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0801C - 照相机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10801C
CN100410801C CNB2003101138260A CN200310113826A CN100410801C CN 100410801 C CN100410801 C CN 100410801C CN B2003101138260 A CNB2003101138260 A CN B2003101138260A CN 200310113826 A CN200310113826 A CN 200310113826A CN 100410801 C CN100410801 C CN 10041080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mentioned
action
camera
imaging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138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95504A (zh
Inventor
广畑道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95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5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080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080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0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 G03B13/12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to compensate for change of camera lens or size of pi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2213/02Viewfind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照相机包括一协同装置,其与成象光学系统的运动协同地操纵取景器。在成象光学系统运动之后,协同装置沿着与第一次提到的运动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中断取景器相对于成象光学系统的运动的协同动作。

Description

照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设备如照相机等,更具体来说,涉及具有一成象光学系统和一取景器的光学设备,成象光学系统可用于进行放大率改变动作和调焦动作,取景器用于在按照成象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改变状态而改变的放大率下显示图象。
背景技术
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与照相光学系统分设的透镜-快门型照相机领域中,装备变焦透镜筒最近变得流行起来。以这种方式布置的照相机一般称为变焦照相机。每架这种变焦照相机可配合照相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改变动作使取景器光学系统改变其放大率。
一般来说,透镜-快门型照相机的设计目标是尺寸小、重量轻、制造成本低。为实现这种设计目标,例如,已有又提出下述设计方案。
(a)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平5-173223号
-取景器光学系统由一杠杆移动,该杠杆跟随照相光学系统的透镜筒的放大率改变动作移动。
(b)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平2-24613号。
聚焦和变焦动作都使用同一电机。
(c)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昭64-84233号。
聚焦和变焦动作都通过一螺旋杆使用同一电机。
(d)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昭61-259237号。
在凸轮板上形成Z字形单凸轮槽,多条聚焦凸轮槽和多条以不同方向延伸的变焦凸轮槽的一端与另一端相连接。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同一凸轮板被用于由一照相光学系统交替进行的聚焦和变焦动作。
(e)一种已投入市场的照相机,其中,取景器光学系统配合一照相光学系统,通过一凸轮移动,该照相光学系统按照一个与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昭61-259237号中公开的上述凸轮板相似的凸轮板交替进行聚焦和变焦动作。凸轮的动作使取景器光学系统在照相光学系统进行聚焦动作时静止,并使取景器光学系统在照相光学系纬进行其放大率改变动作时与照相光学系统配合进行其放大率改变动作。
在上述(e)项中提到的照相机的情形中,照相光学系统的凸轮随动件,例如,当照相光学系统从望远照相端位置向广角端位置移动时,交替地在凸轮的放大率改变区域和调焦区域中移动。因此,在取景器中取得的图象尺寸在凸轮的放大率改变区域中连续地变化,但在凸轮的调焦区域中并不改变。因此,在取景器中的图象放大率是间断变化的。这种间断变化引起的问题是使观看取景器的照相机操作者产生不自然的、不愉快的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光学设备,它具有一个配合成象光学系统的移动操纵取景器的协同装置,在成象光学系统运动之后,协同装置在与第一次提到的运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中断取景器配合成象光学系统的协同动作,因此,不会使向取景器中观看的操作者对成象光学系统的动作产生不自然的、不愉快的印象。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对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会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上述的和其它的方面和特征。
