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93741A - 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和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和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93741A
CN101193741A CNA2006800206188A CN200680020618A CN101193741A CN 101193741 A CN101193741 A CN 101193741A CN A2006800206188 A CNA2006800206188 A CN A2006800206188A CN 200680020618 A CN200680020618 A CN 200680020618A CN 101193741 A CN101193741 A CN 1011937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plastic
foam
resin
foam uni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06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93741B (zh
Inventor
斋藤诚
德永泰之
长津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93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3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93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37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36After-treatment
    • C08J9/40Impregnation
    • C08J9/42Impregnation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8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a layer of foamed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C08J9/12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by a physical blow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2With component specified as adhesive or bonding ag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7With nonvoid component of specified composition
    • Y10T428/249991Synthetic resin or natural rub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7With nonvoid component of specified composition
    • Y10T428/249991Synthetic resin or natural rubbers
    • Y10T428/249992Linear or thermoplast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7With nonvoid component of specified composition
    • Y10T428/249991Synthetic resin or natural rubbers
    • Y10T428/249992Linear or thermoplastic
    • Y10T428/249993Hydrocarbon poly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是具有高发泡倍率的发泡部件也可以抑制或防止在从载带上剥离时的泡沫破损的发泡部件。所述发泡部件具有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该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含有使高压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热塑性树脂中后经过减压工序形成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其特征在于,在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及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中的至少一层。

Description

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和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以及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更详细地说,涉及即使是具有高发泡倍率的发泡部件,也可抑制或防止从载带上剥离时的泡沫破损的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和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发泡部件通常根据使用的部件的形状,被冲裁成需要的形状,另外,为了容易地固定在部件上,对发泡部件的表面实施粘着加工,但实施了这样的加工的发泡部件并不容易操作,因此为了有效地输送到规定的场所,有时使用载带。即,在将发泡部件紧密贴合在载带上的状态下,实施各种加工(冲裁加工或粘着加工等),在加工后进行输送。另一方面,在加工后,需要将发泡部件从载带上剥离下来,发泡部件的表面强度低(弱)的情况下,在剥离时,有时破坏发泡部件。特别是高发泡倍率的情况[例如使高压的非活性气体(例如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等)渗透于热塑性树脂中后经过减压的工序而形成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等]下,由于气泡壁的厚度薄,所以在剥离时的破坏显著。
另外,为了提高发泡体的粘着性或密封性,在发泡体的表面上设置树脂层,这是公知的。例如,以提高密封性为目的(没有考虑发泡层的增强或用载带的输送),提出了将比橡胶发泡体更柔软的软质被膜设置在具有独立气泡和连续气泡这两种气泡的橡胶发泡体的上下面的一个面上的发泡体(参照专利文献1)。再者,提出了:在聚烯烃类树脂发泡体的表面上形成由聚氨酯类的热塑性聚合物组合物制成的层,在该层上实施由极性聚合物制成的表面处理层,由此得到强韧性、耐损伤性、耐摩损性等优异的发泡体(参照专利文献2)。而且,还提出了:用聚氯丁二烯类粘结剂组合物处理发泡体表面的发泡体(参照专利文献3)、在发泡体表面上设置易水溶层(聚乙烯醇层等)的发泡体(参照专利文献4)等。
专利文献1:特开平9-1318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366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5-24143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10-373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和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即使该发泡部件具有高发泡倍率,也可抑制或防止从载带上剥离时的泡沫破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作用性优异的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以及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悉心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在发泡体的表面上形成特定的热塑性树脂层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发泡体具有高发泡倍率,即使气泡壁的厚度薄,也可有效地抑制或防止从载带上剥离时等起因于气泡壁薄度的泡沫破损。本发明就是基于这些发现而完成的。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发泡部件,该发泡部件具有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该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含有使高压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热塑性树脂中之后经过减压工序而形成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其特征在于,在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及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中的至少一层。
作为构成上述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热塑性树脂,优选聚烯烃类树脂。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表观密度优选0.2g/cm3以下。
再者,构成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20℃以下。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可具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交联的构造。
而且,作为构成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可优选使用硬链段部分的含有比率不足50摩尔%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作为构成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优选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泡部件叠层体,该发泡部件叠层体具有利用载带保持发泡部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发泡部件作为发泡部件,而且具有以发泡部件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表面和载带的粘着面接触的形态将发泡部件紧密贴合在载带上的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气/电子设备,该电气/电子设备使用了发泡部件,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发泡部件作为发泡部件。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发泡部件即使是具有高发泡倍率的发泡部件,也可以抑制或防止在从载带上剥离时的泡沫破损。而且,再作用性优异。
具体实施方式
[发泡部件]
本发明的发泡部件具有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该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通过在热塑性树脂中渗透高压非活性气体后经过减压工序而形成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而得到,在上述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至少一面上具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这样,通过在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至少一面(单面或双面)上设置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对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特性(例如伸长性、柔软性等)没有带来影响,可有效地提高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表面的强度。因此,在使发泡部件紧密贴合在载带上的状态下,实施各种加工后,即使从载带上剥离下来[特别是即使以高速(例如剥离速度为10m/min)剥离],在发泡部件的发泡体层中,也不会产生导致破坏的泡沫破损,可以容易地使之剥离下来。
具体地,在加工或输送发泡部件时,利用载带保持发泡部件,在加工或输送后,从载带上剥离发泡部件并使用。在这样的输送或加工时,用载带保持发泡部件的动作,关系到在低速下的剥离现象,在加工或输送时,需要具有不发生剥离的充分的粘接力(例如在23℃、50RH%、拉伸速度:0.3m/min、剥离角度:180°下剥离时测定的粘接力为0.6N/20mm以上等)。另一方面,从载带上剥离发泡部件的动作,关系到在高速下的剥离现象,关于该高速下的剥离(高速剥离:例如拉伸速度:10m/min的情况等),必须在载带和发泡部件的界面上剥离的界面剥离的状态下进行剥离。
