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5716A - 音频输出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音频输出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05716A CN101005716A CNA2006101719243A CN200610171924A CN101005716A CN 101005716 A CN101005716 A CN 101005716A CN A2006101719243 A CNA2006101719243 A CN A2006101719243A CN 200610171924 A CN200610171924 A CN 200610171924A CN 101005716 A CN101005716 A CN 1010057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ement plate
- transducer
- audio
- vibration
- vibration reinforc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 H04R7/045—Plane diaphragms using the distributed mode principle, i.e. whereby the acoustic radiation is emanated from uniformly distributed free bending wave vibration induced in a stiff panel and not from pistonic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音频输出装置,用于将输入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音频并将该音频输出,包括:第一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二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一换能器,用于使第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一换能器放置在第一振动增强板中;以及第二换能器,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二换能器放置在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该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的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含有关于2005年10月20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5-305566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被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音频输出装置和方法,尤其是涉及能够精确再现输入的音频的音频输出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换能器(transducer)通过使盘形平板(振动增强板)振动而输出音频的音频输出装置,已广为人知。这种音频输出装置能比锥形音频输出装置在更广的范围内播放声音,因此具有悦耳地点(最佳听音范围)较广的优点。
为了更准确地再现输入的音频,需要音频输出装置具有尽可能平坦(flat)的频率特性。也就是说,当对于每个频率来说其音量(音频电平(level))都具有相同恒定值的音频的音频信号输入到音频输出装置并被再现时,通过音频输出装置再现的音频的每个频率的音量(音频电平)越靠近恒定状态,音频输出装置就越能精确地再现输入的音频。
在采用现有技术的音频输出装置中,为了尽可能平坦地实现频率特性,根据振动增强板的能量传输参数的分析结果,改变换能器在振动增强板中的位置(参见,例如,PCT日语翻译专利申请公开No.2003-522426)。
此外,有一种已知装置,其中,为了降低在相干频率出现的特征点,振动增强板中所设置的两个换能器被分开一段距离,该距离是振动增强板的相干频率的半波长(参见,例如,PCT日语翻译专利申请公开No.2002-532038)。还有一种已知装置,其中小振动增强板和比小振动增强板大的大振动增强板相互重叠,通过利用相同激励器(exciter)驱动这些振动增强板来再现宽频带宽度的音频(参见,例如,PCT日语翻译专利申请公开No.2002-505814)。
发明内容
然而,音频输出装置的频率特性取决于音频输出装置的振动增强板的特性以及振动增强板中所设置的换能器的位置。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很难在音频输出装置输出的音频的整个频带宽度内获得平坦的频率特性,因此,很难精确地再现输入的音频。
也就是说,当使振动增强板振动时,会出现多个振动频率的振动。因此,不可能通过只改变换能器在振动增强板中的位置而只使所需振动频率的振动出现。因此,不可能在音频输出装置输出的音频的整个频带宽度内获得平坦的频率特性。
当通过只改变换能器在振动增强板中的位置来放大或减弱音频输出装置输出的音频的预定频带宽度的音量时,不可能只放大或减弱所需频带宽度的音量而不影响预定频带宽度附近的频带宽度的频率特性。
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了上述情况。本发明希望更精确地再现输入的音频并更容易地调整所需频带宽度的音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输出装置,用于将输入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音频并将音频输出,所述音频输出装置包括:第一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二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一换能器,用于使第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一换能器连至第一振动增强板中;以及第二换能器,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二换能器连至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所述音频输出装置还可以包括滤波单元,用于使输入到第一换能器或第二换能器的音频信号分量中预定频带宽度的分量通过。
所述音频输出装置还可以包括增益调整单元,用于调整输入到第一换能器或第二换能器的音频信号的增益。
在所述音频输出装置中,第一振动增强板的尺寸可以与第二振动增强板的尺寸相同,利用第二振动增强板的中心作为参考的第二换能器的位置可以不同于利用第一振动增强板的中心作为参考的第一换能器的位置。
在所述音频输出装置中,第一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中的至少一种不同于第二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输出方法,用于将输入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音频并输出该音频,所述音频输出方法包括涉骤:把用于使第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的第一换能器连接到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的第一振动增强板中;把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的第二换能器连至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的第二振动增强板中,第二换能器连至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该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以及将音频信号输入到第一换能器以及第二换能器并通过使第一振动增强板和第二振动增强板进行振动来输出音频,使得第二振动增强板的振动激励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的振动激励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音频输出装置和音频输出方法中,用于使第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的第一换能器连接到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的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的第二换能器连接至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的第二振动增强板,第二换能器连接至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该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音频信号输入到第一换能器和第二换能器,并通过使第一振动增强板和第二振动增强板进行振动来输出音频,使得第二振动增强板的振动激励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的振动激励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输出装置,用于将输入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音频并输出该音频,所述音频输出装置包括:第一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二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一换能器,用于使第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一换能器连接至第一振动增强板中;以及第二换能器,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二换能器连至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位置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其中,第一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中的至少一种不同于第二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
