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9897A -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9897A
CN101149897A CNA2007100963748A CN200710096374A CN101149897A CN 101149897 A CN101149897 A CN 101149897A CN A2007100963748 A CNA2007100963748 A CN A2007100963748A CN 200710096374 A CN200710096374 A CN 200710096374A CN 101149897 A CN101149897 A CN 101149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address electrode
mode
electrode
plasma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63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大基
上田寿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9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98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6Driving circuits for producing the waveforms applied to the driv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46Connecting or feeding means, e.g. leading-in condu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ontrol Of Gas Discharge Displ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以提供能够在从离子体显示面板引出地址电极的多种方式中使用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为课题。所提供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用于选择发光的显示单元的多个地址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生成并输出用于对所述多个地址电极施加电压的多个地址数据的数据生成电路(2001、2002a、2002b);用于输出所述地址数据的多个输出端口(AD_A~AD_L);以及切换由所述数据生成电路所生成的多个地址数据的输出以及所述多个输出端口的连接的选择器(2003)。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述了在每个连接区域归纳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的纵向显示电极,在下边侧具有引出部的平面显示面板。
而且,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记述了关于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在放电单元数多的面板本体中,连接面板本体的上下端部两侧的地址电极的端子取出部与装载有地址驱动器电路的印刷配线板。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2837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3401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伴随着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高精细化,地址电极的数目增加。由此,地址电极的间隔变短,容易发生地址电极的短路或短线等不良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能够在从离子体显示面板引出地址电极的多种方式中使用的控制电路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用于选择发光的显示单元的多个地址电极;数据生成电路,生成并输出用于对上述多个地址电极施加电压的多个地址数据;多个输出端口,用于输出上述多个地址数据;和选择器,切换由上述数据生成电路所生成的多个地址数据的输出与上述多个输出端口的连接。
而且,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包括: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用于选择发光的显示单元的多个地址电极;数据生成电路,生成并输出用于对上述多个地址电极施加电压的多个地址数据;以及多个输出端口,用于输出上述多个地址数据,上述数据生成电路根据从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向地址电极驱动电路引出地址电极的方式,对一行上的显示数据进行排序变换,生成地址数据。
可提供能够在从离子体显示面板引出地址电极的多种方式中共同使用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控制电路。由于没有必要对多种方式中的每一个制造各自的控制电路,所以能够实现控制电路的开发费用、购入费用以及管理费用等方面成本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一帧图像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复位期间、地址期间和维持期间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第一地址电极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引出部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下端部的引出部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下端部的引出部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另一第三地址电极方式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地址电极方式的控制电路和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的控制电路和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的控制电路和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的控制电路和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的控制电路和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图15和图16的控制电路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中帧存储器写入电路写入帧存储器的子帧数据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中帧存储器写入电路写入帧存储器的子帧数据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7的地址数据输出控制电路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21是图20的线路选择器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前面玻璃基板
2背面玻璃基板
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4X电极驱动电路
5Y电极驱动电路
6u上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
6d下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
7控制电路
13、16介电体层
14保护层
17隔离壁
