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0269U - 剎車變速組件 - Google Patents
剎車變速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70269U TWM570269U TW107210094U TW107210094U TWM570269U TW M570269 U TWM570269 U TW M570269U TW 107210094 U TW107210094 U TW 107210094U TW 107210094 U TW107210094 U TW 107210094U TW M570269 U TWM570269 U TW M570269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lever
- shift
- pressing portion
- press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剎車變速組件適於裝設於一自行車手把。剎車變速組件包括一剎車模組以及一變速控制模組。剎車模組包括一固定座以及一剎車桿,固定座裝設於自行車手把,且剎車桿樞設於固定座。變速控制模組包括一第一變速撥桿以及一第二變速撥桿,其中第一變速撥桿及第二變速撥桿分別樞設於剎車桿,且第一變速撥桿及第二變速撥桿的樞轉軸心不共軸。
Description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剎車變速組件,特別是一種二變速撥桿之樞轉軸心不共軸的剎車變速組件。
近年來自行車的市場蓬勃發展,無論是競賽型的高階自行車,或是作為代步工具及休閒娛樂的大眾型自行車,都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促使廠商更加重視使用者對於自行車功能的需求,而在車體材料及配備功能上不斷地改善精進。一般而言,自行車上常配置有多個齒盤的傳動系統以及控制該傳動系統的操作裝置,騎士可根據地形或其他需求操作該操作裝置,以將鏈條切換至不同的齒盤,進而獲得所需的騎乘效果。
前述的操作裝置通常會配置兩個旋轉式撥桿,可分別讓騎士進行進檔與退檔的動作。但傳統上,這兩個撥桿係為同軸設置,使得兩個撥桿桿體大部分重疊,容易造成騎士不小心誤觸而制動到非預期的撥桿,導致切換檔位時同時帶動到兩個撥捍,造成非預期的換檔結果,甚或切換到相反的檔位,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交通意外。另一方面,同軸設置的兩個撥桿在結構設計上也較為複雜。因此,傳統的變速操作裝置有必要進行重新設計。
本新型在於提供一種剎車變速組件,藉以解決先前技術中同軸設置的兩個撥桿因桿體大部分重疊容易造成騎士不小心誤觸而制動到非預期的撥桿,以及同軸的設置在結構設計上較為複雜的問題。
本新型之一實施例所揭露之剎車變速組件適於裝設於一自行車手把。剎車變速組件包括一剎車模組以及一變速控制模組。剎車模組包括一固定座以及一剎車桿,固定座裝設於自行車手把,且剎車桿樞設於固定座。變速控制模組包括一第一變速撥桿以及一第二變速撥桿,其中第一變速撥桿及第二變速撥桿分別樞設於剎車桿,且第一變速撥桿及第二變速撥桿的樞轉軸心不共軸。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剎車變速組件,透過將變速控制模組的二個變速撥桿不共軸地樞設在剎車桿上,以解決習知技術中兩個撥桿同軸設置使兩撥桿桿體大部分重疊,容易造成騎士不小心誤觸而制動到非預期撥桿的問題,另外還可避免同軸樞設之撥桿可能在其中一撥桿樞轉時,因樞軸上不預期的干涉而帶動另一撥桿一併樞轉的問題。此外,二個變速撥桿為不共軸的樞軸結構設計較習知共軸的設計簡單。
以上關於本新型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新型的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新型之實施例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了解本新型之實施例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地理解本新型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新型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新型之範疇。
於本說明書之所謂的示意圖中,由於用以說明而可有其尺寸、比例及角度等較為誇張的情形,但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於未違背本新型要旨的情況下能夠有各種變更。說明中之描述之「上」可表示「懸置於上方」或「接觸於上表面」。此外,說明書中所描述之「上側」、「下側」、「上方」、「下方」等用語,為便於說明,而非用以限制本新型。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實質上」可表示容許製造時之公差所造成的偏離。
