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9697A - 筒形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筒形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19697A CN101319697A CNA2008100926438A CN200810092643A CN101319697A CN 101319697 A CN101319697 A CN 101319697A CN A2008100926438 A CNA2008100926438 A CN A2008100926438A CN 200810092643 A CN200810092643 A CN 200810092643A CN 101319697 A CN101319697 A CN 1013196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quality projection
- line
- elastic leg
- inner core
- pro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1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 F16F7/104—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the inertia member being resiliently mounted
- F16F7/108—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the inertia member being resiliently mounted on plastics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ring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筒形隔振装置,其包括内筒、外筒、弹性腿和质量突起,其中,质量突起(5)布置在内限制线(L1)和外平行线(L2)的外侧,并位于上侧外限制部分(7a)附近的上侧区域中。通过这种布置,即使是当内筒(2)在振动作用下向上和向下移动时,也几乎没有过分的力施加在质量突起(5)的周边上,从而改善了耐久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支架等中的筒形隔振装置,该筒形隔振装置在弹性腿上设有突起以抑制由于突起的共振导致的颤动现象,本发明尤其涉及突起的耐久性改进了的筒形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隔离发动机等产生的振动传递到车体的筒形隔振装置中,已知一种筒形衬套,其中用作动态减震器质量(质量部分)的质量突起设在弹性腿上,以抑制质量突起共振导致的颤动现象(见专利参考1)。颤动现象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弹性腿弯曲共振时在与振动方向相斥的方向上的变形而逐渐产生动态弹簧刚度的峰值。
专利参考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H03-117137。
图10示出上述现有技术的筒形衬套,其中内筒120和外筒130分别设在内侧和外侧,并且水平的弹性腿140将内筒120和外筒130连接。弹性腿140基本上水平地从内筒向左右延伸,以连接到外筒130。一对质量突起150从弹性腿140两横向侧一体地凸出,以便抑制由于在弹性腿140弯曲共振时的共振所导致的弯曲共振。
图11示出一个供参考的例子,表示本发明的前提,其中,在筒形发动机支架中设有质量突起,该筒形发动机支架具有基本上为倒V形的弹性腿。发动机支架1具有分别设在内和外的内筒2和外筒3,内筒2和外筒3由弹性腿4连接。当在内筒2的轴向看时,弹性腿4形成基本上倒V形,或是基本上拱形,弹性腿4具有一对左右腿部。在弹性腿4每个腿部的横向侧形成有一体凸出的质量突起5。
在本发明中,正视图是从筒形隔振装置例如发动机支架1等中内筒的轴向看的视图。本发明中的每个方向都是基于图11(或下面将说明的图1)所示的状态,图11为正视图,其中,该图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分别指的是发动机支架1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在安装到车体上的状态下,上下方向相应于要被隔离的主振动的输入方向(箭头Z所示方向),也相应于静态载荷的加载方向。此外,术语“内侧”表示在正视图中朝着内筒2的方向(而在侧视图或垂直于轴线的方向看的其它视图中,表示朝向沿着内筒轴向的纵向的中心的方向)。
弹性腿4沿着内筒2的周边通过硫化焊接等方式与其连接,并且连接部分形成了内限制部分6。通过位于内限制部分6最外侧位置的点6a的竖直方向切线表示内限制线L1。相似地,弹性腿4通过硫化等方式连接到外筒3的内壁,并且该连接部分形成了外限制部分7。当弹性腿4以拱形连接到内筒2和外筒3上时,外限制部分7是弹性腿4外边缘部分的延长线与外筒3之间的交叉点,弹性腿4外边缘部分的延长线形成了较大拱形部分4a、4b或位于弹性腿4的拱形部分4c、4d的中间部分上的直线部分4e、4f。上侧外限制部分7a位于外限制部分7的上侧,而下侧外限制部分7b位于外限制部分7的下侧。