本发明的发泡部件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所以使之紧密贴合在载带上并使之保持、从载带上以低速剥离时的粘接力(例如在23℃、50RH%、拉伸速度:0.3m/min、剥离角度:180°下使之剥离测定时的粘接力)为0.6N/20mm以上,即使在被保持在载带上的状态下进行加工或输送,在加工或输送中,发泡部件也被保持在载带上。另一方面,使发泡部件保持在载带上的状态下进行加工或输送后,必须使发泡部件从载带上剥离下来,但即使从载带上使之以高速剥离下来(如即使以拉伸速度10m/min使之剥离),也可以在发泡部件和载带的界面上使之剥离,抑制或防止导致发泡部件的发泡体层产生破坏的泡沫破损。
而且,发泡部件由于具有上述结构(特别是通过使用具有交联了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构造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作为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因此可发挥优异的再作用性。具体地,本发明的发泡部件例如在使发泡部件压缩到50%的状态下紧密贴合在被粘附体上,即使在50℃下老化7天后,发泡部件也没有破损,可以从被粘附体上容易地剥离下来。另外,所谓再作用性,是指发泡部件作为防尘材料或密封材料被组装入电气/电子机器等中时,不会紧密贴合在机器框体的树脂面或金属面、图像显示部的玻璃面等上,可以容易剥离的特性。发泡部件完全紧密贴合如上所述的被粘附体的表面上时,因保养等而拆分机器时,发泡部件破损,具有不能发挥作为防尘材料或密封材料的功能的可能性。再者,如果发泡部件不能容易地从被粘附体上剥离下来,在拆分时,每种原材料就难以分别回收,有阻碍原材料的再利用化的可能性。因此,发泡部件优选具有优异的再作用性。
(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
在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上形成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只要是由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形成的层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构成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只要是具有多元醇成分和多羧酸成分的反应(缩聚)而得到的酯键部位的树脂,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多元醇,例如举出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1,6-己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甲基-2,4-戊二醇、1,7-庚二醇、2,2-二乙基-1,3-丙二醇、2-甲基-2-丙基-1,3-丙二醇、2-甲基-1,6-己二醇、1,8-辛二醇、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1,3,5-三甲基-1,3-戊二醇、1,9-壬二醇、2,4-二乙基-1,5-戊二醇、2-甲基-1,8-辛二醇、1,10-癸二醇、2-甲基-1,9-壬二醇、1,18-十八烷二醇、二聚物二醇(dimerdiol)等脂肪族二醇;1,4-环己烷二醇、1,3-环己烷二醇、1,2-环己烷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2-环己烷二甲醇等脂环式二醇;双酚A、双酚A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双酚S、双酚S的环氧乙烷加成物、苯二甲基二醇、萘二醇等芳香族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聚乙二醇、一缩二丙二醇等醚醇等二醇成分等。另外,作为多元醇成分,可以是聚醚多醇或聚酯多醇等聚合物形态的多元醇成分。作为上述聚醚多醇,例如举出使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四氢呋喃等开环聚合而得到的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以及使它们共聚而得到的共聚醚等聚醚二醇等。而且,作为多元醇成分,例如可使用甘油、三羟甲基丙烷、1,2,4-丁三醇、1,2,5-戊三醇、1,2,6-己三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等三元以上的多元醇。
再者,作为多羧酸成分,例如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4,4′-联苯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乙二酸、琥珀酸、甲基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12-十二烷二酸、1,14-十四烷二酸、二聚酸等脂肪族二羧酸;1,4-环己烷二甲酸、1,3-环己烷二甲酸、1,2-环己烷二甲酸等脂环式二羧酸等二羧酸成分等。而且,作为多羧酸成分,例如也可使用1,2,4-丁烷三羧酸、1,2,5-己烷三羧酸、1,2,4-环己烷三羧酸、偏苯三酸、苯均四酸等三元以上的多元羧酸。另外,作为多羧酸成分,也可以是这些羧酸的酸酐或低级烷基酯。
多元醇成分或多羧酸成分可分别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具体地,作为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具体例,例如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在本发明中,作为热塑性聚酯类树脂,例如可优选使用商品名“拜伦”系列(东洋纺社制)等。具体地,例如举出“拜伦290”(玻璃化转变温度64℃)、“拜伦300”(玻璃化转变温度9℃)、“拜伦GK-110”(玻璃化转变温度42℃)、“拜伦29SS”(使“拜伦290”溶解于甲苯/丁酮(重量比:80/20)的混合溶剂中的物质)、“拜伦30SS”(使“拜伦300”溶解于甲苯/丁酮(重量比:80/20)的混合溶剂中的物质)等。
作为热塑性聚酯类树脂,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下,特别优选15℃以下。在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超过20℃时,虽然也取决于构成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种类,但在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表面上涂布热塑性聚酯类树脂时,根据收缩率的不同,有时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产生卷曲;当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下时,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不易产生卷曲。
另外,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按照使用差示扫描热量计(DSC)的测定方法,求出再升温时的所谓“DSC曲线”,可求出JIS K 7121中规定的外推玻璃化转变开始温度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
这样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可具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交联而得到的结构、未交联的结构的任一种。因此,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根据需要可使用交联剂形成。例如在使用发泡部件作为密封材料(例如电气/电子设备用密封材料等)时,在期望更牢固的密封性的情况下,通过不使用交联剂而形成未交联形态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可提高发泡部件的紧密贴合性,可利用发泡部件作为具有高功能性的密封材料。相反,在期望易再循环性等再作用性(再剥离性)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交联剂形成交联形态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可提高发泡部件的再作用性。
在本发明中,热塑性聚酯类树脂优选具有利用交联剂交联了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形态(或结构)。这样,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具有利用交联剂交联了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形态时,以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与被粘附体接触的形态使用发泡部件时,可抑制或防止粘接在被粘附体(特别是树脂板)上。
再者,例如关于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和载带的紧密贴合性高,不能充分获得发泡部件对载带的剥离性时,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中可含有填充剂。这样,通过将填充剂配合于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中,可降低发泡部件在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表面和载带的粘着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发泡部件的剥离性。
这样,根据需要,用于形成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组合物中可配合交联剂、填充剂、阻燃剂、抗老化剂、抗静电剂等公知的添加剂等。
另外,作为交联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举出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环氧类交联剂、蜜胺类交联剂、氮丙啶类交联剂、唑啉类交联剂、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活性羟甲基类交联剂、活性烷氧基甲基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类交联剂、烷氧基金属类交联剂、金属盐类交联剂、过氧化物类交联剂、尿素类交联剂、氨基类交联剂、偶合剂类交联剂(硅烷偶合剂等)等。作为交联剂,可优选使用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环氧类交联剂。交联剂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具体地,作为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例如除脂肪族多异氰酸酯类(例如1,4-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等)、脂环族多异氰酸酯类(例如环戊基二异氰酸酯、环己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类(例如2,4-亚苄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类(例如苯二甲基-1,4-二异氰酸酯等)以外,举出上述例示的脂肪族多异氰酸酯类、脂环族多异氰酸酯、芳香族多异氰酸酯类、芳香脂肪族多异氰酸酯类的二聚物或三聚物、反应产物或聚合物[例如三羟甲基丙烷/亚苄基二异氰酸酯三聚物加成物(商品名“Colonate L”,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三羟甲基丙烷/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聚物加成物(商品名“Colonate HL”,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尿酸化物(商品名“Colonate HX”,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等)等]、聚醚多异氰酸酯、聚酯多异氰酸酯等。再者,作为环氧类交联剂,例如除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甘油多缩水甘油醚、甘油二缩水甘油醚、二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二缩水甘油苯胺、N,N,N’,N’-四缩水甘油-间二甲苯二胺(商品名“TETRAD-X”,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等)、1,3-双(N,N-缩水甘油基氨基甲基)环己烷(商品名“TETRAD-C”,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等)、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以外,举出各种环氧类树脂等。而且,作为蜜胺类交联剂,例如举出六羟甲基蜜胺等;作为氮丙啶类交联剂,例如举出商品名“HDC”(相互药工社制)、商品名“TAZM”(相互药工社制)、商品名“TAZO”(相互药工社制)等。
