有现有的常规形状的端子提供两侧连接(仅更换压接部分)。而且,它能够使得保持上部和下部的接触力之间的平衡更为容易,从而提高了连接可靠性。此外,它改善了可加工性,这是因为可在无须关注柔性基板的哪一侧具有电路的情况下进行端子压接工作,这导致显著减少了工时数。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将柔性基板与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该终端接头包括上板和下板、以直立的方式形成在下板上的柱体、形成在该柔性基板中的孔,下板上的柱体插入该孔;通过弯曲插入孔中的柱体,该柔性基板保持在上板和下板之间,其中:该柔性基板被夹持在形成于上板和下板中的突起之间;上板和下板之一中的沿该板的宽度方向伸长的突起比沿该板的纵向伸长的邻近突起突出得长;另一块板上的沿着该另一块板的纵向伸长的突起比沿该另一块板的宽度方向伸长的邻近突起突出得长;在各个突起的背面形成有凹处;各个突起的表面形成为具有伸长的平面;并且当均突出得长的突起通过压力开始与柔性基板接触时,位于沿着宽度方向伸长的突起的两条长边之间的中间部分凹进,从而所述两条长边作为边缘与柔性基板形成压力接触。
上述本发明使得如下情况成为可能:即无论柔性基板的上面或下面是否具有电路,均能够可靠地将柔性基板的电路和端子彼此接触并彼此导电(可在柔性基板的任意一侧进行连接),并且能够利用具有现有的常规形状的端子提供两侧连接(仅更换压接部分)。而且,它能够使得保持上部和下部的接触力之间的平衡更为容易,从而提高了连接可靠性。此外,它改善了可加工性,这是因为可在无须关注柔性基板的哪一侧具有电路的情况下进行端子压接工作,这导致显著减少了工时数。特别地,突起的长边形成边缘,并且柔性基板和这些边缘通过较大的应力连接,这提供了可靠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将柔性基板与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该终端接头包括上板和下板、以直立的方式形成在下板上的柱体、形成在该柔性基板中的孔,下板上的柱体插入该孔;通过弯曲插入孔中的柱体,该柔性基板保持在上板和下板之间,其中:该柔性基板被夹持在形成于上板和下板中的突起之间;上板和下板之一中的沿该板的宽度方向伸长的突起比沿该板的纵向伸长的邻近突起突出得长;另一块板上的沿着该另一块板的纵向伸长的突起比沿该另一块板的宽度方向伸长的邻近突起突出得长;在各个突起的背面形成有凹处;当均突出得长的突起通过压力开始与柔性基板接触时,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突起的以类似于圆弧的方式成圆形的表面与柔性基板形成压力接触;并且沿纵向伸长的对面突起的表面形成为具有平面。
上述本发明使得如下情况成为可能:即无论柔性基板的上面或下面是否具有电路,均能够可靠地将柔性基板的电路和端子彼此接触并彼此导电(可在柔性基板的任意一侧进行连接),并且能够利用具有现有的常规形状的端子提供两侧连接(仅更换压接部分)。而且,它能够使得保持上部和下部的接触力之间的平衡更为容易,从而提高了连接可靠性。此外,它改善了可加工性,这是因为可在无须关注柔性基板的哪一侧具有电路的情况下进行端子压接工作,这导致显著减少了工时数。特别地,突出较长的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突起的表面以类似于圆弧的方式形成圆形,并且圆形部分与柔性基板压力接触,并且因此,在不损伤柔性基板的情况下,通过较大的应力连接该柔性基板,这提供了可靠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规技术示例的立体图;
图2是另一种常规技术示例的立体图;
图3是再一种常规技术示例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终端接头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终端接头省略掉柱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的线A-A得到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从图7的线B-B得到的截面图;
图9是从后表面侧看去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终端接头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终端接头省略掉柱体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图11的线C-C得到的截面图;
图14是从图12的线D-D得到的截面图;
图15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终端接头的立体图;
图16是示于图15的终端接头省略掉柱体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图16的线A-A得到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从图18的线B-B得到的截面图;
图20是突起末端的放大图;
图21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终端接头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终端接头省略掉柱体的立体图;
图23是从图22的线A-A得到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从图23的线B-B得到的截面图;
图26是突起末端的放大图;以及
图27是处于压力接触状态的突起末端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至图6各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终端接头1,在图4中的完整立体图中,连接至管2的上板3和下板4彼此平行延伸,阳端子或电线插入并紧固至该管2,在下板4上以直立的方式形成柱体5,在上板3和下板4相对的内表面上分别形成突起6和7。在图中,形成两个柱体5,且形成下板4的两个突起7,并且上板3的一个突起6以设置在两个突起7之间的方式形成。同样,为了向上板3形成突起6的部分提供弹性,在突起6的两侧上形成有凹痕8。同样,图6是从图5所示省略掉柱体5的终端接头1的线A-A得到的截面图,并且图6示出了以如下方式形成的突起6,即该突起6少量超过上板3的两个凹痕8的下表面突出。
图7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终端接头1连接至诸如FPC的柔性基板10,形成于下板4上的柱体5插入到形成于柔性基板10中的孔11内,并且向内弯曲这些柱体5,从而使它们以夹持上板3的方式朝下板4一侧拉动上板3。
