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5430A - 钓线引导器 - Google Patents

钓线引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5430A
CN101185430A CNA2007101680036A CN200710168003A CN101185430A CN 101185430 A CN101185430 A CN 101185430A CN A2007101680036 A CNA2007101680036 A CN A2007101680036A CN 200710168003 A CN200710168003 A CN 200710168003A CN 101185430 A CN101185430 A CN 1011854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ing line
line guide
conductor loop
side leg
horizon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80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5430B (zh
Inventor
大村一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85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54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5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54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一种钓线引导器,利用飞行距离优先的所谓高脚引导器,不能原封不动地适用于现有的用于低脚引导器中所用的防止线缠绕方案。引导器被设计为:从侧面看,保持环相对侧支脚向前方侧倾倒,从保持环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侧支脚伸出长度是0以上1.0以下,从正面看,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与保持环的外周侧轮廓线的切点位于保持环的下半部外周侧轮廓线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的80%或其上方位置,通过保持环内周侧轮廓线最下点的水平线与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的交点位于保持环外周侧轮廓线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的80%位置上或其外侧,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在交点与切点之间或交点与保持环的水平中心线之间,其中短的部分位于通过交点的垂直线上或其外侧。

Description

钓线引导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外穿过用钓线引导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销售的有作为钓线的PE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多纤维线),该PE线与现有的尼龙线和碳氟化合物线相比强度格外高,逐渐成为钓线主流。但与现有的单纤维线不同,由于是所谓的编织线,所以没有张力,格外柔软,因此比现有的钓线容易产生线缠绕,要求有某种防止线缠绕的对策。
如专利文献1所示,典型的线缠绕如举例图13大致直立式的钓线引导器101所示,通过引导环103的钓线(S)一旦向保持环105后侧绕回,则成为卷绕在脚部107上的状态。
如专利文献2所示,为了防止上述的线缠绕则有所谓低脚引导器把钓线引导器整体向前方倾斜的提案。当把钓线引导器整体向前方倾斜时,即使一旦产生上述图13那样的线缠绕时,也能适当地振动竿体并甩动鱼钩鱼坠等,使卷绕在脚部的钓线倾斜向上顺利地向上滑,最终向前方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9-269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36842号公报
对从钓竿放出去的钓线阻力越大,则对鱼钩鱼坠等的飞行距离越有不利影响,所以希望阻力尽量小,因此为了减少接触阻力和收敛阻力则尽量地增大引导环的内径,为了防止钓线接触到钓竿则必须加长脚部。
但当为了减小钓线的阻力而把单脚的钓线引导器设计成导线环的内径大且脚部长的所谓高脚时,则这次由于从脚部的根部到保持环顶部的距离长而容易产生钓线引导器的变形。
具体说明则是,当向引导环的上部加相同大小的力(M)时,如图14(1)所示那样,在大致直立形式而前倾程度小的情况下,产生以脚部的根部(p)为基点的弯曲力矩(m1×d1)。如图14(2)所示那样,在前倾程度大的情况下,产生以脚部的根部(p)为基点的弯曲力矩(m2×d2)。由于距离d1<d2、分力也m1<m2,所以图14(2)前倾形式的比图14(1)直立形式的弯曲力矩大,容易变形。
当为了减小钓线的阻力而把双脚的钓线引导器设计成保持环的内径大且脚部长的所谓高脚时,则这次是把脚部前后方向的长度(即从前脚部的根部到后脚部根部的长度)变长。由于钓线引导器通常由刚性大的材料(例如不锈钢)形成,所以安装钓线引导器的竿体部分就变成刚性的。因此,脚部前后方向的长度越长,则越得不到竿体整体的平滑挠度。
