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4665B - 片状物的拉伸机 - Google Patents

片状物的拉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4665B
CN101264665B CN200810004966.7A CN200810004966A CN101264665B CN 101264665 B CN101264665 B CN 101264665B CN 200810004966 A CN200810004966 A CN 200810004966A CN 101264665 B CN101264665 B CN 1012646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let
stretching
temperature
heate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49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64665A (zh
Inventor
河村郁生
中岛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Steel Work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64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4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646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46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29C55/1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imultaneously
    • B29C55/165Apparatu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1/00Use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101/12Thermoplastic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提高可靠性和片状物的质量的片状物的拉伸机。该片状物的拉伸机,具有环形联杆装置对,该环形联杆装置对相对地设置在具有热可塑性的片状物的宽度方向两端,沿着大致水平面上的大致封闭的路径引导多个等长联杆,该多个等长联杆相互连接、一面弯尺状地伸缩一面把持所述片状物的各端部,所述环形联杆装置对一面将所述片状物从入口侧输送到出口侧一面进行拉伸,然后返回入口侧,以此进行移动,其中,在输送上述片状物的空间中,在拉伸该片状物的拉伸区域中具有: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上方、向该片状物放射热的加热器;以及由接受来自所述加热器的热而被加热的热传导性部件形成、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下方的部件。

Description

片状物的拉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伸例如热可塑性树脂薄膜等的片状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如日本特开2000-334832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述,现有的同时双轴拉伸机设置有隔着导轨支撑片状物的拉伸力的一对径向轴承,在径向轴承上设置有槽,该槽与设置在导轨上的凸部啮合,并且以同时支撑联杆装置的自重的方式支撑联杆装置。另外,使导轨的一方的位置可移动,可限制联杆装置的开角。根据本方式,通过采用润滑脂密封方式的径向轴承,无需从外部强制供油,可将油飞溅防患于未然,也可进行高速移动。并且,通过使导轨位置移动,可使MD倍率进行无级变换。
并且,在这样的现有的技术中,滑动阻力总会增大、在联杆装置上逐渐产生时间偏差,或因机械偏差而引起偏差,所述机械偏差是在反复进行拉伸动作时因等长联杆的连接部的磨损等而形成的。由于该联杆装置的偏差,打乱了薄膜两端的环形联杆装置的同步,具有拉伸薄膜(薄膜产品)的性能降低,进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日本特开2004-155138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在驱动设置于片状物的两端侧的环形联杆装置的片状物入口侧以及出口侧的链轮之间具有导轨,在该导轨的拉伸区间的最大弯曲部下游设置检测联杆装置的传感器,根据表示该传感器所检测的特定的联杆位置信息的信号,调节由链轮进行的驱动。
另外,近年来,作为拉伸对象的热可塑性片状物的材质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要求实现对应于各种材料的适当条件而进行拉伸。例如,在延伸多孔质的薄膜的情况下,进行延伸的适当的温度在延伸区域为320~330℃以下,在预热区域也要为150℃以上的温度。
在实现了这样的高温条件的基础上,可考虑将片状物输送到内部调节到规定温度的室内,在该室内进行拉伸。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16282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发表了以下技术,即,将进行预备加热、拉伸、冷却的各工序的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室,将每个区域调节成不同的温度,通过设置在形成为这样的温度的室内的拉伸机一面输送片状物一面进行拉伸。
用于加热这样的片状物的装置目前多使用热风循环式,即,将利用加热器而升温后的空气向片状物喷吹、加热片状物。在该现有的技术中,通过将喷射片状物的热风的温度设定在适当的值,可使片状物形成适当的温度。但是,一旦将这样的高温的空气向片状物喷射,则片状物有可能发生弯曲、拉伸不均。
因此,出于提高这样的拉伸精度以及加热装置的小型化的要求,考虑了使用基于远红外线的辐射式加热器的加热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16282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发表了以下技术,即,将进行预备加热、拉伸、冷却的各工序的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室,将辐射式的加热器设置在该区域的尤其是进行拉伸的区域,将片状物调节到适合拉伸的温度,通过设置在形成这样温度的室内的拉伸机,一面输送片状物一面进行拉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348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551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62824号公报
但是,虽然上述专利文献3公开了在高温条件下拉伸片状物的结构,且也只不过是根据各工序的区域将拉伸机和输送片状物的空间划分到一起,没有充分考虑在调节到高温的状态下产生的问题。
即,有时根据片状物的种类,形成比适合拉伸的温度更高的温度,形成与适合拉伸机驱动的温度范围不同的温度条件。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驱动拉伸机,则会对其机械动作造成困难。而且,随着这样的拉伸机的动作,产生拉伸机对片状物的影响,例如因润滑油的四处飞溅而产生的污染等问题。在现有的技术中,没有对这样的问题加以考虑。
而且,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说明了如下的技术,即,通过使用远红外线的加热器来加热片状物的内部,以此消除在预备加热中使用热风来加热时产生的波动等的影响,但是对于即使使用加热器、片状物的表面也将产生温度不均的情况、以及对抑制该问题的加热器的结构没有进行任何考虑。因此,没有充分考虑在高温下拉伸片状物时、明显有损于可靠性和质量的问题。
