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0488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0488A
CN101290488A CNA2008100916563A CN200810091656A CN101290488A CN 101290488 A CN101290488 A CN 101290488A CN A2008100916563 A CNA2008100916563 A CN A2008100916563A CN 200810091656 A CN200810091656 A CN 200810091656A CN 101290488 A CN101290488 A CN 101290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ion source
retaining member
damping component
vibration generation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16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0488B (zh
Inventor
板桥俊文
池田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90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04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04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04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2Removing a copy sheet form a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9Conveying means details, e.g. roll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其减振构件由夹持部分和主体部分构成,其中,所述夹持部分被夹持到位于振动发生源的保持表面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的表面(8)上,夹持部分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所述主体部分插入形成于保持构件上的通孔中,并且当振动发生源由固定部分固定时,所述主体部分在弹性变形的同时与振动发生源形成压力接触,并且所述主体部分直径小于通孔直径。当振动发生源固定时,减振构件被夹持到位于振动发生源的保持表面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的表面上,在不与形成在保持构件上的通孔接触的情况下插入其中,并且与振动发生源(3)形成压力接触,从而延长振动传播的路径距离。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更特别地,涉及用于防止由振动发生源振动而引起的噪音的减振结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例如打印机、复印机等的成像设备具有片材供给装置,所述片材供给装置用于从装有多个片材的片材容纳部分一张接一张地供给片材。对片材供给装置来说,存在一种空气片材供给系统的设备,其中,通过向容纳于片材容纳部分中的片材摞的边缘部分吹气而使多个片材浮起,只有一个片材吸附到布置于上部位置的吸附传送带上并且被传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07-196187中公开了这种技术。
这种空气片材供给系统的片材供给装置具有:作为吸附传送带的驱动源的马达,所述吸附传送带在供给片材时被驱动;和用于吹风的轴流式风扇。因为这些马达和风扇执行旋转操作,在操作时将发生振动,使得振动转变为声音。
即使马达和风扇在其运转期间不产生噪音,但是当马达和风扇(下文称作马达等)附接到设备主体上时,马达等的振动使框架(例如设备主体的附接金属板)发生振动。当框架如上所述地发生振动时,产生噪音,并且当形成图像时,由于框架振动还会产生图像干扰。
因此,为了解决由振动产生的这种问题,在现有技术的片材供给装置中,由例如橡胶的弹性构件制成的减振构件插入作为振动源的例如马达的振动发生源和其上固定有振动发生源的保持构件之间。在利用螺钉将振动发生源固定到保持构件上的情况下,减振构件被夹于紧固部分中。
在振动发生源固定于保持构件上的紧固部分中,减振构件被夹于振动发生源和保持构件之间。如果以这种方式夹住减振构件,减振构件被压缩。当减振构件被压缩时,减振构件(弹性构件)的硬度增加,减振构件进入振动易于传播的状态,使得紧固部分中的振动传播增加。
图8是图解说明了现有技术中振动发生源的减振结构的实例的简图。如图8所示,作为用于产生风扇、驱动马达等振动的振动源的振动发生源3固定到例如框架的保持构件2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橡胶的减振构件81通过附接螺钉4和为保持构件2而设的紧固部分82而被夹于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之间。
如果振动发生源3是风扇,在保持构件侧设置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之一。如果空气入口以这种方式设置,为了保证风扇和保持构件2之间的空气管道,具有弹性的密封构件7布置在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之间,如图8所示。
然而,因为减振构件81由于被夹住而进入压缩状态,在振动发生源3被固定的状态下,减振构件81的硬度增大,并且振动发生源3的振动易于传播。根据这种固定方法的振动传播路径按照振动发生源3→减振构件81→保持构件2的顺序构造,并且这种情况下,振动传播路径的距离等于″a″。
