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1512C - 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和方法、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和方法、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1512C
CN100541512C CNB2006101635943A CN200610163594A CN100541512C CN 100541512 C CN100541512 C CN 100541512C CN B2006101635943 A CNB2006101635943 A CN B2006101635943A CN 200610163594 A CN200610163594 A CN 200610163594A CN 100541512 C CN100541512 C CN 10054151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program
terminal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server apparatus
requ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6359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55974A (zh
Inventor
若狭繁基
荻嶋淳
清水孝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lica Networks Inc
Original Assignee
Felica Network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lica Networks Inc filed Critical Felica Networks Inc
Publication of CN1955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5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151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1512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4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s or networks with limited capabilit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 por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34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involving the movement of software or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2Network 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use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60Subscription-based services using application servers or record carriers, e.g. SIM application toolk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Stored Programme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在此公开了一种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包括: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以及服务器设备;应用程序提供系统通过使用通信网络连接便携终端设备和服务器设备,其中所述便携终端设备包括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应用程序确定部分,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以及应用程序存储部分,其中所述服务器设备包括传送消息产生部分,传送消息发送器部分,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应用程序存储部分,以及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

Description

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和方法、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与2005年8月31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5-251996相关的技术主题,在此通过参考引入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程序提供系统、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和应用程序提供方法。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其中如果与从服务器设备中传送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服务器设备则自动地下载识别的应用程序到便携式终端设备上。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电话之类的便携终端设备包括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因此,通过在外部设备和在便携终端设备中使用的IC芯片之间执行非接触通信,可以在外部设备和便携终端设备之间交换数据。通常地,在与外部设备通信期间,在便携终端设备中使用的IC芯片不能与控制器通信,该控制器控制便携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的执行。另一方面,在与控制器通信期间,IC芯片不能与外部设备通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如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05-108044中公开的,已经提出了一项技术,通过该技术,外部设备把指定要在便携终端设备中执行的应用程序的信息和一个特定指令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以及,根据该指令,便携终端设备顺利地激活由外部终端指定的应用程序,以在所公开的便携终端设备中执行。更具体地,当应用在便携终端设备中的IC芯片接收特定指令时,IC芯片过渡到能够与控制器通信的通信状态。接着,与该过渡同步,控制器获取从外部设备接收的信息作为指定应用程序的信息,并且执行这个指定的应用程序。
发明内容
然而,如果由外部设备指定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除非从服务公司的网站把指定的应用程序下载到便携终端设备中、并且在便携终端设备中执行该应用程序,否则用户不能获取期望的信息。因此,对于用户而言,为了获取期望的信息,用户应该给服务公司发送e-mail以作出对应用程序的请求,或者得到服务公司的网站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因为作出应用程序请求的这种操作是非常麻烦的,在一些情况下,用户宁愿不获取应用程序并且放弃了获取期望的信息的想法。此外,由于没有正确输入URL,用户将不能获取应用程序和接收期望的信息。因此,存在一个问题:如上所述,如果指定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即使用户可以获取与期望的信息相关的数据,用户也不能获取期望的信息,并且服务公司不可避免地丧失了给用户提供期望的信息本身的机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改进的应用程序提供系统、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应用程序提供方法和计算机程序,能够确定指定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应用程序提供系统的便携终端设备中以便允许用户顺利地获取期望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程序提供系统,该应用程序提供系统通过使用通信网络把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连接到服务器设备上。该应用程序提供系统特征在于,便携终端设备具有:在IC芯片内部提供的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作为用于接收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的部分,其中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基于服务器设备中的参数信息执行;以及应用程序确定部分,该部分用于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便携终端设备还具有: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如果应用程序确定部分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则该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用于产生从服务器设备向便携终端设备传送识别的应用程序的请求;以及应用程序存储部分,该部分用于存储通过服务器设备传送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提供系统的特征还在于,服务器设备具有:传送消息产生部分,用于产生要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的传送消息;以及传送消息发送器部分,用于根据便携终端设备作出的请求把传送消息发送到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还具有: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如果要在便携终端设备中基于参数信息执行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则该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用于把便携终端设备传送的请求当作对从服务器设备向便携终端设备传送应用程序的传送请求;应用程序存储部分,用于通过把应用程序和它们相应的应用程序识别信息相关联来存储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识别信息,每个应用程序识别信息用于识别应用程序中的相关联的一个应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用于根据由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从便携终端设备接受的请求,把应用程序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
参数信息是用于请求便携终端设备中的应用程序的信息,以便显示用户期望的信息或者执行预定的处理。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是用于识别应用程序的信息。例如,在便携终端设备中把识别信息存储为可由预定的ID、URL等等识别的信息。
根据上述的应用程序提供系统的结构,接收由服务器设备产生并传送的传送消息的便携终端设备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如果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便携终端设备则向服务器设备发出对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这样,即使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也可以顺利地执行以接收传送消息开始、到获取应用程序结束的一系列处理,而不需要用户执行包括输入URL等等的麻烦操作。此外,因为便携终端设备能够向服务器设备发出对传送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的请求,而不需要用户执行任何操作,所以用户不再需要事先知道应用程序存在的位置。此外,因为用户仅仅通过执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够从服务器设备中获取在便携终端设备中不存在的应用程序,所以给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公司就能够以较高的可靠度把信息提提供用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通过使用通信网络连接到服务器设备的、并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便携终端设备包括:在IC芯片内部提供的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作为用于接收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的部分,其中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基于来自服务器设备的参数信息执行;以及应用程序确定部分,用于产生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的确定结果。便携终端设备还包括: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如果应用程序确定部分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则该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用于产生对从服务器设备向便携终端设备传送识别的应用程序的请求;以及应用程序存储部分,该部分用于存储通过服务器设备传送的应用程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具有还包括显示部分的结构的便携终端设备,其中显示部分用于显示基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所执行的应用程序的执行结果。
