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1494B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31494B CN101031494B CN2005800333742A CN200580033374A CN101031494B CN 101031494 B CN101031494 B CN 101031494B CN 2005800333742 A CN2005800333742 A CN 2005800333742A CN 200580033374 A CN200580033374 A CN 200580033374A CN 101031494 B CN101031494 B CN 1010314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ar
- handrail
- pin
- elev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 B66B5/0081—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by preventing falling by means of safety fences or handrails, being operable or not, mounted on top of the elevator car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不需要由电梯维护作业人员在扶手装置的组装和收纳作业时为了防止扶手装置倾倒而弯着腰进行的作业,并且组装作业和收纳作业容易,可构成便宜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为此,在扶手装置的纵柱的下端部设置在组装状态下上下配置的上销和下销,并在使纵柱的下端部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到轿厢的上部的连接部上具有:引导部,其与上销和下销中的一方卡合,以将纵柱沿上下方向引导预定距离;以及限制部,通过使上销和下销中的另一方从上方与该限制部卡合,来在扶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限制纵柱的转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轿厢上扶手装置,其在电梯的维护作业时立起于轿厢的上部,并且在不需要时折叠收纳在轿厢的上部。
背景技术
在电梯的维护作业时,维护作业人员大多上到在电梯井道内升降的轿厢上进行作业。因此,为了确保维护作业时的安全性,在轿厢的上部设置有轿厢上扶手装置。另外,作为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将配置在轿厢两侧等的扶手装置构成为可折叠,从而缩小井道顶部的所需空间的轿厢上扶手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3125号公报(图3)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中,当把构成为可折叠的扶手装置组装到轿厢的上部时,作业人员必须在弯着腰的状态下操作用于防止组装后的扶手装置倾倒的止动器和闩锁机构等,因而存在作业性差的问题。并且,止动器和闩锁机构的结构复杂化,这也成为导致成本高的要因。而且,在通过销或螺栓支撑伸缩式的扶手装置的情况下,施加在扶手装置上的垂直荷重全部作为剪切力作用于销等,因而不得不使用强固高价的销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作业和收纳作业容易、可构成便宜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在电梯维护作业时立起在轿厢的上部,并且在不需要时折叠收纳在轿厢的上部,该轿厢上扶手装置包括:轿厢上架,其配置在轿厢室的上表面的上方,该轿厢上架由以下部分构成:左右两侧的侧梁,它们配置在轿厢的进深方向上;前梁,其将侧梁的前侧端部之间在轿厢的宽度方向上连接起来;以及后梁,其将侧梁的后侧端部之间在轿厢的宽度方向上连接起来;扶手装置的右扶手和左扶手,它们配置在轿厢上部的右侧和左侧,并在轿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具有纵柱;上销和下销,它们设在各纵柱的下端部,在扶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该上销和下销上下配置;以及连接部,其设在前梁的左右各端部以及后梁的左右各端部,在该连接部上可自由转动地连接有纵柱的下端部;连接部具有:引导部,其与上销和下销中的一方卡合,以将纵柱沿上下方向引导预定距离;以及限制部,通过使上销和下销中的另一方从上方与该限制部卡合,来在扶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限制纵柱的转动。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在电梯维护作业时立起在轿厢的上部,并且在不需要时折叠收纳在轿厢的上部,该轿厢上扶手装置构成为包括:扶手装置,其具有扶手和支撑该扶手的纵柱;上销和下销,它们设在纵柱的下端部,在扶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该上销和下销上下配置;以及连接部,其设在轿厢的上部,在该连接部上可自由转动地连接有纵柱的下端部;连接部具有:引导部,其与上销和下销中的一方卡合,以将纵柱沿上下方向引导预定距离;以及限制部,通过使上销和下销中的另一方从上方与该限制部卡合,来在扶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限制纵柱的转动;因此组装作业和收纳作业容易,可构成便宜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A部详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B部详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X-X剖面图。
