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8559A -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以及记录介质驱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以及记录介质驱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8559A
CN101108559A CNA2007101299862A CN200710129986A CN101108559A CN 101108559 A CN101108559 A CN 101108559A CN A2007101299862 A CNA2007101299862 A CN A2007101299862A CN 200710129986 A CN200710129986 A CN 200710129986A CN 101108559 A CN101108559 A CN 101108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oint
radius
correction
weigh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299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8559B (zh
Inventor
伊藤达巳
安藤真人
芦崎浩二
丰田高博
武田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08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8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08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85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38Visual features other than those contained in record tracks or represented by sprocket holes the visual signals being auxiliary sign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打印设备,其包括旋转打印目标的旋转单元、通过在由所述旋转单位旋转的所述打印目标上喷射墨滴来打印可视信息的打印头;以及基于所述可视信息产生喷墨数据并基于所述喷墨数据控制所述打印头的控制单元。在打印设备中,所述控制单元将用二维正交坐标数据表示的所述可视信息转化为极坐标数据,并进行点密度修正,以产生所述喷墨数据,所述点密度修正对各个点的亮度值应用修正加权,所述修正加权是根据在所述极坐标数据中各个点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计算出来的。

Description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以及记录介质驱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设备以及打印方法,其旋转诸如CD-R(可记录光盘)或DVD-RW(数字多功能可复写盘)的盘状记录介质、半导体存储介质或其他打印目标,并通过在旋转打印目标的标签表面或其他打印表面上喷射墨滴来打印诸如字符及图案的可视信息,本发明还涉及记录介质驱动设备,其旋转作为打印目标的一个示例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H09-265760公开了这种打印设备的一个示例。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H09-265760涉及一种光盘设备,其能够在可移除的光盘上进行打印。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H09-265760中公开的该光盘设备的特征在于,其是能够进行使用可移除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和再现中至少一项功能的信息存储设备,并包括:在光盘上打印的打印头;使打印头在光盘径向上移动的打印头驱动器;使光盘旋转的主轴电机;和控制打印头、打印头驱动器和主轴电机的控制单元,其中控制单元使打印头在光盘上方移动以在光盘上打印。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H09-265760所公开的光盘设备展示了在不需要单独提供专用标签打印机的情况下并在盘仍然插入在光盘设备的情况下在光盘上打印标签的效果(见[0059]段)。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2004-110994公开了这种类型打印设备的另一示例。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2004-110994涉及具有喷墨打印设备的光盘信息记录器。由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2004-110994公开的具有喷墨打印设备的光盘信息记录器的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在可记录光盘上再现和记录可光学读取的信息的头;以及可在光盘的标签表面上打印字符、图案等的喷墨打印头,其中在标签表面上打印字符、图案等与在光盘上记录光学信息一同进行。
具有上述结构的由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2004-110994公开的具有喷墨打印设备的光盘信息记录器可实现在可记录光盘上记录光学信息的同时在标签表面上进行打印的技术效果,相较于在现有技术设备中分别进行上述两个处理的情况,这不仅可显著缩短所需时间,还可因无需提供分开的多个装置而使结构小型化(见[0050]段)。
但是,由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H09-265760所公开的光盘设备以及由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2004-110994公开的具有喷墨打印设备的光盘信息记录器被构造成在通过从设置在打印头上的喷嘴将墨滴喷射到正旋转的光盘上来在光盘的标签表面上打印可视信息。在采用这种结构的设备中,当在光盘以恒定角速度旋转以及打印头以恒定时间间隔喷射墨滴的情况下进行打印时,在打印区域的内周与外周之间将存在打印密度差异。
图1A示出了采用CD-R作为打印目标的一个具体示例从打印头102喷射的墨滴103已经滴在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上的情况。如图1A所示,在本示例中,打印头102包括在光盘101的径向方向上排列的十六个喷嘴,且当从喷嘴喷射墨滴103时,总共十六个墨滴103滴在标签表面101a上。图1B示出了已经利用打印头102进行打印的打印目标,打印头102以恒定时间间隔喷射墨滴103且光盘101以恒定角速度旋转。
如图1B所示,当光盘101以恒定角速度旋转并墨滴103以恒定时间间隔喷射而进行打印时,在光盘101的旋转方向上相邻的墨滴103之间的间隔(以下称为“墨滴间隔”)将在打印区域的内周与外周之间产生差异。即,因为墨滴间隔正比于距光盘101的旋转中心O的距离(即,半径),故在打印区域的内周的墨滴间隔窄于在外周的墨滴间隔。这意味着在打印区域的内周每单位面积的墨水量大于在打印区域的外周每单位面积的墨水量(即,在内周打印密度更高),由此导致在打印区域的内周与外周之间产生打印密度的差异。
为了解决打印区域的内周与外周之间产生的打印密度的差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H09-265760揭示了一种示例,其进行控制以使得光盘相对于打印头的旋转速度(即线速度)恒定。当打印头配备有单一喷嘴时上述使线速度恒定的控制是有效的。但是,在常规打印头上通常会设置多个喷嘴以在光盘(或打印区域)的径向方向上排列。因为根据从光盘旋转中心到各个喷嘴的间距(即,“半径”)墨滴间隔会存在差异,故存在打印密度产生差异的可能。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意在解决当打印设备中打印目标的角速度以及用于喷射墨滴的时间间隔两者均恒定时在打印区域的内周及外周之间的打印密度所产生差异的问题,所述打印设备通过从设置在打印头上的喷嘴向旋转的打印目标上喷射墨滴而将可视信息打印在打印目标的打印表面上。上述实施例还意在解决即使在进行了控制以使旋转打印目标的线速度恒定时,当使用配备有多个喷嘴的打印头时,由于从旋转中心到各个喷嘴的径向间距的差异而导致产生打印密度差异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设备包括:旋转打印目标的旋转单元;通过在由所述旋转单位旋转的所述打印目标上喷射墨滴来打印可视信息的打印头;以及基于所述可视信息产生喷墨数据并基于所述喷墨数据控制所述打印头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将使用二维正交坐标数据表示的所述可视信息转化为极坐标数据,并进行点密度修正,以产生所述喷墨数据,所述点密度修正对各个点的亮度值应用修正加权,所述修正加权是根据在所述极坐标数据中以各个点为中心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计算。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过将墨滴从打印头喷射在由旋转单元旋转的打印目标上以打印可视信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可视信息从二维正交坐标数据转化为极坐标数据;通过进行点密度修正来计算点修正数据,所述点密度修正对各个点的亮度值应用修正加权,根据在所述极坐标数据中以各个点为中心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计算所述修正加权;根据误差扩散方法通过使所述点修正数据二进制化来产生喷墨数据;并且基于所述喷墨数据通过将墨滴喷射在所述打印目标上来打印所述可视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记录介质驱动设备包括:读取单元,其从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读取记录信息;旋转驱动单元,其使所述记录介质旋转;打印头,其通过将墨滴喷射在由所述旋转驱动单元旋转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标签表示上来打印可视信息;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可视信息产生喷墨数据,并基于所述喷墨数据以及从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信息获得的用于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数据来控制所述打印头。所述控制单元将使用二维正交坐标数据表示的所述可视信息转化为极坐标数据,并进行点密度修正以产生所述喷墨数据,所述点密度修正对各个点的亮度值应用修正加权,根据在所述极坐标数据中以各个点为中心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计算所述修正加权。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设备、打印方法以及记录介质驱动设备,可以随着距打印目标的打印表面的内周距离的减小而较少喷射的墨滴数量,由此可以以大致均匀的打印密度打印可视信息。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是用于解释打印目标以恒定角速度旋转以及墨滴以恒定时间间隔喷射而进行打印的视图,其中图1A示出了希望的状态而图1B则示出了打印结束时的状态;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平面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正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中的信号传输的框图;
图5是示出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控制单元进行的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图,并用于解释基于可视信息产生喷墨数据的过程;
图6A至图6C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将二维正交坐标数据转化为极坐标数据的过程的视图;
图7是用于解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对修正加权进行近似计算的视图;
图8A至图8F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一实施例基于极坐标数据产生喷墨数据的过程的视图;
