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7049A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嵌条缝制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7049A
CN101387049A CN 200810148810 CN200810148810A CN101387049A CN 101387049 A CN101387049 A CN 101387049A CN 200810148810 CN200810148810 CN 200810148810 CN 200810148810 A CN200810148810 A CN 200810148810A CN 101387049 A CN101387049 A CN 101387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tching
mentioned
cloth
fine
ma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4881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7049B (zh
Inventor
戌亥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87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7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7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7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在两条线迹的端部错开时也可以得到优美的缝制品。该嵌条缝制缝纫机中的控制单元,在形成两条线迹(P、Q)的端部时,例如形成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然后形成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然后,控制装置在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之前,形成与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主缝制部。然后,控制装置控制主轴电动机、单针停止机构及大压脚机构的驱动,以使得形成分别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主缝制部及与第2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主缝制部。

Description

嵌条缝制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相对于主布料缝合嵌条布,同时沿这些布料的进给方向形成直线状切缝,并且在该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形成大致V字状切缝。在主布料上形成的切缝,例如成为上衣等的口袋的开口。
在利用嵌条缝制缝纫机进行嵌条缝制的情况下,为了使缝制开始和缝制结束的线迹不易拆开,例如如图19所示,有时进行与通常的主缝制部201的线迹间距相比更细小的线迹间距的细密缝制部202、203的缝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通常,在主布料上,沿衣物的宽度方向形成直线状的切缝,但如图20所示,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有时也使口袋M1、M2的开口相对于衣物M的宽度方向倾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这种倾斜口袋的情况下,也对缝制开始和缝制结束进行细密缝制。
对倾斜口袋进行缝制时的缝制开始的细密缝制如图21所示,首先,切换为单针,通过以落针位置z0、z1、z2、z3、z4的顺序落针,形成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突出的一条线迹Y的细密缝制部Y1。然后,切换为双针,通过以落针位置z4、z5、z6、z7、z8、z9的顺序落针,形成两条线迹X、Y的细密缝制部X1、Y2。然后,通过以落针位置z9、z10、z11的顺序落针,形成两条线迹X、Y的主缝制部X2、Y3。
缝制倾斜口袋时的缝制结束的细密缝制,如图22所示,首先,通过由双针以落针位置g0、g1、g2、g3的顺序落针,形成两条线迹E、J的主缝制部E1、J1。然后,通过由双针以落针位置g4、g5、g6、g7、g8的顺序落针,形成两条线迹E、J的细密缝制部E2、J2。然后,切换为单针,通过以落针位置g9、g10、g11、g12、g13的顺序落针,形成一条线迹E的细密缝制部E3。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55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共昭63-146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倾斜口袋的情况下,例如举出图20的口袋M1作为例子,如图23所示,为了美观,优选使一条线迹300的细密缝制部301及302与主缝制部303的边界、与另一条线迹400的细密缝制部401及402与主缝制部403的边界上下对齐(图23的涂黑部分)。
但是,在上述的这种倾斜口袋的缝制顺序中,由于两条主缝制部303、403的开始位置对齐,所以对于缝制开始和缝制结束,一条细密缝制部301、402会变长。即,细密缝制部与图23中双点划线的剩余部305及405的部分对应而变长。
其结果,两条线迹300、400的细密缝制部的长度产生差别,缝制品不美观,此外,由于一条细密缝制部变长,所以会产生缝制品发硬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使得即使在两条线迹的端部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优美的缝制品。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两根针棒,其分别保持两根缝针;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由主轴电动机驱动而使上述两根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单针停止机构,其构成为可以使各缝针在上升位置分别停止;
保持体,其在主布料上保持嵌条布;
大压脚机构,其具有一对大压脚,该一对大压脚隔着上述保持体而在两侧下降,按压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该大压脚机构沿布料进给方向输送主布料及嵌条布;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从而形成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前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第1线迹和第2线迹,将上述主布料和嵌条布缝合,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以使得在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前端部时,按照以下顺序形成:
i)前端位置与第2线迹的前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ii)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iii)第2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其从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直至与上述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以及
iv)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主缝制部、和从第2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2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
在这里,所谓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是指形成线迹时送出布料的开始地点侧(例如,在图11中的箭头F的基端侧),所谓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是指从送出布料的开始地点经过落针位置输送布料的缝制结束位置侧(例如,图11中的箭头F的前端侧)。以下的说明也相同。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主轴电动机、单针停止机构、以及大压脚机构的驱动,在形成两条线迹的前端部时以从上述i)至iv)的顺序形成。
这样,即使在两条线迹的前端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两条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长度相同,可以使缝制品优美,同时可以消除缝制品的布料发硬的问题。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两根针棒,其分别保持两根缝针;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由主轴电动机驱动而使上述两根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单针停止机构,其构成为可以使各缝针在上升位置分别停止;
保持体,其在主布料上保持嵌条布;
大压脚机构,其具有一对大压脚,该一对大压脚隔着上述保持体而在两侧下降,按压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该大压脚机构沿布料进给方向输送主布料及嵌条布;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从而形成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前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第1线迹和第2线迹,将上述主布料和嵌条布缝合,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以使得在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前端部时,按照以下顺序形成:
i)前端位置与第1线迹的前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ii)第2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其从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直至与上述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
iii)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以及
iv)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主缝制部、和从第2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2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主轴电动机、单针停止机构、以及大压脚机构的驱动,在形成两条线迹的前端部时以从上述i)至iv)的顺序形成。
这样,即使在两条线迹的前端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两条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长度相同,可以使缝制品优美,同时可以消除缝制品的布料发硬的问题。
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具有针摆动机构,其由针摆动电动机驱动而使两根针棒分别沿布料进给方向摆动,
上述控制单元在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的基础上,还控制上述针摆动电动机,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前端部。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控制单元的情况下,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主轴电动机、针摆动电动机、单针停止机构及大压脚机构的驱动,以技术方案1记载的上述i)至iv)的顺序形成。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控制单元的情况下,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主轴电动机、针摆动电动机、单针停止机构及大压脚机构的驱动,以技术方案2记载的上述i)至iv)的顺序形成。
因此,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也可以得到与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同样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两根针棒,其分别保持两根缝针;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由主轴电动机驱动而使上述两根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单针停止机构,其构成为可以使各缝针在上升位置分别停止;
保持体,其在主布料上保持嵌条布;
