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65693C - 光扫描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扫描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65693C
CN100465693C CNB2006101439897A CN200610143989A CN100465693C CN 100465693 C CN100465693 C CN 100465693C CN B2006101439897 A CNB2006101439897 A CN B2006101439897A CN 200610143989 A CN200610143989 A CN 200610143989A CN 100465693 C CN100465693 C CN 10046569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optical system
longitudinal profile
polygonal mirror
light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439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3590A (zh
Inventor
和田孝澄
上田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63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3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56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569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3Multibeam scanners, e.g. using multiple light sources or beam spli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43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4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anning and modulation of light
    • B41J2/471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anning and modulation of light using dot sequential main scanning by means of a light deflector, e.g. a rotating polygonal mirror
    • B41J2/473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anning and modulation of light using dot sequential main scanning by means of a light deflector, e.g. a rotating polygonal mirror using multiple light beams, wavelengths or colou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0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1/506Reproducing the colour component signals picture-sequentially, e.g. with reproducing heads spaced apart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subscanning dire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03G15/04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by introducing an optical element in the optical path, e.g. a fil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4Arrangements for exposing and producing an image
    • G03G2215/0402Exposure devices
    • G03G2215/0404La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oscillating or rotating mirrors
    • H04N1/1135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oscillating or rotating mirrors for the main-scan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28Stabilising the scanning parts; Preventing vibr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具有照射多束光束的激光扫描组件、利用同一面使多束光束反射偏向的多面反射镜、用于在沿副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感光体滚筒上照射分别对应的光束的光学系统的曝光组件上,其特征在于,在曝光组件的框体的底面,使与每束光束对应配置的各光学系统的安装部的厚度与前述安装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不同地形成所述曝光组件安装多面反射镜、并且安装沿着从该多面反射镜照射的光束方向配置的光学系统。

Description

光扫描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扫描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具有利用同一面使多束光束反射偏向的多面反射镜、和用于照射与在副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被照射体分别对应的光束的光学系统的光扫描装置,以及在图像形成方法上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以及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前述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正进行高速打印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开发。
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能力上,如果换算成标准纸(A4横送)的打印处理张数,则直到几年前还是40~60张/分钟,但是处理速度已高速化到100~120张/分钟。
如果是搭载有在感光体上照射光束而形成图像的光扫描装置(光扫描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则为了获得高打印质量必须使光束准确照射到既定位置,但如果是高速化的图像形成装置,则在装置的动作中,由构成装置的马达的转动或装置驱动部的转动等引起的振动增大。
特别是在光扫描组件上,作为损害光束的照射度的主要因素有光学部件的振动,而在使用多极马达进行扫描偏向的方式中,多极马达高速转动,所以易成为振动的发生源。