图9A至图9J是用于解释当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一实施例基于点修正数据产生喷墨数据时所使用的误差扩散方法(error diffusionmethod)的计算过程的视图;
图10A及图10B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视图,并示出如何在极坐标数据中对点进行稀化(thinning);
图11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二实施例所使用的修正加权的视图;
图12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二实施例所使用的误差扩散方法的第一视图;
图13A及图13B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二实施例所使用的误差扩散方法的第二视图;
图14A至图14C是用于解释依照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二实施例基于极坐标数据产生喷墨数据的过程的视图;
图15A至图15I是用于解释当依照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二实施例基于点修正数据产生喷墨数据时所使用的误差扩散方法的计算过程的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平面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设备中信号传输的框图;
图19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示意性视图;
图20是用于解释依照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三实施例打印目标以恒定角速度旋转以及墨滴以恒定时间间隔喷射而进行打印的视图;
图21A及图21B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三实施例所使用的点修正加权的视图,其中图21A示出待通过极坐标数据的点组进行打印的打印区域,而图21B则示出对在上述打印区域中待通过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组进行打印的打印区域的范围的宽度进行计算;且
图22A及图22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四实施例,其中图22A示出待通过待加权点组进行打印的打印区域,而图22B则示出待通过位于最外围的点组进行打印的打印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进行点修正以产生喷墨数据,从而利用简单结构实现了可以大致均匀的打印密度进行可视信息打印的打印设备、打印方法以及记录介质驱动设备,所述点修正对转化为极坐标数据的可视信息进行点修正加权(dot correction weighting)。
图2至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视图,图3是其正视图,图4是示出图2所示打印设备中信号传输的框图,图5是示出通过控制单元进行的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图,图6A至图6C是用于解释将正交二维数据转化为极坐标数据的过程的视图,图7是用于解释用于点密度修正的修正加权的视图,图8A至图8F是用于解释产生喷墨数据的过程的视图,而图9A至图9J是用于解释误差扩散方法的计算过程的视图。
图10至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二实施例。图10A及图10B是用于解释在极坐标数据中对点进行稀化的视图,图11是用于解释修正加权的视图,图12,图13A及图13B是用于解释误差扩散方法的视图,图14A至图14C是用于解释产生喷墨数据的过程的视图,而图15A至图15I是用于解释误差扩散方法的计算过程的视图。
图16至图2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三实施例。图16是平面图,图17是立体图,图18是示出图16所示打印设备中信号传输的框图,图19是用于解释图16所示打印设备的示意性视图,图20是用于解释打印目标以恒定角速度旋转以及墨滴以恒定时间间隔喷射而进行打印的视图,而图21A及图21B是用于解释点修正加权的视图。图22A及图22B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四实施例的视图,并示出了点修正加权。
图2及图3示出了光盘设备1(记录介质驱动设备),其是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一实施例。光盘设备1能够将新的信息信号记录(写)在作为“打印目标”的具体示例的光盘101(例如CD-R或DVD-RW)的信息记录表面(“记录表面”)上并/或能够从该记录表面再现(读)已经预先记录的信息信号,并能够在光盘101的标签表面(主表面)101a(其是“打印表面”的具体示例)上打印诸如字符及图案的可视信息。
如图2至图4所示,光盘设备1包括传送光盘101的托盘2、用于使由托盘2传送的光盘101旋转的“旋转单元”的具体示例的主轴电动机3、在由主轴电动机3旋转的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上写并/或从该信息记录表面上读取信息的记录及/或再现单元5、在旋转的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上打印诸如字符及图案的可视信息的打印单元6、以及控制记录及/或再现单元5以及打印单元6等部件的控制单元7。
光盘设备1的托盘2包括呈平面矩形并略大于光盘101的板状构件。在托盘2的大平坦表面其中一个的上表面中设置包括用于保持光盘101的圆形凹入部的盘保持部10。托盘2还设置有缺口部11以避免与主轴电动机3等部件接触。缺口部11从托盘2的一个短边向盘保持部10的中心部分形成为较宽的形状。托盘2被选择性地传送至盘安装位置及盘弹出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在所述盘安装位置,光盘101被安装至主轴电动机3的盘安装部分,所属盘弹出位置位于设备壳体外侧,并且托盘2在其上安装有光盘101的情况下被弹出至该位置。
将主轴电动机3布置在未示出的电动机基座上,由此当托盘2已经被传送至盘安装位置时,主轴电动机位于盘保持部10的大致中心部分处。在主轴电动机3的转轴的前端设置有包括盘配合部12a的回转台12,该盘配合部12a与光盘101的中心孔101b可分离地配合。
当已经将托盘2传送至盘安装位置时,通过利用未示出的提升及降低机构以提升电动机基座来向上移动主轴电动机3。回转台12的盘配合部12a然后与光盘101的中心孔101b配合,使得光盘101从盘保持部10提升预定距离。此外,通过在相反方向操作提升及降低机构以降低电动机基座,将回转台12的盘配合部12a从光盘101的中心孔101b向下移动,使得光盘101被安装在盘保持部10上。
在主轴电动机3上方设置卡紧部14。卡紧部14从上方抵压已经由主轴电动机3的提升及降低机构提升的光盘101。以此方式,光盘101变为夹在卡紧部14与回转台12之间,由此可防止光盘101从回转台12脱离。
记录及/或再现单元5包括光学拾取器16、光学拾取器16安装在其上的拾取器基体17、以及在光盘101的径向方向上导引拾取器基体17的成对第一导引轴18a,18b,光盘101的径向方向是“旋转打印目标所遵循的轨迹的圆周的径向方向”的具体示例。
光学拾取器16是从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101读取信息的读取单元的具体示例。光学拾取器16包括光探测器、物镜、以及移动物镜以接近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的二维致动器。光学拾取器16的光探测器包括作为光源以发出光束的半导体激光器以及接收返回光束的光接收器件。光学拾取器16利用物镜将从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束聚焦在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上,并经由光探测器接收已经由信息记录表面反射的返回光束。由此,光学拾取器16可将信息信号记录(写)在信息记录表面上或从信息记录表面再现(读)已经记录的信息信号。
光学拾取器16安装在拾取器基体17上并与拾取器基体17一同移动。两根导引轴18a,18b被布置成与光盘101的径向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托盘2的移动方向)平行,并被可滑动地插入拾取器基体17。此外,通过包括拾取器电动机的拾取器移动机构(未示出)可沿两根导引轴18a,18b移动拾取器基体17。当拾取器基体17移动时,利用光学拾取器16完成记录并/或再现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上的信息信号的操作。
作为一个示例,可以使用进给螺杆机构作为移动拾取器基体17的拾取器移动机构。但是,拾取器移动机构并不限于进给螺杆机构,作为其他示例,还可以使用齿条及小齿轮机构、带进给机构、线进给机构或其他类型的机构。
打印单元6包括打印头21、成对第二导引轴22a,22b、墨盒23、打印头罩24、抽吸泵25、废墨收集单元26以及刮片27。
打印头21相对于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布置。喷射墨滴的多个喷嘴31设置在打印头21的面对标签表面101a的表面上。多个喷嘴31被布置成沿打印头21移动的方向排列成四行,并被设置使得在每一行中喷射预定颜色的墨滴。在本实施例中,从图2的上方依次布置用于青色(C)的喷嘴31a、用于品红色(M)的喷嘴31b、用于黄色(Y)的喷嘴31c、以及用于黑色(K)的喷嘴31d。此外,为了从喷嘴31a至31d去除变浓的墨水、气泡、杂质等,打印头21在打印之前及打印之后进行墨水的“伪喷射”。
平行的两个第二导引轴22a,22b可滑动地通过打印头21。打印头21能够沿两个第二导引轴22a,22b被包括打印头驱动电动机32(见图4)的打印头移动机构移动。在垂直于托盘2移动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导引轴支撑构件33被固定至两个第二导引轴22a,22b的每一个在轴向方向上的一端,而第二导引轴22a,22b的另一端延伸至与托盘2移动方向相对的一侧。构造打印头21使得当未进行打印时打印头21被撤回至位于光盘101的径向方向外侧的备用位置。
墨盒23配备有分别对应于青色(C)、品红色(M)、黄色(Y)、以及黑色(K)的各种颜色的墨水的青色(C)墨盒23a、品红色(M)墨盒23b、黄色(Y)墨盒23c、以及黑色(K)墨盒23d。这些墨盒23a至23d分别向打印头21的喷嘴31a至31d供应墨水。
每个墨盒23a至23d均包括中空容器,并利用封装在容器内部的多孔材料的毛细作用来存储墨水。连接部35a至35d被可拆卸地连接至墨盒23a至23d的开口,由此墨盒23a至23d经由连接部35a至35d连接至打印头21的喷嘴31a至31d。这意味着,当容器内部的墨水已经用尽时,能够方便地从相关墨盒拆卸连接部并以新的墨盒替代该墨盒。
打印头罩24被设置在打印头21的备用位置,并当打印头21已经移动至备用位置时被安装至打印头21的有多个喷嘴31设置在其上的表面。由此,能够防止包含在打印头21中的墨水变干,并防止尘土、灰尘等杂质附着至各个喷嘴31a至31d。打印头罩24包括多孔层,并临时存储已经由打印头21从各个喷嘴31a至31d伪喷射的墨水。通过未示出的阀机构来调节打印头罩24的内部压力以与大气压相同。
抽吸泵25经由导管36连接至打印头罩24。当打印头罩24安装至打印头21时,抽吸泵25向打印头罩24的内部空间施加负压。由此,通过抽吸去除了打印头21的各个喷嘴31a至31d内的墨水以及已经由打印头21伪喷射并临时存储在打印头罩24中的墨水。废墨收集单元26经由导管37连接至抽吸泵25,并收集已经由抽吸泵25抽出的墨水。
刮片27被布置在打印头21的备用位置与打印位置之间。当打印头21在备用位置与打印位置之间移动时,刮片27与喷嘴31a至31d的各个前端面接触,并刮去附着至前端面的墨水、尘土及灰尘等。注意,通过设置将刮片27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能够实现可以对刮拭打印头21的哪个喷嘴31a至31d进行选择的结构。
图4是示出光盘设备1中的信号传输的框图。光盘设备1包括控制单元7、接口单元41、记录控制电路42、托盘驱动电路43、电动机驱动电路44、信号处理单元45、喷墨驱动电路46以及机械单元驱动电路47。
接口单元41是用于将诸如个人电脑或DVD记录机的外部设备电连接至光盘设备1的连接单元。接口单元41向控制单元7输出供应自外部设备的信号。这此信号对应于由外部设备存储的“外部存储信息”,这些信号的示例包括对应于待在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上记录的信息的记录数据信号以及对应于待在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上打印的可视信息的图像数据信号。接口单元41还向外部设备输出由光盘设备1从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读取的再现数据信号。
控制单元7包括中央控制单元51、驱动控制单元52、以及打印控制单元53。中央控制单元51对驱动控制单元52及打印控制单元53进行控制。中央控制单元51向驱动控制单元52输出供应自接口单元41的记录数据信号。中央控制单元51还向打印控制单元53输出供应自接口单元41的图像数据信号以及供应自驱动控制单元52的位置数据信号。
