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94129C - 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 - Google Patents

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94129C
CN100594129C CN200680010326A CN200680010326A CN100594129C CN 100594129 C CN100594129 C CN 100594129C CN 200680010326 A CN200680010326 A CN 200680010326A CN 200680010326 A CN200680010326 A CN 200680010326A CN 100594129 C CN100594129 C CN 10059412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roller
movable member
printing
ink fount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0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51157A (zh
Inventor
井爪雅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Mar Plan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I Mar Plann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 Mar Planning Inc filed Critical I Mar Planning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51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1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412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412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14Applications of messenger or other moving transfe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41F33/04Tripping devices or stop-motions
    • B41F33/10Tripping devices or stop-motio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operation of damping or ink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31/00Inking devices; Recovering printing ink
    • B41P2231/10Axially segmented ducter rollers

Landscapes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印刷机传墨分割辊单元,可检测传墨辊的位置转换,对由此引起的异常防患于未然。传墨分割辊单元(5)具有:固定在印刷机的机架(7)上的支承部件(6)、可分别向同一方向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支承部件(6)上的多个短圆柱形的可动部件(8)、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各可动部件(8)的外周的传墨辊(15)以及设置在支承部件(6)上、分别转换各可动部件(8)的位置的辊位置转换装置(19)。在与可动部件(8)滑动接触的支承部件(6)的部分上设置用于检测可动部件(6)的位置转换的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102)。

Description

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发明者提出有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印刷机的方案。
该印刷机是在与形成墨斗的墨斗部件接近设置的墨斗辊和多个匀墨辊中的最初的匀墨辊之间设置传墨分割辊单元。
传墨分割辊单元具有固定在印刷机的机架上的支承部件、可分别向同一方向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支承部件上的多个短圆柱形的可动部件、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各可动部件的外周的传墨辊以及设置在支承部件上、分别转换各可动部件的位置的辊位置转换装置。
专利文献1:专利第3008026号公报
在上述的印刷机上,通过分别控制各传墨辊向各位置转换的时间,可在每个传墨辊、即每个印刷面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调节向印刷面供给的油墨量,由此,可提高印刷质量。
但是,即使在传墨辊单元没有正常进行位置转换的情况下,也仍然继续运行,因此具有不向印刷面供给油墨,产生次品的问题。因此,很难实现印刷机的无人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检测传墨辊的位置转换异常、对由此引起的异常防患于未然的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
技术方案1的传墨分割辊单元具有:固定在印刷机的机架上的支承部件、可分别向同一方向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支承部件上的多个短圆柱形的可动部件、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各可动部件的外周的传墨辊以及设置在支承部件上、分别转换各可动部件的位置的辊位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可动部件滑动接触的支承部件的部分上设置用于检测可动部件的位置转换的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
