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7101C - 图象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象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7101C
CN100357101C CNB2004100959128A CN200410095912A CN100357101C CN 100357101 C CN100357101 C CN 100357101C CN B2004100959128 A CNB2004100959128 A CN B2004100959128A CN 200410095912 A CN200410095912 A CN 200410095912A CN 100357101 C CN100357101 C CN 10035710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ink
record
glossiness
ink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959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07091A (zh
Inventor
竹腰信彥
荫山徹人
入泽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607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70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710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710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32Print quality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dot disposition, e.g. for reducing white stripes or ba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象形成方法,在采用多重扫描方式实施多次记录扫描作业中的确定所述记录媒体表面的支配颜色用的记录主扫描中,将光泽度相对低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成高于光泽度相对高的油墨的记录率。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在整个记录图象中,使光泽度相对比较低的油墨成为支配颜色,所以不论是进行双方向记录的场合,还是记录占空比产生有变化的场合,均可以使光泽度稳定在比较低的状态下,从而可以使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更难以出现。

Description

图象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记录头相对记录媒体排出油墨以形成图象用的喷墨记录装置中的图象形成方法,特别涉及在串行扫描型喷墨记录装置中采用多重扫描方式形成图象时的图象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将图象信息(包括文字、符号等等)形成在记录媒体上用的图象形成装置,可以是具有可作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使用的功能的装置,整体包含有计算机和文字处理机的装置,可以作为工作站的输出设备使用的装置等等。这种图象形成装置可以通过按照预定方式运行的记录单元,依据图象信息在诸如纸张和塑料薄板(transparency film)等等的记录媒体实施记录作业。如果举例来说,可以由这种记录单元采用的记录方式的典型实例,包括喷墨记录方式、线点记录方式、热感应记录方式、热转印记录方式和电子传真记录方式等等。
其中的喷墨记录方式可以由作为记录单元的记录头排出油墨,并且将其附着在记录媒体以形成图象。如果采用这种构成方式,与其它构成形式相比可以容易使记录头小型化,并且可以对高精细图象实施高速记录作业。通过同时搭载具有多种颜色的油墨的方式,还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彩色记录作业。而且,由于可以在普通纸张上直接进行记录等等原因,还可以使运行成本低廉,并且可以通过非打击形式而因此降低噪音。由于具有这些优点,采用喷墨记录方式的记录装置,近年来正在以个人计算机为中心迅速普及开来。
喷墨记录方式可以按照产生排出油墨所使用的能量的单元形式划分为数种。其中大多采用的是加热型喷墨记录方式。这种加热型喷墨记录方式可以在各记录元件(下面也称为喷嘴)的油墨通路中,配置入被称为电热变换部件的加热器。通过向加热器施加电压的方式,可以在油墨通路内产生气泡,并且可以将这种气泡作为排出油墨用的能量使用。采用这种方式的记录头在其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施诸如腐蚀、蒸镀、喷溅等等半导体制造工艺,在基板上薄膜成型出电热变换部件、电极等等,进而形成出诸如液路壁、顶板等等。因此,可以按照比较高的密度配置油墨通路。通过灵活应用IC技术和微加工技术的优点,还可以使记录头纵长化和平面化(二维化)。因此,相应于近年来的高速获得高分辨率记录图象的需求,加热型喷墨记录方式还具有可以与记录头本身的构成形式相对应的优点。
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形式,包括线形扫描形式和串行扫描形式。为了能够提供出小型且价格低廉的记录装置以面向个人用户,主要普及的是串行扫描型记录装置。串行扫描型记录装置可以通过使记录头一边排出油墨一边相对记录媒体使搭载有记录头的墨盒单元移动扫描的记录主扫描,和沿与记录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使记录媒体每次相对移动预定量的副扫描交替反复进行的方式,在记录媒体上依次形成出图象。对于这种场合,构成记录头的多个油墨排出口的排列密度和数量,确定了通过一次记录主扫描实施记录的区域宽度。因此,通过重复进行与该宽度相对应的记录主扫描和与该宽度相当的副扫描的记录作业的方法,是一种可以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图象的方法。然而在实际使用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图象品质,大多采用的是被称为多重扫描方式的记录方式。
下面对多重扫描方式进行简要说明。采用多重扫描方式时,对于可通过一次记录主扫描进行记录的区域,进行的是N次(N≥2)记录主扫描。当将配置在记录头处的多个记录元件分割成N个组块时,在各记录主扫描之间进行的副扫描量,与包含在各组块处的记录元件的记录宽度相当。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包含在N个组块中的记录元件的N次记录扫描作业,在同一图象区域处形成图象。
当分割成N个组块时,包含在各组块中的记录元件数目通常为相同的数目。然而也并不仅限于此。如果举例来说,对于记录元件的总数不能被N分割的场合,也可以使直至序号为(N-1)的组块由所需要的任意M个元件构成,使为最后序号N的组块由分割后剩余个数的元件构成。而且,还可以采用按照顺序重复选择所需要的任意M个和L个元件的方式,使沿前行方向(奇数扫描作业)的记录宽度和沿返回方向(偶数扫描作业)的记录宽度保持一定等等方法。如果举例来说,对于具有10个记录元件的记录头,可以将其分割成分别由2个、6个、2个构成的三个记录元件组块,并且仅仅使由位于两个端部处两个记录元件实施记录的区域,为采用两次型的多重扫描方式实施记录的形式。对于这种场合,由位于中央位置处的六个记录元件实施记录的区域,可以通过一次记录扫描作业完成图象,所以其多重扫描次数可表现为N=1.5次。
采用这种构成形式,通过多重扫描方式可以使不同的组块通过多次记录扫描作业完成图象,所以并不是通过一次记录扫描作业,对全部可记录的图象数据实施记录的。在这儿,还可以采用将图象数据划分至各组块用的掩膜部件。掩膜部件通常可以按照与图象信号无关的方式实施确定,比如说可以通过设置有关掩膜和各记录元件中图象信号的与型回路的方式,确定是否对施加在各记录扫描作业中的图象信号实施记录。
在这时由各个图象数据的角度看,通过一次记录主扫描实施记录的几率是由该掩膜部件确定的。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实施记录的图象数据,是通过掩膜部件实施某种程度的去除选择,这种去除选择几率在本说明书中,也表示为“去除率”。这种“去除率”表示的是与在各记录扫描作业中实施记录的几率(下面也称为“记录率”)相反的含义。
下面对具有上述构成形式的、属于在先技术的一个采用多重扫描方式的常规具体实例进行举例说明。对于采用100个记录元件实施为四次的多扫描轨迹记录的场合,记录元件被分割成分别具有25个元件的四个组块。在各记录扫描作业间的副扫描量,与25个记录元件相当。在各记录扫描作业中与各组块相对应的掩膜部件,其去除率为75%、记录率为25%。掩膜部件的图案呈由四个组块完全互补的关系。通过使四个掩膜图案分别重合的方式,实施100%的记录作业。而且在这儿作为一般实例,是以记录元件总数为100,并按照多重扫描数目N=4实施分割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多重扫描方式并不仅限于这种形式。正如上面所说明过的那样,多重扫描数目N也可以为不能对记录元件总数实施完全分割的值。如果对于同一记录区域,通过不同的多个组块实施记录主扫描作业的话,则采用的就是多重扫描方式。
下面,对公开了以上述多重扫描方式为原型的基本构成形式和效果的技术进行说明。
在日本特开昭55-11357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沿前行路径和返回路径实施两次记录扫描作业形成图象的构成形式。适用于各记录扫描作业中的掩膜图案,限定为纵向和横向交互配置的格子状检验图案,彼此相邻的点不通过同一记录扫描作业实施记录。通过第二次记录扫描作业记录上的点,是在第一次记录扫描形成的点未完全干燥时进行记录的,从而可以防止产生点畸变。在这儿给出的限定是各记录主扫描的去除率为50%的检验图案,对沿副扫描方向的传送量并没有特别说明。因此,在上述文献中,并没有公开采用上述多重扫描方式时,可以使整个图象平滑的技术效果。
在日本特开昭58-19454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串行扫描型彩色打印机中防止出现双方向记录时的“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的方法。它采用的是并列配置有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头,实施的是往复记录扫描作业。在这时,沿前行路径实施的是对需要进行记录的全部点少一定数目点进行的间隔型记录作业,沿返回路径实施的是对剩余点进行的间隔型记录作业。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通过多个记录元件列实施重复记录,并且可以按照彼此重复的顺序,将不同的点在区域内按照均匀分散形式实施配置。因此,可以防止主要由于彩色油墨重复记录所产生的记录图象色调差异现象的出现。在这一文献中,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所以对通过各记录扫描作业记录的点位置没有进行特别限定。在所公开的实施形式中,附加在检验图案上的,是作为掩膜图案的仅沿纵向方向实施交互记录用的横向去除图案,和仅沿横向方向实施交互往返的纵向去除图案。
