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7867C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17867C
CN100417867C CNB2005101361173A CN200510136117A CN100417867C CN 100417867 C CN100417867 C CN 100417867C CN B2005101361173 A CNB2005101361173 A CN B2005101361173A CN 200510136117 A CN200510136117 A CN 200510136117A CN 100417867 C CN100417867 C CN 10041786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 hose
hole
air
building
h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1361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11292A (zh
Inventor
茂木康弘
中岛宪一
二宫浩三
斋藤真由美
斋藤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Air Conditione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Air Conditione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Air Conditione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11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1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78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786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2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with inlet and outlet arranged on the same side, e.g. for mounting in a wall op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254Duct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ans, e.g. supports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即使将排气用的通风软管和给气用的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同一孔中向外伸出而进行给排气,也能够防止从室内排出的污染空气被直接吸入而返回到室内的空气短路的状态。空调装置将自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2)通过建筑物的孔(4)导出到室外,与室外机(3)连接,其具有:第一送风装置(21),其配置于室内机内并且具有给气功能;第二送风装置(22),其设于室内机内并且具有排气功能;第一通风软管(23),其与第一送风装置连接;第二通风软管(24),其与第二送风装置连接,同时与第一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与其一同插入到建筑物的孔中,前端部从孔延伸到外部,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空调等空调装置,特别是涉及空调装置的换气。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装置一般没有换气功能,在室内的空气污染等时,需要人适当地打开窗户等,获取外气,进行换气。
因此,目前提案有在空调装置内设置换气装置的技术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有如下的空调装置,即,设置给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在该给气管道内设置给气用送风机,在排气管道内设置排气送风机。
专利文献1:特开2001-304645号公报
但是,由于目前这种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装置是设置在办公大楼等等中的,故给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分别插入到不同的建筑物孔中。因此,需要设置给气管道用的孔和排气管道用的孔这两个孔,使得工时增加并且影响美观。
另外,在室内空调等空调装置中,目前提案有利用一根通风软管进行换气的技术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仅进行排气或给气中的一种,不能够同时进行排气和给气二者。因此,探讨有具备两根通风软管,能够同时进行排气和给气二者的空调装置。但是,若将这两根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建筑物的同一孔中引出到外部,并且将排气用的通风软管的前端与给气用的通风软管的前端并列设置,则通过排气用的通风软管排出的来自室内的污染空气就直接被给气用的通风软管吸入,返回到室内,引起空气短路(エア一シヨ一ト)。
要解决的问题点是:若将排气用通风软管和给气用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建筑物的同一孔中引出到外部,并且将这两根通风软管的前端并列设置,则引起从室内排出的污染空气直接被吸入,返回到室内,引起空气短路的状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将来自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2)通过建筑物的孔(4)导出到室外,与室外机(3)连接。其具有:第一送风装置(21),其配置于室内机内,具有吸入外气并供给室内的给气功能;第二送风装置(22),其设于室内机内,具有吸入室内空气并向室外排出的排气功能;第一通风软管(23),其与第一送风装置连接,同时插入到建筑物的孔中并且前端部从所述孔延伸到外部;第二通风软管(24),其与第二送风装置连接,同时与第一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与第一通风软管一同插入到建筑物的所述孔中,并且前端部从所述孔延伸出外部,所述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
另外,第一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与第二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的差大于或等于70mm。
