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6794U - 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 - Google Patents
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36794U TWM636794U TW111208728U TW111208728U TWM636794U TW M636794 U TWM636794 U TW M636794U TW 111208728 U TW111208728 U TW 111208728U TW 111208728 U TW111208728 U TW 111208728U TW M636794 U TWM636794 U TW M636794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seat
- link
- tube
- shock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之連桿避震座管至少包含:座管、主支架、連接座、第一連桿、第二連桿以及緩衝組件,主支架係套設於一座管上,該主支架具有一穿孔,該穿孔係與該座管之一管體相通,連接座用以樞接自行車之座墊,第一、第二連桿位於座管之同一側,且分別樞接主支架與連接座之間,緩衝組件設於該穿孔內,該緩衝組件的上端係突出於該穿孔並位於該第一連桿與該第二連桿之同一側,該緩衝組件的上端連接連接座或第一連桿或第二連桿,以提供一緩衝力量至連接座,可產生良好之緩衝及避震效果,讓使用者在騎乘自行車時可更為舒適。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一種涉及避震座管結構,特別是一種提供具良好緩衝及避震效果,讓使用者在騎乘自行車時可更為舒適之連桿避震座管改良。
自行車是一種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以人力的踩踏為其動力來源,無需使用電力或汽油,極具環保概念,非常適合作為一般交通工具或是休閒運動裝置來使用。
以目前現在之環境,鮮少有完全平坦之路面存在,使得使用者在騎乘自行車,遇到崎嶇凹凸不平之道路,或於登山行駛於石頭路、有落差地勢等路面時,自行車將會因為地面的不平穩而產生震動,為解決此問題,一般自行車大多會裝設有避震裝置來吸收震動力,讓使用者在騎乘時能感到較為舒適。
避震裝置大多會裝設在自行車之把手、前叉、後叉及座墊下方之座管,而就目前避震座管來說,其包含有一內管、一外管及一彈簧;內管頂端連接座墊;外管套設內管,且外管底端連接車體;彈簧穿設外管,且兩端分別抵靠內管及外管,藉此提供內管緩衝力;其中外管及內管之間具有些微的間隙,藉此既可使外管限制內管軸向移動,又可降低兩者間的摩擦。
然而自行車行駛時所產生的震動,並不會皆為軸向力,而難免會產生一些前後方向的分力,而該等分力便可能使內管抵靠到外管,並因內、外管的摩擦阻力而造成緩衝避震效果不佳;此外,使用久了後更會造成管壁磨耗,而內管及外管的間隙加大,便導致外管無法有效限制內管軸向移動,而使內管可能在外管中前後晃動,進而在未緩衝避震時,便可能導致座墊的晃動。
有鑑於此,本創作提供一種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尤其是提
供具良好且順暢的緩衝及避震效果,並且可有效降低座墊晃動,讓使用者在騎乘自行車時可更為舒適之連桿避震座管,為其主要目的者。
本創作之連桿避震座管至少包含:一座管,具有一管體;一主支架,係套設於該座管上,該主支架具有一穿孔,該穿孔係與該管體相通;一連接座,用以樞接自行車之座墊;至少一第一連桿,其位於該座管之一側,且樞接該主支架與該連接座之間;至少一第二連桿,其位於該座管且與該第一連桿之同一側,且樞接該主支架與該連接座之間;以及一緩衝組件,其設於該穿孔內,該緩衝組件的上端係突出於該穿孔並位於該第一連桿與該第二連桿之同一側,該緩衝組件的上端連接該連接座或該第一連桿,以提供一緩衝力量至該連接座。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所述連接座具有一上樞接端與一下樞接端,該至少一第一連桿的上端樞接於該上樞接端,該至少一第二連桿的上端樞接於該下樞接端;該主支架具有一上端與一下端,該至少一第一連桿的下端樞接於該主支架的該上端,該至少一第二連桿的下端樞接於該主支架的該下端。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所述至少一第一連桿及該至少一第二連桿係透過一軸件分別連接該主支架與該連接座,該第一連桿及該第二連桿則可活動性地藉由該軸件為軸心相對該主支架與該連接座進行轉動。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進一步設有軸承,該軸承係分別設置於該軸件穿設於該主支架之兩側,以及分別設置於該軸件穿設於該連接座之兩側。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所述緩衝組件包含有一芯桿、一壓縮彈簧以及下擋件,該芯桿是可上下移動地設於該穿孔,該下擋件是固設於該管體內,該壓縮彈簧是設於該芯桿與該下擋件之間。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還包含有一壓抵件,用以構成該緩衝組件的上端與該連接座或該第一連桿或該第二連桿之連接。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所述壓抵件的一端樞接於該連接座或該