大压脚机构,其具有一对大压脚,该一对大压脚隔着上述保持体而在两侧下降,按压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该大压脚机构沿布料进给方向输送主布料及嵌条布;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从而形成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后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第1线迹和第2线迹,将上述主布料和嵌条布缝合,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以使得在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后端部时,按照以下顺序形成:
i)后端位置与第1线迹的后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和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该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延伸至与上述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
ii)从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
iii)从第1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以及
iv)从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主轴电动机、单针停止机构、以及大压脚机构的驱动,在形成两条线迹的后端部时以从上述i)至iv)的顺序形成。
这样,即使在两条线迹的后端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两条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长度相同,可以使缝制品优美,同时可以消除缝制品的布料发硬的问题。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两根针棒,其分别保持两根缝针;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由主轴电动机驱动而使上述两根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单针停止机构,其构成为可以使各缝针在上升位置分别停止;
保持体,其在主布料上保持嵌条布;
大压脚机构,其具有一对大压脚,该一对大压脚隔着上述保持体而在两侧下降,按压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该大压脚机构沿布料进给方向输送主布料及嵌条布;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从而形成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后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第1线迹和第2线迹,将上述主布料和嵌条布缝合,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以使得在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后端部时,按照以下顺序形成:
i)后端位置与第1线迹的后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和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该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延伸至与上述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
ii)从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iii)从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以及
iv)从第1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主轴电动机、单针停止机构、以及大压脚机构的驱动,在形成两条线迹的后端部时以从上述i)至iv)的顺序形成。
这样,即使在两条线迹的后端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两条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长度相同,可以使缝制品优美,同时可以消除缝制品的布料发硬的问题。
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或5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具有针摆动机构,其由针摆动电动机驱动而使两根针棒分别沿布料进给方向摆动,
上述控制单元在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的基础上,还控制上述针摆动电动机,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后端部。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控制单元的情况下,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主轴电动机、针摆动电动机、单针停止机构及大压脚机构的驱动,以技术方案4记载的上述i)至iv)的顺序形成。
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控制单元的情况下,控制单元通过控制主轴电动机、针摆动电动机、单针停止机构及大压脚机构的驱动,以技术方案5记载的上述i)至iv)的顺序形成。
因此,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也可以得到与技术方案4或5所述的发明同样的效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两条线迹的端部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在两条线迹的端部所形成的细密缝制的长度相同,可以得到优美的缝制品,同时可以消除缝制品的布料发硬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整体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在双针保持状态下位于上死点位置的状态的针棒机构的正视图。
图3(A)是针棒的侧视图,(B)是针棒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在双针保持状态下位于下死点位置的状态的针棒机构的正视图。
图5是在图2的动作状态中经过一个针棒的中心线,同时沿X—Z平面剖面的针棒机构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刚解除一个针棒的保持状态之后的状态的针棒机构的正视图。
图7是在图6的动作状态中经过一个针棒的中心线,同时沿X—Z平面的剖面的针棒机构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解除一个针棒的保持状态而移动至下死点状态的针棒机构的正视图。
图9是保持体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嵌条缝制缝纫机中涉及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缝制开始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12是表示缝制开始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缝制开始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缝制开始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缝制结束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16是表示缝制结束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缝制结束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变形例的图。
图18是表示缝制结束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19是说明细密缝制的图。
图20是说明在主布料上形成的倾斜口袋的图。
图21是表示在现有技术中的缝制开始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22是表示在现有技术中的缝制结束的线迹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23是说明现有技术中的倾斜口袋的缝制中的细密缝制部的问题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100的整体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各图中所示XYZ轴为基准,确定各自的方向,Z轴方向与后述的中央切刀的上下移动方向一致,进行缝制作业的平面与Z轴方向垂直,使与该作业平面平行并进行布料进给的方向为X轴,使与作业平面平行并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Y轴。
如图1所示,嵌条缝制缝纫机100是这样的缝纫机:相对于主布料缝合嵌条布,同时沿这些布料的进给方向形成直线状切缝,并且在该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形成大致V字状切缝。
嵌条缝制缝纫机100具有:缝纫机工作台11,其成为缝制的操作台;配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的缝纫机主体12,其具有未图示的一对天秤和针棒机构10,该针棒机构10进行保持缝针的针棒的动作(参照图2);作为布料进给机构的大压脚机构1,其进行由主布料及嵌条布构成的布料的进给;保持体2,其在主布料的上侧从上方按压嵌条布;可动切刀机构,其被支撑在缝纫机主体12上,使中央切刀3在各缝针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各缝针中间升降,从而在各布料上形成切缝(图示略);角切刀机构9,其在成为直线状切缝两端的位置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以及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5,其进行上述各部分的控制(参照图10)。
(针棒机构)
如图2~图8所示,针棒机构10设置在缝纫机主体12的前端内部,其使分别单独地保持两根缝针20a、20a的一对针棒20、20同时或选择性地上下移动。
针棒机构10具有:一对针棒20,其如图3所示分别形成第一卡合孔21以及第二卡合孔22;作为针棒支撑体的针棒支撑架40,其如图2所示,可以上下移动地分别支撑各针棒20;针棒上下移动机构50,其利用分别保持一对针棒20的针棒抱持部51,使各针棒20上下移动;离合器机构60,其使用使前端相对于各针棒20的第一卡合孔21插入/脱离的一对离合器部件61,将由针棒抱持部51分别对针棒20的保持,选择性地切换为保持状态和解除状态;止动机构70,其如图5所示,利用止动部件71保持在针棒支撑架40上,该止动部件71使前端相对于利用离合器机构60解除保持状态的针棒20的第二卡合孔22插入/脱离;以及保持解除切换机构80,其如图2、5所示,选择某一个针棒20而切换离合器机构60的保持状态和解除状态。另外,由离合器机构60、止动机构70、以及保持解除切换机构80构成单针停止机构120。
(针棒)
如图2~图5所示,各针棒20利用针棒支撑架40以通常沿Z轴方向的状态被支撑,在进行针摆动的情况下,经由针棒支撑架40,在各针棒20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以沿Y轴方向的轴为中心,施加旋转摆动动作。在进行这种摆动时,各针棒20的上下端部分别沿X轴方向进行摆动。
各针棒20是在剖面圆形的圆棒的圆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平坦面23的棒状体,在其下端部进行缝针20a的保持。
在针棒20沿着Z轴方向被支撑的状态下,平坦面23支撑在针棒支撑架40上,以使其成为沿着Y-Z平面的状态。在该平坦面23的表面上的Z轴方向的中间位置,沿该长度方向形成槽部24。
此外,在平坦面23的平面上的槽部24的下端部和上端部的附近,形成第一卡合孔21和第二卡合孔22,它们与该槽部24重合。
第一卡合孔21,为了使离合器部件61的前端部可以插入而与其前端形状对应形成长方形。离合器部件61的前端部以大致矩形突出,与此相对应,上述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度分别设定为比离合器部件61的大致矩形的前端部的横宽和纵宽稍大一些。
第二卡合孔22位于比第一卡合孔21靠上方的位置,对应于后述止动部件71(参照图5)的前端部的形状,形成为正视时为矩形,侧视时为半圆形。
在槽部24的内部,沿着该槽部24的长度方向可摆动地安装摆动板25。该摆动板25,在第一卡合孔21与第二卡合孔22之间的中间位置,被沿Y轴方向的支撑轴支撑,利用摆动而其两端部沿X轴方向移动。即,摆动板25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在第一卡合孔21和第二卡合孔22的内部,沿各卡合孔21、22的深度方向进行移动。
此外,摆动板25形成为,如果其一端部压入至第一卡合孔21的深部附近,则另一端部在第二卡合孔22内被推出至平坦面23,如果其另一端部压入至第二卡合孔22的深部附近,则一端部在第一卡合孔21内被推出至平坦面23。
即,对于同一针棒20,如果在第一卡合孔21中插入离合器部件61,则已插入第二卡合孔22中的止动部件71由摆动板25推出。此外,如果在第二卡合孔22中插入止动部件71,则已插入第一卡合孔21中的离合器部件61由摆动板25推出。
