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1702A - 摄像装置及抖动校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及抖动校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1702A
CN101251702A CNA2007103003800A CN200710300380A CN101251702A CN 101251702 A CN101251702 A CN 101251702A CN A2007103003800 A CNA2007103003800 A CN A2007103003800A CN 200710300380 A CN200710300380 A CN 200710300380A CN 101251702 A CN101251702 A CN 101251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ake
taken
jitter
body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3003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94416C (zh
Inventor
神田一彦
岛田和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1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17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441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441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摄像透镜,其中包括:对由透镜成像的被拍摄体像进行成像并输出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用于检测该装置产生的抖动量的角速度传感器;根据角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抖动量使摄影透镜在规定方向移动,对摄像元件上所成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的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根据角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抖动量,使摄像元件在规定方向上移动,对成像于摄像元件上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的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对利用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利用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进行选择控制的相机控制部。从而能够抑制所消耗的电力、进行最佳抖动校正。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及抖动校正方法
有关申请的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主张2006年10月26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06-291455的优先权,其包括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及摘要等全文内容供参考并在这里结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手抖动校正技术的摄像装置及手抖动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过去,作为电子照相机中的手抖动校正技术,已知有如日本专利申请No.2006-33462A中所公开的那样的校正透镜移动方式、顶角可变棱镜方式等的光学式校正技术。在校正透镜移动方式中,在摄像光学系统中设置用于手抖动校正的校正专用透镜,并以通过执行器而抵消手抖动的方式使之移动。另外,在顶角可变棱镜方式中,采用执行器对填充有高折射液体的顶角可变棱镜的顶点进行驱动而使光路改变,从而抵消手抖动。
另外,已知有图像传感器移动方式的机械式校正技术。对于该图像传感器移动方式,采用执行器使图像传感器移动以抵消手抖动。而且,还已知有使图像移动以抑制手抖动影响的图像截取那样的电子校正技术。对于该图像截取方式,以规定速率读取图像,对应各图像间的抖动,从各图像中截取同一图像区域并使用该截取图像,从而抑制动态图像中的手抖动。
另外,已知有抖动轨迹复原方式那样的图像处理校正技术。对于该抖动轨迹复原方式,利用抖动轨迹信息对所摄像的图像进行复原计算处理,以形成排除了抖动影响的图像。
在过去,选择这些校正技术中的其中一种而搭载于电子照相机中。尤其,校正透镜移动方式和图像传感器移动方式,在产业上广泛使用。
然而,对于校正透镜移动方式,由于移动光学系统,故而存在受到透镜像差的影响而使像质变差的问题,尤其在高倍率时画质劣化变得严重。
另外,图像传感器移动方式使用感光元件。该感光元件的尺寸比校正透镜移动方式的校正透镜大。因此,用于同级别的校正要消耗更多的电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所消耗的电力且能够进行最佳抖动校正的摄像装置及抖动校正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摄像装置特征在于具有:透镜,其对被拍摄体像进行成像;摄像元件,其对由该透镜成像的被拍摄体像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信号;抖动检测机构,其检测上述摄像装置中产生的抖动量;第1抖动校正机构,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机构所检测出的抖动量而使上述透镜在规定方向移动,并且对成像于上述摄像元件中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第2抖动校正机构,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机构所检测出的抖动量而使上述摄像元件在规定方向移动,并且对成像于上述摄像元件中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选择控制机构,其选择性地对利用上述第1抖动校正机构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利用上述第2抖动校正机构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进行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抖动校正方法,是对由透镜成像的被拍摄体像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的抖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检测上述摄像装置中产生的抖动的抖动检测步骤;第1抖动校正步骤,其中对应于上述抖动检测步骤所检测出的抖动量而使上述透镜在规定方向移动,并且对成像于上述摄像元件中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第2抖动校正步骤,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步骤所检测出的抖动量而使上述摄像元件在规定方向移动,并且对成像于上述摄像元件中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选择控制步骤,其选择性地对上述第1抖动校正步骤中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上述第2抖动校正步骤中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所消耗的电力并且能够进行最佳抖动校正。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面的说明书和附图,会更加清楚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他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外观的正视图。
图1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外观的背视图。