技术方案2的传墨分割辊单元是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传墨分割辊单元,其特征在于,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是磁传感器,在与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相对的可动部件的部分上安装永久磁铁。
这种情况下,确定传感器与永久磁铁的关系,以便通过可动部件的位置改变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的输出。
本发明的印刷机的特征是在被相互平行地支承在机架上的墨斗辊和匀墨辊之间设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传墨分割辊单元。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传墨分割辊单元和使用该传墨分割辊单元的印刷机上,通过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可检测到传墨辊的位置转换没有正常进行,此时,可发出警报,停止运转。这样,可实现印刷机的无人操作,可对传墨辊的位置转换异常引起的次品等的异常情况防患于未然。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传墨分割辊单元和使用该传墨分割辊单元的印刷机上,通过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可确实检测可动部件、即传墨辊转换到了哪个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传墨分割辊单元和使用该传墨分割辊单元的印刷机,如上所述,可检测传墨辊的位置转换的异常,可对由此引起的异常情况防患于未然。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传墨分割辊单元和使用该传墨分割辊单元的印刷机,如上所述,通过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可确实检测可动部件、即传墨辊转换到了哪个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印刷机的油墨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传墨分割辊单元部分的一部分截断俯视图。
图4是图3的横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油墨容器以及油墨供给装置的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是图6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油墨容器以及油墨供给装置的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油墨容器的底部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0是挡板装载台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11是挡板更换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2是墨斗部件的变形例,相当于图5的图。
图13是墨斗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相当于图5的图。
符号说明
3墨斗辊
4匀墨辊
5传墨分割辊单元
6支承部件
7机架
8可动部件
15传墨辊
19辊位置转换装置
102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
103永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示出印刷机的油墨供给装置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图2是其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和图2的右侧为前方、左侧为后方、从前方观察时的左右为左右。
在图1和图2中,在与形成墨斗1的墨斗部件2的后端接近的墨斗辊3的后方配置有多个匀墨辊中的最靠前的匀墨辊4,在墨斗辊3和匀墨辊4之间配置有传墨分配辊单元5。墨斗辊3和匀墨辊4的轴相互平行,并在左右方向延伸。墨斗辊3和匀墨辊4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印刷机的机架7上,并通过无图示的驱动装置以规定的旋转速度在图1的箭头方向旋转。墨斗辊3的旋转速度为匀墨辊4的旋转速度的1/10左右。
分配辊单元5的具体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图3是传墨分配辊单元5的局部剖切俯视图,该图的下侧为前方,上侧为后方。图4是从左侧观察图2的一部分的放大横剖视图。
直线形的支承部件6与辊3、4平行,该支承部件6的左右两端部固定在机架7上,在支承部件6的周围安装有多个可动部件8。支承部件6形成为前后宽度比上下宽度稍大的棱柱形。可动部件8形成为短圆柱形状,在可动部件8上形成有在轴向将其贯通的比较大的方形孔9。一对平头圆柱形的固定部件10被相对地固定在机架7上,并被支承部件6贯通,在该一对固定部件10之间,在轴向排列有多个可动部件8,支承部件6穿过这些可动部件8的孔9。可动部件8的孔9的上下宽度与支承部件6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孔9的上下两面与支承部件6的上下两面滑动接触。并且,孔9的前后宽度稍微大于支承部件6的前后宽度,可动部件8可相对于支承部件6在孔9的后表面与支承部件6的后表面接触的前端位置和孔9的前表面与支承部件6的前表面接触的后端位置之间前后移动。在与支承部件6滑动接触的可动部件8的孔9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可动部件8的全长延伸的矩形槽11。