交联剂的使用量可根据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种类等适当选择,例如相对于热塑性聚酯类树脂100重量份,优选0.01~15重量份,特别优选0.1~10重量份。交联剂的含量相对于热塑性聚酯类树脂100重量份不足0.01重量份时,交联剂的交联不充分,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凝聚力变小,有时发泡部件不能发挥充分的再作用性;另一方面,超过15重量份时,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的凝聚力大而牢固,有时发泡部件的密封性降低。
作为填充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从公知的填充剂中适当选择。填充剂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两种以上使用。在本发明中,作为填充剂,优选使用粉末粒子。作为这类粉末粒子,例如可使用平均粒径(粒径)为0.1~10μm左右的粉末状粒子。作为粉末状粒子,例如举出粉末状的滑石、硅石、钒土、沸石、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钡、氧化锌、氧化钛、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云母、蒙脱石等粘土、碳粒子、玻璃纤维、碳管等。另外,作为填充剂,还可使用阻燃剂。作为阻燃剂,优选无机阻燃剂。作为无机阻燃剂,例如可以是氯类阻燃剂、溴类阻燃剂、磷类阻燃剂、锑类阻燃剂等,但氯类阻燃剂或溴类阻燃剂在燃烧时产生对人体有害、对设备有腐蚀性的气体成分,再者,磷类阻燃剂或锑类阻燃剂由于具有有害性或爆炸性等问题,因此可优选使用非卤素-非锑类无机阻燃剂。作为非卤素-非锑类无机阻燃剂,例如举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氧化镁-氧化镍的水合物、氧化镁-氧化锌的水合物等水合金属化合物等。另外,水合金属氧化物可进行表面处理。
在规定的面上涂布含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和根据需要的交联剂、填充剂等添加剂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组合物,根据需要进行干燥或固化,可形成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
另外,在涂布热塑性聚酯类树脂或其组合物并形成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时,作为热塑性聚酯类树脂或其组合物的涂布量(固体成分或干燥重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适当选择1~25g/m2(优选5~20g/m2)的范围。
(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
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只要是由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形成的层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构成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可从公知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中适当选择。热塑性弹性体树脂通常由硬链段部和软链段部构成。具体地,例如热塑性弹性体树脂是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时,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中的苯乙烯成分的重复单元(单体单元或结构单元)相当于硬链段;异戊二烯成分的重复单元相当于软链段部。在本发明中,作为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中的硬链段部和软链段部的比率,没有特别限制;但作为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中的硬链段部的含有比率,优选不足50摩尔%,特别优选不足30摩尔%。作为热塑性弹性体树脂,通过使用硬链段部的含有比率不足50摩尔%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可有效地抑制或防止对发泡部件中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伸缩性或柔软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具体地,作为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例如举出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二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等。作为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特别优选使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作为上述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例如举出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SIS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SBS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SEBS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SEPS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等。作为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特别优选SIS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
在本发明中,作为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例如可优选使用JSR公司制的商品名“ SIS”系列[例如商品名“SIS5405”(SIS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苯乙烯成分的含有比率:18摩尔%)、商品名“SIS5002”(SIS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苯乙烯成分的含有比率:22摩尔%)等]、kuraray公司制的商品名“Septon”系列[例如商品名“Septon2104”(SIS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苯乙烯成分的含有比率:65摩尔%)等]。另外,所谓SIS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中的苯乙烯成分的含有比率是指相对于SIS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的总重复单元中苯乙烯成分的重复单元的比率(摩尔%)。
用于形成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组合物中,根据需要可配合公知的添加剂(例如填充剂、阻燃剂、抗老化剂、抗静电剂、交联剂等)。
在规定的面上涂布含有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和根据需要的各种添加剂的热塑性弹性体类树脂组合物,根据需要进行干燥或固化,可形成热塑性弹性体类树脂层。
另外,在涂布热塑性弹性体树脂或其组合物并形成热塑性弹性体类树脂层时,作为热塑性弹性体树脂或其组合物的涂布量(固体成分或干燥重量),没有特别限制,与热塑性聚酯树脂类或其组合物的情况相同,例如可适当选择1~25g/m2(优选5~20g/m2)的范围。
(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
将高压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热塑性树脂中后,经过减压工序形成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由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构成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另外,关于物理发泡方法(利用物理方法的发泡方法),担心作为发泡剂使用的物质的可燃性或毒性以及臭氧层的破坏等对环境造成影响,但使用非活性气体的发泡方法,由于不使用这样的发泡剂,而属于环保的方法。再者,关于化学发泡方法(利用化学方法的发泡方法),由于发泡体中残存有发泡气体的残渣,特别是在对低污染性要求高的电子机器用途中,有时腐蚀性气体或气体中杂质的污染成为问题,但关于使用了非活性气体的发泡方法,可得到这类没有杂质等干净发泡体。而且,关于物理发泡方法和化学发泡方法,任一种均难以形成微细的气泡结构,特别是形成300μm以下的微细气泡是极其困难的。
这样,在本发明中,将高压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热塑性树脂中后,经过减压的工序,形成热塑性树脂发泡体,使热塑性树脂发泡体作为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另外,在渗透非活性气体渗透时,也可以使非活性气体预先渗透于己成型的未发泡成型物中,再者,可以在加压状态下使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熔融后的热塑性树脂(熔融聚合物)中。因此,具体而言,作为形成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方法,例如优选如下所述的方法,使高压的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热塑性树脂中后、经过减压的工序形成的方法;使高压的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由热塑性树脂制成的未发泡成型物后、经过减压的工序形成的方法;以及,在加压的状态下,使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熔融后的热塑性树脂中后,在减压的同时赋予成型而形成的方法。
在本发明中,作为发泡体(树脂发泡体)原材料的热塑性树脂(热塑性聚合物),是显示热塑性的聚合物,只要是可渗透高压气体的物质,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这类热塑性树脂,例如举出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乙烯或丙烯和其它α-烯烃(例如丁烯-1、戊烯-1、己烯-1、4-甲基戊烯-1等)的共聚物、乙烯和其它乙烯类不饱和单体(例如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乙烯醇等)的共聚物等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等苯乙烯类树脂;6-尼龙、66-尼龙、12-尼龙等聚酰胺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聚氨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类树脂;聚氯乙烯;聚氟乙烯;链烯基芳香族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类树脂;双酚A类聚碳酸酯等聚碳酸酯;聚缩醛;聚苯硫醚等。热塑性树脂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另外,热塑性树脂为共聚物时,可以是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中的任一种形态的共聚物。
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优选使用聚烯烃类树脂。作为聚烯烃类树脂,优选使用分子量分布宽,且在高分子量侧具有肩部(shoulder)的类型的树脂、微交联类型的树脂(稍微交联类型的树脂)、长支链类型的树脂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与热塑性树脂一起使用橡胶成分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作为橡胶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的比率,没有特别限制。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烯烃类树脂和橡胶成分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的混合物的混合比率(重量%)可以是例如前者/后者为1/99~99/1(优选10/90~90/10,更优选20/80~80/20)。在热塑性树脂和橡胶成分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的混合物中,橡胶成分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的比率不足1重量%时,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弹性容易降低,另一方面,超过99重量%时,在发泡时容易发生漏气,难以得到高发泡性的发泡体。