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图9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10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C部详细图。
图12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Y-Y剖面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6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D部详细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视图。
图20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21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视图。
标号说明
1:轿厢室;2:缓冲材料;3:轿厢架;4:轿厢底架;5:轿厢架柱;6:轿厢上架;7:轿厢门驱动装置;8:轿厢门;9a、9b:侧梁;10:前梁;11:后梁;12:扶手装置;13:右扶手;14:左扶手;15:后扶手;16、32:连接部;17、23:纵柱;17a:贯通孔;18、24:上扶手;19、25:下扶手;20、33:下销;21:上销:22、34:安装件;22a、34a:引导孔;22b:止动槽;26:转动装置;26a、26b:支撑件;26c、35a:销;27、27c、28:卡定装置;27a:安装板;27b:蝶形螺栓;29:右侧后扶手;30:左侧后扶手;31:垫高件;35:浮起防止单元;35b:链;3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将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简化或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视图。并且,图4是图1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A部详细图,图5是图4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视图,图6是图1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B部详细图,图7是图6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X-X剖面图。
在图1至图7中,1是电梯使用者进出的轿厢室,该轿厢室1经由多个缓冲材料2由轿厢架3支撑。轿厢架3由以下部件构成:轿厢底架4,其配置在轿厢室1的下方,支撑该轿厢室1;轿厢架柱5,其下端部设在轿厢底架4上,所述轿厢架柱5分别配置在轿厢室1的两侧,并且横截面呈大致コ字状;以及轿厢上架6,其配置在轿厢室1的上表面的上方,并将各轿厢架柱5的上端部在轿厢的宽度方向上连接起来。另外,7是轿厢门驱动装置,其设置在轿厢上架6的轿厢出入口侧,对进行轿厢出入口的开闭的轿厢门8进行驱动。
上述轿厢上架6由以下部分构成:侧梁9a和9b,它们的中间部固定在各轿厢架柱5的上端部,由配置在轿厢的进深方向上的左梁和右梁构成;前梁10,其架设在侧梁9a和9b的各前侧端部之间,将该侧梁9a和9b的各前侧端部在轿厢的宽度方向上连接起来;以及后梁11,其架设在侧梁9a和9b的各后侧端部之间,将该侧梁9a和9b的各后侧端部在轿厢的宽度方向上连接起来;轿厢上架6整体呈大致方形环状。并且,构成轿厢上架6的侧梁9a和9b、前梁10以及后梁11分别由方管来构成,前梁10和后梁11的各两端部与侧梁9a和9b焊接接合。
下面,对为了确保电梯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而设在轿厢上的扶手装置12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为了实现井道顶部的空间节省,该扶手装置12构成为可折叠,在图1至图7中,示出了扶手装置12在电梯维护检查时被组装而立起于轿厢上部的状态(以下称为“组装状态”)。上述扶手装置12由在其组装状态下从电梯的层站侧观察配置在轿厢上部的右侧和左侧的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以及配置在轿厢上部的后侧的后扶手15构成。另外,16是连接部,其设在轿厢上架6的前梁10的两端部以及后梁11的两端部,并将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的下端部以使它们可在预定角度内自由转动的方式连接起来。
