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67429B - 阻尼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阻尼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67429B
CN101067429B CN2007100065078A CN200710006507A CN101067429B CN 101067429 B CN101067429 B CN 101067429B CN 2007100065078 A CN2007100065078 A CN 2007100065078A CN 200710006507 A CN200710006507 A CN 200710006507A CN 101067429 B CN101067429 B CN 1010674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minor diameter
chamber
axial region
diamet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065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67429A (zh
Inventor
涩泽直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 Bea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 Bea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 Bea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 Bea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67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7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67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74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Toilet Supp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调节两个轴的转矩的阻尼器装置,其组装性良好并能够抑制制造成本。该阻尼器装置构成包括:使小直径室和大直径室连接成一体的同时,在上述小直径室一侧设置底部,在上述大直径室一侧设置开口部且在这些两个室的交接部上形成有与轴线正交的大直径室一侧的壁面的套筒;设置于小直径室上的第一阻尼器机构;及设置于大直径室上的第二阻尼器机构,并且,使上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上的小直径室一侧端面的直径为上述小直径室的内径以上,并在将第二转动体装入大直径室内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上的小直径室一侧端面与上述壁面保持同一水平或比上述壁面更向小直径室一侧突出的同时,第二转动体的翼部端面与上述壁面接触的结构。

Description

阻尼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如洗手间的坐便器座和坐便器盖那样具有使轴线共轴的转轴的其他部件的转矩用的阻尼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为了在关闭洗手间的坐便器座或坐便器盖时,使其即使中途松手也不会借势下落而与坐便器碰撞,需要有与坐便器座的转轴连接的阻尼器机构和与坐便器盖的转轴连接的坐便盖用阻尼器机构。作为将这些两个阻尼器结构设置在一个装置上的阻尼器装置,例如,历来已知有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84741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4-068945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
专利文献1所示装置,在一个套筒的中央部上与套筒构成一体地形成隔壁并在该隔壁的两侧分别设有阻尼器机构。而且,使各个阻尼器机构的转轴从套筒的两端向相反方向突出。这种阻尼器装置中,必须从套筒的两端的开口分别插入构成各个阻尼器机构的部件,与此同时,必须封闭两侧的开口。这样一来,对一个套筒必须从两侧进行部件的插入或安装,因此,存在组装作业效率低的问题以及由于转轴突出于套筒的两侧使得整体上沿轴向变成较大的装置的问题。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装置,有专利文献2所示阻尼器装置。
该阻尼器装置,在一方的阻尼器机构的转轴上形成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并在该贯通孔内使另一方的阻尼器机构贯通从而使两个转轴成为双重,并使该双重的两根转轴从套筒的一端突出。而且,使坐便器座的转轴和座便器盖的转轴双重,并连接坐便器座一侧的双重的转轴和阻尼器装置一侧的双重的转轴使用。
下面用图11、图12说明这种现有的阻尼器装置的具体结构。