驱动控制单元52控制主轴电动机3以及拾取器驱动电动机(未示出)的旋转,并控制通过光学拾取器16完成的对记录数据信号的记录以及对再现数据信号的再现。驱动控制单元52向电动机驱动电路44输出用于控制主轴电动机3、拾取器驱动电动机以及托盘驱动电动机的旋转的控制信号。
驱动控制单元52还向光学拾取器16输出用于控制跟踪伺服系统以及聚焦伺服系统的控制信号,使得从光学拾取器16发出的光束遵循光盘101上的轨道。此外,驱动控制单元52向中央控制单元51输出供应自信号处理单元45的位置数据信号。
记录控制电路42对供应自驱动控制单元52的再现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处理及调制处理等,并将处理后的再现数据信号输出至驱动控制单元52。托盘驱动电路43基于供应自驱动控制单元52的控制信号来驱动托盘驱动电动机。由此将托盘2传送进入并送出设备壳体。
电动机驱动电路44基于供应自驱动控制单元52的控制信号来驱动主轴电动机3。旋转安装在主轴电动机3的回转台12上的光盘101。电动机驱动电路44还基于来自驱动控制单元52的控制信号来驱动拾取器驱动电动机。由此光学拾取器16与拾取器基体17一同在光盘101的径向方向上移动。
信号处理单元45对供应自光学拾取器16的RF(射频)信号进行解调、误差检测等处理以产生再现数据信号。基于该RF信号,信号处理单元45还检测作为具有特定模式的信号(例如同步信号)的位置数据信号以及/或表示光盘101的位置数据的信号。例如,该位置数据信号可以是表示光盘101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信号以及表示光盘101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置信号。上述再现数据信号及位置数据信号被输出至驱动控制单元52。
打印控制单元53对包括打印头21及打印头驱动电动机32的打印单元6进行控制以在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上完成打印。打印控制单元53基于根据供应自中央控制单元51的图像数据信号获得的图像数据而产生喷墨数据。以下将在本说明书中详细描述喷墨数据的产生。打印控制单元53基于产生的喷墨数据以及供应自中央控制单元51的位置数据信号而产生控制打印单元6的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输出至喷墨驱动电路46及机械单元驱动电路47。
喷墨驱动电路46基于供应自打印控制单元53的控制信号来驱动打印头21。由此,墨滴从打印头21的喷嘴31喷射出并滴在光盘101的旋转的标签表面101a上。机械单元驱动电路47基于供应自打印控制单元53的控制信号来驱动打印头罩24、抽吸泵25、刮片27以及打印头驱动电动机32。通过驱动打印头驱动电动机32,在光盘101的径向方向上移动打印头21。
在外部设备中将可视信息作为图像数据处理,其中利用二维正交坐标系(X-Y)来表示红色(R)、绿色(G)及蓝色(B)的各个颜色的亮度的色调值。因此,如上所述可视信息被作为图像数据供应至控制单元7的中央控制单元51,然后被输入打印控制单元53。
图5是流程图,示出了打印控制单元53基于图像数据产生喷墨数据的过程。为了产生喷墨数据,首先在步骤S1,将由对于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各个颜色的色调值表示的图像数据转换为CYMK数据,CYMK数据被表示为青色(C)、黄色(Y)、品红色(M)和黑色(K)的各个颜色的点分布(像素)。表示此CYMK数据的点具有基于图像数据的色调值,且在本实施例中,该色调值在0至255的范围内,包含0和255(即,8位值)。
此外,CYMK数据分为由青色(C)点表示的青色数据、由品红色(M)点表示的品红色数据、由黄色(Y)点表示的黄色数据、以及由黑色(K)点表示的黑色数据。全部这些数据都传递到下一个步骤,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以下将描述青色数据作为代表性的示例。
接着,在步骤S2,由二维正交坐标表示的青色数据被转换为极(r-θ)坐标数据(将相同处理应用于品红色数据、黄色数据和黑色数据)。于是,使用诸如最近邻、双线性或者高阶立方(high-cubic)等通用方法进行转换以产生对于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合适尺寸的极坐标数据。
现在将参考图6A至图6C描述到极坐标数据的转换。首先,如图6A所示,例如,具有字符串“ABCDEFGH”的可视信息作为图像数据经由接口单元41和中央控制单元51输入到打印控制单元53。当输入图像数据时,如图6B所示,打印控制单元53将字符串“ABCDEFGH”作为X-Y坐标系中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器(未示出)中。
接着,如图6C所示,对于组成在X-Y坐标系中表示的数据的每个点(像素)计算距光盘101的旋转中心的半径r和相对于用于测量转角的起始轴所表示的角度θ。因此,可以将可视信息从二维正交(X-Y)坐标数据转换为极(r-θ)坐标数据。注意,可以使用诸如最近邻或线性插值等通用方法来实现对于这种转换进行的计算。
接着,在步骤S3中,对极坐标数据进行点密度修正,以计算点修正数据。“点密度修正”表示对极坐标数据中每个点的色调值应用加权修正的计算。即,点密度修正是根据点与极坐标数据的内周的接近程度来减小点的色调值以增大用于表示各个点的亮度的计算。
基于以待加权的点为中心的每单位面积的点数量相对于以位于极坐标数据最外围的点为中心的每单位面积点数量的比率,来计算用于点密度修正的修正加权。例如,如果以待加权的点di为中心每单位面积的点数表示为u且以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dN为中心每单位买农机的点数的半径表示为v,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对于点di的加权W(di)。
W(di)=v/u
如上计算并在存贮器(未示出)中存储用于各个点的修正加权W。然后,在进行点密度修正时通过从存贮器中读取适当的修正加权W,可以为各个点应用修正加权。但是,如果为每个点都计算并在存贮器中存储修正加权W,则需要增大存贮器的存储容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近似计算的修正加权被用作修正加权的第二具体示例。
现将参考图控制单元7描述对修正加权的近似计算。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待加权的点的半径相对于位于极坐标数据最外围的点的半径的比率,来计算用于点密度修正的修正加权。即,如图7所示,如果待加权的点di的半径表示为ri且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dN的半径表示为rN,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对于点di的加权W(di)。
W(di)=ri/rN
例如,如果点di的半径是30mm而点dN的半径是60mm,则对于点di的加权W(di)是0.5。
如果如上所述为每个点计算修正加权W,则可以对相同半径上的点使用相同修正加权,并因此可以减少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修正加权的数量。结果,可以减小存储器的容量,并降低存储器消耗的功率。
接着,在步骤S4,根据误差扩散方法将点修正数据二进制化以产生喷墨数据。喷墨数据是表示在与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上的点相对应的每个位置处是否应喷射墨滴。在本实施例中,在点修正数据中的点的色调值表示为从0至255的值(即,8位值),并且使用值0和255(即,1位值)来表示在已经根据误差扩散方法二进制化的喷墨数据中的点的色调值。墨滴滴落在标签表面101a的与色调值为255的点相对应的位置上,而不滴落在与色调值是0的点相对应的位置上。
在喷墨数据中,点表示墨滴滴落的位置。通过已经在步骤S3进行了点密度修正之后根据误差扩散方法进行二进制化来产生喷墨数据,可以随着距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的距离减小而减少待喷射的墨水液滴的数量。注意,Floyd & Steinberg方法和Jarvis,Judice & Ninke方法可以作为这种误差扩散方法的示例。
然后,在步骤S5,打印控制单元53根据设置在打印头21上的喷嘴31的数量来划分喷墨数据,并设定墨滴喷射顺序。尽管喷墨数据可被划分为3份,但还可以将喷墨数据划分的份数根据喷嘴31的数量设定为两份或更少,或四份或更多。注意,当设置了可在光盘101的一次旋转期间在整个标签表面101a上进行打印的打印头时,可以省去上述划分喷墨数据的过程。
现在将使用具体数值参考图8A至8F和图9A至9J描述如上所述执行的喷墨数据的产生。图8A示出了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处并具有60mm的半径值rN的点A1至A4,和位于点A1至A4内侧的一条线上并具有约60mm的半径值rN-1的点A5至A8。这些点A1至A8的色调值全都是255。
为了由这些极坐标数据产生喷墨数据,首先对极坐标数据的每个点A1至A8进行修正加权W以计算点修正数据。于是,对于点A1至A4的修正加权WN被计算为
WN=rN/rN
rN=60
因此修正加权WN是1.0。以相同方式,对于点A5至A8的修正加权WN-1被计算为
WN-1=rN-1/rN
rN-1=约60
rN=60
因此修正加权WN-1是约1.0。结果,如图8B所示,点修正数据的点B1至B8的色调值全部都是255。
接着,对点修正数据的点B1至B8执行Floyd & Steiberg误差扩散(使用128的阀值)以将数据二进制化并产生如图8C所示的喷墨数据。稍后将参考图9A至9J详细描述误差扩散计算。如图8C所示,所产生的喷墨数据的点C1至C8的色调值全部都是255。结果,墨滴滴落到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与喷墨数据的点C1至C8相对应的位置上。
图8D示出了极坐标数据中具有30mm的半径ri的点D1至D4和位于D1至D4内侧一行并具有约30mm的半径ri-1的点D5至D8。这些点D1至D8的色调值全部都是255。
为了由这些极坐标数据产生喷墨数据,首先对极坐标数据的每个点D1至D8进行修正加权以计算点修正数据。于是,对于点D1至D4的修正加权Wi被计算为
Wi=ri/rN
ri=30
rN=60
因此修正加权Wi是0.5。以相同方式,对于点D5至D8的修正加权Wi-1被计算为
Wi-1=ri-1/rN
ri-1=约30
rN=60
因此修正加权Wi-1是约0.5。
结果,如图8E所示,点修正数据的点E1至E8的色调值全部都是127(小数点后的位数舍去)。
接着,对如图8E所示的点修正数据的点E1至E8执行Floyd &Steiberg误差扩散(用阀值128)以将数据二进制化并产生如图8F所示的喷墨数据。现在将参考图9A至9J详细描述误差扩散计算。
图9A示出了由Floyd & Steinberg误差扩散使用的误差扩散比率。图9B示出了如图8E所示的点修正数据的色调值。图9J示出了如图8F所示的喷墨数据的色调值。此外,图9C至图9I示出了当由如图9B所示的点修正数据产生如图9J所示的喷墨数据时对于Floyd & Steinberg误差扩散的计算处理。
先前描述的对点修正数据进行的误差扩散计算可以例如如下执行。首先,将如图9B所示的点E1作为计算点来计算喷墨数据中的点F1的色调值。如果作为计算点的该点的色调值低于128的阀值,则此计算将F1的色调值设定为0,如果色调值是128的阀值或更高,则此计算将F1的色调值设定为255。即,因为作为计算点的点E1的色调值127低于128的阀值,所以如图9C所示,点F1的色调值被设定为0。
接着,基于如图9A所示的误差扩散比率,计算如图9C所示的点Ea2、Ea5、Ea6的色调值。此计算基于误差扩散比率将作为计算点的点E1的色调值127与点F1的色调值0之间127(=127-0)的差值分配在点E2、E5、E6的色调值之间,并将结果设定为点Ea2、Ea5、Ea6的色调值。即,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点Ea2、Ea5、Ea6的色调值
Ea2=E2+(E1-F1)×7/16
Ea5=E5+(E1-F1)×5/16
Ea6=E6+(E1-F1)×1/16
(其中诸如E1、E2、Ea2之类的符号表示色调值)。作为一个示例,点Ea2的色调值如下计算
127+(127-0)×7/16=182。
结果,如图9C所示,点Ea2的色调值是182、点Ea5的色调值是166,点Ea6的色调值是134。此外,点E3、E4、E7、E8的色调值转换为未基于误差扩散比率分配值的点Ea3、Ea4、Ea7、Ea8的色调值,使得这些值全部成为127。
接着,用如图9C所示的点修正数据中的点Ea2作为计算点来计算喷墨数据中的点F2的色调值。因为,作为计算点的点Ea2的色调值182高于128的阀值,所以如图9D所示,点F2的色调值被设定为255。
接着,基于误差扩散比率将作为计算点的点Ea2的色调值182与点F2的色调值255之间的差值-73(=182-255)被分配在点Ea3、Ea5、Ea6、Ea7的色调值之间,以计算如图9D所示的点Eb3、Eb5、Eb6、Eb7的色调值。即,由以下公式计算点Eb3、Eb5、Eb6、Eb7的色调值
Eb3=Ea3+(Ea2-F2)×7/16
Eb5=Ea5+(Ea2-F2)×3/16
Eb6=Ea6+(Ea2-F2)×5/16
Eb7=Ea7+(Ea2-F2)×1/16
(其中诸如Ea2、Eb3之类的符号表示色调值)。作为一个示例,色调Ea2的色调值如下计算
127+(182-255)×7/16=95。