并且,针棒20在进行上下移动时,利用该第一卡合孔21,与离合器机构60卡合而被针棒抱持部51保持。另一方面,在为了由单针进行缝制而制止上下移动时,离合器机构60被解除,同时,利用第二卡合孔22与止动机构70卡合,保持针棒支撑架40。
(针棒支撑架)
如图2、4、7所示,在针棒支撑架40的上部和下部形成使两根针棒20以在Y轴方向并列的方式插入的插入孔,利用它们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各针棒20。
在针棒支撑架40下部的针棒20的支撑部的附近,设有供给润滑油或润滑脂等的无纺布或氨基甲酸乙酯等供给部件41,将各针棒20配置为在该供给部件41上滑动。由此,润滑油或润滑脂被供给至各针棒20和针棒支撑架40的滑动部,使上下移动顺滑地进行。
此外,在针棒支撑架40的上部的针棒20的支撑部附近设有止动机构70,在针棒支撑架40的止动机构70的稍下侧设有保持解除切换机构80。对于止动机构70及保持解除切换机构80,在后面详细叙述。
并且,在被支撑在针棒支撑架40上的针棒20的附近形成导向槽42,该导向槽42对设在连杆体54一端部的方形滑块55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向,该连杆体54对各针棒20施加上下移动的驱动力。
并且,在针棒支撑架40的Y轴方向一端部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连结施加针摆动的摆动驱动力的摆动轴43的一端部。该摆动轴43在沿Y轴方向的状态下,可旋转地被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和与针棒20的上下移动同步地进行摆动的摆动机构连结。此外,摆动机构由公知的结构而可以使其摆动角度范围从0调节至规定的角度范围,可以根据需要使保持在各针棒20上的缝针沿X轴方向以任意的振幅进行针摆动。即,摆动机构具有作为针摆动机构的功能。并且,如上所述,在不进行针摆动的状态下,针摆动的摆动机构调整为,使各针棒20成为沿Z轴方向的状态。
(针上下移动机构)
如图2所示,针上下移动机构50具有:针棒抱持部51,其经由离合器机构60而支撑各针棒20;缝纫机主轴52,其由作为各针棒20的上下移动驱动源的主轴电动机101旋转驱动;旋转锤53,其固定安装在缝纫机主轴52的一端部上;连杆体54,其连结旋转锤53与针棒抱持部51之间;以及方形滑块55,其使连杆体54的针棒抱持部侧的端部沿着Z轴方向移动。另外,主轴电动机101例如是由AC伺服电动机构成的可进行正反转的电动机,在后面的说明中,对于驱动主轴电动机101时的电动机轴的旋转方向,在无特殊记载的情况下,是使缝纫机主轴52向正向旋转的正转驱动的方向。
(离合器机构)
离合器机构60如图2、图4~7所示,具有:两个离合器部件61,其从针棒抱持部51的正面插入圆形的支撑孔57中,该支撑孔57贯穿至各插入孔;两个从动连杆62,其使各离合器部件61分别独立地进行进退移动;两个推压弹簧63,其经由各从动连杆62,对各离合器部件61分别施加前进方向的移动力;两个卡止爪64,其在使各离合器部件61后退的状态(退避位置)下分别与其卡止;两个推压弹簧65,其分别向各卡止爪64进行卡止的方向推压;以及解除销66,其可以从外部输入解除由各卡止爪64的卡止的操作。
在这里,如图5及图7所示,两个从动连杆62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中央部附近弯曲,该弯曲部P可旋转地安装在针棒抱持部51上。从动连杆62的一端与离合器部件61连结。
并且,如图7所示,通过使从动连杆62从上方被按压而以弯曲部P为支点向A方向旋转,可以使从动连杆62的一端拉出离合器部件61,使离合器部件61从第一卡合孔21后退而与各卡止爪64卡止,从而解除与该离合器部件61对应的针棒20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1的卡合。
此外,如图5所示,通过从上方按压解除销66而解除由离合器部件61的由卡止爪64的卡止,可以使离合器部件61由推压弹簧63的预紧而向第一卡合孔21前进,使两根针棒20与针棒抱持部51卡合。
(保持解除切换机构)
保持解除切换机构80如图2、图5~7所示,其具有:导向槽部82,其在比针棒抱持部51的上死点稍上方的位置处,形成于针棒支撑架40内;切换部件81,其沿着导向槽部82可滑动地被支撑;以及压盖83,其防止切换部件81从导向槽部82脱落。
导向槽部82,在针棒支撑架40的上部沿Y轴方向形成,沿该方向可滑动地支撑切换部件81。
切换部件81,其整体大致成棱柱形,在其一端部形成抵接突起81a,该抵接突起81a向与切换部件8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其另一端部与设在缝纫机架外部的针棒切换用气缸(未图示)的电磁阀90(参照图10)连结。
具体地说,在控制装置5中,经由驱动器90a连结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针棒切换用气缸采用在气缸内具有两个电磁阀90的三位型的气缸。并且,通过利用控制装置5控制气缸内的两个电磁阀90的驱动,可以使与电磁阀90连结的切换部件81的位置切换至三个位置。由此,可以进行左针、双针、右针这三个缝制的切换。
另外,切换部件81的位置切换不限于使用气缸,也可以使用螺线管。具体地说,也可以将两个螺线管的铁芯与切换部件81连结,由控制装置5分别控制这两个螺线管。即,只要可以电气地控制切换部件81的驱动,则其驱动源的种类无论何种均可。
切换部件81以抵接突起81a朝向下方的状态支撑在导向槽部82中。并且,利用切换部件81沿Y轴方向的移动,可以将抵接突起81a切换为,可以推压针棒抱持部51到达上死点时的离合器机构60的一个从动连杆62、另一个从动连杆62或解除销66中的某一个的位置。另外,该抵接突起81a的突出长度设定为,相对于上升至上死点位置的针棒抱持部51的各从动连杆62、62以及解除销66,可以对应于各自的解除或卡合动作所需要的行程而向下方按压。
(止动机构)
止动机构70如图5、7所示,具有:支撑部72,其具有在针棒支撑架40的上端部从该针棒支撑架40的正面贯穿至针棒20的插入孔的两个圆形通孔;两个止动部件71,其插入各支撑部72的通孔中;两个推压弹簧73,其对各止动部件71分别单独地施加前进方向(针棒20侧)的移动力;以及盖体74,其在后侧支撑各推压弹簧73,同时覆盖而闭塞支撑部72的通孔。
(缝纫机工作台及缝纫机主体)
如图1所示缝纫机工作台11,其以上表面与X—Y平面平行、即水平的状态使用。该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沿布料的进给方向F即X轴方向,形成长的长方形。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配置大压脚机构1和保持体2,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侧配置角切刀机构9。
此外,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的两根缝针20a、20a的下方位置设有针板13。在该针板13上设有分别与两根缝针20a、20a对应的针孔,在各针孔的下侧分别设有未图示的水平釜。即,分别插入各缝针20a、20a中的缝线,在各自针板13的下侧被对应的各水平釜捕捉,与从水平釜抽出的下线缠绕而进行缝制。
并且,在针板13的两个针孔的大致中间、且布料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形成插入中央切刀3的狭缝,配置利用与中央切刀3的协同动作而切断布料的未图示的固定切刀。
缝纫机主体12由配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稍旁边的底座部12a、从底座部12a直立设置的纵向机体部12b、以及从纵向机体部12b的上端部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臂部12c构成,在臂部12c内收容针上下移动机构40和可动切刀机构的主要结构。此外,从臂部12c的前端侧下端部下垂支撑两根针20a、20a和中央切刀3。
(大压脚机构)
大压脚机构1具有:大压脚15、15,其从上方分别按压设置在保持体2上的嵌条布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支撑体16,其支撑这些大压脚15、15;未图示的气缸,其经由支撑体16使大压脚15、15上下进行移动;以及与主轴电动机101不同的压脚电动机102,其使由大压脚15、15按压的嵌条布及主布料经由支撑体16而向布料进给方向F移动。
各大压脚15、15分别为长方形的平板,其分别以使长度方向沿X轴的状态被支撑体16支撑。此外,各大压脚15、15被支撑为使其平板面与X—Y平面平行。并且,利用气缸的驱动,可进行上下两个位置的切换,在上位置时从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离开,在下位置时成为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高度。并且,两个大压脚15、15以分离的状态支撑,以使得在它们之间至少可以通过保持体2的立板部32。
支撑体16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沿X轴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配置为使所支撑的两个大压脚15、15经过两根针20a、20a的上下移动路径的两侧。此外,支撑体16经由未图示的滚珠丝杠机构被压脚电动机102驱动。
(保持体)
保持体2如图1、9所示,具有:长条状平板的底板部31;立板部32,其沿着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与其上表面垂直地立起设置;导向部件33,其在立板部32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避开中央切刀3而引导嵌条布WP;以及纵向导向部34,其进行引导,以使得嵌条布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沿着立板部32的两面而分别被输送。
此外,保持体2被支撑在具有气缸的未图示的支撑机构上,在不使用时如图1所示,从两根缝针20a、20a的针下位置处离开而退避。并且,在使用时,利用气缸的驱动而设置在针板位置。
底板部31形成为长方形,被支撑为在使用时其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并且其底面与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正对地被搭载。此外,在底板部31的布料进给方向前端部,形成大致U字状的缺口31a、31a,其作为用于使两根缝针20a、20a分别进行落针的槽部。
立板部32除了导向部件33附近的部分之外,其整体为长方形平板,其在底板部31的上表面上,在该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以与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垂直地立起设置。即,保持体2一体地形成,以使得底板部31和立板部32从其长度方向观察成为倒T字状。
并且,如果在针板13上与主布料上侧重叠而设置嵌条布,则从上方置载保持体2,以使嵌条布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折回而从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立起至上方,进而使嵌条布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沿各自立板部32的两侧侧面的方式,由大压脚15、15保持。即,使嵌条布成为从立板部32的一侧的侧面经由底板部31至另一侧的侧面32的状态。这样,在使嵌条布以卷绕在保持体2上而设置的状态下,一边输送嵌条布及主布料,一边在立板部32的两侧由两根缝针20a、20a进行缝制,同时利用中央切刀3的上下移动而形成直线状的切缝。
如上所述在嵌条布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以分别相对接近立板部32的两侧面的方式,设有两个平板状的纵向导向部34、34,以维持分别沿立板部32的两侧面的状态。这些纵向导向部34,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端部弯曲,以使其与立板部32之间的间隙扩大,在其下游侧维持固定的间隙。即,在各纵向导向部34和立板部32之间的间隙,卷入嵌条布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以维持使该一端部沿立板部32的一侧面的状态进行引导。
此外,在保持体2的布料进给方向F的稍下游侧,在立板部32的延长线上配置中央切刀3。因为嵌条布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沿着立板部32向布料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移动,所以为了防止被中央切刀3切割而设置导向部件33。该导向部件33形成为,从该立板部32的布料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端部一体地形成,同时朝向布料进给方向F分为两叉,俯视形状成为大致V字状。并且,导向部件33为了避开中央切刀3而更有效地对嵌条布进行导向,配置为使其与中央切刀3尽量接近而从两侧包覆中央切刀3。利用该形状,在进行布料进给时,嵌条布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经过纵向导向部34和导向部件33间的间隙而分别向从立板部32离开的方向引导,从而向避开中央切刀3的方向引导。
(角切刀机构)
角切刀机构9如图1、9所示,配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方、大压脚机构1的大压脚15、15的经过路径上,通过使角切刀91从下方刺入由大压脚机构1输送来的嵌条布及主布料,从而在成为直线状切缝的两端的位置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
即,角切刀机构9具有:两个角切刀91、91,其沿布料进给方向F,彼此隔着间隔配置;以及未图示的上下移动用电动机,其使各角切刀91、91分别上下移动。
各角切刀91由从其前端侧观察形状成为V字状的一对并排的三角形的切刀构成,以使该前端部朝上的状态被支撑。并且,利用上下移动用电动机从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向上方移动,从而可以在布料上形成V字状的切缝。此外,各角切刀91可以调节一对三角形切刀之间的角度,使其可以与由两根缝针20a、20a形成的两条线迹的间隔相对应。
并且,两个角切刀91分别被支撑为,使其分别形成的V字状的切缝的开口部互为反向。此外,两个角切刀91可以调节其间隔。