且前倾的钓竿引导器,不论是单脚还是双脚,只要导线环的内径大且脚部变长,则钓线引导器的重量就增加。最近的钓竿以重量轻且强度高为目标,竿体自身重量非常轻。因此,竿体上安装的钓线引导器的重量增加对于钓竿的总重量就不能被忽略,握持重量感增大,双脚形式的握持重量感更增大。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利用飞行距离优先的所谓高脚不能原封不动地适用于现有的用于低脚中所采用的防止线缠绕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形状的钓线引导器,是防止线缠绕的形式,同时不牺牲飞行距离,且无损钓竿的状态和使用感。
为了完成上述课题,本发明1发明的钓线引导器具备:导线环、从所述导线环的左右两侧出来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支脚、与所述侧支脚的下端连接并被安装在竿体上的安装部,其中,从侧面看,所述导线环相对所述侧支脚向前方侧倾倒,从所述导线环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所述侧支脚前后方向的伸出长度是:当把所述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的长度设定为1时,为0以上1.0以下,从正面看,所述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与所述导线环的外周侧轮廓线的切点位于:所述导线环下半部外周侧轮廓线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的80%或其上方位置,通过所述导线环内周侧轮廓线最下点的水平线与所述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的交点位于:所述导线环外周侧轮廓线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的80%位置上或其外侧。
本发明2的发明是在本发明1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从侧面看,导线环相对水平线的倾斜角度是40~60°。
本发明3的发明是在本发明1或2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从侧面看,从导线环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侧支脚前后方向的伸出长度是:当把所述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的长度设定为1时,为0.7以下。
本发明4的发明是在本发明1到3任一项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从侧面看,导线环相对水平线的倾斜角度是45~55°。
本发明5的发明是在本发明1到4任一项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从侧面看,从导线环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侧支脚前后方向的伸出长度是:当把所述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的长度设定为1时,为0.5以下。
本发明6的发明是在本发明1到5任一项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从正面看,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位于:导线环外周侧轮廓线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的110%位置上或其内侧。
本发明7的发明是在本发明1到6任一项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导线环具有保持环和内嵌在所述保持环内周面处的引导环。
本发明8的发明是在本发明1到7任一项记载的钓线引导器中,钓线引导器被分类为高脚的类型。
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是防止线缠绕式,并且不牺牲飞行距离,且无损钓竿的状态和使用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钓线引导器的侧面图;
图3是图1钓线引导器的主面图;
图4是图1钓线引导器实际垂钓时的状态图;
图5是图1钓线引导器的解除线缠绕机构的说明图;
图6是图1钓线引导器的改变例钓线引导器的主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侧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侧面图;
图9是图7钓线引导器的解除线缠绕机构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侧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13是现有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14是钓线引导器产生的弯曲力矩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钓线引导器(第一实施例)    3保持环    4外周侧轮廓线
5侧支脚    6外侧轮廓线     7安装部    9引导环
10内周侧轮廓线    11辅助走线路径    13竿体    15绕线架
21钓线引导器(第二实施例)    23侧支脚
31钓线引导器(第三实施例)    33中央支脚    35安装部
41钓线引导器(第四实施例)    43中央支脚    45安装部
5 1钓线引导器(第五实施例)   53侧支脚     55安装部
61钓线引导器(第六实施例)    63侧支脚
S、s1、s2钓线    t水平面    p、q根部      θ倾斜角度
w0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    w1、w2伸出长度    C水平中心线