18~20荧光体
1706子帧数据
2001控制电路
2002a、2002b移位寄存器
2003线路选择器
2011地址电极方式信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示意图。控制电路7控制X电极驱动电路4、Y电极驱动电路5、上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u以及下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d。X电极驱动电路4对多个X电极X1、X2、…供给规定的电压。以下将X电极X1、X2、…的各自或其总称称为X电极Xi,i意味着附加字。Y电极驱动电路5对多个Y电极Y1、Y2、…供给规定的电压。以下将Y电极Y1、Y2、…的各自或其总称称为Y电极Yi,i意味着附加字。上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对于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侧的奇数编号的地址电极A1、A3、A5、…供给规定的电压。下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d对于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侧的偶数编号的地址电极A2、A4、A6、…供给规定的电压。以下,将地址电极A1、A2、A3、…的各自或其总称称为地址电极Aj,j意味着附加字。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中,Y电极Yi与X电极Xi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并列延伸的行,地址电极Aj形成为垂直方向上并列延伸的列。Y电极Yi与X电极Xi在垂直方向上交互配置。Y电极Yi和地址电极Aj形成i行j列的二维行列。显示单元Cij由Y电极Yi与地址电极Aj的交点,以及与此对应并邻接的X电极Xi所形成。该显示单元Cij与像素相对应,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能够进行二维图像的显示。
图2是表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X电极Xi和Y电极Yi在前面玻璃基板1上形成。在其上,覆盖用于对于放电空间绝缘的介电体层13。进而在其上覆盖有MgO(氧化镁)保护层14。另一方面,地址电极Aj在与前面玻璃基板1相对配置的背面玻璃基板2上形成。在其上覆盖介电体层16,进而在其上覆盖有荧光体18~20。在隔离壁17的内面上,条纹状地配置有各色,即红、蓝、绿的荧光体18~20。通过X电极Xi与Y电极Yi之间的放电而激励荧光体18~20发出各色的光。在上述前面玻璃基板1与背面玻璃基板2之间的放电空间内,封入有Ne+Xe阴极(Penning)气体等。
图3是表示一帧图像FR的构成例的示意图。例如图像以60帧/秒的速度形成。1帧FR是由第一子帧SF1、第二子帧SF2、…第n子帧SFn所形成。该n例如是10,相当于灰度等级比特数。以下将各个子帧SF1、SF2、…或其总称称为子帧SF。各子帧SF是由复位期间Tr、地址期间Ta、以及维持放电(sustain)期间Ts所构成。
图4是表示复位期间Tr、地址期间Ta以及维持期间Ts的动作例的时序图。在复位期间Tr,对X电极Xi和Y电极Yi施加规定的电压,进行显示单元Cij的初始化。
在地址期间Ta,对Y电极Y1、Y2、…顺次扫描并施加扫描脉冲,与该扫描脉冲相对应,对地址电极Aj施加地址脉冲,由此选择显示像素。如果与Y电极Yi的扫描脉冲相对应而产生了地址电极Aj的地址脉冲,则选择该Y电极Yi和X电极Xi的显示单元。如果不产生与Y电极Yi的扫描脉冲相对应的地址电极Aj的地址脉冲,则不选择该Y电极Yi和X电极Xi的显示单元。与扫描脉冲相对应而生成了地址脉冲时,发生地址电极Aj与Y电极Yi之间的地址放电,以此作为种火而引起X电极Xi与Y电极Yi之间的放电,X电极Xi上积蓄负电荷,Y电极Yi上积蓄正电荷。
在维持期间Ts,对X电极Xi与Y电极Yi之间施加相互反相的维持脉冲,在选择的显示单元的X电极Xi与Y电极Yi之间进行维持放电,进行发光。在各SF中,由X电极Xi以及Y电极Yi之间的维持脉冲引起的发光次数(维持期间Ts的长度)不同。由此,能够决定灰度等级值。
图5是表示第一地址电极方式的示意图。第一地址电极方式是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下侧引出地址电极Aj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在图1中,下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d向全部的地址电极A1、A2、A3、……供给电压,去除了上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u。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下端部,多个地址电极Aj的引出部501设置有15个。15个引出部501连接于15个地址驱动器模块D1~D15。1个引出部501上连接有1个地址驱动器模块。地址驱动器模块D1~D15与图1的下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d相对应。
图6是图5的引出部501的放大图。由于引出部501与地址驱动器模块D1等相连接,所以引出部501中的地址电极Aj的间隔比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中的地址电极Aj的间隔要短。
近年来,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向高精细化发展。结果是,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地址电极Aj的间隔缩短。在由高精细化而使地址电极Aj的间隔缩短时,在引出部501中容易发生地址电极Aj的短路或断线。因此,如图1所示,上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u向奇数编号的地址电极A1、A3、A5、……供给电压,下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d向偶数编号的地址电极A2、A4、A6、……供给电压。
图7是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的示意图。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是与图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相对应,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侧和下侧引出地址电极Aj的方式。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下端部设置有8个偶数编号的地址电极A2、A4、A6、......的引出部701。该8个引出部701与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相连接。1个引出部701上连接有1个地址驱动器模块。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与图1的下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d相对应。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端部设置有8个奇数编号的地址电极A1、A3、A5、......的引出部701。该8个引出部701与地址驱动器模块U1~U8相连接。1个引出部701上连接有1个地址驱动器模块。地址驱动器模块U1~U8与图1的上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u相对应。
图8是图7的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下端部的引出部701的放大图。由于下端部的引出部701仅与偶数编号的地址电极A2、A4、A6、......相连接,所以该引出部701中的地址电极A2、A4、A6、......的间隔就能够比较长。由此,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高精细化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引出部701中的地址电极A2、A4、A6、......的短路和断线。
