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3862C - 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3862C
CN100473862C CNB2005100651963A CN200510065196A CN100473862C CN 100473862 C CN100473862 C CN 100473862C CN B2005100651963 A CNB2005100651963 A CN B2005100651963A CN 200510065196 A CN200510065196 A CN 200510065196A CN 100473862 C CN100473862 C CN 10047386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cylindrical
rubber
cylindrical exterior
r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651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83806A (zh
Inventor
南泽忠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83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3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38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386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4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 F16F13/1418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r shape of the equilibration cha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4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 F16F13/1409Units of the bushing type, i.e. loaded predominantly radially characterised by buffering features or stop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10、10A),具有:以弹性方式连接圆筒形内部套筒和圆筒形中间套筒(11、20)的橡胶弹性体(30),该圆筒形中间套筒具有由环形部(21)和连接部(22、23)限定的开口部(28、29);圆筒形外部套筒(17),设置在中间套筒上,由此在橡胶弹性体的凹部内形成填充有液体的主液体腔室(K1)、填充有液体并且被隔膜部(35)所限定的辅液体腔室(K2)、以及在其本身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的连接主液体腔室和辅液体腔室的孔道(K3);止挡器部件(12),设置在圆筒形内部套筒上且朝向中间套筒的开口部径向突出;弹性体撞击部(18、46),由自润滑橡胶形成并且具有低摩擦系数,设置在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一侧,从而与止挡器部件的顶端相对。

Description

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
参考文献
于2004年4月1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4-119588所公开的内容,包括其说明书、附图及摘要,此处一并结合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汽车发动机架或类似装置的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已知的此类型的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具有:圆筒形内部金属套筒、管状中间金属套筒以及围绕圆筒形内部金属套筒设置并且其间具有一定的径向间距的圆筒形外部金属套筒。在内套筒的外圆周表面上安装有止挡器部件,该止挡器部件沿着一个方向朝向中间套筒上的开口径向突出,其顶端或者远端与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相对且在其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在圆筒形内部套筒和中间套筒之间设置有橡胶弹性体,该橡胶弹性体以弹性方式将二者相连接。该橡胶弹性体上形成有朝向圆筒形外部套筒开口并且围绕止挡器部件的凹部,以及与该凹部径向相对的隔膜部。该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具有形成在该凹部和外套筒之间的主液体腔室,以及在该隔膜部与圆筒形外部套筒之间形成的辅液体腔室。在外套筒和中间套筒之间形成有孔道以将所述主液体腔室和辅液体腔室相互连接从而在此两个腔室之间形成流体连通。
通过使得主液体腔室和辅液体腔室垂直定向而把圆筒形内部套筒和圆筒形外部套筒固定在发动机侧部件和车体侧部件上,可将该减振装置安装在汽车上。由于发动机或者类似部件的振动而在圆筒形内和外部套筒之间产生振动输入时,借助橡胶弹性体的弹性作用以及流经处于主液体腔室和辅液体腔室之间的孔道的液体的液柱的共振作用,该减振装置能够减轻这些振动。当振动输入沿着所谓的“弹跳(bound)”方向变得过度时,止挡器部件将撞击与其相对的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由此圆筒形内和外部套筒之间过度的相对位移得以被抑制并且振动被迅速的减轻。然而,前述止挡器部件由坚硬的材料例如金属或者树脂形成而且其表面覆盖有橡胶涂覆薄层。当产生上述的过度振动输入时,易于发生粘滑运动(stick slip),因为顶端侧严重撞击并且磨损圆筒形外部套筒的金属表面。一个问题是,伴随着所述的粘滑运动而产生的噪音给汽车内的乘客带来不舒适的感觉。
在这方面,例如,JP-A-2002-323085公开了一种圆筒形橡胶架,其具有设置为从轴向内部套筒朝向圆筒形外部套筒突出的止挡件,并且通过主橡胶弹性体将轴向内部套筒与圆筒形外部套筒相连接。在该圆筒形橡胶架中,止挡件由坚硬的止挡件本体和粘附到其突出的顶端表面上的冲击吸收橡胶层形成。而且,被止挡件所撞击的该圆筒形外部套筒的撞击表面上未粘附任何粘结剂。由此,当止挡件撞击圆筒形外部套筒的撞击表面时,可以避免发生粘滑运动。同样,例如在JP-U-7-3073中所披露的,在另一种公知的减振装置中,或者在包括有橡胶弹性体的止挡件上或者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被止挡件所撞击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有其他表面。该撞击表面的摩擦系数被降低,由此当止挡件进行撞击时可能发生的粘滑运动被抑制。