根据便携终端设备的上述结构,接收由服务器设备产生并传送的传送消息的便携终端设备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如果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则便携终端设备产生对从服务器设备向便携终端设备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并把请求传送给服务器设备。因此,即使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也能够从服务器设备中把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自动地安装在便携终端设备中,使顺利地把信息提提供用户成为可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还包括用于控制预定应用程序执行的控制器的便携终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基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参数信息,控制与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的执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便携终端设备,其中IC芯片具有:第一通信部分,用于通过使用通信网络,执行与同样连接到服务器设备上的外部通信设备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和第二通信部分,用于执行与控制器的通信。
在这种情况下,经由第二通信部分把由第一通信部分从外部通信设备接收的传送消息传送到控制器。在这种结构中,IC芯片从第一通信部分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切换到第二通信部分和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反之亦然,以便允许顺利地执行应用程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便携终端设备,其中传送消息包括根据便携终端设备的规格的、用于识别多个应用程序的多个识别信息片。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程序确定部分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一个识别信息片相对应的每个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服务器设备,通过通信网络将其连接到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包括:传送消息产生部分,用于把要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的传送消息产生为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其中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基于参数信息执行;以及传送消息发送器部分,用于根据由便携终端设备作出的请求把传送信息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进一步包括: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如果要在便携终端设备中基于参数信息执行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则该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用于把便携终端设备传送的请求当作对从服务器设备向便携终端设备传送应用程序的传送请求;应用程序存储部分,用于通过把应用程序和它们相应的应用程序识别信息相关联来存储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识别信息,每个应用程序识别信息用于识别应用程序中的相关联的一个应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用于根据由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从便携终端设备接受的请求,把应用程序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服务器设备,其中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根据便携终端设备作出的请求,从应用程序存储部分获取应用程序,并把应用程序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
根据上述结构,服务器设备产生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其中应用程序在便携终端设备中基于参数信息执行,并且如果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则服务器设备把传送消息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这样,即使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便携终端设备也能够从服务器设备中顺利地获取应用程序,而不需要用户执行包括输入URL等等的麻烦操作。此外,因为用户仅仅通过执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够从服务器设备中获取在便携终端设备中不存在的应用程序,所以给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公司就能够以较高的可靠度把信息提提供用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服务器设备,其中传送消息产生部分产生包括根据便携终端设备的规格的、用于识别多个应用程序的多个识别信息片的传送消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程序提供方法,通过使用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和使用通信网络连接到便携终端设备的服务器设备来执行该应用程序提供方法。应用程序提供方法的特征在于应用程序提供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驱动IC芯片接收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其中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基于来自服务器设备的参数信息执行;驱动便携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确定部分确定与包含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如果确定结果表明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则驱动便携终端设备产生对从服务器设备向便携终端设备传送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的传送请求,并把请求传送到服务器设备,以便请求服务器设备把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从服务器设备传送的应用程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用于驱动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和使用通信网络连接到便携终端设备上的服务器设备。计算机程序包括如下步骤:接收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其中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基于来自服务器设备的参数信息执行;确定与包含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如果确定结果表明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则产生对从服务器设备向便携终端设备传送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的请求,并把请求传送到服务器设备,以便请求服务器设备把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从服务器设备接收到的应用程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用于通过驱动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和使用通信网络连接到便携终端设备上的服务器设备。计算机程序包括如下步骤:产生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其中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基于参数信息执行;根据由便携终端设备作出的请求,把传送消息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如果由便携终端设备基于参数信息执行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上,则把便携终端设备传送的请求当作对从服务器设备向便携终端设备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其中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基于参数信息执行;以及根据由便携终端设备作出的请求,把应用程序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
将上面的每个计算机程序存储在计算机中使用的存储部分中,通过计算机的CPU读出该程序以便执行该程序。这样,计算机能够执行信息处理设备的功能,信息处理设备为上述的便携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设备。此外,也可以给用户提供用于记录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由此,可以通过计算机读出该计算机程序来执行该程序。记录介质的例子有磁盘,光盘等。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程序提供系统、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应用程序提供方法和确定指定应用程序的存在的计算机程序,以便于允许用户顺利地获取期望的信息。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的特征将从参考附图给出的优选实施例的下面详细描述中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息提供系统的说明图;
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便携终端设备和服务器设备的功能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典型传送消息的说明图;
图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PC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使用非接触通信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显示了一个流程图,参考该流程图来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息提供系统执行的处理的流程;
图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在便携终端设备和服务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的流程的时间图;
图8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在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和PC之间交换信息的流程的时间图;
图9是显示典型屏幕显示的说明图,其中的每个典型屏幕出现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便携终端设备的显示屏幕上。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重复描述,贯穿本专利的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基本上具有相同功能结构的结构元件。
首先,参考图1,对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息提供系统10的整体结构说明如下。如图所示,信息提供系统10,例如,包括便携终端设备100a和100b和100c、服务器设备200、网络300、读出器/写入器400a和400b、以及PC(个人计算机)500。在下面的描述中,如果不需要彼此区分便携终端设备100a、100b和100c,则由通用参考标记100来表示每个便携终端设备100a、100b和100c。出于同样原因,如果不需要彼此区分读出器/写入器400a和400b,则由通用参考标记400来表示每个读出器/写入器400a和400b。