在美国专利第4748453号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特别适用天诸如OHP纸张(transparency film)等等的、油墨吸收速度比较低的记录媒体的记录方法。在这儿,对于通过第一和第二(或其后的)记录扫描作业对同一记录区域实施记录作业的场合,通过同一记录扫描作业可以对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位于交互交替位置处的象素实施记录,并通过随后的下一记录扫描作业进行补充记录,从而可以防止在难以吸收油墨的记录媒体上产生油墨珠纹(beading)。而且,当形成彩色图象时,还可以与上述的日本特开昭58-194541号公报公开的方案类似,通过在第一记录扫描作业和第二记录扫描作业中,使混合颜色象素的喷墨顺序反转的方式(即实施往复记录的方式),同时具有防止产生“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的技术效果。在该美国专利第4748453号的说明书中,给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在各象素间产生珠纹,所以采用的是在通过一次扫描作业记录形成的象素间,彼此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互分离(彼此不邻接)的构成形式。
在这儿举例给出的三个专利文献中提供的构成形式,均是对同一图象区域实施多次记录扫描作业完成的,所以均具有多重扫描方式的基本构成形式。然而,为使任何相邻的点不一次形成,或是使各记录扫描作业对记录点实施分散且均等记录作业,所使用的掩膜图案为各种颜色通用的检验图案,或是为简单地纵向去除图案和横向去除图案。
当采用上述说明的多重扫描方式时,除了上述三份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效果之外,如果在各记录主扫描间按预定量传送记录媒体,还可以分散各记录元件的记录位置偏置状态,和副扫描量的偏置状态,从而还可以获得图象整体平滑的技术效果。特别是在各记录扫描作业间的边界部分处,不出现所谓的“过渡结合带”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在目前的串行扫描型喷墨记录装置中,大多采用这种通用的多重扫描方式。
然而,这种通用的多重扫描方式,是通过降低掩膜图案的记录率和副扫描量,设定更多的多重扫描数目,来获得更大技术效果的。即四次扫描方式与两次扫描方式相比,八次扫描方式与四次扫描方式相比,可以获得更平滑的图象。然而在另一方面,当多重扫描数目增加时,记录扫描作业次数和记录时间也将增大。因此在近年来,往往在记录装置中预先设置多种记录方法,以便能够依据记录图象的种类和用途,由使用者从多个记录模式中选择使用适当的运行模式。
而且,当采用多重扫描方式时,还需要对掩膜图案与副扫描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通过改变相互关系的方式,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获得新的技术效果。相反,采用多重扫描方式,也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解决弊端和满足不同需要的、采用具有各种各样特征的掩膜部件的多重扫描方式的技术解决方案。
下面,对作为采用多重扫描方式的变形实例的在先技术进行说明。对于采用串行扫描型记录装置的场合,记录扫描作业可以为仅沿前行方向实施记录的单方向记录作业,也可以为沿前行方向和返回方向双方向进行交互记录的双方向记录作业。当采用双方向记录作业时,仅墨盒单元可以实现反向扫描一项,便可以缩短记录时间,因此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然而对于这种场合,彩色的喷墨记录装置会产生所谓的“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的新问题。
这种“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是由于沿着记录扫描方向实施记录的油墨颜色顺序不同所产生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即使依据同一数据进行记录作业,沿前行方向记录的图象色感和沿返回方向记录的图象色感间,会出现程度达肉眼能够感觉到的颜色差异。
为了能够解决这种“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问题,而对掩膜部件的特征进行改进的多个技术解决方案,已经被公开了。如果举例来说,在日本专利第3200143号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在和彼此不同颜色相对应的若干去除掩膜中,使至少一个去除掩膜的象素配置与其它去除掩膜的象素配置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可以通过同一记录扫描作业,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对各种颜色实施记录,由此降低沿前行方向和返回方向间的色差。
而且,在日本专利第3236034号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与多个组块分别固定对应的掩膜图案,各组块间具有完全互补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在第一记录头和第二记录头间相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采用这种构成形式,通过使与记录头相对应的掩膜图案固定的方式,可以通过掩膜图案和图象数据间的配置吻合,降低由于各记录扫描作业中的记录率偏差产生的颜色差异带。
而且,在日本专利2002-14455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采用三次扫描以上的多重扫描方式,对处于支配地位的颜色实施确定,主要着眼于开始时的两次扫描作业,使通过这两次扫描作业给出的油墨对记录媒体的覆盖面积覆盖量大体相等的掩膜图案。在上述的日本专利2002-144552号公报的公开内容中,设想的场合是主要采用具有良好浸透性的油墨对彩色图象实施记录的场合,通过使第一扫描作业的记录率比第二扫描作业的记录率低的方式,使两者的覆盖率大体相等。
上面举例给出的是主要为了解决“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问题用的在先技术,而且在诸如日本专利第3093489号说明书中,还公开了一种除了能够防止出现“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还可以更积极防止出现“过渡结合带”的多重扫描方式。在日本专利第3093489号说明书中,公开的是一种“通过对由各主扫描作业确定的打印比率的去除图象实施依次记录的方式,形成图象区域处的图象,同时在多次主扫描作业中的至少一次主扫描作业中,使相邻图象区域间的边界部处的象素组的打印比率比预定打印比率低”的技术解决方案。边界区域比其它区域的记录扫描数目多一次,是为了减少“过渡结合带”的出现,然而也可以按照使边界区域采用与其它区域相同的记录扫描次数形成图象的方式,配置掩膜图案。
而且,在日本特开2002-29291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可以缓和高密度、高速度排出小墨滴时所特有的、被称为“端点畸变”的问题用的掩膜图案。在日本特开2002-292910号公报中,公开的是一种针对产生“端点畸变”的原因之一的,主要着眼于在记录头端部区域的高密度油墨排出,在记录头端部区域中,使采用的掩膜图案比其它区域低的技术解决方案。
正如上面所说明的那样,近年来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已经采用着针对各种各样问题的适当的掩膜图案和多重扫描方式,从而能够获得图象质量更好的图象。
然而,在先技术中的这类彩色喷墨记录装置,通常采用的是以染料为主体的、具有良好浸透性的油墨。对于实施彩色记录的场合,不同颜色的油墨是否能够不在记录媒体上相互融合,并且能够快速地被记录媒体吸收是相当重要的。不同颜色的油墨之间在浸透至记录媒体上之前彼此接触时,会产生油墨间的颜色混合,从而在图象上会出现被称为“边界浸染”的不良现象。
但是,对于浸透性良好的油墨,存在有所记录的点会比所需要的大、浓度也难以增加的缺点。而且类似的,和浸透性比较低的、随后实施记录的油墨倾向于依次重叠记录在其上的油墨(下面在本说明书中也称为“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相比,鲜明性能必然产生恶化。然而即使如此,为了能够防止出现“边界浸染”问题,大多仍采用着浸透性良好的油墨。
在近年来,随着记录头的高精细化,由一个记录元件排出的油墨量正在减少。因此,记录媒体上的“边界浸染”问题正在减轻,使得彩色图象形成装置也可以使用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而且,随着记录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开发出诸如更加鲜明的、能够降低边界浸染的特殊纸张等等的经纬纸张,通过使用小量墨滴以及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的彩色喷墨记录装置,其适用性在近年来正在被重新认识。
在这种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中,不仅可以采用染料、还可以采用颜料作为色剂。如果采用颜料时,可以使记录图象的浓度和鲜明性、诸如耐水性和耐光性等等的图象保存性能等等的图象所需要素,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这种喷墨记录装置具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
然而,当采用这种颜料作为油墨和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时,所特有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所谓的“铜翳现象(bronzing)”就是其中的一个。“铜翳现象(bronzing)”是对记录完成的图象,沿背光方向和朝光方向进行观察时,所出现的铜翳样色调和光泽度变化等现象。针对这种“铜翳现象(bronzing)”,已经出现有研究原有的油墨,对油墨的制作方法进行改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举例来说,在日本特开平7-24745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6-22847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26826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69340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249878号说明书中,公开了这种相关技术内容。
然而实际上,目前仍没有获得能够完全抑制如上述在先技术公开的铜翳现象(bronzing)的油墨。而且,由于排出油墨用的记录头的排出特性、与记录媒体间的相容性、油墨制造成本等等原因,还对油墨的适用范围产生着限制。
而且,虽然已经有一些技术解决方案声称可以对上述各种各样的油墨制作方法进行改进,然而对于近年来的彩色喷墨记录装置使用的多重扫描方式,有关油墨光泽度的问题仍没有获得具有充分技术效果的解决方案。
对于使用多种颜色油墨的彩色喷墨记录装置,目前已经获知其光泽感会随着油墨颜色的不同而彼此不同。特别是目前还已经获知,如果油墨相对于记录媒体的喷打量(施加量)产生有变化,其光泽感也改变,并且其变化比率还会随着油墨颜色的不同而不同。
图1表示的是获取作为光泽感实施检测的、作为物理量的“光泽度(degreeof glossiness)”时,对多种颜色的颜料油墨的光泽度,按照每种油墨喷打量实施测定所获得的结果。在图1中,横轴表示的是相对单位面积记录媒体的油墨喷打量,纵轴表示的是相对于不同的油墨颜色,与各油墨喷打量相对应的记录媒体光泽度。而且在测定时,采用的是日本株式会社掘场制作所制造的交替检查装置(IG-320)。对于交替检查装置相对与光源部共用垂线呈60倾斜配置,按照JIS标准确定的折射率为1.567的玻璃板表面的光泽度为“100”的场合,可以通过对光泽度“90”的标准板实施测定的方式,进行测定时的校正操作。
由图1给出的测定结果可知,油墨颜色不同会使光泽度产生差异。而且对于这些油墨,可以确认光泽度通常会随着油墨喷打量增加而上升,然而其上升率或变化率在不同颜色油墨间存在差异。
