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0026C - 光学仪器 - Google Patents

光学仪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0026C
CN100440026C CNB2005100786994A CN200510078699A CN100440026C CN 100440026 C CN100440026 C CN 100440026C CN B2005100786994 A CNB2005100786994 A CN B2005100786994A CN 200510078699 A CN200510078699 A CN 200510078699A CN 100440026 C CN100440026 C CN 10044002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
catoptron
align member
transparent semi
ref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786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16079A (zh
Inventor
中川和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716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6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002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002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1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照相机系统具有半透半反镜和副反射镜;该半透半反镜可切换到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取景器光学系的第一位置和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焦点检测器件的第二位置;该副反射镜可切换到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焦点检测器件的第三位置和光束不入射的第四位置;其中:分别使将半透半反镜定位到第二位置的第一定位构件和将副反射镜定位到第三位置的第二定位构件为独立的不同构件。

Description

光学仪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反射镜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光学取景器或焦点检测器件的光学仪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日本特开2001-12517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照相机,该照相机使半透半反镜(八一フミラ一)移动到将来自摄影透镜的光束引导至光学取景器的第一位置和引导至摄像元件的第二位置,切换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图像显示。在该照相机的场合,可在光学取景器状态下进行相位差方式的焦点检测,但在电子图像显示功能方面,在反射镜退避了的状态下显示由摄像元件取入的图像,仅能由反差检测进行焦点检测。
另外,本申请人提出了可将对来自物镜的光路进行分割的光路分割系设定成将光路分割到光学取景器与焦点检测装置的第一光路分割状态和将光路分割到摄像元件与焦点检测装置的第二光路分割的状态的照相机(公开编号:US-2004-0155976)。按照该照相机,光学取景器、由摄像元件进行的电子图像显示都可由相位差进行焦点检测。
在该场合,实现了光学取景器、电子图像显示都可进行相位差方式的焦点检测,但使光路向第一光路分割的状态下的焦点检测装置偏转的副反射镜与在第二光路分割的状态下使光路朝焦点检测装置偏转的半透半反镜的定位构件为共同的构件,所以,难以进行同时满足双方的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光学仪器具有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该第一反射镜可切换到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取景器光学系的第一位置和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焦点检测器件的第二位置;该第二反射镜可切换到在摄影光路内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焦点检测器件的第三位置和从所述摄影光路退避开的第四位置;其特征在于:分别使将第一反射镜定位到第二位置的第一定位构件和将第二反射镜定位到第三位置的第二定位构件为独立的不同构件。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征将通过以下说明和附图而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照相机系统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2为将反射镜驱动机构设定为OVF模式时的照相机系统的构造图。
图3为将反射镜驱动机构设定为EVF模式时的照相机系统的构造图。
图4为将反射镜驱动机构设定为摄像模式时的照相机系统的构造图。
图5为OVF模式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6为EVF模式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7为摄影模式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第一透视图。
图8为摄像模式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第二透视图。
