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77696B - 车辆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77696B
CN101077696B CN2007101052677A CN200710105267A CN101077696B CN 101077696 B CN101077696 B CN 101077696B CN 2007101052677 A CN2007101052677 A CN 2007101052677A CN 200710105267 A CN200710105267 A CN 200710105267A CN 101077696 B CN101077696 B CN 1010776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ivot
connecting rod
face
seat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52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77696A (zh
Inventor
伊东定夫
清田尚郎
友成嘉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77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77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77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776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09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of the cushion, e.g. back-rest hinged on the bottom to the cushion and linked on the top to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4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provided with a lock mechanism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ack-res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装置,其包括座垫(1);枢转连接到座垫(1)的座椅靠背(2);设置在座椅靠背(2)上的接触部件(21);支撑接触部件(21)的接收部分(22),接收部分(22)包括平行连杆机构(27),平行连杆机构具有固定连杆部件(23)、面对连杆部件(24)、将固定连杆部件(23)连接到面对连杆部件(24)的第一和第二连杆部件(26);长槽(24a);当座椅靠背(2)移动时能够在长槽(24a)中滑动的连接轴部(21a);以及通过使得面对连杆部件(24)靠近或远离固定连杆部件(23)定位而调节座椅靠背(2)的倾角的调节机构(40)。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装置。尤其是,本发明涉及以下车辆座椅装置,在该装置中,座椅靠背的下端部枢转连接到座垫后端部,并且设置在座椅靠背背侧的接触部分通过设置在车体上的接收部分支撑,使得座椅靠背随座垫的向前运动而斜倚并且随座垫向后的运动向直立位置移动,其中座垫的位置可通过沿车辆的向前和向后方向的移动而调节。
背景技术
JP06-59128U公开了一种公知的车辆座椅装置。JP06-59128U中公开的车辆座椅装置设置有带有可移动框架的座垫和座椅靠背。可移动框架的前端侧经由框架支架和连接板通过基部框架的基部支架支撑。框架的支架焊接到可移动框架并且连接板连接到框架的支架。可移动框架的后端经由滚轮支架和滚轮通过固定到基部框架的引导支架支撑。滚轮支架焊接到可移动框架并且滚轮安装在滚轮支架上。基部框架经由连接到基部框架前部的锁和连接到基部框架后部的撑条固定到车辆底板。
座椅靠背设置有固定到主体的座椅靠背主要部分和座椅靠背可移动部分。可移动框架设置在座椅靠背可移动部分上。可移动框架的下端部经由下铰销与设置在座垫可移动框架上的互连铰链连接。可移动框架的上端经由长孔和上铰销连接到包括在框架主要部分中的铰链支架以转动和滑动,其中所述框架主要部分固定到座椅靠背主要部分上。
另外,包括连接板、马达等的电动座椅机构设置在可移动框架的前端和安装到基部框架上的基板之间。电动座椅机构通过马达驱动心轴并且操作连接板以围绕连接销摆动和通过连接板沿向前和向后的方向移动可移动框架。
当座垫沿向前和向后的方向移动时,座椅靠背可移动部分的下端侧经由互连铰链沿向前和向后的方向移动,并且上铰销在长孔内滑动。然后,座椅靠背可移动部分随座垫向前和向后的运动相对于座垫斜倚或朝向直立位置移动。