即,在使用利用辐射的加热器加热电磁波穿透性高的片状物的情况下,辐射能量不能高效率地传递到片状物上。而且,在加热器是连接多个加热部件而构成的情况下,根据这些部件的设置,到达片状物的表面的辐射能量在片状物的宽度方向不均匀,产生在片状物的表面发生温度不均、拉伸性能不均匀的问题,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没有就这点进行考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稳定地拉伸片状物、提高可靠性和片状物的质量的片状物的拉伸机。
上述目的通过如下的片状物的拉伸机来实现,该片状物的拉伸机,具有环形联杆装置对,该环形联杆装置对相对地设置在具有热可塑性的片状物的宽度方向两端,沿着大致水平面上的大致封闭的路径引导多个等长联杆,该多个等长联杆相互连接、一面弯尺状(折れ尺状)地伸缩一面把持所述片状物的各端部,所述环形联杆装置对一面将所述片状物从入口侧输送到出口侧一面进行拉伸,然后返回入口侧,以此进行移动,其中,所述各环形联杆装置具有:在所述片状物的入口侧、输送该片状物并进行预热的预热区域;设置在该区域下游侧,用于沿着所述路径的逐渐扩大的部分输送该片状物、进行拉伸的拉伸区域;设置在该区域下游侧、用于输送所述片状物并进行热固定的热固定区域;在所述路径的内侧、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入口侧和出口侧,驱动所述多个等长联杆的入口侧链轮和出口侧链轮,在输送所述片状物的空间中,在所述拉伸区域中具有: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上方、向该片状物放射热的加热器;以及由接受来自所述加热器的热而被加热的热传导性部件形成、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下方的部件。
而且,通过如下的方案来实现,即,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下方的部件,具有与所述片状物的下面相对并与其宽度方向平行设置的上面。
而且,通过如下的方案来实现,即,具有:检测设置在所述片状物下方的部件的温度的检测器;和根据该检测器的输出调节所述加热器的动作的控制装置。
而且,通过如下的方案来实现,即,具有多孔板,该多孔板在所述片状物的上方设置在与所述加热器之间,在所述片状物的中央侧和宽度方向的两端侧开口率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说明本发明的片状物的拉伸机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片状物的拉伸机的联杆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模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联杆装置的构成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联杆装置的构成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片状物的拉伸机的装置各部分的设置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拉伸室内的输送空间内侧的构成的概略模式纵剖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片状物的温度示例的图表。
图10是图8所示的变形例的片状物的温度示例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
利用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片状物的拉伸机的一个实施例。
首先,利用图1至图5就上述实施例的构成进行概略说明。图1是概略说明本发明的片状物的拉伸机构成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片状物的拉伸机的联杆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模式图。
首先,利用图1和图2就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片状物拉伸机1以及用于该拉伸机的联杆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片状物的拉伸机1具有输送空间2,该输送空间2输送片状物,所述片状物由向中央部延伸、具有热可塑性的树脂等形成;在输送空间2的片状物的输送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环形联杆装置4、5,该环形联杆装置4、5在构成闭合路径的联杆导轨3上被驱动,一面循环一面夹持片状物的两端各端部进行输送、放下。
在该环形联杆装置4、5上具有链轮6、7、8、联杆导轨3以及在其上面移动的联杆装置200,链轮6、7、8设置在各载物台10、11上并设置在输送空间2的片状物的入口侧和出口侧,链轮6、7、8中的任意一个与无图示的电动机等的驱动装置连接,被旋转驱动,与这些链轮6、7、8啮合的联杆装置200在联杆导轨3上滑动移动。
即,如图2所示,设置在片状物的两侧的环形联杆装置4或5(图中省略了一部分联杆以及一侧的环形联杆)具有联杆装置200,该联杆装置200连接多个等长联杆201而形成闭合的环形,所述等长联杆201相互连接、形成弯尺状、在该片状物侧的前端具有把持片状物的端部的夹持装置202。该联杆装置200通过片状物的入口侧链轮6或7进行驱动、在联杆导轨3上移动,通过设置在输送空间2的入口的开闭引导件等的开闭装置(无图示)进行夹持装置202的开闭、夹持片状物,在预热区域12一面将片状物加热到拉伸所需的温度一面在联杆导轨3的输送侧的导轨上移动。
而且,在下游的拉伸区域13中,通过在行进方向上设置成逐渐扩大状的联杆导轨3进行引导,使夹持装置之间的夹持间距从P1逐渐扩大到P2,同时向纵横两个方向拉伸片状物。之后,在热固定区域14中以规定的温度将片状物进行热固定,然后,通过设置在出口的开闭引导件等的开闭装置(无图示)开闭夹持装置202、卸下片状物,使卸下后的片状物以原状态前进。而且,联杆装置200被出口侧的链轮8驱动,在联杆导轨3的返回侧导轨上移动,返回到入口侧链轮6。
即,本发明的片状物的拉伸机1设置有环形联杆装置4、5,该环形联杆装置4、5在片状物的两侧端具有把持热可塑性树脂的片状物的端部的多个夹持装置202,该环形联杆装置4、5具有将形成为弯尺状的多个等长联杆201连接成环形的联杆装置200,通过片状物的入口侧链轮6或7进行驱动。在本实施例中,联杆装置200的构成是,由联杆导轨3进行引导、在拉伸片状物后将片状物卸下,通过输送空间2出口侧的链轮8进行驱动,使联杆装置200返回到入口侧的链轮6,所述联杆导轨3由在片状物的宽度方向两端侧相对设置的一对内外周轨道构成并在行进方向配置成逐渐扩大的形状。另外,作为环形联杆装置4或5的联杆构成,可参照日本特公平5-4896号公报所述的环形联杆装置。
利用图3、图4进一步就用于本实施例的拉伸机100的联杆装置的构成进行具体说明。图3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联杆装置的构成的概略纵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联杆装置的构成的概略俯视图。尤其是在图4中,表示构成联杆装置200的各等长联杆201展开的状态。
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拉伸机100的联杆装置200,相互连接多个在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联杆导轨3上移动的等长联杆201,这些等长联杆201根据联杆导轨3的间隔变化弯尺状地伸缩、展开。上述联杆导轨3由内周和外周侧的一组轨道构成,该轨道如图3所示,由在台上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剖面为大致矩形的梁状部件形成。
载置在该导轨3上方的等长联杆201,在该等长联杆201一面把持片状物一面移动的输送侧的轨道上,在靠近片状物的外周侧的轨道205上设置连接着把持片状物的夹持装置202的连接用联杆轴207,在内周侧的轨道206上设置没有夹持装置202的连接用联杆轴208。