請參閱圖1至圖3,圖1為根據本新型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和自行車手把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之剎車變速組件和自行車手把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且圖3為圖2之剎車變速組件和自行車手把的分解示意圖。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剎車變速組件1,適於裝設於一自行車手把9。本實施例之剎車變速組件1係設置於自行車手把9的右握把部,以供右手握持之剎車變速組件為例,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亦即本新型之結構特徵亦可例如應用於裝設在左握把部以供左手握持之剎車變速組件。
此外,本實施例中自行車手把9的握把部係以彎把為例,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手把的握把部可例如為大致與地面水平的橫把。
剎車變速組件1包含一剎車模組10以及一變速控制模組30。
剎車模組10包含一固定座110以及一剎車桿130。在本實施例中,固定座110用以裝設於自行車手把9的握把部,可提供使用者握持。剎車桿130樞設於固定座110,用以帶動固定座110內之油壓缸(未繪示)以進行剎車。
變速控制模組30包含一訊號產生器300、第一變速撥桿310、第二變速撥桿320、二扭簧330、一電路板340、一天線350以及一變速器(未繪示)。
訊號產生器300包含一本體301、一第一訊號開關303以及一第二訊號開關305。在本實施例中,本體301包含一底座3011以及一上蓋3012,底座3011設置於剎車桿130,上蓋3012設置於底座3011並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第一訊號開關303及第二訊號開關305位於容置空間中並設置於底座3011。此外,上蓋3012具有兩穿孔3013,分別對應第一訊號開關303及第二訊號開關305,使第一訊號開關303及第二訊號開關305透過穿孔3013而顯露於外。藉此,透過將第一訊號開關303及第二訊號開關305設置於容置空間中,並受到上蓋3012的部分遮蔽,以避免第一訊號開關303及第二訊號開關305凸出於外而可能受到不預期的外物觸壓。
第一變速撥桿310包含依序相連的一第一樞接部311、一第一連接部313以及一第一按壓部315,且第二變速撥桿320包含依序相連的一第二樞接部321、一第二連接部323以及一第二按壓部325。其中,第一樞接部311及第二樞接部321分別樞設於剎車桿130的相異處,以令第一變速撥桿310及第二變速撥桿320的樞轉軸心不共軸。第一按壓部315及第二按壓部325介於第一樞接部311及第二樞接部321之間,並且分別對應訊號產生器300的第一訊號開關303及第二訊號開關305。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按壓部315具有一第一抵壓凸塊3151,且第二按壓部具有一第二抵壓凸塊3251,藉以能伸入上蓋3012的穿孔3013以分別按壓訊號產生器300的第一訊號開關303及第二訊號開關305來分別控制變速器之進檔和退檔。
二扭簧330分別套設於樞接部311、321,且扭簧330的一端抵壓樞接部311、321,另一端抵壓剎車桿130。藉此,使第一變速撥桿310在不受制動時係常態位於遠離第一訊號開關303的一第一釋放位置,以及第二變速撥桿320在不受制動時係常態位於遠離第二訊號開關305的一第二釋放位置,且在第一變速撥桿310受制動時可相對剎車桿130樞轉至一第一按壓位置,以及在第二變速撥桿320受制動時可相對剎車桿130樞轉至一第二按壓位置,以令第一抵壓凸塊3151及第二抵壓凸塊3251可分別按壓第一訊號開關303及第二訊號開關305來切換檔位。
電路板340設置於訊號產生器300的容置空間中,天線350佈設於電路板340上,且天線350透過電路板340與訊號產生器300的第一訊號開關303和第二訊號開關305電性連接。本實施例之訊號產生器300透過天線350將一換擋訊號以無線的方式傳遞至變速器以控制變速器之進檔和退檔。
在本實施例中,按壓部315、325具有抵壓凸塊3151、3251的特徵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舉例來說,在其他實施例中,按壓部可不具有抵壓凸塊,且訊號產生器的訊號開關可凸出於本體,藉以使按壓部不用伸入訊號產生器即可觸壓訊號開關。