因此如果举例来说,由于颜色不同而使光泽度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光泽度是由诸如染料和颜料等等的色剂的凝聚所左右的,其程度随色剂的分子构造不同而不同。而且,这种凝聚在所排出的油墨被记录媒体吸收之前,会随着相邻墨滴间的接触而进一步扩展。因此,浸透速度比较小的颜料类油墨,可以给出比浸透速度比较大的染料类油墨更高的光泽度。而且,由于颜料类油墨更容易受到如上所述的相邻墨滴间接触的影响,所以光泽度随油墨喷打量的变化也相对容易变动。
下面,对颜料类油墨比染料类油墨的浸透性能低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和染料类油墨相比,颜料类油墨包含有比较多的树脂成分和油脂成分,所以油墨的粘度或称表面张力比较高。当油墨的粘度或表面张力比较高时,相对于记录媒体的浸透速度将会比较低。而且如果举例来说,即使颜料类油墨的粘度与染料类油墨的相当,表面张力仍会比较高。其次,颜料的颗粒和染料相比,其粒径比较大也是原因之一。常规的水溶性颜料颗粒的粒径大约为100mm,相对于记录媒体的浸透速度,或称定影速度要比染料低。
诸如颜料类油墨的浸透速度比较低的油墨,通常作为叠盖型油墨(overlaytype ink)使用。对于采用这种叠盖型油墨实施双方向的多重扫描方式的场合,会出现下述问题。
对于使用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的场合,在时间上比较靠后实施记录的油墨,将覆盖在之前记录的油墨之上,所以在图象表面上后实施记录的油墨色调和光泽度往往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将位于最表面位置处的油墨颜色称为支配颜色。
在此基础上,对于采用串行扫描型喷墨记录装置,使用光泽度相对比较高的青色油墨和光泽度相对比较低的黄色油墨,对同样的绿色图象实施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对于这种场合,沿前行方向按照青色→黄色的顺序排出油墨,沿返回方向按照相反的顺序,即黄色→青色的顺序排出油墨。因此在沿前行方向实施记录的区域中黄色为支配颜色,在沿返回方向实施记录的区域中青色为支配颜色。
对于采用多重扫描方式的场合,最终的记录扫描方向确定着支配颜色。因此,对于最终记录扫描方向为前行方向的区域中,黄色为支配颜色,在与其相邻的区域中青色为支配颜色。黄色为支配颜色的区域和青色为支配颜色的区域在图象上交替配置时,会呈现出肉眼能够察觉到的条带状光泽度比较高的区域和肉眼能够察觉到的光泽度比较低的区域,即可以确认会出现“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现象。这种现象对于所希望获得的高质量图象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而且,这种如上所述的、支配颜色不同区域交替配置的现象还会与“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现象同时出现。因此,可以利用描述在先技术时举例说明的、由日本专利第3200143号说明书和日本专利第3236034号说明书所给出的技术解决方案。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各图象区域中支配颜色的比率,以象素为单位时是大体均等的。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黄色作为主要支配颜色,还是青色作为主要支配颜色,如果将各图象区域的支配颜色比率在相邻图象区域间大体保持为一定,可以减轻颜色差异带的出现。
发明内容
通常认为对于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现象,如果按照上述方式将支配颜色的比率保持为一定,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缓解。然而通过深入研究,本发明人进一步发现即使将某种支配颜色的比率在各图象区域处保持为一定,如果主要支配颜色不同,光泽度仍将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如果具体的讲就是,对于在全部图象区域均使黄色成为支配颜色的场合,可以几乎完全消除光泽差异带,然而对于使青色成为支配颜色的场合,光泽差异带仍然会出现。因此,即使采用如日本专利第3200143号说明书和日本专利第3236034号说明书所给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或许能够解决“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的问题,然而仍然不能充分解决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问题。
如果举例来说,不能解决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问题的原因,是由于青色油墨的光泽度差随油墨喷打量的变化比较大。再次参考图1可见,青色油墨的光泽度会随油墨喷打量的增加而产生比较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黄色油墨的光泽度几乎不会受到油墨喷打量的影响,可以保持在比较稳定的低水平上。因此,对于青色构成为支配颜色的场合,当色调产生比较大变化时光泽度仍会产生变化,这就是产生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现象的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黄色构成为支配颜色的场合,即使存在有色调差异比较大的区域,各区域中的光泽度差异也不大,所以难以发现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油墨喷打量变化产生的光泽差异产生的,所以即使将多重扫描方式的双方向记录作业转换为单方向记录作业,该问题仍然会出现。
而且,虽然对于采用青色实施单色记录的场合,该现象仍然会出现,实际出现的光泽度差异能够被肉眼察觉到,然而图象通常是采用两种颜色或三种颜色,由比较多的油墨喷打量形成的图象。因此,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降低采用两种颜色以上或200%以上的图象中的光泽度差异,并未对由单色油墨喷打量产生的光泽度差异处理方案进行分析。
依据上面所述的研究结果,本发明人发现对于使用具有不同光泽度特性(即相对于油墨喷打量的光泽度特性)的多种油墨的场合,可以通过分别与光泽度特性相对应的掩膜图案,对记录媒体上的支配颜色实施控制,并且发现这种方法是一种可以有效应对“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的技术解决方案。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先技术中依据油墨颜色使用不同掩膜图案的构成形式,均没有对与光泽度特性相对应的掩膜图案特征进行分析。因此,这些在先技术均不能解决“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问题。
本发明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用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在串行扫描型彩色喷墨记录装置中,努力降低采用多重扫描方式时产生的“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形式,是一种通过使排出不同油墨用的多个记录头一边朝向记录媒体实施记录一边沿预定方向移动扫描的记录主扫描,和沿与所述记录主扫描方向不同的方向使所述记录媒体和所述多个记录头相对移动预定量的副扫描交替进行的方式,在所述记录媒体上的相同区域实施多次所述记录扫描作业以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在所述多次记录主扫描中确定所述记录媒体表面的支配颜色用的记录主扫描中,将光泽度相对比较低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得比光泽度相对比较高的油墨的记录率高。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实施形式,是一种采用通过不同的液体实施记录作业的多个记录头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由光泽度相对比较低的液体实施的记录作业,按照比其它液体的记录作业在时间上延迟的方式进行。
本发明提供的第三实施形式,是一种通过使排出多种颜色的颜料油墨用的记录头一边朝向记录媒体排出油墨一边使所述记录头沿预定方向移动扫描的记录扫描,和沿与所述记录扫描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所述记录媒体实施传送的传送动作交替进行的方式,通过所述记录头的多次记录扫描作业在所述记录媒体上的相同区域处完成记录作业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所述多种颜色的颜料油墨为在对单位面积施加预定量的场合,光泽度由彼此不同的值表示的油墨,在对所述同一区域进行的多次记录扫描作业中的最终扫描作业中,将所述光泽度比较低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的比所述光泽度比较高的油墨的记录率高。
本发明提供的第四实施形式,是一种通过使排出多种颜色的油墨用的记录头一边朝向记录媒体排出油墨一边使所述记录头沿预定方向扫描的记录扫描,和沿与所述记录扫描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所述记录媒体实施传送的传送动作交替进行的方式,通过所述记录头的多次记录扫描作业在所述记录媒体上的相同区域处完成记录作业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所述多种颜色的油墨为在对单位面积施加预定量的场合,光泽度由彼此不同的值表示的油墨,而且对于所述记录媒体上先记录的油墨与随后记录的油墨彼此重合的场合,具有由随后记录的油墨形成的油墨表层比率,比由先记录的油墨形成的油墨表层比率多的性质,在对所述同一区域进行的多次记录扫描作业中的最终扫描作业中,将所述光泽度相对比较低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的比所述光泽度相对比较高的油墨的记录率高。
本发明提供的第五实施形式,是一种通过使排出光泽度彼此不同的多种颜色的颜料油墨用的记录头一边朝向记录媒体排出油墨一边使所述记录头沿预定方向扫描的记录扫描,和沿与所述记录扫描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所述记录媒体实施传送的传送动作交替进行的方式,通过所述记录头的多次记录扫描作业在所述记录媒体上的相同区域处完成记录作业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所述多种颜色的颜料油墨为随着对单位面积施加油墨预定量的变化,光泽度的变化量彼此不同的油墨,在对所述同一区域进行的多次记录扫描作业中的最终扫描作业中,将所述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小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的比所述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大的油墨的记录率高。
本发明提供的第六实施形式,是一种通过使排出多种颜色的油墨用的记录头一边朝向记录媒体排出油墨一边使所述记录头沿预定方向扫描的记录扫描,和沿与所述记录扫描方向不同的方向对所述记录媒体实施传送的传送动作交替进行的方式,通过所述记录头的多次记录扫描作业在所述记录媒体上的相同区域处完成记录作业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所述多种颜色的油墨为随着对单位面积的油墨喷打量变化,光泽度的变化量彼此不同的油墨,而且对于所述记录媒体上先排出的油墨与随后排出的油墨彼此重合的场合,具有由随后排出的油墨形成的油墨表层比率,比由先排出的油墨形成的油墨表层比率多的性质,在对所述同一区域进行的多次记录扫描作业中的最终扫描作业中,将所述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小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的比所述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大的油墨的记录率高。