如后所述,各可动部件8相对于支承部件6在轴向上定位,并且在可动部件8的相互之间以及与两端的固定部件10之间设置有轴向的微小间隙。因此,各可动部件8分别可相对于支承部件6在前后方向移动。
在各可动部件8的外周固定着作为滚动轴承的滚珠轴承12的内圈。在各滚珠轴承12的外圈的外周固定着金属制的套筒14,在套筒14的外周固定着橡胶制的厚壁圆筒形的传墨辊15。
在相邻的可动部件8的外周之间嵌入覆盖有短圆柱形的防尘部件16。防尘部件16例如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等适当的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在其两端部一体形成有略微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16a。并且,在靠近可动部件8的左右两端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环形槽17,这些凸缘部16a与这些环形槽17嵌合,由此使防尘部件16固定在可动部件8上。在左右两端的可动部件8和与其相邻的固定部件10的外周的相互之间也嵌入覆盖有同样的防尘部件16。
在各可动部件8和支承部件6之间的支承部件6侧,如下所述地设置有对传墨辊15的位置进行转换的辊位置转换装置19。
在与可动部件8的轴向中央部相对应的支承部件6的部分上,形成从前表面延伸到稍后方的孔从而形成气缸部20,并且形成有从后表面延伸到稍前方的弹簧收纳孔21。气缸部20的中心和弹簧收纳孔21的中心位于在可动部件8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附近的沿前后方向的一条直线上。短圆柱形的活塞22隔着O形圈23可前后滑动地插入气缸部20内。作为施力部件的滚珠24可前后滑动地插入弹簧收纳孔21内,并且,对滚珠24向后方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25也插入弹簧收纳孔21内。
在与活塞22的中心相对的可动部件8的孔9的前表面以及与滚珠24的中心相对的孔9的后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凹部26、27。各凹部26、27在可动部件8的轴向上的宽度是恒定的。与可动部件8的轴线正交的剖面上的各凹部26、27的剖面形状是一样的,是以与上述轴线平行的直线为中心的圆弧形。在与凹部26相对的活塞22的端面的中心形成有逐渐变细的坡形突起22a,该突起22a嵌在凹部26内。需要说明的是,活塞22的除了突起22a以外的部分的长度比气缸部20的长度略短,即使在活塞22退入到气缸部20的最内侧的状态下,突起22a的大部分也还是从支承部件6的前表面突出。另一方面,滚珠24的外周的一部分嵌入凹部27内。
在支承部件6的后部,滚珠24总是在弹簧25的弹力的作用下压接在可动部件8的孔9的后表面上,滚珠24的外周的一部分嵌合在凹部27内,并与凹部27的前后缘部压接。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6的前部,使支承部件6的前表面或活塞22与可动部件8的孔9的前表面压接,活塞22的突起22a的大部分嵌在凹部26内。这样,活塞22的突起22a的大部分和滚珠24的一部分始终嵌在凹部26、27中,由此进行可动部件8相对于支承部件6的轴向定位。
在支承部件6上形成有从其左端起在轴向延伸并在右端附近封闭的供气孔28,该孔28的左端开口端通过适当的管道与压缩空气源29连接。
在面向可动部件8的槽11的支承部件6的上表面安装有切换阀(电磁阀)30,该阀30的两个端口通过形成在支承部件6上的连通孔31、32分别与供气孔28和气缸部20连通。并且,阀30的电线33穿过槽11的部分导出至外部,并与控制装置34连接。
在向阀30通电的状态(接通)下,气缸部20通过阀30与供气孔28连通,在停止供电的状态(断开)下,气缸部20通过阀30与大气连通。并且,通过控制装置34分别切换各转换装置19的阀30的通电状态,由此能够分别转换各传墨辊15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当阀30被切换到断开状态时,气缸部20与大气连通,因此活塞22成为能够在气缸部20内自由移动的状态。因此,弹簧25使可动部件8借助于滚珠24向后侧移动。其结果,可动部件8和传墨辊15被转换到后端位置,传墨辊15离开墨斗辊3而与匀墨辊4压接。
当阀30被切换到接通状态时,气缸部20与供气孔28连通并通过供气孔28进一步与压缩空气源29连通,因此压缩空气被供给到气缸部20。因此,活塞22抵抗弹簧25的力而从支承部件6向前方突出,由此可动部件8移动至前侧。其结果,可动部件8和传墨辊15被转换到前端位置,传墨辊15离开匀墨辊4而与墨斗辊3压接。
在与可动部件8的孔9的底壁滑动接触的支承部件6的下表面,埋入式地固定有由磁传感器形成的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102,在与该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102相对的可动部件8的孔9的底壁,埋入式地固定有永磁体103。传感器102的下表面与支承部件6的下表面为一个平面或者传感器102的下表面比支承部件6的下表面稍微位于内侧(上侧)。永磁体103的上表面与可动部件8的孔9的底壁面为一个平面或者永磁体103的上表面比可动部件8的孔9的底壁面稍微位于内侧(下侧)。在将可动部件8转换到后端位置的状态下,传感器102与永磁体10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相对,在将可动部件8转换到前端位置的状态下,传感器102从永磁体103向后方偏移。因此,根据可动部件8的位置变化,传感器102的输出发生变化,通过传感器102的输出能够了解可动部件8即传墨辊15所处的任意位置。
如后所述从墨斗1流至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的油墨在传墨辊15转换到前端位置期间被转移到该传墨辊15上,转移到各传墨辊15上的油墨在传墨辊15被转换到后端位置期间转移到匀墨辊4上。转移到匀墨辊4上的油墨再经过多个匀墨辊等而被供给到印刷面。而且,利用控制装置34分别对各个传墨辊15转换到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的时间进行控制,由此,被供给至印刷面的油墨量根据其宽度方向的位置得到调节。并且,通过传感器102的输出来检测传墨辊15的位置转换是否正常,在传墨辊15没有正常转换的情况下发出警报。
