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2668C - 织机的开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织机的开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32668C
CN100532668C CNB200410034152XA CN200410034152A CN100532668C CN 100532668 C CN100532668 C CN 100532668C CN B200410034152X A CNB200410034152X A CN B200410034152XA CN 200410034152 A CN200410034152 A CN 200410034152A CN 100532668 C CN100532668 C CN 10053266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dding motion
motion
heald frame
deboost axle
re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341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50593A (zh
Inventor
平井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dakom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dakom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50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50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266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266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3/00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3C13/02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independent drive motors
    • D03C13/025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independent drive motors with independent frame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3/00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其含有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驱动机构,各驱动机构包括有旋转驱动源、减速机、轴承及运动变换机构;其中减速机与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连接,具有利用输出轴的旋转减速驱动的减速轴,且安装于开口装置框架上;轴承配置于开口装置框架上;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杆及旋转元件,且可将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旋转元件变换为杆的直线往复运动。旋转元件包括有与减速轴连接的一端部、轴承支撑的另一端部及位于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与杆摇动连接的中间部。本发明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可降低织机的制造成本,且可得到稳定的经纱开口运动。

Description

织机的开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织机上形成经纱开口的开口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02-129446号公报(图5、图6)揭示了包含有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驱动机构的开口装置。该现有技术中,各驱动机构包括有旋转驱动源及运动变换机构,其中旋转驱动源安装于与织机框架不同的开口装置框架上;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杆及旋转元件,可将旋转驱动源输出轴的旋转运动利用旋转元件变换为杆的直线往复运动。旋转元件的一端不可相对旋转地组装于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另外,旋转元件一端悬持于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
上述开口装置未将减速机配置于旋转驱动源与综框之间。另外,为了提高织机的生产能力,就必须使综框高速上下运动,这样旋转驱动源就必须使用高转矩且反应迅速的专用电动机。这样的旋转驱动源价格昂贵,会增加织机的制造成本。
上述开口装置中,经纱张力引起的反力自综框施加到旋转元件,旋转驱动源内部的轴承集中承受来自综框的反力。所以,旋转元件与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不可相对旋转地组装的接头承受来自综框的反力而弯曲。另外,由于接头弯曲,旋转元件的旋转中心偏离,开口装置振动。其结果是,不能得到稳定的经纱开口,且旋转驱动源内部的轴承也易于磨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利用运动变换机构变换与综框一一对应的旋转驱动源的旋转运动,从而驱动各综框的开口装置,其可降低织机的制造成本,且可得到稳定的经纱开口运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第一开口装置含有若干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各驱动机构包括有旋转驱动源、减速机、轴承及运动变换机构。上述减速机与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连接,具有利用输出轴的旋转减速驱动的减速轴,且安装于开口装置框架上。上述轴承配置于开口装置框架上。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杆及旋转元件,且可将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旋转元件变换为杆的直线往复运动。上述旋转元件包括有与减速轴连接的一端部、轴承支撑的另一端部及位于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与杆摇动连接的中间部。
上述开口装置框架配置于织幅方向上综框的一外侧,同时具有沿织幅方向的侧壁,若干旋转驱动源以若干列配置于侧壁上,上述减速机安装于侧壁上,减速轴可以贯穿侧壁。
