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8500A -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8500A
CN101388500A CNA2007101934259A CN200710193425A CN101388500A CN 101388500 A CN101388500 A CN 101388500A CN A2007101934259 A CNA2007101934259 A CN A2007101934259A CN 200710193425 A CN200710193425 A CN 200710193425A CN 101388500 A CN101388500 A CN 101388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elay part
connector
contact site
st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934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8500B (zh
Inventor
高田俊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88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8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8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8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部件相互之间产生偏离也可确保与中继部件的接触的稳定性的电气连接器。在所述连接器(1)中,中继部件接纳体(10)在相对成列地保持在端子保持体(40)上的端子(30、30’)的多列端子组扩展的面、即端子排列面呈直角的装配方向上与端子保持体(40)进行装配,该中继部件接纳体(10)的、接纳中继部件(P)的多个收容槽(11)分别沿装配方向延伸形成,多个端子(30、30’)相对端子排列面竖立,在端子(30、30’)的一端侧被保持,而且与中继部件(P)接触、可弹性挠曲变形的接触部(31、31’)在端子(30、30’)的另一端侧的位置朝着收容槽(11)的内侧设置,多个端子(30、30’)的另一端侧的前端部与中继部件接纳体(10)抵接,在接触部(31、31’)的弹性挠曲方向上受到背离中继部件(P)的方向的预压力。

Description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背景技术
分别与不同的电路基板相连的连接器之间有时通过在表面上设有传输电路的中继部件而相连。
作为像这样通过中继部件相连的连接器,例如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通过在壳体上从该壳体的下方安装多个分割连接体而构成,所述壳体在上表面开口而形成有可插入作为中继部件的传输基板的多个收容槽,所述分割连接体通过在绝缘体的条状部件上呈一列地设置多个端子而成。
在分割连接体上,在条状部件的长度方向、即该分割连接体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对置而构成一对的端子沿该长度方向排列有多对。该端子使条状部件的贯穿其上下表面,从上表面伸出具有与传输基板接触的接触部的弹性柄体,从下表面伸出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相连的连接部。从连接器上方看,所述分割连接体安装成使该分割连接体上的端子的排列方向、即分割连接体的长度方向与用于插入传输基板而在壳体上形成的收容槽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形态。具体而言,所述壳体在与所述端子的各对对应的位置上依次形成有收容槽,在各分割连接体上对置的一对弹性柄体通过将其基部压入该对应收容槽中而被保持在壳体上。通过该压入,在各对弹性柄体的前端侧形成的接触部对以可弹性挠曲的状态对置地位于所述收容槽内。因此,当在两面上设有传输电路和作为该传输电路终端部的连接片的传输基板被插入连接器的收容槽内时,所述接触部夹压该传输基板两面的连接片而与该连接片弹性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03576号公报
然而,在端子被压入壳体的对应槽内而装配而成的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有时会因各部件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等而导致与传输基板的接触不稳定。
例如,在端子的位置与对应收容槽的位置因上述误差而在所述分割连接体的长度方向上偏离时,若将所述端子的弹性柄体的基部强行地压入所述对应收容槽内,则该端子会在收容槽内倾斜。即,相互对置的两个接触部在收容槽内对传输基板的干涉量不均等。因此,在将传输基板插入了收容槽内时,接触部与该传输基板的连接片间的接触压力在该传输基板的两面不均等,接触压力低的一侧的接触变得不稳定。
另外,即使是在没有制造误差等、且端子不在收容槽内倾斜的情况下装配而成的连接器,有时也会因该连接器在使用中受到外力而导致端子与对应收容槽的相对位置产生偏离,结果与上述一样,接触部与传输基板的接触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部件相互之间产生偏离也可确保与中继部件间的接触稳定性的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包括:具有多个端子和将该多个端子成列地保持的端子保持体的中继部件连接体;以及装配在该中继部件连接体上、接纳应与所述端子相连的中继部件的中继部件接纳体,所述中继部件接纳体在相对于成列地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体上的端子的多列端子组扩展的面、即端子排列面呈直角的装配方向上与该端子保持体进行装配,该中继部件接纳体的、可接纳中继部件的多个收容槽分别沿所述装配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多个端子相对于所述端子排列面而竖立,以在该端子的一端侧被保持,而且,与所述中继部件接触而可弹性挠曲变形的接触部在该端子的另一端侧的位置朝着所述收容槽的内侧设置。