服务器设备200产生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其中所述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100基于参数信息执行。接着,服务器设备200经由网络300把传送消息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参数信息是典型地用于请求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应用程序显示用户期望的信息或者执行预定处理的信息。例如,参数信息是请求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应用程序在显示屏幕上显示“Hello”的信息。便携终端设备100通过使用参数信息作为输入数据,执行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例如,通过使用请求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应用程序在显示屏幕上显示“Hello”的参数信息作为输入数据,便携终端设备100执行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在便携终端设备100的显示屏幕上显示“Hello”。可选择地,服务器设备200保存要提提供便携终端设备100的应用程序,以及根据由便携终端设备100作出的请求,服务器设备200经由网络300把应用程序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
信息提供系统10可以包括多个服务器设备200。对于不同的服务器设备功能以及服务器设备所保存的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类型的服务器设备。例如,可以有用于存储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服务器设备和用于下载应用程序的下载服务器设备。此外,可以有用于提供网页的Web服务器设备。可以将这些不同种类的服务器设备连接到网络300上。
便携终端设备100接收从服务器设备200中产生的传送消息。然后,便携终端设备100基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参数信息,执行与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便携终端设备100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如果确定结果表明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便携终端设备100则产生传送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的请求,并把该请求传送到服务器设备200。在这种情况下,便携终端设备100从服务器设备200中接收请求的应用程序,并且便携终端设备100能够执行该应用程序。便携终端设备100的例子有便携电话、PDA(个人数字助理)、便携游戏设备和手表。
服务器设备200可以经由读出器/写入器400或者PC 500把传送消息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PC 500可以经由读出器/写入器400把从服务器设备200中接收的传送消息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服务器设备200可以保存可在便携终端设备100或者PC 500上显示的网页,并且根据由便携终端设备100或者PC 500作出的请求分别把包括传送消息的网页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或者PC 500。可以由服务器设备200或者除了服务器设备200以外的其它设备来保存网页。
读出器/写入器400是一个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例子,该无线电通信设备具有通过无线电通信把传送消息传送到存在于无线电通信范围内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将读出器/写入器400内置于PC 500中以形成集成设备,或者通过电缆将读出器/写入器400作为独立设备连接到PC 500。可选择地,也可以通过网络300将读出器/写入器400作为独立设备连接到服务器设备200。
PC 500经由网络300接收由服务器设备200传送的传送消息,并给读出器/写入器400发出指令,以便通过无线电通信把传送消息发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PC 500也可以从服务器设备200接收包括参数信息的网页,基于包括在网页中的参数信息产生传送消息,并经由读出器/写入器400把传送消息发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
在读出器/写入器400把传送消息发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的情况下,便携终端设备100包括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使得便携终端设备100能够与读出器/写入器400进行无线电通信以便交换消息。如上所述,通过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接收的传送消息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把传送消息发送给使用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控制器,然后,控制器基于参数信息,执行与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
例如,读出器/写入器400还把用于控制与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进行通信的通信控制指令与传送消息一起发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以便允许顺利地进行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和便携终端设备100的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更具体地,读出器/写入器400通过无线电通信把通信控制指令和传送消息发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接收了通信控制指令,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将与读出器/写入器400的通信切换到与便携终端设备100的控制器的通信,并且把传送消息发送给控制器。
通过将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内置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或者通过将其放置在可插入便携终端设备100内的卡插槽的IC卡上,可以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使用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在后面一种情况下,插入到便携终端设备100内的卡插槽中的IC卡执行与读出器/写入器400的无线电通信。
网络300是将服务器设备200连接到便携终端设备100、PC 500或者读出器/写入器400的通信线路网络,该网络处于能够在服务器设备200和便携终端设备100、PC 500或者读出器/写入器400之间进行双工通信的状态。网络300可以是无线电或者有线网络。网络300的例子有:譬如因特网、电话线网络或者卫星通信网络的公共线路网络,以及譬如WAN、LAN或者IP-VPN的专用线路网络。
到目前为止,已经阐明了信息提供系统10的整体结构。接下来,参考图2,对根据本实施例的便携终端设备100和服务器设备200的功能结构描述如下。
图2是显示便携终端设备100和服务器设备200的功能结构的方框图。如在图2中所示,便携终端设备100包括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102、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应用程序传送请求发送器部分106、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108、应用程序接收器部分110、显示部分112以及应用程序存储部分114。
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102是譬如通信线路、通信电路、通信设备等等的通信接口。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102具有从服务器设备200接收传送消息的功能。把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102接收的传送消息传送给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如上所述,从服务器设备200接收的传送消息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其中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100基于参数信息执行。
参考图3,对从服务器设备200接收的传送消息的详细描述如下。图3是显示从服务器设备200接收的传送消息的一个例子的解释图。如图中所示,传送消息包括传送参数150、首标152、和脚注(footer)160。传送参数150包括URL 154、ID 156、参数信息(Param)158。Param 158就是前面解释的参数信息。URL 154和ID 156是用于识别基于Param 158执行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把便携终端设备100的应用程序以可利用ID 156或者URL 154识别的状态存储在应用程序存储部分114中。
用于识别应用程序的信息可以取决于便携终端设备100的规格。例如,在符合移动通信商务公司D设置的规格的便携终端设备100中,使用URL 154识别应用程序。另一方面,在符合移动通信商务公司K和V设置的规格的便携终端设备100中,使用ID 156识别应用程序。在本实施例中,URL 154和ID 156都包括在传送消息中,以至于由移动通信商务公司D、K和V制造的具有彼此不同规格的每个便携终端设备100都能确定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后面将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具有确定与包含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功能。例如,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执行与包含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以及如果应用程序没有被正确执行,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则确定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此处,应用程序的正确执行意味着:基于参数信息执行应用程序,以便成功地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上显示期望的信息。如果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确定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则把确定结果提提供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108。另一方面,如果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确定应用程序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则基于参数信息执行应用程序,并在显示部分112上显示应用程序执行的结果。
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108具有基于从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中接收的确定结果、产生传送应用程序的传送请求的功能。更具体地,如果应用程序确定部分104确定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108则产生用于请求服务器设备200把相应的应用程序发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的传送消息。把作为请求传送从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108中产生的应用程序的传送消息提供到应用程序传送请求发送器部分106。
应用程序传送请求发送器部分106是譬如通信线路、通信电路或者通信设备的通信接口。应用程序传送请求发送器部分106把由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108提供的传送消息发送给服务器设备200。
应用程序接收器部分110是譬如通信线路、通信电路或者通信设备的通信接口。应用程序接收器部分110从服务器设备200接受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与由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102接收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把由应用程序接收器部分110接收的应用程序存储在应用程序存储部分114中。
