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5509B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5509B
CN101315509B CN2008101110376A CN200810111037A CN101315509B CN 101315509 B CN101315509 B CN 101315509B CN 2008101110376 A CN2008101110376 A CN 2008101110376A CN 200810111037 A CN200810111037 A CN 200810111037A CN 101315509 B CN101315509 B CN 1013155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chart
chart picture
line
imaging devic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110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5509A (zh
Inventor
佐藤大辅
水口淳
橘浩史
宫本忠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15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5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5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55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03B17/20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visible in viewfind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6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取景器光学系统,被配置为观察从摄影光学系统输入的对象图像;透光元件,在其上设置有在摄影区域内表示关于摄影条件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位置的线段图像;成像器件,被配置为获取与其上已重叠有线段图像的对象图像有关的摄影图像;以及线段图像校正单元,用于校正从摄影图像中所示的线段图像中提取的一部分线段图像,这部分线段图像已对应于已设定的摄影条件而提取。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包含于2007年5月3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7-143316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在数码单镜头反射(DSLR)相机的领域中,已提出了一种设置有所谓的电子取景器功能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了关于在实际摄影之前待成像的对象的摄影图像(也称为实时取景(live view)图像)。具有这种电子取景器功能的成像装置设置有与光学取景器中用于主要摄影图像的成像装置不同的成像器件,并获取形成在聚焦板上的对象图像,对象图像被动态显示在液晶显示器上。使用光学取景器,表示距离测量范围和/或测光范围等的轮廓线(layout line)被重叠,因此,使用上述成像装置,轮廓线与对象图像一起被显示在液晶监视器上。
然而,具有了在实时取景图像上显示的这种轮廓线使摄影者(也称为“用户”)视觉上辨认对象图像的能力退化,并且用户可能发现存在令人不快的轮廓线。
现在,已提出了一种技术,其中,预先提供了与轮廓线的光谱透射率(spectral transmissivity)相对应的校正数据,并基于该校正数据消除轮廓线的图像部分(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311126号)。
同样,也已提出了一种技术,其中,能够看到轮廓线的第一显示模式以及能够消除轮廓线的第二显示模式是可选择的,并且在选择了第二显示模式的情况下,从摄影图像中消除了轮廓线,并在轮廓线被消除的情况下在监视器上显示摄影图像(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296584号)。
发明内容
然而,使用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311126号中所述的技术,必需在制造时对每个成像装置测量光谱透射率,从而在制造过程中需要额外的步骤。同样,消除轮廓线意味着对摄影有用的信息全部丢失。
此外,使用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296584号中所述的技术,在第二显示模式能够消除轮廓线的情况下,对摄影有用的信息全部丢失。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以有效方式显示有用的轮廓信息的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包括:取景器光学系统,被配置为观察从摄影光学系统输入的对象图像;透光元件,其上设置有在摄影区域内表示与摄影条件有关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位置的线段图像;成像器件,被配置为获取与其上已重叠有线段图像的对象图像有关的摄影图像;以及线段图像校正单元,用于校正从摄影图像中所示的线段图像中提取的一部分线段图像,这部分线段图像已对应于已设定的摄影条件而提取。
根据该配置,校正了在摄影图像中所示的线段图像,所以能够有效地显示关于摄影条件的有用轮廓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前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示出了成像装置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图4是成像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成像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投射在取景器窗上的线段图像;
图7是示出了关于确定成像装置中的构图(composition)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了关于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了摄影条件和每一条轮廓线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10是示出了每一条轮廓线的地址信息的示图;
图11是示出了具有所示轮廓线的摄影图像的部分区域的示图;
图12是示出了具有所示轮廓线的摄影图像的部分区域的示图;
图13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图;
图14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图;
图15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图;
图16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图;以及
图17是示出了显示在背面监视器上的轮廓线的形式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配置