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的另一端侧的前端部与所述中继部件接纳体抵接,在所述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上受到背离中继部件的方向的预压力。
在这种构成的电气连接器上,由于端子与中继部件接纳体抵接而在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上受到背离中继部件的方向(下面称作“背离方向”)的预压力,因此当中继部件接纳体相对中继部件连接体而从正确位置向所述背离方向偏离时,端子的与中继部件接纳体的抵接部位也从正确位置向所述背离方向偏离,设定成比正确位置处的预压力大的预压力。另一方面,当中继部件接纳体相对中继部件连接体而从正确位置向与背离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离时,端子的与中继部件接纳体的抵接部位也从正确位置向与背离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离,设定成比正确位置处的预压力小的预压力。即,中继部件接纳体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无论朝着背离方向和与该背离方向相反的方向中的哪个方向偏离,端子都受到预压力。因此,接触部相对中继部件始终弹性接触,可始终确保该接触部与该中继部件的最小限度的接触压力。
另外,由于端子在该端子的自由端、即另一端侧的前端部受到预压力,因此与在该前端部之外的部分受到预压力的场合相比,端子的极限挠曲变形量变大,利用该端子的弹性挠曲,可确保大的偏离允许范围。
最好中继部件连接体及中继部件接纳体中的任一方具有用于进行两者的装配的卡合部,另一方具有被卡合部,该卡合部及该被卡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可在相对于所述装配方向和所述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双方呈直角的方向上弹性挠曲,所述卡合部在所述装配方向上留有游隙地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
由于被卡合部及卡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可在相对装配方向和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双方呈直角的方向上弹性挠曲,因此即使中继部件接纳体相对中继部件连接体沿该方向从正确位置偏离,被卡合部也会沿该方向挠曲,从而可吸收偏离的影响。另外,由于卡合部在装配方向上留有游隙地与被卡合部卡合,因此即使中继部件间体相对中继部件连接体在装配方向上从正确位置偏离,也可利用该游隙来吸收偏离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构成的电气连接器中,可应对在立体空间中相互正交的所述三个方向上产生的所有偏离。
最好从同一个收容槽内的端子排列方向看,端子相对该收容槽对称地配置在两侧,且两个端子的接触部可在对置的方向上弹性挠曲。这样,由于端子相对收容槽对称地配置在两侧,从而当中继部件接纳体及中继部件连接体位于正确位置时,被插入所述收容槽内的中继部件在两面从端子的接触部受到对称的接触压力而维持稳定的姿态。而且,即使中继部件接纳体相对中继部件连接体而在端子的弹性挠曲方向上从正确位置偏离,由于中继部件在该中继部件的两面上也始终受到对称的接触压力,该对称的接触压力之间会相互抵消,使作为合力的接触压力差变小,对中继部件连接体施加的负载变小。因此,与仅在收容槽一侧配置端子、使被插入该收容槽中的中继部件仅在该中继部件的一面上受到接触压力的场合相比,该中继部件的姿态不会严重走样。
最好端子以对置的端子的接触部在同一个收容槽内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偏离的形态进行配置。这样,由于对置的端子的接触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偏离,从而在中继部件上,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该中继部件整个区域内的两面上,交替反向的接触压力都以广布在上述整个区域内的状态而起作用。其结果是,围绕中继部件的插入方向轴线的该中继部件的姿态稳定。
最好被卡合部作为沿装配方向延伸的柄部形成,卡合部作为在装配方向上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台阶部形成。由此,可通过加长该柄部来确保弹性变形量,可加大对在相对于装配方向和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双方而呈直角的方向上产生的偏离的允许量。
最好柄部利用窗口状的槽部而形成在装配方向相互平行延伸的两个侧部以及将该侧部的前端之间连结的连结部,所述窗口状的槽部在沿所述装配方向延伸的所述柄部的两缘部之间沿该装配方向延伸到前端缘部附近的位置为止,卡合部则作为在所述装配方向上与该连结部卡合的突起而形成。
通过在卡合部设置槽部,作为弹性变形部位的侧部变得细长而容易挠曲,因此可获得大的弹性变形量,可加大对在相对于装配方向和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双方而呈直角的方向上产生的偏离的允许量。另外,由于侧部的前端被连结,因此所述弹性变形部位相互支撑,可防止前端的强度下降。
