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7147C - 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 - Google Patents

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7147C
CN100357147C CNB2003801005036A CN200380100503A CN100357147C CN 100357147 C CN100357147 C CN 100357147C CN B2003801005036 A CNB2003801005036 A CN B2003801005036A CN 200380100503 A CN200380100503 A CN 200380100503A CN 100357147 C CN100357147 C CN 10035714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ement portion
mentioned
frame
shank
central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801005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2053A (zh
Inventor
浦濑广平
石川裕直
泽井佐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2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20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714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714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0Bogies;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18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for building site vehicles or multi-purpose trac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 Machines For Laying And Maintaining Railways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Butt Welding And Welding Of Specific Article (AREA)

Abstract

左前腿部(31)利用锻造方法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侧框架侧接合部(31B)、中间筒部(31C)一体成形。这种情况下,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侧框架侧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形成长方形状的开口端。因此,能够降低转向架框架(11)的制造成本,同时,能够确保形成于各接合端(31A1)、(31B1)的周围的焊道的长度变长;能够提高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与中心框架(12)的接合强度以及侧框架侧接合部(31B)与侧框架(22)的接合强度。

Description

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比如液压挖掘机、液压起重机等下部运行体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
背景技术
液压挖掘机等建筑机器一般具备履带式的下部运行体,通过驱动左、右的履带,能够稳定地在山岳地、泥泞地等不平整地带行走。
并且,采用这种原有技术的履带式下部运行体具备:安装有上部转动体的中心框架;位于中心框架左侧、向前后方向伸展的左侧侧框架;位于中心框架右侧、向前后方向伸展的右侧侧框架;由将左、右侧框架和中心框架之间连结起来的前后腿部构成的转向架框架(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9-142337号公报)。
在这里,在中心框架上设有圆筒,在中心框架和左、右侧框架之间,由以圆筒为中心伸展成大致X形的左前腿部、右前腿部、左后腿部、右后腿部构成的总计4根腿部连结。这种情况下,左前腿部成为从中心框架向左侧框架伸展并在上下方向面对面的上板和下板、通过焊接接合在这些上板和下板上并在前后方向面对面的前侧板和后侧板所围成的箱体结构。而且,右前腿部、左后腿部、右后腿部也与左前腿部一样,成为由上板、下板、前侧板、后侧板围成的箱体结构。
然而,在采用原有技术的转向架框架上,4根腿部是由各自不同的构件组成的上板、下板、前侧板、后侧板所构成的。因此,在形成腿部时,需要进行使上板、下板、前侧板、后侧板符合腿部的形状的切断钢板的切断作业,以及把前侧板和后侧板焊接在上板和下板上的焊接作业。从而出现了因为要在4根腿部上分别进行这种切断作业和焊接作业而使转向架框架的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当把一体设置于中心框架上的4根腿部焊接在中心框架上时,作为这之前的作业,需要通过切断腿部的前端一侧,在该腿部的前端一侧,形成无缝隙地对接侧框架的接合面的接合部。
但是,当通过切断作业在腿部的前端一侧形成接合部时,由于加工误差等,很容易在腿部的接合部和侧框架的对接部产生缝隙,存在腿部和侧框架之间的接合强度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原有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同时能够提高腿部与侧框架等接合部分的强度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被应用于由安装有上部转动体的中心框架、位于该中心框架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左右侧框架;连结该左右侧框架和中心框架之间的前后腿部构成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
并且,本发明采用的结构特征在于:腿部是由通过焊接接合在中心框架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通过焊接接合在侧框架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位于中心框架侧接合部和侧框架接合部之间的中间筒部所构成;中心框架侧接合部和侧框架侧接合部之中至少一方的接合部是由从中间筒部向接合端逐渐扩径的筒体组成的扩径筒体所构成;而且,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长方形状。
通过这种结构,使构成腿部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和侧框架侧接合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接合部形成扩径的筒体,而且,能够使这个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长方形状。因此,能够确保形成于该接合部周围的焊道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其接合强度。
本发明在于:扩径筒体设置于中心框架侧接合部,该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为长方形状。通过这种结构,能确保形成于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周围的焊道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腿部和中心框架之间的接合强度。
本发明在于:扩径筒体设置于侧框架侧接合部,该侧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长方形状。通过这种结构,能够确保形成于侧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周围的焊道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腿部和侧框架之间的接合强度。
本发明在于:扩径筒体设置于中心框架侧接合部和侧框架侧接合部两方,各接合部的接合端各自大致形成长方形状。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确保形成于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周围、以及侧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周围的焊道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腿部和中心框架之间的接合强度、以及腿部和侧框架之间的接合强度。
本发明在于:腿部是利用锻造方法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侧框架侧接合部、中间筒部一体形成单独的筒体。
通过这种结构,即使是利用锻造方法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侧框架侧接合部、由中间筒部组成的腿部一体成形时,中心框架侧接合部和侧框架侧接合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接合部的接合端也能够大致形成长方形状。因此,能够确保形成于该接合端周围的焊道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其接合强度。而且,由于能够利用锻造方法使腿部一体成形,所以能降低转向架框架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在于:腿部是通过接合构成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构成侧框架侧接合部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构成中间筒部的中间筒部构件这3个构件,形成一体筒体。
通过这种结构,即使是使用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中间筒部构件这3个构件来形成腿部时,也能够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之中至少一方的接合部构件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长方形状。因此,能够确保形成于该接合端周围的焊道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其接合强度。
本发明在于:腿部是通过接合构成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构成侧框架侧接合部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这2个构件,来形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成为中间筒部的一体筒体。
通过这种结构,即使是使用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这2个构件形成腿部时,也能够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之中的至少一方的接合构件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长方形状,从而能够确保形成于该接合端周围的焊道的长度变长。