在本實施例中,變速控制模組30係透過扭簧330來使第一變速撥桿310復位至第一釋放位置,以及使第二變速撥桿320復位至第二釋放位置,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變速控制模組可例如利用壓縮彈簧或彈片等來達到同等的作用。
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340及天線350係設置於訊號產生器300,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電路板340及天線350可例如設置於固定座110或自行車手把9等,並透過一纜線與訊號產生器300電性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訊號產生器300透過天線350將一換擋訊號以無線的方式傳遞至變速器以控制變速器之進檔和退檔,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訊號產生器可透過一連接線與變速器連接,以透過連接線將換擋訊號傳遞至變速器以控制該變速器之進檔和退檔。
請參閱圖4及圖5,圖4為根據本新型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立體示意圖,且圖5為圖4之剎車變速組件之部分元件的前視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剎車變速組件1b與第一實施例之剎車變速組件1相似,其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剎車變速組件1b的變速控制模組30b更包含一分隔肋360b。分隔肋360b設置於上蓋3012b且介於第一按壓部315b和第二按壓部325b之間。如圖5所示,第一按壓部315b具有一第一受壓面3152b且第二按壓部325b具有一第二受壓面3252b,分隔肋360b介於第一及第二受壓面3152b、3252b之間,且朝第一及第二受壓面3152b、3252b的法線方向N凸出於第一及第二受壓面3152b、3252b。藉此,可分隔第一按壓部315b和第二按壓部325b,提供騎士觸碰第一按壓部315b和第二按壓部325b時的參考點,有助於騎士判斷分別為控制進檔及退檔的第一變速撥桿310b和第二變速撥桿320b,避免騎士誤觸而制動到非預期的撥桿。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變速撥桿310b係控制變速器之進檔且第二變速撥桿320b係控制變速器之退檔,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變速撥桿310b係控制變速器之退檔且第二變速撥桿320b係控制變速器之進檔。
在本實施例中,分隔肋360b係設置於上蓋3012b,且兩者為一體成型為例,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分隔肋可依實際設計之需求而設置於剎車桿130b上。
在前述的實施例中,當第一及第二變速撥桿分別在第一及第二釋放位置時,第一受壓面及第二受壓面為共平面,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請參閱圖6至圖8,圖6為根據本新型之第三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立體示意圖,圖7為圖6之剎車變速組件之部分元件的側視示意圖,且圖8為圖7之前視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剎車變速組件1c與第一實施例的剎車變速組件1相似,其差異在於剎車變速組件1c的第一及第二變速撥桿310c、320c之結構特徵不同於剎車變速組件1的第一及第二變速撥桿310、320。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變速撥桿310c的第一按壓部315c位於剎車桿130c和第二變速撥桿320c的第二按壓部325c之間(如圖7所示),且當第一及第二變速撥桿310c、320c分別在第一及第二釋放位置時,第一按壓部315c的第一受壓面3152c和第二按壓部325c的第二受壓面3252c不共平面(如圖8所示)。藉此,透過使第一及第二受壓面3152c、3252c間具有段差,有助於騎士以觸碰的方式即能判別分別控制進檔及退檔的第一及第二變速撥桿310c、320c,避免騎士誤觸而制動到非預期的撥桿。
在本實施例中,以圖7之視角來說,位於上方的第一按壓部315c係位於剎車桿130c和下方的第二按壓部325c之間,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依實際需求將下方的第二按壓部設計成位於剎車桿和上方的第一按壓部之間。
