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9686B - 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 - Google Patents

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9686B
CN101219686B CN2007101991675A CN200710199167A CN101219686B CN 101219686 B CN101219686 B CN 101219686B CN 2007101991675 A CN2007101991675 A CN 2007101991675A CN 200710199167 A CN200710199167 A CN 200710199167A CN 101219686 B CN101219686 B CN 1012196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cam
main support
corner
er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991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9686A (zh
Inventor
今井亮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19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9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9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968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 B62H1/04Substantially U-shaped stands for embracing the rear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能够以更小的力进行操作,具有简单的构造并可实现轻型化,提高操作性。二轮机动车(10)的主支架(49)如下构成,即,在车架(11)上经由轴部件(52)转动自如地设置棒状部件(53),使该棒状部件(53)立起而使车轮从地面浮起,该主支架(49)具有:杆(56),其可转动地设置在车架(11)上并且在使棒状部件(53)立起时由乘坐者进行操作;凸轮(57),其与该杆(56)一体转动;凸轮承受部(58),其设于棒状部件(53)上并被凸轮(57)按压,伴随杆(56)的转动,由凸轮(57)按压凸轮承受部(58),使棒状部件(53)立起。

Description

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的改进。
背景技术
提出有如下结构的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即,在车架上经由轴转动自如地设置支脚,使该支脚立起而使车轮从地面浮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5-76774号公报(图2、图4)
在专利文献1的图2中,主支架具有支脚1、经由轴2可摆动地安装在该支脚1上端部的连杆体3、在该连杆体3上经由轴4设于车体5侧的保持片6、经由轴9设于该保持片6上并按压连杆体3的凸轮11、安装在该凸轮11上并使凸轮11转动的杆10以及脚踏板13、对使支脚1立起时的位置进行定位的限位器8。
图中,附图标记3以及12为弹簧。
在该文献的图4中,在主支架上设有左右连杆体3、3以及按压这些连杆体3、3的凸轮11、11。
在搭起主支架时,操作支脚1而在假定的位置立起,然后,操作杆10而使凸轮11、11转动以按压连杆体3、3,能够以较小的力来搭起支脚1。
但是,专利文献1的主支架在左右分别具有凸轮11、11和连杆体3、3。因此,构件数量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若构件数量增多,则主支架的重量增加,故而在车轮的轻量化方面不理想。
另外,在搭起主支架时,操作支脚1,伴随有操作杆10这样的复杂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主支架,能够以更小的力进行操作,具有简单的结构并可实现轻量化,能够提高操作性。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在车架上经由轴部件转动自如地设有棒状部件,使该棒状部件立起而使车轮从地面浮起,其特征在于,该主支架具有杆、与该杆一体转动的凸轮以及凸轮承受部,所述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在使所述棒状部件立起时由乘坐者进行操作,所述凸轮承受部设于所述棒状部件上,被所述凸轮按压,伴随所述杆的转动,由所述凸轮按压所述凸轮承受部,使所述棒状部件立起。
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凸轮承受部具有与所述凸轮抵接的滚柱部。
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述凸轮如下地形成,即,在所述棒状部件接近收纳位置的部位,使所述棒状部件的转角比所述杆的转角大。
本发明第四方面,所述凸轮如下地形成,即,在所述棒状部件接触地面之后,使所述棒状部件的转角比所述杆的转角小。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主支架形成具有杆、与该杆一体转动的凸轮以及设于棒状部件上并且被凸轮按压的凸轮承受部的简单结构。主支架由于形成简单的结构,故具有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棒状部件立起的功能,可实现轻型化。