在光扫描组件上,由于用于在感光体的既定位置照射来自光源的光束而写入的光路长度确定,所以必然根据装置内的多极马达的位置与感光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使照射光束反射的多个镜子的配置位置。
光扫描组件,当从多极马达和装置驱动部产生振动时,根据构成该光扫描组件的框架组件的材质和厚度振动(以既定振幅从发振源产生),所以在利用多次照射(1个多边形方式)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上,不将前述多个镜子配置在振动的共振位置关系到写入质量的提高。
因此,作为光扫描组件的振动对策,提出过例如将安装光学部件的框架组件的安装部最佳化,将该光学部件配置在振动小的部位(专利文献1:特开平09-236769号公报),或将光学部件配置在振动腹以外的位置的方案(专利文献2:特开2001-208996号公报)。
但是,前述的方式,在光扫描组件小的情况下有效,但在串联结构中利用1个多极马达同时扫描多束光束而写入的光扫描组件时,整体的形状变大,并且由于利用多个光学部件构成,所以如果是将光学部件配置在振动小的部位或避开振动腹配置的被动方法则不能应对,要寻找抑制光学部件配置部的振动的主动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在的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光扫描组件上安装的镜子的振动而可望提高打印质量的光扫描装置以及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除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以及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各结构如下。
本发明的第1要点中记载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射多束光束的发光源、利用同一面使前述多束光束反射偏向的多面反射镜、用于将与沿副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被照射体分别对应的前述光束照射在该对应的被照射体上的光学系统、安装前述多面反射镜和沿着从该多面反射镜照射的光束方向配置的前述光学系统的基板,前述基板,从前述多面反射镜的安装位置朝向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位置方向,交替形成纵剖面宽的纵剖面增厚部和该纵剖面窄的纵剖面减薄部,前述光学系统形成在前述基板的前述纵剖面增厚部,前述纵剖面增厚部的厚度设计为防止因来自搭载前述光扫描装置的装置的振动、以及伴随多极马达的转动的振动引起的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部产生的共振的厚度。
在本发明中,安装光扫描装置上的光学系统的基板,是包含例如构成光扫描装置的框体、即所谓的框架组件的部件,本发明不限于该基板的结构,也可一体构成箱状或板状。
本发明的第2要点中记载的光扫描装置,是在第1要点所述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前述光学系统是透过前述光束的透镜以及反射前述光束的反射镜。
本发明的第3要点中记载的光扫描装置,是在第1~第2要点的任何一项所述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前述纵剖面增厚部具有沿着从前述多面反射镜照射的前述光束的副扫描方向延伸设置的凸部。
本发明的第4要点中记载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纵剖面增厚部由沿着前述多面反射镜反射的前述光束的副扫描方向在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面的背面侧延伸设置的肋部形成。
本发明的第5要点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将图像信息色分解成多个色相后进行图像处理并对应色分解后的图像信息利用符合各色相的显影剂形成显影剂像的静电潜像承载体、利用多面反射镜的同一面使多束光束反射偏向并将光束照射在沿副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的前述静电潜像承载体上且在对应各光束的静电潜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光扫描装置,通过利用转印电场将由电子照相方式在前述静电潜像承载体的表面形成的显影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而输出图像信息,前述光扫描装置具有发射多束光束的发光源、利用同一面使前述多束光束反射偏向的多面反射镜、用于将分别与前述静电潜像承载体对应的前述光束照射在该对应的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光学系统、以及安装前述多面反射镜和沿着从该多面反射镜照射的光束方向配置的前述光学系统的基板,前述基板,从前述多面反射镜的安装位置朝向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位置方向,交替形成纵剖面宽的纵剖面增厚部和该纵剖面窄的纵剖面减薄部,前述光学系统形成在前述基板的前述纵剖面增厚部,前述纵剖面增厚部的厚度设计为防止因来自搭载前述光扫描装置的装置的振动、以及伴随多极马达的转动的振动引起的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部产生的共振的厚度。
如果根据第1要点中记载的发明,则可将光学系统的安装部设计为由多极马达的转动产生的振动的节,可抑制影响到光学系统的振动,并可利用简单的结构抑制光学系统的振动。
因此,如果根据本发明,则通过增加光学系统的安装部的厚度,即使是任何频率都可始终成为振动的节而抑制振动。
通常,构成光扫描装置的框体多以成型制作,该框体对应搭载光扫描装置的装置的结构有时在同一框体上搭载使用转数不同的多极马达。如果根据本发明,则通过使光扫描装置的框体上的光学系统的安装部的厚度与其他的厚度不同,特别是通过增加光学系统的安装的厚度,则即使多极马达是任何频率都可始终将光学系统的安装部的位置设计为振动的节,所以可抑制影响到光学系统的振动。
另外,在光扫描装置的多极马达的安装面(大多是光扫描装置的框体的底面)以外,例如在框体的侧面几乎不会产生影响到打印质量的副扫描方向分量的振动。又,即使从底面延伸时,在自底面的柱状部的体积大时振动也受到抑制。
又,在第1~第4要点所述的发明中所获得的上述共同效果的基础上,如果根据各要点所述的发明则可获得以下效果。
详细的,如果根据第2要点所述的发明,则可抑制关系到打印质量的光学系统的振动。
如果根据第3要点所述的发明,则可抑制从多极马达朝向沿副扫描方向延伸的安装部传播的振动。
如果根据第4要点的发明,则作为前述基板的结构,通过形成沿着照射的光束的扫描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肋部,可利用该肋部抑制位于从多极马达传播的振动的腹部的部位的振动。又,也可期待利用前述肋部抑制噪音的效果。
如果根据第5要点所述的发明,则可抑制因多极马达的转动产生的光学系统的振动,实现可望提高打印质量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构成前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组件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自图2的E方向的光学系统设计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前述曝光组件的框体产生的振动的发生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前述曝光组件的1实施例的结构的从斜上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前述曝光组件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卸掉前述曝光组件的上表面从斜上方看到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前述曝光组件的从斜下方看到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卸掉前述曝光组件的下表面从斜下方看到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框体的底面10b的说明图。