在基于现有技术得到的车辆座椅装置中,当座垫通过沿向前和向后方向的移动而调节到期望位置时,座椅靠背根据座垫的调节位置而被设定为预定的倾角。座椅靠背的倾角主要由座垫的位置确定。因而,即使座垫被调节到期望位置,根据乘客的体格,座椅靠背也可能比预期斜倚得更多或朝向直立位置移动得更多,使得乘客就座不舒服。因而,该座椅装置有时不能舒服地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做出,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使用并且能够随座垫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的位置调节改变座椅靠背倾角的车辆座椅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车辆座椅装置包括:座垫,所述座垫通过下支撑装置支撑于车体,所述下支撑装置包括连接到所述车体的基部框架和安装在所述座垫上的滑动件,使得所述座垫适于被调节而沿车辆的向前和向后方向移动;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在其下端部枢转连接到所述座垫的后端部,用于随所述座垫的向前移动斜倚以及随所述座垫的向后移动朝直立位置移动;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背侧并且从所述座椅靠背的背侧突出;接收部分,所述接收部分设置在车体上并且支撑所述接触部件,用于随所述座垫的向前移动斜倚所述座椅靠背以及随所述座垫的向后移动朝直立位置移动所述座椅靠背,所述接收部分包括平行连杆机构,所述平行连杆机构具有固定到所述车体的固定连杆部件、面对所述固定连杆部件的面对连杆部件、将所述固定连杆部件连接到所述面对连杆部件的第一连杆部件、将所述固定连杆部件连接到所述面对连杆部件的第二连杆部件;长槽,所述长槽设置在所述面对连杆部件和所述接触部件之一上;连接轴部,所述连接轴部设置在所述面对连杆部件和所述接触部件另一个之上并且在所述座椅靠背被倾斜时随所述长槽移动;其中当所述座椅靠背随所述座垫的前后移动倾斜时,通过所述连接轴部的滑动运动,所述长槽允许所述座椅靠背倾斜;以及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当所述平行连杆机构使所述面对连杆部件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连杆部件定位时,调节所述座椅靠背的倾角,其中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杆部件分别经由相对于座椅装置侧向设置的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枢转连接到所述固定连杆部件;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杆部件分别经由第三枢轴和第四枢轴枢转连接到所述面对连杆部件从而能够相对转动,所述第三枢轴和所述第四枢轴平行于所述第一枢轴和所述第二枢轴布置;第二面对连杆部件分别经由第五枢轴和第六枢轴枢转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部件的延伸部和所述第二连杆部件的延伸部从而能够转动;连接到所述面对连杆部件的第三枢轴中心和第四枢轴中心、连接到所述固定连杆部件的第一枢轴中心和第二枢轴中心以及连接到所述第二面对连杆部件的第五枢轴中心和第六枢轴中心布置成防止在第一枢轴中心和第二枢轴中心的单条直线上对齐。
根据上述机构,当座垫沿车辆的向前和向后方向移动时,座椅靠背的下部通过座垫沿向前和向后的方向移动。随着所述移动,连接轴部沿长槽做滑移运动并且座椅靠背被移动。例如,当座垫的位置调节到相对于车体而言的前方位置时,座椅靠背随座垫的移动而相对于座垫斜倚。相反,当座垫调节到相对于车体而言的后侧时,座椅靠背随座垫的移动而相对于座垫朝直立位置移动。当操作调节机构时,面对连杆部件定位得靠近或远离固定连杆部件,并且接触部件经由长槽和连接轴部沿车辆的向前和向后的方向移动。因而,座垫利用作为支撑点的枢轴中心相对于座垫斜倚或朝直立位置移动。
如上所述构造的座椅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调节座垫和操作调节机构允许座垫和座椅靠背分别迅速地调节到期望位置和期望的倾角。因此,能够得到适合乘客体格的舒适的就座位置。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所做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前述和另外的特征及特性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A是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其所处的状态为座垫相对于车体被调节到最后面的位置,图1B是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其所处的状态为座垫相对于车体被调节到最前面的位置;
图2是接收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接收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在座椅靠背被调节到用于斜倚的行程末端时平行连杆机构的侧视图;以及
图5是在座椅靠背被调节到用于朝直立位置移动的行程末端时平行连杆机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装置设置有座垫1、座椅靠背2和附连到座椅靠背2上端部的头枕3。车辆座椅装置经由下支撑装置10和一对左右上支撑装置20安装在构成车体的板4上。下支撑装置10位于座垫1的下部,该对左右上支撑装置20位于座椅靠背2的背侧。
