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8767C - 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8767C
CN100358767C CNB2005100694808A CN200510069480A CN100358767C CN 100358767 C CN100358767 C CN 100358767C CN B2005100694808 A CNB2005100694808 A CN B2005100694808A CN 200510069480 A CN200510069480 A CN 200510069480A CN 100358767 C CN100358767 C CN 10035876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vehicle
rail
mentioned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694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6002A (zh
Inventor
楠本幸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6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60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87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876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slidable; foldable

Abstract

一种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可抑制在轨罩与车身外板间产生板接缝线,从而提高车辆的美观性并提高轨罩向车身的组装性。该车身构造具有用于覆盖滑轨(6)的轨罩(10),所述滑轨(6)设在车身侧面以用于引导滑动门,该轨罩(10)具有沿后侧玻璃(8)的下缘部延伸的罩部(11)、和从该罩部(11)的后端部沿后柱(16)延伸的延长部(12),并且,在上述罩部(11)的后端部,该轨罩(10)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被相对于车身定位。

Description

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已往的带滑动门车辆中,设置有覆盖滑轨的轨罩,所述滑轨朝向滑动门后方延伸(例如参照日本实用新型公告公报实公平5-17294号)。该轨罩覆盖滑轨的情形是:轨罩下部在车宽方向上与滑轨重叠,在该轨罩的下缘部与车身外板之间,仅留下用于引出门支承臂的间隙。这种轨罩的上缘部与滑轨上方的后侧玻璃的下缘部一起形成一条分界线,抑制在后部侧玻璃附近产生车身外板接缝线。
但是,即使采用上述的构造,也会在后侧玻璃后方的后柱附近产生轨罩与车身外板之间的板接缝线,因而会影响车辆的外观,因此这一点有待改进。
另外,轨罩从后侧玻璃的下缘部一直设置到滑轨,是比较大的部件,所以,这样的轨罩向车身的组装性也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能抑制轨罩与车身外板之间的板接缝线的产生,提高车辆的美观性,并且能提高轨罩组装到车身时的组装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具有用于覆盖滑轨(例如实施例中的中央滑轨6)的轨罩(例如实施例中的轨罩10),所述滑轨设在车身侧面,用于导引滑动门(例如实施例中的后门3),该轨罩具有沿后侧玻璃(例如实施例中的后侧玻璃8)的下缘部延伸的罩部(例如实施例中的罩部11)、和从该罩部的后端部沿后柱(例如实施例中的后柱16)延伸的延长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延长部12),上述罩部和上述延长部形成为一体,上述轨罩从车身侧面看大致为L形状,并且,在上述罩部的后端部,该轨罩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被定位于车身。
采用该构造,可抑制在后柱附近产生车身外板与轨罩的板接缝线。另外,虽然轨罩因具有罩部和延长部而成为较大型的部件,但是由于可以在该部件的罩部和延长部的连接部、即罩部的后端部,将该大型的轨罩平衡定位,所以,可容易地确保整个轨罩的组装精度良好。
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之特征在于:在上述罩部的前端部,上述轨罩在上下方向被定位于车身。
采用该构造,可容易地确保轨罩的上下位置及倾斜精度良好。
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之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部的后缘部朝向后方,并且,在该延长部的后缘部与车身外板之间设有遮蔽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遮蔽罩50)。
采用该构造,由于延长部的后缘部朝向后方,所以可抑制后柱附近产生板接缝线,并且可由遮蔽部件遮住产生于延长部后缘部与车身外板之间的间隙。
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之特征在于:上述轨罩具有中空的封闭截面构造。