图11是框体的底面10b的说明图。
图12是框体的底面10b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式。
图1是实施发明的形式的一例,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本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1所示,具有:构成图像形成机构的多个处理印刷组件(显影机构)20(20a、20b、20c、20d),而处理印刷组件20具有承载对应色分解后的图像信息利用符合各色相的显影剂(以下叫做调色剂。)而形成的显影剂像(以下叫做调色剂像。)的感光体滚筒(静电潜像承载体)21(21a、21b、21c、21d);根据图像信息按颜色在各感光体滚筒21上照射激光(光束)而生成静电潜像的曝光组件(光扫描装置)10;构成层叠多个调色剂像而转印的转印机构的环状转印带31;将层叠转印在前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一起转印到记录用纸上的构成转印机构的转印辊36;利用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使转印在记录用纸上的调色剂像热定影的定影组件271。
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1所示,是设计为将图像信息色分解后按色相形成图像而输出彩色图像的所谓数字彩色打印机,大致由图像形成部108和供纸部109构成,是根据连接在外部的个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图未示)发出的印刷任务在记录用纸上形成多色图像或单色图像的装置。
图像形成部108是电子照相方式的,是使用黄色(Y)、深红色(M)、青绿色(C)、黑色(BK)各色形成多色图像的,主要由曝光组件10、处理印刷组件20、定影组件27、具有转印带31的作为转印机构的转印带组件30、转印辊36、转印带清洁组件37构成。
图像形成部108的简要结构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的一端侧的上部配置定影组件27,在该定影组件27的下方从框体1a的一端侧跨到另一端侧地配置转印带组件30,并在该转印带组件30的下方配置处理印刷组件20,且在该处理印刷组件20的下方配置曝光组件10。
又,在转印带组件30的另一端侧设置有转印带清洁组件37。并且在图像形成部108的上部与定影组件27相邻地设置有排纸托盘43。而且,在图像形成部108的下侧构成供纸部109。
在本实施形式中,作为处理印刷组件20,沿转印带31依次设置有与黑色(BK)、黄色(Y)、深红色(M)、青绿色(C)各色对应的4个处理印刷组件20a、20b、20c、20d。
在转印在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中最初转印的色相的处理印刷组件20a,即离转印辊36最远的位置配置的色相的处理印刷组件20a具有黑色色相的调色剂,在转印带31上最初形成黑色的调色剂像。
这些处理印刷组件20a、20b、20c、20d,在框体1a内沿大致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平行排列设置,分别具有作为各颜色的像承载体的感光体滚筒21a、21b、21c、21d、使该感光体滚筒21a、21b、21c、21d带电的带电器(带电机构)22a、22b、22c、22d、显影器(显影机构)23a、23b、23c、23d、清洁组件24a、24b、24c、24d等。
在此,与各色对应的结构要件所标的a、b、c、d的符号分别对应黑色(BK)、黄色(Y)、深红色(M)、青绿色(C)各色,但在以下说明中,除对指定与特定的颜色对应的结构要件进行说明以外,统一相对各色设置的结构要件,写为感光体滚筒21、带电器22、显影器23、清洁组件24。
感光体滚筒21,使外周面的一部分接触转印带31的表面地配置,并且沿着滚筒的外周面接近地配置有作为电场发生部的带电器22、显影器23以及清洁组件24。
带电器22,使用辊子型带电器,隔着感光体滚筒21在配置转印带组件30的位置的大致相反侧接触感光体滚筒21的外周面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作为带电器22使用辊子型带电器,但也可使用刷子型带电器、充电器型带电器等代替辊子型带电器。
显影器23,黑色(BK)、黄色(Y)、深红色(M)、青绿色(C)的各色的调色剂按颜色地收纳在各显影器23中,在感光体滚筒转动方向(图中的箭头A方向)配置在带电器22下游侧。而且,构成为向该感光体滚筒21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提供各色的调色剂而显影化。
清洁组件24,在感光体滚筒转动方向相对带电器22配置在上游侧。又,清洁组件24,具有清洁板241,使该清洁板241沿着感光体滚筒21的外周面抵接地配置,构成为刮取回收该感光体滚筒21上的残留调色剂像。图中的附图标记242是传送回收的调色剂像的传送螺杆。
曝光组件10,主要由形成为箱状的框体10a、配置在其内部的具有激光照射部11a的激光扫描组件(LSU)11、多面反射镜12、以及将激光反射到每一色上的反射镜13a、13b、13c、13d、14a、14b、14c等构成。
在此,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形式的曝光组件10的结构。
图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组件的结构的侧剖视图,图3是表示从图2的E方向的光学系统设计的概要的俯视图。
构成曝光组件10的外装部的框体10a,如图2、图3所示,与配置在上方的对应4色的感光体滚筒21a、21b、21c、21d相对的上侧开口形成,在其内部配置有光学系统。
在框体10a的底部,一方端部配置激光扫描组件11,从该一方端侧向另一方端侧,按顺序配置多面反射镜12、fθ透镜15、反射镜13a、13b、13c、13d。
又,在框体10a的内侧,配置有用于将反射镜13a、13b、13c、13d反射的激光照射到各感光体滚筒21a、21b、21c上的反射镜14a1、14a2、14b、14c1、14c2。
从激光扫描组件11的激光照射部11a发出的激光,利用多面反射镜12以及fθ透镜15分色后,利用反射镜13a~13d、14a1、14a2~14c1、14c2反射,每一色地照射在各感光体滚筒21a、21b、21c、21d上。
另外,激光扫描组件11中,也可代替激光照射部11a而使用将EL(E1ectro Luminescence)、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发光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写入头。
多面反射镜12,构成为利用安装在框体10a的底面10b上的多极马达12a转动。
fθ透镜15,由2个透镜构成,例如由作为第1透镜的柱面透镜15a和作为第2透镜的环形透镜15b构成。
反射镜13a、13b、13c、13d,如图3所示,分别沿感光体滚筒21a、21b、21c、21d的轴心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各反射镜平行排列设置。反射镜13a、13b固定在底面10b上,另一方面,反射镜13c、13d利用设置在侧壁10f或底面10b上的图未示的支承部保持。