结果,如图9D所示,点Eb3的色调值是95,点Eb5的色调值是152,点Eb6的色调值是111,点Eb7的色调值是122。此外,点Ea4、Ea8的色调值转换为未基于误差扩散比率分配值的点Eb4、Eb8的色调值,使得这两个值成为127。
接着,通过用点Eb3作为计算点来进行计算,如图9E所示计算了点F3的色调值0、点Ec4的色调值168等。然后通过用Ec4作为计算点进行计算,如图9F所示计算了点F4的色调值255、点Ed5的色调值152等。随后,通过用点Ed5作为计算点进行计算如图9G所示计算了点F5的色调值255、点Ee6的色调值82等。
然后,通过用点Ee6作为计算点进行计算,如图9H所示计算了点F6的色调值0、点Ef7的色调值169等。然后通过用点Ef7作为计算点进行计算,如图9I所示计算了点F7的色调值255、点Eg8的色调值66等。此后,通过用点Eg8作为计算点进行计算,如图9J所示计算了点F8的色调值0。
这样,通过将如图9B和图8E所示的点修正数据二进制化,打印控制单元53可以产生如图9J和图8F所示的喷墨数据。接着,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喷墨数据进行打印,可以随着距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的距离减小而稀化即,减少所喷射墨水液滴的数量,同时仍然与可视信息相对应,从而可以使打印在标签表面101a上的可视信息的打印密度基本均匀。
图8A所示的极坐标数据中的点A1至A8以及图8D所示的极坐标数据中的点D1于D8被表示为在由二维正交坐标表示的图像数据(即转化前的数据)中相同的打印密度。假设例如使用阈值128来简单地使极坐标数据中的点A1至A8及D1至D8二进制化以产生喷墨数据。在此情况下,喷墨数据中的点C1至C8以及F1至F8的色调值全部变为255。
因此,墨滴将会被滴在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上对应于点C1至C8以及F1至F8的所有位置。但是,因为喷墨数据的点F1至F8在θ方向上具有比喷墨数据的点C1至C8更窄的间距,故对应于点F1至F8的部分的打印密度将比对应于点C1至C8的部分的打印密度更浓。
另一方面,通过对极坐标数据进行点密度修正,然后根据误差扩散方法使数据二进制化来产生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喷墨数据。因此,尽管喷墨数据的点C1至C8的色调值全部变为255,但在喷墨数据的点F1至F8中,点F2、F4、F5、F7的色调值变为255而点F1、F3、F6、F8的色调值变为0。即,在对应于半径ri=30mm的喷墨数据中,交替排列色调值为0的点以及色调值为255的点(成交错模式),使得喷射墨滴数量得以减半。
当喷射墨滴数量被减半时,在θ方向上喷墨数据中点F2、F4、F5、F7之间的间隔大致与在θ方向上喷墨数据的点C1至C8(对应于半径rN=60mm)之间的间隔匹配。因此,可以使对应于点F1至F8的打印密度以及对应于点C1至C8的部分的打印密度大致相同。因此,可以使打印在标签表面101a上的可视信息的打印密度大致均匀。
尽管使用从外部设备供应的外部存储信息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可视信息,但本发明的可视信息并不限于此。还可以使用通过光学拾取器16从光盘101读取的信息作为用于本发明的可视信息。从光盘101读取的信息的具体示例包括记录在光盘101上的诸如电视节目的节目标题或音乐标题的文档管理信息,其可以是记录在光盘101上的图像和/或字符。
图10至图15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设备。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设备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1的差异在于:极坐标数据中的点被稀化。相应地,因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1的结构相同,故省去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结构的详细描述。
因为根据第二实施例产生喷墨数据的过程与根据第一实施例产生喷墨数据的过程大致相同,故将参考图5描述该过程。首先,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法,在步骤S1中,将图像数据转换为CYMK数据,CYMK数据被表示为青色(C)、黄色(Y)、品红色(M)和黑色(K)的各个颜色的点分布。表示此CYMK数据的点具有基于图像数据的色调值,且在本实施例中,该色调值在0至255的范围内(即,8位值)。CYMK数据分为青色数据、黄色数据、品红色数据、以及黑色数据。
接着,在步骤S2,由二维正交坐标表示的青色数据被转换为极(r-θ)坐标数据(将相同处理应用于品红色数据、黄色数据和黑色数据)。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控制单元53将极坐标数据中预定数量的点进行稀化。将参考图10A及图10B描述上述对点的稀化。
图10A是用于解释将利用二维正交坐标系表示的诸如青色数据的数据进行转化得到的极坐标数据的视图。在图10A中,点dN表示位于半径rN处的最外围的点。以类似的方式,点di1表示位于半径rN/2处的点,而di2则表示位于半径rN/4处的点。
如图10A所示,在从由二维正交坐标系表达的数据转化得到的极坐标数据中,在不同半径位置在周向方向上排列的点的数量相同。因此,点di1之间以及di2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各个间隔窄于点dN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间隔。另一方面,在图10B中示出了将点di1之间以及di2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各个间隔设定为与点dN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间隔大致相同的情况。
如图10B所示,因为圆在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即周长)与半径r成正比,故如果位于半径rN/2处的点di1的数量被设定为位于半径r处的点dN的数量的一半,则能够使得di1之间及点dN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间隔大致相同。以类似的方式,如果位于半径rN/4处的点di2的数量被设定为点dN的数量的四分之一,则能够使得di2之间及点dN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间隔大致相同。因此,如果在最外围的点半径被表示为rN,则根据第二实施例进行稀化,使得在rN/2n<ri≤rN/2n-1的条件下具有半径ri的点的数量被减小至位于半径rN处的点的数量的1/2n-1
例如,当半径rN为60mm将1代入n时,给出半径ri的范围如下:
30<ri≤60。
当稀化点位于满足30<ri≤60的半径ri处时,公式1/2n-1产生值1/1。即,对具有大于30mm但不大于60mm的半径的点不进行稀化。
然后,当将2代入n时,给出半径ri的范围如下:
15<ri≤30。
当稀化点位于满足15<ri≤30的半径ri处时,公式1/2n-1产生值1/2。即,对具有大于15mm但不大于30mm的半径的点进行稀化,使得点的数量减半。以此方式,根据径向位置ri来确定待稀化的点的比例,使得产生已经被稀化了预定数量的点的极坐标数据。
然后,在步骤S3,对已经被稀化了预定数量的点的极坐标数据进行点密度修正以计算点修正数据。根据对应于对极坐标数据中的点进行稀化的2n-1ri/rN来计算用于点密度修正的修正加权W。图11是用于解释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的修正加权的视图。在图11中,示出了位于半径ri=rN/2处的多个点di以及位于多个点di外侧一行半径ri+1处的多个点di+1,其中rN是最外围点的半径。
在这里,如下计算点di的修正加权W(di)。因为点di的半径ri是rN/2,故根据
rN/2n<ri≤rN/2n-1
ri=rN/2
计算得到n=2。
因此,根据
W(di)=2n-1ri/rN
ri=rN/2
n=2
计算得到di的修正加权W(di)为W(di)=1.0。
如下计算点di+1的修正加权W(di+1)。因为点di+1的半径ri+1满足rN/2<ri+1≤rN的条件,故根据
rN/2n<ri+1≤rN/2n-1
rN/2<ri+1≤rN
计算得到n=1。
因此,根据
W(di+1)=2n-1ri+1/rN
n=1
计算得到di+1的修正加权W(di+1)为W(di+1)=ri+1/rN
注意,因为点di+1位于点di外侧一行,故可以假设ri+1rN/2。由此给出修正W(di+1)为
W(di+1)0.5。
然后,在步骤S4,利用误差扩散方法使点修正数据二进制化以产生喷墨数据,该喷墨数据示出要将墨滴滴在光盘101标签表面上对应于各个点的位置。在第二实施例中,因为在步骤S2稀化了预定数量的点,故为稀化比率改变的半径处的点(即,为半径rN/2n以及外侧一行的点)使用预定误差扩散比率。注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法,为具有半径rN/2n以及外侧一行的点使用标准误差扩散比率。
如图12所示,具有半径rN/2n的点di的数量变为点di外侧一行的点di+1的数量的一半。这意味着当进行误差扩散时,已经不存在为作为计算点的点dk进行计算所使用的一些点。因此,为具有半径rN/2n的点以及外侧一行的点使用图13及图14中所示的误差扩散比率。
图13A示出了用于没有点位于点dk(其为计算点)斜下方两侧的情况的误差扩散比率。在此情况下,通常应用于斜下右侧的点的1/16的误差扩散比率被应用于邻近于该位置右侧的点de1。此外,通常应用于斜下左侧的点的3/16的误差扩散比率被加至通常应用于正下方的点de2的5/16的误差扩散比率。即,应用于正下方的点de2的误差扩散比率被设定为8/16。
图13B示出了用于没有点位于点dk(计算点)正下方的情况的误差扩散比率。在此情况下,通常应用于正下方的点的5/16的误差扩散比率被加至通常应用于斜下右侧的点de3的1/16的误差扩散比率。即,应用于斜下右侧的点de3的误差扩散比率被设定为6/16。
然后,在图5所示的步骤S5,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将喷墨数据划分为具有对应于设置在打印头21上的喷嘴31的数量的尺寸,并且设定墨滴的喷射顺序。
参考图14至图15,现将利用具体数值来描述如前述执行的喷墨数据的产生。图14A示出了在图5所示的步骤S2中已经稀化了预定数量的点之后的极坐标数据。在图14A中,示出了在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的半径rN为60mm的情况下位于半径ri=30mm位置处的点G5,G6以及布置在点G5,G6外侧一行位于半径ri+1=大约30mm(30mm<ri+1)位置处的点G1至G4。点G1至G6的色调值全部为255。
为了基于极坐标数据产生喷墨数据,首先通过对极坐标数据的点G1至G6应用修正加权来计算点修正数据(步骤S3)。根据
Wi+1=ri+1/rN
ri+1=approximately 30
rN=60
来计算用于点G1至G4的修正加权Wi+1,使得修正加权Wi+1为0.5。
类似的,根据
Wi=2ri/rN
ri=30
rN=60
来计算用于点G5,G6的修正加权Wi,使得修正加权Wi为1.0。
因此,如图14B所示,点修正数据的点H1至H4的色调值全变为127(小数点之后的数值被舍去)并且点H5,H6的色调值均变为255。
然后,对图14B所示的点修正数据的点H1至H6使用误差扩散方法(阈值为128)以使数据两进制化,并产生如图14C所示的喷墨数据(步骤S4)。以下将参考图15A至图15I对该误差扩散方法的计算进行详细描述。
图15A及图15B示出了用于具有半径rN/2n的点以及外侧一行的点的误差扩散比率。图15C示出了图14B所示的点修正数据的色调值。图15I示出了图14C所示的喷墨数据的色调值。此外,图15D至图15H示出了当基于图15C所示的点修正数据产生图15I所示的喷墨数据时,用于误差扩散的计算过程。
可以如下进行上述对点修正数据所使用的误差扩散方法的计算。首先,利用图15C所示的点修正数据的点H1作为计算点来进行获得喷墨数据的点Q1的色调值的计算。该计算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计算相同,由此当作为计算点的点的色调值低于128的阈值,则将F1的色调值设定为0,或如果计算点的色调值在128的阈值之,则将F1的色调值设定为255。即,因为作为计算点的点E1的色调值127位于128的阈值以下,故如图9C所示点F1的色调值被设定为0。
然后,计算图15D所示的围绕点Q1的点的色调值。当进行计算时,因为在作为计算点的点H1的斜下右侧不存在点,故基于图15A所示的误差扩散比率来进行计算。因此,该计算基于图15A所示的误差扩散比率将点E1的色调值127与点Q1的色调值0之间的差值127(=127-0)分配在点H2、H5、H6的色调值之间,以产生图15D所示的点Ha2、Ha5、Ha6的色调值。即,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点Ha2、Ha5、Ha6的色调值
Ha2=H2+(H1-Q1)×7/16
Ha5=H5+(H1-Q1)×8/16
Ha6=H6+(H1-Q1)×1/16
(其中诸如H1、H2、Ha2的符号表示色调值)。
作为一个示例,点Ha2的色调值计算如下
127+(127-0)×7/16=182。