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6至图10是详细示出油墨供给装置的各部分的图。
墨斗部件2例如形成为剖面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棱柱形,设置在其左右两端的圆柱形的支承轴部35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机架7上。在机架7上设置有具备电动机的墨斗部件转动装置36,通过该转动装置36,墨斗部件2转动并定位在相隔120度的三个作业位置且固定在各作业位置上。
墨斗部件2的周围的三个侧面为墨斗形成面37a、37b、37c,各墨斗形成面37a~37c的逆时针方向的端的棱角线成为与墨斗形成面37a~37c对应的油墨通路形成部38a、38b、38c。用标号37表示对墨斗形成面的统称,需要进行区别时按照逆时针方向的顺序称为第一墨斗形成面37a、第二墨斗形成面37b和第三墨斗形成面37c。标号38表示对油墨通路形成部的统称,需要进行区别时按照逆时针方向的顺序称为第一油墨通路形成部38a、第二油墨通路形成部38b以及第三油墨通路形成部38c。在墨斗部件2的端面上,对应于各油墨通路形成部38标记有表示其序号的“1”~“3”的数字。
在墨斗部件2的附近设置有进行带状片材39的输送以及卷绕的片材移动装置40。
片材移动装置40具有输送轴41、卷绕轴42以及驱动这些轴41、42的轴驱动装置43。轴驱动装置43具有驱动输送轴41的电动机44和将电动机44的旋转传递到卷绕轴42的传动机构45,输送轴41以比卷绕轴42慢的恒定速度进行旋转。并且,在传动机构45上设置有提供摩擦阻力并允许滑动的滑动机构47。例如,传动机构45由齿轮组构成,滑动机构47如下所述组合而成,即:与电动机44侧的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和与卷绕轴42侧的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相互重叠,并且在以规定的摩擦阻力相互滑动的同时进行旋转。
在由铝合金等制成的芯筒48上卷绕由塑料等制成的带状片材39,卷绕了所述带状片材39的片材滚筒49的芯筒48可自由拆装地固定在输送轴41上。并且,圆筒形的卷绕部件50可自由拆装地固定在卷绕轴42上。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塑料等制成的卷绕筒不相互旋转地嵌合在卷绕部件50的外周。
从固定在输送轴41上的片材滚筒49上送出的片材39以覆盖墨斗形成面37的方式搭在墨斗部件2上,然后被导入到嵌合在卷绕部件50上的卷筒,并且片材39的前端部通过适当的方法固定在卷筒上。
输送轴41和卷绕轴42的旋转速度的关系是这样确定的:即使当卷绕在卷绕部件50上的片材39的外径为最小时,在假定滑动机构47没有滑动的情况发生,卷绕部件50部分上的片材39的移动速度要大于输送轴41的片材滚筒49部分上的片材39的移动速度。
利用电动机44驱动输送轴41和卷绕轴42,由此片材39被从片材滚筒49上送出,在其长度方向上沿着墨斗部件2移动,并卷绕在卷绕部件50上。输送轴41和卷绕轴42的旋转速度的关系如上所述地确定,由于在电动机44和卷绕轴42之间设置有滑动机构47,所以片材39始终在被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移动。因此,电动机44停止后,覆盖着墨斗形成面37的片材39部分与墨斗形成面37紧密接触。
在墨斗部件2被定位在对应的作业位置时,墨斗部件2的各墨斗形成面37形成墨斗1。实际上是,利用覆盖墨斗形成面37的片材39的部分和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形成墨斗1。并且,对应于该墨斗形成面37的油墨通路形成部38隔着片材39接近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从而在与油墨通路形成部38紧密接触的片材39的部分和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油墨通路52。
油墨通路52的大小根据墨斗辊3的旋转中心轴和墨斗部件2的旋转中心轴的轴间距离、墨斗辊3的直径以及从墨斗部件2的旋转中心轴到油墨通路形成部38的距离来决定。在该例中,对于三个油墨通路形成部38,从墨斗部件2的旋转中心轴到油墨通路形成部38的距离不同。因此,在不同的作业位置,油墨通路的大小不同。
形成墨斗1的侧壁的左右一对挡板53可自由拆装地固定在墨斗部件2和墨斗辊3之间。挡板53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在相当于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部分形成有与墨斗形成面37紧密接触的平坦的墨斗吸附面53a以及与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紧密接触的凹形的局部圆筒面形的墨斗辊吸附面53b。在各挡板53的两个吸附面53a、53b的附近嵌入式地固定有吸附用的永磁体54。
在墨斗辊3的外周部上,在靠近左右两端的两个位置设置有整个外周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挡板吸附部55,吸附部55以外的部分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吸附部55的宽度与挡板53的宽度大致相等。墨斗部件2的各墨斗形成面37可以是全部由磁性材料形成,也可以是只有与墨斗辊3的吸附部55相对应的部分由磁性材料形成,而其余部分由非磁性材料形成。
挡板53的墨斗辊吸附面53b与墨斗辊3的吸附部55紧密接触并被磁力吸附,并且挡板53的墨斗吸附面53a隔着片材39与墨斗形成面37紧密接触而被磁力吸附,由此挡板53被固定在吸附部55和墨斗形成面37上而形成墨斗的侧壁。由于挡板53只是通过磁力被吸附在墨斗辊3上,因此不妨碍墨斗辊3的旋转。
在墨斗辊3的下部前方设置有油墨回收罐56。在油墨回收罐56的后部固定有从油墨回收罐56的后壁上端向后斜上方突出的油墨刮板57。油墨回收罐56以及刮板57的左右宽度大于墨斗辊3的左右长度。油墨回收罐56以及刮板57通过具有气缸的刮板位置转换装置58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便在刮板57的上端与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压接的后端的刮墨位置和刮板57离开墨斗辊3的前端的待机位置之间转换。
