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5294A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05294A CN101105294A CNA2007101362264A CN200710136226A CN101105294A CN 101105294 A CN101105294 A CN 101105294A CN A2007101362264 A CNA2007101362264 A CN A2007101362264A CN 200710136226 A CN200710136226 A CN 200710136226A CN 101105294 A CN101105294 A CN 1011052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er coil
- frequency
- heater
- mentioned
- configu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具有3口感应加热口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抑制干涉音的产生。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靠主体(2)的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101、201);靠这些加热线圈(101、201)之间的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301);以及对这些加热线圈(101、201、301)供给电力的可变频率输出控制方式的变换单元(100、200、300),其特征在于,各变换单元(100、200、300)在驱动频率范围内进行供给至加热线圈(101、201、301)的电力控制,加热线圈(101、201)的变换单元(100、200)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任一个高的一方的上限频率、比加热线圈(301)的变换单元(300)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下限频率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加热烹调用锅的加热烹调器,以煤气灶的火焰等作为热源的加热烹调器占大多数。
近年来,住宅用设备全部电气化的所谓全部电气化住宅的潮流正越来越明显。作为它的一部分,重新研究了作为加热烹调器利用锅的涡流使锅自身发热的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
作为感应加热烹调器,现在,一般的是配置在跟前左右的两口炉子为感应加热式,且配置在这些炉子与炉子之间的里面的炉子使用大端加热器等的加热式的加热烹调器。而且,在下部具有内装有电加热器的烤箱部,可以烹调鱼或比萨等。
这种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额定电力为4800~5800W,为了在同时使用各加热口的场合不超过额定电力,根据规定模式进行降低各加热口的电力等的通电处理。
另外,设在该主体后部的中央附近的加热式炉子因为是加热式,所以是利用导热加热锅的类型。这种类型存在由于加热放置锅的板和锅而使板变为高温的缺点。这与不会使炉子及其周边变热的感应加热方式的优点相反。
于是,提出设在主体中央里面的炉子也采用感应加热方式,从而三处炉子全部采用感应加热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19350号公报)。
感应加热烹调器自身利用由加热线圈产生的高频磁力线作用于金属锅底上而产生的涡流来使锅底自身发热,同时通过电磁相互作用在加热线圈与金属锅之间施加力,因此产生高频振动。由于该高频振动与流过加热线圈的电流的频率相等,因此成为可听频率区域外的声波的可能性高,对于使用者来说通常不能识别。
然而,同时使用多个感应加热方式的炉子的场合,由于各电流的频率差产生干涉音(蜂鸣音)。若该成分位于可听频率区域内,则成为使用者能识别的声音,感到刺耳。
为了避免这种状态,提出了将流过多个加热线圈的电流的频率设为相同频率的方案。具体地说,是一种固定变换器的驱动频率,并可以变更开关元件的导通比来控制电力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64056号公报)。
另外,提出将流过多个加热线圈的电流的频率差设为可听频率区域外的高频的方案。具体地说,是一种例如在给予两个加热线圈的电流的频率上设定20kHz的差进行供给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4973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专利文献2的方法在将流过多个加热线圈的电流的频率设为相同频率的场合,在半桥式或SEPP型的变换器结构中,在以一定频率进行电力控制时,需要将上下支路的开关元件接通时间以合计设定为一定值。即进行平均一个周期的能率控制,而由于开关元件的通电比率不平衡,因此在各元件上产生的损失不均匀,从而产生降温装置的形状的容积差或冷却效率的差。
再有,由于产生由负载材质或负载的位置等引起的共振状态的变动,因此必须进行具有余裕的冷却设计。总之,存在开关元件自身的大型化、降温装置的容积增大、冷却风扇的大型化等影响,存在装置难以小型化的问题。
而且,流过加热线圈的电流的频率越高,有助于金属负载发热的电阻成分越大,所以一般加热效率上升,但是在该场合,需要将驱动频率设定为可投入最大电力的最低的频率,所以存在投入低电力的场合的效率下降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3的方法在将流过多个加热线圈的电流的频率差设定在可听区域外的场合,虽然加热线圈为2个场合可以成立,但是3个的场合必须分别以2个的组合及3个的组合进行设定以使变换器驱动频率差在可听区域外。
例如以变换器1:20kHz
变换器2:40kHz
变换器3:60kHz
进行动作的场合,各变换器的动作频率差为20kHz,所以即使产生该频率的干涉音成分也位于可听频率区域外,不会作为声音被使用者识别。
但是,若在这种动作状态,变换器的动作频率由于火力水平的变更、负载的材质的变化等而发生变更,则如上所述的条件不成立。
例如,在作为变换器的动作频率因各变换器的火力水平的变更或负载的材质的变化而产生变更的范围具有20kHz的场合,若将各动作频率差确保为20kHz,则为如下。例如成为
变换器1:20~40kHz
变换器2:60~80kHz
变换器3:100~120kHz的动作频率范围。但是,存在由于变换器的动作频率范围超过了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许可的范围(20~100kHz)而不能实现的问题。