因此,如图15D所示,点Ha2的色调值变为182,点Ha5的色调值变为318,而点Ha6的色调值变为262。此外,点E3,E4的色调值被转换为没有基于误差扩散比率分配值的点Ha3,Ha4的色调值,且两者均变为127。
然后,使用图15D中所示的点Ha2作为计算点来计算喷墨数据中点Q2的色调值。因为点Ha2的色调值182高于128的阈值,故如图15B所示点Q2的色调值变为255。
然后,计算图15E所示的点Q2周围的点的色调值。当进行计算时,因为在作为计算点的点Ha2的正下方不存在点,故基于图15B所示的误差扩散比率来进行计算。因此,该计算基于图15B所示的误差扩散比率将点Ha2的色调值182与点Q2的色调值255之间的差值-73(=182-255)分配在点Ha3、Ha5、Ha6的色调值之间,以计算点Hb3、Hb5、Hb6的色调值。即,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点Hb3、Hb5、Hb6的色调值
Hb3=Ha3+(Ha2-Q2)×7/16
Hb5=Ha5+(Ha2-Q2)×3/16
Hb6=Ha6+(Ha2-Q2)×5/16
(其中诸如Ha2、Hb3的符号表示色调值)。
作为一个示例,点Hb3的色调值计算如下
127+(188-255)×7/16=95。
因此,如图15E所示,点Hb3的色调值变为95,点Hb5的色调值变为304,而点Hb6的色调值变为234。此外,点Ha4的色调值被转换为没有基于误差扩散比率分配值的点Hb4的色调值,并变为127。
然后,通过以点Hb3作为计算点进行计算,如图15F所示计算得到点Q3的色调值为0且点Hc4的色调值为168等。然后,通过以点Hc4作为计算点进行计算,如图15G所示计算得到点Q4的色调值为255且点Hd5的色调值为304等。然后,通过以点Hd5作为计算点进行计算,如图15H所示计算得到点Q5的色调值为255且点He6的色调值为285等。然后,通过以点He6作为计算点进行计算,如图15I所示计算得到点Q6的色调值为255。
由此,通过使图15C及图14B所示的点修正数据二进制化,打印控制单元53可产生图15I及图14C所示的喷墨数据。然后,通过利用这种喷墨数据进行打印,可以随着距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的距离的减小在周向方向上减少喷射过多的墨滴,由此能够使在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及外周上的打印密度大致均匀。
当将由二维正交坐标表示的图像数据转化为本实施例中的极坐标数据时,预定数量的点被稀化,由此在rN/2n<ri≤rN/2n-1条件下位于半径ri处的点的数量变为相对于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具有半径rN的点的数量的点的预定数量。这意味着可以减小存储在存贮器中的数据量,由此可以将存贮器未使用的存储区域用于其它数据并/或减小存贮器的容量。
图16至图18是用于解释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设备60(记录介质驱动设备)的视图。在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1相同的方式,光盘设备60能够将新的信息信号记录(写)在作为“打印目标”的具体示例的光盘101(例如CD-R或DVD-RW)的信息记录表面(“记录表面”)上并/或能够从该记录表面再现(读)已经预先记录的信息信号,并能够在光盘101的标签表面(主表面)101a(其是“打印表面”的具体示例)上打印诸如字符及图案的可视信息。
如图16至图18所示,光盘设备60包括设备壳体61、在设备壳体61内部传送光盘101的托盘62、作为用于使由托盘62传送的光盘101旋转的“旋转单元”的具体示例的主轴电动机63(见图18)、在由主轴电动机63旋转的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上写并/或从该信息记录表面上读取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单元65、在旋转的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上打印诸如字符及图案的可视信息的打印单元66、以及控制记录及/或再现单元65以及打印单元6等部件的控制单元67。
光盘设备60的设备壳体61由大致矩形形状的壳体形成,该壳体的上表面开口,并具有托盘62通过其进出的前面板61a、面对前面板61a的后面板61b、当从前方观察时形成在左侧的左侧面板61c、形成右侧的右侧面板61d、以及形成基体表面的基板。在设备壳体61的前面板61a中设置形成水平长方形的开口69,其中托盘62通过该开口69进出。
托盘62包括呈平面矩形的板状构件。在托盘62的大平坦表面中的一个的上表面中设置包括用于保持光盘101的圆形凹入部的盘保持部70。托盘62还设置有缺口部71以避免与主轴电动机63等部件接触。缺口部71从托盘62的一个短边向盘保持部70的中心部分形成为较宽的形状。托盘62被选择性地传送至盘安装位置及盘弹出位置(其位于设备壳体外侧,并且托盘62在其上安装有光盘101的情况下被弹出至该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在所述盘安装位置,安装在托盘62上的光盘101被安装至主轴电动机63,所述盘弹出位置,位于设备壳体外侧,并且托盘62在其上安装有光盘101的情况下被弹出至该位置。
将主轴电动机63布置在未示出的电动机基座上,由此当托盘62已经被传送至盘安装位置时主轴电动机位于盘保持部70的大致中心部分处。在主轴电动机63的转轴的前端设置有包括盘配合部的回转台,该盘配合部与光盘101的中心孔101b可分离地配合。
在主轴电动机63上方设置卡紧部72。卡紧部72与盘安装部一起夹持光盘101以防止光盘101从回转台脱离。卡紧部72包括面对盘安装部的盘状卡紧板73以及可旋转地支撑卡紧板73的支撑板74。支撑板74包括大致矩形板,并在长度方向上于其一个端部可旋转地支撑卡紧板73。支撑板74的另一端部被安装至设备壳体61的左侧面板61c。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此方式构造支撑板74,在支撑板74的相对侧,于安装至盘安装部的光盘101的上方设置了允许打印头81移动的空间,打印头81将在以下描述。因此,可以在与托盘62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在光盘101上使打印头81移动,由此能够在光盘101的整个标签表面101a上进行打印。
记录及/或再现单元65包括面对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的光学拾取器76、光学拾取器76安装在其上的拾取器基体77、以及未示出的拾取器移动机构,其在光盘101的径向方向上移动拾取器基体77。
光学拾取器76包括光探测器、物镜、以及移动物镜移动以接近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的二维致动器。光学拾取器76的光探测器包括作为光源以发出光束的半导体激光器以及接收返回光束的光接收器件。光学拾取器76利用物镜将从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束聚焦在光盘101的信息记录表面上,并经由光探测器接收已经由信息记录表面反射的返回光束。由此,光学拾取器76可将信息信号记录(写)在信息记录表面上或从信息记录表面再现(读)已经记录的信息信号。
光学拾取器76安装在拾取器基体77上并与拾取器基体77一同移动。通过拾取器移动机构可在光盘101的径向方向上移动拾取器基体77,所述径向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平行于托盘62的移动方向。作为一个示例,可以使用进给螺杆机构作为移动拾取器基体77的拾取器移动机构。但是,拾取器移动机构并不限于进给螺杆机构,作为其他示例,还可以使用齿条及小齿轮机构、带进给机构、线进给机构或其他类型的机构。
打印单元66包括面对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的打印头81、其上安装有打印头81的打印头基体82、导引打印头基体82的成对导引轴83a,83b、沿成对导引轴83a,83b移动打印头基体82的打印头驱动机构84和打印头罩85。
在打印头81上设置在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上喷射墨滴的多个喷嘴86。打印头81安装在打印头基体82上并与打印头基体82一同移动。打印头基体82配备有一对其中导引轴83a滑动地穿过的成对轴承部82a,82a以及其中另一导引轴83b滑动地穿过的成对轴承部82b,82b。
成对导引轴83a,83b在托盘62的移动方向上延伸,并分别于一端固定至设备壳体61的前面板61a并于另一端经由导引轴支撑构件87固定至后面板61b。成对导引轴83a,83b被布置在朝向设备壳体61的右侧面板61d偏离中心的位置。这意味着由成对导引轴83a,83b导引的打印头基体82以及打印头81被布置在朝向设备壳体61的右侧面板61d偏离中心位置。因此,如图16所示,打印头81的喷嘴86在运动轴线Q(其是平行于光盘101的径向方向(即,标准轴线O延伸的方向)的路径的具体示例)上移动,并通过从光盘101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所述运动轴线是平行于光盘101的径向方向(即,标准轴线O延伸的方向)的路径的具体示例。
以此方式,通过沿偏离于标准轴线O的运动轴线Q移动喷嘴86,可以防止打印头81与卡紧板73干涉。此外,打印头81的喷嘴86可以沿平行于托盘62移动方向的方向在光盘101上移动,由此可以在光盘101的整个标签表面101a上进行打印。
打印头驱动机构84包括头驱动电动机91、作为头驱动电动机91的转轴设置的进给螺杆轴92、支撑进给螺杆轴92的螺杆轴支撑部93、以及拧在进给螺杆轴92上的进给螺母94。头驱动电动机91被固定至设备壳体61的后面板61b,而从头驱动电动机91的一端伸出的进给螺杆轴92由螺杆轴支撑部93可旋转地支撑。进给螺母94经由连接构件95被安装至打印头基体82,由此限制在进给螺母94的螺纹延伸方向上的运动。
当驱动如上构造的打印头驱动机构84的头驱动电动机91时,进给螺杆轴92的旋转力经由进给螺母94及连接构件95被传递至打印头基体82。进给螺母94相对于旋转至预定位置的进给螺杆轴92在进给螺杆轴92的轴向方向上运动。由此,打印头基体82与进给螺母94一同运动,由此,打印头基体82以及打印头81根据头驱动电动机91的旋转方向选择性地在朝向前面板61a的方向以及朝向后面板61b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运动。
打印头81构造成使得当未进行打印时其可被打印头驱动机构84撤回至位于光盘101的径向方向外侧的备用位置。打印头罩85被设置在打印头81的备用位置。当打印头81已经移动至备用位置时,打印头罩85被安装至打印头81的有多个喷嘴86设置在其上的表面。由此,能够防止包含在打印头81中的墨水变干,并防止尘土、灰尘等杂质附着至喷嘴86。
图18是示出光盘设备60中的信号传输的框图。因为光盘设备60中的信号传输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1中的信号传输相同,故与光盘设备1相同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去对其的重复描述。以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设备1的控制单元7相同的方式,光盘设备60的控制单元67包括中央控制单元51、驱动控制单元52及打印控制单元53。
中央控制单元51向驱动控制单元52输出供应自接口单元41的记录数据信号。中央控制单元5 1还向打印控制单元53输出供应自接口单元41的图像数据信号以及供应自驱动控制单元52的位置数据信号。驱动控制单元52控制主轴电动机63以及拾取器驱动电动机(未示出)的旋转,并控制通过光学拾取器76完成的对记录数据信号的记录以及对再现数据信号的再现。
打印控制单元53对包括打印头81及打印头驱动电动机91的打印单元66进行控制以在光盘101的标签表面101a上完成打印。打印控制单元53基于根据供应自中央控制单元51的图像数据信号获得的图像数据而产生喷墨数据。打印控制单元53基于产生的喷墨数据以及供应自中央控制单元51的位置数据信号而产生控制打印单元66的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输出至喷墨驱动电路46及机械单元驱动电路47。
图19示意性地示出了设置在光盘设备60的打印头81上的喷嘴86以及光盘101。如图19所示,因为打印头81的喷嘴86沿偏离于标准轴线O的运动轴线Q移动,故当光盘101旋转时由喷嘴86中的各个喷嘴遵循的路径之间的间隔随着距光盘101的内周的距离减小而变窄。图20示出了为角度θ已经由该光盘设备60完成打印的情况,其中墨滴98被打印头81以恒定时间间隔喷射,而光盘101也以恒定旋转速度旋转。
如图20所示,当在光盘101的旋转速度以及墨滴98的喷射时间间隔两者均恒定的情况下完成打印时,随着距光盘101的内周的距离减小,在周向方向上墨滴之间的间隔以及在径向方向上墨滴之间的间隔变窄。这意味着在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上每单位面积的墨水量大于在外周上每单位面积的墨水量,由此造成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与外周之间的打印密度差异。因此,根据光盘设备60,通过应用对应于极坐标数据中的各个点的修正加权来产生喷墨数据,使得打印密度在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与外周上变的大致均匀。
