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5204B - 便携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5204B
CN101155204B CN2007101641188A CN200710164118A CN101155204B CN 101155204 B CN101155204 B CN 101155204B CN 2007101641188 A CN2007101641188 A CN 2007101641188A CN 200710164118 A CN200710164118 A CN 200710164118A CN 101155204 B CN101155204 B CN 1011552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image
primary importance
place
mancarrie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641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55204A (zh
Inventor
三泽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55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5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55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52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sliding enclosures, e.g. sliding keyboard or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2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enclosures rotating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or with ball-joint coupling, e.g. PDA with display enclosure orientation changeable between portrait and landscape by rotation with respect to a coplanar body enclosu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77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detecting open or closed state or particular intermediate positions assumed by movable parts of the enclosure, e.g. detection of display lid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main body in a laptop, detection of opening of the cover of battery compart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79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locking or maintaining the movable parts of the enclosure in a fixed position, e.g. latching mechanism at the edge of the display in a laptop or for the screen protective cover of a PD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8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7Sliding mechanism with one degree of freedo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16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16 - G06F1/18
    • G06F2200/16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monitor
    • G06F2200/1614Image rotation following screen orientation, e.g. switching from landscape to portrait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25Rotatable telephones, i.e. the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27Rotatable in one plane,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25Rotatable telephones, i.e. the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33Including a rotatable display body pa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8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more than one keyboard un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5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functional features of a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41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between two video terminals, e.g. videophone
    • H04N7/14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terminal equipment, e.g. arrangements of the camera and the display
    • H04N2007/145Handheld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一位置上,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第二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平行地移动到的位置。此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是可旋转和可移动地连接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移动到的位置。

Description

便携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装置,并且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的便携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便携式装置来说,我们知道有一种可折叠类型的,这种类型的便携式装置通过连接转轴可打开和可关闭地连接着两个壳体,一个壳体具有显示装置,而另一个壳体具有操作部分。通过达到使显示装置和操作部分彼此面对面的折叠且闭合的状态,使得这种可折叠型的便携式装置能够具备紧凑的状态。
这种可折叠型的便携式装置有时会配备有电视接收功能。一般来说,会将可折叠型便携式装置的显示装置形成为竖直形状。不过,为了提高横向显示的信息(比如电视图像)的易观看性,有时会希望有横向显示装置。
为了满足这种希望,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38217提出了一种便携式装置,这种便携式装置包括用双轴连接转轴相结合的显示装置壳体和操作部分壳体,从而显示装置壳体能够沿着操作部分壳体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这两个方向打开。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115536号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装置,这种便携式装置包括主体和翻盖部分,通过用包括三个旋转轴的连接转轴相互且旋转地将主体和翻盖部分相结合,主体和翻盖部分可以变形成各种各样的模式。
发明内容
不过,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38217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115536号中介绍的便携式装置具有下列缺点。即,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38217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115536号中介绍的便携式装置在要使处于折叠和存放状态的两个壳体进入垂直使用显示装置的状态和横向使用显示装置的状态中的一种状态的情况下,需要用双手进行多次操作,给操作带来了麻烦。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38217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115536号中介绍的便携式装置带来了这样的问题:需要使用具有多个轴的连接转轴,这种连接转轴价格昂贵并且具有复杂的机构。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38217号中介绍的便携式装置带来了这样的问题:因为在使得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情况下,操作部分将会在使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同时而被横向指向,因此难于操作。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情况做出的。在垂直使用的情况和横向使用的情况中的一种情况下,可以用单手很容易地使显示装置从存放状态进入使用状态。
为了获得前面介绍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在该第二壳体上安放着用于显示字符和图像中的至少一种的显示装置;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其中连接机构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以及在第一位置和不同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三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
在第一个方面中,该第一位置可以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位置,该第二位置可以是第二壳体从第一位置平行地移动到的位置,并且该第三位置可以是第二壳体从第一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移动到的位置。
按照本发明的这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其中该第一位置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第二壳体从第一位置平行地移动到的位置。此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可旋转和可移动地连接,其中该第三位置是第二壳体从第一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移动到的位置。
在第一个方面中,第二壳体在一个平面内移动,该平面包括了将与第二壳体重叠的第一壳体的表面。
由此,可以用单手很容易地将第二壳体从处于存放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并且从处于存放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在该第二壳体上安放着用于显示字符和图像中的至少一种的显示装置;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由多个向便携式装置输入命令的操作部分构成,其中连接机构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以及在第一位置和不同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三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并且其中操作装置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使得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多个操作部分当中的互不相同的操作部分被暴露出来,从而变的可操作。