本发明的第二开口装置具有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及与其他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源、第一减速机、第一轴承、第一运动变换机构。上述第一减速机与第一旋转驱动源的第一输出轴连接,且具有利用第一输出轴的旋转从而减速驱动的第一减速轴,另安装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上述第一轴承配置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一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一杆及第一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一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一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一杆的直线往复运动。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源、第二减速机、第二轴承、第二运动变换机构。上述第二减速机与第二旋转驱动源的第二输出轴连接,且具有利用第二输出轴的旋转从而减速驱动的第二减速轴,另安装于第二开口装置框架上。上述第二轴承配置于第二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二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二杆及第二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二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二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二杆的直线往复运动。上述第一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一减速轴连接的第一一端部、第一轴承支撑的第一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一一端部与第一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一杆摇动连接的第一中间部。上述第二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二减速轴连接的第二一端部、第二轴承支撑的第二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二一端部与第二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二杆摇动连接的第二中间部。上述第一及第二开口装置框架分别配置于织幅方向的综框的一外侧及另一外侧,具有沿织幅方向的第一及第二侧壁。各第一旋转驱动源及第二旋转驱动源分别以若干列对应配置于第一及第二开口装置框架的第一及第二侧壁上。各第一减速机及各第二减速机分别对应安装于第一及第二开口装置框架的第一及第二侧壁上。各第一减速轴及各第二减速轴分别对应贯穿第一及第二开口装置框架的第一及第二侧壁。
在第二开口装置中,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对应于靠近织口侧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对应于与上述连续综框最后端相邻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
第二开口装置还可含有与其他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三驱动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各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旋转驱动源、第三减速机、第三轴承、第三运动变换机构。上述第三减速机与第三旋转驱动源的第三输出轴连接,且具有利用第三输出轴的旋转从而减速驱动的第三减速轴,另安装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上述第三轴承配置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三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三杆及第三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三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三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三杆的直线往复运动。
上述开口装置,其第三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三减速轴连接的第三一端部、第三轴承支撑的第三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三一端部与第三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三杆摇动连接的第三中间部。上述第一开口装置框架具有与第一侧壁相对、且沿织幅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第三旋转驱动源以若干列配置于第三侧壁上。各第三减速机安装于第三侧壁上。各第三减速轴贯穿第三侧壁。
在第二开口装置中,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对应靠近织口侧的第一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第一综框,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对应与上述连续的第一综框的最后端相邻的第二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第二综框,若干第三驱动机构对应与上述连续的第二综框的最后端相邻的第三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第三综框。
在第二开口装置中,可用共同的轴承支撑部支撑第一及第三轴承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
本发明的第三开口装置具有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及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源、第一减速机、第一轴承、第一运动变换机构。上述第一减速机与第一旋转驱动源的第一输出轴连接,且具有利用第一输出轴的旋转从而减速驱动的第一减速轴,另安装于开口装置框架上。上述第一轴承配置于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一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一杆及第一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一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一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一杆的直线往复运动。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源、第二减速机、第二轴承、第二运动变换机构。上述第二减速机与第二旋转驱动源的第二输出轴连接,且具有利用第二输出轴的旋转从而减速驱动的第二减速轴,另安装于开口装置框架上。