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3041B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3041B
CN101233041B CN2006800277200A CN200680027720A CN101233041B CN 101233041 B CN101233041 B CN 101233041B CN 2006800277200 A CN2006800277200 A CN 2006800277200A CN 200680027720 A CN200680027720 A CN 200680027720A CN 101233041 B CN101233041 B CN 1012330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post
roof
inner panel
chaufeu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277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3041A (zh
Inventor
木下有司
永泽收
菅原智博
田浦照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no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no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282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5423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no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Hino Motor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1346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13275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233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3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0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部构造构形为压力不会集中在前柱的上接合部和下接合部上,而且即使前柱形成得细,也能够改善前柱的上部和下部的接合强度。前柱(17)的上部经由上部接合面板(43)接合到车顶头部部件(41)的侧端部和车顶侧面部件(42)的前端部上。前柱设置在风挡玻璃的侧缘与侧门的前缘之间,并且通过柱内侧面板(31)与柱外侧面板(32)的接合形成为筒状,车顶头部部件沿着风挡玻璃的上缘设置,并且通过头部内侧面板(44)与车顶面板(45)的接合形成为大致筒状。车顶侧面部件沿着侧门的上缘设置,并且通过侧面内侧面板(46)与车顶形成部件(45)的接合形成为筒状。上部接合面板设置在柱内侧面板的驾驶室内侧。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卡车、轿车、公共汽车等前柱的上部接合到车顶头部部件及车顶侧面部件上的构造以及将前柱的柱内侧面板的下部接合到前围内侧面板上的构造。 
背景技术
本发明人申请了车辆前部构造的专利,其中,前拐角部件的前柱设置在车窗挡风玻璃的侧缘和侧面玻璃的前缘之间,所述前柱通过接合柱内侧面板和柱外侧面板而形成为筒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该车辆前部构造中,如图20所示,在柱外侧面板132的上端一体地形成有车顶面板145,前围外侧面板163一体地形成在柱外侧面板132的下端。此外,侧面内侧面板146接合到柱内侧面板131的上端,前围内侧面板161接合到柱内侧面板131的下端。另一方面,设置在柱外侧面板132的前缘上的外前侧凸缘132b与设置在柱内侧面板131的前缘上的内前侧凸缘131b接合,设置在车顶面板145的前缘上的车顶前侧凸缘145c与设置在头部内侧面板144的前缘上的头部前侧凸缘144b接合。此外,设置在前围外侧面板163的上缘上的前围外侧凸缘163a与设置在前围内侧面板161的上缘上的前围内侧凸缘161a接合。 
另一方面,如图21及图22所示,公知的有下述前柱217的上部接合构造:前柱217的柱内侧面板231的上部、车顶头部部件241的头部内侧面板244的侧端部以及车顶侧面部件242的侧面内侧面板246的前端部通过上部接合面板243彼此接合起来。该上部接合构造中,柱内侧面板231的上部接合在车顶侧面部件242的侧面内侧面板246的前端上。此外,通过上述上部接合面板243,柱内侧面板231的上部、侧面内侧面板246的前端部以及车顶头部部件241的头部内侧面板244的侧端部被彼此接合起来。此时,上部接合面板243从柱内侧面板231设置在驾驶室外侧。
此外,还公知有下述前柱217的下部接合构造:如图23及图24所示,前柱217的下部与前围内侧面板261的侧端部通过下部接合面板262接合。该下部接合构造中,柱内侧面板231具有设置在驾驶室内侧的柱内侧主体231a和连续地设置在柱内侧主体231a的前缘上的内前侧凸缘231b。该内前侧凸缘231b沿着挡风玻璃的内表面并且向该玻璃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地设置。 
专利文献1:国际专利公开第WO2006/038430A1号(权利要求2,第0019段,图2、图3) 
但是,在上述已有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如图20所示,上部槽口部146b形成在侧面内侧面板146的侧面端部凸缘146a上,下部槽口部161b形成在前围内侧面板161的前围内侧凸缘161a上,所以应力可能集中在这些槽口部146b、161b上。 
此外,在上述已有的前柱的上部接合构造中,如图21及图22所示,由于上部接合面板243设置在柱内侧面板231的驾驶室内侧,所以如果不设置上述那样的上部槽口部146b(图20),柱内侧面板231的内前侧凸缘231b的上端与上部接合面板243会干涉,不能将内前侧凸缘231b的上部延伸到侧面内侧面板246的前端部。因此,如果将前柱217做得细以从坐在驾驶席的驾驶员看时提高对远离前柱217的一侧的辨认性,则有前柱217上部的接合强度降低的问题。 
此外,上述已有的前柱的下部接合构造中,除了需要上述下部槽口161b外,还存在下述问题:如果将前柱217做得细以从坐在驾驶席的驾驶员看时提高对远离前柱217的一侧的辨认性,则前柱217的下部的接合强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前部构造,其中,应力不会集中在前柱的上部接合部和下部接合部上,即使前柱做得细,也能够提高前柱的上部和下部的接合强度。 
方案1的发明,如图2~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车辆前部构造的改进,其中前柱17的上部经由上部接合面板43接合到车顶头部部件41的侧端部和车顶侧面部件42的前端部上。 
本发明的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前柱17设置在风挡玻璃13的侧缘与侧门14的前缘之间,并且通过柱内侧面板31与柱外侧面板32的接合形成为筒状,车顶头部部件41沿着风挡玻璃13的上缘设置,并且通过头部内侧面板44与车顶面板45的接合形成为筒状或者大致筒状,车顶侧面部件42沿着侧门14的上缘设置,并且通过侧面内侧面板46与车顶形成部件45的接合形成为筒状或者大致筒状,上部接合面板43设置在柱内侧面板31的驾驶室内侧。 
在方案1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由于上部接合面板43设置在柱内侧面板31的驾驶室内侧,柱内侧面板31的上部可以向上突出而不会在柱内侧面板31、上部接合面板43、侧面内侧面板46或者头部内侧面板44上形成槽口。从而,能够将柱内侧面板31的上部与上部接合面板43彼此接合并将柱内侧面板31的上部与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彼此接合,而不会在前柱17的上部接合部分上产生应力集中。 
如图2~图4所示,本发明方案2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中,柱内侧面板31具有沿着就坐于车辆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柱内侧主体31a,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突出到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所延伸的面内,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接合到上部接合面板43上。 