在第二个方面中,第一位置可以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位置,第二位置可以是第二壳体从第一位置平行地移动到的位置,并且第三位置可以是第二壳体从第一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移动到的位置。
按照这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其中该第一位置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第二壳体从第一位置平行地移动到的位置;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可旋转地且可移动地连接,其中该第三位置是第二壳体从第一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移动到的位置,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暴露出互不相同的操作部分。由此只有相应的操作部分变得可以操作。
在第二个方面中,第二壳体在一个平面内移动,该平面包括了将与第二壳体重叠的第一壳体的表面。
由此,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仅仅暴露出所需的操作部分,并且因此,可以使可操作性更好。
在第一或第二个方面中,当便携式装置处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壳体的轮廓与第二壳体的轮廓基本重叠在一起。结果,当从正面看该便携式装置时,第一或第二壳体被另一个壳体遮挡住。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包括控制第二壳体的移动的控制装置,其中控制装置控制第二壳体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上平行和旋转移动;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二位置上仅仅平行移动;并且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三位置上仅仅旋转移动。
按照第三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上实现平行和旋转移动;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二位置上仅仅实现平行移动;并且限制第二壳体的移动,以使得第二壳体在第三位置上仅仅能够旋转移动。由此,第二壳体能够仅仅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以及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
由此,将第二壳体的移动限制成不能实现不需要的操作。因此,可以单手很容易地将第二壳体从处于存放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和从处于存放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个方面之一的便携式装置,包括停顿机构,该停顿机构以预定的力将第二壳体分别停顿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其中停顿机构被安放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位置上相互重叠的部分上,该部分处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
按照第四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由停顿机构以预定的力将第二壳体分别停顿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该停顿机构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位置上相互重叠在一起的部分,并且是被安放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部分。
由此,使第二壳体停顿在处于存放状态的第一位置上、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上。因此,在第二壳体移动到预定位置上的情况下,移动第二壳体的操作将会变得容易。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四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种的便携式装置,包括: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执行切换便携式装置的操作模式和限制可用操作模式这两种操作之一。
按照第五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检测装置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就是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位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当中的哪个位置上。基于所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信息,进行切换便携式装置的操作模式和限制便携式装置的可用操作模式两种操作中的一种。
由此,可以用单手将第二壳体从处于存放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和从处于存放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并且同时进行操作模式的切换。因此,能够使便携式装置的可操作性更好。
按照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五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种的便携式装置,其中用于采集对象图像的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被安放在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连的平面相对的平面上。
按照第六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被安放在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连接的平面相对的平面上,就是说,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被安放在第一壳体中,使得图像采集部分暴露在表面上。
从而,总是暴露出图像采集部分。因此,抓拍性能能够得到提高。
按照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五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种的便携式装置,其中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从而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暴露出图像采集部分以实现对对象的图像采集,并且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由第一壳体遮盖图像采集部分。
按照第七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暴露出图像采集部分。此外,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图像采集镜头由第一壳体遮盖。因此,图像采集镜头能够得到保护。
由此,在存放期间,在电子装置操作在电视模式下不使用相机的情况下,由第一壳体遮盖住图像采集镜头。因此,图像采集镜头能够得到保护。
按照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包括: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执行切换便携式装置的操作模式和限制可用操作模式这两种操作之一,其中,在包括便携式装置的相机模式和电视模式的所有操作模式当中,控制装置使得相机模式能够在第二位置下操作并且使得电视模式能够在第三位置下操作。
按照第八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在电子相机安放在第二壳体上以致图像采集镜头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暴露出来并且图像采集镜头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由第一壳体遮盖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以致在包括便携式装置的电子相机模式和电视模式的所有操作模式当中,控制装置使得相机模式能够在第二模式下操作并且使得电视模式能够在第三模式下操作。
从而,在所需的位置上以所需的操作模式控制便携式装置。因此,能够使便携式装置的可操作性良好。
按照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五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种的便携式装置,其中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从而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一位置上的情况下由第一壳体遮盖图像采集装置,并且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暴露出图像采集镜头以实现对对象的图像采集。
按照第九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图像采集部分得到了保护,因为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一位置上的情况下由第一壳体遮盖了图像采集部分。此外,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暴露出图像采集部分,以实现对象的图像采集。
从而,第二壳体在执行垂直图像采集的第二位置与执行横向图像采集的第三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可以用单手很容易地执行垂直图像采集和横向图像采集之间的切换。此外,可以很容易地执行在执行垂直图像采集的第二位置与执行横向图像采集的第三位置之间进行的切换。因此,在器材保持不动的同时,不用旋转器材就能够实现垂直图像采集和横向图像采集。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在该第二壳体上安放着用于显示字符和图像中的至少一种的显示装置;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其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检测装置,其中相机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将图像采集姿态信息附加到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上,所述图像采集姿态信息指示出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是垂直图像采集的图像还是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
按照第十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由检测装置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即,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当中的哪种位置。基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将指示出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是垂直图像采集的图像还是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的图像采集姿态信息附加到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上。