請參閱圖9至圖12,圖9為根據本新型之第四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後視示意圖,圖10為圖9之第一變速撥桿位於第一按壓位置且第二變速撥桿位於第二釋放位置之示意圖,圖11為圖9之第二變速撥桿位於第二按壓位置且第一變速撥桿位於第一釋放位置之示意圖,且圖12為圖11之第一變速撥桿自第一釋放位置朝第一按壓位置樞轉而抵頂於第二變速撥桿之第二抵頂端緣的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剎車變速組件1d與第三實施例的剎車變速組件1c相似,其差異在於剎車變速組件1d的第一及第二變速撥桿310d、320d更具有可防止誤觸的結構設計。
本實施例透過第一及第二變速撥桿310d、320d彼此之間的干涉來防止二者同時觸發第一及第二訊號開關303d、305d。具體而言,當第一變速撥桿310d位於第一按壓位置時,第一按壓部315d占據一第一空間;當第二變速撥桿320d位於第二按壓位置時,第二按壓部325d占據一第二空間。其中,第一空間及第二空間至少部分重疊。也就是說,第一按壓部315d及第二按壓部325d在被樞轉靠近第一及第二訊號開關303d、305d時會彼此干涉,使得第一變速撥桿310d及第二變速撥桿320d無法同時被樞轉至第一及第二按壓位置。詳細實施說明如下。
本實施例中,第一按壓部315d更具有一第一抵頂端緣3153d,且第二按壓部325d更具有一第二抵頂端緣3253d。如圖10所示,當第一變速撥桿310d位於第一按壓位置且第二變速撥桿320d位於第二釋放位置時(亦即第一按壓部315d的第一抵壓凸塊3151d按壓第一訊號開關303d時),第一抵頂端緣3153d抵頂或近乎抵頂第二抵頂端緣3253d,以令第二變速撥桿320d被定位於第二釋放位置,或僅能自第二釋放位置朝第二按壓位置些微樞轉即被第一抵頂端緣3153d止擋。藉此,透過第一抵頂端緣3153d對第二抵頂端緣3253d的干涉止擋,使第一變速撥桿310d在觸發第一訊號開關303d時,可防止騎士誤觸第二變速撥桿320d而同時觸發第二訊號開關305d。
另外,如圖11及圖12所示,當第二變速撥桿320d位於第二按壓位置且第一變速撥桿310d位於第一釋放位置時(亦即第二按壓部325d的第二抵壓凸塊3251d按壓第二訊號開關305d時),第二抵頂端緣3253d止擋於第一抵頂端緣3153d之樞轉路徑上(如圖11所示),以令第一變速撥桿310d在自第一釋放位置朝第一按壓位置樞轉的途中,第一抵頂端緣3153d即受到第二抵頂端緣3253d的止擋(如圖12所示)。藉此,透過第二抵頂端緣3253d對第一抵頂端緣3153d的干涉止擋,使第二變速撥桿320d在觸發第二訊號開關305d時,可防止騎士誤觸第一變速撥桿310d而同時觸發第一訊號開關303d。
在本實施例中,變速控制模組30d係透過壓縮彈簧330d來使第一變速撥桿310d復位至第一釋放位置,以及使第二變速撥桿320d復位至第二釋放位置。詳細來說,變速控制模組30d具有二壓縮彈簧330d,分別套設於第一抵壓凸塊3151d及第二抵壓凸塊3251d,且二壓縮彈簧330d的一端抵壓按壓部315d、325d,另一端抵壓訊號產生器300d。藉此,使第一變速撥桿310d在不受制動時係常態位於遠離第一訊號開關303d的第一釋放位置,以及第二變速撥桿320d在不受制動時係常態位於遠離第二訊號開關305d的第二釋放位置,且在第一變速撥桿310d受制動時可相對剎車桿130d樞轉至第一按壓位置,以及在第二變速撥桿320d受制動時可相對剎車桿130d樞轉至第二按壓位置,以令第一抵壓凸塊3151d及第二抵壓凸塊3251d可分別按壓第一訊號開關303d及第二訊號開關305d來切換檔位。
請參閱圖13至圖15,圖13為根據本新型之第五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立體示意圖,圖14為圖13之剎車變速組件的分解示意圖,且圖15為圖13之剎車變速組件的變速控制模組的前視剖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剎車變速組件1e與第四實施例的剎車變速組件1d相似,其差異在於剎車變速組件1e更具有針對訊號產生器300e防塵的結構設計。
詳細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二變速撥桿320e更包含自第二按壓部325e朝訊號產生器300e延伸的一延伸蓋部327e。延伸蓋部327e具有一貫孔3271e、一遮蔽空間3273e以及一導引槽3275e。貫孔3271e對應第一訊號開關303e,遮蔽空間3273e和導引槽3275e相連,且遮蔽空間3273e連通貫孔3271e。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按壓部315e的第一抵壓凸塊3151e穿設貫孔3271e而對應第一訊號開關303e,且第二按壓部325e的第二抵壓凸塊3251e位於延伸蓋部327e的遮蔽空間3273e中並對應第二訊號開關305e。
