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8554C - 袜子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袜子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18554C CN100518554C CNB2005800084260A CN200580008426A CN100518554C CN 100518554 C CN100518554 C CN 100518554C CN B2005800084260 A CNB2005800084260 A CN B2005800084260A CN 200580008426 A CN200580008426 A CN 200580008426A CN 100518554 C CN100518554 C CN 10051855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braiding
- tiptoe
- socks
- resettlement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11/00—Hosiery; Panti-hose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8—Gussets, e.g. pouches or heel or toe por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6—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stock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Socks And Pantyhos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袜子,它是在收容脚尖时,不会有发紧感或压迫感,不会有连结部,也不会发生编织物自身牵拉,外观式样良好的袜子。作为它的编织制造方法是用编织机,与形成脚心侧部分(11)和脚面侧部分(12)的圆筒编织部(10)连续地设置脚尖收容部(20),该脚尖收容部(20)做成偏向大脚趾侧的左右不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形状,在该脚尖收容部(20)中,将沿着表侧部(22)和里侧部(21)的外形,由正转编形成的厚度增加用的编织部(25)设置在用反转编形成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表侧部22和里侧部(21)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袜子编织机编织而制造的袜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如图8所示的袜子101是由一种利用圆型编织机的袜子编织机进行编织的,该圆型编织机是使周围配置着多根织针的针筒能正转和反转地设置的。在该袜子101的编织制造中,如图9A~图9C所示,将收容脚尖的脚尖收容部120与形成脚心侧部分111和脚面侧部分112的圆筒编织部110连续地编织。
在该脚尖收容部120的编织中,通常是如图9c所示,与上述圆筒编织部110的脚心侧部分111的端部(AB位置)连续地,先编织上述脚尖收容部120的里侧部121。这时,进行使袜子编织机的正转、反转交替反复地反转编,从最大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向作为目标的最小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在两侧反转位置上,使对编织有用的织针,譬如每编织1个线圈横列,减少1针(1个线圈纵行)那样地减少,一边使编织幅度依次减少,一边进行编织。而且,如果到达最小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CD位置),则如图9A所示,与其连续地,与上述相反地向最大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进行反转编,在两侧反转位置上,使对编织有用的织针,与上述相反地,譬如每编织1个线圈横列,增加1针(1个线圈线圈纵行)那样地增加,一边使编织幅度依次增加,一边编织上述脚尖收容部120的表侧部122。这时,上述里侧部121和表侧部122的两侧端被连结编织而使彼此间连结上。图9B中的附图标记124、124是表示上述两侧的连结部(拼块线)。最终,上述表侧部122的端部被连结编织到圆筒编织部110的脚面侧部分112的开口端上而被闭合在一起。115表示该闭合部。
但是,在如上所述地被编织制成的以前的袜子101中,它的脚尖收容部120是制成左右对称形,虽然能穿在左·右任何一个脚上,但该脚尖收容部120的里侧部121和表侧部122是制成在前端部被连续地折回的状态,并且它的两侧端部又是被直接连结编织而连结上,因而作为脚尖收容部120的厚度(膨松感)就不怎么大。因此在将脚尖收容到该脚尖收容部120中的场合下,脚尖的前端部会感到发紧感、压迫感。特别是在脚趾中大而且突出的大脚趾侧上,会被袜子编织物拉曳而有更大的压迫感。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袜子制造方法的方案。
上述方案的袜子制造方法基本上是与以前同样地用袜子编织机编织制造,在用该编织制造方法编织脚尖收容部时,在用反转编,将该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和表侧部连续地编织的途中(里侧部和表侧部之间),使左右两侧的反转位置上的对编织有用的织针的增减发生变化,在将厚度增加用的编织物部分追加到大脚趾侧的同时,利用该追加的编织物部分的编织方法,使厚度增加的编织方向朝大脚趾侧偏移地进行编织。也就是说,在反转编中,朝大脚趾侧偏移地追加而编织上述厚度增加用的编织物部分,将编织物自身处于朝大脚趾侧拉曳状态而使它偏移。而且,关于上述追加的编织物部分,也是由于反转编,在大脚趾侧,一边使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和表侧部这两方的针迹变化,一边对该编织物部分进行连结编,将该连结部(拼块线)变成分支状态。