X水平面最大宽度范围     x1切点    x2交点  Y最下水平面
y最下点    Z垂直线    d0、d3、d4弯曲力矩的距离
L双脚的支脚前后长度    F向上方作用的力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1。
如图1所示,该钓线引导器1属于高脚和单脚。
钓线引导器1从一块金属制平面的板状材料而形成一体的框架状。首先利用冲压加工冲压成规定的框架形状,然后施加弯曲加工而成型成规定的立体形状,具备有保持环3、一对侧支脚5、5和安装部7。
按照图1概略说明钓线引导器1的整体形状。
保持环3的内周面是大致正圆形,其内周面内嵌有引导环9。引导环9由陶瓷等耐磨损性优良的硬质材料形成。
一对侧支脚5、5呈现对称形状。侧支脚5、5分别从保持环3后侧的左右两侧朝向位于下方竿体13向后(竿尾)侧延伸,在适当的高度汇合,其下端与安装部7连接。
安装部7呈现向后侧前端细的舌片形状,以与竿轴大致平行取向的状态与竿体13的外表面抵接。
下面详细说明钓线引导器1各部分的形状和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首先根据侧面图(图2)进行说明。
保持环3和侧支脚5都倾斜,都是向前方侧倾倒。
保持环3相对侧支脚5进一步向前方侧倾倒,保持环3相对侧支脚5呈现弯曲状态。因此,保持环3相对水平面(t)(即安装钓线引导器1的竿体1 3的外周面)的倾斜程度比侧支脚5相对水平面(t)的倾斜程度和缓。保持环3的倾斜角度(θ1)大体是现有防止线缠绕用前倾时所采用范围的角度便可。
从把导线环3向水平面投影时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侧支脚5的后方的伸出长度(w1)是:当把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的长度(w0)设定为1时,为0(零)以上1.0以下,在此,伸出长度(w1)是指到侧支脚5与安装部7连接的地点即根部(p)的长度。该根部(p)严格地说,是从侧面看侧支脚5的上侧轮廓线105与安装部7的上侧轮廓线107的交点。
下面根据正视图(图3)进行说明。
侧支脚5的外侧轮廓线6与保持环3的外周侧轮廓线4的切点(x1)位于:保持环3下半部外周侧轮廓线4与规定水平最大宽度范围(X)80%位置的垂线相交叉的高度位置(x0)处或其上方高度位置。
保持环3的上侧轮廓线在一定的范围向外侧露出。该露出范围当以通过保持环3上侧半圆中心的垂直中心线(E)和角度(γ)为基准时,左右都是25°以上(左右合计50°以上),该露出部分成为钓线引导器1的上侧轮廓线。
“80%的高度位置”是指:当把水平最大宽度范围(X)设定为100%时,以该水平最大宽度范围(X)的中点为中心均匀地向内侧缩小,当整体的长度变成80%时左右两侧的保持环3外周侧轮廓线的位置。
该实施例由于把保持环3的外周侧轮廓线4设定成大致正圆形,所以“保持环3的下半部”就是下侧半圆部,但当保持环3的外周侧轮廓线4是椭圆形的情况下,则“保持环3的下半部”就也包含有所谓的直线部分。“保持环3的下半部”是指:被把保持环3的上下方向长度等分的水平中心线(C)分割时的下一半部分。
在该实施例中,切点(x1)位于保持环3下半部的外周侧轮廓线4上,但切点(x1)也可以位于水平中心线(C)上或其上方。
通过引导环9内周侧轮廓线10最下点(y)的最下水平线(Y)与侧支脚5外侧轮廓线6的交点(x2)位于:保持环3外周侧轮廓线4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X)的80%位置上,即80%的水平位置(x0)上或其外侧范围内。
如图3的放大图所示,侧支脚5的外侧轮廓线6在交点(x2)与切点(x1)之间也可以稍微向内侧洼下。这是由于这种洼下在本实施例这样从一块金属板成型为立体钓线引导器1的情况下,在钓线引导器1的立体设计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缘故。
当满足上述条件,则即使例如形成了洼下,侧支脚5的从交点(x2)到切点(x1)的外周面也成为所谓辅助走线路径11,能确保钓线(S)从侧支脚5顺利地上到保持环3和向保持环3的顶部方向向上滑。
图3中作为侧支脚5、5的形状,从正面看表示有稍微向外侧鼓出,且另外还有直线状和向内侧凹入的形状,其中向内侧凹入时,钓线最难于上到保持环3和向其后顶部方向向上滑,但即使是向内侧凹入的情况,只要有满足上述条件的辅助走线路径11,就能使钓线(S)顺利地上到保持环3的外周面上,并原封不动地沿保持环3的外周面向顶部方向向上滑。
下面根据图4、图5说明钓线引导器1产生线缠绕时消除线缠绕的机构。为了方便视认,图5中改变了图1的前后方向。
实际垂钓时,从绕线架15放出的钓线(S)通过钓线引导器1的引导环9向前方放出。通常在钓线(S)具有张力的状态下,钓线(S)的线轨道上下范围是图4所示的箭头范围。
如图5(1)所示,钓线(S)由“线晃动”等原因而在通过了引导环9后向后侧绕回并卷绕在侧支脚5、5上,产生了线缠绕,这时绕线架15侧的钓线(s1)被卷绕在侧支脚5、5上的钓线(s2)从本来的线轨道向竿体13侧压下。
因此如图5(2)所示那样,操作绕线架15使放出的钓线(S)具有张力(空白箭头)地向回绕,使绕线架侧的钓线(s1)(实线)被作用有返回本来线轨道的力即向上(F)的力(黑箭头)。
由于作用在钓线(s1)上的向上的力(F)胜过向侧支脚5、5卷绕的力,严格说是胜过向下的分力,所以钓线(s1)一边把钓线(s2)抬起来,一边自身也上升。因此,卷绕在侧支脚5、5上的钓线(s2)从虚线位置沿侧支脚5、5的倾斜面向上滑到实线位置,并到达切点(x1)。
如图5(3)所示,沿侧支脚5、5的倾斜面向上滑上来的钓线(s2)原封不动地顺利上到保持环3的外周面。
在侧支脚5、5的外侧轮廓线6、6不满足上述任一个条件的情况下,则钓线(s2)不能从侧支脚5、5上到保持环3,而被切点(x1)或侧支脚5的凹入部所绊住。
在钓线(s2)上到保持环3的外周面后,则利用钓线(S)所具有的张力作用而如图5(4)~图5(7)所示那样,钓线(s2)顺利地沿保持环3的和缓倾斜外周面向上滑,并向其前上方脱出。