作为橡胶成为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只要是具有橡胶弹性、能够发泡的物质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举出天然橡胶、聚异丁烯、聚异戊二烯、氯丁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等天然或合成橡胶;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丁烯、氯化聚乙烯等烯烃类弹性体;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它们的加氢物等苯乙烯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酰胺类弹性体;聚氨酯类弹性体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等。这些橡胶成分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这些橡胶成分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例如由于玻璃化转变温度为室温以下(例如20℃以下),因此作为防尘材料或密封材料时的柔软性和形状追随性特别优异。
作为与热塑性树脂一起使用的橡胶成分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可优选使用烯烃类弹性体。另外,烯烃类弹性体通常具有烯烃类树脂成分和乙丙橡胶为微相分离的构造,用作热塑性树脂的聚烯烃类树脂的相容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还优选含有粉末粒子。粉末粒子在发泡成型时可发挥作为发泡核剂的功能。因此,通过配合粉末粒子,可得到良好发泡状态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作为粉末粒子,例如可使用粉末状的滑石、硅石、钒土、沸石、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钡、氧化锌、氧化钛、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云母、蒙脱石等粘土、碳粒子、玻璃纤维、碳管等。粉末粒子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另外,在本发明中,作为粉末粒子,可优选使用平均粒径(粒径)为0.1~20μm左右的粉末状粒子。粉末粒子的平均粒径不足0.1μm时,有时作为核剂的功能并不充分;粒径超过20μm时,在发泡成型时,有时成为漏气的原因,故而不优选。
作为粉末粒子的配合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热塑性树脂和橡胶成分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可从0.1~150重量份(优选1~130重量份、更优选2~50重量份)的范围适当选择。粉末粒子的配合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100重量份不足0.1重量份时,难以得到均匀的发泡体;另一方面,超过150重量份时,作为发泡结构体组合物(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的粘度显著上升,同时,在形成发泡时,产生漏气,有损害发泡特性的可能性。
再者,由于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由热塑性树脂构成,故而具有容易燃烧的特性(当然也有缺点)。因此,特别是在电气/电子机器用途等阻燃性不可缺少的用途中,优选在发泡部件中配合具有阻燃性的粉末粒子(例如粉末状的各种阻燃剂等)作为粉末粒子。另外,阻燃剂可与阻燃剂以外的粉末粒子一起使用。
在本发明中,关于粉末状的阻燃剂,作为阻燃剂,优选无机阻燃剂。作为无机阻燃剂,例如可以是溴类阻燃剂、氯类阻燃剂、磷类阻燃剂、锑类阻燃剂等,但氯类阻燃剂或溴类阻燃剂在燃烧时产生对人体有害、对设备有腐蚀性的气体成分,再者,磷类阻燃剂或锑类阻燃剂由于具有有害性或爆炸性等问题,因此可优选使用非卤素-非锑类无机阻燃剂。作为非卤素-非锑类无机阻燃剂,例如举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氧化镁-氧化镍的水合物、氧化镁-氧化锌的水合物等水合金属化合物等。另外,水合金属氧化物可进行表面处理。阻燃剂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使用阻燃剂时,作为阻燃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发泡结构体组合物(用于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组合物)总量,可从10~70重量%(优选25~65重量%)的范围适当选择。阻燃剂的使用量过少时,阻燃效果变小;相反,过多时,难以得到高发泡的发泡体。
发泡结构体组合物(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中根据需要可配合各种添加剂。热塑性树脂中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在发泡成型时通常使用的各种添加剂。具体地,作为添加剂,例如举出气泡核剂、结晶成核剂、增塑剂、润滑剂、着色剂(颜料、染料等)、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抗老化剂、填充剂、增强剂、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张力调节剂、收缩防止剂、流动性调节剂、粘土、加硫剂、表面处理剂、除粉末状以外的各种形态的阻燃剂等。添加剂的添加量在不损害气泡的形成等范围内可适当选择,可采用通常的在成型热塑性树脂时使用的添加量。
再者,作为在形成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时使用的非活性气体,只要是相对于热塑性树脂为非活性且能够渗透的气体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举出二氧化碳、氮气、空气等。这些气体可混合使用。其中,从对作为发泡体的原材料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的渗透量多、渗透速度快的观点出发,可优选使用二氧化碳。
而且,从提高对热塑性树脂的渗透速度的观点出发,上述高压的非活性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优选超临界状态。在超临界状态,气体对热塑性树脂的溶解度增大,可进行高浓度的混入。再者,在渗透后压力急剧下降时,由于可以如上述那样以高浓度渗透,因此产生大量的气泡核,由于即使气孔率相同,该气泡核成长得到的气泡密度也变大,因此可得到微细的气泡。另外,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为31℃,临界压力为7.4MPa。
通过使高压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热塑性树脂中,在制造发泡体时,既可以以间歇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连续方式进行,所述间歇方式是,预先使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成型为例如薄片状等适宜形状,制成未发泡树脂成型体(未发泡成型物),然后,使高压的非活性气体渗透于该未发泡树脂成型体中,通过释放压力使之发泡;所述连续方式是,在加压下,混炼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和高压的非活性气体,在成型的同时,释放压力,同时进行成型和发泡。这样,可以使预成型的未发泡树脂成型体渗透于非活性气体中,还可以在加压状态下使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熔融后的热塑性树脂中后,在减压时赋予成型。
具体地,在用间歇方式制造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时,作为制作未发泡树脂成型体的方法,例如举出使用单轴挤出机、双轴挤出机等挤出机成型含有可塑性树脂和根据需要使用的橡胶成分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粉末粒子或其它添加剂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发泡结构体用组合物)的方法;使用设置有轧辊、凸轮、捏合机、设有班伯里型等叶片的混炼机,均匀混炼与上述同样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使用热板挤压机等挤压成型至规定厚度的方法;使用注塑成型机成型的方法等。可利用得到所期望的形状或厚度的成型体的适当方法进行成型。经过气体渗透工序、减压工序和根据情况(根据需要)通过加热使气泡核成长的加热工序在热塑性树脂中形成气泡,所述气体渗透工序是:将这样得到的未发泡树脂成型体(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的成型体)装入至耐压容器(高压容器)中,注入(导入)高压的非活性气体(二氧化碳等),使高压的非活性气体渗透于未发泡树脂成型体中;减压工序是:在充分渗透高压的非活性气体时,释放压力(通常至大气压),在热塑性树脂中产生气泡核。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加热工序而在室温下使气泡核成长。这样使气泡成长后,根据需要,利用冷水等急剧冷却,通过固定形状,可得到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另外,未发泡树脂成型体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卷筒状、板状等任一种。再者,高压非活性气体的导入既可以连续进行也可以不连续进行。而且,作为在使气泡成长时的加热方法,可采用水浴、油浴、热辊、热风烘箱、远红外线、近红外线、微波等公知或惯用的方法。而且,供至发泡的未发泡树脂成型体(未发泡成型物)不限定于片状物,根据用途,可使用各种形状(例如棱柱状等)。再者,供至发泡的未发泡树脂成型体除利用挤出成型、挤压成型、注塑成型以外还可利-用其它的成型方法制作。
另一方面,用连续方式制作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时,例如可以通过混炼渗透工序、成型减压工序制造,混炼渗透工序是:使用单轴挤出机、双轴挤出机等挤出机一边混炼含有可塑性树脂和根据需要使用的橡胶成分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粉末粒子或其它添加剂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发泡结构体用组合物)一边注入(导入)高压非活性气体(二氧化碳等),使高压非活性气体充分渗透于热塑性树脂中;成型减压工序是:通过在挤出机前端设置的挤压模等挤出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释放压力(通常至大气压),同时进行成型和发泡。再者,根据情况(根据需要),可设置利用加热使气泡成长的加热工序。这样,使气泡成长后,根据需要,利用冷水等急剧冷却,通过固定形状,可得到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另外,关于上述混炼渗透工序和成型减压工序,除挤出机以外,也可使用注塑成型机等进行。再者,可适当选择得到片状、棱柱状、其它任意形状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方法。
高压非活性气体的混合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热塑性树脂总量为2~10重量%。可适当调节混合量进行混合,以得到所期望的密度或发泡倍率。
关于间歇方式中的气体渗透工序或连续方式中的混炼渗透工序,考虑到非活性气体的种类或操作性等,可适当选择使高压非活性气体渗透于未发泡树脂成型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中时的压力,例如使用二氧化碳作为非活性气体时,压力为6MPa以上(例如6~100MPa左右),优选8MPa以上(例如8~100MPa左右)。非活性气体的压力低于6MPa时,发泡时的气泡成长显著,气泡直径过大,容易产生例如防尘效果降低等不良情况,是不优选的。这是因为:压力低时,非活性气体的渗透量与高压时相比,相对要少,形成气泡核的速度降低,形成的气泡核数变少,相反单个气泡的气体量增大,气泡直径非常大。再者,在低于6MPa的压力区域中,只稍微改变渗透压力,就大大改变了气泡直径、气泡温度,所以难以控制气泡直径和气泡密度。
关于间歇方式中的气体渗透工序或连续方式中的混炼渗透工序,使高压非活性气体渗透于未发泡树脂成型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中时的温度,根据所使用的高压非活性气体或热塑性树脂的种类等而有所不同,可以在宽范围内选择,但考虑到操作性等时,例如为10~350℃左右。例如,在间歇方法中,使高压非活性气体渗透于薄片状未发泡树脂成形体中的渗透温度为10~200℃(优选40~200℃)左右。再者,在连续方式中,将高压非活性气体注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用组合物)中并进行混炼时的温度通常为60~350℃左右。另外,使用二氧化碳作为高压非活性气体时,由于要保持超临界状态,渗透时的温度(渗透温度)优选32℃以上(特别优选40℃以上)。
