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1638A -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1638A
CN101321638A CNA2006800456003A CN200680045600A CN101321638A CN 101321638 A CN101321638 A CN 101321638A CN A2006800456003 A CNA2006800456003 A CN A2006800456003A CN 200680045600 A CN200680045600 A CN 200680045600A CN 101321638 A CN101321638 A CN 1013216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ner ring
wheel
hub wheel
discrepa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456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1638B (zh
Inventor
久保田和则
小森和雄
松永浩司
藤村启
桥本哲也
木内政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049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833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107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833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210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833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TN Corp filed Critical NTN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2355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66525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321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1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1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16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不对轴承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可防止车辆的组装工序的内圈脱落的车轮用轴承装置。该装置包括在内周具有多排的轨道面(3)的外方部件(1);具有与这些轨道面(3)面对的轨道面(4)的内方部件(2);介设于面对的轨道面(3,4)之间的多排的滚动体(5),内方部件(2)由毂轮(9)和内圈(10)构成,在毂轮(9)的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轮毂法兰(9a),在中心具有通孔(11),内圈(10)与该毂轮(9)的内侧端的外周嵌合,在该毂轮(9)和内圈(10)上,形成各排的轨道面(4),在内圈(10)的内周面上,设置连接到内圈的内侧的端面(10a),相当于该端面(10a)的内周缘的深度的高差部(16),该高差部(16)的内面呈下述的形状,其由通过圆筒面形成的平直部(16b);从该平直部的端部与内圈的内周面连接的倾斜面(16a)构成,在毂轮(9)上,通过上述毂轮的压紧加工,设置与内圈(10)的高差部(16)的倾斜面(16a)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9b)。

Description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中,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车轮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驱动轮支承用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包括图18所示的类型(比如,专利文献1)。其为下述的类型,其中,在外方部件21和内方部件22中的面对的轨道面23,24之间,介设多排球状的滚动体25,上述内方部件22由毂轮29和内圈30构成,在该毂轮29的外周上具有车轮安装用轮毂法兰29a,该内圈30与该毂轮29的内侧端的外周嵌合。在该毂轮29的中心的通孔31中,穿过均速接头的外圈33的杆部33a,通过花键嵌合,均速接头外圈33的端面33b压靠于内圈30的内侧端面30a上。在该状态,通过将螺母34与上述杆部33a的前端螺合,通过均速接头外圈33和螺母34,将内方部件22横向紧固。
像将图18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图19那样,在上述文献的实例中,在形成于毂轮29的内侧端部的外周的台阶部35上外嵌有内圈30,并且在内圈30的内侧端部的内周,形成高差部36,通过摆动压紧,在外径侧,将毂轮29的内侧端的直径扩大,使其变形,将其塑性变形部分29b压紧于上述内圈30的高差部36上。由此,防止车辆的组装时产生的外力造成的内圈30的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64803号文献
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具有下述这样的问题。
(1)由于毂轮29的塑性变形部分29b较大,故必须增加形成于内圈30的内侧端部的高差部36的径向高差(比如,半径差在5~7mm的范围内)。如果像这样,增加高差部36的高差,由于内圈30的内侧端面30a的面积变小,故均速接头外圈33的端面33b的接触面压力增加。由此,在实际车辆中,成为磨耗、异常声音的发生原因。
(2)如果毂轮29的塑性变形部分29b收敛于内圈30的内侧端的内侧(外侧),则必须增加内圈30的高差部36的轴向长度(比如,7~8mm)。如果像这样,内圈高差部36的轴向长度增加,则具有内圈高差部36位于构成滚动体接触角的直线上的倾向,由此,具有运转时的负荷荷载造成的内圈变形增加,寿命短的可能性。另外,如果内圈高差部36的轴向长度增加,由此,内圈30与毂轮29的嵌合长度(面积)仅减小该增加量,具有产生内圈蠕变(クリ一プ),轴承寿命降低的可能性。如果增加内圈整体的宽度,则可避免这些问题,但是,由此,必须沿轴向具有多余的空间。
(3)另外,由于毂轮29的塑性变形部分29b较大,故在摆动压紧加压中,压紧冲压器妨碍内圈30,加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不对轴承功能造成不利的影响,防止车辆的组装工序的内圈的脱落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用于驱动轮支承,其包括在内周具有多排的轨道面的外方部件;具有与这些轨道面面对的轨道面的内方部件;介设于面对的轨道面之间的多排的滚动体,上述内方部件由毂轮和内圈构成,在该毂轮的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轮毂法兰,在中心具有通孔,该内圈与该毂轮的内侧端的外周嵌合,在该毂轮和内圈上,形成上述各排的轨道面。
在该车轮用轴承装置中,在上述内圈的内周面上,设置连接到上述内圈的内侧的端面,相当于该端面的内周缘的深度的高差部,该高差部的内面呈下述的形状,其由通过圆筒面形成的平直部;从该平直部的端部与内圈的内周面连接的倾斜面构成,在上述毂轮上,通过上述毂轮的压紧加工,设置与上述内圈的上述高差部的上述倾斜面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