薄片侧的联杆轴207和薄片侧的相反侧的联杆轴208通过联杆板209和210进行连接。并且,限制等长联杆201的最大间距的链节203a、203b,连接相邻的薄片侧的相反侧的联杆轴208彼此,并设置在联杆板209之间。
并且,构成等长联杆201的联杆板209、210在联杆轴207上同轴状地连接,两者在以该轴为中心的周围进行旋转、等长联杆201的形状发生变化。而且,各联杆板209、210在薄片侧的相反侧的导轨206上的端部与各联杆轴208连接,并且,在联杆轴207的下部与联杆臂209、210连接。因此,在进行上述变形时,上下的联杆同步变形、形成相同的形状。
具有作为第一滚动轴承的轴承滚211a、212a的轴承架211、212与联杆轴207、208的最下端连接,在轴承架211、212的两侧、即轴承滚211a、212a的外周部安装一对作为第二滚动轴承的带缘径向轴承213a、213b、214a、214b。这些带缘径向轴承213a、213b、214a、214b在限制等长联杆201活动的轨道205、206的两侧面滚动,且被设置成利用轨道205、206的上面与带缘径向轴承213、214的凸缘的接触来保持等长联杆201的自重。
如上所述,夹持装置202设置在等长联杆201的薄片侧端部。本实施例的夹持装置具有:夹持臂210a,作为与联杆臂210的薄片侧前端连续的部件进行设置,并具有上下分支的两个臂;与该夹持臂210a连接、向薄片侧或薄片侧的相反侧转动的转动臂215;可转动地与该转动臂215的下端连接的上夹持件216;设置在夹持臂210a的下侧的臂上面、在与上夹持件216之间夹持片状物进行保持的下夹持件217。
而且,转动臂215的转动轴的上方部分卡合螺旋弹簧218,与作为联杆臂210的上侧臂的夹持臂210a连接。通过该结构,对转动臂215的转动向特定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是使上夹持件216朝向薄片侧的方向)加力。在把持片状物的情况下,抵抗螺旋弹簧218、使转动臂215的上端向薄片侧、使下端向薄片侧的相反侧移动地转动,在使片状物位于下夹持件217上后,利用螺旋弹簧218的作用力使转动臂215转动,在上夹持件216和下夹持件217之间夹持片状物进行保持。在放开片状物的情况下,再次进行上述转动臂215的转动动作,在使上夹持件216、下夹持件217之间分离、形成间隙的状态下使片状物从下夹持件217上方移动。
在夹持装置202与导轨205、206以及在它们上方移动的包括联杆板209、210、轴承架211、212、径向轴承213、214等的联杆本体之间,设置隔离壁220,划分作为设置它们的空间的装置侧空间221和输送空间2。即,在本实施例中,设置隔离壁,将包括夹持装置202的输送空间2和设置有包括联杆本体的环形联杆装置4、5的联杆装置200的装置侧空间221划分成不同的空间。
该隔离壁220,通过隔开形成高温的输送空间2和装置侧空间221,降低热在这些空间之间的来回流动,可容易调节温度条件,同时,可降低对装置的驱动、片状物的质量的不良影响。并且,螺旋弹簧218通过隔离壁218不与联杆臂209等连接,而与构成夹持装置202的夹持臂210a和转动臂215卡合。
如图2的预热区域12和热固定区域14中的联杆装置200的等长联杆201之间的间隔P1、P2所示,等长联杆201在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下,在从上方看时,在图上侧的导轨205的上方通过联杆轴207相互连接的联杆板209a、209b的交差角度不同。即,与导轨205、206双方卡合移动、利用联杆轴207连接的两个联杆板209a、209b,以联杆轴207的位置为支点、随着移动而相对地转动,交差角度可发生变化。此时,支撑在轴承架211、212上的带缘径向轴承213a、213b、214a、214b,通过轴承滚211a、212a相对于联杆轴207、208的作用(转动),相对于轨道205、206的两侧面总是实质上位于垂直位置地进行变化(转动),即,与导轨205、206的纵向直交。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可使一对带缘径向轴承相对于导轨总是形成一定的角度,因此,可不依赖于联杆板209a、209b的交差角度和导轨的宽度地使联杆装置200移动。
在图2的拉伸区域13中,MD方向的拉伸量(倍率、片状物的纵向倍率)形成大于1.0的状态。即,轨道206和轨道205之间接近,等长联杆201的联杆的开角增大。通过这样,片状物被向前进方向拉伸(图中省略了夹持装置)。而且,通过利用弹簧钢连接无图示的部分的导轨和图中导轨,可将导轨设置成环形。这样,等长联杆201随着在导轨205、206上的移动,一面增减交差角度一面进行伸缩。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将片状物相对于薄膜的前进方向进行拉伸的方法,通过使图示的左侧的轨道206和轨道205之间的距离与右侧的距离相同,可在各区域中使交差角度大致相同,即,可使MD方向的拉伸量相同;相反,通过使图中左侧的轨道206与轨道205之间的距离比右侧的距离更加接近,使联杆装置的开角小于图示的左侧,也可使片状物相对于薄膜的前进方向进行收缩。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TD方向拉伸片状物。而且,通过与TD方向的拉伸量(倍率)的无级变换技术(無段可变技術)(使联杆导轨3逐渐扩大状地设置的结构)组合,可自由设定TD方向、MD方向的拉伸量。
如上所述,环形联杆装置4、5之间的输送空间2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从入口侧朝向出口侧分成为预热区域12、拉伸区域13以及热固定区域14。在各区域,在把持片状物的联杆装置的端部下方设置多个无图示的鼓风机。各鼓风机与在该薄膜端侧的侧方延伸的管道连接,从该管道导入的加热后的气体、即空气被导入鼓风机。导入鼓风机内的空间的高温空气,从朝向鼓风机上部的上方开口的排气口朝向通过其上方的片状物的下面喷出。
接受从多个鼓风机供给的这样的高温空气,在预热区域12,加热片状物、形成高温,由此使具有热可塑性的片状物容易变形,抑制了在后方区域变形时的破损或发生不均匀的变形等。并且,该预热区域12是将片状物导入输送空间2的入口,在该入口处被联杆导轨3引导而被驱动的联杆装置的薄膜侧端部,把持片状物的端部、朝向作为联杆装置的环绕动作方向的输送空间2的出口侧拉伸片状物、开始输送。
在与预热区域12的后方邻接的区域、即拉伸区域13中,在片状物的两端侧相对的环形联杆装置4、5的联杆导轨3,相对于一方逐渐扩大地设置,被这样的联杆导轨3引导的联杆装置可使所把持的片状物的端部朝向两端方向伸长(拉伸)。并且,在拉伸区域13中也从多个鼓风机向片状物下面供给吹出高温空气,抑制拉伸片状物时的破损和拉伸量的不均匀。
在拉伸区域13的后方,在与其邻接的区域、即热固定区域14中,环形联杆装置4、5的联杆导轨3相对于一方以预热区域10的出口部的距离大致平行地设置,以大致一定的宽度输送被联杆装置把持的片状物,同时,接受由设置在该区域下方的多个鼓风机供给的高温空气,保持拉伸了规定量的状态进行加热,固定其形状和长度。
在热固定区域14中进行输送的片状物,在设置在其下游端部的出口侧的链轮8的跟前被从环形联杆装置4、5放开,继续向下游侧移动、从拉伸机1取出。在拉伸机1的片状物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卷绕片状物的卷绕机等的回收片状物的装置。或者可以设置其它的用于进一步加工经过拉伸的片状物的装置。
另外,本实施例的拉伸机1是通过两侧的环形联杆装置4、5的把持和运动进行片状物的输送的,是只通过拉伸机1的环形联杆装置4、5的动作输送片状物的装置,但也可以一面接受来自其它装置的力一面通过环形联杆装置4、5的动作来输送片状物,所述其它装置设置在拉伸机1的下游侧、接受从该处排出的片状物。