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音频输出装置中,用于使第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的第一换能器连接到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的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的第二换能器连至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的第二振动增强板中,第二换能器连至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该位置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中的至少一种不同于第二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再现音频。尤其是,能够更加精确地再现输入的音频。此外,还能够更容易地调整所需频带宽度的音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屏式扬声器(screen speaker)装置的外表;
图2示出了框架的细节;
图3示出了主框架的细节;
图4示出了L字母形的角形部件;
图5示出了子框架的形状;
图6示出了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的细节;
图7示出了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的细节;
图8示出了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的形状;
图9示出了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的细节;
图10示出了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的细节;
图11示出了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的细节;
图12是示出了屏式扬声器装置的结构案例的框图;
图13A、13B以及13C示出了安置在振动增强板中的换能器的位置;
图14示出了输入到音频输入终端的音频信号;
图15示出了一种振动增强板的频率特性;
图16示出了一种振动增强板的频率特性;
图17示出了一种振动增强板的频率特性;
图18示出了屏式扬声器装置的频率特性;
图19示出了音频输出处理的流程图;
图20示出了安置在振动增强板中的换能器的位置;
图21A和21B示出了安装振动增强板的方法;
图22A和22B示出了安装振动增强板的方法;
图23示出了安置在振动增强板中的换能器的位置;以及
图24是示出了个人计算机结构实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之前,先在下面讨下权利要求中的特征和本发明实施例里公开的具体元件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描述是用来确保在说明书中描述支持所请求保护的发明的实施例。因此,即使在下述实施例中的元件没有被描述为与本发明的特定特征相关,也不意味着该元件与权利要求中的该特征不相关。相反,即使在这里将元件描述为与权利要求中的特定特征相关,也不意味着该元件与权利要求中的其他特征不相关。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音频输出装置,包括:第一振动增强板(例如,图1中的振动增强板31-1),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二振动增强板(例如,图1中的振动增强板31-2),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一换能器(例如,图1中的换能器41-1和换能器41-2),用于使第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一换能器与第一振动增强板相连;以及第二换能器(例如,图1中的换能器42-1和换能器42-2),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二换能器位于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音频输出装置还可以包括滤波单元(例如,图12中的滤波处理器122),用于使输入到第一换能器或第二换能器的音频信号分量中的预定频带宽度的分量通过。
音频输出装置还可以包括增益调整单元(例如,图12的增益调整器123),用于调整输入到第一换能器或第二换能器的音频信号的增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包括步骤:把使第一振动增强板(例如,图1中的振动增强板31-1)根据音频信号振动的第一换能器(例如,图1的换能器41-1和换能器41-2)连接到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用于输出作为被振动结果的音频;把使第二振动增强板(例如,图1中的振动增强板31-2)根据音频信号振动的第二换能器(例如,图1中的换能器42-1和换能器42-2)连接到第二振动增强板中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二换能器连接到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以及向第一换能器和第二换能器输入音频信号,并通过使第一振动增强板和第二振动增强板振动而输出音频(例如,图19中的步骤S14和步骤S15),以致于第二振动增强板的振动激励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的振动激励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音频输出装置,包括:第一振动增强板(例如,图20中的振动增强板201-1),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二振动增强板(例如,图20中的振动增强板201-2),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第一换能器(例如,图20中的换能器202-1和换能器202-2),用于使第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振动,第一换能器连接到第一振动增强板中;以及第二换能器(例如,图20中的换能器203-1和换能器203-2),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振动,第二换能器连接到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位置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其中,第一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于第二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所采用的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屏式(独立式、单板屏)扬声器装置11。屏式扬声器装置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音频输出装置的一个例子,其起到了扬声器和屏的作用。
屏式扬声器装置11包括基座21、轮子22A到22D、装置支座23A到23D、框架24,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A和25B、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1到26B-3、振动增强板31-1到31-3以及换能器42-1、42-2、43-1和43-2。
基座21由例如强度足以支撑框架24的材料制成,诸如铁、铝、镁或钛。在图1中基座21的下部,轮子22A到22D(轮子22D未示出)安置在四角。此外,在其附近,安置了装置支座23A到23D(装置支座23C和23D未示出)。例如,当用户推动放在房间内的屏式扬声器装置11时,轮子22A到22D中的每一个转动,这就使屏式扬声器装置11能够在推动的方向上移动。此外,装置支座23A到23D中的每一个接触地面,进而支撑着屏式扬声器装置11。
也就是说,用户能够移动屏式扬声器装置11并把它放置在所需位置。
在基座21上方,例如,通过焊接固定框架24,并且将框架24以直立的方式安装到基座21上。
虽然稍后将描述细节,框架24固定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A和25B和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1到26B-3,其中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A和25B用于在重力方向上(图1中向下)固定振动增强板31-1到31-3,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1到26B-3用于在图1的前后方向上固定振动增强板31-1到31-3。通过这些支座,可拆卸地安装振动增强板31-1到31-3。