采用该构造,既可抑制比较大型的轨罩的重量,又可提高其刚性。
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之特征在于:弹性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密封材36)夹于上述轨罩相向内面之间。
采用该构造,当有振动加在轨罩上时,可以防止轨罩产生回声。
采用技术方案1、2的构造,可抑制在后柱附近产生车身外板与轨罩的板接缝线,从而提高车辆的美观性。另外,可容易地确保整个轨罩的组装精度良好,提高轨罩的组装作业性。
采用技术方案3的构造,可抑制在后柱附近产生板接缝线,并且可遮住轨罩与车身外板间的间隙,从而可进一步提高车辆的美观性。
采用技术方案4的构造,既可抑制轨罩的重量,又可提高其刚性,从而可使该轨罩易于操纵,使其组装作业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采用技术方案5的结构,当有振动加在轨罩上时,可以防止轨罩产生回声,从而可提高车辆的商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方看本发明实施例之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右后方看上述车辆后部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侧看车身右侧轨罩的侧面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中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中C-C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从大致后方看车身后部开口的右侧缘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如无特别说明,则前、后、左、右等方向与车辆的朝向一致。
图1所示的车辆1是所谓的1.5厢式客车,这种车在单厢式车身前部具有较小型的发动机室。前门2和后门3用于开闭车辆1的车身侧部开口。其中,前门2是铰链开闭式门,其以在其前缘附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轴为中心转动;后门3是滑动开闭式门,其沿车辆侧面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后门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在其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上滑轨4和下滑轨5上,该上滑轨4和下滑轨5分别配设在车身侧部开口的上缘部和下缘部。后门3的后缘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在其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中央滑轨6上,该中央滑轨6配设在车身开口部的后方。
为了使各滑轨4、5、6不被从车身外侧看到,上滑轨4和下滑轨5分别被处于关闭状态的后门3所遮隐,中央滑轨6被与车身分体设置的轨罩10所遮隐。
同时参照图2、图3。轨罩10从车身侧面看大致呈L字形,具有罩部11和延长部12。罩部11沿前后方向延伸,实际上遮蔽了中央滑轨6。延长部12从罩部11的后部上缘朝向上方突出,沿上下方向延伸。
在后门3的门玻璃7的后方设有从车身侧面看大致呈方形的后侧玻璃8,罩部11沿着该后侧玻璃8的下缘部设置着,延长部12沿着后侧玻璃8的后缘部设置着。
在罩部11的后端部及延长部12的车内侧,从车顶14到后挡泥板15配设着后柱16(参照图7),因此,也可以说延长部12是沿着后柱16设置的。
如图4所示,在后挡泥板15上形成有凹部18,该凹部18是这样形成的:从后侧玻璃8的下缘部到位于该后侧玻璃8下方的中央滑轨6的附近,使后挡泥板15相对车身外表面朝车宽方向内侧变化。在形成了该凹部18的部位上安装着轨罩10的罩部11,该罩部11代替后挡泥板15而构成车身外表面。
另一方面,构成后柱16的外部部分的柱外部件16a比车身外表面靠内侧设置(参照图6、图7),轨罩10的延长部12代替该柱外部件16a而构成车身外表面。
在位于后侧玻璃8正下方部位的后挡泥板15上的车内一侧上接合着加强件19,该加强件19具有大致帽型截面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该加强件19和后挡泥板15形成封闭截面构造,从而构成了作为车身构架一部分的玻璃下构件。
加强件19的上侧接合法兰部19a从车内侧叠合在支承法兰部22上并与其接合,后挡泥板15上的该支承法兰部22支承后侧玻璃8用的密封条21。加强件19的下侧接合法兰部19b从车内侧叠合在后挡泥板15上并与其接合,其叠合的部位为与配设在凹部18内下侧的中央滑轨6同一高度的部位。
中央滑轨6沿前后方向延伸,其截面呈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大致コ字形的形状,在其底壁部6a上立设着多个焊接螺栓6b,这些焊接螺栓6b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且穿过后挡泥板15和加强件19的下侧接合法兰部19b。把螺母6c从车内侧螺合紧固在这些焊接螺栓6b上,从而将中央滑轨6固定在玻璃下构件的正下方部位上。