并且,在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分别设置具有比通风软管主体的外径大的外径的防虫罩(31、32),该防虫罩彼此不相互重叠。
另外,第一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比第二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短。
另外,还设有覆盖建筑物的孔并且具有下面开口的孔罩(41),在该孔罩内设有具备多个孔的隔板(42),第一通风软管的前端配置在隔板的内侧,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从孔罩的下面开口向下方垂下。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建筑物的孔中,并且前端部延伸出外部,同时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和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故通风软管用的孔形成一个即可,能够使外观良好并且能够尽量防止空气短路。
另外,由于通风软管从建筑物的孔中延伸出外部的长度上,第一通风软管与第二通风软管的长度具有大于或等于70mm的差,故虽然将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捆扎起来,也能够容易确保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
由于在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分别设置具有比通风软管主体的外径大的外径的防虫罩,该防虫罩彼此不相互重叠而配置,故配置有防虫罩的部分的宽度减小,外观良好.
另外,给气侧的第一通风软管从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比排气侧的第二通风软管从建筑物的空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短。而由于将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捆扎起来,故具有端部的开口成为相同方向的倾向。另外,来自排气侧的通风软管的空气的流动比向给气侧的通风软管的空气的流动更具有指向性。因此,若缩短排气侧的通风软管,则从该通风软管排出的空气朝向给气侧的通风软管的开口流动的可能性提高。另一方面,若增长排气侧的通风软管,则从该通风软管排出的空气向远处放出。其结果,通过使排气侧的第二通风软管长于给气侧的第一通风软管,能更有效地防止空气短路。
另外,由于设有覆盖建筑物的孔并且具备下面开口的孔罩,在该孔罩上设置具备多个孔的隔板,第一通风软管的前端配置在隔板的内侧,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从孔罩的下面开口向下方垂下,故能够尽量防止虫、灰尘以及雨水等侵入到给气侧的第一通风软管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是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3是将制冷剂配管和通风软管等从建筑物的孔中取出外部的组装过程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将从建筑物的孔取出外部的制冷剂配管和通风软管等利用装饰带固定的设置结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覆盖建筑物的孔的孔罩的第一罩体的说明图,(a)是将一部分网部切取操作时的立体图,(b)是将一部分网部去掉后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6是将孔罩的基部安装在建筑物的孔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在孔罩的基部安装第一罩体的操作时的立体图;
图8是组装有孔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示意剖面图;
符号说明
1  室内机
2  制冷剂配管
3  室外机
4  建筑物的孔
21      第一送风装置
22      第二送风装置
23      第一通风软管
24      第二通风软管
31、32  防虫罩
41      孔罩
42      网部(具有多个孔的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使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而实现以下目的,即,即使将排气用的通风软管和给气用的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同一孔中向外伸出而进行给排气,也能够防止从室内排出的污染空气被直接吸入而返回到室内的空气短路的状态。
〔实施例1〕
其次,参照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室外机的立体图。图2是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3是将制冷剂配管和通风软管等从建筑物的孔中取出外部的组装途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将从建筑物的孔取出外部的制冷剂配管和通风软管等利用装饰带固定的设置结束的状态的立体图。
首先,说明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中,空调装置具有室内机1和利用制冷剂配管2与该室内机1连接的室外机3。室内机1设于屋内,室外机3设于屋外,制冷剂配管2由制冷剂细管2a(参照图3)和制冷剂粗管2b(参照图3)这两根管构成,并且通过形成于建筑物上的孔4将室内机1和室外机3连接。另外,虽然未具体作图示,但室外机3与目前的空调装置一样,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室外机用热交换器、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流路的制冷剂流路切换阀以及热交换器用送风机等设备。而且,在室外机3运转时,为了进行制冷制热,冷冻循环的制冷剂从室外机3介由制冷剂配管2向室内机1循环。
室内机1与目前的空调装置同样,具有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参照图2)和用于将由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热交换的空气送风至室内的循环用送风机(未图示)。另外,在室内机1的前面设有可动的前面面板8,在该前面面板8的后侧设有空气吸入口(未图示)。在室内机1动作中,前面面板8向前侧移动,可从空气吸入口将室内的空气取入到室内机1内。另外,在室内机1停止时,前面面板8向后侧、即空气吸入口侧移动,使外观良好。在室内机1的下侧设有空气吹出口12。并且,在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的上侧配置有紫外线灯装置14(参照图2)。