通过下侧外限制部分7b的竖直线表示外平行线L2。附图标记L3表示通过上侧外限制部分7a并与内筒2外周边的点6b相连的切线。附图标记L4表示通过下侧外限制部分7b并与直线L3平行的直线。并且,连接上侧外限制部分7a与下侧外限制部分7b的线表示外限制线L5。此外,附图标记L6表示与外限制线L5平行且与内筒2外周边相切的线。与外限制线L5和平行线L6平行并位于它们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直线表示中间线L7。直线L3是连接上侧外限制部分7a和内筒2外周边的接触点6b的切线。直线L4是通过下侧外限制部分7b并与直线L3平行延伸的线。
质量突起5在正视图中为圆形,并位于内限制线L1和外平行线L2上。即,质量突起5相对较大,且直径大于内限制线L1与外平行线L2之间的距离d。质量突起5与中间线L7重叠,并且质量突起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中间线L7的内侧。此外,质量突起5具有预定质量以用作抵抗弹性腿4振动的动态减震器,并且质量突起5被设定成在弹性腿4的共振频率范围中逐渐产生共振。
图4表示动态特性与激励频率的关系。虚线所示的曲线表示没有质量突起5的比较例的动态弹簧刚度曲线。通过弹性腿4的弯曲共振,在900Hz附近达到大的动态弹簧刚度峰值“a”。在该峰值“a”处,隔振效果有下降。
实线的曲线表示具有上述作为参考的质量突起的例子的动态弹簧刚度曲线,该曲线具有在峰值“a”前后的相对较小的动态弹簧刚度峰值“b”和“c”。峰值“b”处于例如约750Hz处,而峰值“c”处于例如1000Hz附近。因此,通过设置质量突起5,动态弹簧峰值在相应于传动装置齿轮噪声频率的700~1000Hz的范围中从“a”减少到“c”,以便使动态弹簧刚度有显著改进,改进的差异为“Dc”,从而就可吸收由于齿轮噪声导致的振动。
顺带提一下,在图10所示现有技术中,弹性腿140基本上是水平的,且具有基本水平的双梁形,各端部由内限制线L1和外限制线L5限制。因此,由于质量突起150位于跨度相对较长的剪切变形区的中心,所以质量突起150基部上的应变与由压缩变形导致的应变相比减小了,即使弹性腿140产生弯曲振动。这样,在一般要求水平的振动频率时在质量突起150周围不会产生裂纹等,从而关于质量突起150获得充分的耐久性。
同时,当在如图11用于参考的例子中的具有基本上倒V形弹性腿4的发动机支架1中设置该质量突起时,就会有在一般要求水平的相对较小振动频率(约数万量级)时在质量突起5基部产生裂纹等的情况,从而降低了耐久性。因此,实际上很难自动地将质量突起5设在基本上倒V形弹性腿4上。从研究结果中已经很清楚,在质量突起5与内限制线L1和外平行线L2均重叠,尤其是与内限制线L1重叠,以及由于质量突起5与中间线L7重叠从而质量突起的中心位于中间线L7的内侧的情况下,会导致产生裂纹等。
即,通常想到的是,质量突起5设置在弹性腿4横向侧的中央区中,该中央区有相对较大的自由空间以易于设置。但是,中间线L7位于弹性腿4横向侧的中心,并且在基本上倒V形的弹性腿4中内限制线L1与外平行线L2之间的间隙d很小,从而这些线彼此相对较为靠近。因此,当质量突起5设在弹性腿4的中心时,质量突起5容易与内限制线L1、外平行线L2和中间线L7重叠。此外,由于设有直径比间隙d大的质量突起5,所以很难避免与这些限制线重叠。
但是,内限制线L1的内侧是主要由压缩变形和拉伸变形构成的压缩区A,内限制线L1与外平行线L2之间的区域是主要由剪切变形构成的剪切区B,外平行线L2的外侧是压缩变形和剪切变形混合的压缩和剪切区C。压缩区A是最大的弹簧刚度区,压缩和剪切区C是第二大的弹簧刚度区,剪切区B是最小的弹簧刚度区。因此,橡胶腿变形量的最大区域是剪切区B。因此,位于内限制线L1和外平行线L2上的区域是产生最大变形量差异的区域,以便当质量突起5与这些线重叠时,在质量突起5的基部产生高应变。这样,如图11中质量突起5的放大侧视图所示,在质量突起5的基部8产生裂纹9,从而降低了耐久性。
图12是说明图12发动机支架中弹性腿4振动的图,其中上部视图示出内筒2向上移动的状态,并且弹性腿4在内筒2的牵拉作用下处于张紧。此时,当质量突起5被内筒2牵拉从而从虚线所示位置移动到实线所示位置时,质量突起5位于内限制部分6与外限制部分7之间,从而在下侧外限制部分7b与质量突起5的基部8之间产生由于拉伸变形导致的高应变。
下部视图示出内筒2向下移动的状态,并且弹性腿4被内筒2向下压缩。此时,由于质量突起5被内筒2挤压从而从虚线所示位置移动到实线所示位置,所以内筒2与质量突起5之间的压缩变形导致质量突起5的基部中产生高应变。