也就是说,振动增强板31-1的重量由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A支撑,而其前后由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1到26B-1支撑。与振动增强板31-1类似,振动增强板31-2的重量由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B支撑,而其前后由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2到26B-2支撑。振动增强板31-3由框架24的上部支撑,而其前后由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3和26B-3支撑。
如上所述,由于振动增强板31-1到31-3的每一个都在垂直方向上沿着框架24可拆卸地安装,所以屏式扬声器装置11起到了距地面预定高度的屏的作用。
此外,振动增强板31-1到31-3在垂直方向上并排放置,使得振动增强板31-2位于和收听从屏式扬声器装置11输出的音频的听众耳朵相同的高度(图1中垂直方向上的高度)。
振动增强板31-1到31-3由石膏板、诸如MDF(中等密度纤维板)的木材、铝板、炭、诸如压克力的树脂、或诸如玻璃的材料组成,以使其成为板形。振动增强板31-1到31-3还可以由组合(层压)了不同材料的复合材料组成。
此外,在图1中换能器41-1和41-2在水平方向上并排安装在振动增强板31-1中。在图1中换能器42-1和42-2在水平方向上并排安装在振动增强板31-2中。在图1中,在振动增强板31-1和31-2中安装换能器,使得从换能器42-1到换能器42-2的距离,比从换能器41-1到换能器41-2的距离短。此外,在图1中换能器43-1和43-2在垂直方向上并排安装在振动增强板31-3中。在每一个振动增强板31-1到31-3上安装的换能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三个或更多。
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例如,因为由诸如放大器的声源(未示出)驱动的换能器41-1和41-2、42-1和42-2、以及43-1和43-2,使振动增强板31-1到31-3分别响应从声源输入的音频信号而振动,所以每个振动增强板31-1到31-3输出音频。即,屏式扬声器装置11起到了将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的扬声器的作用。
此外,根据振动增强板31-1到31-3的振动特性,换能器41-1和41-2、42-1和42-2、以及43-1和43-2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预定位置。
在图1的例子中,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安装了三个振动增强板,即,振动增强板31-1到31-3。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振动增强板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三个,并且可以可拆卸地安装一个或多个振动增强板。也就是说,用户能够通过在垂直方向上自由组合振动增强板而把屏式扬声器装置11设置到所需高度。
在图1的例子中,尺寸相同的振动增强板31-1到31-3在图1中的垂直方向上并排安置。另外,还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或倾斜方向上并排安置它们。然而,优选地,并排安置振动增强板31-1到31-3,使得从振动增强板31-1到31-3中的每一个输出的音频能够同时传到听众的左右耳。
因此,例如,当听众站在图1中的垂直方向并且该听众从正面看到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位置收听输出的音频时,优选地,如图1所示,在垂直方向上并排安置振动增强板31-1到31-3。
在下列说明中,当不需单独区分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A和25B时,将其简称为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当不需单独区分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1到26B-3时,将其简称为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当不需单独区分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1到26A-3时,将其简称为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当不需单独区分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B-1到26B-3时,将其简称为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B。
以下,当不需单独区分振动增强板31-1到31-3时,将其简称为振动增强板31。此外,以下,当不需单独区分换能器41-1和41-2时,将其简称为换能器41。当不需单独区分换能器42-1和42-2时,将其简称为换能器42。当不需单独区分换能器43-1和43-2时,将其简称为换能器43。
接着,将参照图2给出框架24的详细说明。图2上部的框图示出从图1的正面(前面)观看图1中所示的框架24的情形。图2下部的框图示出从图1上方观看图1中所示的框架24的情形。如图2下部的框图中所示,用于固定振动增强板31-1到31-3的框架24的横截面具有字母U的形状。
如图2上部的视图所示,框架24包括主框架51A到51F以及子框架52A到52F。
每个主框架51A到51F都由例如金属的材料构成。由于主框架51D和基座21是通过焊接固定的,所以框架24直立在基座21上。
主框架51A到51F中的每一个在预定位置处都提供长孔(或圆孔),以便子框架52A到52F中的每一个都能被自由安置。在预定位置处提供这些长孔,以便可以均匀地分隔主框架51A到51F。例如,当放大观看部分主框架51(主框架51A到51F)时,在主框架51中,如图3中所示,以预定的间隔隔开水平长孔53-1到53-4。
也就是说,在框架24中,如图2所示,主框架51A到51F之中的在图中水平方向上的主框架51A到51D中的每一个都提供垂直的长孔,而垂直方向上的主框架51E和主框架51F提供水平的长孔。
主框架51E和51F是L字母型角形部件,并通过例如焊接的方式固定到主框架51A到51D中的每一个上,主框架51A到51D是直部件。例如,在框架24中,如图4中所示,由于直主框架51A和L字母形主框架51E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以其横截面具有字母U的形状,如图2下侧示出的。
也就是说,由于框架24具有字母U的形状,在图2中可以从正面,也可以从右侧和左侧使用每个主框架51E和51F中提供的长孔(稍后将描述其细节)。
图5中所示的子框架52(子框架52A到52F),能够使用例如螺钉和螺母这样的扣件(fastener)而被固定到每个主框架51A到51F中提供的长孔中。子框架52A到52F分别利用扣件安装到主框架51A到51F上。
也就是说,通过拆卸扣件,用户能够分别自由地拆卸安装到主框架51A到51F上的子框架52A到52F中的一个。此外,新子框架52G(未示出)也能利用扣件自由地安装到每个主框架51A到51F上。
通过把子框架52A到52F分别安装到主框架51A到51F上,可以增加框架24的强度。此外,还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改变音质,即,改变振动增强板31的尺寸,以及根据振动增强板31的谐振点限制振动增强板31,即,通过抑制将要被输出的音频频率的谐振点,降低声音的失真。由于每个子框架52A到52F从后面支撑着换能器41-1和41-2、42-1和42-2、以及43-1和43-2,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把振动传递给每个振动增强板31-1到31-3。
也就是说,提供每个子框架52A到52F用来,例如,抑制音频谐振点的峰值或转移谐振点频率。
以上面描述的方式,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主框架51A到51F上分别安装有子框架52A到52F。所以,屏式扬声器装置11能够可靠地输出从低频到高频的音频。
在下列描述中,当不需单独区分主框架51A到51F时,将其简称为主框架51。当不需单独区分子框架52A到52F时,将其简称为子框架52。
在上述例子中,假定框架24由6个主框架51A到51F以及6个子框架52A到52F组成。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提供任意所需数量的主框架51和子框架52,而且,每个主框架51和子框架52都能够安装到任何所需位置。
此外,还可以在相对于主框架51倾斜的方向上安装子框架52。而且,子框架52除了以直线形形成外,还可以以例如字母L形、字母T形、或字母U形形成。
接下来,参照图6和7给出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的细节说明。图6是当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固定到框架24的主框架51上时得到的透视图。图7示出了从上面看图6的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和主框架51的情形。
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由,例如,诸如金属的材料形成。如图6所示,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由L字母形角形部件形成。为L字母形角形部件提供能安进主框架51中提供的长孔内的螺钉61A和61B。
如图7所示,在框架24中,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的每个螺钉61A和61B安进了主框架51的预定长孔内。分别用螺母62A和62B固定所安装的螺钉61A和61B。
也就是说,在框架24中,在L字母形角形部件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内提供的螺钉61A和61B,利用螺母62A和62B被固定到主框架51,从而在重力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支撑振动增强板31。因此,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由于振动增强板31在重力方向上由承重振动增强板支座25支撑着,所以振动增强板31不会在重力方向上下落。