反射镜14a1、14a2、14b、14c1、14c2,分别沿感光体滚筒21a、21b、21c、21d的轴心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各反射镜平行排列设置,并利用设置在框体10a的内侧的侧壁10f或底面10b上的图未示的支承部保持。
在框体10a的底面10b上,通过安装板12c安装多极马达12a的多极马达安装部10a1开口形成,又,分别安装构成fθ透镜15的柱面透镜15a和环形透镜15b、以及反射镜13a、13b的柱面透镜安装部10c1、环形透镜安装部10c2、反射镜安装部10c3、10c4朝向框体10a内侧突出形成。
各安装部10c1、10c2、10c3、10c4,可与底面10b一体成形而形成,也可分体形成。分体形成时,也可安装自由地形成。又,也可是与底面10b一体成形或分体的组合。
各安装部10c1、10c2、10c3、10c4,虽然是在框体宽度方向(沿感光体滚筒轴心方向的方向)纵(与底面10b的光学系统15、13a、13b、13c的安装面垂直的方向)剖面均匀连续延伸设置(图10),但也可在框体宽度方向纵剖面均匀地间歇形成(图11),或在框体宽度方向纵剖面不均匀地连续形成(图12),或组合图11、12的纵剖面不均匀地间歇形成。
又,安装部10c1、10c2、10c3、10c4,不必以完全一样的形式形成,也可组合上述纵剖面均匀连续形成的情况或间歇形成的情况。
又,形成上述安装部的区域,也可沿底面10b的全宽设置,或在一部分,例如以安装的光学系统15、13a、13b、13c在主扫描方向的长度那样的长度设置。
并且在框体10a的底面10b的外侧,在形成前述柱面透镜安装部10c1、环形透镜安装部10c2、反射镜安装部10c3、10c4的部位的背面侧,朝向外侧突出地在框体宽度方向(沿感光体滚筒轴心方向的方向)延伸设置各凸部10d1、10d2、10d3、10d4。
凸部10d1、10d2、10d3、10d4,可与底面10b一体成形而形成,也可分体形成。分体形成时,也可安装自由地形成。又,也可是与底面10b一体成形或分体的组合。
又,凸部10d1、10d2、10d3、10d4,虽然是在框体宽度方向纵剖面均匀连续延伸设置(图10),但也可在框体宽度方向纵剖面均匀地间歇形成(图11),或在框体宽度方向纵剖面不均匀地连续设置(图12),或组合图11、12在框体宽度方向纵剖面不均匀地间歇形成。
又,凸部10d1、10d2、10d3、10d4,不必以完全一样的形式形成,也可组合纵剖面均匀连续形成的情况或间歇形成的情况等。
又,形成上述凸部时,也可沿底面10b的全宽设置,或在一部分,例如以背面安装的光学系统15、13a、13b、13c在主扫描方向的长度那样的长度设置。
又,在本实施形式中,展示了形成所有安装部10c1~10c4和凸部10d1~10d4的情况,但也可仅形成安装部10c1~10c4,也可仅形成凸部10d1~10d4,或也可是选择地组合安装部与凸部的结构。又,在图11、图12中,将安装部10c和凸部10d在其纵向(主扫描方向)设置在同一相位,但不局限于此,也可在纵向设置在不同的相位。
在本实施形式中,底面10b的安装部或凸部的纵剖面的厚度,设计为防止因来自搭载光扫描装置的装置的振动以及伴随多极马达12a的转动的振动引起的前述安装部上产生的共振的厚度,优选凸部底边的短边的长度a大于凸部底部的厚度b,且厚的部分的长度c与薄的部分b之比c/b在1.5以上2.0以下。
利用上述结构,底面10b,在副扫描方向(与沿着感光体滚筒轴心方向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转印带组件30的传送方向)交替构成扩大纵(与光学系统15、13a、13b、13c的安装面垂直的方向)剖面的纵剖面增厚部(安装部10c1~10c4、凸部10d1~10d4)和纵剖面窄的纵剖面减薄部(例如原来的底面10b的纵剖面部分),将载置光学系统(柱面透镜15a、环形透镜15b以及反射镜13a、13b)的部分形成在纵剖面增厚部(安装部10c1~10c4、凸部10d1~10d4)。
下面说明转印带组件30的结构。
转印带组件30,如图1所示,主要由转印带31、转印带驱动辊32、转印带从动辊33、转印带张紧机构34、中间转印辊35a、35b、35c、35d构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用到所有中间转印辊35a、35b、35c、35d时,记为中间转印辊35。
转印带31,使用厚度为75μm~120μm左右的薄膜形成环状。转印带31的材质,主要使用聚酰亚胺、聚碳酸酯、热塑性弹性体合金等。
又,转印带31,其表面与感光体滚筒21的外周面接触地通过转印带驱动辊32、转印带从动辊33、转印带张紧机构34、中间转印辊35张架,并构成为利用该转印带驱动辊32的驱动力向副扫描方向(图中的箭头B方向)移动。
转印带驱动辊32,配置在框体1a的一端侧,设置为对转印带31施加驱动而传送该转印带31,并且在转印带31与记录用纸重合的状态下将转印带31夹入与转印辊36之间而一边压接一边传送记录用纸。
转印带从动辊33,配置在框体1a的另一端侧,与转印带驱动辊32一起将转印带31从框体1a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地大致水平架设。
中间转印辊35,从转印带驱动辊32到转印带从动辊33地配置在卷绕的转印带31的内侧空间中,并且将轴心配置在相对感光体滚筒21在图中左右方向向转印带31的向移动方向下游侧错开的位置,设置为按压转印带31的内侧面,上述转印带31的外侧面卷绕感光体滚筒2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而获得既定的压合量。
又,中间转印辊35,具有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在该金属轴的外周面上覆盖EPDM、发泡聚氨酯等具有导电性的弹性材料。
这样构成的中间转印辊35,为了将感光体滚筒2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而被附加高电压的转印偏压,即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反极性(+)的高电压,利用弹性材料对转印带31均匀地附加高电压。
在上述各感光体滚筒21上对应各色相显影化,调色剂像(静电潜像)在转印带31上层叠,成为输入装置的图像信息。这样层叠的图像信息利用配置在转印带31的接触位置的转印辊36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构成转印机构的转印辊36,是构成将转印在转印带31上的显影剂像转印到记录用纸上的转印机构的,相对转印带驱动辊32大致水平地平行对置,对卷绕在该转印带驱动辊32上的转印带31以既定的压合压接地配设,构成为被附加用于使该转印带31上形成的多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用纸上的电压,即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反极性(+)的高电压。
又,为了使转印带31与转印辊36之间的压合一定,利用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转印带驱动辊32或转印辊36的某一方的辊子,另一方的辊子利用弹性橡胶、发泡树脂等软质材料构成。
在转印带驱动辊32和转印辊36的下方设置套准调节辊26。套准调节辊26,构成为将从供纸部109供给的记录用纸的前端与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整合而向转印辊36侧传送。
又如上述那样,利用与感光体滚筒21的接触附着在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或没有被转印辊36转印到记录用纸上而残留在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成为在下一工序中发生调色剂的混色的原因,所以设定为利用转印带清洁组件37进行除去·回收。
转印带清洁组件37,设置在转印带从动辊33的附近,具有抵接转印带31(或滑动接触)地配置的清洁板37a、暂时收纳由该清洁板37a刮取转印带31上的残留调色剂所获得的调色剂(废调色剂)的盒子状的调色剂回收部37b,从而刮取回收转印带31上的残留调色剂。
