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8155A - 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8155A
CN101148155A CNA2007101541673A CN200710154167A CN101148155A CN 101148155 A CN101148155 A CN 101148155A CN A2007101541673 A CNA2007101541673 A CN A2007101541673A CN 200710154167 A CN200710154167 A CN 200710154167A CN 101148155 A CN101148155 A CN 101148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rest
fluid
support frame
vehicle
mo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541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服部健美
森正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8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81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包括头枕支撑框架(21),其适于由座椅靠背框架(11)支撑并支撑头枕(31)向前移动;流体操作构件(33),其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以及流体囊(34),其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中部或下部。流体囊(34)与流体操作构件(33)通过管道(35)连通。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所述头枕移动装置移动可移动的头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靠在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上的乘员抵抗车辆后部碰撞的安全性,已经提出了各种头枕移动装置。在这些装置中,常见的头枕移动装置基于冲击等向前移动头枕以从后面支撑乘员的头部。
例如,在JP 2005-324658A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中,流体囊与头枕流体囊分别设置在座椅靠背与头枕内部。流体囊与头枕流体囊借助于包括中空结构的头枕撑杆的下端部流体连通并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当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时,乘员的上半身朝后运动,设置在座椅靠背处的流体囊受到压缩。因此,流体囊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值或更高,于是流体囊的内部流体就流入头枕流体囊。因而,头枕流体囊膨胀并向前运动,从而使得头枕的表面接近乘员的头部以从后面支撑头部。
而且,在JP 2004-50924A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中,执行器单元安装至沿座椅靠背上部的水平方向延伸的上框架部。执行器单元产生沿着上框架部传递的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由车辆后部碰撞检测传感器检测到超过预定值的冲击,执行器单元就基于该检测产生驱动力,并将该驱动力传递至凸轮构件。于是,凸轮构件挤压头枕支撑框架以使其枢转。因而,由头枕支撑框架支撑的头枕向前移动,并接近乘员的头部以从后面支撑头部。
此外,在JP 2002-274240A中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中,用于支撑头枕的头枕支撑框架由座椅靠背框架在头枕支撑框架的中部以可枢转的方式支撑,压力接收构件设置在头枕支撑框架的下端部处以接收乘员的向后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当乘员的上半身向后运动时,压力接收构件被向后挤压,并且头枕支撑框架绕枢转轴向后枢转。因此,头枕向前移动以接近乘员的头部并从后面支撑头部。此外,有人提议在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处设置棘轮机构以防止在头枕操作之后头枕支撑框架发生回位枢转运动。
在JP 2005-324658A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中,有人认为头枕撑杆与座椅靠背的流体囊之间的连接不容易建立。因为设置有安装了头枕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不容易通过车门的开口放在车辆中,因此首先将设置有不包括头枕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安装至车辆,然后在车辆组装工序中将头枕插设至头枕移动装置上。即,在上述组装条件下,头枕撑杆与座椅靠背的流体囊之间的连接不容易建立。但是,在JP 2005-324658A中没有描述具体的措施来克服此困难。而且,设置有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构造为通过流入头枕流体囊内的流体膨胀头枕本身,因此,有人认为这种构造需要昂贵的表面皮革处理。
在JP 2004-50924A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中,设置有车辆后部碰撞检测传感器,并且由执行器单元基于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产生用于操作头枕的驱动力。因此,系统变得复杂并且成本增加。
此外,执行器单元必须安装在位于上框架部附近的有限空间,并且必须瞬间产生足量的驱动力。考虑到现有的技术,最可能使用药筒式执行器单元来满足上述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头枕每操作一次,就必须更换执行器单元(点火部分)。例如,即使头枕由于轻微的车辆后部碰撞而操作时,也必须更换执行器单元,这样增加了使用者的成本。同时,头枕操作频率可以通过降低头枕操作的灵敏度而减小。然而,由于轻微的车辆后部碰撞也可能产生颈椎过度屈伸损伤,所以这样做是不实用的。
在JP 2002-274240A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座椅中,使用了一种使头枕支撑框架绕枢转轴枢转的简单机构。因此,即使在没有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时,也能够容易地移动头枕。例如,头枕可能由于车辆突然加速、或者乘员膝盖的动作而移动,这些不期望的操作可能使人讨厌。另外,为了避免头枕的不期望操作,使用远离乘员定位的压力接收构件的构造变为用于车辆的座椅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在发生实际的车辆后部碰撞时,头枕的响应速度下降,防止发生颈椎过度屈伸损伤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此外,防止发生回位枢转运动的棘轮机构设置有用于释放枢转运动限制的操作杆。因此,操作杆的延伸部损害了设置有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的外观。