并且,如后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联杆装置构成为不仅可进行片状物的两端侧的方向(宽度方向、TD方向)的拉伸、也可在片状物的输送方向(MD方向)进行拉伸,并且,形成为可改变向这些方向的拉伸倍率的结构。即,通过形成可改变联杆导轨3的薄膜侧轨道之间的距离的结构,可使薄膜端之间的距离在输送方向进行变化、可在宽度方向(TD方向)进行拉伸,并且,通过形成可改变其与薄膜侧的相反侧轨道间的距离的结构,可在拉伸区域13中改变联杆装置的开度,可改变片状物的输送方向(MD方向)的拉伸量(例如,拉伸倍率)。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这样的TD方向的拉伸量的改变可与MD方向的改变分开独立地进行,而且,可在改变TD方向的拉伸量的同时改变MD方向的拉伸量。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片状物的拉伸,尤其是需要在高于常温的温度下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在200℃以上、最好是30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因此具有实现该温度的结构。即,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覆盖该输送空间2以及环形联杆装置4、5、划分内外环境的拉伸室101。
该拉伸室101设置在安装拉伸机100的生产线的建筑物的地面上,是围住该地面和上面、侧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容器,划分成输送空间2、环形联杆装置4、5的外周侧的空间以及外部。在本实施例中,在拉伸室101内部,在属于环形联杆装置4、5以及输送空间2的各预热区域12、拉伸区域13以及热固定区域14的空间中,还设置各预热装置室102、102’、拉伸装置室103、103’、第一热固定装置室104、104’、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以及预热输送室106、拉伸输送室107、第一热固定输送室108以及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以温度条件、空气条件等环境条件分别划分这些。
在设置在这些拉伸室101内的各室及其外侧,在拉伸室101的容器内的空间中可独立地调节包括其温度条件的环境。例如,如后所述,在预热装置室102、102’、拉伸装置室103、103’、第一热固定装置室104、104’以及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中,分别具有导入经过调节了温度的空气的送风管道和排气管道114、114’、115、115’、116、116’、117、117’。
而且,在预热输送室106、拉伸输送室107、第一热固定输送室108以及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内,将各加热器110、111、112、113设置在其顶面的内侧,从上方放射基于辐射的热,以调节各内部室的温度、将片状物的温度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而且,在这些室内,从鼓风机供给规定温度的空气,抑制整个室内的温度不均,将片状物调节到更均匀的温度。
利用图5就本实施例的拉伸片状物的动作进行概略说明。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片状物拉伸机装置的各部分设置的概略纵剖视图。图5(a)是图1所示的A-A线的面上的结构的纵剖视图。该图表示预热区域上的结构,表示片状物的宽度方向的拉伸量为0(拉伸倍率为1.0)的状态下的设置图。图5(b)是图1所示的B-B线的面上的结构的纵剖视图。该图表示拉伸后的热固定区域上的结构,表示片状物的宽度方向的拉伸量为1以上(拉伸倍率为1.0以上)的状态下的装置的设置图。
在图5(a)所示的预热区域12中,输送空间2的入口处的片状物的宽度方向的拉伸量为零。因此,在输送空间2入口和预热区域12中片状物的宽度大致相同。
即,在该预热区域12中,在该处的输送空间2、即预热输送室106内的片状物的两端侧设置预热装置室102、102’,该预热装置室102、102’内的环形联杆装置4、5的各联杆导轨3的相对的轨道彼此以大致相同的高度大致平行地设置,在这些预热装置室102、102’内的轨道上,被其引导移动的联杆装置200把持片状物侧端部的把持装置的把持位置也大致平行。
设置在拉伸室101内的预热装置室102、102’以及设置在这些之间的预热输送室106形成大致相同的高度,在这些内部设置包括联杆装置200的环形联杆装置4、5以及夹持装置和片状物的预热区域12的部分。而且,在这些预热装置室102、102’以及设置在这些之间的预热输送室106的外侧、拉伸室101的内侧的空间是大气压的氛围,也可调节到规定的温度。
在作为预热装置室102、102’的外侧壁的侧壁上连接有送风管道402、402’的出口部分,该送风管道402、402’的入口侧的端部延伸到拉伸室101的外侧。如上所述,穿过该送风管道402、402’的出口、形成规定的温度的空气,通过无图示的鼓风机从拉伸室101的外侧向预热装置室102、102’内的内部空间403、403’供给。
并且,在预热装置室102、102’的顶壁上连接有排气管道114、114’的入口侧端部,该排气管道114、114’的出口侧端部延伸到拉伸室101的外侧。预热装置室102、102’内的内部空间403、403’的空气穿过该送风管道402、402’的入口、向拉伸室101的外侧排出。通过这样的构成,可将预热装置室102、102’的内部空间403、403’内的温度调节到规定的范围内,可适当地调节包括联杆装置200的环形联杆装置4、5的温度。
而且,在预热输送室106的内侧,在其内部空间404上部的顶面的内侧设置加热器110,以来自该加热器110的辐射热为中心的热,朝向在下方输送的片状物放射,并加热到规定范围的温度。而且,如上所述,从无图示的鼓风机供给规定温度的空气,抑制整个内部空间404内的温度不均,使片状物的温度更加均匀。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从鼓风机向内部空间404供给的空气向其顶面的上方的空间,即,向作为与拉伸室101之间的空间的空间405移动,并从该处进一步向拉伸室101的外侧排出。
这样,分别作为单独的室而通过壁部件划分的预热装置室102、102’以及预热输送室106内的内部空间403、403’、404,可独立调节其温度。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可将预热输送室106内的内部空间的温度调节到400℃,将其两侧的内部空间403、403’的温度调节到200℃。
将内部空间404设定为适合拉伸片状物的温度400℃。在形成这样的温度的情况下,有时机械装置的驱动会发生问题。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联杆装置200在联杆导轨3上移动的情况下,润滑油等流体、半流体受到温度的影响,所述润滑油等流体、半流体用于各导轨205、206和联杆装置200的径向轴承213、214等的轴承、等长联杆201的联杆轴207、208等的旋转部分。
在400℃高温的情况下具有以下问题,即,润滑油的润滑性能降低,或粘度明显降低、流动性增大,随着联杆装置200移动时的振动和间隙的压缩、表面的润滑油四处飞溅而产生的润滑油飞沫附着在片状物的表面上,发生污染。
如本实施例所示,在预热、拉伸、热固定的各区域,将环形联杆装置4、5以及输送空间2分别划分成单独的空间,可独立地调节各空间的包括温度条件的环境,由此可有效地抑制上述问题。另外,在输送空间2中,联杆装置200的夹持装置202设置在隔开输送空间2和环形联杆装置4、5之间的隔离壁220的输送空间2侧,在该空间内把持片状物。
另外,如上所述,拉伸室101和预热装置室102、102’之间的空间401、401’,是与预热装置室102、102’、预热输送室106分开的单独的环境。通过具有这样的空间,可从拉伸室101的外侧进一步将内侧的预热装置室102、102’、预热输送室106热隔离,可容易地独立调节温度。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110是如下的结构,即,设置成棒状的进行放热的多个加热器相邻设置,放热的一侧形成面、形成板状,从该放热面辐射热、加热与放热面相对的下方的片状物的上面。由于具有设置成板状的放热面,因此可使片状物的整个上面的加热量更加均匀,可防止片状物的拉伸特性局部地失衡、导致拉伸量不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棒状的各加热器设置在片状物的宽度(TD)方向,来自多个加热器的辐射热到达片状物的宽度方向。而且,在各棒状的加热器具有相同的发热量的装置中,到达片状物的两端部的热量减少,因此,可以将两端侧的加热器的输出调节成大于中间侧的输出,或者设置发热量大的加热器,也可以设置多个更小型的加热器。