另外,在上述减压工序中,减压速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得到均匀微细的气泡,优选5~300MPa/秒左右。再者,上述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例如为40~250℃(优选60~250℃)左右。
再者,由于利用这类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制造方法,可制造高发泡倍率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所以具有可制造厚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优点。例如,用连续方式制造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时,在混炼渗透工序中,为了保持挤出机内部的压力,安装于挤出机前端的模头的间隙需要尽可能窄(通常为0.1~1.0mm)。因此,为了得到厚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必须以高倍率使通过窄间隙挤出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组合物发泡,目前,由于没有得到高的发泡倍率,因此形成的发泡体的厚度被限定于薄的发泡体(例如0.5~2.0mm左右)。相对于此,使用高压非活性气体制造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能够连续得到最终厚度为0.50~5.00mm的发泡体。另外,为了得到这样厚度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期望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相对密度(发泡后的密度/未发泡状态下的密度)为0.02~0.3(优选0.05~0.25)。上述相对密度超过0.3时,发泡不充分,再者,不足0.02时,有时发泡体的强度明显降低,故而不优选。
在本发明中,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表观密度可根据使用目的适宜设定,优选0.2g/cm3以下(优选0.15g/cm3以下、更优选0.13g/cm3以下)。另外,作为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表观密度的下限,优选0.02g/cm3以上(优选0.03g/cm3以上)。通过利用渗透的非活性气体的量或压力来调节发泡倍率可以控制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表观密度。再者,通过发泡倍率的调节等,可控制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独立气泡结构或连续气泡结构、它们共存的气泡结构等发泡构造。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表观密度超过0.20g/cm3时,发泡不充分;另一方面,不足0.02g/cm3时,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强度有时会明显降低,故而不优选。
另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表观密度是:用40mm×40mm的冲裁刀模,冲裁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测定冲裁后的试料的尺寸。再者,用测定端子的直径(Φ)20mm的1/100度盘式指示器测定厚度。由它们的值算出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体积。接着,用最小刻度0.01g以上的上皿(粗)天平测定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重量。由这些值算出热塑性树脂发泡体的表观密度(g/cm3)。
根据使用的非活性气体、热塑性树脂或橡胶成分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成分等的种类,例如通过适宜选择、设定气体渗透工序或混炼渗透工序中的温度、压力、时间等操作条件、减压工序或成型减压工序中的减压速度、温度、压力等操作条件、减压后或成型减压后的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温度等,可调整上述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厚度、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等。
另外,在这类热塑性树脂发泡体(或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中,作为气泡结构,优选独立气泡结构、半连续半独立气泡结构(独立气泡结构和连续气泡结构混在的气泡结构,其比率没有特别限制),特别优选热塑性树脂发泡体中独立气泡结构部为80%以上(尤其为90%以上)的气泡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发泡部件的形状或厚度等,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用途等适宜选择。例如,作为发泡部件的厚度可从0.5~5mm(优选0.8~3mm)左右的范围内选择。
再者,作为发泡部件,通常被加工、制品化为符合所使用的装置的各种形状。这时,在使发泡部件紧密贴合在载带上的状态下(即通过载带保持发泡部件并作为发泡部件叠层体),可进行加工或输送等。
[发泡部件叠层体]
本发明的发泡部件叠层体,具有利用载带保持发泡部件的结构,使用上述发泡部件作为发泡部件,而且,具有发泡部件以发泡部件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表面和载带的粘着面接触的形态被紧密贴合在载带上的结构。这样,由于发泡部件叠层体具有发泡部件紧密贴合在载带的粘着面上的结构,所以可以在使发泡部件紧密贴合在载带上的粘着面的状态下进行加工或输送等,而且,由于发泡部件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表面被紧密贴合在载带的粘着面上,因此,在使用发泡部件时,抑制或防止泡沫破损,可以更容易地从载带上剥离下发泡部件。
作为上述载带,没有特别限制,但具有粘着面是重要的。另外,重要的是:在加工或输送发泡部件时,载带相对于发泡部件,发挥保持发泡部件充分程度的粘着力(粘接力),另一方面,在剥离发泡部件时,可发挥没有破坏发泡部件的表面而能够容易剥离程度的粘着力(粘接力)。
因此,作为载带,可使用具有各种粘着剂的粘着层的粘着胶带或薄片,特别是从兼备与发泡部件的粘着性和剥离性的观点出发,可优选使用丙烯酸类粘着胶带或薄片,该粘着胶带或薄片具有以(甲基)丙烯酸类烷基酯为粘着剂的主要成分的丙烯酸类粘着剂的丙烯酸类粘着剂层。作为这类粘着胶带或薄片,可具有如下所述的任一种结构;在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粘着剂层的结构的带基材类型的粘着胶带或薄片,只由粘着剂层形成的结构的基材类型的粘着胶带或薄片。
另外,在形成粘着层的粘着剂中,作为除丙烯酸类粘着剂以外的粘着剂,例如举出橡胶类粘着剂(天然橡胶类粘着剂、合成橡胶类粘着剂等)、有机硅类粘着剂、聚酯类粘着剂、聚氨酯类粘着剂、聚酰胺类粘着剂、环氧类粘着剂、乙烯基烷基醚类粘着剂、氟类粘着剂等。再者,粘着剂可以是热熔型粘着剂。粘着剂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粘着剂可以是乳胶类粘着剂、溶剂类粘着剂、低聚物类粘着剂、固态粘着剂等任一种形态的粘着剂。
再者,作为粘着胶带或薄片中的基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使用塑料薄膜或薄片等塑料类基材;纸等纸类基材;布、非织造布、网等纤维类基材;金属箔、金属板等金属类基材;橡胶薄片等橡胶类基材;发泡薄片等发泡体或它们的叠层体(特别是塑料类基材和其它基材的叠层体、或塑料薄膜(或薄片)彼此叠层而得到的叠层体等)等适宜的薄叶体。
另外,作为载带的粘着胶带或薄片中的基材或粘着剂层的厚度等没有特别限制。
使用本发明的发泡部件叠层体,对发泡部件实施加工,成为规定的形状,然后,通过载带使发泡部件剥离,可使发泡部件分离。这样分离的发泡部件在发泡部件和载带的界面产生剥离而被剥离,在发泡部件的发泡体中几乎没有产生导致破坏的泡沫破损,保持良好的发泡结构,而且加工成规定的形状。因此,使用发泡部件叠层体进行加工并分离的发泡部件,作为将各种部件或部品安装于规定部位上时使用的防尘材料是有用的。特别是发泡部件安装于薄形制品上时,优选使用小型的部件或部品。
作为可利用发泡部件安装的各种部件或部品,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举出电气/电子设备的各种部件或部品等。作为这类电气/电子机器用的部件或部品,例如举出安装于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上的图像显示部件(特别是小型的图像显示部件)、或安装于所谓的“移动电话”或“ 移动信息终端”等移动通信装置上的相机或镜头(特别是小型的相机或镜头)等光学部件或光学部件等。
再者,发泡部件也可用作防止从调色剂盒(toner cartridge)上漏下调色剂的防尘材料。这样,作为可利用发泡部件安装的调色剂盒,举出在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形成图像的装置中使用的调色剂盒等。
[电气/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电气/电子设备具有使用了发泡部件的结构,使用上述发泡部件作为发泡部件。在电气/电子设备中,作为发泡部件,例如可用作防尘材料(密封材料)。作为这类电气/电子设备,通常具有电气/电子机器用的部件或部品通过发泡部件被安装(组装)在规定部位上的结构。具体地,作为电气/电子设备,举出具有通过发泡部件安装有图像显示装置、相机或镜头(特别是小型的相机或镜头)的结构的电气/电子设备(例如所谓的“移动电话”或“移动信息终端”等移动通信装置等),图像显示装置是作为光学部件或光学部件的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特别是安装小型的图像显示部件作为光学部件的图像显示装置)。这类电气/电子设备可以是比现有的更薄型化的制品,其厚度或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制。
另外,作为发泡部件,可具有在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至少一面(单面或两面)上形成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结构,或可具有在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和/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在另一面上形成其它层或基材(例如粘着剂层)等结构。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发泡体的制造例1)
用日本制钢所(JSW)公司制的双轴混炼机,在200℃温度下混炼聚丙烯[熔融流动速率(MFR):0.35g/10min]45重量份、聚烯类弹性体(MFR:6g/10min;JIS A硬度为79°)55重量份、作为粉末状阻燃剂的氢氧化镁(平均粒径:0.7μm)120重量份,然后,挤出成条状,水冷后,切断成颗粒状,成型。将该颗粒投入至日本制钢所公司制的单轴挤出机中,在220℃的环境中、在22(注入后19)MPa/cm2的压力下,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二氧化碳气体充分饱和后,冷却至适于发泡的温度,然后,由模头挤出,得到发泡体(发泡结构体)。关于该发泡体,表观密度为0.12g/cm3,厚度为1.5mm。然后,将该发泡体切成片,得到厚度为0.5mm的发泡体(有时称为“发泡结构体A”)。
(实施例1)
将甲苯/丁酮(重量比:前者/后者=80/20)的混合溶剂添加至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商品名“ 拜伦29SS”东洋纺公司制;玻璃化转变温度:64℃、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中,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为25重量%,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6g/m2的涂布量进行涂布,然后,在110℃下加热干燥3分钟,在发泡结构体的表面上形成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涂布层),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2)
将甲苯/丁酮(重量比:前者/后者=80/20)的混合溶剂添加至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商品名“拜伦29SS”,东洋纺公司制;玻璃化转变温度:64℃、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中,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为25重量%,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10g/m2的涂布量进行涂布,除上述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一样,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3)
