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6095203A1 -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 Google Patents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6095203A1
WO2016095203A1 PCT/CN2014/094363 CN2014094363W WO2016095203A1 WO 2016095203 A1 WO2016095203 A1 WO 2016095203A1 CN 2014094363 W CN2014094363 W CN 2014094363W WO 2016095203 A1 WO2016095203 A1 WO 2016095203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vertical plate
electric
self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9436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唐明喜
Original Assignee
深圳市森浦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深圳市森浦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深圳市森浦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PCT/CN2014/09436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6095203A1/zh
Publication of WO201609520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6095203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Abstract

一种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电动车轮机构(10)、连接两个所述电动车轮机构(10)的组装车架(20)、电池和控制器;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10)包括车轮电机(12)、两个支架(13)和外壳(11),外壳(11)与两个支架(13)相连;组装车架(20)包括第一立板(22)、第二立板(23)、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22)与所述第二立板(23)之间的支撑板(21)和支撑所述支撑板(21)的转轴(24),所述转轴(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枢接;各外壳(11)上还安装有拉杆组件(30)。通过将组装车架(20)与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相连,组装成一个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可以通过各拉杆组件(30)的前后推动来单独控制各电动车轮机构(10)加速或减速,实现转向,且拉杆组件(30)位于人体两侧,在遇到危险时,使用者可以及时跳下车。

Description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背景技术
自平衡电动独轮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目前的自平衡电动独轮车包括外壳、安装在外壳中的车轮电机、分别安装在车轮电机的轮轴两端的两个支架、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架下端的两个脚踏板、与车轮电机电性连接的电池和用来控制车轮电机工作的控制器;车轮电机的下端伸出外壳之外;控制器中设有陀螺仪,当人踏在脚踏板上,根据人的前倾、后倾、左倾和右倾,带动陀螺仪移动,以控制车轮电机前进、减速、左转与右转。然而自平衡电动独轮车,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歪倒,难以掌握平衡。自平衡电动双轮车相对来说不易左右歪倒,但现有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一般是通过操纵杆的左右摆动来控制左右转向,这种方式不符合人的操作习惯,在快速行驶遇到两轮不在一水平的路面上时,会无法控制两轮的方向,而且操纵杆在前面遇到危险时不利于跳车。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及组装车架,旨在解决现有自平衡电动双轮车的操纵杆不符合人的操作习惯,在不平整路面方向控制困难,遇到危险时不利于跳车的问题。
技术解决方案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电动车轮机构、连接两个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的组装车架、与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电性相连的电池和控制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工作的控制器;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包括车轮电机、分别与所述车轮电机的轮轴两端枢接的两个支架和罩于所述车轮电机上的外壳,所述外壳与两个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组装车架包括与一个所述电动车轮机构内侧的所述支架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立板、与另一个所述电动车轮机构内侧的所述支架可拆卸相连的第二立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立板之间的支撑板和支撑所述支撑板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枢接;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的所述外壳上还安装有控制该电动车轮机构加减速的拉杆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装于所述转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板的下端安装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立板的下端安装有第三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和所述第三套筒分别套装于所述转轴的两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套筒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套筒之间安装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套装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固定相连;所述第三套筒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套筒之间安装有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套装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