需要一种具有可移动头枕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所述头枕移动装置的组装性能优异并且具有简单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性能优异并且结构简单的具有可移动头枕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包括:头枕支撑框架,其适于由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并支撑头枕向前移动;流体操作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以及流体囊,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中部或下部。所述流体囊与所述流体操作构件通过管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流体操作构件由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之一的操作流体囊构造。所述操作流体囊通过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时乘员上半身的向后运动导致的流体流入而膨胀,从而挤压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中的另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之间的楔形凸轮构件。所述凸轮构件与所述流体操作构件接触或结合并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及所述头枕支撑框架接合,从而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由所述乘员上半身的向后运动导致的流体流入操作所述流体操作构件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之间的相对距离响应于所述凸轮构件沿一个方向的运动而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时,乘员的上半身向后运动,流体囊受压缩。因此,流体通过管道流入流体操作构件以操作流体操作囊,头枕支撑框架向前运动以向前移动头枕。因此,头枕接近乘员的头部以从后面支撑头部。在这种情况下,与头枕的操作相关的流体操作构件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处,并位于座椅靠背内。因而,当头枕插入头枕支撑框架时,流体操作囊不受任何限制。即,即使先将设置有不包括头枕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安装至车辆,然后在车辆组装工序中安装头枕,头枕也能被很容易地插设至头枕支撑框架。
头枕的操作使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乘员上半身向后运动所产生的力(挤压力)。因此,不需要构造复杂的系统,例如其中设置有后部碰撞检测传感器并且基于传感器的检测信号通过操作适当的执行器而驱动头枕的系统。因而,座椅的构造得到显著简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流体操作构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之间。所述流体操作构件包括:下导向销,其设置在所述头枕支撑框架处;上导向销,其设置在所述头枕支撑框架处;长形孔,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并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所述乘员上半身的向后运动导致的流体流入操作所述流体操作构件时利用插设在其中的所述下导向销支撑所述头枕支撑框架;以及导向部,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并利用与其接触的所述上导向销定位所述头枕支撑框架。
根据上述结构,下导向销沿长形孔运动,上导向销沿导向部运动。限定了头枕运动轨迹的、头枕支撑框架的运动由下导向销与上导向销的运动导向。如上所述,头枕支撑框架的运动被导向,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响应于头枕的向前运动调整头枕的上部件的移动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还包括棘轮机构,所述棘轮机构用于限制支撑所述头枕的所述头枕支撑框架的向后回位运动。
根据上述结构,棘轮机构限制所述头枕支撑框架的回位运动,因此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时头枕以适当方式支撑头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流体为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操作流体囊设置有当所述操作流体囊的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定值或更高时关闭的进气阀。
根据上述结构,空气用作与头枕的操作相关的流体,因此,提高了头枕的响应速度。
根据上述结构,当流体囊被乘员膝盖的动作缓慢挤压时,内部流体(空气)通过进气阀排放,并且所述空气排放限制了空气通过管道流入流体囊,并限制了头枕发生故障。
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述操作流体囊设置有当所述流体囊的内部压力达到比第一预定值更大的第二预定值或更高时排放其内部流体的排放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流体囊的内部压力由于发生严重的车辆碰撞等而增加得比预期值多的情况下,当流体囊的内部压力达到第二预定值或更高时,内部流体(空气)被排放。因此,能够防止流体囊发生爆裂。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单向阀设置在所述流体囊与所述流体操作构件之间,以防止当所述流体操作构件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值或更高时流体从所述流体操作构件流至所述流体囊。
根据上述结构,当所述流体操作构件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值或更高时,单向阀防止流体(空气)从流体操作构件向流体囊流动。因此,当头枕与乘员的头部接触时,保持了流体操作构件的流体(空气)。因而,头部由头枕以适当方式支撑。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所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附加特征与特点会变得更明显,其中: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A与2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A与4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操作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横截面图;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改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文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设置有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设置有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设置有座椅靠背框架11,该座椅靠背框架11构成座椅靠背的框架。座椅靠背框架11包括一对用板材制造的侧框架12以及用管材制造的上管道13。侧框架12设置为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相对于车辆前侧的横向方向)互相面向对方,上管道13在每个侧框架12的上端部处连接侧框架12。
上管道13弯曲为形成U形,并且具有主部13a与一对臂13b。主部13a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一对臂13b从主部13a的每个端部向下连续延伸。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板材制造的上框架14在每个臂13b的上端部处连接臂13b。而且,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板材制造的下框架15在每个侧框架12的下端部处连接侧框架12。