而且,由于仅通过杆的转动操作就能够搭起主支架,故能够简单地进行操作,可提高操作性。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凸轮承受部具有与凸轮抵接的滚柱部,经由滚柱部从凸轮向凸轮承受部传递力,故而伴随于凸轮的移动,滚柱部转动。即,由于凸轮与凸轮承受部间的运动伴随有滚动,故与伴有滑动的运动相比,能够减少凸轮与凸轮承受部间的摩擦损失。
由于能够降低摩擦损失,故能够以更小的力使主支架立起。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中,在使棒状部件立起的情况下,在棒状部件接近收纳位置且旋转操作不需要大力的区域,与棒状部件位于接近立起位置的区域时相比,杆的转角比棒状部件的转角大。因此,在立起操作的前半程,能够使棒状部件顺畅地转动。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中,在使棒状部件立起的情况下,棒状部件与地面接触之后接近立起位置,在转动操作需要大力的区域,使棒状部件的转角比杆的转角小。因此,在立起操作的后半程,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棒状部件转动。因此,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棒状部件立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二轮机动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支架以及主支架周边的侧面图。
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图3的4-4线剖面图。
图5是图3的5-5线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7(a)、(b)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说明图(直到到达棒状部件接触地面的接地位置)。
图8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说明图(使棒状部件位于立起位置时)。
图9是说明实施例的主支架的荷重特性与比较例的主支架的荷重特性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二轮机动车;49:主支架;52:轴部件;53:棒状部件;56:杆;57:凸轮;58:凸轮承受部;60:车轮;68:滚柱部;θ:杆的转角;α:棒状部件的转角;G: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另外,附图为沿符号的方向所看到的。
图1是本发明的二轮机动车的左侧面图,二轮机动车10具有车架11,该车架11由车架主体12、与该车架主体12相连的后部车架13构成。
车架主体12主要包括:从构成车体14的前部的头管14a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5L、15R(仅表示纸面侧的附图标记15L);安装在主框架15L、15R后端部并且具有枢轴16的左右一对枢轴板17L、17R(仅表示纸面侧的附图标记17L);从枢轴板17L、17R的上部向斜后上方立起,然后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位导轨18L、18R(仅表示纸面侧的附图标记18L);将座位导轨18L、18R的后端部与所述枢轴板17L、17R的中间部之间连接并支承座位导轨18L、18R的左右一对中间板19L、19R(仅表示纸面侧的附图标记19L)。由图2对后部车架13进行详细说明。
在主框架15L、15R的下方,经由连接部件21a~21c悬挂设有发动机22。该发动机22为水平对置型六缸水冷式发动机。
在枢轴板17L、17R上,以枢轴16为中心可上下摆动地安装有左右一对后摆臂24L、24R(仅表示纸面侧的附图标记24L),在这些后摆臂24L、24R的后端部经由后轮车轴25可转动地安装有后轮26。后轮26利用发动机22的驱动力被驱动。
在后摆臂24L、24R的中间部,经由连杆机构27立设安装有后缓冲单元28,后缓冲单元28的上端部安装在主框架15侧形成的托架29上。
在头管14a上掌舵自如地安装有前叉32,在该前叉32上经由前轮车轴33安装有前轮34,在前叉32的上端部安装有转向手柄35。
在主框架15L、15R的前部侧方,在主围罩36的侧方形成有开口部37,与该开口部37相对而配置有将发动机22冷却的散热器单元38。
图中,附图标记41为前盘制动器单元,42为前圆板,43为覆盖车辆前方的前围罩,44为风窗玻璃,46为前挡泥板,47为消音器,48L、48R为左右一对主支架托架,49为主支架,50为乘坐者乘坐的座位,51为蓄电池。
图2是本发明的主支架以及主支架周边部的侧面图,在主框架15L、15R的后端部连接有支承枢轴16的枢轴板17L、17R,在这些枢轴板17L、17R的上部延伸设有座位导轨18L、18R,从枢轴板17L、17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主支架托架48L、48R。
主支架49在作为车架11的一构成元件的主支架托架48L、48R上沿图中表里方向安装轴部件52,经由该轴部件52转动自如地设置作为支脚的棒状部件53,使该棒状部件53立起而使车轮(图1的附图标记60)从地面浮起,能够在使车体14立起的状态下稳定地保持。车轮60是指图1的后轮26或前轮34。
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是图3的4-4线剖面图。以下,参照图3和图4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凸轮机构,利用想象线来表示安装于棒状部件53和主支架托架48L之间的弹簧部件54。
主支架49包括:架设于主支架托架48L、48R之间的凸轮轴61;与该凸轮轴61同轴配置并且在乘坐者搭起主支架时进行操作的杆56;与该杆56一体转动的凸轮57;配置在所述凸轮轴61的下方且安装在主支架托架48L、48R上的轴部件52;可转动地设置在该轴部件52上的作为支脚的棒状部件53;从该棒状部件53向后方延伸并具有滚柱部68的凸轮承受部58;安装在所述棒状部件53与主支架托架48L、48R之间并保持在收纳棒状部件53的位置上的弹簧部件54,凸轮57与凸轮承受部58抵接。