如图1所示,下支撑装置10设置有连接到板4下部4a的基部框架11和安装在座垫1上的滑动件12。基部框架11经由前支架13和后支架14固定到板4的下部4a。滑动件12固定到包括在座垫1中的座椅框架5并且通过基部框架11支撑,从而能够沿车辆的向前和向后方向滑动。滑动件12通过用于在基部框架11上做滑移运动的滑动驱动装置(未示出)操作并且在滑移运动完成后固定在调节好的位置。滑动驱动装置设置在滑动件12和基部框架11之间。
如图1所示,固定于包括在座椅靠背2中的座椅框架(未示出)上的一对左右连接支架6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下端部处。左右连接支架6中的每一个经由连接销8枢转连接到相应的连接臂7,其中所述连接臂7包括一对左右连接臂7。左右连接销8中的每一个具有枢轴中心8a并且允许座椅靠背2通过能够沿车辆的向前和向后方向移动的座垫1移动。枢轴中心8a彼此同轴布置并且相对于车辆座椅装置侧向设置。另外,左右连接销8允许座椅靠背2利用作为支撑点的枢轴中心8a相对于座垫1斜倚或朝向直立位置移动。座垫1的该对连接臂7与座椅框架5一体形成。
如图2和3所示,左右上支撑装置20中的每一个设置有接触部件21和接收部分22。接触部件21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背侧,接收部分22设置在板4的上部4b,用作接触部件21的支撑。
接触部件21固定到包括在座椅靠背2中的座椅框架(未示出)上并且从座椅靠背2的背侧突出。连接轴部21a设置在每个接触部件21的延伸端部。连接轴部21a通过将连接销附连到接触部件21而配置,并且连接轴部21a相对于位于座椅靠背2下端部的枢轴中心8a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上侧。
如图2和3所示,每个接收部分22由平行连杆机构27构成,所述平行连杆机构设置有固定连杆部件23、面对连杆部件24、第一连杆部件25和第二连杆部件26。
固定连杆部件23与通过连接螺栓固定到板4上部4b的基部部件28一体形成并且经由基部部件28固定到板4的上部4b。在这种情况下,板4的上部4b对应于车体。面对连杆部件24设置在固定连杆部件23和座椅靠背2之间从而面对固定连杆部件23并且通过第一连杆部件25和第二连杆部件26连接到固定连杆部件23。第一和第二连杆部件25、26分别经由枢轴29、30枢转连接到固定连杆部件23。枢轴29、30相对于车辆座椅装置侧向设置。另外,第一和第二连杆部件25、26分别经由枢轴31和32枢转连接到面对连杆部件24从而能够相对转动。枢轴31和32平行于枢轴29和30布置。
接触部件21的连接轴部21a可插入其中的长孔24a设置在面对连杆部件24上。长孔24a允许连接轴部21a在其中以可滑动方式摆动和移动。长孔24a进一步允许座椅靠背2被沿车辆向前和向后方向可移动的座垫1移动,并且允许座椅靠背2利用作为枢转支撑点的枢轴中心8a朝向直立位置移动或斜倚。而且长孔24a在其相对于座椅靠背2位于上侧的端部处设置有与面对连杆部件24的外部连通的开口24b,并且该开口24b使得连接轴部21a配合在其内。
如图2所示,设置有电动马达41的调节机构40通过一对左右基部部件28中的一个支撑并且连接到各个平行连杆机构27的第二连杆部件26从而作用在该对左右平行连杆机构27上。
调节机构40设置有操作轴42、操作臂43和具有进给螺杆轴44和电动马达41的减速机构45。操作轴42连接到左右平行连杆机构27的第二连杆部件26。操作臂43连接到操作轴42的一个端侧从而能够与操作轴42一起转动,并且进给螺杆轴44连接到操作臂43的一端。
操作轴42连接到各个第二连杆部件26并且经由将第二连杆部件26枢转连接到固定连杆部件23的可转动枢轴30与第二连杆部件26一起转动。减速机构45输入电动马达41的驱动力以降低该驱动力并且由降低的驱动力操作进给螺杆轴以相对于减速机构45的壳体向前和向后移动。
即,当电动马达41被驱动时,减速机构45通过电动马达41的驱动力操作进给螺杆轴44向前和向后移动,并且进给螺杆轴44摆动操作臂43围绕枢轴30的中心摆动操作轴42。因此,如图4和5所示,操作轴42相对于固定连杆部件23沿一个方向或其它方向摆动该对左右平行连杆机构27的各自的第二连杆部件26。图4示出了第一连杆部件25和第二连杆部件26被摆动到用于斜倚座椅靠背2的行程末端的状态。图5示出了第一连杆部件25和第二连杆部件26被摆动到用于朝向直立位置移动座椅靠背2的行程末端的状态。
因而,调节机构40通过电动马达41的驱动力移动左右平行连杆机构27的面对连杆部件24,从而使得各个面对连杆部件24靠近相应的固定连杆部件23或者使得面对连杆部件24远离相应的固定连杆部件23,并且通过该对左右面对连杆部件24经由该对左右接触部件21使得座椅靠背2上端侧围绕枢轴中心8a沿车辆向前和向后的方向移动。在图3中,座椅靠背2的中立位置由实线表示,座椅靠背2的直立位置和斜倚程度最高的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如图所示,调节机构40调节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1在朝向直立位置移动的方向或斜倚方向上的倾角。
如图2和4所示,第二平行连杆机构36设置在每个左右接收部分22处并且具有布置为面对固定连杆部件23的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