最好在端子的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上设置多组被卡合部与卡合部。
在本发明中,即使中继部件接纳体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而位于在弹性挠曲方向上从正确位置偏离的位置,端子也始终与中继部件接纳体抵接而受到预压力,因此可确保端子的接触部与中继部件的最小限度的接触压力,可实现稳定的接触。另外,由于端子在该端子的自由端、即另一端侧的前端部受到预压力,因此与在该前端部之外的部分受到预压力的场合相比,端子的极限挠曲变形量变大,利用该端子的弹性挠曲,可确保大的对偏离的允许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气连接器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气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III-III截面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从Y方向看图1的III-III截面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连接器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连接器上相互卡合的被卡合部及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的VII-VII截面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中继部件与端子间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图8(A)表示本实施形态中的接触状态,图8(B)表示变形例中的接触状态。
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被卡合部及卡合部的图,图9(A)是将卡合部作为突部形成时的剖视图,图9(B)是将卡合部作为凹部形成时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
10 中继部件接纳体
11 收容槽
12 被卡合部
12A 侧部
12B 连结部
20 中继部件连接体
30、30’端子
31、31’接触部
40 端子保持体
41 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气连接器的整体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电气连接器1(下面简称“连接器1”)呈大致长方体外形,由中继部件接纳体10和中继部件连接体20装配而成,所述中继部件接纳体10接纳中继部件(未图示),所述中继部件连接体20排列保持与被插入的该中继部件接触而电气性相连的多个端子。
图2是图1的电气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形态中,如该图所示,将在立体空间内正交的三个方向、即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分别作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合成树脂制的中继部件接纳体10沿Z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收容槽11,该各收容槽11可供在Y方向具有宽度的板状的中继部件(未图示)插入,该各收容槽11在该中继部件接纳体10的上表面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沿作为所述中继部件的宽度方向的Y方向延伸。
中继部件连接体20包括:多个端子30、以及排列保持该多个端子30的合成树脂制的端子保持体40。多个端子30设置在端子保持体40的上表面,呈行列状排列,在相对于沿该端子30的排列方向扩展的假想面、即端子排列面(XY平面)而呈直角的方向、即Z方向上竖立。该多个端子30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做成相同形状,可在其板厚方向上弹性挠曲变形。所有端子30的板面朝着与X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延伸,所有端子的前端部位于相同的高度。
该多个端子30在X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沿Y方向排列的端子30的列(下面称作“端子列”)。在Y方向上看该多个端子列时,这些端子列在X方向上交替地朝着相反的方向排列,且与相邻的端子列构成对(下面将该端子列的对称作“端子对”)。具体而言,如后面所述,各端子30的与中继部件接触的接触部设置在一个板面上,各端子对由从Y方向看多个端子列时接触部相互对置的端子列组合而成。在Z方向上从上方看所有的端子对时,在各端子对中,成对的端子列在Y方向上偏离相同的尺寸,端子位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在沿连接器1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延伸而对置的中继部件接纳体10的侧面上,用于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进行装配的柄状的被卡合部12沿X方向并排形成有多个。与此相对,在端子保持体40的XZ方向构成面的、对置的侧面上,在装配完成时与所述被卡合部12卡合的突起状的卡合部41沿X方向分别设置在与所述多个被卡合部12对应的位置上。若中继部件接纳体10以从中继部件连接体20的上方起在Z方向、即图2中的点划线所示的箭头方向与该中继部件连接体20进行装配,则如图1所示,端子保持体40的各卡合部41在Z方向分别与设在中继部件接纳体10的对应位置上的被卡合部12卡合,由此完成该图所示的连接器1。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1的III-III截面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端子保持体40上,贯穿该端子保持体40的板面而形成有多个端子保持孔42,各端子30通过将该端子30的一端侧压入所述端子保持孔42中而得以保持。在该端子30的另一端侧、即图3中的上端侧设有作为弯曲凸面形成的与中继部件(未图示)接触的接触部31,该接触部31朝着收容槽11内侧。如后面所述,该接触部31与插入收容槽11内的中继部件接触而可在X方向上弹性挠曲。