第一連桿或該第二連桿,該壓抵件的另一端則樞接於該緩衝組件的上端。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所述壓抵件的另一端係透過一軸件樞接於該緩衝組件的上端。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所述壓抵件的另一端係透過一萬向接頭樞接於該緩衝組件的上端。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還包含有一壓抵件,該壓抵件的一端係一體設置於該第一連桿或該第二連桿,該壓抵件的另一端則抵接於該緩衝組件的上端。
10:座管
11:管體
20:主支架
21:穿孔
22:上端
23:下端
30:連接座
31:座弓夾持部
32:樞接部
321:上樞接端
322:下樞接端
323:中樞接端
40:第一連桿
50:第二連桿
60:緩衝組件
61:芯桿
62:壓縮彈簧
63:下擋件
71:軸件
81:壓抵件
82:萬向接頭
第1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圖。
第2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
第3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第4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一實施例的結構放大剖視圖。
第5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二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第6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第7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四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第8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五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為利 貴審查員瞭解本創作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創作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請參閱第1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一實施例的結
構立體圖,以及第2圖所示為本創作中連桿避震座管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本創作之連桿避震座管至少包含:座管10、主支架20、連接座30、至少一第一連桿40、至少一第二連桿50以及緩衝組件60。
該座管10具有一管體11;該主支架20係套設於該座管10之管體11上,該主支架20具有一穿孔21,該穿孔21係與該管體11相通。且該主支架20外露於該管體11處並朝座管10之後端延伸處具有一上端22與一下端23,該上端22與下端23都設有通孔。
該連接座30用以樞接自行車之座墊(圖未示)。該連接座30具有30包含有一座弓夾持部31與一樞接部32。座弓夾持部31位於樞接部32的上方,其用於夾持一座墊的一組座弓。該連接座30之樞接部32具有一上樞接端321與一下樞接端322,該上樞接端321與下樞接端322都設有通孔。
該第一連桿40位於該座管10之後端,且樞接該主支架20與該連接座30之間;該第二連桿50位於該座管10之後端,且樞接該主支架20與該連接座30之間,而該第二連桿50係位於該第一連桿40的下方;其中,請同時參閱第2圖至第4圖所示,該第一連桿40的上端樞接於該上樞接端321,該第二連桿50的上端樞接於該下樞接端322,該第一連桿40的下端樞接於該主支架20的該上端22,該第二連桿50的下端樞接於該主支架20的該下端23;該第一、第二連桿40、50係分別透過軸件71穿過通孔,以連接該主支架20與該連接座30,另有軸承(圖未示)係分別設置於該軸件71穿設於該主支架20之兩側,以及分別設置於該軸件71穿設於該連接座30之兩側,讓該第一、第二連桿40、50可活動性地藉由該軸件71為軸心相對該主支架20與該連接座30進行轉動。
該緩衝組件60設於該穿孔21內,該緩衝組件60的上端係突出於該穿孔21並位於該第一連桿40與該第二連桿50之同一側,且該緩衝組件60連接上述連接座30,藉以提供一緩衝力量至連接座30以達到避震效果。於第一實施例中,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該緩衝組件60包含有一芯桿61、一壓縮彈