图9为OVF模式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10为OVF模式与摄像模式的切换途中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11为摄像模式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12为EVF模式与摄像模式的切换途中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13为EVF模式与摄像模式的切换途中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14为EVF模式与摄像模式的切换途中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15为EVF模式与摄像模式的切换途中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16为设定为EVF模式时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照相机系统(光学仪器)中照相机本体内的主要电气构成的框图。
在图1中符号2为控制照相机本体1内的动作的微处理器。符号3为电动机驱动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3通过接收来自微处理器2的控制信号而驱动配置于照相机本体1内的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成为配置于照相机本体1内的可动构件,例如后述的半透半反镜和副反射镜的驱动源。
符号4为用于测定(测光)被摄景物的亮度的测光传感器。测光传感器4将测光结果输出到微处理器2。微处理器2接收来自测光传感器4的输出,进行曝光值(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的运算。符号5为用于检测摄影光学系的焦点状态的焦点检测传感器。焦点检测传感器5由相位差检测方式进行焦点检测。
符号6为快门控制电路。快门控制电路6通过从微处理器2接收控制信号而控制设于照相机本体1内的快门单元的驱动。这样,可调节从摄影光学系到达摄像元件的光量。
符号8为显示单元。显示单元8显示从摄像元件读出而生成的图像数据,或显示特定的信息。符号9为闪光灯控制电路。闪光灯控制电路9通过接收来自微处理器2的控制信号,控制设于照相机本体1内的内装闪光灯16的驱动。
符号10为用于存放关于照相机本体1的设定状态等的信息的存储电路。符号11为用于进行摄像元件的驱动的摄像元件驱动电路。符号12为用于与安装于照相机本体1的透镜装置进行通信的透镜通信电路。微处理器2可通过透镜通信电路12进行与设于透镜装置内的图中未示出的透镜控制电路的通信。
具体地说,透镜控制电路通过从微处理器2接收根据焦点检测传感器5的检测结果获得的关于聚焦透镜的驱动量的信息,从而使配置于透镜装置内的聚焦透镜朝光轴方向移动(焦点调节)。
另外,透镜控制电路当从微处理器2接收到与光圈值相关的信息时,通过光圈控制电路控制光圈单元的驱动。这样,可调节从透镜装置取入到照相机本体1内的光量。
符号13为用于与安装于照相机本体1的透镜装置以外的附件(例如照明装置或记录媒体)进行通信的通信电路。
符号14为SW1,为用于使摄影准备动作(测光动作或焦点调节动作)开始的开关。符号15为SW2,为用于使摄影动作(对摄像元件进行曝光和从摄像元件读出的图像向记录媒体的记录)开始的开关。
符号16为内装闪光灯。内装闪光灯16在外装的照明单元未安装于照相机本体1时对被摄景物照射照明光,或在进行焦点调节(AF)时对被摄景物照射AF辅助光。
图2~图4为示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系统的示意构成的断面图。其中,图2为示出照相机系统被设定为OVF模式((optical view findermode)光学观察取景器模式:用光学取景器观察被摄景物像的模式)的状态的图,图3为示出照相机系统被设定为EVF模式((electronicview finder mode)电子观察取景器模式:用显示单元8观察被摄景物像的模式)的状态的图,图4为照相机系统处于摄影状态时的图。
在图2~图4中,各符号如下。符号20为反射镜箱。符号21为半透半反镜单元(第一反射镜单元)。该半透半反镜单元21由半透半反镜21a和半透半反镜杆21b构成。
保持半透半反镜21a的半透半反镜杆21b可以设于反射镜箱20的回转轴21c为中心回转地安装着。
符号23为副反射镜单元(第二反射镜单元)。副反射镜单元23由副反射镜23a和副反射镜杆23b构成。保持副反射镜23a的副反射镜杆23b可以设于反射镜箱20的回转轴23c为中心回转地安装着。
副反射镜杆23b通过以形成于反射镜箱20的回转轴23c为中心回转,从而使副反射镜23a进入到摄影光路内,或从摄影光路退避。
符号31为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摄像元件。摄像元件31由光电变换将由摄影光学系形成的光学像变换成电信号并积蓄,同时,读出积蓄的电荷。符号30为调节入射到摄像元件31的光量的快门单元(焦面快门)。
符号32为配置于照相机本体1外装面的显示单元。摄影者可从照相机本体1的外部观察显示于显示单元32的图像和特定的信息。
符号40为取景器光学系。取景器光学系40具有五棱镜41、取景器透镜42、及焦点板43。在图2所示状态下,由半透半反镜单元21反射的被摄景物光在焦点板43上成像。
另外,在焦点板43的被摄景物像由五棱镜41变换成正立像。摄影者可通过取景器透镜42观察形成于焦点板43的被摄景物像。
符号60为用于检测按照相位差检测方式的摄影光学系的焦点状态的焦点检测单元(焦点检测装置)。在图2所示OVF模式中,来自透镜装置50的被摄景物光透过半透半反镜单元21,由副反射镜单元23反射,入射到焦点检测单元60。另外,在图3所示EVF模式中,来自透镜装置50的被摄景物光由半透半反镜单元21反射,入射到焦点检测单元60。焦点检测单元60根据入射的光束进行焦点状态的检测。
符号50为安装于照相机本体1的透镜装置,具有摄影透镜50a。
其中,符号353为相对反射镜箱20固定的副反射镜杆定位构件(第二构件),在OVF模式中,通过接触于副反射镜杆23b,从而将副反射镜单元23定位到摄影光路内的第三位置(参照图2)。
符号354在相对反射镜箱20固定的副反射镜定位构件(第二构件),在OVF模式中,通过接触于副反射镜23a,从而将副反射镜单元23定位到摄影光路内的第三位置。配置于该第三位置的副反射镜单元23将从摄影透镜50a入射的光朝焦点检测单元60反射。
符号350为相对反射镜箱20固定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第三构件),在OVF模式中,通过接触于半透半反镜21a,而将半透半反镜单元21定位到摄影光路内的第一位置(参照图2)。
符号355也为固定于反射镜箱20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第三构件),在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观看,配置在与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大体相同的位置。
配置于该第一位置的反射镜箱20将从摄影透镜50a入射的光的一部分朝取景器光学系40反射,使余下部分透射。该透射的光如上述那样入射到配置于第三位置的副反射镜单元23。
符号352为相对反射镜箱20固定的半透半反镜杆定位构件(第一构件),在EVF模式下,通过接触于半透半反镜杆21b,而将半透半反镜单元21定位于摄影光路内的第二位置(参照图3)。