本发明在于,中心框架具备:设有用于安装支撑上部转动体的转动轮的圆筒的上板;与该上板在上下方向上面对面的下板;夹住圆筒接合在上板和下板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侧板,该各侧板是由与侧框架平行向前后方向伸展、前腿部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被接合的前腿部接合面;从该前腿部接合朝向后方向离开侧框架方向弯曲、后腿部中心框架侧接合部被接合的后腿部接合面所构成。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使构成中心框架的左右的侧板的后腿部接合面从前腿部接合面朝向后方向离开侧框架的方向弯曲,所以,能够使该后腿部接合面在圆筒的附近位置上与上板和下板接合,从而能够提高中心框架的强度。
本发明在于,前腿部是从构成中心框架的侧板的前腿部接合面朝向侧框架向斜前方伸展;后腿部是从构成中心框架的侧板的后腿部接合面朝向侧框架向斜后方伸展;设定前腿部的轴中心线与前腿部接合面相交的角度和后腿部的轴中心线与后腿部接合面相交的角度相等。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确保前腿部的侧框架侧接合部与后腿部的侧框架的侧接合部的间隔变大,由于能够将这些前后腿部侧框架侧接合部接合在侧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以,能够提高对于中心框架的侧框架的安装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展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的液压挖掘机的正视图。
图2是放大展示转向架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看转向架框架的俯视图。
图4是从图3中的箭头所示IV-IV方向看转向架框架的正视图。
图5是从图3中的箭头所示V-V方向看左前腿部及左后腿部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的后视图。
图6是从图3中的箭头指示VI-VI方向看左前腿部及左后腿部的侧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的正视图。
图7是把图3中的中心框架、左右侧框架、左前腿部、左后腿部、右前腿部、右后腿部等省略了一部分展示的横向截面图。
图8是放大展示图7中的中心框架、左侧的侧框架、左前腿部、左后腿部等的放大横向剖视图。
图9是单独展示图8中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图。
图10是单独展示图8中的左后腿部的截面图。
图11是与单独展示第1变型例的左前腿部的图9相同的截面图。
图12是与单独展示第2变型例的左前腿部的图9相同的截面图。
图13是与展示第2实施方式的中心框架、左·右侧框架、左前腿部、左后腿部、右前腿部、右后腿部等的图7相同的横向截面图。
图14是放大展示图13中的中心框架、左侧侧框架、左前腿部、左后腿部等的放大横向截面图。
图15是单独展示图14中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图。
图16是单独展示图14中的左后腿部的截面图。
图17是与展示第3实施方式的中心框架、左右侧框架、左前腿部、左后腿部、右前腿部、右后腿部等的图7相同的横向截面图。
图18是放大展示图17中的中心框架、左侧侧框架、左前腿部、左后腿部等的扩大横向截面图。
图19是单独展示图18中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图。
图20是单独展示图18中的左后腿部的截面图。
图21是单独展示第3变形例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图。
图22是放大展示第4实施方式的中心框架、左侧的侧框架、左前腿部、左后腿部等的放大横向截面图。
图23是单独展示第4变型例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图。
图24是放大展示第5实施方式的中心框架、左侧的侧框架、左前腿部、左后腿部等的放大横向截面图。
图25是与展示左前腿部以及左后腿部的各接合端的变型例的图6相同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将与本发明有关的建筑机器转向架框架的实施方式应用于液压挖掘机的下部运行体的场合为例,参照图1至图25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图1至图10展示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转向架框架。
图中,1是液压挖掘机的下部运行体,该下部运行体1大致是由:后面叙述的转向架框架11;分别设置于构成该转向架框架11的后面叙述的侧框架22、28的长度方向两侧的游动轮2及驱动轮3;环绕在这些驱动轮3和游动轮2上安装的履带4所构成。
而且,下部运行体1是通过由驱动轮3驱动履带4来稳定地走行于山岳地、泥泞地等不平整地带。另外,在运行体1的前部一侧,设有可以上下转动的进行土砂等推土作业、平整地面作业等的推土板5。
6是可以转动地装配在下部运行体上的上部转动体,该上部转动体6具备:介助转动轮7设置于转向架框架11上的转动框架8;设于该转动框架8上、区划出运转室的驾驶室9。另外,在上部转动体6的前部一侧,设有比如摆动支柱式的作业装置10,该作业装置10是进行土砂等的挖掘作业的装置。
11是下部运行体1的转向架框架,如图2至图4所示,该转向架框架11由后面叙述的中心框架12、左侧的侧框架22、右侧的侧框架28、左前腿部31、左后腿部32、右前腿部33、右后腿部34等构成。
12是中心框架,该中心框架12是构成转向架框架11的中央部分的部件。在这里,中心框架12是由用于安装转动轮7的圆筒13被固定在上面一侧中央的六边形状的上板14;具有与上板14大致相同的六边形状并且与该上板14在上下方向面对面的下板15;夹住圆筒13配置在上板14和下板15的左端一侧的左侧板16;夹住圆筒13配置在上板14和下板15的右端一侧的右侧板17;配置在左侧板16和右侧板17的前端一侧并且向左右方向伸展的前板18;配置在左侧板16和右侧板17的后端一侧并且比前板18更狭窄、并向左右方向伸展的后板19所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和图8等所示,左侧板16由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朝向前端部(与前板18的接合部)与后面叙述的侧框架22大致平行向前后方向伸展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从该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后端部(与后板19的接合部),向离开侧框架22的方向仅以角度θ弯曲的后腿部接合面16B构成。而且,前腿部接合面16A是后面叙述的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被接合的部分;后腿部接合面16B是后面叙述的左后腿部32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被接合的部分。
另一方面,右侧板17也与左侧板16一样,是由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面向前端部,与后面叙述的侧框架28大致平行向前后方向伸展的前腿部接合面17A;从该前腿部接合面17A朝向后端部向离开侧框架28的方向仅以角度θ弯曲的后腿部接合面17B构成。而且,前腿部接合面17A是后面叙述的右前腿部33的中心框架一侧接合部33A被接合的部分;后腿部接合面17B是后述的右后腿部34的中心框架一侧接合部34A被接合的部分。
而且,左侧板16通过被焊接在上板14和下板15的左端一侧而使该上板14和下板15之间从左侧闭塞。右侧板17通过被焊接在上板14和下板15的右端一侧而使该上板14和下板15之间从右侧闭塞。还有,前板18通过被焊接在上板14、下板15和左右的侧板16、17的前端部而使上板14和下板15之间从前侧闭塞。再有,后板19通过被焊接在上板14、下板15和左右的侧板16、17的后端一侧而使上板14和下板15之间从后侧闭塞。由此,中心框架12形成被上板14、下板15、左侧板16、右侧板17、前板18、后板19围住的扁平的箱体结构。
这样,中心框架12的结构成为:使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从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后方向离开侧框架22的方向弯曲,同时,使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从前腿部接合面17A朝向后方向离开侧框架28的方向弯曲。由此,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沿着圆筒13的外周向后方伸展;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沿着圆筒13的外周向后方伸展。因此,能够使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和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在来自上部转动体6等的负重作用下的圆筒13附近位置上与上板14和下板15接合,能够成为提高中心框架12的强度的构成。
20是通过焊接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前板18的中央部的安装托架,该安装托架20从中心框架12朝向前侧突出来。而且,安装托架20是使图1展示的推土板5上下升降的液压汽缸(未图示出)能转动地连结的部件。
21、21位于安装托架20的左、右两侧,是通过焊接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前板18上的一对支撑托架,各支撑托架21从中心框架12朝前侧向斜下方突出。而且,各支撑托架21是使设置在图1所示的推土板5上的左、右支撑臂(未图示出)分别可以转动地连结的部件。
22设置在中心框架12左侧,是向前、后方向伸展的左侧的侧框架,该侧框架22由后面叙述的中间框架部23、前侧连接突缘24、后侧连接突缘25、游动轮托架部26、马达托架部27等构成。
23是构成侧框架22的本体部的中间框架部,该中间框架部23是通过在比如对钢板等施加弯曲加工、焊接加工,形成被上板23A、下板23B、左侧板23C、右侧板23D围住的四边形截面形状的棱柱体并向前、后方向伸展。
24是堵塞中间框架部23的前端一侧的前侧连接突缘,该前侧连接突缘24由钢板等的平板材料构成,通过焊接被接合在中间框架部23的前端一侧。
25是堵塞中间框架部23的后端一侧闭塞的后侧连接突缘,该后侧连接突缘25也由钢板等平板材料构成,通过焊接被接合在中间框架部23的后端一侧。在这里,后侧连接突缘25为了接合后面叙述的马达托架部27、左后腿部32等,与前侧连接突缘24相比以左右方向较宽来形成,从中间框架部23向内侧(中心框架12一侧)伸出。
26是安装游动轮2的游动轮托架部,该游动轮托架部26介助前侧连接突缘24被安装在中间框架部23的前端一侧。在这里,游动轮托架部26比如通过对钢板等施加曲折加工,形成具有上板26A、左、右侧板26B等的框状,在其内侧设有支撑图1所示的游动轮2可以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游动轮向导26C。另外,为了补偿游动轮2沿着游动轮向导26C向前后方向移动,在游动轮托架部26的上板26A上形成向前后方向延伸成大致U字状的缺口。