在中央滑轨6内,配设着可沿该中央滑轨6的长度方向移动的辊装置24,门支承臂25的一端部连接在该辊装置24上。门支承臂25被罩部11的下部从车外侧覆盖住。在被分隔为外部的凹部18内的滑轨配置空间部K内,门支承臂25避开中央滑轨6朝向下方延伸后弯曲,从形成在罩部11的下缘部与凹部18的下缘部之间的间隙S1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一直伸到与后门3的结合部。
为了使中央滑轨6不像暴露在车身外表面上时那样显眼,上述间隙S1的上下宽度设定为比中央滑轨6的上下宽度窄。标记26表示行李室装饰部件。
如图2、图3所示,轨罩10的罩部11从后门3的门后部分界线P1向后方延伸,转过车身角部,到达开闭车身后部开口的后车门27的后车门侧部分界线P2。轨罩10的上缘部与后侧玻璃8的下缘部一起形成玻璃下部分界线P3。罩部11的下缘部形成用于引出门支承臂25的上述间隙S1的上缘部,并且,该罩部11的下缘部的后端部与位于间隙S1后方的后组合灯28的上缘部一起,形成灯上部分界线P4的一部分。
轨罩10的延长部12从罩部11的后端部沿着后柱16向上方延伸到车顶14的后端部,并且越到上方越朝前方倾斜。延长部12的前缘部与后侧玻璃8的后缘部一起,形成玻璃后部分界线P5。延长部12的后缘部与转过车身角部的后车门玻璃29的侧缘部一起,形成上述后车门侧部分界线P2的上半部。
这里,延长部12的后缘部与罩部11的后端部一起朝向后方,换言之,朝向车身后端。因此,该延长部12与后车门27在前后方向呈相向状。另外,在延长部12的上端部与车顶14之间,设有侧反射镜32,该侧反射镜32与沿着车后门玻璃29上缘部设置的反射镜31相连续。
如图4、图5、图6所示,轨罩10具有中空的封闭截面构造,该中空的封闭截面构造是通过对钢板制的外罩部件34及内罩部件35的外缘部分进行折边加工而将它们接合成呈一体而形成的。在该轨罩10中,在外罩部件34和内罩部件35彼此接近的部位上充填着密封材36,而且该密封材36从外罩部件34和内罩部件35彼此相向的内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到达另一个表面上。作为弹性部件,该密封材36在硬化后也具有弹性。
如图5所示,在内罩部件35上的、罩部11后端部(延长部12的下端部)车内侧的部位上设有第一台座部41b,该第一台座部41b与设在后挡泥板15上的第一固定部41a对应。该第一台座部41b具有与上述第一固定部41a的外侧面相抵接的内侧面。
在第一台座部41b上立设着焊接螺栓37。该焊接螺栓37的颈部从第一台座部41b的内侧面中央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在第一固定部41a的外侧面中央设有供该焊接螺栓37的颈部穿过的第一螺栓通孔41c。焊接螺栓37是台阶形螺栓,在其颈部的底部上形成有圆柱状的轴部38。
下面,参照图3对具有与上述同样结构的部件进行说明。在内罩部件35上的、罩部11前端部车内侧的部位上设有第二台座部42b,该第二台座部42b与设在后挡泥板15上的第二固定部42a对应。在第二固定部42a上设有第二螺栓通孔42c,该第二螺栓通孔42c与立设于上述第二台座部42b上的焊接螺栓37对应(参照图4)。
另外,在内罩部件35上的、延长部12上端部车内侧部位上设有第三台座部43b,该第三台座部43b与设在后挡泥板15上的第三固定部43a对应。在第三固定部43a上设有第三螺栓通孔43c,该第三螺栓通孔43c与立设于上述第三台座部43b上的焊接螺栓37对应。
另外,在内罩部件35上的第一台座部41b与第二台座部42b之间设有第四、第五、第六台座部44b、45b、46b,这些第四、第五、第六台座部44b、45b、46b分别与第四、第五、第六固定部44a、45a、46a对应,该第四、第五、第六固定部44a、45a、46a以大致相等间隔设在后挡泥板15上的第一固定部41a与第二固定部42a之间。在上述各固定部上分别设有第四、第五、第六螺栓通孔44c、45c、46c,该第四、第五、第六螺栓通孔44c、45c、46c分别与立设于各台座部上的焊接螺栓37对应。
如图4、图5所示,在将轨罩10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下,使焊接螺栓37的轴部38穿过对应的螺栓通孔,把形成有轴部38的退让部的专用螺母39螺合拧紧在处于上述状态的螺栓的颈部上,从而将轨罩10固定在车身上。
下面,参照图3来说明轨罩10相对于车身的定位。首先进行延长部12和罩部11的连接部、即罩部11的后端部的定位,并将其作为整个轨罩10定位基准。具体地说,通过把第一螺栓通孔41c设定为与焊接螺栓37的轴部38全周吻合的圆孔,在罩部11的后端部进行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定位。
另外,该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定位,是借助第一台座部41b和第一固定部41a相抵接而完成的。
接着,进行前后方向较长的罩部11的前端部的定位,以确定轨罩10的上下位置和倾斜程度。具体地说,把第二螺栓通孔42c设定为长孔,使该长孔在上下方向上与焊接螺栓37的轴部38吻合、而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游隙。这样,既可以吸收罩部11长度方向的公差,又可以进行整个轨罩10的上下方向上的定位,同时确定轨罩10的以第一螺栓通孔41c为中心的倾斜程度。另外,与上述同样,该前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定位也是借助第二台座部42b和第二固定部42a相抵接而完成的。