另外,为了对什么样的材质、形状的负载都能进行加热,必须以各自的动作频率对应,因此必须进行谐振常数的广范围转换,需要加热线圈的匝数转换或多个谐振电容器的安装、其转换电路,所以电路变得非常复杂,并不现实。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做成,方案1是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靠主体的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配置在这些加热线圈之间的里面的一个加热线圈;覆盖这些加热线圈的上面并放置烹调用锅的板;以及对这些加热线圈供给电力的可变频率输出控制方式的变换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变换单元在驱动频率范围内进行供给至上述加热线圈的电力控制,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变换单元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任一个高的一方的上限频率、比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变换单元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下限频率低。
另外,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任一个高的一方的上限频率的电力、与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下限频率的电力的差为规定的电力差以上。
还有,方案3是在方案1或方案2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变换单元的驱动频率范围具有互相重叠的范围。
再有,方案4是在方案1或方案2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任一个高的一方的上限频率、与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下限频率的差设定在可听频率区域外。
另外,方案5是在方案1或方案2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电感值设定为,比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电感值低。
还有,方案6是在方案1或方案2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各变换单元的最大电力设定为,比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变换单元的最大电力大。
再有,方案7是在方案1或方案2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相对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和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各个中心,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比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与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各个中心之间的距离长。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可以减少因流过各线圈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差而产生的干涉音(蜂鸣音)。
而且,由于不存在变换单元的效率下降,因此可以实现小型化、冷却构造的简化。
还有,由于可以将变换单元的电路结构做成比较简单的结构而减少干涉音(蜂鸣音)的产生,所以能够提供低成本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同样是表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面的说明图。
图3同样是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要部分方框图。
图4是图3的变换单元的内部方框图。
图5是表示变换单元的驱动频率与投入负载的变换电力的关系的模式图。
图6是表示多个变换单元的驱动频率与变换电力的关系的图。
图7是加热线圈的设置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变换单元及加热线圈的设定常数的图。
图中:
2-主体;3-板;100、200、300-变换单元;101、201、301-加热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所示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在板3上设有三处锅放置部6a、6b、6c的装入式感应加热烹调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不是嵌入整体厨房内的装入式,而是放置在厨房内的固定式感应加热烹调器。
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体2通过从整体厨房1的上面下落设置来进行装入。设置后,可以从整体厨房1的前面部操作主体2的后述烤箱(烤架)4和操作板5。操作板5位于主体2的前面,具有袋鼠式开闭机构。图1表示关闭操作板5的状态,图2表示打开操作板5的状态。
在主体2前面部的左侧配置有烤箱4。在堵住烤箱4的前面开口部的烤箱门32上,在其表面侧安装有把手11。烤箱用于烧烤鱼或比萨,并不是烤鱼专用,所以有时还将该烤箱4称为烤架或烤炉。另外,烤箱4还可以配置在主体2前面部的右侧。
进行烹调时的烹调用锅(未图示)放置在配置于主体2的上面的由耐热玻璃等构成的板3上。
未图示的烹调用锅通过放置在描绘在板3上的锅放置部6a、6b、6c上便可以进行烹调。锅放置部6a、6b、6c在板3的上面的靠主体2前面的左侧配置锅放置部6a,在靠前面的右侧配置锅放置部6b,在这些锅放置部6a、6b之间的靠里面配置锅放置部6c。而且,隔着板3在各锅放置部6a、6b、6c的下方分别设置用于加热锅的加热线圈101、201、301。
