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8910A - 高速插座连接器部件 - Google Patents

高速插座连接器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8910A
CN1938910A CN 200580010838 CN200580010838A CN1938910A CN 1938910 A CN1938910 A CN 1938910A CN 200580010838 CN200580010838 CN 200580010838 CN 200580010838 A CN200580010838 A CN 200580010838A CN 1938910 A CN1938910 A CN 1938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base housing
electric connector
inclined surface
bea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8001083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斯图尔特·斯托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CI SA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Original Assignee
FCI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CI SA filed Critical FCI SA
Publication of CN1938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89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在一个电连接器中,一个或多个触头可以插入基座壳体中,所述触头A可以由一片导电材料模压而成。壳体罩可以组装到基座壳体上。基座壳体和壳体罩可以由电绝缘材料模制而成。可设有将触头保持在壳体中的结构。罩的倾斜表面与触头的梁的引入表面相接触。罩朝基座的向下移动使得触头梁向外凸出预定距离,这样产生触头梁抵着表面的预加载位置。所述触头可以是分叉的或单个梁触头。

Description

高速插座连接器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电连接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插座连接器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器件的速度不断提高,需要电连接器能够进行高速通信。电连接器使用信号触头在电子元件之间提供信号连接。时下电子器件小型化以及高速电子通信已日益普及,信号触头将占据更紧密的空间。经常地,信号触头占据紧密空间从而使得信号的整体性成为问题。
提高信号整体性的一种方法是去除触头接触区域中的塑料材料。通过这种方法,空气将成为触头接触区域中主要的电介质。但是,减少连接器部件接触区域中的塑料材料会产生的问题是,信号触头的接触部分的定位和支撑问题。因此,需要一种高速电连接器结构,其可减少塑料材料,同时保持信号触头的接触部分具有足够的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基座壳体和插入基座壳体中的电触头。该触头具有触头梁,所述梁具有引入表面,用于容纳壳体罩的倾斜表面。该触头可以保持在该基座壳体中。所述壳体罩可以组装到基座壳体上。所述触头梁适于移动一段规定的距离,以抵着所述壳体罩的倾斜表面对触头梁进行预加载。
插座触头可以具有一对触头梁,每个触头梁具有引入表面,用于容纳壳体罩的各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可以响应于该罩朝基座壳体的移动而使触头梁移动分开预定距离。所述壳体罩可以形成一个通孔,用于容纳互补的电触头到插座触头中。所述孔可以形成在各倾斜表面之间。
基座壳体和罩可以由电绝缘材料模制成。触头可以是分叉的双梁触头,或者它可以包括一对单个梁。触头可以由一片导电材料模压而成。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这些附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插座连接器部件的例示实施例。
图1为根据本发明插座连接器部件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后侧的俯视图。
图2为根据图1中II-II线的连接器壳体剖视图。
图3为图1中连接器壳体的透视图。
图4A和图4B为准备安装到图1所示连接器壳体中的一排插座接触端子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5为在插入一排插座接触端子的组装过程中图1所示连接器壳体的剖视图。
图6为与图5相应的剖视图,其中插座接触端子的接触部分与预加载脊相碰。
图7为与图5相应的剖视图,其中该排插座接触端子被进一步插入到壳体中。
图8为与图5相应的剖视图,其中该排插座接触端子被完全插入到连接器壳体中。
图9为与图8相应的剖视图,其中接触端子的接触部分示出处于一个好像已插入插头信号或接地触头的位置。
图10为连接器壳体的透视图。
图11A和图1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示例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2004年4月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0/559,891和2004年4月6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10/818,814都全部组合在此作为参考。
参考附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插座连接器部件的实施例,其包括如图1-3所示的连接器壳体1以及多排如图4A和4B所示的插座接触端子2。图5-8示出了在将接触端子2插入到壳体1的组装步骤中具有一排接触端子2的连接器壳体1的剖视图。在附图中,连接器壳体1示出在一侧开口,仅用于解释目的。通常,将会有一个侧壁。
每个插座接触端子2包括两个具有接触部分4的单个梁触头3,该接触部分4在触头梢部具有预加载头部5。如在图4B中该排接触端子2的侧视图中所见的,接触部分具有一种锤头形状,其中一个接触端子2的单个梁触头的预加载头部5沿着该排的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该连接器壳体1包括具有多排孔7的前壁6,该孔7使得可以接近接触端子2的接触部分4。另外,在孔7的相对两侧上,连接器壳体1具有多排位于前壁6内侧处的预加载脊8。如下文将解释的,预加载脊8与预加载头部5配合,以将每个接触端子2的单个梁触头2的接触部分4支撑在图8所示的预定预加载位置。在图中所示实施例中,一个V形预加载脊8位于每两个相邻孔7之间。V形脊8的梢部被引导离开孔7。以这种方式,每个V形脊8具有两个倾斜表面9和10,它们从一排孔7的中心线沿着侧向和向下的方向延伸到该排孔的一侧。需要注意的是,所述侧向指的是与该排方向相横断的方向,所述向下的方向指的是图2和图8中所示的从上侧到下侧的方向。
