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61748A - 电声换能器用的振动元件 - Google Patents

电声换能器用的振动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61748A
CN101061748A CN200580039839.5A CN200580039839A CN101061748A CN 101061748 A CN101061748 A CN 101061748A CN 200580039839 A CN200580039839 A CN 200580039839A CN 101061748 A CN101061748 A CN 101061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diaphragm
coil
contact
conductiv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398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61748B (zh
Inventor
约瑟夫·卢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loor Electronics Beijing Co ltd
Sound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01061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1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61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17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5Acoustic transduc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57Sound device making
    • Y10T29/49575Sound device making including diaphragm or support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声换能器,特别是扬声器用的振动元件(1),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彼此分离之导电区域(3a,3b)的膜片(2)和凹槽(4)。在凹槽(4)中,线圈(5)设有两条分别与导电区域(3a,3b)电接触的连接导线(6a,6b)。然后,在凹槽(4)区域中设置接触点(8a-8d)。此外,提供一种制造振动元件(1)的方法。可以在一个处理步骤中实行把线圈(5)插入凹槽(4)中以及使连接导线(6a,6b)选择地与导电区域(3a,3b)接触。

Description

电声换能器用的振动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换能器用的振动元件,包括:带有凹槽和至少两个彼此分离之导电区域的膜片,以及线圈,损伤线圈设在凹槽内并有两个分别与一导电区域电接触的连接导线。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所述振动元件的扬声器,以及所述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相对较小尺寸的扬声器中特别能够找到所述类型的振动元件,大量的电子设备都对其有所需求。具有这样的振幅量级的扬声器,主要使用塑料线圈来制造它的膜片,其中使用材料厚度近似为8μm到150μm的比如聚碳酸酯、多芳基化合物、聚丙烯、聚萘亚甲基乙烯酯(polyethylennaphtalate)、聚酰亚胺甚至聚酰亚胺醚(polyetherimide)等材料。这里要指出的是,可用的塑料列表并不是全部,从而可以想到还可使用其他材料。通常,采用高压深冲压方法,将塑料线圈加热到大约220℃的玻变温度,然后用20巴到25巴的压力压到模具上。不过原则上讲,也可以使用其他拉拔法以及冲压法来制造膜片,特别是使用模具和反模具的方法。