在左主支架托架48L与设于该左主支架托架48L内侧的中间主支架托架48R之间,经由轴承59、59可转动地架设凸轮轴61,在该凸轮轴61的一端61a,在车轮外侧安装转动凸轮轴61的杆56,在凸轮轴61的中间部、在左主支架托架48L与中间主支架托架48R之间形成花键部62,在该花键部62上安装与凸轮轴61一体转动的凸轮57。图中,附图标记63为将杆固定在凸轮轴61上的小螺栓。
凸轮承受部58具有从棒状部件53沿水平方向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承受部件65L、65R;架设在这些承受部件65L、65R上的支承轴(受軸)66;经由轴承67、67可转动地设于该支承轴66上的滚柱部68。在本实施例中,支承轴66利用螺栓。图中,附图标记71表示衬垫,72表示将支承轴66固定于承受部件65L、65R上的螺母。
即,凸轮承受部58具有与凸轮57抵接的滚柱部68,随着杆56的转动,利用凸轮57按压凸轮承受部58的滚柱部68,使与该凸轮承受部58的滚柱部68一体转动的棒状部件53立起而构成。
图5是图3的5-5线剖面图,用于说明在左主支架托架48L上安装有成为支脚的棒状部件53的结构。
在左支架托架48L上设置棒状部件53,在形成于该棒状部件53的上端部附近的孔73中,从外侧安装作为轴部件52的螺栓74。即,在左主支架托架48L上可转动地安装有棒状部件53。
图6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分解立体图,在左主支架托架48L与中间主支架托架48R之间配置凸轮57,凸轮轴61插通该凸轮57,在该凸轮轴61上安装杆56,在左主支架托架48L的外侧配置棒状部件53,在该棒状部件53的后方且左主支架托架48L的内侧附设有被所述凸轮57按压的凸轮承受部58。
另外,在车体14的右侧设有棒状部件53,在这些棒状部件53、53之间架设有用于提高强度的十字部件75。
返回到图3,主支架49具有:杆56,其可转动地设于车架11上,在使棒状部件53立起时由乘坐者进行操作;凸轮57,其与所述杆56一体转动;凸轮承受部58,其设于棒状部件53上并被凸轮57按压。
接下来对以上说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7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说明图(直到到达棒状部件接触地面的接地位置),对伴随于杆56的转动,由凸轮57按压凸轮承受部58并使棒状部件53立起的一系列作用进行说明。
在(a)中,对棒状部件53位于收纳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棒状部件53与地面G大致平行。
棒状部件53利用弹簧部件54被保持在与地面G大致平行的收纳位置。此时,通过设于棒状部件53的凸轮承受部58支承凸轮57,与该凸轮57一体形成的杆56被按压向车架11侧并被保持。
(b)是使杆56向图中箭头标记b方向转动并使棒状部件53位于接地位置的说明图。此时,棒状部件53位于相对地面G大致倾斜50°的位置。
为了使棒状部件53立起,使杆56进一步向图中箭头标记b方向转动。
图8是本发明的主支架的作用说明图(棒状部件位于立起位置时),使杆56向箭头标记c方向转动并使棒状部件53位于立起位置。在立起位置,凸轮承受部58的滚柱部68到达与凸轮57上形成的小凹部78卡合的位置,搭起主支架49的一系列操作结束。
在将主支架49拆下时,从二轮机动车(图1的附图标记10)向前方压出,若使棒状部件53以轴部件52为中心向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利用弹簧部件54将棒状部件53拉靠向车体14侧,故而能够容易地拆下。
图9是说明实施例的主支架的荷重特性与比较例的主支架的荷重特性的图。
(a)是实施例的荷重特性,纵轴表示使杆转动时所需的力,横轴表示搭起脚进行操作时杆(图7的附图标记56)的转角(θ),θ取0°~10°的值。
杆56的转角(θ)大致为45°之后,杆56的转动操作所需的力急剧增加,在θ为50°~60°的范围内表示峰值P1,之后逐渐减小到110°。
(b)表示比较例,纵轴表示使杆转动时所需的力,横轴表示搭起脚进行操作时棒状部件的转角(α),α取0°~90°的值。
另外,比较例是指通常广泛利用,不具有以小力进行操作的功能的主支架搭起时的荷重特性,在实施例中,也可以考虑使未图示的脚踏板部件从棒状部件53向后方延伸设置,将脚搭在该脚踏板部件上而直接操作棒状部件(图7的附图标记53)以搭起主支架时的特性。
在板状部件53的转角(α)大致为50°(接地位置)之后,棒状部件53的转动操作所需的力急剧增加,在α为60°~70°的范围内表示峰值P2,之后逐渐减少到90°(立起位置)。
在此,将实施例的峰值与比较例的峰值进行比较,在实施例中为P1,在比较例中为P2,P1<P2。即,实施例与比较例相比,能够以更小的力搭起主支架。
返回到图7,在本发明中,凸轮57如下形成,即,在棒状部件53接近收纳位置处,使棒状部件53的转角(α)比杆56的转角(θ)大。即,θ<α地形成凸轮57。
在使棒状部件53立起的情况下,在棒状部件53接近收纳位置且旋转操作不需要大力的区域,与接近立起位置处相比,使杆56的转角(θ)比棒状部件53的转角(α)小。因此,在立起操作的前半程,能够使棒状部件53顺畅地转动。
返回到图8,在使棒状部件53立起时,在棒状部件接触地面之后,在接近立起位置且转动操作需要大力的区域,棒状部件的转角(α)比杆的转角(θ)小。即,α<θ地形成凸轮57。
因此,在立起操作的后半程,能够以更小的力转动棒状部件。因此,能够以更小的力立起棒状部件。
如上所述,如下地形成凸轮57的形状,即,在棒状部件53接近收纳位置处,使棒状部件53的转角α比杆56的转角θ大,在接触地面G之后,使棒状部件53的转角α比杆56的转角θ小,故而不损害操作性,能够以较轻的力进行主支架的搭起操作。
另外,由于仅通过杆56的转动操作即可搭起主支架,故能够简单地进行操作。例如,在进行棒状部件53的操作之后,不会伴随需要操作杆56等复杂的操作。
返回到图6,主支架49构成为具有杆56、与该杆56一体转动的凸轮57、设于棒状部件53上并被凸轮57按压的凸轮承受部58的简单结构。