图9是图解说明了现有技术中减振结构的另一实例的简图。根据这种减振结构,在减振构件83插入形成于保持构件2上的通孔85中之后,振动发生源3通过密封构件7与保持构件2形成压力接触,并且通过附接螺钉(螺栓)4和为减振构件83而设的紧固部分(螺母)84固定于保持构件上。当减振构件83以这种方式与振动发生源3形成压力接触时,减振构件83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与保持构件2的前后表面以及通孔85的内壁表面都形成接触。根据这种减振结构,振动发生源3被固定以便使减振构件83在被压缩的同时夹在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之间。因此,振动传播路径按照振动发生源3→减振构件83→保持构件2的顺序构造。因此,这种振动传播路径的距离也等于a,并且这个a与图8所示的减振结构基本相同。
在振动发生源通过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减振结构固定的成像设备中,如果抑制振动传播不充分,则例如采取使减振构件增厚的措施。
如果振动发生源是马达,因为要被马达驱动的构件通常为位于马达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而设,用于传播马达驱动力的马达轴布置成延伸到图8、9中的左侧。因此,如果减振构件增厚,必须延长马达轴的长度。然而,如果延长马达轴的长度,马达轴的延长量给马达施加了轴偏心影响,使得在振动传播效率方面易于发生问题。
如果振动发生源是风扇,则使用密封构件来保证振动发生源和保持构件之间的空气管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减振构件增厚,则与其相关地风扇和保持构件之间的距离增大减振构件的增厚量。因此,有必要增厚(增大)密封构件。当风扇和保持构件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大时,密封区变宽,从而难以保证密封程度。因此,进气/排气损失的可能性增大,进气或排气效率变差。
发明内容
因此,在考虑这种现状的情况下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中,可以在不增厚减振构件的情况下减小由于振动发生源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用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分的成像设备,包括:振动发生源;保持所述振动发生源的保持构件;由弹性构件制成的减振构件,所述减振构件插入形成于保持构件上的通孔中并且与振动发生源形成压力接触;和整体地固定保持构件、减振构件及振动发生源的固定部分,其中,所述减振构件具有夹持部分和主体部分,所述夹持部分被夹持到位于振动发生源的保持表面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的表面上,所述主体部分插入形成于保持构件上的通孔中、与振动发生源形成压力接触并且具有小于通孔直径的直径。
通过下文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作为具有片材供给装置的成像设备实例的打印机的示意性结构。
图2显示了片材供给装置的结构。
图3显示了片材供给装置的分离风扇、吸附风扇等的减振结构的构造。
图4是用于描述减振结构的构造的第一透视图。
图5是用于描述减振结构的构造的第二透视图。
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减振结构的构造。
图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减振结构的构造。
图8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片材供给装置的振动发生源的减振结构的实例。
图9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片材供给装置的振动发生源的另一减振结构的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体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作为具有片材供给装置的成像设备实例的打印机100的示意性结构。
在图1中,用于读取放在作为原稿设定板的压板玻璃120a上的原稿D的图像读取部分130设置在打印机主体101的上方。用于将原稿自动传送到压板玻璃120a上的自动文档馈送器(ADF)120布置在图像读取部分130的上方。
成像部分102和用于将片材S供给到成像部分102的片材供给装置103设置在打印机主体101中。
成像部分102设置有感光鼓112、显影单元113和激光扫描单元111。片材供给装置103具有:多个片材容纳部分115,每个片材容纳部分容纳片材S并且可从打印机主体101上拆下;和吸附传送带,每个吸附传送带用于传送容纳于片材容纳部分115中的片材。
现在将描述打印机100的成像操作。
当图像读取信号从为打印机主体101而设的控制单元(未显示)输出到图像读取部分130时,图像由图像读取部分130进行读取。此后,与被读取图像的电信号相对应的激光束从激光扫描单元111照射到感光鼓112上。
此时,感光鼓112已预先充电。通过光的照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12上。随后,通过显影单元113使静电潜像显影,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上。
当片材进给信号从控制单元输出到片材供给装置103时,片材S从片材容纳部分115送出。供给的片材S被传送至由感光鼓112和转印充电单元118构成的转印部分,从而通过对齐辊117与感光鼓112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
随后,调色剂图像以这种方式转印到供应给转印部分的片材上,其后,片材被传送至定影部分114。在此之后,调色剂图像由定影部分114加热加压,使得未定影转印图像永久定影到片材S上。其上以这种方式定影有图像的片材通过排出辊116从打印机主体101排放到片材排出托盘107上。