有时使用所谓“袋状膜片(bag diaphragms)”,结合动圈的压制过程,使用它产生凹槽。按照如下的方法插入线圈:使连接导线处于线圈的上侧,从而即使在插入之后也容易接近。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将这些连接导线引向膜片的边缘,在该处与使用振动元件的扬声器的外壳相连。这样的导线,一方面与固定的外壳相连,另一方面,也与运动的振动元件相连,于是,在小电阻的优点以外,引发了若干问题:
-线环及其固定和可动部分的接线寿命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于大振幅膜片而言。
-振动元件的声学性质受线环的影响相当大。一部分是源于由于电线的刚性使膜片不能完全自由振动,从而极限频率非常有限,线环相对于预定形态的每次偏离都会影响预定的振动和频率性质。
-应予说明的是,连接导线不能在为其提供的位置之外的另外位置处接触振动元件或扬声器外壳,因为那会引起不期望的噪声。
-线环甚至会具有所不期望的自共振频率。
-制造过程比较复杂,因为有时必须按照预定方式引入非常细的电线。
为此,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在使用膜片,所述膜片具有导电材料涂层形式的导电区域。此外,线圈电线在线圈的邻近处与导电区域接触,并利用这些导电区域实现与外部连接导线的连接。这实际上可以减轻—但并不能完全去除上述问题。此外,处于接触点处的膜片会因所必须的粘接或焊接点而变硬,也会改变其声学性质。另一个问题是导电粘合剂的降质,会导致电阻随时间急剧改变。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所述问题的振动元件。
发明内容
由开头段落中所述类型的振动元件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其中将接触点设在所述凹槽区域中。由此,可以消除引出上述问题的所述线环。由于接触点处于包含线圈的凹槽区域中,它随着线圈一起运动。为此,线圈与连接导线的端部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种相对运动将缩短连接导线或接触点的寿命。另外,膜片不会在不希望区域中由于焊接或粘接点而变硬。最后一点,因为没有连接导线必须按照预定的方式引导,所以简化了制造过程。就这一点应予说明的是,所述线圈并非必须仅包括两条连接导线。还可以存在用于补偿或测量目的的附加绕组。
如果将两接触点设在凹槽的内侧,则是有益的。在这种情况下,线圈的连接导线处于线圈的下侧或者它的侧面上,而且,在将线圈插入凹槽中时,它会与导电区自动接触。从而,可以贴着线圈设置线圈电线,或者可分别粘贴到该线圈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连接导线从线圈引开,结果更容易搬移线圈。仅仅应当将其看作是去除了接触点处线圈电线的绝缘。
如果两条连接导线穿透凹槽下部区域中的膜片,并且两接触点处于凹槽的外部,那将是有益的。这或许更有益于利于结构细节将膜片涂覆到其下侧。在这种情况下,在将线圈插入凹槽中时,连接导线通过预制孔或者直接穿透膜片。在后面的情况下,加热膜片和/或连接导线是有益的,因为这样能更容易地刺穿通常包括热塑性塑料的膜片。当插入线圈时,还可以将连接导线在膜片的下侧弯曲,以方便接触。此外,连接导线的弯曲有助于使线圈保持在凹槽中。
最后,如果将接触点设置在凹槽的内部,并且将连接导线穿透凹槽下部区域的膜片,而且使相关的接触点处于凹槽的外部,则是有益的。这里可以使用两侧完全被涂覆的膜片,这是有益的,这种膜片制造起来相对简单些。于是,将一个接触区涂覆到膜片的上侧,将另一接触区涂覆到下侧。
如果将导电区形成为使得连接导线与导电区在很大程度上电接触,而与线圈的安装位置无关,则尤为有益。在把线圈插入膜片的凹槽中时,线圈反复发生角度失准。由此,为使导电区与连接导线之间不发生接触,或者不完全接触,将导电区设置成使其覆盖一个圆弧。于是,可按照这种方式补偿制造振动元件时线圈产生的扭曲。
一种优选的振动元件是,它的导电区包括涂覆在膜片上的导电涂层。事实上,可以使用所有导电金属作为所述导电涂层的材料,特别是贵重金属,比如通过溅射、物理汽相沉积、化学汽相沉积或类似方法对其进行涂覆。不过,也可以使用金属,特别是铝或铜的胶合箔片。可以通过比如随后的蚀刻来产生导电区所需的相应形状。除金属涂层以外,所述膜片还可以包括半导体材料,并通过相应的掺杂来制成导电区。本文还提到塑料,可以通过相应的掺杂而使它变成导电性的。