然而,由于主振动输入的幅度,前述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未必足以抑制所述的粘滑运动,并且需要进一步抑制汽车内部的噪音以改进汽车的乘坐质量。因此对于充液的圆筒形减振装置,期望进一步确保将其止挡件的粘滑运动进行抑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提供一种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其可抑制由于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与止挡器部件之间的摩擦而发生的粘滑运动,并且能够有效的避免当止挡器部件由于过度的振动输入而重重的撞击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时所伴随产生的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下述模式可以实现上述和/或其它目的。下述本发明的优选模式可以以任何可能的可选组合而实施。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下述模式或者这些模式的组合,而是应意识到,本发明是基于在说明书全文和附图中所描述的本发明的思想以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全文和附图所公开内容的理解。
本发明第一模式提供一种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其包括:圆筒形内部套筒;圆筒形中间套筒,其从圆筒形内部套筒径向向外的设置,并且具有在其沿轴向的两个端部处的一对环形部、用于成一体的连接该对环形部的连接部、以及由所述环形部和连接部所包围的开口部;止挡器部件,设置在圆筒形内部套筒的外圆周表面上,沿着一个方向朝向圆筒形中间套筒上的开口部径向突出;橡胶弹性体,具有:连接圆筒形内部套筒和中间套筒的所述一对环形部的一对侧壁部、在沿轴向连接该对侧壁部的同时还连接所述连接部和圆筒形内部套筒的臂部;凹部,被该对侧壁部和臂部所包围并且朝向所述开口部开口;薄的隔膜部,设置在中间套筒的该对环形部之间,并且在径向相对于所述凹部的一定位置处与圆筒形内部套筒和臂部间隔开;橡胶密封部,设置在该对环形部的径向外侧;圆筒形外部套筒,固定于中间套筒的外圆周表面上,其在凹部内形成填充有不可压缩液体的主液体腔室,该腔室被压缩在凹部与外部套筒间的橡胶密封部以不透液方式所密封,还形成填充有液体并且被所述隔膜部所限定的辅液体腔室,并且在其本身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连接主液体腔室和辅液体腔室的孔道;以及弹性体撞击部,由自润滑橡胶形成,具有低摩擦系数并且设置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的一侧从而与止挡器部件的顶端相对。其中,弹性体撞击部不与橡胶密封部相接触。优选的,例如与一般的橡胶材料(摩擦系数在1.5-2.0之间)相比,自润滑橡胶具有在0.1-0.5之间的很低的摩擦系数,并且通过在橡胶材料例如天然橡胶(NR)、苯乙烯聚丁橡胶(SBR)或者聚丁橡胶(BR)中混合适量的脂肪酸酰胺或者聚乙二醇表面活性剂而形成。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中,当由于发动机或者类似部件的振动而在圆筒形内部套筒和圆筒形外部套筒之间输入振动时,借助橡胶弹性体的弹性作用以及流经处于主液体腔室和辅液体腔室之间的孔道的液体的液柱的共振作用,该振动能够被减轻。而且,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上设置弹性体撞击部,该弹性体撞击部由自润滑橡胶形成并且相对于止挡器部件的顶端具有低摩擦系数,能够抑制粘滑运动的发生,当振动输入变得过度并且止挡器部件重重的撞击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时,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和止挡器部件的顶端之间的摩擦便导致所述的粘滑运动。因此,本发明能够有效的避免伴随粘滑运动而产生的噪音。在被密封液体内使用自润滑橡胶使得充液减振装置能够增强其避免粘滑运动产生的效果,并且在长时间内提供了增强的避免粘滑运动的效果。
本发明第二模式提供一种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包括:圆筒形内部套筒;圆筒形中间套筒,其径向设置在圆筒形内部套筒外部,并且具有在其沿轴向的两个端部处的一对环形部、用于成一体的连接该对环形部的连接部、以及由所述环形部和连接部所包围的开口部;止挡器部件,设置在圆筒形内部套筒的外圆周表面上,沿着朝向圆筒形中间套筒的开口部的方向径向突出;橡胶弹性体,具有:连接圆筒形内部套筒和圆筒形中间套筒的所述一对环形部的一对侧壁部;臂部,在沿轴向连接该对侧壁部的同时还连接所述连接部和圆筒形内部套筒;凹部,被该对侧壁部和臂部所包围并且朝向所述开口部开口;薄的隔膜部,设置在圆筒形中间套筒的该对环形部之间,并且在径向相对于所述凹部的一定位置处与圆筒形内部套筒和臂部间隔开;以及橡胶密封部,设置在该对环形部的径向外侧;圆筒形外部套筒,固定于圆筒形中间套筒的外圆周表面上,在凹部内形成填充有不可压缩液体的主液体腔室,该腔室被压缩在圆筒形外部套筒和圆筒形中间套筒之间的橡胶密封部以不透液方式所密封,还形成填充有不可压缩液体并且被所述隔膜部所限定的辅液体腔室,并且在圆筒形外部套筒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连接主液体腔室和辅液体腔室的孔道;弹性体撞击部,由自润滑橡胶形成,具有低摩擦系数并且设置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一侧从而与止挡器部件的顶端相对;以及安装在所述连接部外侧的弓形板状安装件,其沿着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环向延伸并且面对所述凹部,并在两个环向端部接合所述连接部,其中所述弹性体撞击部粘附在该安装件的内圆周表面上。如此配置,由于弹性体撞击部在所述一对环形部之间粘附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上,可实现本发明的上述效用,并且当将圆筒形外部套筒连接到中间套筒的外侧时无需定位该弹性体撞击部,从而为此所需的劳动被节约。而且,在橡胶密封部设置在环形部的外表面上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具有低摩擦系数的弹性体撞击部与用于确保中间套筒和圆筒形外部套筒之间密封的橡胶密封部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可靠的保持其间具有橡胶密封部的圆筒形外部套筒和中间套筒之间的结合,并且能够确保避免圆筒形外部套筒发生松动。