符号351为相对反射镜箱20固定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第一构件),在EVF模式下,通过接触于半透半反镜21a,从而将半透半反镜单元21定位于摄影光路内的第二位置(参照图3)。
配置于该第二位置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朝焦点检测单元60反射从摄影透镜50a入射的光的一部分,使余下部分透射。该透射的光在摄像元件31的摄像面成像,进行光电变换,作为电信号输出。
符号355也为固定于反射镜箱20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在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观看,配置在与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大体相同的位置。
在EVF模式的场合,副反射镜单元23配置在配置于摄影光路外的第四位置(参照图3)。
当操作SW2时,如图4所示那样,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退避到摄影光路外,照相机的摄影动作开始。
图5~图8为包含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的反射镜单元的外观透视图。其中,图5为OVF模式时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反射镜单元的外观透视图。图6为EVF模式时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反射镜单元的外观透视图。图7和图8为摄影状态的反射镜单元的外观透视图。
半透半反镜单元21包含以下的构件。符号21a为半透半反镜,反射透过摄影透镜50a的光束的一部分,同时使余下部分透射。
符号102为保持半透半反镜21a的半透半反镜支承板。符号104为半透半反镜推压轴,相对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形成多个。
符号103为用于相对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保持半透半反镜21a的半透半反镜推压弹簧。半透半反镜推压弹簧103由半透半反镜推压轴104产生推压力地构成。
符号105为半透半反镜驱动轴。半透半反镜驱动轴105相对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固定。符号106为半透半反镜凸轮轴。半透半反镜凸轮轴106相对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固定。符号107为半透半反镜翻转轴。半透半反镜翻转轴107在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设置一对。
符号110为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可以半透半反镜翻转轴107为中心回转地支承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符号111为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定位构件。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定位构件111通过接触半透半反镜杆定位构件352,从而使在EVF模式下的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的位置稳定。即,如图3所示那样,在EVF模式下,将半透半反镜单元21定位于摄影光路内。
符号120为安装于反射镜箱20的半透半反镜铰链轴。半透半反镜铰链轴120可回转地支承半透半反镜21a。
符号108为半透半反镜打开弹簧。半透半反镜打开弹簧108可将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和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保持为预定状态地以半透半反镜翻转轴107为回转中心对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和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施加弹簧力。
副反射镜单元23包含以下所示构件。符号201为副反射镜保持架。符号23a为副反射镜。副反射镜23a相对副反射镜保持架201固定着。符号203为副反射镜凸轮轴。副反射镜凸轮轴203由设于反射镜箱20的图中未示出的凸轮构件规定副反射镜单元23的动作。
符号204为副反射镜打开弹簧。副反射镜打开弹簧204在后述的副反射镜保持架杆210与副反射镜保持架201之间施加弹簧力。副反射镜打开弹簧204在OVF模式下施加使副反射镜单元23接触于副反射镜定位构件354地施加弹簧力。符号205为副反射镜保持架铰链轴。副反射镜保持架铰链轴205相对后述的副反射镜保持架杆210可回转地支承副反射镜保持架201。
符号210为副反射镜保持架杆,副反射镜保持架杆210相对反射镜箱20可回转地支承副反射镜保持架201。符号211为副反射镜驱动轴。副反射镜驱动轴211相对副反射镜保持架杆210固定。符号212为副反射镜铰链轴。副反射镜铰链轴212相对反射镜箱20可回转地支承副反射镜单元23。
符号213为副反射镜驱动弹簧。副反射镜驱动弹簧213配置在与副反射镜铰链轴212相同轴上。副反射镜驱动弹簧213的一端固定于反射镜箱20,另一端固定于副反射镜驱动轴211,产生使副反射镜单元23进入到摄影光路内的方向的力。
通过使由副反射镜驱动弹簧213施加弹性力的副反射镜保持架杆210接触于后述的副反射镜杆定位构件353,从而对在OVF模式下的副反射镜单元23进行定位。
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的驱动单元由以下构件构成。
符号310为半透半反镜驱动杆。半透半反镜驱动杆310与半透半反镜驱动轴105接合,驱动半透半反镜单元21。符号311为副反射镜驱动杆。副反射镜驱动杆311与副反射镜驱动轴211接合,驱动副反射镜单元23。
符号312为反射镜驱动齿轮。反射镜驱动齿轮312连接半透半反镜驱动杆310和副反射镜驱动杆311。
符号313为反射镜驱动杆。反射镜驱动杆313与反射镜驱动齿轮312同轴配置着。符号314为吸收弹簧。吸收弹簧314位于反射镜驱动齿轮312与反射镜驱动杆313之间,与反射镜驱动齿轮312和反射镜驱动杆313同轴配置。该吸收弹簧314的一端固定于反射镜驱动齿轮312,另一端固定于反射镜驱动杆313。
由吸收弹簧314吸收反射镜驱动杆313的过加载导致的破坏,同时,产生反射镜下降时的反射镜下降力。符号315为反射镜驱动弹簧。反射镜驱动弹簧315的一端相对反射镜箱20固定,另一端相对反射镜驱动杆313固定。由该反射镜驱动弹簧315的弹簧力可朝使半透半反镜单元21上升的方向驱动。