由于该方案的袜子是用上述追加的编织物部分使脚尖收容部整体向大脚趾偏移,而且使大脚趾侧的厚度增加,还增加径向的膨松感,因而在收容脚尖的状态下,虽然能抑制上述大脚趾侧上的发紧感或压迫感,但在上述追加的编织物部分和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和表侧部之间的分支状的连结部(拼块线)都是在使针迹变化的同时一起被连结的状态,容易显眼,连结状态也不怎么漂亮,外观不式样,而且,编织物自身为了向大脚趾侧偏移形状而在大脚趾侧处于牵拉的状态,这就使商品价值降低。此外,还不能期待上述追加的编织部分具有使大脚趾侧的厚度增加以外的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第2895473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袜子,这种袜子不仅能使脚尖收容部整体的厚度(膨松感)增加,还能具有种种功能;没有发紧感、压迫感就能穿着,而且脚尖收容部的侧面没有分支状的显眼连结部(拼块线),也不会发生编织物自身牵拉等情况,外观式样良好还提供一种能使脚尖收容部的外形部分具有其它种种功能的袜子,并提供能容易地制得这种袜子的制造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发明的袜子,由袜子编织机编成一体,设有与形成脚心侧部分和脚面侧部分的圆筒编织部连续地形成脚尖收容部,其特征在于,上述脚尖收容部由在以平面形状大致做成梯形的方式反转编形成的表侧部和里侧部之间设置沿着它们的外形而正转编形成的编织部构成。
由于该袜子在脚尖收容部的外形部即在前端部和两侧部的外形部上,在里侧部和表侧部之间设置着由正转编形成的编织部,因而,该脚尖收容部的整体厚度就比以前的产品具有更大的立体的膨松感,在将脚尖收容的状态下,脚趾前端不会有发紧感或压迫感。
不仅如此,还能利用上述由正转编形成的编织部的编织组织,使上述脚尖收容部的外形部分具有通气性,能编成花样,提高强度等;能使其具有种种功能。
而且,由于在脚尖收容部的外形部整体上,由正转编形成厚度增加用的编织部,因而在该脚尖收容部的两侧部上,上述厚度增加用的编织部和上述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以及表侧部的2条连结部(拼块线)是平行地呈现,不显眼,是简朴,漂亮的,而且编织物自身上也不会发生牵拉,能制成外观式样的袜子。
在上述的袜子中,最好上述脚尖收容部制成偏向大脚趾侧的左右不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是梯形的形状。这种场合下,即使在脚趾中最大突出的大脚趾一侧,也不会产生编织物自身局部被拉伸、或产生压迫感的问题,能式样良好、舒适地穿着该袜子。
在上述的袜子中,可以制成在上述脚尖收容部的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的一部分上设有小型脚尖部的结构,该小型脚尖部与上述编织部连续地以形成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的方式突出。在这种场合下,上述小型脚尖部能收容脚趾中最大突出的大脚趾的前端部,能没有发紧感或压迫感,式样漂亮、舒适地穿着。
特别是在上述小型脚尖部偏向于大脚趾侧,被设置在上述编织部的一部分上的场合下,能情况良好地收容上述大脚趾的前端部,编织物也不会发生过度的拉伸等。而且,在上述小型脚尖部的表侧和里侧之间,设有沿着它们的外形的正转编部分时,该小型脚尖部的厚度较大,更能没有发紧感地收容上述大脚趾的前端部,能非常舒适地穿着,外观的式样也很好。
本申请的另一个发明是上述袜子的制造方法,用编织机进行筒编,将脚心侧部分和脚面侧部分编织成一体,而且与该筒编部连续地编织收容脚尖的脚尖收容部,由此制造上述袜子,其特征在于,在编织上述脚尖收容部时,一边改变该脚尖收容部的表侧部和里侧部这两方的各自编织幅度,一边进行反转编,编织成越是袜子前端部编织幅度就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而且,在该表侧部的反转编和里侧部的反转编之间,进行沿着该表侧部和里侧部的外形的编织部的正转编,将上述正转编形成的编织部夹设在上述表侧部和里侧部之间地进行制造。由此,就能制造具有上述特征的袜子。
上述的袜子制造方法中,在用反转编编织上述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和表侧部的一方时,在袜子编织机的正转和反转的一方的反转位置与另一方的反转位置上,使与编织有关的织针数,各自按规定的比例而依次减少;而且,在用反转编编织上述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和表侧部的另一方时,在袜子编织机的正转和反转的一方反转位置与另一方的反转位置上,使与编织有关的织针数,各自按规定的比例而依次增加。由此,能没有问题地制造脚尖收容部,它是做成越前端编织幅度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并且沿着上述里侧部和表侧部的外形,将正转编的编织部设置在它们之间的,能容易地得到具有上述特征的袜子。
而且,借助将上述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或表侧部的反转编的两侧反转位置上的,与编织有关的织针数的减少率或增加率取成不同,编成偏向一方的反转位置侧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或平面形状大致呈倒梯形,就能制造将脚尖收容部形成与大脚趾侧连通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袜子。
而且,如上所述,由袜子编织机的正转,编织沿着上述脚尖收容部的外形部的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的途中,在袜子编织机上的编织脚尖收容部的织针区域,一边改变小型脚尖部的里侧和表侧的各自编织幅度,一边进行反转编,编织成越是袜子前端侧编织幅度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呈梯形。
由此,就能制造在上述脚尖收容部的厚度增加用的上述编织部的一部分上设置小型脚尖部的袜子,该小型脚尖部与该编织部连续的以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方式突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袜子,由于存在沿着脚尖收容部的外形部的正转编的编织部,因而能使脚尖收容部的整体厚度增加,在将脚趾收容的状态下,不仅大脚趾侧,脚趾整个前端部都不会有发紧感或压迫感,能舒适地穿着。而且,能制造脚尖收容部的侧面没有分支状的显眼的连结部(拼块线),编织物自身的牵拉等也不会发生,外观式样非常良好的袜子。不仅如此,还能利用由上述正转编形成的编织部的针织组织,使上述脚尖收容部的外形部分具有通气性,能编成花样,增加强度等使其具有上述的厚度增加以外的种种功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袜子的制造方法,还能用与以前同样的袜子编织机,容易、高效率地制造具有上述效果的袜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袜子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例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脚面侧的示意图。