如果形成两条线迹和直线状切缝的布料由大压脚机构1输送至角切刀机构9的正上方位置,则角切刀机构9通过使两个角切刀91、91在切缝的各自的端部位置上下移动,从而在布料上形成两个V字状的切缝。即,由角切刀机构9在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形成从该直线状切缝的一端部至分别靠近两条线迹处的端部的一个切缝,和从直线状切缝的另一端部至分别靠近两条线迹的端部的另一个切缝。
(控制装置)
如图10所示,在控制装置5中,经由未图示的输入输出电路连接有:显示面板84,其显示向用户通知的规定的文字或图像信息;设定开关85,其用于进行同时设置在显示面板84上的各种设定的画面选择、或指令输入;数字键盘86,其用于在进行各种设定时输入数值、及输入其确定或取消;以及开始开关87,其输入缝制的开始。另外,显示面板84在进行嵌条缝制的情况,用于进行下述各种线迹形成信息的输入设定,即,由两根缝针20a、20a形成的线迹的长度及线迹间距、由各缝针形成的各线迹的前端及后端在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偏差、在各线迹的前端及后端形成的细密缝制部的布料进给方向长度及细密线迹间距、由中央切刀3形成的中央切缝的长度及切缝的形成位置等信息。
此外,在控制装置5中,分别经由驱动器101a、102a、103a,连接成为其控制对象的主轴电动机101、压脚电动机102、以及切刀电动机103。并且,在控制装置5中,经由驱动器连接进行保持体2的上下移动的气缸、进行大压脚15、15的升降的气缸、以及进行角切刀91、91的升降的各上下移动用电动机(图示略)。并且,经由驱动器104a,连接切换中央切刀3的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气缸的电磁阀104。并且,在控制装置5中,经由驱动器105a连接针摆动电动机105,其为了进行缝针20a、20a的针摆动而与摆动轴43连结。并且,在控制装置5中,经由驱动器90a连接用于变更单针停止机构120的切换部件81的位置的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
控制装置5具有:CPU 151,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 152,其被写入执行嵌条缝制缝纫机100的各种功能、动作(后述)的控制程序、控制数据或各种缝制数据;RAM 153,其将与CPU 151处理相关的各种数据存储在工作区域中;以及作为线迹形成信息存储单元的EEPROM 154,其存储由显示面板84输入设定的各种线迹形成信息。
在ROM 152中,存储控制主轴电动机101、单针停止机构120、以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的控制程序,以使得在由两根缝针20a、20a在布料上形成两条线迹P、Q的前端部时,首先形成线迹的前端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然后,形成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然后,在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之前,形成与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的缝制结束位置(完成位置)相连续的第2线迹Q的一部分主缝制部Q2的线迹,然后,形成分别与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的缝制结束位置以及已经形成的第2线迹Q的一部分主缝制部Q2相连续的主缝制部P2、Q3(参照图11)。
即,通过由CPU 151执行控制程序,控制装置5作为控制单元起作用。
另外,在下述记载中,所谓细密缝制部的线迹,是表示形成微小(例如,小于或等于1mm)的缝制间距的线迹,所谓主缝制部的线迹,是表示以正常的进给间距(例如,大于或等于1mm)使布料进给而形成的正常线迹,在这里,为了区别该正常线迹与上述的细密缝制部的线迹而将其称为主缝制部的线迹。
(缝制开始的线迹形成方法)
下面,参照图11、图12,对利用嵌条缝制缝纫机100在两条线迹P、Q的前端部形成布料进给方向前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细密线迹P1、Q1时的线迹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在下述说明中,只要没有特殊记载,由大压脚机构1驱动的布料进给方向,表示将布料从相对于缝针20a、20a的落针位置的上游侧输送到下游侧的方向(图1、9、11、13、15、17中的F方向)。
如果由操作者按下缝制开始开关等,则控制装置5的CPU 151通过执行控制程序,控制主轴电动机101、针棒切换用气缸、以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而进行线迹的形成。此外,在下述说明中,嵌条缝制缝纫机100构成为,在最初的接通电源时或结束规定的嵌条缝制时,成为使两侧的针棒20、20始终与针棒抱持部51卡合的可由双针进行缝制的状态。
如图11、图12所示,如果CPU 151执行控制程序,则首先CPU151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而使切换部件81移动,使两根缝针20a、20a中的一个针(右针)在上方停止(步骤S1)。
这时,CPU 151通过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希望停止的针棒20上的从动连杆62的上方,之后使主轴电动机101反向旋转而使缝纫机主轴52反向旋转,使突起81a在从动连杆62的上方抵接,在向下按压从动连杆62的状态下使主轴电动机101停止。由此,使与右针的针棒20对应的离合器部件61后退,使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左针)。
另外,如上所述,使缝纫机主轴52反向旋转而使突起81a在从动连杆62的上方抵接,是为了不在布料上形成多余的落针而进行使针棒20相对于针棒抱持部51卡合或解除的切换。
然后,CPU 151根据从存储在EEPROM 154中的作为线迹形成信息的由各缝针形成的细密缝制部的长度、和从缝制开始位置起的布料进给量,判断在形成两条线迹时,线迹前端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2)。另外,在下述说明中,由CPU 151的线迹形成位置的判断,只要没有特殊说明,与上述同样地,根据存储在EEPROM 154中的线迹形成信息和从缝制开始位置起的布料进给量进行判断。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P1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否),CPU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的压脚电动机102,形成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步骤S3)。
在这里,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是通过以落针位置n0、n1、n2、n3、n4、n5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细密缝制部P1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2而判断细密缝制部P1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P1的形成结束之前,继续进行细密缝制部P1的线迹形成。
在步骤S2中,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P1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是),CPU 151对所使用的缝针进行切换。另外,细密缝制部P1的线迹形成结束的判断,是通过由CPU 151计数在布料上开始落针后从未图示的缝针位置检测器输出的缝针位置信号数量而进行。
在这里,为了在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处形成线迹而使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单针(左针)切换到单针(右针)时,因为无法一次完成切换,所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切换。
如果左针从n5的落针点开始上升,则CPU 151立刻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使切换部件81的抵接突起81a移动至解除销66的上方,利用由针棒20到达上死点导致的离合器部件61的前进,使两根缝针20a、20a可上下移动,成为可以由双针进行缝制的状态(步骤S4)
并且,CPU 151在缝纫机主体12的一对天秤(未图示)到达上死点的时刻,使主轴电动机101等各部分的驱动停止,暂时中断缝制(步骤S5)。
然后,在中断第1线迹P的形成,缝针不进行上下移动的状态下,驱动大压脚机构1的压脚电动机102而使布料向反向进给方向(在图11中的B方向)输送,使落针位置到达至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的开始位置(在图11中落针位置n6的位置)(步骤S6:空进给步骤)。
并且,使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右针)(步骤S7)。另外,以下在驱动大压脚机构1的压脚电动机102的情况下,仅记载为驱动大压脚机构1。
在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右针)时,CPU 151为了使两根缝针20a、20a中的一个针(左针)在上方停止,驱动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希望停止的左针的针棒20的从动连杆62的上方,之后使主轴电动机101反向旋转而使抵接突起81a在从动连杆62的上方抵接,在向下按压从动连杆62的状态下使主轴电动机101停止。由此,与左针的针棒20对应的离合器部件61后退,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右针)。
然后,CPU 151判断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8)。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Q1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8: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步骤S9)。
在这里,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是通过以落针位置n6、n7、n8、n9、n10、n11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细密缝制部Q1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8判断细密缝制部Q1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Q1的形成结束之前,继续进行细密缝制部Q1的线迹形成。
在步骤S8中,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Q1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8:是),则CPU 151判断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Q2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10),该主缝制部Q2从细密缝制部Q1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直至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该判断具体地说,是通过由CPU 151判断第2线迹Q的形成开始之后的布料进给量Lq,是否达到事先存储在EEPROM 154中的两条线迹P、Q的前端的布料进给方向偏差D1、与第1线迹P的前端部的细密缝制部P1的布料进给方向长度Lp的合计进给量D1+Lp(Lq≥D1+Lp)而进行的。
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Q2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主缝制部Q2(步骤S11)。
在这里,第2线迹Q的主缝制部Q2,是通过以落针位置n11、n12、n13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主缝制部Q2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10而判断主缝制部Q2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Q2的形成结束(步骤S10:是)之前,继续进行主缝制部Q2的形成。
在步骤S10中,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Q2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是),CPU 151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切换部件81的抵接突起81a位于解除销66的上方,使两根缝针20a、20a可以上下移动,成为可以由两根缝针20a、20a进行缝制的状态(步骤S12)。
然后,CPU 151判断与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主缝制部P2、和与第2线迹Q的主缝制部Q2相连续的剩余的主缝制部Q3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13)。