该阻尼器装置,如图11所示那样,封闭筒状的套筒1的一方并作为底部2,且将另一方作为开口部3,与此同时,在上述底部2和开口部3中间,设有包括径直向轴向移动的面的隔断部件4。该隔断部件4是如图12所示那样的圆盘状的部件,由此,将套筒1内分割成第一流体室1a和第二流体室1b。而且,在第一流体室1a内设有第一转动体5,在第二流体室1b内设有第二转动体6,与此同时,做成在套筒1内填充粘性流体的状态下用盖部件7密封开口部3。
上述第一转动体5,具备轴部8和在上述第一流体室1a的内周上滑动的翼部9,在第一流体室1a的内周上设有在上述轴部8的外周上滑动的突部10。还有,通过在由上述翼部9和突部10所分割形成的压力室之间流动的流体随第一转动体5的转动方向和位置而变化,使之在关闭坐便器盖时发挥阻尼器的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转动体6,具备轴部11和在上述第二流体室1b的内周上滑动的翼部12,在第二流体室1b的内周上设有在轴部11的外周上滑动的突部13。而且,即使在该第二流体室1b内,也与上述第一流体室1a同样地控制由上述翼部12和突部13所分割形成的压力室的压力,并根据第二转动体6的转动方向和转动位置来发挥阻尼器的功能。另外,在第二转动体6的轴部1上,沿轴向形成有贯通孔11a,并使第一转动体5的轴部8贯通该贯通孔11a。另外,标记14代表密封部件。
如上所述,虽然在套筒1内的各个第一、第二流体室1a、1b上分别设有阻尼器机构,但分割上述流体室的隔断部件4是如图12所示那样的环状的部件,且在径向形成有两个切口4a、4b。该切口4a具有与设置在第二流体室1b的内周上的突部13一致的形状,且在将隔断部件4装配到套筒1上时,使切口4a和突部13一致。也就是说,该隔断部件4,通过使切口4a与上述突部13嵌合,能够定出圆周方向上的位置,通过使之与形成在与第一流体室1a的交接处上的台阶部1c抵接,能够定出轴向上的位置。
在组装如上所述的表示在图11、图12上的现有的阻尼器装置时,可考虑下述方法。
第一,是将第一转动体5、隔断部件4、第二转动体6分别单独地从开口部3装配到套筒1上的方法。
首先,在使开口部3朝上的套筒1内填充第一流体室1a中所需量的流体,接着,使其翼部9不与突部13及突部10冲突地定位并插入第一转动体5。接着,使隔断部件4的切口4a与突部13一致后,将隔断部件4插入套筒1内。接着,在第二流体室1b内填充所需量的液体,并将第二转动体6对齐在翼部12不与突部13冲突的位置上后插入。最后,安装盖部件7。
上述方法中,组装时的工时多,且组装耗时。
第二,是预先在套筒内注入所需流体的全部量后,插入各个部件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隔断部件4插入流体中。并且,为了在设法阻止插入到液体中的隔断部件4由流体浮力而浮上来的同时调节上述切口4a的位置而进行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齐,需要有用于在进行位置对齐的同时插入隔断部件4的装配架。但若使用装配架插入隔断部件4后取出装配架,则附着在该装配架上的流体从套筒1内向外带出。由于对装配架的流体的附着量并不是定量,因此,不可能正确地进行管理。因此,在该方法上,由于不仅需要有装配架而且如上述那样流体量不稳定,因而存在所制成的阻尼器装置的阻尼器效果上出现偏差的问题。
第三,可考虑将预先组装第一转动体5、隔断部件4、第二转动体6等3个部件而形成为一体化的零件插入到注入有所需的流体全部量的套筒1内的方法。但,考虑各个部件相对套筒1的位置后组装上述3个部件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插入部件时,第一转动体5其插入角度由其翼部9和套筒1的突部10所限制,第二转动体6其插入角度由其翼部12和套筒1的突部13所限制。还有,虽然尤其隔断部件4必须将上述切口4a与套筒1的突部13对合,但使这些互相一致的点只有一处。因此,为了组装第一转动体5、隔断部件4、第二转动体6等3个部件后插入到套筒1内,有必要极为严格地定出上述3个部件的相对角度位置后进行安装。再有,装配完毕,在使上述3个部件的位置关系维持不变的基础上也必须定出与套筒1的位置关系后插入。结果,为了装配3个部件需要特殊的装配架。也就是说,存在为了准备特殊的装配架导致成本提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调节如坐便器座和坐便器盖那样的两个轴的转矩的阻尼器装置、组装性良好并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阻尼器装置。
本发明的阻尼器装置包括:将小直径室和大直径室连接成一体的同时,在上述小直径室一侧设置底部,在上述大直径室一侧设置开口部且在这些两个室的交接部上形成有与轴线正交的大直径室一侧的壁面的套筒;设置于小直径室上的第一阻尼器机构;及设置于大直径室上的第二阻尼器机构。
而且,第一发明构成为,上述第一阻尼器机构包括:在装入上述小直径室内的同时由轴部及放射状地设置于该轴部外周上的翼部构成,且做成对上述套筒相对转动自如的第一转动体;形成于小直径室内周上并在上述第一转动体的轴部外周上滑动的突部;这些第一转动体的翼部和小直径室的突部互相结合而分割形成的压力室;以及控制该压力室的压力的阻尼控制单元,上述第二阻尼器机构包括:在装入上述大直径室内的同时由具有上述第一转动体的轴部所贯通的贯通孔的轴部及放射状地设置于轴部外周上的翼部构成,且做成与上述套筒及上述第一转动体相对转动自如的第二转动体;形成于上述大直径室内周上并在上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外周上滑动的突部;这些翼部和套筒的突部互相结合而分割的压力室;以及控制该压力室的压力的阻尼控制单元,并且,使上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上的小直径室一侧端面的直径为上述小直径室的内径以上,并在将第二转动体装入大直径室内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上的小直径室一侧端面与上述壁面保持同一水平或比上述壁面更向小直径室一侧突出的同时,第二转动体的翼部端面与上述壁面接触的结构。