图2B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例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从脚尖收容部的前端侧看到的示意图。
图2C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例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脚心侧的示意图。
图2D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例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侧面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在反转位置的变化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袜子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上述第2实施例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脚面侧的示意图。
图5B是表示上述第2实施例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从脚尖收容部的前端侧看到的示意图。
图5C是表示上述第2实施例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脚心侧的示意图。
图5D是表示上述第2实施例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侧面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制品的上述连结部的部分的针织组织图。
图7是用于说明以前制品的连结部的部分的针织组织图。
图8是表示以前的袜子的立体图。
图9A是表示上述以前的袜子的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脚面侧的示意图。
图9B是表示上述以前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从脚尖收容部的前端侧看到的示意图。
图9C是表示上述以前的袜子编织状态的说明图,是概略地表示脚心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着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袜子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概略地说明上述第1实施例的袜子编织状态的示意图。
图1和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袜子1A是用与以前同样的袜子编织机编成一体,与形成脚心侧部分11和脚面侧部分12的圆筒编织部10连续地设置脚尖收容部20而构成的,其中,上述的脚尖收容部20在以制成越前端编织幅度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的方式反转编的表侧部22和里侧部21之间,设置着沿着它们的外形部由正转编形成的功能增加用的编织部25。
虽然上述袜子1A的上述脚尖收容部20可以制成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形状,但在实施上,最好是如图所示地制成偏向大脚趾侧的左右不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形状。
上述袜子1A是用上述袜子编织机进行圆筒编织而将脚心侧部分11和脚面侧部分12编织成一体,而且是与该圆筒编织部10连续地编织收容脚尖的脚尖收容部20,在其编织时,该脚尖收容部20的表侧部22和里侧部21这两方都是一边变化各自的编织幅度,一边进行反转编,如图2A和图2C所示地,以制成越前端编织幅度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的方式进行编织,而且在上述表侧部22的反转编和里侧部21的反转编之间,正转编沿着该表侧部22和里侧部21的外形部的编织部25,如图2B和图2D所示,以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25夹设在上述表侧部22和里侧部21之间的方式进行编织。
具体地说,从上述圆筒编织部10中的脚心侧部分11和脚面侧部分12中的一方,譬如从脚心侧部分11的端部(图2的AB位置)开始,借助袜子编织机的正转、反转交替地反复进行的反转编,以使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的编织幅度依次减少的同时,制成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的方式连续编织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也就是说,从编织机上的最大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开始,向作为目标的最小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在袜子编织机的一方的反转位置和另一方的反转位置上,以使与编织相关的织针数在每次达到各自所要求编织的线圈横列数(譬如,1个或多个线圈横列)时减少1针的方式进行编织。
接着,与上述里侧部21连续地,用正转编编织上述的功能增加用的编织部25。也就是说,在上述里侧部21达到最小编织幅度位置(图2的CD位置)时,一口气地回到原来的最大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沿着上述里侧部21的外形,与它连续地进行正转编,在所需要的线圈横列数的范围内进行编织(图2B)。该正转编编织成从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的外形端部开始绕上述圆筒编织部10的脚面侧12的开口端部14的筒状,由此,毫无疑问能用正转编制成上述编织部25。附图标记23表示上述编织部25和上述里侧部21的连结部(拼块线)。