形成中继部件接纳体10的收容槽11的壁部13在X方向上设置在与各端子列相同的位置上,从图3可以看出,在Y方向上截面呈向下方开放的梳齿状。另外,该梳齿状部分的槽部13A在所述壁部13的板厚方向上贯穿,在Y方向上形成在与各端子30对应的位置上,各端子30的上端侧的接触部31收容在该槽部13A中。而且,在槽部13A的上缘部,比接触部31更靠上端侧的前端部32在所述壁部13的与收容槽11的内表面13B相反的一侧与抵接面13C抵接。由此,在该抵接面13C,端子30在接触部31的弹性挠曲方向、即X方向上受到从中继部件背离的方向、即背离方向的预压力。
如图3所示,端子30贯穿端子保持体40的端子保持孔42。从端子保持体40的下表面伸出端子30的下端侧的前端部、即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相连的连接部33,在该连接部33上设置有焊珠50。该连接部33通过焊珠50的熔融及其后的固化而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焊接。
图4是从Y方向看图1所示的连接器1的III-III截面的一部分的图。在各收容槽11中,形成所述端子对的各端子列相对于该收容槽11对称地配置在两侧。下面,为方面说明,将形成端子对的一个端子列的端子标记为“端子30”,将另一端子列的端子标记为“端子30’”,将X方向上与端子30位置相同的壁部标记为“壁部13”,将与端子30’位置相同的壁部标记为“壁部13’”。从Y方向上看,在同一个收容槽11内相互对置的端子30、30’各自的接触部31、31’在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设置在相同位置,且从壁部13、13’向收容槽11内侧突出、对置。接触部31与接触部31’间的间隔小于双点划线所示的中继部件P的板厚。该中继部件P是用于将连接器1与该连接器1的对象连接器作电气性相连的基板,在其两面设置有传输电路(未图示)和作为该传输电路的终端部的连接片(未图示)。
如上所述,端子30的前端部32与壁部13的抵接面13C抵接,在X方向上受到从中继部件P背离的方向(箭头A方向)的预压力。另外,虽未图示,但端子30’与端子30的情况一样,在相对于端子30而在Y方向偏离的位置上与壁部13’的抵接面抵接,从而在X方向上受到从中继部件P背离的方向(箭头B方向)的预压力。
图5是图4所示的连接器截面的局部放大图。该图中表示的是端子30的前端部32与壁部13的抵接面13C抵接而受到预压力的状态。如该图所示,端子30的前端部32与壁部13的抵接面13C抵接,从而从双点划线所示的自由状态的位置起,沿该端子30的弹性挠曲方向、即X方向朝着从中继部件背离的方向(箭头A方向)而在距离r的范围内作弹性变位,从而维持着受到预压力的状态。在收容槽11内与该端子30对置的端子30’也与所述端子30一样,朝着与该端子30相反的方向弹性变位而维持着受到压力的状态。
一旦将图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中继部件P沿Z方向从上方插入收容槽11中,中继部件P便推压扩大端子30的接触部31与端子30’的接触部31’间的间隔而进入下方。这样,接触部31及接触部31’被中继部件P推压,使端子30向箭头A方向弹性变形,端子30’向箭头B方向弹性变形。在中继部件P的插入完成时,接触部31及接触部31’便夹压设于中继部件P两面的连接片而与该连接片弹性接触。由此,可充分确保接触部31及接触部31’与该中继部件P的连接片间的接触压力,可实现连接器1与中继部件P间的稳定的电气性接触。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由于以从被插入的中继部件P背离的方向对接触部31及接触部31’施加预压力,因此即使因各部件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等而导致中继部件接纳体10与中继部件连接体20间的相对位置在X方向上偏离正确位置,也可始终确保接触部31及接触部31’与中继部件间的最小限度的接触压力。
具体而言,例如,当图4所示的中继部件接纳体10与中继部件连接体20间的相对位置并不是正确位置,而是因上述误差而导致中继部件接纳体10在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而从正确位置起向箭头A方向偏离的状态下被装配时,端子30与壁部13的抵接部位、即前端部32也位于从正确位置向箭头A方向偏离的位置上,该端子30受到比正确位置处的预压力大的预压力。与此同时,端子30’与壁部13’的抵接部位、即该端子30’的前端部也位于从正确位置向箭头A方向偏离的位置上,该端子30’受到比正确位置处的预压力小的预压力。即,即使中继部件接纳体10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而从正确位置向箭头A方向偏离,端子30及端子30’也始终受到预压力。
