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9253C - 通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9253C
CN100359253C CNB2005100093350A CN200510009335A CN100359253C CN 100359253 C CN100359253 C CN 100359253C CN B2005100093350 A CNB2005100093350 A CN B2005100093350A CN 200510009335 A CN200510009335 A CN 200510009335A CN 100359253 C CN100359253 C CN 10035925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ng system
indoor
fan component
supply line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093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9862A (zh
Inventor
金廷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699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9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925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925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5/00Equipment usable both on slipways and in dry docks
    • B63C5/02Stagings; Scaffolding; Shores or stru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5/00Equipment usable both on slipways and in dry docks
    • B63C5/02Stagings; Scaffolding; Shores or struts
    • B63C2005/025Stagings, or scaffolding, i.e. constructions providing temporary working platforms on slipways, in building or repair docks, or inside hu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5/00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scaffolds
    • E04G5/06Consoles; Brackets
    • E04G5/061Consoles; Bra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ttachment to scaffol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5/00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scaffolds
    • E04G5/14Rail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通风系统,包括分别为至少一个的再生管道组件、第一风扇组件和第二风扇组件。再生管道组件包括:壳体,其内形成有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流动通道、以及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流动通道;在壳体内的设置成使排出流动通道和供应流动通道彼此交叉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分别位于壳体的室外侧和室内侧的与排出流动通道连通的室外侧排出管道和室内侧排出管道;以及分别位于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与供应流动通道连通的室内侧供应管道和室外侧供应管道。各风扇组件包括:离心风扇;及内容置有离心风扇且与壳体分离的箱体,其具有沿轴向方向的空气入口和沿与轴向近似垂直的方向的空气出口;各风扇组件的离心风扇的轴向与安装通风系统的面近似垂直。

Description

通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系统,并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在密封空间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随着生物体的呼吸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使得生物体难以呼吸。因此,在很多人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如办公室、汽车内的情况下,需要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换室内空气。为了达到此作用,需使用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的相关技术使用风扇强行地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如果室内空气已经被其他空调冷却或加热,则该冷或热的空气被从室内排出到室外,同时室外空气没有经过热交换就通过门或窗之间的缝隙渗入,从而浪费了用于冷却或加热室内所需要的能量。
而且,渗入的空气突然改变了室内空气的温度,造成室内的人们的不舒适感。此外,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的失败使得不能保持舒适的室内环境。
特别是,由于在房间的所有窗和门关闭的情况下,在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时,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就会受到阻碍,因此,会造成室内缺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其基本上能够排除相关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其能够降低空调的能量损失。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其能够减小通风系统的高度,使得通风系统甚至能够安装在相对小空间的顶棚上。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的、特征的一部分将在下面进行描述,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或下面的描述,另一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变得很明显。
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将通过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来实现和获得。
为了获得这些及其他优点,根据本发明的目的,作为此处的实施及广义的描述,提供了一种通风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再生管道组件,其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流动通道(discharge flowpassage)、以及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流动通道(supply flow passage);一在该壳体内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crossflow type heat exchanger),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设置成使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彼此交叉;分别位于该壳体的室外侧和室内侧的室外侧排出管道和室内侧排出管道,该室外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内侧排出管道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分别位于该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室内侧供应管道和室外侧供应管道,该室内侧供应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以及至少一个第一风扇组件和至少一个第二风扇组件,各风扇组件包括:离心风扇,用于沿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排出空气;以及一箱体,内容置有该离心风扇且该箱体与该壳体分离,其中该箱体具有沿轴向方向的空气入口和沿与该轴向近似垂直的方向的空气出口;其中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箱体的空气出口连通于所述室内侧排出管道,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的箱体的空气出口连通于所述室外侧供应管道,而且各所述风扇组件的离心风扇的轴向与安装所述通风系统的面近似垂直。