接着,与上述里侧部21相反地,以在使编织幅度依次增加的同时、制成与上述里侧部21对应的平面形状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方式用反转编与上述编织部25连续地编织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表侧部22。也就是说,在上述编织部25的规定线圈横列部分被编织好时,一口气地回到编织机上的上述表侧部22的最小编织幅度位置(图2A的C’D’位置)的织针区域部分,从该状态开始,向最大编织幅度位置(图2A的A’B’位置)的织针区域,以使与两侧反转位置上的编织相关的织针数分别与上述相反地,每次达到所要求编织的线圈横列数时增加1针(1个线圈纵行)的方式进行编织。这时,还将上述表侧部22的两侧端部在与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25对应的部分上连续地进行编织。由此,使上述编织部25成为沿着上述里侧部21和上述表侧部22的外形而夹设在它们之间的状态。附图标记24表示上述编织部25和上述表侧部22的连结部(拼块线)。
这样,直到最大编织幅度位置(A’B’的位置)编织好之后,最终用连结编织等方法,使上述表侧部22的端部与沿着圆筒编织部10的脚面部分12的开口端部14正转编的上述编织部25的表侧部分25a闭合,由此完成上述结构的袜子1A的编织,即,完成了沿着脚尖收容部20的外形设置正转编的编织部25的袜子1A的编织。附图标记15表示上述脚面侧部分12和脚尖收容部20的闭合部。
虽然图2A~图2D是为了方便而将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和表侧部22的外形形状和连结部23、24都表示成直线,但实际上,根据使用的纱线或针织组织的不同而具有编织物特有的圆形,能得到图1所示的袜子1A。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表示的是从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一侧开始编织的情况,但也可以与此相反地,从表侧部22的一侧开始,与上述同样地进行编织。
在上述袜子1A的编织中,在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和表侧部22各自的反转编的两侧反转位置上,对编织有用的织针的减少率和增加率,即,减少和增加的比例可以根据要编织的脚尖收容部20的形状,特别是两侧端部的倾斜形状等而适当地设定。
即,在将脚尖收容部20编成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的情况下,可使两侧反转位置上的织针的减少率或增加率相同,此外,在编成左右不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的情况下,可使两侧反转位置上的织针的减少率或增加率不同。
譬如,两侧反转位置都是每达到1个编织线圈横列,减少或增加1针(1个线圈纵行),由此就能编成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形状。而在两侧反转位置的一方侧(大脚趾侧)上,按照每达到多个编织线圈横列,使其减少或增加1针(1个线圈纵行)的比例;在另一方侧(小脚趾侧)上,按照每达到1个编织线圈横列,使其减少或增加1针(1个线圈纵行),就能编成如图所示的偏向大脚趾侧一方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形成。
在上述的两侧反转位置上,对编织有用的织针数的减少率或增加率是按照每达到多个线圈横列,使其减少或增加1针(1个线圈纵行)的比例,在收针或放针的程度比较小的场合(譬如,每达到以3个以上为单位的线圈横列,使其减少或增加1针的场合),当达到上述的线圈横列,使其减少或增加1针(1个线圈纵行)时,它的变化就较大,与由正转编形成的编织部25的连结编的间隔就较大,在制品中会产生间隙。
为此,通常是例如如图3所示地,以3个线圈横列为单位,先是按照每达到线圈横列,使其减少或增加1个线圈纵行的比例进行编织,接着,在反转位置上,以2个线圈横列和2个线圈纵行的方式返回,在前面形成的针迹上重叠地形成针迹之后编织下一个的线圈横列,这样,与上述同样地,以3线圈横列为单位,每达到线圈横列,使其减少或增加1个线圈纵行之后,又如上述地以2个线圈横列、2个线圈纵行的方式返回,反复地进行形成针迹的编织,使侧端部针迹数减少地进行编织,由此,能以比较小的与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25之间的间隙,大致均等地进行连结编,能将该连结部分的间隙缩小。
图3是说明在以3个线圈横列为单位的两侧反转位置上的变化状态的示意图,每3个线圈横列用粗实线和细实线表示来表示各编织的线圈横列,左右两端部的数值表示编织的线圈横列的序号。在该图3所示的场合下,在图的左侧的反转部,每达到1个编织线圈横列,减少1针(1线圈纵行),在图的右侧的反转部,以3个线圈横列为单位,在达到线圈横列,减少1线圈纵行之后,返回到2线圈纵行,2线圈横列,并且将线圈重叠到在前形成的针迹上,反复进行形成针迹的编织。借助这样的编织,在右侧的反转位置(侧端),由中间部的线圈横列重叠而形成三个针迹,由此,如图3所示,线圈纵行方向和线圈横列方向的针迹的列数大约减少成左侧的反转位置的1/3。因此在各个列的针迹部分上,借助与正转编的编织部25连结编织,将反转编的编织物部分(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或表侧部)拉向右侧,其结果是使该编织物成为左右不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形状。在使编织幅度增加的场合,用与上述相反变化的方法进行编织。
由于如上所说地编织的袜子1A,在脚尖收容部20的外形部,即,在前端部和两侧部的外形部中,在里侧部21和表侧部22之间设有正转编的编织部25,因而,该脚尖收容部20的整体成为厚度较大的立体的结构,在将脚尖收容的状态下,脚趾前端不会发生发紧感或压迫感。特别是由于上述外形部的编织部25,因而能沿脚尖部分的具有圆形的形状感觉良好地穿着。
而且,由于在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整个外形部上,用正转编形成上述编织部25,因而在该脚尖收容部20的两侧部中,上述编织部25和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以及表侧部22的2个连结部(拼块线)23,24只是平行地出现,不会显眼,因此是简单且美丽的,而且编织物自身不会发生牵拉,因此外观的式样也是良好的。
关于这一点,参照着图6和图7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与本发明制品的上述连结部相当的针织组织图;图7是表示与以前制品(图8和图9)的连结部相当的针织组织图。