用向车辆前侧延伸的板材制造的用于座椅靠背框架的铰链式支架16结合至每个臂13b的下端部,用管材制造的头枕支撑框架21由用于座椅靠背框架的铰链式支架16以可移动的方式(可枢转的方式)支撑。更具体而言,头枕支撑框架21弯曲为形成U形并具有主部21a与一对杆部21b。主部21a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一对杆部21b从主部21a的每个端部向下连续延伸。头枕支撑框架21由用于座椅靠背框架的铰链式支架16借助于铰链销22在每个杆部21b的下端部处以可枢转的方式支撑。
枢转挡块16a一体形成在每个用于座椅靠背框架的铰链式支架16处,用于沿一个方向(在图1中观察为逆时针方向)限制头枕支撑框架21的枢转运动范围。每个枢转挡块16a相对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以便截断每个杆部21b的枢转轨迹。
一对支撑托架23与头枕支撑框架21的主部21a结合,从而关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对称。每个支撑托架23形成为方形管状形状,支撑托架23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用树脂制造的头枕撑杆滑动支撑体24装配入每个支撑托架23内,头枕31的一对撑杆32插入该对头枕撑杆滑动支撑体24。即,通过将每个撑杆32插入相应的头枕撑杆滑动支撑体24,头枕31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头枕支撑框架21的支撑托架23支撑。
每个支撑托架23的轴向长度设置为向上延伸超过主部13a(参见图2)。缓冲橡胶25结合至每个支撑托架23,并且缓冲橡胶25响应头枕支撑框架21沿其它方向(图2中观察的顺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弹性接触主部13a以限制沿所述方向的枢转运动范围。
金属丝26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金属丝26的末梢部分别固定在上管道13的每个臂13b的、位于用于座椅靠背框架的铰链式支架16附近的下端部处。每个拉伸弹簧27的一端与相应的杆部21b接合,每个拉伸弹簧27的另一端与金属丝26接合。因此,头枕支撑框架21沿与支撑托架23结合的每个缓冲橡胶25接触主部13a的方向被偏置,并且铰链销22用作接触运动的中心。
用作流体操作构件的风箱式第一气囊33(可操作的流体囊)以第一气囊33夹置在上框架14与头枕支撑框架21的主部21之间的方式固定至上框架14的中央部。第一气囊33可以通过流入第一气囊33内部或从第一气囊33内部流出的、用作流体的空气沿与上框架14垂直的方向(车辆的纵向)延伸。
另一方面,用作流体囊的、朝着车辆前侧延伸的第二气囊34固定至下框架15的中央部。第二气囊34利用吹塑方法形成为风箱形。第二气囊34通过流入第二气囊34内部或从第二气囊34内部流出的空气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并在伸展时形成扇形。第二气囊34通过管道35与第一气囊33连接并连通。因此,第二气囊34的内部空气能够通过管道35运动至第一气囊33。
如图2A的放大图所示,在第二气囊34处设置有进气阀36,以使空气进入第二气囊34内部,沿压缩方向没有载荷施加的情况下观察到的第二气囊34的自然形状通过经由进气阀36进入的空气膨胀。因此,第二气囊34基本保持与座椅靠背中的垫P的背侧接触或邻近的状态。
进气阀36具有当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低时用以排放内部空气的排放功能,并且当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定值或更高时关闭。因而,当第二气囊34在乘员M的例如将其后背或膝盖压在座椅靠背处类的动作下受到缓慢压缩时,内部空气通过进气阀36排放。因此,空气排放使得第二气囊34排气,同时限制空气经由管道35流入第一气囊33。另一方面,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时,当乘员M的上半身向后运动而迅速压缩第二气囊34时,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定值或更高。于是,进气阀36关闭,并且该关闭使得空气经由管道35流入第一气囊33。
用作排放装置的孔37形成在进气阀36中,并穿透进气阀36的中央部。当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达到显著大于第一预定值的第二预定值或更高时,孔37用来排放内部空气。第二预定值设定为小于第一气囊33与第二气囊34的容许内部压力,因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气囊33与第二气囊34不可能爆裂。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可以达到第二预定值或更高,因为给第二气囊34提供了额外的空气容积,以避免第一气囊33由于大气压力降低而发生故障。换句话说,过量空气存储在处于低位的第二气囊34中,因此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可以达到第二预定值或更高。
而且,单向阀38设置在管道35处。单向阀38防止当第一气囊33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值或更高时空气从第一气囊33流到第二气囊34中。
接下来,参照图2A与2B描述该实施方式的操作。图2A示出第二气囊34在不受沿压缩方向施加的载荷的情况下膨胀的状态,图2B示出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当乘员M的上半身向后运动时第二气囊34被迅速压缩的状态。
如图2A与2B所示,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当乘员M的上半身向后运动并且第二气囊34被压缩时,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定值或更高。于是进气阀36关闭,空气经由管道35流入第一气囊33。因而,第一气囊33膨胀并克服拉伸弹簧27的作用而挤压头枕支撑框架21的主部21a。因此,头枕支撑框架21绕铰链销22沿一个方向(在图2A与2B中观察的逆时针方向)枢转,并且头枕31向前运动并从而接近乘员M的头部以从后面支撑头部。
这时,如果乘员M的头部与头枕31碰撞,并且第一气囊33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值或更高,则单向阀38防止空气从第一气囊33流至第二气囊34。因此,第一气囊33维持了内部压力并保证维持其膨胀。因而,头部由头枕31以适当的方式支撑。在车辆后部碰撞结束之后,乘员M的头部离开头枕31。因而,第一气囊33的内部压力降低至预定值以下,因此第一气囊33恢复至原始状态。
而且,在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由于发生严重的车辆后部碰撞而增加得比预期值多的情况下,当内部压力达到第二预定值或更高时,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通过孔37排放。因此,能够防止第二气囊34发生爆裂。
另一方面,当第二气囊34在乘员M的例如将其后背或膝盖压在座椅靠背处之类的动作下受到缓慢压缩时,内部空气通过进气阀36排放。空气排放使得第二气囊34排气,同时限制空气经由管道35流入第一气囊33。从而限制头枕31发生故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下述效果。
(1)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头枕31的操作相关的第一气囊33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并位于座椅靠背内。因此,当头枕31插入头枕支撑框架21的支撑托架23(头枕撑杆滑动支撑体24)时,第一气囊33不受任何限制。也就是说,在车辆组装工序中,即使首先将设置有不包括头枕31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安装至车辆,然后将头枕31插设至头枕移动装置上,头枕31也能够很容易地插设至头枕支撑框架21的支撑托架23。而且,头枕31容易从头枕支撑框架21的支撑托架23拆卸。