在向上和向下振动连续重复的情况下,例如在施加了导致向上位移为5.9mm和向下位移为11.5mm的振动时,在振动频率约为20000时在质量突起5的基部8中产生裂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防止在更高振动频率下这种裂纹的产生来提高耐久性。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筒形隔振装置包括:内筒;包围所述内筒的外筒;弹性腿,该弹性腿具有一对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左右腿部,并且当从内筒的轴向看时,弹性腿为基本上倒V形,同时所述内筒位于中间位置;以及质量突起,其设在所述弹性腿中,以使所述质量突起在所述弹性腿产生弯曲共振的频率范围中共振;其中,所述质量突起设在内限制线外侧,该内限制线是通过内限制部分的最外侧点的垂直线,该内限制部分是所述内筒和所述弹性腿之间的连接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质量突起的中心位于中间线的外侧,该中间线位于外限制线与所述内筒外周边的切线之间的中间位置,该外限制线连接外限制部分的最上侧点和最下侧点,该外限制部分是连接所述弹性腿与所述外筒的连接部分,所述切线平行于所述外限制线延伸,并且所述中间线平行于所述外限制线和所述切线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质量突起的表面积的至少一半或更多位于所述中间线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质量突起布置在所述中间线的外侧且在所述弹性腿的上侧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质量突起设在形成于所述弹性腿的上边缘与所述外筒之间的腔附近。
根据第一方面限定的本发明,当内筒被振动导致上下移动时,由于质量突起向外远离内限制线,因此在质量突起上不产生过多的应变,从而防止了在质量突起的基部产生裂纹,因而改进了耐久性。
根据第二方面限定的本发明,由于质量突起的中心位于中间线外侧,就可确保将质量突起远离内限制线向外设置。因此,即使在具有基本上倒V形弹性腿的发动机支架(由于质量突起的基部产生裂纹而易于使耐久性下降)中也可实现耐久性的改进。
根据第三方面限定的本发明,由于所述质量突起的表面积的至少一半或更多位于所述中间线的外侧,就可避免内限制线的直接影响。
根据第四方面限定的本发明,由于所述质量突起布置在所述中间线的外侧且在所述弹性腿的上侧区域中,因此质量突起就可位于应变最小的优选布置区中。
根据第五方面限定的本发明,由于所述质量突起设在形成于所述弹性腿的上边缘与所述外筒之间的腔附近,就可通过弹性腿向着腔变形来避免施加在质量突起周边上的应变,从而质量突起可位于应变最小的优选布置区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支架的正视图;
图2是沿图1中2-2线的横截面图;
图3是沿图1中3-3线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4是动态弹簧刚度与频率关系曲线图;
图5是研究质量突起的布置所产生影响的曲线图;
图6是研究质量突起的尺寸所产生影响的曲线图;
图7是研究质量突起布置在弹性腿中时所产生影响的曲线图;
图8是说明实施例工作方式的视图;
图9是表示质量突起的布置等方面变化的示意图;
图10是现有技术的正视图;
图11是作为参考例子的发动机支架的正视图;
图12是说明参考例子工作方式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与上述参考例子的发动机支架相比,仅仅是质量突起被修改。因此,在上述参考例子中所作说明相应地适用于下面的说明,并且重复的说明可以省略。并且,相似或相应的元件用参考例子中所用的相似标记表示。图1是发动机支架1的正视图,发动机支架1形成为用于支撑发动机的隔振装置;图2是沿图1中2-2线的横截面图。所示的发动机支架1是筒形隔振装置的例子。弹性腿4由已知的弹性隔振材料制成,例如橡胶,并且形状为基本上倒V形或基本上拱形,在正视图中具有一对左右腿。
质量突起5在左右弹性腿4每个的横向壁上一体地凸出。该质量突起5形成为相对较小的圆,其直径D小于内限制线L1与外平行线L2之间的间隙“d”,并且质量突起5位于弹性腿4的上部区域上,在外平行线L2和中间线L7的外侧,并邻近上腔11左右方向上的端部14和邻近上侧外限制部分7a。顺便提一句,质量突起5不必一定是圆形,而是可形成为非圆形,例如角形。在角形时的上述尺寸D不是直径,而是水平方向的横向宽度。在弹性腿4的两侧壁上均设有该质量突起5(见图2),并且质量突起5在左右弹性腿4每个上的相同侧壁中对称布置。
外限制线L5和直线L6表示弹性腿4的宽度方向。弹性腿4外端的宽度是上侧外限制部分7a与下侧外限制部分7b之间的线长。连接内筒2中心O和外限制线L5中点P1的直线L8为1/2宽度直线。此外,通过内筒2外周边下端的点6c的水平线是切线L9。
在本发明中,关于质量突起5的位置,外筒3越过中间线L7的那侧表示外侧或外侧区,而在另一侧的内筒2那侧表示内侧或内侧区。此外,越过1/2宽度直线L8的上侧表示宽度方向的上侧区,而下侧表示下侧区。
因此,该实施例中的质量突起5位于外侧及上侧区中,并且在上侧区宽度方向设在位于外平行线L2外侧的压缩和剪切区C内。更确切地说,质量突起5位于切线L9以上并邻近腔11的端部14。该位置处于三角形20的内切圆21内侧,该三角形20连接了上侧外限制部分7a、下侧外限制部分7b以及直线L3与外平行线L2之间的交点P2。
在图9中,三角形20的顶点中的上侧外限制部分7a处的角度α是钝角,而其它顶点7b和P2处的角度β和γ均为锐角。并且,直线L3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度θ约为30度~60度,并且近似为45度。因此,外平行线L2与外限制线L5之间的距离随着所述位置在三角形20内向上而变大,而随着所述位置向下而变小。