图2显示了片材供给装置103的结构。片材容纳盒11具有:作为片材堆叠部分的托盘12;用于限制片材S沿片材供给方向的上游侧(后侧)的后缘限制板13;和用于限制片材S沿宽度方向的位置的侧缘限制板14,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与片材供给方向垂直相交。后缘限制板13和侧缘限制板14构造成使片材沿宽度方向的位置可以根据所装片材的尺寸任意改变。片材容纳盒11可以通过滑轨15从打印机主体101拉出。
另外,用于一张接一张地分开和输送片材的空气片材供给系统的片材供给机构(下文称作空气片材供给机构150)设置在片材容纳盒11的上方。空气片材供给机构150具有:用于吸附和传送堆叠在托盘12上的片材S中最上面一张的吸附传送部分50A;和用于使位于托盘上的片材摞的上部浮起并且一张接一张地分开片材S的吹气部分30。
吸附传送部分50A具有:悬挂于带驱动辊41之间、用于吸附片材S和向图中右侧传送片材S的吸附传送带21;和用于产生负压以使片材S吸附到吸附传送带21上的吸附风扇36。吸附传送部分50A还具有吸入管道51,其布置在吸附传送带21的内侧,并且通过形成于吸附传送带21上的吸入口(未显示)吸入空气。
另外,吸附传送部分50A具有吸附挡板37,其布置在吸附风扇36和吸入管道51之间,用于打开/关闭吸附传送带21的吸附操作。在该实施例中,多个吸附传送带21以固定的间隔布置。
吹气部分30具有:用于将空气吹至所装片材S的上部的松散喷嘴33和分离喷嘴34;分离风扇31;和用于将来自分离风扇31的空气提供给每一喷嘴33、34的分离管道32。
由分离风扇31沿箭头C所示方向吸入的空气穿过分离管道32,并且由松散喷嘴33沿箭头D所示方向吹出,从而使堆叠在托盘12上的片材S中最上面的几张浮起。空气由分离喷嘴34沿箭头E所示方向吹出并使已由松散喷嘴33浮起的片材一张接一张地分离,从而允许分开的片材被吸附到吸附传送带21上。
接下来,将对如上所述构造的片材供给装置103(空气片材供给机构150)的片材供给操作进行描述。
首先,当用户拉出片材容纳盒11、放置片材S、随后将容纳盒设置于如图2所示的预定位置时,托盘12开始沿箭头A所示方向上升。当位于托盘上的片材的上表面稍后到达片材可以由吸附传送带21传送的可以供给位置时,托盘12停止于该位置。
随后,当检测到片材进给信号时,控制单元(未显示)使分离风扇31运转以便沿箭头C的方向吸入空气。空气从松散喷嘴33和分离喷嘴34沿箭头D和E的方向通过分离管道32吹向片材摞。因此,片材摞的最上面几张片材浮起。控制单元使吸附风扇36运转以便沿箭头F所示的方向吹出空气。此时,吸附挡板37仍然关闭。
随后,当检测到片材进给信号并且最上面几张片材的浮起变得稳定过去预定时间之后,控制单元使吸附挡板37旋转并打开,从而由形成于吸附传送带21上的吸入口产生吸力。只有堆叠在托盘12上的片材S中最上面的一张由该吸力和来自分离喷嘴34的分离空气吸附到吸附传送带21上。
随后,控制单元允许带驱动辊41旋转。因此,最上面的片材在其已经吸附到吸附传送带21上的情况下进给,随后通过一对牵引辊42朝向成像部分传送。
现在将参照图3-5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分离风扇31和吸附风扇36的减振结构的构造。在图3-5中,与如上所述的图8和9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图3、4和5中,减振构件1由例如橡胶的弹性构件制成。减振构件1布置在用于当例如分离风扇31、吸附风扇36运转时产生振动的振动发生源3和用于固定振动发生源3的保持构件2(例如位于打印机主体侧的框架)之间。保持构件2例如由金属或模型制成,并且具有其中插入有减振构件1的通孔6。
在该实施例中,夹持部分1a设置在减振构件1的一端。夹持部分1a被夹持到由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保持表面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2的表面所构成的夹持表面8上。减振构件的主体部分1b插到形成于保持构件2上的通孔6中。当固定振动发生源3时,主体部分1b在弹性变形的同时与振动发生源3形成压力接触。
紧固部分5由整体附接到减振构件1上的螺母等构成。固定部分由紧固部分5和连接螺钉(螺栓)4构成并且整体地固定保持构件2、减振构件1和振动发生源3。尽管已经参考螺母用作紧固部分5的情况对该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也可以使用旋塞(tap)形成于减振构件1上并与其形成整体的其它构造,只要减振构件1可以用连接螺钉4固定即可。
当振动发生源3固定到保持构件2上时,首先,减振构件1插入形成于保持构件2上的通孔6中。随后,连接螺钉4紧固到减振构件1的紧固部分5上。因此,减振构件1的夹持部分1a被压紧到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2的夹持表面8上,并且减振构件1在平面接触的状态保持不动。
在该实施例中,插入通孔6中的主体部分1b(插通部分)的直径小于保持构件2的通孔6的内壁表面的直径。因此,减振构件1在不与通孔6接触的情况下插入其中,并且在减振构件1和通孔6之间形成间隙k。因此,减振构件1仅在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2的表面8与保持构件2形成接触。
例如,图2所示的分离管道32的空气入口设置在打印机主体侧上,并且也可以为保持构件2类似地设置空气入口(未显示)。具有弹性的密封构件7布置在空气入口的位置上,以便保证入口通道的密封性能,并且保证进入性能。
密封构件7布置在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之间,以便紧密地附接到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上。密封构件7可以布置成与振动发生源3或保持构件2相关联或者可以设置为另一构件。