符号316为反射镜驱动杆输入部。反射镜驱动杆输入部316通过在该部分输入驱动力,从而对反射镜驱动弹簧315进行加载,可朝下降方向驱动半透半反镜单元21。
下面,说明快门驱动机构。符号320为快门驱动杆。快门驱动杆320被支承在与反射镜驱动杆313相同的轴上。符号321为快门驱动部。快门驱动部321与图中未示出的快门单元接合,进行快门的加载和加载解除。
符号322为半透半反镜单元驱动凸轮。半透半反镜单元驱动凸轮322将快门驱动杆320保持在预定的位置,驱动反射镜驱动杆313,从而接触于半透半反镜凸轮轴106,驱动半透半反镜单元21。
符号323为快门驱动弹簧。快门驱动弹簧323的一端固定于反射镜箱20,另一端固定于快门驱动杆320。符号324为快门驱动杆输入部。通过将驱动力输入到快门驱动杆输入部324,从而对快门驱动弹簧323进行加载,同时,进行图中未示出的快门单元的加载。
另外,在各图中,示出设于反射镜箱20的反射镜定位构件。如上述那样,符号350为在半透半反镜单元21设定成OVF模式的场合对半透半反镜单元21进行定位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符号351为在半透半反镜单元21设定成EVF模式的场合对半透半反镜单元21进行定位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符号352为在将半透半反镜单元21设定为EVF模式的场合规定半透半反镜杆21b的位置的半透半反镜杆定位构件。符号353为在OVF模式下规定副反射镜保持架杆210的位置的副反射镜杆定位构件。符号354为在OVF模式下对副反射镜单元23进行定位的副反射镜定位构件。
符号355为在OVF模式下辅助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定位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5在反射镜箱20内配置在与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大体相同的位置。符号356为在EVF模式下辅助半透半反镜单元23的定位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6在反射镜箱20内配置在与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1大体相同的位置。即,由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355进行OVF模式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定位,由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1、356进行EVF模式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定位。如图8所示那样,将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351、355、356中的、配置在对半透半反镜单元21提供驱动力的半透半反镜驱动杆310侧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即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351设为主要的定位构件。另一方面,将未配置在半透半反镜驱动杆310侧的定位构件,即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5、356作为辅助的定位构件。
通过这样将配置于半透半反镜驱动杆310侧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351作为主要的定位构件,可使位置调整后的定位位置稳定。
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6和副反射镜定位构件354通过使得与摄像光轴的距离不同,从而作为分别的定位构件成立。这样,可提高定位构件的配置的自由度。
上述定位构件由植设于反射镜箱20的销构成。这些销可相对反射镜箱20回转地安装,其回转轴偏心。因此,通过使各定位构件绕该回转轴回转,从而可对OVF模式和EVF模式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的位置进行微调。
下面,根据图5~图7说明反射镜单元的动作。
在示出OVF模式的图5中,半透半反镜单元21对来自摄影光学系的光束进行分光地斜设于摄影光路内。来自摄影光学系的光束由半透半反镜21a分割成朝向取景器光学系40的光束和朝向副反射镜单元23的光束。副反射镜单元23斜设在摄影光路内,透过半透半反镜21a的光束由副反射镜23a反射,引导至焦点检测单元60。
反射镜驱动杆313和快门驱动杆320分别对反射镜驱动弹簧315和快门驱动弹簧323加载地被驱动。半透半反镜单元21由吸收弹簧314推压到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地受到保持。另外,副反射镜单元23由副反射镜打开弹簧204和副反射镜驱动弹簧213推压到副反射镜定位构件354和副反射镜杆定位构件353地受到保持。
在示出EVF模式的图6中,副反射镜单元23配置到摄像光路外的退避位置,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半透半反镜21a的反射面成为与图9所示副反射镜单元23大体相同的面地配置。
在这里,不是相同,而是大体相同,是由于:在OVF模式下入射到副反射镜23a的光通过在半透半反镜21a透过而折射,所以,若干光路与在EVF模式下入射到半透半反镜21a的光有差异。
其中,当由同一定位构件对OVF模式的副反射镜23a的定位构件和EVF模式的半透半反镜21a的定位构件进行定位时,不能相应于各光路使这些位置不同。对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分别由不同的构件对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进行定位。因此,可分别设定OVF模式的副反射镜23a的位置和EVF模式的半透半反镜21a的位置。这样,可提高焦点检测单元60的检测精度。
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定位通过由吸收弹簧314的弹性力将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推压于半透半反镜杆定位构件352、将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推压于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1而进行。
快门驱动杆320在解除了图中未示出的快门单元的加载状态的状态下受到保持,反射镜驱动杆313按比图5所示反射镜驱动杆313的加载量更大的量受到驱动并保持。