上述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由以下部件构成:两根纵柱17,它们配置在轿厢的前侧和后侧;上扶手18,其与两纵柱17的各上端部焊接接合,并将所述纵柱17的各上端部在轿厢的进深方向上连接起来;以及下扶手19,它们与两纵柱17的各中间部焊接接合,并与上扶手18大致平行地沿轿厢的进深方向配置。另外,上扶手18和下扶手19以及支撑该上扶手18和下扶手19的各纵柱17分别由方管来形成。
另外,在各纵柱17的下端部设有在扶手装置12的组装状态下上下配置的下销20和上销21。这里,下销20和上销21相互平行地沿轿厢的进深方向配置,并且下销20和上销21设置成使各两端部从纵柱17的前侧侧面和后侧侧面突出预定距离。而且,在将各纵柱17的下端部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前梁10和后梁11的连接部16上具有:引导部,其与下销20和上销21中的一方卡合,将纵柱17向上方引导预定距离;以及限制部,其通过从上方与下销20和上销21中的另一方卡合,而在扶手装置12的组装状态下限制纵柱17的转动。
另外,实施例1中的连接部16由安装件22构成,该安装件22的横截面呈大致コ字状,并且该安装件22立设在前梁10和后梁11的端部上表面,并使コ字状部的敞开端在俯视图中朝向轿厢的中央部。而且,在安装件22的隔开预定间隔地相互对置的平行板上形成有:引导孔22a(引导部),其由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长孔构成;以及止动槽22b(限制部),其设在该引导孔22a的上方,由在上方作了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槽构成。
并且,在安装件22的コ字状部内,即在上述平行板之间配置有纵柱17的下端部。而且,在安装件22的各引导孔22a内有游隙地贯穿配置有下销20,在各止动槽22b内配置有上销21。另外,在扶手装置12的组装状态下,纵柱17直接载置在前梁10上,作用于扶手装置12的垂直荷重和扶手装置12的自重由前梁10和后梁11支撑。即,在下销20与引导孔22a的下缘部、以及在上销21与止动槽22b的下缘部之间,分别形成有微小的间隙,上述垂直荷重不会作用到下销20和上销21上。
另一方面,上述后扶手15是通过将四根方管呈方形环状焊接接合起来而形成的,其由两侧的纵柱23、将两纵柱23的各上端部连接起来的上扶手24以及将两纵柱23的各下端部连接起来的下扶手25构成。而且,在后扶手15中,左侧的纵柱23通过转动装置26(在图1至图7中未作图示)可自由转动地连接于左扶手14的后侧的纵柱17,而右侧的纵柱23通过卡定装置27卡定于右扶手13的后侧的纵柱17。这里,后扶手15的上扶手24和下扶手25之间的距离,比由转动装置26支撑的左扶手14的上扶手18和下扶手19之间的距离短,后扶手15配置在左扶手14的上扶手18和下扶手19之间的高度内。
并且,如图6和图7所示,上述卡定装置27由以下部件构成:设在右扶手13的后侧的纵柱17上的呈大致L字状的安装板27a;和螺合在后扶手15的右侧的纵柱23内的蝶形螺栓27b。并且,紧固蝶形螺栓27b,利用后扶手15的纵柱23的侧面和蝶形螺栓27b来夹持安装板27a,由此,将后扶手15的右侧的纵柱23固定在右扶手13的后侧的纵柱17上。
下面,对在电梯维护作业结束、不需要扶手装置12时,把该扶手装置12折叠收纳在轿厢上时的动作和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详细图,图9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10和图12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主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C部详细图。
电梯维护作业人员首先使卡定装置27的蝶形螺栓27b松弛,从而将后扶手15的右侧的纵柱23从右扶手13的后侧的纵柱17上取下,并以转动装置26为中心使后扶手15旋转来使其移动到左扶手14侧。此时,由于构成为后扶手15的上扶手24和下扶手25之间的距离比左扶手14的上扶手18和下扶手19之间的距离短,因而通过使后扶手15旋转到与左扶手14大致平行,可把后扶手15配置在由左扶手14的两侧的纵柱17、上扶手18以及下扶手19形成的空间内。即,后扶手15构成为被收纳在左扶手14的厚度内。
另外,图8表示把后扶手15配置在左扶手14的厚度内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在图8中,转动装置26中,通过在上下方向具有轴的销26c枢轴设有支撑件26a和支撑件26b,该支撑件26a设在左扶手14的后侧的纵柱17上,并呈大致コ字状,该支撑件26b设在后扶手15的左侧的纵柱23上,并呈大致コ字状。而且,在把后扶手15配置在左扶手14的厚度内时,上述支撑件26a和26b以及销26c也与后扶手15一样配置在左扶手14的厚度内。另外,28表示的卡定装置用于在把后扶手15配置在左扶手14的厚度内时,把后扶手15固定在左扶手14上使后扶手15不动。
然后,维护作业人员将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提升预定距离之后向轿厢的内侧进行折叠,把右扶手13载置在轿厢上架6上,并把左扶手14载置在已载置于轿厢上架6上的右扶手13上。另外,图11表示把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收纳在轿厢上时纵柱17的下部和连接部16的结构。在该收纳作业中,维护作业人员首先将右扶手13提升到上方,从而使前侧和后侧的纵柱17移动到上方。此时,下销20由形成在安装件22上的引导孔22a引导,由此,纵柱17的下端部沿引导孔22a的长度方向向上方移动。另外,由于下销20的两端部经由引导孔22a突出于安装件22的两外侧,因而在安装了下销20的状态下,不能将纵柱17从连接部16上完全取下。