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减振构件1仅在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2的夹持表面8与保持构件2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从振动发生源3开始的振动传播路径按照振动发生源3→减振构件1→保持构件2的顺序构造。
当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之间的距离假定为a,保持构件2的通孔6的长度(=从位于振动发生源侧的保持构件2的表面到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2的夹持表面8的距离)假定为b,并且振动传播路径的距离假定为e时,则振动传播路径距离e计算如下:
e=a+b
当对振动传播路径距离e与根据上述图8和9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方法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a相比时,该实施例中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e较之现有技术中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延长了长度b。
即使减振构件1固定并且硬度提高,减振构件1的振动吸收区域也可以扩大与振动传播路径距离的增大量b相对应的量。因此,在不使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距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振动吸收性能。从而可以减少由于振动产生的问题,例如噪音。
也就是说,减振构件1被夹持到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2的夹持表面8上,在不与保持构件2的通孔6发生接触的情况下插入其中,并且在不与通孔6发生接触的情况下与振动发生源3形成压力接触,从而使振动传播路径距离延长。因此,可以在不使减振构件1增厚的情况下减小由于振动发生源3的振动产生的噪音。
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图6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为片材供给装置而设的例如分离风扇31、吸附风扇36等的振动发生源3的减振结构的构造。在图6中,与如上所述的图3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图6中,突出部分9形成在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2的夹持表面8上,以便从夹持表面8伸出。通过对保持构件2执行挤压成形而形成突出部分9。与其中插有减振构件1的通孔6相连通的通孔9a形成在突出部分9中。当将振动发生源3固定到保持构件2上时,减振构件1插入形成于保持构件2上的通孔6和形成于突出部分9上的通孔9a两者中。随后,通过将连接螺钉4紧固到减振构件1的紧固部分5上,夹持部分1a被压紧到保持构件2的突出部分9上,并且减振构件1在其与突出部分9的前缘表面9b形成平面接触的情况下保持不动。
减振构件1的主体部分1b的直径小于保持构件2的通孔6和保持构件2的突出部分9的通孔9a中每一个的内壁表面的直径。因此,减振构件1在不与保持构件2和突出部分9的通孔6和9a接触的情况下插入这些通孔中。在减振构件1和每一通孔6、9a之间形成间隙k。因此,减振构件1仅在突出部分9的前缘表面9b与保持构件2形成接触。通过使减振构件1被夹持到保持构件2的突出部分9前缘表面9b上,从振动发生源3开始的振动传播路径按照振动发生源3→减振构件1→保持构件2的突出部分9的顺序构造。当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之间的距离假定为a,包括保持构件2的突出部分9在内的通孔6和9a的长度(=从位于振动发生源侧的保持构件2的表面到突出部分9的前缘表面9b的距离)假定为b+d,并且振动传播路径的距离假定为c时,则振动传播路径距离c计算如下:
c=a+b+d
当对振动传播路径距离c与根据上述图8和9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方法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a相比时,该实施例中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c较之现有技术中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a延长了长度b+d。
即使减振构件1固定并且硬度提高,减振构件1的振动吸收区域也可以扩大与振动传播路径距离的增大值b+d相对应的量。因此,可以在不使减振构件1增厚的情况下减小由于振动发生源3的振动产生的噪音。
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图7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为片材供给装置而设的例如分离风扇31、吸附风扇36等的振动发生源的减振结构的构造。在图7中,与如上所述的图3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图7中,圆筒形构件10是为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2可互换地设置的突出构件。圆筒形构件10附接为夹在减振构件1和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2的夹持表面8之间。与其中插有减振构件1的通孔6相连通的通孔10a形成在圆筒形构件10中。
当将振动发生源3固定到保持构件2上时,减振构件1插入形成于保持构件2上的通孔6和形成于圆筒形构件10上的通孔10a两者中。随后,通过将连接螺钉4紧固到减振构件1的紧固部分5上,夹持部分1a被压紧到圆筒形构件10上,使得减振构件1在其与位于振动发生源3的相对侧的圆筒形构件10的表面10b形成平面接触的情况下保持不动。