由此,将指示出垂直图像采集的图像还是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的图像采集姿态信息附加到经历了由第二位置上的垂直图像采集进行的和由第三位置上的横向图像采集进行的图像采集的图像上,并且在再现的时候使用该信息,以实现可见性的提高。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在该第二壳体上安放着用于显示字符和图像中的至少一种的显示装置;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其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以及对象图像输出装置,该对象输出装置输出和显示利用相机获取的对象图像并且将对象图像作为实时图像输出到显示装置,其中对象图像输出装置根据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位置关系的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改变对象图像的方向。
按照第十一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在将由电子相机获得的实时图像(即过程图像)输出给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所要输出的对象图像的方向是基于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加以改变的。
由此,在图像采集时按照显示装置的方向显示的图像的方向得到了改变。因此,能够使便携式装置的可操作性良好。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二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在该第二壳体上安放着用于显示字符和图像中的至少一种的显示装置;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其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以及在显示装置上显示图像的再现装置,其中该再现装置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并根据图像采集姿态信息来显示图像,以使图像在显示装置的屏幕上竖直,其中所述图像采集姿态信息指示出了加到用于再现的图像中的并且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是经历了垂直采集的图像还是经历了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
按照第十二个方面的便携式装置,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指示出加到用于再现的图像中的并且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是经历了垂直采集的图像还是经历了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的图像采集姿态信息,在显示装置的屏幕上将图像显示成竖直。
由此,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的方向和按照显示装置的方向显示的方向自动得到改变。因此,能够使便携式装置的可操作性良好。
注意,在上述形态中,相机除图像采集部分以外的部分可以安排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任何一个中。
本发明能够给出能够用单手很容易地从存放状态送到使用状态,并且在以垂直状态使用显示装置的情况和以横向状态使用显示装置的情况中的一种情况下使其进入使用状态的便携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1B和1C是用于图解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观的示意图,图1A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存放状态的示意图,图1B是用于图解说明显示装置垂直指向时处在第二位置上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1C是用于图解说明显示装置横向指向时所处的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观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20中的虚线中的键销内容的立体图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10中的虚线中的键销内容的立体图的示意图;
图5A-1、图5A-2和图5B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5A-1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5A-2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从第一位置平行地移动到了第二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B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处于从第一位置平行移动之后到达的第二位置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内部构造的例子的框图;
图7A、7B和7C是用于利用透视图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分30的各个视图的示意图,图7A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相互重叠时的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7B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二壳体处于从第一位置进行了平行移动之后的第二位置上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C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二壳体处于从第一位置进行了旋转移动之后的第三位置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A、8B和8C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方法的示范性示意图,图8A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相互重叠时的存放位置的示意图,图8B是用于图解说明在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上的使用阶段的示意图,图8C是用于图解说明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图解说明检测便携式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0A、10B和10C是用于图解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式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观的示意图,图10A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相互重叠时的存放状态的示意图,图10B是用于图解说明在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上的使用阶段的示意图,图10C是用于图解说明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11A、11B和11C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外观的示意图,图11A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相互重叠时的存放状态的示意图,图11B是用于图解说明在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上的使用阶段的示意图,图11C是用于图解说明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12A和12B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外观的示意图,图12A是用于图解说明在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上的使用阶段的示意图,图12B是用于图解说明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静止图像显示模式下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4A和14B是在便携式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位置上静止图像显示模式下的显示实例;
图15A和15B是在便携式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位置上静止图像显示模式下的显示实例;和
图16A和16B是在便携式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位置上静止图像显示模式下的显示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将会按照附图详细介绍实施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相机的最佳模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1B和1C是用于图解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装置1的外观的示意图,图1A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存放状态的示意图,图1B是用于图解说明显示装置垂直指向时处在第二位置上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1C是用于图解说明显示装置横向指向时所处的第三位置的示意图。
便携式装置1是诸如便携式电话之类的便携式装置,例如,可以是翻盖式的便携式电话,就是说,具有轮廓相互重叠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且该便携式电话主要由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连接部分30构成,第一壳体10包括含有拨号键12等的操作按钮,第二壳体20包括显示诸如图像之类信息的显示器21,连接部分30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连接起来。
第一壳体10是基本上为矩形的实心体,其中如图1中所示,在处于第一位置时会变成内侧的平面上,安排着第一操作部分41a和麦克风11,该第一操作部分41a主要包括拨号键12、拨叫按钮13、挂机按钮14、模式按钮15、电视操作部分16、音量按钮17等。
此外,在安排着第一操作部分41a、麦克风11等的平面的对面平面上,如图2中所示,主要安排着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2、电源存放仓18等。注意,相机除图像采集部分以外的部分可以安排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任何一个中。
第二壳体20与第一壳体10类似,是基本上为矩形的实心体,其中在处于折叠状态下会变成外侧的平面上安排着第二操作部分41b、给出预定宽高比的矩形显示器21、扬声器22等,第二操作部分41b主要由方向键按钮23、第二拨叫按钮24和第二挂机按钮25构成。
此外,在第一壳体内部,主要安排着配备有用于处理信号等的CPU等的主基板和电池等(图中未示出),CPU等由第一操作部分41a和第二操作部分41b等提供输入。主基板和显示器21用从连接转轴内部穿过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电连接,不过此处省略了对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图解。
如图1A中所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它们的轮廓相互重叠的状态,就是说,第一位置是便携状态和存放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安排在第二壳体上的第二操作部分41b暴露在前表面上,并且可以对第二操作部分进行操作。就是说,可以为第二操作部分41b分配诸如电源、拨叫、呼叫对象选择和确定之类的基本操作,从而可以在第一位置上对来电做出响应并且拨叫已经记录的呼叫对象。
如图1B中所示,在第二壳体20从第一位置平行于第一壳体10进行了移动之后到达的第二位置上,暴露出了安排在第一壳体10中的第一操作部分41a当中的拨号键12、拨叫按钮13、挂机按钮14和模式按钮15,并且可以对这些按钮进行操作。拨号键12、拨叫按钮13、挂机按钮14和模式按钮15是电话的主要操作按钮并且能够实现对任意号码的拨叫、电子邮件的输入、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等等。
此外,在第二位置上,暴露出了麦克风11,使得它们的位置关系隔开便于通话的距离。从而,通过将麦克风11和扬声器22分别放到耳朵和嘴附近,可以利用电话功能实现通话并且通话是对用户友好的。