又,转印带清洁组件37,相比处理印刷组件20a在转印带3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接近该处理印刷组件20a地配置。又,转印带31的在外侧面接触清洁板37a的部分,其内侧面由转印带从动辊33支承。
下面说明定影组件27的结构。
定影组件27,如图1所示,具有利用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构成的一对定影组件271、在该定影组件271的上方的传送辊27c,设计为从定影组件271的下方送入记录用纸,向传送辊27c的上方送出。
并且,在定影组件27的上方,与传送辊27c相邻设置排纸辊28,从而利用该排纸辊28将传送辊27c传送的记录用纸排出到排纸托盘43上。
定影组件27的调色剂像的定影,是根据温度检测器(图未示)的检测值控制在加热辊27a的内部或接近设置的加热灯等加热机构(图未示),从而将加热辊27a保持在既定的温度(定影温度),并且利用加热辊27a与加压辊27b夹住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用纸一边转动传送一边加热·加压而将调色剂像热定影在记录用纸上。
又,与定影组件27相邻,双面印刷用的双面原稿传送通道S3从定影组件27的后方向下方直到供纸部109附近地构成,在利用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在该双面原稿传送通道S3上的传送辊29a、29b使记录用纸反转的状态下,再次朝向转印辊36传送。
具体地,传送辊29a配置在定影组件27的后方,传送辊29b,在上下方向位于传送辊29a的下方,并且在横向配置在大致与套准调节辊26同一位置。
下面说明供纸部109的结构。
供纸部109,具有用于收容图像形成中使用的记录用纸的手动托盘41以及供纸盒42,从手动托盘41或供纸盒42一张张地向图像形成部108提供记录用纸。
手动托盘41,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的一端侧(图中右侧),使用时向外侧拉开,不使用时可收纳在一端侧,仅载置利用者所希望的种类的少量(必要的张数)记录用纸而一张张地取入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内部。
在手动托盘41的记录用纸的供纸方向(图中的箭头C方向)下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内,在曝光组件10的下方设置拾取辊41a,并且在供纸方向下游侧大致水平地设置有传送辊41b、41c、41d。
拾取辊41a,与从手动托盘41供给的记录用纸的一端部的表面接触,利用辊子的摩擦阻力可靠地一张张地传送。
最下游侧的传送辊41d,设置在传送辊41b、41c上方,从而向上方传送记录用纸。
利用前述拾取辊41a以及传送辊41b、41c、41d构成记录用纸传送通道S1。
另一方面,供纸盒42设置在框体1a内的图像形成部108以及曝光组件10的下侧,从而可大量收纳由装置的规格规定的尺寸,或使用者预先确定的尺寸的记录用纸。
在供纸盒42的一端部(图中的左侧端部)的上面设置拾取辊42a,在该拾取辊42a的记录用纸传送方向(图中的箭头D方向)下游侧在斜上方设置传送辊42b。
拾取辊42a,与放置在供纸盒42中的记录用纸的最上部的记录用纸的一端部的表面接触,利用辊子的摩擦阻力可靠地一张张地抽出传送。
传送辊42b,将从拾取辊42a抽出的记录用纸沿着在框体1a内的一端侧形成的记录用纸传送通道S2向上方传送到图像形成部108。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输出。
图像形成装置1设计为,在供纸部109提供的记录用纸上,利用所谓的中间转印方式(透印方式)通过转印带31将感光体滚筒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用纸上。
首先,利用带电器22使感光体滚筒21的外周面均匀带电到既定的电位。
通过从曝光组件10向带电的感光体滚筒21上照射激光,在各种色的感光体滚筒21上生成各种色的静电潜像。
然后,利用显影器23向感光体滚筒21的外周面上供给调色剂,感光体滚筒21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成为调色剂像而显影化。
而且,感光体滚筒21上生成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在转印带31上。
从感光体滚筒21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的转印,通过向接触配置在转印带31的内侧的中间转印辊35上附加高电压而进行。
通过在中间转印辊35上附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反极性(+)的高电压,转印带31通过该中间转印辊35均匀附加高电压而成为反极性(+)。从而感光体滚筒21上的带电极性(-)的调色剂像,在感光体滚筒21与转印带31转动接触时转印在转印带31上。
各感光体滚筒21上形成的各色的调色剂像,随着转印带31一边移动一边与各感光体滚筒21转动接触而依次重合转印,在转印带31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
这样,每种色在感光体滚筒21上利用调色剂显影化的静电潜像在转印带31上层叠,印刷用图像作为多色调色剂像再现于转印带31上。
而且,转印在转印带31上的多色调色剂像,在转印带31移动到记录用纸与转印带31重合的位置,利用转印辊36从转印带31转印到记录用纸上。
通过与感光体滚筒21接触而附着在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或没有被转印辊36转印到记录用纸上而残留在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在下一工序中成为发生调色剂混色的原因,所以利用转印带清洁组件37除去以及回收。
下面说明供纸部109的记录用纸供给动作。
在使用手动托盘41上载置的记录用纸时,在利用操作控制板(图未示)的指示控制的时刻,记录用纸由拾取辊41a一张张地从手动托盘41内取入装置内部。
取入装置内部的记录用纸,利用传送辊41b、41c、41d沿着记录用纸传送通道S1向图像形成部108传送。
另一方面,在使用收容在供纸盒42内的记录用纸时,利用拾取辊42a从供纸盒42内一张张地分离传送记录用纸,利用传送辊42b沿着记录用纸传送通道S2向图像形成部108传送。
从手动托盘41或供纸盒42传送的记录用纸,在通过套准调节辊26整合记录用纸的前端与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的时刻向转印辊36侧传送,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用纸上。
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用纸,大致垂直传送而到达定影组件27,在定影组件27,利用加热辊27a和加压带271使调色剂像被热定影在记录用纸上。
经过定影组件27的记录用纸,单面印刷要求时,利用排纸辊28面朝下排出到排纸托盘43上。
另一方面,双面印刷要求时,利用排纸辊28夹住记录用纸后,使该排纸辊28反转而将记录用纸导向双面原稿传送通道S3,利用传送辊29a、29b再次向套准调节辊26传送。
此时,记录用纸,转印的面翻转并且传送的前后方向改变。
即,最初传送时为开始侧的端部在背面转印时变成尾侧,最初传送时为尾侧的端部在背面转印时变成开始侧。
而且,在记录用纸的背面转印调色剂像以及热定影后,利用排纸辊28排出到排纸托盘43上。
如上进行向记录用纸的转印动作。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实施本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曝光组件10工作时的振动的影响。
图4是表示本实施形式的曝光组件的框体产生的振动的发生状态的说明图。
当图像形成装置1工作而曝光组件10工作时,在框体10a的底面10b上发生伴随多极马达12a的转动的振动。