然后,在上下方向较长的延长部12的上端部,把第三螺栓通孔43e设定为例如圆孔,使该圆孔在全周上相对于焊接螺栓37有游隙。这样,可吸收延长部12长度方向(上下方向)及与其大致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的公差。该上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定位,是借助第三台座部43b和第三固定部43a相抵接而进行的。加之在罩部11的前、后端部进行的左右方向的定位,整个轨罩10的左右位置及倾斜程度即可确定。
如上所述,在把轨罩10相对于车身定位后,用专用的螺母39将各台座部和固定部相连接,可容易地确保轨罩10的组装精度良好。在该状态下,轨罩10向车身的固定已经基本完成。最后,用专用螺母39,把在长度比延长部12长的罩部11的位于第一台座部41b与第二台座部42b之间的第四、第五、第六台座部44b、45b、46b,同第四、第五、第六固定部44a、45a、46a连接起来,由此完成轨罩10向车身的固定。
这里,轨罩10中的罩部11的前、后端部及延长部12的上端部向车身的固定是在车辆制造生产线的焊接阶段、即喷涂前的工序中进行的。另外,轨罩10中的罩部11的中间部分向车身的固定是在车辆生产线的组装阶段、即喷涂后的工序中进行的。
如上所述,在焊接阶段大致完成轨罩10向车身的固定,可以防止车身和轨罩10的颜色不均匀现象,而且通过在轨罩10和车身之间预先安装密封材,无需在组装阶段取下轨罩10进行密封,之后进行再次组装,可确保轨罩10与车身间的密封性和防音性良好。
如图4所示,密封条21安装在后挡泥板15的支承法兰部22上,它紧贴在配设于支承法兰部2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后侧玻璃8上。另外,后侧玻璃8的前缘部由弹性铰链支承着,从而可以开闭。在密封条21的下缘部车外侧上设有保持唇缘21a,轨罩10的上缘部进入该保持唇缘21a的内部而被其保持着。
如图6、图7所示,在延长部12与后柱16之间设有适当的间隙S2。由于延长部12的后缘部面朝后方,所以该间隙S2也随之在车身后端朝后方开放,但在车后门27打开时为了不使该间隙S2被从车辆后方看见,在延长部12的后缘部与柱外部件16a的后缘部之间设置了例如树脂制的遮蔽罩(遮蔽部件)50。
遮蔽罩50的断面形状大致呈L字形,它沿着后柱16延伸,具有底壁部51和侧壁部52。底壁部51从车宽方向稍稍倾斜;侧壁部52从该底壁部51的外侧缘部向大致后方延伸。遮蔽罩50的底壁部51从后壁部16b的后方重叠在该后壁部16b上,以便与柱外部件16a的后壁部16b一起构成车身后部开口侧部的排水部的底部。侧壁部52立设在底壁部51的外侧缘部上,它从车内侧重叠在轨罩10的延长部12的后缘部上。
在底壁部51的内侧缘部,在其背面侧(前侧)设有内侧密封部件53,该内侧密封部件53与柱外部件16a的后壁部16b密合;在侧壁部52的后缘部,在其车外侧设有外侧密封部件54,该外侧密封部件54与延长部12的后缘部密合。借助这些密封部件53、54,可阻止水进入轨罩10与柱外部件16a之间的间隙S2内。
在遮蔽罩50的背面侧沿着后柱16并排设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固定用夹子55,与其相应地,在柱外部件16a的后壁部16b上,形成了夹孔55a。通过使夹子55和夹孔55a卡合,将遮蔽罩50固定在车身上。另外,通过防浮起用的尼龙搭链56将遮蔽罩50的上端部固定在后柱16的上端部上。在底壁部51上的各固定用夹子55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位上设有用于防止摇晃的肋部57,该肋部57隔着缓冲材57a抵接在柱外部件16a的后壁部16b上。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中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具有覆盖中央滑轨6的轨罩10,该中央滑轨6设有车身侧面,用于引导构成为滑动门的后门3。该轨罩10具有罩部11和延长部12,罩部11沿着后侧玻璃8的下缘部延伸,延长部12从该罩部11的后端部沿着后柱16延伸。并且在罩部11的后端部,该轨罩10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被定位于车身。
采用该构造,可以抑制在后柱16的附近产生车身外板与轨罩10的板接缝线,因此可提高车辆的美观性。
另外,虽然轨罩10因具有罩部11和延长部12而成为较大型的部件,但是由于可以在该部件的罩部11和延长部12的连接部、即罩部11的后端部,将该大型的轨罩10平衡定位,所以,可容易地确保整个轨罩的组装精度良好,所以,可容易地确保整个轨罩10的组装精度良好,因而提高了轨罩10的组装性。
上述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中,由于上述轨罩10在上述罩部11的前端被在上下方向定位,所以,可容易地确保轨罩10的上下位置及倾斜精度良好。
另外,上述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中,由于上述延长部12的后缘部朝向后方,并且,在该延长部12的后缘部与车身外板之间设有遮蔽罩50,所以,可抑制后柱16附近产生板接缝线,并且可由遮蔽部件遮住产生于延长部12的后缘部与车身外板之间的间隙,所以,可进一步提高车辆的美观性。