在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中,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毂轮的塑性变形部分与内圈的高差部的倾斜面卡合,限制内圈的脱落。在该方案中,由于上述内圈高差部为内圈的内周缘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故可在确保内圈的抗拔力的同时,尽可能减小高差部。由此,在设置高差部的同时,可减小内圈端面的面积即可,可抑制均速接头外圈的端面的接触面压的增加,可防止内圈蠕变发生等造成的磨耗、异常声音的发生。于是,即使减小内圈内周面的高差部的情况下,相对轴承向车辆的组装时所作用的拨力,仍获得充分的抵抗力。像这样,在可确保内圈的抗拔力的范围内,尽可能较小地设定内圈高差部,这样,不对轴承功能造成不利影响,防止向车辆的组装工序中的内圈的脱落。即,内圈的脱落构成问题的为向车辆的组装工序,在组装完成后,通过均速接头外圈和螺纹紧固等,牢固地连接,由此,即使在像上述那样,为较小高差部的情况下,仍可确保必要的抗拔力。
在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优选实施形式中,上述塑性变形部分通过将前端外周面呈锥状的压紧冲压器压入毂轮的内侧端的内周的方式在扩径状态压紧。
由于毂轮的内侧端部的压紧加工通过将前端外周面呈锥状的压紧冲压器压入毂轮的内侧端的内周的方式进行,故在压紧加固时,压紧冲压器不妨碍内圈,可容易进行该加工。在该压紧加工时,可使毂轮的塑性变形部分沿上述内圈高差部的倾斜面而容易塑性变形。由此,进行适合的压紧加工,更加可靠确保抗拔力。
最好,上述倾斜面为锥面,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不相对上述内圈的端面突出,并且不与上述高差部的上述平直部接触。
在内圈的高差部内的上述倾斜面为相对轴向而倾斜的锥面的场合,在对毂轮的塑性变形部分进行压紧加工时,按照在没有间隙的情况下接触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与高差部的卡合的可靠性优良。由此,容易进行塑性变形部分的压紧加工。
另外,在对上述毂轮的塑性变形部分进行压紧加工时,该塑性变形部分不与内圈高差部的平直部接触,由此,在塑性变形部分以外的毂轮各部分和内圈各部分,未施加多余的负荷,可将轮毂轴的均速接头的杆部所嵌合的部位的变形,以及内圈的膨胀抑制在较小程度。由此,可避免对轴承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最好,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不从上述内圈的端面突出,上述压紧冲压器还在上述锥状面和前端面之间的角部处设置倒角部。
毂轮的内侧端部的压紧加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该方式为:外周面为锥状面,并且在该锥状面与前端面之间的角部处设置倒角的压紧冲压器压入毂轮的内侧端的内周,由此,在压紧加压时,压紧冲压器不妨碍毂轮,能可靠而容易地进行直至必要的加工度的扩径压紧加工。
在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形态中,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不相对上述内圈的端面而突出,与作为上述内圈的上述高差部连接的内径面部分的毂轮嵌合面为磨削精加工面,该毂轮嵌合面和上述高差部的上述倾斜面的连接部呈尖状。
按照该实施形态,作为与高差部连接的内径部分的毂轮嵌合面为磨削精加工面,该毂轮嵌合面和上述高差部内的端面的连接部呈尖状,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与上述高差部的紧密贴合性增加。由此,可减小在上述组装工序作用有外力时的毂圈的移动量。
像这样,在该车轮用轴承装置中,不对轴承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可防止车辆的组装工序中的内圈的脱落,并且可减小组装工序的内圈移动量。于是,如果在组装工序内圈移动,则必须进行将其返回的处理,车辆的组装工序复杂,但是,可避免该情况。
在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还一优选的实施形态中,在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中的与上述压紧冲压器接触的面上涂敷润滑剂。上述润滑油最好为比如,渗入钼的润滑油。
按照该实施形态,由于在塑性变形部分中的与压紧冲压器接触的面上涂敷润滑油,故在压紧加工时不产生卡咬,获得外观品质、压紧冲压器的寿命提高,另外,压紧加工的荷载可减小,可减小压紧设备的容量。即,在像这样,未涂敷润滑剂的场合,在压紧加工时,具有产生卡咬,使外观品质降低,压紧冲压器的寿命短的问题;为了获得压紧冲压器的必要的压入力,对于压紧设备,必需要求某种程度的容量较大的类型的问题,但是,可避免该情况。
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适用于上述车轮用轴承装置,上述塑性变形部分在变形前的形状为圆筒状,通过将前端外周面为锥状面的压紧冲压器沿轴向压入毂轮的内侧端的内周的方式在扩径状态压紧。
按照该制造方法,压紧加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该方式为:前端外周面为锥状面的压紧冲压器沿轴向压入毂轮的内侧端的内周,由此,在压紧加工时,压紧冲压器不对内圈造成妨碍,可容易进行该加工。
在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实施形态中,调整压入上述压紧冲压器的轴向的行程,由此,调整压紧后的上述塑性变形的部分的外径。
按照该制造方法,可对应于工件的加工精度的差异原因,压紧冲压器的状态,调整压入压紧冲压器的轴向的行程。由此,可按照上述塑性变形部分的径向的扩大,突起高度一定的方式在平时稳定地进行冲压加工,可靠防止制成品的内圈的脱落。即,在考虑毂轮的轴径、毂轮的内侧端部的壁厚和轴向长度、内圈高差部的形状等的原因,通过预先确定的加压荷载,进行冲压的场合,具有无法应对母材的硬度、热处理范围、塑性变形部分的尺寸等的工件的加工精度的差异原因、对冲压器插入荷载造成影响的压紧冲压器的状态(表面的性能变差,附着的油的状态等)的问题,但是可避免该问题。
在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优选的实施形态中,在上述压紧冲压器的压紧之前,在上述毂轮的圆筒状部分的内周面和上述压紧冲压器的前端外周的两者或任意一者上涂敷润滑油,在该涂敷状态进行上述压紧。上述润滑油最好为比如,渗入钼的润滑油。
按照该制造方法,可在形成在压紧冲压器的压紧之前,在毂轮的上述圆筒状部分的内周面和压紧冲压器的前端外周的两者或任意一者上涂敷润滑油,在该涂敷状态进行压紧,由此,压入压紧冲压器的简单的压紧方法的同时,防止毂轮的压紧冲压器所接触的部分的卡咬,由此,可提高制品的外观品质,并且还可延长压紧冲压器的寿命。另外,通过涂敷润滑油,相对没有涂敷润滑油的相同的压紧加工度,即加工行程的相同制品,可减小加工时的荷载。由此,不仅容易进行压紧加工,而且可减小压紧加工设备的容量。由此,伴随借助压入压紧冲压器的简单的压紧加工加工设备便可完成的情况,设备投资减少也可。
在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再一优选实施形态中,上述压紧冲压器在上述锥状面和前端面之间的角部处,设置倒角部。
按照该制造方法,通过将在锥状面和前端面之间的角部处设置倒角的压紧冲压器沿轴向压入毂轮的内侧端的内周,在扩径状态将其压紧,由此,可防止压紧冲压器和毂轮之间的妨碍,可的确而容易地进行直至必要的加工度的扩径压紧加工。另外,可按照上述塑性变形部分的径向的扩大、突起高度一定的方式在平时稳定地进行冲压加工,可靠防止制成品的内圈的脱落。
附图说明
根据参考附图的下面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会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但是,实施例和附图用于单纯的图示和说明,不应用于确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后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确定。在附图中,多个图中的同一部件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和第2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A)为表示毂轮的塑性变形部分和内圈高差部与其周边部的压紧加工前的状态的放大图,图3(B)为表示毂轮的塑性变形部分和内圈高差部与其周边部的压紧加工后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压紧加工的最初工序的说明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压紧加工的中途工序的说明图;