在图1和图2中,上止挡10在内筒2上朝着外筒3的内壁凸出。上腔11设在上止挡10、弹性腿4和外筒3的内壁之间,以便在轴向上穿过弹性腿4。但是,每个腔均可形成为死胡同形,其在弹性腿4的轴向上向内延伸而不是穿过弹性腿4。
在内筒2的下方还设有下止挡12,以便以基本上倒V形从外筒3的内壁向上凸出,下腔13形成在弹性腿4与下止挡12之间。与上腔11相似,下腔13在轴向上穿过弹性腿4(见图2)。弹性腿4能够根据内筒2的上下移动而变形进入上腔11和下腔13。附图标记15表示适合布置质量突起5的优选布置区。从广义上来说,该布置区是被外平行线L2、1/2宽度直线L8和外筒3包围的区域,而从狭义上来说,该布置区是被中间线L7、1/2宽度直线L8和外筒3包围的区域。上述内切圆21包含在广义上的区域中。质量突起5与中间线L7重叠,且其中心位于中间线L7外侧,以便表面积的较大部分位于狭义上的优选布置区15内。
图3是沿图1的线3-3的质量突起5的放大横截面图,其中质量突起5具有由圆面积S和突起的高度H确定的给定体积。该体积设定为使得质量突起5在使弹性腿4产生颤动的振动频率范围中共振。即,当图4中虚线所示没有质量突起的参考例子的动态弹簧刚度特性曲线达到略高于颤动频率900Hz时的动态弹簧刚度峰值“a”时,在实线所示具有质量突起5的实施例中共振点的动态弹簧刚度谷底“d”设定在“a”附近和相对较低频率800Hz附近。利用这种结构,两个动态弹簧刚度峰值“b”和“c”看起来把略高于颤动频率900Hz的动态弹簧刚度峰值“a”夹在它们之间。即使在较高侧的动态弹簧刚度峰值“c”,也可实现动态弹簧刚度从“a”减少宽度D,以便能保证动态弹簧刚度的充分改进。顺便提一句,图中的动态弹簧峰值频率是作为示例。因此,可以通过根据所用车辆的情况等设定动态弹簧谷底“d”来自由地进行动态弹簧峰值“b”和“c”的设定。
接下来,将研究动态弹簧刚度是否受质量突起5位置和尺寸改变的影响。首先,将进行关于位置的研究。在准备的一个发动机支架中,质量突起5设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上侧区中,在准备的另一个发动机支架中,同样的质量突起5a设在虚线所示的下侧区中,并且研究对颤动的影响。设在上侧区和下侧区中的每个质量突起5和5a均基本上位于中间线L7的外侧。
图5是关于例子“C ”、例子“B”和比较例“A”来比较动态弹簧刚度关于频率变化的曲线图,其中例子“C”是质量突起5位于中间线L7外侧且在弹性腿4的上侧区中,例子“B”是质量突起5位于中间线外侧且在下侧区中,而比较例“A”没有质量突起。从该图可以看出,与比较例“A”相比,B和C都能很大地减小动态弹簧刚度。但是,由于B和C之间仅有微小的差别,所以能判断出位置对动态弹簧刚度没有影响。
接下来,将研究在通过改变质量突起5的直径来改变表面积(图3中的“S”)的情况下的影响。这里,由于质量是恒定的,所以对直径改变造成的影响的研究意味着也同时研究突起的量(图3中的“H”)的改变造成的影响。图6是关于例子“B”、“C”、“D”和比较例“A”来比较动态弹簧刚度关于频率变化的曲线图,其中,例子“B”是质量突起5的直径变为例子“C”是质量突起5的直径变为例子“D”是质量突起5的直径变为比较例“A”没有质量突起。从图中可看出,与比较例“A”相比,例子B、C和D都能很大地减小动态弹簧刚度。但是,由于例子B、C和D之间仅有微小的差别,所以能判断出直径(突起的量)对动态弹簧刚度没有影响。
图7是研究质量突起5相对于左右弹性腿4的布置发生改变时的影响的曲线图。附图标记B表示的例子是两对质量突起5设在左右弹性腿4的两侧壁上。附图标记C表示的例子是两个质量突起5设在左右弹性腿4的一侧壁(同一横向表面)上。附图标记D表示的例子是一对质量突起5设在左或右弹性腿4的两侧壁上。附图标记E表示的例子是一个质量突起5设在其中一个弹性腿4的一侧壁上。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例子的质量突起具有相同的形状和质量。该曲线图是比较例子B-E和没有质量突起的比较例A之间动态弹簧刚度关于频率的变化。从图中可看出,由于在A-E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判断出如果至少一个质量突起5设在弹性腿4的四个位置中的至少一个弹性腿位置上时质量突起5关于弹性腿4而言表现良好。
从以上可知,由于已明白质量突起5的布置、数量和尺寸(图3中的S和H)对于由质量突起5导致的对动态弹簧刚度的改进来说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质量突起5的尺寸等来布置质量突起5,以使其适合容纳在优选布置区15内。基于以上研究,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直径小于距离“d”(见图1)的的质量突起,以使其可容易地适合容纳在优选布置区15内。但是,如上所述,该直径可在布置在优选布置区15内的极限范围内自由设定。
接下来,将说明该实施例的工作方式。图8用于说明弹性腿4的振动,其中,上部图表示内筒2已向上移动且弹性腿4已被内筒2向上牵拉的状态。虽然质量突起5被内筒2牵拉并从虚线所示位置移动到实线所示位置,但是由于质量突起5的中心位于内限制线L1和中间线L7外侧,因此可减少在内限制线L1与质量突起5之间导致的拉伸应变,同时可减少质量突起5的基部中的应变。随着接近下侧区域中的下侧外限制部分7b,牵拉导致的拉伸应变越大,同时质量突起5所位于的上侧外限制部分7a侧处于压缩,从而减轻了拉伸应变的影响。