图2为表示图1A、图1B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的方块图。
图3为表示具有本发明的手抖动校正功能的电子照相机的基本动作的流程图。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抖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各个模式的手抖动校正的图。
图6A为表示电子照相机中采用陀螺传感器时的3个轴的转动方向的图。
图6B为表示对校正光学系统和摄像元件进行抖动校正的方向的图。
图6C为表示按下快门键时照相机在Y轴方向的转动的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中设置的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和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中的检测量和校正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例如,是电子照相机、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提电话、PHS(Personal HandyphoneSystem)、PDA(Personal Data Assistance)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由电子照相机构成的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100的外观进行说明。
图1A、图1B为表示电子照相机100的外观的正视图和背视图。如图1A所示,电子照相机100在正面侧具有频闪发光部1和摄影透镜(透镜组)2。如图1B所示,电子照相机100在背面设有模式设定盘3、液晶显示画面4、光标键5、设置键6、变焦键(W按钮7-1、T按钮7-2)、手抖动校正功能键10等。另外,于其上面设有快门键8、电源按钮9,而在未图示的侧部则设有USB端子连接部,其用于通过USB接线连接个人电脑或调制解调器等外部设备和电子照相机100的场合。
下面对具有上述外观的电子照相机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为表示图1A、图1B的电子照相机100的结构的方块图。
摄影透镜2具有变焦透镜2a、聚焦透镜2b和抖动校正光学系统21。变焦透镜2a在光轴方向上由变焦控制机构(未图示)可进退地被驱动。通过可进退地驱动变焦透镜2a,摄影透镜2的摄影视角产生变化。聚焦透镜2b,由聚焦控制机构(未图示)而在光轴方向可进退地驱动。通过聚焦透镜2b的进退驱动,进行摄影透镜2的对焦调节。通过设于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的执行器而驱动(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以在垂直于摄影透镜2的光轴的方向上将手抖动抵消。通过驱动校正光学系统21,成像于摄像元件22的成像面之上的被拍摄体像产生移动。
摄像元件22,由CCD等构成。摄像元件22,对成像于其成像面上的被拍摄体像进行摄像,并输出成像信号。
信号处理部30,在将模拟摄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如色补偿处理、γ校正处理、白平衡处理、阴影校正处理等)。
时刻发生部29产生从摄像元件22中读取的成像信号的读出时刻信号。
角速度传感器24物理地、直接地检测出电子照相机100的运动,将表示角速度的移动检测信号输出至相机控制部36。
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设于相机控制部36之中,具有用于计算与来自角速度传感器24的检测信号的大小对应的校正量的转换表格。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从相机控制部36接受校正开始指令并起动,对应由角速度传感器24所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而计算出第1校正量,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驱动校正光学系统21。
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对应于来自相机控制部36的校正量而在与摄影透镜2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上驱动校正光学系统21。校正光学系统21的驱动量由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决定。
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设于相机控制部36之中,具有用于计算与来自角速度传感器24的检测信号的大小对应的校正量的转换表格。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从相机控制部36受理校正开始指令并起动,对应于由角速度传感器24所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而计算出校正量,基台驱动部28驱动基台23。
基台23,通过设于基台驱动部28的执行器,以在与摄影透镜2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上抵消手抖动的方式在机械的位置移动(驱动)。通过驱动基台23,摄像元件22的摄像面产生移动。
图像处理部31对从信号处理部30所输入的图像数据以规定的数据形式进行格式转换,或将图像数据提供至显示处理部32。显示处理部32利用图像数据而生成图像信号,并向显示监视器33送出。
显示监视器33由液晶显示面板等构成,显示由显示处理部32所输入的图像信号所形成的图像等。显示图像指的是,在静止画面摄影指示之前采用摄像元件22逐次摄制的一直通图像、在静止画面摄影指示之后采用摄像元件22摄制的静止图像、动态图像摄影时的动态图像、由记录于记录部34中的图像数据而产生的再生图像等。这些图像能够通过操作部35的操作而在显示监视器33上以电子方式改变显示视角(数字变焦)的方式进行显示。
记录部34由可插拔存储卡等构成。在摄影模式中,记录部34记录通过图像处理部31进行格式转换的图像数据。在再生模式中,将记录于记录部34中的图像数据读取并送至图像处理部31中。图像处理部31生成用于显示再生图像的图像信号。另外,电子照相机100按照可分别选择静止图像摄影模式和动态图像摄影模式的方式构成,可以在动态图像摄影时也将后述的声音数据记录下来。
操作部35具有电源开关、变焦开关、模式设定盘、释放(半按下开关、全按下开关)开关等,产生对应于各操作的操作信号并送向相机控制部36。
相机控制部36,按照包括CPU、及存储有CPU读取的初始值和摄影条件等的ROM37、存储计算结果的RAM38方式构成。相机控制部36根据从操作部35所输入的操作信号将指令向各模块输出,控制相机动作。另外,在ROM37中,包含存储有对应于变焦位置(变焦级数)信息的变焦倍率的变焦表格。
程序存储器39,由例如闪存等的存储装置构成,存储构成相机控制部36的CPU所执行的程序。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子照相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表示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机100的基本动作的流程图。以下表示的处理通过构成相机控制部36的CPU执行存储于程序存储器39中的程序而实现。下面根据图3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说明。下面以电子照相机100具有变焦功能和自动聚焦功能为例而进行说明。
在图3中,用户操作电源按钮9以启动电子照相机100,然后,操作如图1B所示的模式设定盘3以从模式M1~M3中选择任意一个模式。此时,相机控制部36从ROM37中读取对应于所选模式的初始值和初始摄影条件,设定于RAM38中(步骤S10)。
然后,相机控制部36,开始直通(スル一)图像显示(步骤S20)。即,相机控制部36,将直通图像显示处理的开始信号输出至时刻发生部29。对应于此,时刻发生部29,将时刻信号发送至摄像元件22和信号处理部30。然后,摄像元件22将成像的图像信号输出至信号处理部30。信号处理部30根据图像信号生成图像数据并将其输出至图像处理部31。图像处理部31对图像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将转换后的图像数据输出至显示处理部32。为了将直通图像显示于显示监视器33中,显示处理部32根据图像数据生成图像信号。
接着,相机控制部36,基于来自操作部35的信号而判断是否存在变焦指示(有无W按钮7-1或T按钮7-2的操作)(步骤S30)。