图6为图5的X部的放大图;
图7(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压紧加工的压紧冲压器的行程控制的说明图,其中,毂轮的端面为行程基准,图7(B)为表示另一方法的行程控制的说明图,其中,内圈的端面为行程基准,图7(C)为表示还一方法的行程控制的说明图,其中,压紧冲压器等与毂轮接触的位置为行程基准;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压紧加工完成的说明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0(A)为图9中的Y部的放大剖视图,图10(B)为上述Y部为另一结构的比较实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毂轮压紧前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毂轮压紧加工的说明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毂轮压紧加工后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压紧加工的最初工序的说明图;
图16(A)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压紧加工的中途工序的说明图,图16(B)为在图16(A)中的,将压紧冲压器与毂轮接触的部分放大的图;
图17为表示对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压紧加工中涂敷润滑油的场合和未涂敷润滑油的场合进行比较,对压紧冲压器的行程与压紧荷载的关系进行试验的曲线图;
图18为车轮用轴承装置的过去实例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8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已有实例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0(A)和图20(B)为表示作为试验例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压紧加工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1(A)和图21(B)为表示作为图20的试验例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压紧加工时的另一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为第3代的内圈旋转型,并且适用于驱动轮支承用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在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靠近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侧称为外侧,将靠近车辆的中间部的一侧称为内侧。
该车轮用轴承装置由在内周形成有多排轨道面3的外方部件1;形成有与上述各轨道面3面对的轨道面4的内方部件2;介设于该外方部件1和内方部件2的轨道面3,4之间的多排球状的滚动体5构成。该车轮用轴承装置为多排向外推力角接触球轴承型,滚动体5针对各排而由护圈6保持。上述轨道面3,4的截面呈圆弧状,各轨道面3,4按照滚动体接触角θ背面对齐的方式形成。外方部件1和内方部件2之间的轴承空间的两端分别通过密封件7,8而密封。
外方部件1为固定侧的部件,在其外周具有安装于车体悬架装置(图中未示出)中的转向节上的法兰1a,整体为一体的部件。
内方部件2为旋转侧的部件,其由在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轮毂法兰9a的毂轮9、嵌合于该毂轮9的内侧端的外周的内圈10构成。在该毂轮9和内圈10上,形成上述各排的轨道面4。该毂轮9在中心处具有通孔11,该轨道面4为经淬火处理,特别是高频淬火处理的表面硬化处理面。内圈10中的从表面到芯部的整体通过淬火处理而硬化。
像图2的放大剖面所示的那样,上述毂圈9的通孔11呈2节段的带台阶部的形状,其由占据从外侧端到内侧端附近的普通直径部11a;在该普通直径部分11a的内侧,并且直径大于普通直径部分11a的中间直径高差部11b;在该中间直径高差部11b的更内侧,并且直径大于中间直径高差部11b的大直径高差部11c构成。返回到图1,在普通直径部分11a的内周面,形成与均速接头12的杆部13a的外周的花键啮合的花键槽11d。
再次像图2的放大剖视图所示的那样,在毂轮9的内侧端的外周,形成直径小于毂轮9的其它的部分的外周的高差部状的内圈嵌合面15,内圈10嵌合于该内圈嵌合面部15。
在内圈10的内周面上,设置连接到该内圈10的内侧的端面10a,其深度相当于该端面10a的内周缘的高差部16。该高差部16的内面由倾斜面16a和平直部16b构成,该倾斜面16a在外侧,与内圈10的内周面连接,伴随向内侧的移动,在上述深度之前,直径呈锥状增加,即,沿轴承轴向的剖面为直线或曲线,该平直部16b由紧接该倾斜面16a,延伸到内圈10的内侧端的上述深度的圆筒面形成。倾斜面16a由锥面、曲面、或像图那样,由锥面和与其保持连续的曲面构成,最好,由锥面构成。另外,作为应用实例,该倾斜面16a为与轴向相垂直的面。该高差部16位于直线L的内侧,该直线L与内圈10的轨道面4呈滚动体接触角θ。即,高差部16的轴向范围W为不在与内圈轨道面4呈滚动体接触角θ的直线L的延长线上的范围。
另一方面,毂轮9的内侧端部为通过压紧加工,实现塑性变形,直径扩大的塑性变形部分9b。具体来说,像后述的那样,图6的压紧冲压器19(图6)采用其前端外周面为锥状面19a,并且在该锥状面19a和端面19b之间的角部处设置倒角(标号R2)的类型,通过将该压紧冲压器19压入毂轮9的内侧端的内周,将塑性变形部9b压紧在扩径状态。该塑性变形部9b按照压紧加工容易的方式,形成非热处理部。塑性变形部9b的内周面为上述通孔11的大直径高差部11c。
塑性变形部9b像图3(A)所示的那样,压紧加工前的形状为圆筒状,像图3(B)所示的那样,在压紧加工后,实现扩径变形。经过扩径变形的塑性变形部9b与上述高差部16的倾斜面16a卡合,限制内圈10向内侧的移动。另外,压紧加工后的塑性变形部9b不与上述高差部16的平直部16b接触,在塑性变形部9b和高差部16之间,残留有间隙E,并且不从内圈10的端面10a,在内侧突出。另外,压紧加工后的塑性变形部分9b的内径面(毂压紧加工面)9bc为端部侧开口的锥面。
就将该车轮用轴承装置组装于车辆上来说,将构成均速接头12中的一个接头部件的外圈13的杆部13a穿过毂轮9的通孔11,使杆部13a的外周的花键13aa和通孔11的内周面的花键槽11d嵌合,通过与杆部13a的前端螺合的螺母14的紧固,将均速接头外圈13与内方部件2连接。此时,朝向设置于均速接头外圈13上的外侧的台阶面13b安装于内圈10中的朝向内侧的端面10a上,通过均速接头外圈13和螺母14,将内方部件2横向紧固。车轮安装用的轮毂法兰9a位于毂轮9的外侧端,在该轮毂法兰9a上,通过制动转子,通过轮毂螺栓17安装车轮(均在图中未示出)。
如果采用该结构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则在内圈10的内周面上设置高差部16,毂轮9的压紧加工的塑性变形部分9b与上述高差部16卡合,由此,可防止在组装于车辆上的工序中产生的因外力产生的内圈10与毂轮9脱开。
由于高差部16为内圈10的内周缘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故可在确保内圈10的抗拔力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高差部16。由此,在设置高差部16的同时,内圈10的端面10a的面积的减小量降低,均速接头外圈13的台阶面13b的接触面压力的增加受到抑制,可防止内圈蠕变发生等造成的磨耗、异常声音的发生。于是,可抑制轴承寿命的降低。