将甲苯/丁酮(重量比:前者/后者=80/20)的混合溶剂添加至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商品名“拜伦29SS”,东洋纺公司制;玻璃化转变温度:64℃、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中,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为25重量%,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17g/m2的涂布量进行涂布,除上述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一样,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4)
将甲苯/丁酮(重量比:前者/后者=80/20)的混合溶剂添加至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商品名“拜伦30SS”,东洋纺公司制;玻璃化转变温度:9℃、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中,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为25重量%,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15g/m2的涂布量进行涂布,除上述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一样,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5)
将甲苯/丁酮(重量比:前者/后者=80/20)的混合溶剂添加至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商品名“拜伦30SS”,东洋纺公司制;玻璃化转变温度:9℃、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中,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为25重量%,而且,相对于100重量份热塑性聚酯类树脂,添加1重量份商品名“Colonate L”(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制)作为交联剂,然后,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12g/m2的涂布量进行涂布,然后,在110℃下加热干燥3分钟,而且,在50℃下熟成2天,在发泡结构体的表面上形成热塑性热酯类树脂层(涂布层),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6)
将甲苯/丁酮(重量比:前者/后者=80/20)的混合溶剂添加至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商品名“ 拜伦30SS”,东洋纺公司制;玻璃化转变温度:9℃、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中,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为25重量%,而且,相对于100重量份热塑性聚酯类树脂,添加3重量份商品名“Colonate L”,(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制)作为交联剂,然后,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14g/m2的涂布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其它与实施例5一样,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7)
将甲苯/丁酮(重量比:前者/后者=80/20)的混合溶剂添加至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商品名“拜伦30SS”,东洋纺公司制;玻璃化转变温度:9℃、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中,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为25重量%,而且,相对于100重量份热塑性聚酯类树脂,添加5重量份商品名“Colonate L”,(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制)作为交联剂,然后,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18g/m2的涂布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其它与实施例5一样,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8)
将甲苯/丁酮(重量比:前者/后者=80/20)的混合溶剂添加至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商品名“拜伦GK-110”东洋纺公司制;玻璃化转变温度:42℃、固体成分浓度:100重量%)中,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为25重量%,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10g/m2的涂布量进行涂布,除此之外,其它与实施例1一样,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9)
将甲苯溶剂添加至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商品名“SIS5405”JSR公司制、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苯乙烯成分的含有比率:18摩尔%)中,将固体成分浓度稀释至20重量%,通过Mayer bar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15g/m2的涂布量进行涂布,然后,在80℃下加热干燥3分钟,在发泡结构体的表面上形成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涂布层),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10)
除了使用商品名“SIS5002”(JSR公司制;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苯乙烯成分的含有比率:22摩尔%)代替商品名“SIS5405”(JSR公司制)作为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之外,其它与实施例9一样,在发泡结构体的表面上形成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涂布层),得到发泡部件。
(实施例11)
除了使用商品名“Septon2104”(Kuraray公司制;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苯乙烯成分的含有比率:65摩尔%)代替商品名“SIS5405”(JSR公司制)作为热塑性弹性体树脂之外,其它与实施例9一样,在发泡结构体的表面上形成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涂布层),得到发泡部件。
(比较例1)
直接使用发泡结构体A作为发泡部件。
(比较例2)
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20g/m2的涂布量涂布醋酸乙烯酯类树脂乳胶(商品名“C-965”日本Carbide公司制),然后,在110℃下加热干燥3分钟,在发泡结构体的表面上形成醋酸乙烯酯类树脂层(涂布层),得到发泡部件。
(比较例3)
在发泡结构体A的一个表面上以干燥重量(固体成分重量)为15g/m2的涂布量涂布醋酸乙烯酯类乳胶树脂(商品名“Nicazol TS-824”日本Carbide公司制),然后,在110℃下加热干燥3分钟,在发泡结构体的表面上形成醋酸乙烯酯类乳胶树脂层(涂布层),得到发泡部件。
(评价)
Figure S2006800206188D00221
关于实施例1~11和比较例1~3的发泡部件,按照下述的粘接力测定方法测定粘接力,同时,关于实施例4~7和实施例9~11的发泡部件,按照下述的再作用性评价方法评价再作用性。
(粘接力测定方法)
在23±2℃、50±5RH%的环境中,将各测定材料保管24小时以上后(前处理条件:基于JIS Z 0237),在相同环境中,采用使2kg的轧辊往返一次的方法,将20mm×120mm的发泡部件压粘在30mm×120mm的发泡部件用载带(商品名“ECT-755”日东电工公司制)上,放置约30分钟,制作评价用样品。在测定时,以从支持板(例如厚度2mm的酚醛树脂板等)上浮起且没有剥离下来的方式,通过强粘着力用两面胶粘带(商品名“No.500”日东电工公司制)将发泡部件用载带紧密贴合在支持板上,在温度23±2℃、50±5RH%、剥离角度:180度下,分别在拉伸速度:10m/min(高速剥离)、0.3m/min(低速剥离)的条件下,测定剥离发泡部件时所需要的力,求出粘着力(N/20mm),同时,用目视确认剥离时的剥离状态。另外,高速剥离(拉伸速度:10m/min)时的粘着力(粘接力)的评价使用高速剥离试验机(Tester产业公司制),再者,低速剥离(0.3m/min)时的粘着力(粘接力)的评价使用万能拉伸压缩试验机(商品名“TCM-1kN B”,Minebea公司制)。测定结果分别示于表1的“高速剥离”、“低速剥离”的栏中。在表1中,剥离状态中的所谓“界面”表示在发泡部件和发泡部件用载带之间界面上产生剥离,再者,所谓“起泡”表示在发泡部件的发泡结构体A中产生剥离(即产生泡沫破损)。
(再作用性的评价)
将发泡部件配置于各种被粘附体(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制板、丙烯酸类树脂制板、玻璃板、不锈钢板)上,使发泡部件的涂布层(比较例1的发泡部件的情况,为任一面)对着被粘附体而粘接,在将发泡部件压缩至50%厚度的状态下,在50℃下保持7天。然后,冷却至室温后,通过手工操作,从各被粘附体上剥离发泡部件,用目视观察剥离下来时的剥离状态,按照下述的评价基准,评价再作用性。另外,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具体地,被粘附体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制板时,示于表2的“ABS”栏中;被粘附体为丙烯酸类树脂制板时,示于表2的“丙烯酸”栏中;被粘附体为玻璃板制板时,示于表2的“玻璃”栏中;被粘附体为不锈钢板时,示于表2的“SUS”栏中。
再作用性的评价基准
○:在发泡部件和被粘附体的界面上剥离
△:在被粘附体的表面上附着残存有发泡部件的涂层或发泡结构体A的一部分
×:发泡部件的发泡结构体A中产生剥离
表1
    高速剥离     低速剥离
    粘着力(N/20mm)     剥离状态     粘着力(N/20mm)   剥离状态
实施例     1     2.6     界面     0.90   界面
    2     2.4     界面     0.96   界面
    3     2.5     界面     0.85   界面
    4     2.5     界面     0.77   界面
    5     2.5     界面     0.67   界面
    6     2.4     界面     0.65   界面
    7     2.4     界面     0.70   界面
    8     2.4     界面     0.71   界面
    9     2.30     界面     0.60   界面
    10     2.30     界面     0.70   界面
    11     1.60     界面     0.15   界面
    比较例     1     3.0以上     起泡     0.87   界面
    2     3.0以上     起泡     1.13   界面
    3     3.0以上     起泡     1.14   界面
表2
    再作用性
    ABS   丙烯酸     玻璃     SUS
  实施例     4     △     △     △     ○
    5     △     ○     ○     ○
    6     ○     ○     ○     ○
    7     ○     ○     ○     ○
    9     ○     ○     ○     ○
    10     ○     ○     ○     ○
    11     ○     ○     ○     ○
由表1可知:各实施例的发泡部件由于具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的涂布层(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所以可提高发泡部件的表面强度,防止从载带上以高速、低速剥离时的泡沫破损。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发泡部件没有涂布层,再者,比较例2~3的发泡部件具有醋酸乙烯酯类树脂的涂布层,所以在高速剥离时,发泡部件的表面产生破坏的泡沫破损。
因此确认了:通过在发泡部件的表面设置热塑性聚酯类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的涂布层,即使是在高速剥离的情况下,也可抑制或防止从载带上剥离发泡部件时的泡沫破损。