在步骤S30中,如果判断为存在变焦指示(步骤S30:是),相机控制部36控制摄影透镜2而进行变焦处理(步骤S40)。即,将控制信号送至变焦透镜驱动部(未图示),驱动变焦马达而使透镜移动至对应指定变焦级别的变焦位置,而进入到步骤S50。相机控制部36将当前的变焦位置(变焦级别)存储于RAM38中。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中,如果判断为没有变焦指示(步骤S30:否),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50。
然后,相机控制部36,基于来自操作部35的信号,判断是否启动快门键8的半按压操作(步骤S50)。
如果判断已经启动快门键8的半压操作(步骤S50:是),相机控制部36以与此时所选变焦位置(变焦级数)对应的焦点距离执行自动对焦(AF)处理、自动曝光(AE)处理、以及白平衡(AWB)处理(步骤S60)。然后,相机控制部36将步骤S60中进行的各种处理所得到的结果反映到各个部分中。再次,由摄像元件22、信号处理部30得到的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部31和显示处理部32而处理,直通图像显示于显示监视器33中。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没有启动快门键8的半压操作(步骤S50:否),则相机控制部36返回到步骤S20而进行处理。
接着,相机控制部36判断是否快门键8全部压下(步骤S70)。
如果判断快门键8全部压下(步骤S70.是),则相机控制部36从摄像元件22获取新的静止画面所用的图像信号(步骤S80)。即,相机控制部36,将于静止画面图像获取处理相关的起始信号输出至时刻发生部29。据此,时刻发生部29,将时刻信号送向摄像元件22和信号处理部30。然后,摄像元件22生成所摄像的高精细图像信号,并将之送至信号处理部30。于是,信号处理部30根据图像信号生成图像数据,并将之输出至图像处理部31。图像处理部31对1帧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数据)进行JPEG压缩处理,将已压缩的静止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部34的SD卡中,进行1帧的静止图像的摄影处理。相机控制部36返回到步骤S20而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快门键8没有全部压下(步骤S70:否),则相机控制部36基于来自操作部35的信号而判断是否解除快门键8的半压操作(步骤S75)。在判断为快门键8的半压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步骤S75:是),相机控制部36返回到步骤S30而进行处理。如果判断快门键8的半压操作没有被解除(步骤S75:否),则相机控制部36返回到步骤S70的处理。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照相机100的“手抖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4所示的手抖动控制处理和图3所示的电子照相机100的基本动作的处理并行地执行。
在用户操作手抖动校正功能键10时,对应用户操作的ON/OFF操作信号输入到操作部35中。此时,操作部35产生中断信号并将之输出至相机控制部36,所以,相机控制部36将表示操作内容的标志设定在RAM38的ON/OFF设定标志区中。
在图4中,相机控制部36对由操作部35设定的ON/OFF设定标志区进行检查,判断手抖动校正功能是否设定为开启的状态(步骤S110)。
并且,在判断为手抖动校正功能设定为开启的情况下(步骤S110:是),相机控制部36向角速度传感器24发出启动信号,开始对该电子照相机100上产生的抖动量进行检测(步骤S113)。
由该角速度传感器24所检测的该电子照相机100产生的抖动量信息(检测信号)输入至相机控制部36或设于相机控制部36上的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及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之中。
然后,相机控制部36对由操作部35设定的ON/OFF设定标志区进行检查,判断手抖动校正功能是否设定为关闭的状态(步骤S115)。
在判断为手抖动校正功能设定为关闭(步骤S115:是)的情况下,相机控制部36向角速度传感器24发出停止信号,停止对该电子照相机100上产生的抖动量进行的检测(步骤S117),相机控制部36返回到步骤S110而进行处理。在手抖动校正功能设定为关闭状态下,在校正光学系统21或基台23正被驱动时,这些驱动均停止。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5中,如果判断手抖动校正功能没有设定为关闭(步骤S115:否),即,在手抖动校正功能继续设定为开启时,相机控制部36读取模式设定盘3的设定内容,判断是否模式M1被设定(步骤S120)。
在判断模式M1被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120:是),则相机控制部36获取此时的变焦位置(变焦级别)信息,从存储于ROM37的变焦表格中得到对应于所获取的变焦位置(变焦级别)信息的变焦倍率,选择最适合于该变焦倍率的手抖动校正方式。
即,判断变焦倍率是否比预先设定的基准倍率低(步骤S150)。如果判断为变焦倍率比预先设定的基准倍率低(步骤S150:是),则相机控制部36将校正指令送至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从相机控制部36中接受校正指令而启动,根据由角速度传感器24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而算出第1校正量并送至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根据来自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的第1校正量而驱动校正光学系统21(步骤S160)。然后返回到步骤S115而进行处理。
这样,校正光学系统21,在与摄影透镜2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由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所驱动。通过校正光学系统21的驱动,投影于摄像元件22的摄像面之上的被拍摄体像产生移动。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50中判断缩放倍率不比事先设定的基准倍率低(步骤S150:否),则相机控制部36将校正指令送至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从相机控制部36接受校正指令而启动,对应该由角速度传感器24所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而算出第1校正量。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将算出的校正量送至基台驱动部28。基台驱动部28,根据来自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的第1校正量而驱动基台23(步骤S170)。然后,返回到步骤S115而进行处理。
结果,基台23在与摄影透镜2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由基台驱动部28驱动。通过基台23的驱动,摄像元件22的摄像面产生移动。
即,在设定了模式M1的情况下,对应此时所设定的变焦倍率,分别执行基于使校正光学系统21移动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以及基于使摄像元件22移动的方式而进行的被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
具体来说,在变焦倍率为低时,通过固定摄像元件22,使校正光学系统21移动,从而进行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因此,能够进行抑制了所消耗的电力的进行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另外,在变焦倍率为高倍率时,通过固定校正光学系统21,使摄像元件22移动,从而进行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因此,能够进行抑制了光学像差的产生量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
在上述步骤S120中,如果判断为图1B所示的模式设定盘3的设定内容中模式M1没有被设定(步骤S120:否),则判断是否设定了模式M2(步骤S130)。