这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显示器21是指向竖直方向的。
如图1C所示,第二壳体20旋转90°,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一壳体10的平面内侧移动以到达第三位置,在第三位置上,进一步暴露出电视操作部分16和音量按钮17。从而,第一操作部分41a全部暴露出来并且可以对其进行操作。诸如播放、停止、快进、快退之类的媒体播放器操作功能和诸如频道选择之类的电视操作功能分配给了电视操作部分16,以实现这些操作。
此外,在第三位置上,将会使显示器21沿横向指向,从而能够实现用于电视机的横向全窗口图像显示等。
接下来,将会介绍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20为可移动地连接的连接部分30的构造。图3和4是用于图解说明连接部分30的构造的立体图。
如图3中所示,在第二壳体20的背面上,设置有键销孔开口31和圆孔32。此外,如图4中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中安置着键销33、防松脱盖34、锁销35-1和35-2、检测开关36和弹簧(图中未示出)。
键销孔开口31形成具有圆形孔部分和与该圆形孔部分连通的细长孔部分的形状。圆形孔部分使得键销33能够在其内部旋转并且该部分具有能够防止防松脱盖34脱落的大小。细长孔部分被设计成使得键销33能够在其内部滑动。
圆形孔32的孔直径被设计成大于锁销35-1和35-2的直径,从而锁销35-1和35-2能够装配在其中。
键销33安放在第一壳体10的外部并且能够在键销孔开口31内滑动。
防松脱盖34安放在键销33的上部并且起到使得键销33不能从键销孔开口31中脱落的作用。这里,在图4中,防松脱盖34与键销33是一体的。其原因是图示的为组装后的形状。防松脱盖34是通过在键销33进入键销孔开口31之后再安装防松脱盖34的方法来与键销33合为一体的。
用弹簧从第一壳体10的内部沿着朝向第一壳体10外部伸出的方向推动锁销35-1和35-2,并且使得锁销35-1和35-2能够被定位成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处于朝向第一壳体10外部凸出的位置上,另一种方式是被下降到朝向第一壳体10内部的位置上。
检测开关36安放在第一壳体10内部、锁销35-1和35-2的更低侧,并且能够检测锁销35-1和35-2位于朝向第一壳体10外部伸出的位置上还是位于被下降到朝向第一壳体10内部的位置上。
图5A-1、5A-2和5B是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相互连接的状态下观看的、沿着图3和图4中的A-A截取的横截面图。
如图5A-1中所示,在第一位置上,键销33装配在键销孔开口31的圆形孔部分中。防松脱盖34从第二壳体20内部与键销33组装在一起。从而,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连接在一起,以致不能彼此分离。
此外,在第一位置上,锁销35-1装配在键销孔开口31的细长孔部分中。锁销35-1由安放在第一壳体10内的弹簧37沿着向第一壳体10外部伸出的方向推动,不过,锁销35-1还是在第一位置上与键销孔开口31保持一致。因此弹簧37处于伸长的状态。
图5A-2是第二壳体20从第一位置进行了平行运动的状态。但是由第二壳体20抵抗着弹簧37的弹力将锁销35-1推到了第一壳体10的内部。
如图5B中所示,在第二位置上弹簧37朝向第二壳体20的内部推动锁销35-2,从而使得锁销35-2与圆形孔32装配到一起。
由于锁销35-2受到弹簧37沿着向第一壳体10外部伸出的方向的推动,因此第二壳体被设计成在锁销35-2伸出的状态下借助预定的保持力达到停顿。
按照如前面所述那样构成的连接部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是可移动地连接起来的。
图6是用于图解说明便携式装置1的内部构造的实施方式的框图。
如图所示,除了包括第一操作部分41a和第二操作部分41b的操作部分41、显示器21、麦克风11和扬声器22之外,便携式装置1还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40、存储器42、音频处理器44、发射和接收电路46等,并且包括接收电视广播的功能、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功能以及普通电话功能。
CPU 40起到按照预定程序控制便携式装置1的整个操作的控制器的作用并且起到执行各种不同种类的算术运算的算术设备的作用。就是说,CPU 40基于从操作部分41输入的命令信号来控制便携式装置1内部的各个电路,来实施通信控制、图像采集操作控制、图像处理控制、显示器21的显示控制、存储器42的读取和写入控制、地址簿的管理等。
存储器42通过总线49与CPU 40连接并且是包括如下内容的块:CPU 40执行的程序、存储着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ROM)区域、程序的扩展区域、和用作用于CPU 40的算术运算的区域的易失性存储器(RAM)区域。ROM区域作为地址簿和通话历史的数据存储区域使用,并且作为音频和图像的保存区域使用。此外,RAM区域也作为图像数据的临时存储区域使用。
音频处理部分44是与CPU 40相联合地使音频信号得到处理和转换的装置。音频处理部分44执行以下处理:对从发射和接收电路46接收到的数据执行解码处理、通过发射和接收电路46进行发射的数据编码处理、从麦克风11输入的音频信号的编码处理和到扬声器22的输出信号的生成处理等。
发射和接收电路46对由天线48接收到的数据和要从天线48发射的数据的信号格式进行转换。
在通话模式(使用电话功能的模式)下,当建立了与进行通话的通话对方的通信连接时,将从麦克风11输入的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并且将其传送到音频处理部分44。音频处理部分44将从麦克风11输入的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A/D转换),此后对数字信号进行所需的信号处理并且将其转换成预定格式的音频数据。通过总线49将在音频处理部分44中进行过处理的音频数据(用于发射的数据)传送到发射和接收电路46,并且将其转换成用于发射的预定信号格式,并且此后从天线48发射出去。
在发射和接收电路46中对由天线48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并且将其传送到音频处理部分44。音频处理部分44将从发射和接收电路46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转换成预定格式的音频数据。将在音频处理部分44中生成的音频数据(接收数据)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D/A转换)并且此后将其传送到扬声器22。这样,从扬声器22中可听见地输出通话对方的声音。
在电视模式下,当天线48接收到电视广播的电波时,在发射和接收电路46中将所接收的电视广播信号分成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
将音频信号输入到音频处理部分44中并且从扬声器22中输出。
另一方面,在发射和接收电路46中将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且此后通过显示电路60将其输出到显示器21。从而在显示器21中显示广播视频。
这里,发射和接收电路46中对电视频道的选择是借助方向键按钮23的左和右键来进行的。就是说,每次按下右键会发出一个接一个地向前选择频道的命令,每次按下左键会发出一个接一个地向后选择频道的命令。
此外,由音量按钮17的+号键和-号键控制电视音量。每次按下+号键会使得音量升高一级,并且每次按下-号键会使音量减小一级。
此外,便携式装置1能够利用电子邮件功能、因特网的浏览器功能等发射和接收各种不同种类的数据,比如图像数据、文档数据、程序数据等。
而且,便携式装置1包括图像采集镜头50和CCD图像传感器(下文中称为CCD)52,并且包括使得从CCD 52获得的图像信号接受处理的模拟处理部分54、A/D转换器55、图像处理部分56和压缩和展开部分57。
穿过图像采集镜头50的光聚焦在CCD 52的光接收平面上。在CCD 52的光接收平面上,以二维方式排列着大量光学传感器(光接收元件)。与各个光学传感器相应,以预定的排列结构排列着红色(R)、绿色(G)和蓝色(B)原色滤光器。
由各个光学传感器将CCD 52的光接收平面上形成的对象图像转换为数量与入射光量相应的信号电荷。CCD 52具有电子快门功能,这一功能利用快门脉冲的定时控制各个光学传感器的充电时间(快门速度)。
基于按照CPU 40的命令由定时信号发生器(TG)58提供的脉冲(水平驱动脉冲
Figure 2007101641188_0
H、垂直驱动脉冲
Figure 2007101641188_1
V和溢漏脉冲),将CCD 52的各个光学传感器内累积的信号电荷相继读取为与信号电荷相应的电压信号(图像信号)。将从CCD 52输出的图像信号传送到模拟处理部分54来进行所需的处理,比如相关双重采样(CDS)处理和增益调节,并且此后由A/D转换器55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将经过数字化的图像数据传送给图像处理部分56。
图像处理部分56是包括同步电路(通过对由信号板CCD的滤色器阵列伴生的颜色信号的具体位移进行内插来计算各个点的颜色的处理电路)、亮度和颜色差信号发生电路、伽马修正电路、外形修正电路、轮廓修正电路、白平衡修正电路等的数字图像信号处理装置,并且图像处理部分56按照来自CPU 40的命令将存储器42付诸实际使用来处理图像信号。
在图像处理部分56中,将进行了预定处理(比如白平衡调节处理、伽马转换处理、到谐振信号(Y信号)和色差信号的转换处理(YC处理))之后生成的图像数据临时存储在存储器42中。这里,在图像采集过程中将视频显示在显示器21上的情况下,读取存储器42的内容并且将其传送给显示电路60并在显示电路60中转换为用于显示的信号格式,此后,将其供应给显示器21。由此,将由CCD 52采集的实时图像(过程图像)显示在显示器21上。画面拍摄者可以按照显示器21上显示的视频确认图像采集图像角(构图)。
按下操作部分41中的图像采集按钮(例如,在图像采集模式的时候分配的操作部分41中的任意一个按钮以及专用的图像采集按钮),要不然就是在后面将要介绍的在设定了来电解除模式(incomingcall release mode)期间出现了来电的情况下,CPU 40检测是否发生了执行图像采集操作。就是说,在CCD 52中执行曝光控制和对电荷的读取控制。
在图像处理部分56中对这样经过YC处理之后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其它的预定信号处理,并且此后,将其传送到压缩和展开部分57并按照预定的压缩格式(例如,JPEG格式)进行压缩。将压缩的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器42中的图像存储区域中。
在再现图像的时候,与用户的文件选择操作相应地或者自动地从存储器42中读取出图像文件的数据。由压缩和展开部分57将从存储器42中读取出的压缩数据展开,将其转换为用于通过显示电路60进行显示的信号,并且此后输出到显示器21。由此,将相关文件的图像内容显示在显示器21上。
接下来,将会介绍如前所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
将介绍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一的方法。
图7A、7B和7C是利用透视图图解来说明连接部分30的各个视图的示意图,图7A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相互重叠时的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7B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二壳体处于从第一位置进行了平行移动之后的第二位置上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C是用于图解说明第二壳体处于从第一位置进行了旋转移动之后的第三位置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7A中所示,在第一位置上,键销33装配在键销孔开口31的圆形孔部分中。键销33的直线部分与键销孔开口31的细长孔部分中的直线部分平行。因此,如图7A中的箭头所示,第二壳体20可以平行地向上移动。这里,在第一位置上,由于使键销33与键销孔开口31的圆形孔部分接触并且锁销35-1装配在键销孔开口31的细长孔部分中,因此第二壳体20在第一位置上由预定的保持力停顿住。
现在将给出第二壳体20从第一位置平行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方法。
从图7A和图8A的状态,如图8B中所示,第一壳体10由右手握住并且由右手拇指向上移动第二壳体20。第二壳体20平行地向上移动并且从图7A中的状态移动到图7B中所示的第二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将装配在键销孔开口31的圆形孔部分中的键销33装配到了细长孔部分中。因此,第二壳体20的旋转移动受到限制,从而仅仅能够进行平行移动。
如图7B中所示,将键销33移动到了键销孔开口31的细长孔部分的末端的位置上,就是说,第二壳体20仅仅向上移动了长度l1。于是在第一位置上,相互间隔长度l1的圆形孔32与锁销35-2的位置实现了匹配,从而锁销35-2得以装配到了位于键销孔开口31的直线部分的末端的圆形孔32中,以致锁定了第二壳体20。因此,由预定的保持力使第二壳体20在第二位置上停顿不动。键销33装配在键销孔开口31的细长孔部分中。因此,第二壳体20的旋转移动受到限制,从而仅仅能够实现平行运动。
接下来,将介绍第二壳体20从第一位置旋转移动到第三位置上的方法。