图1和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的外部配置的示图,其中,图1是其前视图,以及图2是其后视图。成像装置1被配置为具有可替换镜头的单镜头反射型数码相机。
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1具有相机主单元(相机主体)2。可替换摄影镜头单元(可替换镜头)3被可拆卸地安装至相机主单元2。摄影镜头单元3主要包括镜筒36、以及由放置在镜筒36内的透镜组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37、光圈16(见图3)等。透镜组37包括通过沿光轴移动改变焦点位置的聚焦透镜。
在相机主单元2正面的大致中心部分处设置有:环状安装部Mt,其上安装有摄影镜头单元3;以及释放钮89,设置在环状安装部Mt附近,用于拆卸摄影镜头单元3。
同样,相机主单元2具有设置在其正面的左上部上的模式设定盘82和设置其正面的右上部上的控制值设定盘86。操作模式设定盘82使用户能够执行各种摄影模式(肖像摄影模式、风景摄影模式、全自动摄影模式等)、用于重放已拍图像的重放模式、通过其与外部设备等交换数据的通信模式等的设定操作(转换操作)。操作控制值设定盘86使用户能够设定关于各种摄影模式的控制值。
此外,相机主单元2具有在正面的左端部上用于摄影者(用户)把持的手柄(grip)14。在手柄14的上表面上设置了用于指示开始曝光的释放钮11。在手柄14内设置了电池存放室和卡存放室,其中,存放了例如四节的AA电池作为相机的电源,并且存储卡90(见图3)可拆卸地存放在卡存放室中,用于记录图像数据。
释放钮11是能够检测两个阶段的两个阶段检测钮,这两个阶段是半按压状态(S1状态)和全按压状态(S2状态)。当半按压释放钮11并进入S1状态时,进行用于获取要记录的对象的静止图像(即,主摄影图像)的准备操作(例如,AF控制操作、AE控制操作等)。同样,当进一步按压释放钮11并进入S2状态时,执行主摄影图像的摄影操作(一系列操作,其中,使用稍后描述的成像器件(也称作“主成像器件”)5来执行关于对象(对象的光图像)的曝光操作,并使通过曝光操作获得的图像信号经过预定图像处理)。
在图2中,取景器窗(目镜)10被设置在相机主单元2的背面上的大致中心部分之上。摄影者可以通过透过取景器窗10观看来在视觉上辨认从如图4所示的摄影镜头单元3光学地导入的对象图像,以构成图片。即,摄影者可以使用光学取景器来构成图片,其中,对象图像通过摄影镜头单元3到达取景器窗10。
应注意,如之后详细描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中,可以使用在背面监视器12显示对象图像在主摄影之前的实时取景图像(预览图像)的实时取景功能来构成图片。这种实时观看功能是在背面监视器12上顺序地显示用成像器件(也称作“副成像器件)7(见图4)获取的对象的时间序列图像的功能。也就是说,对象的图像就像是运动图像一样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通过摄影者滑动稍后描述的显示切换开关18在使用上述实时观看功能(电子取景器)构成图片和使用光学取景器构成图片之间进行切换。
同样,在取景器窗10之下设置目镜检测传感器13。目镜检测传感器13用于检测是否存在邻近物体,从而检测摄影者是否正使用取景器。
在图2中,在相机主单元2的背面的大致中心部分处,设置了具有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屏幕12f的背面监视器12。例如,背面监视器12由彩色的液晶显示器(LCD)构成。背面监视器12可以显示用于设定摄影条件等、显示在重放模式下记录在存储卡90中的再生后的摄影图像等的菜单屏幕。
在背面监视器12的左上部上设置主开关81。主开关81由两点滑动开关构成,其中,当将接触点设定至左侧处的“OFF”位置时电源关闭,而当将接触点设定至右侧处的“ON”位置时电源接通。
在背面监视器12的右侧设置方向选择键84。方向选择键84具有圆形操作钮,能够检测在两个垂直方向(上、下)、两个水平方向(左、右)、和四个对角方向(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中的每一个方向上的操作。除了在以上八个方向上的按压操作外,方向选择钮84还能够检测中央按钮的按压操作。
在方向选择键84的右下方设置显示切换开关18。该显示切换开关18由两点滑动开关构成,其中,当将接触点设定至上侧的“光”位置时选择OVF模式,从而在光学取景器的视区内显示对象图像。因此,摄影者可以通过取景器窗10在视觉上辨认光学取景器内的显示来执行图片构成操作(也称作“成帧(frame)”)。
同样,当将显示切换开关18设定至下侧处的“LCD”位置时,选择EVF模式,从而对象图像的实时取景图像以运动图像的形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因此,摄影者可以通过在视觉上辨认在背面监视器12上显示的实时取景图像来执行成帧。
在背面监视器12的左侧上设置了设定钮组83,其由用于设定菜单屏幕、删除图像等的多个钮组成。在观看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的模式设定屏幕的同时,包括在设定钮组83中的预定钮和方向选择键84的共同操作使摄影者能够在可手动地设定摄影条件的手动摄影模式和自动设定摄影条件的自动摄影模式之间切换。具体地,例如,关于在光圈或快门速度优先等的自动曝光(AE)和手动曝光(ME)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自动聚焦(AF)模式和手动聚焦(MF)之间进行切换等,设定各种类型的摄影条件。
接着,参考图3描述成像装置1的功能的概述。图3是示出了成像装置1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如图3所示,成像装置1具有操作单元80、中央控制单元(也称整体控制单元)101、聚焦控制单元121、反射镜控制单元122、快门控制单元123、光圈驱动控制单元124、定时控制单元125、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等。
操作单元80由包括释放钮11(见图1)、各种开关等的各种钮构成。中央控制单元101响应于在操作单元80处摄影者作出的输入操作来实现其各种动作。
中央控制单元101被配置为主要具有CPU、RAM、ROM等的微型计算机。中央控制单元101读出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并通过在CPU中执行程序来实现其功能。例如,中央控制单元101与AF模块20和聚焦控制单元121等共同起作用,以执行控制聚焦透镜的位置的聚焦控制操作。应注意,AF模块20能够利用由反射镜机构6(见图4)引导的来自对象的光、通过诸如相衬(phase-contrast)等聚焦状态检测技术来检测对象的聚焦状态。
聚焦控制单元121通过基于从中央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并驱动电动机M1来移动包括在摄影镜头单元3的透镜组37中的聚焦透镜。通过摄影镜头单元3的透镜位置检测单元39来检测聚焦透镜的位置,并将表示聚焦透镜的位置的数据发送至中央控制单元101。因此,聚焦控制单元121、中央控制单元101等控制了聚焦透镜沿光轴的移动。
反射镜控制单元122控制在反射镜机构6从光路6缩回的状态(反射镜升状态)和反射镜机构6遮蔽光路6的状态(反射镜降状态)之间的状态切换。反射镜控制单元122通过基于从中央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并驱动电动机M2来在反射镜升状态和反射镜降状态之间切换。
快门控制单元123通过基于从中央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并驱动电动机M3来控制快门4的打开和关闭。
光圈驱动控制单元124通过基于从中央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并驱动电动机M4来控制提供给摄影镜头单元3的光圈16的光圈直径。