锅放置部6c位于烹调者的手不易到达的地方。因此若在靠前的锅放置部6a、6b上放置锅的状态下,向靠里面的锅放置部6c伸出手,则由于在烹调中从放置在靠前的锅放置部6a、6b上的锅产生的蒸汽,在靠里面的锅放置部6c难以进行动手的烹调。从而,在靠里面的锅放置部6c进行的烹调的种类适合于烹调者不怎么动手也行的菜肴,主要是煮熟或保温等的烹调。另外,由于煮熟或保温火力小也可以,而且最大消耗电力也有限制,因此将设置在靠里面的锅放置部6c的加热线圈301的火力设定为比对应靠前的锅放置部6a及锅放置部6b而设置的加热线圈101、201弱、且消耗电力较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2的大小设定为,与作为设在装入主体2的整体厨房1的柜台顶部上的安装孔的开口尺寸即JIS所规定的宽度560mm、深度460mm一致的尺寸。从而,板3的大小为按照安装孔的开口尺寸的宽度600mm、深度400mm左右的大小,在该范围内将加热线圈101、201配置在靠主体2前面的左右,靠主体2中央里头配置加热线圈301。
在图2中,标记97表示三处锅放置部6a、6b、6c的加热方式均是根据感应加热方式的情况,通过在板3的大致中央或连接锅放置部6a与锅放置部6b的中心的直线上的位置上设置标记,即使在锅放置部6a、6b、6c上放置烹调用锅等也不会隐藏标记,而且看到配置在板3的大致中央部的标记可以容易识别三处的加热方式为感应加热方式。
在图1及图2中,为了保护板3的周围端面设有支架14。包括:安装在板3的跟前的上端边缘的前支架14a;安装在板3的后方上端边缘的后支架14b;安装在右侧上端边缘的右支架14c;以及安装在左侧上端边缘的左支架14d。本例将支架14分割为4段,但也可是为一体型、2段或几段,而且,不必安装在板3的4边上,也可以只安装在板3的跟前、后方、前后的2边或左右的2边上。
在主体2内部设有作为发热部件的加热线圈101、201、301和电子零件,为了冷却它们设有从主体2的外部吸入空气的吸气口7。该吸取口7朝向主体2上面的支架14b上的后述排气口8并位于右侧。
用吸气口7吸入的空气在冷却在主体2内部发热的加热线圈101、201、301或电子零件之后,从排气口8排出到主体外。而且,从该排气口8同时也排出烤箱4的废热,该排气口8位于主体2上面的后支架14b上且设置在设有烤箱4的一侧。
若说明加热线圈101、201、301的操作,则加热线圈101、201、301的通电或通电电力的设定等操作通过设在比板3靠跟前的前支架14a上的上面操作部9的键操作而进行。
接着说明反映利用上述上面操作部9进行的操作结果的显示,与上面操作部9的键操作对应的内容,用位于放置在主体2的上面的板3的跟前一侧的且配置在平板3的背面侧的上面显示部10显示。显示的内容是用上面操作部9设定的火力显示、定时烹调用的时间显示、油炸食品用的设定油温的显示等。
在图3中,作为商用电源的交流电源117对第一变换单元100、第二变换单元200、第三变换单元330和与各变换单元100、200、300连接的加热线圈101、加热线圈201、加热线圈301供给电力。而且,在这些加热线圈101、201、301的上部近旁配置作为负载的锅。通过在各加热线圈101、201、301中流通高频电流使负载产生涡流使其自身发热。
各变换单元100、200、300根据来自主控制部118的指示决定供给负载的电力。而且,从变换单元100、200、300向主控制部118反馈其控制状态。
主控制部118与上面操作部9连接,通过使用者操作上面操作部9来输入要通电的加热线圈101、201、301或供给加热线圈101、201、301的电力等的设定,用上面显示部10(未图示)进行其显示等。而且,也进行加热线圈101、201、301以外的通电例如烤箱4等的通电控制(未图示)。
图4是图3的变换单元100的内部方框图。另外,由于变换单元200、300也是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在图4中,用整流单元102将来自交流电源117的交流转换为直流电压,并与由开关元件103、105的串联体构成的开关部连接。在开关元件103、105上分别以反并联连接二极管104、106,在开关元件103、105的连接点与直流电压的基准点之间连接由加热线圈101和谐振电容器107构成的谐振电路部。而且,在开关元件103、105上分别连接缓冲电容器108、109。
通过将开关元件103、105分别排他性地以高频接通断开,对由加热线圈101和谐振电容器107构成的谐振电路部供给高频谐振电流,加热配置在加热线圈101近旁的负载。
控制部110输入成为从主控制部118对负载施加的目标的电平指示,控制开关部103、105以使变换单元100的输出电力为目标值。
输入电流转换单元112将检测从交流电源117输入的电流的检测单元111的输出信号转换为适当的电平向控制部11输出。
输入电压检测单元113检测交流电源117的电压并转换为适当的电平向控制单元110输出。
变换电流检测单元115将检测流过谐振电路部的检测单元114的输出信号转换为适当的电平向控制部11输出。
控制部110输入这些信号,判断作为投入给负载的电力的变换电力的计算、负载的状态、加热的适当与否等,并输出用于排他性地对开关元件103、105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信号,利用电平转换部116对开关元件103、105转换为适当的驱动电平,从而驱动开关元件103、105。而且,控制部110将这些状态向主控制部118输出。
图5是表示变换单元100的驱动频率与投入给负载的变换电力的关系的模式图。变换单元100采用可以变更频率而调节变换电力的可变频率输出控制方式。
变换单元100的负载为由加热线圈101和锅构成的等价电感及等价电阻与谐振电容器107的组合,可以在以谐振频率f0流过电流时投入最大电力Wpeak。
若以比该频率还高的频率驱动开关元件103、105,则投入的电力下降。实际上,由于等价电感和等价电阻根据负载的材质发生变化,因此将比谐振频率f0还高的频率f1设定为可变频率的限度,以便能在该点向规定的负载输入额定电力Wmax。
另外,若较高地设定驱动频率则变换电力下降,但由于开关元件103、105的断路电流下降,因此开关元件103、105的损坏逐渐增加,导致开关元件103、105和缓冲电容器108、109的发热变大。因此,在高频侧也将规定的频率(或者规定的最低电力Wmin时的频率)作为可变频率的限度f2。其结果,实际的变换单元100的驱动频率的关系成为f0<f1<f2(例如,f0=18kHz,f1=20kHz,f2=40kHz)。
另外,在f2的变换电力成为使变换单元100能够连续控制电力的最低电力,而在对负载投入比此更低的电力的场合采用并用变换单元100的通电的接通断开控制的方法。
这样,各变换单元100、200、300在驱动频率范围f1~f2(20kHz的范围)内控制供给加热线圈101、201、301的电力。
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多个变换单元100、200、300的驱动频率与变换电力的关系的图。将加热线圈201的变换电力用WR表示,将加热线圈101的变换电力用WL表示,将加热线圈301的变换电力用WC表示。同样,设定各加热线圈101、201、301的谐振频率为fR0、fL0、fC0,各加热线圈101、201、301的相对额定电力的频率为fR1、fL1、fC1,成为各加热线圈101、201、301的最低设定电力的上限频率为fR2、fL2、fC2。