如果利用粘合剂将线圈牢固固定在凹槽中,则是有益的,因为从长远的观点看,线圈分别与膜片或涂覆区之间的摩擦力和形状配合通常都不足以使线圈保持在凹槽中。于是,可以使用一种廉价的且为非导电的标准粘合剂。
另外,通过软焊(soldering),通过定位焊接(welding)或者利用导电粘合剂而使连接导线与导电区之间接触,这样的振动元件是有益的。如果连接导线与导电区之间的接触力不足以获得足够小的过渡阻抗,还可以利用软焊、定位焊接或者胶合来实现这样的接触。这样可减小抵制纯粹体接触的过渡阻抗,并增加接触时间。
焊接时,必须使焊料到达接触点。可以在成型操作之前,通过为连接导线或导电区或者两者设置焊料球来实现这一点,在将线圈插入凹槽中时或者在插入之后焊料球熔化,从而,在连接导线与导电区之间提供接触。
使用低熔点焊料也是有益的,因为膜片变形操作的一般温度不足以使标准焊料熔化。不过从现有技术的情况看,有些焊料是公知的,它们在100℃以下已经部分地熔化。本文参照2004年5月25日公开的美国专利US 6,740,544“Solder compositions for attaching a die to asubstrate”,特别是该文献第6栏的表1。另外,这篇文献还揭示,当焊接时,可以利用所谓“焊接剂”来升高焊料的熔点。特别是当电声换能器将要工作在温度升高的环境下时,这种方法是有益的。
焊接时无需提供添加剂,由此更容易产生接触。由于使膜片变形的温度通常低于连接导线和接触区所用金属的熔化温度,所以,通过所谓冷压焊接来连接各部分,不过也可以使用超声焊接方法。
在高压下,并且是在低于各部件再结晶温度时,产生冷压焊接点。这里,各部件保持固态,不过,塑料变形必然会使接触区更靠近在一起。两个接触区的极度接触因中间原子键联力而提供两工件的稳定连接。为了获得良好的连接,具有足够大可冷锻性的材料,如铜和铝必须具有最小变形。从而,加热可便于焊接处理。
最后,也可通过导电粘合剂来产生所述的接触,当焊接连接导线或接触点时,导电粘合剂会如同焊料那样发生附着。最好是按照下述方式设置接触点,使得在线圈插入凹槽中之后接触点与外部空气隔离。与开放接合不同的是,通过缺乏氧或更少部分的氧,可使已提及的降质相对放慢甚至防止降质。从而,接合处的阻值不改变或者几乎不改变。
还使用电声换能器,特别是扬声器或麦克风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它包括根据本发明的振动元件。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形成膜片的导电区域:独立于振动元件的安装位置,使设置在换能器特定位置处的两个外部连接导线分别最大程度地接触一个导电区,将是有益的。当将振动元件插入扬声器的外壳中时,振动元件反复发生角度失准。从而,为了避免由此在导电区与外部连接导线之间发生接触或不完全接触,按照在外部接触点处设置成覆盖圆弧的方式来设置导电区。按照这种方式,可以有利地补偿制造电声换能器时振动元件发生的扭曲。
最后,还可通过电声换能器所用振动元件的制造方法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其中,振动元件的膜片基本具有至少两个彼此分隔的导电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膜片中产生凹槽,以及
-将包括两个连接导线的线圈插入凹槽中,从而连接导线分别与一个导电区电接触,并且接触点处于凹槽区域中。
应予说明的是,按照本发明的振动元件的所述优点和实施例(该优点和实施例源于具体制造步骤),也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反之亦然。从而对于根针对据本发明的振动元件已经提及的具体特征的实现,将不再分别进行讨论。
总之,优选这样一种方法,利用该方法,在一个处理步骤中将线圈装入用于制造膜片的模具中,和/或构成模具的一部分,利用此模具制造凹槽,并形成凹槽,以及将线圈插入凹槽中。从而,在成型操作之后依然留在凹槽中的线圈,不必在一个分离的处理步骤中插入。因而,按照本发明的振动元件的制造过程特别简单。
于是,如果在同一处理步骤中导电区与接触导线之间也实现接触,则尤为有益。从而,例如若仅通过体接触发生接触,则由于在凹槽,线圈和连接导线适当成型时,在将线圈插入凹槽中会自动发生该接触,因此特别简单。不过,在将线圈插入凹槽的同时,可进行软焊接,定位焊接或粘接处理。
