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0565C - 成像装置以及支撑体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以及支撑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0565C
CN100580565C CN200610148483A CN200610148483A CN100580565C CN 100580565 C CN100580565 C CN 100580565C CN 200610148483 A CN200610148483 A CN 200610148483A CN 200610148483 A CN200610148483 A CN 200610148483A CN 100580565 C CN100580565 C CN 10058056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er
paper feeding
feeding cassette
image acquisition
ima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48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78895A (zh
Inventor
石塚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78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78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05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056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3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using slidably mounted components, e.g. reader in dra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以及支撑体,该成像装置设有成像部分、图像获取部分、供纸盒、以及支撑体。该成像部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并且被支撑在底座表面处。该图像获取部分被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上侧。该供纸盒被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下侧,并且能够被向近侧拉出。该支撑体在所述底座表面处支撑所述图像获取部分,并且形成能够容纳所述供纸盒的远侧的盒腔。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以及支撑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支撑成像部分和图像获取部分的支撑体,并且涉及一种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成像装置,其中在成像单元的上方布置图像获取装置,在成像单元的下侧布置供纸盒(例如,在日本专利No.3,392,429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2-154705中)。
在这种配置中,供纸盒的纵向长度可能会比成像单元和图像获取单元长,这取决于纸张尺寸(例如,法定尺寸),因此供纸盒的配置成为难题。在上述专利参考文件中,供纸盒被布置成相对于成像单元和图像获取单元向近侧伸出。因此,如果在使用者(从相对于供纸盒的近侧执行操作)和图像获取单元之间的距离较大,例如,如果成像装置被放在书桌上,并且使用者坐在椅子上执行操作,则很容易导致使用性变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和支撑体,通过该成像装置和支撑体能够缩短使用者和图像获取部分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提高使用性。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成像部分,该成像部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并且被支撑在底座表面上;图像获取部分,该图像获取部分布置在相对于所述成像部分的上侧;供纸盒,该供纸盒被布置在相对于所述成像部分的下侧处,并且能够被向近侧拉出;以及支撑体,该支撑体在所述底座表面处支撑所述图像获取部分,并且形成能够容纳所述供纸盒远侧的盒腔,且所述支撑体被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后面侧处。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中,所述图像获取部分由所述支撑体支撑在所述底座表面处。这里,所述底座表面可以是地面,并且可以是安装在脚轮上而能够移动的平台的表面。此外,能够容纳所述供纸盒的所述远侧的所述盒腔是由所述支撑体构造成的。因此,如果所述供纸盒的纵向(前后方向)方向的长度较长,那么该供纸盒的所述远侧将容纳在所述盒腔中。因此,所述供纸盒不会在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近侧伸出,从而能够使得使用者和所述图像获取部分之间的距离更短。
当所述支撑体被这样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所述后面侧处时,所述供纸盒的纵向方向的长度能够被容纳在所述成像装置的后面侧处。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支撑体被构造成包括一对支柱,所述对支柱在它们之间具有间距地布置。
根据这一结构,所述支撑体能够以简单结构形成。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两个支柱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两个侧面部分处。
当所述对支柱这样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所述两个侧面部分处时,所述图像获取部分能够被稳定地支撑,并且所述供纸盒的纵向方向的长度能够由所述支柱的前后宽度来容纳。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支柱连接件形成所述盒腔的上部,并且布置在覆盖所述供纸盒的上表面的位置处。
根据这一结构,所述供纸盒的所述上表面由所述支柱连接件覆盖。因此,能够保护被容纳在所述供纸盒中的纸张。
在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盒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支撑体,从而使所述供纸盒的所述远侧能够通过该盒腔。