但是,由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中地址电极Aj的间隔比引出部701中地址电极Aj的间隔要大,所以在地址电极Aj的间隔改变的弯曲部有短路和断线的可能性。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第三地址电极方式。
图9是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的示意图。第三地址电极方式与第二电极方式同样,是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侧及下侧引出地址电极Aj的方式。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下端部设置有8个例如以4个地址电极Aj成为一组的引出部901。该8个引出部901与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相连接。1个引出部901上连接有1个地址驱动器模块。例如地址驱动器模块D1上连接有4个地址电极A1~A4,地址驱动器模块D2上连接有4个地址电极A9~A12,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与图1的下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d相对应。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端部,也设置有7个例如以4个地址电极Aj成为一组的引出部901。这7个引出部901与地址驱动器模块U1~U7相连接。1个引出部901上连接有1个地址驱动器模块。例如地址驱动器模块U1上连接有4个地址电极A5~A8,地址驱动器模块U2上连接有4个地址电极A13~A16,地址驱动器模块U1~U7与图1的上侧地址电极驱动电路6u相对应。
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和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U7,按照地址电极Aj的顺序而交互配置。就是说,该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是按照地址电极Aj的顺序,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部以及下部从地址驱动器模块U1、D1等交互引出地址电极Aj的方式。
此外,在图9中,为了简化说明,以1个引出部901是4个地址电极Aj的组合的情况为例而进行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实际上,1个引出部901可以是384个或256个等,个数因地址驱动器模块厂家的式样而不同。而且,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也是同样。
在全HD(High Definition:高清晰度)标准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1920×1080像素的分辨率。水平像素为1920。由于一个像素具有红、绿和蓝3种颜色,所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全部具有1920×3=5760个地址电极Aj。在一个地址驱动器模块驱动384个地址电极Aj的情况下,驱动5760个地址电极Aj的情况下,通过使用15个地址驱动器模块,能够配置无浪费的地址驱动器模块。
图10是图9的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下端部的引出部901的放大图。由于下端部的引出部901连接于连续的、例如384个地址电极Aj,且地址电极Aj是由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以及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等引出,所以能够减少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中地址电极Aj的间隔与引出部901中地址电极Aj的间隔之差。结果是,能够使地址电极Aj的弯曲减小,防止地址电极Aj的短路或断线。
图11是表示另一第三地址电极方式的示意图,对于图9,从地址驱动器模块引出地址电极Aj的顺序不同。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下端部,例如地址驱动器模块D1与4个地址电极A1~A4连接,地址驱动器模块D2与4个地址电极A9~A12连接,地址驱动器模块D3与4个地址电极A13~A16连接。
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端部,例如地址驱动器模块U1与4个地址电极A5~A8连接,地址驱动器模块U2与4个地址电极A17~A20连接。
此外,与上述同样,虽然是以各地址驱动器模块与4个地址电极Aj相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但实际上地址驱动器模块与384个地址电极Aj连接。
以上,在第二和第三地址电极方式中,地址驱动器模块U1、D1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部和下部,与多个地址电极Aj的多个组合相对应,分别设置有多个。
图7的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是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内,不连续的电极Aj分别从各地址驱动器模块U1、D1引出。具体地,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是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引出一个地址电极Aj的方式。
图9和图11的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是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内,连续的地址电极Aj分别从各地址驱动器模块U1、D1引出的方式。
图9的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是按照地址电极Aj的顺序,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部和下部,交互地从地址驱动器模块U1、D1引出地址电极Aj的顺序。
图11的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是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的上部和下部,连续的电极Aj分别从各地址驱动器模块U1、D1引出的方式。
以下,以图5的地址电极方式作为第一地址电极方式,以图7的地址电极方式作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以图9的地址电极方式作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进行说明,但第三地址电极方式也可以作为图11的地址方式而使用。
图12是表示第一地址电极方式(图5)的控制电路7a、7b以及地址驱动器模块ADM的构成例的示意图。2个控制电路7a、7b是由与图1的控制电路7相对应的2个LSI所构成,设置在控制电路基板1200上。地址驱动器模块ADM具有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D15。
控制电路7a具有各自6比特的地址数据输出端口AD_A、AD_B、AD_C、AD_D、AD_E、AD_F、AD_G、AD_H,通过地址总线BUS,连接于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8个地址数据输出端口AD_A~AD_H,分别连接于8个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
同样,控制电路7b具有各自6比特的地址数据输出端口AD_A、AD_B、AD_C、AD_D、AD_E、AD_F、AD_G、AD_H,通过地址总线BUS,连接于地址驱动器模块D9~D15。8个地址数据输出端口AD_A~AD_H,分别连接于8个地址驱动器模块D9~D15。