第二发明以上述第一发明为前提,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插入小直径室内作为轴承。
第三发明以上述第二发明为前提,其特征在于,在向小直径室一侧突出的第二转动体的轴部和与该轴部相对的小直径室内周之间形成有连通小直径室和大直径室的连通通道。
第四发明以上述第一发明为前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转动体中,相互之间错开180°相位地具备两个流体通道,上述两个流体通道在与上述阻尼器装置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分别具有较大开口α和较小开口β。
在第一~第四发明中,通过在套筒内形成小直径室和大直径室,与此同时,使插入大直径室一侧的第二转动体的轴部上的小直径室一侧端面的直径为上述小直径室的内径以上,做成在该轴部端面封闭小直径室的开口的结构。因此,由于分割具备两个阻尼器机构的流体室,所以能够不再需要过去所必需的分隔部件。虽然现有的分隔部件是不易定出相对于套筒的位置的部件,但因为已不再需要该部件,因此,使得能够简易地进行预先使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一体化后插入套筒内的作业。
因此,根据本发明,所需组装工时较少且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效率,并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还有,由于不需要用于将部件插入套筒内的装配架,因此,预先填充在套筒内的流体不会附着在装配架上向外带出。因此,也不会存在因流体量发生偏差使得阻尼器效果上也出现偏差的问题。
在第二发明中,由于通过使第二转动体的轴部在小直径室内作为轴承而在套筒内构成了轴承,因此,能够更稳定地支撑第二转动体。
根据第三发明,即使在小直径室内插入第二转动体的轴部的情况下,小直径室也不会处于密封状态。因此,即使在小直径室内插入第二转动体的轴部而构成轴承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地插入部件,且不会降低组装时的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体从图2的状态转动时的状态的图。
图4是图1的沿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6是图1的沿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8的沿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部分放大图。
图11是现有例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现有例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套筒,1a-第一流体室,1b-第二流体室,1c-台阶部,2-底部,3-开口部,4-隔断部件,4a-切口,5-第一转动体,6-第二转动体,7-盖部件,8-轴部,9-翼部,10-突部,11-轴部,11a-贯通孔,11b-流体通道,12-翼部,13-突部,14-密封部件,15-套筒,15a-小直径室,15b-大直径室,15c-壁面,15d-槽,16-底部,17-开口部,18-第一转动体,19-第二转动体,20-盖部件,21-轴部,21a、b-流体通道,22-翼部,23-突部,24a、24b、24c、24d-压力室,25-轴部,25a-贯通孔,25b-切口,25c-突出部,26-翼部,26a-通道,27-阀芯,28-突部,30-流体,31a、31b、31c、31d-压力室,A、B-箭头,α、β-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7表示该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该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如图1所示那样,将密封筒状的套筒15的一方作为底部16并将另一方作为开口部17,与此同时,将上述底部16一侧作为小直径室15a并将开口部17一侧作为大直径室15b。而且,在这些小直径室15a和大直径室15b之间的交接部上设有与轴线正交的壁面15c。
还有,在上述小直径室15a中设有第一转动体18,在大直径室15b中设有第二转动体19。而且,做成在套筒15内填充粘性流体的状态下用盖部件20密封开口部17。
上述第一转动体18,如图2、图3所示那样,具备轴部21和在上述小直径室15a内周上滑动的翼部22。一方面,在小直径室15a的内周上设有在上述轴部21的外周上滑动的突部23。
还有,在轴部21上,形成有流体通道21a、21b。这些流体通道21a、21b,在偏离轴部21的轴向的位置的同时,180°错开相位而形成。无论是哪一个流体通道21a、21b都是具备较大的开口α和较小的开口β的贯通孔。该构造发挥连通由上述各个翼部22和突部23所分割形成的压力室24a和24b、压力室24c和24d之间或切断其连通的功能。