接下来,参照图8到11给出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的细节说明。
在图8中,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由例如金属的材料制成。以字母U的形状形成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并将其可拆卸地安装到框架24上。
如图9到11所示,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在前后方向上支撑振动增强板31,振动增强板31被采用字母U形结构的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和26B夹住。
图9到11示出了从上方观看图1中的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情形。
如图9所示,例如,在每个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和26B中提供预定数量的螺钉(未示出),所述螺钉能够安装在框架24(的主框架51)中提供的长孔内。这些螺钉能被安装到主框架51的长孔内,并由若干螺母(在图9的例子中,螺母73A和73B)固定,螺母数量与螺钉的数量相应。
当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和26B夹住振动增强板31时,它们夹住振动增强板31以及预定形状的减震部件(在图9中,减震部件71A、71B、72A和72B),使振动增强板31被进一步夹紧。
每个减震部件71A、71B、72A和72B由例如诸如氨基甲酸酯(海绵)或橡胶的材料制成。根据所需音质和音量可以从高到低地调整其硬度。减震部件71A和71B安置在振动增强板31之前,而减震部件72A和72B安置在振动增强板31背面,使得吸收对振动增强板31的撞击以保护振动增强板31。
也就是说,减震部件71A、71B、72A和72B用于缓冲振动增强板31或框架24,以利于振动增强板31的振动和音频的生成。
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当想要拆下振动增强板31时,如图10所示,通过从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中提供的螺钉74A上拆下螺母73A,并使变得可自由移动的螺钉74A在水平方向上沿着主框架51的长孔滑动,将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移动到图10中的右侧。同样,类似地,通过从螺钉74B上拆下螺母73B,并使螺钉74B在水平方向上沿着主框架51的长孔滑动,将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B移动到图10中的左侧。
此时,由于振动增强板31处于能够容易地从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上拆下的状态,所以用户能够容易地拆下振动增强板31。
此外,如图11所示,除了使每个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和26B在水平方向上滑动以外,用户可以在拆下前后振动增强板支座26A和26B之一之后拆下振动增强板31。
如上所述,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由于振动增强板31能够被自由拆卸,所以用户能够将振动增强板31的厚度(深度)改为所需厚度。
图12是示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结构实例的框图。对应于图11中那些部件的图12中的部件,以相同的参考标号指定,并在适当的地方省略其描述。在图12中,省略了图1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等的说明。
屏式扬声器装置11包括音频输入终端101、控制器102、信号处理器103、以及换能器41-1和41-2、42-1和42-2、以及43-1和43-2。
音频输入终端101连接至播放装置、收音机、麦克风等等,该播放装置用于从CD(光盘)、DVD(数字视频盘)等播放音频。音频输入终端101,把从所连接的播放装置、收音机、麦克风等提供的音频信号提供到信号处理器103。例如,向音频输入终端101输入2信道和5.1信道之一的音频信号中的音频信号。
控制器102生成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每个振动增强板31输出的音频的增益,并将所述控制信号提供到信号处理器103。
信号处理器103由例如DSP(数字信号处理器)、MPU(微处理单元)等组成。在控制器102的控制下,信号处理器103对从音频输入终端101输入的音频信号执行预定处理,并将经由处理获得的音频信号提供到换能器41-1和41-2、42-1和42-2、以及43-1和43-2。
根据信号处理器103提供的音频信号,换能器41-1和41-2、42-1和42-2、以及43-1和43-2中的每一个使其中安置了换能器41-1和41-2、42-1和42-2、以及43-1和43-2的振动增强板31振动。结果,振动增强板31输出音频。
信号处理器103包括延迟处理器121、滤波处理器122以及增益调整器123。
延迟处理器121包括延迟处理器141-1到141-3。每个延迟处理器141-1到141-3对从音频输入终端101提供的音频信号执行致使其延迟预定延迟量的处理(延迟处理),并将已经执行了延迟处理的音频信号提供到滤波处理器122。
滤波处理器122包括滤波处理器142-1到142-3。每个滤波处理器142-1到142-3对从每个延迟处理器141-1到141-3中所提供的音频信号执行滤波处理,该处理利用滤波器,诸如FIR(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和IIR(无限冲激响应)滤波器,使预定频带宽度的音频信号通过或被阻塞。每个滤波处理器142-1到142-3向增益调整器123提供已执行滤波处理的音频信号。
增益调整器123包括增益调整器143-1到143-3。根据从控制器102提供的控制信号,每个增益调整器143-1到143-3对每个滤波处理器142-1到142-3提供的音频信号执行增益调整处理,该处理用于根据输入的音频信号调整增益,还用于限制将要输出的音频信号的音频电平的范围。
增益调整器143-1将执行过增益调整处理的音频信号提供到换能器41-1和41-2。增益调整器143-2将执行过增益调整处理的音频信号提供到换能器42-1和42-2。增益调整器143-3将执行过增益调整处理的音频信号提供到换能器43-1和43-2。
在下列描述中,当不需单独区分延迟处理器141-1到141-3时,将其简称为延迟处理器141。当不需单独区分滤波处理器142-1到142-3时,将其简称为滤波处理器142。当不需单独区分增益调整器143-1到143-3时,将其简称为增益调整器143。
在前面假定了每个延迟处理器141、滤波处理器142、以及增益调整器143对提供到每个换能器41-1和41-2、42-1和42-2、以及43-1和43-2的音频信号执行预定处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必执行所有的处理,例如,对音频信号仅执行由延迟处理器141执行的延迟处理。
在上述例子中,为了帮助理解所述描述,延迟处理器121具有延迟处理器141-1到141-3,滤波处理器122具有滤波处理器142-1到142-3,而增益调整器123具有增益调整器143-1到143-3。或者,一个处理器(例如,延迟处理器121、滤波处理器122、或增益调整器123)能够执行每个处理。
如图1所示,屏式扬声器装置11包括3个振动增强板31-1到31-3,并且每个振动增强板31的换能器安装的位置不同。
例如,当在垂直方向上(图1中的上下方向)振动增强板31的长度标为H,而在水平方向上(图1中的左右方向)其长度标为W时,换能器安置在图13A、13B、以及13C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上的位置处。图13A示出了安置在振动增强板31-1中的换能器41的位置。图13B示出了安置在振动增强板31-2中的换能器42的位置。图13C示出了安置在振动增强板31-3中的换能器43的位置。
在图13A中,换能器41-1安置在振动增强板31-1上的从换能器41-1到振动增强板31-1左端的距离是(1/4)W、而从换能器41-1到振动增强板31-1上端的距离是(1/2)H的位置。换能器41-2安置在从换能器41-2到振动增强板31-1右端的距离是(1/4)W、而从换能器41-2到振动增强板31-1上端的距离是(1/2)H的位置。
也就是说,换能器41-1和41-2以这种隔开(1/2)W的距离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并排安置在振动增强板31-1中。
此外,如图13B所示,换能器42-1安置在从换能器42-1到振动增强板31-2左端的距离为(1/3)W、从换能器42-1到振动增强板31-2上端的距离为(1/2)H的位置。换能器42-2安置在从换能器42-2到振动增强板31-2右端的距离为(1/3)W、从换能器42-2到振动增强板31-2上端的距离为(1/2)H的位置。
也就是说,换能器42-1和42-2以这种隔开(1/3)W的距离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并排安置在振动增强板31-2中。
如图13C所示,换能器43-1安置在从换能器43-1到振动增强板31-3左端的距离为(1/2)W、从换能器43-1到振动增强板31-3上端的距离为(1/3)H的位置处。换能器43-2安置在从换能器43-2到振动增强板31-3左端的距离为(1/2)W、从换能器43-2到振动增强板31-3下端的距离为(1/3)H的位置。
也就是说,在振动增强板31-3中,换能器43-1和43-2以这种隔开(1/3)H的距离的方式并排安置在垂直方向上。
图13A到13C中示出的每个振动增强板31-1到31-3中由,例如,垂直方向上长度(尺寸H)为745mm、水平方向上长度(尺寸W)为910mm、而厚度(图13中的深度)为5mm的板形MDF构成。