于是,如果在制造过程中施加压力和/或热量,则是有益的,从而同时支持或能够进行变形处理和接触处理。通常,膜片的变形必须有压力、热量或者两者存在。同时,可利用热量和/或压力进行例如定位焊接或软焊接,结果,可配合使用所输送的能量。焊接时,优选的熔点实际上低于成型期间通常温度,但高于振动元件的后续操作温度的焊料。如果操作温度特别接近于变形温度或者甚至低于变形温度,则已经提到的焊接剂可能会有所帮助。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他方面是很明显的,并将参照下面所述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应认为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其中:
图1a以剖面形式表示振动元件;
图1b以顶视图形式表示图1a的振动元件;
图2a-2e表示按照第一制造过程,制造图1a,1b振动元件的步骤;
图3a-3e表示按照第二制造过程,制造图1a,1b振动元件的步骤;
图4表示涂覆在一侧上的膜片导电区的一种优选配置;
图5表示涂覆在一侧上的膜片导电区的另一种优选配置;
图6表示涂覆在两侧上的膜片导电区的一种优选配置;
图7表示将两个接触点设在凹槽内侧底部的振动元件;
图8表示将两个接触点设在凹槽内部侧面的振动元件;
图9表示将一个接触点被设在凹槽内部,一个接触点设在凹槽外部的振动元件;
图10表示将两个接触点设在凹槽外部的振动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以剖面图形式表示本发明的振动元件1,该振动元件1包括膜片2和线圈5。膜片2的上侧具有彼此分隔的涂覆在膜片2上的导电涂层形式的导电区域3a、3b。另外,膜片2具有凹槽4,其中装有线圈5。在线圈5的下侧设有线圈5的两个连接导线6a、6b。所述连接导线6a、6b在两个连接点8a、8b处与所述导电区域3a、3b电接触。有如从图1a可以推知的,接触点8a、8b处于凹槽4内部的下部区域。最后,通过粘合剂7保证线圈5不脱落。
图1b以顶视图形式表示图1a的振动元件1。从图中可以看出,导电区域3a、3b以条形形状设置在膜片2的上侧,并在中心断开。可通过涂覆两个金属条而相当容易地形成这种形状的涂层。图1b表示涂层的省料形式。不过,也可以涂覆膜片2的几乎整个表面。有如从图1b可以看出的,此时的接触点8a、8b近似处于线圈5的外部边缘与导电区域3a、3b的交叉点处。本例中通过粘合剂7的三个椭圆形点,额外地保证线圈5不发生脱落。当然,也可以是任何其他数量的点,或者还可以是连续的粘合剂珠。毫无疑问,还可以将线圈5另外或者专门地粘贴到线圈5的内圆上。
图2a-2e表示按第一制造过程制做图1a、1b所示振动元件的步骤。图2a表示用于制做振动元件1的空模具9。在第一步2b中,将线圈5插入模具9中,使连接导线6a、6b处于远离模具9的一侧。为简化起见,在线圈的保持区域中将模具9显示为完全平坦的。为了更容易地将线圈5固定到模具中,当然还可以设置凸缘。
在第二步2c中,将已经包含金属涂层形式的导电区域3a、3b的膜片2,引入到模具9中。然后,将在本例中包含热塑性塑料的膜片2预先加热,从而能够更为容易地进行后续的形成过程。现在在第三步2d中形成振动元件1。之后,在膜片2远离模具9的一侧上加给增大的气压,使膜片2紧压模具9。实际上,此处自然会需要附加的固定和密封,不过为了简单起见,图中并未示出。另一种可能是将反模具紧压膜片2。
从图2d中很容易看出,线圈5构成模具9的一部分。从而,膜片2的形成以及线圈5插入凹槽4中,是在一个工序中进行的。由此,在所述的同一工序中,连接导线6a、6b与导电区域3a、3b发生接触。从而,相关的接触点8a、8b处于凹槽4的下部区域中。可以简单地通过体接触或者也可以通过粘贴、定位焊接或软焊接来发生这样的接触。于是,在(低压)定位焊接或者软焊接点的同时,可以使用令膜片2发生变形的热量和压力。相对于单纯体接触而言,两者都具有更长寿命和更低过渡阻抗的优点。
焊接时,必须使焊料到达接触点8a、8b。在成型处理之前,可以按照使连接导线6a、6b或导电区域3a、3b,或者两者,在相应位置处设有焊料球来进行。当通过线圈5形成凹槽4时,同时也相继形成所述的焊接点。
焊接时,无需输送添加剂,结果,按照这种方式更容易发生接触。由于使膜片2成型的温度通常低于连接导线6a、6b和导电区域3a、3b所使用的金属熔化的温度,通过所谓冷压焊接,实现各部分的连接。