利用以上的机构,线缠绕被消除。
下面按照图2说明钓线引导器1的强度特性。
所谓单脚中以侧支脚5的根部(p)为基点的弯曲力矩大小影响强度,但本钓线引导器1把侧面看的侧支脚5的伸出长度设定得小,从受弯曲力矩大小影响的根部(p)到保持环3顶部的距离(d3)比使侧支脚5与保持环3一体地(即中途不弯曲)向前倾时的距离(d0)短。
关于上述距离同样而弯曲力矩大,连接保持环顶部和根部(p)的线与水平面(t)所成的角度(θ2)也比使侧支脚5与保持环3一体地(即中途不弯曲)向前倾时的与水平面(t)所成的角度(θ1)大。
因此,钓线引导器1是防止线缠绕的形式,同时弯曲力矩小,框架状的钓线引导器1难于变形。
钓线引导器1是高脚的,但侧支脚5相对保持环3弯曲而倾斜角度变大,从保持环3到侧支脚5的框架部全长比不弯曲的情况短,这样就抑制了伴随设定成高脚的重量增加的部分。
从侧面看,钓线引导器1相对水平线(t)的保持环3的倾斜角度(θ1)最好是在40~60°的范围内。这是由于只要是在该范围内,则即使不特别地振动竿体13,也能使钓线(s2)可靠地从保持环3的顶部脱出的缘故。
倾斜角度(θ1)在45~55°的范围内则更理想。这是由于只要是在该范围内,就能使钓线(s2)顺利地从保持环3脱出,而且能减少钓线放出时阻力的缘故。这是由于当使环倾斜,则表观看的内径缩径的缘故。
从侧面看,从钓线引导器1的保持环3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侧支脚5后方的伸出长度(w1)是:当把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的长度(w0)设定为1时,最好是在0.7以下的范围内。这是由于只要在该范围内,则能把弯曲力矩的大小更加缩小的缘故。
伸出长度(w1)在0.5以下的范围则更理想。这是由于只要在该范围内,则能把弯曲力矩的大小更加缩小的缘故。
如图6所示,从正面看,钓线引导器1的侧支脚5、5的外侧轮廓线6、6最好位于:保持环3外周侧轮廓线4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X)的110%位置上或其内侧位置。“110%的位置”是指:当把水平最大宽度范围(X)设定为100%时,以该水平最大宽度范围(X)的中点为中心均匀地向外侧扩大,当整体的长度变成110%时左右两侧的边缘位置。
如本实施例这样把钓线引导器1由一块金属板立体形成时,当使侧支脚5从保持环3的水平中心线C或上半部出来时,从正面看,侧支脚5、5的外侧轮廓线6、6不可避免地从保持环3的外周侧轮廓线4向外侧鼓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鼓出程度在上述的范围内,则沿侧支脚5、5的倾斜面向上滑的钓线(s2)就能经由辅助走线路径11原封不动更加顺利地上到保持环3的外周面。
根据图7的侧面图说明第二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21。
与第一实施例钓线引导器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仅在以下说明不同点。
该钓线引导器21是与钓线引导器1相同的单脚和高脚,但侧支脚23向前方倾斜且安装部25转移,从保持环3的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向前伸出。侧支脚23的伸出长度(w2)是:当把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的长度(w0)设定为1时,为0(零)以上1.0以下。
由于侧支脚23外周面上的钓线(s2)向上滑是利用向上的力(F),所与侧支脚23的倾斜方向走向没关系。虽然与钓线引导器1的侧支脚5倾斜方向不同,但钓线(s2)能没问题地沿侧支脚23上顺利地向上滑。
且从侧面看,该钓线引导器21也满足侧支脚23的上侧轮廓线123与安装部25的上侧轮廓线125相互关联地伸出的条件,从对弯曲力矩大小影响的根部(p)到保持环3顶部的距离(d4)比使侧支脚5与保持环3一体地(即中途不弯曲)向前倾时的以假想线表示的距离(d0)短。关于上述距离同样而弯曲力矩大,连接保持环顶部和根部(p)的线与水平面(t)所成的角度(θ2)也比使侧支脚5与保持环3一体地(即中途不弯曲)向前倾时的与水平面(t)所成的角度(θ1)大。
因此,钓线引导器1是防止线缠绕的形式,同时弯曲力矩小,是高脚的同时且钓线引导器21难于变形。
关于保持环3的倾斜角度(θ1)、从保持环3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侧支脚23、23向前方伸出的长度(w2)、侧支脚23、23的最大鼓出程度,与钓线引导器1同样地也能适用于钓线引导器21,同样地获得有利的效果。以下的实施例也同样。
根据图8、图9说明第三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31。
与第一实施例钓线引导器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仅在以下说明不同点。
如图8所示,中央支脚33从钓线引导器31的保持环3外周面最下部延伸出,该中央支脚33的前端与安装部35连接。即钓线引导器31属于双脚。
中央支脚33的存在实质上对于线缠绕时钓线(S)的移动轨道没有影响。
因此,该钓线引导器31也能得到与钓线引导器1同样的消除线缠绕的效果。
且支脚5、33的前后长度(L)即侧支脚5的根部(p)与中央支脚33的根部(q)之间的距离,对竿体1 3的挠性有影响,但钓线引导器1是高脚,侧支脚5相对保持环3弯曲而增大了倾斜角度,侧支脚5向后方的伸出长度(w1)如第一实施例说明过的那样短。即,支脚5、33的前后长度(L)比不弯曲的情况短。因此,这样能抑制伴随高脚的长度(L)的增加部分。
从侧面看,中央支脚33的根部(q)是中央支脚33的上侧轮廓线133与安装部35的上侧轮廓线135的交点。
如图9所示,消除线缠绕的机构也与图5所示单脚的相同。
根据图10说明第四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41。