在方案2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由于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突出到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所延伸的面内,并且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接合到上部接合面板43上,所以能够提高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与上部接合面板43间的接合强度,此外,能够加强筒状前柱17与筒状或者大致筒状车顶头部部件41之间的接合强度。 
如图2~图4所示,本发明方案3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中,柱内侧主体31a的上端部突出以重叠在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柱内侧主体31a的上端部接合到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 
在方案3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由于柱内侧主体31a的上端部突出 以重叠在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并且柱内侧主体31a的上端部接合到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所以能够提高柱内侧主体31a的上端部与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之间的接合强度,从而能够加强筒状前柱17与筒状或者大致筒状车顶侧面部件42之间的接合强度。 
如图2~图4所示,本发明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中,所述柱内侧面板31还具有内前侧凸缘31b,该内前侧凸缘31b设置成与柱内侧主体31a的前缘连接并且沿着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朝向所述玻璃13的侧缘延伸,所述内前侧凸缘31b的上部突出到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所延伸的面内。 
在方案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由于内前侧凸缘31b的上部突出到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所延伸的面内,内前侧凸缘31b的上部与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一起形成高刚性的大致倒L字形,从而能够加强前柱17与车顶头部部件41之间的接合强度。 
如图1、2、5、6所示,本发明方案5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的改进,其中前柱17的柱内侧面板31的下部经由下接合面板62接合到前围内侧面板61的侧端部上。 
本发明的该结构的特征在于,前柱17设置在风挡玻璃13的侧缘与侧门14的前缘之间,并通过柱内侧面板31与柱外侧面板32的接合形成为筒状,前围内侧面板61沿着风挡玻璃13的下缘设置,所述柱内侧面板31具有柱内侧主体31a和内前侧凸缘31b,所述柱内侧主体31a沿着就坐于车辆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的视线方向设置,所述内前侧凸缘31b设置成与所述柱内侧主体31a的前缘连接,并且沿着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朝向玻璃13的侧缘延伸,所述内前侧凸缘31b的下部突出到下接合面板62的高度。 
在方案5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由于设置成与柱内侧主体31a的前缘连接的内前侧凸缘31b突出到下接合面板62的高度,下接合面板62是用于接合柱内侧面板31与前围内侧面板61的强度部件,所以能够增加前柱17的下部的横截面积,从而能够加强前柱17的下部的接合强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前柱通过柱内侧面板与柱外侧面板的接合形成为筒状,车顶头部部件通过头部内侧面部与车顶面板的接合形成为筒状或者大致筒状,车顶侧面部件通过侧面内侧面板与车顶构成部件的接合形成为筒状或者大致筒状,而且上部接合面板设置在柱内侧面板的驾驶室内侧。因此,柱内侧面板的上部能够向上突出而不会在柱内侧面板、上部接合面板、侧面内侧面板或者头部内侧面板上形成槽口。结果,能够将柱内侧面板的上部与上部接合面板彼此接合并将柱内侧面板的上部与侧面内侧面板的前端部彼此接合,而不会在前柱的上部接合部上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即使将前柱形成得细,也能够提高前柱的上部的接合强度。 
此外,如果沿着驾驶员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柱内侧主体突出到头部内侧面板的侧端部所延长的面内,即,突出到形成为大致筒状的车顶头部部件内,柱内侧主体的上部接合到上部接合面板上,则能够提高前柱的上部与上部接合面板之间的接合强度,而且也能够加强筒状前柱与筒状或者大致筒状的车顶头部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 
此外,如果柱内侧主体的上端部突出以重叠在侧面内侧面板的前端部上,并且柱内侧主体的上端部接合到侧面内侧面板的前端部上,则能够提高前柱的上部与侧面内侧面板的前端部之间的接合强度,从而筒状前柱与筒状或者大致筒状的车顶侧面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能够被加强。 
此外,如果设置成与柱内侧主体连接并且沿着风挡玻璃的内表面向玻璃的侧缘延伸的内前侧凸缘的上部突出到头部内侧面板的侧端部所延长的面内,则该内前侧凸缘的上部与柱内侧主体的上部一起形成为具有高刚性的大致倒L字形,从而即使将前柱形成得细,也能够提高前柱的上部的接合强度。 
此外,如果前柱通过柱内侧面板与柱外侧面板的接合形成为筒状,前围内侧面板沿着风挡玻璃的下缘设置,与沿着驾驶员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柱内侧主体的前缘连接并且沿着风挡玻璃的内表面向玻璃的侧缘延伸的内前侧凸缘的下部突出到下部接合面板的高度,具有高刚性的 内前侧凸缘突出到下部接合面板的高度,下部接合面板是用于接合前围内侧面板与柱内侧面板的强度部件。从而能够增加前柱的下部的横截面积,因此能够加强前柱的下部的接合强度。结果,即使前柱做成细的,也能够提高前柱的下部的接合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卡车的前部构造的图8的B-B线剖视图; 
图2是表示包括前柱的柱内侧面板和柱外侧面板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C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3的E-E线剖视图; 
图5是从驾驶室内侧观察图2的F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6是图5的G-G线剖视图; 
图7是图2的H-H线剖视图; 
图8是包括前拐角部件的卡车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8中所示卡车的前拐角部件与驾驶员的双眼和车外的对象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8中所示卡车在交叉点右转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JM50的日本男性驾驶员看到距离5m的日本7岁儿童时能够辨认该7岁儿童的宽度A的1/3部分和宽度A的1/2部分的前拐角部件的宽度M的最大值、看到6岁儿童时能够辨认6岁儿童的宽度A的1/3部分的前拐角部件的宽度M的最大值和已有的前拐角部件的宽度M为92mm及98mm时被前拐角部件遮挡而看不到日本6岁儿童的宽度的图; 
图12是车身高度高的驾驶室位于发动机之后的旅行车的包括特殊镜子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与图1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现有技术例子1的前拐角部件;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JF5的日本女性驾驶员看到 5m远的日本7岁儿童时能够辨认该7岁儿童的宽度A的1/3部分和宽度A的1/2部分的前拐角部件的宽度M的最大值的图; 