图1是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设备的机械结构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用于说明与光学设备的成象光学系统(照相光学系统)互锁的杠杆5的销5b和图1所示第二杠杆7中所设置的槽7a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图2中,部分(a)表示成象光学系统的位置移向广角位置的情形,部分(b)表示成象光学系统的位置移向中间位置的情形,部分(c)表示成象光学系统的位置移向望远照相位置的情形。
图3是局部地表示图1所示光学系统中的电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微计算机100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5是部分地表示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设备的机械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阅附图详述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虽然将要描述的按照这些实施例的光学设备是变焦照相机,但是可使用本发明的光学设备并不局限于变焦照相机。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现参阅图1,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用于固定照相机的照相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组,只可以在光轴的方向上移动。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用于固定照相机的照相光学系统的第二透镜组,只可以在光轴的方向上移动。透镜筒4用来整体地与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一起移动。凸轮板1具有在其上形成的凸轮槽1A和1B,被图中未示的机构沿箭头“f”或“g”的方向移动。随动销2a固定在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上,插入凸轮槽1B中,可相对于凸轮槽1A滑动。互锁销4a设置得从透镜筒4伸出,接合协同装置的第一杠杆5,上述协同装置下文将详述。第一杠杆5在其一端上设有一个孔5a。因而第一杠杆5设置得可在孔5a处在一固定销6上被转动,固定销6从照相机的一个(未画出的)构件上伸出。第二杠杆7在其上形成的孔7b处在同一销6上可被转动。一个夹紧弹簧件8用于轻轻夹紧第二杠杆7的上、下表面,向第二杠杆7施加一个制动力,以便抑制任何不必要的运动。一个放大率改变透镜固定架9用于固定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改变透镜。随动销9a设置得从放大率改变透镜固定架9伸出,并插入一个设置在第二杠杆7中的第三凸轮槽7c中。一弹簧10用于将第一杠杆5的前端推靠透镜筒4的销4a。取景器光学系统除放大率改变透镜固定架9之外还包括一个物镜11,一个倒象棱镜12和一个目镜13。设在凸轮板1中的凸轮槽1A用于使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在光轴方向上定位,并且如图1所示是一条直槽,与凸轮板1的运动方向(垂直于照相机光轴的方向)成一定角度。另一方面,设在凸轮板1中的凸轮槽1B用于使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在光轴的方向上定位,并且如图1所示呈Z字形,交替地由每条在第一方向(平行于凸轮槽1A的方向)延伸的短直槽部分1b和每条在第二方向(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延伸的短直槽部分1c接续构成。直槽部分1b用作聚焦控制凸轮,使照相光学系统作聚焦调节。直槽部分1c用作变焦控制凸轮,使照相光学系统进行放大率改变动作。
另外,每个直槽部分1b一端的位置1d相应于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的随动销2a在每个直槽部分1b中的一个调焦备用位置(调焦动作起始位置)。
在上述布置中,当凸轮板1在箭头f的方向上移动,而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的随动销2a位于一个直槽部分1b中时,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和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在光轴方向上向前被拉动相同的量。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动作称为全组拉出聚焦动作。
另一方面,当凸轮板1在箭头f的方向上移动,而随动销2a位于一个直槽部分1c中时,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不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只有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在光轴方向上作位置变化。因此,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从而引起照相光学系统的变焦效果。
第一杠杆5和第二杠杆7共同构成协同装置,使取景器光学系统配合照相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改变动作进行放大率改变动作。协同装置也设有一个分解装置,其用于使第一杠杆5和第二杠杆7不再相互协同动作。
在该实施例的情形中,分解装置包括一个从第一杠杆5伸出的销5b和一个在第二杠杆7中形成的一条矩形槽(或矩形凹槽)7a。槽7a的主要侧边的长度的确定可引起在第一杠杆5和第二杠杆7之间的跟随运动。