所述风扇组件的箱体的空气入口形成在该箱体的底部或顶部上。
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分别设置在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的端部。
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包括: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流动通道;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流动通道,该第二流动通道设置成与该第一流动通道交叉;以及至少一个隔离该第一流动通道和该第二流动通道的平板。
同时,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分别连接一对近似平行的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和一对近似平行的所述第二风扇组件。该通风系统还包括一在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所述一对第一风扇组件之间的连接管道,该连接管道具有两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该出口连接至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并且所述入口分别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一风扇组件。
该通风系统还包括在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和所述一对第二风扇组件之间的连接管道,该连接管道具有两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该出口连接至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并且该入口分别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二风扇组件。
优选地,该室内侧供应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安装在该壳体沿对角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并且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外侧排出管道安装在与所述供应管道交叉的位置。
该室外侧供应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一侧;以及该室内侧供应管道的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另一侧,并且其另一端与室内连通。
该室外侧排出管道的一端与室外空间连通,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一侧;并且该室内侧排出管道的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另一侧,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风扇组件。
同时,优选设置有一对彼此近似平行的再生管道组件。所述再生管道组件的室外侧供应管道通过一具有两个出口和一个入口的连接管道而彼此连接。
所述出口连接至近似平行的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并且该入口连接至所述第二风扇组件。所述再生管道组件的室内侧排出管道与一具有两个出口和一个入口的连接管道连接。所述出口分别连接至近似平行的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并且该入口连接至所述第一风扇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一种通风系统,包括:一再生管道组件,其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流动通道、以及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流动通道;一在该壳体内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设置成使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彼此交叉;在该壳体的室外侧和室内侧的排出管道,该排出管道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在该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供应管道,该供应管道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以及风扇组件,该风扇组件分别与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和该室内侧排出管道连通,该风扇组件具有在一箱体内的风扇,用于通过一入口吸入空气。
需要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的一般描述和下述的详细描述均是举例和说明用的,用于给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提供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为理解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在此处并入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与文字描述部分一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便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
图3是适用于本发明的通风系统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例子显示于附图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件。
下面将参考所附的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风系统。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
参考图1,在壳体1内,存在有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其具有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通道、以及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通道,这些通道在该热交换器内彼此交叉。在这种情况下,穿过热交换器5的通道的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例如,从室内排出的高温空气回收的热量被传递到从室外供应至室内的低温空气,以便再生室内的热能。
在盒子状的壳体1的相对侧面,具有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导入室内的供应部10和用于将室内空气引导至室外的排出部20。
该供应部10包括在壳体1的室外侧的室外侧供应管道11、以及在壳体1的室内侧的室内侧供应管道13。该排出部20包括在该壳体1的室外侧的室外侧排出管道23和在壳体1的室内侧的室内侧排出管道21。为了与壳体1的交叉的供应通道和排出通道相一致,该供应管道11和13、以及该排出管道21和23设置在关于壳体1交叉的位置。
同时,在室外侧供应管道11的一端且在壳体1内,设置有供应风扇15,并且在室内侧排出管道21的一端设置有排出风扇25。
下面将描述热再生通风系统。
当需要给室内空气通风时,向排出风扇25供应电力,使得室内空气通过室内侧排出管道21、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以及室外侧排出管道23排出到室外。