如果判断为模式M2被设定(步骤S130:是),则相机控制部36不但将校正指令送至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而且还将校正指令送至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此时,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从相机控制部36中接受校正指令而启动,根据由角速度传感器24所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而计算出第2校正量,并将其送至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同样,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从相机控制部36中接受校正指令而启动,根据由角速度传感器24所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而计算出第2校正量,并将其送至基台驱动部28。这样,在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根据来自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的第2校正量而驱动校正光学系统21的同时,基台驱动部28根据来自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的第2校正量而驱动基台23(以及摄像元件22)(步骤S180、步骤S190)。然后,返回到步骤S115而进行处理。
即,在设定了模式M2的情况下,基于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基于移动摄像元件22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同时地进行。因此,纵然对于更大的抖动,也能够进行最佳抖动校正。
另外,在模式M2中,通过使校正光学系统21移动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通过使摄像元件22移动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同时地进行。因此,上述第2校正量,以成为模式M1中的第1校正量的例如半值的校正量的方式,被预先设定。即,上述第1校正量基于如图7(a)所示的第1校正量而算出,而上述第2校正量基于如图7(b)所示的第2校正量而算出。然后,相机控制部36,根据所设定的模式,即根据模式M1和模式M2的不同之处,切换设定上述校正量。
另外,第2校正量并非仅限于第1校正量的半值。在通过使校正光学系统21移动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通过使摄像元件22移动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同时地进行的情况下,可分别单独地设定校正光学系统21的抖动校正量和摄像元件22的抖动校正量,以便不产生的过度抖动校正。
另外,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即优先地执行通过使校正光学系统21移动而进行的抖动校正,对于通过使校正光学系统21移动而进行的抖动校正,仅在产生的抖动刚刚超出该校正上限时,同时辅助地执行通过使摄像元件22移动而进行抖动校正,则能够抑制消耗电力,同时进行最佳抖动校正。
另外,在模式M2中,也可以是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在进行快门键8的操作,或者产生图像信号取得指示之前,保留通过使校正光学系统21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通过使摄像元件22移动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而在进行快门键8操作之时,或者说出现图像信号取得指示之时,同时执行通过使校正光学系统21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通过使摄像元件22移动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这样,不但可避免不必要的电力损耗,而且能够在真正需要抖动校正时进行最大限度地抖动校正。
在上述步骤S130中,如果判断图1B所示的模式设定盘3的设定内容中模式M2没有被设定(步骤S130:否),则判断是否模式M3被设定(步骤S140)。
在步骤S140中,如果判断为模式M3被设定(步骤S140:是),则相机控制部36基于来自操作部35的信号而判断快门键8是否被半压下(步骤S200)。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模式M3没有被设定(步骤S140:否),则相机控制部36返回到步骤S115的处理。
在步骤S200中,如果判断快门键8半压下(步骤S200:是),则相机控制部36将校正指令送至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从相机控制部36中受理校正指令而启动,根据由角速度传感器24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而计算出第1校正量,并将其送至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进一步,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根据来自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的第1校正量而驱动校正光学系统21(步骤S210)。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快门键8没有半压下(步骤S200:否),则相机控制部36返回到步骤S115而进行处理。
在步骤S220中,相机控制部36基于来自操作部35的信号而判断快门键8是否全压下(步骤S220)。如果判断为快门键8被全部压下(步骤S220:是),则相机控制部36,以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根据由角速度传感器24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而计算出第2校正量并将其送至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将校正指令送至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从相机控制部36中受理校正指令而启动,并根据由角速度传感器24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而计算出第2校正量,并将其送至基台驱动部28(步骤S230)。此时,基台驱动部28,根据从基台抖动校正处理部27送来的第2校正量而驱动基台23(以及摄像元件22)。与此同时,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根据来自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的第2校正量而驱动校正光学系统21。然后,相机控制部36返回到步骤S115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20中,在判断为快门键8没有全压下(步骤S220:否)的情况下,则相机控制部36基于来自操作部35的信号而判断快门键8的半压操作是否已解除(步骤S240)。如果判断为快门键8的半压操作解除(步骤S240:是),则相机控制部36使通过光学抖动校正处理部25而对校正光学系统驱动部26的驱动停止(步骤S250),相机控制部36返回到步骤S115而进行处理。另外,在快门键8处于半压状态(步骤S220:否,步骤S240:否)时,重复进行步骤220和步骤240的处理。
换言之,在模式M3设定的场合,在快门键8处于半压下的所谓的摄影准备状态时,通过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实现抖动校正。另外,在快门键8全压下的所谓的摄影中状态时,同时执行通过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进行的抖动校正和通过移动摄像元件22而进行的抖动校正。这样,在摄影准备状态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电力消耗。而且,在摄影时,对于较大抖动也能够进行最佳的抖动校正。
这里,参照图5对各模式中的校正进行集中说明。在模式M1中,在变焦倍率比事先设定的基准值小时,驱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在变焦倍率比该基准值大时,驱动安装有摄像元件22的基台23。即,在高倍率时固定校正光学系统21,移动摄像元件22而实现抖动校正。此时,能够显著抑制所消耗的电力以及抑制画质恶化,从而能够进行最佳抖动校正,防止周边画质恶化。另一方面,在低倍率时固定摄像元件22,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以进行抖动校正,从而能够减小电力消耗。