27是为安装驱动驱动轮3的运行马达(未图示出)的马达托架部,该马达托架部27介助后侧连接突缘25被安装在中间框架部23的后端一侧。在这里,马达托架部27是由被固定在后侧连接突缘25的后面并向后方以圆弧状突出的安装板27A;在该安装板27A上形成的马达安装孔27B;被固定在安装板27A的外周边缘的大致U字状的突缘板27C构成。并且成为在马达托架部27的安装板27A上安装有运行马达(未图示出)、在该运行马达上介助减速机构等安装有驱动轮3的结构。
28设置于中心框架12的右侧,是向前后方向伸展的右侧的侧框架,该侧框架28与左侧的侧框架22一样,由中间框架部23、前侧连接突缘24、后侧连接突缘25、游动轮托架部26、马达托架部27等构成。
31是左前腿部,该左前腿部31与后面叙述的左后腿部32都是连接左侧的侧框架22和中心框架12之间的部件。该左前腿部31的一端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左侧板16)的前部一侧;另一端被接合在向左斜前方伸展而构成侧框架22的中间框架23的右侧板23D上。
在这里,如图7至图9所示,左前腿部31是由通过焊接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通过焊接被接合在侧框架22(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31B;位于这些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1B之间的中间筒部31C构成。并且,这些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侧框架侧接合部31B、中间筒部31C是通过用比如熔融铸钢材料,或者可以焊接的铸铁(如:脱炭铸铁)材料等的铁类金属的锻造方法,作为单一的筒体被一体成形(铸造)。
这种情况下,如图7和图8所示,左前腿部31从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侧框架22向左斜前方伸展。另一方面,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则与侧框架22平行。因此,如果把左前腿部31的轴中心线作为A-A的话,那么该轴中心线A-A和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相交的后侧的角度α、与轴中心线A-A和侧框架22的右侧板23D相交的前侧的角度α相等。
另外,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形成从大致呈圆筒状的中间筒部31C向接合端31A1(中心框架12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喇叭状的扩径筒体。这种情况下,如图5及图8所示,接合端31A1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无缝隙地对接在该前腿部接合面16A上。并且,接合端31A1的上端部被配置在上板14的附近,下端部被配置在下板15的附近,前端部被配置在前板18的附近。
这样,当把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与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对接焊接时,如图8所示,能够确保形成于接合端31A1周围的焊道W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和中心框架12之间的接合强度。另外,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的截面形状从中间筒部31C朝向接合端31A1平缓地变化。由此,当中心框架12和左前腿部31接合时,成为能降低作用于该接合部分的应力的构成。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31B也形成从中间筒部31C向接合端31B1(侧框架22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喇叭状扩径筒体。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及图8所示,接合端31B1形成沿着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与该右侧板23D无缝隙地对接。
这样,在将侧框架侧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对接焊接在侧框架22的右侧板23D上时,能够确保形成于接合端31B1周围的焊道W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侧框架侧接合部31B和侧框架22之间的接合强度。另外,侧框架侧接合部31B的截面形状从中间筒部31C朝向接合端31B1平缓地变化。因此,当侧框架22和左前腿部31接合时,成为能降低作用于这个接合部分的应力的构成。
32是左后腿部,该左后腿部32与左前腿部31都是连接左侧的侧框架22和中心框架12之间的部件。该左后腿部32一端侧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左侧板16)的后部一侧,另一端侧向左斜后方伸展,被接合在构成侧框架22的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和后侧连接突缘25上。
在这里,如图8及图10所示,左后腿部32由通过焊接被接合在构成12的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通过焊接被接合在中心框架侧框架22(中间框架23)的右侧板23D和后侧连接突缘25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32B;位于这些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2B之间的中间筒部32C构成。而且,这些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侧框架侧接合部32B、中间筒部32C是通过用熔融铸钢材料、铸铁材料等的铁类金属的锻造方法,作为单独的筒体一体成形的。
这种情况下,如图7及图8所示,左后腿部32从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朝向侧框架22向左斜后方伸展。另一方面,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以相对于前腿部接合面16A仅以角度θ向离开侧框架22的方向弯曲。在这里,如果把左后腿部32的轴中心线作为B-B的话,该轴中心线B-B和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相交的前侧的角度可设定为α。因此,该角度α与上述的左前腿部31的轴中心线A-A和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相交的后侧的角度α相等。
另外,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形成从大致呈圆筒状的中间筒部32C向接合端32A1(中心框架12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这种情况下,如图5及图8所示,接合端32A1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无缝隙地对接在后腿部接合面16B上。并且,接合端32A1的上端部被配置在上板14的附近,下端部被配置在下板15的附近,后端部被配置在后板19的附近。另外,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的截面形状从中间筒部32C向接合端32A1平缓地变化。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32B也形成从中间筒部32C向接合端32B1(侧框架22一侧的开后端)以及接合端32B2(后侧连接突缘25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这种情况下,如图6及图8所示,接合端32B1沿着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向前后方向伸展;接合端32B2沿着后侧连接突缘25向左右方向伸展。由此,接合端32B1和接合端32B2形成弯曲成直角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并且,接合端32B1无缝隙地对接接合在右侧板23D上;接合端32B2无缝隙地对接接合在后侧连接突缘25上。另外,侧框架侧接合部32B的截面形状从中间筒部32C朝向接合端32B1、32B2平缓地变化。
33是右前腿部,该右前腿部33与后述的右后腿部34都是连结右侧的侧框架28和中心框架12之间的部件。该右前腿部33和左前腿部31一样,是由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右侧板17的前腿部接合面17A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3A;被接合在侧框架28(中间框架部23)的左侧板23C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33B;位于中心侧接合部33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3B之间的中间筒部33C构成的。并且,右前腿部33也和左前腿部31一样,是利用锻造方法作为单独的筒体一体成形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右前腿部33从右侧板17的前腿部接合面17A朝向侧框架28向右斜前方伸展。并且,如果把右前腿部33的轴中心线作为A-A的话,该轴中心线A-A和右侧板17的前腿部接合面17A相交的后侧的角度α与轴中心线A-A和侧框架28的左侧板23C相交的前侧的角度α相等。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3A形成从中间筒部33C向接合端33A1(中心框架12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并且,接合端33A1形成沿着右侧板17的前腿部接合面17A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无缝隙地对接在该前腿部接合面17A上。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33B也形成从中间筒部33C向接合端33B1(侧框架28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并且,接合端33B1形成沿着中间框架部23的左侧板23C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无缝隙地对接在该左侧板23C上。
34是右后腿部,该右后腿部34与右前腿部33都是连结右侧的侧框架28和中心框架12之间的部件。该右后腿部34与左后腿部32一样,是由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4A;被接合在侧框架28(中间框架部23)的左侧板23C和后侧连接突缘25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34B;位于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4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4B之间的中间筒部34C构成的。并且,右后腿部34也和左后腿部32一样,是通过铸造方法作为单独的筒体一体成形。