与此同时,向供应风扇15供应电力,从而在室外新鲜空气通过室外侧供应管道11引入之后,室外空气通过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和室内侧供应管道13供应到室内。在这种情况下,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穿过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彼此进行热交换。
鉴于壳体1的气流构造,供应风扇15和排出风扇25为轴流式(axial)的,用于沿轴向吸入和排出空气。据此,热交换器5和管道10和20的高度较高,以适用于轴向风扇的高度。
此外,集成的通风系统具有相应于各种通风条件的较低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在流动通道阻力随着管道的长度而变化的情况下,就需要更换通风系统,以便确保理想的通风速度。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
参考图2,该通风系统包括一再生管道组件500、以及至少一个风扇组件100和200。该再生管道组件500包括壳体300、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10、排出管道410和420、供应管道310和320。特别是,再生管道组件500或风扇组件100和200是模块式装置,以便可选择地更换或改变此装置。
在盒子状的壳体300内,有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流动通道430、以及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流动通道330。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10安装在壳体300的内部,并具有使排出流动通道430和供应流动通道330交叉的流动通道。
图3是适用于本发明的通风系统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参考图3,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10包括第一流动通道58a、第二流动通道58b、以及隔离该第一流动通道58a和第二流动通道58b的平板58c。该第一流动通道58a设置成与第二流动通道58b交叉,以便该第一流动通道58a与供应流动通道连通,并且该第二流动通道58b与排出流动通道连通。
此外,为了增加穿过该流动通道的空气的热交换面积,弯曲成锯齿形的金属弯曲板58d分别安装在流动通道上。据此,提高了穿过流动通道以及板58c和58d的空气的热传递速度。
据此,穿过该第一流动通道58a的室外空气与穿过第二流动通道58b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可以从排至室外的室内空气回收一部分热能,并再生热能。
此外,由于在通过与排至室外的室内空气热交换对室外空气进行空气调节之后,供应至室内的室外空气才被引入室内,因此可以防止室内环境的突然改变。
同时,参考图2,排出管道410和420连接至壳体300,以便排出管道410和420与排出流动通道430连通,并且相对于于该壳体300被分隔成室外侧排出管道410和室内侧排出管道420。该供应管道310和320连接至壳体300,以便供应管道310和320与供应流动通道330连通,并且被分隔成该壳体300的室外侧供应管道310和室内侧供应管道320。
新鲜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侧供应管道310引入到壳体300和热交换器510之后,通过室内侧供应管道320供应到室内。被污染的室内空气在通过室内侧排出管道420引入到壳体300和热交换器510之后,通过室外侧排出管道410排出到室外。
同时,为了使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移动,安装风扇组件100和200,以与该排出流动通道430和供应流动通道330连通。更具体地,室内风扇组件200安装在室内侧排出管道420的一端,并且室外风扇组件100安装在室外侧供应管道310的一端。
该风扇组件100和200分别包括箱体101和201、以及风扇110和210。在风扇组件100和200的外部,每一个箱体101和201,在上表面的一侧均具有圆形的入口101a或201a,以吸入空气,并且在一侧具有与该管道连通的连接开口(未示出)。
在箱体101或201内,具有风扇110或210,用于将空气从该入口101a或201a吸入。优选地,风扇110或210是离心类型的,其沿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排出空气。也就是说,随着风扇110或210旋转,空气通过入口101a或201a引入,并通过所述连接开口被引向该管道。
由于离心风扇可以设计成具有低于轴流式的风扇大约1/2的高度H’,所以通风系统的高度H’总体上可以设计成较低,使得该通风系统甚至能够安装在相对较小空间的顶棚上。
同时,将参考附图2,详细描述管道的连接结构。
如图所示,优选:室内侧供应管道320和室外侧供应管道310被设置在壳体300沿对角线方向的相对位置。还优选的:室内侧排出管道420和室外侧排出管道410安装在与供应管道320和310交叉的位置。
室外侧供应管道310的一端连接至室外风扇组件100,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壳体300的一侧,并且,室内侧供应管道320的一端连接至壳体300的另一侧,且其另一端与室内连通。
该室外侧排出管道410的一端连接至与室外空间连通,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壳体300的一侧,并且,该室内侧排出管道420的一端连接至壳体300的另一侧,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室内风扇组件200。
据此,借助室外风扇组件100吸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侧供应管道310被引入到壳体300和热交换器510。与此相对,借助室内风扇组件200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侧排出管道420被引入到壳体300和热交换器510。
当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沿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10的流动通道彼此交叉时,该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彼此进行了热交换。然后,室内空气通过室外侧排出管道410排出到室外,并且室外空气通过室内侧供应管道320供应到室内。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模块化的再生管道组件500可以根据环境条件更换。如果由于来自长供应管道和排出管道的流动通道阻力引起了较大的压力损失,则通风系统可更换如下。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
参考图4,每一室内侧排出管道420和室外侧供应管道310具有一对并联连接的风扇组件100或200。为了连接所述一对风扇组件100或200,使用连接管道340或440,该连接管道340或440具有两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也就是说,室内侧排出管道420和一对室内风扇组件200通过内部连接管道440连接。该连接管道440的出口连接至室内侧排出管道420,并且其入口分别连接至所述一对风扇组件200。
此外,室外侧供应管道310和一对室外风扇组件100与外部连接管道340连接。在此例子中,该连接管道340的出口连接至室外侧供应管道310,并且其入口分别连接至所述一对风扇组件100。
随着空气被吸入并通过一对风扇组件100和200吹送,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可以很好地穿过该排出流动通道430和该供应流动通道330。
尽管举了一个例子,其中一对风扇组件并联连接至一个管道,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相反地,两个以上的风扇组件可以并联连接至一个管道上。
同时,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具有较大的温度差、需要较高的热交换速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下面的通风系统。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
参考图5,并联安装了一对再生管道组件500,用于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分流进入到两个再生管道组件500中,以便增加总体的热传递面积。