由表2可知: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是具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交联的构造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时,更进一步提高了再作用性,得到更优选的结果。
参照详细或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的是,在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变更或修正。
本申请基于2005年4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5-112415号)以及2006年2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6-04953 8号),这里,摘录其内容作为参考。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是具有高发泡倍率的发泡部件,也可抑制或防止从载带上剥离时的泡沫破损的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和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再作用性优异的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以及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Claims (9)

1.一种发泡部件,其具有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该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含有使高压非活性气体渗透于热塑性树脂中后经过减压工序而形成的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其中,在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及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中的至少一层。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泡部件,其中,构成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热塑性树脂是聚烯烃类树脂。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泡部件,其中,热塑性树脂发泡体层的表观密度为0.2g/cm3以下。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泡部件,其中,构成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下。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泡部件,其中,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具有热塑性聚酯类树脂交联而得到的结构。
6.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泡部件,其中,构成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是硬链段部分的含有比率不足50摩尔%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泡部件,其中,构成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热塑性弹性体树脂是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树脂。
8.一种发泡部件叠层体,该发泡部件叠层体具有通过载带保持发泡部件的结构,其中,使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泡部件作为发泡部件,并且以发泡部件的热塑性聚酯类树脂层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的表面和载带的粘着面相接触的形式,将发泡部件紧密贴合在载带上。
9.一种电气/电子设备,该电气/电子设备使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泡部件作为发泡部件。
CN2006800206188A 2005-04-08 2006-04-06 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和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937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12415 2005-04-08
JP112415/2005 2005-04-08
JP049538/2006 2006-02-27
JP2006049538A JP4878869B2 (ja) 2005-04-08 2006-02-27 発泡部材、発泡部材積層体及び発泡部材が用いられた電気・電子機器類
PCT/JP2006/307318 WO2006109666A1 (ja) 2005-04-08 2006-04-06 発泡部材、発泡部材積層体及び発泡部材が用いられた電気・電子機器類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3741A true CN101193741A (zh) 2008-06-04
CN101193741B CN101193741B (zh) 2010-11-24

Family

ID=37086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061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93741B (zh) 2005-04-08 2006-04-06 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和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221877B2 (zh)
EP (1) EP1867471A4 (zh)
JP (1) JP4878869B2 (zh)
KR (1) KR101002454B1 (zh)
CN (1) CN101193741B (zh)
WO (1) WO2006109666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1317A (zh) * 2009-07-06 2011-01-1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树脂发泡体
CN102234388A (zh) * 2010-04-26 2011-11-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树脂发泡体和发泡构件
CN102548865A (zh) * 2009-08-25 2012-07-0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发泡构件用载带
CN103328594A (zh) * 2011-01-24 2013-09-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气或电子器件用发泡层压体
CN103338923A (zh) * 2011-01-24 2013-10-0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气或电子器件用发泡层压体
CN105934396A (zh) * 2014-01-29 2016-09-07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包装用盖带
CN106103557A (zh) * 2015-01-30 2016-11-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低粘合性发泡片
CN107034589A (zh) * 2012-06-04 2017-08-11 东洋纺株式会社 一种发泡模塑制品补强用无纺布及使用该无纺布的产品
CN114096413A (zh) * 2019-07-05 2022-02-25 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 电子零件用载体膜及载体膜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07417B2 (ja) * 2002-10-15 2008-06-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チップ状ワークの固定方法
CN101687387B (zh) * 2007-04-17 2013-08-28 世联株式会社 金属包覆织物
JP5585079B2 (ja) * 2007-07-31 2014-09-10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JP5289871B2 (ja) * 2007-09-21 2013-09-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微細セル構造を有する発泡防塵材
JP5325426B2 (ja) 2008-02-06 2013-10-2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エラストマー成形体
JP2010138220A (ja) * 2008-12-09 2010-06-24 Nitto Denko Corp 発泡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発泡シート
JP5405198B2 (ja) * 2009-06-04 2014-02-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担持体
JP2011097578A (ja) * 2009-09-30 2011-05-12 Nitto Denko Corp 2次元通信用低誘電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通信用シート構造体
FR2987367B1 (fr) * 2012-02-28 2015-03-06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Materiau de protection au feu, reservoir de stockage haute pression revetu d'un tel materiau, leurs procedes de preparation et leurs utilisations
JP2014012821A (ja) * 2012-06-07 2014-01-23 Nitto Denko Corp 樹脂発泡体及び発泡材
JP6054692B2 (ja) * 2012-09-27 2016-12-2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54583B2 (ja) * 2012-11-20 2016-07-20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金属化多孔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金属化多孔性シートを含む積層体
JP5620021B2 (ja) * 2014-01-31 2014-11-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樹脂発泡体及び発泡部材
JP5620022B2 (ja) * 2014-02-07 2014-11-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樹脂発泡体及び発泡部材
US20150354209A1 (en) * 2014-06-05 2015-12-10 Mark Anthony Shippen Removable, Plastic Foam Insulation for Architectural Glass
WO2016121788A1 (ja) * 2015-01-30 2016-08-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低粘着性発泡シート
US10357904B2 (en) 2015-10-30 2019-07-23 Nike, Inc. Method of foaming an injection molded precursor
US10308779B2 (en) 2015-10-30 2019-06-04 Nike, Inc. Method of foaming a milled precursor
US20190022987A1 (en) * 2017-07-20 2019-01-24 Mark Anthony Shippen Removable, Reusable Mount for Plastic Foam Laminates on Architectural Glass and K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1632A (ja) 1982-04-20 1983-10-24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角底袋
JPS6157814A (ja) * 1984-08-29 1986-03-24 Hitachi Ltd 電子計器盤
JPH0714655B2 (ja) 1986-07-11 1995-02-22 金町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された複合シ−ト