簧62以及下擋件63,該芯桿61是可垂直上下移動地設於該穿孔21,且該芯桿61的上端係突出於該穿孔21並位於該第一連桿40與該第二連桿50之間,該下擋件63是固設於該管體11內,該壓縮彈簧62是設於該芯桿61與該下擋件63之間。且該芯桿61的上端與該連接座30之間並利用一壓抵件81構成連接,如第一實施例中,該壓抵件81的一端係一體設置於該第二連桿50,該壓抵件81的另一端直接抵接於該芯桿61的上端。
因此當騎乘者行經顛簸的路段時,自行車將上下振動,騎乘者的自身的重量會通過座墊以及連接座30並透過壓抵件81而下壓緩衝組件60,進而造成芯桿61的向下位移並下壓壓縮彈簧62,利用壓縮彈簧62的彈力來抵銷與減緩振動,達到避震的效果。而由於座管10與連接座30間以第一、第二連桿40、50連接,並且該等第一、第二連桿40、50僅能向上或向下轉動,因此不論是向下的重力或是前後方向的分力,皆會使連接座30相對座管10向上或向下轉動,且透過壓抵件81於緩衝組件60的上端進行壓抵,亦可確保芯桿61被限制在穿孔21的軸向方向垂直上下移動,藉此避免座管10與緩衝組件60磨擦而產生阻力,而讓緩衝避震更為順暢;此外,由於緩衝組件60被限制在軸向上移動,而芯桿61在軸向上又抵靠於壓縮彈簧62,因此在未緩衝避震時,可有效避免芯桿61產生任何動作,進而各第一、第二連桿40、50連帶連接座30及座墊亦不會輕易晃動。
須說明的是,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選擇讓緩衝組件60連接第一連桿40,如此緩衝組件60也同樣能提供緩衝力量至連接座30以達到避震的效果,於第二實施例中,如第5圖所示,該緩衝組件60的上端與該第一連桿40之間利用一壓抵件81構成連接,該壓抵件81的一端係一體設置於該第一連桿40,該壓抵件81的另一端直接抵接於該芯桿61的上端,如此緩衝組件也同樣能提供緩衝力量至連接座以達到避震的效果。
須更進一步說明的是,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選擇讓壓抵件的一
端以樞接的方式連接於該連接座或該第一連桿或該第二連桿,該壓抵件的另一端直接抵接於該緩衝組件的上端,如此緩衝組件也同樣能提供緩衝力量至連接座以達到避震的效果;如第6圖所示之第三實施例中,該緩衝組件60的上端與該第一連桿40之間利用該壓抵件81構成連接,該壓抵件81的一端樞接於該第一連桿40,該壓抵件81的另一端則樞接於該緩衝組件中芯桿61的上端,如圖所示之第三實施例中,該壓抵件81的另一端係透過一萬向接頭82樞接於該芯桿61的上端。
或者,如第7圖所示之第四實施例中,該壓抵件81的一端樞接於該第二連桿50,該壓抵件81的另一端則樞接於該緩衝組件中芯桿61的上端;亦或者,如第8圖所示之第五實施例中,該壓抵件81的一端樞接於該連接座30,該壓抵件81的另一端則透過一軸件樞接於該芯桿61的上端,該連接座30之該上樞接端321與該下樞接端322之間另設有一中樞接端323,可供與該該壓抵件81的一端樞接,如此緩衝組件也同樣能提供緩衝力量至連接座以達到避震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提供一較佳可行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爰依法提呈新型專利之申請;本創作之技術內容及技術特點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項技術之人士仍可能基於本創作之揭示而作各種不背離本案創作精神之替換及修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應不限於實施例所揭示者,而應包括各種不背離本創作之替換及修飾,並為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20:主支架
40:第一連桿
21:穿孔
50:第二連桿
22:上端
60:緩衝組件
23:下端
61:芯桿
30:連接座
62:壓縮彈簧
32:樞接部
63:下擋件
321:上樞接端
81:壓抵件
322:下樞接端
Claims (10)
- 一種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至少包含: 一座管,具有一管體; 一主支架,係套設於該座管上,該主支架具有一穿孔,該穿孔係與該管體相通; 一連接座,用以樞接自行車之座墊; 至少一第一連桿,其位於該座管之一側,且樞接該主支架與該連接座之間; 至少一第二連桿,其位於該座管且與該第一連桿之同一側,且樞接該主支架與該連接座之間;以及 一緩衝組件,其設於該穿孔內,該緩衝組件的上端係突出於該穿孔並位於該第一連桿與該第二連桿之同一側,該緩衝組件的上端連接該連接座或該第一連桿或該第二連桿,以提供一緩衝力量至該連接座。
- 如請求項1所述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其中,該連接座具有一上樞接端與一下樞接端,該至少一第一連桿的上端樞接於該上樞接端,該至少一第二連桿的上端樞接於該下樞接端;該主支架具有一上端與一下端,該至少一第一連桿的下端樞接於該主支架的該上端,該至少一第二連桿的下端樞接於該主支架的該下端。
- 如請求項2所述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其中,該至少一第一連桿及該至少一第二連桿係透過一軸件分別連接該主支架與該連接座,該第一連桿及該第二連桿則可活動性地藉由該軸件為軸心相對該主支架與該連接座進行轉動。