显示部分112包括显示设备和用于在显示设备上显示数据的接口。典型地,显示设备是CRT显示设备或者液晶显示设备。应用程序接收器部分110具有在便携终端设备100的显示屏幕上显示由应用程序接收器部分110接收的应用程序的执行结果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已经说明了便携终端设备100的功能结构。接下来,对服务器设备200的功能结构说明如下。如图2中所示,服务器设备200包括传送消息产生部分202、和传送消息发送器部分204、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206、应用程序获取部分208、应用程序存储部分210和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212。
传送消息产生部分202具有产生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的功能,其中应用程序由便携终端设备100基于参数信息执行。传送消息产生部分202把产生的传送消息提提供传送消息发送器部分204。
传送消息发送器部分204是譬如通信线路、通信电路或者通信设备的通信接口。传送消息发送器部分204把从传送消息产生部分202中接收的传送消息发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
如果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206具有把来自便携终端设备100的请求当作从服务器设备200向便携终端设备100传送与上面提及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的传送请求的功能。应用程序获取部分208是用于从应用程序存储部分210中获取由便携终端设备100请求的应用程序的部分。应用程序获取部分208把获取的应用程序提提供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212。
应用程序存储部分210是用于存储多个应用程序的存储器。硬盘驱动器是一种典型的应用程序存储部分210。也可以在除了服务器设备200以外的服务器设备中提供应用程序存储部分210。
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212是譬如通信线路、通信电路或者通信设备的通信接口。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212具有把由应用程序获取部分208提供的应用程序发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已经说明了便携终端设备100和服务器设备200的功能结构。如上所述,便携终端设备100可以经由读出器/写入器400或者PC 500,获取从服务器设备200发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的传送消息。在这种情况下,便携终端设备100具有用于在便携终端设备100和读出器/写入器400之间进行无线电通信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也就是说,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获取已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的传送消息。
接下来,参考图4对PC 500的一种典型结构说明如下。在图中所示的典型结构中,PC 500包括读出器/写入器400。然而,PC 500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就是说,与PC 500分离的读出器/写入器400可以作为独立的设备通过电缆连接到PC 500。
如图4中所示,PC 500包括CPU 502、存储器504、输入部分506、显示部分508、通信部分510、硬盘512和读出器/写入器400。CPU 502作为算术处理和控制设备,以控制由组成PC 500的其它组件所执行的处理。存储器504通常为ROM和RAM。存储器504具有存储部分的功能,该存储部分用于临时存储信息,譬如与由CPU 502执行的处理和由CPU 502执行的操作程序相关联的各种数据。
输入部分506具有输入设备和用于接收从输入设备输入的数据的接口部分。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和鼠标。
显示部分508包括显示设备和接口部分,用于根据CPU 502发出的指令、在显示设备上显示数据。显示设备可以是CRT显示器设备、液晶显示器设备等等。
通信部分510是譬如通信线路、通信电路或者通信设备的通信接口,。通信部分510能够通过网络300与譬如服务器设备200的外部设备交换传送消息。
硬盘512是典型的存储设备,譬如闪存,用于存储譬如操作系统(OS)和多个应用程序的各种数据。硬盘512是包括浏览器514和读出器/写入器驱动程序518的存储部分的一个例子。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必须要把浏览器514和读出器/写入器驱动程序518存储在硬盘中,也可以把它们存储在存储器504中。
读出器/写入器400是用于与使用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进行无线电通信的部分。根据具有13.56MHz的RF载波频率和高达212Kbps的通信速率的NFC(近距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标准,在大约10cm的近距内,读出器/写入器400和非接触通信IC芯片之间能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彼此之间的无线电通信。
硬盘512中存储的读出器/写入器驱动程序518是用于CPU502控制读出器/写入器400的驱动程序。
到目前为止,已经描述了PC 500的结构。接下来,参考图5,对使用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100的结构描述如下。如在图5中所示,便携终端设备100包括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存储器122、控制器124、接受应用程序126、应用程序128和天线132。
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从由便携终端设备100使用的天线132接收交流电。更详细地,当在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和读出器/写入器400之间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通信时,天线132基于读出器/写入器400产生的磁场、产生作为用于驱动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的电压的感应电压。然后,以这种方式操作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能够通过天线132以无线电通信的方式与读出器/写入器400交换数据。
典型地,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被配置为包括整流电路、电源产生部分、解调器、调制器、接收器、发送器、CPU(中央处理单元),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储器)、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加密引擎、RNG(随机数发生器)和CRC(循环冗余校验)电路。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使用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的情况下,包括在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中的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102经由读出器/写入器400接收由服务器设备200传送的传送消息。把也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应用程序传送请求发送器部分106和应用程序接收器部分110连接到服务器设备200上,以便把请求(该请求作为从服务器设备200向便携终端设备100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传送给服务器设备200,并从服务器设备200接收请求的应用程序。
整流电路是用于整流从天线132中接收的AC电压,并把获得的DC电压作为整流的结果提提供电源产生部分的电路。电源产生部分是用于从接收的DC电压中产生用于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的供电电压的部分。解调器是用于把通过天线132接收的信号解调成可以在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中处理的电信号、并且把电信号提提供接收器的组件。调制器是用于把经由天线132从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传送到读出器/写入器400的电信号调制成可以以非接触通信方式传送的信号的组件。
CPU是算术处理设备,其由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中的电源产生部分产生的供电电压驱动来进行操作。CPU控制在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中使用的所有其它组件。ROM是非易失性存储器,用于存储各种应用程序和作为平台的操作系统。在下面的描述中,把操作系统缩写为OS。
另一方面,RAM是易失性存储器,用于临时存储各种应用程序和OS。EEPROM是主要用于存储用户数据的存储器。但是,EEPROM也可用于存储软件,譬如应用程序或者OS。另外,也可以使用闪存替代EEPROM。加密引擎是用于对与外部设备交换的数据执行加密和组合处理的设备。RNG是用于产生要在加密处理中用作加密密钥的随机数的设备。CRC电路是用于检查从外部设备中接收的数据的循环冗余的电路。也就是说,CRC检验数据的错误。
把由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从读出器/写入器400接收的传送消息存储在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中使用的RAM中。当把由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从读出器/写入器400接收的传送消息存储在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中使用的RAM中,并且通信结束时,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通知控制器124通信已经结束。
另外,如上所述,读出器/写入器400可以把除传送消息之外的指令传送给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通常,传送的指令是用于控制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的通信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便携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第一通信部分和第二通信部分。第一通信部分是用于在读出器/写入器400和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之间、在短距离之内进行非接触通信类型的通信的部分。另一方面,第二通信部分是用于在控制器124和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之间进行通信的部分。通过第一通信部分接收指令,其中该指令用于控制与由读出器/写入器400传送的传送消息之间的通信,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把读出器/写入器400和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之间的通信切换到控制器124和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之间的通信,经由第二通信部分把传送消息提提供控制器124。这样,通过根据用于控制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的通信的指令、把读出器/写入器400和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之间的短距离内的非接触通信类型的通信切换到控制器124和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之间的通信,便携终端设备100能够基于包括在从读出器/写入器400传送的传送消息中的参数信息执行存储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应用程序。
存储器122包括ROM和RAM。存储器122具有用于临时存储信息的存储器的功能,所述信息譬如与由控制器124执行的控制处理和控制器124的操作程序相关联的各种数据。
控制器124是如下的部分,其用于接收经由第二通信部分由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传送的传送消息,执行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以及在便携终端设备100的显示屏幕上显示执行的结果。更详细地,首先,当控制器124从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接收传送消息时,控制器124把从非接触通信IC芯片120中接收的传送消息传送给接受应用程序126。接受应用程序126然后把参数信息提提供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由接受应用程序126使用识别信息,譬如ID 156或者URL 154来确定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已经存储在应用程序存储部分114中。
例如,以可以由“feliCaNW”的ID 156识别的状态把应用程序A130存储在应用程序存储部分114中。接受应用程序126搜索应用程序存储部分114,以查找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ID=feliCaNW”相对应的应用程序。因为已经把应用程序A130存储在应用程序存储部分114中,所以接受应用程序126在搜索操作中检测到应用程序A130,并把参数信息分配给应用程序A130。基于参数信息执行应用程序A130。