例如,一个地址驱动器模块D1,从控制电路7a的输出端口AD_A输入6比特的地址数据384/6=64次,使用移位寄存器保持386个地址电极Aj的地址数据,对384个地址电极Aj施加电压。例如,在图4的地址期间Ta,对应于地址数据,对地址电极Aj施加地址脉冲。在选择发光的显示单元时对地址电极Aj施加地址脉冲,在不选择时不对地址电极Aj施加地址脉冲。地址驱动器模块D2~D15也与地址驱动器模块D1同样。
图13是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的控制电路7a、7b以及地址驱动器模块ADMu、ADMd的构成例的示意图。以下对图13与图12的不同点加以说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ADMu具有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U7。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ADMd具有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
控制电路7a通过上侧的地址总线BUSu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U4相连接,通过下侧的地址总线BUSd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D4相连接。控制电路7b通过上侧的地址总线BUSu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5~U7相连接,通过下侧的地址总线BUSd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5~D8相连接。
第一地址电极方式(图5)是所有的地址电极Aj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D15相连接,与此相比,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地址电极Aj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以及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U7交互连接。
所以,控制电路7a和7b,将地址数据输出端口AD_A~AD_H交互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以及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U7即可。在图12和图13中,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数目相同,都是15个。而且,在图12和图13中,控制电路7a和7b输出相同的地址数据。
在图13的控制电路7a中,输出端口AD_A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输出端口AD_B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输出端口AD_C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2,输出端口AD_D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2,输出端口AD_E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3,输出端口AD_F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3,输出端口AD_G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4,输出端口AD_H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4。
在控制电路7b中,输出端口AD_A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5,输出端口AD_B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5,输出端口AD_C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6,输出端口AD_D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6,输出端口AD_E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7,输出端口AD_F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7,输出端口AD_G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8。
图14是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的控制电路7a、7b和地址驱动器模块ADMu、ADMd的构成例的示意图。以下对图14与图13的不同点加以说明。在图13中具有7个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U7,而在图14中具有8个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U8。其理由后面叙述。
在控制电路7a中,输出端口AD_A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输出端口AD_B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2,输出端口AD_C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3,输出端口AD_D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4,输出端口AD_E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输出端口AD_F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2,输出端口AD_G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3,输出端口AD_H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4。
在控制电路7b中,输出端口AD_A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5,输出端口AD_B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6,输出端口AD_C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7,输出端口AD_D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8,输出端口AD_E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5,输出端口AD_F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6,输出端口AD_G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7,输出端口AD_H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8。
在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与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中,地址驱动器模块与地址电极Aj的对应关系不同。因此,在图14的控制电路7a和7b中,排序变换1行(line)上的显示数据并生成地址数据,从输出端口AD_A~AD_H输出。就是说,在图13与图14中,控制电路7a和7b所输出的地址数据不同。后面对其进行详细叙述。
接着,对于在图12和图13中设置15个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U1~U7,而在图14中设置16个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U1~U8的理由加以说明。