图6中,细线的针迹部分表示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21;粗线的针迹部分表示正转编的编织部25,而且,在该图中的Ya是表示里侧部21的正转侧线圈横列的纱线;Yb是表示反转侧线圈横列的纱线;Yc是表示正转编的编织部25的各个线圈横列的纱线,23是表示上述里侧部21和正转编的编织部25的连结部。而在图7中,细线的针迹部分表示脚尖收容部的里侧部121;粗线的针迹部分表示表侧部122,在该图中的Ya表示里侧部121的正转侧线圈横列的纱线;Yb是表示反转侧线圈横列的纱线;Ya是表示表侧部122的正转侧线圈横列的纱线;Yb是表示反转侧线圈横列的纱线;124是表示上述里侧部121和表侧122的连结部。
从图7可见,以前产品的场合是在成为正转和反转的反转位置的侧端部上,依次将里侧部121的各个线圈横列的纱线Ya,Yb收针而编成,在该部分上形成架挂在2个线圈纵行W1、W1上的状态,在该收针部分上,各个线圈纵行W1、W1之间的针迹空间(斜线部)就比较大。而与其连结的表侧部122的各个线圈横列的纱线Ya’、Yb’与上述相反地在侧端部是依次放针而编成,在该部分上被架挂在2个线圈纵行W2、W2上的同时,还相对于上述的被收针的里侧部121的各个线圈纵行W1而被连结编。由于在该表侧部的Ya’、Yb’放针的部分上,各个线圈纵行W2、W2之间的针迹空间(斜线部)比较大,因而在将双方的线圈纵行W1、W2连结的连结部124上,上述的针迹空间就更大地张开,特别是编织物越是张开的状态,外观上产生引人注目的大的间隙,变成不式样的编织物。
与此相对,从图6可见,虽然在成为正转和反转的反转位置的侧端部上,本发明的场合是依次收针地编织里侧部21的各个线圈横列的纱线Ya,Yb,在该部分上形成架挂在2个线圈纵行上的状态,各个线圈纵行之间的针迹空间(斜线部)比较大,但由于是如上所说地,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25的上述纱线Yc是相对于被收针的里侧部21的各个线圈纵行,在形成由正转编的针迹的同时被连结,因而抑制在其连结部23上的上述线圈纵行之间的针迹空间的网眼,穿着时也不会产生大的间隙,而且不会发生牵拉,构成外观式样良好的编织物。
不仅是这样,而且还能利用上述的正转编构成的编织部25的针织组织,使脚尖收容部20的外形部具有种种功能。譬如,借助将该编织部25编成网眼式的结构,能使脚尖收容部20的外形部具有通气性,能得到有防止闷热效果的袜子。而且,还能借助上述编织部25的针织组织的变化而编成花样,提高强度等,能容易地使它具有适用于一般的正转编的种种功能。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袜子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上述第2实施例的袜子的编织状态的说明图。
图4和图5A~图5D表示的本实施例的袜子1B基本上是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地,由袜子编织机编成一体,设置着与形成脚心侧部分11和脚面侧部分12的圆筒编织部10连续的脚尖收容部20,其中,上述脚尖收容部20在以制成越往前端编织幅度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的方式反转编的表侧部22和里侧部21之间,设置着沿着它们的外形由正转编形成的功能增加用的编织部25。
而且,上述第2实施例的袜子1B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追加如下所说的结构,即,在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由正转编形成的上述编织部25的一部分上,如图所示地,在偏向大脚趾侧的位置上设置着大脚趾用的小型脚尖部30,它是与该编织部25连续地以做成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的方式突出的。虽然该小型脚尖部30可以是由它的里侧31和与它连续的表侧32构成,但在图示的实施例的场合下,也可以在该小型脚尖部30的表侧32和里侧31之间设有沿着它们的外形的正转编部分35。特别是上述正转编部分35是与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编织部25正转编成一体的。
本实施例的袜子1B是由袜子编织机将脚心侧部分11和脚面侧部分12筒编成一体,而且是与该筒编部10成一体地连续编成脚尖收容部20,在该编织中,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表侧部22和里侧部21这两方都是一边使编织幅度各自分别地变化,一边进行反转编,如图5A和图5C所示,编成越是袜子前端侧编织幅度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这一点,由此,使编织机的两侧反转位置上,对编织有用的织针数减少或增加地进行编织这一点,以及上述表侧部22的反转编和里侧部21的反转编之间、沿着该表侧部22和里侧部21的外形的编织部25是用正转编编织的这一点都是用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场合基本上同样的方法编制的。
而且,在该第2实施例中的袜子1B的场合下,特别是在上述的正转编的编织部25的编织途中,在袜子编织机上的编织脚尖收容部20的织针区域,一边使小型脚尖部30的里侧31和表侧32这两方的编织幅度各自分别地变化,一边进行反转编,制成越是袜子前端编织幅度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特别是在图示的实施例的场合下,是将沿着该小型脚尖部30的表侧32和里侧31的外形的正转编织部分35与上述编织部25一起进行正转编,从而以使上述正转编部分35夹设在上述表侧32和里侧部31之间的方式进行编制。
具体地说,如图5C所示,譬如从上述圆筒编织部10的脚心侧部分11的端部(AB位置)开始,连续地使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以其编织幅度依次减少而且制成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的方式,用反转编编织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也就是说,从编织中的最大编织幅度(AB位置)的织针区域开始,向作为目标的最小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在袜子编织机的两侧反转位置上,以使与编织相关的织针数在按照每次达到各自所要求编织的线圈横列数(譬如,1个或多个线圈横列)时减少1针(1线圈纵行)的方式进行编织。
接着,在上述里侧部21达到作为目标的最小编织幅度位置(CD位置)时,一口气地回到原来的最大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与上述里侧部21连续地,用正转编编织上述编织部25。在该正转编进行到几个线圈横列时,从编织被设定的小型脚尖部30用的最大编织幅度的位置(HI位置)的织针区域开始,向作为目标的最小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进行反转编,在两侧反转位置,使与编织相关的织针数在按照每次达到各自所要求编织的线圈横列数(譬如,1个或多个线圈横列)时减少1针(1线圈纵行)地,编织该小型脚尖部30的里侧31。