作为另一例子,我们假定已经以可以由“http://www.felicanetworks.co.ip/appli.jam”的URL 154识别的状态把应用程序A130存储在应用程序存储部分114中。并且,由接受应用程序126从传送消息中提取的识别信息是“http://www.felicanetworks.co.jp/appli.jam”的URL154。在这情况下,接受应用程序126搜索应用程序存储部分114,以查找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http://www.felicanetworks.co.jp/appli.jam”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然后,接受应用程序126把参数信息提提供识别信息为“URL=http://www.felicanetworks.co.jp/appli.jam”的应用程序A130。如上所述,控制器124把参数信息用作执行应用程序A130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已经说明了使用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100的功能结构。接下来,参考图6中显示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将说明由根据本实施例的应用程序提供系统10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释处理程序过程中也参考图9中所示的典型屏幕显示。在由图6所示流程图代表的处理程序中,把传送消息从读出器/写入器400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但是,处理程序只是典型的程序,其不限制传送消息的来源。例如,也可以从服务器设备200把传送消息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或者从PC 500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
首先,在流程图的步骤S102中,读出器/写入器400传送传送消息。如上所述,读出器/写入器(R/W)400和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使用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能够在大约10cm的近距离内以非接触的方式彼此进行无线电通信。用户使便携终端设备100在离读出器/写入器400足够近的位置,然后在下一步骤S104中,以非接触通信方式把传送消息传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
然后,在下一步骤S106中,便携终端设备100确定与应用程序ID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所述应用程序ID包括在在步骤S104的处理过程中接收的传送消息中并作为用于识别应用程序的信息。如果在步骤S106中的确定结果表明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ID相对应的应用程序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则处理程序的流程转到步骤S120。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06的确定结果表明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ID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则处理程序的流程转到步骤S108,在步骤S108中便携终端设备100确定与URL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所述URL包括在在步骤S104的过程中接收的传送消息中并作为识别应用程序的信息。
如果在步骤S108中的确定结果表明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URL相对应的应用程序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则处理程序的流程转到步骤S120。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08的确定结果表明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URL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则处理程序的流程转到步骤S110,在步骤S110中便携终端设备100将其自身连接到服务器设备200上。可以把服务器设备200理解为由多个移动通信商务公司运作的信息提供服务器设备。因此,把便携终端设备100连接到符合便携终端设备100规格的信息提供服务器设备。假设,例如,如果便携终端设备100符合D移动通信商务公司的规格,则在步骤S112中把便携终端设备100连接到信息提供服务器设备D。如果便携终端设备100符合K移动通信商务公司的规格,则在步骤S114中把便携终端设备100连接到信息提供服务器设备K。如果便携终端设备100符合V移动通信商务公司的规格,则在步骤S116中把便携终端设备100连接到信息提供服务器设备V。然后,在下一步骤S118中,便携终端设备100自动安装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所述传送消息源于连接到便携终端设备100的信息提供服务器设备。下文说明自动安装来自服务器设备200的应用程序的处理。在步骤S118中,在安装应用程序的处理开始的时候,在图9中示出的典型屏幕显示602出现在便携终端设备100的屏幕上。在那时,随着在屏幕上出现典型屏幕显示602,如果用户输入表示接收要安装的应用程序的输入,典型屏幕显示604出现在屏幕上以表示便携终端设备100正在接收代表从服务器设备200下载的应用程序的数据。
当在步骤S118中已经完成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自动安装从服务器设备200下载的应用程序的处理之后,处理程序的流程转到步骤S120,在步骤S120中调用已安装的应用程序。如上所述,如果步骤S106或者S108的确定结果表明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ID相对应的应用程序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则处理程序的流程直接转到步骤S120,在步骤S120中调用已经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的应用程序。在调用应用程序的处理开始时,在图9中示出的典型屏幕显示606出现在便携终端设备100的屏幕上。那时,随着典型屏幕显示606出现在屏幕上,如果用户输入表明接收要调用的应用程序的输入,则典型屏幕显示608出现在屏幕上以表示已经调用了应用程序。
在已经在步骤S120执行的处理中调用了应用程序以后,处理程序的流程转到步骤S122,在步骤S122中基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参数信息执行应用程序。例如,如果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参数信息请求应用程序在显示屏幕上显示“Hello!”,则基于参数信息执行的应用程序显示在图9中示出的典型屏幕显示608。也就是说,应用程序在便携终端设备100的显示屏幕上显示“Hello!”。
到目前为止,已经描述了由信息提供系统10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通过参考在图7中示出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将说明在便携终端设备100和服务器设备200之间交换信息的流程。
信息的流程从步骤S202开始,在步骤S202中便携终端设备100把传送消息的请求传送到服务器设备200。然后,在下一步骤S204中,服务器设备200产生由便携终端设备100请求的传送消息。随后,在下一步骤S206中,服务器设备200把已产生的消息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即使便携终端设备100没有请求,服务器设备200也可以把传送消息传送到便携终端设备100。
在步骤S206中,便携终端设备100从服务器设备200接收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然后,在下一步骤S208中,便携终端设备100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如果在步骤S208中的确定结果表明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则在下一步骤S210中,便携终端设备100产生从服务器设备200向便携终端设备100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然后,在下一步骤S212中,便携终端设备100把在步骤S210执行的处理中产生的请求传送到服务器设备200。
在步骤S212中,服务器设备200接收从从服务器设备200向便携终端设备100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然后,在下一步骤S214中,服务器设备200从服务器设备200所使用的应用程序存储部分中或者从另一个保存应用程序的服务器设备中取出应用程序。随后,在下一步骤S216中,服务器设备200把在步骤S214执行的处理中所获取的应用程序发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
在步骤S216中,便携终端设备100从服务器设备200接受应用程序。然后,在下一步骤S218中,便携终端设备100把接收的应用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随后,在下一步骤S220中,便携终端设备100调用在步骤S218执行的处理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并基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参数信息执行应用程序。然后,在下一步骤S222中,便携终端设备100在便携终端设备100的显示屏幕上显示在步骤S220执行的处理中基于参数信息执行应用程序的结果。
上面的描述已经说明了在便携终端设备100和服务器设备200之间交换信息的流程。参考图8中所示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将说明对于PC 500使用读出器/写入器400,并且便携终端设备100使用非接触通信类型的IC芯片的结构,在便携终端设备100、服务器设备200和PC 500之间交换信息的流程。
流程图从第一步骤S252开始,在步骤S252中,PC 500把对传送消息的请求传送到服务器设备200。然后,在下一步骤S254中,服务器设备200把请求的传送消息传送到PC 500。在步骤S254中,PC 500从服务器设备200接收请求的传送消息。随后,在下一步骤S256中,基于接收的传送消息,PC500产生可以从在PC 500中使用的读出器/写入器400传送到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使用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的传送消息。例如,PC 500可以把传送消息嵌入到具有预定格式的数据中,以产生可在PC 500中使用的读出器/写入器400和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使用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之间通过无线电通信交换的、前面提及的传送消息的数据。当在步骤S256执行的处理中产生可以从在PC500中使用的读出器/写入器400传送到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使用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的传送消息后,在下一步骤S258中,PC 500把传送消息传送给在便携终端设备100中使用的非接触通信IC芯片。
在步骤S258中,便携终端设备100从PC 500接收传送消息,该传送消息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然后,在下一步骤S260中,便携终端设备100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如果在步骤S260中产生的确定结果表明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100中,则在下一步骤S262中,便携终端设备100产生从服务器设备200向便携终端设备100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然后,在下一步骤S264中,便携终端设备100把在步骤S262执行的处理中产生的请求传送到服务器设备200。
在步骤S264中,服务器设备200接收从服务器设备200向便携终端设备100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然后,在下一步骤S266中,服务器设备200从服务器设备200所使用的应用程序存储部分中或者从另一保存应用程序的服务器设备中取出相应的应用程序。随后,在下一步骤S268中,服务器设备200把在步骤S266执行的处理中获取的应用程序发送给便携终端设备100。
在步骤S268中,便携终端设备100从服务器设备200接受应用程序。然后,在下一步骤S270中,便携终端设备100把已接收的应用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随后,在下一步骤S272中,便携终端设备100调用在步骤S270执行的处理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并且基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参数信息执行应用程序。然后,在下一步骤S274中,便携终端设备100在便携终端设备100的显示屏幕上显示在步骤S272的处理中基于参数信息执行应用程序的结果。