首先,对图12和图13的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数目为15的理由加以说明。如上所述,全HD标准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水平像素数目为1920。由于一个像素具有红、绿、蓝3色,所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全部有1920×3=5760个地址电极Aj。由于一个地址驱动器模块向384个地址电极Aj供给电压,所以在驱动5760个地址电极Aj的情况下,需要5760/384=15个地址驱动器模块。如果使用15个地址驱动器模块,就能够正好驱动5760个地址电极Aj。
接着,对图14的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数目为16的理由加以说明。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是根据地址电极Aj的顺序,使地址电极Aj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ADMu和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ADMd交互连接。因此,与2个地址驱动器模块U1和D1相对应的地址电极数(384×2=768个)为一个单位。如上所述,虽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全部有5760个地址电极Aj,但是由于5760/768=7.5,不能整除。因此,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数目如果是15个就不足,必须有16个。这也使成本增加。
第三地址电极方式与第二地址电极方式相比,能够减少地址驱动器模块的数目,能够降低成本。
伴随着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高精细化,考虑了制造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与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的双方。由于图14的第二地址电极方式的控制电路板1200的配线与图13的第三地址电极方式的控制电路板1200的配线不同,所以各自的控制电路板1200的配线必须分别进行图案设计。结果是使得开发费、采购费、以及管理费等成本增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能够在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与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的双方中使用的控制电路板1200和控制电路7a、7b。以下对能够共同使用的控制电路板1200以及控制电路7a、7b加以说明。
图15是表示与图13相对应,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的控制电路7a、7b以及地址驱动器模块ADMu、ADMd的构成例的示意图。图16是表示与图14相对应,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的控制电路7a、7b和地址驱动器模块ADMu、ADMd的构成例的示意图。以下对图15与图16和图13与图14的不同点加以说明。
在图15和图16中,控制电路板1200(包含配线)和控制电路7a、7b相同。控制电路7a和7b具有12个6比特地址数据AD_A~AD_L。在控制电路7a和7b中,输出端口AD_A~AD_D向着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ADMd而连接配线,输出端口AD_G~AD_J向着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ADMu而连接配线。
在控制电路7a中,输出端口AD_A~AD_D分别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1~D4,输出端口AD_G~AD_J分别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1~U4。而且,在控制电路7b中,输出端口AD_A~AD_D分别连接于下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D5~D8,输出端口AD_G~AD_I分别连接于上侧的地址驱动器模块U5~U7。
接着,对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16)与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15)的不同加以说明。在图16的第二地址电极方式中,控制电路7b的输出端口AD_J与上侧地址驱动器模块U8相连接。与此相比,在图15的第三地址电极方式中,控制电路7b的输出端口AD_J不与地址驱动器模块相连接。这是由于在图16的第二地址电极方式中,需要16个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U1~U8,而在图15的第三地址电极方式中,需要15个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U1~U7。
图17是表示图15和图16的控制电路7a、7b的构成例的示意图。子帧数据时间轴变换处理部1701,输入表示图3的各子帧SF的点亮图案的子帧数据,进行时间轴变换处理。子帧数据是由图像处理电路所生成。帧存储器写入电路1702在帧存储器1703中写入子帧数据时间轴变换处理部1701输出的子帧数据。写入的方法与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和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不同。后面参照图18和图19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帧存储器读出电路1704从帧存储器1703读出子帧数据。地址数据输出控制电路1705输入帧存储器读出电路1704读出的子帧数据1706,对12个6比特地址数据输出端口AD_A~AD_L输出地址数据。而且,地址数据输出控制电路1705输出信号ADCK和ADLAT。关于地址数据输出控制电路1705,后面参照图20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20是图17的地址数据输出控制电路1705的构成例的示意图。控制电路2001输入子帧数据1706和地址电极方式信息2011。子帧数据1706是由图17的帧存储器读出电路1704所读出的子帧数据。地址电极方式信息2011是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或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的信息。
控制电路2001的端子DO,对移位寄存器2002a和2002b的端子DI输出数据。控制电路2002的端子SFT_EN_A和SFT_EN_B分别对移位寄存器2002a以及2002b的端子SFT_EN输出启动(enable)信号。控制电路2001的端子SEL,对线路选择器2003输出选择信号。
移位寄存器2002a对应于输入到端子SFT_EN的启动信号,对输入到端子DI的数据进行移位(shift)与闭锁(latch),从6个6比特的地址数据输出端子ADA~ADF输出地址数据。
移位寄存器2002b对应于输入到端子SFT_EN的启动信号,对输入到端子DI的数据进行位移与闭锁,从6个6比特的地址数据输出端子ADG~ADL输出地址数据。
线路选择器2003对应于控制电路2001的端子SEL输出的选择信号,切换12个输出端子ADA~ADL和12个输出端口AD_A~AD_L连接。后面参照图21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第一地址电极方式(图5)中,如图12所示,8个输出端口AD_A~AD_H分别连接于地址驱动器模块D1~D8。
在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中,如图16所示,4个输出端口AD_A~AD_D分别连接于下侧地址驱动器模块D1~D4,4个输出端口AD_G~AD_J分别连接于上侧地址驱动器模块U1~U4。
在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中,如图15所示,与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相同,4个输出端口AD_A~AD_D分别连接于下侧地址驱动器模块D1~D4,4个输出端口AD_G~AD_J分别连接于上侧地址驱动器模块U1~U4。