另外,头枕31的操作基于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乘员M上半身的向后运动执行,并使用在发生向后运动时产生的力(挤压力)。因此,不需要构造复杂的系统,例如其中设置有后部碰撞检测传感器并且基于传感器的检测信号通过操作适当的执行器驱动头枕31的系统。因此,座椅的构造得到显著的简化。
此外,头枕31很容易恢复至原始状态。例如,即使当头枕由于轻微车辆后部碰撞而被操作时,因为采用了所述构造,所以也能够重复使用头枕31。
(2)在这个实施方式中,空气用作与头枕31的操作相关的流体。因此,例如,与使用液体的头枕相比,头枕31的响应时间减少。
(3)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当第二气囊34在乘员M的例如将其膝盖压在座椅靠背处之类的动作下受到缓慢压缩时,内部空气通过进气阀36排放。因此,空气排放限制了流体经由管道35流入第一气囊33并限制了头枕31发生故障。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当乘员M的上半身向后运动时,迅速压缩第二气囊34,并且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定值或更高。于是,进气阀36关闭,并且该关闭使得空气经由管道35流入第一气囊33,以操作头枕31。
(4)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由于发生严重的车辆后部碰撞而增加得比预期值多的情况下,当气囊34的内部空气达到第二预定值或更高时,内部空气通过孔37排放。因此,能够防止第二气囊34发生爆裂。
(5)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气囊33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值或更高时,单向阀38防止空气从第一气囊33流到第二气囊34。因此,当头枕31与乘员M的头接触时,第一气囊33的空气被保持并且头部由头枕31以适当的方式支撑。
(第二实施方式)
下文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设置有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设置有与头枕支撑框架21等接合的楔形凸轮构件。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相同的构造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了部分说明。
图3是示出设置有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上框架41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板材制造,并且在每个臂13b的上端部处连接臂13b。此外,上框架41形成有从上框架41的中央部向下延伸的延伸部41a,并且风箱式第一气囊42固定至该延伸部41a以用作流体操作构件。第一气囊42可以通过流入第一气囊42内部的空气或从第一气囊42内部流出的空气沿上框架41在竖向延伸。
楔形凸轮构件43与第一气囊42的末梢接触或结合。凸轮构件43包括多个(四个)斜面43a与台阶43b。每个斜面43a形成为使得从上框架41突出的突出部的长度随着沿上框架41向上行进而减少,每个台阶43b位于相邻的斜面43a之间。即,从整体上看,凸轮构件43呈随着沿上框架41向上行进而逐渐变细的台阶形。
凸轮构件43被支撑为使其能够以凸轮构件43夹置在头枕支撑框架21的主部21a与上框架41之间的方式沿上框架41在竖向上运动。因而,凸轮构件43与上框架41和头枕支撑框架21接合,从而头枕支撑框架21的主部21a与上框架41之间的相对距离随凸轮构件43沿着上框架41的向上运动而增加。
拉伸弹簧44的一端与延伸部41a接合,拉伸弹簧44的另一端与凸轮构件43接合(参见图4)。这种构造沿着上框架41在向下方向--即上框架41与头枕支撑框架21的主部21a之间的相对距离减小的方向--偏置凸轮构件43。
如图4所示,突出接合件45固定至主部21a,从而面向凸轮构件43。当凸轮构件43沿着上框架41向上运动时,接合件45在斜面43上滑动并与台阶43b接合。这种接合限制了凸轮构件43沿着上框架41的向下回位运动。如刚才所描述的,凸轮构件43与接合件45之间的、限制了凸轮构件43的回位运动的接合形成棘轮机构。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头枕支撑框架21由拉伸弹簧27偏置至接合件45与凸轮构件43接触的方向,铰链销22作为接触运动的中心。因此,凸轮构件43与接合件45借助于台阶43更稳固得接合,并且随着沿上框架41向上运动在斜面43a上滑动。因而,凸轮构件43的运动增加了上框架41与头枕支撑框架21的主部21a之间的相对距离。由头枕支撑框架21的支撑托架23(头枕撑杆滑动支撑体24)支撑的头枕31向前运动,同时受到向后回位运动的限制。在该实施方式中,头枕支撑框架21(接合件45)与凸轮构件43之间的接合限制了头枕31的向后回位运动,因此省略了上述设置在管道35处的单向阀38。
下面参照附图4A与4B总体描述该实施方式的操作。图4A示出第二气囊34在不受沿第二气囊34的压缩方向施加的载荷的情况下膨胀的状态。图4B示出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当乘员M的上半身向后运动时第二气囊34被迅速压缩的状态。
如图4A与4B所示,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当乘员M的上半身向后运动并且第二气囊34被压缩时,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定值或更高。于是进气阀36关闭,空气经由管道35流入第一气囊42。因而,第一气囊42膨胀,并且凸轮构件43克服拉伸弹簧44的作用而沿上框架41向上运动。因此,凸轮构件43克服拉伸弹簧27的作用而挤压头枕支撑框架21的主部21a,头枕支撑框架21绕铰链销22沿一个方向(在图4A与4B中观察为逆时针方向)枢转。然后,头枕31向前运动并从而接近乘员M的头部以从后面支撑头部。
这时,即使乘员M的头部与头枕31碰撞,并且冲击施加至凸轮构件43等,因为凸轮构件43与接合件45借助于台阶43b接合,所以凸轮构件43沿着上框架41的向下回位运动仍然受限。因此,限制了头枕31的向后回位运动。因而,头部由头枕31以适当方式支撑。在车辆后部碰撞结束之后,向前拉头枕31以释放凸轮构件43与接合件45在台阶43b处的接合。因此,第一气囊42在受压缩的同时逐渐恢复至初始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除了可以获得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效果(1)至(4)之外,还可以获得下述效果。
(1)在该实施方式中,凸轮构件43沿上框架41的向下回位运动通过使凸轮构件43与接合件45借助于台阶43b接合的方式得到限制,从而限制了头枕31的向后回位运动。因而,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头部由头枕31以适当的方式支撑。
(2)在该实施方式中,拉伸弹簧44设置为沿上框架41向下偏置凸轮构件43。因此,限制了头枕31由于凸轮构件43不期望的向上运动而引起的故障。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支撑头枕31的头枕支撑框架的结构等发生了改变。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相同的构造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了部分说明。
图5是示出设置有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图6和图7是其截面图。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上框架51用板材制造,并且包括主部51a与一对支撑部51b。主部51a被拉伸为平板形状,每个支撑部51b从主部51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连续形成并向前弯曲。上框架51与上管道13的主部13a在主部51a的上端部处结合。