尽管在所示实施例中仅示出了一个V形预加载脊8位于每两个相邻孔7之间,但是很清楚,也可能有不同的预加载脊的实施例和形状,只要倾斜表面9和10以与横向和向下方向相同的方式延伸。例如,可以设有分开的V形脊,每个脊具有倾斜表面9和10。这种V形脊8可以在图1中俯视图的上侧和下侧看到。作为另一选择,也可设有分开的预加载脊,一个预加载脊具有倾斜表面9另一个预加载脊具有倾斜表面10。在后一情况中,倾斜表面9、10可以沿着孔7的整个横断尺寸延伸。
优选地,该V形预加载脊8具有四个支撑延伸部11、12,每两个支撑延伸部11、12沿着孔7中的相对各侧在该排的方向上延伸。以这种方式,每个孔7由在孔7各相对侧处彼此相指向的四个支撑延伸部11、12围成。
在图中所示实施例中,V形预加载脊的倾斜表面9、10具有以不同角度向下延伸的第一和第二段13、14。例如,如图2和图8中剖视图所示,第二段14比第一段13向下延伸得更陡。
图5-8示出了所述插座连接器部件的组装的各连续阶段,在该组装过程中,多排接触端子2被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中。在图5的剖视图中,中间的那排接触端子2处于插入过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可提供一排作为美国专利6,652,318中所述的组件的接触端子,其中,端子通过绝缘材料构成的支架15互相连接。接触部分4在触头梢部稍张开,从而V形脊8的梢部可以容纳在接触部分4之间。在图6的剖视图中,接触部分4的预加载头部5在相应孔7的两侧与V形脊8的倾斜表面9、10的第一段13相碰。在该排端子2进一步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的插入过程中,随着预加载头部5进一步沿着倾斜表面9、10的向下移动,接触部分4进一步张开。在插入过程的最后步骤中,接触部分4的预加载头部5会容纳在V形脊8的支撑延伸部11上,如图8所示。图9示出了如图8中所示的连接器壳体1的剖视图,其中,接触部分4向外移动,好像已通过相应的孔7插入了一个接触销。在此接触位置,预加载头部5从支撑延伸部11、12离开。
在如图8所示的接触端子2的最后位置中,接触部分4被精确支撑,具有确定的预加载,其中,接触部分4的接触区域完全没有任何塑料材料。以这种方式,提高了接触端子2的信号整体性能。另外,V形预加载脊8的支撑延伸部11、12沿着孔7的侧面在排的方向上延伸,这保证了在插座连接器部件的所有部件的制造公差范围内,接触部分4在预加载位置的可靠支撑。
在所示的插座连接器部件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器壳体1的侧壁17中设置窗口16,可以避免接触部分4的任何干涉特别是其接触梢部分的干涉。这些窗口16容纳着相邻排的插座接触端子的端子2的接触部分。以相同的方式,多个窗口18设在连接器壳体1的横向侧壁19中,仅在图中示出了一个侧壁。图10示出了窗口16出现在侧壁17中,窗口18位于侧壁19中。
触头梁的预加载提供已知的或恒定的法向力并减少了配合力。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提供电连接器中触头梁的预加载的方法。尽管本发明以术语“插座”连接器来进行了描述,但是可以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连接器,例如反性连接器。
图11A和1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图所示,一个或多个触头A可以插入到基座壳体B中。触头A可以例如由一片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模压而成。壳体罩C可以组装到基座壳体B上。基座壳体B和壳体罩C可以例如由电绝缘材料例如塑料模制而成。可以理解,可以设置任何结构以将触头A保持在基座壳体B内。
罩C上的相应倾斜表面D与触头A的梁上的引入表面E接触。罩C朝基座B的向下移动使触头梁向外移动到它们之间具有预定距离F,这样产生触头梁抵着表面D的预加载位置。触头C可以是分叉的触头,如图11A所示,或单个梁触头,如图11B所示。
可以理解,前面所示的实施例的目的仅是为了解释本发明,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本发有可以有各种功能上的等效结构,它们都位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基座壳体;
组装到所述基座壳体上的壳体罩;
插入到所述基座壳体上的插座触头,所述触头具有一对触头梁,每个所述触头梁具有引入表面,用于容纳所述壳体罩的倾斜表面,
其中,所述倾斜表面使触头梁响应于所述罩朝基座壳体的移动而分开预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表面使所述触头梁分开,以抵着该倾斜表面对触头梁进行预加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形成有贯穿其中的孔,所述孔用于容纳互补电触头到插座触头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形成在所述倾斜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是分叉的双梁触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包括一对单个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壳体和罩中的每一个都由电绝缘材料模制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由一片导电材料模压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被保持在所述基座壳体中。
10.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基座壳体;
插入到所述基座壳体上的插座触头,所述触头具有一对触头梁,每个所述触头梁具有引入表面,用于容纳一个壳体罩的倾斜表面,
其中,所述触头梁适于分开预定距离,以抵着所述壳体罩的倾斜表面对触头梁进行预加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梁适于响应于所述罩朝基座的移动而向外凸出。
12.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基座壳体;
插入所述基座壳体中的电触头,所述触头具有触头梁,所述触头梁具有引入表面,用于容纳一个壳体罩的倾斜表面,
其中,所述触头梁适于分开预定距离,以抵着所述壳体罩的倾斜表面对触头梁进行预加载。
CN 200580010838 2004-04-06 2005-03-22 高速插座连接器部件 Pending CN19389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55989104P 2004-04-06 2004-04-06
US60/559,891 2004-04-06
US11/070,313 2005-03-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8910A true CN1938910A (zh) 2007-03-28