在并联地设置一对再生管道组件500的情况下,外部连接管道340和内部连接管道440分别连接至两个相邻的室外侧供应管道310的端部和两个相邻的排出管道420的端部。
每一连接管道340和440具有两个出口和一个入口。因此,相邻的室外侧供应管道310分别并联连接至外部连接管道340的出口,并且其入口连接室外风扇组件100。此外,一对相邻的室内侧排出管道420分别并联连接至内部连接管道440的出口,其入口连接至室内风扇组件200上。
为了更强烈地吹送空气,可以在所述连接管道的入口连接多个风扇组件。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通风系统。
一旦给室内风扇组件200供应电力,风扇210旋转而吸入的室内空气在内部连接管道440被分流,穿过室内侧排出管道420、一对壳体300、以及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10。然后,空气通过室外侧排出管道410被排出到室外。
与此同时,当电力供应给室外风扇组件100时,随风扇110旋转而吸入的室外空气在外部连接管道340处被分流,穿过室外侧供应管道310、一对壳体300、以及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10。然后,通过室内侧供应管道320将空气供应到室内。
因此,由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被分流,并穿过一对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10,因此增加了热传递面积。据此,提高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传递速度。此外,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热交换速度,可以并联设置多个再生管道组件500和风扇组件100和200。据此,可以在使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至较合适温度后,将室外空气供应到室内。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通风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用于吹送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离心类型的风扇组件允许降低通风系统的高度,使得可以将通风系统安装在较小的空间内,如顶棚。
第二,通风系统的模块化再生管道组件和风扇组件允许根据通风条件进行组件的各种组合。
第三,风扇组件设置成与再生管道组件分离,允许在需要增加空气供应的情况下,通过另外提供更多的风扇组件,更积极地应对通风条件。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讲,很明显,在不脱离本发明目的精神和主要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各种改型和变化。因此,只要在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包含所述的改型和变化。

Claims (15)

1.一种通风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再生管道组件,该再生管道组件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一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流动通道、以及一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流动通道;
一在该壳体内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被设置成使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彼此交叉;
分别位于该壳体的室外侧和室内侧的室外侧排出管道和室内侧排出管道,该室外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内侧排出管道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以及
分别位于该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室内侧供应管道和室外侧供应管道,该室内侧供应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以及
至少一个第一风扇组件和至少一个第二风扇组件,各风扇组件包括:
离心风扇,用于沿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排出空气;以及
一箱体,其内容置有该离心风扇且该箱体与该壳体分离,其中该箱体具有沿轴向方向的空气入口和沿与该轴向近似垂直的方向的空气出口;
其中,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箱体的空气出口连通于所述室内侧排出管道,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的箱体的空气出口连通于所述室外侧供应管道,而且各所述风扇组件的离心风扇的轴向与安装所述通风系统的面近似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所述风扇组件的箱体的空气入口形成在该箱体的底部或顶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分别设置在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的端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包括:
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流动通道;
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流动通道,该第二流动通道被设置成与该第一流动通道交叉;以及
至少一个隔离该第一流动通道和该第二流动通道的平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分别连接一对近似平行的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和一对近似平行的所述第二风扇组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通风系统还包括一在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所述一对第一风扇组件之间的连接管道,该连接管道具有两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该出口连接至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并且所述入口分别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一风扇组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通风系统还包括一在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和所述一对第二风扇组件之间的连接管道,该连接管道具有两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该出口连接至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并且该入口分别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二风扇组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室内侧供应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安装在该壳体沿对角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并且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外侧排出管道安装在与所述供应管道交叉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室外侧供应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一侧;以及
该室内侧供应管道的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另一侧,并且其另一端与室内连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该室外侧排出管道的一端与室外空间连通,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一侧;以及