另外,通过将右扶手13提升到上方,使设置在下销20上方的上销21也与该下销20一起移动到上方。然后,上销21从止动槽22b的开口端移动到安装件22的上方,从而解除上销21和止动槽22b的卡合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能以下销20为中心使纵柱17旋转,因此,维护作业人员把右扶手13提升到在使纵柱17旋转时上销21不会与安装件22产生干涉的高度,之后将右扶手13向轿厢的内侧放倒,以将其载置在轿厢上架6上。
接着,维护作业人员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步骤将左扶手14向轿厢的内侧放倒,以将其载重在预先折叠于轿厢上架6的右扶手13上。这里,左扶手14水平地配置在右扶手13上。即,形成于安装件22的引导孔22a,其上下方向的长度是根据当左扶手14水平载置在右扶手13上时,朝上方移动相当于右扶手13的厚度的下销20的位置来设定的。另外,图12表示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载置在轿厢上架6上、扶手装置12完全折叠起来的状态(以下称为“收纳状态”)。
并且,在电梯维护作业时,维护作业人员按照上述收纳时的相反的步骤把扶手装置12组装在轿厢上。即,维护作业人员首先提升载置在轿厢上的左扶手14,使其以下销20为中心旋转。然后,在使左扶手14处于直立状态之后,慢慢放下左扶手14使其立设在轿厢上架6上,以使设在纵柱17下端部的上销21配置在连接部16的止动槽22b内。并且,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步骤使右扶手13立设在轿厢上架6上。
接着,维护作业人员通过使卡定装置28的蝶形螺栓松弛,来使后扶手15处于可自由转动的状态,以转动装置26为中心使后扶手15旋转以使其移动到右扶手13侧。然后,通过紧固卡定装置27的蝶形螺栓27b,把后扶手15的右侧的纵柱23固定在右扶手13的后侧的纵柱17上。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当组装右扶手13或左扶手14时,只通过使设置在纵柱17的下端部的上销21与安装件22的止动槽22b卡合,就能取得防止扶手装置12倾倒的效果,因而不需要仅为了防止组装后的扶手装置12倾倒而配备的以往的止动器和闩锁机构等。因此,不需要由维护作业人员为了防止扶手装置12倾倒而在轿厢上弯着腰进行的作业,使得作业性提高,并能够缩短组装时间和收纳时间。并且,由于无需配备以往的止动器和闩锁机构等,因而结构简化,从而可提供便宜的扶手装置12。
并且,由于扶手装置12载置和收纳在设于距轿厢上表面预定距离的上方的轿厢上架6上,因而不用担心会损坏设置在轿厢上的电梯设备,并且还能防止设置于轿厢上表面的风扇等的振动传播到扶手装置12而产生噪音。
而且,由于在收纳状态下的扶手装置12中,后扶手15配置在左扶手14的厚度内,因而可把载置在轿厢上架6上的扶手装置12整体的厚度抑制到仅为右扶手13的厚度和左扶手14的厚度的和。另外,理所当然的是,即使后扶手15不收纳在左扶手14的厚度内,只要能在扶手装置12的收纳状态下将后扶手15配置在右扶手13与左扶手14的厚度内,就能取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2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Y-Y剖面图。在图13和图14中,扶手装置12的后扶手15由以下部件构成:右侧后扶手29,其经由转动装置(未作图示)可自由转动地设在右扶手13的后侧的纵柱17上;以及左侧后扶手30,其经由转动装置26可自由转动地设在左扶手14的后侧的纵柱17上。该右侧后扶手29和左侧后扶手30全都通过将方管呈方形环状焊接接合其来而形成,在扶手装置12的组装状态下相邻的纵柱之间通过卡定装置27c连接。另外,当收纳扶手装置12时,右侧后扶手29和左侧后扶手30以转动装置26等为中心分别旋转,右侧后扶手29被收纳在右扶手13的厚度内,并且左侧后扶手30被收纳在左扶手14的厚度内。
通过如上所述地分割构成后扶手15,能够把右侧后扶手29和左侧后扶手30的转动范围抑制得较窄,能够提高组装时和收纳时的作业性。并且,即使在后扶手15的宽度大于右扶手13或左扶手14的宽度的情况下,即,轿厢宽度大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应对。
另外,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图16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其表示在轿厢宽度大的情况下的扶手装置12的结构。在图15中,在轿厢上架6的左侧端部上表面设置有呈大致Z字状的垫高件31。而且,收纳状态下的扶手装置12的左扶手14的纵柱17水平地载置在该垫高件31和右扶手13上。即,垫高件31具有与右扶手13的厚度相同的高度,并配置在收纳状态下的左扶手14的纵柱17的下方位置。
这里,当在轿厢宽度大的情况下不设置上述垫高件31时,如图16所示,在扶手装置12的收纳状态下,左扶手14发生倾斜。因此,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把收纳状态下的扶手装置12水平地配置在轿厢上架6上,可把扶手装置12的厚度抑制成仅为右扶手13的厚度和左扶手14的厚度之和,还能防止与轿厢上设备产生干扰。并且,由于可将左扶手14保持为水平,因而在轿厢升降时也稳定,不用担心会产生振动和振动音等噪音。另外,其他方面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和效果。