由多极马达12a产生的振动,如图4所示,在形成有凸部10d1、10d2、10d3、10d4的柱面透镜安装部10c1、环形透镜安装部10c2、反射镜安装部10c3、10c4所在的部位成为振动的节(P1、P2、P3、P4)而抑制振动,在凸部与凸部之间构成振幅的腹(P1a、P2a、P3a、P4a)而达到振幅的峰值。
因此,在柱面透镜安装部10c1、环形透镜安装部10c2、反射镜安装部10c3、10c4上,振幅被限制到最小值,所以可使影响各安装部上安装的光学系统的振动到最小限度。
另一方面,上述安装部10c1~10c4上安装的光学系统以外的光学系统(反射镜等),由于不直接安装在底面10b上而利用设置在框体10a的侧壁10f或底面10b上的图未示的支承部保持,所以来自多极马达12a的影响少。
如果采用本实施形式,成为振动源的多极马达12a的影响最大的框体10a的底面10b,在副扫描方向(与沿着感光体滚筒轴心方向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转印带组件30的传送方向)前述纵剖面增厚部(安装部10c1~10c4和凸部10d1~10d4)和前述纵剖面减薄部交替构成,设计为将光学系统(柱面透镜15a、环形透镜15b、反射镜13a、13b)的安装部设为前述纵剖面增厚部的结构,从而在框体10a中内包的光学系统上,与多极马达12a的转数(频率)无关而抑制振动,可利用曝光组件10稳定地在感光体滚筒21上生成准确的静电潜像,与现在机器比较可望显著提高打印质量。
又,在本实施形式中,在曝光组件10的框体10a的底面10b,使柱面透镜安装部10c1、环形透镜安装部10c2以及反射镜安装部10c3、10c4向内侧突出形成,从而可提高各光学系统(柱面透镜15a、环形透镜15b、反射镜13a、13b等)形成部位的刚性,所以在凸部10d1、10d2、10d3、10d4的振动抑制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底面10b的刚性,并且可更有效抑制振动。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形式的曝光组件的实施例。
图5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组件的1实施例的结构的从斜上方看到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前述曝光组件的结构的侧剖视图,图7是表示卸掉前述曝光组件的上表面从斜上方看到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前述曝光组件的从斜下方看到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卸掉前述曝光组件的下表面从斜下方看到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如图5、图6所示,是与前述实施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一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图未示)上搭载的曝光组件110,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和曝光组件110的基本结构参照前述实施形式的结构的说明。
曝光组件110,如图5、图6所示,在利用呈大致梯形的箱体构成的框体110a内配置与曝光有关的光学系统。
框体110a,与配置在上方的与4色对应的感光体滚筒(图未示)相对的上面110e的一部分开口形成,在其内部配置有光学系统。
在框体110a的底部,从一方端侧向另一方端侧,按顺序配置多面反射镜112a、fθ透镜115、反射镜113a、113b、113c、113d。
在框体110a的内侧,配置有用于将反射镜113a、113b、113c反射的激光照射在各感光体滚筒上的反射镜114a1、114a2、114b、114c1、114c2。
从激光照射部(图未示)发出的激光,利用多面反射镜112a以及fθ透镜115分色后,利用反射镜113a~113d、114a1、114a2~114c1、114c2反射,按色地照射在各感光体滚筒上。
多面反射镜112a与多极马达(图未示)一起构成激光照射组件112,该激光照射组件112安装在框体110a的底面110b上。
fθ透镜115,由2个透镜构成,由作为第1透镜的柱面透镜115a和作为第2透镜的环形透镜115b构成,安装在框体110a的底面110b上形成的柱面透镜安装部110c1、环形透镜安装部110c2上。
反射镜113a、113b、113c、113d,如图6、图9所示,分别沿感光体滚筒的轴心方向(框体宽度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各反射镜平行排列设置,分别固定在底面110b上形成的反射镜安装部110c3、110c4、110c5、110c6上。
反射镜114a1、114a2、114b、114c1、114c2,如图6、图7所示,分别对应反射镜113a、113b、113c、113d在框体宽度方向上较长地且各反射镜平行排列设置,分别利用设置在框体110a的内侧的侧壁110f上的支承部110g1、110g2、110g3、110g4、110g5保持。
在框体110a的底面110b上,在前述副扫描方向前述纵剖面增厚部(安装部110c1、110c2、110c3、110c4、110c5、110c6)和纵剖面减薄部交替构成,并在前述纵剖面增厚部形成有光学系统(柱面透镜115a、环形透镜115b、反射镜113a、113b、113c、113d)的安装部。
在图6中,在光学系统(柱面透镜115a、环形透镜115b、反射镜113a、113b、113c、113d)的安装部以外也形成有纵剖面宽的纵剖面增厚部P1、P2。即,如图4所示,在副扫描方向相邻的纵剖面增厚部的间隔越宽,腹部的振动越大,所以为了调整在图6中相邻的纵剖面增厚部的间隔,抑制腹部的振动,在副扫描方向宽的纵剖面减薄部设置有纵剖面增厚部P1、P2。
另外,图6的纵剖面增厚部(安装部110c1、110c2、110c3、110c4、110c5、110c6、P1、P2)也与图4的纵剖面增厚部(安装部10c1~10c4、凸部10d1~10d4)中说明的一样,可取各种形态。
而且,在底面110b上,如图6、图8、图9所示,从外侧覆盖形成有反射镜安装部110c3、110c4、110c5的部分地设置下盖110b1,从外侧覆盖安装激光照射组件112的部分地设置下盖110b2。
在框体110a的上表面110e,如图5、图6所示,在与感光体滚筒对置的位置形成开口部110e1、110e2、110e3、110e4,在此设置有形成了激光通过的开口部(狭缝)的飞尘防尘玻璃110h。
又,如图6、图7所示,在框体110a的内侧与开口部110e1、110e2、110e3、110e4对置的位置,配置有被反射镜114a2、114b、114c2、113d反射的激光透过并在感光体上聚焦的聚光透镜114d1~114d4。
聚光透镜114d1~114d4,分别利用跨过框体110a的内侧的两侧壁110f、110f设置的支承体110j1、110j2、110j3、110j4保持。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如果采用本实施例,则将构成振动源的多极马达的影响最大的框体110a的底面110b,从多极马达起在前述副扫描方向交替构成纵剖面增厚部(安装部110c1、110c2、110c3、110c4、110c5、110c6)和纵剖面减薄部,使多面反射镜112a、fθ透镜115以及反射镜113a~113d的安装部(柱面透镜安装部110c1、环形透镜安装部110c2、反射镜安装部110c3、110c4、110c5、110c6)在纵剖面增厚部形成,所以可可靠地保持多面反射镜112a、fθ透镜115以及反射镜113a~113d,并且在多极马达的振动的共振区域外可抑制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虽然加厚底面110b的形成光学系统的安装部的部分的厚度(扩大纵剖面地形成),但作为其他变形例,也可在该安装部的基础上沿主扫描方向设置向其内侧突出的肋部。通过这样构成,可使形成光学系统的安装部的部分脱离多极马达的振动的共振区域,并且可以是减薄底面110b的结构,另外,还可提高底面110b的刚性。