如图6所示,沿竖向延伸的长形孔52形成在每个支撑部51b的下端部处。每个长形孔52的纵向形状随着向其上方行进而相对于竖向朝后倾斜。此外,作为沿竖向延伸的导向部分的后向限制表面53形成在每个支撑部51b的上端部上。后向限制表面53A的下端部形成第一限制表面53a,该第一限制表面53a相对于长形孔52的纵向向前倾斜。此外,后向限制表面53的、从第一限制表面53a连续形成的上端部形成第二限制表面53b,第二限制表面53b相对于第一限制表面53a向前倾斜。
用板材制造的头枕支撑框架54由上框架51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更具体而言,头枕支撑框架54包括主部54a与一对支撑部54b。主部54a具有的宽度比上框架51(主部51a)窄,并被拉伸为平板形状。每个支撑部54b从主部54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连续形成,并向前弯曲。各个位于与长形孔52相应的支撑部54b处的一对下导向销55突出,并且每个导向销55插入相应的长形孔52内以支撑头枕支撑框架54。而且,各个位于与后向限制表面53相应的支撑部54b处的一对上导向销56突出,并且与后向限制表面53接触,以定位头枕支撑框架54。一对支撑托架23与头枕支撑框架54的主部54a结合。
因而,例如,当下导向销55沿长形孔52向上运动时,上导向销56被后向限制表面53导向。因此,头枕支撑框架54运动从而向前倾斜,下导向销55用作倾斜运动的中心。于是,由头枕支撑框架54的支撑托架23(头枕撑杆滑动支撑体24)支撑的头枕31也向前和向上运动。
如图5所示,金属丝57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金属丝57的每个末梢部分固定在上管道13的每个臂13b的下端部处。每个拉伸弹簧58的一端与上导向销56接合,并且拉伸弹簧58的另一端与金属丝57接合。因此,头枕支撑框架54被偏置至其上端绕下导向销55向后枢转的方向,即上导向销56与后向限制表面53接触的方向。
如图7所示,在竖向具有一定距离的多个接合孔59形成在主部51a的中央部中,接合件60固定至头枕支撑框架54的主部54a。接合件60设置为面向每个拟被插入的接合孔59。拉伸弹簧58将头枕支撑框架54偏置至接合件60插入接合孔59内的方向。例如,当下导向销55沿着长形孔52向上运动时,头枕支撑框架54借助于接合件60的曲面60a的引导释放接合件60与接合孔59之间的接合而运动。另一方面,当接合件60插入接合孔59内时,头枕支撑框架54的向下回位运动受到限制。如上面刚描述的,接合件60与接合孔59之间的、限制了头枕支撑框架54的回位运动的接合构造为棘轮机构。
形成为圆柱形并具有与长形孔52平行的轴线的内部气缸61固定至上框架51的中央的下端部,内部气缸61的中央被贯穿。另一方面,外部气缸62固定至头枕支撑框架54的中央的下端部,并且外部气缸62与内部气缸61同心设置。内部气缸61气密性地插入外部气缸62,并且内部气缸61与外部气缸62构造为用作流体操作构件的气缸63。气缸63的内部空间S与管道35接触或连通。气缸63可以通过流入气缸63内部的空气或从气缸63内部流出的空气沿与长形孔52平行的方向伸展。
接下来,全面描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当乘员M的上半身向后运动并且第二气囊34被压缩时,第二气囊34的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定值或更高。于是进气阀36关闭,空气经由管道35流入气缸63(内部空间S)。因而,气缸63伸展并克服拉伸弹簧58的作用而挤压头枕支撑框架54。这时,每个下导向销55沿着相应的长形孔52运动,并且每个上导向销56沿着相应的后向限制表面53运动。因此,头枕31也向前和向上运动并从而接近乘员M的头部以从后面支撑头部。
这时,即使乘员M的头部与头枕31碰撞,并且冲击施加至头枕支撑框架54等,因为接合件60与接合孔59接合,所以头枕支撑框架54的向下回位运动仍然受限。因此,限制了头枕31的向后回位运动。因而,头部由头枕31以适当方式支撑。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头枕31的向后回位运动由接合孔59与接合件60之间的接合限制,因而省略了上述设置在管道35中的单项阀38。
在车辆后部碰撞结束之后,以头枕支撑框架54绕着下导向销55向前枢转的方式向前拉头枕31。从而释放接合件60与接合孔59之间的接合。于是,在气缸63受压缩的同时头枕31逐渐恢复至初始状态。当头枕支撑框架54(上导向销56)位于初始位置(参照图6)时,上述释放操作由导向件53c限制。每个导向件53c从后向限制表面53的末端连续形成并且弯曲形成钩状。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除了可以获得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效果(1)至(4)之外,还可以获得下述效果。
(1)在这个实施方式中,下导向销55沿着长形孔52运动,上导向销56沿着后向限制表面53运动。限定了头枕31运动轨迹的、头枕支撑框架54的运动由下导向销55与上导向销56的运动导向。如刚描述过的,头枕支撑框架54的运动受到导向,因而头枕31的上部部件的、随头枕31的向前运动而运动的移动量很容易被调整。为了使头枕31位于适当位置以从后面支撑乘员M的头部,头枕31的上部部件的移动量可以设置地较大。
(2)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头枕支撑框架54由拉伸弹簧58偏置至上导向销56与后向限制表面53接触的方向,因此头枕支撑框架54定位地更准确。
(3)在这个实施方式中,接合孔59与接合件60之间的接合限制了头枕支撑框架54的回位运动。此外,接合孔59与接合件60借助于拉伸弹簧58的辅助更稳固地接合。因此,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时,头部由头枕31以适当方式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以使头枕支撑框架54克服拉伸弹簧58的作用绕下导向销55向前枢转的方式向前拉头枕31可以容易地释放接合孔59与接合件60之间的接合。因而,在车辆后部碰撞结束后,头枕31易于恢复到初始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可作如下改变。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棘轮机构以限制头枕支撑框架21的回位运动。例如,如图8所示,可以在铰链销22附近设置具有回转(turnover)功能的棘轮机构。
更具体而言,止回杆71借助于支架(未示出)联结至上管道13的臂13b,以便绕铰链销72枢转。止回杆71形成为具有安装件71a与接合爪71b的V形。安装件71a沿一个方向延伸,接合爪71b沿朝着安装件71a倾斜的另一个方向延伸。扭转弹簧73的一端与臂13b(支架)接合,扭转弹簧73的另一端与安装件71a接合。突出杆接合件71c形成在止回杆71的铰链销72附近。
另一方面,头枕支撑框架21形成有可与接合爪71b接合的多个接合槽74。当接合爪71b与其中一个接合槽74接合时,止回杆71通过扭转弹簧73沿止回杆71绕铰链销72逆时针枢转的方向--即,辅助接合爪71b与接合槽74之间接合的方向--被偏置。此外,头枕支撑框架21还形成有突出接合件75,以便面向杆接合件71c。
在这种构型中,例如,当头枕支撑框架21绕铰链销22向前枢转时,头枕支撑框架21通过接合槽74的导向释放接合爪71b与接合槽74之间的接合并且枢转。另一方面,当接合爪71b与接合槽74接合时,头枕支撑框架21的回位运动受到限制。
而且,如果头枕支撑框架21绕铰链销22进一步向前枢转,则杆接合件71c由接合件75挤压,因此止回杆71绕铰链销72沿逆时针方向枢转。同时,扭转弹簧73的偏置力方向转换至绕铰链销72沿逆时针方向枢转止回杆71的方向(回转)。因此,接合槽74与接合爪71b之间的接合由所述回转释放,并且允许头枕支撑框架21回位枢转运动。
在车辆后部碰撞结束之后,以绕铰链销22进一步向前枢转头枕支撑框架21至回转范围的方式向前拉头枕31,从而释放接合槽74与接合爪71b之间的接合。因此,第一气囊33受到压缩,并且头枕31逐渐恢复至原始状态。当然,头枕支撑框架21的回位枢转运动由接合爪71b与接合槽74之间的接合限制,因此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时头枕31的向后回位运动受到限制。因而,头部由头枕31以适当方式支撑。