在上述里侧部31达到它的最小编织幅度位置(EF位置)时,一口气地回到原来的小型脚尖部30的最大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沿着上述里侧部31的外形,与它连续地与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编织部25一起进行正转编,在必要的线圈横列数的范围内编织正转编部分35。
接着,在上述正转编部分35达到必要的线圈横列时,与其连续地由反转编,一边使编织幅度依次增加一边编织上述小型脚尖部30的表侧32。即,在上述厚度增加部分35的编织之后,一口气地回到编织机的上述表侧31的最小编织幅度位置(E’F’位置)的织针区域的部分,从该状态开始,向小型脚尖部30的最大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使与两侧反转位置上的编织相关的织针数分别按照与上述相反地,每次达到各自所要求编织的线圈横列数时增加1针(1个线圈纵行)地,对该小型脚尖部30的表侧32进行编织。而这时,使上述表侧32的两侧端部与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35对应的部分连续地编成。由此,使上述正转编部分35成为沿着上述里侧31和上述表侧32的外形而夹设在它们之间的状态。图中的附图标记33,34表示在上述正转编部分35和上述里侧31以及上述表侧32的连结部(拼块线)。
这样,在小型脚尖部30的编织结束时,一口气地回到脚尖收容部20的最大编织幅度的织针区域,进行正转编,经过多个线圈横列地对正转编的编织部25进行编织。
接着,与上述编织部25连续地,与上述里侧部21相反地,使编织幅度依次增加大的同时,用反转编,将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表侧部22编成与上述里侧部21对应的平面形状大致呈倒梯形形状。也就是说,上述编织部25的编织结束时,一口气地回到编织机的上述表侧部22的最小编织幅度位置(C’D’位置)的织针区域的部分,从该状态开始,向最大编织幅度位置(A’B’位置)的织针区域,使与两侧反转位置上的编织相关的织针数分别按照与上述相反地,每次达到各自所要求编织的线圈横列数时增加1针(1个线圈纵行)地进行编织。而且,这时,将上述表侧部22的两侧端部与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25对应的部分连续地编成。
此后,最终将上述表侧部22的端部与沿着圆筒编织部10的脚面部分12的开口端部14被正转编的上述编织部25的表侧部25a,用连结编等方法加以闭合,由此完成上述结构的袜子1B的编织,即,得到了沿着脚尖收容部20的外形,设有正转编的编织部25,而且在该编织部25中的一部分上还设有做成突出形状的小型脚尖部30的袜子1B。
在本实施例的袜子1B的场合下,上述脚尖收容部20不必局限于平面形状制成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呈大致成梯形的,可以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制成偏向大脚趾侧的左右不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而且,两侧外形的倾斜程度也可以借助对编织有用的织针的减少率和增加率而适当地设定。
而且,上述小型脚尖部30的平面形状、形成位置、和大小都可以任意设定。譬如,可以从图5C中的AC间的中间位置开始形成上述小型脚尖部30,也可以向中央偏移地形成上述小型脚尖部30。
而且,上述小型脚尖部30的里侧部31和表侧部32的各自反转编的两侧反转位置上,对编织有用的织针的减少率和增加率,即,减少和增加的比例,也可以用与上述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和表侧部22的场合同样的方法,根据要编成的小型脚尖部的形状而适当地设定。譬如,在将小型脚尖部30编成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时,可以将两侧反转位置上的织针的减少率或增加率取成相同;而在编成左右不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状时,可以将两侧反转位置上的织针的减少率或增加率取成不同。无论采用哪一种,都能将小型脚尖部30制造成适于收容脚趾中最突出的大脚趾的前端部。
由于这样编成的袜子1B,在脚尖收容部20的里侧部21和表侧部22之间设有正转编的编织部25,因而该脚尖收容部20整体厚度就变成大成为立体的结构,在收容脚尖的状态下,不仅脚尖不会有发紧感压迫感,特别是由于在上述编织部25的一部分上设有能收容大脚趾前端部的小型脚尖部30,因而还能没有发紧感地收容大脚趾侧,能更式样良好,更舒适地穿着。特别是在上述小型脚尖部30设置在偏向大脚趾侧的上述编织部25的一部分上时,能非常合适地收容上述大脚趾的前端部,编织物上还不会产生过分的拉伸等。
从上述的说明可见,本发明能适用于用袜子编织机编织而制造的各种袜子。
Claims (5)
1.一种袜子,由袜子编织机编成一体,与形成脚心侧部分和脚面侧部分的圆筒编织部连续地设有脚尖收容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脚尖收容部由以平面形状大致成梯形的方式反转编形成的表侧部,以平面形状大致成梯形的方式反转编形成的里侧部,和在该表侧部与该里侧部之间沿着它们的外形而正转编形成的编织部构成,
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为筒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袜子,其特征在于,上述脚尖收容部做成偏向大脚趾侧的左右不对称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袜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脚尖收容部的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的一部分上,设有与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连续地以做成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的方式突出的小型脚尖部。
4.一种袜子的制造方法,用编织机进行筒编,将脚心侧部分和脚面侧部分筒编成一体而形成圆筒编织部,而且与该圆筒编织部连续地编织收容脚尖的脚尖收容部,由此制造袜子,其特征在于,