特别是塑性变形部分9b的压紧加工通过压紧冲压器19采用在外周面为锥状面,并且该锥状面和前端面之间的角部处设置倒角的类型,将其压入毂轮9的内侧端的内周的方式进行,由此,在压紧加工时压紧冲压器19不妨碍毂轮9,进行直至必要的加工度的扩径压紧加工,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进行详细描述。
另外,在毂轮9的通孔11中,形成有花键槽11d的普通直径部分11a的内侧的部分为2节段的带有台阶部的形状,其由内侧端的大直径高差部11c;直径小于该大直径高差部11c、大于上述普通直径部分11a的中间直径高差部11b构成,由此,中间直径高差部11b构成插入均速接头外圈13的杆部13a时的导向部,装配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该车轮用轴承装置为多个向外推力角接触球轴承型,高差部16的轴向范围W为不在成滚动体接触角θ的直线L的延长线上的范围,由此,可减小运转时的负荷荷载造成的内圈10的变形,这样,可延长寿命。另外,由于内圈10的高差部16的轴向长度变短,故可确保内圈10与毂轮9的嵌合长度,于是,可确保嵌合面积,可抑制内圈10的蠕变的发生。从此方面来说,可延长寿命。另外,为了确保嵌合长度等,不必延长内圈10的整体的宽度,这样,沿轴向不需要多余的空间。
在对毂轮9的塑性变形部分9b进行压紧加工时,该塑性变形部分9b不与内圈高差部16的内径平直部16b接触,由此,在塑性变形部分9b以外的毂轮9的各部分和内圈10的各部分上未施加多余的负荷,可将均速接头12的杆部13a所嵌合的毂轮9的通孔11的变形,以及内圈10的膨胀抑制在较小程度。由此,可避免对轴承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在该压紧加工时,可容易沿内圈高差部16的倾斜面16a,使毂轮9的塑性变形部9b发生塑性变形。由此,进行适合的压紧加工,更进一步可靠确保抗拔力。
通孔11的大直径高差部11c为内周面的塑性变形部分9b为毂轮9中的内径大而壁厚薄的部分,整体的体积小,由此,容易进行压紧加工。另外,由于塑性变形部分9b小,故即使在扩径的情况下,其突起高度h仍不按照必要程度以上而增加,即使内圈高差部16的高差小,塑性变形部分9b仍可不与内圈高差部16的平直部16b接触。另外,由于通孔11呈越靠近内侧,内径越大的2节段的带有台阶部的形状,故在于通孔11的普通直径部分11a上通过花键而嵌合均速接头12的杆部13a时,容易插入,容易进行装配作业。
此外,在该车轮用轴承装置中,由于毂轮9中的轨道面4为经淬火处理的表面化处理面,故可确保滚动寿命。由于塑性变形部分9b为非热处理部,故容易进行压紧加工。内圈10为小部件,具有轨道面4,并且在毂轮9上嵌合内径面,由此,像前述那样,从表面,到芯体的整体通过淬火处理而硬化,滚动寿命优良,并且嵌合面的耐磨耗性优良。毂轮9的内圈嵌合部15的表面也嵌合内圈10,这样,像上述那样,除了塑性变形部分9b附近以外,对几乎整体进行高频淬火处理,使其硬化,由此,耐磨耗性优良。由于毂轮9的塑性变形部分9b为非热处理部,故容易进行压紧加工。
下面根据图4~图8,对将毂轮9的塑性变形部分9b压紧于内圈高差部16上的加工方法进行说明。在该压紧加工中,首先,像图4那样,通过轮毂螺栓17,将毂轮9的轮毂法兰9a搭载于支承台18上,以内侧向上的姿势,将轴承装置设置于支承台18上。在该设置状态,像图5和放大其X部的图6所示的那样,前端外周面为锥状面19a,并且在该锥状面19a和前端面19b之间的角19c处设置倒角(标号R2)的压紧冲压器19下降到毂轮9的内侧端上,将形成锥状面19a的前端部压入毂轮9的内周,由此,在整个外周,对毂轮9的塑性变形部分9b进行加压加工。内圈10的外径面是非约束的,压入上述压紧冲压器19。此时,通过控制压入压紧冲压器19的轴向的行程,调整压紧后的塑性变形部分9b的外径。在该行程控制中,包括下述的3种方法。
图7(A)表示将毂轮9的端面作为压紧冲压器19的行程基准(零点),控制压紧冲压器19的行程的方法。由于该方法将作为工件的毂轮9的端面作为控制的基准面,故其适合于控制加工度。
图7(B)为表示将内圈10的端面10a作为压紧冲压器19的行程基准(零点),控制压紧冲压器19的行程的方法。由于该方法将作为研磨精加工面的内圈10的端面10a作为控制的基准面,故其适合于进行精度良好的控制。
图7(C)为表示将压紧冲压器19或基准面检测用的平面、球面或圆锥状夹具与毂轮9接触的位置作为行程基准(零点),按照由此以一定行程使压紧冲压器19下降的方式,控制压紧冲压器19的行程的方法。由于该方法将作为塑性加工的开始点作为控制的基准点,故不受到毂轮9的内径、端面位置等的公差的差异的影响,可获得稳定的加工度。
对于任意的控制方法,由于通过调整压入压紧冲压器19的轴向的行程,调整压紧后的塑性变形部分9b的外径和内径,故受到作为工件的毂轮9造成的加工精度的差异(母材硬度,热处理范围,塑性变形部分9b的形状和尺寸等),压紧冲压器的状态(表面的性能变差,附着的油的状态等)的影响的情况少,可在平时以良好的精度稳定地制造车轮用轴承装置。像上述那样,对于各种控制方法,优点和适应性分别稍有不同,由此,可对应于轴承的形态、用途等的各种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控制方法。
在通过上述控制方法中的任意者,调整压紧冲压器19的行程的同时,进行加压加工,由此,像放大图5的X部的图6那样,毂轮9的塑性变形部分9b压紧于内圈高差部16上。
在这里,为了对在本实施例中,在压紧冲压器19的锥状面和前端面之间的角部处设置倒角的理由进行说明,采用图20(A)、图20(B)和图21(A)、图21(B),对过去的压紧加工进行说明。
压紧设备最好为低成本、紧凑型,由此,加工荷载必须尽可能小。为了减小加工荷载,像图20(A)所示的那样,压紧冲压器37的锥面37a的锥角α可较小。但是,在扩大到相同直径(该图中的Φc)的场合,α越小,图20(A)所示的轮毂压紧加工面29c所要求的轴向尺寸D越长。如果该轴向尺寸D变长,则具有像图20(B)所示的那样,压紧冲压器37的前端角部37b和轮毂压紧部的根部29d相互妨碍的情况。
另一方面,图21(A)所示的轮毂内径面29e构成均速接头的杆部的导向面,为了确保该导向长度,不能够增加压紧加工量(F尺寸)。另外,如果减小轮毂压紧部的根部29d的R部(标号R1),产生轮毂的刚性的降低。另外,如图21(B)所示,如果缩短冲压器37的前端长度,增加前端直径ΦG,则具有在压紧时冲压器37的前端与轮毂端面29f、倒角部29g接触,不能够进行压紧加工,或产生毛刺的可能性。
相对该情况,在图6的实施形态中,在压紧时,压紧冲压器19的前端外周面部为锥状面19a,并且在该锥状面19a和前端面19b之间的角部19c处,设置倒角部R2,由此,减小压紧冲压器19的锥状面19a的角度α(参照图20(A)),以便减小加工荷载,其结果是,即使在形成于毂通孔11的大直径高差部11c的轮毂压紧加工面9ba所需的轴向尺寸D(参照图20(A))增加的情况下,压紧冲压器19的倒角加工的前端角部19c和轮毂压紧部的根部(上述大直径高差部11c的根部)9d不相互妨碍。
另外,由于冲压器前端角部和轮毂压紧部的根部9d不相互妨碍,故可确保均速接头12的杆部13a(参照1)的形成导向面的轮毂内径面,即,轮毂通孔11的中间直径高差部11b的导向长度。另外,即使在缩短压紧冲压器19的前端长度,增加前端直径的情况下,在压紧时冲压器19的前端与毂端面9c、倒角部(参照图21(A),(B))接触,也没有无法进行压紧加工或产生毛刺的情况。
像这样,上述压紧加工顺利地进行。另外,在毂轮9中的形成塑性变形部分9b的部分中,在压紧加工的前和后,内径面的直径均大于其它的部分,壁厚变薄。如果在进行压紧之后,像图8所示的那样,从毂轮9的内侧端,退回压紧冲压器19,则压紧加工完成。
按照该制造方法,可对应于作为工件的毂轮9的加工精度的差异原因,压紧冲压器19的状态,调整压入压紧冲压器19的轴向的行程。由此,按照塑性变形部分9b的径向的突起高度h为必要高度的方式,可在平时稳定地进行加压加工,可靠防止制成品的内圈的脱落。该压紧加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该方式为:前端外周面为锥状面19a,并且在该锥状面19a和前端面19b之间的角部19c处设置倒角的压紧冲压器19沿轴向压入毂轮9的内侧端的内周,由此,在压紧加工时压紧冲压器19不与内圈10一起,对毂轮9造成妨碍,能可靠而容易地进行到达必要的加工度时的扩径压紧加工。
下面结合图9和图10以及通过第1实施形态的说明而表示的图1,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在本实施形态中,与第1实施形态共同的方面在图中采用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像图1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放大图的图9所示的那样,对内圈10的高差部16进行车削加工,在该车削加工之后,对作为紧接高差部16的内圈内径面部分的毂轮嵌合面10b进行磨削,形成精加工面。由此,像对图9的Y部进行放大的图10(A)的放大剖视图所示的那样,上述毂轮嵌合面10b和上述高差部16内的倾斜面16a的连接部16ba为尖状。上述连接部16ba的轴向范围W(图9)为不在上述滚动体接触角θ的延长线L上的范围。该连接部16ba的轴向范围W为W>0(即,图9或图10的连接部16ba位于接触角的延长线L的右侧/内侧)的范围。