三套筒固定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板的下端朝向所述第二立板的方向延伸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套筒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立板的下端朝向所述第一立板的方向延伸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三套筒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连接板置插入所述第一开口中;所述支撑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连接板置插入所述第二开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上对应于所述车轮电机的轮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通过螺栓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支架相连。
进一步地,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的所述支架的下端均安装有脚踏板;所述电池为两套且分别与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相连;所述控制器为两套且分别与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相连。
进一步地,各所述支架的下端部枢接有枢轴,所述枢轴水平设置且与对应的所述脚踏板相连,所述支架的下端向下延伸有限位块,所述脚踏板上凸设有用于抵顶所述限位块以限定该脚踏板向下转动位置的顶块。
进一步地,各所述脚踏板的底面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第一立板上对应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限位凹槽的位置凸出有第一限位凸台,所述第二立板上对应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限位凹槽的位置凸出有第二限位凸台。
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组装车架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来与两个电动车轮机构的支架相连,将支撑板安装在转轴上,将两个电动车轮机构组装成一个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可以通过支撑板来支撑人体,通过各电动车轮机构的拉杆组件来进一步使人保持平衡,并且通过拉杆组件来控制组装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可以通过各拉杆组件的前后推动来单独控制各电动车轮机构加速或减速,实现转向,且拉杆组件位于人体两侧,在遇到危险时,使用者可以及时跳下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中组装车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组装车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组装车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中电动车轮机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电动车轮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的电动车轮机构的拉杆组件收于外壳中,且脚踏板翻转为水平时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组装车架20、电池(图中未示出)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该组装车架20用来连接两个并排设置的电动车轮机构10,以形成自平衡电动双轮车。该组装车架20位于该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之间,为方便描述,定义该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之间为各电动车轮机构10的内侧。电池用来为各电动车轮机构10供电,可以安装在组装车架上,也可以安装在电动车轮机构10上;而控制器用来控制各电动车轮机构10工作。
各电动车轮机构10包括外壳11、车轮电机12、两个支架13和拉杆组件30;其中:外壳11罩在车轮电机12上,并且车轮电机12的下端可以伸出外壳11之外,以便车轮电机12可以在路面上行驶;两个支架13分别位于车轮电机12的两侧,并且两个支架13分别与车轮电机12的轮轴的两端枢接;而外壳11与两个支架13相连,拉杆组件30安装在外壳11上,通过推动拉杆组件30来带动外壳11移动,从而控制相应的电动车轮机构10加减速,实现该自平衡电动双轮车的转向。电池与车轮电机12电性连接,用来为车轮电机12及控制器供电;控制器用来控制车轮电机12工作。
组装车架20连接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时,组装车架20设于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之间。组装车架20包括第一立板22、第二立板23、支撑板21和转轴24;其中,第一立板22与一个电动车轮机构10内侧的支架13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立板23与另一个电动车轮机构10内侧的支架13进行可拆卸连接;转轴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枢接;支撑板21支撑在转轴24上,即通过转轴24来支撑该支撑板21,而支撑板21用来支撑人体。
通过将组装车架20的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来与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的支架13相连,将支撑板21安装在转轴24上,将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组装成一个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可以通过支撑板21来支撑人体,通过各电动车轮机构10的拉杆组件30来进一步使人保持平衡,并且通过拉杆组件30来控制组装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方便使用者撑握平衡,防止左右歪倒,易于学习使用。另外,可以通过各拉杆组件30的前后推动来单独控制各电动车轮机构10加速或减速,方向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进行转向,且拉杆组件30位于人体两侧,在遇到危险时,使用者可以及时跳下车,使用更为安全。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支撑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套筒25,第一套筒25套装于转轴24上。通过在支撑板21的下表面安装第一套筒25,将第一套筒25套装在转轴24上,以方便将支撑板21安装在转轴24上,也可以使支撑板21可以在转轴24上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筒25为两个,以便支撑板21可以更为稳定的支撑在转轴24上。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套筒25也可以为一个、三个或四个等。