訊號產生器300e更包含一導引柱307e,且導引柱307e凸設於本體301e。本體301e至少部分位於遮蔽空間3273e中,且設置於本體301e上的第一訊號開關303e及第二訊號開關305e位於遮蔽空間3273e中。亦即,本實施例透過延伸蓋部327e覆蓋部分訊號產生器300e和設置於其上的第一訊號開關303e及第二訊號開關305e。藉此,可避免第一訊號開關303e及第二訊號開關305e直接暴露於外,以達到防塵、防潑水的功效。此外,本實施例透過訊號產生器300e的導引柱307e對應穿設第二變速撥桿320e的導引槽3275e,藉以利用導引柱307e導引第二變速撥桿320e的樞轉方向。
在前述的各實施例中,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係介於第一樞接部及第二樞接部之間,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16,為根據本新型之第六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剎車變速組件1f與第一實施例的剎車變速組件1相似,其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一和第二按壓部315f、325f相對於第一和第二樞接部311f、321f係位於同一側。詳細來說,本實施例之第一樞接部311f和第二樞接部321f介於第一按壓部315f和剎車桿130f的樞接點之間,且第一樞接部311f和第二樞接部321f介於第二按壓部325f和剎車桿130f的樞接點之間。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依實際需求將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設計為介於第一樞接部和剎車桿的樞接點之間,且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亦介於第二樞接部和剎車桿的樞接點之間。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剎車變速組件,透過將變速控制模組的第一變速撥桿和第二變速撥桿不共軸地樞設在剎車桿上,以解決習知技術中兩個撥桿同軸設置使兩撥桿桿體大部分重疊,容易造成騎士不小心誤觸而制動到非預期撥桿的問題,另外還可避免同軸樞設之撥桿可能在其中一撥桿樞轉時,因樞軸上不預期的干涉而帶動另一撥桿一併樞轉的問題。此外,二個變速撥桿為不共軸的樞軸結構設計較習知共軸的設計簡單。
並且,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變速撥桿的第一按壓部和第二變速撥桿的第二按壓部之間可設置有一分隔肋,藉以分隔第一和第二按壓部,提供騎士在觸碰按壓部時的參考點,有助於騎士判斷分別控制進檔及退檔的變速撥桿,避免騎士誤觸而制動到非預期的撥桿。
再者,於部分實施例中,其中一變速撥桿的按壓部可位於剎車桿和另一變速撥桿的按壓部之間,且當二變速撥桿皆在釋放位置時,二按壓部的兩個受壓面不共平面。藉此,透過兩個受壓面之間具有段差,有助於騎士以觸碰的方式即能判別分別控制進檔及退檔的變速撥桿,進而避免騎士誤觸而制動到非預期的撥桿。
另外,又部分實施例中,第一變速撥桿及第二變速撥桿透過其按壓部在被樞轉靠近第一及第二訊號開關時會彼此干涉,使得第一變速撥桿及第二變速撥桿無法同時被樞轉至第一及第二按壓位置。藉此,透過二抵頂端緣彼此之間的干涉止擋,使其中一變速撥桿在觸發對應的訊號開關時,可防止騎士誤觸另一變速撥桿進而避免同時觸發另一訊號開關。
此外,又再部分實施例中,透過於第二按壓部上設有延伸蓋部,以覆蓋部分訊號產生器和設置於其上的第一訊號開關及第二訊號開關。藉此,可避免第一訊號開關及第二訊號開關直接暴露於外,以達到防塵、防潑水的功效。
雖然本新型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b、1c、1d、1e、1f‧‧‧剎車變速組件
9‧‧‧自行車手把
10‧‧‧剎車模組
110‧‧‧固定座
130、130b、130d、130f‧‧‧剎車桿
30、30b、30d‧‧‧變速控制模組
300、300d、300e‧‧‧訊號產生器
301、301e‧‧‧本體
3011‧‧‧底座
3012、3012b‧‧‧上蓋
3013‧‧‧穿孔
303、303d、303e‧‧‧第一訊號開關
305、305d、305e‧‧‧第二訊號開關
307e‧‧‧導引柱
310、310b、310c、310d‧‧‧第一變速撥桿
320、320b、320c、320d、320e‧‧‧第二變速撥桿
311、311f‧‧‧第一樞接部
321、321f‧‧‧第二樞接部
313‧‧‧第一連接部
323‧‧‧第二連接部
315、315b、315c、315d、315e、315f‧‧‧第一按壓部
325、325b、325c、325d、325e、325f‧‧‧第二按壓部
3151、3151d、3151e‧‧‧第一抵壓凸塊
3251、3251d、3251e‧‧‧第二抵壓凸塊
3152b‧‧‧第一受壓面
3252c‧‧‧第二受壓面
3153d‧‧‧第一抵頂端緣
3253d‧‧‧第二抵頂端緣
327e‧‧‧延伸蓋部
3271e‧‧‧貫孔
3273e‧‧‧遮蔽空間
3275e‧‧‧導引槽
330‧‧‧扭簧