靠主体2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变换单元100、200基本上是同样零件的结构,若是同样的负载(锅)则表示相同的频率-电力的变化。从而,谐振频率fR0、fL0、成为最低设定电力的上限频率fR2、fL2分别为相同的频率。
但是,在负载不同的场合谐振频率变得不同。从而,图6是靠前面左侧的负载的等价电感稍微大场合的状态例,由于等价电感大,因此谐振频率fL0比fR0低。在任何一种场合,在比谐振频率fR0、fL0还高的频率fR1、fL1的状态可投入额定电力。另外,由于不同的材质或形状的负载或负载相对于加热线圈101、201、301的位置,可投入额定电力的驱动频率变动,但是在哪种场合也都是将比谐振频率还稍微高的频率作为可变频率的界限。
另外,跟前侧的左右的加热线圈101、201即使在加热完全相同的材质形状的负载的场合,若所设定的电力不同则此时的变换单元100、200的驱动频率也不同。
在该场合,若设定右侧的加热线圈201的驱动频率为fR,左侧的加热线圈101的驱动频率为fL,则产生|fR-fL|的干涉音(蜂鸣音)成分(因为加热线圈101、201或负载的振动成分构成声音)。若该干涉音成分位于可听区域内(大约20Hz~20kHz),则为可识别为声音的频率。
若干涉音成分的振幅大,即投入的变换电力大,则实际上成为烹调者可以识别的声音。但是,靠前面的左右的加热线圈101、2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通常约为30~40cm,远离互相波及影响的距离。因此,作为实际上烹调者能识别的声音声压低,所以被埋没在烹调中的声音(汤煮沸的声音、炒菜的声音等)中而感觉不到的情况多。
另一方面,靠前面左右的加热线圈101、201与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之间的距离(图7的DLC及DRC)比靠前面的左右的加热线圈101、201之间的距离(图7中DLR)近(约20~30cm),因此容易产生影响。
从而,如图6所示,将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变换驱动频率范围变换为高的一侧,将其下限频率fC1设定为比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变换驱动频率的上限频率fR2至fL2高,随之调整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匝数等以使谐振频率fC0也变高。
这时,以上限频率f2驱动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场合,若设定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驱动频率为fC,则产生|f2-fC|的干涉音成分。
该干涉音成分在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驱动频率最低,且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驱动频率最高的组合的情况下成为低的频率成分,容易成为刺耳的声音。这时的频率差Δf是
Δf=fC1-f2(f2:fR2或fL2)。
在该组合中,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与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变换电力的差ΔW是
ΔW=Wcmax-Wmin。
在此ΔW越大干涉音成分的振幅越小,其结果,对于使用者来说难以作为声音识别。例如,若ΔW>500(W)则几乎感觉不到。
由于这时的作为声音难以识别的电力差ΔW因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与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距离而变动,因此通过根据各加热线圈101、201、301的配置设定该电力差ΔW,可以使干涉音不成为问题。
这样,通过将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驱动频率区域的任一个高的一方的上限频率fR2或fL2设定为比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驱动频率区域的下限频率fC1低,分离驱动频率区域,可以使干涉音不成为问题。
另外,若将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任一个高的一方的上限频率fR2或fL2的最低变换电力Wmin与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下限频率fC1的最高变换电力Wcmax的变换电力的差ΔW设定为规定的电力差以上,则可以使由流过各加热线圈101、201、301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差而产生的干涉音更不会成为问题。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设定中,负载之间接近,在彼此的驱动频率差进入可听区域的场合也有声压变高的情况,成为刺耳的声音,所以若设定上述Δf自身位于可听区域外就能解决问题。
例如,f2=40(kHz)时,通过设定fC1=60(kHz),最低的干涉成分为
Δf=|60-40|=20(kHz),
所以,在何种负载的组合、电力的组合的情况下,Δf都位于可听区域外,基本上不能被烹调者识别。
这样,通过将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驱动频率区域的上限频率f2设定为比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驱动频率区域的下限频率fC1低,分离驱动频率区域而抑制干涉声音,并且通过进一步设定为,将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驱动频率区域的上限频率f2与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驱动频率区域的下限频率fC1的差设定在可听频率区域外,可以更进一步使干涉音不成为问题。
如已所述,若设定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变换驱动频率区域和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变换驱动频率区域没有重叠的区域,则由于负载(锅)使用相同的东西,所以由加热线圈、负载、谐振电容器构成的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有很大不同。
在此,负载任何场合都使用相同的东西,作为谐振电路的电感成分使用考虑加热线圈的电感和负载的结合电感的等价电感,由该等价电感L和谐振电容器电容C决定谐振频率f,因此谐振频率f的定义式用f=1/(2π(L·C))来表示,所以为了得到不同的谐振频率f,只要变更谐振电容器电容C就可以。