图2用于说明当照相光学系统进行其放大率改变动作和其调焦动作时得到的第一杠杆5的销5b和第二杠杆7的矩形槽7a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该实施例的情形中,照相光学系统的调焦动作总是通过使照相光学系统的位置在下述方向上移动而进行的,即,在该方向上使照相光学系统从与所需放大率相应的调焦备用位置向内(即如图2所示向下)被拉动。
在图2的左侧的部分(a),粗箭头指示照相光学系统的聚焦动作,细箭头指示在使照相光学系统向着较短的焦距位置(向着广角位置)移动以便改变照相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时发生的销5b的运动。
在使照相光学系统向着广角位置移动,从而改变照相光学系统的放大率位置时,图1所示的凸轮板1沿箭头“g”的方向,即,沿着使照相光学系统向内拉动的方向移动。然后,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当随动销2a位于由凸轮槽1b限定的一部分中时沿光轴向后移动,但是当随动销2a位于由凸轮槽1c限定的,与光轴成直角的一部分中时并不移动。
同时,由于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的随动销3a插入凸轮槽1A中,因而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总是在透镜拉入的方向,即,向后(向图1的右方)移动。与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为整体的透镜筒4也在透镜拉入的方向上移动。因此,透镜筒4的销4a和第一杠杆5的销5b也连续向后移动。
如图2的部分(a)所示,当照相光学系统开始进行其放大率改变动作而向广角位置移动时,第一杠杆5的销5b从槽7a的前端位置移向槽7a的后端位置。在一个很短的期间直至销5b开始低靠在槽7a的后端缘上时,第二杠杆7都不由第一杠杆5的销5b驱动。在这个很短的期间内,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改变透镜固定架9并不移动,因而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中并不引起放大率改变动作。
当销5b抵靠在槽7a的后端缘上之后,销5b继续向后推动槽7a的后端缘直至销5b到达一个相应于广角位置的位置。然后,第二杠杆7在孔7b处逆时针(图1)转动相应于在这样一个期间中推动量的角量。因此,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改变透镜固定架9在光轴方向上被移动,使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按照照相光学系统的放大率发生的变化连续向着广角侧变化。其后,当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的随动销2a趋向凸轮槽1B的广角位置,然后进一步移动了调焦量以接近凸轮槽1B的端部位置时,凸轮板1移动方向逆转,使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和透镜筒4向着望远照相侧拉出。此时,由于夹紧弹簧件8作用于第二杠杆7上的轻微制动力使第二杠杆7保持不动,因而第一杠杆5的销5b从矩形槽7a的后端缘移开并趋近槽7a的前端缘。当销5b接近槽7a的前端缘时,随动销2a到达凸轮板1的直槽部分1b的调焦备用位置1d。同时,凸轮板1停止移动,将放大率设定在广角位置的动作结束。
上述放大率设定动作后,当在广角位置上进行聚焦动作时,凸轮板1再次在图2所示粗箭头方向上开始移动。但是,此时第一杠杆5的销5b,由于其只在槽7a的内部范围内向后移动,因而并不推动第二杠杆7的槽7a的后端缘。因此,第二杠杆7不转动,而是第一杠杆5被转动。因此,在照相光学系统的聚焦动作过程中,并不发生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改变动作。
图2的另一部分(b)表示移动照相光学系统的位置以便将其放大率位置变成中等焦距位置(1)和(2)时发生的第一杠杆5的销5b的运动。
当将照相光学系统的位置从广角位置移向一个中间位置(中等焦距位置)时,第一杠杆5的销5b如细箭头所示推动第二杠杆7的矩形槽7a的前端缘,使第二杠杆7转动,从而连续地改变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图象放大率。然后,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的随动销2a移向凸轮板1的直槽部分1b的调焦备用位置1d,并在那里停止。
其后,在该中间位置进行聚焦动作时,第一杠杆5的销5b,按照与前述在广角位置聚焦的情形相同的方式,只在槽7a的内部范围内向后移动,因此,第二杠杆7并不移动。因此,在此期间并不发生取景器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改变动作。
在将照相光学系统的焦距位置从望远照相侧移向一中间位置时,第一杠杆5的销5b推动第二杠杆7的槽7a的后端缘,使第二杠杆7转动,从而使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图象放大率连续变化,上述方式与移向广角位置相同。其后,销5b向后向望远照相侧移动了调焦量,从而到达中间位置的调焦备用位置。与上述情形一样,当销5b的移动方向逆转时,夹紧弹簧件8作用在第二杠杆7上的轻微制动力防止第二杠杆7跟随第一杠杆5b的向前运动。其后,虽然按照与前述情形相同的方式进行聚焦动作,但是,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位置保持不变。
图2右侧的部分(c)表示在照相光学系统的位置移向望远照相(长焦距)位置时发生的销5b的运动。
在照相光学系统移向望远照相位置时,照相光这系统总是从广角侧移开。因此,在这种情形中,第一杠杆5的销5b向前移动,同时从图示位置推动第二杠杆7的槽7a的前端缘,从而使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图象放大率连续地变化。当照相光学系统趋向望远照相位置时,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的随动销2a趋向凸轮板1的直槽部分1b的调焦备用位置1d并在那里停下来。其后,在望远照相位置进行聚焦动作时,与前述情形一样,第一杠杆5的销5b只在第二杠杆7的槽7a的内部范围中移动,因而第二杠杆7并不移动,因此,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位置保持不变。