此外,由于上侧外限制部分7a的邻近区域面对上腔11的端部14,因此在内筒2向上移动时弹性腿4的上端部分变形,从而在上侧外限制部分7a的邻近区域处弯曲,这样,进一步减轻了关于外侧上区域的张紧。因此,质量突起5周围的应变与图11中的A相比显著减小。
图8中的下部视图表示内筒2已向上移动并且弹性腿4已被内筒2向下压缩的状态。此时,虽然质量突起5从虚线所示位置移动到实线所示位置,但是由于质量突起5位于内限制线L1和中间线L7的外侧,因此可减小在内限制线L1与质量突起5之间导致的拉伸应变,同时可减小质量突起5的基部中的应变。随着接近上侧区域中的上侧外限制部分7a,牵拉导致的拉伸应变越大。但是,由于上腔11改变其角度而膨胀,因此弹性腿4的上边缘部分仅受很小的变形,从而减轻了关于质量突起5的张紧。
此外,由于质量突起5的中心位于中间线L7外侧且位于弹性腿4的上侧区域中,因此质量突起5可布置在应变最小的优选布置区15中。并且,由于质量突起5位于外平行线L2外侧且位于上侧区域中,并且由于质量突起5的中心位于中间线L7外侧,因此可减小在内限制线L1与质量突起5之间导致的拉伸应变,同时可减小质量突起5的基部8(见图3)中的应变。随着接近下侧外限制部分7b,牵拉导致的拉伸应变越大,同时质量突起5所位于的上侧外限制部分7a侧处于压缩,从而减轻了拉伸应变的影响。因此,可以将质量突起5布置在应变最小的优选布置区15(见图9)中。特别是,通过将质量突起5布置在内切圆21内,质量突起5就精确地布置在适度远离每个限制位置的应变最小的适当位置。此外,当质量突起5位于上腔11附近时,通过使弹性腿4朝着上腔11变形,可避免施加在质量突起5周边上的应变。
然后,在质量突起5被例如作为上下振动的向上位移5.9mm和向下位移11.5mm的振动激励的情况下,即使是在与上述参考例子的差异为两位数或更多的几百万量级频率下也没有导致裂纹,从而可使耐久性明显改善。因此,即使在具有基本上倒V形弹性腿的发动机支架中(由于质量突起5的基部8中的裂纹会导致耐久性下降),也可获得在几百万量级频率时的足够耐久性,并可实现耐久性改善而使该发动机支架更实用。
顺便提一句,由于在内限制线L1与质量突起5之间产生的拉伸应变导致发生关于质量突起5的应变,因此布置在内限制线L1外侧是必要的,并且使质量突起5位于中间线L7外侧且在弹性腿4上侧区域中的优选布置区15中是最适合减小应变的。并且,使质量突起5位于外平行线L2外侧且在弹性腿4上侧区域中的优选布置区15中也是同样适合的。
但是,即使在质量突起5位于优选布置区外侧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中虚线5a所示位于中间线L7外侧并位于弹性腿4下侧区域中,也可预期到一定程度的耐久性改善。在如上所述的相同激励条件下,与通常所需水平相比在几百万量级频率时的耐久性有改进,从而与参考例子相比就可充分地改进耐久性。类似的,当质量突起5确定地布置在内限制线L1外侧且质量突起5的中心位于中间线L7外侧时,可以预期到更充分的耐久性改进。
图9表示在内限制线L1和外平行线L2彼此间隔开并且具有剪切区B的实施例的情况下,质量突起5关于外平行线L2在优选布置和尺寸方面的变化。在该图中,当质量突起5位于优选布置区15内尤其是位于内切圆21内时,该位置是对于耐久性而言最适合的位置,即使是质量突起5可位于任何位置。那么,当外限制部分7a处为钝角α时,在上侧区域可形成较大直径的内切圆21。并且,如果质量突起5的尺寸为相对较小直径D的水平,则显著提高了布置的自由度。将质量突起5布置在通过内限制部分6的下限6c的水平切线L9以上可容易地增加剪切变形。另外,当需要增大直径时,可增大到内切圆21的直径D1。
顺便提一句,质量突起5可位于外平行线L2外侧的优选布置区15内的三角形20或内切圆21的外侧。如果质量突起5位于与直线L3和外平行线L2接触的圆22内,与布置在内切圆21内的情况相比质量突起5可布置得更靠上。如果质量突起5的布置限制在圆22内侧且质量突起5的尺寸不大于圆22的直径,那么质量突起5可容易地布置在优选布置区15的最上侧区域中。由于点P2的角度γ是锐角,那么越往上圆22的直径越小。此外,虽然质量突起5可突出到直线L3之外,但不得太接近上侧外限制部分7a,以避免应变的快速增加。
类似地,当例如质量突起5设于与外限制线L5和外平行线L2接触的圆23内时,质量突起5可以容易和精确地布置在优选布置区15的下侧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将质量突起5的布置限制在圆23内侧,并将其尺寸设定为等于或小于圆23的直径。由于构成一个顶点的下侧外限制部分7b的角度β是锐角,因此越往下圆23的直径越小。并且,当越往下应变越大时,距内限制部分6的点6a等的距离足够远,从而应变没有快速增加。但是,如果要求更高的耐久性,质量突起5必须布置在上侧区域中。当要求较低耐久性而把耐久性设定在中等水平时,可以采用布置在下侧区域中。此外,虽然质量突起5可突出外限制线L5之外,但其位置不得由于接近外限制部分7而导致应变的快速增加。