例如,流体通道21a,虽然在图2所示状态下,未连通上述压力室24a和24b,但在第一转动体18沿着箭头A方向转动并直到处于图3所示状态期间,若开口β超过突部23,则开口β位于压力室24b内,并在与位于压力室24a内的开口α之间使压力室24a和24b连通。此时,在流体通道21b上也与流体通道21a同样地使压力室24c和24d连通。
如此地、通过流体通道21a连通两个压力室24a和24b,并通过流体通道21b连通压力室24c、24d时,转动较顺畅,未连通时,转动较涩滞。
也就是说,当第一转动体18从图2所示状态向箭头A方向转动时,在前半部分其转动较涩滞,在后半部分,若流体通道21a连通压力室24a、24b之间且流体通道21b连通压力室24c、24d之间,则其转动较顺畅。还有,与此相反地、当第一转动体18从图3所示状态向箭头B方向转动时,开始时转动较顺畅,在后半部分阻尼器开始起作用。因此,若将图3的状态设定在坐便器盖等的打开位置上,则关闭时在后半部分发挥阻尼器功能,从而不会发生坐便器盖等急速下落的情况。
而且,在上述流体通道21a、21b未使相邻的压力室之间连通的状态下,压缩的压力室内的流体,通过上述突部23和轴部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与形成于翼部22和小直径室15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入扩张的压力室,此时的流动阻力成为转矩。
另外,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突部23和轴部21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与在翼部22和小直径室15a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构成控制该发明的压力室的压力的阻尼机构。而且,由该阻尼机构和第一转动体18的翼部22、小直径室15a的突部23,构成该发明的第一阻尼器机构。
一方面,设置于大直径室15b上的第二转动体19,由轴部25和翼部26构成,在该翼部26的前端上,如图4所示那样,设有随第二转动体19的转动在大直径室15b的内周上转动的阀芯27。还有,在大直径室15b的内周上设有在轴部25的外周上滑动的突部28,并通过该突部28和上述翼部26分隔形成压力室31a、31b、31c、31d。
而且,在该大直径室15b内,也与上述小直径室15a同样地构成为控制由上述翼部26和突部28所分隔形成的压力室31a、31b、31c、31d的压力,且根据第二转动体19的转动方向和转动位置来发挥阻尼器功能。
具体来讲,做成使上述阀芯27对翼部26可相对移动,并响应第二转动体19的转动由阀芯27开闭形成于上述翼部26上的通道26a的结构。再有,做成在轴部25的外周面上形成切口25b,并通过该切口25b和突部28之间的相对位置,控制沿着轴部25周面的流动。如此地、通过上述阀芯27、切口25b、阀芯27和大直径室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突部28和轴部25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控制在大直径室15b内沿圆周方向邻接的压力室之间的流体的流动,并构成控制压力室的压力的阻尼控制单元。而且,由该阻尼控制单元和上述轴部25的翼部26与阀芯27以及大直径室15b的突部28构成该发明的第二阻尼器机构。
另外,在上述轴部25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25a,与此同时,在小直径室15a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突出部25c。该突出部25c做成,其外径与上述小直径室15a的内径相同,并在将突出部25c插入到小直径室15a内时紧密地嵌合。
还有,在上述贯通孔25a上使第一转动体18的轴部21贯通。如此地、通过在使第一转动体18的轴部21贯通了贯通孔25a的状态下,将第一、第二转动体18、19装配到套筒15内时,如图5所示那样,第二转动体19的翼部26的端面抵接套筒的壁面15c,且突出部25c插入小直径室15a内,轴部25在小直径室15a被轴支撑。
由于做成这种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中,第二转动体19的轴部25的突出部25c封闭小直径室15a的开口,并能够将小直径室15a和大直径室15b作为各不相同的流体室分割。因此,不需要像现有例那样使用用来分割两个流体室的分隔部件。
还有,由于轴部25的突出部25c在小直径室15a被轴支撑,使得第二转动体19的转轴稳定。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那样,虽然在设置于轴部25的外周上的密封部件14部分也构成轴承,但若如此地在上述突出部25c以外的部分也设置轴承,则在两处被轴支撑,使得转轴更稳定。
但在上述小直径室15a中,在与所插入的突出部25c对应的部分,如图4~图6所示那样,形成有长度为L1的槽15d。该槽15d的长度L1是与从壁面15c到突出部25c的端面之间的长度相同或略微大一些的长度,且该槽15d形成连通小直径室15a和大直径室15b的连通通道。
另外,图1中标记14代表密封部件,标记30代表流体。
这种阻尼器装置,在形成于一个套筒15内的小直径室15a和大直径室15b上分别具备第一阻尼器机构和第二阻尼器机构。而且,通过在从盖部件20突出的轴部21和轴部25上安装坐便器座或坐便器盖等各不相同的转动部件,能够对这些转动部件的转动施加阻尼器功能。