在机架7的右侧上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长的水平板状的支承台59,在支承台59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载置使用前的新挡板53的第一挡板载置台60和用于载置使用后的挡板53的第二挡板载置台61。在各载置台60、61上设置有承受挡板53的墨斗辊吸附面53b的凸形的局部圆筒面形的第一承受部62和从第一承受部62的下部突出以承受挡板53的墨斗吸附面53a的墨斗辊吸附面53b侧的部分的第二承受部63。在第一承受部62的上部埋入式地固定有棒形的磁性部件64。
在机架7的后部设置有用于保管多个油墨容器65的容器保管部66。
油墨容器65具有容器主体67,该容器主体67由具有挠性的塑料制成。容器主体67的水平剖面为圆形,形成为可在上下方向压缩的折叠形。容器主体67的折叠形的部分的上壁和下壁形成为水平的圆板形。在容器主体67的下壁形成有圆形孔68,并一体形成有从该孔68的周缘部向下方突出的筒部69。在筒部69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短圆筒形的底盖70从下侧旋入而被固定。在底盖70的底壁形成有圆形孔71。并且,由弹性系数大的塑料制成的薄圆板形的底板72嵌入底盖70内,底板72的外周缘部被夹持固定在底盖70的底壁和容器主体67的筒部69的下端面之间。面向底盖70的孔71的底板72的部分构成容器65的底壁。底板72的厚度越向中心侧越薄,在底板72上形成有切槽73。在该例中,形成有从底板72的中心放射状地延伸的六个切槽73。并且,在容器主体67的上壁的内表面(下表面)一体形成有短圆柱形的块部74。块部74的外径比筒部69的内径稍小,块部74的长度(高度)比筒部69的长度稍小。
通常,在各容器65中收纳有不同种类的油墨。在不向容器65的上部施加压力的状态下,切槽73的部分关封闭,没有油墨从该部分向外部流出。如后所述,在将容器65的底部固定的状态下,将容器65的上部向下方按压时,通过该压力,切槽73的部分打开,容器65内的油墨穿过打开的切槽73的部分向下方落下。
容器保管部66具有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支承部件75。支承部件75的右端部借助于使用汽气缸的升降装置76而被支承在支承台59的后端部。在支承部件75上,在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有多个容器保持装置77。各容器保持装置77具有从下方接承受容器65底部的底部接承受部78和从后侧包围容器65的中间部而以进行保持的大致半圆形的中间部保持部79。
在支承台59的上表面的、比挡板载置台60、61靠右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在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导轨80,门形的第一移动体81的右侧下部由导轨80引导。设置在移动体81的左侧下部的辊82装载在机架7的左侧部分的上表面。在此省略了图示,通过使用螺杆等的驱动装置来使移动体8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此省略了图示。
在第一移动体81的上部后表面设置有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导轨83,第二移动体84由导轨83引导。通过使用螺杆等的驱动装置来使移动体84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在此省略了图示。
在第二移动体84的部分上设置有挡板更换装置85的主要部分以及油墨补充装置86。
挡板更换装置85的构成如下。
在与墨斗辊3的上部接近的位置,在比被吸附于墨斗辊3和墨斗形成面37上吸附的挡板53的后端的稍微靠后方的位置上设置有兼用作为挡板限制部件的罩110。罩110的左右两端部固定在机架7上,并且该罩110在墨斗辊3的全长上覆盖墨斗辊3的整个上部。
在第二移动体84的后表面,借助于使用汽气缸的升降装置87支承着水平板状的第三移动体88,在移动体88上设置有利用大气压的旋转·开闭装置89。在从旋转·开闭装置89向下方突出的垂直旋转轴90的下端部设置有一对可开可关闭的挡板保持部件91。保持部件91通过第一和第二移动体81、84的移动而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移动,并通过第三移动体88的升降而使保持部件91升降。并且,保持部件91通过由旋转·开闭装置89引起驱动的旋转轴的旋转而使保持部件91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并且通过旋转·开闭装置89而使保持部件91开或闭。
油墨补充装置86的构成如下。
在第二移动体84的后表面设置有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导轨92,左右一对的容器保持部件93由导轨92引导。两个保持部件93相互左右对称。在保持部件93上设置有底部保持部94和中间部保持部95,底部保持部94从左右两侧夹住容器65的底盖70的部分并从下方支承底盖70的底面外周部;中间部保持部95从左右两侧夹住容器65的中间部进行保持。通过使用气缸的驱动装置,保持部件93左右对称地移动而进行开闭,在此省略了图示。托架96在第二移动体84的上部向上方延伸且在保持部件93的上方水平伸出,在该的托架96的部分上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着可自由升降的垂直升降棒杆97,并该垂直升降杆97通过升降装置98而进行升降。并且,在从托架96向下方突出的升降棒杆97的下端部固定有水平圆板形的按压部件99。并且,托架100固定于一个保持部件93的底部保持部94的底面上,在该托架100的前端部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墨斗1内的油墨水平液位的水平液位传感器101。水平液位传感器101例如使用超声波传感器。
在利用保持部件93保持容器65的情况下,在按压部件99没有向下方按压容器65上部的状态下,容器65的切槽73的部分封关闭,油墨不向外部流出。当按压部件99向下方按压容器65的上部时,切槽73部分因该压力的作用被打开,从而油墨向下方落下。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油墨掉落到比油墨通路52的稍靠上方的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上。掉落到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上的油墨通过墨斗辊3的旋转而移动至油墨通路52,并积存在墨斗1中。