每个第二平行连杆机构36设置有延伸部25b和26b和固定连杆部件23以及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延伸部25b和26b分别从连接部25a和26a朝向面对连杆部件24的相反方向延伸,其中连接部25a和26a分别将固定连杆部件23连接到第一连杆部件25和第二连杆部件26。
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关于固定连杆部件23布置在面对连杆部件24的相对侧。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将第一连杆部件25的延伸部25b连接到第二连杆部件26的延伸部26b。另外,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分别经由枢轴33和34枢转连接到第一连杆部件25的延伸部25b和第二连杆部件26的延伸部26b从而能够转动。
枢轴中心31a和32a分别将第一和第二连杆部件25和26连接到面对连杆部件24。同样,枢轴中心29a和30a分别将第一和第二连杆部件25和26连接到固定连杆部件23,枢轴中心33a和34a分别将第一和第二连杆部件25和26连接到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这些枢轴中心31a、32a、29a、30a、33a和34a如图4和5所示布置。即,连接到面对连杆部件24的枢轴中心31a和32a、连接到固定连杆部件23的枢轴中心29a和30a以及连接到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的枢轴中心33a和34a布置成防止在枢轴中心29a和30a的单条直线上对齐。
图3、4和5示出了在座垫1被调节到相对于车体而言座垫1可移动到的最前方位置的条件下平行连杆机构27的状态。图4示出了在座垫1被调节到车辆前侧的行程末端和座椅靠背2被调节到斜倚侧的行程末端的条件下平行连杆机构27的状态。图5示出了在座垫1被调节到车辆前侧的行程末端和座椅靠背2被调节到直立位置侧的行程末端的条件下平行连杆机构27的状态。在两个图中,示出了作用线L,并且线L表示施加到座椅靠背2的荷载中的荷载W的作用线。荷载W从接触部件21的连接轴部21a施加到接收部分22。
因而,当座垫1移动到相对于车体的最前方位置时,施加到座椅靠背2的荷载中的、从接触部件21的连接轴部21a施加到接收部分22的荷载W沿作用线L施加到面对连杆部件24。各个平行连杆机构27构造成在座垫1移动到相对于车体而言座垫1可移动到的最前方位置的条件下使得作用线L定位在枢轴中心31a和枢轴中心32a之间。枢轴中心31a和32a定位在面对连杆部件24中,具体而言,枢轴中心31a位于关于第一连杆部件25的枢转部分24c中,枢轴中心32a位于关于第二连杆部件26的枢转部分24d中。
在车辆座椅装置中,为了使用该座椅装置,滑动件12通过滑动件驱动装置相对于基部框架11移动并且固定到期望位置。即,座垫沿车辆的向前和向后方向被调节到期望位置。当座垫1移动时,将座椅靠背2连接到座垫1的座椅靠背2的连接销8与座垫1一起移动,并且座椅靠背2下端部朝向座垫1的移动方向移动。这时,位于座椅靠背2上的左右接触部件21的各个连接轴部21a相对于面对连杆部件24摆动并且同时沿长孔24a移动。该运动允许座椅靠背2利用作为支撑点的枢轴中心8a随座垫1的运动而朝向直立位置移动或相对于座垫1斜倚。因而,在座垫1处于期望位置的条件下,座椅靠背2根据座垫1的调节位置以一定的倾角定位。
即,图1A图示了当座垫1相对于车体而言被调节到座垫1可移动到的最后方位置时的座椅装置。图1B图示了当座垫1相对于车体而言被调节到座垫1可移动到的最前方位置时的座椅装置。如图所示,当座垫1相对于车体被调节到前侧时,与调节前的倾角相比,座椅靠背2进一步相对于座垫1斜倚。而且,座垫越向前移动,座椅靠背2的斜倚角度增加的越多。另一方面,座垫越向后移动,朝向直立位置移动的角度增加的越多。这使得座椅靠背2根据座垫1的调节位置以一定的倾角设定在乘坐位置。
当座垫1调节到相对于车体而言最前方的位置时,座椅靠背2的斜倚角度增加,并且由于乘客重量导致并且作用在座椅靠背2上的荷载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从座椅靠背2的左右接触部件21的各个连接轴部21a施加到左右接收部分22的荷载W的作用线L位于面对连杆部件24的枢转部分24c和24b之间。因而,即使大荷载W施加到接收部分22,荷载W也会分布在第一连杆部件25和第二连杆部件26之间,然后座椅靠背2可被左右接收部分22稳定地支撑。
如果根据座垫1向前和向后移动的定位调节确定的座椅靠背2的乘坐位置仍然不适合乘客的体格,则调节机构40的电动马达41将被驱动。然后,调节机构40开始操作,并且该对左右平行连杆机构27的各个面对连杆部件24被定位得更靠近或远离固定连杆部件23。结果,座椅靠背2经由该对左右接触部件21围绕枢轴中心8a在车辆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摆动,因而改变了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垫1的倾角。
这时,座椅靠背2被调节到行程末端,第一连杆部件25和第二连杆部件26可到达死点附近。然而,在各个第二平行连杆机构36中,当座椅靠背2调节到另一个行程末端时,第二连杆部件26的延伸部26b通过操作轴42摆动,并且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摆动第一连杆部件25的延伸部25b。因而,调节机构40操作第二平行连杆机构36以引导第一连杆部件25而在预定方向上摆动而不会在相反方向上摆动超过死点。同时,调节机构40平滑操作平行连杆机构27以调节座椅靠背2的倾角。