本发明第三模式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模式的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其中本发明还可在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具有弓形板状安装件,沿着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沿边缘延伸并且面对所述凹部,并且其在两个环向端部均接合所述连接部;并且弹性体撞击部可以粘附在该安装件的内圆周表面上。
如此配置,在其内圆周表面上粘附有弹性体撞击部的安装件面对朝向圆筒形外部套筒开口并且被所述一对侧壁部和臂部包围的所述凹部,沿着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环向的延伸,在其环向边缘部接合所述连接部,并且安装在所述连接部的外侧。所述弹性体撞击部相对于止挡器部件设置。因此,在本发明中,当由于过度的振动输入而使得止挡器部件重重的撞击安装件的内圆周表面时,由安装件的内圆周表面和止挡器部件之间的摩擦而导致的粘滑运动由于弹性体撞击部而被抑制,并且有效的避免了所伴随产生的噪音。同样,由于弹性体撞击部形成在安装件上并且独立于圆筒形外部套筒,圆筒形外部套筒在中间套筒上的嵌入可以顺利进行而不会被弹性体撞击部所阻碍。
本发明第四模式提供一种根据第一至第三模式中的任何一种的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其中止挡器部件由刚性材料形成并且涂覆有橡胶层,并且以一定的间距与由自润滑橡胶形成的弹性体撞击部相对。如此配置,当施加超负荷时,刚性止挡器部件通过橡胶层与自润滑橡胶形成对接接触,由此可以高效的消除粘滑运动的产生,并且由自润滑橡胶形成的弹性体撞击部具有高的耐久性。换言之,结合使用刚性止挡器部件、涂覆在刚性止挡件上的橡胶层以及自润滑橡胶形成的弹性体撞击部,使得除了能够有效的消除止挡器部件发生粘滑运动以外,还能够确保同时获得止挡器部件的优秀的止挡件功能、防止冲击噪音、以及自润滑橡胶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中,由自润滑橡胶形成的弹性体撞击部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上与圆筒形外部套筒一体的形成或者与独立于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安装件一体的形成,并且与从圆筒形内部套筒突出的止挡器部件的顶端相对。由此,当由于过度的振动输入而使得止挡器部件重重的撞击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时,由止挡器部件和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摩擦而导致的粘滑运动被抑制。因此,在本发明中,伴随粘滑运动产生的噪音能被有效的避免并且通过消除汽车内乘客的不适感而改进汽车的乘坐舒适度。而且,在本发明中,当在环形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橡胶密封部时,具有低摩擦系数的由自润滑橡胶形成的弹性体撞击部在所述一对环形部之间形成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上。因此,能够避免弹性体撞击部与橡胶密封部之间的直接接触,并且能够可靠的保持其间具有橡胶密封部的圆筒形外部套筒的环形部之间的结合,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的可靠性被提高并且能够避免圆筒形外部套筒从中间套筒上发生松动。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沿着图2的线1-1截取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构造的一种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的截面图;
图2为图1的充液减振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线3-3截取的图1的充液减振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5的线4-4截取的图1的充液减振装置的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截面图;
图5是图4的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左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线6-6截取的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截面图;
图7是图4的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前视图;
图8是图4的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后视图;
图9为图1的充液减振装置的外金属套筒的轴向截面图;
图10是沿着图11的线10-10截取的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构造的充液减振装置的截面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线11-11截取的图1的充液减振装置的截面图;
图12为图10的充液减振装置的前视图;
图13为图10的充液减振装置的安装件的俯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线Y-Y截取的安装件的截面图;
图15是沿着图12的线Z-Z截取的安装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至图3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附图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10的沿着线1-1截取的截面图、左视图、以及沿着线3-3截取的截面图。该装置10用作汽车发动机架。图4至图8示出构成充液减振装置10的一种硫化橡胶模制产品的沿着线4-4截取的截面图、左视图、沿着线6-6截取的截面图、前视图、以及后视图。而且,图9示出圆筒形外部套筒的截面图。