最后,也可以利用导电粘合剂实现所述接触,焊接时,将其涂覆在连接导线6a、6b上,或者涂覆在比如焊料的接触点8a、8b上。
图2e表示最终的成品振动元件1。实际上,线圈5通过摩擦力或形状配合而被保持在凹槽4中,不过,在当前的情况下,另外涂覆粘合剂7,以保证线圈不会发生脱落。当然,也可以在成型处理之前为线圈5涂覆粘合剂,从而粘接到膜片2或者分别处于凹槽4区域中的导电区域3a、3b。
图3a-3e表示按第二制造过程制做图1a、1b所示振动元件的步骤。图3a表示空模具9。与第一制做过程不同的是,线圈5的形状与模具9本身结合成一体。此时,在第一步3b中,将已经包含金属涂层形式的导电区域3a、3b的膜片2引入到模具9中。预先还将膜片2加热,从而可更容易地进行成型处理。
在第二步3c中形成膜片2。在膜片2远离模具9的一侧上加给增大的气压,使膜片2紧压模具9。实际上,这里,为了简化同样没有表示出必须的固定和密封。此处,也可以将反模具紧压膜片2。这里,膜片2的形成,以及线圈5插入到凹槽4中,并非在一个工序中进行的。从而,图3d中表示的所形成的膜片2,为一种半成品。只有在另外一个处理步骤3e中,才将线圈5插入凹槽4中,此时还将发生连接导线6a、6b与导电区域3a、3b的接触。相关的接触点8a、8b也处于凹槽4的下部区域中。
有如前一示例那样,可通过体接触、粘贴、定位焊接或软焊接来实现所述接触。但考虑到,与连接方法有关,如果需要的话,必须从外部加给热量和压力。例如,当利用热敏性导电粘合剂进行接触时,可以带来优点。利用这种方法,在将线圈5插入凹槽4中之前,可使膜片2相应地冷却。图3e表示最终的成品振动元件1。这里,也另外涂覆粘合剂7,以保证线圈不发生脱落。
图4表示用于膜片2的涂覆在一侧的导电区域3a、3b的一种优选配置。两个导电区域3a、3b分别覆盖内外圆环的几乎180°,这些圆环通过桥彼此连接。在成型膜片2的操作之后,将内圆环设置在凹槽4的区域中,从而使导电区域3a、3b可与线圈5的连接导线6a、6b接触。因此,如果连接导线6a、6b彼此相对,则线圈5可围绕它转轴旋转大约180°,使其不会妨碍接触。为了能够补偿在将线圈5插入凹槽4时的容隙,这是优选的。
由于外面的环,对于包含根据本发明的振动元件1的电声换能器的外部连接导线,也是同样适用的。从而,假若连接导线彼此相对,则振动元件1可围绕其转轴旋转大约180°,使其不会妨碍处于换能器特定位置处的外部连接导线分别与导电区域3a、3b的接触。为了能够补偿在将振动元件1插入电声换能器的外壳时的容差,这也是优选的。图4表示涂层的一种省料形式,当然,也可以将导电区域3a、3b近似设置成半圆形。
图5表示用于膜片2的涂覆在一侧上的导电区域3a、3b的另一种优选配置。从而,由两个通过桥与膜片2的外部区域分别连接的同心圆环来形成所述导电区域3a、3b。两个环中外面的一个,通过内环的桥而被断开。在膜片2上按如下方式涂覆环,也即使得导电区域3a、3b分别处于凹槽4的下部和/或侧面区域(也参照图7和8)。此时,两个导电区域3a、3b覆盖内和外圆环的大约360°。从而,如果连接导线6a、6b处于彼此的旁边,则线圈5可围绕其转轴旋转大约360°,使其不会妨碍导电区域3a、3b与连接导线6a、6b之间的接触。为了能够补偿在将线圈5插入凹槽4时的容隙,这也是优选的。
在当前的情况下,被插入电声换能器外壳中的振动元件2,只能够旋转,因为导电区域3a、3b仅处于膜片2的外部区域的某一位置处。不过,通过也将相应的环设置在所述外部区域中,可以避免发生这一问题。图5也表示涂层的一种省料形式,当然导电区域3a、3b还可以近似覆盖整个膜片2。
图6表示用于膜片2的涂覆在两侧上的导电区域3a、3b的配置。这里,导电区域3a、3b相同,第一导电区域3a处于膜片2的上侧上,第二导电区域3b处于膜片2的下侧上。导电区域3a、3b分别由一个圆环形成,它们通过各自的桥与膜片2的外部区域连接。按照如下的方式将环设置在膜片2上,也即使得在形成凹槽4的下侧和/或侧面区域之后设置导电区域3a、3b(也参照图9)。在这种情况下,连个导电区域3a、3b覆盖圆环的360°。然后,任意地插入线圈5,使其不妨碍所述导电区域3a、3b与连接导线6a、6b之间的接触。利用这种改型,使连接导线3a、3b中的一个穿透膜片2,从而,也能接触到处于下部的导电区域3b。
在这种情况下,被插入电声换能器外壳中的振动元件1,只能旋转,因为导电区域3a、3b仅存在于膜片2的外部区域的某一位置处。不过,还可以通过在所述外部区域中设置相应的环,以避免发生这一问题。图6表示涂层的另一种省料形式;当然,导电区域3a、3b还可以覆盖整个膜片2。