可以设置任何挡块以控制第一气囊33的膨胀量,从而防止当第一气囊33膨胀至其最大状态时执行回转功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单向阀38可以设置在第一气囊33与第二气囊34之间的任何位置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气囊33可以固定在头枕支撑框架21(主部21a)的侧面。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气囊42与凸轮构件43可以固定在头枕支撑框架21(主部21a)的侧面。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气缸代替第一气囊33与42。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后向限制表面53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对于长形孔52的纵向进一步向前突出的弯曲。而且,可以使用以相同方式定位头部支撑框架54的长形孔代替后向限制表面53。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气囊代替气缸63。在每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气囊34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下部(下框架15)处,但是,第二气囊34可以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中部。具体而言,两个侧框架12可利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任一框架在各中部位置处互相连接,以在其中设置第二气囊34。
接下来,将进一步描述从各实施方式以及改型中获得的技术思想。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沿其它方向偏置凸轮构件的偏置装置设置在具有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的座椅中。根据该技术思想,凸轮构件借助于偏置装置被沿其它方向偏置,因而限制了由于凸轮构件沿一个方向的不期望运动导致头枕出现故障。
在前述说明书中已经描述了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与操作方式的原理。但是,拟受保护的本发明并不限制为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外,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前提下,其他人员可以做出变形与改变以及采用等同手段。因而,可以明确的是,落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主旨及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形、改变以及等同手段都包含在本发明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头枕支撑框架(21),其适于由座椅靠背框架(11)支撑并支撑头枕(31)向前移动;
流体操作构件(33),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以及
流体囊(34),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中部或下部,并且所述流体囊(34)与所述流体操作构件(33)通过管道(3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操作构件(33)由固定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21)之一的操作流体囊(33)构造,所述操作流体囊(33)通过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时乘员(M)上半身的向后移动导致的流体流入而膨胀,从而挤压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21)中的另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还包括:
楔形凸轮构件(43),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21)之间,所述凸轮构件(43)与所述流体操作构件(33)接触或结合并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及所述头枕支撑框架(21)接合,从而在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由所述乘员(M)上半身的向后运动导致的流体流入操作所述流体操作构件(33)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21)之间的相对距离响应于所述凸轮构件(43)沿一个方向的运动而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操作构件(63)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支撑框架(54)之间,并且其中:
所述流体操作构件(63)包括:
下导向销(55),其设置在所述头枕支撑框架(54)处;
上导向销(56),其设置在所述头枕支撑框架(54)处;
长形孔(52),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并当发生车辆后部碰撞期间所述乘员(M)上半身的向后运动导致的流体流入操作所述流体操作构件(63)时利用插设在其中的所述下导向销(55)支撑所述头枕支撑框架(54);以及
导向部(53),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1)的上部并利用与其接触的所述上导向销(56)定位所述头枕支撑框架(54)。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还包括:
棘轮机构(43a,43b,45,56,60,71,74),用于限制支撑所述头枕(31)的所述头枕支撑框架(21,54)的向后回位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为空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囊(34)设置有进气阀(36),当所述流体囊(34)的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定值或更高时所述进气阀(36)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囊(34)设置有排放装置(37),当所述流体囊(34)的内部压力达到比所述第一预定值更大的第二预定值或更高时所述排放装置(37)排放所述流体囊(34)的内部流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体囊(34)与所述流体操作构件(33)之间设置有单向阀(38),以防止当所述流体操作构件(33)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值或更高时流体从所述流体操作构件(33)流至所述流体囊(34)。
CNA2007101541673A 2006-09-21 2007-09-19 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 Pending CN1011481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56170A JP2008074265A (ja) 2006-09-21 2006-09-21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256170 2006-09-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8155A true CN101148155A (zh) 2008-03-26

Family