在模式M2中,无论变焦倍率如何,同时进行校正光学系统21的驱动和安装有摄像元件22的基台23的驱动,以通过校正光学系统21和摄像元件22两者而进行抖动校正。这样,纵然对于更大的抖动,也能够实现最佳抖动校正。
在模式M3中,如果快门键8处于半压状态,固定摄像元件22,仅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以进行抖动校正。此时,不但显著抑制所消耗的电力,而且显著抑制画质的恶化,从而能够进行最佳的抖动校正。
另外,在模式M3中,如果快门键8全压下,无论变焦倍率如何,同时进行校正光学系统21的驱动和安装有摄像元件22的基台23的驱动。此时,通过对校正光学系统21和摄像元件22两者均进行抖动校正,纵然对于更大的抖动,也能够实现最佳抖动校正。
另外,对于上述模式M2及模式M3,也可以是,在同时进行通过使校正光学系统21移动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以及通过使摄像元件22移动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时,检测出此时设定的变焦倍率,如果该检测出的变焦倍率比规定的第2基准倍率小,则优先执行通过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而如果比规定的第2基准倍率大,则优先执行通过移动摄像元件22而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具体来说,在检测出的变焦倍率比规定的第2基准倍率小时,优先执行通过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进行的抖动校正。对于通过使该校正光学系统21移动而进行的抖动校正而言,仅在由角速度传感器24检测出的抖动超出通过仅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能够校正的范围的情况下,同时进行通过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进行的抖动校正和通过移动摄像元件22而进行的抖动校正。另外,在检测出的变焦倍率比规定的第2基准倍率大时,优选执行通过移动摄像元件22而进行的抖动校正。对于通过使该摄像元件22移动而进行的抖动校正而言,仅仅在由角速度传感器24检测出的抖动超出通过仅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能够进行的校正的范围时,同时地进行通过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进行的抖动校正和通过移动摄像元件22而进行的抖动校正。根据这种结构,在变焦倍率为低倍率时,能够进行显著抑制所消耗的电力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并且,在变焦倍率为高倍率时,能够进行显著抑制光学像差的产生量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方案为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结构进行了变形的实施方式。其区别在于,具有电子手抖动校正处理部(未图示)和电子振动校正处理部(未图示)。另外,没有使用图2所示的角速度传感器24。
电子手抖动校正处理部设于图2所示的信号处理部30和图像处理部31之间,通过以对应校正量而在与摄影透镜2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上抵消手抖动的方式使图像的读取位置移动,从而使摄制的图像数据变化。
下面对电子手抖动校正处理部的细部进行说明。电子手抖动校正处理部包含区域分割部、动态矢量计算部、抖动校正判断部、数据处理部等的各部分。
由信号处理部30作出信号处理的每帧的图像数据逐次输入到电子手抖动校正处理部中。所输入的图像分别输入到区域分割部和数据处理部中。
对于区域分割部,获得所输入的1帧图像中的除了该图像周围的抖动校正区域以外的中央部区域。区域分割部将该区域区域分割为例如,9个区域。对应于进行区域分割后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输入至动态矢量计算部中。
对于所输入的9份分割图像的每一个,动态矢量计算部将其与由前一帧图像所得到的9个分割图像的对应的分割图像进行比较。然后,采用公知的动态矢量计算处理而计算出9个动态矢量。动态矢量计算部进一步采用9个动态矢量,对例如,各动态矢量大小、矢量方向进行平均化处理,计算出代表9个分割图像的整体的代表矢量。
抖动校正判断部分别对动态矢量计算部算出的9个动态矢量的大小和方向进行比较,判断各矢量的大小及方向是否一致。如果各矢量间的大小之差和各矢量的方向之差处于事先规定的规定范围之内,则抖动校正判断部判断帧间图像由于“手抖动”而产生移动,如果各矢量间的大小之差以及各矢量间的方向之差中的至少其中一者超出规定范围,则判断为帧间图像由于“被拍摄体的运动”而产生移动。抖动校正判断部,根据上述判断结果,将切换信号输出至用于在是否进行手抖动校正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部。
数据处理部,包含用于存储所输入的图像数据的存储部,根据动态矢量计算部算出的代表矢量的大小和方向,确定针对从信号处理部30所输入的1帧图像的截取区域。数据处理部确定从上述帧的截取区域中仅移动与代表矢量的方向和大小对应的距离的区域(截取区域)。进一步,数据处理部,按照从由信号处理部30输入而存储于数据处理部内之存储部的1帧图像中,将对应于截取区域的图像截取出来,并将已截取图像的尺寸拉伸至与1帧图像相对应的图像尺寸的方式,进行电子变焦处理。电子变焦处理通过对截取图像的像素数据实施公知的插值处理而执行。
电子抖动校正处理部,根据由设于数字手抖动校正处理部中的动态矢量计算部算出的动态矢量的大小、方向而计算出图2所示校正光学系统21的校正量,将校正光学系统21在与摄影透镜2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上驱动。
因此,在摄影准备状态中,在手抖动校正处于开启状态时,以实时抖动校正的方式移动校正光学系统21,而且,在按下快门键的一刹那,通过移动电子手抖动校正处理部以实现抖动校正,从而能够确保足够的抖动校正量。因此,能够进行最佳抖动校正。
(变形例1)
下面对本发明电子照相机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参照图2所示电子照相机的方块图而进行说明。
对于图2所示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将陀螺传感器用作角速度传感器24。对于陀螺传感器,优选使用音片型抖动陀螺、抖动陀螺、压电抖动陀螺传感器等。如图6A所示,陀螺传感器检测绕X轴的转动(纵摇(ピツチ)转动)、绕Y轴的转动(摇摆(ヨ一))、绕Z轴的转动(旋转(ロ一ル))。
图6B为表示对应由陀螺传感器检测出的绕X轴转动(纵摇(ピツチ)转动)和绕Y轴转动(摇摆(ヨ一))的角速度而采用校正光学系统21和摄像元件22进行抖动校正的方向的图。
图6C为表示快门键8按下时照相机绕Z轴转动的图。在电子照相机中安装由陀螺传感器形成的角速度传感器24时,由该角速度传感器24检测绕Z轴的转动(旋转(ロ一ル))。可以根据检测出的角速度而进行绕Z轴的抖动校正。

Claims (7)

1、一种摄像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具有:
透镜,其对被拍摄体像进行成像;
摄像元件(22),其对由该透镜成像的被拍摄体像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信号;
抖动检测机构(24),其检测上述摄像装置中产生的抖动量;
第1抖动校正机构(21、25、26),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机构(24、S113)所检测出的抖动量而使上述透镜在规定方向移动,并且对成像于上述摄像元件(22)中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
第2抖动校正机构(23、27、28),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机构(24、S113)所检测出的抖动量而使上述摄像元件(22)在规定方向移动,并且对成像于上述摄像元件(22)中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
选择控制机构(36),其选择性地对利用上述第1抖动校正机构(21、25、26)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利用上述第2抖动校正机构(23、27、28)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设定变焦倍率的变焦倍率设定机构(36),