减振构件1的主体部分1b的直径小于保持构件2的通孔6的直径和圆筒形构件10的通孔10a的直径。因此,减振构件1在不与保持构件2和圆筒形构件10的通孔6和10a接触的情况下插入这些通孔中。在减振构件1和每一通孔6、10a之间形成间隙k。因此,减振构件1仅在圆筒形构件10的前缘表面10b与保持构件2形成接触。
通过使减振构件1被夹持到圆筒形构件10前缘表面10b上,从振动发生源3开始的振动传播路径按照振动发生源3→减振构件1→圆筒形构件10的顺序构造。
当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之间的距离假定为a,包括保持构件2和圆筒形构件10在内的通孔6和10a的长度(=从位于振动发生源侧的保持构件2的表面到圆筒形构件10的前缘表面10b的距离)假定为b+d′,并且振动传播路径的距离假定为c′时,则振动传播路径距离c′计算如下:
c′=a+b+d′
当对振动传播路径距离c′与根据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方法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a相比时,该实施例中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c′较之现有技术中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a延长了包括保持构件和圆筒形构件10在内的通孔6和10a的长度b+d′。
即使减振构件1固定并且硬度提高,减振构件1的振动吸收区域也可以扩大与振动传播路径距离的增大值b+d′相对应的量。因此,可以在不使减振构件1增厚的情况下减小由于振动发生源3的振动产生的噪音。
通过可互换地提供如该实施例中所示的圆筒形构件10,可以使用具有不同长度的圆筒形构件10,并且距离d′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为任意长度。
例如,为了根据振动发生源3改变的情况或者成为振动起因的马达或风扇的旋转速度改变和振荡频率改变的情况来改变振动吸收特性,有必要改变振动吸收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圆筒形构件10可以改变为具有不同长度的圆筒形构件,并且可以改变距离d′。
通过改变圆筒形构件10的弹性模量,振动传播路径距离可以进一步延长。例如,如果用具有比保持构件2软的弹性模量的圆筒形构件代替圆筒形构件10,则圆筒形构件10的距离d′被增加到振动传播路径。从振动发生源3开始的振动传播路径按照振动发生源3→减振构件1→圆筒形构件10→保持构件2的顺序构造。当振动传播路径距离假定为f时,振动传播路径距离f计算如下:
f=c′+d′
当假定如上所述第二实施例中的距离d和第三实施例中的距离d′相等(d=d′)时,则得到c=c′。因此,该实施例中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f较之第二实施例中的振动传播路径距离c延长了如下列等式显示的距离d的增加量。
f=c+d
振动吸收区域可以扩大距离d。因此,在不使振动发生源3和保持构件2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距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振动吸收性能和减少由于振动产生的例如噪音的问题。
尽管振动发生源3在上述说明中假定为风扇,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样的实例。振动发生源可以是例如驱动马达等的其它振动发生源,作为在进给片材时被驱动的驱动部分的吸附传送带21的振动发生源。
尽管已经在假定固定部分与相对夹持部分1a位于振动发生源侧的减振构件1的主体部分1b的部分形成接合的情况下做出上述说明,但是,减振构件1可以延伸到风扇(振动发生源)侧,并且减振构件1与振动发生源3形成压力接触并固定于其上。在如上所述进行构造的情况下,与类似于现有技术中的减振构件1压缩于保持构件2和振动发生源3之间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硬度增大。因此,可以使得难以发生振动传播。
下面将通过例如对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减振结构中产生的噪音和上述图9所示现有技术中产生的噪音进行对比来描述本发明的优点。
在比较中,要测量的对象假定为风扇,例如分离风扇31、吸附风扇36。集成型噪声计用于测量,并且在动态特性快速(Fast)模式下测量10秒的等效噪声级。
噪声计设置在与风扇远离预定距离的位置上。风扇以使用该实施例时的旋转速度稳定运转。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现有技术与第二实施例的共有结构部分涉及风扇、密封构件(基本厚度设为大约4mm)和保持构件(材料由金属制成并且基本厚度等于大约1mm),并且减振构件和紧固螺钉的紧固力设为大约0.6N·m。
作为现有技术所特有的结构,减振构件(材料由橡胶制成并且主体部分的直径等于大约9mm)在0.6N·m的紧固力作用下压缩并固定到风扇和保持构件表面上。保持构件的通孔直径设为大约9mm,从而可以插入减振构件。
作为第三实施例所特有的结构,设置圆筒形构件(材料由金属制成,并且高度等于大约7mm,通孔直径等于大约10mm)。减振构件(材料由橡胶制成,并且主体部分的直径等于大约9mm)在如上所述的0.6N·m的紧固力作用下被夹持到圆筒形构件的前缘表面上,并且拉伸并固定到风扇侧。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比较。作为比较的结果,根据该实施例中的减振结构,等效噪声级等于大约3.2db并且与现有技术中的等效噪声级比较起来为较低值。因此,可以证明本发明具有降低噪音的优点。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具有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种类型的改进、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9)