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P2、Q3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3:否),CPU 151通过由大压脚机构1将布料向布料进给方向(图11中的F方向)输送,从而使得由两根针同时地形成第1线迹P的主缝制部P2、和第2线迹Q的剩余的主缝制部Q3的线迹。在这里,第1线迹P的主缝制部P2以及第2线迹Q的主缝制部Q3,是通过同时以落针位置n5和n13、然后以n14、n15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主缝制部P2、Q3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13,判断主缝制部P2、Q3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由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P2、Q3的形成结束之前,继续进行主缝制部P2、Q3的形成。
在步骤13中,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P2、Q3的线迹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3:是),CPU 151停止由大压脚机构1的布料进给,由此结束本次处理。
(作用效果)
根据嵌条缝制缝纫机100,控制装置5通过利用CPU 151控制主轴电动机101、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以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使得在形成两条线迹P、Q的前端部时,首先形成前端位置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然后,形成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然后,控制装置5,从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直至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形成主缝制部Q2。然后,形成分别与第1线迹P的细密缝制部P1的缝制结束位置、及已经形成的第2线迹Q的一部分主缝制部Q2相连续的主缝制部P2、Q3。
这样,通过使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突出的第2线迹Q不全作为细密缝制部,而是使其一部分作为主缝制部Q2,从而使得第2线迹Q的细密缝制部Q1不会比所需长度长。
因此,即使在两条线迹P、Q的前端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也可以得到优美的缝制品。
(缝制开始的线迹形成的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利用如图13及图14所示的方法形成缝制开始的线迹。下面,参照图13、图14,对于在两条线迹R、T的前端,形成布料进给方向前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细密线迹R1、T1时的线迹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在下述说明中,为了与上述图11及图12的说明一致,对第1线迹R的前端位置与第2线迹T的前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情况进行说明。
具体地说,在ROM 152中存储控制主轴电动机101、单针停止机构120的针棒切换用气缸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的控制程序,以使得在形成两条线迹R、T的前端部时,首先形成第2线迹T的细密缝制部T1,然后,形成主缝制部T2,该主缝制部T2从第2线迹T的细密缝制部T1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直至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然后,形成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然后,形成分别与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的缝制结束位置及已经形成的第2线迹T的一部分主缝制部T2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主缝制部R2、T3。并且,通过由CPU 151执行控制程序,以下述方法形成线迹。
如图13、图14所示,如果CPU 151执行控制程序,则首先CPU151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而使切换部件81移动,使两根缝针20a、20a中的一个针(左针)在上方停止(步骤S21)。此时,CPU 151通过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希望停止的针棒20的从动连杆62的上方,之后使主轴电动机101反向旋转而使突起81a在从动连杆62的上方抵接,在向下按压从动连杆62的状态下,使主轴电动机101停止。由此使得与左针的针棒20对应的离合器部件61后退,使得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右针)。
然后,CPU 151判断第2线迹T的细密缝制部T1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22)。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T1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2: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一边将布料向布料进给方向(图1、9、11、13、15、17中的F方向)输送,一边形成第2线迹T的细密缝制部T1(步骤S23)。
在这里,第2线迹T的细密缝制部T1,是通过使其以落针位置w0、w1、w2、w3、w4、w5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细密缝制部T1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22,判断细密缝制部T1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缝纫机的细密缝制部T1的形成结束之前,继续进行细密缝制部T1的形成。
在步骤S22中,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T1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2:是),CPU 151判断第2线迹T的一部分主缝制部T2的形成是否结束,该第2线迹T的一部分主缝制部T2从细密缝制部T1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直至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步骤24)。该判断具体地说,是通过由CPU 151判断线迹T的形成开始之后的布料进给量Lt,是否达到事先存储在EEPROM 154中的两条线迹R、T的前端的布料进给方向偏差D2、与线迹R的缝制开始的细密缝制部R1的布料进给方向长度Lr的合计进给量D2+Lr(Lt≥D2+Lr)而进行。
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T2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4: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主缝制部T2(步骤S25)。
在这里,主缝制部T2,是通过以落针位置w5、w6、w7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主缝制部T2的期间,CPU151返回步骤S24,判断主缝制部T2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T2的形成结束(步骤S24:是)之前,继续进行主缝制部T2的形成。
在步骤S24中,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T2的线迹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4:是),CPU 151对所使用的缝针进行切换。
在这里,在将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单针(右针)切换到单针(左针)时,因为无法一次完成切换,所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切换。
如果右针从w7的落针点开始上升,则CPU 151迅速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使切换部件81的抵接突起81a移动至解除销66的上方,利用由针棒20到达上死点导致的离合器部件61的前进,使两根缝针20a、20a可上下移动,成为可以由双针进行缝制的状态(步骤S26)。
并且,CPU 151在缝纫机主体12的一对天秤(未图示)到达上死点的时刻,使主轴电动机101等各部分的驱动停止而暂时中断缝制(步骤S27)。
然后,在结束第2线迹T的主缝制部T2的形成,使缝针不进行上下移动的状态下,驱动大压脚机构1而将布料向反向进给方向(图13中的B方向)输送,使落针位置到达至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的开始位置(在图13中落针位置w8的位置)(步骤S28:空进给步骤)。
并且,使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左针)(步骤S29)。
在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左针)时,CPU 151为了使两根缝针20a、20a中的另一个针(右针)在上方停止,驱动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希望停止的右针的针棒20的从动连杆62的上方,之后使主轴电动机101反向旋转而使抵接突起81a在从动连杆62的上方抵接,在向下按压从动连杆62的状态使主轴电动机101停止。由此,使与另一个针(右针)的针棒20对应的离合器部件61后退,使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左针)。
然后,由CPU 151判断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30)。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R1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30: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细密缝制部R1(步骤S31)。
在这里,细密缝制部R1,是通过以落针位置w8、w9、w10、w11、w12、w13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细密缝制部R1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30,判断细密缝制部R1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R1的形成结束之前,继续进行细密缝制部R1的形成。
在步骤S30中,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R1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30:是),CPU 151驱动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切换部件81的抵接突起81a位于解除销66的上方,使两根缝针20a、20a可上下移动,成为可以由两根缝针20a、20a进行缝制的状态(步骤S32)。
然后,CPU 151判断与已经形成的第2线迹T的主缝制部T2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剩余的主缝制部T3、和与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主缝制部R2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33)。
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T3、R2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33:否),CPU 151通过由大压脚机构1将布料向布料进给方向(图13中的F方向)输送,从而使得由两根针同时地形成第2线迹T的剩余的主缝制部T3、和第1线迹R的主缝制部R2(步骤S34)。在这里,主缝制部T3以及主缝制部R2,是通过同时以落针位置w7和w13、然后以w14、w15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主缝制部T3、R2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33判断主缝制部T3、R2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T3、R2的形成结束之前,继续进行主缝制部T3、R2的形成。
在步骤S33中,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T3、R2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33:是),CPU 151停止由大压脚机构1的布料进给,由此结束本次处理。
(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嵌条缝制缝纫机,在形成两条线迹R、T的前端部时,控制装置5也可以通过控制主轴电动机101、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以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形成第2线迹T的细密缝制部T1,然后,在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之前,形成主缝制部T2,然后,形成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然后,形成分别与第1线迹R的细密缝制部R1的缝制结束位置及已经形成的第2线迹T的一部分主缝制部T2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主缝制部R2、T3。