通过以与光盘设备1相同的方式完成图5所示的处理,光盘设备60基于图像数据产生喷墨数据。即,在步骤S1,将由对应于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各个颜色的色调值表示的图像数据转换为CYMK数据,CYMK数据被表示为青色(C)、黄色(Y)、品红色(M)和黑色(K)的各个颜色的点分布(像素)。然后,在步骤S2,将由二维正交坐标表示的青色数据转换为极(r-θ)坐标数据(将相同处理应用于品红色数据、黄色数据和黑色数据)。随后,在步骤S3,对极坐标数据进行点密度修正以计算点修正数据。
在光盘设备60中,对位于相同半径处的点的色调值应用相同的修正加权。即,利用在相同半径处待加权的点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与布置在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之间的比率来计算光盘设备60使用的计算加权。如果待加权的点di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被表示为Di,且布置在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dN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被表示为DN,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用于点di的加权W(di)。
W(di)=Di/DN
在本实施例中,近似计算点dN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N以及点di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i,并基于上述计算结果来计算用于点di的修正加权W(di)。首先,将描述点dN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N。如果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dN组的点的数量被表示为n且待以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dN组打印的打印区域的面积被表示为SN,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N
DN=n/SN
如图2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待以点DN组打印的打印区域被视为大致环状范围。如果该范围的宽度(即,长度位于平行于光盘101的径向方向的方向上)被表示为LN且点dN的半径被表示为rN,则在以下给出待由点DN组打印的打印区域的面积SN
SN=π(rN+LN/2)2-π(rN-LN/2)2
=π((rN+LN/2)2-(rN-LN/2)2)
=π((rN+LN/2)+(rN-LN/2))((rN+LN/2)-(rN-LN/2))
=π(2rN)(LN)
=2πrNLN
由此给出点DN组的每单位面积的点数量DN
DN=n/2πrNLN
类似的,如果待加权的点di组的点的数量被表示为n(其与点dN组的点的数量相同)且待以待加权的点di组打印的打印区域的面积被表示为Si,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点di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i
Di=n/Si
如图2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待以点Di组打印的打印区域被视为大致环状范围。如果该范围的宽度(即,长度位于平行于光盘101的径向方向的方向上)被表示为Li且点di的半径被表示为ri,则在以下给出待由点Di组打印的打印区域的面积Si
Si=π(ri+Li/2)2-π(ri-Li/2)2
=2πriLi
由此给出点Di组的每单位面积的点数量Di
Di=n/2πriLi
因此,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用于点di的修正加权W(di)。
W(di)=DN/Di
=(n/2πrNLN)/(n/2πriLi)
=riLi/rNLN
然后,将描述待以dN进行打印的打印区域中的范围的宽度LN。如图21B所示,如果由值RN(其是其中心K与运动轴线Q重合的点dN在其已经在垂直于运动轴线Q的方向上移动以使得中心K与标准轴线O重合之后的半径)来表示点dN的半径rN,并将喷嘴86的嘴间距表示为P,则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待以点dN打印的打印区域中的范围的宽度LN
LN=PRN/rN
类似的,如果点di的半径被表示为ri,则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在待以待加权的点di组打印的打印区域中的范围的宽度Li
Li=2(ri+1-ri-Li+1/2)
然后,将使用具体数值来描述用于点di的修正加权W(di)。例如,将喷嘴间距P设定为1mm,将点dN的半径RN设定为59.5mm,并将运动轴线Q从标准轴线O偏离的距离m设定为15mm。在这里,根据Pythagorean定理计算的在点dN移动使得中心K与标准轴线O重合时产生的半径RN为大约57.6mm。由此给出待由点dN组打印的打印区域中的范围的宽度LN
LN=PRN/rN
=1×57.6/59.5
=约0.968(mm)
因为喷嘴间距P为1mm,点dN的半径RN为59.5mm,运动轴线Q从标准轴线O偏离的距离m为15mm,故可以确定(计算)点dN-1,dN-2,dN-3,...的半径rN-1,rN-2,rN-3,...。例如,可如下所述计算点dN-1的半径rN-1。作为其中心与运动轴线Q重合的点dN-1在垂直于运动轴线Q的方向上运动使得该中心与标准轴线O重合时的半径的值RN-1为约56.6mm。因为运动轴线Q从标准轴线O偏离的距离为15mm,故根据Pythagorean定理计算的点dN-1的半径rN-1为约58.5mm。在表1中给出点dN-1,dN-2,dN-3,...的半径rN-1,rN-2,rN-3,...。
表1
    rN     59.5
    rN-1     58.5
    rN-2     57.6
    rN-3     56.6
    rN-4     55.6
    rN-5     54.7
    rN-6     53.7
    rN-7     52.8
    rN-6     51.8
    rN-9     50.8
    rN-10     49.9
    rN-11     48.9
    rN-12     48.0
    rN-13     47.0
    rN-14     46.1
    rN-15     45.1
         
然后,基于点dN的半径rN、点dN-1的半径rN-1、以及待以点dN组打印的打印区域中的范围的宽度LN,计算待以点dN-1组打印的打印区域中的范围的宽度LN-1。可以通过在公式Li=2(ri+1-ri-Li+1/2)中将LN-1代入Li,rN代入ri+1,rN-1代入ri,并将LN代入Li+1以得到LN-1=2(rN-rN-1-LN/2)来计算该范围的宽度LN-1
因为如上所述
rN=59.5(mm)
rN-1=58.5(mm)
LN=约0.968(mm)
故如下给出该范围的宽度LN-1
LN-1=2(59.5-58.5-0.968/2)
=约0.697(mm)
以此方式,还可计算范围的宽度LN-2,LN-3。。。。。以该方式计算的范围的宽度LN-2,LN-3在表2中示出。
表2
    LN     0.968
    LN-1     0.967
    LN-2     0.965
    LN-3     0.964
    LN-4     0.963
    LN-5     0.962
    LN-6     0.960
    LN-7     0.959
    LN-6     0.957
    LN-9     0.955
    LN-10     0.954
    LN-11     0.952
    LN-12     0.950
    LN-13     0.948
    LN-14     0.946
    LN-15     0.943
         
例如,当dN-12组是待加权的点di组时,如表1所示点di的半径ri约为48.0mm(rN-12),且如表2所示待以点di组打印的打印区域中的范围的宽度Li约为0.950mm(LN-12)。因此,以下给出用于点di的修正加权W(di)
W(di)=riLi/rNLN
=48.0×0.950/59.5×0.968
=约0.792
通过对极坐标数据中的各个点di应用如上所述的修正加权W(di)=riLi/rNLN,光盘设备60的打印控制单元53可计算点修正数据。随后,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打印控制单元53根据误差扩散方法使点修正数据二进制化以产生喷墨数据(步骤S4)。然后,将喷墨数据划分为具有对应于设置在打印头21上的喷嘴31的数量的尺寸,并且设定墨滴的喷射顺序(步骤S5)。通过打印以此方式计算得到的喷墨数据,可以随着距光盘的内周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少在径向方向及周向方向上喷射过多的墨滴,由此可以使得在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及外周上打印密度大致均匀。
图22A及图22B是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示意性视图。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设备具有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设备60大致相同的结构,而仅在修正加权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省去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设备60相同的结构的描述,并将详细描述修正加权。
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设备60相同的方式,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设备对处于相同半径处的点应用相同的修正加权。即,基于位于相同半径处的待加权的点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与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的比率,来分别计算由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设备所使用的修正加权。因此,如果待加权的点di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被表示为Di,且布置在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dN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被表示为DN,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用于点di的加权W(di)。
W(di)=Di/DN
在本实施例中,近似计算点dN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N以及点di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i,并基于上述计算结果来计算用于点di的修正加权W(di)。首先,将描述点di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i。如果待加权的点di组的点的数量被表示为n且待以待加权的点di组打印的打印区域的面积被表示为Si,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点di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i
Di=n/Si
如图2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待以点di组打印的打印区域被视为大致环状范围。该范围的宽度(即,长度位于平行于光盘101的径向方向的方向上)由从中心点T1(在点di的半径ri与点di+1的半径ri+1之间)到中心点T2(在点di的半径ri与点di-1的半径ri-1之间)的距离表示。因此,以下给出待由待加权的点di组打印的打印区域的面积Si
Si=π((ri+ri+1)/2)2-π((ri-1+ri)/2)2
=π(((ri+ri+1)/2)2-((ri-1+ri)/2)2)
=π((ri+ri+1)/2+(ri-1+ri)/2)((ri+ri+1)/2-(ri-1+ri)/2)
=π(2ri+ri+1+ri-1)(ri+1-ri-1)/4。
由此,点di组的每单位面积的点数量Di
Di=4n/π(2ri+ri+1+ri-1)(ri+1-ri-1)。