330d‧‧‧壓縮彈簧
340‧‧‧電路板
350‧‧‧天線
360b‧‧‧分隔肋
N‧‧‧法線方向
9‧‧‧自行車手把
10‧‧‧剎車模組
110‧‧‧固定座
130、130b、130d、130f‧‧‧剎車桿
30、30b、30d‧‧‧變速控制模組
300、300d、300e‧‧‧訊號產生器
301、301e‧‧‧本體
3011‧‧‧底座
3012、3012b‧‧‧上蓋
3013‧‧‧穿孔
303、303d、303e‧‧‧第一訊號開關
305、305d、305e‧‧‧第二訊號開關
307e‧‧‧導引柱
310、310b、310c、310d‧‧‧第一變速撥桿
320、320b、320c、320d、320e‧‧‧第二變速撥桿
311、311f‧‧‧第一樞接部
321、321f‧‧‧第二樞接部
313‧‧‧第一連接部
323‧‧‧第二連接部
315、315b、315c、315d、315e、315f‧‧‧第一按壓部
325、325b、325c、325d、325e、325f‧‧‧第二按壓部
3151、3151d、3151e‧‧‧第一抵壓凸塊
3251、3251d、3251e‧‧‧第二抵壓凸塊
3152b‧‧‧第一受壓面
3252c‧‧‧第二受壓面
3153d‧‧‧第一抵頂端緣
3253d‧‧‧第二抵頂端緣
327e‧‧‧延伸蓋部
3271e‧‧‧貫孔
3273e‧‧‧遮蔽空間
3275e‧‧‧導引槽
330‧‧‧扭簧
330d‧‧‧壓縮彈簧
340‧‧‧電路板
350‧‧‧天線
360b‧‧‧分隔肋
N‧‧‧法線方向
圖1為根據本新型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和自行車手把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之剎車變速組件和自行車手把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圖2之剎車變速組件和自行車手把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根據本新型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圖4之剎車變速組件之部分元件的前視示意圖。 圖6為根據本新型之第三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圖6之剎車變速組件之部分元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8為圖7之前視示意圖。 圖9為根據本新型之第四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後視示意圖。 圖10為圖9之第一變速撥桿位於第一按壓位置且第二變速撥桿位於第二釋放位置之示意圖。 圖11為圖9之第二變速撥桿位於第二按壓位置且第一變速撥桿位於第一釋放位置之示意圖。 圖12為圖11之第一變速撥桿自第一釋放位置朝第一按壓位置樞轉而抵頂於第二變速撥桿之第二抵頂端緣的示意圖。 圖13為根據本新型之第五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14為圖13之剎車變速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15為圖13之剎車變速組件的變速控制模組的前視剖面示意圖。 圖16為根據本新型之第六實施例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Claims (18)
- 一種剎車變速組件,適於裝設於一自行車手把,該剎車變速組件包含: 一剎車模組,包含一固定座以及一剎車桿,該固定座裝設於該自行車手把,該剎車桿樞設於該固定座;以及 一變速控制模組,包含一第一變速撥桿以及一第二變速撥桿,該第一變速撥桿及該第二變速撥桿分別樞設於該剎車桿,且該第一變速撥桿及該第二變速撥桿的樞轉軸心不共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變速撥桿包含相連的一第一樞接部以及一第一按壓部,該第二變速撥桿包含相連的一第二樞接部以及一第二按壓部,該第一樞接部及該第二樞接部分別樞設於該剎車桿,該第一按壓部及該第二按壓部介於該第一樞接部及該第二樞接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變速控制模組更包含一分隔肋,且該分隔肋介於該第一按壓部及該第二按壓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按壓部具有一第一受壓面,該第二按壓部具有一第二受壓面,該分隔肋介於該第一受壓面及該第二受壓面之間,且該分隔肋朝該第一受壓面及該第二受壓面的法線方向凸出於該第一受壓面及該第二受壓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按壓部位於該剎車桿和該第二按壓