上述选择控制机构(36),在由上述变焦倍率设定机构设定的变焦倍率比规定的第1基准倍率小时,采用上述第1抖动校正机构(21、25、26)执行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在比规定的第1基准倍率大时,采用上述第2抖动校正机构(23、27、28)执行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取得指示机构(8),其取得指示从上述摄像元件(22)输出的规定图像信号;
上述选择控制机构(36),在存在来自上述取得指示机构(8)的图像信号的取得指示时,无论上述变焦倍率设定机构所设定的变焦倍率大小如何,均采用上述第1抖动校正机构(21、25、26)和上述第2抖动校正机构(23、27、28),对被拍摄体像进行抖动校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选择控制机构(36),在存在来自上述取得指示机构(8)的图像信号取得指示时,在上述变焦倍率设定机构所设定的变焦倍率大小比规定的第2基准倍率小时,执行基于上述第1抖动校正机构(21、25、26)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在比上述规定的第2基准倍率大时,执行基于上述第2抖动校正机构(23、27、28)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取得指示机构(8),其取得指示从上述摄像元件(22)输出的规定图像信号;
上述选择控制机构(36),在存在来自上述取得指示机构(8)的图像信号的取得指示时,开始上述选择控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选择控制机构(36),在存在来自上述取得指示机构(8)的图像信号取得指示之前的期间,无论上述变焦倍率设定机构所设定的变焦倍率大小如何,均保留基于上述第1抖动校正机构(21、25、26)和基于上述第2抖动校正机构(23、27、28)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
7、一种抖动校正方法,为含有对由透镜(2)成像的被拍摄体像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22)的摄像装置的抖动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含:
检测上述摄像装置中产生的抖动的抖动检测步骤(24、S113);
第1抖动校正步骤(21、25、26),其中对应于上述抖动检测步骤所检测出的抖动量而使上述透镜在规定方向移动,并且对成像于上述摄像元件中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
第2抖动校正步骤(23、27、28),其根据上述抖动检测步骤所检测出的抖动量而使上述摄像元件在规定方向移动,并且对成像于上述摄像元件中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进行校正;
选择控制步骤(36),其选择性地对上述第1抖动校正步骤中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和上述第2抖动校正步骤中进行的被拍摄体像的抖动校正进行控制。
CN200710300380A 2006-10-26 2007-10-26 摄像装置及抖动校正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441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1455A JP4400611B2 (ja) 2006-10-26 2006-10-26 撮像装置、ブレ補正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291455 2006-10-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1702A true CN101251702A (zh) 2008-08-27
CN100594416C CN100594416C (zh) 2010-03-17

Family

ID=39330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03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4416C (zh) 2006-10-26 2007-10-26 摄像装置及抖动校正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83180B2 (zh)
JP (1) JP4400611B2 (zh)
KR (1) KR100910295B1 (zh)
CN (1) CN100594416C (zh)
TW (1) TWI353174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2910A (zh) * 2009-12-01 2011-06-01 索尼公司 图像拍摄设备、图像拍摄方法以及图像拍摄程序
CN102754023A (zh) * 2010-01-18 2012-10-24 Jvc建伍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图像抖动修正方法
CN102804053A (zh) * 2009-06-11 2012-11-2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稳定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02957862A (zh) * 2011-08-18 2013-03-0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2998878A (zh) * 2011-09-15 2013-03-27 佳能株式会社 可更换镜头和具有该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系统
CN103414844A (zh) * 2013-08-27 2013-11-27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视频抖动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05025228A (zh) * 2015-07-22 2015-11-04 深圳市万姓宗祠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根据画面状态连续记录视频、影像的方法
CN109688316A (zh) * 2017-10-18 2019-04-26 南京联台众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多轴光学防振补偿电路
CN110495163A (zh) * 2017-03-31 2019-11-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摄像系统以及校正方法
CN113170039A (zh) * 2018-11-29 2021-07-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抖动校正控制装置、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抖动校正方法及程序
CN113574451A (zh) * 2019-02-27 2021-10-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的控制装置、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摄像装置的控制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28860B1 (ko) 2008-12-11 2015-06-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의 흔들림 보정 방법 및 장치
KR101605129B1 (ko) 2009-11-26 2016-03-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그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기록한 기록 매체
JP5454133B2 (ja) * 2009-12-25 2014-03-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検知情報補正装置、可搬型装置、検知情報補正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1288945B1 (ko) * 2011-10-20 2013-07-23 주식회사 동운아나텍 카메라의 손떨림 보정 장치