ID=39134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541673A Pending CN101148155A (zh) 2006-09-21 2007-09-19 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073951A1 (zh)
JP (1) JP2008074265A (zh)
CN (1) CN101148155A (zh)
DE (1) DE102007000747A1 (zh)
FR (1) FR2906199A1 (zh)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6196A (zh) * 2009-12-15 2012-09-12 牛步科技有限公司 头枕运动装置
CN103101467A (zh) * 2011-11-11 2013-05-1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靠背框架
CN103717447A (zh) * 2011-11-23 2014-04-09 牛步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使头枕运动的装置
CN103818284A (zh) * 2008-01-11 2014-05-2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头枕支撑构造
CN104512301A (zh) * 2013-09-26 2015-04-15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头枕保持件、头枕支承结构以及车辆座椅
CN105172638A (zh) * 2015-08-18 2015-12-23 重庆理工大学 一种快速响应的汽车座椅主动防护头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905006A (zh) * 2016-06-18 2016-08-31 金余和 带棘爪锁能机构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5905008A (zh) * 2016-06-18 2016-08-31 金余和 带一环解锁和棘爪锁能机构的少儿座椅
CN105922907A (zh) * 2016-06-18 2016-09-07 金余和 双向滑杆缓冲型儿童座椅
CN105922909A (zh) * 2016-06-18 2016-09-07 金余和 带脚踏和棘爪锁能机构的安全座椅
CN105946662A (zh) * 2016-06-18 2016-09-21 金余和 带锁止铰链机构和侧防护的少儿安全座椅
CN105966275A (zh) * 2016-06-18 2016-09-28 金余和 舒适型儿童安全座椅
CN106004559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带扶手和发泡缓冲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004546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带防飞溅和安全带组件的儿童座椅
CN106004544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汽车用棘爪锁能安全座椅
CN106004568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设有侧防护的汽车安全座椅
CN106394334A (zh) * 2016-06-18 2017-02-15 金余和 带安全带组件和棘爪锁能机构的安全座椅
CN106394343A (zh) * 2016-06-18 2017-02-15 金余和 带锁能机构和侧防护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394331A (zh) * 2016-06-18 2017-02-15 金余和 带防飞溅保护罩组件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394342A (zh) * 2016-06-18 2017-02-15 金余和 带安全带组件和双向滑杆缓冲机构的安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24363B (en) * 2005-03-24 2008-07-16 Autoliv Dev Active headrest with lock mechanism
ATE545547T1 (de) * 2006-12-27 2012-03-15 Nhk Spring Co Ltd Kopfstützenneigungsvorrichtung für aktive kopfstütze
US7845721B2 (en) * 2007-02-14 2010-12-07 Inoac Corporation Headrest
US20090045662A1 (en) * 2007-08-14 2009-02-19 Schukra Of North America, Ltd. Head Rest for Seat
ATE535415T1 (de) * 2007-08-29 2011-12-15 Kongsberg Automotive Ab Fahrzeugsitz mit einer verstaubaren kopfstütze und einem antischleudertraumasystem
EP2181017B1 (en) * 2007-08-29 2012-06-06 Kongsberg Automotive AB Anti-whiplash backdrive prevention system
US20090167066A1 (en) * 2007-12-26 2009-07-02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5521491B2 (ja) * 2009-11-04 2014-06-1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2011542A1 (ja) * 2010-07-21 2012-01-2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5802368B2 (ja) * 2010-07-21 2015-10-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5831512B2 (ja) * 2013-08-28 2015-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10059234B2 (en) * 2016-06-10 2018-08-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back
US10166887B2 (en) * 2017-03-02 2019-01-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ack lift mechanism for a supine motor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US10513204B2 (en) 2017-11-13 2019-12-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ing assembly pivot bracket
US10442326B2 (en) 2017-11-13 2019-10-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ing assembly with suspension
US11117537B2 (en) * 2019-03-19 2021-09-14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Backrest of a vehicle seat
US11021127B2 (en) * 2019-04-17 2021-06-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irbag that forces a head restraint to a forward position during inflation of the airbag