上面的描述已经说明了在便携终端设备100、服务器设备200和PC500之间交换信息的流程。根据由本实施例实现的应用程序提供系统,便携终端设备确定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使得能够顺利地给便携终端设备的用户提供用户期望的信息。因此,即使确定的结果表明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便携终端设备也能够顺利地从服务器设备获取应用程序,使得能够顺利地给便携终端设备的用户提供用户期望的信息,而不需要用户执行譬如输入与应用程序相关联的URL的操作的麻烦的操作。因为仅仅通过执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从服务器设备中获取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的应用程序,给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公司能够以较高的可靠度把信息提提供用户。
上面通过参考附图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无需多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决不局限于本优选实施例。很明显,在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描述的领域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作出很多变化和修改。当然,这些变化和修改被认为是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和修改。也就是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所附的权利要求或者其等价物的范围内,根据设计和其它的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化。
根据优选实施例,在显示屏幕上显示作为执行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的结果的期望的信息。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决不局限于本优选实施例。例如,把包括在参数信息中也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更新数据作为重写操作中的更新。因此,即使在重写操作中用于使用更新数据的应用程序不存在于便携终端设备中,也可以通过执行简单的操作来执行使用更新数据的重写操作。
虽然使用特定的术语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这些描述仅仅是用于例示目的,应当理解,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变化和改变。

Claims (10)

1.一种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包括:
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以及
服务器设备;
所述应用程序提供系统通过使用通信网络连接所述便携终端设备和所述服务器设备;
其中所述便携终端设备包括:
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提供在所述IC芯片内部,被配置为接收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所述应用程序由所述便携终端设备基于来自所述服务器设备的所述参数信息执行,
应用程序确定部分,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应用程序被正确执行则确定与包括在所述传送消息中的所述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或者如果所述应用程序未被正确执行则确定所述应用程序不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
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部分,被配置为如果应用程序确定部分确定与包括在所述传送消息中的所述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不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则产生从所述服务器设备向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传送所述识别的应用程序的请求,以及
应用程序存储部分,被配置为存储由所述服务器设备传送的应用程序,
其中所述服务器设备包括:
传送消息产生部分,被配置为产生要传送到所述便携终端设备的传送消息,
传送消息发送器部分,被配置为根据由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作出的请求,把所述传送消息传送到所述便携终端设备,
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被配置为如果要在便携终端设备中基于参数信息执行的所述应用程序不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则接受由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传送的请求,作为从所述服务器设备向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
应用程序存储部分,被配置为通过将应用程序与它们相应的应用程序识别信息相关联来存储所述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识别信息,每个应用程序识别信息用于识别所述应用程序中所述相关联的一个应用程序,以及
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被配置为根据由所述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接受的请求,把应用程序传送到所述便携终端设备。
2.一种便携终端设备,其通过使用通信网络连接到服务器设备并配备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所述便携终端设备进一步包括:
传送消息接收器部分,提供在所述IC芯片内部,被配置为接收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所述应用程序由所述便携终端设备基于来自所述服务器设备的所述参数信息执行;
应用程序确定部分,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应用程序被正确执行则确定与包括在所述传送消息中的所述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或者如果所述应用程序未被正确执行则确定所述应用程序不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
应用程序传送请求产生单元,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应用程序确定部分确定与包括在所述传送消息中的所述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不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则产生从所述服务器设备向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传送所述识别的应用程序的请求;以及
应用程序存储部分,被配置为存储由所述服务器设备传送的应用程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终端设备,所述便携终端设备进一步包括:
显示部分,被配置为显示基于包括在传送消息中的参数信息执行的应用程序的执行结果。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终端设备,所述便携终端设备进一步包括:
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预定的应用程序的执行;
其中所述控制器基于包括在所述传送消息中的所述参数信息控制与所述应用程序的所述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的执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终端设备,其中所述IC芯片包括:
第一通信部分,用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执行与同样连接到所述服务器设备的外部通信设备的近距离非接触通信;以及
第二通信部分,用于执行与所述控制器的通信;
其中,经由所述第二通信部分把由所述第一通信部分从所述外部通信设备接收的传送消息发送到所述控制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终端设备,其中所述传送消息包括用于根据所述便携终端设备的规格识别多个应用程序的多个识别信息;以及
如果每个与包括在所述传送消息中的所述多个识别信息之一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被正确执行,则所述应用程序确定部分确定每个所述应用程序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或者如果每个与包括在所述传送消息中的所述多个识别信息之一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未被正确执行,则确定每个所述应用程序不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
7.一种服务器设备,其通过通信网络连接到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所述服务器设备包括:
传送消息产生部分,被配置为产生作为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的、要传送到所述便携终端设备的传送消息,所述应用程序由所述便携终端设备基于所述参数信息执行;
传送消息发送器部分,被配置为根据由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作出的请求把所述传送消息传送到所述便携终端设备;
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被配置为如果在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基于参数信息执行的所述应用程序不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则接受由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传送的请求,作为从所述服务器设备向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传送应用程序的请求,
应用程序存储部分,被配置为通过把应用程序和它们相应的应用程序识别信息相关联来存储所述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识别信息,每个应用程序识别信息用于识别所述应用程序中的相关联的一个应用程序;以及
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被配置为根据由所述应用程序传送请求接收器部分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接受的请求,把应用程序传送到所述便携终端设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务器设备,其中所述应用程序发送器部分根据由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作出的请求,从所述应用程序存储部分获取应用程序,并将所述应用程序传送到所述便携终端设备。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务器设备,其中所述传送消息产生部分根据所述便携终端设备的规格产生包括用于识别多个应用程序的多个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
10.一种应用程序提供方法,该应用程序提供方法通过使用具有能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IC芯片的便携终端设备和使用通信网络连接到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上的服务器设备来实现,所述应用程序提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驱动所述IC芯片以便接收包括应用程序的参数信息和识别信息的传送消息,该应用程序由所述便携终端设备基于来自所述服务器设备的所述参数信息执行;
驱动所述便携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确定部分,以便确定与包括在所述传送消息中的所述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是否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
如果所述确定结果表明与所述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不存在于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中,为了请求所述服务器设备将与所述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传送到所述便携终端设备,则驱动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以便产生从所述服务器设备向所述便携终端设备传送与所述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的请求,并将所述请求传送到所述服务器设备;以及
存储从所述服务器设备传送来的所述应用程序。