图8是从图7的线B-B得到的截面图,其中,当将柔性基板10保持在上板3和下板4之间时,柔性基板10借助突起6和7被变形为波形,凹痕8的底部牢固地压靠在柔性基板10上,如图6所示,由于具有不同高度,因此被施压的上板3的突起6所在的部分具有弹性,这导致该上板3向上弯曲。作为图7所示弯曲的结果,通过突起6施加在柔性基板10上的压力增大,这提供了可靠的夹持。
示于图9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将硬质加强板12设置到柔性基板10(对于FPC,这尤其是有效的)以在设置有该加强板12的部分处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示例。加强板12与形成在下板4上的两个突起7相对应的部分设有突起7通过的孔。
三个突起6和7形成在上板3和下板4中:突起6设置在两个突起7的中央处,在图8所示的截面中形成“W”形。利用这种W形的连接结构,无论柔性基板10的上面或下面是否有电路,都可使柔性基板10(包括薄膜电路)与终端接头1接触并导电于该终端接头1。
图11至图14示出了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可以更稳固地夹持柔性基板10从而巩固这种连接。换言之,形成于下板4上的两个突起7之间的距离比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应距离长,在下板4的位于突起7之间、面对上板3的突起6的部分上形成有中央突起7A,该中央突起7A沿着下板4的长度方向是长形的。其它突起6和7沿着上板3和下板4的宽度方向是长形的,并且当突起6和中央突起7A彼此叠置时,它们形成十字形。同样,突起7面对凹痕8,且当突起7和凹痕8彼此叠置时,它们形成十字形。
示于图15和图16中的终端接头1是第四实施例,其中连接至管2的上板3和下板4彼此平行延伸,阳端子或电线插入并紧固至管2,在下板4上以直立的方式形成柱体5,突起13至18分别形成于上板3和下板4相互面对的内表面上。如图所示,形成两对柱体5,每对包括两个柱体,即右侧柱体和左侧柱体。突起13至18包括:两个(突起13和15)具有沿上板3的纵向伸长的形状,一个(突起14)具有在上板3中的这些突起之间沿宽度方向伸长的形状;以及两个(突起16和18)具有沿着下板4的宽度方向伸长的形状,一个(突起17)具有在下板4中的这些突起之间沿纵向伸长的形状。这样,这些突起13至18的表面形成为具有伸长的平面,并在其背面形成凹处13A至18A。这些凹处13A至18A形成于通过压模撞击金属板材料的位置上,并且突起13至18形成于因压模而突起的部分处。
如图17所示,设置在上板3的中部、并沿上板3的宽度方向伸长的突起14比靠近突起14、并沿着纵向伸长的突起13和15突出得长(图中,它向下突出得较长),并且设置在下板4的中部、并沿下板4的纵向伸长的突起17比靠近突起17、并沿着宽度方向伸长的突起16和18突出得长(图中,它向上突出得较长)。
图18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终端接头1连接至诸如FPC的柔性基板10,形成于下板4上的柱体5插入到形成于柔性基板10中的孔H内,并且向内弯曲这些柱体5,从而使它们以夹持上板3的方式朝下板4一侧拉动上板3。
图19是从图18的线B-B得到的截面图,并且当将柔性基板10夹持在上板3和下板4之间时,柔性基板10通过突起14和17被变形为波形,凹处13A和15A的底部被牢固地压靠在柔性基板10上,如图17所示,由于具有不同高度,因此被施压的上板3的突起14所在的部分具有弹性,这导致该上板3向上弯曲。作为图19所示弯曲的结果,通过突起14施加在柔性基板10上的压力增大,这提供了可靠的夹持。
图20是处于压力接触状态的突起14的一部分的放大图,且示出了伸长形突起14的两条长边x和位于这些长边x之间的中间部分y的状态。一旦进入压力接触并且中间部分y弯曲,这些长边就起到边缘(x)的作用,这些边缘(x)与柔性基板10牢固接触。
示于图20至24的终端接头是第五实施例,其中连接至管2的上板3和下板4彼此平行延伸,阳端子或电线插入并紧固至管2,在下板4上以直立的方式形成柱体5,突起13至18分别形成于上板3和下板4相互面对的内表面上。如图所示,形成两对柱体5,每对包括两个柱体,即右侧柱体和左侧柱体。突起13至18包括:两个(突起13和15)具有沿上板3的纵向伸长的形状,一个(突起14)具有在上板3中的这些突起之间沿宽度方向伸长的形状;以及两个(突起16和18)具有沿着下板4的宽度方向伸长的形状,和一个(突起17)具有在下板4中的这些突起之间沿纵向伸长的形状。这样,这些突起13至18的表面形成为具有伸长的平面,并在其背面形成凹处13A至18A。这些凹处13A至18A形成于通过压模撞击金属板材料的位置上,并且突起13至18形成于因压模而突起的部分处。
如图23所示,设置在上板3的中部、并沿上板3的宽度方向伸长的突起14比靠近突起14、并沿着纵向伸长的突起13和15突出得长(图中,它向下突出得较长),并且设置在下板4的中部、并沿下板4的纵向伸长的突起17比靠近突起17、并沿着宽度方向伸长的突起16和18突出得长(图中,它向上突出得较长)。
图24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终端接头1连接至诸如FPC的柔性基板10,形成于下板4上的柱体5插入到形成于柔性基板10中的孔H中,并且向内弯曲这些柱体5,从而使它们以夹持上板3的方式朝下板4一侧拉动上板3。
图25是从图24的线B-B得到的截面图,并且当将柔性基板10夹持在上板3和下板4之间时,柔性基板10通过突起14和17被变形为波形,凹处13A和15A的底部被牢固地压靠在柔性基板10上,如图23所示,由于具有不同高度,因此被施压的上板3的突起14所在的部分具有弹性,这导致该上板3向上弯曲。作为图25所示弯曲的结果,通过突起14施加在柔性基板10上的压力增大,这提供了可靠的夹持。
图26是放大图,示出了形成于上板3的中央的突起14的表面形状,该突起以类似于圆弧的方式突出成圆形。图27示出了圆形表面形状与柔性基板10形成压力接触时的形状:该压力接触部分保持圆形,以使它不会利用尖锐的形状与柔性基板10进行压力接触。

Claims (9)

1.一种用于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所述终端接头(1)包括:
上板(3);
下板(4);
以直立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下板(4)上的柱体(5),所述柱体(5)插入形成在所述柔性基板(10)中的孔(11)中,通过弯曲插入所述孔(11)中的所述柱体,所述柔性基板(10)保持在所述上板(3)和所述下板(4)之间;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板上形成有一个第一突起(6;14),在所述第一突起(6;14)的两侧形成有两个第一相邻突起(8;13,15);