1.一种具有用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分的成像设备,包括:
振动发生源;
保持所述振动发生源的保持构件;
由弹性构件制成的减振构件,所述减振构件插入形成于保持构件上的通孔中并且与振动发生源形成压力接触,所述减振构件具有夹持部分和主体部分,所述夹持部分被夹持到位于振动发生源的保持表面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的表面上,所述主体部分插入形成于保持构件上的通孔中、与振动发生源形成压力接触并且具有小于通孔直径的直径;和
整体地固定保持构件、减振构件及振动发生源的固定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具有与保持构件的通孔连通的通孔的突出部分形成在位于振动发生源的保持表面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的表面上,以便与保持构件形成整体,从而将减振构件的夹持部分夹持到突出部分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减振构件的主体部分的直径小于形成于突出部分上的通孔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一突出构件形成在位于振动发生源的保持表面的相对侧的保持构件的表面上,所述减振构件通过所述突出构件被夹持到振动发生源上,所述突出构件具有与保持构件的通孔连通的通孔并且被夹持到减振构件的夹持部分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减振构件的主体部分的直径小于形成在突出构件上的通孔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突出构件被可互换地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突出构件的弹性模量不同于所述保持构件的弹性模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固定部分与相对夹持部分位于振动发生源侧的减振构件的主体部分的部分形成接合,并且允许减振构件与振动发生源形成压力接触并固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振动发生源为风扇,并且密封构件设置于振动发生源和保持构件之间。
CN2008100916563A 2007-04-12 2008-04-11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04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05368A JP5201867B2 (ja) 2007-04-12 2007-04-1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5368 2007-04-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0488A true CN101290488A (zh) 2008-10-22
CN101290488B CN101290488B (zh) 2010-12-01

Family

ID=39852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165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0488B (zh) 2007-04-12 2008-04-11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38778B2 (zh)
JP (1) JP5201867B2 (zh)
CN (1) CN1012904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84385B2 (ja) 2011-02-10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860403B2 (en) 2015-06-10 2018-0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17159989A (ja) 2016-03-09 2017-09-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30325B2 (ja) * 2017-10-12 2023-03-0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14374B2 (ja) 2018-07-06 202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83060B2 (ja) * 2018-11-30 2023-05-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定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7573A (en) * 1989-05-31 1990-04-17 Deere & Company Cooling fan isolation mount
JPH07196187A (ja) 1993-12-29 1995-08-01 Canon Inc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645274A (en) * 1993-09-22 1997-07-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upply apparatus