主支架49形成简单的结构,故在具有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棒状部件53立起的功能的主支架49中,可谋求其轻量化。例如,与具有连杆和凸轮的主支架49相比,无需连杆,故而能够实现主支架49的轻量化。由于为简单的结构,容易实现主支架49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能够将以往从棒状部件的下部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脚踏板省略,故可进一步实现主支架49的轻量化。
以往,作为消除搭起主支架时的荷重的技术,具有利用电机等的动力使棒状部件直立而搭起支架的技术。根据该技术,会使主支架的构造复杂化或重量增加。
在这一点上,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轻量化。而且,能够将成本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主支架49,无需连杆等、能够减少构件数量。若减少构件数量,则将构件间设置的轴部件的滑动部或滚动部的摩擦损失抑制得较低,故而能够以更小的力使主支架49立起。
另外,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也可以省略凸轮承受部具有的滚柱部。
而且,凸轮也可以如下地形成,即,在棒状部件靠近收纳位置处,使杆的转角与棒状部件的转角相同。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

Claims (2)

1.一种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在车架上经由轴部件转动自如地设有棒状部件,使该棒状部件立起而使车轮从地面浮起,
该主支架具有杆、与该杆一体转动的凸轮以及凸轮承受部,所述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在使所述棒状部件立起时由乘坐者进行操作,所述凸轮承受部设于所述棒状部件上,被所述凸轮按压,
所述凸轮承受部具有与所述凸轮抵接的滚柱部,
所述凸轮如下地形成,即,在所述棒状部件接近收纳位置的部位,使所述棒状部件的转角比所述杆的转角大,且在所述棒状部件接触地面之后,使所述棒状部件的转角比所述杆的转角小,
伴随所述杆的转动,由所述凸轮按压所述凸轮承受部,使所述棒状部件立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轮上形成有在棒状部件位于立起位置时与所述滚柱部卡合的小凹部,所述滚柱部到达与所述小凹部卡合的位置时,搭起所述主支架的一系列操作结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的转角为0°~110°,
所述杆的转动操作所需的力增加,在所述杆的转角为50°~60°的范围内表示峰值,之后到所述杆的转角为110°,所述杆的转动操作所需的力逐渐减小。
CN2007101991675A 2006-12-28 2007-12-18 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96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5402A JP4546451B2 (ja) 2006-12-28 2006-12-28 自動二輪車のメインスタンド
JP355402/06 2006-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9686A CN101219686A (zh) 2008-07-16
CN101219686B true CN101219686B (zh) 2012-10-24

Family

ID=39582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16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9686B (zh) 2006-12-28 2007-12-18 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93962B2 (zh)
JP (1) JP4546451B2 (zh)
CN (1) CN1012196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46994B2 (ja) * 2008-02-26 2012-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スタンド取り付け構造
JP5394268B2 (ja) * 2010-01-18 2014-0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タンド装置
DE102011010909A1 (de) * 2011-02-10 2012-08-16 Roland Thürmel Bewegliche Beinablagen zum Auf- und Abständern oder zur Sitzabsenkung eines kurvenneigbaren Zwei- oder Dreirades
JP6501346B2 (ja) * 2014-12-09 2019-04-17 朝日電装株式会社 サイドスタンドの位置検出装置
JP6323958B2 (ja) * 2016-03-31 2018-05-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タンド支持部構造
JP6815348B2 (ja) * 2018-03-28 2021-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スタンドおよびサイドスタンドの製造方法
CN110901795B (zh) * 2019-12-09 2021-05-28 佛山市朗诺运动器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力矩变化的电动车用省力支架