上述第二轴承配置于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二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二杆及第二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二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二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二杆的直线往复运动。上述第一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一减速轴连接的第一一端部、第一轴承支撑的第一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一一端部与第一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一杆摇动连接的第一中间部。上述第二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二减速轴连接的第二一端部、第二轴承支撑的第二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二一端部与第二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二杆摇动连接的第二中间部。上述开口装置框架配置于织幅方向上综框的一外侧,具有前后方向互相间隔相对且沿织幅方向的第一及第二侧壁。各第一旋转驱动源及第二旋转驱动源分别以若干列对应配置于第一及第二侧壁上。各第一减速机及各第二减速机分别对应安装于第一及第二侧壁上。各第一减速轴及各第二减速轴分别对应贯穿第一及第二侧壁。
在第三开口装置中,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对应靠近织口侧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对应与上述连续的综框的最后端相邻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
在第三开口装置中,可用共同的轴承支撑部支撑第一及第二轴承于开口装置框架上。
在各开口装置中,各减速轴的轴线与对应的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轴线平行。
在各开口装置中,各旋转驱动源及对应的轴承将其输出轴及轴承的轴线设置为共同的,各中间部的轴线相对于共同轴线偏离。
在各开口装置中,各旋转元件自旋转轴线方向看,略呈圆形,可作为中间部偏心连接的偏心凸轮。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第一、第二及第三开口装置中,各驱动机构均是在旋转驱动源与运动变换机构之间配置减速机。这样,可避免使用高转矩且反应迅速的旋转驱动源,从而大大降低了织机的制造成本。
在第一、第二及第三开口装置中,各驱动机构均在旋转元件的中间部承受来自综框的反力。各驱动机构其旋转元件在中间部两侧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别利用减速机及轴承两点支撑于开口装置框架上。
旋转元件在承受来自综框的反力的中间部的两侧,两点支撑于开口装置框架上,可提高驱动机构的刚性,不影响织机的振动等,综框可进行稳定的开口运动,并且即使在旋转驱动源与综框之间配置减速机,作用于减速机减速轴上的力也会减半,延长减速机内部轴承的寿命。
在第二开口装置中,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对应靠近织口侧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对应与上述第一驱动机构对应综框的最后端相邻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这样的话,对应于第一驱动机构的综框连续排列、接着对应于第二驱动机构的综框连续排列,在配置对应于第一驱动机构的轴承的前后方向间隔上,可配置对应于第二驱动机构的综框。这样,比起使综框自前向后依次交互对应配置在织幅方向左右的第一及第二驱动机构的情况,可以缩短综框的排列间隔,降低向经纱的应力。
在第二开口装置中,若干第三驱动机构对应于与第二驱动机构对应的综框最后端相邻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三开口装置中,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对应于靠近织口侧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对应于与第一驱动机构对应的综框最后端相邻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这样,比起使综框自前向后依次交互对应配置在织幅方向左右或者织口的前后方向的各驱动机构的情况,可以缩短综框的排列间距,降低向经纱的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开口装置的织机平面图,省略了部分驱动机构及曲柄杆;
图2是图1所示开口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织机的正面图,省略了部分驱动机构及曲柄杆;
图4是图1所示织机的正面图,省略了其他部分驱动机构及曲柄杆;
图5是表示图1所示开口装置的变形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开口装置的变形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开口装置的变形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开口装置旋转元件的变形的图,(A)是旋转元件自前后方向看的图,(B)是旋转元件自上下方向看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7所示开口装置的变形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开口装置的变形的平面示意图。
其中,10为开口装置;12为综框;14为驱动机构;16为织机;18、20为织机框架;22、24为开口装置框架;26、28为前侧壁;30、32为后侧壁;34、36为支撑壁;38为轴承;40为旋转元件;42为旋转驱动源;44为减速机;46为运动变换机构;48为减速轴;50为输出轴;52为减速齿轮;54为一端部;56为另一端部;58为中间部;60为嵌合孔;62为轴承用孔;64为曲柄杆;66为轴承;68为支撑机构;70为摇杆;72为连杆;74为支撑轴;76为支架;78为支撑体;80为臂部;82为支撑轴;84为偏心轴;86为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谓“前后方向”是指送经引起的经纱移动方向,所谓“上下方向”是指综框的移动方向,所谓“织幅方向”及“左右方向”是指纬纱的传送方向(自经纱移动方向的下流看为左右方向)。另外,所谓“前侧”及“后侧”分别是指经纱移动方向的下流及上流。
如图1至图4所示,开口装置10包括有与若干综框12一一对应的若干驱动机构14。
如图1所示,在位于织机16左右的织机框架18及20之间配置有若干综框12,开口装置10为电动式开口装置,其使若干综框12及配置于其上的综线一起在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形成经纱开口。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织机16具有16个综框12。所以,开口装置10具有16个与综框12一一对应的驱动机构14。
如图1所示,开口装置10具有在织机16的左右、与织机框架18、20不同的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分别配置于织机框架18及20的外侧,利用固定机构(未图示)一体组装至对应的织机框架18及20。