图21是图20的线路选择器2003的构成例的示意图。在第二地址电极方式的情况下,如同从图14的连接成为图16的连接那样,线路选择器2003将输出端子ADA~ADJ和输出端口AD_A~AD_J连续地连接。与此相比,在第三地址电极方式的情况下,如同从图13的连接成为图15的连接那样,线路选择器2003连接输出端子ADA~ADJ和输出端口AD_A~AD_J。
选择器2003a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二或第三地址电极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时,也将输出端子ADA的地址数据输出到输出端口AD_A。
选择器2003b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B的地址数据,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C的地址数据,输出到输出端口AD_B。
选择器2003c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C的地址数据,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E的地址数据,输出到输出端口AD_C。
选择器2003d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D的地址数据,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G的地址数据,输出到输出端口AD_D。
选择器2003g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G的地址数据,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B的地址数据,输出到输出端口AD_G。
选择器2003h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H的地址数据,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D的地址数据,输出到输出端口AD_H。
选择器2003i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I的地址数据,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F的地址数据,输出到输出端口AD_I。
选择器2003j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J的地址数据,在端子SEL的选择信号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时选择输出端口ADH的地址数据,输出到输出端口AD_J。
图18是表示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图9)中帧存储器写入电路1702向帧存储器1703写入子帧数据的示意图。帧存储器写入电路1702是以行(line)为单位,按照地址电极Aj的顺序,向帧存储器1703写入数据。帧存储器读出电路1704是按照图9的地址电极的顺序和地址驱动器模块的顺序,从帧存储器1703读出数据。
图19是表示第二地址电极方式(图7)中帧存储器写入电路1702写入帧存储器1703的子帧数据的示意图。帧存储器写入电路1702是以行为单位,首先排列偶数编号的地址电极A2、A4、…的数据,其后排列奇数编号的地址电极A1、A3、…的数据,将数据写入帧存储器1703。帧存储器读出电路1704是按照图7的地址电极的顺序和地址驱动器模块的顺序,从帧存储器1703读出数据。
以上,根据第二和第三地址电极方式,通过排列变换1行上的显示数据(子帧数据)并生成地址数据,切换地址数据的输出端口,就能够由第二和第三地址电极方式共同使用控制电路板1200(包含配线)和控制电路7a、7b。
线路选择器2003,根据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向地址驱动器模块引出地址电极Aj的方式而进行上述切换。控制电路板1200和控制电路7a、7b,能够在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引出地址电极Aj的多种方式中共同使用。由于没有必要对于每个方式进行控制电路板和控制电路的制造,所以能够实现开发费、采购费、及管理费等成本的下降。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化的例子,并不能由此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性的解释。就是说,本发明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或其主要特征的前提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Claims (10)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用于选择发光的显示单元的多个地址电极;
数据生成电路,生成并输出用于对所述多个地址电极施加电压的多个地址数据;
多个输出端口,用于输出所述多个地址数据;以及
选择器,切换由所述数据生成电路所生成的多个地址数据的输出与所述多个输出端口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器根据选择信号进行所述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器根据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向地址电极驱动电路引出地址电极的方式而进行所述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电极驱动电路根据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上部和下部中各自的多个地址电极的多个组合而设置有多个,
所述选择器根据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而进行所述切换,其中第一方式是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内不连续的地址电极从各地址电极驱动电路引出;第二方式是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内连续的地址电极从各地址电极驱动电路引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式是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引出一个地址电极的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方式是按照所述地址电极的顺序,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上部和下部交互地从所述地址电极驱动电路引出地址电极的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方式是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上部和下部,从多个地址电极驱动电路引出连续的地址电极的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生成电路是根据所述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对一行上的显示数据进行排序变换,生成地址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器根据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而进行所述切换,其中第一方式是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上部和下部,从所述地址电极驱动电路分别引出一个地址电极;第二方式是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上部和下部从所述每个地址电极驱动电路分别引出各自连续的多个地址电极。
10.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用于选择发光的显示单元的多个地址电极;
数据生成电路,生成并输出用于对所述多个地址电极施加电压的多个地址数据;以及