图15是对应于图1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卡车的前部构造; 
图16是对应于图1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卡车的前部构造; 
图17是对应于图4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图18是对应于图4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图19是对应于图3的剖视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 
图20是对应于图2的分解立体图,表示现有技术例子2; 
图21是对应于图3的立体图,表示现有技术例子3; 
图22是沿图21的I-I线的剖视图; 
图23是对应于图5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表示现有技术例子4; 
图24是沿图23的J-J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8和图10所示,驾驶员12就坐的驾驶席设置在卡车10的驾驶室11的右手侧,驾驶室11的前面的前开11a被透明的风挡玻璃13关闭。另外,在驾驶室11的驾驶席侧的侧面上设有用于使驾驶员12上下卡车10的侧开11b,该侧开11b可打开地被侧门14关闭(图1和图8)。侧门14具有门主体14a、设置在门主体14a的上表面上并大致形成为倒U字形以形成门窗14b的门框14c和可打开地关闭门窗14b的透明侧面玻璃14d。在风挡玻璃13的右侧缘与侧面玻璃14d的前缘之间设有沿着风挡玻璃13的右侧缘与侧面玻璃14d的前缘延伸的前拐角部件16(图1及图9)。该实施方式中,前拐角部件16包括:前柱17、门框14c、玻璃框架14e、玻璃导轨14f、车窗密封条37和柱装饰39。门框14c通过将门内侧面板14g接合到门外侧面板14h上而形成(图1)。此外,玻璃框架14e插入地设置在门框 14c中,玻璃导轨14f安装在玻璃框架14e上用以保持和引导侧面玻璃14d。 
前柱17通过将柱内侧面板31的两侧缘接合倒柱外侧面板32的两侧缘上而形成为沿例如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的筒状(图1及图2)。因此,前柱17的横截面形成为闭合截面。柱内侧面板31具有沿着就坐于卡车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柱内侧主体31a、与该柱内侧主体31a一体地形成在柱内侧主体31a的前缘上的内前侧凸缘31b和与该柱内侧主体31a一体地形成在柱内侧主体31a的后缘上的内后侧凸缘31c。内前侧凸缘31b带有规定间隙地设置在驾驶室11的内侧,所述规定间隙设置在内前侧凸缘31b与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之间,从而大致平行于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并且朝向风挡玻璃13的侧缘延伸。即,内前侧凸缘31b设置成沿靠近门框14c的方向延伸。此外,内后侧凸缘31c带有规定间隙地设置在驾驶室11的内侧,所述规定的间隙设置在内后侧凸缘31c和门框14c的内表面之间,从而大致平行于门框14c的内表面并且向后侧延伸。 
另一方面,柱外侧面板32具有:设置成大致与门框14c的前表面相对的柱外侧主体32a、与柱外侧主体32a一体地形成在柱外侧主体32a的前缘上的外前侧凸缘32b和与该柱外侧主体32a一体地形成在柱外侧主体32a的后缘上的外后侧凸缘32c(图1及图2)。外前侧凸缘32b带有规定间隙地设置在驾驶室11的内侧,所述规定间隙设置在外前侧凸缘32b与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之间,从而大致平行于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并且沿与风挡玻璃13的侧缘相反的方向延伸。即,外前侧凸缘32b设置成沿远离门框14c的方向延伸。此外,外后侧凸缘32c带有规定间隙地设置在驾驶室11的内侧,该规定间隙设置在外后侧凸缘32c与门框14c的内表面之间,从而大致平行于门框14c的内表面并且向后侧延伸。在柱外侧面板32的外前侧凸缘32b的端缘上,设有向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突出的柱折返部32d。 
通过相互接合内前侧凸缘31b的柱外侧表面和外前侧凸缘32b的柱内侧表面而形成了前重叠部33,通过相互接合内后侧凸缘31c的柱 内侧表面与外后侧凸缘32c的柱内侧表面而形成了后重叠部34(图1和图2)。换言之,前重叠部33通过下述方式形成:折弯柱内侧面板31和柱外侧面板32,从而内前侧凸缘31b的端面与外前侧凸缘32b的端面相互指向相反方向,并且在该状态下将凸缘部31b与32b相互接合起来,后重叠部34通过下述方式形成:折弯柱内侧面板31和柱外侧面板32,从而内后侧凸缘31c的端面与外后侧凸缘32c的端面相互指向相反方向,并且在该状态下将凸缘31c和32c彼此接合。优选地采用激光焊接工艺以进行前重叠部33的接合,优选地采用点焊工艺以进行后重叠部34的接合。此外,前重叠部33沿着风挡玻璃13的侧缘内表面的玻璃安装部设置,换言之,风挡玻璃13的侧缘内表面安装在前重叠部33的柱外表面上。具体地,玻璃粘接剂36填充在前重叠部33和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并且通过该粘接剂36,风挡玻璃13的侧缘内表面安装到前柱17上。从而,由于风挡玻璃13的粘接面具有内前侧凸缘31b和外前侧凸缘32b的双重构造,所以能够提高风挡玻璃13的粘接面的刚性。另外,图1的标记38是为了提高风挡玻璃13的周缘的外观而嵌装在该玻璃13的周缘上的模制物。另外,柱装饰39与柱内侧主体31a的柱外表面紧贴地设置。在该柱装饰39的前缘,与柱装饰39一体地设有卡止在柱折返部32d上的卡止片39a,在柱装饰39的后缘,与柱装饰39一体地设有与内后侧凸缘31c的柱外表面紧贴的凸缘罩部39b。利用装饰粘接剂39c例如压敏粘接剂将柱装饰39粘接到柱内侧主体31a上,可以改善柱装饰39与柱内侧主体31a之间的粘接力。而且,车窗密封条37嵌装到后重叠部34以及凸缘罩部39b上,在侧门14关闭的状态下,起关闭前柱17和门框14c之间的间隙的作用。 
另一方面,前柱17的上部通过点焊经由上部接合面板43接合到车顶头部部件41的侧端部和车顶侧面部件42的前端部上(图2及图3)。车顶头部部件41沿着风挡玻璃13的上缘设置,并且通过头部内侧面板44与车顶面板45的前缘的接合形成为大致筒状(图2~图4)。具体地,头部内侧面板44具有:形成为大致倒帽子形并且在车宽度方 向延伸的头部内侧主体44a、沿着头部内侧主体44a的前缘与头部内侧主体44a一体地形成的头部前侧凸缘44b和沿着头部内侧主体44a的后缘与头部内侧主体44a一体地形成的头部后侧凸缘44c。此外,车顶面板45具有设置在车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车顶部45a、接合到中央车顶部45a的两个侧缘上的一对侧车顶部45b(图2)。在中央车顶部45a的前缘和侧车顶部45b的前缘上,一体地形成有与上述头部前侧凸缘44b接合的车顶前侧凸缘45c。车顶头部部件41将所述头部前侧凸缘44b接合到车顶前侧凸缘45c上,并且通过在所述头部侧凸缘44c和所述车顶面板45的前部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隔,其横截面形成为大致筒状(大致倒C字形)(图3)。此外,在车顶前侧凸缘45c的端缘上,一体地形成有向挡风玻璃13的内表面突出的车顶折返部45d(图2)。 
另一方面,车顶侧面部件42沿着侧门14的上缘设置,并且通过侧面内侧面板46与车顶面板45的侧车顶部45b的侧缘的接合而形成为筒状(图2~图4)。具体地,侧面内侧面板46形成为大致倒帽子形,具有在卡车10的行进方向上延伸的侧面内侧主体46a、沿着侧面内侧主体46a的上缘与侧面内侧主体46a一体地形成的侧面上侧凸缘46b和沿着侧面内侧主体46a的下缘与侧面内侧主体46a一体地形成的侧面下侧凸缘46c。此外,在侧车顶部45b的中央车顶部45a的相反侧的侧缘上,一体地形成有接合到侧面下侧凸缘46c上的车顶下侧凸缘45e。在侧车顶部45b的靠中央车顶部45a侧的侧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在卡车10的行进方向上延伸并且与上述侧面上侧凸缘46b接合的凹部45f。车顶侧面部件42通过接合侧面下侧凸缘46c和车顶下侧凸缘45e并且接合侧面上侧凸缘46b和车顶面板45的侧部的凹部45f,从而其横截面形成为筒状(图3及图4)。此外,车顶面板45的侧车顶部45b与柱外侧面板32一体地形成。另外,该实施方式中,上述车顶面板45的侧车顶部45b的侧缘是接合到侧面内侧面板46上的车顶构成部件。 