另外,当因上述误差而导致中继部件接纳体10在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而从正确位置起向箭头B方向偏离的状态下被装配时,端子30与壁部13的抵接部位、即前端部32也位于从正确位置向箭头B方向偏离的位置上,该端子30受到比正确位置处的预压力小的预压力。与此同时,端子30’与壁部13’的抵接部位、即该端子30’的前端部也位于从正确位置向箭头B方向偏离的位置上,该端子30’受到比正确位置处的预压力大的预压力。即,即使中继部件接纳体10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而从正确位置向箭头B方向偏离,端子30及端子30’也始终受到预压力。
这样,端子30、30’的前端部在X方向上从中继部件接纳体10的抵接面受到预压力,无论该中继部件接纳体10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而在X方向上朝着哪个方向偏离,都可通过端子30、30’朝着该偏离方向弹性挠曲变形而使所述前端部位于与所述抵接面始终接触的位置。由此,由于端子的接触部31、31’也跟随所述前端部变位,因此与所述抵接面间处于大致一定的位置关系,因此,所述接触部31、31’相对于壁部13、13’的抵接面的背面、即收容槽11的内表面13B、13’B也处于固定位置,且使所述接触部31、31’位于可确保与被插入该收容槽11中的中继部件P间的一定的充分的接触压力的位置。
由此,无论中继部件接纳体10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而从正确位置起在X方向上朝着箭头A和箭头B中的哪个方向偏离,接触部31、31’可始终与中继部件P作弹性接触,因此可始终确保该接触部31、31’与该中继部件P间的最小限度的接触压力,可实现该接触部31、31’与中继部件P间的稳定的接触。
另外,即使是在没有制造误差等、且中继部件接纳体10以正确位置嵌入中继部件连接体20时连接器1在嵌合后在X方向上受到外力而导致中继部件接纳体10从正确位置偏离,也与上述情况一样,可始终确保接触部31、31’对中继部件P的最小限度的接触压力,因此可实现该接触部31、31’与中继部件P间的稳定的接触。
再者,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端子30、30’在该端子30、30’的自由端、即上端侧的前端部32受到预压力,因此与在该前端部32之外的部分、即中间部分受到预压力的场合相比,端子30、30’的极限挠曲变形量增大,利用该端子30、30’的弹性挠曲,可确保大的偏离允许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从同一个收容槽11的端子排列方向、即Y方向看,端子30和端子30’相对于该收容槽11对称地配置在两侧,因此即使中继部件接纳体10与中继部件连接体20间的相对位置在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即X方向上从正确位置偏离,如上所述,中继部件P也会在两面受到来自端子30、30’的接触部31、31’的对称的接触压力,因此该对称的接触压力之间会相互抵消,使作为合力的接触压力差变小,对中继部件连接体施加的负载变小。因此,与仅在收容槽11一侧配置端子、被插入该收容槽11中的中继部件仅在该中继部件的一面上受到接触压力的场合相比,中继部件受到的一个方向的接触压力小,因此该中继部件的姿态不会严重走样。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对置的端子30、30’的接触部31、31’在端子排列方向、即Y方向上相互偏离,因此在中继部件上,在Y方向的遍及该中继部件整个区域的两个面上,交替反向的接触压力一起以广布在上述整个区域内的状态起作用。其结果是,围绕中继部件P的插入方向、即Z方向轴线的该中继部件P的姿态稳定。
图6是表示图1所示连接器1的、相互卡合了的中继部件接纳体10的被卡合部12和中继部件连接体20的卡合部41的立体图。被卡合部12包括:沿中继部件接纳体10和中继部件连接体20间的装配方向、即Z方向相互平行延伸的两个侧部12A;以及将该侧部12A的前端之间连结、沿Y方向延伸的连结部12B。该侧部12A及连结部12B在沿Z方向延伸的柄状部分、在该柄状部分的两缘部之间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到前端缘部附近的位置为止的窗口状的槽部。卡合部41在端子保持体40的沿Y方向延伸的该端子保持体40的侧面上作为突部形成,且在Z方向与所述连结部12B卡合。该卡合部41的上表面为斜面,下表面为台阶状的面。
被卡合部12的两个侧部12A的上端部12C为锥面,侧部12A从中继部件接纳体10的沿Y方向延伸的上缘部14起向下呈柄状延伸出来。如图6所示,在该侧部12A的上端部12C之外的部分与中继部件接纳体10的侧面之间形成Y方向的间隙。即,被卡合部12作为以侧部12A的上端部12C为固定端的悬臂梁而起作用,可在Y方向上弹性挠曲。
因此,即使因制造误差等而导致中继部件接纳体10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而在Y方向上从正确位置偏离,被卡合部12也会因在Y方向被推压在端子保持体40的侧面上而在Y方向上弹性挠曲变形,因此可利用该弹性挠曲变形来吸收偏离的影响。另外,在没有制造误差等、且在连接器嵌合时中继部件接纳体10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而处于正确位置的场合,即使连接器1在嵌合后在Y方向上受到外力而导致中继部件接纳体10从正确位置偏离,也可与上述情况一样,利用被卡合部12在Y方向上的弹性挠曲变形来吸收偏离的影响。
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在被卡合部12上设置有沿Z方向延伸的侧部12A,因此可利用该侧部的长度来确保弹性变形量,因此,可加大对在Y方向上产生的偏离的允许量。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在被卡合部12上设置槽部,使弹性变形部位变得细长而容易挠曲,因此可获得大的弹性变形量,可进一步加大对在Y方向上产生的偏离的允许量。再者,虽然侧部细长,但由于侧部12A的前端之间利用连结部12B来连结,因此所述弹性变形部位相互支撑,可防止被卡合部12前端的强度下降。