然而,实际上通过加热线圈101、201、301和负载的结合而作为实际的电力损耗(发热)的等价电阻根据变换驱动频率而发生变化,在高频区域值变大,因此电流难以流过。在等价电阻增大且等价电感L大的状态下不能对负载投入电力。
由此,较高地设定变换单元300对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驱动频率区域的同时,与靠前面配置的加热线圈101、201相比,减少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匝数,并设定为比加热线圈301的电感L低即可。
从而,在本实施例中,将加热线圈101、201的等价电感L的值设为43μH(20kHz),将等价电阻的值设为1.2Ω(20kHZ),将加热线圈301的等价电感L的值设为21.2μH(60kHz),将等价电阻的值设为1.2Ω(20kHZ)。
由此,即使较高地设定变换单元300对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驱动频率区域(60kHz)也能使足够的电流流过,从而可以对负载供给的足够的电力。
这样,为了将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驱动频率区域的上限频率f2设定为比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驱动频率区域的下限频率fC1低,分离驱动频率区域从而抑制干涉音,重要的是与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匝数相比,减少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匝数,并减小电感L的值。
接着,说明对加热线圈101、201、301的适当的额定电力分配的量。在实际的烹调中,最常用的加热线圈是对于使用者来说位于靠前面的两个加热线圈101、201的任何一个。这是因为最容易进行烹调动作(锅的预热、烹调物的投入、搅拌等)。而且,这些加热线圈101、201加热电力大,或者需要能够频繁变更加热电力。
对此,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被放置在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的上方的负载遮蔽,有时还难以进行烹调动作,适合于不必频繁动手的烹调。总之,是一种煮熟烹调等长时间以比较低的电力继续加热的烹调方法。
从而,靠里面配置的加热线圈301是比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还低的额定电力也足够,通过这样设定,也可以降低相当于减少匝数的加热线圈301的每单位长度的损耗(若要用减少匝数后的加热线圈301供给与靠前面的加热线圈101、201相同的电力,则需要流有更大的电流,加热线圈301自身的损耗增加)。
另外,靠前面左右的加热线圈101、201的变换单元100、200的最大电力设定为比靠里面中央的加热线圈301的变换单元300的最大电力大。即,通过将靠里面的变换单元300的最大电力设为较低,可以实现靠里面的加热线圈301的低损耗化。
以下,说明各加热线圈101、201、301的位置关系。图7是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线圈101、201、301的设置面形状的示意图。在落入整体厨房1类型的装入式及固定式的具有多个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一般相对于使用者面对的横向长度W,进深方向的长度D设得短(例如,W=60cm,D=40cm)。而且,在配置三个加热线圈101、201、301的场合,如图7所示,一般配置在靠前面的左右和靠里面的中央。
但是,加热线圈101、201、301彼此的位置关系如下设定,即靠前面的左右之间采取较宽,靠前面右边与靠里面中央及靠前面左边与靠里面中央的间隔采取较窄。这是为了最有效地得到平板3上的烹调空间。
若设定加热线圈101与加热线圈201间间隔为DLR,加热线圈101与加热线圈301间间隔为DLC,加热线圈201与加热线圈301间间隔为DRC,则加热线圈101、201、301的中心的各间隔配置成如下,
DLR>DLC
DLR>DRC
另外,由于若缩短DLR则难以抑制干涉音的产生,因此最好尽量隔开。
如已所述,通过这样配置,靠前面左右的加热线圈101、201之间距离大,因此即使是使用相同频率范围的变换单元100、200彼此,也能够将干涉音抑制得较低。
同时,即使靠前面右边与靠里面中央以及靠前面左边与靠里面中央的距离近,由于采用了能够抑制或不能识别干涉音的结构,因此不产生问题。
从而,作为加热线圈101、201、301的配置,在加热线圈101、201、301的各个中心形成的三角形中,靠前面左边的加热线圈101与靠前面右的加热线圈2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靠前面左的加热线圈101与靠里面中央的加热线圈301以及靠前面右边的加热线圈201与靠里面中央的加热线圈301的各个加热线圈101、201、301的中心距离还长。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在各加热线圈101、201、301之间产生的干涉音的成分,并且可以做成作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使用方便性良好的加热部的组合。
从而,通过将本实施例中的各变换单元100、200、300的各设定常数及加热线圈101、201、301彼此的位置关系设定为如图8所示的值,能够减少由流过各加热线圈101、201、301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差而产生的干涉音。
这样,可变频率输出控制方式的变换单元100、200、300通过控制频率可以变更向负载投入的电力,因此电路结构比较简单,是可以以低成本进行适于负载阻抗的动作的单元,在具有这种方式的变换单元100、200、300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应用于具有3口加热部(炉子)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使用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减少由流过各加热线圈101、201、301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差而产生的干涉音。
而且,由于不存在变换单元100、200、300的效率下降,因此可以实现小型化、冷却构造的简化。