在所述下板上形成有一个第二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6;14)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相邻突起(8;13,15)的高度;并且
当所述柔性基板(10)保持在所述上板(3)和所述下板(4)之间时,所述上板(3)的形成有所述第一突起(6;14)的部分弯曲远离所述下板(4)并且具有弹性以通过所述第一突起(6;14)压住所述柔性基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突起沿所述上板(3)的宽度方向伸长;并且
所述第二突起沿所述下板(4)的纵向伸长;
其中所述第一突起(6;14)和所述第二突起(7A;17)当它们彼此叠置时形成十字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突起(6;14)沿所述上板的宽度方向伸长;并且
所述第一相邻突起(8;13,15)沿所述上板的纵向伸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突起(7A;17)沿所述下板的纵向伸长;并且
在所述第二突起(7A;17)的两侧形成有两个第二相邻突起(7;16,18),所述第二相邻突起(7;16,18)沿所述下板的宽度方向伸长;
其中所述第二突起(7A;17)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相邻突起(7;16,18)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突起沿所述上板(3)的宽度方向伸长;并且
所述第二突起沿所述下板(4)的纵向伸长;
其中所述第一突起(6;14)和所述第二突起(7A;17)当它们彼此叠置时形成十字形;
所述第一相邻突起(8;13,15)沿所述上板的纵向伸长;
在所述第二突起(7A;17)的两侧形成有两个第二相邻突起(7;16,18),所述第二相邻突起(7;16,18)沿所述下板的宽度方向伸长;
其中所述第二突起(7A;17)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相邻突起(7;16,18)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突起(6;14)和所述第二突起(7A;17)形成为使得各个突起的表面具有伸长的平面。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突起(6;14)包括以类似于圆弧的方式突出成圆形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
其中由所述终端接头夹持的所述柔性基板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加强板。
9.一种用于将柔性基板(10)与终端接头(1)相连的结构,所述终端接头(1)包括:
上板(3);
下板(4);
以直立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下板(4)上的柱体(5),所述柱体(5)插入形成在所述柔性基板(10)中的孔(11)中,通过弯曲插入所述孔(11)中的所述柱体,所述柔性基板(10)保持在所述上板(3)和所述下板(4)之间;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板上形成有一个第一突起(6;14),在所述第一突起(6;14)的两侧形成有两个第一相邻突起(8;13,15);
在所述下板上形成有两个第二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6;14)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相邻突起(8;13,15)的高度;并且
当所述柔性基板(10)保持在所述上板(3)和所述下板(4)之间时,所述上板(3)的形成有所述第一突起(6;14)的部分弯曲远离所述下板(4)并且具有弹性以通过所述第一突起(6;14)压住所述柔性基板,
所述第二突起(7)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突起(6)和所述第一相邻突起(8)中的一个之间;并且
所述第二突起(7)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突起(6)和所述第一相邻突起(8)中的另一个之间。
CN 200810161464 2007-10-05 2008-09-27 用于将柔性基板和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4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61830A JP4914797B2 (ja) 2007-10-05 2007-10-05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と端子金具との接続構造
JP2007261830 2007-10-05
JP2007-261830 2007-10-05
JP2007-261831 2007-10-05
JP2007261831 2007-10-05
JP2007261831A JP4914798B2 (ja) 2007-10-05 2007-10-05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と端子金具との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4362A CN101404362A (zh) 2009-04-08
CN101404362B true CN101404362B (zh) 2013-03-27

Family

ID=40538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6146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4362B (zh) 2007-10-05 2008-09-27 用于将柔性基板和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14797B2 (zh)
CN (1) CN1014043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5577B2 (ja) * 2010-03-31 2014-04-0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圧着端子
JP5465579B2 (ja) * 2010-03-31 2014-04-0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圧着端子