开口装置框架22、24沿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平面的截面形状自上下方向看时,略呈中空的矩形。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分别具有沿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与经纱移动方向呈直角)的前侧壁26及28、后侧壁30及32。
前侧壁26及28分别与后侧壁30及32相对。图示中的驱动机构14分为4组、每组4个地安装于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的前侧壁26及28、后侧壁30及32。
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分别具有支撑壁34及36。支撑壁34及36分别自连接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的前侧壁26及28与后侧壁30及32的左侧连接壁及右侧连接壁,在前侧壁26及28与后侧壁30及32间,向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的中空部分(即内侧)延伸。支撑壁34、36利用轴承38支撑旋转元件40。
各驱动机构14包括旋转驱动源42、减速机44、轴承38、运动变换机构46。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驱动源42使用与综框12一一对应的专用电动机。
如图2所示,各驱动机构14将各驱动源42输出轴50的旋转速度利用减速机44加以减速,伴随减速机44的减速轴48的旋转,旋转元件40在减速轴48的周围旋转。
对旋转驱动源42与驱动织机16主轴的主轴用驱动电动机分别进行控制,但使输出轴50的旋转与主轴旋转同步。
具体地说,各旋转驱动源42与输入有主轴旋转角度信号的开口传感器(未图示)连接。开口传感器中预先设定存储有驱动量参数,该驱动量参数是考虑开口运动对应于织机主轴旋转角度而设定的。开口传感器基于该驱动量参数,与主轴旋转同步驱动各旋转驱动源42。
减速机44其内部具有互相啮合的若干减速齿轮52,利用这些减速齿轮52将旋转驱动源42输出轴50的旋转减速,传送到减速轴48。
具体地说,各减速轴48利用轴承38相对于减速机44可旋转地被支撑,换言之,各减速轴48利用减速机44被支撑于开口装置框架22、24上。各减速轴48的一端不可相对旋转地组装有最后段的减速齿轮52。输出轴50的旋转运动利用减速机44的若干减速齿轮52加以减速,传送到减速轴48。
各减速轴48的另一端分别贯穿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的前后侧壁26、28、30及32,向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的内侧延伸。不过,减速机44也可用齿轮啮合以外的其他为公众所知的装置,例如:用定时滑车与牙轮皮带的减速机。
4个减速机44左右2个、上下2列地安装于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的前侧壁26及后侧壁30的外侧面上。
各减速机44使其减速轴48的轴线与旋转驱动源42的输出轴50的轴线平行。这样,可减少安装对应于减速机44及旋转驱动源42的前后侧壁26、28、30及32所用的必要面积,从而达到高效配置。
旋转元件40为曲柄状,其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为一端部54及另一端部56,一端部54与另一端部56之间为中间部58。
旋转元件40的一端部54利用公知的连接装置,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至减速轴48。具体地说,一端部54形成有嵌合孔60,减速轴48前端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于嵌合孔60。旋转元件40与减速轴48可用使圆柱部突出的管接头等公知连接方式连接到一端部54前端,也可使减速轴48与旋转元件40的一端部54一体形成。
各驱动元件40的另一端部56可旋转地嵌合于轴承38,该轴承38嵌合于设于支撑壁34或36的轴承用孔62。各轴承用孔62共同支撑分别支撑前侧壁26或28具有的旋转元件40的另一端部56及后侧壁30或32具有的旋转元件40的另一端部56的轴承38及轴承38。
各旋转元件40其一端部54及另一端部56的轴线与减速轴48及轴承38的两轴线相同,中间部58偏离这些轴线。
如图2所示,为了使各曲柄杆64因旋转元件40的旋转而摇动,在其一端部利用轴承66与中间部58枢接。旋转元件40与曲柄杆64是将旋转驱动源42进一步说是将减速机44的旋转运动变换为左右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的曲柄机构。
如图3及图4所示,各综框12由各自的支撑机构68支撑,利用该支撑机构68由各综框12的旋转驱动源42(换言之为驱动机构14)使其上下运动。这样,形成经纱开口。
各支撑机构68具有左右一对的摇杆70及互相连接两摇杆70的连杆72。该两摇杆70互相间隔地设于织幅方向上,可于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轴74的轴线周围摇动。各支撑机构68配置于对应综框12的下方。
如图3所示,是自前方看,位于左侧的前侧壁26具有的4个旋转驱动源42对应的4个摇杆70。如图4所示,是自前方看,位于右侧的前侧壁28具有的4个旋转驱动源42对应的4个摇杆70。
各摇杆70可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的面内摇动,在V字的基部及分支部,以若干支撑机构68支撑于共同的支撑轴74。两支撑轴74在织幅方向(左右方向)上互相间隔地设于织机框架18、20之间,向前后方向延伸。各支撑轴74利用架设于织机框架18、20间下部的一对下托架77、77(参照图1)及不可相对移动地组装于此的支架76、76(参照图1),支撑于织机框架18及20上。
各支撑机构68的两摇杆70在一臂部枢接于连杆72,在另一臂部枢接于支撑体78。使摇杆70连接到综框12的各支撑体78是使螺杆的一端旋进长螺母的螺丝孔内的连杆。
各支撑机构68将利用旋转元件40与曲柄杆64变换的往复运动于靠近对应驱动机构14一侧(左侧或右侧)的摇杆70接收。这样,两摇杆70同步摇动,两支撑体78同步上下运动。
具体地说,图3左侧的摇杆70及图4右侧的摇杆70一体具有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平面内延伸为圆弧状的臂部80,在该臂部80枢接于曲柄杆64的另一端部。
摇杆70的摇动角度范围(冲程量)可根据变更曲柄杆64组装至臂部80的组装位置加以调整。
如图1所示,16个综框12可分为4个综框组,每个综框组包括相邻4个综框12。各综框组自前后方向的前侧(织口侧)依次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综框组。
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综框组的各综框12分别对应开口装置框架24的前侧壁28、开口装置框架22的前侧壁26、开口装置框架24的后侧壁32及开口装置框架22的后侧壁30具有的旋转驱动源42。
所以,前侧壁28具有的若干驱动机构14对应第一综框组的综框12(即靠近前侧臂28的综框12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3个综框12,也就是说,相对于综框自前向后依次排号1、2、…时,号码为1到4的4个综框12)。
前侧臂26具有的若干驱动机构14对应第二综框组的综框12(即与第一综框组最后端相邻的综框12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3个综框12,也就是说,号码为5到8的4个综框12)。