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右后腿部34从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朝向侧框架28向右斜后方伸展。另一方面,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相对于前腿部接合面17仅以角度θ向离开侧框架28的方向弯曲。在这里,如果把右后腿部34的轴中心线作为B-B的话,该轴中心线B-B和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相交的前侧的角度可设定为α。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4A形成从中间筒部34C向接合端34A1(中心框架12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并且,接合端34A1形成沿着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无缝隙地对接在该右侧板17上。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34B也形成从中间筒部34C向接合端34B1(侧框架28一侧的开口端)和接合端34B2(后侧连接突缘25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并且,接合端34B1和接合端34B2形成弯曲成直角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无缝隙地对接在左侧板23C和后侧连接突缘25上。
第1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 转向架框架11是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一种装置,下面,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从左侧的侧框架22来看,将该侧框架22连结在中心框架12上的左前腿部31、左后腿部32是通过使用了铸钢材料、铸铁材料等的锻造方法而作为单独的筒体一体成形的。
因此,与例如原有技术的 转向架框架那样,使用由相互不同材料构成上板、下板、前侧板、后侧板等构成腿部的情况比较,能够不需要各板体的切断作业和焊接作业,从而能降低 转向架框架11的制造成本。
在这里,从左前腿部31来看,由于是通过铸造使这个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1B成形的,所以,能够高精度形成这些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1B。由此,能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以无缝隙的对接状态坚固地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前腿部接合面16A)上,同时,能够使侧框架侧接合部31B以无缝隙的对接状态坚固地接合在侧框架22的中间框架部23上。
还有,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1B形成从中间筒部31C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分别形成长方形状。由此,在进行焊接作业时,能够确保在接合端31A1的周围形成的焊道W和在侧框架侧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的周围形成的焊道W的长度变长。从而能够提高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和中心框架12之间、以及侧框架侧接合部31B和侧框架22之间的接合强度。
再有,由于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1B具有从中间筒部31C平缓地变化的截面形状,所以,能够降低作用于中心框架12和左前腿部31的接合部分的应力、以及作用于侧框架22和左前腿部31的接合部分的应力。
而且,由于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分别形成了长方形状,所以,在进行焊接作业时,能够使焊接棒、焊接灯等沿着这些接合端31A1、31B1的周围以直线平缓地(P20)移动,从而能提高焊接时的作业效率。
另外,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是以将其上端部配置在上板14的附近、下端部配置在下板15的附近、前端部配置在前板18的附近的状态,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上的。因此,能够将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之中、被接合了上板14、下板15、前板18的高强度部位,能够提高其接合强度。
接下来,从左后腿部32来看,由于是通过铸造使这个左后腿部32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2B成形的,所以,能够高精度地形成这些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2B。因此,能够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以无缝隙的对接状态坚固地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后腿部接合面16B)上,同时,能够使侧框架侧接合部32B以无缝隙的对接状态坚固地接合在侧框架22的中间框架部23和后侧连接突缘25上。
还有,左后腿部32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2B形成从中间筒部32C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2B的接合端32B1分别形成长方形状。这样,在进行焊接作业时,能够确保在中心框架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的周围,以及在侧框架侧接合部32B的接合端32B1、32B2的周围形成的焊道W的长度变长。因此,能够提高中心框架接合部32A和中心框架12之间、以及侧框架侧接合部32B和侧框架22及后侧连接突缘25之间的接合强度。
再有,由于左后腿部32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2B具有从中间筒部31C平缓地变化的截面形状,所以,能够降低作用于中心框架12和左后腿部32的接合部分的应力、以及作用于侧框架22和左后腿部32的接合部分的应力。
而且,由于使中心框架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2B的接合端32B1、32B2分别形成长方形状,所以,在进行焊接作业时,能够使焊接棒、焊接灯等沿着这些接合端32A1、32B1、32B2的周围以直线平缓地移动,从而能够提高焊接时的作业效率。
还有,中心框架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以将其上端部配置在上板14的附近、下端部配置在下板15的附近、后端部配置在后板19的附近的状态,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上。因此,能够将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之中、被接合了上板14、下板15、后板19的高强度部位,能够提高其接合强度。
再有,本实施方式的中心框架12采用的结构是:使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从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后方向离开侧框架22的方向弯曲,同时,使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从前腿部接合面17A朝向后方向离开侧框架28的方向弯曲。即: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和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是沿着圆筒13的外周弯曲的。
因此,能够使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和右侧板17的后腿部接合面17B,在来自于上部转动体6等的负重作用下的圆筒13的附近位置接合在上板14和下板15上,从而能够提高中心框架12的强度。
还有,通过使左后腿部32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接合在贴近圆筒13的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上,能够使从上部转动体6通过圆筒13作用于中心框架12的负重,通过左后腿部32,顺利地向侧框架22转移,所以,能够提高负重的 转向架框架11整体的强度。
另外,采用了使左前腿部31从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侧框架22向左斜前方伸展、使左后腿部32从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朝向侧框架22向左斜后方伸展的构成。其结果,能够确保左前腿部31的侧框架侧接合部31和左后腿部32的侧框架侧接合部32B之间间隔变大。
这样,由于将左前腿部31的侧框架侧接合部31B接合在侧框架22(中间框架部23)的前端一侧的同时,能够将左后腿部32的侧框架侧接合部32B接合在中间框架部23的后端一侧,所以,能够提高侧框架22对中心框架12的安装强度。
并且,关于上述的作用效果,对连结右侧的侧框架28和中心框架12之间的右前腿部33和右后腿部34也一样。
另外,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构成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1B两方形成从中间筒部31C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的例子(参照图9)。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像图11所示的第1变型例的左前腿部31′那样,仅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形成接合端31A1为长方形状的扩径筒体;使侧框架侧接合部31B′成形为具有与中间筒部31C大致相等的直径尺寸的圆筒状。这样的情况在左后腿部32、右前腿部33、右后腿部34上也一样。
另外,也可以像图12所示的第2变型例的左前腿部31″那样,仅使侧框架侧接合部31B形成接合端31B1为长方形状的扩径筒体,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成形为具有与中间筒部31C大致相等的直径尺寸的圆筒状。这样的情况在左后腿部32、右前腿部33、右后腿部34上也一样。
下面,图13至图16是展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通过接合中心框架侧接合部件、侧框架侧接合部件、中间筒部件这3个部件,构成由一体的筒体组成的腿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付与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中,41是表示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11而用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 转向架框架,该 转向架框架41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是由中心框架12、左侧的侧框架22、右侧的侧框架28、后面叙述的左前腿部51、左后腿部52、右前腿部53、右后腿部54等构成的。不过,第2实施方式的 转向 框架41的各腿部51~54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各腿部31~34不同。