参考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对最佳实施例的说明,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本发明上述和其它目的、效果、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可以采用的彩色油墨相对于油墨喷打量的光泽度特性用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可以采用的喷墨记录头的构成形式用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一种实施形式采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内部构成形式用的示意图。
图4为说明通过串行扫描方式形成图象时的记录媒体与记录头间相对关系用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通过多重扫描方式形成图象时的过程用的示意图。
图6为说明进行多重扫描时,记录媒体上的油墨颜色重叠状态用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该实施例的多个喷嘴中的各喷嘴(各组块)的记录率与掩膜图案间关系用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掩膜图案中各喷嘴(各组块)的记录率用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掩膜图案中各喷嘴(各组块)的记录率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光泽度不同的若干种类(若干颜色)油墨”,表示的是对于相同面积施加相同量时具有不同光泽度的油墨。在下面,对于相同面积施加相同量的场合表现出相对比较高光泽度的油墨表示为“光泽度(比较、相对)高的油墨”,对于相同面积施加相同量的场合表现出相对比较低光泽度的油墨表示为“光泽度(比较、相对)低的油墨”。如果举例来说,当对青色和黄色进行分析时,正如图1所示的那样,喷打量为100%时青色的光泽度要比喷打量为100%时黄色的光泽度高,所以在这时青色油墨为“光泽度(比较、相对)高的油墨”,黄色油墨为“光泽度(比较、相对)低的油墨”。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对于随着单位面积的油墨喷打量变化而产生的光泽度变化量间的差异”,表示的是喷打量(施加量)在预定范围(比如说0~100%)内变化时,光泽度变化量间的差异。如果参考图1进行说明,可知青色油墨对于喷打量在预定范围内(比如说0~100%)变化的场合,其光泽度将由30变化至135,即该变化量为95,在另一方面,黄色油墨对于喷打量在预定范围内(比如说0~100%)变化的场合,其光泽度将由30变化至65,即该变化量为35。因此,青色油墨和黄色油墨随着单位面积油墨喷打量变化而产生的光泽度变化量,是彼此不同的。
图2为表示本发明可以采用的喷墨记录头的内部构成形式用的示意图。正如图2所示,沿箭头Xb所示方向供给至记录头1的油墨,可以通过共通液体腔室120分别填充至多个喷嘴102处。在各喷嘴102处配置有电热变换部件100,以及位于电热变换部件100相对位置处的排出口101,而且多个排出口101按照预定间隔排列在记录头1的同一平面上。在各个电热变换部件100处连接有配线,所以通过向电热变换部件100施加与记录信号相对应的脉冲电压的方式,可以使电热变换部件100产生热量,使喷嘴102内的油墨产生气泡。利用该产生出的气泡的能量,可以将喷嘴102内的油墨由排出口101,沿箭头Xa所示方向喷射出来。
图3为表示本实施形式可以采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内部构成形式用的示意图。正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施形式的记录头1可以用于彩色记录,由与诸如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这四种颜色相对应的四个记录头形成的集合体(单元)构成。各个记录头1Y、1M、1C、1K分别与油墨腔室19Y、19M、19C、19K相结合,呈可以将油墨供给至记录头1处的构成形式。
搭载着记录头1和油墨腔室19用的墨盒单元(图中未示出),与支撑在皮带轮28a、28b上的橡胶皮带24b相连接。橡胶皮带24b可以与固定在电动机轴27处的皮带轮28b的转动联动。电动机轴27可以在墨盒单元电动机26的驱动下产生转动。因此,可以通过对墨盒单元电动机26实施的驱动,使电动机轴27和皮带轮28b产生转动,通过这种转动使橡胶皮带24b产生联动动作,进而使墨盒单元按照沿导轨24a移动的方式,沿箭头Sa和箭头Sb所示方向往复移动(串行扫描)。
由记录头1相对于记录媒体50实施的记录,可以通过这种串行扫描方式实现。为了保持记录位置的精度,还可以通过设置在墨盒单元上的传感器,对沿扫描方向延伸设置着的编码器24c实施读取,进而通过该读取值对油墨排出用的计时时间实施调整。
在另一方面,传送轮辊23由纸张传送电动机(图中未示出)实施驱动,从而可以沿与上述串行扫描方向相正交的方向,对呈连续纸张或单页形式的记录媒体50实施传送。记录媒体50在供给至记录装置内部,传送至可由记录头1实施记录动作的位置处之后,按照每次记录扫描作业对纸张实施高精度传送的方式,对传送轮辊的转动实施高精度控制。而且,为了使处于记录过程中的记录媒体50保持稳定,还在记录头1与图中未示出的台板之间,设置有诸如加速部件和滚柱等等的辅助传送轮辊,以对记录媒体50实施抑制。
在未进行记录时,分别利用罩盖部件31Y、31M、31C、31K对记录头1Y、1M、1C、1K实施罩盖。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防止处于放置状态的记录头1内的油墨产生干燥,粘度增加而使油墨形成油墨固化物等等问题的出现。罩盖部件31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罩盖部件电动机,对其沿图中箭头m所示方向的上下移动实施控制。
在实施往复动作的场合,也可以利用该罩盖部件31。当记录头1进行往复动作时,可以在对记录头1实施罩盖之后,对往复泵部件30实施驱动。这时记录头1的排出口附近位置处,将通过密封着的罩盖部件31处于负压状态,使排出口附近的油墨朝向外侧流出。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将位于排出口附近位置处粘度增加后的油墨和妨碍排出的气泡和积碳(ゴミ)等等,由记录头1处排出。在这儿排出的油墨,将原封不动地进入罩盖部件31处,通过管路32回收至废油墨盒(图中未示出)处。而且,在这儿的往复泵部件30,可以为能够将油墨压送至废油墨盒处,并且可以通过负压对位于记录头内的油墨实施吸引的部件,比如说可以呈诸如齿轮泵、管泵、涡轮机、旋转机、活塞机、吹风机等等形式。
在往复泵部件的吸引动作结束之后,在记录头1的排出口附近位置处往往会附着有油墨。通常可以在上述吸引动作结束之后,进行对各种颜色的记录头1的排出口表面实施擦抹的动作,即所谓的擦拭动作。作为本实施形式的记录装置,具有设置着可以对各种颜色的记录头1分别进行清扫的四个刮板41B的第一清洁部件41,以及对附着在第一清洁部件41上的油墨实施进一步清除用的第二清洁部件42。通过使记录头1的下部沿图中L所示方向移动的方式,可以由第一清洁部件41对附着在排出口表面处的油墨实施清除。随后,可以使第一清洁部件41沿箭头L所示的方向移动,与第二清洁部件42间接触,以对第一清洁部件41实施清扫,从而可以保持记录头1的清洁效果。
下面,对使用这种喷墨记录装置实施图象形成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4为说明通过作为本实施形式的串行扫描型记录装置进行图象形成时的记录媒体与记录头间相对关系用的示意图。在该图中,记录头1在朝向记录媒体50实施油墨排出的同时,沿箭头x所示方向实施移动扫描。当一次记录扫描作业结束时,将记录媒体50沿箭头y所示方向传送预定的量。通过交替实施沿箭头x所示方向的记录扫描作业,和沿箭头y所示方向的副扫描作业的方式,在记录媒体50上依次形成出图象。
图5为表示通过作为本实施形式的多重扫描方式形成图象时的过程用的示意图。作为本实施形式的记录头1可以如图所示,按照由右侧起依次为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顺序对各种颜色的记录头实施并列设置,从而可以沿图的左右方向实施移动扫描和记录作业。因此,由左至右(沿箭头X所示方向)移动的前行路径记录扫描作业,是按照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顺序实施油墨记录的。在另一方面,由右至左(沿箭头X’所示方向)移动的返回路径记录扫描作业,是按照与其相反的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的顺序实施油墨记录的。
参考标号(1)~(5)表示的是第一记录扫描作业至第五记录扫描作业的记录状态。表示的是通过记录头的各组块在记录媒体是的各记录区域实施图象形成的过程中,记录头1与记录媒体50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这儿采用的是为四次的多重扫描方式。并列设置在记录头1上的多个记录元件,沿副扫描方向分割成四个组块,从而可以在各记录区域中,形成通过四次记录扫描由不同组块形成的图象。将多个记录元件按四组实施分割而形成的各组块,在本实施形式中沿图中的下侧方向(传送方向的上流侧)起依次称为A、B、C、D。
在第一记录扫描过程中,记录媒体50被传送至与记录头1相对的、如图中(1)所示的位置处。在这种状态下实施沿箭头X所示方向的记录作业,而且在实际进行这种记录作业时,仅仅使用四个组块中的A组块。在图5中,使用A组块进行过记录的第一记录区域被标记为“A”。
随后,将记录媒体50沿箭头Y所示方向移动与一个组块相当的距离,使记录媒体50与记录头1间的位置关系如图中的(2)所示。
记录头1已经通过第一记录扫描作业移动至图的右侧方向处,所以第二记录扫描作业是沿箭头X’所示方向进行的返回路径记录扫描作业。在这时,在通过第一记录扫描作业已经由A组块进行过记录作业的第一记录区域处,通过B组块进行记录作业,在这儿将其表示为“A/B”。第二记录区域为新的、由A组块进行过记录作业的区域。图中的(2)表示的是在第二记录扫描作业结束时的图象记录状态。
随后,再次将记录媒体50沿箭头Y所示方向移动与一个组块相当的距离,即移动至如图中的(3)所示的位置处。
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作业,当进行完成第五记录扫描作业时,图象状态如图中的(5)所示。在这时,第一和第二记录区域为已经通过“A/B/C/D”全部组块进行过记录的区域,下面的第三记录区域为已经通过“A/B/C”组块进行过记录的区域,第四记录区域为已经通过“A/B”组块进行过记录的区域。各个记录区域在每进行一次记录扫描作业时,就完成由一个组块进行的图象记录作业。而且,在各个记录区域中均按照A→B→C→D的顺序进行记录作业。采用这种构成形式的本实施形式,是采用由能够排出多种颜色油墨的记录头一边朝向记录媒体排出油墨一边沿预定方向(如箭头X或X’所示方向)实施扫描的记录动作,和沿着与记录扫描方向不同的方向(如箭头Y所示方向)对记录媒体实施传送的传送动作,交替重复进行的方式,在记录媒体上的同一区域(比如说第一~第五记录区域)上通过记录头的多次(比如说为四次)记录扫描作业形成图象的。
图6为说明采用如图5所示的多重扫描方式时,记录媒体上的油墨颜色重叠状态用的示意图。在图6中,参考标号y表示的是记录媒体50的传送方向。第一~第四记录区域分别与如图5所示的记录区域相同,图中的纵向方向表示的是各记录区域中油墨重叠的顺序。