进一步地,第一立板22的下端安装有第二套筒26,第二立板23的下端安装有第三套筒27,第二套筒26和第三套筒27分别套装于转轴24的两端部。设置第二套筒26和第三套筒27,以方便转轴24连接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另外,也可以方便支撑板21可以相对于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转动。
进一步地,第二套筒26与相邻的第一套筒25之间安装有第一缓冲弹簧281,第一缓冲弹簧281套装于转轴24上,且第一缓冲弹簧28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套筒25和第二套筒26固定相连;第三套筒27与相邻的第一套筒25之间安装有第二缓冲弹簧282,第二缓冲弹簧282套装于转轴24上,且第二缓冲弹簧28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套筒25和第三套筒27固定相连。当向前推动第一立板22对应电动车轮机构 10的拉杆组件30,使相应的外壳11及支架13向前倾,以使该电动车轮机构10加速,这时第一立板22会带动第二套筒26转动;通过第一缓冲弹簧281的缓冲及传动,带动第一套筒25相对较慢的转动,同时带动支撑板21转动,并带动第二缓冲弹簧282转动,再通过第二缓冲弹簧282进行缓冲与传动,带动第三套筒27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立板23向前转动,从而使另一电动车轮机构10加速,进而使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保持同速,实现直线转动;当然控制该另一电动车轮机构 10保持稳定,则在第二缓冲弹簧282和第二缓冲弹簧282的缓冲及回弹作用下,会推动第一立板22及其对应的电动车轮机构10的拉杆组件30复位,实现转向后自动恢复直线行驶。即通过第一缓冲弹簧281和第二缓冲弹簧282可以实现该自平衡电动双轮车转向后,自动复位直线行驶。
第一立板22的下端朝向第二立板23的方向延伸有第一连接板221,第二套筒26固定于第一连接板221的下表面,设置第一连接板221以方便第二套筒26的安装固定,同时方便与转轴24连接。同理,第二立板23的下端朝向第一立板22的方向延伸有第二连接板231,第三套筒27固定于第二连接板231的下表面,以方便第三套筒27的安装固定,同时方便与转轴24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套筒25中还可以安装轴承,通过轴承带与转轴24相连,以方便转轴24可以与第一套筒25间可以更灵活地转动,减小对第一缓冲弹簧281和第一缓冲弹簧281的阻力;同理,第二套筒26中也可以安装轴承,通过轴承带与转轴24相连,以方便转轴24可以与第二套筒26间可以更灵活地转动,减小对第一缓冲弹簧281的阻力;第三套筒27中也可以安装轴承,通过轴承带与转轴24相连,以方便转轴24可以与第三套筒27间可以更灵活地转动,减小对第二缓冲弹簧282的阻力。
第一连接板221的底部还安装有第一轴承291,第一轴承291位于第二套筒26远离第一套筒25的一侧,第一轴承291套筒在转轴24上,从而通过第一轴承291和第二套筒26来支撑转轴24,以便第一连接板221更稳定的支撑转轴24。第二连接板231的底部还安装有第二轴承292,第二轴承292位于第三套筒27远离第一套筒25的一侧,第二轴承292套筒在转轴24上,从而通过第二轴承292和第三套筒27来支撑转轴24,以便第二连接板231更稳定的支撑转轴24。
进一步地,支撑板21上对应于第一连接板22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开口211,第一连接板221置插入第一开口211中;支撑板21上对应于第二连接板23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开口212,第二连接板231置插入第二开口212中。在支撑板21上设置第一开口211和第二开口212,并将第一连接板221插入第一开口211中,将第二连接板231插入第二开口212中,在第一立板22与第二立板23之间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增大支撑板21的面积,方便使用都站在支撑板21上。
请参阅图1、图4和图5,进一步地,支架13上对应于车轮电机12的轮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图中未标出),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通过螺栓40分别与对应的支架13相连。使用螺栓40来将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与相应的支架13进行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可靠、成本低。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支架13上凸设卡轨,而在第一立板22与第二立板23上设置卡槽,通过卡轨插入对应的卡槽中,将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分别与相应的支架13相连。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6、图7和图8,各电动车轮机构10的两个支架13的下端均安装有脚踏板14;相应的电池为两套,分别与各电动车轮机构10相连;控制器也为两套,分别与各电动车轮机构10相连。具体地,可以在各电动车轮机构10的外壳11或车轮电机12中安装电池;在各电动车轮机构10的外壳11或车轮电机12中安装控制器,这样各电动车轮机构10可以形成自平衡电动独车轮;即可以通过组装车架20将两个自平衡电动独轮车组装为一个自平衡电动双轮车,也可以方便将该自平衡电动双轮车拆分为两个自平衡电动独轮车,方便熟练者使用。
各支架13的下端部枢接有枢轴15,枢轴15水平设置且与对应的脚踏板14相连,支架13的下端向下延伸有限位块131,脚踏板14上凸设有用于抵顶限位块131以限定该脚踏板14向下转动位置的顶块141。即将枢轴15与对应的脚踏板14相连,并且将该枢轴15与对应的支架13枢接,使枢轴15可以在对应的支架13上转动,通过支架13支撑枢轴15,从而脚踏板14可在绕枢轴15上下转动;支架13的下端向下延伸限位块131,并在脚踏板14上设顶块141,当脚踏板14向下转动过程中,顶块141可以抵顶限位块131,将脚踏板14的位置限定在水平状态,以便脚踏使用。而当不使用该脚踏板14时,可以向上翻转脚踏板14,使脚踏板14收于外壳11的侧边减小占用面积,也可以方便连接组装车架20。请一并参阅图1,本实施例使用组装车架20连接两个电动车轮机构10时,需要将各电动车轮机构10的脚踏板14向上翻转,收于外壳11侧边,再将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分别与两个各电动车轮机构10内侧的支架13相连。这样可以使支撑板21的位置相对较低,即可以降低组装车架20的重心,使组装成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更稳定。
请参阅图2、图4和图5,各脚踏板14的底面开设有限位凹槽143,第一立板22上对应于脚踏板14的限位凹槽143的位置凸出有第一限位凸台222,第二立板23上对应于脚踏板14的限位凹槽143的位置凸出有第二限位凸台232。在脚踏板14上设置限位凹槽143,而在第一立板22上设置第一限位凸台222,在第二立板23上设置第二限位凸台232,通过第一限位凸台222与凹槽的配合,来定位第一立板 22,以方便连接第一立板22;通过第二限位凸台232与凹槽的配合,来定位第二立板23,以方便连接第二立板23。