由多极马达产生的振动,朝向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纵剖面增厚部传播所以在副扫描方向的相邻的纵剖面增厚部间的间隔越窄也越抑制腹部的振动,所以不限于光学系统的安装位置而沿主扫描方向任意设置纵剖面增厚部,从而可缩小振动传播方向的间隔,所以可抑制振动。另一方面,曝光组件110通常收容在装置主体内,特别是采用来自底部的声音的泄漏少的结构较多,所以只要对应光学系统的配置设置纵剖面增厚部就可望充分的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结构的基础上,在底面110b的副扫描方向也设置纵剖面增厚部可获得可增加底面110b的强度、减小围绕纵剖面增厚部的部分的壁厚的效果。
又,在本实施形式以及实施例中,在曝光组件110的框体110a的底部,使安装光学系统的安装部突出地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光学系统的安装部的结构,例如光学系统也可利用托架等图未示的保持部件定位固定在底面110b上,向框体的底部的外侧突出地形成纵剖面增厚部。即,也可对应框体的构造或光学系统的设计,使底部向框体内侧突出,或向框体外侧突出,或向框体内侧和外侧的两侧突出地设置光学系统的安装部,可以是各种结构的展开。

Claims (8)

1.一种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发射多束光束的发光源、
利用同一面使前述多束光束反射偏向的多面反射镜、
用于将与沿副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被照射体分别对应的前述光束照射在该对应的被照射体上的光学系统、
安装前述多面反射镜和沿着从该多面反射镜照射的光束方向配置的前述光学系统的基板;
前述基板,从前述多面反射镜的安装位置朝向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位置方向,交替形成纵剖面宽的纵剖面增厚部和该纵剖面窄的纵剖面减薄部;
前述光学系统形成在前述基板的前述纵剖面增厚部,
前述纵剖面增厚部的厚度设计为防止因来自搭载前述光扫描装置的装置的振动、以及伴随多极马达的转动的振动引起的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部产生的共振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光学系统是透过前述光束的透镜以及反射前述光束的反射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纵剖面增厚部具有沿着从前述多面反射镜照射的前述光束的副扫描方向延伸设置的凸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纵剖面增厚部由沿着前述多面反射镜反射的前述光束的副扫描方向在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面的背面侧延伸设置的肋部形成。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图像信息色分解成多个色相后进行图像处理并对应色分解后的图像信息利用符合各色相的显影剂形成显影剂像的静电潜像承载体、利用多面反射镜的同一面使多束光束反射偏向并将光束照射在沿副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的前述静电潜像承载体上且在对应各光束的静电潜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光扫描装置,
通过利用转印电场将由电子照相方式在前述静电潜像承载体的表面形成的显影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而输出图像信息,
前述光扫描装置具有发射多束光束的发光源、利用同一面使前述多束光束反射偏向的多面反射镜、用于将分别与前述静电潜像承载体对应的前述光束照射在该对应的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光学系统、以及安装前述多面反射镜和沿着从该多面反射镜照射的光束方向配置的前述光学系统的基板,
前述基板,从前述多面反射镜的安装位置朝向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位置方向,交替形成纵剖面宽的纵剖面增厚部和该纵剖面窄的纵剖面减薄部,
前述光学系统形成在前述基板的前述纵剖面增厚部,
前述纵剖面增厚部的厚度设计为防止因来自搭载前述光扫描装置的装置的振动、以及伴随多极马达的转动的振动引起的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部产生的共振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光学系统是透过前述光束的透镜以及反射前述光束的反射镜。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纵剖面增厚部具有沿着从前述多面反射镜反射的前述光束的副扫描方向延伸设置的凸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纵剖面增厚部由沿着前述多面反射镜反射的前述光束的副扫描方向在前述光学系统的安装面的背面侧延伸设置的肋部形成。
CNB2006101439897A 2005-11-07 2006-11-07 光扫描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56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22325 2005-11-07
JP2005322325A JP4425206B2 (ja) 2005-11-07 2005-11-07 光走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3590A CN1963590A (zh) 2007-05-16
CN100465693C true CN100465693C (zh) 2009-03-04

Family

ID=37829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398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5693C (zh) 2005-11-07 2006-11-07 光扫描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19799B2 (zh)
JP (1) JP4425206B2 (zh)
CN (1) CN10046569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9127B2 (ja) * 2004-09-22 2010-03-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ビーム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R092504A1 (es) * 2012-09-10 2015-04-22 Bluelight Analytics Inc Dispositivos y metodos para medir luz
CN103645559B (zh) * 2013-11-19 2016-02-24 周裕佳 一种机械式场扫描显示器
JP6651768B2 (ja) * 2015-09-28 2020-02-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パターン描画装置
JP2018018725A (ja) * 2016-07-28 2018-02-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発光装置システム