从图7A和图8A的状态,如图8C中所示,第一壳体10由右手握住,并且用右手拇指在用户的右侧移动第二壳体20。第二壳体20逆时针方向移动并且移动到如图7C和8C所示的第三位置上。其间,键销33沿着键销孔开口31的圆形孔部分的内圆周滑动。
这里,第二壳体20的逆时针旋转由止挡器(图中未示出)限制以达到90°。因此,第二壳体20被设计成不能旋转超过90°。此外,由图中未示出的止挡器将第二壳体20限制为不能顺时针旋转。因此,第二壳体20被设计成只能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图7C和图8C中的状态下,就是说,在第三位置上,如图7C所示,锁销35-2装配在锁销孔开口31的细长孔部分中,以锁定第二壳体20。因此,第二壳体20在预定的保持力的作用下在第三位置上停顿不动。
这样,通过仅仅触动一次按钮,就可以使第二壳体平行地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此外,通过仅仅触动一次按钮,就可以使第二壳体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
此外,便携式装置1自动检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的哪个位置上,并且基于检测结果切换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以及限制可用操作模式。
首先,将会介绍自动检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还是第三位置上的方法。
图9是用于图解说明检测便携式装置1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判定锁销35-1是否处于伸出的状态(步骤S10)。
在步骤S10中,在判定了锁销35-1处于伸出状态的情况下,判定锁销35-2是否处于伸出的状态(步骤S12);在锁销35-2处于伸出状态的情况下,判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三位置上(步骤S14),并且在锁销35-2不处于伸出状态的情况下,判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一位置上(步骤S16)。
在步骤S10判定了锁销35-1不处于伸出状态的情况下,判定锁销35-2是否处于伸出状态(步骤S18),并且在锁销35-2处于伸出状态下的情况下,判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二位置上(步骤S20),并且在锁销35-2不处于伸出状态的情况下,判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正在半途中,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10。
接下来,将会介绍基于所检测到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位置关系切换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和限制可用操作模式的方法。
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一位置上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以局限于待机模式、通话模式和相机模式的状态进行操作。
如图8A中所示,便携式装置1按照待机模式进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便携式装置1在显示器上显示接收信号状态、电池剩余量、时间等。在待机模式操作期间电话响铃的情况下,按下第二通话按钮24来将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切换到通话模式。在通话模式的操作期间,按下第二挂机按钮25会使得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切换到待机模式。
在待机模式的操作期间按下方向键按钮23,会将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切换到相机模式。在相机模式下,在希望进行垂直图像采集的情况下,使便携式装置1如图8A中所示那样垂直定位来进行图像采集,就是说,优选进行垂直图像采集。此外,在希望进行横向图像采集的情况下,使便携式装置1横向定位来进行图像采集,就是说,优选进行横向图像采集。
这里,如前所述,操作模式是利用方向键按钮23按照待机模式和相机模式的顺序进行切换的,但是方向键按钮并不将切换过程局限于此。
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在限制于通话模式、电子邮件模式、相机模式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操作。
如图8B中所示,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移动到第二位置上并且同时便携式装置1在通话模式下操作。在通话模式下,在利用拨号键12输入了任意号码之后按下通话按钮13。从而,可以进行对任何号码的呼叫。这里,在处在第一位置上进行待机模式操作的过程中电话铃声响起的情况下,使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在第二位置上。从而自动选择通话模式来开始通话。在通话结束的情况下,按下挂机按钮14来结束通话。
在以通话模式进行操作期间按下模式按钮15。从而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会切换到电子邮件模式。这里,在电子邮件模式下,可输入分配给拨号键12的字符以进行电子邮件的输入。当按下通话按钮13时,可以进行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
在以电子邮件模式进行操作期间按下模式按钮15。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会切换到相机模式。这里,以相机模式进行的操作类似于第一位置上的操作。因此省略了对它的说明。
通过在相机模式期间按下模式按钮15,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会切换到静止图像再现模式。利用方向键按钮23通过左右键操作进行图像的帧推进。当按下方向键23的右键时,从存储器42中读取下一个图像文件并且在显示器21上再现和显示该图像文件。此外,当按下方向键按钮23的左键时,从存储器42中读取紧接在前的图像文件并且在显示器21上再现和显示该图像文件。
在静止图像再现模式下通过按下模式按钮15,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会再次切换到通话模式。
这里,如前所述,操作模式是按照通话模式、电子邮件模式、相机模式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的顺序来加以切换的,但是切换过程并不局限于此。
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1在限于电视模式、播放器模式和相机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操作。
如图8C中所示,在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移动到第三位置上的同时,便携式装置1以电视模式进行操作。在电视模式下,使用电视操作部分16来实现诸如选台之类的操作。此外,利用音量按钮17,可以改变电视的音量。
通过在以电视模式进行操作期间按下模式按钮15,使得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切换到播放器模式。在播放器模式下,能够实现游戏、电影观看之类的功能。利用电视操作部分16,可以进行诸如播放、停止、快进和快退之类的媒体播放器操作。此外,利用音量按钮17,可以改变音量的大小。
通过在以播放器模式进行操作期间按下模式按钮15,使得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切换到相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很难造成便携式装置1发生旋转,因此显示仅仅局限于横向屏幕图像,就是说,横向图像采集,从而不必改变便携式装置1的方向。过程图像的显示也局限于横向图像。
通过在以相机模式进行操作期间按下模式按钮15,会使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再次切换到电视模式。
这里,如前所述,操作模式是按照电视模式、播放器模式和相机模式的顺序切换的,但是便携式装置的切换模式并不局限于此。
这里,在可以在多个位置上操作的操作模式下,在便携式装置1在这种操作模式下操作的状态得到保持的同时,可以改变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机模式就是这样的模式。例如在保持便携式装置1在相机模式下启动的状态的同时,可以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
因此,自动检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存在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中的哪个位置上。基于检测结果,对便携式装置1的操作模式的切换和可用操作模式加以限制。
按照本实施方式,可以用一只手将第二壳体很容易地从处于存放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以及从处于存放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
此外,在第一位置上,第二壳体可以进行水平移动和旋转移动;在第二位置上,第二壳体仅能进行水平移动;并且在第三位置上,第二壳体仅能进行旋转移动,第二壳体的移动受到约束,从而不必要的移动是不能进行的。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用一只手移动第二壳体。
此外,在停顿部分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位置上相互重叠的位置并且是被安放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部分的情况下,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由预定的保持力使第二壳体停顿。因此,在将第二壳体移动到预定位置的情况下,移动第二壳体的操作将会变得很容易。
此外,基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各个位置上仅仅暴露出需要的操作部分。因此,可以实现良好的可操作性。
此外,便携式装置的操作模式的切换和对可用操作模式的限制之一是基于所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的。从而用一只手很容易操作第二壳体和切换操作模式。因此,可以实现良好的可操作性。
此外,由于相机总是暴露出来的,因此可以实现良好的抓拍性能。
此外,在与图像采集同时地将通过图像采集镜头获取的对象图像(即,过程图像)输出到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会基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改变所要输出的对象图像的方向。因此,没有必要改变便携式装置的方向并且可以使便携式装置的可操作性良好。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上,是通过仅仅在待机模式下呼叫响铃的情况下按下通话按钮来操作便携式装置1的。不过,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便携式装置能够在对记录号码的呼出模式下进行操作,这种呼出模式能够仅仅对预先记录在便携式装置中的记录号码进行电话通话。在对记录号码的呼出模式下,由方向键按钮23的左右按钮来选择呼出目标,以利用通话按钮24进行呼叫。然后操作将变得仅仅利用第一位置上暴露出的第二操作部分41b可行。
<第二实施方式>
在前面介绍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装置中,将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安放在第一壳体内。不过,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将图像采集部分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相机除了图像采集部分以外的部分可被安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任何一个中。
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装置包括安放在第二壳体内的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从而图像采集镜头只有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才暴露出来。图10A、10B和10C是用于图解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装置1a的外观的示意图,图10A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相互重叠在一起的第一位置(存放状态);图10B图解说明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上的使用阶段;图10C图解说明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这里,在所有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或类似的部分。