DE29706216U1 (de) * 1997-04-08 1998-08-06 ebm Werke GmbH & Co., 74673 Mulfingen Anordnung zur schwingungsisolierenden Aufhängung eines Elektromotors
JPH11157678A (ja) * 1997-11-25 1999-06-15 Ricoh Co Ltd エアー分離給紙装置の静音化機構
JPH11294535A (ja) * 1998-04-09 1999-10-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防振ブシュおよび締結装置
JP4308346B2 (ja) * 1998-10-23 2009-08-05 スリーエム カンパニー ダンパー
JP3882400B2 (ja) * 1999-06-14 2007-0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筐体積載型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4009811B2 (ja) * 2000-05-26 2007-11-21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
CA2447617C (en) * 2001-05-18 2008-09-09 Hiroshi Miwa Motor driven resistance spot welding gun
JP2003107593A (ja) * 2001-09-28 2003-04-0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のキャリッジ支持構造
JP4323973B2 (ja) * 2004-02-04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2006259430A (ja) * 2005-03-18 2006-09-28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91459B2 (en) * 2006-04-03 2009-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39110B2 (ja) * 2006-05-12 2011-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01867B2 (ja) 2013-06-05
US20080251337A1 (en) 2008-10-16
JP2008262065A (ja) 2008-10-30
CN101290488B (zh) 2010-12-01
US8238778B2 (en) 2012-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0488B (zh) 成像设备
CN106415710B (zh) 声音吸收装置、电子装置和成像设备
US100252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434352B (zh)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910954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
US9857770B2 (en) Air blow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10081506B2 (en) Fee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conveyed medium inspection system
US10301126B2 (en) Medium-suction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medium inspection system
US8615183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11436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225289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02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103433A1 (en) Air intake struc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217595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094674A1 (en) Duct unit
US20070222138A1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625708B2 (en) Optical deflec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0053304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CN2254198Y (zh) 重氮复印机内置负压整体式稿纸分离装置
JPH1035927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31500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0299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02278A (ja) 用紙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50007A5 (zh)
JP2564312Y2 (ja) 複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