51是用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左前腿部,如图14和图15所示,该左前腿部51由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A;被接合在侧框架22(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B;位于中心框架侧接合部件5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B之间的中间筒部构件51C所组成的不同的3个构件所构成。并且,左前腿部51是通过焊接来接合由这些不同构件组成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A、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B、中间筒部构件51C而构成一体筒体的。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B是通过用铸钢材料、铸铁材料等的铸造方法成形的。另外,中间筒部构件51C是通过切断圆筒状的钢管材料做成的。
并且,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A形成从中间筒部构件51C向接合端51A1(中心框架12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51A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无缝隙地对接在该前腿部接合面16A上。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B也形成从中间筒部构件51C向向接合端51B1(侧框架22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51B1形成沿着侧框架22的中间框架部23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无缝隙地对接在该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上。
52是用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左后腿部,该左后腿部52如图14及图16所示,是由被接合在构成中框架12的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A;接合在侧框架22(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和后侧连接突缘25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B;位于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B之间的中间筒部构件52C组成的不同的3个构件所构成。并且,左后腿部52是通过焊接接合这些由不同构件组成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A;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B;中间筒部构件52C而构成一体筒体的。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B是通过使用铸钢材料、铸铁材料等的铸造方法成形的。另外,中间筒部构件52C是通过切断圆筒状的钢管构件形成的。
然后,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A形成从中间筒部构件52C向接合端52A1(中心框架12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52A1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无缝隙地对接在该后腿部接合面16B上。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2B也形成从中间筒部构件52C向接合端52B1(侧框架22一侧的开口端)及接合端52B2(后侧连接突缘25一侧的开口端)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在这里,接合端52B1沿着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向前后方向伸展,接合端52B2沿着后侧连接突缘25向左右方向伸展。并且,接合端52B1和接合端52B2形成弯曲成直角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并且,接合端52B1无缝隙地对接在接合右侧板23D上,接合端52B2无缝隙地对接接合在后侧连接突缘25上。
53是用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右前腿部,该右前腿部53与左前腿部51一样,是通过焊接接合由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3A、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3B、中间筒部构件53C组成的不同的3个构件来构成一体筒体的。并且,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3A的接合端53A1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右侧板17(前腿部接合面17A)上;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3B的接合端53B1被接合在侧框架28的左侧板23C上。
54是用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右后腿部,该右后腿部54与左后腿部52相同,是通过焊接接合由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4A、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4B、中间筒部构件54C组成的不同的3个构件,来构成一体筒体的。并且,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4A的接合端54A1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右侧板17(后腿部接合面17B)上。另外,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4B的接合端54B1被接合在侧框架28的左侧板23C上,接合端54B2被接合在后侧连接突缘25上。
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4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11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铸造方法使左前腿部51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B成形的同时,使用市场销售的钢管材料做成中间筒部构件51C,通过焊接来接合这3个构件,使左前腿部51构成一体筒体。
这样,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B能够各自作为小部件铸造。因此,用于铸造这些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51B的铸模能够廉价做成,能够降低左前腿部51的制造成本。这样的情况在左后腿部52、右前腿部53、右后腿部54上也一样。
下面,图17至图21展示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通过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这2个构件接合,来构成由一体筒体组成的腿部,使中间筒部与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一体成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付与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中,61是表示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11而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该转向架框架61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是由中心框架12、左侧的侧框架22、右侧的侧框架28、后面叙述的左前腿部71、左后腿部72、右前腿部73、右后腿部74等构成。不过,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61的各腿部71~74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各腿部31~34不同。
71是用于第3实施方式中的左前腿部,如图18及图19所示,该左前腿部71是由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被接合在侧框架22的右侧板23D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所组成的不同的2个构件所构成的。并且,左前腿部71通过焊接接合由这些不同的构件组成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体71C的一体筒体。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通过使用铸钢材料、铸铁材料等的铸造方法,形成从中间筒部71C向接合端71A1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71A1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通过使用铸钢材料、铸铁材料等的铸造方法,一体形成圆筒状的中间筒部71C的同时,形成从该中间筒部71C向接合端71B1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71B1形成沿着侧框架22的中间框架部23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并且,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的中间筒部71C被接合在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上。