实施例3
图17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D部详细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视图。在图17至图19中,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的前侧、即电梯的登梯侧具有与实施例1和2相同的结构,并配备有:设在轿厢上架6上的安装件22;以及设在纵柱17的下端部的下销20和上销21。
另一方面,在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的后侧、即在电梯登梯侧的相反侧配备有:立设在轿厢上架6的后梁11的端部的连接部32;和设在纵柱17的下端部的下销33。这里,连接部32由安装件34构成,该安装件34的横截面呈大致コ字状,并且该安装件34配置成使コ字状部的敞开端在俯视图中朝向轿厢的中央部,在具有预定间隔地相互对置的平行板上形成有引导孔34a,该引导孔34a由以上下方向为度方向的长孔构成。并且,下销33具有与实施例1和2中的下销20相同的结构,其设置成:其长度方向配置在轿厢的进深方向上,并且两端部从纵柱17的前侧侧面和后侧侧面突出预定距离。即,在登梯侧的相反侧没有设置与实施例1和2中的上销21和止动槽22b相当的部件。
如上所述,通过仅在登梯侧配备上销21和形成于安装件22的止动槽22b,可减轻电梯维护作业人员实施的、扶手装置12的组装作业和收纳作业。即,在收纳扶手装置12时,维护作业人员在提升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并将其折叠到轿厢的内侧时,如图17所示,仅通过提升登梯侧的纵柱17,就能使右扶手13和左扶手14处于可折叠的状态。因此,能够用相当于右扶手13重量的大约一半的力来实施收纳作业。并且,在组装扶手装置12时,仅在登梯侧实施使上销21与止动槽22b卡合的作业即可,即使在井道内昏暗的情况下等难以看到位于远离维护作业人员的位置的登梯侧相反侧的情况下,也不用担心会使作业性恶化。另外,其他方面具有与实施例1或2相同的结构和效果。
实施例4
图20和图21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折叠动作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在图20和图21中,在电梯的轿厢室1内,在前侧和后侧这两侧,形成有轿厢出入口(未作图示),开闭该轿厢出入口的轿厢门8和驱动轿厢门8开闭的轿厢门驱动装置7也分别设在轿厢上架6的前侧和后侧。即,图20和图21所示的电梯是在轿厢室1的直线方向上形成有两个轿厢出入口的双出入口电梯。
并且,扶手装置12的右扶手13、左扶手14以及后扶手15可自由拆装地设在轿厢的上部,并构成为相对于轿厢可前后调转方向地安装。即,构成为使下销20可自由拆装地设在纵柱17上,通过取下下销20可将扶手装置12从安装件22上拔下。另外,纵柱17和安装件22配置成:即使使扶手装置12的方向调转180度,也能将纵柱17安装在安装件22上。另外,在设于轿厢上架6上的安装件22中,在设于前梁10和后梁11的所有安装件22上都形成有止动槽22b。另一方面,在纵柱17的所有下端部都可自由拆装地设有下销20,并且仅在登梯侧,即仅在没有安装支撑后扶手15的转动装置26和卡定装置27的一侧的纵柱17的下端部,可自由拆装地设有上销21。
通过具有该结构,可根据各楼层的轿厢登梯方向自由设定扶手装置12的配置,可容易地应用于双出入口电梯。并且,即使在登梯方向不同的情况下,也能使用共同的扶手装置12,因而可实现扶手装置12的构成部件的通用化,可实施种类削减和成本削减。另外,其他方面具有与实施例1至3中的任一方相同的结构和效果。
实施例5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23是图22所示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主视图,是实施例5中的与图4和图5相当的图。在图22和图23中,在纵柱17的下端部设有贯通孔17a,该贯通孔17a的轴向位于与下销20和上销21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另外,该贯通孔17a形成为在扶手装置12的组装状态下配置在安装件22的引导孔22a的上部。
另外,35是防止组装状态下的扶手装置12的纵柱17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浮起防止单元。该浮起防止单元35由具有预定长度的销35a和一端部与销35a连接的链35b构成,链35b的另一端部通过螺栓36固定在侧梁9a上。并且,在扶手装置12的组装状态下,销35贯穿插入在形成于安装件22的引导孔22a的上部和形成于纵柱17的下端部的贯通孔17a中。
通过具有该结构,即使在电梯维护作业时力朝上方作用于扶手装置12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防止扶手装置12浮起,而不会使浮起防止单元35的销35a移动到引导孔22a的上缘部的上方。另外,其他方面具有与实施例1至4中的任一方相同的结构和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仅通过使设在右扶手和左扶手的纵柱的下端部的上销从上方与设在轿厢上架上的止动槽卡合,就能防止组装状态下的扶手装置倾倒,因而维护作业人员在轿厢上实施的扶手装置的组装作业和收纳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可使扶手装置简化,因此可构成便宜的扶手装置。