另外,本实施例的各棒状加热器,具有加热线和半圆弧筒形的反射部件,所述加热线在内侧在片状物的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所述半圆弧筒形的反射部件设置在其上方,将来自加热线的辐射热向下方反射的剖面为圆弧形,并且轴方向与加热线的线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并且,除了这样的线型加热器(ライン ヒ一タ)以外,也可使用从陶瓷面板放射辐射热的加热器或护套加热器等。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内部空间404的加热器110的放射面的下方具有与其相对设置的板状的部件411,该板状部件411具有将热向上方的片状物传递的构成,所述热是接受从加热器110放射的、穿过片状物的辐射热而被加热所产生。这样的板状部件由导热率高的金属材料形成,在内部空间404中,具有在片状物的下方与其下面接近设置、并且与该下面相对且大致平行地设置在几乎整个宽度上的平面状的上面。
通过这样的来自上方的加热器110的辐射热和来自下方的板状部件411的辐射热、以及由鼓风机供给的热风,可降低片状物的温度不均,实现更均匀的温度。并且,这些共有的高温的空气通过送风管道402、402’从环形联杆装置4、5的下方供给,从上方通过排气管道117、117’排出。这样的构成至少设置在拉伸输送室107中。通过这样,与预热输送室106的片状物宽度方向的两侧邻接设置的预热装置室102、102’内保持在200℃,抑制了产生润滑问题或装置的驱动问题。
图5(b)所示的热固定区域14,是在拉伸区域13中、片状物的宽度方向的拉伸量为零以上(拉伸倍率为1.0以上)的拉伸后的下游侧,与图5(a)所示的状态相比较,联杆导轨3设置成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位于片状物的外侧、并且位于片状物两端侧的联杆导轨3之间的距离扩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热固定区域14上的环形联杆装置4、5的联杆导轨3之间,保持其在拉伸区域13的终端上的彼此之间的距离、且平行地设置。通过这样,将片状物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保持为与拉伸区域13的出口大致相同,为了固定其形状、一面从上方加热一面尽量将温度保持一定,并输送到作为热固定区域14的输送空间2的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的出口,然后,送出拉伸室101,在冷却区域15中冷却后从联杆装置200上卸下。
在本图中表示热固定区域14的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以及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的构成,与图5(a)相同地表示如下的结构,即,将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配置在与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邻接的片状物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与图5(a)相同地设置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与其外侧的拉伸室101之间的空间406,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的顶面上方的空间、即与拉伸室101之间的空间410,分别调节到规定的温度。
即,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以及设置在其之间的热固定输送室109形成大致相同的高度,在这些的内部设置包括联杆装置200的环形联杆装置4、5以及夹持装置和片状物的预热区域12的部分。而且,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以及设置在其之间的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的外侧、即作为拉伸室101的内侧空间的406、406’是大气压氛围,也可调节成规定的温度。
与图5(a)的情况相同,送风管道407、407’的出口部分与作为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的外侧壁的侧壁连接,并且,排气管道117、117’的入口侧端部与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的顶壁连接,规定温度的空气通过该送风管道407、407’的出口向内部空间408、408’供给,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内的内部空间408、408’的空气通过排气管道117、117’的入口向拉伸室101的外侧排出,将内部空间408、408’内的温度调节到规定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的内部空间409的温度调节到400℃,将第二热固定装置室105、105’的内侧空间408、408’的温度调节到200℃。为了实现这样的温度,在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的顶面的内侧设置加热器113,以来自该加热器113的辐射热为中心的热,对着在下方输送的片状物放射、将其加热到规定范围的温度。而且,在内部空间409的加热器113的放射面的下方,具有与其相对设置、由导热率高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板状部件412。在片状物的下方,与其下面接近且几乎设置在整个宽度上的板状的部件412,具有将热传递到上方的片状物的结构,所述热是接受从加热器113放射的、穿过片状物的辐射热而加热产生的。
而且,如上所述,从无图示的鼓风机供给规定温度的空气,抑制内部空间409内的温度不均,使片状物的温度更加均匀。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从鼓风机向内部空间409供给的空气朝向其顶面的上方的空间、即作为与拉伸室101之间的空间的空间410移动,并从该处进一步向拉伸室101的外侧排出。
并且,与图5(a)的加热器110相同,加热器113的构成是,设置成棒状的多个加热器相邻设置,放热的一侧形成面并形成板状,并且是将与该放热面相对的下方的片状物的上面保持为规定温度的构成。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使片状物的整个上面的温度均匀,抑制片状物的拉伸量不均,可提高片状物的质量。
通过联杆装置200的移动、从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送出的片状物与比拉伸室101内低温的外侧的氛围接触而冷却,通过夹持装置202的动作被释放,向输送(MD)方向送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将环形联杆装置4、5以及输送空间2的预热、拉伸、热固定的各区域作为不同的空间隔开,并划分成可独立地调节包括其内部温度条件的环境的各室。而且,将输送空间2的内侧温度形成为200℃以上、最好为300℃以上的高温,将设置有环形联杆装置4、5的空间调节成低于200℃的低温,在这样的状态下,使拉伸机100动作。
并且,预热输送室106、拉伸输送室107、第一热固定输送室108、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分别具有:在联杆装置200的上方设置在片状物的上方、放射辐射热的加热器;在片状物的下方与下面接近地设置在整个宽度方向、接收来自上方的加热器的热且向上方放射热的加热器;以及向各室内供给、排出规定温度的空气,使室内整体温度均匀化的循环装置。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使拉伸机稳定地动作,并且可降低对片状物的不良影响,可提高可靠性以及作为拉伸结果的产品质量。
以下,利用图6对加热器的构成进行说明,所述加热器在上述实施例的预热输送室106、拉伸输送室107、第一热固定输送室108以及第二热固定输送室109中分别设置在片状物或联杆装置200的上下。图6是纵剖视图,模式地表示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拉伸室内的输送空间内侧的概略构成。