充液减振装置10包括下述主要的构成元件:由金属制成的圆筒形内部套筒11;由金属制成的中间套筒20;由金属制成的圆筒形外部套筒17,中间套筒20和外套筒17从圆筒形内部套筒11以给定的距离径向向外的设置;止挡器部件12,安装在圆筒形内部套筒11的外圆周表面上并且从此处径向突出,其顶端侧与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向对,并且在其与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橡胶弹性体30,将内部和外部套筒11与17弹性连接,具有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一侧开口并且围绕止挡器部件12的凹部34,以及径向相对于凹部34定位的隔膜部35;弹性体撞击部18,由自润滑橡胶制成,具有低摩擦系数,粘附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上,并且与止挡器部件12的顶端相对的定位。该充液减振装置10具有主液体腔室K1和辅液体腔室K2,所述腔室内部密封有不可压缩的液体。主液体腔室K1由其开口被圆筒形外部套筒17所封闭的凹部34所限定,而辅液体腔室K2则由其开口被圆筒形外部套筒17所封闭的隔膜部35所限定。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和中间套筒的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孔道K3,以使得液体在液体腔室K1和K2之间流动。而且,除非另外声明,充液减振装置10的左右、上下、和前后方向与图1中的左右、上下、和前后(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方向相一致。
圆筒形内部套筒11是厚的小直径管,具有比中间套筒20和圆筒形外部套筒17大的轴向长度。该圆筒形内部套筒11的两个轴向端部均轴向的向外突出超过中间套筒20和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两个端部。止挡器部件12是由树脂或者金属制成的圆筒形部件,并且包括:薄的圆筒形部分13、其轴向中央部分的形式为管状并且两个轴向侧的形式均为约有一半的周边(在附图中为上半部)被切去的半圆筒形;以及一对向下的突起部14,从圆筒形部分13的半圆筒形部分径向向下的突起。在径向相对于向下的突起部14的一侧,向上的突起部15从圆筒形部分13径向向上突起。在附图中的垂直方向,止挡器部件12面向向上的突起部15和向下的突起部14,该方向是主振动输入的方向,并且止挡器部件12在圆筒形部分13上通过粘结剂或类似材料固定到圆筒形内部套筒11的外表面。
中间套筒20是薄壁的大直径套筒。如图7和8所示,在其沿轴向的两个端部处,一对连接部22、23从基本沿径向相对的两个位置(在图中,前面和后面)沿着轴向延伸至一对环形部21,并且将两个环形部21相连接。连接部22、23的环向边缘沿着轴向相平行并且沿着环向变宽(broad)。连接部22、23具有在轴向两侧稍稍向内的位置处从上边缘侧切成大致成矩形形状的凹部24、25,并且形成为环向宽度约为凹部24、25区域中的两个轴向侧的一半的中间连接部26、27。而且,一个中间连接部26(在图中,前面)的轴向中部成为形成连接的凹部26a,该凹部26a在整个圆周上沿着轴向内凹并且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同样的,另一个中间连接部27的轴向中部成为凹部27a,其下半圆周沿着轴向内凹。如此配置,中间套筒20则被一对环形部21和一对连接部22、23所围绕并且形成向下和向上开口的开口部28、29。开口部28、29的沿环向的中心位置相应于上述止挡器部件12的向上的突起部15和向下的突起部14突起的方向。
橡胶弹性体30包括有连接在所述一对环形部21的上半侧和圆筒形内部套筒11之间的一对厚的侧壁部31。在该对侧壁部31之间并且在中间套筒20内设置有沿着轴向延伸并且连接侧壁部31以及还连接所述连接部22、23与圆筒形内部套筒11的一对臂部32。臂部32大致为V形,在两侧均朝向圆筒形内部套筒11的任一侧沿径向稍稍向上倾斜。而且,从臂部32延伸的形式为薄层部分33的橡胶层覆盖了止挡器部件12的整个表面。这样,被所述一对侧壁部31和臂部32所包围的凹部34在中间套筒20上侧朝向开口部28开口。而且,由薄橡胶形成的隔膜部35在所述中间套筒20的一对环形部21的内表面和所述连接部22、23的下侧内边缘部分之间设置在距圆筒形内部套筒11和臂部32的一定距离处。隔膜部35粘附在两个环形部21的内圆周表面和连接部22、23的下侧内边缘部分上,以覆盖轴向中心侧的下开口部29。
隔膜部35的周边中央部分向下凸出为U形,并且形成依赖于中间套筒20的下开口部29的位置的U形部36。沿着环向相对并且其中具有U形部36的隔膜部35其周边侧提供一对沿着轴向凹入的弯曲的凹部37。在上述臂部32和隔膜部35之间形成有间隙部38,该间隙部38是位于两个轴向端部之间的平的U形空间。而且,除中间套筒20的形成通道的凹部26a和27a外,还形成有粘附在外表面上的薄的橡胶密封部39。在橡胶密封部39的外表面上,如图7和8所示,设置有线性突起39a,该突起在环形部21上面沿着整个周边延伸,并且在连接部22、23上面轴向延伸,还在两侧沿着边缘延伸到中间连接部26、27的形成通道的凹部26a和凹部27a的外侧。通过与放置在未示出的模具中的圆筒形内部套筒11和中间套筒20一起硫化和模制,包括侧壁部31、臂部32、隔膜部35、以及橡胶密封部39的橡胶弹性体30与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一体的形成,如图4至8所示,该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是具有圆筒形内部套筒11和中间套筒20的中间产品。而且,在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硫化和模制阶段,中间套筒20的轴向位置O稍稍置于圆筒形内部套筒11的轴向位置I的上方并且与其相距一定的距离。
圆筒形外部套筒17是薄的套筒,具有与中间套筒20相同的轴向长度,并且其内直径稍大于中间套筒20的外直径。如图9所示,由自润滑橡胶形成的薄的弹性体撞击部18粘附在粘结带内并且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的轴向中心位置处形成在该内圆周表面约三分之一的轴向长度上。当将圆筒形外部套筒17放置在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外侧上时,使得形成有弹性体撞击部18的位置与设置在中间套筒20的环形部21的外边缘上的橡胶密封部39的位置相分离,从而弹性体撞击部18不与橡胶密封部39相接触。