72是用于第3实施方式中的左后腿部,如图18及图20所示,该左后腿部72是由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2A;被接合在侧框架22的右侧板23D和后侧连接突缘25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2B组成的不同的2个构件所构成的。并且,左后腿部72是通过焊接接合由这些不同的构件组成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2A、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2B,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部72C的一体筒体。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2A通过使用铸钢材料、铸铁材料等的铸造方法,形成从中间筒部72向接合端72A1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72A1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2B通过使用铸钢材料、铸铁材料等的铸造方法,一体形成圆筒状的中间筒部72C的同时,形成从该中间筒部72C向接合端72B1、72B2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在这里,接合端72B1沿着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向前后方向伸展;接合端72B2沿着后侧连接突缘25向左右方向伸展。并且,接合端72B1和接合端72B2形成弯曲成直角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73是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右前腿部,该右前腿部73与左前腿部71一样,是通过接合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3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3B这2个构件,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体73C的一体筒体。并且,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3A的接合端73A1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右侧板17(前腿部接合面17A)上,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3B的接合端73B1被接合在侧框架28的左侧板23C上。
74是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右后腿部,该右后腿部74与左后腿部72相同,是通过接合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4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4B这2个构件,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部74C的一体筒体。并且,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4A的接合端74A1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右侧板17(后腿部接合面17B)上。另外,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4B的接合端74B1被接合在侧框架28的左侧板23C上,接合端74B2被接合在后侧连接突缘25上。
第3实施方式的 转向架框架61具有上述的结构,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 转向架框架11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铸造方法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分别作为不同的构件成形,通过接合这些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使左前腿部71构成一体筒体。
这样,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能够各自作为小部件铸造。因此,用于铸造这些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的铸模能够廉价做成,能够降低左前腿部71的制造成本。这样的情况在左后腿部72、右前腿部73、右后腿部74上也一样。
另外,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列举了使构成左前腿部71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这两方形成从中间筒部71C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的情况的例子(参照图19)。
但是,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此,比如也可以像图21所示的第3变型例的左前腿部71′那样,仅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A形成接合端71A1为长方形状的扩径筒体,使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71B′成形为有与中间筒部71C大致相等的直径尺寸的圆筒状。这样的情况在左后腿部72、右前腿部73、右后腿部74也一样。
下面,图22展示的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通过接合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这2个构件,来构成由一体筒体组成的腿部,在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上一体形成中间筒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付与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中,81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 转向架框架,该 转向架框架81是由中心框架12、左侧的侧框架22、右侧的侧框架(未图示出)、后面叙述的左前腿部91、左后腿部92、右前腿部、右后腿部(均未图示出)等构成。
91是用于第4实施方式中的左前腿部,该左前腿部91是由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侧接合部构件91A;被接合在侧框架22的右侧板23D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1B所组成的不同的2个构件所构成的。并且,左前腿部91是通过焊接接合由这些不同构件组成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1B,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部91C的一体筒体。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1A利用锻造方法使圆筒状的中间筒部91C一体形成的同时,形成从该中间筒部91C向接合端91A1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91A1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1B利用锻造方法形成从中间筒部91C向接合端91B1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91B1形成沿着侧框架22的中间框架部23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92是用于第4实施方式的左后腿部,该左后腿部92是由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2A;接合在侧框架22的右侧板23D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2B所组成的不同的2个构件所构成的。并且,左后腿部92是通过焊接接合这些由不同构件组成的中心侧接合部构件92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2B,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部92C的一体筒体。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2A利用锻造方法使圆筒状的中间筒部92C一体形成的同时,形成从该中间筒部92C向接合端92A1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92A1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2B利用锻造方法形成从中间筒部92C向接合端92B1、92B2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在这里,接合端92B1沿着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向前后方向伸展;接合端92B2沿着后侧连接突缘25向左右方向伸展。并且,接合端92B1和接合端92B2形成弯曲成直角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另外,连接右侧侧框架和中心框架12的右前腿部、右后腿部是与上述的左前腿部91、左后腿部92相同的结构。
第4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8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61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构成左前腿部91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1B这两方形成从中间筒部91C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的情况的的例子。
但是,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此,比如也可以像图23所示的第4变型例的左前腿部91′那样,仅使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1B形成接合端91B1是长方形状的扩径筒体,使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91A形成有与中间筒部91C大致相等的直径尺寸的圆筒状。这种情况在左后腿部92、右前腿部、右后腿部也一样。
下面,图24展示的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通过接合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这2个构件,来构成由一体筒体组成的腿部,并在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上一体形成构成中间筒部的一部分的中心框架侧筒部;在侧框架侧接合部结构上一体形成构成中间筒部的一部分的侧框架侧筒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付与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中,101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该转向架框架101是由中心框架12、左侧的侧框架22、右侧的侧框架(未图示出)、后面叙述的左前腿部111、左后腿部112、右前腿部、右后腿部(均未图示出)等构成。