请一并参阅图5、图6和图8,各外壳11的相对两侧分别安装有磁铁111;设置磁铁111以便可以吸合脚踏板14,即当脚踏板14向上转动收于外壳11侧边时,可以通过磁铁111将脚踏板14吸附住。由于脚踏板14绕枢轴15转动,从而将磁铁111设置在外壳11上对应于脚踏板14远离枢轴15的一端向上转动至外侧边对应的位置时,磁铁111可以吸附住该端,该磁铁111对脚踏板14吸力的扭力最大,从而可以更稳定的吸附住脚踏板14。对于一般铁制脚踏板14,磁铁111可以吸附住脚踏板14,而对于一些塑料等不具有磁性的材料制作的脚踏板14,脚踏板14上还需要固定吸合块142,以配合磁铁111吸附。吸合块142安装在脚踏板14远离枢轴15的一端上。吸合块142可以是铁块或磁块等。
请参阅图1、图5、图6和图8,拉杆组件30包括伸缩杆31和拉柄32,伸缩杆31安装在外壳11上,拉柄32安装在伸缩杆31的顶部。设置伸缩杆31可以方便改变拉杆组件30的伸出长度,减小占用空间。设置拉柄32以方便拉动伸缩杆31。本实施例中,伸缩杆31为两个,拉柄32连接两个伸缩杆31顶端。设置两个伸缩杆31,以便支撑更为稳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拉杆组件30对应电动车轮机构10的外壳11的内侧,以便人站在组装车架20的支撑板21上时,拉杆组件30距离人手更近,方便人手持握。进一步地,外壳11上还开设有容置腔(图中未示出),伸缩杆31滑动插装于容置腔中。设置容置腔可以方便将伸缩杆31收于外壳11中,减少伸缩杆31占用体积,并且也可以防止在拆分的电动车轮机构10行驶时,伸缩杆31影响人的腿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 一种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电动车轮机构、连接两个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的组装车架、与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电性相连的电池和控制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工作的控制器;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包括车轮电机、分别与所述车轮电机的轮轴两端枢接的两个支架和罩于所述车轮电机上的外壳,所述外壳与两个所述支架相连;所述组装车架包括与一个所述电动车轮机构内侧的所述支架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立板、与另一个所述电动车轮机构内侧的所述支架可拆卸相连的第二立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立板之间的支撑板和支撑所述支撑板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枢接;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的所述外壳上还安装有控制该电动车轮机构加减速的拉杆组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装于所述转轴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板的下端安装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立板的下端安装有第三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和所述第三套筒分别套装于所述转轴的两端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套筒之间安装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套装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固定相连;所述第三套筒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套筒之间安装有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套装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三套筒固定相连。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板的下端朝向所述第二立板的方向延伸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套筒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立板的下端朝向所述第一立板的方向延伸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三套筒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表面。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连接板置插入所述第一开口中;所述支撑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连接板置插入所述第二开口中。
  7. 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对应于所述车轮电机的轮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通过螺栓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支架相连。
  8. 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的所述支架的下端均安装有脚踏板;所述电池为两套且分别与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相连;所述控制器为两套且分别与各所述电动车轮机构相连。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架的下端部枢接有枢轴,所述枢轴水平设置且与对应的所述脚踏板相连,所述支架的下端向下延伸有限位块,所述脚踏板上凸设有用于抵顶所述限位块以限定该脚踏板向下转动位置的顶块。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脚踏板的底面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第一立板上对应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限位凹槽的位置凸出有第一限位凸台,所述第二立板上对应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限位凹槽的位置凸出有第二限位凸台。
PCT/CN2014/094363 2014-12-19 2014-12-19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WO2016095203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94363 WO2016095203A1 (zh) 2014-12-19 2014-12-19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94363 WO2016095203A1 (zh) 2014-12-19 2014-12-19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95203A1 true WO2016095203A1 (zh) 2016-06-23

Family