该图是从片状物600的输送方向看拉伸室101内的输送空间2的图,图中的垂直方向是输送方向,左右方向是设置了环形联杆装置4、5的片状物600的宽度方向。通过联杆装置200的夹持装置把持、放开该片状物60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体构成与图2至图4所说明的相同。
在片状物600的上方,配置有与其上面相对设置、具有放射辐射热的放射面的加热器601。来自该放射面的辐射热的能量传递到达到片状物、加热片状物。另一方面,辐射的能量相对于片状物600分成反射、吸收、穿透。本实施例的片状物600是透明或半透明的,被其吸收的辐射能量的比率不高。其余的大部分辐射能量进行穿透。
在现有的技术中,在这样的加热器601的隔着片状物600的相反侧(下方侧)设置有反射板或设置有其它的加热器,但由于反射板将透过的辐射能量基本上对称地放射,因此,来自上方的加热器601的辐射能量的强弱分布原封不动地向上方的片状物供给。并且,在将加热器601设置在片状物600的上下的情况下,加热器部件设置等的影响相应地明显化。
在加热器601中,可连接多个具有小加热器603的部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加热器,但由于各部件相对于片状物600整体地放射辐射热,因此,片状物600的中央部受到的热量必然容易增大。在此,调节从电源602的输出,使片状物600的中央部的部件放射的热量与两端侧的部件的热量不同,也可通过减小中央部侧使片状物的加热在宽度方向均匀化。
另一方面,这样的构成使加热器601的构造复杂化,在根据不同的片状物600的宽度、使拉伸机1的环形联杆装置4、5间的间隔变化的情况下,需要与其对应地重新构成加热器601或设置其它的加热器,使设置、运用成本增大。而且,从接近联杆装置200的部分供给更大的热量,会增大破坏上述联杆装置200的可靠性的危险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形成从加热器601发出的穿透片状物600的辐射能量被作为板状部件的蓄热板604吸收的构成,该蓄热板604在片状物600的下方与其下面接近、并设置在片状物600的几乎整个宽度上。该蓄热板604由辐射(黑体)率高且导热率良好的金属等材质、例如铝及其合金构成,来自加热器601的热在蓄热板604的整个内部在短时间内且均匀地传导,可将蓄热板604的整个上表面形成偏差或不均较小的温度。
将该蓄热板604的表面温度保持在片状物600的温度以上,通过从蓄热板604向上方辐射的均匀的辐射能量可抑制在片状物600上产生的温度不均,并可对其进行加热。为了提高热吸收也可在蓄热板604的上面设置热吸收率高的黑色部件,尤其是将其设置在片状物60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非常有效。通过这样的构成,通过在片状物600的下方接近地设置导热率高且经过加热、整个表面均匀化的板状部件,可抑制来自加热器601的辐射热的不均,可更均匀地加热片状物600、抑制其温度的不均匀,所述加热器601在片状物600的上方设置在离开的位置。
图9表示本实施例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结果。图9所示的上方的粗实线、虚线,是使用本实施例的结构的蓄热板5的情况下的结果示例,粗实线表示片状物600的表面温度,粗虚线表示片状物600的背面温度,粗点划线表示片状物600的正反面平均温度T1,ΔT1表示片状物600的正反面最高、最低温度差,Q1表示对加热器601的输入容量。
并且,下方的细实线、虚线,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将反射板设置在片状物600下方的情况下的结果示例,细实线表示片状物600的表面温度,细虚线表示背面温度,细点划线表示片状物600的正反面平均温度T2,ΔT2表示片状物600的正反面最高、最低温度差,Q2表示对加热器601的输入容量。
在图中,现有技术的片状物600的背面温度总是在其表面温度以下,但在使用了蓄热板604的本实施例中,粗虚线所示的片状物600的背面温度与粗实线所示的表面温度大致相同,且片状物600的正反面最高、最低温度差也较小,在片状物600的宽度方向实现了温度的均匀化。而且,尽管片状物600的正反面平均温度高于现有技术的正反面平均温度,但对加热器601的输入为Q1≤Q2,加热效率有所提高。
图7是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结构中具有温度调节器702的示例,所述温度调节器702设置有检测蓄热板604的表面温度并进行输出的温度计701,根据接收该温度计701的输出的结果,通过电力变换器(晶闸管)703调节辐射式加热器601的输入电源的动作、使该温度为一定。片状物600的表面温度利用接触式很难测定,在利用放射式温度计等间接地测定的情况下,需要根据片状物600的材质或厚度调整动作,具有很难得到长期的精度和可靠性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蓄热板604的表面温度在平衡的状态下,成为只比片状物600的表面温度高出规定值的温度,并且,可稳定该温度差。利用该特性,通过实验等事先得到片状物600和蓄热板604的温度关系的信息,根据该信息和从温度计701的输出而检测到的蓄热板604的表面温度,可容易检测片状物600的温度,根据该温度,温度调节器702调节电源602的动作、加热器601的放热量,可高精度地调节片状物600的温度。尤其是,即使是在片状物600的辐射吸收率等因拉伸形成的薄膜厚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下,蓄热板604也被加热器601的余热加热,因此,检测温度平衡,可抑制长时间不必要地加热片状物600的情况。
利用图8、就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构成进行说明,并且,利用图10就其效果进行说明。图10所示的上方的粗实线、虚线是使用了本实施例的结构、即蓄热板604的情况下的结果的示例,粗实线表示片状物600的表面温度,粗虚线表示片状物600的背面温度,粗点划线表示片状物600的正反面平均温度T1,ΔT1表示片状物的正反面最高、最低温度差,Q1表示对加热器601的输入容量。
图8是如下的示图,即,在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图6的加热器601和蓄热板604之间设置多孔板801,均匀地调节从加热器601的中央部的辐射能量高的部分向片状物600入射的辐射能量、和来自片状物600的两端侧部分的辐射能量。该多孔板801可以是金属板状部件或使其孔眼的粗细不同的金属网,所述金属板状部件在片状物600的中央部和两端侧使孔的面积不同、并具有反射率高的表面,该多孔板801在片状物600的上方设置在与加热器601的放射面之间。
本变形例的多孔板801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即,可容易调整孔的面积和开口率,即使不调整加热器601的各部件的设置等、而是形成单一结构的加热器以及部件的设置,也可使直接入射片状物600的辐射能量均匀化。并且,通过将本多孔板801设置在片状物600上方,即使产生从加热器601入射的辐射能量降低的区域,也可利用从设置在片状物600下方的蓄热板604得到的均匀的辐射能量进行补偿,抑制发生片状物600的温度不均。
利用图10说明将本变形例的效果与只使用实施例中的蓄热板604的构成、即图6的构成的效果相比较的结果。在图10中,上方的粗实线、虚线是变形例的构成、即具有蓄热板604+多孔板801的情况下的结果示例,粗实线表示片状物600的表面温度,粗虚线表示背面温度,粗点划线表示正反面平均温度T3,ΔT3表示片状物600的正反面最高、最低温度差,Q3表示对加热器601的供给电力。
而且,下方的细实线以及虚线是上述实施例的仅具有蓄热板604的情况下的结果示例,细实线表示片状物600的表面温度,细虚线表示背面温度,细点划线表示正反面平均温度T1,ΔT1表示正反面最高、最低温度差,Q1表示加热器601的输入。如该图所示,在使用蓄热板604和多孔板801的情况下,与只具有蓄热板604的装置相比,片状物600的正反面最高、最低温度差变小,可进一步实现温度的均匀化。
这样,根据上述实施例,在设置于片状物600的背面的蓄热板604上积蓄透射的辐射能量,使其表面形成均匀的温度。通过来自该蓄热板604的辐射热,均匀地加热片状物600的背面,同时,可提高片状物600的温度的响应性,可在短时间内调节到所需温度。