另一方面,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突出到将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 端部延长的面内,柱内侧主体31a的上端部突出到下述位置上,即,在该位置上,柱内侧主体31a的上端部重叠在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图2和图3)。此外,内前侧凸缘31b的上部突出到将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延长的面内,内前侧凸缘31b的上端部突出到下述位置上,即,在该位置上,内前侧凸缘31b的上端部重叠在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此外,上部接合面板43形成为大致六角形,并且具有:与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重叠的前接合部43a、与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以及柱内侧面板31的上端部重叠的侧接合部43b和与柱内侧面板31的上部重叠的下接合部43c(图2及图3)。通过上述结构,在上部接合面板43设置在柱内侧面板31的驾驶室内侧的状态下,柱内侧面板31的上部经由上部接合面板43接合到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和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具体地,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接合在上部接合面板43的前接合部43a上,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以及柱内侧面板31的上端部接合在上部接合面板43的侧接合部43b上,进而,柱内侧面板31的上部接合在上部接合面板43的下接合部43c上。 
如图2、图5及图6所示,前柱17的下部经由下接合面板62接合在前围内侧面板61的侧端部上。具体地,经由以大约90度弯曲的下接合面板62,前柱17的下部接合在前围内侧面板61的侧端部上。上述前围内侧面板61沿着挡风玻璃13的下缘设置,前围内侧面板61的上缘上一体地形成有平行于风挡玻璃13的下缘的前围内侧凸缘61a(图2、图5及图7)。在前围内侧面板61的前表面上接合着前围外侧面板63(图2及图7)。该前围外侧面板63沿着风挡玻璃13的下缘设置,在前围外侧面板63的上缘一体地形成有与上述前围内侧凸缘61a接合的前围外侧凸缘63a(图2、图5及图7)。此外,前围外侧面板63具有:位于车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前围部63b和接合在该中央前围部63b的两侧缘上的一对侧前围部63c。该实施方式中,内前侧凸缘31b的下部突出地设置到下接合面板62的高度,优选地突出设置到下接合面板6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或者遍及高度方向整个区域地设置(图 5)。此外,在前柱17的下部有时以收纳到前柱17中的状态设置加强件64(图5及图6)。上述内前侧凸缘31b通过激光焊接66、点焊或者电弧焊等与外前侧凸缘32b接合(图5)。另外,在前围外侧凸缘63a的上缘一体地形成有向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突出的前围折返部63d(图2及图7)。另外,图7中的标记47和标记48分别是车顶装饰和仪表盘。 
另一方面,就坐在卡车10的驾驶席上并且瞳孔间距为66mm的JM50的日本男性驾驶员12用双眼12a、12b沿前拐角部件16的方向看时,在朝向前拐角部件16的驾驶员12的视线上存在距离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至少5m远的车外对象物18(图9及图10)。就坐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看到时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以及对象物18的宽度分别为M(图1)及A(图9),宽度A为155mm时,即使存在前拐角部件16,前拐角部件16也具有宽度M,使得驾驶员12能够看到对象物18的宽度A的1/3以上的部分。该实施方式中,卡车10在行进道路19上行进,交叉道路21与行进道路19交叉,正如两条道路的十字路口22处的卡车10上的驾驶员所看到的那样,车外对象物18是在右手侧单独穿过人行横道21a的最小的人,即日本7岁儿童(小学一年级学生)(图9及图10)。将行人18的宽度规定为155mm的原因是在十字路口单独穿过人行横道的人中的最小的人被认为是日本一年级学生,即,日本7岁儿童,该日本7岁儿童的最小宽度是当儿童相对于驾驶员的视线方向朝向侧面时的胸部宽度(厚度),日本7岁儿童的该胸部宽度平均为155mm。此外,将卡车10的驾驶员12的瞳孔间距规定为66mm的原因是:在随机选择的能够获得普通驾照或者大型车驾照的100名18岁以上的男性按照身高次序排队时,从前面开数第50个日本男性具有66mm的瞳孔间距D,以具有18岁以上的日本男性(JM50的日本男性)中平均瞳孔间距的日本男性为基准。此外,将从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行人18的距离规定为5m以上是因为:在具有相对置车线的最窄道路的十字路口22、即对向交通的单侧一车线道路的交叉路口22处,车辆10从行进道路 19向交叉道路21右转时,从车辆10的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横穿交叉道路21的右侧的人行横道21a的行人18的距离大约是5m。 
另一方面,就坐在卡车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看到时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在该实施方式中为72mm以下,优选地超过58mm并且在72mm以下。就坐在卡车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看到时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是指下述间隔M:驾驶员12正视前拐角部件16(图9),利用包括连接驾驶员12的双眼12a、12b的瞳孔12c、12d的线段的大致水平面切断上述前拐角部件16(图1),而且从连接驾驶员12的双眼12a、12b的瞳孔12c、12d的线段的中点向前拐角部件16在大致水平面内引与该线段垂直的垂线S(视线方向,图9)时,用与该垂线平行的两条平行线S1和S2(图1)夹持前拐角部件16,该两条平行线的间隔M。另外,虽然使驾驶员12正视前拐角部件16,但是图9中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简单地以右眼的瞳孔为基准进行了表现。另外,图9中,双眼盲点区域是指驾驶员12的双眼12a、12b不能辨认行人18的区域,左眼盲点区域是指虽然驾驶员12的右眼12b能够辨认但是左眼12a不能看到行人18的区域,右眼盲点区域是指虽然驾驶员12的左眼12a能够辨认但是右眼12b不能够辨认行人18的区域。另外,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利用包括连接驾驶员双眼瞳孔的线段的大致水平面切断前拐角部件,但是,也可以利用包括驾驶员的双眼和行人的平面来切断而不管是水平面或倾斜面。 
当从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车外的行人18的距离为L1、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前拐角部件16的距离为L2、瞳孔间距为D、车外的行人18的宽度为A时,通过下式求出从上述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的最大值(72mm)(图1、图9及图11)。 
M=[[(2/3)×A-D]/L1]×L2+D    ......(1) 
将L1=5000mm、L2=700mm、D=66mm、A=155mm分别代入上述式(1),M=71.23mm,将小数点以后位数进行凑整,M=72mm。另外,使从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前拐角部件16的距离L2为700mm的原因是,由于该L2因车类型的不同或者驾驶席在前后方向 上的调整的不同而不同,采用了平均值,载重量大约2吨的驾驶室位于发动机之上的卡车的位置关系、即从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前拐角部件16的距离L2约为700mm。此外,如图9所示,设定了前拐角部件的宽度M和从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前拐角部件16的距离L2,从而前拐角部件16在驾驶员12的双眼盲点区域内。此外,由于前拐角部件16具有驾驶员能够辨认对象物18的宽度A的1/3以上部分的宽度M,故由于被前拐角部件16阻挡,也可以不辨认少于行人18的宽度A的2/3的部分、例如行人18的一半或者一部分。而且,不用说的是,行人18的宽度超过155mm时,驾驶员12能够辨认超过对象物18的宽度A的1/3的部分。 