图7是表示图6的VII-VII截面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卡合部41以Z方向上的距离s的游隙与被卡合部12卡合。即,在该被卡合部12的连结部12B的上表面12B-1与该卡合部41的下表面41A之间在Z方向上形成有距离s的间隙。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像这样在Z方向上以距离s的游隙形成被卡合部12和卡合部41,因此即使因制造误差等导致中继部件接纳体10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在Z方向上而从正确位置偏离,也可利用该游隙来吸收偏离的影响。
另外,在没有制造误差等、且中继部件接纳体10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20而位于正确位置时,即使连接器1在Z方向上受到外力而导致中继部件接纳体10从正确位置偏离,也与上述情况一样,可利用设在被卡合部12与卡合部41之间的游隙来吸收偏离的影响。
这样,在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中,在X方向,对端子30、30’施加预压力,在Y方向,使被卡合部12可弹性挠曲变形,在Z方向,使被卡合部12与卡合部41留有游隙地卡合,从而可应对在X、Y、Z所有方向上产生的偏离。
作为本实施形态的端子,当从Y方向看收容槽时端子的接触部从形成收容槽的壁部突出,但作为变形例的端子,也可以是端子的接触部不从壁部突出。图8是对上述形态与变形例进行对比来表示中继部件与端子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图8(A)表示的是上述形态中的接触状态,图8(B)表示的是变形例中的接触状态。图8(A)、图8(B)是用于对端子的中继部件与接触部的接触状态进行说明的图,简略地表示了端子的形状,并省略了端子受到预压力的前端部的图示。此外,该图中表示的是相互对置的端子在Y方向上并未偏离、而是在该Y方向上设于相同位置的形态。
如图8(A)所示,在上述形态中,当从Y方向看收容槽11时,对置的端子的接触部31、31’分别从收容槽11的内表面13B、13’B向该收容槽11的内侧突出。而且,若将中继部件P插入收容槽11内,该中继部件P在推压扩大接触部31与接触部31’间的间隔的同时进入下方。其结果是,所述接触部31、31’夹压设在该中继部件P的两面上的平坦的连接片(未图示)而与该连接垫片弹性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在变形例中,对置的端子60、60’从Y方向看呈大致直线状,该端子60、60’的接触部61、61’形成相互对置的平坦面。当从Y方向看收容槽11时,对置的端子60、60’的接触部61、61’并未分别从收容槽11的内表面13B、13B’突出。与此相对,如该图所示,设在中继部件P的两面上的连接片P’-1呈从该中继部件P’的面突出的形状。若将该中继部件P’插入收容槽11内,则该中继部件P’的连接垫片P’-1、P’-1’在推压扩大端子60、60’间的间隔的同时进入下方。其结果是,分别设在端子60、60’上的接触部61、61’夹压所述连接片P’-1、P’-1’而与该连接片P’-1、P’-1’弹性接触。
在这种变形例中,即使中继部件接纳体相对于中继部件连接体而在X方向上从正确位置偏离,接触部61、61’也始终与中继部件P’弹性接触,因此可始终确保该接触部61、61’与该中继部件P’间的最小限度的接触压力,可实现该接触部61、61’与该中继部件P’间的稳定的接触。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被卡合部具有由沿装配方向延伸的槽部形成的两个侧部以及将该侧部的前端之间连结的连结部,但作为变形例,被卡合部也可以没有侧部和连结部,而作为沿装配方向延伸的柄部形成。图9是表示两个变形例的被卡合部及卡合部的沿YZ平面的剖视图。在本变形例中,被卡合部12’作为沿装配方向、即Z方向延伸的一个柄部形成,在该柄部的前端形成有钩状部12’A。而且,与被卡合部12’卡合的卡合部作为与被卡合部12’的钩状部12’A在装配方向上卡合的卡合台阶部、例如突部或凹部而形成。
首先,图9(A)所示的变形例是将卡合部作为突部形成时的例子。如图9(A)所示,作为上表面为斜面的突部而形成的卡合部41’的下表面41’A呈台阶状,在Z方向上留有游隙地与被卡合部12’的钩状部12’A的上表面12’A-1卡合。另外,图9(B)的变形例是将卡合部作为凹部形成时的例子。该凹部的内部空间呈长方形。如图9(B)所示,卡合部41”作为该凹部形成,在形成该凹部的内部空间的内表面中位于上部的面41”A在Z方向上留有游隙地与被卡合部12’的钩状部12’A的上表面12’A-1卡合。
在这些变形例中,由于将被卡合部作为沿Z轴延伸的柄部形成,因此可用该柄部的长度来确保弹性变形量,因此,可加大对在Y方向上产生的偏离的允许量。另外,由于可用简单的形状来形成被卡合部及卡合部,因此中继部件接纳体10及端子保持体40的制造变得容易,可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
在实施形态及变形例中,是在中继部件接纳体上设置被卡合部,在端子保持体上设置卡合部,但也可取而代之,在中继部件接纳体上设置卡合部,在端子保持体上设置被卡合部。另外,在实施形态及变形例中,是仅使被卡合部及卡合部中的被卡合部可弹性挠曲变形,但也可与此相反而仅使卡合部可弹性挠曲变形,或者,也可使被卡合部及卡合部双方都可弹性挠曲变形。
在实施形态及变形例中,是对在中继部件接纳体的收容槽中插入板状的中继部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被插入该收容槽内的部件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板状,例如,也可以是在外表面设置有传输电路及作为该传输电路的终端部的连接垫片的块体。

Claims (7)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包括:
具有多个端子和将该多个端子成列地保持的端子保持体的中继部件连接体;以及
在该中继部件连接体上进行装配、接纳应与所述端子相连的中继部件的中继部件接纳体,
所述中继部件接纳体在相对于成列地保持在所述端子保持体上的端子的多列端子组扩展的面、即端子排列面而呈直角的装配方向上与该端子保持体进行装配,该中继部件接纳体的、可接纳中继部件的多个收容槽分别沿所述装配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多个端子相对于所述端子排列面而竖立,从而在该端子的一端侧被保持,而且与所述中继部件接触而可弹性挠曲变形的接触部在该端子的另一端侧的位置上朝着所述收容槽的内侧设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的另一端侧的前端部与所述中继部件接纳体抵接,从而在所述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上受到背离中继部件的方向的预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中继部件连接体及中继部件接纳体中的任一方具有用于进行两者的装配的卡合部,另一方具有被卡合部,该卡合部及该被卡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可在相对于所述装配方向和所述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双方而呈直角的方向上弹性挠曲,所述卡合部在所述装配方向上留有游隙地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从同一个收容槽内的端子排列方向看,端子相对于该收容槽而对称地配置在两侧,且可在两个端子的接触部对置的方向上弹性挠曲。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以对置的端子的接触部在同一个收容槽内的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相互偏离的位置上的形态配置。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被卡合部作为沿装配方向延伸的柄部形成,卡合部作为在装配方向上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台阶部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柄部利用窗口状的槽部而形成沿装配方向相互平行延伸的两个侧部以及将该侧部的前端之间连结的连结部,所述槽部在沿所述装配方向延伸的所述柄部的两缘部之间沿该装配方向延伸到前端缘部附近的位置为止,卡合部作为在所述装配方向上与该连结部卡合的突起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被卡合部与卡合部的组在端子的接触部的弹性挠曲方向上设置有多组。
CN2007101934259A 2007-09-10 2007-11-22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Active CN1013885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4150A JP4514064B2 (ja) 2007-09-10 2007-09-10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234150 2007-09-10
JP2007-234150 2007-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8500A true CN101388500A (zh) 2009-03-18
CN101388500B CN101388500B (zh) 2011-12-14

Family

ID=40090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34259A Active CN101388500B (zh) 2007-09-10 2007-11-22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462040B1 (zh)
JP (1) JP4514064B2 (zh)
CN (1) CN10138850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2811A (zh) * 2019-05-17 2020-11-1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方法、连接结构和连接端子组装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9930B2 (ja) 2009-03-23 2013-05-1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受信装置
CN104218359B (zh) * 2013-05-31 2017-01-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9444198B2 (en) * 2014-03-04 2016-09-13 Hitachi Metals, Ltd.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module connector
CN105098516B (zh) * 2014-04-22 2019-04-30 泰连公司 夹层插座连接器