一面以规定的速度使油墨补充装置86向左右往复移动,一面利用水平液位传感器101检测墨斗1内的油墨的水平液位,并向油墨的水平液位低于规定值的墨斗1内补充油墨。由此,能够将墨斗1内的油墨的液位大体保持为恒定液位。
在开始印刷前,在墨斗辊3和墨斗形成面37上没有安装挡板53,而是在第一挡板载置台60上放置两个以上的新挡板53。并且,容器65没有保持在油墨补充装置86上,容器65只保持在容器保持装置77上。并且,从片材滚筒49上送出并卷绕在卷绕部件50上的片材39的中间部的使用前的部分与定位在规定的作业位置的墨斗部件2的墨斗形成面37紧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墨斗部件2定位在第一作业位置,片材39与第一墨斗形成面37a紧密接触。
从该状态开始,首先挡板更换装置85的挡板保持装置91保持第一载置台60上的一个挡板53,将该挡板53吸附在墨斗辊3的一个挡板吸附部55和与其对应的墨斗形成面37a上,然后同样地,再将一个挡板53吸附在墨斗辊3的另一个挡板吸附部55和与其对应的墨斗形成面37a上。
然后,油墨补充装置86向容器保管部66的所期望的容器保持装置77的前方移动后,再向后方移动,从该容器保持装置77保持油墨容器65。油墨补充装置86朝着容器保持装置77向后方移动时,一对容器保持部件93打开,按压部件99上升到上端位置,如图8(b)所示,容器保管部66的支承部件75即容器保持装置77上升到上端位置。油墨补充装置86在容器65进入了一对容器保持部件93之间的位置时停止,并且容器保持部件93关闭。图8(b)表示该状态。从该状态开始,容器保持装置77下降到下端位置,由此,如图8(a)所示,容器65被容器保持部件93保持。
如果容器65被保持在容器保持部件93上,则油墨补充装置86向前方离开容器保持装置77并移动至墨斗1的上方。并且,在只使墨斗辊3旋转并将所有的传墨辊15转换到后端位置的状态下,一面使油墨补充装置86向左右进行往复移动,一面将墨斗1内的油墨补充到一定的液位。此时,使墨斗1内的油墨的液位降低,只在油墨通路52附近的微小部分积存少量的油墨。
如果一定量的油墨积存在墨斗1内,则使匀墨辊4和其他的辊也转动,并控制传墨辊15的位置转换,由此将油墨供给至印刷面以进行印刷。
在印刷过程中,一面使油墨补充装置86向左右移动,一面向墨斗1内补充油墨,由此,将墨斗1内的油墨的液位大致保持为恒定,只在油墨通路52附近的微小部分积存少量的油墨。并且,当通过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102的输出检测到传墨辊15的位置转换有异常时,发出警报并停止运转。
在印刷结束后,如要使用不同的油墨再行印刷时要进行换产调整作业,换产调整作业可如下进行。
在印刷结束后,首先,油墨补充装置86向容器保管部66的原来的容器保持装置77的前方移动,然后再向后方移动,使油墨容器65返回到该容器保持装置77。油墨补充装置86在所保持的容器65位于原来的容器保持装置77的底部承受部78的正上方的位置停止。图8(a)表示该状态。此时,容器保持装置77停止在下端位置。油墨补充装置86停止后,容器保持装置77上升到上端位置。由此,如图8(b)所示,由于容器65被容器保持装置77的底部承受部78抬起,因此一对油墨保持部件93打开,油墨补充装置86向前方移动而离开容器保持装置77。
另一方面,将所有的传墨辊15转换到后端位置以便离开墨斗辊3,并将油墨回收罐56转换到刮墨位置,使刮板57与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压接,在这样的状态下使墨斗辊3旋转。由此,残留在墨斗1内的油墨与印刷时一样地穿过油墨通路52而流到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该油墨由刮板57刮取而被回收到回收罐56内。如果残留在墨斗1内的油墨被墨斗辊3全部导出,并通过刮板57回收到回收罐56内,则在该状态下使墨斗辊3继续旋转一会。由此,残留在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的油墨几乎都被刮板57刮掉,因此随后将回收罐56转换到待机位置,使刮板57离开墨斗辊3,并使墨斗辊3停止。
使墨斗辊3停止后,使墨斗部件2在逆时针方向转动。墨斗部件2转动时,挡板53的墨斗形成面吸附部53a被其按压而偏离墨斗形成面37a,挡板53在被吸附在墨斗辊3的状态下与墨斗辊3一起在逆时针方向旋转,但马上碰到罩110而停止。并且,墨斗部件2进一步转动,由此挡板53以与罩110的抵接部为中心进行转动,墨斗辊吸附部53b脱离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墨斗部件2在挡板53脱离墨斗部件2和墨斗辊3双方而载置在它们上方的状态下停止。如果墨斗部件2停止,则挡板更换装置85的挡板保持部件91保持一个挡板53并将其从墨斗部件2和墨斗辊3之间拆下移动到第二装载台61,然后同样地拆下另一个挡板53并移动到第二装载台61。
移动到传墨辊15上的油墨通过匀墨辊4的旋转而移至匀墨辊4及其他辊上,残留在这些辊15、4的外周表面上的油墨减少。而且,传墨辊15、匀墨辊4以及其他辊与以往的相同能够自动清洗。此时,根据需要,例如在图11的任何一种状态下,通过转换传墨辊15的位置而将自动清洗的清洗液从匀墨辊4侧移至墨斗辊3,从而能够自动清洗墨斗辊3的外周表面。
如果将两个挡板53从墨斗部件2和墨斗辊3之间拆下,则通过片材移动装置40从片材滚筒49送出规定长度的片材39并将其卷绕在卷绕部件50上。并且,将墨斗部件2定位在进行下一次印刷的作业位置并使其停止,由此,在印刷过程中与墨斗形成面37a紧密接触而附着有旧油墨的使用后的片材39的部分移动到从墨斗形成面37离开的位置,使用前的新片材39的部分与墨斗形成面37紧密接触。
之后与上述相同地进行下一印刷。
图12表示墨斗部件的变形例。
这种情况下,墨斗部件104例如形成为剖面为正方形的四棱柱形,并被定位在相隔90度的四个作业位置,且被固定在各作业位置上。墨斗部件104的周围的四个侧面成为墨斗形成面105a、105b、105c、105d,各墨斗形成面105a~105d的逆时针方向的端的棱角线成为与该墨斗形成面105a~105d对应的油墨通路形成部106a、106b、106c、106d。
其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
图13表示墨斗部件的其他的变形例。