在示出摄影状态的图7中,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退避到摄影光路外,从摄影透镜50a入射的光成像于摄像元件31的像面,作为电信号输出。
反射镜驱动杆313和快门驱动杆320不作用来自外部的驱动力,由反射镜驱动弹簧315和快门驱动弹簧323的弹簧力将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双方设定于等候位置。
下面根据图9~图16说明反射镜驱动机构的动作。图9~图11为示出在O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与摄像状态之间动作的场合的动作的透视图,以下使用图9~图11说明从O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到摄像状态的反射镜驱动动作。
图9为O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为从另一方向观看图5的透视图。图10为从OVF模式的从被摄景物观察状态向摄影状态的动作途中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图11为摄像状态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为从另一方向观看图7的透视图。在这里,说明反射镜驱动机构被从O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驱动到摄像状态的场合。
首先,在图9所示被摄景物观察状态下,如图5所示那样,反射镜驱动杆313和快门驱动杆320在由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加载的状态下受到保持。
此时,半透半反镜单元21相对半透半反镜驱动部317接合半透半反镜驱动轴105,从而被推压到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在该场合产生的推压力由吸收弹簧314产生。
另外,通过使半透半反镜凸轮轴106接触于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从而使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与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之间的角度稳定,在半透半反镜铰链轴120和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的三点保持半透半反镜单元21,从而可维持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角度。
关于副反射镜单元23,为不直接从外部对副反射镜驱动轴211施加驱动力,另外,也不由副反射镜驱动杆311施加弹性力的状态。由副反射镜驱动弹簧213和副反射镜打开弹簧204的弹性力使副反射镜保持架杆210接触于副反射镜杆定位构件353,使副反射镜保持架201接触于副反射镜定位构件354,从而使副反射镜单元23位于摄影光路内。
其中,当开始反射镜上升动作时,解除施加到反射镜驱动杆313和快门驱动杆320的驱动力,反射镜驱动杆313和快门驱动杆320由反射镜驱动弹簧315和快门驱动弹簧323的弹性力驱动。
当开始反射镜驱动杆313和快门驱动杆320的驱动时,如图10所示那样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开始从摄像光路内的退避动作。半透半反镜单元21由半透半反镜驱动杆310驱动,副反射镜单元23由副反射镜驱动杆311驱动。
如图11所示那样,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完全从摄像光路内退避,成为摄像状态。另外,从摄像状态向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反射镜驱动动作为与上述图9~图11的说明相反的动作。
在图11所示摄像状态下,当开始动作时,相对快门驱动杆320施加驱动力。当开始快门驱动杆320的驱动时,接触在设于反射镜驱动杆313的快门驱动杆连动部318上,同时驱动快门驱动杆320和反射镜驱动杆313。
由于同时这样驱动,所以,半透半反镜单元驱动凸轮322在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驱动的同时退避,不驱动半透半反镜凸轮轴106。因此,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和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在由半透半反镜打开弹簧108保持的状态下进入到摄影光路内,经过图10的状态,成为图9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这样,可通过光学取景器40进行被摄景物观察。
图11~图16为示出在E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与摄像状态之间进行反射镜驱动的场合的动作的透视图。下面使用图11~图16说明E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与摄像状态之间的动作。
图16为示出设定成EVF模式的场合的透视图,为从另一方向观看图6的透视图。图12~图15为E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与摄像状态的切换途中的反射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首先,说明从摄像状态向被摄景物观察状态驱动反射镜的场合。从摄像状态向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驱动通过对反射镜驱动杆313的反射镜驱动杆输入部316从外部施加驱动力而实施。
当对反射镜驱动杆输入部316从外部施加驱动力时,驱动反射镜驱动杆313,对反射镜驱动弹簧315加载,同时,配置在相同轴上的反射镜驱动齿轮312一体地受到驱动。反射镜驱动杆313和反射镜驱动齿轮312由吸收弹簧314连接,在反射镜驱动齿轮312停止之前传递驱动力。
在反射镜驱动齿轮312连接半透半反镜驱动杆310和副反射镜驱动杆311,由各杆驱动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
在这里,如图12所示那样,由半透半反镜单元驱动凸轮322对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施加回转力,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与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之间的角度变化。半透半反镜支承板102的回转速度变得比半透半反镜保持架杆110的回转速度大,这样,EVF模式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驱动轨迹与OVF模式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驱动轨迹不同。