而且,当室内机1的循环用送风机工作时,室内的空气被从空气吸入口吸入,被过滤器过滤后,由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从空气吹出口12吹出到室内。这样,通过循环用送风机使室内的空气循环,同时,由室内机用热交换器6对该空气进行热交换。
在图2中,与以往的空调装置不同,在室内机1内的端部设有作为给排两用送风装置的第一送风装置21和作为排气用送风装置的第二送风装置22。各送风装置21、22连接可挠性的通风软管23、24,该通风软管23、24与制冷剂配管2、排水软管26及单元间的电缆27一同被带等捆束工具捆扎起来,通过形成于建筑物的孔4导出到屋外。在第一通风软管23的前端设有不具备反向阻止阀的防虫罩31,在第二通风软管24的前端设有具备反向阻止阀的防虫罩32。防虫罩32的反向阻止阀防止空气流动的逆流。并且,防虫罩31、32的外径大于通风软管23、24主体的外径。另外,如图4所示,插入了通风软管23、24等的孔4的间隙由腻子36填充,同时从孔4延伸到外部的通风软管23、24、制冷剂配管2、排水软管26及单元间电缆27由装饰带38绑带捆扎。此时,通风软管23、24的前端开口朝向下方配置,并且露出前端的防虫罩31、32。
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换气运转模式具有如下四种模式,即,第一送风装置21给气运转的单独给气模式、第二送风装置22排气运转的单独排气模式、第一送风装置21给气运转的同时第二送风装置22排气运转的给排气模式以及第一送风装置21和第二送风装置22二者排气运转的双排气模式。
在给排气模式时,若通风软管23、24的端部并列配置,则由于如前所述引起空气短路的状态,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软管23从孔4延伸出外部的长度比第二通风软管24从孔4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短ΔL(参照图4)。即,第一通风软管23的端部开口(防虫罩31的下面)与第二通风软管24的端部开口(防虫罩32的下面)的距离为ΔL。
根据排香烟的烟尘进行的实验等可确认,该距离ΔL若至少为70mm,则从第二通风软管24排出的空气几乎不被第一通风软管23吸入。另外,若距离ΔL大于或等于300mm,则需要使一个通风软管比另一个通风软管长出约300mm或更多,故通风软管和装饰带38等材料成本增加。因此,距离ΔL最好在70~300mm的范围内。特别是,最好大约为100mm。
〔实施例2〕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图5是覆盖建筑物的孔的孔罩的第一罩体的说明图,(a)是将一部分网部切取操作时的立体图,(b)是将一部分网部去掉后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6是将孔罩的基部安装在建筑物的孔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在孔罩的基部安装第一罩体的操作时的立体图。图8是组装有孔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示意剖面图。另外,在该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对应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符号,其详细的说明省略。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在设有覆盖建筑物的孔4的孔罩41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孔罩41具有基部41a、覆盖该基部41a的前面的第一罩体41b以及覆盖该第一罩体41b的前面上部的第二罩体41c。孔罩41的基部41a,其上端部位于孔4中,并且覆盖从孔4取出外部的制冷剂配管2的上部的背面侧。
孔罩41的第一罩体41b在上部设有网部42。将该网部42的一部分如图5所示切取下,如图7所示在其切取部分插入第二通风软管24。网部42作为分隔孔罩41的内部空间并具有多个孔的分隔板起作用。第一罩体41b以覆盖基部41a的前面的状态进行安装,在基部41a和第一罩体41b之间空间配置第一通风软管23的端部和制冷剂配管2。该基部41a和第一罩体41b之间的空间的下面开口,制冷剂配管2从该开口向下方延伸。另外,第一通风软管23的端部的防虫罩31的开口面与网部42相对配置。
第二罩体41c以覆盖第一罩体41b的上部的前面的状态进行安装,在第一罩体41b和第二罩体41c之间的空间配置第二通风软管24。该第一罩体41b和第二罩体41c之间的空间的下面开口,第二通风软管24从该开口向下方垂下。
这样,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给气侧的第一通风软管23的端部配置于孔罩41内,特别是配置于网部42的内侧,故能够尽量防止虫、灰尘及雨水等侵入到第一通风软管23内。
以上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本发明记载于权利要求范围的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下面示例本发明的变更例。
(1)送风装置21、22中,只要第一送风装置21至少具有给气功能并且第二送风装置22至少具有排气功能即可,其形式和结构等可以适当选择。例如,第一送风装置21也可以成为给气专用的送风装置,而第二送风装置22也可以成为可给排气的送风装置。
(2)制冷剂配管2与通风软管23、24,既可以插入到建筑物的同一孔中,也可以插入到各自不同的孔中。但其中,通风软管23、24被插入到同一孔中。
(3)在实施例中,在通风软管从孔4延伸出外侧的长度上,第一通风软管23比第二通风软管24短,也可以使第二通风软管24比第一通风软管23短。不过,由于排气侧的通风软管比给气侧的通风软管在空气的流动方面更具有指向性,故最好使排气侧的通风软管形成得较长。
(4)第一通风软管23的端部开口和第二通风软管24的端部开口的距离ΔL设定为不产生空气短路的值,若大于或等于70mm则能够防止空气短路。并且,由于将第一通风软管23和第二通风软管24捆扎成束,故在从孔4延伸到外侧的通风软管的长度上,第一通风软管23的长度与第二通风软管24的长度之差最好为与端部开口间的距离ΔL大致相同的值。
(5)将第一通风软管23和第二通风软管24捆扎起来,其捆束部位既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整体。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将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插入到建筑物的孔中,使前端部延伸到外部,同时使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由此能够一边防止空气短路的状态一边进行给排气。因此,适用于与空气调节一起进行换气(特别是给排气)的空调装置。