根据这一结构,不能由所述支撑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完全容纳的所述供纸盒的长度穿过开口而伸向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后面侧。因此,能够避免所述供纸盒在所述成像装置的近侧伸出。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成像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部分和所述图像获取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并且该控制单元在相对于所述盒腔的上侧布置在所述支撑体处。
因此,容纳所述供纸盒的纵向方向的长度的所述盒腔的上部能够用来布置所述控制单元。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成像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所述成像部分的功能的成像控制部分、控制所述图像获取部分的功能的图像获取控制部分、以及控制所述成像部分的驱动的驱动控制部分,并且所述成像控制部分、图像获取控制部分和驱动控制部分从外侧以该顺序布置。
通过以该顺序布置,能够将具有高访问频率的部分设置在外侧,从而增加了方便性。此外,由于在所述图像获取控制部分处通常会有大量的噪音,因此通过将所述图像获取控制部分夹在所述驱动控制部分和所述成像控制部分之间可以降低噪音的影响。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支撑体是在底座表面处支撑图像获取部分的支撑体,该图像获取部分布置在相对于成像部分的上侧处,并且形成能够容纳供纸盒远侧的盒腔,该供纸盒布置在相对于所述成像部分的下侧,并且能够被拉出到近侧。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支撑体,如果所述供纸盒的纵向方向的长度较长,则所述供纸盒的远侧能够被容纳在所述盒腔内。这里,所述供纸盒不会在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近侧伸出,从而能够缩短使用者和所述图像获取部分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支撑体中,该支撑体布置在所述成像装置的后面侧处。
当所述支撑体这样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所述后面侧处时,所述供纸盒的所述纵向方向的长度能够被容纳在所述成像部分的所述后面侧处。
在本发明第十方面的支撑体中,该支撑体被构造成包括一对支柱,该对支柱在它们之间具有间距地布置。
根据这一结构,所述支撑体能够以简单结构形成。
在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支撑体中,所述两个支柱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两个侧面部分处。
当所述对支柱这样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所述两个侧面部分处时,所述图像获取部分能够被稳定地支撑,并且所述供纸盒的所述纵向方向的长度能够由所述支柱的前后宽度容纳。
在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支撑体中,支柱连接件形成所述盒腔的上部,并且该支柱连接件布置在覆盖所述供纸盒的上表面的位置处。
根据这一结构,所述供纸盒的所述上表面由所述支柱连接件覆盖。因此,能够保护被容纳在所述供纸盒中的纸张。
在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支撑体中,所述盒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支撑体,从而使所述供纸盒的后端部分能够通过该盒腔。
根据这一结构,不能由所述支撑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完全容纳的所述供纸盒的长度穿过开口而伸向所述支撑体的后面侧。这样,能够避免在所述成像部分的所述近侧的突出。
这样,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和支撑体,通过该成像装置和支撑体能够缩短使用者和图像获取部分之间的间隔,并且能够改善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外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图像获取部分和成像部分的外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结构图;
图4A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供纸盒的尺寸W1的视图,图4B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供纸盒的尺寸W2的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支撑体和框架的示意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支撑体和框架的相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后面侧看时多个控制单元布置在本实施例的支撑体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被本实施例的风扇吸入的空气的通道的视图;
图9A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具有尺寸W1的供纸盒和盒腔之间的关系的视图,图9B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具有尺寸W2的供纸盒和盒腔之间的关系的视图;以及
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例的变型实例中的供纸盒和盒腔之间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如图1所示,关于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0设有成像部分12、图像获取部分14以及支撑体60。
该图像获取部分14被布置在成像部分12的上侧,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如图2所示,图像获取部分14设有盖板42。该盖板42能够打开和关闭。在盖板42的下方设置有由玻璃板等构成的透明原稿台44,在该台44的上表面上放置原稿。在原稿台44的下方设置有由CCD等构成的读取杆45,该读取杆读取已被放在原稿台44上的原稿。该读取杆45形成为从正面侧到背侧的窄长形状,通过扫描驱动机构47而沿着箭头W的方向运动,并且获取已放置在原稿台44上的原稿的图像。由读取杆45获得的数据被作为图像数据存储起来。