Family

ID=37955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80010838 Pending CN1938910A (zh) 2004-04-06 2005-03-22 高速插座连接器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3891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8500B (zh) * 2007-09-10 2011-12-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8500B (zh) * 2007-09-10 2011-12-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47936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member
US9356401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 frame
CN100492769C (zh) 具有调谐阻抗端子的边缘卡连接器组件
EP0846350B1 (en) Method for making surface mountable connectors
EP1274151B1 (en) Universal serial bus electrical connector
KR0151778B1 (ko) 모듈 잭형 커넥터
EP2133960B1 (en) Plug-in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electrical conductors to a plug-in connector
EP0993080B1 (en) Switch-equipped coaxial connector
US2010022750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US2011025677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7027182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xtended separating wall portion for preventing insertion of uncut terminals
US9312643B2 (en) Mezzanine connector assembly
US7722392B2 (en) Expend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763603B2 (en)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JP2002075544A (ja) 多極シールド型電気コネクタ
CN101124699A (zh) 带有改进的双梁接触件的连接器
US7374461B2 (en) High speed receptacle connector part
US10418734B1 (en) Contact assembly for a straddle mount connector
US2003018107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236673B2 (en) Mezzanine header connector
US820211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witching terminal
US6336820B2 (en) Switch-equipped coaxial connector
CN1938910A (zh) 高速插座连接器部件
US20180131113A1 (en)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bias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US6027376A (en) Connector for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