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2a安放在与第二壳体20的显示器21相对的平面上。
图像采集部分2a在第一位置上由第一壳体10遮盖(见图10A);在第二位置上暴露出来,从而能够实现对象的图像采集(见图10B);并且在第三位置上由壳体10遮盖(见图10C)。
便携式装置1a自动检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中的哪个位置上,并且如下文中所介绍的,基于检测结果切换便携式装置1a的操作模式和限制可用操作模式。
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一位置上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在限于待机模式和通话模式的状态下操作。
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在限于通话模式、电子邮件模式、相机模式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的状态下操作。这四种操作模式是通过按下模式按钮15按照通话模式、电子邮件模式、相机模式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的顺序来进行切换的。
在相机模式下,在处理垂直图像(垂直图像采集)的情况下,图像采集是以图10B中所示的姿态进行的,并且在针对横向图像进行处理(横向图像采集)的情况下,图像采集是在将便携式装置1a整个旋转90°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是在限于电视模式和播放器模式的状态下操作的。通过按下模式按钮15,可以按顺序切换电视模式和播放器模式这两种操作模式。
按照本发明的模式,在第二壳体20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暴露出图像采集镜头,并且因此可以对对象进行图像采集。不过,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将图像采集镜头遮盖住,以保护图像采集镜头。因此,在存放时,在不使用相机的情况下,在便携式装置正在以电视模式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用第一壳体遮盖图像采集镜头来保护图像采集镜头。
此外,在包括便携式装置的相机模式和电视模式的所有操作模式当中,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能够以相机模式操作,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能够以电视模式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在所需的位置上将便携式装置1控制到所需的操作模式。因此,能够使便携式装置的可操作性良好。
<第三实施方式>
在前面介绍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装置中,将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安放在第二壳体中,从而仅仅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才暴露出图像采集镜头,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也可以暴露出图像采集镜头。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相机除了图像采集部分以外的部分可被安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任何一个中。
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装置包括安放在第二壳体内的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从而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暴露出图像采集镜头。图11A、11B和11C是用于图解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装置1b的外观的示意图,图11A图解说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相互重叠在一起的第一位置(存放状态);图11B图解说明显示装置垂直指向的第二位置上的使用阶段;图11C图解说明显示装置横向指向的第三位置。这里,在所有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或类似的部分。
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2b安放在与第二壳体20的显示器21相对的平面上。
图像采集部分2b在第一位置上由第一壳体10遮盖(见图11A);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暴露出来,从而能够实现对象的图像采集(见图11B和11C)。
便携式装置1b自动检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中的哪个位置上,并且如下文中所介绍的,基于检测结果切换便携式装置1b的操作模式和限制可用操作模式。
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一位置上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在限于待机模式、通话模式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的状态下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待机模式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这两种操作模式是通过按下方向键按钮23按顺序来进行切换的。
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在限于通话模式、电子邮件模式、相机模式(下面将详细介绍)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下面将详细介绍)的状态下操作。这四种操作模式是通过按下模式按钮15按照通话模式、电子邮件模式、相机模式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的顺序来进行切换的。
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便携式装置在限于电视模式、播放器模式、相机模式(下面将详细介绍)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下面将详细介绍)的状态下操作。电视模式、播放器模式、相机模式和静止图像再现模式这四种操作模式是通过按下模式按钮15按顺序来进行切换的。
接下来,将会介绍相机模式下的操作。
如前所述,相机模式仅仅局限于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进行操作。在保持以相机模式进行操作的同时,可以将便携式装置1b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以及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在第二位置上,如图12A中所示,便携式装置将会进入垂直图像采集模式,便携式装置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垂直图像的采集并且在显示器21上显示垂直对象图像和图像采集信息(电子闪光模式、图像采集模式、像素数量、剩余图像采集数量等)。
在第三位置上,如图12B中所示,便携式装置将会进入横向图像采集模式,便携式装置在这种模式下进行横向图像的采集,并且在显示器21上显示横向对象图像和图像采集信息(闪光模式、图像采集模式、像素数量、剩余图像采集数量等)。
通过按下方向键按钮23和模式按钮15之一将显示器21上显示的对象图像存储在存储器42中。将表明图像是借助垂直图像采集还是横向图像采集获得的图像采集姿态信息和图像采集信息附加在所存储的图像上。在静止图像再现模式下,可以与图像一起读取附加在图像上的信息。
接下来,将介绍静止图像再现模式。
静止图像再现模式是能够在多个位置上操作的操作模式。因此,在将便携式装置1b保持在以静止图像再现模式下进行操作的状态的同时,可以改变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3是用于图解说明根据所检测到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的位置关系改变图像显示的方向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当选择所要再现的图像时(步骤S22),从存储器42中读取出所选择的图像和所附加的图像姿态信息和图像采集信息(步骤S24)。这里,在操作人员在选择了再现模式的情况下没有选择要再现的图像的情况下,按照预先确定的规则选择预定图像,比如最后一次采集的图像和最后一次再现的图像。
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是否处于第一位置上(步骤S26)。
在确定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一位置上的情况下,如图14A和14B所示,不管图像姿态信息如何,都显示图像的宽高比和显示器21的宽高比(步骤S28)。在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无需改换抓握便携式装置1b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使便携式装置1b横向指向。由此,在横向图像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横向观看便携式装置1b,也可以很容易地观看竖直图像。
在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不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是否处于第二位置上(步骤S30)。
在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如图15A和15B中所示,不管图像姿态信息如何,都显示图像的宽高比和显示器21的宽高比(步骤S28)。在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无需改换抓握便携式装置1b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使便携式装置1b横向指向。由此,在横向图像的情况下,如图15B所示,横向观看便携式装置1b,也可以很容易地观看竖直图像。
在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不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是否处于第三位置上(步骤S32)。
在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不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是否处于半途中并且流程返回到步骤S26,从而再次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是否处于第一位置上。
在确定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根据附加在图像上的图像姿态信息,确定该图像是否是经过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步骤S34)。
在确定图像是经过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的情况下,如图16B所示,不管图像姿态信息如何,都显示图像的宽高比和显示器21的宽高比(步骤S28)。
在确定图像不是经过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的情况下,如图16A所示,在显示器21的左右部分中布置了具有预定宽度的空白部分,从而在显示器21的中央部分中以竖直状态显示垂直图像(步骤S36)。
在第三位置上,便携式装置1b因其形状而几乎不会横向指向并且因此更加容易观看竖直图像。
从而,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可以更加容易地观看竖直图像。
按照本实施方式,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图像采集镜头由第一壳体覆盖,以保护图像采集镜头。不过,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图像采集镜头暴露出来,以实现对对象的图像采集。因此,通过在用于进行垂直图像采集的第二位置与用于进行横向图像采集的第三位置之间移动第二壳体,用一只手可以很容易地切换垂直图像采集和横向图像采集。