如图3所示,成像部分12设有光学单元20、显影单元22、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低电压供应部分28、传送单元29以及定影部分38。该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被构造成具有包括CPU的电路板等,用于控制该所述装置、所述成像部分12、所述图像获取部分14等的操作。在该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内结合有高电压供应部分26。所述成像部分12能够单独地用作打印机。构成成像部分12的各部分从近侧开始(图3的右侧)沿着下述顺序布置:传送单元29、显影单元22、光学单元20以及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该低电压供应部分28布置在光学单元20和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的下方,并且定影部分38布置在显影单元22上方的部分处。所有这些部件都容纳在框架30中。
每个显影单元22都设有辊形的图像载体23A、充电辊23B、显影辊23C和清洁件23D。该充电辊23B为图像载体23A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并且显影辊23C有选择地将调色剂转印到形成在图像载体23A上的潜像上,以使潜像可见。清洁件23D摩擦图像载体23A并且清除残留在图像载体23A上的调色剂。针对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每种颜色都设置有显影单元22,该显影单元22按照显影单元22K、22C、22M和22Y的顺序从上侧开始布置。
光学单元20根据图像数据向每个图像载体23A照射成像光,并且通过在图像载体23A的表面上的静电位差而形成潜像。
该图像载体23A的特征在其表面(即外周表面)处的感光层。在该表面(外周表面)由充电辊23B均匀地充电之后,用由光学单元20照射的激光(成像光)使所述表面(外周表面)曝光,从而通过被曝光部分电位的衰减而形成静电潜像(图像)。这里,充电辊23B抵靠图像载体23A,并向图像载体23A施加电压,从而在抵靠部分附近的微小间隙内发生放电。这样,使图像载体23A的表面(外周表面)大致均匀地充电。
显影辊23C被布置成接近并且面对图像载体23A,并且在显影辊23C和图像载体23A之间施加有显影偏压。结果,在显影辊23C和图像载体23A之间形成显影偏压电场,带有电荷的调色剂被传送到图像载体23A的已经曝光的部分上,从而形成可见图像。
传送单元29设有驱动带29C,该驱动带29C跨越在驱动辊29A和从动辊29B之间张紧。在驱动带29C的内表面侧,在驱动辊29A和从动辊29B之间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多个转印辊29D(四个,对应于各颜色),这些转印辊29D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隔。记录纸张P由驱动带29C沿着箭头X的方向传送。
每个转印辊29D都面对图像载体23A,且将传送带29C夹在二者之间,并且在转印辊29D和图像载体和23A之间形成转印电场。结果,图像载体23A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未定影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该记录纸张P被驱动带29C吸附并传送,并且从转印辊29D和图像载体23A之间通过。
定影部分38相对于显影单元22布置在沿着记录纸张P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定影部分38设有加热辊38A和加压辊38B,它们的外周表面彼此相对并且以预定压力挤压(夹持)。已被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加热辊38A和加压辊38B加热和加压,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上。
已经通过定影部分38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被排到出纸盘40上。此外,在调色剂图像向记录纸张P的转印完成之后,由清洁件23D对图像载体23A的表面(外周表面)进行清洁处理,从而提供随后的成像过程。
在框架30的下部设置有可安装并且可拆卸的供纸盒46。该供纸盒46能够被沿着朝向近侧的方向拉出,并且能够供应合适的记录纸张P。在供纸盒46的远端部分附近布置有供纸辊对48。该供纸辊对48从供纸盒46内每次一张地向外供应记录纸张P。已通过供纸辊对48供应出的记录纸张P在预定定时由配准辊49供应给驱动带29C的吸附和传送表面,并且被传送到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
如图4A和4B所示,供纸盒46可以是其长度沿着成像装置10的纵向(前后)方向短于成像部分12、尺寸为W1的盒,并且该供纸盒46的后端部布置在框架30的下侧,或者可以是其长度沿着成像装置10的纵向方向长于成像部分12、尺寸为W2的盒,并且该供纸盒46的后端部被容纳在支撑体60内,下文将对此进行介绍。
如图5所示,框架30在其后面侧的四个角部处设置有安装部分32。安装部分32沿着进深(furtherward)方向伸出,并且其远端面被连接到下面描述的支撑体60上。
该支撑体60设有一对支柱62A和62B、上连接板64、下连接板66和底板68。支柱62A和62B沿垂直方向直立地设置在框架30的后面侧,且在支柱62A和62B之间具有与框架30的开口宽度相对应的间隔。在支柱62A和62B的顶部处安装有图像获取部分14。该图像获取部分14由支柱62A和62B从地面G支撑。支柱62A和62B由沿着水平方向布置的上连接板64、下连接板66和底板68连接。
如图6所示,上连接板64布置在相对于支柱62A和62B的垂直方向的中心部分的上方。风扇70和声音输出部分结构板72被安装在上连接板64处。该声音输出部分结构板72形成有用于声音输出的孔72A。在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中形成有开口(未示出),该开口对应于风扇70的吸入方向,从而通过风扇70将外部空气吹入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中。
下连接板66布置在相对于支柱62A和62B的垂直方向的中心部分的下方。下连接板66的特征在于沿前后方向的台阶,通过该台阶构成第一平面66A和第二平面66B。第一平面66A布置在安装成像部分12的一侧,并且形成为比第二平面66B高的台阶。如图7所示,在第一平面66A上布置有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在第二平面66B上布置有打印机控制器单元76。利用在第一平面66A和第二平面66B之间的垂直方向的台阶,可以从后表面侧通过螺栓等将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安装到该垂直方向的台阶上。每个控制器单元均由布置在箱形的壳体内的电路板等构成,并且设有与外部元件相连的连接器。