如果举例来说,在对第一记录区域进行分析时可知,由于是通过第一记录扫描作业使A组块沿前行路径实施记录扫描作业的,所以油墨的重叠顺序为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本实施形式采用的是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所以在图6中的第一记录区域处,是按照位于纸面最下层的为Y,随后为M、C,最后为K顺序实施油墨叠盖的。
随后进行的第二记录扫描作业,是使B组块沿返回路径实施记录扫描作业的,所以油墨的重叠顺序为K→C→M→Y。因此,在通过第一记录扫描作业形成的最上层黑色油墨之上,再次按照K→C→M→Y的顺序实施油墨叠盖。
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作业,当进行完成第四记录扫描作业时,将形成如图6所示的重叠顺序,在第一记录区域中通过第四记录扫描作业最后实施记录的黄色油墨位于最上层。因此,第一记录区域的支配颜色为黄色。在与此邻接的第二记录区域处,由A组块实施记录的最初记录扫描作业(在图5中为第二记录扫描作业)是沿返回方向进行的。因此,记录媒体50上最下层的油墨为黑色。而且,由于最终的记录扫描作业是沿返回方向进行的,所以记录结束后的最上层、即支配颜色为黑色。
在这儿对第一记录区域和第二记录区域进行比较时可知,它们分别沿彼此相反方向进行了四次记录扫描作业。因此,油墨的重叠顺序彼此反转,支配颜色分别为黄色和黑色。在第三记录区域之后的各奇数记录区域处,是按照与第一记录区域相同的顺序进行记录作业的,因此支配颜色为黄色。在第四记录区域之后的各偶数记录区域处,是按照与第二记录区域相同的顺序进行记录作业的,因此支配颜色为黑色。
对于采用这种多重记录方式沿双方向进行记录的场合,相邻记录区域单位处的支配颜色产生有变化。对于这种状态,各区域处的色差会形成大小能够由肉眼感觉到的“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由于在前面已经对包含“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解决方案在内的在先技术进行过说明,所以在这儿略去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下面,对本发明给出的能够大幅度减低由图6所示的支配颜色差异产生的“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的方法进行说明。
“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通常是由所使用的油墨的特性产生的。在本实施形式中,采用的是呈四种颜色的、色剂浓度为大约3~5%、比重为大约1.05~1.07的水性颜料。与各油墨的喷打量相对应的光泽度,具有如图1所示的特性。特别是其中的青色,会形成视觉上可以察觉到的、呈红色色调的带状铜翳光泽现象。
然而,通常制作出的彩色图象是由黄色、品红色、青色混合形成的,黑色大多使用在单独记录过程中。黑色油墨容易呈可以察觉到的颗粒状,所以往往不使用在彩色图象中,而是大多使用在图象数据制作时。因此,黑色油墨限少作为最上层记录在其它油墨之上,在本实施形式中,对于为偶数序号的记录区域,由容易产生光泽感和铜翳光泽的青色构成支配颜色的几率比较高。这也就是说,对于为偶数序号的记录区域,当不采用黑色进行记录作业时,青色往往位于最上层的位置处。
这样,将会形成在青色位于最上层位置处的偶数序号记录区域处的光泽度比较高、黄色位于最上层位置处的奇数序号记录区域处的光泽度比较低的图象。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对一个目标物体实施记录的场合,会产生虽然颜色相同、然而光泽度相对比较高的区域与光泽度比较低的区域交替出现的问题。
然而,对于可以采用如图5所说明的、通过多重记录方式实施记录作业的场合,可以采用由四个组块实施记录的图案保持互补关系的、诸如掩膜图案等等的技术解决方案。图案的配置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定,并且可以使各组块的记录率保持一定偏差。本发明人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几种可以避免“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问题出现的特定掩膜图案。下面,对这类掩膜图案的若干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7(A)为表示在本实施例使用的掩膜图案中各喷嘴(各组块)的记录率用的示意图,图7(B)为表示相对于各组块的掩膜图案用的示意图。在图7(A)中,横轴表示的是配置在记录头上的喷嘴,而且相对于记录媒体的传送方向由下流侧起,依次附加有参考标号1~1200。A、B、C、D表示的是组块,而且标号1~300的喷嘴属于D组块,标号301~600的喷嘴属于C组块,标号601~900的喷嘴属于B组块,标号901~1200的喷嘴属于A组块。
纵轴表示的是与各喷嘴相对应的掩膜图案的记录率。通常进行的是四扫描轨迹的多重扫描,在各组块间和喷嘴间并不形成记录率偏差,所以是按照掩膜P2所述的形式,使各个组块的记录率均为25%。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光泽度比较低的油墨(黑色、品红色、黄色),采用的是通过P2表述的掩膜图案。在另一方面,对于光泽度比较高的青色,采用的是使D组块的记录率与其它组块相比为比较低的、具有P1所示特性的掩膜图案。采用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掩膜图案,可以获得使青色作为支配颜色的几率下降的技术效果。换句话说就是,可以使全部的青色数据,大部分通过使用A~C组块进行的、作为最初的三次记录扫描作业实施记录,从而几乎不通过最终的记录扫描作业实施记录。因此,可以使通过这种最终记录扫描作业实施记录的其它油墨位于最上层的位置处,构成为支配颜色。
而且,由图7(B)表示的P1和P2型掩膜,是按照纵向为四个喷嘴与横向为四个象素的区域相对应的掩膜图案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对这种图案实施纵横重复制作,形成可以利用一个组块,对与纵向为300个喷嘴、横向为与记录扫描区域宽度相当的区域实施记录作业的构成形式。
在采用这种方式的本实施例中,是按照为了降低光泽度比较高、容易出现铜翳现象(bronzing)的青色颜色出现在表层的比率,而在最终的记录扫描作业中使该颜色油墨的记录率比其它颜色低的方式实施控制的。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对各记录区域间的光泽度差异实施抑制,从而可以降低光泽差异带出现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的这种构成形式,不仅可以使用在实施双向记录的场合,而且可以使用在实施单方向记录的场合,并且均可以获得能够解决由于记录数据占空比率变化产生的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的技术效果。下面,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说明。
一般认为,由双方向多重扫描方式产生的“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和“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可以通过在实施单方向记录时对多重扫描方式实施切换的方式给予解决。单方向记录可以是沿前行路径实施的记录,也可以是沿返回路径实施的记录,由于各记录区域处的支配颜色是统一的,所以可以使按照喷墨顺序形成的各记录区域间,不出现颜色差异和光泽度差异。然而,本发明人在对具有如图1所示特性的油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检测到如上所述的光泽差异,和出现在各区域内的光泽度差异。而且,这种新的“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对于通过沿前行路径实施记录,将支配颜色统一为青色的场合,以及对于通过沿返回路径实施记录,将支配颜色统一为黄色的场合,往往是达某种程度的差异。
如果具体的讲就是,对于将诸如如图1所示的青色油墨等等的、光泽度相对于油墨喷打量会出现比较大变化的油墨颜色统一作为支配颜色的场合,对于记录数据占空比率变化的图象,会出现容易被察觉到光泽度的差异。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将诸如黄色油墨等等的、光泽度相对于油墨喷打量的变化程度比较低且稳定的油墨颜色统一作为支配颜色的场合,即使对于记录数据占空比率变化的图象,也不容易察觉到光泽度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对于记录作业中所使用的多种油墨,为具有如图1所示的、相对单位面积的油墨喷打量变化,其光泽度变化量彼此不同性质的场合,可以按照使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小的颜色(黄色)作为支配颜色的方式,实施记录作业。为了将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小的颜色(黄色)作为支配颜色,可以通过相对同一区域实施多次扫描中的最终扫描作业,使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小的颜色(黄色)的记录率,比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大的颜色(青色)的记录率更高。如果举例来说,对于这种场合的一种适用的实现方式,为使用如图7(A)和图7(B)所示的掩膜。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在整个区域中使黄色构成为支配颜色。因此,如果采用本实施例,不论记录方向为双方向还是单方向,均可以降低由于记录数据占空比率变化导致的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
如果采用具有如上所述构成形式的本实施例,使用着具有如图1所示光泽度特性的颜料油墨的喷墨记录装置,可以按照使与其它油墨颜色相比光泽度比较高的、由于记录数据占空比率变化导致的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大的青色油墨,在实施最终记录扫描作业时的记录数据占空比率比其它油墨颜色低的方式实施设定。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对于实施双方向记录作业的场合,可以降低每个记录区域处的光泽差异,并且可以降低由于记录数据占空比率变化导致的“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
(第二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采用着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记录装置和油墨。然而本实施例中对于青色油墨,采用的是如图7(A)中的P3所示的掩膜图案,其它三种颜色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采用的是全部喷嘴具有25%的记录率的、如P2所示的掩膜图案。
如P3所示的掩膜图案,由记录头的中央部给出的记录率设定为比较高的40%,并且朝向端部缓缓下降。在最端部处的记录率一直下降至10%。
在这种端部处的记录数据占空比率比较低,所以如举例说明在先技术的专利文献中所记载的那样,可以获得在各记录区域的边界部处几乎不会出现肉眼能够察觉到的“过渡结合带”等等的技术效果。而且,采用这种整体具有平滑渐变特性的掩膜图案,还可以使象第一实施例采用P1的形式那样,在D组块和C组块间产生极端的记录率差异的现象不至于出现。因此,记录获得的图象可以呈所需要的更平滑状态。而且,由于青色油墨在最终记录扫描作业时的记录率比其它颜色低,所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也可以获得降低“光泽差异带”的技术效果,