111是用于第5实施方式中的左前腿部,该左前腿部111是由被接合在构成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1A;被接合在侧框架22的右侧板23D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1B所组成的不同的2个构件所构成的。并且,左前腿部111通过焊接接合由这些不同构件组成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1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1B,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部111C的一体筒体。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1A利用锻造方法使形成中间筒部111C的一部分的圆筒状的中心框架侧筒部111A一体形成的同时,形成从中间筒部111C向接合端111A2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111A2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后方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1B是利用锻造方法使形成中间筒部111C的一部分的圆筒状的侧框架侧筒部111B1一体形成的同时,形成从中间筒部111C向接合端111B2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111B2形成沿着侧框架22的中间框架部23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然后,通过接合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1A的中心框架侧筒部111A1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1B的侧框架侧筒部111B1,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部111C的左前腿部111。
112是用于第5实施方式中的左后腿部,该左后腿部112是由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侧板16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2A;被接合在侧框架22的右侧板23D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2B所组成的不同的2个构件所构成的。并且,左后腿部112是通过焊接接合这些由不同的构件组成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2A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2B,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部112C的一体筒体。
在这里,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2A是利用锻造方法使形成中间筒部112C的一部分的圆筒状的中心框架侧筒部112A一体形成的同时,形成从中间筒部112C向接合端112A2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另外,接合端112A2形成沿着左侧板16的后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后方向伸展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另一方面,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2B利用锻造方法使形成中间筒部112C的一部分的圆筒状的侧框架侧筒部112B1一体形成的同时,形成从中间筒部112C向接合端112B2、112B3逐渐扩径的扩径筒体。在这里,接合端112B2沿着中间框架部23的右侧板23D向前后方向伸展;接合端112B3沿着后侧连接突缘25向左右方向伸展。并且,接合端112B2和接合端112B3形成弯曲成直角的长方形状的开口端。
然后,通过接合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2A的中心框架侧筒部112A1和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112B的侧框架侧筒部112B1,来构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中间筒部112C的左后腿部112。
另外,连接右侧的侧框架和中心框架12之间的右前腿部、右后腿部是与上述的左前腿部111、左后腿部112相同的构成。
第5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10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架框架61几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使构成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形成长方形状,使构成左后腿部32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和侧框架侧接合部32B的接合端32B1、32B2形成长方形状的情况的例子(参照图6)。
但是,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此,比如也可以像图25所示的变型例那样,使左前腿部31的各接合端31A1′、32B1′和左后腿部32的各接合端32A1′、32B1′、32B2′分别形成长方形状。这样的情况在右前腿部33、右后腿部34也一样。同样,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各腿部51~54;第3实施方式的各腿部71~74;第4实施方式的各腿部91、92;第5实施方式的各腿部111、112也一样。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以在上部转动体6上具备驾驶 9的驾驶 式的液压挖掘机为例来进行说明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比如,当然还可以应用于部分覆盖驾驶座的上方的顶盖式的液压挖掘机。
再有,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适用于液压挖掘机的下部运行体上的转向架框架,也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例如油压起重机等其他建筑机器的下部运行体。

Claims (8)

1.一种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由安装有上部转动体的中心框架、位于该中心框架的左右两侧向前后方向伸展的左右侧框架、连接该左右侧框架和上述中心框架之间的前后腿部构成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中,
上述中心框架具备:设有用于安装支撑上述上部转动体的转动轮的圆筒的上板、与该上板在上下方向上面对面的下板、夹住上述圆筒被接合在上述上板以及下板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侧板,
该各侧板是由接合了与上述侧框架平行并向前后方向伸展的上述前腿部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前腿部接合面、接合了从该前腿部接合面朝向后方向离开上述侧框架的方向弯曲的上述后腿部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后腿部接合面所构成,
上述前腿部是由通过焊接接合在上述中心框架的前腿部接合面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通过焊接接合在上述侧框架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位于上述中心框架侧接合部和侧框架侧接合部之间的中间筒部构成,
上述后腿部是由通过焊接接合在上述中心框架的后腿部接合面上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通过焊接接合在上述侧框架上的侧框架侧接合部、位于上述中心框架侧接合部和侧框架侧接合部之间的中间筒部构成,
上述中心框架侧接合部和侧框架侧接合部之中至少一方的接合部是由从上述中间筒部向接合端逐渐扩径的筒体构成的扩径筒体所构成;
而且,上述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长方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扩径筒体设置在上述中心框架侧接合部,该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长方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扩径筒体设置在上述侧框架侧接合部,该侧框架侧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长方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扩径筒体设置在上述中心框架侧接合部和侧框架侧接合部两方,上述各接合部的接合端分别大致形成长方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腿部是利用锻造方法使上述中心框架侧接合部、上述侧框架侧接合部、上述中间筒部作为单独的筒体一体形成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其特征在于:上述腿部通过接合以下3个构件,即,构成上述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中心侧接合部构件、构成上述侧框架侧接合部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构成上述中间筒部的中间筒部构件,来形成作为一体的筒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腿部通过接合构成上述中心框架侧接合部的中心框架侧接合部构件、构成上述侧框架侧接合部的侧框架侧接合部构件这2个构件,形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为上述中间筒部的一体筒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腿部从构成上述中心框架的侧板的前腿部接合面朝向上述侧框架向斜前方伸展;上述后腿部从构成上述中心框架的侧板的后腿部接合面朝向上述侧框架向斜后方伸展;上述前腿部的轴中心线与上述前腿部接合面相交的角度设定为和上述后腿部的轴中心线与后腿部接合面相交的角度相等。
CNB2003801005036A 2002-11-28 2003-11-21 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714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45933 2002-11-28
JP345933/2002 2002-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2053A CN1692053A (zh) 2005-11-02
CN100357147C true CN100357147C (zh) 2007-12-26

Family