还有,在图1中,在第一转动体18的轴部21上连接适配器29,并通过该适配器29,使上述轴部21例如连接在坐便器盖等的转动体上。第一转动体的轴部21,由于贯通第二转动体19的轴部25的贯通孔25a,因此,虽然不能比贯通孔25a的内径大,但在装配完毕,对从轴部25突出的部分安装适配器29,能够使转轴为任意粗细。
该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如上述那样,由于不需要在现有的阻尼器装置中所必需的隔断部件,因此,不仅能够减少相当于该部分的部件件数,而且组装起来也简单。
在组装该阻尼器装置时,如图7所示那样,预先制作在第二转动体19上装配第一转动体18而构成一体化的部件,并在套筒15中填充所需的全部流体后,能够将上述部件插入其中。
两个转动体18、19,虽然插入时要注意其各自的翼部22、26不要与套筒15内的突部23、28冲突,但由于在套筒15内,上述突部23和突部28以外的部分充分地比翼部22、26大,因此,容易使各个翼部不与突部冲突地插入。
还有,在第二转动体19中的轴部25的突出部25c插入小直径室15a的过程中,虽然与突出部25c对小直径室15a的插入量相对应的量的流体从小直径室15a向大直径室15b流出,但若上述突出部25c堵塞小直径室15a的开口,则出自小直径室15a的流体的流出变得不顺畅且变得像锁定一样从而不易插入第二转动体19,且有时插入起来费功夫。
但由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中,在套筒15上形成槽15d,并使流体从小直径室15a向大直径室15b流动,因此,能够顺利地插入第二转动体19。
另外,在该组装工序中,作为使流体可从小直径室15a流动到大直径室15b而形成的连通通道,除了如上述那样地形成于套筒15上的槽15d以外,也可以是形成于轴部25的突出部25c上的槽。在轴部25一侧形成槽时,有必要使该槽的轴向的长度与从上述突出部25c的端面到上述壁面15c为止的长度相同或比其略微长一些。还有,也可以在套筒15一侧、轴部25一侧的双方形成槽而构成连同通道。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能够以第一转动体18与第二转动体19的装配、流体填充、一体化部件的插入、盖部件20的安装即以较少的工序进行组装。并且,各个工序是不需要特别的装配架的作业效率良好的工序。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效率,并能够将该阻尼器装置的制作成本控制在较低的程度上。还有,由于不使用用来插入部件的装配架,因此,不存在预先填充在套筒内的流体附着在装配架上而向外带出的情况。
另外,在不形成连通上述小直径室15a和大直径室15b的连通通道的情况下,虽然与形成有连通通道的情况相比,插入部件时需要向插入方向的作用力和时间,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得到所需组装工时较少且不需要装配架的好处。因此,由上述槽15d等构成的连通通道并不是必需的结构。
在图8~图1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转动体19中的轴部25的小直径室一侧的端面上未设有突出部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异,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上使用相同标记,同时省略详细说明。
虽然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也在小直径室15a内具备包括第一转动体18在内的第一阻尼器机构,但该第一阻尼器机构,其结构和作用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阻尼器机构相同。
还有,在大直径室15b内具备如图9所示那样的包括第二转动体19在内的第二阻尼器机构。虽然该第二阻尼器机构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阻尼器机构相同地发挥功能,但如上所述,轴部25在小直径室一侧未具备突出部(参见图8、图10)。如此地、虽然第二转动体19的轴部25未具备向小直径室15a的突出部,但使轴部25的小直径室一侧端面的直径为小直径室15a的内径以上,并使该端面与设置于大直径室15b和小直径室15a之间的交接部上的壁面15c保持同一水平。因此,使得具有小直径室15a的开口直径以上的直径的轴部25封闭小直径室15a的开口而将小直径室15a和大直径室15b作为两个流体室分割。
也就是说,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不会为了分割小直径室15a和大直径室15b而需要如现有例那样的隔断部件。
因此,在能够减少相当于隔断部件数量的部件的同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将使第一转动体18和第二转动体19一体化的部件插入到填充了液体的套筒15内而能够简易地组装阻尼器装置。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也组装性良好,且能够将制造成本控制在较低的程度上。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将第一转动体18和第二转动体19装配在套筒15内的状态下,未具备连通小直径室15a和大直径室15b的连通通道,但将上述第一转动体18、19插入套筒内直到上述轴部25的小直径室一侧的端面与壁面15c构成同一平面的瞬间为止,小直径室15a和大直径室15b借助于轴部25的外周一直连通。因此,即使不特别地形成连通通道也在转动体的插入过程中,可使小直径室15a的流体向大直径室15b一侧流出,并能够顺利地插入第一、第二转动体18、19。