CNB2006101635943A 2005-08-31 2006-08-31 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和方法、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 Active CN10054151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1996A JP4777725B2 (ja) 2005-08-31 2005-08-31 携帯端末装置,サーバ装置,アプリケーション提供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51996/05 2005-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55974A CN1955974A (zh) 2007-05-02
CN100541512C true CN100541512C (zh) 2009-09-16

Family

ID=37532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635943A Active CN100541512C (zh) 2005-08-31 2006-08-31 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和方法、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5) US7881709B2 (zh)
EP (1) EP1760991B1 (zh)
JP (1) JP4777725B2 (zh)
KR (1) KR101295656B1 (zh)
CN (1) CN100541512C (zh)
DE (1) DE202006021255U1 (zh)
HK (1) HK11021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3563A (zh) * 2011-03-08 2018-04-20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37205A1 (en) * 2007-11-23 2009-05-28 Johan Van Ketwich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senting data to a user
KR101471665B1 (ko) * 2007-12-21 2014-1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메시지 송수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09157650A (ja) * 2007-12-26 2009-07-16 Softbank Mobile Corp コンテンツ提供システム、コンテンツ提供方法およびコンテンツ提供プログラム
US8014720B2 (en) * 2007-12-31 2011-09-06 Intel Corporation Service provisioning utiliz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US8646034B2 (en) 2008-04-22 2014-02-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ootstrap of NFC application using GBA
FR2930862B1 (fr) * 2008-04-30 2010-05-28 Bouygues Telecom Sa Procede de diagnostic d'un terminal de telephone mobile incluant des applications sans contact
WO2009156880A1 (en) 2008-06-24 2009-12-30 Nxp B.V. Method of accessing applications in a secure mobile environment
JP5267211B2 (ja) * 2009-02-26 2013-08-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装置
EP2239924A1 (fr) * 2009-04-08 2010-10-13 Gemalto SA Procédé de présélection d'au moins une application dans un dispositif mobile de communication comportant un système NFC
JP4871373B2 (ja) * 2009-06-19 2012-02-08 任天堂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JP5674296B2 (ja) * 2009-09-09 2015-02-25 任天堂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US9584624B2 (en) 2010-04-15 2017-02-28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n application to a device
JP2011250874A (ja) 2010-05-31 2011-12-15 Nintendo Co Ltd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5593566B2 (ja) 2010-06-10 2014-09-24 任天堂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677811B2 (ja) 2010-06-11 2015-02-25 任天堂株式会社 携帯型情報端末、携帯情報システム、携帯型情報端末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2018657A (ja) 2010-06-11 2012-01-26 Nintendo Co Ltd 情報処理端末、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507350B2 (ja) 2010-06-11 2014-05-28 任天堂株式会社 携帯型情報端末、携帯型情報端末制御プログラム、携帯型情報システム、および、携帯型情報端末制御方法
WO2012037489A1 (en) * 2010-09-17 2012-03-22 Google Inc. Moving information between computing devices
JP4999213B2 (ja) 2010-09-17 2012-08-15 任天堂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携帯端末装置、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4882022B1 (ja) 2010-12-28 2012-02-22 任天堂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5442670B2 (ja) * 2011-06-01 2014-03-1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通信端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US8903371B2 (en) 2011-06-23 2014-12-02 Vasilios Dossas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 and method
US8655328B2 (en) 2011-06-23 2014-02-18 Vasilios D. Dossas Cellular telephone coupled to a data center by a dedicated communication link
CN102291493B (zh) 2011-08-25 2012-10-0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应用参数配置方法、相关装置以及系统
JP2013182369A (ja) * 2012-03-01 2013-09-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リーダライタ、アプリケーション起動方法、及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起動プログラム
JP5974546B2 (ja) * 2012-03-01 2016-08-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リーダライタ、アプリケーション起動確認方法、及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起動確認プログラム
US9270782B2 (en) * 2012-06-12 2016-02-23 Intermec Ip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network communications between server plug-ins and clients
JP6040617B2 (ja) * 2012-07-30 2016-1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76458B2 (ja) * 2012-08-23 2016-08-23 株式会社東芝 Icカード、及び、携帯可能電子装置
EP2711864A1 (en) * 2012-09-25 2014-03-26 Gemalto SA Method of configuring two wireless devices for mutual communication
KR102003005B1 (ko) * 2012-10-26 2019-07-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동 단말기 구동 방법
KR102050815B1 (ko) * 2013-01-07 2020-01-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에서 근접 통신 기능을 제공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DE112013006337T5 (de) * 2013-01-31 2015-09-1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moteclientanwendung
JP6161314B2 (ja) * 2013-02-18 2017-07-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9871917B2 (en) * 2013-03-15 2018-01-16 Qula Inc. System and methods to enable efficient and interactive management of communications
WO2014209329A1 (en) * 2013-06-27 2014-12-3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vice for displaying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received from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US9298439B2 (en) 2013-07-16 2016-03-29 Dropbox,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client application using a light installer
KR102122266B1 (ko) * 2013-08-22 2020-06-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전기기, 가전기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60083107A (ko) * 2013-12-09 2016-07-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방송 콘텐트 및 방송 콘텐츠와 관련된 어플리케이션을 포함하는 방송 신호를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121918B1 (ko) 2013-12-20 2020-06-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홈 네트워크 시스템에서 이벤트 통지 방법 및 장치
JP6374666B2 (ja) * 2014-02-19 2018-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571922B2 (ja) * 2014-10-27 2019-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4904B2 (ja) * 1988-01-26 1998-11-1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Icカード
US5960204A (en) * 1996-10-28 1999-09-28 J.D. Edwards World Source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applications on a computer on an as needed basis
US6151708A (en) * 1997-12-19 2000-11-21 Microsoft Corporation Determining program update availability via set intersection over a sub-optical pathway
TW460847B (en) * 1998-08-26 2001-10-21 Hitachi Ltd IC card, terminal apparatu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server
US6523166B1 (en) 1998-09-21 2003-02-18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n-demand installation of software implementations