如上所述,即使将振动增强板31-1到31-3的材料和尺寸制成相同的,通过将换能器在振动增强板31中的位置,其中使用预定位置(例如,振动增强板31的中心)作为参考,设置得每个振动增强板31不相同,也可以使每个振动增强板31-1到31-3中的振动激励位置不同。因此,每个振动增强板31-1到31-3振动,并且通过振动增强板31-1到31-3的振动而输出的音频的频率特性有所不同。
下面将参照图14到18给出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频率特性的说明。
如图14所示,例如,通过把扫描波形的音频信号输入到音频输入终端101(图12)以便于使音频从振动增强板31输出,以及通过测量所述的输出音频能够获得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频率特性,其中所述扫描波形的音量(音频电平)是定值、并且其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线性地改变。
在图14的例子中,在t0时刻,输入到音频输入终端101的音频信号的频率是20000Hz。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线性降低并在t1时刻变为20Hz。这种音频信号被输入到音频输入终端101并通过信号处理器103被提供给换能器41到43,以便于使音频从屏式扬声器装置11输出。接着,在测量所述音频时,获得图15到18所示的测量结果(频率特性)。
此时,进行下列假定。在信号处理器103中,不执行延迟处理、滤波处理、以及增益调整处理。此外,用于测量的每个振动增强板31-1到31-3按照图13A到13C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设置。每个振动增强板31的高度(图13的尺寸H)设为745mm。每个振动增强板31的宽度(图13的尺寸W)设为910mm。厚度(图13的深度)设为5mm。振动增强板31由MDF制成。
图15示出了振动增强板31-1的频率特性,其通过下述方式获得,即,测量通过使图13A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1根据图14所示的音频信号振动而由换能器41-1和41-2输出的音频。音频测量位置设在距图1中的振动增强板31-1的中心1m、朝向正面的位置。
在图15中,垂直轴示出了被测音频的音频电平(音量),而水平轴示出了被测音频的频率。在图15的例子中,可见63Hz附近的音频电平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以及63Hz附近的音频以大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的音量输出。此外,在3000Hz到8000Hz附近,音频电平的改变相对较小,并且与其他频带宽度相比获得了更平坦的频率特性。
此外,在150Hz和250Hz处,音频电平急剧改变,并且150Hz到250Hz处的音频电平与邻近频率的音频电平相比显著降低。类似地,在300Hz和500Hz处,音频电平也急剧改变,并且在300Hz到500Hz处的音频电平与邻近频率的音频电平相比显著降低。如上所述,当频带宽度的音频电平在特定宽度附近比附近频率的音频电平下降显著时,听众没有察觉低于该频率的附近音频电平的频带宽度的音频。
图16示出了振动增强板31-2的频率特性,其通过下述方式获得,即,测量通过使图13B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2根据图14中所示的音频信号振动而由换能器42-1和42-2输出的音频。音频测量位置设在距图1中的振动增强板31-2中心1m、朝向正面的位置。
在图16中,垂直轴示出了被测音频的音频电平(音量),而水平轴示出了被测音频的频率。在图16的例子中,在175Hz和300Hz处,音频电平急剧改变,并且175Hz到300Hz的音频电平与邻近频率的音频电平相比显著降低。在1000Hz到5000Hz附近,音频电平的改变相对较小,并且与其他频带宽度相比获得了更平坦的频率特性。
由于人的听觉对1000Hz到3000Hz附近的音频非常敏感,所以通过将安置在听众耳朵高度处(图1中上下方向的高度)的振动增强板31-2在1000Hz到3000Hz频率范围内的频率特性设置得比较接近平坦,听众就能够觉察出从屏式扬声器装置11输出的音频的频率特性接近于平坦。此外,同样地,当不从振动增强板31-1和31-3输出音频而只从振动增强板31-2输出音频时,类似地,听众能够觉察出从屏式扬声器装置11输出的音频的频率特性接近于平坦。
图17示出了振动增强板31-3的频率特性,其通过下述方式获得,即,测量通过使图13C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3根据图14中所示的音频信号振动而由换能器43-1和43-2输出的音频。音频测量位置设在距图1中的振动增强板31-3的中心1m、朝向正面的位置。
在图17中,垂直轴示出了被测音频的音频电平(音量),而水平轴示出了被测音频的频率。在图17的例子中,比照着图15和16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1和31-2的情形,标记音频电平随着频率的改变,200Hz附近(150Hz到300Hz)的音频电平高于邻近频率的音频电平。
图18示出了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频率特性,其通过下述方式获得,即,测量通过使图13A到13C所示的每个振动增强板31-1到31-3根据图14所示的音频信号同时振动而由每个换能器41、42和43输出的音频。音频测量位置设在距图1中的振动增强板31-2的中心1m、朝向正面的位置。
在图18中,垂直轴示出了被测音频的音频电平(音量),而水平轴示出了被测音频的频率。在图18的例子中,与图15到17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1到31-3的各个频率特性相比,音频电平的改变从整体上来看较小并接近于平坦。具体地讲,屏式扬声器装置11输出的音频的电平在50Hz到10000Hz处大约为27dBV。
例如,如上所述,图15和16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1和31-2的频率特性的音频电平比200Hz附近相邻的频率的音频电平低,但是图17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3的频率特性的音频电平比200Hz附近相邻的频率的音频电平高。结果,通过组合振动增强板31-1到31-3并同时输出音频,能够使屏式扬声器装置11在200Hz附近的音频电平几乎与相邻频率的音频电平相同,如图18所示。
如上所述,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通过组合输出音频的频率特性彼此不同的三个振动增强板31,能够使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频率特性更加平坦。确定安置在构成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三个振动增强板31的每一个中的换能器的位置,使得当从每个振动增强板31同时输出音频时,屏式扬声器装置11输出的音频的频率特性更为平坦。
此外,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通过只调整将要输入到预定的振动增强板31(中的换能器)的音频信号的增益,可以更容易地放大或减弱特定音频频带宽度的音频电平。
例如,由于图15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31-1在63Hz附近的音频电平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所以不对输入到连接至振动增强板31-2和31-3中的换能器的音频信号执行增益调整处理,而对输入到连接至振动增强板31-1中的换能器41的音频信号执行增益调整处理。因此,能够放大或减弱屏式扬声器装置11输出的音频在63Hz附近的音频电平。
在现有技术中,当放大或减弱音频输出装置输出的音频的预定频带宽度的音频电平时,通过下述方式调整所述频带宽度的音频电平,即,利用事先保存的滤波系数执行滤波处理,以便将想要调整的频带宽度的音频电平相对地放大或减弱预定量的音频电平。在这种情况下,音频输出装置需要滤波系数,该系数对于用以调整音频电平的每个调整量来说,甚至在相同频带时都是不同的。
相比较而言,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通过只对输入到连至振动增强板31中的换能器的音频信号执行增益调整处理,其中该振动增强板31的想要调整的频带宽度的音频电平是三个振动增强板31中最高的,就能够容易地调整所需频带宽度的音频电平。
此外,在屏式扬声器装置11中,通过只组合具有不同频率特性的多个振动增强板31,就能够使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频率特性更加平坦,而不需对音频信号执行滤波处理。因此,不会发生由于执行滤波处理所导致的音频信号的延迟。
而且,通过改变材料、安装方法、尺寸、或振动增强板的形状、安装到振动增强板31的换能器的位置、或者换能器的数量,能够容易地改变构成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每个振动增强板31的频率特性。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19的流程图给出屏式扬声器装置11将要执行的音频输出处理的说明。
当音频信号输入到音频输入终端101并被提供到延迟处理器141(延迟处理器141-1到141-3)时,开始音频输出处理。
当音频信号从音频输入终端101输入到延迟处理器141时,在步骤S11,延迟处理器141对从音频输入终端101提供的音频信号执行延迟处理,并将延迟后的音频信号提供到滤波处理器142。
在步骤S12,滤波处理器142对从延迟处理器141提供的音频信号执行滤波处理,用于通过或阻塞预定频带宽度的音频信号,并将已经执行过滤波处理的音频信号提供到增益调整器143。
在步骤S12,还可以对输入到每个滤波处理器142-1到142-3的每个音频信号执行相同的滤波处理,或者也可以执行不同的滤波处理。
例如,可以执行下列处理。对输入到滤波处理器142-1的音频信号,执行只通过频率高于5000Hz的音频信号的滤波处理。对输入到滤波处理器142-2的音频信号,执行只通过频率高于或等于500Hz或者低于或等于5000Hz的音频信号的滤波处理。对输入到滤波处理器142-3的音频信号,执行只通过频率低于500Hz的音频信号的滤波处理。