将上述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和圆筒形外部套筒17浸入填充有不可压缩液体例如水、亚烃基二醇(alkylene glycol)等的槽内。圆筒形外部套筒17共轴的放置在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中间套筒20的外侧,并且形成通道的凹部26a、凹部34、以及弯曲的凹部37被液体所填充。而且,通过拉制操作使得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外侧收缩,圆筒形外部套筒17压缩粘附到环形部21外侧的橡胶密封部39并且在压缩状态下连接到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外侧上。由此获得根据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充液减振装置10。由此,橡胶弹性体30的凹部34的开口侧被闭塞为不透液的形式并且形成充满液体的主液体腔室K1。隔膜部35的弯曲凹部37的开口侧被闭塞为不透液的形式并且形成充满液体的辅液体腔室K2。而且,在形成通道的凹部26a内液体被密封并且形成连接主液体腔室K1和辅液体腔室K2的孔道K3。并且,自润滑橡胶形成并且设置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弹性体撞击部18,与止挡器部件12的向上的突起部15的顶端相对的定位。
例如,在上述充液减振装置10中,圆筒形内部套筒11连接到汽车车体侧的支撑部件(未示出)上,而圆筒形外部套筒17则连接到发动机侧的支撑部件(未示出)上。相应的,主液体腔室K1和辅液体腔室K2沿着垂直方向分别定位在上侧和下侧,所述垂直方向是发动机的主振动输入的方向。止挡器部件12的向上的突起部15和向下的突起部14也被设置为向上和向下突起。这样,充液减振装置10则被安装在汽车上,并且圆筒形外部套筒17在发动机重量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并使得其轴向位置O近似重合圆筒形内部套筒11的轴向位置I。
对于上述根据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充液减振装置10,当由于发动机或者类似部件的振动而在圆筒形内部套筒11和圆筒形外部套筒17之间输入振动时,借助橡胶弹性体30的弹性作用以及通过孔道K3在主液体腔室K1和辅液体腔室K2之间流动的液体的液柱的共振作用,能够减轻此振动。而且,当沿弹跳方向在圆筒形内部套筒11和圆筒形外部套筒17之间输入过度的振动时,止挡器部件12的向上的突起部15撞击设置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弹性体撞击部18。当沿着反弹的方向施加过度的振动时,圆筒形内部套筒11和圆筒形外部套筒17之间的位移通过撞击隔膜部35的向下的突起部14而被抑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
因为设置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弹性体撞击部18由具有低摩擦系数的自润滑橡胶制成,当沿着弹跳方向施加上述过度的振动并且向上的突起部15重重的撞击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时,由于弹性体撞击部18和向上的突起部15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粘滑运动被抑制。因此,对于第一实施例,伴随粘滑运动产生的噪音能被有效的避免并且能够通过消除汽车内乘客的不适感而改进汽车的乘坐舒适度。
并且,由于弹性体撞击部18在所述的一对环形部21之间粘附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上,使得能够消除对弹性体撞击部18进行定位的需要及其劳动量。而且,由具有低摩擦系数的自润滑橡胶制成的弹性体撞击部18设置在所述的一对环形部21之间,使得能够避免该弹性体撞击部18与设置在环形部21的外表面上的橡胶密封部39相接触。因此,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动机架10中,能够可靠的保持中间套筒20的一侧与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结合,在二者之间具有橡胶密封部39。结果,当然能够避免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松动,并且提高了充液减振装置10的可靠性。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10和11示出做为第二实施例的充液减振装置的10A的沿线10-10和线11-11截取的截面图。图12至15示出安装件40的前视图、俯视图、沿着线Y-Y截取的截面图、以及沿着线Z-Z截取的截面图。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充液减振装置10中将弹性体撞击部18设置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上,与此不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的10A具有沿着中间套筒20的开口部28的周边设置的独立的安装件40,该安装件40在沿边缘的端部处接合连接部22、23并且安装在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圆筒形内部套筒11、止挡器部件12、中间套筒20以及橡胶弹性体3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下面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描述。
安装件40是由树脂或者金属制成的平板,如图12至15所示,具有大致为半圆形的环形板41,其直径稍大于中间套筒20并且宽度约为上述中间套筒20的轴向宽度的三分之一。在环形板41的轴向中心约为长度的三分之一的部分形成一对切出部42,从两个端部沿着边缘以在约45度范围内的中心角切出。在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安装件40形成有一对环形件43。而且,在环形板41内靠近每个环形件43的底部的部分设置有具有径向向内的朝向并且凹成环形的接合槽44。在环形板41中,在沿着边缘的两侧上的接合槽44之间的沿边缘长度大致与上述的一对连接部22、23的上侧之间的沿着边缘的长度相同。
而且,环形板41的外圆周表面的全部区域上覆盖有由自润滑橡胶制成的薄的上覆盖层45。在环形板41的内圆周表面上,在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并且在沿着环向处于中间部分的三分之一长度的部分处,设置有由自润滑橡胶制成的橡胶弹性体撞击部46。所述上覆盖层45和橡胶弹性体撞击部46在其沿轴向两侧均由环形板41所包围并连接。在上覆盖层45上设置有在两侧沿边缘延伸并且包围切出部42的线性突起部45a。上覆盖层45和弹性体撞击部46通过硫化和模制与环形板41一体的形成。
如图11所示,安装件40在两侧与每对接合槽44沿着边缘接合在上述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所述的一对连接部22、23的上边缘部上。通过将在沿着边缘方向的两侧的环形件43叠置在两个连接部22、23的外表面上,安装件40被叠置并安装到中间套筒20上。安装件40的接合槽44朝向中心突起并且由此被压向与连接部22、23相连接的臂32的底部。