Claims (7)

1. 一种空调装置,自室内机的制冷剂配管通过建筑物的孔导出到室外,并且与室外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送风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室内机内,具有吸入外气而向室内给气的给气功能;
第二送风装置,其设于所述室内机内,具有吸入室内空气并向室外排出的排气功能;
第一通风软管,其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连接,同时插入到所述建筑物的孔中并且前端部从所述孔延伸到外部;
第二通风软管,其与所述第二送风装置连接,同时与第一通风软管捆扎起来而与第一通风软管一同插入到建筑物的所述孔中,并且前端部从所述孔延伸出外部,
第一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通风软管的端部开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0mm。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与第二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的差大于或等于70mm。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风软管和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分别设置外径比通风软管主体的外径大的防虫罩,该防虫罩彼此不相互重叠。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比第二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短。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比第二通风软管从所述建筑物的孔延伸出外部的长度短。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覆盖所述建筑物的孔,并且具有下面开口的孔罩,在该孔罩内设有具备多个孔的隔板,第一通风软管的前端配置在所述隔板的内侧,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从所述孔罩的下面开口向下方垂下。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覆盖所述建筑物的孔,并且具有下面开口的孔罩,在该孔罩内设有具备多个孔的隔板,第一通风软管的前端配置在所述隔板的内侧,第二通风软管的前端从所述孔罩的下面开口向下方垂下。
CNB2005101361173A 2005-01-26 2005-12-21 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78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17660A JP4683936B2 (ja) 2005-01-26 2005-01-26 空気調和装置
JP017660/05 2005-0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1292A CN1811292A (zh) 2006-08-02
CN100417867C true CN100417867C (zh) 2008-09-10