与第二实施例钓线引导器2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仅在以下说明不同点。
如图10所示,中央支脚43从钓线引导器41的保持环3外周面最下部延伸出,该中央支脚43的前端与安装部45连接。即钓线引导器41属于双脚。
该钓线引导器41也能得到与钓线引导器21同样的效果。
根据图11说明第五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51。
该钓线引导器51不使侧支脚53、53汇合,分离不变地分别与安装部55、55连接。这种形状的侧支脚53只要满足上述的从侧面看和从正面看的形状条件,就能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1同样的效果。
根据图12说明第六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61。
该钓线引导器61的侧支脚63是环状(所谓容易取下(スリツプ·オン))。这种形状的侧支脚63只要满足上述的从侧面看和从正面看的形状条件,就能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的钓线引导器1同样的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要旨范围的设计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内。
例如,钓线的导线环是在保持环的内周面内嵌了其他部件的硬质引导环,但只要是确保了希望的强度和硬度,则也可以由单一的部件构成。
钓线引导器的种类是高脚的情况是有用的,但当然并不限定于此。
由于即使切点(x1)在保持环3的水平中心线(C)上或比其靠下,钓线(s2)都能充分地向上滑,所以侧支脚也不一定需要从保持环的上半部出去。为了积极地利用保持环3的前倾姿势,不如像图3所示那样,从正面看,以通过引导环5上侧半圆中心的垂直中心线(E)和角度(γ)为基准时,左右都是25°以上(左右合计50°以上),最好是35°以上(左右合计70°以上),保持环3的上侧轮廓线向外侧露出,即从正面看,保持环3的上侧轮廓线成为钓线引导器1的上侧轮廓线为好。
侧支脚也不一定需要倾斜,但由于保持环3倾斜,所以只要利用现有钓线引导器的向竿体的使用线的安装方法,则成为向前后任一方向倾斜。
除了本发明内容的事项之外,现有的或将来提案的形状、原料和制造方法都能被任意组合。
只要使用安装有本发明钓线引导器的钓竿,则即使使用PE线,也能防止线缠绕,并且不牺牲飞行距离,且无损钓竿的状态和使用感。
因此,是垂钓人期待的商品。

Claims (8)

1.一种钓线引导器,具备:导线环、从所述导线环的左右两侧出来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支脚、与所述侧支脚的下端连接并被安装在竿体上的安装部,其特征在于,
从侧面看,
所述导线环相对所述侧支脚向前方侧倾倒,
从所述导线环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所述侧支脚前后方向的伸出长度是:当把所述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的长度设定为1时,为0以上1.0以下,
从正面看,
所述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与所述导线环的外周侧轮廓线的切点位于,所述导线环下半部外周侧轮廓线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的80%或其上方位置,
通过所述导线环内周侧轮廓线最下点的水平线与所述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的交点位于,所述导线环外周侧轮廓线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的80%位置上或其外侧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导线环相对水平线的倾斜角度是40~6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从导线环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侧支脚前后方向的伸出长度是:当把所述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的长度设定为1时,为0.7以下。
4.如权利要求1到3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导线环相对水平线的倾斜角度是45~55°。
5.如权利要求1到4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从导线环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开始的侧支脚前后方向的伸出长度是:当把所述水平面投影宽度范围的长度设定为1时,为0.5以下。
6.如权利要求1到5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从正面看,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位于,导线环外周侧轮廓线的水平最大宽度范围的110%位置上或其内侧。
7.如权利要求1到6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导线环具有保持环和内嵌在所述保持环内周面处的引导环。
8.如权利要求1到7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钓线引导器被分类为高脚的类型。
CN2007101680036A 2006-11-22 2007-10-31 钓线引导器 Active CN1011854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5762/06 2006-11-22