Claims (8)
1.一种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在电梯维护作业时立起在轿厢的上部,并且在不需要时折叠收纳在上述轿厢的上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包括:
轿厢上架,其配置在轿厢室的上表面的上方,该轿厢上架由以下部分构成:左右两侧的侧梁,它们配置在上述轿厢的进深方向上;前梁,其将上述侧梁的前侧端部之间在上述轿厢的宽度方向上连接起来;以及后梁,其将上述侧梁的后侧端部之间在上述轿厢的宽度方向上连接起来;
扶手装置的右扶手和左扶手,它们配置在上述轿厢上部的右侧和左侧,并在上述轿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具有纵柱;
上销和下销,它们设在各上述纵柱的下端部,在上述扶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该上销和下销上下配置;以及
连接部,其设在上述前梁的左右各端部以及上述后梁的左右各端部,在该连接部上可自由转动地连接有上述纵柱的下端部;
上述连接部具有:
引导部,其与上述上销和上述下销中的一方卡合,以将上述纵柱沿上下方向引导预定距离;以及
限制部,通过使上述上销和上述下销中的另一方从上方与该限制部卡合,来在上述扶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限制上述纵柱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部包括具有预定间隔地立设的平行板,在上述平行板之间配置有扶手装置的纵柱的下端部,并且在上述各平行板上形成有:引导部,其由长度方向位于上下方向、并有游隙地贯穿配置有上销和下销中的一方的长孔构成;以及限制部,其由在上方开口的槽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扶手装置还包括:后扶手,其可自由转动地设于右扶手和左扶手中的至少一方,并配置在上述轿厢上部的后侧;
在上述扶手装置的收纳状态下,在上述右扶手和上述左扶手中的一方上载置有另一方,并且上述后扶手收纳在上述右扶手和上述左扶手的厚度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扶手装置的收纳状态下,右扶手和左扶手中的一方所具有的前侧和后侧的纵柱载置在上述轿厢上架的前梁和后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还具有设置于上述轿厢上架的左侧端部上表面的呈大致Z字状的垫高件,该垫高件具有与右扶手的厚度相同的高度,
在扶手装置的收纳状态下,上述左扶手载置于上述垫高件与上述右扶手,由此,上述右扶手和上述左扶手水平地配置在上述轿厢上架之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扶手装置可自由拆装地设在轿厢的上部,并且相对于上述轿厢可前后调转方向地安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还具有浮起防止单元,该浮起防止单元限制组装状态下的扶手装置的纵柱沿上下方向移动。
8.一种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在电梯维护作业时立起在轿厢的上部,并且在不需要时折叠收纳在上述轿厢的上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包括:
轿厢上架,其配置在轿厢室的上表面的上方,该轿厢上架由以下部分构成:左右两侧的侧梁,它们配置在上述轿厢的进深方向上;前梁,其将上述侧梁的前侧端部之间在上述轿厢的宽度方向上连接起来;以及后梁,其将上述侧梁的后侧端部之间在上述轿厢的宽度方向上连接起来;
扶手装置的右扶手和左扶手,它们配置在上述轿厢上部的右侧和左侧,并在上述轿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具有纵柱;
上销和下销,在上述扶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该上销和下销上下配置;以及
连接部,其设在上述前梁的左右各端部以及上述后梁的左右各端部,在该连接部上可自由转动地连接有上述纵柱的下端部;
上述连接部具有:
引导部,其与上述上销和上述下销中的一方卡合,以将上述纵柱沿上下方向引导预定距离;以及
限制部,通过使上述上销和上述下销中的另一方从上方与该限制部卡合,来在上述扶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限制上述纵柱的转动,
上述上销和上述下销中的上述一方设置在各上述纵柱的下端部,
上述上销和上述下销中的上述另一方仅设在配置于登梯侧的上述纵柱的下端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5/017133 WO2007032080A1 (ja) | 2005-09-16 | 2005-09-16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31494A CN101031494A (zh) | 2007-09-05 |