Claims (4)

1.一种片状物的拉伸机,具有环形联杆装置对,该环形联杆装置对相对地设置在具有热可塑性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片状物的宽度方向两端,沿着大致水平面上的大致封闭的路径引导多个等长联杆,该多个等长联杆相互连接、一面弯尺状地伸缩一面把持所述片状物的各端部,所述环形联杆装置对一面将所述片状物从入口侧输送到出口侧一面进行拉伸,然后返回入口侧,以此进行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环形联杆装置具有:在所述片状物的入口侧、输送该片状物并进行预热的预热区域;设置在该区域下游侧,用于沿着所述路径的逐渐扩大的部分输送该片状物、进行拉伸的拉伸区域;设置在该区域下游侧、用于输送所述片状物并进行热固定的热固定区域;在所述路径的内侧、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入口侧和出口侧,驱动所述多个等长联杆的入口侧链轮和出口侧链轮;向各个所述区域吹出高温空气的鼓风机,所述鼓风机配置成导入到鼓风机内的空间的高温空气,从朝向鼓风机上部的上方开口的排气口朝向通过其上方的片状物的下面喷出,
在输送所述片状物的空间中,在所述拉伸区域中具有: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上方、向该片状物放射热的加热器;由接受来自所述加热器的热而被加热的热传导性部件形成、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下方的蓄热板;配置在所述蓄热板的上面的黑色的部件,蓄热板的表面温度在平衡状态下比片状物表面的温度仅高规定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状物的拉伸机,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片状物的下方的部件,具有与所述片状物的下面相对并与其宽度方向平行设置的上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状物的拉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检测设置在所述片状物下方的部件的温度的检测器;和根据该检测器的输出调节所述加热器的动作的控制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状物的拉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多孔板,该多孔板在所述片状物的上方设置在与所述加热器之间,在所述片状物的中央侧和宽度方向的两端侧开口率不同。
CN200810004966.7A 2007-03-12 2008-01-31 片状物的拉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46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1189 2007-03-12
JP2007061189A JP4582103B2 (ja) 2007-03-12 2007-03-12 シート状物の延伸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4665A CN101264665A (zh) 2008-09-17
CN101264665B true CN101264665B (zh) 2014-06-25

Family

ID=39840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496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4665B (zh) 2007-03-12 2008-01-31 片状物的拉伸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582103B2 (zh)
KR (1) KR100943038B1 (zh)
CN (1) CN1012646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9920B (zh) * 2009-06-09 2014-03-12 陶波 一种微孔透气膜的拉伸工艺及其设备
CN102069586A (zh) * 2010-12-29 2011-05-25 汕头市远东轻化装备有限公司 塑料薄膜双向同步拉伸设备
JP5336561B2 (ja) * 2011-08-31 2013-11-06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横延伸方法及び装置
CN102756472B (zh) * 2012-08-03 2014-12-24 青岛江山旭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Bopet双向拉伸片材传动装置
CN102848568B (zh) * 2012-09-21 2015-12-02 青岛顺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Bopva双向拉伸片材外置式导轨系统
CN103072263B (zh) * 2013-01-11 2015-05-20 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有限公司 薄膜双向拉伸机万向锁紧夹头装置
JP5749289B2 (ja) * 2013-03-28 2015-07-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2217857B1 (ko) * 2013-10-30 2021-02-18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장척의 연신 필름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07777414A (zh) * 2016-08-31 2018-03-09 江苏华强印染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摆动灵活的进膜弧形轨道
FR3066138B1 (fr) * 2017-05-15 2019-07-12 Jean Pierre Darlet Dispositif d'etirage de film thermoplastique simultanement dans le sens longitudinal et dans le sens transversal
JP6969050B2 (ja) * 2017-11-20 2021-11-24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シート状物の縦方向の収縮機能を備えた横方向延伸機
CN108544744A (zh) * 2018-05-10 2018-09-18 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塑料薄膜拉伸设备
JP7096940B1 (ja) * 2021-09-10 2022-07-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102419971B1 (ko) * 2021-10-22 2022-07-13 위더스케미칼 주식회사 가변형 히터를 구비한 필름의 폭방향 연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2419973B1 (ko) * 2021-10-22 2022-07-13 위더스케미칼 주식회사 온도 조절부를 구비한 필름의 폭방향 연신 장치
CN114474692A (zh) * 2022-02-18 2022-05-13 湖南时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夹持功能的超滤膜生产用拉伸装置