JP2006315762A JP4693751B2 (ja) 2006-11-22 2006-11-22 釣糸ガイ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5430A true CN101185430A (zh) 2008-05-28
CN101185430B CN101185430B (zh) 2011-11-09

Family

ID=39478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80036A Active CN101185430B (zh) 2006-11-22 2007-10-31 钓线引导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93751B2 (zh)
CN (1) CN101185430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1191B (zh) * 2008-11-13 2012-02-22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引导器
CN101933498B (zh) * 2009-06-29 2012-06-13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引导器和钓竿
CN102754625A (zh) * 2011-04-26 2012-10-31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竿
CN104067995A (zh) * 2013-03-28 2014-10-0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线导件及具备该钓线导件的钓竿
CN104412945A (zh) * 2013-08-30 2015-03-18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线导件及钓竿
CN106413395A (zh) * 2014-05-30 2017-02-15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顶部引导器的附接管、用于钓杆的顶部引导器及钓杆
CN106857435A (zh) * 2017-02-28 2017-06-20 威海东澳渔具有限公司 一种钓鱼竿导眼的制备方法
CN107136031A (zh) * 2017-04-19 2017-09-08 宁波羚祐渔具有限公司 一种鱼竿的一体成型固定导线环的安装工艺
CN113207825A (zh) * 2021-04-30 2021-08-0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鱼竿用导环的自动化安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5670B2 (ja) * 2008-05-19 2011-08-24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および釣竿
JP5975887B2 (ja) * 2013-01-15 2016-08-23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及び当該釣糸ガイドを備える釣竿
KR101466539B1 (ko) * 2013-09-10 2014-11-27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이를 구비한 낚싯대
JP2023144589A (ja) 2022-03-28 2023-10-11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KR20230146438A (ko) 2022-04-12 2023-10-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노 낚싯줄 가이드의 가이드 프레임,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낚싯대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7247A (ja) * 1989-09-21 1991-05-07 Nec Corp データ送受信装置
JP2516029Y2 (ja) * 1990-09-04 1996-11-06 株式会社シマノ 固定ガイド
JP3770349B2 (ja) * 1996-09-06 2006-04-26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中通し竿用糸導入ガイド
TW371256B (en) * 1996-11-12 1999-10-01 Fuji Industries Co Ltd Line guide for fishing rod
JP4125398B2 (ja) * 1997-05-09 2008-07-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
JP2002112674A (ja) * 2000-10-06 2002-04-16 Okada Seisakusho:Kk 釣糸ガイド
JP2002142621A (ja) * 2000-11-08 2002-05-21 Shimano Inc 釣 竿
JP3978095B2 (ja) * 2002-07-26 2007-09-19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釣竿