Family

ID=36844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3611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7867C (zh) 2005-01-26 2005-12-21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683936B2 (zh)
KR (1) KR100749285B1 (zh)
CN (1) CN100417867C (zh)
TW (1) TW20063057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44052A1 (de) * 1994-12-10 1996-06-13 Rhone Poulenc Rorer Gmbh Pharmazeutische, oral anwendbare Zubereitung
DE4444051A1 (de) * 1994-12-10 1996-06-13 Rhone Poulenc Rorer Gmbh Pharmazeutische, oral anwendbare Zubereitung
JP5624922B2 (ja) * 2010-04-28 2014-11-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感活性光線性又は感放射線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CN103604188B (zh) * 2013-12-03 2016-02-24 上海理工大学 家用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8310A (ja) * 1998-09-14 2000-03-31 Daikin Ind Ltd 給排気システム
JP2000356384A (ja) * 1999-06-15 2000-12-26 Daiwa House Ind Co Ltd 屋内常時換気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2623U (zh) * 1990-11-22 1992-07-17
JP2629665B2 (ja) * 1991-09-17 1997-07-0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換気装置
JP2943141B1 (ja) * 1998-03-10 1999-08-30 和行 小林 換気装置
JPH11325535A (ja) * 1998-05-15 1999-11-26 Topre Corp 室内換気ユニットの防虫構造
JP2002005472A (ja) * 2000-06-16 2002-01-0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換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02089923A (ja) * 2000-09-13 2002-03-27 Toshiba Kyaria Kk 換気ユニット
JP3676246B2 (ja) * 2001-02-23 2005-07-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3222366A (ja) * 2003-01-10 2003-08-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KR100951916B1 (ko) 2003-07-03 2010-04-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환기 유닛
KR101114321B1 (ko) 2003-10-17 2012-02-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환기장치
JP2005265399A (ja) 2004-02-20 2005-09-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8310A (ja) * 1998-09-14 2000-03-31 Daikin Ind Ltd 給排気システム
CN1317081A (zh) * 1998-09-14 2001-10-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换气系统
JP2000356384A (ja) * 1999-06-15 2000-12-26 Daiwa House Ind Co Ltd 屋内常時換気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749285B1 (ko) 2007-08-14
JP2006207871A (ja) 2006-08-10
JP4683936B2 (ja) 2011-05-18
CN1811292A (zh) 2006-08-02
KR20060086828A (ko) 2006-08-01
TW200630572A (en) 2006-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9253C (zh) 通风系统
CN100532967C (zh) 空气调和机
US20050260946A1 (en) Ventilating system
CN102042640A (zh) 空调机
CN100417867C (zh) 空调装置
KR20050023790A (ko) 룸 에어컨의 공기 배출 구조
KR20050122522A (ko) 공기청정 겸용 환기시스템
KR102052348B1 (ko) 환기장치
JP3719409B2 (ja) 換気装置
JP2002089923A (ja) 換気ユニット
JP200216206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210064778A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이에 구비되는 배관 설치 장치
KR100513170B1 (ko) 바닥상치형 환기장치
JP480726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5106443A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109163408B (zh) 换气装置
KR100506405B1 (ko) 이중 덕트에 의한 열회수 방식을 이용한 환기 장치
JP2001324181A (ja) 空気清浄機
JPH08254352A (ja) 送風フラップ及びその送風フラップ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JPH1019303A (ja) セパレート型空気調和機の換気ダクト構造
CN104456734A (zh) 新风式空气净化机
KR102289920B1 (ko) 공기조화용 어댑터
KR100577253B1 (ko) 환기시스템
KR100757110B1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JP2000329370A (ja) 壁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I01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gazette

Correction item: Fifth inventor

Correct: Hashimoto Masuyuki

False: Saito Naoto

Number: 37

Page: 1274

Volume: 24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Fifth inventor

Correct: Hashimoto Masuyuki

False: Saito Naoto

Number: 37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4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THE FIFTH INVENTOR; FROM: NAOTO SAITO TO: HASHIMOTO YIZHENG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THE FIFTH INVENTOR; FROM: NAOTO SAITO TO: HASHIMOTO YIZHENG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10

Termination date: 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