对这样构成的卡车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接合到外前侧凸缘32b上的内前侧凸缘31b不突出到风挡玻璃13的侧缘的相反侧,即,不向风挡玻璃1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突出,此外,由于柱内侧主体31a与就坐在卡车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的朝向该柱内侧主体31a的视线大致平行,所以能够使驾驶员12所看到的前柱17的宽度减小。另外,前柱17通过柱内侧主体31a、柱外侧主体32a、前重叠部33、后重叠部34形成筒状,所以能够确保作为前柱17的规定的刚性。结果,能够保持着前柱17的刚性,并且扩大驾驶员12的前方视野,还能够使从驾驶员12所看到的前柱17的宽度缩小。另外,由于柱装饰39与柱内侧主体31a的柱外表面紧贴着,所以柱装饰39大致平行于驾驶员12的朝向柱装饰39的视线。由此,从驾驶员所看到的包括前柱17、门框14d、玻璃框架14e、玻璃导轨14f、柱装饰39在内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缩小。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卡车10在对向交通的单侧一车线道路上行驶、在十字路口22右转时,卡车10在十字路口22停下并等待直到在行驶道路19的对面车线上直行的对面车辆通过。在对面车辆通过后,卡车10的驾驶员12看与卡车10的行驶道路19交叉的交叉道路21的右侧人行横道21a的状态并检查行人18是否横穿人行横道21a。这时,驾驶员12是JM50的日本男性,从该驾驶员12的瞳孔12c、 12d到交叉道路21的右斜前方的车外的行人18的距离L1为5m,该行人18的宽度A为日本7岁儿童的胸厚度A的平均值155mm,则即使存在前拐角部件16,JM50的日本男性驾驶员12、即18岁以上的全日本男性中的半数驾驶员12也能够辨认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的部分(图9)。具体地,由于行人18从驾驶员12的双眼盲点区域突出到右眼盲点区域,所以驾驶员12能够用左眼12a辨认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的部分。实验已经证明,如果驾驶员12能够辨认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的部分,则他能够认识到行人18存在于前拐角部件16的对面侧。此外,由于18岁以上的日本人的瞳孔间距没有大的差别,所以如果JM50的日本男性驾驶员12能够辨认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的部分,则大部分18岁以上的日本驾驶员12能够可靠地辨认行人18。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已知的是,在具有高车身高度并且驾驶室位于发动机之后的旅游汽车中,特殊的镜子51安装在左侧前挡泥板10a的前部上表面上(例如,参考日本未实审的专利申请公报No.8-216788)。该特殊的镜子51称为“正前正左镜子”,用于辨认从旅行车等的前侧正下方到侧面正下方的范围中的驾驶员12的盲点。当评价该特殊镜子51的视野时,采用下述圆柱体作为对象物进行评价:具有对应于6岁儿童肩宽的直径及与其身高相对应的高度,即具有直径300mm、高度1m的圆柱体28(图9)。该圆柱体28为行人,驾驶员12的瞳孔间距D为58mm,这是18岁以上的日本女性中具有比较窄的瞳孔间距的JF5的日本女性的瞳孔间距,上述式(1)中的2/3为x。即,在上述式(1)中分别代入M=72mm、L1=5000mm、L2=700mm、D=58mm、A=300mm,这样得到x=0.527。结果,行人28能够辨认的部分是(1-0.527)×300=142mm。因此,JF5的日本女性驾驶员12,即几乎所有的日本驾驶员能够辨认行人28的约二分之一(47.3%)部分。结果,如果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为72mm,当行人10的宽度(胸厚度)是155mm时,JM50的日本男性驾驶员能够辨认行人的宽度A的1/3部分,行人的直径(肩宽)为300mm时,即使具 有窄瞳孔间距的JF5的日本女性驾驶员也能够看到行人的宽度A的1/2部分。因此,卡车10的驾驶员12不必左右移动他/她的上身以辨认前拐角部件的对面侧。驾驶员12仅通过移动他/她的头并直视前拐角部件16的方向就能够可靠地辨认人行横道21a上的行人18、28,能够减轻驾驶员12的疲劳。当驾驶员12判断在人行横道21a上没有行人18时,立刻在十字路口22右转。 
另一方面,通过缩小驾驶员12看到时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风挡玻璃13的两侧部被放大。该风挡玻璃13的被放大的两侧部可以用刮水器擦拭,这些部分的黯淡可以通过除霜器可靠地除去。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驾驶员12的透过风挡玻璃的前方和斜前方的识别性。此外,将柱装饰39组装到前柱17上时,如果柱装饰39的卡止片39a卡止在柱折返部32d上,则能够降低柱装饰39向前柱17的组装工时,并且不需要夹子等部件(图1)。此外,柱装饰39的卡止片39a卡止在相比驾驶员12的视线方向的柱内侧主体31a的延长线上靠风挡玻璃13的粘接部侧的柱折返部32d上,所以不会妨碍驾驶员12的穿过风挡玻璃13的前方和斜前方的视野,前柱17被柱装饰39覆盖,能够提高前柱17周缘的外观。而且,如果通过装饰用粘接剂39c粘接柱装饰39和柱内侧主体31a,则不会发生柱装饰39从柱内侧主体31a稍微浮起的现象,因此,即使卡车10振动,也能够防止在柱装饰39与柱内侧主体31a之间产生异常声音,并且通过使柱装饰39与柱内侧主体31a紧贴,能够将作为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保持在窄的状态。 
另一方面,风挡玻璃13通过下述方式粘接在前柱17、车顶面板45以及前围外侧面板63上:通过在风挡玻璃13的周缘内表面与外前侧凸缘32b的柱外表面、车顶前侧凸缘45c的外表面以及前围外侧凸缘63a的外表面之间夹着玻璃粘接剂36并且将风挡玻璃13压接在上述外前侧凸缘32b、车顶前侧凸缘45c、前围外侧凸缘63a上进行(图1、图7)。此时,即使玻璃粘接剂36变形、要从上述凸缘32b、45c、63a突出,柱折返部32d、车顶折返部45d和前围折返部63d也可防止玻璃粘接剂36从凸缘32b、45c、63a的端缘突出。结果,能够防止 风挡玻璃13的周缘的外观受损。此外,由于连续设置了外前侧凸缘32b和车顶前侧凸缘45c以及前围外侧凸缘63a,所以能够提高这些凸缘32b、45c和63a的刚性,而且能够迅速地进行风挡玻璃13向这些凸缘32b、45c、63a的粘接。结果,能够降低风挡玻璃13的粘接作业工时。 
另外,由于将柱内侧面板31的上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而不在柱内侧面板31、上部接合面板43、侧面内侧面板46或者头部内侧面板44上形成槽口,所以能够将柱内侧面板31的上部和上部接合面板接合起来,以及将柱内侧面板31的上端部和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接合起来,而不会在前柱17的上部接合部上产生应力集中(图2及图3)。结果,即使缩小前柱17的宽度M(图1),也能够提高前柱17的上部的接合强度。具体地,将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突出地设置到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将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接合到上部接合面板43的下接合部43c上,所以,能够提高前柱17的上部与上部接合面板43的接合强度,并且能够提高筒状的前柱17与大致筒状的车顶头部部件41的接合强度。此外,由于柱内侧主体31a的上端部突出地设置成与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重叠,柱内侧主体31a的上端部接合到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所以能够提高前柱17的上部与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的接合强度,由此,能够提高筒状的前柱17与筒状的车顶侧面部件42的接合强度。此外,内前侧凸缘31b的上部突出设置到将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延长的面内,内前侧凸缘31b的上端部突出设置到与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重叠的位置,所以内前侧凸缘31b的上部与柱内侧主体31a的上部一起构成刚性高的大致倒L字形。结果,即使缩小前柱17的宽度M(图1),也能够提高前柱17的上部的接合强度。 