作为比较例,图10(B)表示在对上述毂轮嵌合面10b进行磨削之后,对上述高差部16进行车削加工的场合的放大剖视图。在本比较例中,上述毂轮嵌合面10b和上述高差部16内的倾斜面16a的连接部16ba为R0.3(mm)的剖面圆弧状的曲面部。
在毂轮9的内侧端,通过压紧加工而设置与构成内圈10的高差部16的内面中的锥面的上述倾斜面16a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9b。另外,图9表示塑性变形部分9b的压紧加工后的状态。塑性变形部分9b不相对内圈10的端面10a而突出。此外,塑性变形部分9b按照在与高差部16的平直部16b之间产生径向的间隙的方式形成。上述压紧加工通过加压加工等的方法,在整个外周进行。该压紧加工通过使毂轮9的内侧端的全周扩径的扩径压紧的方式进行。进行毂轮9的压紧加工的塑性变形部分9b为非热处理部。另外,进行毂轮9的压紧加工的塑性变形部分9b为在压紧前的状态呈圆筒状部分,该圆筒状部分为内径大于毂轮9的其它的部位,壁厚薄的部分。
此外,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适用于比如,从小轿车到大型客车的普通的客车,采用适用于这些普通的客车的各部分的尺寸。
如果采用本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则将作为紧接高差部16的内径部分的毂轮嵌合面10b作为磨削精加工面,该毂轮嵌合面10b和上述高差部16内的倾斜面16a的连接部16ba为尖状,压紧加工的上述塑性变形部分9b与上述高差部16的紧密贴合性增加,可减小在车轮上的装配工序中作用有外力时的内圈10相对毂轮9的移动量。
下面的表1表示针对内圈高差部16为图10(A)的结构的本实施例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与内圈高差部16为图10(B)所示的内圈高差部的结构的比较例的车轮用轴承装置,进行内圈拉拔试验的结果。此场合的压紧加工力为140kN,内圈移动量为20kN负荷时的值。
(表1)
Figure A20068004560000231
根据该试验结果而知道,与比较例的场合的内圈移动量(4750μm)相比较,该第2实施形态的场合的内圈移动量(30~33μm)变小。
另外,同样在本实施形态中,高差部16内的倾斜面16a为相对内圈10的轴向而倾斜的锥面,由此,与该端面16b为垂直面的场合相比较,在对毂轮9的塑性变形部分9b进行压紧加工时,按照没有间隙地接触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与高差部16的卡合的可靠性优良。由此,塑性变形部分9b的压紧加工容易。
此外,由于高差部16内的倾斜面16a的连接部16ba的轴向范围W(图9)为不在滚动体接触角θ的延长线上的范围,故不因车辆的组装工序的负荷荷载造成的内圈变形,使上述连接部16ba的尖状压坏,维持稳定的内圈移动量降低效果。
下面根据图11~17,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在本实施形态中,与第1和第2实施形态共同的方面在于在图中采用同一标号,其说明省略。
图11表示第3实施形态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图12和图14表示放大剖视图。
在毂轮9的内侧端,通过压紧加工,设置与朝向内圈10的高差部16的轴向的倾斜面16a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9b。另外,图12表示塑性变形部分9b的压紧加工前的状态,图14表示压紧加工后的状态。塑性变形部分9b不相对内圈10的端面10a突出,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既可不与内圈10的高差部16的内径面接触,也可与该内径面接触。塑性变形部分9b的硬度在HRC28以下。
毂轮9的通孔11的内周面包括形成有花键槽11d的普通直径部分11a。另外,在比该普通直径部分11a更靠近内侧的部分呈2个节段的带有台阶的形状,其由内侧端的大直径高差部11c;直径小于该大直径高差部11c、大于上述普通直径部分11a的花键槽11d的槽底直径的中间直径高差部11b构成。大直径高差部11c的外周壁部分为进行上述压紧的圆筒状部分。另外,中间直径高差部11b为比内圈10的高差部16的轴向位置A,沿轴向更深的位置B。
上述压紧加工采用图13所示的压紧冲压器19而进行。在压紧冲压器19中,前端外周为相当于压靠面的锥状面19a,将该锥状面19a压入塑性变形部分9b的圆筒状部分的内周的开口缘,由此,在扩径状态,压紧上述圆筒状部分,形成塑性变形部分9b。
图15和图16表示上述压紧加工的工序说明图。在该压紧加工中,首先,像图15那样,以内侧向上的姿势,将轴承装置放置于接纳台18上。在该压紧前的状态,在上述毂轮9的圆筒状部分的内周面和压紧冲压器19的前端外周的两者,或任意一者上涂敷润滑油。作为该场合的润滑油,最好采用掺入有钼的润滑油。在该涂敷状态,像图16(A)那样,将压紧冲压器19下降到毂轮9的内侧端上,像通过图13而说明的那样,进行压紧加工。图16(B)表示图16(A)的压紧加工中途的部分放大图。然后,如果从毂轮9的内侧端,将压紧冲压器19退回,则完成压紧加工。
像这样,在上述压紧工序中,在压紧冲压器19的压紧之前,在毂轮9的上述圆筒状部分的内周面和压紧冲压器19的前端外周的两者,或任意一者上涂敷润滑油,在该涂敷状态,进行上述压紧,由此,可防止毂轮9中的压紧冲压器19所接触的部分的卡咬,由此,可提高制品的外观品质,并且还可延长压紧冲压器19的寿命。另外,通过涂敷润滑油,即使为相同压紧加工度(即,加工行程相同)的制品的情况下,仍可减小加工时的荷载,这样,不仅容易进行压紧加工,而且可减小压紧加工设备的容量,可减小设备投资。
图17为对相对相同制品,在上述润滑油涂敷状态进行压紧加工的场合,未涂敷润滑油而进行压紧加工的场合的,压紧冲压器19的加工行程和加工荷载的关系进行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根据该试验结果而知道,涂敷润滑油,进行压紧加工的上述方法与未涂敷润滑油的场合相比较,加工荷载减小。
作为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优选的形态,包括有下述的类型。
本发明的各实施形态的基本方案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为下述的驱动轮支承用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包括在内周具有多排轨道面的外方部件;具有与这些轨道面面对的轨道面的内方部件;介设于面对的轨道面之间的多排滚动体,上述内方部件由在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轮毂法兰,在中心具有通孔的毂轮;嵌合于该毂轮的内侧端的外周的内圈构成,在该毂轮和内圈上形成有上述各排的轨道面,在上述内圈的内周面上,设置连接到该内圈的内侧的端面,相当于该端面的内周缘的深度的高差部,该高差部的内面呈通过由圆筒面形成的平直部;从该平直部的端部连接到内圈的内周面的倾斜面形成的形状,通过上述毂轮的压紧加工,在上述毂轮上设置与上述内圈的上述高差部的上述倾斜面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
(形态1)其涉及车轮用轴承装置,其为形成上述基本方案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中,上述毂轮的上述通孔在内周面具有与均速接头的杆部的外周的花键啮合的花键槽,上述通孔的内周面中的形成有上述花键槽的比普通直径部分更内侧的部分呈2节段的带有台阶部的形状,其由形成上述塑性变形部分的内周面的大直径高差部;直径小于该大直径高差部、大于上述普通直径部分的中间直径高差部构成。
在形成该形态的场合,通孔的大直径高差部形成内周面的毂轮的内侧端部作为塑性变形部分而进行压紧加工,防止向车辆的组装工序的内圈的脱落,并且在形成于通孔的普通直径部分的花键槽中,啮合均速接头的杆部外周的花键,在通孔中,通过花键而嵌合均速接头的杆部。