还有,将变换单元100、200、300的电路结构做成比较简单的结构从而可以减少干涉音的产生,所以能够提供低成本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Claims (7)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靠主体的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靠这些加热线圈之间的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覆盖这些加热线圈的上面并放置烹调用锅的板;以及对这些加热线圈供给电力的可变频率输出控制方式的变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变换单元在驱动频率范围内进行供给至上述加热线圈的电力控制,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变换单元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任一个高的一方的上限频率、比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变换单元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下限频率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任一个高的一方的上限频率的电力、与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下限频率的电力的差为规定的电力差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变换单元的驱动频率范围具有互相重叠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任一个高的一方的上限频率、与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驱动频率范围的下限频率的差设定在可听频率区域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电感值设定为,比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电感值低。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各变换单元的最大电力设定为,比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变换单元的最大电力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和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各个中心,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比上述靠前面配置的两个加热线圈与上述靠里面配置的一个加热线圈的各个中心之间的距离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91065A JP4887085B2 (ja) | 2006-07-12 | 2006-07-12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2006191065 | 2006-07-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05294A true CN101105294A (zh) | 2008-01-16 |
CN100548079C CN100548079C (zh) | 2009-10-07 |
Family
ID=38999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1362264A Active CN100548079C (zh) | 2006-07-12 | 2007-07-11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887085B2 (zh) |
CN (1) | CN100548079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4290A (zh) * | 2011-03-01 | 2012-09-05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多炉电磁炉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03155697A (zh) * | 2010-11-16 | 2013-06-1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567007A (zh) * | 2019-09-17 | 2019-12-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桥电磁炉锅具检测方法、装置及半桥电磁炉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27601A (ja) * | 2006-07-18 | 2008-02-07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5423202B2 (ja) * | 2009-07-23 | 2014-02-1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磁調理器 |
JP2011155022A (ja) * | 2011-05-19 | 2011-08-11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5452559B2 (ja) * | 2011-09-07 | 2014-03-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KR20210112180A (ko) * | 2020-03-04 | 2021-09-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유도 가열 장치 및 유도 가열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79296U (zh) * | 1981-05-08 | 1982-11-13 | ||
JPS58142783A (ja) * | 1982-02-18 | 1983-08-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S5925193A (ja) * | 1982-08-03 | 1984-02-09 | 株式会社東芝 | 誘導加熱装置 |