按照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布置,当使照相光学系统进行其放大率改变动作时,取景器光学系统连续进行图象放大率改变动作。但是,当使照相光学系统进行聚焦(调焦)动作,取景器光学系统并不工作(静止),因而在聚焦过程中不会使操作者产生任何不自然、不愉快的印象。
虽然在上述描述中是向内拉动透镜筒进行聚焦动作,但是当然也可以外拉透镜筒来进行聚焦动作。在这种情形中,上述所有动作的方向都须逆转。
图3的框图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照相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布置。
如图3所示,微计算机100用作控制照相机的装置。电机(M)101用于驱动凸轮板1。电机驱动电路102用于驱动电机101。测距电路103以公知方式设置,包括测距传感器等。一个位置检测器104用于检测凸轮板1的移动位置。在照相机上设有一种公知的变焦开关105。一个放松开关106以公知的方式设置,当操纵快门松开件时它被接通。一个照相电路107以公知的方式设置,包括用于照相的测光传感器、快门等。
图4的流程图表示由微计算机100进行的控制操作。下面参阅图3和4描述照相机的功能和控制动作。
在步骤S1,进行检查以便发现变焦开关105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2。如果不是,则重复步骤S1。
在步骤S2,进行检查以便发现变焦开关是否板向望远照相侧。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3。如果不是,即,如果变焦开关105被板向广角侧,则开始进行步骤S18。
在步骤S3,检查位置检测器104以便发现凸轮板1是否已经位于望远照相位置的调焦备用位置1d。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9。如果不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4。
在步骤S4,使电机驱动电路102驱动电机101作正向转动(以箭头f方向移动凸轮板1)。电机101的正向转动使照相光学系统向外拉动。
在步骤S5,进行检查以便发现变焦开关105是否已经关断。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6。如果不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7。
在步骤S6,检查位置检测器104以便发现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的随动销2a是否已经在凸轮板1的凸轮槽部分1b中到达调焦备用位置1d。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8。
在步骤S7,通过位置检测器104进行检查以便发现凸轮板1是否已经到达望远照相位置的调焦备用位置1d。如果是,则进行步骤S8。如果不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5。
在步骤S8,使电机101的转动停止。然后开始进行步骤S9。
在步骤S9,进行检查以便发现放松开关106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10。
在步骤S10,使测距电路103进行测距动作。
在步骤S11,使电机驱动电路102反转电机101。电机101的反转使凸轮板1沿箭头“g”的方向,即,沿着向内拉动照相光学系统的方向移动。
在步骤S12,检查位置检测器104的输出以便发现凸轮板1是否已经到达相应于测距电路103输出的位置。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13。
在步骤S13,使电机101停转。然后开始进行步骤S14。
在步骤S14,使照相电路107进行照相动作。在完成照相动作时,开始进行步骤S15。
在步骤S15,通过电机驱动电路102,使电机101正转,从而使凸轮板1沿箭头“f”的方向回移。
在步骤S16,通过位置检测器104进行检查以便发现凸轮板1是否已经在步骤11引起的运动之前到达调焦备用位置1d。然后开始进行步骤S17。
在步骤S17,使电机101停转,使操作流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18,通过位置检测器104进行检查以便发现凸轮板1是否已经位于广角位置的调焦备用位置1d。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9。如果不是,开始进行步骤S19。
在步骤S19,通过电机驱动电路102使电机101反转(使凸轮板1沿图1所示箭头“g”的方向移动)。电机101的反转使照相光学系统沿向内拉动的方向移动。
在步骤S20,进行检查以便发现变焦形关105是否处于关断状态。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21。如果不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22。
在步骤S21,检查位置检测器104的输出以便发现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的随动销2a在其到达凸轮板1的凸轮槽部分1b的调焦备用位置后是否已经移动了相应于调焦量的距离。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23。
在步骤S22,通过位置检测器104进行检查以便发现凸轮板1在其到达广角位置的调焦备用位置后是否已经移动了相应于调焦量的距离。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23。如果不是,则返回步骤S20。
在步骤S23,通过电机101的正转使凸轮板1沿箭头“g”的方向(沿使照相光学系统向外拉动的方向)移动。
在步骤S24,检查位置检测器104的输出以便发现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的随动销2a是否已经到达凸轮板1的凸轮槽部分1b的调焦备用位置1d。如果是,则开始进行步骤S25。
在步骤S25,使电机101停转,并开始进行步骤S9。