如此进行配置,将上述圆筒形外部套筒17和在其内部的中间套筒20上安装有安装件40的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浸入填充有不可压缩液体例如水或亚烃基二醇的槽内。圆筒形外部套筒17共轴的放置在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中间套筒20的外侧,并且形成通道的凹部26a、凹部34、以及弯曲的凹部37被液体所填充。而且,圆筒形外部套筒17外侧的收缩使得圆筒形外部套筒17压缩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外侧的橡胶密封部39并且在压缩状态下连接到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的外侧上。由此同上述第一实施例一样即可获得根据第二实施例构造的充液减振装置10A。
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第二实施例,当由于发动机或者类似部件的振动而在圆筒形内部套筒11和圆筒形外部套筒17之间输入振动时,借助橡胶弹性体30的弹性作用以及通过孔道K3在主液体腔室K1和辅液体腔室K2之间流动的液体的液柱的共振作用,能够减轻此振动。而且,当沿弹跳方向在圆筒形内部套筒11和圆筒形外部套筒17之间输入过度的振动时,止挡器部件12的向上的突起部15撞击设置在安装件40的内圆周表面上并压靠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弹性体撞击部46。当沿着反弹的方向施加过度的振动时,圆筒形内部套筒11和圆筒形外部套筒17之间的位移通过撞击隔膜部35的向下的突起部14而被抑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
因为设置在安装件40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弹性体撞击部18由具有低摩擦系数的自润滑橡胶制成,当沿着弹跳方向输入上述过度的振动并且向上的突起部15重重的撞击安装件40的内圆周表面时,由于弹性体撞击部18和向上的突起部15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粘滑运动被抑制。因此,同样的对于第二实施例,伴随粘滑运动产生的噪音能被有效的避免并且能够通过消除汽车内乘客的不适感而改进汽车的乘坐舒适度。并且,在第二实施例中,弹性体撞击部46设置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轴向中心处,并且能够避免与形成在中间套筒20的两个环形部21的外圆周表面上的橡胶密封部39相接触。因此,能够可靠的保持圆筒形外部套筒17与中间套筒20的结合,在二者之间具有橡胶密封部39。结果,当然能够避免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松动,并且提高了充液减振装置10A的可靠性。同样,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弹性体撞击部46在安装件40上独立于圆筒形外部套筒17形成,圆筒形外部套筒17在硫化橡胶模制产品M外侧上的嵌入可以顺利进行。
而且,在以上各实施例中,橡胶密封部粘附在一对环形部的外表面上。然而,还可以将该橡胶密封部在沿轴向与环形部相对的两个端部安装到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表面上。而且,对于中间套筒的连接部,不同于具有被连接部和环形部所包围的一对径向相对的开口部,还可以使用一个单独的开口部做为在半个圆周上连接一对环形部的单独的连接部。而且,对于每个上述实施例,在圆筒形外部套筒和隔膜部之间形成辅液体腔室,但是还可以使得该辅液体腔室形成在隔膜部和中间套筒的连接部之间。
虽然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仅做为示例的目的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发明还可以体现为具有各种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做出的其它变化、修改和改进的形式。例如,以上描述考虑圆筒形外部套筒安装到发动机侧部件上并且圆筒形内部套筒安装到汽车车体侧部件上的情况。然而,还可以使得圆筒形内部套筒和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安装情况正好与其相反。这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披露的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的一个例子,并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做出各种修改。而且,虽然由自润滑橡胶制成的弹性体撞击部设置在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上,还可以将自润滑橡胶设置在止挡器部件12的突起端面上。
由于下述的原因,本发明是具有其实用价值的。通过将由自润滑橡胶制成的弹性体撞击部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上与圆筒形外部套筒一体的或者相分离的设置为与从圆筒形内部套筒突起的止挡器部件的顶端相对,当止挡器部件由于过度的振动输入而重重的撞击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时,由于止挡器部件和弹性体撞击部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粘滑运动被抑制。伴随粘滑运动产生的噪音能被有效的避免,而且通过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轴向中心设置弹性体撞击部并且避免与橡胶密封部相接触,显然可避免圆筒形外部套筒发生松动。

Claims (2)

1.一种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10A),包括:
圆筒形内部套筒(11);
圆筒形中间套筒(20),其径向设置在圆筒形内部套筒外部,并且具有在其沿轴向的两个端部处的一对环形部(21)、用于成一体的连接该对环形部的连接部(22、23)、以及由所述环形部和连接部所包围的开口部(28、29);
止挡器部件(12),设置在圆筒形内部套筒的外圆周表面上,沿着朝向圆筒形中间套筒的开口部的方向径向突出;
橡胶弹性体(30),具有:连接圆筒形内部套筒和圆筒形中间套筒的所述一对环形部的一对侧壁部(31);臂部(32),在沿轴向连接该对侧壁部的同时还连接所述连接部和圆筒形内部套筒;凹部(34),被该对侧壁部和臂部所包围并且朝向所述开口部开口;薄的隔膜部(35),设置在圆筒形中间套筒的该对环形部之间,并且在径向相对于所述凹部的一定位置处与圆筒形内部套筒和臂部间隔开;以及橡胶密封部(39),设置在该对环形部的径向外侧;