JP2001290650A (ja) 2000-02-28 2001-10-19 Hewlett Packard Co <Hp>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を自動的にインストールする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2002032293A (ja) * 2000-07-18 2002-01-31 Sun Corp 遊技情報提供装置
JP2002196934A (ja) * 2000-12-26 2002-07-12 Toshiba Corp 端末装置、携帯可能電子装置の取扱システムおよび携帯可能電子装置の取扱方法
JP2003141018A (ja) 2001-11-02 2003-05-16 Fujitsu Ltd サーバ、中継装置、情報提供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GB2373677B (en) * 2001-03-19 2005-08-10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Client server system
KR100614433B1 (ko) 2001-05-14 2006-08-22 엔티티 도꼬모 인코퍼레이티드 애플리케이션 관리 서버, 이동 단말 및 애플리케이션 관리 방법
US7219145B2 (en) * 2001-05-30 2007-05-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vidually estimating time required to download application programs to remote modules over wireless network
JP3805211B2 (ja) * 2001-06-11 2006-08-02 株式会社東芝 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サービス提供装置
JP2003099738A (ja) * 2001-09-21 2003-04-0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携帯型情報処理機器及び印刷媒体
JP2003219465A (ja) 2002-01-17 2003-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EP1489541A1 (en) * 2002-03-20 2004-12-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obile settlement system and device
KR100424449B1 (ko) * 2002-03-23 2004-03-25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망에서의 멀티미디어 광고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및그 서비스를 위한 이동 단말기의 멀티미디어 컨텐츠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JP4222774B2 (ja) * 2002-05-20 2009-02-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携帯端末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の起動方法
US7113776B2 (en) * 2002-08-30 2006-09-26 Qualcom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p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metadata filtering based on wireless device capabilities
US20040068724A1 (en) * 2002-08-30 2004-04-08 Gardner Richard Wayne Server processing for updating dataset versions resident on a wireless device
JP2004110320A (ja) * 2002-09-18 2004-04-08 Hitachi Ltd Icカードへの情報格納方法
JP2004178522A (ja) 2002-11-29 2004-06-2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メタ情報と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の連携装置、その方法、その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媒体
JP4181394B2 (ja) * 2002-12-05 2008-11-12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ガラス成形システム
JP2004221721A (ja) * 2003-01-10 2004-08-0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記録担体を搭載した携帯通信端末
US7062261B2 (en) * 2003-01-31 2006-06-13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Java-enabled accessories
JP4117550B2 (ja) * 2003-03-19 2008-07-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決済管理装置および方法、携帯情報端末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EP1469692B1 (en) * 2003-04-16 2008-01-16 Nec Corporation A mobile terminal, management method of information in the same, and 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P4391134B2 (ja) * 2003-05-30 2009-12-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携帯端末とその管理装置
JP2005038209A (ja) * 2003-07-15 2005-02-10 Bitwallet Inc 貨幣端末、端末制御方法、及び端末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416077B2 (ja) * 2003-09-30 2010-02-17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
JP2005157657A (ja) * 2003-11-25 2005-06-16 Nec Corp 携帯端末における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データ管理方法及び携帯端末
EP1549011A1 (fr) * 2003-12-26 2005-06-29 Orange France Procédé et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entre un terminal et au moins un équipment communicant
JP4428055B2 (ja) * 2004-01-06 2010-03-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装置及びデータ通信装置のメモリ管理方法
JP2005251996A (ja) 2004-03-04 2005-09-15 Sony Corp 研磨方法及びこの研磨方法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06005979A1 (en) * 2004-06-14 2006-01-19 Nokia Corporation Automated application-selectiv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obtained through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links
US20060179079A1 (en) * 2005-02-09 2006-08-10 Mikko Kolehmain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fer between computing hosts
JP4857270B2 (ja) * 2005-06-29 2012-01-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icカードを備えた携帯端末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3563A (zh) * 2011-03-08 2018-04-20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07943563B (zh) * 2011-03-08 2021-11-23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60991A3 (en) 2007-04-04
KR20070026167A (ko) 2007-03-08
US11374620B2 (en) 2022-06-28
HK1102147A1 (en) 2007-11-09
US7881709B2 (en) 2011-02-01
JP4777725B2 (ja) 2011-09-21
US10484051B2 (en) 2019-11-19
EP1760991A2 (en) 2007-03-07
US20150024730A1 (en) 2015-01-22
US8862110B2 (en) 2014-10-14
JP2007066042A (ja) 2007-03-15
DE202006021255U1 (de) 2014-02-21
US20200059267A1 (en) 2020-02-20
CN1955974A (zh) 2007-05-02
US20110111777A1 (en) 2011-05-12
US10181876B2 (en) 2019-01-15
US20070203969A1 (en) 2007-08-30
EP1760991B1 (en) 2013-07-31
KR101295656B1 (ko) 2013-08-13
US20190109619A1 (en) 2019-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1512C (zh) 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和方法、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
EP1745663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for enhancing service discovery at a mobile terminal
CN1643806B (zh) 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基于射频识别(rf-id)的发现
US8366000B2 (en) Terminal,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nteracting with a signaling tag
US7565108B2 (e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based discovery for short range radio communication with reader device having transponder functionality
EP3090376B1 (en) Method for accessing a service and a corresponding server
CN104980420A (zh)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服务器
JP5180331B2 (ja) 通信端末、サーバ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20090000060A (ko) 엔에프씨 기반의 맞춤형 피오아이 정보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및 방법
US20120172015A1 (en) Method of over-the air person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mplementing the same
EP238873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originating from a contact-less communicating device and a contact-less communicating device
EP2874095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accessing a contact-less service
KR20050081263A (ko) 아이씨 카드 리더기를 구비하는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및 이를이용한 호 연결 방법
KR20070003950A (ko) 단말기 동작 강화를 위한 검출기 로직 및 무선 인식 장치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0214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0214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