另外,上述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中,由于上述轨罩10具有中空的封闭截面构造,所以,既可抑制轨罩10的重量,又可提高其刚性,从而可使该轨罩易于操纵,使其组装作业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而且,上述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中,在具有中空封闭断面构造的上述轨罩10内设有密封材36,作为弹性部件,该密封材36夹在轨罩10的相向的内面间,所以,当有振动加在轨罩10上时,该构造可以防止轨罩10产生回声,从而提高了车辆的商品性。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轨罩10也可以是树脂制的部件。同样地,遮蔽罩50也可以是钢板制的部件。
上述实施例的构造仅仅是一个例子,毫无疑问,本发明也能适用于具有非自动门、即只能手动开闭的滑动门的公知车辆,或普通的单厢式车辆。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更。

Claims (5)

1.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覆盖滑轨的轨罩,所述滑轨设在车身侧面以用于导引滑动门,该轨罩具有沿后侧玻璃的下缘部延伸的罩部、和从该罩部的后端部沿后柱延伸的延长部,上述罩部和上述延长部形成为一体,上述轨罩从车身侧面看大致为L形状,并且,在上述罩部的后端部,该轨罩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被定位于车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罩部的前端部,上述轨罩在上下方向被定位于车身。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延长部的后缘部朝向后方,并且,在该延长部的后缘部与车身外板之间设有遮蔽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轨罩具有中空的封闭截面构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弹性部件夹于上述轨罩相向内面之间。
CNB2005100694808A 2004-05-11 2005-05-09 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87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40986A JP4098273B2 (ja) 2004-05-11 2004-05-11 スライドドア付き車両の車体構造
JP140986/2004 2004-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6002A CN1696002A (zh) 2005-11-16
CN100358767C true CN100358767C (zh) 2008-01-02

Family

ID=35308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948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8767C (zh) 2004-05-11 2005-05-09 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226114B2 (zh)
JP (1) JP4098273B2 (zh)
CN (1) CN10035876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19244C (zh) * 2003-09-03 2009-07-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滑动门支撑结构
JP2009096290A (ja) * 2007-10-16 2009-05-07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後部構造
CN102029875B (zh) * 2010-11-29 2012-05-30 厦门金龙汽车车身有限公司 一种改造汽车侧围的无缝连接方法
CN103180198B (zh) * 2010-11-29 2016-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JP5796238B2 (ja) * 2014-02-07 2015-10-2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の開閉装置
JP6588998B2 (ja) * 2018-01-25 2019-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
JP6570672B2 (ja) * 2018-02-02 2019-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ポップアップガラス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9945B2 (ja) * 1988-08-22 1998-03-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式ドア車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DE19921877A1 (de) * 1999-05-12 2000-11-30 Daimler Chrysler Ag Schiebetürsystem und Abdeckung für die Führungsschiene einer Schiebetür