定时控制单元125执行主成像器件5等的定时控制。主成像器件5(例如,CCD)通过光电转换将经由透镜组37接收到的对象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并生成关于主摄影图像的图像信号(用于记录的图像信号)。即,主成像器件5用作用于在主摄影时获取关于对象的图像的成像传感器。
响应于从定时控制电路125输入的驱动控制信号(累积开始信号和累积结束信号),主成像器件5执行形成在其接收面上的对象图像的曝光(通过光电转换的电荷累积),以生成关于对象图像的图像信号。同样,响应于从定时控制电路125输入的读取控制信号,主成像器件5将图像信号输出至信号处理单元51。来自定时控制电路125的定时信号(同步信号)还被输入至信号处理单元51和A/D(模拟/数字)转换电路52。
通过抖动校正单元17保持主成像器件5,以使其可在与摄影镜头单元3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上二维移动(图4)。具体地,可以通过对抖动校正单元17设置的偏转方向致动器和倾斜方向致动器(未示出),沿平行于Y轴向的方向Dy(图4)和平行于X轴向的方向Dx改变主成像器件5的位置。中央控制单元101基于来自抖动检测传感器(未示出)的抖动检测信号来计算抖动方向和抖动量,基于所计算的被输出至抖动校正单元17的抖动方向和抖动量生成校正控制信号,并使主成像器件5沿消除抖动的方向偏移。
在主成像器件5获取的图像信号在信号处理单元51处经过模拟信号处理,并且通过A/D转换电路52将经过模拟信号处理后的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被输入至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使从A/D转换电路52输入的图像数据经过数字信号处理,并生成关于摄影图像的图像数据。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具有黑电平校正电路53、WB校正电路54、内插处理电路55、γ校正电路56和图像存储器57。
黑电平校正电路53将构成从A/D转换电路52输出的图像数据的每个像素数据的黑电平校正为标准黑电平。WB校正电路54调整图像的白平衡。内插处理电路55消除在使用稍后描述的电子取景器时以运动图像的方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的摄影图像内的后述线段图像。通过内插处理来执行该消除。γ校正电路56执行摄影图像的梯度转换。图像存储器57是用于临时存储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能够高速存取的图像存储器,并具有足以存储多个帧的图像数据的容量。
在主摄影时,临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7中的图像数据在中央控制单元101中适当地经过图像处理(压缩处理等),然后经由卡接口132被存储在存储卡90中。
同样,通过中央控制单元101将临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7中的图像数据适当地传送至VRAM 131,并且在背面监视器12上显示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因此,实现了用于确认摄影图像的确认显示(取景后)和用于再生过去摄影的图像的重放显示。
同样,成像装置1还具有除了主图像器件5、上述的副成像器件7外的另一个成像器件。副成像器件7起到在主摄影之前获取对象图像的作用,作为用于获取所谓实时取景图像的成像器件(即,作为电子取景器成像器件)。
副成像器件7具有与主成像器件5的配置类似的配置。然而,应注意,副成像器件7仅需要具有足以生成实时取景图像(运动图像信号)的分辨率,并且通常配置有比主成像器件5更少的像素。
副成像器件17所获取的图像信号经过与在主成像器件5所获取的图像信号相同的信号处理。即,副成像器件7所获取的图像信号在信号处理单元51处经过模拟信号处理,并且被A/D转换电路52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然后输入至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7中。
同样,通过中央控制单元101将在副成像器件7获取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7中的时序图像数据适当地传送至VRAM 131,并且在背面监视器12上显示基于时序图像数据的图像。因此,实现了用于构成图片的显示(实时取景)。
此外,成像装置1具有通信接口133,从而成像装置1能够与与其连接的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
同样,成像装置1具有闪光灯42、闪光灯控制电路42和AF辅助灯43。闪光灯41是当对象的亮度不足等时使用的光源。通过闪光灯控制电路42和中央控制单元101等来确定闪光灯是否发光、以及如果发光则发光多长时间。AF辅助灯43是用于AF的辅助光源。通过中央控制单元等来确定AF辅助灯43是否发光、以及如果发光则发光多长时间。
构图确定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装置1中的包括构图确定操作的摄影操作。如上所述,在成像装置1中,可以使用光学取景器(简称为“OVF”)、或者使用电子取景器(简称为“EVF”)来构成图片,在电子取景器中,在显示屏幕12f上执行基于在主摄影之前在副成像器件7顺序获取的图像的连续图像显示。
图4和图5是成像装置1的截面图,其中,图4示出了使用光学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以及图5示出了使用电子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
如图4所示,反射镜机构6被设置在关于摄影镜头单元3的光轴JL上。反射镜机构6具有用于使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光向上反射的主反射镜61(主反射面)。主反射镜61的部分或全部由半透明的反射镜构成,从而透射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部分光。同样,反射镜机构6还具有用于使已透过主反射镜61的光向下反射的副反射镜62(副反射面)。被副反射镜62向下反射的光被导向AF模块20,并用于相衬AF操作。
在摄影模式下,反射镜机构6处于反射镜降状态,直到释放钮11变为完全按压状态S2,即,在摄影者确定构图的同时,反射镜机构6仍处于反射镜降状态(见图4和图5)。此时来自摄影镜头单元3的对象图像从主反射镜6向上反射并被作为观察光通量(observation light flux)输入至五棱反射镜65。五棱反射镜65具有多个反射镜(反射面),并起到调整对象图像的定向的作用。在入射到五棱反射镜65之后的观察光通量的路径取决于使用上述哪一种方法(即,光学取景器或电子取景器)来构成图片,这将在之后描述,并且可以利用摄影者选择的方法来构成图片。
当完全按压释放钮11以使状态变为状态S2时,反射镜机构6被驱动为反射镜升状态,并且曝光操作开始。对于已使用上述哪一种方法(即,光学取景器或电子取景器)来构成图片,用于获取对象的记录静止图像(也称作“主摄影图像”)的操作(即,曝光时的操作)都是一样的。
现在将对关于用于构成图片的每种方法中的操作进行描述。利用光学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
首先,将对关于使用光学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进行描述。图6是示出了投射在取景器窗10上的线段图像Gv的示图。