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按壓部具有一第一受壓面,該第二按壓部具有一第二受壓面,且該第一受壓面及該第二受壓面不共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變速控制模組更包含一訊號產生器,該訊號產生器包含一本體、一第一訊號開關以及一第二訊號開關,該本體設置於該剎車桿,該第一訊號開關及該第二訊號開關設置於該本體且分別對應該第一按壓部及該第二按壓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變速控制模組更包含一連接線以及一變速器,該連接線連接該訊號產生器及該變速器,且該訊號產生器透過該連接線將一換擋訊號傳遞至該變速器以控制該變速器之進檔和退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變速控制模組更包含一變速器,該訊號產生器透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將一換擋訊號傳遞至該變速器以控制該變速器之進檔和退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變速控制模組更包含一電路板以及一天線,該電路板電性連接該訊號產生器,該天線設置於該電路板,且該訊號產生器透過該天線將該換擋訊號傳遞至該變速器以控制該變速器之進檔和退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按壓部位於該剎車桿和該第二按壓部之間,該第二變速撥桿更包含自該第二按壓部延伸的一延伸蓋部,該延伸蓋部覆蓋至少部分該訊號產生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按壓部具有一第一抵壓凸塊,該延伸蓋部具有一貫孔以及一第二抵壓凸塊,該貫孔及該第二抵壓凸塊分別對應該第一訊號開關及該第二訊號開關,且該第一抵壓凸塊穿設該貫孔而對應該第一訊號開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訊號產生器更包含一導引柱,該導引柱凸設於該本體,該延伸蓋部具有相連的一遮蔽空間以及一導引槽,該遮蔽空間連接該貫孔,該第一訊號開關及該第二訊號開關位於該遮蔽空間中,該本體至少部分位於該遮蔽空間中,且該導引柱至少部分位於該導引槽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樞接部可相對該剎車桿樞轉以令該第一變速撥桿可於一第一按壓位置以及一第一釋放位置間轉動,該第二樞接部可相對該剎車桿樞轉以令該第二變速撥桿於一第二按壓位置以及一第二釋放位置間轉動;當該第一變速撥桿位於該第一按壓位置時,該第一按壓部占據一第一空間;當該第二變速撥桿位於該第二按壓位置時,該第二按壓部占據一第二空間;該第一空間及該第二空間至少部分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按壓部位於該剎車桿和該第二按壓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按壓部具有一第一抵頂端緣,該第二按壓部具有一第二抵頂端緣;當該第一變速撥桿位於該第一按壓位置且該第二變速撥桿位於該第二釋放位置時,該第一抵頂端緣實質上抵頂該第二抵頂端緣,以令該第二變速撥桿被定位於該第二釋放位置;當該第二變速撥桿位於該第二按壓位置且該第一變速撥桿位於該第一釋放位置時,該第二抵頂端緣止擋於該第一抵頂端緣之樞轉路徑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變速撥桿包含相連的一第一樞接部以及一第一按壓部,該第二變速撥桿包含相連的一第二樞接部以及一第二按壓部,該第一樞接部和該第二樞接部介於該第一按壓部和該剎車桿的樞接點之間,且該第一樞接部和該第二樞接部介於該第二按壓部和該剎車桿的樞接點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剎車變速組件,其中該第一變速撥桿包含相連的一第一樞接部以及一第一按壓部,該第二變速撥桿包含相連的一第二樞接部以及一第二按壓部,該第一按壓部和該第二按壓部介於該第一樞接部和該剎車桿的樞接點之間,且該第一按壓部和該第二按壓部介於該第二樞接部和該剎車桿的樞接點之間。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210094U TWM570269U (zh) | 2018-07-25 | 2018-07-25 | 剎車變速組件 |
CN201920822917.8U CN209889047U (zh) | 2018-07-25 | 2019-06-03 | 刹车变速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210094U TWM570269U (zh) | 2018-07-25 | 2018-07-25 | 剎車變速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70269U true TWM570269U (zh) | 2018-11-21 |