JP2003154851A (ja) * 2001-11-19 2003-05-27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用スライドドアのセンタレールカバーの取付け構造
CN1590690A (zh) * 2003-09-03 2005-03-0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滑动门支撑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5249B2 (ja) 1991-07-15 1998-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モノリシック液晶表示素子用基板の製造方法
JP3799809B2 (ja) * 1998-03-30 2006-07-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リヤ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ユニットの取付部構造
JP3930231B2 (ja) * 2000-06-29 2007-06-13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
JP3581122B2 (ja) * 2001-10-12 2004-10-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レールカバーの車体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9945B2 (ja) * 1988-08-22 1998-03-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式ドア車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DE19921877A1 (de) * 1999-05-12 2000-11-30 Daimler Chrysler Ag Schiebetürsystem und Abdeckung für die Führungsschiene einer Schiebetür
JP2003154851A (ja) * 2001-11-19 2003-05-27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自動車用スライドドアのセンタレールカバーの取付け構造
CN1590690A (zh) * 2003-09-03 2005-03-0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滑动门支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319944A (ja) 2005-11-17
CN1696002A (zh) 2005-11-16
JP4098273B2 (ja) 2008-06-11
US7226114B2 (en) 2007-06-05
US20050253421A1 (en) 2005-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8767C (zh) 带滑动门车辆的车身构造
CN100584681C (zh) 具有滑动门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US20160236722A1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662338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US9616936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1233041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05143021B (zh)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US8910987B1 (en) Vehicle body trim structure
KR20220045268A (ko) 차량의 펜더 마운팅 구조
US10864806B2 (en) Door for vehicle
CN108602536B (zh) 用于将挡泥板紧固到机动车辆的车身上的装置
JP2016150699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H0217924Y2 (zh)
CN108705922B (zh) 内嵌式滑门下导轨安装结构
US4659139A (en) Roof structure for vehicular sun-roof devices
KR20200101569A (ko) 차량용 도어
JPS6239933Y2 (zh)
KR200155890Y1 (ko) 차량의 센터 필러 결합구조
JPH086580Y2 (ja) トラック用サンバイザの取付構造
JP7103118B2 (ja) 車両の側部ドア構造
KR200158658Y1 (ko) 센터 필러의 보강 구조
JPH0542827A (ja) 自動車用ドア構造
KR0128645Y1 (ko) 자동차의 센터필러 하부의 결합구조
JPH0542825A (ja) 自動車用ドア構造
JP2000025649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