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是用于执行复印机功能、传真机功能和扫描器功能的控制单元,并且其CPU的驱动频率通常会比较高。相反,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和执行打印机功能的打印机控制器单元76具有相对较低的频率。因此,将具有高频率和大量噪音的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布置为夹在打印机控制器单元76和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之间。也就是说,从最外侧开始按照下述顺序布置各个控制单元:打印机控制器单元76、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以及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因此,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和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的电路板和壳体(金属板)用作电磁屏蔽。这样,能够抑制从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发射的电磁噪音向外泄漏,并且能够抑制电磁噪音进入装置内部。
对与本实施例而言,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被布置成夹在打印机控制器单元76和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之间。但是,该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也可以被布置成夹在低电压供应部分28和打印机控制器单元76之间。
如图8所示,被风扇70吸入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中的空气通过通风孔H并沿着箭头E所示的方向流动,并且被排到外部。装置操作控制部分24的内部通过该空气的流动而被冷却。
在支撑体60的底部设置有底板68。在底板68和下连接板66之间形成有能够容纳供纸盒46的后端部的盒腔69。因此,该盒腔69是由支柱62A和62B、下连接板66和底板68构成的。如图9A和图9B所示,当供纸盒46的尺寸为W1时,供纸盒46的后端部停留在框架30的内部,而当供纸盒46的尺寸为W2时,该后端部从框架30伸出并被容纳在盒腔69内。这样,供纸盒46的纵向方向的长度就被容纳在盒腔69中。也就是说,供纸盒46的后端被容纳在利用由支撑体60构成的进深空腔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供纸盒46的上部被下连接板66覆盖。
如上所述,由于供纸盒46的后端部被容纳在盒腔69中,因此,即使供纸盒46的纵向方向的长度较长,该供纸盒46也不会在成像装置10的近侧伸出,所以可使在使用者和图像获取部分14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提高了方便性。
此外,由于供纸盒46的上部被下连接板66覆盖,因此能够抑制废物、灰尘等进入纸张容纳部分,从而能够防止纸张污染。
在支撑体60的下侧角部处形成有用于插入插座的入口79,该下侧角部由第二平面66B和支柱62A构成。
如图5所示,在支柱62A和62B中与框架30的安装部分32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孔部63。该安装部分32和孔部63组成冲击吸收结构,用于吸收来自图像获取部分14的振动。
如图3所示,在安装部分32安装到孔部63的位置处设置有加强件78。该加强件78形成为板形,并且被连接到框架30和支撑体60上,以在它们之间进行桥接。通过加强件78加强框架30与支撑体60的连接。
但是,不必在四个位置处都设置加强件78,而是可以在两个较低侧的位置处设置加强件78。具体地,由于来自图像获取部分14上的载荷等的更强的力作用在下侧,因此下侧的加强是更合乎需要的。
在支撑体60的下侧设置有第一支撑部分80,在框架30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支撑部分82。每个第一支撑部分80都被设置在支柱62A和支柱62B的下方。两个第二支撑部分82被设置在框架30的前侧,两个第二支撑部分82被设置在框架30的后侧(支撑体60侧),在下文中,在前侧的两个第二支撑部分将被称为远支撑部分82A,而在后侧的两个第二支撑部分将被称为近支撑部分82B。需要这样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当成像装置10被布置在地面G上时,近支撑部分82B通过来自地面G的压力而向上缩回,且该近支撑部分82B由柔性件构成或者通过弹簧等来安装,从而该近支撑部分82B不会从由第一支撑部分80和远支撑部分82A构成的平面伸出并引起颤动。如果需要单独使用成像部分12,则需要近支撑部分82B和远支撑部分82A来将成像部分12支撑在地面G上,但是当与图像获取部分14组合使用成像部分12时,由于第一支撑部分80设置在支撑体60处,因此近支撑部分82B不是必需的。因此,近支撑部分82B可以形成为可从框架30拆下的结构(例如,通过螺栓固定并且通过拆下螺栓而从框架30上取下,等等)。
如图1和图7所示,框架30和支撑体60由壳体16覆盖。在该壳体16的两个侧面的每一个的下部处,在对应于支撑体60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作提手的第一凹陷部分18A。另外,在壳体16的两个侧面的下部的近侧、在对应框架30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作提手的第二凹陷部分18B。因此,由于在支撑体60和框架30处都设置有提手,因此可以在第一凹陷部分18A处提起图像获取部分14的重量,在第二凹陷部分18B处提起成像部分12的重量。这样,能够非常平衡地提起成像装置10。
从支撑体60的上部向水平方向的近侧形成有水平支撑部分19。该水平支撑部分19是悬臂支撑件,用于将图像获取部分14稳定地支撑在支撑体60上。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可以将供纸盒46的后端部分容纳在由支撑体60构成的盒腔69内。这样,即使供纸盒46的纵向方向的长度较长,也能够使得使用者和图像获取装置14之间的距离较短,而不会使供纸盒46在成像装置10的近端侧伸出,从而提高了方便特性。
总之,对于本实施例来说,已经描述了供纸盒46的纵向方向的长度为W1和W2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纵向方向的长度为W3的供纸盒,该长度W3大于W2。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供纸盒46的后端部通过从支撑体60的后面侧伸出而被容纳。由于这样容纳供纸盒46,因此供纸盒46不会在近侧伸出。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60的支柱62A和62B被设置在框架30的后面侧,但是支柱62A和62B也可以被设置在框架30的侧面。在这种情况下,在框架30内设置打印机控制器单元76和多功能控制器单元74。
此外,针对本实施例描述了一示例,其中支撑体60被构造成包括沿水平方向布置的上连接板64,下连接板66和底板68。但是,这些部件不是必需的,所述支撑体60可以只由支柱62A和62B构成。特别地,当支柱62A和62B由上连接板64、下连接板66和底板68连接时,图像获取部分14能够被稳定地支撑。

Claims (22)

1.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部分,该成像部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并且被支撑在底座表面上;