在编织上述脚尖收容部时,一边改变编织幅度一边反转编出该脚尖收容部的表侧部和里侧部的一方的部位,编织成越是袜子前端部编织幅度就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
通过正转编,沿着上述一方的部位的外形连续地形成筒状的编织部,
一边在与上述一方的部位相反的方向上改变编织幅度一边与上述正转编形成的编织部连续地反转编出上述脚尖收容部的表侧部和里侧部的另一方的部位,编织成与上述一方的部位对应的越是袜子前端部编织幅度就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袜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袜子编织机的正转,编织沿着上述脚尖收容部的外形的上述正转编的编织部的途中,在袜子编织机上的编织脚尖收容部的织针区域,一边改变小型脚尖部的里侧和表侧的各自编织幅度,一边进行反转编,编织成越是袜子前端侧编织幅度就越狭窄的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75249A JP3780354B6 (ja) | 2004-03-16 | くつ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075249/2004 | 2004-03-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53673A CN1953673A (zh) | 2007-04-25 |
CN100518554C true CN100518554C (zh) | 2009-07-29 |
Family
ID=34975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084260A Active CN100518554C (zh) | 2004-03-16 | 2005-03-16 | 袜子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37896B2 (zh) |
EP (1) | EP1731046B1 (zh) |
CN (1) | CN100518554C (zh) |
DE (1) | DE602005017019D1 (zh) |
WO (1) | WO200508702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317833A1 (en) * | 2006-12-01 | 2014-10-30 | Nike, Inc. | Sock And A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
US8156768B2 (en) | 2009-07-20 | 2012-04-17 | Hbi Branded Apparel Enterprises, Llc | System and method of forming a toe seam |
JP5678322B2 (ja) * | 2010-07-30 | 2015-03-04 | 岡本株式会社 | 衣料用筒状編地、およびレッグウェア |
WO2012032457A2 (en) * | 2010-09-07 | 2012-03-15 | Delta Galil Industries Ltd. | Socks, an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cks |
JP5774354B2 (ja) * | 2011-04-13 | 2015-09-09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CN104219974B (zh) | 2013-02-09 | 2016-08-17 | 库马株式会社 | 袜子 |
JP2015010298A (ja) * | 2013-06-27 | 2015-01-19 | 岡本株式会社 | レッグウェア |
US9476148B2 (en) | 2013-09-20 | 2016-10-25 | Interloop Limited | Sock toe construction |
USD755499S1 (en) | 2013-09-20 | 2016-05-10 | Interloop Limited | Pair of socks |
US9661892B2 (en) * | 2014-07-29 | 2017-05-30 | Nike, Inc. |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n upper with a shifted knit structure |
TWI570293B (zh) * | 2014-12-15 | 2017-02-11 | Da Kong Enterprise Co Ltd | Socks suture method and structure |
EA031736B1 (ru) * | 2015-01-28 | 2019-02-28 | ЛОНАТИ С.п.А. |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трубчатых изделий-полуфабрикатов, подлежащих закрыванию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зашивания на осевом конце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носков, и трубчатое изделие-полуфабрикат, изготовленное этим способом |
US9957649B2 (en) * | 2015-09-23 | 2018-05-01 | Tsung-Yuan Liu | Sock structure |
US20200205480A1 (en) | 2018-12-28 | 2020-07-02 | Nike, Inc. | Open toe sock with toe anchor |
US11583009B2 (en) | 2018-12-28 | 2023-02-21 | Nike, Inc. | Sock with lateral toe sea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26952A (en) * | 1964-08-27 | 1966-01-04 | Wildman Jacquard Co | Method of knitting pile fabric |
US5211035A (en) * | 1990-03-27 | 1993-05-18 | Drassel, Inc.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plit-heel sock |