圆筒形外部套筒(17),固定于圆筒形中间套筒的外圆周表面上,在凹部内形成填充有不可压缩液体的主液体腔室(K1),该腔室被压缩在圆筒形外部套筒和圆筒形中间套筒之间的橡胶密封部以不透液方式所密封,还形成填充有不可压缩液体并且被所述隔膜部所限定的辅液体腔室(K2),并且在圆筒形外部套筒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连接主液体腔室和辅液体腔室的孔道(K3);
弹性体撞击部(18、46),由自润滑橡胶形成,具有低摩擦系数并且设置在圆筒形外部套筒的内圆周表面一侧从而与止挡器部件的顶端相对;以及
安装在所述连接部外侧的弓形板状安装件(40),其沿着圆筒形外部套筒(17)的内圆周表面环向延伸并且面对所述凹部(34),并在两个环向端部接合所述连接部,其中所述弹性体撞击部(46)粘附在该安装件的内圆周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10A),其中安装件(40)的环形板(41)的外圆周表面的全部区域上覆盖有由自润滑橡胶制成的薄的上覆盖层(45)。
CNB2005100651963A 2004-04-14 2005-04-14 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38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19588A JP2005299861A (ja) 2004-04-14 2004-04-14 液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JP2004119588 2004-04-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3806A CN1683806A (zh) 2005-10-19
CN100473862C true CN100473862C (zh) 2009-04-01

Family

ID=35095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519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3862C (zh) 2004-04-14 2005-04-14 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75738B2 (zh)
JP (1) JP2005299861A (zh)
CN (1) CN100473862C (zh)
DE (1) DE1020050168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22907A (ja) * 2004-07-08 2006-01-26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封式防振ブッシュ
KR100809035B1 (ko) * 2006-05-17 2008-03-04 (주)디티알 부시형 유체봉입식 고무 마운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870981B2 (ja) * 2005-12-15 2012-0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4505748B2 (ja) * 2005-12-16 2010-07-2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ゴム装置
JP4238892B2 (ja) * 2006-03-30 2009-03-1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KR100788311B1 (ko) * 2006-10-25 2007-12-27 (주)디티알 차량의 파워트레인 마운트
JP4871890B2 (ja) * 2008-01-29 2012-02-0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JP5026999B2 (ja) * 2008-02-12 2012-09-1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JP5577208B2 (ja) * 2010-09-28 2014-08-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
KR101237928B1 (ko) * 2010-09-28 2013-02-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3점 지지방식용 부쉬형 하이드로 마운트
CN102465989B (zh) * 2010-11-05 2014-03-26 上海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 筒式隔振装置
CN102465990A (zh) * 2010-11-15 2012-05-23 上海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臂的减震衬套
JP5783858B2 (ja) * 2011-09-14 2015-09-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JP5879211B2 (ja) * 2012-06-25 2016-03-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251729B2 (ja) * 2013-03-29 2017-12-20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式防振装置
KR102083206B1 (ko) * 2013-10-25 2020-03-0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부시 조립장치
CN106662205A (zh) * 2014-09-03 2017-05-10 Nok株式会社 平衡轴用摩擦阻尼器
CN105570375B (zh) * 2015-12-24 2017-12-0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轴套减振器及车辆
JP6877227B2 (ja) 2017-04-17 2021-05-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931553B2 (ja) * 2017-05-17 2021-09-0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JP6797074B2 (ja) * 2017-05-18 2020-12-0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DE102018113503A1 (de) * 2018-06-06 2019-12-12 Vibracoustic Gmbh Aggregatelager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8867A (en) * 1988-10-27 1991-10-22 Toyoda Gosei Co., Ltd. Cylindrical vibration damping bush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9866Y2 (zh) * 1975-03-19 1980-09-18