此外,由于用于进行垂直图像采集的第二位置和用于进行横向图像采集的第三位置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切换,因此不需要在握着器材的同时旋转该器材,就可以实现垂直图像采集和横向图像采集。
此外,将指示图像经历了垂直图像采集和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采集姿态信息附加到在第二位置上经历了垂直图像采集和在第三位置上经历了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上。因此,通过在再现的时候使用该信息,能够增强可观看性。
此外,基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指示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经历了垂直图像采集还是横向图像采集的附加在所要再现的图像上的图像采集姿态信息,使得显示装置显示图像,从而图像在显示装置的显示器上竖立起来。从而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的方向和按照显示装置的方向显示的图像的方向得到自动改变。因此,可以使得便携式装置的可操作性良好。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图像的方向是根据附加在图像上的图像姿态信息来改变的。不过,在缺少图像姿态信息的情况下,在再现的时候进行图像识别,从而此时确定是垂直图像或是横向图像之一。从而可以改变显示图像的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都显示图像的宽高比和显示器21的宽高比。不过,在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与第一位置的情况相比,便携式装置的方向几乎不能改变。因此,在第二位置上,可以使图像进行旋转来显示图像,从而使图像总是基于图像姿态信息以竖直的方式显示。这里,在显示横向图像的情况下,可以在显示器的顶部和下部布置预定的空白部分,以在显示器的中央部分中显示横向图像。

Claims (11)

1.一种便携式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在该第二壳体上安放着用于显示字符和图像中的至少一种的显示装置;
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以及
限制装置,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壳体的移动,
其中连接机构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以及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平行移动到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移动到的位置;以及
其中所述限制装置限制第二壳体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上平行移动和旋转移动,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二位置上仅仅平行移动,并且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三位置上仅仅旋转移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装置,包括:
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由多个向便携式装置输入命令的操作部分构成,
其中操作装置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使得在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所述多个操作部分当中的互不相同的操作部分被暴露出来,从而变的可操作。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装置,包括停顿机构,该停顿机构以预定的力将第二壳体分别停顿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
其中停顿机构被安放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位置上相互重叠的部分上,该部分处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装置,包括:
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用于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和
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执行切换便携式装置的操作模式和限制可用操作模式这两种操作之一。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装置,其中用于采集对象图像的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被安放在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连的平面相对的平面上。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装置,其中
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从而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上的情况下暴露出图像采集镜头以实现对对象的图像采集,并且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由第一壳体遮盖所述图像采集镜头。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装置,包括:
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用于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和
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执行切换便携式装置的操作模式和限制可用操作模式这两种操作之一,
其中,在包括便携式装置的相机模式和电视模式的所有操作模式当中,控制装置使得相机模式能够在所述第二位置下操作并且使得电视模式能够在所述第三位置下操作。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装置,其中
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从而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一位置上的情况下由第一壳体遮盖图像采集装置,并且在第二壳体处于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上的情况下暴露出图像采集镜头以实现对对象的图像采集。
9.一种便携式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在该第二壳体上安放着用于显示字符和图像中的至少一种的显示装置;
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
限制装置,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壳体的移动,
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其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以及
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其中连接机构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以及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平行移动到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移动到的位置;
其中所述限制装置限制第二壳体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上平行移动和旋转移动,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二位置上仅仅平行移动,并且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三位置上仅仅旋转移动;以及
其中所述相机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将图像采集姿态信息附加到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上,所述图像采集姿态信息指示出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是垂直图像采集的图像还是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
10.一种便携式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在该第二壳体上安放着用于显示字符和图像中的至少一种的显示装置;
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
限制装置,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壳体的移动;
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其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以及
对象图像输出装置,该对象输出装置输出和显示利用所述相机获取的对象图像并且将该对象图像作为实时图像输出到显示装置,
其中连接机构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以及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平行移动到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移动到的位置;
其中所述限制装置限制第二壳体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上平行移动和旋转移动,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二位置上仅仅平行移动,并且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三位置上仅仅旋转移动;以及
其中对象图像输出装置根据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位置关系的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改变对象图像的方向。
11.一种便携式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在该第二壳体上安放着用于显示字符和图像中的至少一种的显示装置;
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
限制装置,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壳体的移动;
相机的图像采集部分,其被安放在第二壳体内与显示装置相对的位置上;以及
再现装置,其在显示装置上显示图像,
其中连接机构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以及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轮廓重叠在一起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平行移动到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是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的平面内从第一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移动到的位置;
其中所述限制装置限制第二壳体的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上平行移动和旋转移动,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二位置上仅仅平行移动,并且使得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三位置上仅仅旋转移动;以及
其中该再现装置根据由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并根据图像采集姿态信息来显示图像,以使图像在显示装置的屏幕上竖直,其中所述图像采集姿态信息指示出了加到用于再现的图像中的并且经历了图像采集的图像是经历了垂直采集的图像还是经历了横向图像采集的图像。