- 如請求項3所述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其中,進一步設有軸承,該軸承係分別設置於該軸件穿設於該主支架之兩側,以及分別設置於該軸件穿設於該連接座之兩側。
- 如請求項1至4任一項所述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其中,該緩衝組件包含有一芯桿、一壓縮彈簧以及下擋件,該芯桿是可上下移動地設於該穿孔,該下擋件是固設於該管體內,該壓縮彈簧是設於該芯桿與該下擋件之間。
- 如請求項5所述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其中,還包含有一壓抵件,用以構成該緩衝組件的上端與該連接座或該第一連桿或該第二連桿之連接。
- 如請求項6所述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其中,該壓抵件的一端樞接於該連接座或該第一連桿或該第二連桿,該壓抵件的另一端則樞接於該緩衝組件的上端。
- 如請求項7所述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其中,該壓抵件的另一端係透過一軸件樞接於該緩衝組件的上端。
- 如請求項7所述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其中,該壓抵件的另一端係透過一萬向接頭樞接於該緩衝組件的上端。
- 如請求項5所述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其中,還包含有一壓抵件,該壓抵件的一端係一體設置於該第一連桿或該第二連桿,該壓抵件的另一端則抵接於該緩衝組件的上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208728U TWM636794U (zh) | 2022-08-11 | 2022-08-11 | 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208728U TWM636794U (zh) | 2022-08-11 | 2022-08-11 | 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36794U true TWM636794U (zh) | 2023-01-21 |
Family
ID=86659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208728U TWM636794U (zh) | 2022-08-11 | 2022-08-11 | 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636794U (zh) |
-
2022
- 2022-08-11 TW TW111208728U patent/TWM636794U/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170845B1 (en) | Bicycle frame | |
JP5107602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 |
US20090267317A1 (en) | Shock absorbing frame for a bicycle | |
TWM636794U (zh) | 連桿避震座管之改良 | |
TWM638256U (zh) | 連桿避震座管 | |
TWM638255U (zh) | 連桿避震座管 | |
WO2019085281A1 (zh) | 一级减震桥架机构 | |
CN214356492U (zh) | 一种减震装置及滑板车 | |
TWM598259U (zh) | 連桿式避震座管 | |
CN218543043U (zh) | 连杆避震座管 | |
TWM568812U (zh) | 自行車把手避震裝置 | |
CN212980458U (zh) | 一种滑板车的减震机构 | |
TWM625435U (zh) | 前叉吸震裝置 | |
CN218858590U (zh) | 连杆避震座管结构 | |
CN221091117U (zh) | 电动滑板车前摆臂构造 | |
TWI857783B (zh) | 電動滑板車後擺臂構造 | |
CN218806329U (zh) | 一种避震自行车车架 | |
CN208102219U (zh) | 一种碳纤维自行车车架及自行车 | |
CN219029659U (zh) | 一种车架结构及自行车或电动车 | |
TWI836878B (zh) | 自行車前避震器結構 | |
CN220096550U (zh) | 一种自行车减震把立结构及自行车 | |
CN213168436U (zh) | 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 | |
CN214648803U (zh) | 车把手减震结构及把式车辆 | |
CN220243440U (zh) | 一种减震车架及平衡车 | |
KR20230038063A (ko) | 밸런스 보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