JPS6049147A (ja) 1983-08-27 1985-03-18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入りブッシュ
JP2641344B2 (ja) 1991-07-19 1997-08-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リモコンリレーの操作回路
JPH06100731A (ja) 1992-08-06 1994-04-12 Bridgestone Corp 防振ゴム組成物
JPH073073A (ja) 1993-06-18 1995-01-06 Bridgestone Corp 熱可塑性エラストマー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580975B2 (ja) 1993-08-31 1997-02-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角度調整装置
JPH08177940A (ja) 1994-12-21 1996-07-12 Tokai Rubber Ind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アッパサポート
JP3648869B2 (ja) 1996-09-20 2005-05-1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S2155307B1 (es) * 1996-09-26 2001-12-16 Boge Gmbh "cojinete amortiguador hidraulico de caucho".
DE19717210C2 (de) * 1997-04-24 2000-04-27 Mannesmann Boge Gmbh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Elastomerlager
JP3715212B2 (ja) 2001-04-26 2005-11-0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筒形ゴムマウン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80279B2 (ja) * 2001-10-18 2004-10-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JP4196401B2 (ja) * 2003-05-30 2008-12-1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8867A (en) * 1988-10-27 1991-10-22 Toyoda Gosei Co., Ltd. Cylindrical vibration damping bush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299861A (ja) 2005-10-27
US7275738B2 (en) 2007-10-02
DE102005016860A1 (de) 2006-02-16
CN1683806A (zh) 2005-10-19
US20050230889A1 (en) 2005-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3862C (zh) 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
US4700934A (en) Pretensionable and hydraulically damped mounting element
US5094433A (en)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JPH04224333A (ja) ブッシュタイプの制振装置及びブッシュタイプの液体充填制振装置
JPS62224746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支持体
EP0133588B1 (en)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and system
KR20110063521A (ko) 액체 봉입식 방진 장치
JP4134756B2 (ja) 液封エンジンマウント装置におけるゴムストッパ
JP4171182B2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H02300539A (ja) 防振装置
JP3212047B2 (ja)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H0546451B2 (zh)
JPH0721937Y2 (ja)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
JPH0369015B2 (zh)
JPH04337129A (ja) ブッシュ組立体
JP2008111558A (ja) 流体封入式トーコレクトブッシュ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サスペンション機構
JP2006266438A (ja)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JP3998491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ブッシュ
JPH11153180A (ja) 筒形防振組立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315706B2 (ja) 液封防振装置
JP3695619B2 (ja)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H07197983A (ja) 防振装置
JP2005249063A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H11280828A (ja)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H07259921A (ja) 流体封入型防振支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SUMITOMO RIKO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