如图4所示,反射镜机构6的主反射镜61和副反射镜62被放在来自摄影镜头单元3的对象图像的光路上,在此之后,通过主反射镜61、五棱反射镜65和目镜透镜67将对象导向取景器窗10。因此,包括主反射镜61、五棱反射镜65和目镜透镜67的取景器光学系统能够将作为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光通量并已由主反射镜61反射的观察光通量导向取景器窗10。换句话说,光学取景器能够将已通过摄影镜头的对象光导向取景器窗10,从而使其沿着光路KA(图4的虚线)。
更详细地,来自摄影镜头单元3的光在主反射镜61处被反射以使其路径变为向上,在聚焦板63上成像,并通过聚焦板63。然后,已通过聚焦板63的光在五棱反射镜65处进一步改变其路径,接着还通过目镜透镜67并朝向取景器窗10(图4中的光路KA)。摄影者(观察者)在视觉上辨认已通过取景器窗10的对象图像,即,摄影者可以通过观看取景器窗10来确认(观察)对象图像。
现在,五棱反射镜65是以类似于三角屋顶的形状形成的两个反射镜面65a和65b(被称为“屋顶反射镜”或“Dach反射镜”)、关于屋顶形状面65a和65b固定的面65c、和另一个反射镜(反射面)65e。同样,通过塑料模型将以类似于三角屋顶的形状形成的两个反射镜面65a和65b整体形成作为单个物品65d。已由主反射镜61反射并路径改变为向上的光在屋顶反射镜65a和65b处被反射并被水平地反转,然后通过反射镜65e的反射被垂直地反转,并且其处于光图像到达摄影者的眼睛的状态。光图像被摄影镜头单元3水平且垂直地反转,并且进一步被五棱反射镜65水平且垂直地反转。因此,摄影者可以在取景器窗10观察被对准以与实际对象垂直且水平相同的对象图像。
同样,例如,如图6所示,在光学取景器中,表示关于对象的聚焦位置和/或测光位置的线段图像(也称作“线画”或“对象标记”)Gv被投射在取景器窗10上,重叠在对象图像上。线段图像Gv由与关于聚焦和/或曝光的多个后述摄影条件中的每个相对应的多个线段图像构成。具体地,线段图像Gv由表示宽聚焦框的四条L形线L1~L4、八条线段L11~L18、表示点聚焦框的正方形线L19和表示点测光区域的正方形线L51构成。应注意,线段图像Gv表示摄影区域中的聚焦位置和测光位置等,因此,也可以说成是表示关于摄影条件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获取)位置(该位置可以称作“信息检测位置”或简称为“检测位置”)。
成像装置1具有设置在与表示局部聚焦框的线段L11~L18和表示点聚焦框的L19相对应的总共九个位置处的AF模块20的焦点检测传感器,其中,当使用九个焦点传感器时对象被聚焦。例如,在选择“宽(wide)”作为AF区域(也称为“聚焦区域”)的选择图案(AF区域图案)的情况下,使用从宽聚集框内的九个焦点检测传感器中自动选出的传感器来执行聚焦。
成像装置1的AF区域选择图案包括“中心点(center spot)”、“宽(wide)”和“局部(local)”,其中,通过使用方向选择键84、设定钮组83等的钮操作来执行AF区域图案的选择(确认)。
对于“中心点”,表示点聚焦框的轮廓线L19(也称为“第三轮廓线”)被固定地指定为AF区域(见图6)。对于“宽”,表示局部聚焦框的轮廓线L11~L18(也称为“第二轮廓线”)和第三轮廓线L19中的一条轮廓线被自动指定(确定)为AF区域。对于“局部”,第二轮廓线L11~L18和第三轮廓线L19中的一条轮廓线被选择性地指定为AF区域。
同样,在选择点测光作为用于测量对象亮度的模式(也称为“测光模式”)的情况下,在由正方形线L51围绕的中心处的点测光区域内执行测光。
应注意,成像装置1的测光模式包括分割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和点测光,其中,通过使用方向选择键84、设定钮组83等的钮操作来执行测光模式的选择(确认)。对于分割测光,将摄影区域分割为多个小区域,并在所分割的每个区域中执行测光。对于中央重点平均测光,通过在摄影区域的中央部分放上重点来平均地测量摄影区域的总体亮度。对于点测光,在上述的摄影区域的中心处的点测光区域处执行测光。
通过在作为透光元件构成的聚焦板63的上表面上描绘轮廓线来描绘诸如上述的线段图像Gv。即,在设置在光路KA上的聚焦板63上表现重叠在对象图像上并被导向取景器窗10的线段图像Gv,在该光路上,通过摄影镜头的对象光被导向取景器窗10。
同样,已通过主反射镜61的光被副反射镜62向下反射并投射到AF模块20中。AF模块20和聚焦控制单元121等使用来自主反射镜61和副反射镜62的光来实现AF动作。
利用电子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
接着,将对关于使用电子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进行描述。如图5所示,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反射镜机构6的主反射镜61和副反射镜62位于来自摄影镜头单元3的对象图像的光路上。来自摄影镜头单元3的光在主反射镜61处被反射以使其光路向上改变,在聚焦板63上成像,并通过聚焦板63。
与利用电子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对象图像的光,其通过聚焦板63,在五棱反射镜65处改变其光路,还通过成像透镜69(成像光学系统)并重新成像在副成像器件7的成像面上(见图5中的光路KB)。已由主反射镜61反射并光路改变向上的光在屋顶反射镜65a和65b处被反射并被水平地反转,并且还通过由反射镜65e反射而被垂直地反转并在成像透镜69处被水平地反转,并处于光图像到达副成像器件7的状态。
更具体地,与图4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图5中,反射镜65e的角度(其关于相机主单元2的角度)已改变。具体地,反射镜65e在其下端侧的轴AX1上沿箭头AR1的方向从图4所示的状态转动预定角度α。应注意,反射镜65e能够被驱动以根据显示切换开关18的操作在轴AX1上转动。基于用于检测反射镜65e相对于轴AX1的角度的角度检测器(未示出)的检测结果,中央控制单元101确定是使用光学取景器来执行构图确定操作还是使用电子取景器来执行构图确定操作。更具体地,在反射镜65e假定图4所示的角度(也称为“法角”)的情况下,中央控制单元101确定使用光学取景器来执行构图确定操作,并执行停止向副成像器件7供电、关闭背面监视器12上的显示等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反射镜65e假定图5所示的角度(也称作“改变角度”)的情况下,中央控制单元101确定使用电子取景器来执行构图确定操作,并执行向副成像器件7供电、接通背面监视器12上的显示等的处理。
因此,改变反射镜65e的姿势(attitude)改变了由反射镜65e反射的光的光路,从而改变了来自反射镜65e的反射光的路径。具体地,关于反射镜65e的入射角θ1相对于小于图4状态的入射角,并且其反射角θ2也相对较小(见图5)。因此,来自反射镜65e的反射光使其路径从朝向目镜透镜67的光路变为朝向屋顶反射镜65a和65b的路径,以使光通过成像透镜69并到达副成像器件7。应注意,在使用OVF的情况下,在不会遮断从反射镜65e到目镜透镜67的光学路径的位置处,成像透镜69和副成像器件7被置于目镜透镜67之上。
同样,由反射镜65e反射的光的路径改变了角度β(2×α),其为反射镜65e的改变角度α的两倍。即,为了使光路的角度改变角度β,反射镜65e仅需要转动为角度β的一半的角度α。同样,反射镜65e和副成像器件7位于相隔较大距离的位置处,所以改变反射镜65e的转动角度仅稍微使来自反射镜65e的反射光的两条路径能够精确地导向目彼此远离的目镜透镜67和副成像器件7。即,通过仅稍微改变反射镜65e的转动角度,可以沿两条光路中的一条选择性地发送来自反射镜65e的反射光的光通量。因此,可以使转动反射镜65e所需的空间最小化。