JP2018018720A (ja) * 2016-07-28 2018-02-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発光装置の点検方法
JP7168906B2 (ja) * 2018-11-19 2022-1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書込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2767A (ja) * 1997-11-10 1999-05-2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2001208996A (ja) * 2000-01-27 2001-08-03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2001215433A (ja) * 2000-01-31 2001-08-10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5071A (ja) * 2001-06-29 2003-01-15 Ricoh Co Ltd 光書込み装置
US20050062836A1 (en) * 2003-09-18 2005-03-24 Tomohiro Nakajima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3042A (en) * 1995-03-07 1999-09-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flecting scanning apparatus
JPH0968663A (ja) * 1995-09-04 1997-03-11 Brother Ind Ltd 走査光学装置
JPH09236769A (ja) 1996-02-29 1997-09-09 Toshiba Corp 光走査装置及び光走査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851469B2 (ja) * 1999-07-21 2006-11-29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マルチビーム光源走査装置
US6932271B2 (en) 2000-01-27 2005-08-23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scan module, optical scanner, optical scan method, image generator and image reader
JP2002098926A (ja) 2000-09-22 2002-04-05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2004117439A (ja) 2002-09-24 2004-04-15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2767A (ja) * 1997-11-10 1999-05-2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2001208996A (ja) * 2000-01-27 2001-08-03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
JP2001215433A (ja) * 2000-01-31 2001-08-10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5071A (ja) * 2001-06-29 2003-01-15 Ricoh Co Ltd 光書込み装置
US20050062836A1 (en) * 2003-09-18 2005-03-24 Tomohiro Nakajima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53043A1 (en) 2007-03-08
CN1963590A (zh) 2007-05-16
JP4425206B2 (ja) 2010-03-03
US7619799B2 (en) 2009-11-17
JP2007127961A (ja) 2007-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5693C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8212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095954A (zh) 图像读取装置
KR100694116B1 (ko) 복합기
US758390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0557476C (zh) 光写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3464041B2 (ja) レーザスキャナ装置
JP5679945B2 (ja) レンズアレイ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読取装置、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659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273A (ja) 光除電装置、像保持体ユニット、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58038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315365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48303B2 (ja) 光走査装置
JP2003173084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38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5430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印刷装置および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41808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00689A (ja) 光走査装置又はその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れらの光走査方法
JP4653415B2 (ja) 未転写トナー調整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820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081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683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197821A1 (en) Apparatus for image correction of a laser printer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JP20051647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261094B1 (ko) 인쇄기의 전사롤러 언저리 오염 방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04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