CN115230131B (zh) * 2022-09-19 2022-11-29 四川省众望科希盟科技有限公司 提高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均匀度的双向拉伸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7976A (zh) * 1997-09-11 1999-06-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同时双轴向拉紧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0351B1 (zh) * 1965-02-26 1974-03-09
JPH0528014Y2 (zh) * 1985-04-01 1993-07-19
JPH0528015Y2 (zh) * 1985-04-02 1993-07-19
JPS63227323A (ja) * 1987-03-18 1988-09-21 Hitachi Ltd シ−ト状物の同時二軸延伸方法および装置
JPS6485735A (en) * 1987-09-28 1989-03-30 Hitachi Ltd Biaxially stretching device of sheet-like material
JPH0637080B2 (ja) * 1988-10-03 1994-05-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同時二軸延伸装置
JP2735372B2 (ja) * 1990-09-19 1998-04-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シート状物の同時二軸延伸機
JP3744633B2 (ja) * 1997-01-31 2006-02-15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耐熱フィルムの熱処理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装置
JP3170237B2 (ja) 1997-10-21 2001-05-28 タバイ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平板状ワークの一面を無風加熱できる熱処理装置
KR200318200Y1 (ko) 2003-03-25 2003-06-27 (주)다보 램프를 이용한 건조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7976A (zh) * 1997-09-11 1999-06-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同时双轴向拉紧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21542A (ja) 2008-09-25
KR20080083563A (ko) 2008-09-18
JP4582103B2 (ja) 2010-11-17
KR100943038B1 (ko) 2010-02-19
CN101264665A (zh) 2008-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4665B (zh) 片状物的拉伸机
US9818822B2 (en) System for glass sheet semiconductor coating and resultant product
EP3371113B1 (en) Glass sheet processing system having cooling of conveyor roller ends
EP3004000B1 (en) A heating and shaping system using microwave focused beam heating
US2018029788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aping or forming heated glass sheets
CN102822613B (zh) 连续或离散金属产品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206578405U (zh) 用于太阳能电池片串焊机的加热传输装置
US20130291592A1 (en) Method for heating glass sheets
US4780040A (en) Conveyor guide arrangement
US4341546A (en) Roll drive mechanism for glass sheet processing equipment
CN105800920A (zh) 一种片状基片热色涂层的热处理装置
NZ216597A (en) Heat treating themoplastics sheet materials: hot air jets sweep over sheet material to ensure a uniform heating and a uniform temperature
US7946842B2 (en) Transfer chain for a preform heater intended for a container blow-molding machine
KR900002524B1 (ko) 운반되는 유리판의 국부가열 장치 및 방법(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ocally heating conveyed glass sheets)
CN103921431A (zh) 用于对塑料型胚进行加热的设备和方法
CN108473355A (zh) 玻璃片模具设备和方法
CN109539783A (zh) 一种板簧双头同步感应加热炉
US20200141650A1 (en) Glass heating furnace
US11987517B2 (en) Glass sheet quench arrangement
JP2008207509A (ja) シート状物の延伸機
JP3066747B1 (ja) 加流装置
CN206799430U (zh) 一种玻璃钢化加热炉及包含该加热炉的钢化玻璃生产设备
JP6592586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ガラス屈曲プロセスおよび装置
CN220563708U (zh) 一种声学包料片上料输送装置
RU2789472C1 (ru) Закалоч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листов стекл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1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1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PLANT MECHANIC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LTD.

Effective date: 201502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209

Address after: Yamaguch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PLANT MECHA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APAN STEEL WORK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PLANT MECHANICS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Steel Works, Ltd.

Address before: Yamaguch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PLANT MECHANICS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Termination date: 201701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