另外,当驱动继续进行时,反射镜机构如图13、图14、图15所示那样变化。在图13中,半透半反镜单元21沿半透半反镜单元驱动凸轮322驱动半透半反镜凸轮轴106。因此,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反射镜前端的移动轨迹处于比由图9~图11说明的OVF模式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反射镜前端的移动轨迹更接近半透半反镜铰链轴120的位置。
为此,半透半反镜单元21由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通过反射镜箱20侧,所以,不接触于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地受到驱动。
然后,按图14、图15依次驱动,成为图16所示被摄景物观察状态。在图16所示被摄景物状态下,反射镜驱动杆313比使半透半反镜单元21动作时的动作量大地受到驱动,吸收弹簧314被加载,从而由半透半反镜驱动杆310将发生于反射镜驱动齿轮312的回转力传递到半透半反镜单元21。
半透半反镜单元21由固定于反射镜箱20的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1和半透半反镜杆定位构件352可调整地定位。
另外,由吸收弹簧314吸收反射镜驱动杆313的过加载量,同时,相对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1和半透半反镜杆定位构件352推压固定半透半反镜单元21。另外,半透半反镜凸轮轴106成为从半透半反镜单元驱动凸轮322离开的状态,EVF模式下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的位置和角度不偏差。
副反射镜单元23通过与反射镜驱动杆313一起将来自外部的驱动力施加到副反射镜驱动轴211,从而退避到摄影光路外。
然后,驱动快门驱动杆320,对图中未示出的快门单元进行加载,然后将其开放,在显示单元32显示成像于摄像元件31的被摄景物像。
另外,EVF模式的从被摄景物观察状态朝摄像状态的切换动作成为与在上述图11~图16的说明相反的动作。
首先,在图16所示被摄景物观察状态下对为了获得图像而开放的快门单元进行加载。然后,在保持快门的状态下解除快门驱动杆320。此后,开始反射镜上升动作。
作为反射镜上升动作,通过排除施加于反射镜驱动杆313的反射镜驱动杆输入部316的驱动力,从而由反射镜驱动弹簧315的弹性力驱动反射镜驱动杆313,开始半透半反镜单元21和副反射镜单元23的驱动。
其中,由于快门驱动杆320为解除的状态,所以,当半透半反镜单元21动作时,边接触于半透半反镜单元驱动凸轮322边受到驱动。因此,半透半反镜单元21不接触于半透半反镜定位构件350地受到驱动。作为实际的动作,由图15~图12的一连串动作成为图11所示的摄像状态。
另外,在图6和图16所示被摄景物观察状态下,通过成为仅驱动反射镜驱动杆313和快门驱动杆320中的反射镜驱动杆313的状态,从而从摄影状态动作到被摄景物观察状态。
在这里,反射镜驱动杆313由快门驱动杆连动部318与快门驱动杆320的驱动连动动作地构成。然而,由于快门驱动杆320不与反射镜驱动杆313的动作连动动作地构成,所以,在E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下,快门驱动杆320的驱动可自由进行。这样,通过反复进行由快门驱动杆320进行的快门加载和曝光动作,从而可不驱动反射镜驱动机构地在被摄景物观察状态下摄影。
在上述说明中,使用图9~图16说明了反射镜驱动机构的各动作,但照相机系统的各动作状态如下。
(从OVF模式的摄影动作)
在按OVF模式观察被摄景物像时,当将摄影开始信号输入到照相机系统时,如图9~图11说明的那样,由反射镜驱动机构从被摄景物观察状态向摄像状态驱动。当成为摄像状态时,进行曝光动作,此后,如图9~图11说明的那样由反射镜驱动机构从摄像状态朝被摄景物观察状态驱动,成为可由取景器光学系确认被摄景物像的状态,从而进行一连串的摄像动作。
(从EVF模式的摄影动作)
当按EVF模式观察被摄景物像时,当将摄像开始信号输入到照相机系统时,如图11~图16说明的那样,由反射镜驱动机构从被摄景物观察状态向摄像状态驱动。当成为摄像状态时,进行曝光动作,此后,如图11~图16说明的那样由反射镜驱动机构从摄像状态朝被摄景物观察状态驱动,成为可由显示单元32确认被摄景物像的状态,从而进行一连串的摄像动作。
(从OVF模式向EVF模式的切换动作)
为了进行从OVF模式向EVF模式的切换,先如图9~图11说明的那样由反射镜驱动机构进行从O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朝摄像状态的驱动,成为摄像状态。此后,如图11~图16说明的那样,通过从反射镜驱动机构的摄像状态向E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驱动,从而可设定为EVF模式,通过显示单元32确认被摄景物。
(从EVF模式向OVF模式的切换动作)
为了进行从EVF模式朝OVF模式的切换,先由图11~图16说明的反射镜驱动机构进行从E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朝摄像状态的驱动,成为摄像状态。此后,如图9~图11说明的那样由反射镜驱动机构进行从摄像状态朝O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驱动,从而可设定为OVF模式,通过光学取景器40观察被摄景物。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可装拆透镜装置的照相机,但也可适应于透镜固定的摄像装置等的光学仪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在O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E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摄像状态这样三个状态之间的反射镜动作,但本发明不限于该三状态的反射镜驱动。
如以上那样按照上述实施例,使对O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副反射镜单元23与EVF模式的被摄景物观察状态的半透半反镜单元21进行定位的构件不同,所以,可提高各模式下的光路分割系的调整时间的缩短和调整精度。
另外,通过在反射镜驱动杆的近旁设置定位构件,从而可防止光路分割系的变形,提高光路分割系的稳定性。

Claims (8)