其后,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进行从步骤S9至步骤S17的步骤。
按照上述操作,使第一杠杆5的销5b如图2所示那样运动。
图5表示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布置。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域在于,一齿轮机构被用来替代杠杆作为协同装置,以便使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相互协同动作。下面对第二实施例的描述只涉及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布置。
现参阅图5,与光轴平行的齿条24a固定在与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整体移动的透镜筒24上。一个与齿轮24a啮合的齿轮25由照相机的一个构件(未画出)支承,只可在一个固定位置上转动。销25a从齿轮25一侧靠近周缘的部分伸出,与齿轮轴平行。销25a插入另一齿轮26上形成的弧形槽26a中,齿轮26靠近齿轮25且与其共轴布置。槽26a的周向长度是预定的长度,象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杠杆7的的矩形槽7a的主要侧边的长度一样,在该预定长度上,照相光学系统的轴向运动绝不会传至取景器。
与齿轮26啮合的齿轮27与斜齿轮29固定在同一根轴30上,斜齿轮29是变向机构28的两个斜齿轮之一。另一斜齿轮31与主动齿轮33固定在同一根轴32上,主动齿轮33用于驱动凸轮板34。主动齿轮33与在凸轮板34上形成的齿条34b啮合。凸轮板34设置得按照主动齿轮33的转动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凸轮板34设有一条凸轮槽34a,以便控制取景器的放大率改变透镜固定架9的位置。放大率改变透镜固定架9的随动销9a插入凸轮槽34a,以便可相对于凸轮槽34a移动。板簧状的摩擦件35布置得与凸轮板34压力接触,使凸轮板34只当其被驱动齿轮33驱动时才能够转动。
在第二实施例中,协同装置的使照相光这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相互协同的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更具体来说,当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和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被移动以便沿凸轮槽1A和凸轮槽1B聚焦时,齿轮25的转动不传至齿轮26。另外,当第一透镜组固定管2和第二透镜组固定管3被移动以便例如移至广角位置时,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动作如参阅图2所述的那样,在取景器上显示连续变化的图象。
另外,具有由销25a和槽26a共同限定的功能的协同装置当然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构件单独地形成。
如上所述,按照上述各实施例的布置,所提供的光学设备不会给向取景器中现有的操作者带来不自然或不愉快的感觉。
另外,按照上述各实施例的布置,当成象光学系统按照至一物体的距离进行调焦动作时,取景器不进行改变放大率的工作,而当成象光学系统的调焦动作,在其放大率改变动作过程中进行时,取景器进行改变放大率的工作,因此,这样设置的光学设备不会给向取景器中观察的操作者带来不自然或不愉快的印象。
另外,按照上述各实施例的布置,当成象光学系统按照至一物体的距离进行调焦动作时,取景器不进行改变放大率的工作,而当成象光学系统在其改变放大率的动作过程中进行调焦动作时,取景器按照成象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改变动作和调焦动作连续地进行改变放大率的工作,因此,这样设置的光学设备不会给向取景器中观看的操作者带来不自然或不愉快的印象。
另外,按照上述各实施例的布置,在光学设备中具有交替设置的放大率改变导向区和调焦导向区,其用于沿放大率改变导向区和调焦导向区引导成象光学组件,从而使成象光学组件进行放大率改变动作和调焦动作,当成象光学组件沿调焦导向区被导向以便按照至一物体的距离进行调焦动作时,取景器不进行改变放大率的工作,而当成象光学组件沿调焦导向区被引导以便进行放大率改变动作时,取景器进行改变放大率的工作,因此,光学系统不会给向取景器中观看的操作者带来不自然或不愉快的印象。
另外,按照上述各实施例的布置,光学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在附图中的示意图或框图中表示的各零件是照相机领域中公知的,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对于实施本发明的工作或最佳方式并不十分关键。
虽然上面结合推荐实施例详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显然并不局限于公开的实施例。恰恰相反,本发明意图覆盖在权利要求书中所包括的各种变型和等同布置。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作最广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上述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例如,虽然按照上述各实施例,调焦动作总是从调焦备用位置开始,但是,也可以对这种布置加以变化,使调焦动作在中间位置而不是在调焦备用位置开始。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借助凸轮装置进行放大率改变动作和调焦动作的方式。本发明显然也适用于上述动作是由除凸轮装置以外的某些适当装置进行的任何情形。
本发明适用于每个实施例所述的全部或部分布置构成的一个设备或与其它设备相结合的情况或作为一设备的一个构件的情况。
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照相机,例如单透镜反射照相机、透镜-快门型照相机、摄象机等,除照相机外的光学设备、采用照相机、光学设备的装置,以及构成上述设备和装置的构件等。