这种情况下,墨斗部件107例如形成为剖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形,该墨斗部件107只定位在一个作业位置并被固定。墨斗部件107的后斜上方的面成为墨斗形成面108,墨斗形成面108的后端(下端)的棱角线成为油墨通路形成部109。并且,在更换挡板53时,使墨斗部件107从作业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在与上述同样地拆下挡板53后,返回到作业位置。
其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
印刷机的油墨供给装置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的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如果使用带有本发明的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能检测传墨辊的位置转换异常、对由此引起的异常防患于未然。

Claims (3)

1.一种传墨分割辊单元,具有:固定在印刷机的机架上的支承部件;可分别向同一方向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支承部件上的多个短圆柱形的可动部件;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各可动部件的外周的传墨辊;以及设置在支承部件上的、分别转换各可动部件的位置的辊位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可动部件滑动接触的支承部件的部分上设置用于检测可动部件的位置转换的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墨分割辊单元,其特征在于,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是磁传感器,在与位置转换检测传感器相对的可动部件的部分上安装永磁体。
3.一种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在被相互平行地支撑在机架上的墨斗辊和匀墨辊之间设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墨分割辊单元。
CN200680010326A 2005-03-29 2006-03-29 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412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95308A JP2006272750A (ja) 2005-03-29 2005-03-29 インキ移し分割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印刷機
JP095308/2005 2005-03-29
PCT/JP2006/306428 WO2006104188A1 (ja) 2005-03-29 2006-03-29 インキ移し分割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印刷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1157A CN101151157A (zh) 2008-03-26
CN100594129C true CN100594129C (zh) 2010-03-17

Family

ID=37053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03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4129C (zh) 2005-03-29 2006-03-29 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88568A1 (zh)
EP (1) EP1864806B1 (zh)
JP (1) JP2006272750A (zh)
CN (1) CN100594129C (zh)
AU (1) AU2006229370B2 (zh)
CA (1) CA2602575C (zh)
DK (1) DK1864806T3 (zh)
ES (1) ES2381682T3 (zh)
WO (1) WO200610418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1305A (zh) * 2019-08-09 2019-10-18 李新岭 一种包装印刷传墨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23211B1 (ja) * 2005-03-29 2006-09-20 アイマー・プランニング株式会社 印刷機
CN102529337B (zh) * 2010-12-07 2014-06-25 江苏昌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窜墨位置调节机构
JP5895134B2 (ja) * 2013-06-12 2016-03-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ペースト供給装置、スクリーン印刷機、ペースト供給方法及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JP5895133B2 (ja) * 2013-06-12 2016-03-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ペースト供給装置、スクリーン印刷機、ペースト供給方法及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US10034705B2 (en) 2013-10-24 2018-07-31 St. Jude Medical, Cardiology Division, Inc. High strength electrode assembly for catheter system including novel electrode
CN103963452B (zh) * 2014-05-08 2016-06-22 周玉翔 一种墨辊张力调节机构