另外,在质量突起5位于内限制线L1外侧的情况下,质量突起5可布置在外平行线L2上或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外平行线L2上的最大圆24的直径D2变为2d。即,原因是在D2=2d时最大圆24接触内限制线L1。那么,如果质量突起5设在最大圆24内,其可位于这样一个位置,即质量突起5的约一半与剪切区B重叠,以便减小应变。最大圆24的位置可在外平行线L2上自由地上下改变。但是,由于最大圆24的位置改变也导致其接近内限制部分6,因此尽可能地靠下是有利的。此外,如果半径小于“d”,那么它可以位于外平行线L2内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大圆24的直径D2减小,从而布置质量突起5的自由度和质量突起5的直径变小,但是由于质量突起5能进一步进入剪切区所以可容易地减小应变。
相反,最大圆可布置在外平行线L2的靠外位置,以便与外平行线L2重叠。对于这种布置,虽然压缩和剪切区C的比率增大,但直径D2可大于2d,从而可增加布置质量突起5的自由度和质量突起5的直径。
另外,质量突起5可布置在接触内限制线L1和外平行线L2的小圆25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小圆25的直径D3为“d”,因此布置在最小圆25内侧的质量突起5不与内限制线L1和外平行线L2重叠。因此,虽然布置质量突起5的自由度和质量突起5的直径变小,但其完全进入剪切区B,从而易于减小应变。小圆25的位置可自由地上下改变。但是,由于小圆25随着向上移动将接近内限制部分6,因此将其布置在尽可能远离内限制部分6的靠下位置是有利的。此时,当小圆25布置在最下面的位置时,由于小圆25位于下侧外限制部分7b和下腔13的端部16附近,可预期到通过进入下腔13而释放应力。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内可进行各种改变和应用。例如,在内限制线L1在下侧外限制部分7b上或外侧延伸的情况下,没有剪切区B,而是仅有压缩区A和压缩和剪切区C。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内限制线L1和中间线L7,质量突起5可位于这些线的外侧。并且,质量突起5的形状不限于圆,而是可采用各种形状。当为倒三角形时,最大面积的质量突起5容易布置在被弹性腿4的上边缘、外限制线L5和外平行线L2包围的优选布置区15中。此外,当质量突起5为沿着弹性腿4的上边缘布置成倾斜状态的水平延伸的椭圆时,可实现就空间效率而言优异的布置。顺便提一句,上述形状为示例,可以适当地采用各种形状,例如四边形、多边形等。另外,本发明的筒形隔振装置不限于发动机支架,而是可应用于各种隔振装置,例如悬架衬套等。
Claims (5)
1、一种筒形隔振装置,包括:内筒;包围所述内筒的外筒;弹性腿,该弹性腿具有一对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左右腿部,并且当从内筒的轴向看时,弹性腿为基本上倒V形,同时所述内筒位于中间位置;以及质量突起,其设在所述弹性腿中,以使所述质量突起在所述弹性腿产生弯曲共振的频率范围中共振;其中,所述质量突起设在内限制线外侧,该内限制线是通过内限制部分的最外侧点的垂直线,该内限制部分是所述内筒和所述弹性腿之间的连接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形隔振装置,其中,所述质量突起的中心位于中间线的外侧,该中间线位于外限制线与所述内筒外周边的切线之间的中间位置,该外限制线连接外限制部分的最上侧点和最下侧点,该外限制部分是连接所述弹性腿与所述外筒的连接部分,所述切线平行于所述外限制线延伸,并且所述中间线平行于所述外限制线和所述切线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形隔振装置,其中,所述质量突起的表面积的至少一半或更多位于所述中间线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形隔振装置,其中,所述质量突起布置在所述中间线的外侧且在所述弹性腿的上侧区域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筒形隔振装置,其中,所述质量突起设在形成于所述弹性腿的上边缘与所述外筒之间的腔附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08735 | 2007-04-17 | ||
JP2007108735A JP4839258B2 (ja) | 2007-04-17 | 2007-04-17 | 筒型防振装置 |
JP2007108735 | 2007-04-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19697A true CN101319697A (zh) | 2008-12-10 |
CN101319697B CN101319697B (zh) | 2012-08-01 |
Family
ID=39871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9264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9697B (zh) | 2007-04-17 | 2008-04-16 | 筒形隔振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67286B2 (zh) |
JP (1) | JP4839258B2 (zh) |