如上所述,在每个滤波处理器142中,通过执行只通过对于每个滤波处理器142来说都不相同的频带宽度的音频信号的滤波处理,每个振动增强板31能够只输出对于每个振动增强板31来说都不相同的预定频带宽度的音频。
因此,在随后阶段,通过利用每个增益调整器143只调整增益,就能够更容易地使屏式扬声器装置11输出的音频的频率特性更加平坦,以及能够调整所需频带宽度的音频的电平。在这种情况下,滤波处理器142只需要保存一个预定滤波系数,而不需要保存多个滤波系数。
当在步骤S12、S13中根据从控制器102提供的控制信号对音频信号执行滤波处理时,增益调整器143对从滤波处理器142提供的音频信号执行增益调整处理,用于限制要输出的音频信号的电平范围,并将信号提供到连接在振动增强板31中的换能器。
具体而言,增益调整器143-1将执行过增益调整处理的音频信号提供给换能器41-1和41-2。增益调整器143-2将执行过增益调整处理的音频信号提供给换能器42-1和42-2。增益调整器143-3将执行过增益调整处理的音频信号提供给换能器43-1和43-2。
在步骤S14,根据从每个增益调整器143-1到143-3提供的音频信号,换能器41到43分别使振动增强板31-1到31-3振动。
在步骤S15,换能器41、42和43分别使振动增强板31-1、31-2,和31-3进行振动,从而输出音频。于是,完成了音频输出处理。
分别在步骤S11到S13执行的延迟处理、滤波处理、以及增益调整处理,在不是特别需要的时候也可以不执行。
以上述方式,屏式扬声器装置11根据需要对输入的音频信号执行预定处理,并使每一个具有不同频率特性的多个振动增强板31中的根据音频信号振动,从而输出音频。
如上所述,通过使具有不同频率特性的多个振动增强板31中的每一个进行振动输出音频,能够使输出的音频的频率特性变得更加平坦。此外,通过调整输入到连接在预定振动增强板31中的换能器的音频信号的增益,能够更容易地调整所需频带宽度的音量。
以上,已经描述了构成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多个振动增强板31的材料和尺寸相同的例子,通过改变连接在振动增强板31中的换能器的位置,使每个振动增强板31的频率特性有所不同。另外,安置在构成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多个振动增强板的换能器的位置可以相同,通过使每个振动增强板的材料不同可以使振动增强板的频率特性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20所示,构成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振动增强板201-1到201-3,尺寸相同,只有材料不同。
此外,在振动增强板201-1中,换能器202-1和202-2在图20的水平方向上并排安置。此外,在振动增强板201-2中,换能器203-1和203-2在图20的水平方向上并排安置在分别与振动增强板201-1上的换能器202-1和202-2相应的位置。类似地,在振动增强板201-3中,换能器204-1和204-2在图20的水平方向上并排安置在分别与振动增强板201-1上的换能器202-1和202-2相应的位置。
下面,当不需单独区分振动增强板201-1到201-3时,将其简称为振动增强板201。当不需单独区分换能器202-1和202-2时,将其简称为换能器202。当不需单独区分换能器203-1和203-2时,将其简称为换能器203。当不需单独区分换能器204-1和204-2时,将其简称为换能器204。
此处,可以根据应使振动增强板201输出的音频的频带宽度更平坦的频率特性、或者根据应使频带宽度高于其他频率的频带宽度的音频电平,选择每个振动增强板201的材料。
例如,当振动增强板201由胶合板、泡沫聚苯乙烯等形成时,本发明的申请人发现:输出音频在较高频率处,尤其是在大于或等于5000Hz处的频率特性,能够变得比其他材料的振动增强板的频率特性更为平坦,并且大于或等于5000Hz的音频电平能够变得比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更高。
当振动增强板201由压克力板(acryl plate)、木材等形成时,本发明的申请人发现:输出音频在中等频率处,尤其是在大于或等于500Hz并小于或等于5000Hz处的频率特性,能够变得比其他材料的振动增强板的频率特性更为平坦,并且大于或等于500Hz并小于或等于5000Hz的音频电平能够变得比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更高。
此外,当振动增强板201由诸如氯乙烯这样的合成树脂形成时,本发明的申请人发现:输出音频在较低频率处,尤其是在小于或等于500Hz的频率特性处,能够变得比其他材料的振动增强板的频率特性更为平坦,并且小于或等于500Hz的音频电平能够变得比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更高。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每个振动增强板201的尺寸、厚度、形状等改变振动增强板201的频率特性。
通过增加由其高度和宽度决定的振动增强板201的尺寸,振动增强板201输出的音频的较低频率带宽的频率特性能够变得更为平坦,并且能使较低频率带宽的音频电平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
换句话说,振动增强板201的尺寸越小,振动增强板201输出音频的较高频率带宽的频率特性能够变得越平坦,并且能够使较高频率带宽的音频电平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
振动增强板201的厚度(图20中的深度)越厚,振动增强板201输出音频的较高频率带宽的频率特性就变得越平坦,并且能够使较高频率带宽的音频电平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
换句话说,振动增强板201的厚度越小,振动增强板201输出音频的较低频率带宽的频率特性就变得越平坦,并且能够使较低频率带宽的音频电平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
此外,通过改变固定每个振动增强板201的固定端(固定位置),能够改变振动增强板201的频率特性。
即,当固定振动增强板201的位置的数量增加时,振动增强板201输出音频的较高频率带宽的频率特性能变得更加平坦,并且能够使较高频率带宽的音频电平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
例如,如图21A中所示,当在振动增强板201-1的上、下、左、以及右端以支座部件221固定时,振动增强板201-1输出音频的较高频率(大于或等于5000Hz)的频率特性能够变得更为平坦,并且较高频率(大于或等于5000Hz)的音频电平能够变得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
如图21B中所示,减震部件222安置在振动增强板201-1和支座部件221之间。图21B是当从下向上看图21A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201-1时振动增强板201-1以及支座部件221的剖面图。
在图21B中,用减震部件222包围振动增强板201-1的末端,而减震部件222被支座部件221包围,使得振动增强板201-1就被固定到支座部件221上了。此处,减震部件222的弹性越大并且减震部件222越硬,振动增强板201-1输出音频的较高频率(大于或等于5000Hz)的频率特性就变得越平坦,而且较高频率(大于或等于5000Hz)的音频的电平就变得比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更高。
相比较而言,当固定振动增强板201的位置的数量减少(振动增强板201中的自由端的数量更多)时,振动增强板201输出音频的较低频率带宽的频率特性能变得更加平坦,并且能够使较低频率带宽的音频电平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
例如,如图22A中所示,当振动增强板201-3的左端和右端以支座部件223固定时,振动增强板201-3输出音频的较低频率(小于或等于500Hz)的频率特性能够变得更为平坦,并且较低频率(小于或等于500Hz)的音频电平能够变得高于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
如图22B中所示,减震部件224安置在振动增强板201-3和支座部件223之间。图22B是当从下向上看图22A中所示的振动增强板201-3时,振动增强板201-3以及支卒部件223的剖面图。
在图22B中,用减震部件224包围振动增强板201-3的末端,而减震部件224被支座部件223包围,使得振动增强板201-3就被固定到支座部件223上了。此处,减震部件224的弹性越小并且减震部件222越软,振动增强板201-3输出音频的较低频率(小于或等于500Hz)的频率特性就变得越平坦,并且较低频率(小于或等于500Hz)的音频电平就变得比其他频率的音频电平更高。
此外,通过改变构成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每个振动增强板的尺寸以及换能器安置在振动增强板中的位置,还可以使每个振动增强板输出音频的频率特性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23所示,并排安置了构成屏式扬声器装置11、并具有不同尺寸的振动增强板251-1到251-3。
在图23中,振动增强板251-1到251-3在图中的垂直方向上并排安置。每个振动增强板251-1到251-3的尺寸(振动增强板的表面面积,在图中由垂直方向的长度和水平方向的长度决定),按照振动增强板251-1到251-3的顺序变大。
在振动增强板251-1中,换能器252-1和252-2以这种隔开距离2L的方式在图中的水平方向上并排安置。此处,振动增强板251-1中的换能器252-1位于图中从振动增强板251-1的中心偏左间隔L的位置,而振动增强板251-1中的换能器252-2位于图中从振动增强板251-1的中心偏右间隔L的位置。
在比振动增强板251-1大的振动增强板251-2中,换能器253-1和换能器253-2以这种隔开距离4L的方式在图的水平方向上并排安置。此处,振动增强板251-2中的换能器253-1位于图中从振动增强板251-2的中心到图的左边间隔距离2L的位置。振动增强板251-2中的换能器253-2位于图中从振动增强板251-2的中心偏右间隔距离2L的位置。
在最大的振动增强板251-3中,换能器254-1和254-2以这种隔开距离L的方式在图中的垂直方向上并排安置。此处,振动增强板251-3中的换能器254-1位于在图中向上的方向中从振动增强板251-3的中心间隔距离(1/2)L的位置。振动增强板251-3中的换能器254-2位于在图中向下的方向中从振动增强板251-3的中心间隔距离(1/2)L的位置。