图7以剖面图的形式表示振动元件1,将两个接触点8a、8b设置在凹槽4的内部的下部。图7包括具有两个彼此分离的导电区域3a、3b的膜片2,以及一凹槽4。从而,第一导电区域3a覆盖凹槽4远离中心的内部区域,第二导电区域3b覆盖凹槽4更靠近中心的内部区域。在凹槽4中,线圈5也设有两个连接导线6a、6b。从而,第一连接导线6a处于距离中心更远处,因而在第一接触点8a处与第一导电区域3a接触。同样,第二连接导线6b处于距离中心更近处,因而在第二接触点8b处与第二导电区域3b接触。也通过粘合剂7保证线圈5不发生脱落。
应予说明的是,连接导线6a、6b并非必须仅在线圈5下侧以上的位置处突起,而是可形成两个在线圈5上突出的圆环。由此,如果导电区域3a、3b仅设置在膜片2的一个位置,可以按照一种扭曲的方式将线圈5插入凹槽4中。
图8表示与图7类似的振动元件1,不过对于它来说,接触点8a、8b并不是处于凹槽4的下侧,而是处于侧面上。有利的是,这里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成型处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接触点8a、8b产生的底部切口在此时不起作用。由于通过侧面上的接触点8a、8b足以在线圈5与凹槽4之间实现形状配合,所以,不需要额外地粘贴线圈5。从而可以想到,用连接导线6a、6b围绕线圈5的整个区域,以增强所述的形状配合。应当注意,这里还可以使用其他底部切口形式,以提供或增加线圈5与凹槽4之间的形状配合。例如,线圈5可具有由特别设置的绕线所形成的凹陷或凸出。
图9表示振动元件1,对于它而言,第一接触点8a处于凹槽4的内侧,第二接触点8c处于凹槽4的外侧。在这种情况下,膜片2在两侧上被涂覆,从而第一导电区域3a处于膜片2的上侧,第二导电区域3b处于膜片2的下侧。线圈5的第一连接导线6a有如按照图7示例那样被接触到,不过,通过膜片2中的孔引导第二连接导线6b,导电区域3a、3b在凹槽4的外侧发生弯曲,并且在接触点8c处与第二导电区域3b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完全涂覆膜片2,这种情况下在制造时是有益的。例如,如果结构条件必须这种连接,则这种配置还接触电声换能器的外部连接导线,那将是有益的。
图10最后表示振动元件1,它的两个接触点8a、8b处于凹槽4的外侧。在这种情况下,仅在下侧涂覆膜片2。然后,比如像图4或5中那样形成导电区域3a、3b。在将线圈5插入凹槽4中时,连接导线6a、6b穿透膜片2和导电区域3a、3b,并且在接触点8c、8d处与后者接触。由于接触点8c、8d处于凹槽4的外侧,也很容易将它们焊接或粘贴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焊接,特别是将连接导线6a、6b弯曲。与图9相反,这里在把线圈5插入凹槽4中时,膜片2没有孔;不过,直到这一步时并没有穿透。使膜片2升温可以支持这种操作。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加热连接导线6a,6b,甚至加热到膜片2的熔化温度之上。
为了完整性,注意即使各附图中一直表示为圆形膜片2,本发明当然还涉及除圆形膜片2之外的其他膜片(例如矩形,椭圆形等)。
另外要指出的是,导电区域3a、3b并非必须由金属涂层制成。相反地,比如,所述涂层也可为像导电塑料等材料。也可以不存在这种涂层,而是在导电区域3a、3b中掺杂出膜片,甚至该处变成导电性的。
还应指出,作为一种优选接触的原则,可以在指定位置处预先剥离连接导电6a、6b的绝缘层。还可以通过接触期间接触点8a、8d处的温度来破坏绝缘层,从而,不需要在一个分离的步骤中去除绝缘层。
顺便提及,为了使膜片2发生变形,并非绝对需要升高温度。实际上,还可以例如在室温下使膜片2发生变形。
最后,所述焊接点还可以使用低熔点焊料。发现膜片2变形处理期间的温度甚至不足以将标准焊料加热到熔点。本文还参考已经提及的美国专利US 6,740,544。
最后还要提及,本发明的特征可以单独地和组合地存在,即使仅按照组合或者单独的方式提及也不例外。术语“包括(含)”不排除存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或根据本发明的目的中的附加特征。此外,在提到单个步骤或单个元件时不排除存在多个这些步骤或元件,反之亦然。