另一方面,沿着挡风玻璃13的下缘设置前围内侧面板61,将沿着挡风玻璃13的内表面并且向玻璃13的侧缘延伸的内前侧凸缘31b的下部突出地设置到下接合面板62的高度,所以刚性高的内前侧凸缘31b突出到下接合面板62的高度,其中下接合面板62是将柱内侧面 板31与前围内侧面板61接合的强度部件,从而能够增大前柱17的下部的横截面的面积,所以能够提高前柱17的下部的接合强度(图5及图6)。结果,即使缩小前柱17的宽度M(图1),也能够提高前柱17的下部的接合强度。此时,如果将内前侧凸缘31b设置到下接合面板62的高度方向中央或者整个高度方向,能够进一步提高前柱17下部的接合强度。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前拐角部件16形成为具有宽度M从而驾驶员12能够辨认车外的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的部分,但是优选地,前拐角部件可以形成为具有宽度M从而驾驶员12能够辨认车外的行人18的宽度A的1/2以上的部分。此时,就坐在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看到时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为68mm以下、优选为超过58mm并且在68mm以下,该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的最大值(68mm)由式(2)求出(图1、图9及图11)。 
M=[[(1/2)×A-D]/L1]×L2+D    ......(2) 
将L1=5000mm、L2=700mm、D=66mm、A=155mm分别代入上述式(2),M=67.61mm,小数点以下进行凑整,M=68mm。 
如果这样构成,JM50的日本男性驾驶员12、即18岁以上的全日本男性中的半数驾驶员12能够辨认上述行人18的宽度A的1/2以上的部分。此外,图9的圆柱体28为行人,驾驶员12的瞳孔间距D为JF5的日本女性瞳孔间距58mm,上述式(2)中的1/2为y。即,将M=68mm、L1=5000mm、L2=700mm、D=58mm、A=300mm分别代入上述式(2)中求y,y=0.431。结果,行人28的能够被辨认的部分是(1-0.431)×300=171 mm,JF5的日本女性驾驶员12、即几乎所有的日本驾驶员能够辨认行人28的1/2以上(约56%)的部分。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提高行人18、28的辨认性。 
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是在下述严格的条件下进行的说明:行人18为7岁儿童,该行人18的宽度是在行人朝向驾驶员12的视线方向的垂直方向的非常少的情况下的胸厚度155mm。但是,实际上,行人18朝向不同的方向。另外,考虑到行人18在他/她后背上 背有背包的情况,如果具有66mm的瞳孔间距的JM50的日本男性驾驶员能够看到行人18的胸厚度155mm的1/3部分,则即使具有66mm以下的瞳孔间距的驾驶员12也完全能够识别上述行人18,而且大部分驾驶员12能够辨认行人18。     
此外,即使行人28是具有300mm肩宽(直径)的6岁儿童,如果驾驶员12能够辨认行人28的肩宽(A=300mm)的1/3部分,则驾驶员12能够看到实际的孩子。允许JM50的日本男性驾驶员12看到行人28的肩宽(A=300mm)的1/3部分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可以从下述式(1)确定。 
M=[[(2/3)×A-D]/L1]×L2+D    ......(1) 
将L1=5000mm、L2=700mm、D=66mm、A=300mm分别代入上述式(1),M=84.76mm,将小数点以后位数进行凑整,M=85mm。如果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不大于85mm、优选地大于58mm并且不大于85mm,则能够辨认实际的孩子,该孩子是具有300mm直径的对象物28。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常规的前拐角部件6包括:第一车窗密封条9a、前柱7、第二车窗密封条9b、门框4c、玻璃框架4e和玻璃导轨4f。对该常规的小型卡车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即从第一车窗密封条9a到玻璃导轨4f的宽度M进行了测量,得到92~98mm的测量值。将M=92mm、L1=5000mm、L2=700mm、D=66mm代入上述式(1)中,A=377.6,2A/3等于251.7mm。此外,将M=98mm、L1=5000mm、L2=700mm、D=66mm代入上述式(1)中,A=441.9,2A/3=294.6mm。因此,如果车外的对象物是具有300mm肩宽(直径)的6岁儿童,由于被前拐角部件6遮挡,驾驶员不能辨认从83.9%[(251.7/300)×100]到99.5%[(294.6/300)×100]的范围的部分。根据本发明的前拐角部件与常规的前拐角部件6相比,能够显著地改善视野。另外,图3中,标记9c表示风挡玻璃。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为了方便,用于说明上述第一 实施方式的图1、2、7、10也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中,假设就坐在卡车10的驾驶席上并且瞳孔间距为58mm的JF5的日本女性驾驶员12用她双眼12a、12b看前拐角部件16的方向时,在朝向前拐角部件16的驾驶员12的视线上,车外的行人18处于距离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至少5m远的位置上(图9、图10),就坐在车辆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看到时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以及行人18的宽度分别为M(图1)和A(图9),该宽度A为155mm时,即使存在前拐角部件16,前拐角部件16也具有宽度M从而驾驶员能够辨认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部分。将车辆10的驾驶员12的瞳孔间距规定为58mm,是因为当随机选择的100位能够获得普通驾照或大型车辆驾照的18岁以上的日本女性按照身高顺序排队时,从前数第五位日本女性具有58mm的双眼瞳孔间距D,并且日本女性通常具有比日本男性更小的瞳孔间距,从而以具有18岁以上的日本女性中相对小的瞳孔间距的日本女性(JF5的日本女性)作为基准。此外,行人18的宽度规定为155mm,是因为在单独穿行十字路口等的人行横道的人中最小的是日本人小学一年级学生、即日本7岁儿童,该日本7岁儿童的最窄宽度是该儿童相对于驾驶员的视线方向朝向侧面时的胸厚度,日本7岁儿童的平均胸厚度是155mm。而且,将从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行人18的距离规定为5m或更长,是因为:车辆10在有对面车线的最窄的道路的十字路口22、即对向交通的单侧一车线道路的十字路口22从行驶道路19向交叉道路21右转时,从车辆10的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横穿交叉道路21的右侧的人行横道21a的行人18的距离约为5m。 
另一方面,就坐在卡车10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看到时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在该实施方式中为65mm以下,优选为超过58mm并且在65mm以下。就坐在该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看到时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定义的宽度。 
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M的最大值(65mm)可由下式(1)确定(图1、9、14)。 
M=[[(2/3)×A-D]/L1] ×L2+D    ......(1) 
将L1=5000mm、L2=700mm、D=58mm、A=155mm分别代入上述式(1),M=64.35mm,将小数点以后位数进行凑整,M=65mm。另外,将从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前拐角部件16的距离L2定为700mm是基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理由相同的理由。除上述以外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 