因此,在共用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KA的至少一部分的光路KB上,成像透镜69和副成像器件7经过放置以使其能够接收通过聚焦板63的对象图像。副成像器件7基于由反射镜65e反射、通过成像透镜69并到达副成像器件7的对象图像来生成实时取景图像。具体地,以分钟时间(例如,1/60秒)间隔顺序地生成多个图像。所获取的时序图像顺序地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因此,摄影者可以在视觉上辨认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的运动图像(实时取景图像),并且可以使用运动图像来构成图片。
应注意,到达副成像器件7的对象图像具有描绘在重叠在其上的聚焦板63上的线段图像Gv,所以副成像器件7获取了具有重叠在其上的线段图像Gv的摄影图像。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通过主反射镜61和副反射镜62输入至AF模块的光来实现AF动作,这与使用光学取景器的构图确定操作的情况一样。
操作
接下来,将对关于用于成像装置1的构图确定的操作进行描述。图7是示出了关于成像装置1的构图确定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通过操作主开关81来接通成像装置1的电源时,在图7所示的步骤SP1中,对关于是否选择了摄影模式进行确定。在没有选择摄影模式的情况下,包括构图确定的摄影操作结束,以及在选择了摄影模式的情况下,流程前进至步骤SP2。
在步骤SP2中,对关于是否选择了EVF模式进行确定。在确定没有选择EVF模式(即,已通过显示切换开关18的操作和目镜检测选择了OVF模式)的情况下,流程前进至步骤SP3,并且执行关于OVF模式的构图确定操作(步骤SP3~SP5)。
具体地,在步骤SP3中,调整反射镜65e的角度,使其角度为法角,并且在步骤SP4中,将目镜快门68设定为打开状态。因此,已通过摄影光学系统的对象图像沿光路KA(图4中的虚线)导向取景器窗10。在步骤SP5中,停止向背面监视器12供电。
由于关于OVF模式的这种构图确定操作(步骤SP3~SP5),摄影者可以经由取景器窗10在视觉上辨认对象。
另一方面,在步骤SP2中确定已选择了EVF模式的情况下,流程前进至步骤SP6,并执行关于EVF模式的构图确定操作(步骤SP6~SP10)。
具体地,在步骤SP6中,调整反射镜65e的角度,使其角度为改变角度,并且在步骤SP7中,将目镜快门68设定为关闭状态。在步骤SP8中,向背面监视器12供电。在步骤SP9中,通过副成像器件7获取关于对象图像的实时取景图像,并执行用于在背面监视器12上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的操作,之后将对此细节进行描述。
在步骤SP10中,对关于是否继续EVF模式进行确定。详细地,在将EVF模式维持在摄影模式的情况下,流程前进至步骤SP9,而在取消了摄影模式或者选择了OVF模式的情况下,流程前进至步骤SP10。
关于EVF模式的这种构图确定操作使摄影者能够在背面监视器12上在视觉上辨认关于对象图像的实时取景图像。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步骤SP9中的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操作。图8是关于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操作的流程图,以及图9是示出了摄影条件和各条轮廓线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10是示出了每条轮廓线的地址信息的示图。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步骤SP21中,通过副成像器件7获取关于对象图像的摄影图像。
在步骤SP22中,获得摄影者在摄影时通过中央控制单元101设定的摄影条件(也称作“摄影设定条件”或“摄影信息”)。具体地,获取关于聚焦的设定信息(聚焦信息)和/或关于曝光的设定信息(曝光信息)。例如,聚焦信息包括关于选择(启动)了AF模式和MF模式中的哪一种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信息(也称为“聚焦模式信息)、以及关于选择(启动)了“中心点”、“宽”和“局部”中的哪一种作为AF区域图案的信息(也称为“AF区域选择信息”)。
同样,曝光信息的实例包括关于选择(启动)了AE模式和ME模式中的哪一种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信息(也称为“曝光模式信息”)、以及关于选择(启动)了分割测光、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和点测光中的哪一种作为测光模式的信息(也称为“测光模式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SP23中,基于通过中央控制单元101获取的摄影条件识别待校正的轮廓线。在本实施例中,将在由摄影者设定的摄影条件下对摄影者无用(即,与所选择的摄影条件无关)的轮廓线识别为待校正的轮廓线,即,待消除的轮廓线。例如,如图9所示,通过参考轮廓线和摄影条件相关的数据表来识别待消除的这些轮廓线。
具体地,在选择M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情况下,将第一轮廓线L1~L4、第二轮廓线L11~L18和第三轮廓线L19识别为应消除(不显示)的轮廓线。应注意,轮廓线L51(也称为“第四轮廓线”)是关于曝光的轮廓线,所以不是关于与聚焦相关的设定信息的显示/不显示的对象。
同样,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并选择“中心点”作为AF区域图案的情况下,将显示第三轮廓线L19,而将第一轮廓线L1~L4和第二轮廓线L11~L18识别为应消除的轮廓线。
此外,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和选择“宽”为AF区域图案的情况下,将显示第一轮廓线L1~L4、第二轮廓线L11~L18和第三轮廓线L19,并且不存在应消除的关于聚焦的轮廓线。
此外,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并选择“局部”作为AF区域图案的情况下,将第一轮廓线L1~L4识别为应消除的轮廓线。在摄影者选择性地指定第二轮廓线L11~L18和第三轮廓线L19中的一条作为AF区域之后,将除了所指定的轮廓线外的所有其他轮廓线识别为应消除的轮廓线。
对于关于曝光的第四轮廓线L51,在选择了ME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情况下,或者在选择了AE模式并还选择了分割测光或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作为测光模式的情况下,将第四轮廓线L51识别为应消除的轮廓线。另一方面,在选择了AE模式并选择了点测光作为测光模式的情况下,将显示第四轮廓线L51。
因此,在步骤SP23中,基于所获取的摄影条件将所示的重叠在摄影图像上一部分线段图像识别为将消除的轮廓线。
在随后的步骤SP24中,获得在中央控制单元101被识别为要消除的轮廓线(也称为“识别轮廓线”)的信息。具体地,获取构成在通过副成像器件7获取的摄影图像上的识别轮廓线的像素的位置信息。这些像素也被称作“线段图像构成像素”或简称为“构成像素”,并且位置信息也被称为“地址信息”。如图10所示,通过参考轮廓线和地址信息(更具体地,构成每条轮廓线的像素中的每个的坐标)相关的数据表来获取地址信息。
在步骤SP25中,内插处理电路55校正在副成像器件7处获取的摄影图像中所示的识别轮廓线。具体地,通过改变构成摄影图像中的识别轮廓线的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来执行用于消除识别轮廓线的图像处理。更具体地,执行这样的处理,在其中,将通过使用存在于线段图像构成像素附近的像素(邻近像素)的像素值的内插计算得到的像素值用作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