这样,通过使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突出的第2线迹T不全作为细密缝制部,而是使其一部分作为主缝制部T2,从而使得第2线迹T的细密缝制部T1不会比所需长度长。
因此,即使在两条线迹R、T的前端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优美的缝制品。
(缝制结束的线迹形成方法)
下面,参照图15、图16,对于利用嵌条缝制缝纫机100在两条线迹A、C的后端部形成布料进给方向后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细密线迹A2、C3时的线迹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在下述说明中,为了与上述图11~图14的相关记载的一致,对第1线迹C(或K)的后端位置与第2线迹A(或H)的后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情况进行说明。
具体地说,在ROM 152中存储控制主轴电动机101、单针停止机构120、以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的控制程序,以使得在形成两条线迹A、C的后端部时,首先形成第2线迹A的主缝制部A1、和延伸至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2线迹A的主缝制部A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的第1线迹C的一部分主缝制部C1,然后,形成第1线迹C的剩余的主缝制部C2及与该主缝制部C2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细密缝制部C3,然后,形成与第2线迹A的主缝制部A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细密缝制部A2。并且,通过由CPU151执行控制程序,以下述方法形成线迹。
如果由操作者按下缝制开始开关等,则控制程序5的CPU 151通过执行控制程序,控制主轴电动机101、单针停止机构120的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以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进行线迹的形成。此外,在下述说明中,嵌条缝制缝纫机100构成为,在最初的接通电源时或结束规定的嵌条缝制时,成为使两侧的针棒20、20始终与针棒抱持部51卡合的可由双针进行缝制的状态
如图15、图16所示,如果CPU 151执行控制程序,则首先CPU151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而使切换部件81移动,移动至可以使两根缝针20a、20a上下移动的位置(步骤S41)。
这时,CPU 151通过驱动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两侧的针棒20的从动连杆62之间的上方。
然后,CPU 151判断两条线迹A、C中的第2线迹A的主缝制部A1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42)。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A1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2: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及大压脚机构1,形成两条线迹A、C的主缝制部A1、C1(步骤S43)。
在这里,两条线迹A、C的主缝制部A1、C1,是通过以落针位置b0、b1、b2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主缝制部A1、C1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42,判断主缝制部A1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A1的形成结束之前,继续进行主缝制部A1、C1的形成。
在步骤S42中,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A1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2:是),CPU 151使单针停止机构120的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切换部件81的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希望停止的针棒20(右侧)的从动连杆62的上方,使左侧的缝针20a可上下移动,成为可以由左侧的缝针20a进行缝制的状态(步骤S44)。
然后,CPU 151判断第1线迹C的剩余的主缝制部C2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45)。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C2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5: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主缝制部C2(步骤S46)。
在这里,主缝制部C2,是通过以落针位置b2、b3、b4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主缝制部C2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45,判断主缝制部C2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C2的形成结束(步骤S45:是)之前,继续进行主缝制部C2的形成。
在步骤S45中,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C2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5:是),CPU 151判断第1线迹C的细密缝制部C3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47)。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C3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7: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细密缝制部C3(步骤S48)。
在这里,细密缝制部C3,是通过以落针位置b4、b5、b6、b7、b8、b9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细密缝制部C3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47,判断细密缝制部C3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C3的形成结束(步骤S47:是)之前,继续进行细密缝制部C3的形成。
在步骤S47中,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C3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47:是),CPU 151使所使用的缝针从左针切换到右针。
在这里,在将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单针(左针)切换到单针(右针)时,因为无法一次完成切换,所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切换。
如果左针从b9的落针点开始上升,则CPU 151迅速使单针停止机构120的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使切换部件81的抵接突起81a移动至解除销66的上方,利用由针棒20到达上死点导致的离合器部件61的前进,使两根缝针20a、20a可上下移动,成为可以由双针进行缝制的状态(步骤S49)
并且,CPU 151在缝纫机主体12的一对天秤(未图示)到达上死点的时刻,使主轴电动机101等各部分的驱动停止而暂时中断缝制(步骤S50)。
然后,在结束第1线迹C的细密缝制部C3的形成,使缝针不进行上下移动的状态下,驱动大压脚机构1而将布料向反向进给方向(在图15中的B方向)输送,使落针位置到达至第2线迹A的细密缝制部A2的开始位置(在图15中落针位置b2的位置)(步骤S51:空进给步骤)。
并且,使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右针)(步骤S52)。
在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右针)时,CPU 151为了使两根缝针20a、20a中的一个针(左针)在上方停止,驱动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希望停止的左针的针棒20的从动连杆62的上方,之后使主轴电动机101反向旋转而使抵接突起81a在从动连杆62的上方抵接,在向下按压从动连杆62的状态下使主轴电动机101停止。由此,使得与左针的针棒20对应的离合器部件61后退,使得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右针)。
然后,由CPU 151判断第2线迹A的细密缝制部A2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53)。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A2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53: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线迹A的细密缝制部A2(步骤S54)。
在这里,细密缝制部A2,是通过以落针位置b2、b10、b11、b12、b13、b14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细密缝制部A2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53,判断细密缝制部A2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A2的形成结束(步骤S53:是)之前,继续进行细密缝制部A2的形成。
在步骤S53中,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A2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53:是),CPU 151停止由大压脚机构1的布料进给,由此结束本次处理。
(作用效果)
根据嵌条缝制缝纫机100,控制装置5通过利用CPU 151控制主轴电动机101、单针停止机构120以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以使得在形成两条线迹A、C的后端部时,首先形成第2线迹A的主缝制部A1、和延伸至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2线迹A的主缝制部A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的第1线迹C的一部分主缝制部C1。然后,控制装置5形成第1线迹C的主缝制部C2。然后,控制装置5形成与该第1线迹C的主缝制部C2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细密缝制部C3。然后,控制装置5形成与第2线迹A的主缝制部A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细密缝制部A2。
这样,通过使线迹后端位置向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突出的第1线迹C,不全部与第2细密缝制部A2相对应地进行细密缝制,而是使一部分作为主缝制部C2,从而使得线迹C的细密缝制部C3不会比所需长度长。
因此,即使在两条线迹A、C的后端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优美的缝制品。
(缝制结束的线迹形成的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利用如图17及图18所示的方法形成缝制结束的线迹。下面,参照图17、图18,对于在两条线迹H、K的后端形成布料进给方向后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细密线迹H2、K3时的线迹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具体地说,在ROM 152中存储控制主轴电动机101、单针停止机构120的针棒切换用气缸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的控制程序,以使得在形成两条线迹H、K的后端部时,首先形成第2线迹H的主缝制部H1、和延伸至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2线迹H的主缝制部H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的第1线迹K的一部分主缝制部K1,然后,形成第2线迹H的主缝制部H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细密缝制部H2,然后,形成与已经形成的第1线迹K的一部分主缝制部K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剩余的主缝制部K2,然后,形成与该主缝制部K2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细密缝制部K3。并且,通过由CPU 151执行控制程序,以下述方法形成线迹。