CN (1) | CN101319697B (zh) |
DE (1) | DE102008019121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28527A (zh) * | 2020-07-20 | 2020-10-27 | 上海众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电机悬置 |
CN113227602A (zh) * | 2019-02-28 | 2021-08-06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马达支架用筒型防振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45257B2 (ja) * | 2012-08-24 | 2016-12-14 |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CN103387013B (zh) * | 2012-11-12 | 2016-08-17 | 襄阳群龙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驾驶室前悬减振机构 |
JP2015025472A (ja) * | 2013-07-24 | 2015-02-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防振装置 |
DE102014017386B4 (de) * | 2014-11-24 | 2018-10-11 | Anvis Deutschland Gmbh | Federfunktionsbauteil für ein hydroelastisches Lager |
DE102017006163B4 (de) * | 2017-06-29 | 2022-04-21 |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 Lagerelement und Lager |
CN112789428A (zh) * | 2018-10-01 | 2021-05-11 | Dtr Vms有限公司 | 衬套 |
JP7060531B2 (ja) * | 2019-02-15 | 2022-04-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液封ブッシュ |
JP7132961B2 (ja) | 2020-03-02 | 2022-09-07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DE102022116262A1 (de) | 2022-06-29 | 2024-01-04 | WEGU GmbH Schwingungsdämpfung | Elastisches Lager mit reduzierter Versteifung bei hochfrequenter Beanspruch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800656A1 (de) * | 1988-01-13 | 1989-08-03 | Freudenberg Carl Fa | Hydraulisch daempfende huelsengummifeder |
DE3826230A1 (de) | 1988-08-02 | 1990-02-08 | Hoechst Ag | Heterocyclische n-acylsufonamid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sie enthaltende mittel und ihre verwendung als herbizide oder wachstumsregulatoren |
JP2531275B2 (ja) * | 1989-09-29 | 1996-09-0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Atmセル転送方式 |
JPH08247216A (ja) * | 1995-03-09 | 1996-09-24 | Bridgestone Corp | 防振装置 |
FR2739670B1 (fr) * | 1995-10-09 | 1999-05-14 | Eurocopter France | Dispositif pour amortir les vibrations d'une structure soumise a des sollicitations dynamiques |
JPH1163106A (ja) * | 1997-08-19 | 1999-03-05 | Tokai Rubber Ind Ltd | 防振支持体 |
JP3446668B2 (ja) * | 1998-07-29 | 2003-09-16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JP2002168288A (ja) * | 2000-09-20 | 2002-06-14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防振装置 |