如上所述,构成屏式扬声器装置11的振动增强板,采用了具有互不相同尺寸的振动增强板251-1到251-3。安置在每个振动增强板251-1到251-3中的换能器的位置不同于相应于下述位置的位置,即利用每个振动增强板251-1到251-3的中心作为参考把其他换能器安置在其他振动增强板上的位置。这就能够使得每个振动增强板251-1到251-3输出的音频的频率特性有所不同。
如上所述,通过适当地组合具有不同频率特性的振动增强板251-1到251-3,屏式扬声器装置11输出的音频的频率特性能够变得更加平坦。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组合了具有不同频率特性的振动增强板并且从每个振动增强板输出音频,所以输出的音频的频率特性能够变得更为平坦。结果,能够更准确地再现输入的音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组合了具有不同频率特性的振动增强板并且从每个振动增强板输出音频,所以能够通过调整输入到连接在预定振动增强板的换能器的音频信号的增益,更容易地调整所需频带宽度的音量。
图24是示出了用于根据程序执行系列处理的个人计算机301的结构实例的框图。个人计算机301的CPU(中央处理单元)311根据记录在ROM(只读存储器)312或记录在记录器318中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313中,适当地存储CPU311将要执行的程序、数据等。CPU311、ROM312、以及RAM313通过总线314彼此互连。输入/输出接口315通过总线314连至CPU311。
包括键盘、鼠标、麦克风等的输入部件316,以及包括显示器、扬声器等的输出部件317,被连至输入/输出接口315。CPU311根据从输入部件316输入的指令执行各种处理。接着,CPU311输出处理结果给输出部件317。
连至输入/输出接口315的记录器318由例如硬盘组成,并记录将要由CPU311执行的程序以及各种数据。通信部件319通过网络,诸如因特网和局域网与外部装置通信。
程序能够通过通信部件319获得并被记录在记录器318中。
连至输入/输出接口315的驱动器320,在可拆卸介质331装入其中时,驱动可拆卸介质33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并获得记录在其上的程序、数据等。所获得的程序和数据被传送给记录器318并根据需要被记录下来。
上述系列处理,能够通过硬件执行,也能通过软件执行。当通过软件执行所述系列处理时,形成软件的程序从程序记录介质安装到包括专用硬件的计算机中,或者安装到例如,通过安装各种程序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的通用个人计算机中。
如图24中所示,用于存储安装到计算机中并被放置在计算机可读状态的程序的程序记录介质,由下述组成,即磁盘(包括软盘)、光盘(包括CD-ROM(光盘只读存储器)以及DVD(数字视频盘))、磁光盘、作为由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的封装介质的可拆卸介质331、临时或永久存储程序的ROM312、构成记录器318的硬盘、等等。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介质,诸如局域网、因特网、或数字卫星广播网,通过诸如路由器或调制解调器这样的接口的通信部件319,根据需要执行程序记录介质上的程序的存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设计需要或其他因素,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以及替换。
Claims (7)
1、一种音频输出装置,用于将输入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音频并将音频输出,所述音频输出装置包括:
第一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
第二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
第一换能器,用于使笫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一换能器与第一振动增强板相连;以及
第二换能器,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二换能器连至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上的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音频输出装置,进一步包括滤波单元,用于使输入到第一换能器或第二换能器的音频信号分量中的预定频带宽度的分量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1的音频输出装置,进一步包括增益调整单元,用于调整输入到第一换能器或第二换能器的音频信号的增益。
4、根据权利要求1的音频输出装置,其中第一振动增强板的尺寸与第二振动增强板的尺寸相同,并且
利用第二振动增强板的中心作为参考的第二换能器的位置,不同于利用第一振动增强板的中心作为参考的第一换能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的音频输出装置,其中第一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中的至少一种不同于第二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
6、一种音频输出方法,用于将输入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音频并输出该音频,所述音频输出方法包括步骤:
把用于使笫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的第一换能器连接到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的第一振动增强板中;
把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的第二换能器连至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的第二振动增强板中,第二换能器连至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该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的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以及
将音频信号输入到第一换能器以及第二换能器并通过使第一振动增强板和第二振动增强板进行振动来输出音频,使得第二振动增强板的振动激励位置不同于与第一振动增强板的振动激励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7、一种音频输出装置,用于将输入的音频信号转换为音频并将该音频输出,所述音频输出装置包括:
第一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
第二振动增强板,用于输出作为振动结果的音频;
第一换能器,用于使第一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一换能器与第一振动增强板相连;以及
第二换能器,用于使第二振动增强板根据音频信号进行振动,第二换能器连至第二振动增强板上的一位置处,第二换能器的位置与第一振动增强板中的第一换能器的位置相对应,
其中,第一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中的至少一种不同于第二振动增强板的厚度、尺寸、材料以及安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05566 | 2005-10-20 | ||
JP2005305566A JP2007116422A (ja) | 2005-10-20 | 2005-10-20 | 音声出力装置および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05716A true CN101005716A (zh) | 2007-07-25 |
Family
ID=37985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719243A Pending CN101005716A (zh) | 2005-10-20 | 2006-10-20 | 音频输出装置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041072B2 (zh) |
JP (1) | JP2007116422A (zh) |
KR (1) | KR20070043671A (zh) |
CN (1) | CN10100571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34464B (zh) * | 2008-03-14 | 2012-09-26 | 索尼株式会社 | 音频输出装置及振动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19202A (ja) * | 2007-02-28 | 2008-09-18 |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音響振動再生装置 |
JP4811367B2 (ja) * | 2007-07-24 | 2011-11-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振動材、音声出力装置 |
CA2720185A1 (en) * | 2007-10-22 | 2009-04-30 | David Maeshiba | Acoustic system |
US8620003B2 (en) * | 2008-01-07 | 2013-12-31 | Robert Katz | Embedded audio system in distributed acoustic sources |