JP2022052243A (ja) * 2020-09-23 2022-04-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基板ユニット、着脱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2395625B1 (ko) * 2021-11-11 2022-05-11 주식회사 위드웨이브 리지드 얼라인먼트 기능을 갖는 고속 신호 전송 커넥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7028A (en) * 1986-11-18 1991-10-1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Receptacle having a nosepeice to receive cantilevered spring contacts
JPH03126434U (zh) * 1990-03-30 1991-12-19
US5785556A (en) * 1996-07-16 1998-07-28 Molex Incorporated Edge connector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6869292B2 (en) * 2001-07-31 2005-03-22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Modular mezzanine connector
JP4043030B2 (ja) 2003-03-31 2008-02-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に伝送基板が接続された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938910A (zh) * 2004-04-06 2007-03-28 Fci公司 高速插座连接器部件
US20050221682A1 (en) * 2004-04-06 2005-10-06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High speed receptacle connector part
JP2007194171A (ja) * 2006-01-23 2007-08-02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2811A (zh) * 2019-05-17 2020-11-1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方法、连接结构和连接端子组装件
CN111952811B (zh) * 2019-05-17 2021-09-2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方法、连接结构和连接端子组装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8500B (zh) 2011-12-14
US7462040B1 (en) 2008-12-09
JP4514064B2 (ja) 2010-07-28
JP2009070565A (ja) 2009-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8500B (zh)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JP5704196B2 (ja)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US7175447B2 (en) Backplane connector
US7976319B2 (en) Surface mount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lexible solder tails
JP6227103B2 (ja) コネクタ
US102366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US20050277341A1 (en) Terminal press-fitting structure
JP2005510847A (ja) 分離スペーサを備えた高密度コネクタ組み立て体
GB2404794A (en) Floating Connector
CN109038057B (zh) 连接器
WO2012174120A2 (en) Multipole connector
JP2019160697A (ja) コネクタ
JP202105731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412742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104915A (ja) コネクタ
JP2016096152A (ja) コネクタ
JP6360939B1 (ja) 多接点コネクタ
JP3784450B2 (ja) リセプタクル型端子
JP6445072B2 (ja) コネクタ
CN112563780A (zh)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US8282423B2 (en) Connector including alignment member that prevents relative movement of one row of combination ground contacts toward another row of combination ground contacts
CN220628449U (zh) 线缆插入装置和连接器制造设备
JPH1032031A (ja) コンタクト
JP2010040224A (ja) 端子配置治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2007242558A (ja) 端子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