多个输出端口,用于输出所述多个地址数据,
所述数据生成电路根据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向地址电极驱动电路引出地址电极的方式,对一行上的显示数据进行排序变换,生成地址数据。
CNA2007100963748A 2006-09-20 2007-04-16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11498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54846 2006-09-20
JP2006254846A JP2008076668A (ja) 2006-09-20 2006-09-20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9897A true CN101149897A (zh) 2008-03-26

Family

ID=39188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0963748A Pending CN101149897A (zh) 2006-09-20 2007-04-16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068300A1 (zh)
JP (1) JP2008076668A (zh)
KR (1) KR100845085B1 (zh)
CN (1) CN10114989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41883B2 (ja) * 1990-04-16 1999-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0220704B1 (ko) * 1997-04-30 1999-09-15 전주범 피디피의 입/출력 데이터 인터페이스 장치 및 방법
GB2325812B (en) * 1997-04-30 2001-03-21 Daewoo Electronics Co Ltd Data interfacing apparatus of a flat panel display
KR100256502B1 (ko) * 1997-10-14 2000-05-15 전주범 피디피 텔레비전의 데이터분리처리장치
JP2000250425A (ja) * 1999-02-25 2000-09-14 Fujitsu Ltd ドライバic実装モジュール
JP4149263B2 (ja) * 2001-01-18 2008-09-10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0405896B1 (ko) * 2001-03-08 2003-11-14 주식회사 유피디 교류 면방전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방법 및 그장치
JP2003043520A (ja) * 2001-07-27 2003-02-13 Alps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
JP2003086106A (ja) * 2001-09-11 2003-03-20 Sony Corp プラズマ表示パネルおよび表示方法、並びに、その駆動回路および駆動方法
JP3675798B2 (ja) * 2003-01-28 2005-07-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駆動回路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駆動方法
JP3711985B2 (ja) * 2003-03-12 2005-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ドライバ及び電気光学装置
KR100603297B1 (ko) * 2003-10-17 2006-07-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패널 구동 방법, 패널 구동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4594215B2 (ja) * 2004-11-26 2010-12-08 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順次走査及び飛び越し走査兼用の駆動回路
JP2006163246A (ja) * 2004-12-10 2006-06-22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駆動手段および表示データ送信手段
JP2006276545A (ja) * 2005-03-30 2006-10-12 Hitachi Ltd 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845085B1 (ko) 2008-07-09
JP2008076668A (ja) 2008-04-03
US20080068300A1 (en) 2008-03-20
KR20080027116A (ko) 2008-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1005422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868128B1 (ko) 화상 신호 처리 장치
JP2001249641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の駆動方法及び装置
CN101149897A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307605C (zh) 等离子显示板的驱动方法
US20080024395A1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KR100267216B1 (ko) 플라즈마디스플레이패널의구동장치
JP2009168952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011615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2304152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US7924240B2 (en) Apparatus for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US8054246B2 (en)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data driver having data arranging unit
JPH10214058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3678940B2 (ja)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KR100342832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장치
KR100462786B1 (ko) 노이즈 저감을 위한 스캔 드라이버 집적회로와, 그구동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구동장치
KR100403512B1 (ko) 피디피 티브이의 데이터 인터페이스 회로
KR100603305B1 (ko) 패널구동장치
KR100481324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장치 및 방법
KR100647709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장치
JPH10240188A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JP2004126453A (ja) 表示装置
JP2005084364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4031043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5024607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