在每个上述实施例中,取景器与照相光学系统的运动协同进行的动作是连续的放大率改变动作。但是,本发明的布置也适用于各种动作如以分级方式改变放大率(而不是连续改变放大率的方式)的动作、改变视界的动作等。
另外,所公开的各实施例的软件和硬件装置可以根据需要互换。
本发明实施时可以根据需要结合上述各实施例或其技术构成。

Claims (11)

1. 一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协同装置、保持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协同装置使取景器与成像光学系统的移动相关联地动作,同时,具有一部分,该部分相对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的上述移动后的向与该移动不同的方向的移动,中断上述取景器的协同动作;所述保持装置保持该取景器,使上述取景器在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协同动作中断期间不动作;所述驱动装置在使上述取景器协同动作地使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向第一方向移动后,使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向第二方向移动、中断与上述取景器的协同动作,同时,进行与对象物的距离相对应的焦距调节动作,同时,使上述取景器协同动作地使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向上述第二方向移动后,使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中断与上述取景器的协同动作,进一步使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在中断与上述取景器的协同动作的状态下向上述第二方向移动,使其进行与对象物的距离相对应的焦距调节动作。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装置为了使上述取景器不移动而施加摩擦。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是照相光学系统。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照相机具有上述成像光学系统。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当在进行与上述取景器的协同动作的状态下移动时,进行放大率改变动作。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当在进行与上述取景器的协同动作的状态下移动时,进行焦距调节动作及放大率改变动作。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在以进行与上述取景器的协同动作的状态移动的过程中,依次进行第一放大率改变动作、焦距调节动作及第二放大率改变动作。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照相机具有上述取景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取景器在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协同动作时,进行放大率改变。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取景器在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协同动作时,连续地进行放大率改变。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在中断与上述取景器的协同动作的方向上移动预定区间后,上述协同装置进一步通过上述成像光学系统在同方向上移动,从而使上述取景器与上述成像光学系统的移动协同动作。
CNB2003101138260A 1996-01-08 1997-01-07 照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080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0496 1996-01-08
JP000904/1996 1996-01-08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02102A Division CN1133089C (zh) 1996-01-08 1997-01-07 光学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5504A CN1495504A (zh) 2004-05-12
CN100410801C true CN100410801C (zh) 2008-08-13

Family

ID=114866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1382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0801C (zh) 1996-01-08 1997-01-07 照相机
CN971021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3089C (zh) 1996-01-08 1997-01-07 光学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021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3089C (zh) 1996-01-08 1997-01-07 光学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5864719A (zh)
EP (1) EP0783129B1 (zh)
KR (1) KR100260245B1 (zh)
CN (2) CN100410801C (zh)
DE (1) DE69731781T2 (zh)
TW (1) TW3362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6082A (ja) * 1998-08-21 2000-03-03 Minolta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