图像获取部分,该图像获取部分被布置在相对于所述成像部分的上侧;
供纸盒,该供纸盒被布置在相对于所述成像部分的下侧,并且能够被向近侧拉出;以及
支撑体,该支撑体在所述底座表面处支撑所述图像获取部分,并且形成能够容纳所述供纸盒的远侧的盒腔,且所述支撑体被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后面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支撑体包括支柱连接件和一对支柱,该对支柱之间设置有间距,该支柱连接件使所述两个支柱彼此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支撑体包括支柱连接件和一对支柱,该对支柱之间设置有间距,该支柱连接件使所述两个支柱彼此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两个支柱被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两个侧面部分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两个支柱被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两个侧面部分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支柱连接件形成所述盒腔的上部,并且该支柱连接件被布置在覆盖所述供纸盒的上表面的位置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支柱连接件形成所述盒腔的上部,并且该支柱连接件被布置在覆盖所述供纸盒的上表面的位置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盒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支撑体,从而使所述供纸盒的远侧能够通过该盒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盒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支撑体,从而使所述供纸盒的远侧能够通过该盒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部分和所述图像获取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并且该控制单元在相对于所述盒腔的上侧处布置在所述支撑体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成像部分和所述图像获取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并且该控制单元在相对于所述盒腔的上侧处布置在所述支撑体处。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所述成像部分的功能的成像控制部分、控制所述图像获取部分的功能的图像获取控制部分、以及控制所述成像部分的驱动的驱动控制部分,
并且所述成像控制部分、所述图像获取控制部分和所述驱动控制部分从外侧开始以该顺序布置。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所述成像部分的功能的成像控制部分、控制所述图像获取部分的功能的图像获取控制部分、以及控制所述成像部分的驱动的驱动控制部分,
并且所述成像控制部分、所述图像获取控制部分和所述驱动控制部分从外侧开始以该顺序布置。
14.一种支撑体,其中所述支撑体
在底座表面处支撑图像获取部分,所述图像获取部分被布置在相对于成像部分的上侧,并且
形成能够容纳供纸盒的远侧的盒腔,所述供纸盒被布置在相对于所述成像部分的下侧,并且能够被拉出到近侧;
并且,所述支撑体被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后面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体,其中,所述支撑体包括支柱连接件和一对支柱,该对支柱之间设置有间距,该支柱连接件使所述两个支柱彼此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体,其中,所述支撑体包括支柱连接件和一对支柱,该对支柱之间设置有间距,该支柱连接件使所述两个支柱彼此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支撑体,其中,所述两个支柱被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两个侧面部分处。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支撑体,其中,所述两个支柱被布置在所述成像部分的两个侧面部分处。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支撑体,其中,所述支柱连接件形成所述盒腔的上部,并且该支柱连接件被布置在覆盖所述供纸盒的上表面的位置处。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支撑体,其中,所述支柱连接件形成所述盒腔的上部,并且该支柱连接件被布置在覆盖所述供纸盒的上表面的位置处。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体,其中,所述盒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支撑体,从而使所述供纸盒的后端部分能够通过该盒腔。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体,其中,所述盒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支撑体,从而使所述供纸盒的后端部分能够通过该盒腔。
CN200610148483A 2006-05-23 2006-11-17 成像装置以及支撑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5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42764A JP4973001B2 (ja) 2006-05-23 2006-05-23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42764 2006-05-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78895A CN101078895A (zh) 2007-11-28
CN100580565C true CN100580565C (zh) 2010-01-13

Family

ID=38749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484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565C (zh) 2006-05-23 2006-11-17 成像装置以及支撑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710616B2 (zh)