如图17、图18所示,如果CPU 151执行控制程序,则首先CPU151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而使切换部件81移动,移动至可以使两根缝针20a、20a上下移动的位置(步骤S61)。
这时,CPU 151通过驱动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得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两侧的针棒20的从动连杆62之间的上方。
然后,CPU 151判断两条线迹H、K中的第2线迹H的主缝制部H1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62)。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H1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62: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及大压脚机构1,形成两条线迹H、K的主缝制部H1、K1(步骤S63)。
在这里,两条线迹H、K的主缝制部H1、K1,是通过以落针位置d0、d1、d2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主缝制部H1、K1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62,判断主缝制部H1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H1的形成结束(步骤S62:是)之前,继续进行主缝制部H1、K1的形成。
在步骤S62中,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H1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62:是),CPU 151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切换部件81的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希望停止的针棒20(左侧)的从动连杆62的上方,使右侧的缝针20a可上下移动,成为可以由右侧的缝针20a进行缝制的状态(步骤S64)。
然后,由CPU 151判断第2线迹H的细密缝制部H2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65)。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H2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65: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细密缝制部H2(步骤S66)。
在这里,细密缝制部H2,是通过以落针位置d2、d3、d4、d5、d6、d7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细密缝制部H2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65,判断细密缝制部H2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H2的形成结束之前,继续进行细密缝制部H2的形成。
在步骤S65中,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H2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65:是),CPU 151使所使用的缝针从右针切换到左针。
在这里,在将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单针(右针)切换到单针(左针)时,因为无法一次完成切换,所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切换。
如果右针从d7的落针点开始上升,则CPU151立刻使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驱动,使切换部件81的抵接突起81a移动至解除销66的上方,利用由针棒20到达上死点导致的离合器部件61的前进,使两根缝针20a、20a可上下移动,成为可以由双针进行缝制的状态(步骤S67)。
并且,CPU151在缝纫机主体12的一对天秤(未图示)到达上死点的时刻,使主轴电动机101等各部分的驱动停止而暂时中断缝制(步骤S68)。
然后,在结束第2线迹H的细密缝制部H2的形成,缝针不进行上下移动的状态下,驱动大压脚机构1而将布料向反向进给方向(图17中的B方向)输送,使落针位置到达至一条(左侧)线迹K的主缝制部K2的开始位置(在图17中落针位置d2的位置)(步骤S69:空进给步骤)。
并且,使得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左针)(步骤S70)。
在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左针)时,CPU 151为了使两根缝针20a、20a中的一个针(右针)在上方停止,驱动针棒切换用气缸的电磁阀90,使切换部件81移动以使抵接突起81a位于设在希望停止的另一个针(右针)的针棒20的从动连杆62的上方,之后使主轴电动机101反向旋转而使抵接突起81a在从动连杆62的上方抵接,在向下按压从动连杆62的状态下使主轴电动机101停止。由此使得与另一个缝针(右针)的针棒20对应的离合器部件61后退,使得在缝制中使用的缝针20a、20a从双针切换到单针(左针)。
然后,CPU 151判断第1线迹K的主缝制部K2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71)。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K2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71: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主缝制部K2(步骤S72)。
在这里,主缝制部K2,是通过以落针位置d2、d8、d9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主缝制部K2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71,判断主缝制部K2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K2的形成结束(步骤S71:是)之前,继续进行主缝制部K2的形成。
在步骤S71中,CPU 151判断主缝制部K2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71:是),CPU 151判断与第1线迹K的主缝制部K2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细密缝制部K3的形成是否结束(步骤S73)。在这里,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K3的形成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73:否),CPU 151通过驱动主轴电动机101和大压脚机构1,形成细密缝制部K3(步骤S74)。
在这里,细密缝制部K3,是通过以落针位置d9、d10、d11、d12、d13、d14的顺序落针而形成的。
在形成细密缝制部K3的期间,CPU 151返回步骤S73,判断细密缝制部K3的形成是否结束。并且,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K3的形成结束之前,继续进行细密缝制部K3的形成。
在步骤S73中,在CPU 151判断细密缝制部K3的形成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73:是),CPU 151停止由大压脚机构1的布料进给,由此结束本次处理。
(作用效果)
根据嵌条缝制缝纫机100,控制装置5通过利用CPU 151控制主轴电动机101、单针停止机构120以及大压脚机构1的驱动,以使得在形成两条线迹H、K的后端部时,首先形成第2线迹H的主缝制部H1、和延伸至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2线迹H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的第1线迹K的一部分主缝制部K1。然后,控制装置5形成与第2线迹H的主缝制部H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细密缝制部H2。然后,控制装置5形成与已经形成的第1线迹K的主缝制部K1的一部分主缝制部K1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剩余的主缝制部K2。然后,控制装置5形成与第1线迹K的该主缝制部K2的缝制结束位置相连续的细密缝制部K3的线迹。
这样,通过将线迹后端部向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突出的第1线迹K的一部分作为主缝制部K2,从而使得线迹K的细密缝制部K3不会比所需长度长。
因此,即使在两条线迹的后端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优美的缝制品。
(其他)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图11~图18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利用使由大压脚机构进行的布料进给以少量进给方式,在两条线迹的前端或后端形成细密缝制部,但在形成细密线迹时,也可以停止由大压脚机构的布料进给,仅利用由针摆动电动机105驱动的针摆动形成细密缝制部,或者也可以同时使用针摆动和布料进给形成细密缝制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单针停止机构中,因为由一个针棒切换用气缸进行双针的切换,所以在从单针(左针)切换到单针(右针)时,需要事先切换到双针再切换到单针,但是例如如专利文献(特公平4—52160号公报)所示,也可以由分别独立的气缸进行各个针的停止。如果这样,则不需要事先切换到双针,虽然部件个数会增加,但是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Claims (6)

1.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两根针棒,其分别保持两根缝针;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由主轴电动机驱动而使上述两根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单针停止机构,其构成为可以使各缝针在上升位置分别停止;
保持体,其在主布料上保持嵌条布;
大压脚机构,其具有一对大压脚,该一对大压脚隔着上述保持体而在两侧下降,按压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该大压脚机构沿布料进给方向输送主布料及嵌条布;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从而形成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前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第1线迹和第2线迹,将上述主布料和嵌条布缝合,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以使得在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前端部时,按照以下顺序形成:
i)前端位置与第2线迹的前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ii)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iii)第2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其从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直至与上述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以及
iv)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主缝制部、和从第2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2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
2.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两根针棒,其分别保持两根缝针;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由主轴电动机驱动而使上述两根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单针停止机构,其构成为可以使各缝针在上升位置分别停止;
保持体,其在主布料上保持嵌条布;
大压脚机构,其具有一对大压脚,该一对大压脚隔着上述保持体而在两侧下降,按压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该大压脚机构沿布料进给方向输送主布料及嵌条布;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从而形成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前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第1线迹和第2线迹,将上述主布料和嵌条布缝合,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以使得在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前端部时,按照以下顺序形成:
i)前端位置与第1线迹的前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ii)第2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其从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直至与上述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
iii)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以及
iv)从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主缝制部、和从第2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2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针摆动机构,其由针摆动电动机驱动而使两根针棒分别沿布料进给方向摆动,
上述控制单元在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的基础上,还控制上述针摆动电动机,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前端部。
4.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两根针棒,其分别保持两根缝针;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由主轴电动机驱动而使上述两根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单针停止机构,其构成为可以使各缝针在上升位置分别停止;
保持体,其在主布料上保持嵌条布;
大压脚机构,其具有一对大压脚,该一对大压脚隔着上述保持体而在两侧下降,按压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该大压脚机构沿布料进给方向输送主布料及嵌条布;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从而形成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后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第1线迹和第2线迹,将上述主布料和嵌条布缝合,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以使得在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后端部时,按照以下顺序形成:
i)后端位置与第1线迹的后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和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该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延伸至与上述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
ii)从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
iii)从第1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以及
iv)从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5.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两根针棒,其分别保持两根缝针;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由主轴电动机驱动而使上述两根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单针停止机构,其构成为可以使各缝针在上升位置分别停止;
保持体,其在主布料上保持嵌条布;
大压脚机构,其具有一对大压脚,该一对大压脚隔着上述保持体而在两侧下降,按压保持主布料及嵌条布,该大压脚机构沿布料进给方向输送主布料及嵌条布;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以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从而形成布料进给方向上的后端位置各不相同的第1线迹和第2线迹,将上述主布料和嵌条布缝合,
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以使得在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后端部时,按照以下顺序形成:
i)后端位置与第1线迹的后端位置相比位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和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该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延伸至与上述布料进给方向正交且与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相交叉的线上的位置;
ii)从第2线迹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2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iii)从第1线迹的一部分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以及
iv)从第1线迹的剩余的主缝制部的缝制结束位置开始与其相连续的第1线迹的细密缝制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针摆动机构,其由针摆动电动机驱动而使两根针棒分别沿布料进给方向摆动,
上述控制单元在上述主轴电动机、上述单针停止机构、及上述大压脚机构的基础上,还控制上述针摆动电动机,形成上述第1和第2线迹的后端部。
CN 200810148810 2007-09-12 2008-09-12 嵌条缝制缝纫机 Active CN101387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6721 2007-09-12
JP2007-236721 2007-09-12
JP2007236721 2007-09-12
JP2007287619 2007-11-05
JP2007287619 2007-11-05
JP2007-287619 2007-11-05
JP2008229515 2008-09-08
JP2008229515A JP5468222B2 (ja) 2007-09-12 2008-09-08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8-229515 2008-09-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7049A true CN101387049A (zh) 2009-03-18
CN101387049B CN101387049B (zh) 2013-07-17

Family

ID=40864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48810 Active CN101387049B (zh) 2007-09-12 2008-09-12 嵌条缝制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68222B2 (zh)
CN (1) CN10138704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0609A (zh) * 2015-08-31 2017-03-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10621583A (zh) * 2017-05-24 2019-12-27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缝制且穿孔的吸收片材叠堆
KR20200010282A (ko) * 2017-05-24 2020-01-30 킴벌리-클라크 월드와이드, 인크. 재봉된 흡수성 시트의 적층체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5894A (ja) * 1988-09-01 1990-03-06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縫製データプログラム装置
DE19845624C1 (de) * 1998-10-05 2000-05-11 Duerkopp Adler Ag Nähanlage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spelierten Taschenöffnung
JP2001025591A (ja) * 1999-05-07 2001-01-30 Juki Corp 針送りミシン
JP2001212386A (ja) * 2000-02-02 2001-08-07 Brother Ind Ltd 針揺動機能を有するミシン
JP2007075253A (ja) * 2005-09-13 2007-03-29 Juki Corp 片針切り替え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0609A (zh) * 2015-08-31 2017-03-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6480609B (zh) * 2015-08-31 2019-06-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10621583A (zh) * 2017-05-24 2019-12-27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缝制且穿孔的吸收片材叠堆
KR20200010282A (ko) * 2017-05-24 2020-01-30 킴벌리-클라크 월드와이드, 인크. 재봉된 흡수성 시트의 적층체
KR20200011432A (ko) * 2017-05-24 2020-02-03 킴벌리-클라크 월드와이드, 인크. 재봉되고 천공된 흡수성 시트의 적층체
US11278165B2 (en) 2017-05-24 2022-03-22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Sewn stack of absorbent sheets
US11299305B2 (en) 2017-05-24 2022-04-12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Sewn stack of absorbent sheets
KR102422993B1 (ko) 2017-05-24 2022-07-21 킴벌리-클라크 월드와이드, 인크. 재봉된 흡수성 시트의 적층체
KR102422996B1 (ko) 2017-05-24 2022-07-21 킴벌리-클라크 월드와이드, 인크. 재봉되고 천공된 흡수성 시트의 적층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7049B (zh) 2013-07-17
JP5468222B2 (ja) 2014-04-09
JP2009131604A (ja) 2009-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0905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1144230B (zh) 缝纫机
CN102535034A (zh) 带环缝制装置以及带环缝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387049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4660017B2 (ja)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CN10142401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144229A (zh) 缝纫机
CN101314891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124553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0476054C (zh) 缝纫机的面线控制装置
CN101008138A (zh) 自动滚边缝纫机
CN100476055C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01245533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104984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144231A (zh) 缝纫机
CN101153431B (zh) 缝纫机
CN102877219A (zh) 带环缝制缝纫机
CN100588761C (zh) 缝制系统及缝纫机的控制装置
CN102653902B (zh) 缝纫机
CN100334285C (zh) 缝制嵌条机的面线切断装置
CN102080308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418497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3868805B2 (ja)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CN101245534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481857A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