可以使用的内插技术的实例包括以下实例。图11和图12是示出了示出轮廓线的摄影图像的部分区域的示图。
一种配置是通过将轮廓线延伸的方向作为轮廓线方向来将轮廓线预先存储在中央控制单元101中的ROM等中,并基于待校正的线段图像构成像素,使用在与线段图像构成像素所属的轮廓线的轮廓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存在的邻近像素的像素值执行内插处理。
例如,考虑计算构成识别轮廓线LS1的一部分的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的像素值的情况,如图1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所识别的六个像素PA、PB、PC、PD、PE和PF,作为存在于与轮廓线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的X轴向)垂直的方向(+Y方向和-Y方向)上的邻近像素。这六个像素由图11中的星号来进行标记。六个邻近像素PA、PB、PC、PD、PE和PF的颜色成分R(红)、G(绿)和B(蓝)的像素值用于计算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的颜色成分的像素值。
更具体地,利用六个邻近像素PA、PB、PC、PD、PE、和PF的R成分像素值PAr、PBr、PCr、PDr、PEr、和PFr,可以将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的R成分的像素值Pxr表示为表达式(1)所示。
PXr=PAr·Wa+PBr·Wb+PCr·Wc+PDr·Wd+PEr·We+PFr·Wf
…(1)
在表达式1中,Wa、Wb、Wc、Wd、We、Wf表示加权系数,其是基于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和邻近像素PB之间的中心间距离Nc(在这种情况下为“4”(对应于1个像素的距离被计算为“1”)、以及在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和邻近像素PE之间的中心间距离Mc(在这种情况下为“2”)计算得到的。例如,将加权系数Wa、Wb、Wc、Wd、We、Wf如表达式(2)~(7)中所示来表示。
Wa = Mc Nc + Mc × 1 8 · · · ( 2 )
Wb = Mc Nc + Mc × 1 4 · · · ( 3 )
Wc = Mc Nc + Mc × 1 8 · · · ( 4 )
Wd = Nc Nc + Mc × 1 8 · · · ( 5 )
We = Nc Nc + Mc × 1 4 · · · ( 6 )
Wf = Nc Nc + Mc × 1 8 · · · ( 7 )
以相同的方式,利用六个邻近像素PA、PB、PC、PD、PE和PF的G成分像素值PAg、PBg、PCg、PDg、Peg和PFg,可以将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的G成分的像素值PXg如表达式(8)所示来表示。
PXg=PAg·Wa+PBg·Wb+PCg·Wc+PDg·Wd+PEg·We+PFg·Wf
…(8)
再以相同的方式,利用六个邻近像素PA、PB、PC、PD、PE和PF的B成分像素值PAb、PBb、PCb、PDb、Peb和PFb,可以将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1的B成分的像素值PXb如表达式(9)所示来表示。
PXb=PAb·Wa+PBb·Wb+PCb·Wc+PDb·Wd+PEb·We+PFb·Wf
…(9)
同样,如图12所示,在计算存在于L形识别轮廓线LS2的弯曲部分处的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2的像素值的情况下,存在所识别的最接近于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2的六个像素PA、PB、PC、PD、PE和PF作为邻近像素。六个邻近像素PA、PB、PC、PD、PE和PF的颜色成分R(红)、G(绿)和蓝(B)的像素值用于计算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2的颜色成分的像素值。可以通过与上述表达式(1)、(8)和(9)中的技术相同的技术来计算线段图像构成像素PX2的颜色成分的像素值。
因此,在步骤SP25中,执行轮廓线校正处理,其中,通过利用存在于线段图像构成像素附近的邻近像素的像素值的内插来计算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内插像素值),并由内插像素值来代替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
在下一步骤SP26中,经过用于消除不必要的识别轮廓线的图像处理的摄影图像被作为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图13~图17示出了轮廓线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的各种方式。应注意,图13~图17中的虚线示出已消除(不显示)轮廓线的情况。
例如,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状态下选择“宽”作为AF区域选择图案,并且在选择AE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状态下选择分割测光(或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作为测光模式的情况下,消除了第四轮廓线L51的线段图像Gv1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见图13)。
同样,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状态下选择“中心点”作为AF区域选择图案,并且在选择AE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状态下选择点测光作为测光模式的情况下,消除了第一轮廓线L1~L4和第二轮廓线L11~L18的线段图像Gv2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见图14)。
同样,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的状态下选择“局部”作为AF区域选择图案,并且在选择AE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状态下选择点测光作为测光模式的情况下,消除了第一轮廓线L1~L4的线段图像Gv3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见图15)。在摄影者选择第二轮廓线L11~L18和第三轮廓线L19中的一条作为AF区域之后,消除了除所选择的轮廓线外的轮廓线的线段图像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具体地,在选择轮廓线L11作为AF区域的情况下,消除了第二轮廓线L11~L18和第三轮廓线L19中没有被选择的轮廓线L12~L19、以及显示了被指定的轮廓线(也称为“指定轮廓线”)L11的线段图像Gv4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见图16)。