JPH07326471A (ja) * | 1994-06-01 | 1995-12-12 | Shimada Phys & Chem Ind Co Ltd | 電磁調理器用加熱コイル及び電磁調理器 |
JP2004186002A (ja) * | 2002-12-04 | 2004-07-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2005055111A (ja) * | 2003-08-06 | 2005-03-03 | Toshiba Corp | 加熱調理器 |
-
2006
- 2006-07-12 JP JP2006191065A patent/JP4887085B2/ja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07-11 CN CNB2007101362264A patent/CN100548079C/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55697A (zh) * | 2010-11-16 | 2013-06-1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155697B (zh) * | 2010-11-16 | 2015-04-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2654290A (zh) * | 2011-03-01 | 2012-09-05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多炉电磁炉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02654290B (zh) * | 2011-03-01 | 2014-08-13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多炉电磁炉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10567007A (zh) * | 2019-09-17 | 2019-12-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桥电磁炉锅具检测方法、装置及半桥电磁炉 |
CN110567007B (zh) * | 2019-09-17 | 2020-06-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桥电磁炉锅具检测方法、装置及半桥电磁炉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8021477A (ja) | 2008-01-31 |
JP4887085B2 (ja) | 2012-02-29 |
CN100548079C (zh) | 2009-10-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48079C (zh)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
CN100559907C (zh)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
EP2428733B1 (en) | Cooking appliance | |
CN101109526A (zh)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
TW201436646A (zh) | 可增加加熱範圍之電磁感應加熱裝置 | |
US20220330388A1 (en) |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 |
JP4909817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2006230517A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JP2009011400A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JP2009006049A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JP4914995B2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及び誘導加熱ユニット | |
JP2010108796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5233862B2 (ja) | 電磁調理器 | |
JP5191695B2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JP5002179B2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JP2016146235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4843387B2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JP2019192421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誘導加熱調理器システム | |
JP2012248499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5209188B2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JP5286182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2007330454A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JP4729426B2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JP5064909B2 (ja) |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の筐体ユニット及び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 |
CN207818445U (zh) | 一种旋钮防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Household Electric Appliance Co.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