[另一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长孔24a设置在面对连杆部件24上,连接轴部21a设置在接触部件21上。然而,代替该结构,长孔可以设置在接触部件21上,而连接轴部可设置在面对连杆部件24上。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能实现权利要求1中公开的发明目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轴部21a穿过长孔24a。代替长孔24a,可采用连接轴部21a的端部可转动地和可滑动地配合在其中的凹槽实现发明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连接轴部21a不穿过凹槽。因此,长孔24a和凹槽统称为长槽24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调节机构40使得面对连杆部件24通过电动马达41的驱动力定位得靠近或远离固定连杆部件23。代替上述结构,面对连杆部件24通过手动操作力可定位得靠近或远离固定连杆部件23。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杆部件26直接通过操作轴42操作。然而,代替第二连杆部件26,可采用第一连杆部件25直接通过操作轴操作的结构。不管采用机械驱动结构还是手动机构,都可能实现发明目的。另外,不管平行连杆机构27的哪个部件接收操作力,也都仍然可能实现发明目的。
通过调节机构调节的座椅靠背倾角的可调节范围越宽,在座椅靠背到达行程末端时第一和第二连杆部件就越容易到达死点附近。然而,根据上述结构,当座椅靠背被调节而从一个行程末端移动到另一个行程末端时,第二平行连杆机构不会到达死点。因而,第二平行连杆机构执行了引导第一和第二连杆部件以防止这些部件在相反方向上摆动超过死点的操作。因而,有可能得到能够在更宽范围内平滑调节座椅靠背倾角的高质量座椅装置。
当座垫被调节到相对于车体而言的最前方位置时,座椅靠背定位在斜倚程度最高的位置,并且乘客的重量很可能施加到座椅靠背。也就是说,大的荷载施加到接收部分上。在这种情况下,从座椅靠背施加到各个接收部分的荷载分布在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之间。因而,有可能得到能够稳固支撑座椅靠背的稳定使用的高质量座椅装置。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和操作方式的原理已经在前述说明书中进行了描述。然而,意在保护的发明并不限于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另外,文中描述的实施方式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其它方式和等同方式可以做出变体和改变。相应地,本发明显然期望包含落入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主旨和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体、改变和等同物。

Claims (3)

1.一种车辆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垫(1),所述座垫(1)通过下支撑装置(10)支撑于车体,所述下支撑装置(10)包括连接到所述车体的基部框架(11)和安装在所述座垫(1)上的滑动件(12),使得所述座垫适于被调节而沿车辆的向前和向后方向移动;
座椅靠背(2),所述座椅靠背在其下端部枢转连接到所述座垫(1)的后端部,用于随所述座垫(1)的向前移动斜倚以及随所述座垫(1)的向后移动朝直立位置移动;
接触部件(21),所述接触部件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2)的背侧并且从所述座椅靠背(2)的背侧突出;
接收部分(22),所述接收部分设置在车体上并且支撑所述接触部件(21),用于随所述座垫(1)的向前移动斜倚所述座椅靠背(2)以及随所述座垫(1)的向后移动朝直立位置移动所述座椅靠背(2),所述接收部分(22)包括平行连杆机构(27),所述平行连杆机构具有:
固定到所述车体的固定连杆部件(23);
面对所述固定连杆部件(23)的面对连杆部件(24);
将所述固定连杆部件(23)连接到所述面对连杆部件(24)的第一连杆部件(25);和
将所述固定连杆部件(23)连接到所述面对连杆部件(24)的第二连杆部件(26);
长槽(24a),所述长槽设置在所述面对连杆部件(24)和所述接触部件(21)之一上;
连接轴部(21a),所述连接轴部设置在所述面对连杆部件(24)和所述接触部件(21)另一个之上并且在所述座椅靠背(2)倾斜时随所述长槽(24a)移动;
其中当所述座椅靠背(2)随所述座垫(1)的前后移动倾斜时,通过所述连接轴部(21a)的滑动运动,所述长槽(24a)允许所述座椅靠背(2)倾斜,
调节机构(40),所述调节机构,当所述平行连杆机构(27)使所述面对连杆部件(24)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连杆部件(23)定位时,调节所述座椅靠背(2)的倾角,