同样,在选择M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选择ME模式作为曝光模式的情况下,线段图像不会被显示在背面显示器12上,即,在背面监视器12上进行显示,其中,完全消除了所有轮廓线(第一轮廓线L1~L4、第二轮廓线L11~L18、第三轮廓线L19和第四轮廓线L51)(见图17)。应注意,图17示出了在显示第三轮廓线L19的状态下的线段图像Gv5。这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了解摄影区域的中心位置。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得到在通过副成像器件7获取的摄影图像中示出的线段图像,并校正对应于已设定的摄影条件而提取的部分线段图像,从而,可以有效地显示在摄影条件下有用的轮廓信息,并提高实时取景图像的视觉辨认率。
变型
尽管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内容。
例如,尽管上述实施例被描述成以下的配置,其中,在图8所示的步骤SP23中识别待消除的轮廓线,并且在步骤SP25中从实时取景图像中消除待消除的这些轮廓线,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配置,并且可以进行其他配置。例如,进行以下配置,其中,在步骤SP23中识别待增强的轮廓线,并且执行在步骤SP25中在实时取景的摄影图像中增强这些轮廓线的处理。更具体地,在步骤SP23中,将摄影者能够更容易地在视觉上辨认的有用轮廓线(即,对应于由摄影者设定的摄影条件的轮廓线)识别为待校正的轮廓线(即,待增强的轮廓线)。
可以使用图9所示的数据表来识别待增强的轮廓线,并且在选择AF模式作为聚焦模式并选择“中心点”作为AF区域选择图案的状态下,将显示第三轮廓线L19,所以第三轮廓线L19被识别为待增强的轮廓线。
然后,在步骤SP24中,获得在摄影图像中被识别为待增强的轮廓线(识别轮廓线)的位置信息。
在步骤SP25中,执行以下处理,其中,改变存在于示出了在由副成像器件7获取的摄影图像中被识别为待增强的轮廓线的位置处的像素的像素值以使其值降低,从而使识别轮廓线增强。更具体地,将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变为比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原始像素值更小的像素值。例如,执行将所有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变为“0”的图像处理,从而提高了所识别的像素值。
在步骤SP26中,将经过用于增强识别轮廓线的图像处理的摄影图像作为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
因此,可以基于摄影条件,从显示在摄影图像中的线段图像决定待增强的识别(部分)线,并且可以改变构成识别轮廓线的线段图像构成像素的像素值以增强识别轮廓线,从而将有用的轮廓信息清晰地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或等同物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取景器光学系统,被配置为观察从摄影光学系统输入的对象图像; 
透光元件,其上设置有在摄影区域内表示与摄影条件有关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位置的线段图像; 
成像器件,被配置为获取与其上已重叠有所述线段图像的所述对象图像有关的摄影图像;以及 
线段图像校正装置,用于校正从所述摄影图像中所示的所述线段图像中提取的一部分线段图像,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以对应于已设定的所述摄影条件而提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透光元件置于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上;以及 
其中,所述成像器件位于能够接收已通过所述透光元件的对象图像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所述线段图像校正装置还包括: 
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摄影条件,确定将从所述线段图像中消除的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以及 
图像处理装置,用于改变在所述摄影图像中构成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的构成像素的像素值,从而消除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所述线段图像校正装置还包括: 
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摄影条件,确定在所述线段图像中待增强的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以及 
图像处理装置,用于改变在所述摄影图像中构成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的构成像素的像素值,从而增强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线段图像校正装置改变所述像素值以使亮度变低,从而增强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摄影条件是与聚焦有关的设定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摄影条件是与曝光有关的设定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透光元件是其上成像有所述对象图像的聚焦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线段图像由对应于多个摄影条件的多条线段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通过使用在所述摄影图像中存在于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附近的邻近像素的像素信息来使所述构成像素经过内插处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从所述摄影图像中消除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邻近像素是存在于与构成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的所述线段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像素。 
12.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取景器光学系统,被配置为观察从摄影光学系统输入的对象图像; 
透光元件,其上设置有在摄影区域内表示与摄影条件有关的摄影支持信息的检测位置的线段图像; 
成像器件,被配置为获取与其上已重叠有所述线段图像的所述对象图像有关的摄影图像;以及 
线段图像校正单元,用于校正从所述摄影图像中所示的所述线段图像中提取的一部分线段图像,已提取的所述一部分线段图像对应于已设定的所述摄影条件。 
CN2008101110376A 2007-05-30 2008-05-29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55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43316A JP2008301047A (ja) 2007-05-30 2007-05-30 撮像装置
JP2007143316 2007-05-30
JP2007-143316 2007-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5509A CN101315509A (zh) 2008-12-03
CN101315509B true CN101315509B (zh) 2011-05-25