JP7399993B2 (ja) 2022-01-28 2023-12-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転車用両脚スタンドおよび自転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9252A (en) 1976-05-17 1977-11-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JPS5845180Y2 (ja) * 1978-11-21 1983-10-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スタンド
JPS5576774A (en) * 1978-12-02 1980-06-10 Yamah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made of synthetic resin for motorcycle
JPS584676A (ja) * 1981-06-30 1983-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スタンド起立方法及びスタンド装置
JPS5845180U (ja) 1981-09-22 1983-03-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ホ−ン取着装置
JPS59143782A (ja) * 1983-02-04 1984-08-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センタ−スタンド
CH657818A5 (de) * 1983-02-15 1986-09-30 Pletscher Fa Geb Fahrrad- oder motorfahrrad-stuetze.
JPS59177570U (ja) * 1983-05-16 1984-11-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スタンド
JPS59192479U (ja) * 1983-06-09 1984-12-20 佐藤 晋弥 二輪車のスタンド
JPS6136484U (ja) * 1984-08-08 1986-03-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メインスタンド装置
JPS61175186A (ja) * 1985-01-30 1986-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タンド
JPH062474B2 (ja) * 1985-02-20 1994-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2輪車用メインスタンド装置
JPH01158289U (zh) * 1988-04-13 1989-11-01
JPH05238440A (ja) * 1992-02-28 1993-09-1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スタンド起立装置
JP4785255B2 (ja) * 2001-01-19 2011-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サイドスタンド装置
DE10317671A1 (de) 2003-04-17 2004-10-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Motorradständer
JP4490836B2 (ja) * 2005-01-24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変速機のモード切換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9686A (zh) 2008-07-16
JP2008162460A (ja) 2008-07-17
US20080157503A1 (en) 2008-07-03
JP4546451B2 (ja) 2010-09-15
US7793962B2 (en) 2010-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9686B (zh) 二轮机动车的主支架
JPH0215438B2 (zh)
CN1269681C (zh) 摩托车的车座设置结构
JP2006264510A (ja) 自動車
CN106573517A (zh) 机动车
CN101837746B (zh) 一种汽车座椅调高装置
CN211223709U (zh) 双调整轮的多轮车防侧翻车身系统
FR2694240A1 (fr) Véhicule automobile à empattement variable.
CN112061284A (zh) 一种摇摆三轮车
JP3179304U (ja) 揺動自動3輪車における揺動ロック機構
CN112061283A (zh) 一种横置摇摆机构及具有横置摇摆机构的三轮车
CN108297930A (zh) 一种转向及悬架系统
CN111959658A (zh) 一种具有防侧翻车身机构的多轮车
CN207917048U (zh) 可侧倾倒三轮电动车
CN102806954B (zh) 自动侧倾单后轮驱动三轮车架
JP2006264511A (ja) 自動車の操舵装置
CN205675158U (zh) 一种设有可整体倾斜行驶的倒三轮前转向机构
US4283074A (en) Narrow track economy motor vehicle
CN213057355U (zh) 一种摇摆三轮车
CN202847868U (zh) 自动侧倾单后轮驱动三轮车架
CN110843982B (zh) 双调整轮的多轮车防侧翻车身系统
CN210852752U (zh) 一种反向三轮车用的车头
CN202113244U (zh) 轮椅搬送装置
CN205707051U (zh) 一种车辆的摆动转向结构
CN213921341U (zh) 三轮车的后轮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

Termination date: 201512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