还有,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套筒15的底部16与套筒15构成为一体,但也可以用其他部件构成底部16。只要安装底部后填充流体并插入部件,作业效率就不会比上述实施方式差。
再有,第一阻尼器机构或第二阻尼器机构,不限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是利用通过设置于轴部外周上的翼部和设置于套筒内的突部而分割形成的压力室的压力的结构,则可以采用任意结构。

Claims (4)

1.一种阻尼器装置,包括:使小直径室和大直径室连接成一体的同时,在所述小直径室一侧设置底部,在所述大直径室一侧设置开口部且在这两个室的交接部上形成有与轴线正交的大直径室一侧的壁面的套筒;设置于小直径室的第一阻尼器机构;及设置于大直径室的第二阻尼器机构,所述第一阻尼器机构包括:在装入所述小直径室内的同时由轴部及放射状地设置于该轴部外周上的翼部构成,且做成对所述套筒相对转动自如的第一转动体;形成于小直径室内周上并在所述第一转动体的轴部外周上滑动的突部;这些第一转动体的翼部和小直径室的突部互相结合而分割形成的压力室;以及控制该压力室的压力的第一阻尼控制单元,所述第二阻尼器机构包括:在装入所述大直径室内的同时由具有所述第一转动体的轴部所贯通的贯通孔的第二转动体的轴部及放射状地设置于该轴部外周上的第二转动体的翼部构成,且做成与所述套筒和所述第一转动体相对转动自如的第二转动体;形成于所述大直径室内周上并在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外周上滑动的突部;这些第二转动体的翼部和大直径室的突部互相结合而分割的压力室;以及控制该压力室的压力的第二阻尼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使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上的小直径室一侧端面的直径为所述小直径室的内径以上,并在将第二转动体装入大直径室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上的小直径室一侧端面与所述壁面保持同一水平,或者比所述壁面更向小直径室一侧突出的同时,第二转动体的翼部端面与所述壁面接触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在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设置向小直径室一侧突出的突出部,将该突出部插入小直径室内并被轴支撑在小直径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二转动体的轴部的突出部插入小直径室一侧的状态下,在所述突出部的外周和与该突出部的外周对应的小直径室内周之间形成有连通小直径室和大直径室、长度为与从所述壁面到所述突出部的端面之间的长度相同的长度的连通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转动体中,相互之间错开180°相位地具备两个流体通道,所述两个流体通道在与上述阻尼器装置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分别具有较大开口α和较小开口β。
CN2007100065078A 2006-05-02 2007-02-01 阻尼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674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28444A JP4350720B2 (ja) 2006-05-02 2006-05-02 ダンパ装置
JP2006-128444 2006-05-02
JP2006128444 2006-05-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7429A CN101067429A (zh) 2007-11-07
CN101067429B true CN101067429B (zh) 2011-02-02

Family

ID=38767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650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67429B (zh) 2006-05-02 2007-02-01 阻尼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50720B2 (zh)
CN (1) CN1010674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2445B2 (ja) * 2008-11-25 2013-12-1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CN102578952B (zh) * 2012-03-21 2014-04-23 厦门豪帝卫浴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可调的旋转缓冲器