Claims (11)

1.一种电声换能器用的振动元件(1),它包括:
-膜片(2),所述膜片具有凹槽(4)和至少两个彼此分离的导电区域(3a,3b),以及
-线圈(5),所述线圈设在凹槽(4)中,并具有两条连接导线(6a,6b),分别与一个导电区域(3a,3b)电接触,其中,在凹槽(4)的区域中设有接触点(8a-8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元件(1),其中,
-两个接触点(8a,8b)处于凹槽(4)的内侧上,或者
-两个连接导线(6a,6b)穿透凹槽(4)的下部区域中的膜片(2),并且两个接触点(8c,8d)处于凹槽(4)的外侧上,或者
-一个接触点(8a)处于凹槽(4)的内侧上,连接导线(6b)穿透凹槽(4)的下部区域中的膜片(2),并且相关的接触点(8c)处于凹槽(4)的外侧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元件(1),其中,将所述导电区域(3a,3b)形成为,使得所述连接导线(6a,6b)与导电区域(3a,3b)很大程度上电接触,而与线圈(5)的安装位置无关。
4.一种电声换能器,包含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振动元件(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中,以如下方式形成膜片(2)的导电区域(3a,3b):使处于该换能器特定位置处的两个外部连接导线,很大程度上分别与导电区域(3a,3b)接触,而与振动元件(1)的安装位置无关。
6.一种电声换能器用的振动元件(1)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振动元件(1)的膜片(2)基本具有至少两个彼此分离的导电区域(3a,3b),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膜片(2)中制成凹槽(4),并且
-将带有两条连接导线(6a,6b)的线圈(5)插入凹槽(4)中,使得连接导线(6a,6b)分别与导电区域(3a,3b)电接触,并且接触点(8a-8d)处于凹槽(4)的区域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
-两个接触点(8a,8b)处于凹槽(4)的内侧上,或者
-两个连接导线(6a,6b)穿透凹槽(4)的下部区域中的膜片(2),并且两个接触点(8c,8d)处于凹槽(4)的外侧上,或者
-一个接触点(8a)处于凹槽(4)的内侧上,连接导线(6b)穿透凹槽(4)的下部区域中的膜片(2),并且相关的接触点(8c)处于凹槽(4)的外侧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将线圈(5)装入用于制做膜片(2)的模具(9)中和/或构成模具(9)的一部分,利用模具(9)制成凹槽(4),并且在一个处理步骤中形成所述凹槽(4)以及将线圈(5)插入凹槽(4)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导电区域(3a,3b)与连接导线(6a,6b)之间的接触也在所述同一处理步骤中进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制造凹槽(4)的过程中加给压力和/或热量,从而能同时支持或进行变形处理和接触处理。
11.如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将膜片(2)制成在除预定容限之外的区域中是导电性的,并且在把线圈(5)插入凹槽(4)中时,使连接导线(6a,6b)与导电区域(3a,3b)可靠地接触。
CN200580039839.5A 2004-09-23 2005-09-20 电声换能器用的振动元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61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4104626.9 2004-09-23
EP04104626 2004-09-23
PCT/IB2005/053086 WO2006033075A1 (en) 2004-09-23 2005-09-20 Vibrating element for a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1748A true CN101061748A (zh) 2007-10-24
CN101061748B CN101061748B (zh) 2012-07-18