1.一种光学仪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取景器光学系、焦点检测器件、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第一定位构件、及第二定位构件;
该第一反射镜可切换到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的第一位置、和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所述焦点检测器件的第二位置;
该第二反射镜可切换到在摄影光路内将入射的光束引导至所述焦点检测器件的第三位置、和从所述摄影光路退避开的第四位置;
该第一定位构件将所述第一反射镜定位到所述第二位置;
该第二定位构件将所述第二反射镜定位到所述第三位置;
所述第二定位构件与所述第一定位构件为独立的不同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仪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驱动所述第一反射镜的第一驱动构件,和
驱动所述第二反射镜的第二驱动构件,
所述第一定位构件通过与所述第一驱动构件接触而将所述第一反射镜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定位构件通过与所述第二驱动构件接触而将所述第二反射镜定位于所述第三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仪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驱动所述第一反射镜的第一驱动构件,
通过与所述第一驱动构件接触而将所述第一反射镜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三定位构件,
驱动所述第二反射镜的第二驱动构件,及
通过与所述第二驱动构件接触而将所述第二反射镜定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第四定位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仪器,其特征在于:入射的光束的光轴与所述第一定位构件的距离和所述光轴与所述第二定位构件的距离相互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仪器,其特征在于:入射的光束的光轴与所述第一定位构件的距离比所述光轴与所述第二定位构件的距离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构件为偏心销,通过使该偏心销回转而进行所述第一定位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构件的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镜为半透半反镜,所述第二反射镜将透过了所述第一反射镜的光束引导至所述焦点检测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仪器,其特征在于:具有驱动所述第一反射镜和所述第二反射镜的反射镜驱动部,所述第一定位构件和所述第二定位构件设在配置所述反射镜驱动部的一侧。
CNB2005100786994A 2004-06-29 2005-06-28 光学仪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002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91318A JP4614381B2 (ja) 2004-06-29 2004-06-29 光学機器
JP2004191318 2004-06-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6079A CN1716079A (zh) 2006-01-04
CN100440026C true CN100440026C (zh) 2008-12-03

Family

ID=34980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869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0026C (zh) 2004-06-29 2005-06-28 光学仪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302173B2 (zh)
EP (1) EP1612600A1 (zh)
JP (1) JP4614381B2 (zh)
CN (1) CN10044002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7256B2 (ja) * 2003-02-12 2005-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DE102008047969B4 (de) 2008-09-18 2010-08-12 Leica Camera Ag Spiegelanordnung für Reflexkameras
JP5263022B2 (ja) * 2009-06-17 2013-08-14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機構及び撮像装置の動力伝達機構
JP2012013802A (ja) * 2010-06-29 2012-01-19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Fpdモジュールの位置決めマーク認識装置及びfpdモジュールの組立装置
JP5828659B2 (ja) * 2011-04-08 2015-1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6069948B2 (ja) * 2012-08-20 2017-02-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JP6069949B2 (ja) * 2012-08-20 2017-02-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3278A (en) * 1984-07-06 1987-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irror device for a camera
JPH11305275A (ja) * 1998-04-23 1999-11-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焦点距離可変カメラ
CN1487350A (zh) * 2002-08-26 2004-04-07 ������������ʽ���� 取景器显示装置和照相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32B2 (ja) * 1984-02-03 1994-01-05 株式会社ニコン 一眼レフレツクスカメラにおける可動ミラ−のバウンド抑制装置