后侧臂30具有的若干驱动机构14对应第三综框组的综框12(即与第二综框组最后端相邻的综框12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3个综框12,也就是说,号码为9到12的4个综框12)。
后侧臂32具有的若干驱动机构14对应第四综框组的综框12(即与第三综框组最后端相邻的综框12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3个综框12,也就是说,号码为13到16的4个综框12)。
在图4所示中,第一及第三综框组的各综框12分别以靠近前侧臂28及后侧臂32的顺序,与前侧臂28及后侧臂32自前后方向的前方向看的左下、右下、左上、右上方具有的旋转驱动源42连接。
具体地说,设于右侧前侧臂28上的4个驱动机构14(即对应于第一综框组的驱动机构)对应于最前端(最靠近织口一侧)的编号为1的综框12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编号2至4的一共4个综框12;而设于左侧前侧臂26上的4个驱动机构14(即对应于第二综框组的驱动机构)对应于与对应于右侧前侧壁28最后端编号为4的综框12相邻的编号为5的综框12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编号6至8的一共4个综框12。
设于右侧后侧臂32上的4个驱动机构14(即对应于第三综框组的驱动机构)对应于与对应于左侧前侧壁26最后端编号为8的综框12相邻的编号为9的综框12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编号10至12的一共4个综框12;设于左侧后侧臂30上的4个驱动机构14(即对应于第四综框组的驱动机构)对应于与对应于右侧后侧壁32最后端编号为12的综框12相邻的编号为5的综框13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编号14至16的一共4个综框12。
所以,例如:第一综框组最后端的编号为4的综框12与第三综框组最后端的编号为9的综框12之间的距离L与第二综框组中编号为5到8的各个综框12的厚度尺寸和相同或比其大。旋转元件40的中间部58位于对应综框12的左右方向上(参照图1),所以支撑旋转元件40的轴承38不位于综框12的左右方向位置,而位于开口装置框架22的中空部分侧(即与驱动机构14相反侧)。
对应于编号4及9的综框12的轴承38的位置在自编号为4的综框12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与自编号为9的综框12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之间。这样,距离L比支撑对应于编号为4及编号为9的综框12的轴承38的支撑壁34的前后方向厚度尺寸T大。
现在,考虑各综框组中分配有一个综框12的开口装置,即编号为1、2、3、…的综框12对应的驱动机构14组装至右侧壁28、左前侧壁26、右后侧壁32、左后侧壁30、右前侧壁28、…的开口装置。不过,这样配置驱动机构14的话,例如支撑编号为1及3的综框12对应的轴承38的支撑壁36,必须配置在编号为1及3的综框12之间(即综框12的排列间距)。另外,支撑壁34、36或轴承38的厚度必须达到一定数值,这样必须加大综框12的排列间距。
在将各综框组的综框12分别自前侧依次分派给侧壁26、28、30、32各一个的开口装置中,支撑壁配置于位于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之间的中空部,相邻综框12的排列间距也比上述实施例的排列间距大。所以,在这样的开口装置中,为了确保投纬必要的经纱的传送路线,越离织口远的综框12其运动量(开口量)就必须越大。其结果是,离织口远的综框12对应的经纱比起离织口近的综框12对应的经纱遭受更大的损害。这样的损害容易使织机停车,这样就降低了织机16的工作效率,造成断经增加等问题。
如图1所示的开口装置10,4个综框12作为综框组对应于一侧的驱动机构14。这样,例如:承受设于前侧壁28的旋转元件40及设于后侧壁32的旋转元件40的支撑壁36,形成于自前侧壁26对应的编号为5及编号为8的综框12、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的假想配置间隔内。
所以,开口装置10在综框12的排列间距比起各综框组分派一个综框12的开口装置中的综框12的排列间距不增大的范围内,可有效利用配置支撑壁36的间隔,可缩短前后方向上的间隔的尺寸。因此,开口装置10不会给经纱带来过大的损耗,不会降低织机16的工作效率,产生断经增加等问题。旋转元件40在承受来自综框12的反力的中间部58的两侧,以两点支撑方式支撑于开口装置框架22、24上,从而可提高驱动机构14的刚性,开口装置10具有不影响织机16的振动等方面的优越性。
对应于一侧驱动机构14的综框12的数量因受综框12有关设计的制约,现实中为4个以上。不过,如果要使综框12较薄,也可少于4个。如果综框12的数量较少,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旋转元件40的长度比较短的话,可减小承受经纱张力等反力的旋转元件40的弯曲。这样,开口装置10不会因弯曲状态的旋转元件40的旋转运动而引起振动,从而实现振动较少的开口运动。
上述的开口装置10其驱动机构14在旋转驱动源42与综框12之间设有减速机44,所以避免使用高转矩且反应迅速的、高价的旋转驱动源,从而减少织机16的制造成本。
各驱动机构14将来自综框12的反力于旋转元件40的中间部58承受。各驱动机构14的旋转元件40在其中间部58的两侧的一端部54及另一端部56分别利用减速机44及轴承38以两点支撑方式支撑于开口装置框架22或24上。这样,产生下述优点:
提高驱动机构14的刚性,不影响织机16的振动等,可在综框12上实行稳定的开口运动,另外,即使在旋转驱动源42与综框12之间配置减速机44,也可使作用于减速机44的减速轴48上的力减半,延长减速机44内部轴承38的寿命。
上述开口装置10可做以下变形。
图5所示的开口装置10具有24个综框12。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综框组均具有6个综框12。在图5中,旋转驱动源42左右各三个、上下两列地或上下两个、左右三列地配置于对应的前后侧壁26、28、30或32上。
开口装置10其后侧壁30及32分别具有旋转驱动源42。不过,按照织布规格综框的数量最好为18。这样的话,开口装置10可自后侧依次省略图5中虚线所示的综框12及与此对应的减速机44。
开口装置10的各旋转驱动源42相对于与对应前后侧壁26、28、30或32相邻的旋转驱动源42来说,偏离前后方向配置。互相相对的前后侧壁26与30及28与32分别呈前后方向间隔与靠近织机框架18及20的侧壁那样宽的阶梯状。
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可以不分别配置在织机框架18及20的外侧,而是配置在任意一个织机框架上。
同样,若干驱动机构14可以不分散配置于开口装置框架22或24的前后侧壁26、30或者28、32,而是配置在任意一个的侧壁上。
例如,如图9所示,减速机44可组装于位于织机框架20右侧的开口装置框架24的前侧壁28及后侧壁32上。这种情况下,承受由组装于前侧壁28及后侧壁32的减速机44驱动的旋转元件40的轴承38,配置于与组装于前侧壁28及后侧壁32的减速机44的位置相对的后侧壁32及前侧壁28上。这样,旋转的旋转元件40利用轴承38两点支撑于两侧壁28、32上。
减速机44可如图6所示,分开组装至开口装置框架22及24的前侧壁26及28,也可如图7所示,分开组装至后侧壁30及32。
如图10所示,可将图6所示的相对于织机框架18配置于左侧的驱动机构14与图7所示的相对于织机框架20配置于右侧的驱动机构14加以组合。
开口装置框架22、24可如上置多臂机装置那样,安装于织机框架18、20的上方。
综框12的数量不限于为16、18、24个,可以多也可以少。综框12的数量最好为8到24的范围内。这样,安装于开口装置框架的前侧壁26、28及后侧壁30、32上的减速机44的数量也相应增减。所以,开口装置框架22、24上可安装与综框12数量对应的减速机44。