对如上构成的卡车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当卡车10在对向交通的单侧一车线道路上行驶并在十字路口22右转时,在十字路口22停下并且等待直到在行驶道路19的对面车线上直行的对面车辆通过。在对面车辆通过后,卡车10的驾驶员看与卡车10的行驶道路19交叉的交叉道路21的右侧人行横道21a的状态并检查是否行人18正在穿行人行横道21a。这时,当驾驶员12是JF5的日本女性,从驾驶员12的瞳孔12c、12d到交叉道路21的右斜前方的车外的行人18的距离L1为5m,行人18的宽度A取155mm,这是日本7岁儿童的胸厚度A的平均值,则即使存在前拐角部件16,JF5的日本女性驾驶员12、即18岁以上的大部分日本驾驶员12也能够辨认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的部分(图9)。具体地,由于行人18从驾驶员12的双眼盲点区域突出到右眼盲点区域,所以驾驶员12能够用他/她的左眼12a看到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的部分。此外,由于18岁以上的日本人的瞳孔间距没有大的差别,所以如果JF5的日本女性驾驶员12能够识别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的部分,则18岁以上的几乎所有日本驾驶员12都能够可靠地辨认行人18。因此,卡车10的驾驶员12无需左右移动他/她的上身以辨认前拐角部件16的对面侧。驾驶员12仅通过移动他/她的头并在前拐角部件16的方向上直视就能够可靠地看到人行横道21a上的行人18,并且能够减轻驾驶员12的疲劳。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故省略重复说明。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前拐角部件16形成为具有宽度M,从而驾驶员12能够看到车外的行人18的宽度A的1/3以上部分。但 是,优选的是,前拐角部件16形成为具有宽度M,从而驾驶员12能够看到车外的行人18的宽度的1/2以上部分。此时,就坐在驾驶席上的驾驶员12看到时的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为61mm以下、优选为超过58mm并在61mm以下。该前拐角部件16的宽度的最大值(61mm)由下述式(2)求出(图1、图9及图14)。 
M=[[(1/2)×A-D]/L1]×L2+D    ......(2) 
将L1=5000mm、L2=700mm、D=58mm、A=155mm分别代入上述式(2),M=60.73mm,将小数点以后位数进行凑整,M=61mm。 
如果这样构成,JF5的日本女性驾驶员12、即18岁以上的几乎所有日本驾驶员12由于能够看到行人18的宽度A的1/2以上的部分,所以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提高行人18的识别性。 
此外,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卡车作为车辆。但是,载客汽车或者公共汽车也可以。 
此外,即使车辆的驾驶员是外国人,该外国人的瞳孔间距也与日本驾驶员的瞳孔间距几乎相同。即使对象物是外国7岁儿童,该外国7岁儿童的胸厚度几乎与日本7岁儿童的相同,即使对象物是外国6岁儿童,外国7岁儿童的肩宽也几乎与日本6岁儿童的肩宽相同。因此,本发明不仅可以应用在日本,而且能够应用在外国并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列举了在右手侧具有驾驶席的车辆,即所谓的右手侧驾驶车辆。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到所谓的左手侧驾驶车辆中。此时,本发明应用到驾驶席侧、即左手侧的前拐角部件中。 
另外,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风挡玻璃侧缘内表面安装到前重叠部的外表面上。如图15所示,也可以构成为:柱外侧面板32的外前侧凸缘32b具有第一接合边32e和第二接合边32f,其中,第一接合边32e与柱外侧主体32a一体地形成在柱外侧主体32a的前缘上并且沿着风挡玻璃13延伸,第二接合边32f经由柱折返部32d设置在第一接合边32e的端缘上,从而第二接合边32f与沿着柱内侧面 板31的驾驶员的视线方向设置的柱内侧主体31a接触或者接合。此时,由于前重叠部33不突出到风挡玻璃13的侧缘的相反侧,所以也能够提高前拐角部件16的对面侧的识别性。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不使用图15所示的内前侧凸缘31b,如图16所示,柱内侧主体31a还用作内前侧凸缘31b,从而前重叠部33可以通过内前侧凸缘31b和外前侧凸缘32b的第二接合边32f形成。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车顶面板的侧车顶部的侧缘作为接合到侧面内侧面板上的车顶构成部件。但是,如图17所示,接合到侧面内侧面板46上的车顶构成部件也可以是侧面外侧面板73。此时,侧面内侧面板46的侧面下侧凸缘46c与侧面外侧面板73的侧面下侧凸缘73b彼此接合,并且侧面内侧面板46的侧面上侧凸缘46b和侧面外侧面板73的侧面上侧凸缘73a与车顶面板45的侧缘一起彼此接合,从而车顶侧部件42形成为筒形。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侧面内侧面板与车顶面板的侧缘相互接合以将车顶侧面部件形成为筒形。但是,如图18所示,侧面内侧面板46的侧面下侧凸缘46c与车顶面板45的车顶下侧凸缘45e相互接合,在侧面内侧面板46的侧面上侧凸缘46b与车顶面板45之间形成预定间隙,从而车顶侧面部件42的横截面可以形成为大致筒形(大致C字形)。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头部内侧面板与车顶面板的前缘相互接合从而将车顶头部部件形成为大致筒形(大致C字形)。但是,如图19所示,头部内侧面板44的头部前侧凸缘44b与车顶面板45的车顶前侧凸缘45c相互接合,头部内侧面板44的头部后侧凸缘44c与车顶面板45的前部相互接合,从而车顶头部部件41可以形成为筒形。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可以应用于应力不会集中在上部接合部和下部接合部的前柱,并且能够改善前柱的上部和下部的接合强度。 

Claims (3)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中前柱(17)的上部经由上部接合面板(43)接合到车顶头部部件(41)的侧端部和车顶侧面部件(42)的前端部上,其中,
所述前柱(17)设置在风挡玻璃(13)的侧缘与侧门(14)的前缘之间,并且通过柱内侧面板(31)与柱外侧面板(32)的接合形成为筒状,
车顶头部部件(41)沿着所述风挡玻璃(13)的上缘设置,并且通过头部内侧面板(44)与车顶面板(45)的接合形成为筒状或者大致筒状,
车顶侧面部件(42)沿着所述侧门(14)的上缘设置,并且通过侧面内侧面板(46)与车顶形成部件(45、73)的接合形成为筒状或者大致筒状,
所述上部接合面板(43)设置在所述柱内侧面板(31)的驾驶室内侧,
所述柱内侧面板(31)具有内前侧凸缘(31b),该内前侧凸缘(31b)沿着所述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朝向所述风挡玻璃(13)的侧缘延伸,
所述内前侧凸缘(31b)的上部突出到所述头部内侧面板(44)的侧端部所延伸的面内,
所述柱外侧面板(32)具有沿着所述风挡玻璃(13)的内表面、且朝与所述风挡玻璃(13)的侧缘的相反方向延伸的外前侧凸缘(32b),
所述前柱(17)具有前重叠部(33),该前重叠部(33)是通过接合所述内前侧凸缘(31b)的柱外侧表面和所述外前侧凸缘(32b)的柱内侧表面而形成的,
所述风挡玻璃的侧缘内表面安装在所述前重叠部(33)的柱外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
内前侧凸缘(31b)的上端部突出到下述位置上,即,在该位置上,内前侧凸缘(31b)的上端部重叠在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为,
所述柱内侧面板(31)的上端部接合到所述侧面内侧面板(46)的前端部上。
CN2006800277200A 2005-07-29 2006-07-06 车辆前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30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9747/2005 2005-07-29
JP2005219747A JP4854229B2 (ja) 2005-07-29 2005-07-29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5228270A JP4854232B2 (ja) 2005-08-05 2005-08-05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28270/2005 2005-08-05