类似的,如果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dN组的点的数量被表示为n且待以位于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点dN组打印的打印区域的面积被表示为SN,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点dN组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DN
DN=n/SN
如图22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与待以点di组打印的打印区域的相同方式,待以点dN组打印的打印区域被视为大致环状范围。该范围的宽度(即,长度位于平行于光盘101的径向方向的方向上)由从中心点T3(在点dN的半径rN与点dN+1的半径rN+1之间)到中心点T4(在点dN的半径rN与点dN-1的半径rN-1之间)的距离表示。因此,以下给出待由点dN组打印的打印区域的面积SN
SN=π((rN+rN+1)/2)2-π((rN-1+rN)/2)2
=π(((rN+rN+1)/2)2-((rN-1+rN)/2)2)
=π((rN+rN+1)/2+(rN-1+rN)/2)((rN+rN+1)/2-(rN-1+rN)/2)
=π(2rN+rN+1+rN-1)(rN+1-rN-1)/4。
由此给出点dN组的每单位面积的点数量DN
DN=4n/π(2rN+rN+1+rN-1)(rN+1-rN-1)。
由此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用于点di的修正加权W(di)。
W(di)=DN/Di
=(2n/π(2rN+rN+1+rN-1)(rN+1-rN-1))/
(2n/π(2ri+ri+1+ri-1)(ri+1-ri-1))
=(2rN+rN+1+rN-1(rN+1-rN-1)/(2ri+ri+1+ri-1)(ri+1-ri-1)
在这里,将描述虚拟点dN+1的半径rN+1。可以如下计算虚拟点dN+1的半径rN+1。以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如果点dN的半径RN为59.5mm,则其中心与运动轴线Q重合的点dN+1在已经在垂直于运动轴线Q的方向上移动使得中心与标准轴线O重合时的半径RN+1约为58.6mm。如果运动轴线Q从标准轴线O偏离的距离为15mm,则根据Pythagorean定理计算点dN+1的半径rN+1约为60.5mm。
例如,当dN-12组为待加权的点di组时,如上表1及表2所示,点di的半径ri为约48.0mm(rN-12)。此外,点di+1的半径ri+1为约48.9mm(rN-11)而点di-1的半径ri-1为约47.0mm(rN-13)。
即,
ri=约48.0(mm)
ri+1=约48.9(mm)
ri-1=约47.0(mm)
rN=约59.5(mm)
rN+1=约60.5(mm)
rN-1=约58.5(mm)
因此,以下给出用于点di的修正加权W(di)
W(di)=(2×48.0+48.9+47.0)(48.9-47.0)/
(2×59.5+60.5+58.5)(60.5-58.5)
=约0.766。
注意,当待加权的点di组为布置在极坐标数据的最内周的点di组时,计算对应于布置在该点di的内侧一行的点di-1组的虚拟点dO组的半径rO。作为一个示例,可以根据Pythagorean定理以与虚拟点dN+1相同的方式来计算点dO的半径rO
通过对极坐标数据的点di应用如上所述的修正加权W(di),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盘设备的打印控制单元53产生点修正数据。随后,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打印控制单元53使用误差扩散方法来使点修正数据两进制化以产生喷墨数据(步骤S4)。然后,通过打印以此方式产生的喷墨数据,可以随着距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少在径向方向及周向方向上喷射过多的墨滴,由此可以使得在标签表面101a的内周及外周上打印密度大致均匀。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将使用二维正交坐标数据表示的可视信息转化为极坐标数据,并进行点密度修正以向各个点的亮度值应用修正加权,所述修正加权是根据以极坐标中的各个点为中心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来计算出的。随后,根据误差扩散方法使通过点密度修正计算得到的点修正数据二进制化以产生喷墨数据。随后,通过打印产生的喷墨数据,可以随着距打印目标的打印表面的内周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少喷射过多的墨滴,由此可以大致均匀的打印密度来打印可视信息。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及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DVD-RW作为记录介质的示例,但还可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其他记录方法(利用磁-光盘或磁盘等)的记录介质的打印设备。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设备并不限于上述的盘记录/再现设备,而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盘驱动设备、图像拾取设备、个人电脑、电子词典、DVD播放器、车辆导航系统、或可使用这类打印设备的其他类型的电子设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于设计要求及其他因素,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结合、子结合及替换。
关联申请
本发明包含于2006年7月21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6-199940以及于2006年12月1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6-326260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于本说明书中。

Claims (12)

1.一种打印设备,包括:
旋转打印目标的旋转单元;
通过在由所述旋转单位旋转的所述打印目标上喷射墨滴来打印可视信息的打印头;以及
基于所述可视信息产生喷墨数据并基于所述喷墨数据控制所述打印头的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将用二维正交坐标数据表示的所述可视信息转化为极坐标数据,并进行点密度修正,以产生所述喷墨数据,所述点密度修正对各个点的亮度值应用修正加权,所述修正加权是根据在所述极坐标数据中以各个点为中心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计算出来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使点修正数据二进制化而产生所述喷墨数据,所述点修正数据是根据误差扩散方法通过所述点密度修正计算出来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打印头通过在由被旋转的所述打印目标所遵循的轨迹圆周的径向方向上移动来打印所述可视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根据各个点的半径与最外侧点的半径的比率来近似计算所述修正加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打印头通过沿与被旋转的所述打印目标所遵循的轨迹圆周的径向方向平行、并穿过偏离所述打印目标的旋转中心的位置的轴线移动,来打印所述可视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根据以下公式近似计算所述修正加权
riLi/rNLN
其中ri表示待加权的点的半径,
rN表示在所述极坐标数据中最外侧点的半径,
Li表示在待以处于所述半径ri处的点进行打印的打印区域中环状范围的宽度,且
LN表示在待以处于所述半径rN处的点进行打印的打印区域中环状范围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根据以下公式近似计算所述修正加权
(2rN+rN+1+rN-1)(rN+1-rN-1)/(2ri+ri+1+ri-1)(ri+1-ri-1)
其中ri表示待加权的点的半径,
rN表示在所述极坐标数据中最外侧点的半径,并且
rN+1表示位于具有所述半径rN的所述点外侧一行的虚拟点的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当将使用所述两维正交坐标数据表示的所述可视信息转化为极坐标数据时,所述控制单元对预定数量的点进行稀化,使得在rN/2n<ri≤rN/2n-1的条件下具有半径ri的点的数量变为位于所述极坐标数据的最外围的半径rN处的点的数量的1/2n-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在rN/2n<ri≤rN/2n-1的条件下用于位于半径ri处的点的修正加权被倍增2n-1倍。
10.一种通过将墨滴从打印头喷射在由旋转单元旋转的打印目标上以打印可视信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可视信息从二维正交坐标数据转化为极坐标数据;
通过进行点密度修正来计算点修正数据,所述点密度修正对各个点的亮度值应用修正加权,所述修正加权是根据在所述极坐标数据中以各个点为中心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计算出来;
根据误差扩散方法通过使所述点修正数据二进制化来产生喷墨数据;并且
基于所述喷墨数据通过将墨滴喷射在所述打印目标上来打印所述可视信息。
11.一种记录介质驱动设备,包括:
读取单元,其从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读取所记录的信息;
旋转驱动单元,其使所述记录介质旋转;
打印头,其通过将墨滴喷射在由所述旋转驱动单元旋转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标签表面上来打印可视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可视信息产生喷墨数据,并基于所述喷墨数据以及从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信息获得的用于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数据来控制所述打印头;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将使用二维正交坐标数据表示的所述可视信息转化为极坐标数据,并进行点密度修正以产生所述喷墨数据,所述点密度修正对各个点的亮度值应用修正加权,所述修正加权是根据在所述极坐标数据中以各个点为中心的每单位面积点的数量计算出来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介质驱动设备,其中:
所述可视信息是从所述记录介质读取的记录信息并且/或者是从外部设备提供的外部存储信息。
CN2007101299862A 2006-07-21 2007-07-20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以及记录介质驱动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85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99940 2006-07-21
JP2006199940 2006-07-21
JP2006-199940 2006-07-21
JP2006-326260 2006-12-01
JP2006326260A JP4793239B2 (ja) 2006-07-21 2006-12-01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JP2006326260 2006-1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8559A true CN101108559A (zh) 2008-01-23
CN101108559B CN101108559B (zh) 2012-06-20

Family

ID=38971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998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8559B (zh) 2006-07-21 2007-07-20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以及记录介质驱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48813B2 (zh)
JP (1) JP4793239B2 (zh)
KR (1) KR20080009003A (zh)
CN (1) CN101108559B (zh)