JP (1) JP4973001B2 (zh)
KR (1) KR100915359B1 (zh)
CN (1) CN10058056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73001B2 (ja) * 2006-05-23 2012-07-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31347A (ja) * 2007-07-24 2009-02-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フレームの設計方法
JP2009086508A (ja) * 2007-10-02 2009-04-23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683039B2 (ja) * 2007-12-25 2011-05-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4612A (ja) * 2009-01-13 2010-07-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840458B2 (en) 2016-05-25 2020-11-17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2429B2 (ja) 1991-06-18 2003-03-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複写機及びスキャナ・画像形成装置
JPH0873058A (ja) * 1994-09-05 1996-03-19 Canon Inc 給紙カセットのカバー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3981230B2 (ja) * 2000-01-21 2007-09-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01512B2 (ja) * 2000-01-27 2010-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549811B2 (ja) * 2000-06-20 2004-08-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54705A (ja) 2000-11-20 2002-05-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636699B2 (ja) 2001-01-19 2011-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38683A (ja) * 2002-10-15 2004-05-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7133626B2 (en) 2003-08-08 2006-1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32462B2 (ja) * 2004-04-19 2009-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2719A (ja) * 2005-07-14 2007-02-01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7424242B2 (en) * 2005-11-29 2008-09-09 Dell Products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a printing device
JP4973001B2 (ja) * 2006-05-23 2012-07-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73938A1 (en) 2007-11-29
JP4973001B2 (ja) 2012-07-11
KR20070113082A (ko) 2007-11-28
US20100172681A1 (en) 2010-07-08
US7710616B2 (en) 2010-05-04
KR100915359B1 (ko) 2009-09-03
US7952773B2 (en) 2011-05-31
CN101078895A (zh) 2007-11-28
JP2007316137A (ja) 2007-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0565C (zh) 成像装置以及支撑体
CN101144997B (zh) 成像装置和支撑体
US7303346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frame structure used therei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frame structure
JP4752625B2 (ja) 支持台、スキャナ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
JP47999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筐体構造
CN104076669A (zh) 调色剂回收装置、及具备该调色剂回收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KR100884300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54136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69391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hargers around which air passes
JP31562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220168562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53094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8199B2 (ja) スキャナ支持台、スキャナ、スキャナ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20086659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KR100694718B1 (ko) 화상 판독 및 기록 장치
JP55315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837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13

Termination date: 201811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