PCT/JP2006/313467 WO2007013275A1 (ja) 2005-07-29 2006-07-06 車両用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3041A CN101233041A (zh) 2008-07-30
CN101233041B true CN101233041B (zh) 2011-04-13

Family

ID=37790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772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3041B (zh) 2005-07-29 2006-07-06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54229B2 (zh)
CN (1) CN1012330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42189A1 (de) * 2009-09-18 2011-03-24 Audi Ag Fahrzeugkarosserieaufbau im Bereich A-Säule und Scheibenquerträger und zugeordnetes Fertigungsverfahren
JP5459160B2 (ja) * 2010-09-22 2014-04-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の製造方法
CN102686474B (zh) * 2010-10-20 2013-08-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JP5720397B2 (ja) * 2011-04-25 2015-05-2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032550B2 (ja) * 2012-12-12 2016-11-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上部構造
KR101439147B1 (ko) * 2013-04-19 2014-09-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사이드 스트럭처와 루프레일의 결합 구조 및 방법
KR101997289B1 (ko) * 2013-12-17 2019-07-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다중 골격 에이필라
JP6794837B2 (ja) * 2017-01-12 2020-12-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6897222B2 (ja) * 2017-03-27 2021-06-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7419678B2 (ja) * 2019-06-05 2024-01-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上部車体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48683B2 (ja) * 1989-10-30 1998-05-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骨格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314277A (zh) * 2000-03-21 2001-09-26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侧部构造
CN1323714A (zh) * 2000-05-17 2001-11-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车颈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4791B2 (ja) * 1987-03-26 1997-01-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ル−フ取付構造
SE467487B (sv) * 1987-05-08 1992-07-27 Atlas Copco Ab Hydraulisk momentimpulsgenerator
JP2817205B2 (ja) * 1989-06-12 1998-10-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ボデー構造
JP2000233768A (ja) * 1999-02-15 2000-08-29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48683B2 (ja) * 1989-10-30 1998-05-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骨格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314277A (zh) * 2000-03-21 2001-09-26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侧部构造
CN1323714A (zh) * 2000-05-17 2001-11-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车颈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3041A (zh) 2008-07-30
JP4854229B2 (ja) 2012-01-18
JP2007030780A (ja) 2007-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3041B (zh) 车辆前部构造
WO2007013275A1 (ja) 車両用前部構造
KR101668256B1 (ko) 차량의 접경부 구조
US7032959B2 (en) Lateral wall module for the body of a motor vehicle
EP1337428B1 (en) Door seal interface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space frame
US9592856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060055209A1 (en) Joint construction in upper part of center pillar
JP4854513B2 (ja) 車両用前部構造
CN103906674A (zh) 车辆用侧板构造
CN109747718B (zh) 汽车用柱结构
CN209870526U (zh) 一种双座无框车门轿车的b柱结构
JPWO2014163133A1 (ja) 車両用立柱サッシュを備えたドアサッシュ
CN100473574C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01203416B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7428377A (zh) 车辆用前柱
CN100358767C (zh) 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
CN215475375U (zh) 一种汽车b柱组件
JP2008006835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854232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WO2006134832A1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103118B2 (ja) 車両の側部ドア構造
JPH0742922Y2 (ja) クォータパネルのベルトライン部補強構造
KR910005939B1 (ko) 버스의 측부(side structure)차체구조
CN115593521A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JP2008006834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7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