TW (1) TWI32152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0725B (zh) * 2008-05-30 2011-06-15 索尼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104842653A (zh) * 2015-05-22 2015-08-19 天津大学 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微圆周上加工微结构的系统及方法
CN116278407A (zh) * 2023-02-23 2023-06-23 济南朔威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智能印刷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27535A (ja) * 2006-07-21 2008-02-07 Sony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2008137297A (ja) * 2006-12-01 2008-06-19 Sony Corp 印刷方法、印刷装置及び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JP2009134847A (ja) * 2007-11-09 2009-06-18 Sony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KR100955949B1 (ko) * 2008-07-01 2010-05-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화상데이터 처리방법 및 기록매체
KR100958159B1 (ko) * 2008-07-01 2010-05-1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화상데이터 처리방법 및 기록매체
KR100967966B1 (ko) * 2008-07-21 2010-07-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화상데이터 처리방법 및 기록매체
JP2010064266A (ja) * 2008-09-08 2010-03-2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006365A1 (ja) 2014-07-11 2016-01-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US10611136B2 (en) * 2014-07-13 2020-04-07 Stratasy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tational 3D printing
CN107848198B (zh) 2015-07-13 2020-08-18 斯特拉塔西斯公司 积层制造中多个打印喷嘴的操作方法及清洁多个打印喷嘴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41572B2 (ja) 1996-03-27 2002-1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6270176B1 (en) * 1997-12-11 2001-08-07 Compulog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nting labels on digital recording media
US7085017B1 (en) * 2001-08-03 2006-08-01 Elesys, Inc. Polar halftone methods for radial printing
JP2002154240A (ja) * 2000-11-17 2002-05-28 Canon Inc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JP2002251862A (ja) 2001-02-26 2002-09-06 Ricoh Co Ltd 記憶メディアとこれを用いる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3257153A (ja) * 2002-03-06 2003-09-12 Canon Finetech Inc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4259812B2 (ja) * 2002-05-13 2009-04-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110994A (ja) 2002-09-20 2004-04-08 Canon Inc 光学情報記録/読み取り兼光ディスクレーベル面印刷装置
JP3693050B2 (ja) 2002-09-24 2005-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における印刷位置の調整
JP3783692B2 (ja) * 2003-03-12 2006-06-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回転印刷システム、画像データ処理装置、回転印刷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データ処理装置用プログラム、並びに回転印刷方法
JP2005205636A (ja) 2004-01-20 2005-08-0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363382B2 (ja) * 2004-11-25 2009-1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用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6231701A (ja) 2005-02-24 2006-09-07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US7484820B2 (en) * 2005-03-30 2009-02-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rotating recording medium
JP2006318539A (ja) 2005-05-10 2006-11-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情報印刷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US7484824B2 (en) * 2005-05-20 2009-02-03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method of specifying density correction coefficients
JP2008027535A (ja) * 2006-07-21 2008-02-07 Sony Corp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4367500B2 (ja) * 2006-09-15 2009-11-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
JP2008137297A (ja) * 2006-12-01 2008-06-19 Sony Corp 印刷方法、印刷装置及び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0725B (zh) * 2008-05-30 2011-06-15 索尼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104842653A (zh) * 2015-05-22 2015-08-19 天津大学 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微圆周上加工微结构的系统及方法
CN116278407A (zh) * 2023-02-23 2023-06-23 济南朔威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智能印刷机
CN116278407B (zh) * 2023-02-23 2024-03-15 济南朔威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智能印刷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93239B2 (ja) 2011-10-12
TWI321520B (en) 2010-03-11
US20080018689A1 (en) 2008-01-24
CN101108559B (zh) 2012-06-20
KR20080009003A (ko) 2008-01-24
TW200823061A (en) 2008-06-01
JP2008047272A (ja) 2008-02-28
US7748813B2 (en) 2010-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8559B (zh)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以及记录介质驱动设备
CN101108558A (zh) 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CN100513175C (zh) 喷墨成像装置故障喷嘴的补偿方法和装置
US6202550B1 (en) Printer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indicia on a compact disk using a plurality of ink jet or laser rotatable print heads
EP1110743B1 (en) Liquid ejecting record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0469576C (zh) 记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978197B (zh) 补偿故障喷嘴的方法与装置及使用其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
CN1329198C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CA2413597C (en)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 and cartridge containing consumable component
JP2006240094A (ja) 液滴吐出装置
US20020175962A1 (en) Printing by switching sub-scan feeding between monochromatic and color areas
US6536870B1 (en) Ink jet recording cartridg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nk jet recording cartridge,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ink jet recording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420848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2017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製造方法
US8201911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TW201902722A (zh) 噴墨印刷裝置及噴墨印刷方法
CN101590725B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JPH1015715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9123482A (ja) ライン型カラー記録装置における記録位置補正方法およびライン型カラー記録装置
JP331388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650515B2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9248429A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01587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0297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06505431A (ja) 堆積させる滴数の最適化を伴うカラー・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方法および対応する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