US9007504B2 (en) 2012-04-06 2015-04-14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pixel cell noise
JP6351321B2 (ja) * 2013-05-28 2018-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192484B2 (ja) * 2013-10-21 2017-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ブレ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レンズ鏡筒、光学機器、撮像装置
JP6315997B2 (ja) * 2014-01-16 2018-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ブレ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光学機器、撮像装置
JP6223195B2 (ja) * 2014-01-16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ブレ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光学機器、撮像装置
JP6465560B2 (ja) * 2014-04-16 2019-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302341B2 (ja) * 2014-04-23 2018-03-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335671B2 (ja) * 2014-06-17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像振れ補正方法
JP6423658B2 (ja) * 2014-09-05 2018-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500238B2 (ja) * 2015-03-06 2019-04-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撮像プログラム
US11336827B2 (en) 2017-11-09 2022-05-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nd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that utilize image circle information of a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in the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JP7154950B2 (ja) * 2018-10-31 2022-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撮像装置、及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CN111355872B (zh) 2018-12-24 2021-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防抖组件及终端
JP2022129064A (ja) 2021-02-24 202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像ブレ補正装置および像ブレ補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57122A (en) * 1994-01-31 1999-01-05 Nikon Corporation Vibration compensation device for a camera and an associated visual display
JPH1172814A (ja) 1997-06-27 1999-03-16 Nikon Corp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ボディ及び交換レンズ
JP3864500B2 (ja) 1997-06-27 2006-12-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の像ブレ補正方法
JP3988220B2 (ja) 1997-09-29 2007-10-10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ボディ及び交換レンズ
US6985177B2 (en) * 2000-07-04 2006-0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ensing system and its control method
JP3424666B2 (ja) 2000-09-29 2003-07-07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の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のカメラボディを制御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3868283B2 (ja) 2001-12-17 2007-01-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ブレ検出装置
JP3867680B2 (ja) 2003-04-01 2007-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手振れ補正方法
JP2005189654A (ja) * 2003-12-26 2005-07-14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手振れ補正機構を備えたカメラ
JP2006033462A (ja) 2004-07-16 2006-02-02 Nikon Corp 撮像装置
JP2006113468A (ja) 2004-10-18 2006-04-27 Canon Inc 交換レンズ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7148045A (ja) * 2005-11-28 2007-06-14 Olympus Imaging Corp 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カメラシステム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4053A (zh) * 2009-06-11 2012-11-2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稳定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02804053B (zh) * 2009-06-11 2015-06-1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稳定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02082910A (zh) * 2009-12-01 2011-06-01 索尼公司 图像拍摄设备、图像拍摄方法以及图像拍摄程序
CN102082910B (zh) * 2009-12-01 2014-03-26 索尼公司 图像拍摄设备、图像拍摄方法
CN102754023B (zh) * 2010-01-18 2015-07-15 Jvc建伍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图像抖动修正方法
CN102754023A (zh) * 2010-01-18 2012-10-24 Jvc建伍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图像抖动修正方法
CN102957862A (zh) * 2011-08-18 2013-03-0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2957862B (zh) * 2011-08-18 2016-12-2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US9143688B2 (en) 2011-08-18 2015-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2998878B (zh) * 2011-09-15 2016-05-04 佳能株式会社 可更换镜头和具有该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系统