如果采用具有如上所述构成形式的本实施例,使用着具有如图1所示的光泽度特性的颜料油墨的喷墨记录装置,对于与其它油墨颜色相比光泽度比较高的、由于记录数据占空比率变化导致的光泽度变化量比较大的青色油墨,采用的是能够使喷嘴列中央部处的记录率保持为峰值的、呈渐变形式的掩膜。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对于实施双方向记录作业的场合,可以降低每个记录区域处的光泽差异带,并且可以获得降低各记录区域处的“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的技术效果,以及由于记录数据占空比率变化导致的“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的技术效果,并且可以获得减低青色油墨在每次记录扫描作业时产生“过渡结合带”的技术效果。
(第三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采用着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记录装置和油墨。本实施例还可以对于其它油墨颜色,获得第二实施例中采用如P3所示的掩膜图案的技术效果,即降低“过渡结合带”的技术效果。
正如第二实施例说明的那样,如P3所示的、呈三角形的掩膜图案,两个端部处的记录比率比较低,所以可以获得同时降低每次记录扫描作业时出现“过渡结合带”和“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的技术效果。然而,当对于各种颜色,均采用这种将中央部处的记录率设定的比较高的掩膜时,由于在通过中央组块实施记录的区域处,记录媒体对油墨的吸收时间不足,所以可能会出现诸如珠纹等等的图象损伤。特别是对于诸如本实施例采用叠盖型油墨的场合等等,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由于珠纹而产生汇集的各种颜色油墨,会通过记录头的中央部进一步增大“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出现的可能性。因此,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使各种颜色油墨能够减低“过渡结合带”出现的三角形掩膜,并且使记录率的峰值位于彼此偏置的位置处的构成形式。
图8为表示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掩膜图案中各喷嘴(各组块)的记录率用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各种颜色记录元件被分割成A~F这六个组块,标号1~200的喷嘴属于F组块,标号201~400的喷嘴属于E组块,标号401~600的喷嘴属于D组块,标号601~800的喷嘴属于C组块,标号801~1000的喷嘴属于B组块,标号1001~1200的喷嘴属于A组块。
各种颜色的记录头使用该六个组块中的四个实施记录作业。如果举例来说,采用掩膜图案P4的记录头,不使用A组块和B组块,而是使用C组块至F组块,按照如图所示的记录率实施记录作业。记录率峰值在D组块和E组块之间,其值为40%。采用掩膜图案P5的记录头,使用B组块至E组块进行记录作业。各组块的记录率曲线图与采用P4时相类似,记录率峰值在C组块和D组块之间,其值为40%。采用掩膜图案P6的记录头,使用A组块至D组块进行记录作业,记录率峰值位于B组块和C组块之间。而且,本实施例还使用着记录率保持一定的掩膜图案P7。当采用掩膜图案P7时,各个组块的记录率分别为100/6≈16.7%。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最容易出现铜翳现象(bronzing)的青色油墨,采用的是由P6所示的掩膜。当采用由P6所示的掩膜时,可以通过最初的四次记录扫描作业完成记录,使剩余的两次扫描作业是由其它油墨进行记录的,所以其难以构成支配颜色。而且,在彩色油墨中,品红色是仅次于青色的容易出现铜翳现象(bronzing)的油墨,所以采用的是由P5所示的掩膜,最不容易出现铜翳现象(bronzing)的黄色油墨,采用的是由P4所示的掩膜。而且,基本上由其它颜色混合而实施记录时比较少使用的黑色油墨,采用的是各组块均等的、由P7所示的掩膜。
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使三种颜色的记录率峰值彼此偏置,避免各种颜色的记录率同时出现峰值,从而可以使总的记录率,比较分散地位于整个记录区域中。因此,可以比较好地防止如上所述的、由于油墨汇集所产生的铜翳现象(bronzing)。而且,在按照光泽度比较高的油墨顺序实施记录作业时,还可以将记录媒体上的支配颜色设定为不容易产生铜翳现象(bronzing)的颜色,从而可以获得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而且,由于记录作业时使用的喷嘴位置对于不同颜色是不同的,所以记录媒体上不同颜色间的连接部也是彼此偏置的,从而可以获得更好地防止“过渡结合带”出现的技术效果。
如果采用具有如上所述构成形式的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在预定位置处具有峰值的渐变型掩膜,并且采用适当的油墨颜色顺序使其峰值位置彼此偏置的方式,可以获得防止“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出现的技术效果,并且可以获得同时防止“过渡结合带”出现的技术效果。
(第四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采用着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记录装置和油墨。然而本实施例是将记录头的喷嘴分割成三个组块,通过为三次的多重扫描方式形成图象的。
图9为表示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掩膜图案中各喷嘴(各组块)的记录率用的示意图。本实施例将各种颜色的喷嘴划分为A~C这三个组块,标号1~400的喷嘴属于C组块,标号401~800的喷嘴属于B组块,标号801~1200的喷嘴属于A组块。
在本实施例中,由记录数据占空比率变化导致的光泽度变化最低的黄色油墨,和通常实施单色记录时使用的黑色油墨,采用的是如P9所示的记录率为33%的均匀掩膜图案。在另一方面,光泽度变化比较高的青色油墨和品红色油墨,采用的是如P8所示的、呈台形的掩膜图案。这种如P8所示的掩膜图案,在位于中央的B组块处的记录率均为40%,不呈如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的记录率峰值形式。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即使采用扫描轨迹数目比较少的多重扫描方式实施记录作业,也可以获得与上述渐变型掩膜相同的技术效果,而且由于峰值不会到达40%以上,所以还可以防止在局部区域形成油墨汇集现象。
如果采用具有如上所述构成形式的本实施例,可以对于光泽度比较高的油墨,采用在预定喷嘴位置处不具有峰值的台型掩膜,所以即使采用次数比较少的多重扫描方式,也可以获得防止“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出现的技术效果。
而且,在上述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沿喷嘴列方向的记录率,是以呈将嶂值取为顶点的、按三角形和台形方式变化的掩膜图案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能够获得本发明和各实施例的技术效果的构成形式并不仅限于此,比如说还可以采用其记录率呈倒U字型变化的掩膜图案。
(其它实施例)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是以如图6所示的、后排出的油墨覆盖在先排出的油墨之上的方式,在上层(表层)位置处为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即使采用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并不仅限于重叠部分中后排出的油墨按照100%的几率位于上层(表层)位置处的构成形式。还可以呈大部分为后排出的油墨位于上层(表层)位置处,小部分位于下层位置处的构成形式。本发明并没有排除这种构成形式。即使存在有后排出的油墨未位于上层(表层)的部分,也可以使其在剩余部分大多位于上层(表层)位置,本发明也包含着这种构成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对于记录媒体上先进行记录的油墨与后进行记录的油墨彼此重合的场合,具有由后进行记录的油墨形成的油墨表层比率,比由先进行记录的油墨形成的油墨表层比率多的性质。这种油墨的一个应用实例,为颜料类的油墨。
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主要着眼点在于光泽度比较高的油墨颜色,采用的是仅对这种油墨颜色具有与其它油墨颜色不同性质的掩膜图案。换句话说就是,是对各种油墨中的有关“光泽度”的参数进行相对比较,将可能会导致图象问题的油墨颜色抽取出来,采用与其它颜色明显具有差异的掩膜图案。与此相对应的是,由在先技术公开的、防止“颜色差异带(color-banding)”和“端部效应”或“过渡结合带”出现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是由特定油墨颜色产生的,所以分析和公开的是对各种油墨颜色大体相同的掩膜图案。因此,由于不是针对本发明目的进行的,所以即使所获得的图案构成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也是与本发明明显不同的。
如果举例来说,即使将公开“根据颜色改变掩膜图案”的日本专利第3200143号说明书中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公开“采用按照最初两扫描轨迹覆盖率相等的方式确定的掩膜图案”的日本特开2002-144552号公报中的技术解决方案进行组合,对于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并不能获得降低铜翳现象的技术效果。而且,由这种组合中,仅仅可以获得使记录获得的图象中支配颜色均匀的技术启示。然而,即使能够使支配颜色均匀,当光泽度比较高时也会出现明显不同,所以即使能够不产生以带形为单位的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对于图象本身产生有浓度变化的场合也会产生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
光泽度与颜色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且也会随油墨构成的变化而变化。本发明不仅注意到色彩,而且注意到光泽度,依据被称为对记录媒体上的支配颜色实施控制的基本思路,利用被称为掩膜图案的技术手段,使光泽度比较低的颜色作为支配颜色。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构想,并不能够由对上述专利文献进行的简单组合而获得。
而且如上所述,本发明是按照主要着眼于光泽度比较高的油墨颜色,不使其作为支配颜色而实施控制的方式进行描述的,从相反的角度讲,本发明是利用了光泽度比较低的油墨的“光泽消弱效果”。换句话说就是,不论其它油墨的光泽度状态如何,只要按照使具有“光泽消弱效果”的、即不论喷打量如何均可以使光泽度稳定在比较低水平的油墨或单一液体,构成为支配颜色的条件实施记录作业的方式,就可以对由于图象整体的光泽度产生的弊端一扫而光。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的是作为这种技术手段之一的、实施多重扫描记录时使用的掩膜图案。