JP2020203609A (ja) * 2019-06-18 2020-12-24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ヘッドレス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33059B2 (ja) * 2002-07-18 2008-08-13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前方可動式ヘッドレストを有する車両用シート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8284A (zh) * 2008-01-11 2014-05-2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头枕支撑构造
CN103818284B (zh) * 2008-01-11 2016-03-2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头枕支撑构造
CN102666196A (zh) * 2009-12-15 2012-09-12 牛步科技有限公司 头枕运动装置
CN102666196B (zh) * 2009-12-15 2014-07-16 牛步科技有限公司 头枕运动装置
CN103101467A (zh) * 2011-11-11 2013-05-1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靠背框架
CN103101467B (zh) * 2011-11-11 2016-03-02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靠背框架
CN103717447A (zh) * 2011-11-23 2014-04-09 牛步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使头枕运动的装置
CN103717447B (zh) * 2011-11-23 2015-12-23 牛步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使头枕运动的装置
CN104512301A (zh) * 2013-09-26 2015-04-15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头枕保持件、头枕支承结构以及车辆座椅
CN104512301B (zh) * 2013-09-26 2018-05-08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头枕保持件、头枕支承结构以及车辆座椅
CN105172638A (zh) * 2015-08-18 2015-12-23 重庆理工大学 一种快速响应的汽车座椅主动防护头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922907A (zh) * 2016-06-18 2016-09-07 金余和 双向滑杆缓冲型儿童座椅
CN106004544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汽车用棘爪锁能安全座椅
CN105922909A (zh) * 2016-06-18 2016-09-07 金余和 带脚踏和棘爪锁能机构的安全座椅
CN105946662A (zh) * 2016-06-18 2016-09-21 金余和 带锁止铰链机构和侧防护的少儿安全座椅
CN105966275A (zh) * 2016-06-18 2016-09-28 金余和 舒适型儿童安全座椅
CN106004559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带扶手和发泡缓冲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004546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带防飞溅和安全带组件的儿童座椅
CN105905008A (zh) * 2016-06-18 2016-08-31 金余和 带一环解锁和棘爪锁能机构的少儿座椅
CN106004568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设有侧防护的汽车安全座椅
CN106394334A (zh) * 2016-06-18 2017-02-15 金余和 带安全带组件和棘爪锁能机构的安全座椅
CN106394343A (zh) * 2016-06-18 2017-02-15 金余和 带锁能机构和侧防护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394331A (zh) * 2016-06-18 2017-02-15 金余和 带防飞溅保护罩组件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394342A (zh) * 2016-06-18 2017-02-15 金余和 带安全带组件和双向滑杆缓冲机构的安全座椅
CN105905006A (zh) * 2016-06-18 2016-08-31 金余和 带棘爪锁能机构的儿童安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74265A (ja) 2008-04-03
US20080073951A1 (en) 2008-03-27
FR2906199A1 (fr) 2008-03-28
DE102007000747A1 (de) 2008-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8155A (zh) 用于车辆的头枕移动装置
USRE40527E1 (en) Translatable head restraint for automotive seat backrest
US8857904B2 (en) Head-rest of a vehicle seat
CN101734181B (zh) 车辆的主动式头枕装置及其执行器
US8950814B2 (en) Compliant headrest system
US20100117412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 side cheek of a seat
EP1744931A2 (en) Integrated lumbar and active headrest system
KR20080059251A (ko) 능동형 헤드 억제부
CN109955751B (zh) 车辆用座椅
CN106394475A (zh) 乘员保护装置
DE19800078A1 (de) Fahrzeugsitz mit einer Kopfstütze
JP378322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2010201958A (ja) 車両用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式シート支持装置
JP4791862B2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2011005978A (ja) シート補強構造
JP2010070005A (ja) 車両用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式シート支持装置
KR100968492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트랙 레버
JP463180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作動機構
JP201411140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11472364B2 (en) Vehicle seat
JPH0517958Y2 (zh)
KR100461115B1 (ko) 목 부상 방지를 위한 자동차 헤드레스트 장치
CN111319532A (zh) 一种主动防护的头枕装置
JP466117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KR100534953B1 (ko) 자동차용 액티브 헤드레스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