Family

ID=35520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983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61748B (zh) 2004-09-23 2005-09-20 电声换能器用的振动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33429B2 (zh)
EP (1) EP1795043A1 (zh)
JP (1) JP2008514152A (zh)
CN (1) CN101061748B (zh)
WO (1) WO20060330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044A (zh) * 2009-12-12 2010-06-30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27522B (en) * 2005-06-22 2008-07-16 Gp Acoustics Compound Loudspeaker
DE102007005620B4 (de) 2007-01-31 2011-05-05 Sennheiser Electronic Gmbh & Co. Kg Dynamischer Schallwandler, Hörer und Hör-Sprech-Garnitur
JP5518519B2 (ja) * 2010-02-16 2014-06-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CN102348154B (zh) * 2010-07-30 2014-12-24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动圈式换能器
TWI492641B (zh) 2012-11-13 2015-07-11 Cotron Corp 振動元件
CN104202699A (zh) * 2014-09-17 2014-12-10 苏州亿欧得电子有限公司 电声换能器振动膜片
CN205754835U (zh) * 2016-05-17 2016-11-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92143A (en) * 1942-11-30 1946-01-01 Rca Corp Loud-speaker
JPH0686385A (ja) 1992-08-31 1994-03-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動電型スピーカ
JP3216338B2 (ja) * 1993-07-20 2001-10-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用振動板
JPH08186893A (ja) * 1994-12-28 1996-07-16 Kenwood Corp スピー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652035B2 (ja) * 2004-12-07 2011-03-1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044A (zh) * 2009-12-12 2010-06-30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件
CN101765044B (zh) * 2009-12-12 2012-11-14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933429B2 (en) 2011-04-26
EP1795043A1 (en) 2007-06-13
WO2006033075A1 (en) 2006-03-30
CN101061748B (zh) 2012-07-18
US20080205689A1 (en) 2008-08-28
JP2008514152A (ja) 2008-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61748A (zh) 电声换能器用的振动元件
TW200405369A (e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CN102986025B (zh) 密封型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JPWO2013081156A1 (ja) 撮像素子収納用パッケージ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6238441A (ja) コンデンサーマイクロホ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214209A1 (zh) 音圈绕制方法及振动组件及设有该振动组件的发声器
JP2007295308A (ja) エレクトレットコンデンサマイクロホンの製造方法。
JP2011515668A (ja) フィルムセンサおよびフィルム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CN1706217A (zh) 用于smd的平行六面体型电容式传声器
US10277983B2 (en) Microphone device
CN1267885C (zh) 引线连接方法
JP2012222124A (ja) 絶縁被膜付き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258354A (ja) モールド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107880A (zh) 电容传声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1673296B1 (ko) 패턴 다이어프램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90281392A1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oudspeaker with the same
JP2022103052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4150235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1111101B (zh) 用于电容式麦克风复合背极板及其制作方法
KR20150114045A (ko) 인쇄회로기판 와이어 본딩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형성된 인쇄회로기판 와이어 본딩 구조
CN203872317U (zh) 扬声器装置
CN207460435U (zh) 耳机和防止线材和耳机壳体脱离的端子
CN203933940U (zh) 扬声器装置
CN204482147U (zh) 挠性电路板
JP7118632B2 (ja) マイクロフォン用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マイクロフォ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X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ffective date: 200804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411

Address after: Holland Ian Deho Finn

Applicant after: NXP B.V.

Address before: Holland Ian Deho Finn

Applicant befor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NOWLES ELECTRONICS ASIA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ffective date: 201203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312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Singapore

Applicant after: NXP B.V.

Address before: Holland Ian Deho Finn

Applicant before: NXP B.V.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10

Address after: Malaysia, Bayan Lepas, Penang Industrial Park, 104 Java Road

Patentee after: Roche international purchasing center (Malaysia) SDN BHD

Address before: Singapore Singapore

Patentee before: NXP B.V.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176 Beijing City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Tongji Road No. 20

Patentee after: SOUND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eijing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ongji Road No. 20

Patentee before: Floor Electronics (Beij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9

Address after: 100176 Beijing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ongji Road No. 20

Patentee after: Floor Electronics (Bei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Bayan Lepas Industrial Park, Malaysia, Penang, 104

Patentee before: Roche international purchasing center (Malaysia) SDN BH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