然而,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和技术效果的技术手段,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其它手段。如果举例来说,对于如图3所示的串行扫描型喷墨记录装置,还可以使沿记录扫描方向并列设置着的记录头顺序如图中所示,通过通常的由左向右的单方向扫描作业,由某记录扫描作业最终在记录媒体上打印形成“光泽消弱效果”比较高的黄色。而且,还可以通过使记录头的顺序为“黄色、品红色、青色、品红色、黄色”的方式,在实施双方向记录作业时也能够使黄色构成为支配颜色。而且,相对各油墨独立配置不包含色剂的、实现“光泽消弱效果”用的无色透明液体,在最终阶段将其记录在整个图象或容易产生光泽的部分处,也可以获得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依据这种技术构想,在使用串行扫描型多重扫描方式时利用诸如掩膜图案等等的技术手段,也可以实现发明目的。从这一角度看,本发明与上述在先技术是明显不同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说明简单起见,是以使用Y、M、C、K这四种颜色油墨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目前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灰度等级,还采用多种色调相同浓度不同的油墨相互交织,通过诸如六种或七种颜色的更多种类油墨实施记录。在如图1所示的参考图中,就还示出了淡青色(Lc)和淡品红色(Lm)的光泽度特性。而且,对于黑色采用浓、中、淡等数种不同浓度的黑色油墨,以获得灰度等级更好的单黑色图象的图象形成方法也已经被公开。在先技术还包括根据特别需要,对诸如表层颜色等等的特定颜色,预先设置彼此独立的、诸如红色、绿色、兰色等等的两种颜色的构成形式。对于这些技术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对各种油墨颜色的光泽度随油墨喷打量变化的特性进行分析,并且能够采用使光泽度会随油墨喷打量产生比较大变化的油墨颜色,通过在比较早的阶段实施记录扫描作业以结束记录的掩膜图案,均可以有效地使用本发明。特别是对于使用多种颜色相同浓度不同的油墨的场合,还可以设计出使色剂比率比较高的油墨,通过比色剂比率比较低的油墨更早实施地记录扫描作业以结束记录的掩膜图案,从而可以获得在比较浓的油墨和比较淡的油墨重合的中浓度区域处,降低“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出现的技术效果。
而且,在上面的说明中,是以采用颜料作为色剂的叠盖型油墨(overlaytype ink)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如果举例来说,对于采用染料作为色剂的、具有高浸透性的油墨的场合,可以使依据图6进行说明的各记录区域处的重叠顺序反转。将具有高浸透性的油墨作为最先进行记录作业的油墨中的支配颜色,从而使随后进行记录的油墨,能够通过蔓延方式浸透至已经记录在记录媒体上的油墨下侧处。
因此,对于采用这种油墨且应用本发明的场合,可以采用与使用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时相反的方式,使用使有可能由于光泽度产生弊端的油墨,通过最初的记录扫描作业以结束记录的掩膜图案。如果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使通常不会出现铜翳现象(bronzing)的油墨构成为支配颜色,并使其浸入至容易出现铜翳现象(bronzing)的油墨的下侧处。
换句话说就是,作为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的浸透性比较高的油墨,在实施多重扫描方式的多次记录扫描作业过程中的、由支配颜色确定的重要记录扫描作业中,如果将光泽度相对比较低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得比光泽度相对比较高的油墨的记录率更高,也可以有效地应用本发明。然而如上所述,铜翳现象(bronzing)是一种容易由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产生的现象,所以在采用叠盖型油墨(overlay type ink)的场合,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更为非常明显。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是以各组块的掩膜图案具有彼此互补关系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满足100%互补关系的掩膜图案。如果举例来说,对于六个组块分别按照25%的记录率实施记录作业,使记录获得的图象具有150%记录率的场合,采用本发明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类似的技术效果。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是以具有如图2所示的电热变换部件的喷墨记录头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具有这种构成形式的记录头,可以使记录元件的配置密度比其它方式更高,从而能够高性能地获得具有高精细度的图象,所以是一种能够更好地发挥本发明效果的构成形式。然而对于在各记录元件内设置诸如压电元件等等的压电变换元件,并利用这种压力使油黑排出的构成形式,也可以有效地应用本发明。
而且,本发明所称的喷墨记录装置,除了可以作为诸如计算机等等的信息处理设备的图象输出终端使用之外,还可以呈诸如与读取装置等等相组合的复印装置,以及具有信号接收发送功能的传真装置等等构成形式。
如果采用具有如上所述构成形式的本发明,可以在整个记录图象中,使光泽度相对比较低的油墨更容易成为支配颜色,光泽度相对比较高的油墨更不容易成为支配颜色,所以当采用多重扫描方式时,不论是对于进行双方向记录的场合,还是记录数据占空比率产生有变化的场合,均可以使光泽度稳定在比较低的状态下,从而可以使光泽差异带(glossy-banding)更难以出现。
本发明是参考最佳实施例进行说明的,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题和范围内,对各个细部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动,因此本发明还包括属于本发明主题范围之内的各种变形实施形式。

Claims (8)

1.一种通过使排出不同油墨用的多个记录头一边朝向记录媒体实施记录一边沿预定方向移动扫描的记录主扫描、和沿与所述记录主扫描方向不同的方向使所述记录媒体和所述记录头相对移动预定量的副扫描交替进行的方式,在所述记录媒体上的相同区域实施多次所述记录扫描作业以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
在所述多次记录主扫描中、确定所述记录媒体表面上的支配颜色的记录主扫描中,将光泽度相对低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成高于光泽度相对高的油墨的记录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随后进行记录作业的油墨采用的是比先进行记录作业的油墨在记录媒体的表面上更具支配地位的油墨,并且在所述多次记录主扫描中的最终记录主扫描中,将光泽度相对低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成高于光泽度相对高的油墨的记录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先进行记录作业的油墨采用的是比随后进行记录作业的油墨在记录媒体的表面上更具支配地位的油墨,并且在所述多次记录主扫描中的最初记录主扫描中,将光泽度相对低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成高于光泽度相对高的油墨的记录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随后进行记录作业的油墨采用的是比先进行记录作业的油墨在记录媒体的表面上更具支配地位的多种油墨,并且在所述多次记录主扫描中的最终记录主扫描中,将光泽度相对记录占空比的变化量相对小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成高于光泽度相对记录占空比的变化量相对大的油墨的记录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先进行记录作业的油墨采用的是比随后进行记录作业的油墨在记录媒体的表面上更具支配地位的多种油墨,并且在所述多次记录主扫描中的最初记录主扫描中,将光泽度相对记录占空比的变化量相对小的油墨的记录率设定成高于光泽度相对记录占空比的变化量相对大的油墨的记录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所述记录主扫描是沿前行方向和返回方向双方向进行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所述油墨包含有作为色剂的颜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方法,其中,在通过一次记录主扫描记录在记录媒体上的图象区域中,位于端部的记录率比位于中央部的记录率低,而且所述图象区域内的记录率最高的区域位置随所述多个记录头的不同而不同。
CNB2004100959128A 2003-05-16 2004-05-14 图象形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710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39603A JP4261980B2 (ja) 2003-05-16 2003-05-16 画像形成方法
JP139603/2003 2003-05-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7091A CN1607091A (zh) 2005-04-20
CN100357101C true CN100357101C (zh) 2007-12-26

Family

ID=33528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591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7101C (zh) 2003-05-16 2004-05-14 图象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152950B2 (zh)
JP (1) JP4261980B2 (zh)
CN (1) CN10035710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80126B2 (ja) * 2002-08-29 2009-12-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72310B2 (ja) * 2005-10-31 2012-0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ブラックインク組成物少なくとも3種を含むインクセット
JP4848746B2 (ja) * 2005-11-28 2011-12-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吐出タイミング決定方法
JP2008068613A (ja) * 2006-07-24 2008-03-27 Oce Technologies Bv タイル印刷品を製造する方法
JP4838704B2 (ja) * 2006-12-27 2011-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072349B2 (ja) * 2006-12-27 2012-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236219A (ja) * 2007-03-19 2008-10-02 Canon Inc 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2161131B1 (en) * 2007-06-19 2013-11-06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JP5262603B2 (ja) * 2008-01-10 2013-08-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制御装置、液体噴射制御方法および液体噴射制御プログラム