JP6709940B2 (ja) * 2016-06-23 2020-06-17 アイマー・プランニング株式会社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装置
JP6857422B2 (ja) * 2017-12-14 2021-04-14 アイマー・プランニング株式会社 印刷機のダクターローラ及びダクターローラに内蔵の電磁弁の保護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8515A (en) * 1983-04-13 1985-09-03 Marlin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Printing machine with programmed control of print cylinder motor and web tractor feed motor
DE3324448C1 (de) * 1983-07-07 1985-02-28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6050 Offenbach Farbdosiereinrichtung für Buch- und Offsetdruckmaschinen
JPS60242061A (ja) * 1984-05-17 1985-12-02 Rengo Co Ltd 輪転印刷機におけるロ−ルの位置調整装置
US4987831A (en) * 1987-03-03 1991-01-29 Concepta Print Ag Inking device, the ink coat of which is controllable
JPH0813541B2 (ja) * 1987-05-21 1996-02-14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インキダクタ−ロ−ル装置
JPH0184431U (zh) * 1987-11-27 1989-06-05
JPH01177975A (ja) * 1987-12-29 1989-07-14 Kawada Eng:Kk レジノイド方式による自己空洞生成型研磨砥石
JP2728729B2 (ja) * 1989-06-06 1998-03-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間機能差のチェックアウト装置
JPH0733124Y2 (ja) * 1989-07-18 1995-07-31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ストローク位置検出器
JP3013273B2 (ja) * 1992-01-10 2000-02-28 アイマー・プランニング株式会社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装置
US6112660A (en) * 1994-10-10 2000-09-05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controlled transfer of printing ink
DE19613360A1 (de) * 1996-04-03 1997-10-09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r Hebwalze in Druckmaschinen
JPH1177975A (ja) * 1997-09-11 1999-03-23 Toshiba Mach Co Ltd 印刷機におけるインキ移しローラの駆動装置
JP3008026B1 (ja) * 1998-11-09 2000-02-14 アイマー・プランニング株式会社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装置
JP2001056716A (ja) * 1999-08-18 2001-02-27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操作レバー装置
US6526888B2 (en) * 2000-12-01 2003-03-04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Reduced vibration printing press and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特开2001-56716A 2001.02.27
特开平11-77975A 1999.03.23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1305A (zh) * 2019-08-09 2019-10-18 李新岭 一种包装印刷传墨辊
CN110341305B (zh) * 2019-08-09 2020-11-10 浙江朗讯印刷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包装印刷传墨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64806A4 (en) 2011-01-19
ES2381682T3 (es) 2012-05-30
CN101151157A (zh) 2008-03-26
EP1864806A1 (en) 2007-12-12
WO2006104188A1 (ja) 2006-10-05
DK1864806T3 (da) 2012-04-10
CA2602575A1 (en) 2006-10-05
JP2006272750A (ja) 2006-10-12
US20090288568A1 (en) 2009-11-26
CA2602575C (en) 2013-12-31
EP1864806B1 (en) 2012-02-29
AU2006229370A1 (en) 2006-10-05
AU2006229370B2 (en) 2011-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4129C (zh) 传墨分割辊单元和印刷机
CN100584608C (zh) 印刷机
CN101151154B (zh) 印刷机
JP5255802B2 (ja) 印刷機
CN100575083C (zh) 印刷机
CN1117918A (zh) 印刷机的油墨供给装置
JP2006272865A (ja) インキ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