由于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为毂轮的内径大而壁厚薄的部分,整体的体积小,故可减小上述内圈高差部,并且容易进行压紧加工。另外,通孔呈越靠近内侧,内径越大的2个节段的带有台阶部的形状,由此,在于通孔的普通直径部分,通过花键嵌合均速接头的杆部时,容易从内侧插入均速接头的杆部,容易进行组装作业。
(形态2)其涉及下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为形成上述基本方案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中,上述毂轮的轨道面为经淬火处理的表面硬化处理面,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为非热处理部,上述内圈中的从表面到芯部的整体通过淬火处理而硬化。
从滚动寿命的提高的方面来说,对于毂轮的轨道面,最好,提高表面硬化处理面的硬度,但是,从压紧加工的容易性的方面来说,最好,进行压紧加工的部分为非热处理部。由于内圈为小部件,具有轨道面,并且在毂轮上嵌合内径面,故从滚动寿命、嵌合面的耐磨耗性的提高的方面来说,最好,从表面到芯部的整体通过淬火处理而硬化。
(形态3)其涉及下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为形成上述基本方案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中,上述连接部的轴向范围为不在滚动体接触角的延长线上的范围。
在上述连接部的轴向范围位于滚动体接触角的延长线上的场合,具有运转时的负荷荷载造成的内圈的变形增加的可能性。如果像上述那样,轴向范围为不在滚动体接触角的延长线上的范围,由于在确保抗拔力的同时,可减小运转时的负荷荷载造成的内圈的变形,故可防止滚动寿命的降低,嵌合面的磨耗。
另外,作为形成上述基本方案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应用例的形态,包括有下述的类型。
(形态4)其涉及下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为驱动轮支承用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包括在内周具有多排轨道面的外方部件,具有与这些轨道面面对的轨道面的内方部件,介设于面对的轨道面之间的多排滚动体,上述内方部件由毂轮和内圈构成,该毂轮在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轮毂法兰,在中心具有通孔,该内圈嵌合于该毂轮的内侧端的外周,在上述毂轮和内圈上形成上述各排的轨道面,在上述内圈的内周面上,设置连接到该内圈的内侧的端面,相当于该端面的内周缘的深度的高差部,通过上述毂轮的压紧加工,在上述毂轮上设置与朝向上述内圈的上述高差部的轴向的台阶面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不相对上述内圈的端面而突出,作为连接上述内圈的上述高差部的内径面部分的毂轮嵌合面为磨削精加工面,该毂轮嵌合面和上述高差部内的台阶面的连接部呈尖状。
(形态5)其为下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涉及上述形态4,上述高差部内的上述台阶面为相对内圈的轴向倾斜的锥面。
(形态6)其为下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涉及上述形态4,上述连接部的轴向范围为不在球接触角的延长线上的范围。
(形态7)其为下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涉及上述形态4,上述毂轮的轨道面为经过淬火处理的表面硬化处理面,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为非热处理部,上述内圈中的从表面到芯部的整体通过淬火处理而硬化。
(形态8)其为下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该装置包括在内周具有多排轨道面的外方部件,在外周具有与上述各轨道面面对的轨道面的内方部件,介设于这些面对的轨道面之间的多排滚动体,上述内方部件由毂轮和内圈构成,该毂轮在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法兰,在中心具有通孔,该内圈嵌合于设在该毂轮的内侧部的外周的台阶部状的内圈嵌合部,在上述毂轮和内圈上具有各排的上述轨道面,在上述内圈的内周面上,设置连接到该内圈的内侧的端面,相当于该端面的内周缘的深度的高差部,在上述毂轮上,设置与朝向上述内圈的上述高差部的轴向的台阶面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该塑性变形部分通过将压紧冲压器压入上述毂轮的端部的圆筒状部分的开口缘,压紧到扩径状态,在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中的与上述压紧冲压器接触的面上涂敷润滑剂。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应用例的形态,包括的下述的类型。
(形态9)其涉及一种制造车轮用轴承装置的方法,该车轮用轴承装置包括在内周具有多排轨道面的外方部件,在外周具有与上述各轨道面面对的轨道面的内方部件,介设于这些面对的轨道面之间的多排滚动体,上述内方部件由毂轮和内圈构成,该毂轮在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法兰,在中心处具有通孔,该内圈嵌合于设置于该毂轮的内侧部的外周的台阶部状的内圈嵌合部,在该毂轮和内圈处,具有各排的上述轨道面,在上述内圈的内周面,设置连接到该内圈的内侧的端面,相当于该端面的内周缘的深度的高差部,通过毂轮的压紧加工,设置与朝向内圈的上述高差部的轴向的台阶面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准备上述车轮用轴承装置中的上述毂轮的上述塑性变形部分的压紧加工前的坯件,上述塑性变形部分在压紧加工前为圆筒状部分,通过将前端外周为锥状的按压面的压紧冲压器压入上述圆筒状部分的内周的开口缘,在扩径状态,压紧上述圆筒状部分,形成上述压紧部,在压紧冲压器的压紧之前,在上述毂轮的圆筒状部分的内周面和压紧冲压器的前端外周的两者或一者上涂敷润滑油,在该涂敷状态,进行上述压紧。
(形态10)其为车轮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其涉及上述形态9,上述车轮用轴承装置的毂轮的通孔在内周面,具有与均速接头的杆部的外周的花键啮合的花键槽,形成上述通孔的内周面的上述花键槽的普通直径部分的内侧的部分呈2节段的带有台阶状的形状,其由内侧端的大直径高差部;直径小于该大直径高差部、大于上述普通直径部的中间直径高差部构成,上述大直径高差部的外周壁部分为进行上述压紧的圆筒状部分。
像这样,通过使通孔的内侧端呈2个节段的台阶部的形状,中间直径高差部形成插入均速接头的杆部时的导向部,装配性提高。另外,通过使通孔的内侧端呈2个节段的带有台阶部的形状,可减小毂轮的进行压紧加工的圆筒状部分的壁厚,压紧加工更进一步容易。
(形态11)针对上述形态9,在上述车轮轴承装置中,从表面,到芯部的范围对内圈进行淬火处理,塑性变形部分为非热处理部,对毂轮的上述内圈嵌合部的表面的整体进行高频淬火处理。
从滚动寿命、嵌合的耐磨耗性的提高的方面来说,最好,内圈为小部件,具有轨道面,并且在毂轮上嵌合内径面,由此,从表面到芯部的整体通过淬火而硬化。由于在毂轮的内圈嵌合部的表面上也嵌合有内圈,故从耐磨耗性的提高的方面来说,最好,对整体进行高频淬火,使其硬化。从压紧加工的容易性的方面来说,最好相对该情况,塑性变形部分为非热处理部。

Claims (10)

1.一种驱动轮支承用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包括在内周具有多排的轨道面的外方部件;具有与这些轨道面面对的轨道面的内方部件;介设于面对的轨道面之间的多排的滚动体;
上述内方部件由毂轮和内圈构成,在该毂轮的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轮毂法兰,在中心具有通孔,该内圈与该毂轮的内侧端的外周嵌合;
在该毂轮和内圈上,形成上述各排的轨道面;