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部件(25)和所述第二连杆部件(26)分别经由相对于座椅装置侧向设置的第一枢轴(29)和第二枢轴(30)枢转连接到所述固定连杆部件(23);所述第一连杆部件(25)和所述第二连杆部件(26)分别经由第三枢轴(31)和第四枢轴(32)枢转连接到所述面对连杆部件(24)从而能够相对转动,所述第三枢轴(31)和所述第四枢轴(32)平行于所述第一枢轴(29)和所述第二枢轴(30)布置;
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分别经由第五枢轴(33)和第六枢轴(34)枢转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部件(25)的延伸部(25b)和所述第二连杆部件(26)的延伸部(26b)从而能够转动;
连接到所述面对连杆部件(24)的第三枢轴中心(31a)和第四枢轴中心(32a)、连接到所述固定连杆部件(23)的第一枢轴中心(29a)和第二枢轴中心(30a)以及连接到所述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的第五枢轴中心(33a)和第六枢轴中心(34a)布置成防止在第一枢轴中心(29a)和第二枢轴中心(30a)的单条直线上对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平行连杆机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杆部件(25)和第二连杆部件(26)从与所述固定连杆部件(23)连接的各个连接部(25a,26a)延伸到所述面对连杆部件(24)的相对侧,并且各个延伸部(25b,26b)通过第二面对连杆部件(35)彼此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40)包括:
操作轴(42),所述操作轴连接到所述平行连杆机构(27)中的所述第二连杆部件(26);
操作臂(43),所述操作臂连接到所述操作轴(42)的端侧从而能够一起转动;
减速机构(45),所述减速机构具有在端部连接到所述操作臂(43)的进给螺杆轴(44)。
CN2007101052677A 2006-05-26 2007-05-28 车辆座椅装置 Active CN1010776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46953 2006-05-26
JP2006-146953 2006-05-26
JP2006146953A JP4163724B2 (ja) 2006-05-26 2006-05-26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77696A CN101077696A (zh) 2007-11-28
CN101077696B true CN101077696B (zh) 2011-12-14

Family

ID=38663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52677A Active CN101077696B (zh) 2006-05-26 2007-05-28 车辆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10228B2 (zh)
JP (1) JP4163724B2 (zh)
CN (1) CN101077696B (zh)
DE (1) DE102007000292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59627A1 (fr) * 2006-11-14 2008-05-22 Fujitsu Limited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éclairage, procédé de commande d'éclairage et appareil d'imagerie
US8303018B2 (en) * 2007-01-04 2012-11-06 Johnson Control Technology Company Dynamic hook insert for a movable seat back
JP4770940B2 (ja) * 2009-02-16 2011-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4785011B2 (ja) * 2009-08-21 2011-10-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2014379B4 (de) 2012-04-25 2019-07-11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Sitzlängsverstellung, Sitzflächenneigungsverstellung, Fahrzeugsitz
DE102012014381A1 (de) 2012-04-25 2013-10-31 Keiper Gmbh & Co. Kg Sitzneigungsverstellung, Fahrzeugsitz und Montageverfahren für den Fahrzeugsitz