CN101031494B true CN101031494B (zh) | 2010-08-25 |
Family
ID=37864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3337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31494B (zh) | 2005-09-16 | 2005-09-16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925581A4 (zh) |
JP (1) | JPWO2007032080A1 (zh) |
CN (1) | CN101031494B (zh) |
WO (1) | WO200703208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69611A (zh) * | 2017-03-09 | 2018-09-25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用于电梯的可移动维护组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85266A (ja) * | 2007-05-16 | 2008-11-27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かご上作業用安全装置 |
JP5033496B2 (ja) * | 2007-06-13 | 2012-09-2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装置 |
JP2011037589A (ja) * | 2009-08-11 | 2011-02-24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
CN102020172A (zh) * | 2010-11-30 | 2011-04-20 |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电梯的轿厢中扶手的设置结构 |
CN102249127A (zh) * | 2011-07-01 | 2011-11-23 | 浙江爱圣博楼道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楼道电梯的安全扶手结构 |
ES2583803T3 (es) * | 2011-10-13 | 2016-09-22 | Inventio Ag | Ascensor |
CN103420256B (zh) * | 2012-05-23 | 2016-05-18 | 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 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和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方法 |
JP5878882B2 (ja) * | 2012-05-23 | 2016-03-08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設置方法 |
DE112015006696T5 (de) * | 2015-07-15 | 2018-03-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ufzugsvorrichtung |
JP6515855B2 (ja) * | 2016-04-05 | 2019-05-22 |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装置 |
JP6584691B2 (ja) * | 2016-10-27 | 2019-10-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装置 |
ES2944539T3 (es) | 2016-11-15 | 2023-06-22 | Inventio Ag | Cabina de ascensor |
CN107082342B (zh) * | 2017-06-30 | 2022-10-25 | 南通兴华达高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平衡补偿链的导向装置 |
JP6673609B2 (ja) * | 2018-01-10 | 2020-03-2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かご上手摺 |
EP3560877A1 (en) | 2018-04-27 | 2019-10-30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car fr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20629A (ja) * | 1989-06-19 | 1991-01-29 |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 照度分布計算装置 |
CN1247428C (zh) * | 2001-04-17 | 2006-03-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厢及其电梯装置 |