ID=32376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8010050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7147C (zh) 2002-11-28 2003-11-21 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338081B2 (zh)
EP (1) EP1566326B1 (zh)
JP (1) JP4113185B2 (zh)
KR (1) KR100554367B1 (zh)
CN (1) CN100357147C (zh)
AT (1) ATE388881T1 (zh)
DE (1) DE60319731T2 (zh)
WO (1) WO20040481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9003A (ja) * 2002-12-06 2004-07-08 Komatsu Ltd 建設機械のクローラフレーム
JP4617096B2 (ja) * 2003-05-20 2011-01-19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
DE112005002104B4 (de) 2004-09-14 2018-08-16 Komatsu Ltd. Raupenrahmenbefestigungsaufbau für eine Baumaschine
JP5041747B2 (ja) * 2006-07-11 2012-10-0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におけるセンターフレーム及びセンター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US7997619B2 (en) * 2006-09-28 2011-08-16 Kubota Corporation Track frame for work machine
WO2013029165A1 (en) 2011-08-31 2013-03-07 Rolic Invest Sarl Tracked vehicle
CN104816118A (zh) * 2015-04-29 2015-08-05 柳州金茂机械有限公司 小型挖掘机履带架通用焊接工装
WO2019014757A1 (en) * 2017-07-20 2019-01-24 Camso Inc. STANDARD COMPONENT OF A VEHICLE WITH A CONNECTOR DEDICATED TO THE CONNECTION OF A TRACK SYSTEM TO THE VEHICLE
US11549232B2 (en) * 2019-07-29 2023-01-10 Great Plains Manufacturing, Inc. Vertical lift loader arms for compact utility load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30417U (zh) * 1977-08-03 1979-02-28
US4231699A (en) * 1979-01-24 1980-11-04 Dresser Industries, Inc. Lower and crawler frame construction for crawler propelled machines
JPS6259577U (zh) * 1985-10-02 1987-04-13
JPH09142337A (ja) * 1995-11-20 1997-06-03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配管経路を備えたカーボディ脚部
JP2002146831A (ja) * 2000-11-17 2002-05-22 Sumitomo (S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建設機械のロワーフレー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44760A (en) * 1937-01-11 1939-01-24 Harnischfeger Corp Excavator base and frame
US2991132A (en) * 1959-06-05 1961-07-04 Eimco Corp Vehicle track frame construction
JPS4835138B1 (zh) * 1970-07-22 1973-10-26
FR2151500A5 (zh) 1971-08-31 1973-04-20 Saint Andre Filature
JPS5430417A (en) 1977-08-11 1979-03-06 Shibaura Eng Works Ltd Power supply for controlling dc motor
JPS55134091U (zh) * 1979-03-14 1980-09-24
JPS55134091A (en) 1979-04-02 1980-10-18 Tokyo Tatsuno Kk Oiler
US4266679A (en) * 1979-04-09 1981-05-12 Harnischfeger Corporation Convertible boom machine having modular bottom portion
JPH0615426B2 (ja) 1985-09-06 1994-03-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SiC又はSi▲下3▼N▲下4▼基材とMo又はW基材との接合体
JPH01181972A (ja) * 1988-01-14 1989-07-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小径管台溶接方法
JP3136773B2 (ja) * 1992-06-23 2001-02-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クロスメンバ継手部の成形方法
SE511491C2 (sv) * 1998-02-26 1999-10-04 Scania Cv Ab Balkanordning
JP3399829B2 (ja) * 1998-03-25 2003-04-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旋回作業機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3479491B2 (ja) 2000-03-23 2003-12-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クローラ式走行装置
JP4394503B2 (ja) * 2003-05-20 2010-01-06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
JP4526852B2 (ja) * 2003-05-20 2010-08-18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30417U (zh) * 1977-08-03 1979-02-28
US4231699A (en) * 1979-01-24 1980-11-04 Dresser Industries, Inc. Lower and crawler frame construction for crawler propelled machines
JPS6259577U (zh) * 1985-10-02 1987-04-13
JPH09142337A (ja) * 1995-11-20 1997-06-03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配管経路を備えたカーボディ脚部
JP2002146831A (ja) * 2000-11-17 2002-05-22 Sumitomo (S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建設機械のロワーフレー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014851A (ko) 2005-02-07
US7338081B2 (en) 2008-03-04
WO2004048182A1 (ja) 2004-06-10
JPWO2004048182A1 (ja) 2006-03-23
DE60319731D1 (de) 2008-04-24
US20050225069A1 (en) 2005-10-13
KR100554367B1 (ko) 2006-02-24
CN1692053A (zh) 2005-11-02
DE60319731T2 (de) 2009-04-02
JP4113185B2 (ja) 2008-07-09
EP1566326A1 (en) 2005-08-24
ATE388881T1 (de) 2008-03-15
EP1566326B1 (en) 2008-03-12
EP1566326A4 (en) 2006-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056677A1 (en) Boom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CN100357147C (zh) 建筑机器的转向架框架
CN101489854B (zh) 履带行驶装置中的中央机架及中央机架的制造方法
US8079636B2 (en) Cab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CN100375697C (zh) 建筑机械的承重框架
JP3866756B2 (ja) 建設機械用作業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479831B1 (en) Crawler frame with a blade fixing bracket for a construction machine
JP4809206B2 (ja) 建設機械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7145657B2 (ja) 作業車両
CN110546328B (zh) 用于动力机的装载机提升臂组件
JP3701725B2 (ja) 旋回式作業車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6542175B2 (ja) ダンプトラック
US20050252669A1 (en) Work machine with a formed beam frame
JP5214387B2 (ja) 油圧ショベル
JP4094940B2 (ja) 建設機械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2004224083A (ja) 作業車両
JP5112149B2 (ja) 柱支持構造および建設機械用キャブ
JP2001317084A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8207722A (ja) 建設機械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2011093355A (ja) 作業機用キャブ、及び、これを含む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KOMATSU MFG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12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22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Komatsu Mfg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411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