Family
ID=65035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210094U TWM570269U (zh) | 2018-07-25 | 2018-07-25 | 剎車變速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89047U (zh) |
TW (1) | TWM570269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988209B1 (en) * | 2020-03-11 | 2021-04-27 | Sram, Llc | Bicycle control system |
CN114475904B (zh) * | 2022-01-18 | 2024-04-19 | 惠州市元胜自行车配件有限公司 | 自行车操作装置 |
CN114832296A (zh) * | 2022-04-25 | 2022-08-02 | 青岛迈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感单车电子操作装置 |
-
2018
- 2018-07-25 TW TW107210094U patent/TWM570269U/zh unknown
-
2019
- 2019-06-03 CN CN201920822917.8U patent/CN209889047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89047U (zh) | 2020-0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570269U (zh) | 剎車變速組件 | |
JP3065656B2 (ja) | 自転車用変速操作装置 | |
US8931365B2 (en) | Bicycle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n electric device | |
US9958058B2 (en) | Bar-end electric actuation device of a bicycle gearshift | |
US9463841B2 (en) | Bicycle brake and shift operating device | |
EP1526069A2 (en) | Electrical shift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transmission | |
TWM514953U (zh) | 單車把手及煞車變速組 | |
CN101445143B (zh) | 自行车控制装置 | |
JP2597741Y2 (ja) | 自転車用ブレーキレバー装置 | |
TWM518666U (zh) | 單車把手及煞車變速組 | |
TW200303839A (en) | Adjusting device for a bicycle brake control device | |
JP5530582B2 (ja) | シフトロック組立体 | |
TWM575424U (zh) | 自行車煞車把手 | |
TW202212190A (zh) | 自行車的車頭組件及自行車的變速控制盒 | |
TWI663092B (zh) |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 |
JP2018154320A (ja) | 自転車用の制御装置 | |
US20230242215A1 (en) |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 |
TWI730756B (zh) | 變速操作裝置 | |
JP4781206B2 (ja) | 騎乗型四輪走行車のレバー装置 | |
JP2009067182A (ja) | 自動二輪車用スタンド装置 | |
TW202019751A (zh) | 車輛配件之控制方法 | |
US8549954B2 (en) | Bicycle shift device having a linearly sliding shift lever operated by a pivoting interface member | |
CA2943320C (en) | Gearshift lever and gearshift pedal | |
JPH03159893A (ja) | 自転車用ペダルとクリートとの係止部構造 | |
TWI676574B (zh) | 變速驅動裝置與包含其之自行車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