在上述内圈的内周面上,设置连接到上述内圈的内侧的端面,相当于该端面的内周缘的深度的高差部,该高差部的内面呈下述的形状,其由通过圆筒面形成的平直部;从该平直部的端部与内圈的内周面连接的倾斜面构成,在上述毂轮上,通过上述毂轮的压紧加工,设置与上述内圈的上述高差部的上述倾斜面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轮支承用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塑性变形部分通过将前端外周面呈锥状的压紧冲压器压入毂轮的内侧端的内周的方式在扩径状态压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轮支承用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为锥面,上述塑性变形部分未从上述内圈的端面突出,并且不与上述高差部的上述平直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不从上述内圈的端面而突出,上述压紧冲压器还在上述锥状面和前端面之间的角部处设置倒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不从上述内圈的端面而突出,与作为上述内圈的上述高差部连接的内径面部分的毂轮嵌合面为磨削精加工面,该毂轮嵌合面和上述高差部的倾斜面的连接部呈尖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轮支承用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塑性变形部分中的与上述压紧冲压器接触的面上涂敷润滑剂。
7.一种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车轮用轴承装置包括在内周具有多排的轨道面的外方部件;具有与这些轨道面面对的轨道面的内方部件;介设于面对的轨道面之间的多排的滚动体;
上述内方部件由毂轮和内圈构成,在该毂轮的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轮毂法兰,在中心具有通孔,该内圈与该毂轮的内侧端的外周嵌合;
在该毂轮和内圈上,形成上述各排的轨道面;
在上述内圈的内周面上,设置连接到上述内圈的内侧的端面,相当于该端面的内周缘的深度的高差部,该高差部的内面呈下述的形状,其由通过圆筒面形成的平直部;从该平直部的端部与内圈的内周面连接的倾斜面构成,通过上述毂轮的压紧加工,设置与上述内圈的上述高差部的上述倾斜面卡合的塑性变形部分;
上述塑性变形部分在变形前的形状呈圆筒状,通过将前端外周面为锥状面的压紧冲压器沿轴向压入毂轮的内侧端的内周的方式在扩径状态压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通过调整压入上述压紧冲压器的轴向的行程,调整压紧后的上述塑性变形部分的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在上述压紧冲压器的压紧之前,在上述毂轮的圆筒形部分的内周面和上述压紧冲压器的前端外周的两者或任意一者上涂敷润滑油,在该涂敷状态进行上述压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紧冲压器在上述锥状面和前端面之间的角部处,设置倒角部。
CN2006800456003A 2005-12-05 2006-11-27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3216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0479/2005 2005-12-05
JP2005350479A JP4947963B2 (ja) 2005-12-05 2005-12-05 車輪用軸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004978/2006 2006-01-12
JP2006004978A JP5283315B2 (ja) 2006-01-12 2006-01-12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06010702A JP5283316B2 (ja) 2006-01-19 2006-01-19 車輪用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JP010702/2006 2006-01-19
JP021042/2006 2006-01-30
JP2006021042A JP5283317B2 (ja) 2006-01-30 2006-01-30 車輪用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PCT/JP2006/323557 WO2007066525A1 (ja) 2005-12-05 2006-11-27 車輪用軸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1638A true CN101321638A (zh) 2008-12-10
CN101321638B CN101321638B (zh) 2012-02-15

Family

ID=38238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56003A Active CN101321638B (zh) 2005-12-05 2006-11-27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47963B2 (zh)
CN (1) CN10132163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4771A (zh) * 2009-02-17 2010-08-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33790A (zh) * 2010-04-20 2011-11-09 Skf公司 具有两排滚动体的轮毂组件
CN103144496A (zh) * 2012-09-26 2013-06-12 天津日进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车轮轴承连接结构
CN108349303A (zh) * 2015-11-02 2018-07-3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车轮轴承单元
CN114857178A (zh) * 2022-03-19 2022-08-05 海宁奥通汽车零件有限公司 一种轮毂轴承及制造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64803A (ja) * 1995-12-15 1997-06-24 Nippon Seiko Kk 駆動輪支持用ハブユニット
JP3855315B2 (ja) * 1996-09-25 2006-12-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輪支持用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3902356B2 (ja) * 1999-06-18 2007-04-04 Ntn株式会社 車輪軸受装置
JP4334064B2 (ja) * 1999-06-21 2009-09-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軸端かしめ用工具および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896751B2 (ja) * 2000-02-23 2007-03-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FR2808056B1 (fr) * 2000-04-19 2002-07-19 Roulements Soc Nouvelle Palier a roulement, notamment pour roue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4015361B2 (ja) * 2000-08-24 2007-11-28 Ntn株式会社 車輪軸受装置
US6485187B1 (en) * 2000-10-24 2002-11-2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elf-retained wheel bearing assembly
JP2003090334A (ja) * 2002-07-02 2003-03-28 Nsk Ltd 車輪支持用ハブ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678836B (zh) * 2002-09-06 2010-04-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轮支持滚动轴承单元