KR100296791B1 (ko) * 1998-08-26 2001-08-07 방경숙 음식물쓰레기를 사료화 하는 방법
JP2002182273A (ja) 2000-12-11 2002-06-26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装置
AUPS158302A0 (en) * 2002-04-09 2002-05-16 Scan Optics Pty Ltd Improved fundus camera
US20040056970A1 (en) * 2002-09-23 2004-03-25 Lothar Westerweck Image capture device
US6879446B1 (en) * 2003-11-07 2005-04-12 Concord Camera Corp. Viewfinder mechanism
US7356252B2 (en) * 2005-11-19 2008-04-08 Foxlink Image Technology Co., Ltd. Auto-focusing zoom lens mechanism
JP5590903B2 (ja) * 2010-02-05 2014-09-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1227A (en) * 1990-06-13 1992-05-0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oom camera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3873A (en) * 1985-05-14 1993-06-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ification change-over device for a camera
JPS61259237A (ja) 1985-05-14 1986-11-17 Canon Inc カメラの撮影レンズ移動装置
JPS6484233A (en) 1987-09-28 1989-03-29 Canon Kk Optical system moving device for camera or the like
JPH0224613A (ja) 1988-07-13 1990-01-26 Canon Inc Afズーム機構を備えたカメラ
US5036346A (en) * 1989-01-17 1991-07-30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Zooming apparatus for a viewfinder optical system
DE69232100T2 (de) * 1991-07-08 2002-03-21 Chinon Ind Inc Kamera und Suchereinheit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1227A (en) * 1990-06-13 1992-05-0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oom camer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783129A3 (en) 1997-07-16
CN1495504A (zh) 2004-05-12
TW336287B (en) 1998-07-11
US5864719A (en) 1999-01-26
CN1133089C (zh) 2003-12-31
DE69731781D1 (de) 2005-01-05
KR970059814A (ko) 1997-08-12
KR100260245B1 (ko) 2000-07-01
EP0783129B1 (en) 2004-12-01
DE69731781T2 (de) 2005-12-01
CN1178912A (zh) 1998-04-15
EP0783129A2 (en) 1997-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0801C (zh) 照相机
US6670989B2 (en) Optical system driving control device and camera using the same
JPH056163B2 (zh)
US6483994B2 (en) Lens device
JPH04317015A (ja) ズームカメラ
JP2607006Y2 (ja) カメラのズームファインダ装置
JP3151561B2 (ja) レンズバリヤを備えたカメラ用の撮影レンズ鏡胴装置
JPH0659849U (ja) カメラの撮影画面および視野枠サイズの切換連動機構
US20020071669A1 (en) Interconnection device of zoom camera
JP2000321478A (ja) 光学機器
JP2001242368A (ja) レンズ装置
JP462801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におけるaf制御装置
JP255606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2984613B2 (ja) 光学装置
JPH05173223A (ja)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ーを有するズームレンズ組込みカメラ
JP2001033685A (ja) トリミング撮影可能なカメラ
JP2521857Y2 (ja) ズーム式ファインダ
JPH0762752B2 (ja) ズ−ムレンズカメラ
JP455560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におけるaf制御装置
JPH09211554A (ja) カメラ
JP3820082B2 (ja) レンズ連動機構
JPH07119871B2 (ja) オ−トフオ−カス式一眼レフカメラにおける焦点調整装置
JPS6410051B2 (zh)
JP2001343688A (ja) ズームストロボ装置
JPH10232429A (ja) ファインダーレンズ光学系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