DE102011017787A1 (de) 2011-04-29 2012-10-31 Robert Bosch Gmbh Kontaktelement zur elektrischen Direktkontaktierung von Leiterplatten
JP2014044844A (ja) * 2012-08-27 2014-03-13 Yazaki Corp 導体接続構造
US11231464B2 (en) * 2018-06-20 2022-01-25 Denso Corporation Monitoring apparatus
JP7232073B2 (ja) * 2019-02-18 2023-03-0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接続方法、接続構造および接続端子
JP7121914B2 (ja) * 2019-05-29 2022-08-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可撓性基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54849A2 (en) * 1993-11-18 1995-05-24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id-cable termination
EP0926764A2 (en) * 1997-12-26 1999-06-30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tact for flexible flat cable
CN1937321A (zh) * 2005-09-24 2007-03-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终端的多个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6478A (ja) * 1985-09-30 1987-04-08 Shimadzu Corp 2次元的放射線検出器
JPH0754720B2 (ja) * 1987-04-10 1995-06-07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回路板用電気接続端子
JP2001273941A (ja) * 2000-03-28 2001-10-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と平形導体との組み付け方法
JP2006172751A (ja) * 2004-12-13 2006-06-29 Fujikura Ltd 回路基板と端子金具との接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54849A2 (en) * 1993-11-18 1995-05-24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id-cable termination
EP0926764A2 (en) * 1997-12-26 1999-06-30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tact for flexible flat cable
CN1937321A (zh) * 2005-09-24 2007-03-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终端的多个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14797B2 (ja) 2012-04-11
CN101404362A (zh) 2009-04-08
JP2009093865A (ja) 2009-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4362B (zh) 用于将柔性基板和终端接头相连的结构
CN1272879C (zh) 用于电源与电子电路连接的电接触装置
CN101854748B (zh) 用于机动车的电加热装置
JP418733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4756319B (zh) 具有弹簧负载电端子组件的连接器块体
CN1581593A (zh) 浮动连接器
US6488550B1 (en) Connector contac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851989B2 (en) Terminal fitting with plural resilient contact pieces and pressing portion for holding base ends of resilient contact pieces together
TW200922029A (en) Connector having connection detecting means which is elastically deformable
EP124832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694308A (zh) 接触装置
CN1917291A (zh) 电连接装置
CN101983458B (zh) 接触件及电气连接器
CN103098311B (zh) 连接器
CN100592573C (zh) 基板用连接器
CN100438216C (zh) 连接器
TW589766B (en) Connector suitable for connecting a pair of circuit boards arranged in parallel
KR101510768B1 (ko) 플랙시블 기판과 단자 금구의 접속구조
CN106997997B (zh) 电连接器
CN102157808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3523030B2 (ja) 端子構造
JP4914798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と端子金具との接続構造
CN2622881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9246951U (zh) 一种多层正面直插式接线端子
CN1227778C (zh) 电连接器组合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855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2855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