JP4152863B2 (ja) * 2003-11-05 2008-09-17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05188599A (ja) * 2003-12-25 2005-07-14 Ntn Corp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4628766B2 (ja) * 2004-12-08 2011-02-09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4643237B2 (ja) * 2004-12-02 2011-03-02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06316803A (ja) * 2005-05-10 2006-11-24 Ntn Corp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06336759A (ja) * 2005-06-02 2006-12-14 Ntn Corp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4519005B2 (ja) * 2005-06-02 2010-08-04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4519004B2 (ja) * 2005-06-02 2010-08-04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4773140B2 (ja) * 2005-06-03 2011-09-14 新明和工業株式会社 槽内攪拌装置の外部ダイヤフラムの保護構造
JP4612521B2 (ja) * 2005-10-12 2011-01-12 Ntn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4360372B2 (ja) * 2006-02-17 2009-11-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輪用軸受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4771A (zh) * 2009-02-17 2010-08-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04771B (zh) * 2009-02-17 2014-03-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33790A (zh) * 2010-04-20 2011-11-09 Skf公司 具有两排滚动体的轮毂组件
CN102233790B (zh) * 2010-04-20 2014-12-10 Skf公司 具有两排滚动体的轮毂组件
CN103144496A (zh) * 2012-09-26 2013-06-12 天津日进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车轮轴承连接结构
CN108349303A (zh) * 2015-11-02 2018-07-3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车轮轴承单元
CN114857178A (zh) * 2022-03-19 2022-08-05 海宁奥通汽车零件有限公司 一种轮毂轴承及制造工艺
CN114857178B (zh) * 2022-03-19 2024-01-05 海宁奥通汽车零件有限公司 一种轮毂轴承及制造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1638B (zh) 2012-02-15
JP4947963B2 (ja) 2012-06-06
JP2007153105A (ja) 2007-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35775B2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bearing ring member as a constituent of a rolling bearing unit for wheel support
CN102026824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轴模块
US10086648B2 (en) Bearing device for a wheel
CN101321638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7908748B2 (en) Rack and pinion type steer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666129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EP1312821A2 (en) Bearing unit for vehicle wheel support
US20100178003A1 (en) Device for Axially Preloading a Machine Element
US7846031B2 (en) Universal joint socket with axial guiding
EP1321312B1 (en) Bearing apparatus for a driving wheel of vehicle
US874587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heel support bearing assembly
CN101578457A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7635226B2 (en) Bearing apparatus for a wheel of vehicle
JP2000211302A (ja) 車輪支持用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EP1191241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ll joint and housing for the ball joint
CN101501354B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US677261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ub unit for supporting wheel and die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612521B2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06336757A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07198575A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42478B2 (ja) 車輪支持用ハブ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製造用押型
US20180201082A1 (en) Ball journal with a press on annular body and ball joint with said type of ball journal
EP1902861A2 (en) Wheel rolling bearing apparatus
JP5283316B2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7024132A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およびその加締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