开口装置框架22、24呈矩形(箱状),不过并不限于此。前侧壁26、28,后侧壁30、32,支撑壁34、36可制作为其他元件,利用固定装置一体组装。
在图示中,一个轴承用孔62承受前后方向相邻配置的两个旋转元件40的另一端部56,不过也可一个轴承用孔62承受一个旋转元件40的另一端部56。
关于减速机44的内部构成,在图示中,输出轴50的轴线与减速轴48的轴线采用了平行的正齿轮,不过为了用锥齿轮也可使两轴线交叉。
如图8(A)及图8(B)所示,旋转元件40可将偏心轴84嵌合至支撑轴82。在图8所示中,支撑轴82的一端部54不可相对旋转地组装至减速轴48。支撑轴82的另一端部56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撑于轴承38。
在图8所示中,偏心轴84利用楔86不可相对旋转地组装至支撑轴82的一端部54及另一端部56。自支撑轴82的轴线方向看偏心轴84的外周呈圆形。所以,支撑轴82及与此一体设计的偏心轴84一起对应于旋转元件40,另外,偏心轴84与作为轴心相对于支撑轴82偏心的偏心凸轮作用的中间部58对应。偏心轴84的外周与形成于曲柄杆64一端部的孔嵌合相连。
在图8所示中,支撑轴82旋转,偏心轴84就在支撑轴82的周围旋转,使曲柄杆64摇动及往复移动。将旋转元件40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往复运动的机构也可使用图中所示以外的公知机构。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质,可做多种变更。

Claims (13)

1、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含有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驱动机构,各驱动机构包括旋转驱动源和运动变换机构,该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杆及旋转元件,且将来自旋转驱动源的旋转运动利用旋转元件变换为杆的直线往复运动,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机构还包括减速机轴承,若干减速机与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连接,具有利用输出轴的旋转减速驱动的减速轴,且安装于对应旋转元件的开口装置的框架上,对应所述旋转元件的若干轴承配置于开口装置框架上;
旋转元件包括有与减速轴连接的一端部、轴承支撑的另一端部及位于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与杆摇动连接的中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装置框架配置于织幅方向上综框的一外侧,同时具有沿织幅方向的侧壁,若干旋转驱动源以若干列配置于侧壁上,减速机安装于侧壁上,减速轴贯穿侧壁。
3、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具有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及与其他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源、第一减速机、第一轴承及第一运动变换机构:其中第一减速机与第一旋转驱动源的第一输出轴连接,具有利用第一输出轴的旋转减速驱动的第一减速轴,且安装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一轴承配置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一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一杆及第一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一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一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一杆的直线往复运动;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源、第二减速机、第二轴承、第二运动变换机构;其中第二减速机与第二旋转驱动源的第二输出轴连接,具有利用第二输出轴的旋转减速驱动的第二减速轴,且安装于第二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二轴承配置于第二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二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二杆及第二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二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二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二杆的直线往复运动;
上述第一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一减速轴连接的第一一端部、第一轴承支撑的第一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一一端部与第一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一杆摇动连接的第一中间部;上述第二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二减速轴连接的第二一端部、第二轴承支撑的第二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二一端部与第二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二杆摇动连接的第二中间部;
上述第一及第二开口装置框架分别配置于织幅方向上综框的一外侧及另一外侧,且分别具有沿织幅方向的第一及第二侧壁;各第一旋转驱动源及第二旋转驱动源分别以若干列对应配置于第一及第二开口装置框架的第一及第二侧壁上;各第一减速机及各第二减速机分别对应安装于第一及第二开口装置框架的第一及第二侧壁上;各第一减速轴及各第二减速轴分别对应贯穿第一及第二开口装置框架的第一及第二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对应于靠近织口侧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对应于与上述连续综框最后端相邻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装置还可含有与其他另一些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三驱动机构;
各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旋转驱动源、第三减速机、第三轴承及第三运动变换机构;其中第三减速机与第三旋转驱动源的第三输出轴连接,具有利用第三输出轴的旋转减速驱动的第三减速轴,且安装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三轴承配置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三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三杆及第三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三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三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三杆的直线往复运动;