DE3741251A1 (de) * 1987-12-05 1989-06-15 Lohmann Gmbh & Co Kg Polymerbeschichteter schaumstoff sowie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US5188882A (en) * 1988-01-29 1993-02-23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Ltd. Multilayered molding
US5000991B2 (en) * 1988-12-01 2000-07-11 Sekisui Plastics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ester resin foam and polyester resin foam sheet
EP0519086B1 (en) * 1991-01-09 1997-04-23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Double-faced adhesive tape, laminate structure thereof, adhesive tape, and method of using said tapes
JPH0524143A (ja) 1991-07-24 1993-02-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ポリオレフイン系発泡体シート
JPH09123321A (ja) 1995-11-01 1997-05-13 Sekisui Chem Co Ltd 積層発泡体
JPH09131822A (ja) 1995-11-13 1997-05-20 Nitto Denko Corp 定型シ−ル材
JPH09300831A (ja) 1996-05-13 1997-11-2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3673030B2 (ja) 1996-05-20 2005-07-2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止水材及びその止水構造
JPH10176076A (ja) * 1996-10-17 1998-06-30 Kao Corp 発泡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6451398B1 (en) * 1998-11-24 2002-09-17 Michael S. Sylvester Double-sided self-adhesive reinforced foam tape
JP4093658B2 (ja) * 1998-12-08 2008-06-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微細発泡粘着テープ又は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904129B2 (ja) 1998-12-08 2007-04-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発泡粘着テープ又は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US6054778A (en) * 1999-01-12 2000-04-25 Trw Inc. Electronic steering wheel technique for passing information with a programmable current source and detector
US6391438B1 (en) 1999-08-20 2002-05-21 Sealed Air Corporation Polyolefin foam/film composit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6841234B2 (en) * 2000-08-04 2005-01-11 Scapa Tapes North America Inc. Heat-activated adhesive tape having an acrylic foam-like backing
EP1350815A4 (en) * 2000-12-08 2008-04-30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INSULATING SUBSTRATE MATERIAL, LAMINAT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PPER FOIL WITH RESIN, COPPER COATING LAMINATE, POLYIMIDE FILM, TAB FILM, AND PREIMPREGNE
JP4125875B2 (ja) * 2001-04-13 2008-07-3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電気・電子機器用シール材
US20040242775A1 (en) * 2001-08-29 2004-12-02 Takeshi Tahara Elastomer composition and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made by using the same
JP3816372B2 (ja) 2001-10-31 2006-08-30 株式会社クラレ 積層体
JP2003277714A (ja) 2002-03-26 2003-10-02 Hitachi Kasei Polymer Co Ltd ドライラミネート用接着剤組成物および積層フィルム
WO2003089512A1 (fr) * 2002-04-19 2003-10-30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Composition elastomere thermoplastique, feuilles et lamines correspondants
KR100525832B1 (ko) * 2002-12-30 2005-11-03 주식회사 디피아이 아크릴 변성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DE60321123D1 (de) * 2003-02-06 2008-07-03 Illinois Tool Works Behälterverschluss mit Innendichtung
JP2004250529A (ja) 2003-02-19 2004-09-09 Nitto Denko Corp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体用組成物とその発泡体、および発泡体の製造方法
KR100720207B1 (ko) * 2003-08-22 2007-05-21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발포 방진재 및 발포 방진재를 사용한 방진 구조
JP2005068203A (ja) 2003-08-28 2005-03-17 Nitto Denko Corp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体用組成物とその発泡体、および発泡体の製造方法
JP2005170434A (ja) 2003-12-10 2005-06-30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キャリアテープ用発泡シー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キャリアテープ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1317B (zh) * 2009-07-06 2015-05-1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树脂发泡体
CN104760376A (zh) * 2009-07-06 2015-07-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树脂发泡体
CN101941317A (zh) * 2009-07-06 2011-01-1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树脂发泡体
CN102548865A (zh) * 2009-08-25 2012-07-0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发泡构件用载带
CN102234388A (zh) * 2010-04-26 2011-11-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树脂发泡体和发泡构件
CN102234388B (zh) * 2010-04-26 2014-08-2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树脂发泡体和发泡构件
CN104194112A (zh) * 2010-04-26 2014-12-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树脂发泡体和发泡构件
CN103338923A (zh) * 2011-01-24 2013-10-0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气或电子器件用发泡层压体
CN103328594B (zh) * 2011-01-24 2015-03-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气或电子器件用发泡层压体
CN103328594A (zh) * 2011-01-24 2013-09-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电气或电子器件用发泡层压体
CN107034589A (zh) * 2012-06-04 2017-08-11 东洋纺株式会社 一种发泡模塑制品补强用无纺布及使用该无纺布的产品
CN105934396A (zh) * 2014-01-29 2016-09-07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包装用盖带
CN105934396B (zh) * 2014-01-29 2018-12-18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包装用盖带
CN106103557A (zh) * 2015-01-30 2016-11-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低粘合性发泡片
CN106103557B (zh) * 2015-01-30 2019-07-0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低粘合性发泡片
CN114096413A (zh) * 2019-07-05 2022-02-25 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 电子零件用载体膜及载体膜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21877B2 (en) 2012-07-17
US20120241079A1 (en) 2012-09-27
US8715450B2 (en) 2014-05-06
EP1867471A4 (en) 2011-05-18
WO2006109666A1 (ja) 2006-10-19
KR20070121713A (ko) 2007-12-27
CN101193741B (zh) 2010-11-24
US20090061206A1 (en) 2009-03-05
JP2006312308A (ja) 2006-11-16
KR101002454B1 (ko) 2010-12-17
JP4878869B2 (ja) 2012-02-15
EP1867471A1 (en) 2007-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3741B (zh) 发泡部件、发泡部件叠层体和使用发泡部件的电气/电子设备
KR101789827B1 (ko) 수지 발포체 및 발포 부재
CN105121529B (zh) 树脂发泡复合体
JP4125875B2 (ja) 電気・電子機器用シール材
JP6058281B2 (ja) ポリエステル系エラストマー発泡体及び発泡部材
JP2011012235A (ja) 樹脂発泡体
CN104350092B (zh) 树脂发泡体和发泡构件
TW201313797A (zh) 聚酯系彈性體發泡體
TW201435023A (zh) 樹脂發泡體及發泡密封材
JP5509370B1 (ja) 樹脂発泡体、発泡部材、発泡部材積層体及び電気又は電子機器類
JP5684775B2 (ja) 発泡部材、及び電気・電子機器類
JP5731835B2 (ja) 電気又は電子機器用の発泡積層体
JP5491740B2 (ja) ガスケット用基材の製造方法、このガスケット用基材を用いたガスケット、及びガスケットの使用方法
TW201406837A (zh) 樹脂發泡體及發泡構件
JP5427972B2 (ja) 樹脂発泡体
JP5872524B2 (ja) 発泡部材
JP5620021B2 (ja) 樹脂発泡体及び発泡部材
JP5620022B2 (ja) 樹脂発泡体及び発泡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24

Termination date: 2018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