ID=56125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4/094363 WO2016095203A1 (zh) 2014-12-19 2014-12-19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WO (1) WO2016095203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893A (zh) * 2016-08-24 2016-11-09 吴岳 两轮自平衡车
CN107618603A (zh) * 2017-09-22 2018-01-23 苏州诺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平衡扭扭车
DE102019202546B3 (de) * 2019-02-26 2020-07-09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DE102020202397A1 (de) 2020-02-25 2021-08-26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DE102020202395A1 (de) 2020-02-25 2021-08-26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DE102019216550B4 (de) 2019-10-28 2022-06-02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DE102019216549B4 (de) 2019-10-28 2022-06-02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01863A1 (fr) * 2006-06-29 2008-01-03 Equos Research Co., Ltd. Véhicule
US20100114468A1 (en) * 2008-11-06 2010-05-06 Segway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f a vehicle
CN102514663A (zh) * 2011-12-23 2012-06-27 陈和 自平衡式两轮电动车
CN104071275A (zh) * 2014-07-14 2014-10-01 张军凯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及其组装车架
CN203888957U (zh) * 2014-06-10 2014-10-22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两轮自平衡电动车的车架总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01863A1 (fr) * 2006-06-29 2008-01-03 Equos Research Co., Ltd. Véhicule
US20100114468A1 (en) * 2008-11-06 2010-05-06 Segway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f a vehicle
CN102514663A (zh) * 2011-12-23 2012-06-27 陈和 自平衡式两轮电动车
CN203888957U (zh) * 2014-06-10 2014-10-22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两轮自平衡电动车的车架总成
CN104071275A (zh) * 2014-07-14 2014-10-01 张军凯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及其组装车架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893A (zh) * 2016-08-24 2016-11-09 吴岳 两轮自平衡车
CN107618603A (zh) * 2017-09-22 2018-01-23 苏州诺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平衡扭扭车
DE102019202546B3 (de) * 2019-02-26 2020-07-09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EP3702258A1 (de) 2019-02-26 2020-09-02 Armin Maurer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DE102019216550B4 (de) 2019-10-28 2022-06-02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DE102019216549B4 (de) 2019-10-28 2022-06-02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DE102020202397A1 (de) 2020-02-25 2021-08-26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DE102020202395A1 (de) 2020-02-25 2021-08-26 Uwe Bernhard Dynamisch selbstbalancierendes Zweirad-Fahrzeu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95203A1 (zh)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
WO2011159016A2 (ko) 핸즈프리형 전동스쿠터
WO2015051707A1 (zh) 分体式电动滑板
US20140058600A1 (en) Electric-powered self-balancing unicycle
US7896725B2 (en) Balancing system and turning mechanism for remote controlled toy
CN202879694U (zh) 单轮自平衡电动车
JP2021529064A (ja) 関節構造により連結される自己平衡型スクーターを用いた、カート型車両用駆動システム
KR101729620B1 (ko) 전동식 주행 보드
CN203902775U (zh) 单轮自平衡电动车
CN107207067A (zh) 脚控电动车
CN112124481A (zh) 一种两轮新型电动平衡车
CN208212479U (zh) 电驱动履带式滑板车
CN210581366U (zh) 电动行李箱
CN214138823U (zh) 滑板车的套件以及滑板车
CN110550085B (zh) 一种卡丁车及其控制方法
KR101994985B1 (ko) 킥보드
CN216401642U (zh) 一种自动行驶二轮车
CN211483261U (zh) 电动行李箱
CN205345219U (zh) 可变电动轮椅多功能电动代步车
CN106621293A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
CN204399394U (zh) 自平衡组装电动双轮车及组装车架
CN213192315U (zh) 一种神经内科用下肢恢复训练装置
EP4169597A1 (en) Drift motorcycle
CN207790999U (zh) 电动代步车
WO2017035886A1 (zh) 一种低重心超薄电动独轮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49082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49082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