JP6057065B2 (ja) * 2012-11-19 2017-01-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のロック構造
CN107650744B (zh) * 2012-11-30 2020-01-21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用座椅
KR101592758B1 (ko) * 2014-08-28 2016-02-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후석 시트 리클라이닝 장치
US10179524B1 (en) * 2017-07-17 2019-01-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atch to attach seatback to rear wall of vehicle
KR102193349B1 (ko) * 2018-11-15 2020-12-21 기성에이알씨(주) Suv 차량의 후열 좌석 시트 프레임
KR20220046836A (ko) * 2020-10-08 2022-04-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시트 조절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9742A (ja) 1987-12-16 1989-06-22 Fujitsu Ltd 障害解析方式
JPH0659128A (ja) 1992-08-07 1994-03-04 Bridgestone Corp 発光装置
JPH0659128U (ja) 1993-01-29 1994-08-16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後席用パワーシート
JP2002345589A (ja) 2001-03-23 2002-12-03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77696A (zh) 2007-11-28
DE102007000292A1 (de) 2007-12-13
JP4163724B2 (ja) 2008-10-08
US20070273171A1 (en) 2007-11-29
DE102007000292B4 (de) 2018-06-14
JP2007314079A (ja) 2007-12-06
US7510228B2 (en) 2009-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77696B (zh) 车辆座椅装置
CN100462253C (zh) 车辆用座椅
US8047596B2 (en)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KR20150005657A (ko) 시트 경사 조정 기구, 차량 시트 및 차량 시트의 장착 방법
US8757713B2 (en) Multi-configuration motorcycle tour-pack and backrest
US8186737B2 (en)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JP2007030871A (ja) シート部と背もたれとアンダーフレームとを備えた自動車シート
KR20180108955A (ko) 차량의 시트 위치 조절 장치
EP1531080A2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JP2008302921A6 (ja) 車両座席
US6340208B1 (en) Motor vehicle seat, in particular back seat
CA2582892A1 (en) Rising pivot seat
KR101470213B1 (ko) 차량의 시트 사이드 볼스터 장치
US10933787B2 (en) Head restraint follower
US6398307B1 (en) Vehicle seat
CN110494323A (zh) 车辆座椅托架、车辆座椅以及车辆
JP4534831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位置調整装置
CN218892464U (zh) 零重力车辆座椅及座椅骨架
KR101593846B1 (ko) 헤드레스트 장치
JPH0537860Y2 (zh)
CN218948999U (zh) 零重力车辆座椅及座椅骨架
KR101619910B1 (ko) 시트용 길이 방향 조정 기구, 시트 부분의 경사 조정 기구 및 차량 시트
US4799733A (en) Seat structure having a pivotable backrest and in particular a front seat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JPH03220031A (ja) 乗物のシート姿勢調整装置
JP2005271829A (ja) 自動車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