JPH09189854A (ja) * 1996-01-09 1997-07-22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の自動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自動焦点調節方法
JPH11265027A (ja) * 1998-03-17 1999-09-28 Minolta Co Ltd 一眼レフカメラのミラー装置
JPH11305315A (ja) * 1998-04-20 1999-11-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H11338024A (ja) * 1998-05-21 1999-12-1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1125173A (ja) 1999-10-26 2001-05-11 Minolta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1133846A (ja) * 1999-11-09 2001-05-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一眼レフレックスカメラ
JP2001177761A (ja) * 1999-12-15 2001-06-29 Minolta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484378B2 (ja) * 2001-02-09 2010-06-16 Hoya株式会社 一眼レフ式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3697256B2 (ja) 2003-02-12 2005-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JP4678816B2 (ja) * 2004-03-31 2011-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7477311B2 (en) * 2004-03-31 2009-01-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tak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3278A (en) * 1984-07-06 1987-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irror device for a camera
JPH11305275A (ja) * 1998-04-23 1999-11-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焦点距離可変カメラ
CN1487350A (zh) * 2002-08-26 2004-04-07 ������������ʽ���� 取景器显示装置和照相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86881A1 (en) 2005-12-29
US7302173B2 (en) 2007-11-27
JP2006011246A (ja) 2006-01-12
JP4614381B2 (ja) 2011-01-19
EP1612600A1 (en) 2006-01-04
CN1716079A (zh) 2006-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0026C (zh) 光学仪器
US5294990A (en) Electronic still camera
KR20040073303A (ko) 촬상장치 및 렌즈장치
US20020067426A1 (en) Electronic camera having a phoelectric sensor device
CN101414106B (zh) 具有反射镜驱动装置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US5832317A (en) Zooming device
US5706051A (en) Compact optical system for electronic camera
CN100440025C (zh) 照相机的调整装置
JPH11295810A (ja) 電子カメラ
JP2007133214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3027098B2 (ja) 実像式ファインダのパララックス調整機構
JP2006133366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該レンズ鏡胴を備えたカメラ並びにレンズ鏡胴の組立方法
US5457511A (en)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JP2000162495A (ja) 一眼レフ式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US5950020A (en) Folding photographic method and apparatus
JP4622924B2 (ja) カメラ
JP2886897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US5532778A (en) Camera with adjustable viewfinder
JP2886898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2886899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2006003460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システム
JPH0346875A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2886896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H03220984A (ja) 電子的撮像装置
JPH05134298A (ja) アルバダ式逆ガリレオフアインダ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スタント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506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