JP3848840B2 (ja) * | 2001-01-29 | 2006-11-22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JP2002310225A (ja) * | 2001-04-17 | 2002-10-23 | Bridgestone Corp | 防振装置 |
JP2005325941A (ja) * | 2004-05-14 | 2005-11-24 | Tokai Rubber Ind Ltd | 車両用制振装置 |
CN1824966A (zh) * | 2006-03-18 | 2006-08-30 | 鲍俊瑶 | 汽车后桥宽频带动力减振器 |
JP2008202722A (ja) * | 2007-02-21 | 2008-09-04 | Toyota Motor Corp | ストッパ構造及び車両用防振構造 |
-
2007
- 2007-04-17 JP JP2007108735A patent/JP4839258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4-16 US US12/103,853 patent/US8167286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4-16 DE DE102008019121A patent/DE102008019121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4-16 CN CN2008100926438A patent/CN10131969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27602A (zh) * | 2019-02-28 | 2021-08-06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马达支架用筒型防振装置 |
CN111828527A (zh) * | 2020-07-20 | 2020-10-27 | 上海众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电机悬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19697B (zh) | 2012-08-01 |
US20080258364A1 (en) | 2008-10-23 |
US8167286B2 (en) | 2012-05-01 |
JP4839258B2 (ja) | 2011-12-21 |
DE102008019121A1 (de) | 2009-01-15 |
JP2008267443A (ja) | 2008-1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19697B (zh) | 筒形隔振装置 | |
JP4780991B2 (ja) |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ワーユニットの防振支持構造 | |
JP4622979B2 (ja) | 筒型防振装置用ストッパ並びに筒型防振組付体 | |
JP2002168288A (ja) | 防振装置 | |
WO2015012072A1 (ja) | 防振装置 | |
US8151954B2 (en) | Vibration damping apparatus | |
KR20150080955A (ko) | Ctba용 트레일링암 부시 | |
CN101559704A (zh) | 汽车避震器的缓冲垫 | |
CN104786811A (zh) | 一种发动机后悬置支架及汽车 | |
CN112833121B (zh) | 用于商用车辆的板簧的消音器、车辆及消音器的相关方法 | |
KR101927745B1 (ko) | 차량용 머플러 행거 | |
JP3696580B2 (ja) | 防振装置 | |
CN101769354B (zh) | 动力总成悬置装置 | |
JP2005172242A (ja) | 防振装置 | |
JPWO2002025138A1 (ja) | 防振装置 | |
KR101927739B1 (ko) | 차량용 머플러 행거 | |
JP7432455B2 (ja) | 筒形防振装置 | |
JP5654854B2 (ja) | マフラーサポート | |
US20240198780A1 (en) |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 |
CN220220400U (zh) | 一种新型变速箱悬置 | |
JP2013217405A (ja) | 防振ブッシュ | |
JP7223615B2 (ja) | エキゾーストマウント | |
JP2000046086A (ja) | 筒形防振マウント | |
JP2008180194A (ja) | 排気管支持装置 | |
JP2004205050A (ja) | 防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1 Termination date: 201704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