JP4276941B2 (ja) * | 2001-08-27 | 2009-06-10 |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 | エレベータかご上での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保守に用いる安全装置 |
EP1500623B1 (en) * | 2002-05-01 | 2012-05-30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On-cage handrail for elevator |
JP4316984B2 (ja) * | 2003-10-29 | 2009-08-19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装置 |
-
2005
- 2005-09-16 CN CN2005800333742A patent/CN10103149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9-16 WO PCT/JP2005/017133 patent/WO200703208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9-16 EP EP05783678A patent/EP192558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9-16 JP JP2006542909A patent/JPWO2007032080A1/ja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69611A (zh) * | 2017-03-09 | 2018-09-25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用于电梯的可移动维护组件 |
CN108569611B (zh) * | 2017-03-09 | 2021-09-03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用于电梯的可移动维护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925581A1 (en) | 2008-05-28 |
EP1925581A4 (en) | 2012-12-19 |
WO2007032080A1 (ja) | 2007-03-22 |
CN101031494A (zh) | 2007-09-05 |
JPWO2007032080A1 (ja) | 2009-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31494B (zh)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
CN102561347B (zh) | 立柱伸缩式打桩机 | |
US5459964A (en) | Stepped grandstands with telescopic elements | |
RU2445220C2 (ru) | Вагон для перевозки дорожных автомобилей с подвижными опорными плоскостями между позицией перевозки и позицией движения между вагонами, а также поезд, составленный из таких вагонов | |
KR102249325B1 (ko) | 휴대가 용이한 차량용 휠체어 리프트 | |
CN216198153U (zh) | 一种臂架装置及含此臂架装置的养护台车 | |
CN101549782B (zh) | 运车折叠箱 | |
CN201254363Y (zh) | 运车折叠箱 | |
CN110373995A (zh) | 一种上承式铁路拱桥过墩桥检车 | |
EP0105333A1 (en) | Auxiliary step for wheelchair lift | |
CN111576761A (zh) | 一种可收缩折叠式扶梯 | |
RU42421U1 (ru) | Пандус (варианты) | |
CN109318976A (zh) | 儿童推车 | |
CN110962726A (zh) | 一种车辆运输车 | |
KR100866193B1 (ko) | 엘리베이터의 칸 상의 핸드레일 장치 | |
US6694677B2 (en) | Transportable podium | |
US1108634A (en) | Framework of double-decked vehicles. | |
CN218542133U (zh) | 一种组合登顶梯 | |
CN213683430U (zh) | 一种树状伸缩导轨式立体车库的限位装置 | |
CN110373996B (zh) | 一种公路桥梁施工用空走车 | |
CN216582137U (zh) | 储运设备及其扶手栏杆装置 | |
JPH0444758Y2 (zh) | ||
CN216069814U (zh) | 一种移动疫苗接种车车载伸缩踏板 | |
CN216072817U (zh) | 一种智能自升式塔吊司机过道 | |
KR102158067B1 (ko) | 피크닉 테이블용 벤치 폴딩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25 Termination date: 20140916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