该室内侧排出管道的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另一侧,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风扇组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设置有一对彼此近似平行的再生管道组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所述再生管道组件的室外侧供应管道通过一具有两个出口和一个入口的连接管道而彼此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所述出口连接至近似平行的所述室外侧供应管道,并且该入口连接至所述第二风扇组件。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所述再生管道组件的室内侧排出管道与一具有两个出口和一个入口的连接管道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风系统,其中所述出口分别连接至近似平行的所述室内侧排出管道,并且该入口连接至所述第一风扇组件。
CNB2005100093350A 2004-05-21 2005-02-18 通风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925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40036356 2004-05-21
KR1020040036356A KR100577205B1 (ko) 2004-05-21 2004-05-21 환기시스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9862A CN1699862A (zh) 2005-11-23
CN100359253C true CN100359253C (zh) 2008-01-02

Family

ID=35373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933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9253C (zh) 2004-05-21 2005-02-18 通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57550A1 (zh)
KR (1) KR100577205B1 (zh)
CN (1) CN10035925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800664D0 (en) * 2008-01-15 2008-02-20 Titon Hardware Housings for ventilation systems
US9052132B1 (en) * 2008-01-18 2015-06-09 Technologies Holdings Corp. Dehumidifier
FR2939873B1 (fr) * 2008-12-15 2012-08-24 Pierre Vironneau Installation pour renouveler l'air d'une piece a partir d'un echangeur thermique double flux dispose a l'interieur
DE102011011181A1 (de) * 2011-02-14 2012-08-16 Menerga Gmbh Wärmeübertrager
CN102213484A (zh) * 2011-05-30 2011-10-12 通力盛达能源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空气换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空气换热空调一体机装置
CN103717288B (zh) 2011-07-18 2016-08-17 开利公司 具有单个流动转向致动器的再生洗涤器系统
DK177457B1 (en) * 2011-11-24 2013-06-17 Airmaster As An element based ventilation unit with energy recovery
CN103635065B (zh) * 2012-08-24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系统及电子设备
DE102014106824A1 (de) * 2014-05-14 2015-11-19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ingetragener Verein Kompaktes Lüftungsgerät mit einzeln ansteuerbaren Luftfördereinheiten
CN105338793A (zh) * 2015-11-17 2016-02-17 深圳市易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节能散热方法
WO2019106824A1 (ja) * 2017-12-01 2019-06-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6987681B2 (ja) * 2018-03-16 2022-01-05 株式会社東芝 全熱交換素子及び全熱交換器
JP2020197317A (ja) * 2019-05-31 2020-1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KR102396619B1 (ko) * 2020-11-13 2022-05-10 박경훈 공기조화시스템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8133A (zh) * 1999-06-29 2001-03-21 郭英 健康空调机
CN2446440Y (zh) * 2000-09-22 2001-09-05 于永国 双向通道热交换式通风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8133A (zh) * 1999-06-29 2001-03-21 郭英 健康空调机
CN2446440Y (zh) * 2000-09-22 2001-09-05 于永国 双向通道热交换式通风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111158A (ko) 2005-11-24
KR100577205B1 (ko) 2006-05-10
US20050257550A1 (en) 2005-11-24
CN1699862A (zh) 2005-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9253C (zh) 通风系统
CN1818491B (zh) 通风系统
CN201319718Y (zh) 机柜的散热节能管装置
CN207751074U (zh) 环窗框式室内空调机
CN105352046A (zh) 空调器
CN210373763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076301A (zh) 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0417867C (zh) 空调装置
CN213577767U (zh) 用于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射流装置及柜式空调室内机
KR100506405B1 (ko) 이중 덕트에 의한 열회수 방식을 이용한 환기 장치
CN205156154U (zh) 空调器
CN205191745U (zh) 空调器
JP4807266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1400053U (zh) 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7979020U (zh) 立式空调器
KR100732702B1 (ko) 냉기 분배 시스템
CN20989353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680712U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机组及轨道车辆
CN216620040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7685385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295964U (zh) 空气处理系统
CN218295995U (zh) 新风处理系统
CN220186958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JP2532033B2 (ja) 還気ユニット分離型空気調和機
CN212227231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