CN2652138Y (zh) * 2003-10-31 2004-11-03 威海平原陶瓷部品有限公司 单腿渔线导环装置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1191B (zh) * 2008-11-13 2012-02-22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引导器
CN101933498B (zh) * 2009-06-29 2012-06-13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引导器和钓竿
CN102754625B (zh) * 2011-04-26 2015-05-13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竿
CN102754625A (zh) * 2011-04-26 2012-10-31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竿
CN104067995B (zh) * 2013-03-28 2016-05-04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线导件及具备该钓线导件的钓竿
CN104067995A (zh) * 2013-03-28 2014-10-0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线导件及具备该钓线导件的钓竿
CN104412945A (zh) * 2013-08-30 2015-03-18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钓线导件及钓竿
US9949468B2 (en) 2013-08-30 2018-04-24 Globeride, Inc. Fishing line guide and fishing rod
CN106413395A (zh) * 2014-05-30 2017-02-15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顶部引导器的附接管、用于钓杆的顶部引导器及钓杆
US10045517B2 (en) 2014-05-30 2018-08-14 Fuji Kogyo Co., Ltd. Attachment tube for top guide, top guide for fishing rod, and fishing rod
CN106413395B (zh) * 2014-05-30 2018-10-30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顶部引导器的附接管、用于钓杆的顶部引导器及钓杆
CN106857435A (zh) * 2017-02-28 2017-06-20 威海东澳渔具有限公司 一种钓鱼竿导眼的制备方法
CN107136031A (zh) * 2017-04-19 2017-09-08 宁波羚祐渔具有限公司 一种鱼竿的一体成型固定导线环的安装工艺
CN113207825A (zh) * 2021-04-30 2021-08-0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鱼竿用导环的自动化安装装置
CN113207825B (zh) * 2021-04-30 2022-03-1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鱼竿用导环的自动化安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5430B (zh) 2011-11-09
JP4693751B2 (ja) 2011-06-01
JP2008125463A (ja) 2008-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5430B (zh) 钓线引导器
US7100930B2 (en) Bicycle rear suspension system
US6761400B2 (en) Bicycle seat
US7523987B2 (en) Vehicle seat
CN105850922B (zh) 钓线引导器
CN1712273A (zh) 车辆座椅
US8303443B2 (en) Six link front derailleur
EP2327616B1 (en) Angle adjusting device for bicycle saddle
US20110020060A1 (en) Reversible attachment apparatus for a footpeg assembly
US8469907B2 (en) Slider
WO2006000203A3 (de)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gastsitz
KR20130040199A (ko) 의자
US20080156565A1 (en) Arm Member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CA2962189C (en) A chair back
JP5693252B2 (ja) ルアー
US20100013185A1 (en) Bicycle
CN102099223A (zh) 车辆运输车
CN1240182A (zh) 自行车制动装置
CN204383672U (zh) 可调节防侧翻式三轮漂移车
CN206674528U (zh) 玉米收割机
CN207721512U (zh) 座椅的c型轨道结构
JP2011173450A (ja) 乗物シート用パッド支持装置
JP2009202723A (ja) 二輪車用スタンド装置
US20170326409A1 (en) Flexor and extensor exercise device
CN105899264B (zh) 雪面滑行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