US7934785B2 (en) * 2008-03-18 2011-05-03 Xerox Corporation Selectable gloss coating system
JP5312143B2 (ja) * 2008-04-15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US8383189B2 (en) * 2008-04-21 2013-02-26 Xerox Corporation Selectable gloss coating system
US8328310B2 (en) * 2008-08-08 2012-1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providing band suppression between nozzle blocks
JP5287040B2 (ja) * 2008-08-28 2013-09-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印刷物
WO2010071235A1 (ja) 2008-12-19 2010-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5733928B2 (ja) * 2010-08-11 2015-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608272B2 (en) 2010-12-03 2013-12-17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kjet printing with a differential halftoned protective overcoat with gloss compensation
JP5748522B2 (ja) 2011-03-29 2015-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US8864257B2 (en) 2011-11-02 2014-10-21 Hewlett-Packard Industrial Printing Ltd. Printing using a backwards motion
JP6815505B2 (ja) * 2017-06-21 2021-01-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ディザマスクのセット、並びに画像記録装置
WO2019012759A1 (ja) 2017-07-11 2019-01-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画像記録装置
JP7192576B2 (ja) * 2018-06-15 2022-12-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方法、及び印刷画像の光沢度制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8261A (ja) * 1994-03-30 1995-10-17 Canon Inc 記録液、この記録液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かかる記録液を用いた機器
JP2002069340A (ja) * 2000-08-28 2002-03-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
JP2002144552A (ja) * 2000-08-30 2002-05-21 Canon Inc プリント方法、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JP2002292910A (ja) * 2001-04-02 2002-10-0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5983A (en) * 1876-04-11 Improvement in gages for paper
US167565A (en) * 1875-09-07 Improvement in sofas
US24558A (en) * 1859-06-28 Ship s capstan
JPS55113573A (en) 1979-02-24 1980-09-02 Ricoh Co Ltd Ink jet plotter
JPS58194541A (ja) 1982-05-11 1983-11-12 Canon Inc 記録方法
US4748453A (en) * 1987-07-21 1988-05-31 Xerox Corporation Spot deposition for liquid ink printing
US5252992A (en) * 1989-03-29 1993-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3236034B2 (ja) 1991-08-02 2001-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0817113B1 (en) * 1991-08-02 2003-09-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DE69333194T2 (de) * 1992-03-31 2004-07-15 Canon K.K. Tintenstrahl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JP3200143B2 (ja) 1992-03-31 2001-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3093489B2 (ja) * 1992-11-12 2000-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H06228476A (ja) 1993-02-01 1994-08-16 Canon Inc 記録液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3249878B2 (ja) 1994-03-09 2002-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このインク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かかるインクを用いた機器
US6877850B2 (en) * 2001-04-24 2005-04-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ink set, and recorded matter using them
JP4561103B2 (ja) * 2004-01-16 2010-10-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8261A (ja) * 1994-03-30 1995-10-17 Canon Inc 記録液、この記録液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かかる記録液を用いた機器
JP2002069340A (ja) * 2000-08-28 2002-03-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
JP2002144552A (ja) * 2000-08-30 2002-05-21 Canon Inc プリント方法、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JP2002292910A (ja) * 2001-04-02 2002-10-0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007416A1 (en) 2005-01-13
JP4261980B2 (ja) 2009-05-13
CN1607091A (zh) 2005-04-20
JP2004338312A (ja) 2004-12-02
US7152950B2 (en) 2006-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7101C (zh) 图象形成方法
CN1975764B (zh) 记录数据生成方法、记录装置及掩模制造方法
CA1253681A (en) Ink jet color printing
CN100473104C (zh) 墨盒
EP0726155B1 (en) Ink-jet head, ink-jet cartridg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printing method
CN102673170B (zh) 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615992A (zh)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US20130271520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US7911650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9315022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506368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
CN102083628A (zh) 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US7847977B2 (en)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respective amounts of respective recording materials used in reproducing a color defined by color signals
EP1731319A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inkjet printing method and inkjet printing system
KR20070046780A (ko) 화상처리방법, 프린터드라이버, 화상처리장치,화상형성장치 및 화상형성시스템
US6834936B2 (e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US6890061B1 (en) Compact full-width array architecture without satellite and butting errors
RU2505415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труйной печати и способ струйной печати
CN102085767A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JP201117796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7007899A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01549590A (zh) 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方法
JP5847431B2 (ja) 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02673204B (zh) 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
CN103241006A (zh)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印刷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