Family

ID=40088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1103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5509B (zh) 2007-05-30 2008-05-29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05068B2 (zh)
JP (1) JP2008301047A (zh)
CN (1) CN1013155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91846A (ko) * 2009-02-11 2010-08-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 장치 및 촬상 방법
JP2011033670A (ja) * 2009-07-30 2011-02-17 Sony Corp 光学ファインダ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420381B2 (ja) * 2009-11-25 2014-02-19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影機器及びこの撮影機器に着脱可能なアクセサリ機器
JP2012212135A (ja) * 2011-03-23 2012-11-01 Panasonic Corp 交換レンズと、該交換レンズを装着および制御できるカメラボディ
CN105635583A (zh) * 2016-01-27 2016-06-0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方法及装置
CN106161970B (zh) * 2016-09-26 2019-10-1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WO2023216157A1 (en) * 2022-05-11 2023-11-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an image rotation correction mechanism and an optical element having dach reflective surface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0564A (ja) * 1994-10-13 1996-04-30 Canon Inc ファインダ表示装置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4553994B2 (ja) * 1998-03-10 2010-09-29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2001133853A (ja) 1999-11-02 2001-05-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銀塩撮影機能および電子撮像機能を有する一眼レフカメラ
JP2001296584A (ja) 2000-04-11 2001-10-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一眼レフカメラ
JP2002268128A (ja) 2001-03-07 2002-09-18 Minolta Co Ltd ファインダー画面内表示装置
JP3929384B2 (ja) * 2002-10-23 2007-06-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ファインダ、撮影装置、マーカ提示部材、及び、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撮影方法
JP2006311126A (ja) 2005-04-27 2006-11-09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
JP2006317617A (ja) 2005-05-11 2006-11-24 Canon Inc カメラ
JP2007072286A (ja) 2005-09-08 2007-03-22 Olympus Imaging Corp ライブビュー表示可能なカメラ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133853A 2001.05.18
JP特开2002-268128A 2002.09.18
JP特开2007-72286A 2007.03.2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98797A1 (en) 2008-12-04
CN101315509A (zh) 2008-12-03
JP2008301047A (ja) 2008-12-11
US7805068B2 (en) 2010-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6054C (zh) 成像设备和光屏蔽构件
CN101315509B (zh) 成像装置
CN101459776B (zh) 图像拍摄装置
CN101419377B (zh) 图像获取设备
CN101909152A (zh) 摄像装置
US8013896B2 (en)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haking correction for a second imaging sensor
JP6833801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495598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693664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0541315C (zh) 成像设备和可互换式镜头
CN100440025C (zh) 照相机的调整装置
US9565357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correction method
JP2009219085A (ja) 撮像装置
JP2014074836A (ja) 撮像装置
JP7051586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306490A (ja) 撮像装置
JPH09269545A (ja) カメラ
JP2012120053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調整方法
JP2016085248A (ja) 露出演算装置
JP2016006932A (ja) 逆光判定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撮像装置
JP2018207412A (ja) 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8294590A (ja) 撮像装置
JP2007036983A (ja) レンズ交換可能な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887144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の光源選択装置
JP2009038610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25

Termination date: 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