第三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三减速轴连接的第三一端部、第三轴承支撑的第三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三一端部与第三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三杆摇动连接的第三中间部;
上述第一开口装置框架具有与第一侧壁相对、且沿织幅方向的第三侧壁,第三旋转驱动源以若干列配置于第三侧壁上,各第三减速机安装于第三侧壁上,各第三减速轴贯穿第三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对应于靠近织口侧的第一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第一综框;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对应于与上述连续的第一综框最后端相邻的第二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第二综框;若干第三驱动机构对应于与上述连续的第二综框最后端相邻的第三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第三综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及第三轴承利用共同的轴承支撑部支撑于第一开口装置框架上。
8、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具有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及与若干综框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旋转驱动源、第一减速机、第一轴承及第一运动变换机构;其中第一减速机与第一旋转驱动源的第一输出轴连接,具有利用第一输出轴的旋转减速驱动的第一减速轴,且安装于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一轴承配置于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一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一杆及第一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一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一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一杆的直线往复运动;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旋转驱动源、第二减速机、第二轴承及第二运动变换机构;其中第二减速机与第二旋转驱动源的第二输出轴连接,具有利用第二输出轴的旋转减速驱动的第二减速轴,且安装于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二轴承配置于开口装置框架上;第二运动变换机构具有与综框连接的第二杆及第二旋转元件,且可将第二减速轴的旋转运动利用第二旋转元件变换为第二杆的直线往复运动;
第一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一减速轴连接的第一一端部、第一轴承支撑的第一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一一端部与第一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一杆摇动连接的第一中间部;第二旋转元件包括有与第二减速轴连接的第二一端部、第二轴承支撑的第二另一端部及位于第二一端部与第二另一端部之间、与第二杆摇动连接的第二中间部;
开口装置框架配置于织幅方向上综框的一外侧,具有前后方向上互相间隔相对且沿织幅方向的第一及第二侧壁,各第一旋转驱动源及第二旋转驱动源分别以若干列对应配置于第一及第二侧壁上,各第一减速机及各第二减速机分别对应安装于第一及第二侧壁上,各第一减速轴及各第二减速轴分别对应贯穿第一及第二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若干第一驱动机构对应于靠近织口侧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若干第二驱动机构对应于与上述连续综框最后端相邻的综框及与此相邻且连续的若干综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及第二轴承利用共同的轴承支撑部支撑于开口装置框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减速轴的轴线与对应的旋转驱动源的输出轴轴线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旋转驱动源及对应的轴承将其输出轴及轴承轴线设置为共同的,各中间部的轴线相对于共同轴线偏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织机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旋转元件自旋转轴线方向看,略呈圆形,可作为中间部偏心连接的偏心凸轮。
CNB200410034152XA 2003-05-16 2004-04-26 织机的开口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266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03139318 2003-05-16
JP2003139318 2003-05-16
JP2003139318A JP3984562B2 (ja) 2003-05-16 2003-05-16 織機の開口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50593A CN1550593A (zh) 2004-12-01
CN100532668C true CN100532668C (zh) 2009-08-26

Family

ID=33028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415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2668C (zh) 2003-05-16 2004-04-26 织机的开口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1477598B1 (zh)
JP (1) JP3984562B2 (zh)
CN (1) CN100532668C (zh)
DE (1) DE602004012919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06389B4 (de) * 2004-02-10 2007-05-31 Groz-Beckert Kg Fachbildeeinrichtung für eine Webmaschine
BE1016669A3 (nl) * 2005-07-05 2007-04-03 Wiele Michel Van De Nv Inrichting voor het aandrijven van een weefraam in een weefmachine, en een weefmachine voorzien van een of meerdere dergelijke inrichtingen.