JP3333384B2 (ja) | 1996-05-08 | 2002-10-15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無縫製ソックスの編成方法 |
JP3316189B2 (ja) | 1997-05-06 | 2002-08-19 | 武田レッグウェアー株式会社 | くつ下 |
AU2001257250A1 (en) * | 2000-04-25 | 2001-11-07 | Karyn Joyce Cortani | Notched toe panty hose |
CN1553778A (zh) * | 2001-09-10 | 2004-12-08 | ������������ʽ���� | 袜类和制造袜类的方法 |
CN1541071A (zh) * | 2002-08-06 | 2004-10-27 | ͬ�Ϳ�ҵ��ʽ���� | 袜子的制造方法 |
JP4087754B2 (ja) * | 2003-06-13 | 2008-05-21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ウェブリソース再編成によるウェブ利用学習支援方法、ウェブリソース再構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2005
- 2005-03-16 US US10/592,980 patent/US743789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16 DE DE602005017019T patent/DE602005017019D1/de active Active
- 2005-03-16 EP EP05720885A patent/EP1731046B1/en active Active
- 2005-03-16 WO PCT/JP2005/004631 patent/WO200508702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3-16 CN CNB2005800084260A patent/CN100518554C/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5264352A (ja) | 2005-09-29 |
EP1731046A1 (en) | 2006-12-13 |
WO2005087027A1 (ja) | 2005-09-22 |
CN1953673A (zh) | 2007-04-25 |
US7437896B2 (en) | 2008-10-21 |
EP1731046B1 (en) | 2009-10-07 |
US20080034802A1 (en) | 2008-02-14 |
JP3780354B2 (ja) | 2006-05-31 |
DE602005017019D1 (de) | 2009-11-19 |
EP1731046A4 (en) | 2007-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18554C (zh) | 袜子及其制造方法 | |
JP5596014B2 (ja) | 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
KR100768350B1 (ko) | 개구부를 구비하는 니트 편성포 및 그 편성방법 | |
KR101387962B1 (ko) |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횡편성된 편성포 | |
CN101435131A (zh) | 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KR100854959B1 (ko) |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 |
FI56405C (fi) | Ett varpstickat material | |
EP1835058B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 |
CN100434582C (zh) | 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 | |
JP2001123361A (ja) |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よる柄入り立体成形物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
CN108930090B (zh) |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 |
JPH11189954A (ja) | 編物を製造する方法 | |
KR100249120B1 (ko) | 리브편지의 내증방법 | |
JP2003041461A (ja) | ボーダー柄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ニット製品 | |
JP4002889B2 (ja) | 衿形成方法 | |
JP5875240B2 (ja) | 仕切り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
JP6195867B2 (ja) | 指袋付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
US4513589A (en) | Sock with simulated lace edge and method | |
KR102266801B1 (ko) |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통모양 편성포 | |
JP2021017674A (ja) | 袋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袋状編地 | |
ER | Developments in apparel knitting technology | |
KR102460427B1 (ko) | 의류의 트임부 중첩구조를 개선한 홀가먼트 편직방법 | |
JPH09316756A (ja) |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 |
US1491759A (en) | Seamless stock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
JP2889982B1 (ja) | 編レー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