US9081204B2 (en) 2011-09-15 2015-07-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camera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02998878A (zh) * 2011-09-15 2013-03-27 佳能株式会社 可更换镜头和具有该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系统
CN103414844A (zh) * 2013-08-27 2013-11-27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视频抖动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03414844B (zh) * 2013-08-27 2016-05-11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视频抖动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05025228A (zh) * 2015-07-22 2015-11-04 深圳市万姓宗祠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根据画面状态连续记录视频、影像的方法
CN110495163A (zh) * 2017-03-31 2019-11-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摄像系统以及校正方法
CN110495163B (zh) * 2017-03-31 2021-12-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摄像系统以及校正方法
CN109688316A (zh) * 2017-10-18 2019-04-26 南京联台众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多轴光学防振补偿电路
CN113170039A (zh) * 2018-11-29 2021-07-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抖动校正控制装置、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抖动校正方法及程序
US11528418B2 (en) 2018-11-29 2022-12-13 Fujifilm Corporation Shake correction control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shake correction method of imaging apparatus, and program
CN113170039B (zh) * 2018-11-29 2022-12-1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抖动校正控制装置及摄像装置
US11758270B2 (en) 2018-11-29 2023-09-12 Fujifilm Corporation Shake correction control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shake correction method of imaging apparatus, and program
CN113574451A (zh) * 2019-02-27 2021-10-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的控制装置、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摄像装置的控制程序
CN113574451B (zh) * 2019-02-27 2022-09-1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的控制装置、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US11930275B2 (en) 2019-02-27 2024-03-12 Fujifilm Corporation Control device of imaging device, imag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of imaging device, and control program of imaging device with image shake corr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101783A1 (en) 2008-05-01
JP2008107646A (ja) 2008-05-08
US7783180B2 (en) 2010-08-24
KR100910295B1 (ko) 2009-08-03
JP4400611B2 (ja) 2010-01-20
TWI353174B (en) 2011-11-21
CN100594416C (zh) 2010-03-17
TW200833093A (en) 2008-08-01
KR20080037571A (ko) 2008-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4416C (zh) 摄像装置及抖动校正方法
KR100906630B1 (ko) 촬상장치, 촬상방법 및 그에 대한 컴퓨터 판독가능한 저장 매체
JP428861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5054583B2 (ja) 撮像装置
JP4214926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TWI514847B (zh) 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CN102739961B (zh) 能够生成广角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
JP2010226157A (ja) カメラおよび画像補正方法
JP2006025238A (ja) 撮像装置
JP2011199566A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217074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04853099A (zh) 摄像设备、变焦控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3912404B2 (ja) 撮像装置
JP3800230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フラッシュ同調速度の設定方法
JP6723438B2 (ja) 撮像装置、撮像用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957825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080298797A1 (en) Imaging apparatus
US8013896B2 (en)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haking correction for a second imaging sensor
US5185669A (en) Still video camera with white balance and image pickup lens adjustment
JP2012194487A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89037A (ja) 撮影制御装置、撮影制御方法、撮影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16126164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3215430A (ja) 焦点調節装置、撮像装置、焦点調節方法、焦点調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07028486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6201568A (ja) 手ぶれ検出可能な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7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