CN2007101641188A 2006-09-29 2007-09-29 便携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5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69385 2006-09-29
JP2006269385A JP4802077B2 (ja) 2006-09-29 2006-09-29 携帯機器
JP2006-269385 2006-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5204A CN101155204A (zh) 2008-04-02
CN101155204B true CN101155204B (zh) 2012-07-04

Family

ID=39256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411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5204B (zh) 2006-09-29 2007-09-29 便携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966048B2 (zh)
JP (1) JP4802077B2 (zh)
CN (1) CN1011552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15097A (en) * 2005-10-13 2007-04-16 Asustek Comp Inc Sliding and rotating module for a display
WO2010024086A1 (ja) * 2008-08-29 2010-03-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携帯型通信端末、並びにスライド移動方法
CN102177700B (zh) * 2008-10-10 2014-02-1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
EP2346230A4 (en) * 2008-10-27 2014-07-23 Nec Corp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ON THE SCREEN DISPLAY
CN102204227B (zh) 2008-10-31 2014-06-1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便携式终端设备、便携式终端设备的状态切换构造
US8332000B2 (en) * 2009-10-13 2012-12-1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slide-and-twist mechanism
KR101621563B1 (ko) * 2010-02-08 2016-05-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윙 타입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및 그의 힌지 장치
CN102255986B (zh) * 2010-05-20 2014-04-30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旋转机构及具有该旋转机构的电子装置
US8730667B2 (en) * 2010-09-30 2014-05-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Protection cover,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ver holding structure
JP5668466B2 (ja) * 2010-12-28 2015-02-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30120106A1 (en) 2011-11-16 2013-05-16 Motorola Mobility, Inc. Display device, corresponding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for
CN103167065B (zh) * 2011-12-16 2017-07-2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滑动机构及使用该滑动机构的电子装置
US20120092248A1 (en) * 2011-12-23 2012-04-19 Sasanka Prabhala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ncluding dynamic user interface based on viewing conditions
US9622365B2 (en) 2013-02-25 2017-04-11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ccommodating a display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US9674922B2 (en) 2013-03-14 2017-06-06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Display side edge assembly and mobile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9484001B2 (en) 2013-12-23 2016-11-01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ontrolling diffuse light source to emit light approximating color of object of user interest
US9566512B2 (en) * 2014-02-18 2017-02-14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Selectively arrangeable, multi-mode input controller
US9660685B1 (en) * 2016-02-23 2017-05-23 Htc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key module
CN114576259B (zh) * 2020-12-02 2023-08-01 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外折柔性屏的转轴机构
US11413917B1 (en) 2021-02-10 2022-08-16 John Famosi Trailer jack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4281A (zh) * 2001-06-22 2003-03-19 因帕克托拉株式会社 用于水平和垂直方向改变显示单元位置的移动终端
CN1538716A (zh) * 2003-04-17 2004-10-20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用连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98699A (ja) * 2002-03-29 2003-10-17 Nec Corp スライド型携帯電話機
JP4193411B2 (ja) * 2002-04-26 2008-1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機
JP2004328279A (ja) * 2003-04-23 2004-11-18 Kato Electrical Mach Co Ltd 携帯端末機
JP2005038217A (ja) 2003-07-16 2005-02-10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折り畳み式携帯装置
JP2005115536A (ja) 2003-10-06 2005-04-28 Hitachi Medical Corp 携帯情報端末
JP4294433B2 (ja) * 2003-10-17 2009-07-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
JP4458899B2 (ja) * 2004-03-30 2010-04-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携帯機器
KR100663542B1 (ko) * 2004-07-30 2007-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장치용 슬라이딩 스윙 장치
WO2006030607A1 (ja) * 2004-09-14 2006-03-2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携帯機器
EP1796350A4 (en) * 2004-10-01 2008-01-23 Sharp Kk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JP4565120B2 (ja) * 2004-12-21 2010-10-20 株式会社カシオ日立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携帯端末、映像表示方法および映像表示プログラム
KR100790088B1 (ko) * 2005-03-17 2007-12-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슬라이딩 스윙 장치
JP4588625B2 (ja) * 2005-12-22 2010-1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4281A (zh) * 2001-06-22 2003-03-19 因帕克托拉株式会社 用于水平和垂直方向改变显示单元位置的移动终端
CN1538716A (zh) * 2003-04-17 2004-10-20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用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084659A1 (en) 2008-04-10
JP2008092176A (ja) 2008-04-17
US20100177038A1 (en) 2010-07-15
CN101155204A (zh) 2008-04-02
US7966048B2 (en) 2011-06-21
US7953463B2 (en) 2011-05-31
JP4802077B2 (ja) 2011-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5204B (zh) 便携式装置
CN100456269C (zh) 数字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1197861B (zh) 便携式装置
US7443404B2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image display controlling method, and image display program
KR100703402B1 (ko) 다방향으로 촬영되는 카메라 렌즈 모듈을 구비한 휴대단말기
JP4292795B2 (ja) 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CN100496064C (zh) 摄像装置
KR100921928B1 (ko) 휴대 장치
CN103891265A (zh) 可远程控制的数字摄影机系统
CN100376106C (zh) 用于显示存储在移动通信终端中的图片的方法
CN100421446C (zh) 图像数据通信系统、图像服务器、便携式电子装置及控制方法
JP2001136303A (ja) 電話番号送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3929704B2 (ja) 通信機能付き撮像装置
CN104754194B (zh)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4199837B2 (ja) 複合機器
JP4000449B2 (ja) イメージセンサ、撮像装置および携帯電話機
JP3751197B2 (ja) 移動体電話機
EP1959648A2 (en) Foldable portable terminal
KR100420681B1 (ko) 휴대폰을 이용한 영상과 음향의 합성 및 송신방법과 이를구현한 휴대폰
JP2005151108A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および、携帯型電話機
KR101474415B1 (ko) 휴대 단말기
KR101122085B1 (ko)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KR101371022B1 (ko) 휴대 단말기
KR101053620B1 (ko)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의 제어 방법
KR100531877B1 (ko) 카메라 장치가 장착된 휴대용 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