JP2014009773A (ja) * 2012-06-29 2014-01-20 Nidec Sankyo Corp ダンパー装置
JP6400932B2 (ja) * 2014-03-31 2018-10-0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JP6396688B2 (ja) * 2014-06-11 2018-09-2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JP7346132B2 (ja) * 2019-07-29 2023-09-19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
CN112576675B (zh) * 2020-12-30 2024-08-13 赣州禾盈通用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阻尼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55396A (en) * 1991-07-26 1993-10-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anitary cleaning device including a rotation deceleration device
EP1388632A2 (de) * 2002-08-09 2004-02-11 Arturo Salice S.p.A. Schwenkdämpfer
CN1759795A (zh) * 2004-10-15 2006-04-19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缓冲装置及缓冲装置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55396A (en) * 1991-07-26 1993-10-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anitary cleaning device including a rotation deceleration device
EP1388632A2 (de) * 2002-08-09 2004-02-11 Arturo Salice S.p.A. Schwenkdämpfer
CN1759795A (zh) * 2004-10-15 2006-04-19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缓冲装置及缓冲装置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98151A (ja) 2007-11-15
JP4350720B2 (ja) 2009-10-21
CN101067429A (zh) 200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67429B (zh) 阻尼器装置
JPH0972366A (ja) 回転ダンパー
JP643703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2840263B (zh) 旋转阻尼器
CN104565171A (zh) 阻尼器及具有该阻尼器的把手装置
JP2020106099A (ja) シール体およびロータリダンパ
WO2019087635A1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CN109312974A (zh) 风门装置
JP2008261441A (ja) 流量調整弁
JPH1182593A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WO2022218405A1 (zh) 控制阀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29660B (zh) 液压凸轮轴调节器的分件式转子中的非切削制成的油通道
JP2008291824A (ja) オイルポンプ
EP4325101A1 (en) Control valve
CN212718124U (zh) 一种手动球阀
JP2002021902A (ja) 回転ダンパおよびアシストグリップ装置
JP7026962B2 (ja) 流路切換弁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02829123A (zh) 旋转阻尼器
JP4340949B2 (ja) 多重軸回転ダンパ
JP4102200B2 (ja) 粘性流体を用いたダンパ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6592282U (zh) 一种轻量化结构设计的多联齿轮泵泵体
CZ20032480A3 (cs) Válcová filtrační patrona, filtr a způsob výroby filtrační patrony
JP5075555B2 (ja) 弁装置用の合成樹脂ハウジング
JP3091738B2 (ja) ロータリーバルブ
JPH08538Y2 (ja) ベーン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2

Termination date: 201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