CN100535215C (zh) * 2006-07-11 2009-09-02 江阴市勤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挠性剑杆织机上的上置式凸轮开口装置
CN102443917A (zh) * 2010-09-30 2012-05-09 吴江市雪绒花制衣厂 织机开口驱动装置
JP5273218B2 (ja) * 2011-07-06 2013-08-2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経糸開口装置及び経糸開口装置における動作制御方法
EP2982788B1 (de) * 2014-08-07 2016-06-08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Wirkmaschine
EP3341510B1 (en) * 2015-08-26 2020-03-04 Picanol Drive mechanism for driving a heald frame of a weaving machine
BE1023394B1 (nl) * 2015-08-26 2017-03-01 Picanol Nv Aandrijfmechanisme voor het aandrijven van een weefkader van een weefmachine
JP6344411B2 (ja) 2016-02-25 2018-06-2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開口装置
CN109853116B (zh) * 2019-01-23 2024-04-30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分综装置及分综方法
FR3094726B1 (fr) * 2019-04-03 2021-04-23 Staubli Lyon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étier à tisser de type Jacquard incorporant un tel dispositif
EP4269675A3 (en) * 2019-12-03 2023-12-27 Picanol Driving device for a shedding unit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 shed stroke
JP7218717B2 (ja) * 2019-12-19 2023-02-0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織機綜絖枠の制動装置
JP7321949B2 (ja) * 2020-02-03 2023-08-07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織機における製織方法及びその製織方法を実現するための開口装置
CN113417046A (zh) * 2021-07-28 2021-09-21 青岛虹标金诺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上制平开口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30985A (ja) * 1996-10-23 1998-05-19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織機における開口装置
JP3840755B2 (ja) * 1997-08-08 2006-11-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織機の開口装置
JP2002105793A (ja) * 2000-09-27 2002-04-10 Tsudakoma Corp 織機における開口装置
JP3538137B2 (ja) * 2000-10-23 2004-06-14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織機における開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4012919T2 (de) 2009-06-04
DE602004012919D1 (de) 2008-05-21
JP3984562B2 (ja) 2007-10-03
CN1550593A (zh) 2004-12-01
EP1477598B1 (en) 2008-04-09
EP1477598A3 (en) 2005-04-27
EP1477598A2 (en) 2004-11-17
JP2004339655A (ja) 2004-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2668C (zh) 织机的开口装置
CN101363164B (zh) 经编机压纱板运动装置
CN1861863B (zh) 提花织机
CN1676704A (zh) 用于织机的梭口形成装置
CN201915195U (zh) 提花机的开口装置
CN1271260C (zh) 一种织机的梭口装置
CN201424554Y (zh) 高速经编机曲轴连杆传动装置
CN101768832B (zh) 经编机槽针针身与梳栉组合运动装置
CN200958161Y (zh) 共轭凸轮、滚子啮合间隙调整机构
CN102031614A (zh) 提花机的开口机构
CN2915901Y (zh) 挠性剑杆织机上的上置式凸轮开口装置
CN101864633A (zh) 织机中的开口设备
CN201942881U (zh) 一种缝纫机的主轴传动机构
CN202786614U (zh) 电子提花机的驱动装置
CN101634072B (zh) 织机的开口装置
EP1741816B1 (en) Device for driving a weaving frame in a weaving machine and a weaving machine provided with one or several such devices
CN101353840A (zh) 电子提花机的驱动装置
CN101074511A (zh) 布移动式毛圈织机的起毛圈构件的驱动机构
CS239001B1 (en) Plain weave shed forming device
CN201125302Y (zh) 玻纤织机绞织踏盘开口机构
CN203403209U (zh) 一种织布机织边装置
CN201258386Y (zh) 喷气织机多循环开口装置
CN205133802U (zh) 短纤维牵伸机用牵伸辊驱动机构
CN100535215C (zh) 挠性剑杆织机上的上置式凸轮开口装置
CN217839274U (zh) 一种高性能纤维多层织机的开口电机排布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26

Termination date: 201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