TWI399987B (zh) * | 2009-02-13 | 2013-06-21 | Ind Tech Res Inst | 多面向平面式揚聲器裝置 |
US8340327B2 (en) * | 2009-06-11 | 2012-12-25 |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 Home theater |
US9407984B2 (en) * | 2011-02-24 | 2016-08-02 | Htc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sound quality |
CN113228697B (zh) | 2018-12-27 | 2024-05-28 | Agc株式会社 | 振动装置 |
KR20210076657A (ko) | 2019-12-16 | 2021-06-2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54718B2 (ja) * | 1980-10-09 | 1983-12-06 | 武 寺垣 | スピ−カ |
JPS5848186U (ja) * | 1981-09-25 | 1983-03-31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音響装置 |
JPS5854718A (ja) | 1981-09-29 | 1983-03-31 | Citizen Watch Co Ltd | 水晶振動子 |
JPH01135291A (ja) * | 1987-11-20 | 1989-05-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スピーカ |
JPH02122796A (ja) * | 1988-10-31 | 1990-05-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スピーカ装置 |
DE69602204T2 (de) | 1995-09-02 | 1999-09-16 | New Transducers Ltd., Huntingdon | PANEELFöRMIGE MIKROFONE |
KR19990037726A (ko) * | 1995-09-02 | 1999-05-25 | 헨리 에이지마 | 판넬형 음향 방사소자들로 구성된 라우드스피커 |
GB9709959D0 (en) | 1997-05-15 | 1997-07-09 | New Transducers Ltd | Panel-form loudspeakers |
JP3858415B2 (ja) * | 1998-01-29 | 2006-12-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パネル型スピーカ装置 |
JP4447676B2 (ja) * | 1998-01-30 | 2010-04-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パネル型スピーカ装置 |
TW450011B (en) | 1998-02-10 | 2001-08-11 | New Transducers Ltd | Acoustic devices |
GB9826164D0 (en) * | 1998-11-30 | 1999-01-20 | New Transducers Ltd | Acoustic devices |
AU1576000A (en) * | 1998-12-09 | 2000-06-26 | New Transducers Limited | Loudspeaker |
JP3512087B2 (ja) * | 1999-06-15 | 2004-03-2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パネルスピーカ |
JP3591578B2 (ja) * | 1999-11-09 | 2004-11-24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音響放射体 |
JP3408476B2 (ja) * | 1999-11-19 | 2003-05-19 | エヌイーシービュ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平面スピーカシステム |
DE10001410C2 (de) * | 2000-01-14 | 2001-12-06 | Harman Audio Electronic Sys | Flachlautsprecheranordnung |
JP2001217633A (ja) * | 2000-02-03 | 2001-08-10 | Hirahiro Toshimitsu | アンテナ兼用スピーカ装置 |
GB0102865D0 (en) * | 2001-02-06 | 2001-03-21 | Secr Defence Brit | Panel form loudspeaker |
US6813362B2 (en) * | 2001-04-05 | 2004-11-02 | New Transducers Limited | Loudspeake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JP3599699B2 (ja) * | 2001-10-16 | 2004-12-08 | 株式会社ジャムコ | フラットスピーカー |
JP3762400B2 (ja) * | 2003-09-01 | 2006-04-05 | 株式会社ジャムコ | フラットパネルスピーカー |
JP2005269423A (ja) * | 2004-03-19 | 2005-09-29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パネルスピーカ、音声映像出力装置、保護扉 |
-
2005
- 2005-10-20 JP JP2005305566A patent/JP2007116422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10-17 US US11/581,445 patent/US804107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0-20 CN CNA2006101719243A patent/CN101005716A/zh active Pending
- 2006-10-20 KR KR1020060102341A patent/KR20070043671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34464B (zh) * | 2008-03-14 | 2012-09-26 | 索尼株式会社 | 音频输出装置及振动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092092A1 (en) | 2007-04-26 |
KR20070043671A (ko) | 2007-04-25 |
US8041072B2 (en) | 2011-10-18 |
JP2007116422A (ja) | 2007-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05716A (zh) | 音频输出装置和方法 | |
JP4506859B2 (ja) | 音声出力装置 | |
US8175304B1 (en) | Compact loudspeaker system | |
US8699743B2 (en) | Speaker system and amplifier | |
US20070206822A1 (en) | Loudspeakers | |
JPH02502328A (ja) | 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 |
US20200304912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plate loudspeakers using modal crossover networks | |
JP4923488B2 (ja) | 音声出力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部屋 | |
CN102625212B (zh) | 平板式音响 | |
NO159829B (no) | Hoeyttalerenhet med et kabelnett og fremgangsmaate til fremstilling av en frontplate til kabinettet. | |
CN201307917Y (zh) | 一种电视机音箱 | |
JP4811367B2 (ja) | 振動材、音声出力装置 | |
US8422720B2 (en) | Speaker arrangement | |
WO2019130972A1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信号生成装置 | |
CN1607725A (zh) | 用于音频信号的声音质量提高电路以及音频放大电路 | |
JP2007067538A (ja) | 音声出力装置および部屋 | |
CN202721816U (zh) | 双凹面薄型扬声器 | |
US7992673B2 (en) | On-wall loudspeaker and mounting apparatus | |
CN112532901A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终端 | |
JP2003230187A (ja) | 汎用スピーカとその取り付け法 | |
GB2357931A (en) | Audio-visual apparatus with distributed mode flat panel loudspeakers | |
US20080031486A1 (en) | On-wall loudspeaker and mounting apparatus | |
JP2003023685A (ja) | 汎用スピーカとその取り付け法 | |
JP5108973B1 (ja) | バッフル型スピーカ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セット | |
CN2624571Y (zh) | 零水平分离同源音盆辐射高音扬声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