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4551U - 線圈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線圈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4551U
TWM524551U TW104218644U TW104218644U TWM524551U TW M524551 U TWM524551 U TW M524551U TW 104218644 U TW104218644 U TW 104218644U TW 104218644 U TW104218644 U TW 104218644U TW M524551 U TWM524551 U TW M52455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winding
delivery port
substrate
ji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86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suyoshi Nakajima
Original Assignee
Nittoku E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ku Eng filed Critical Nittoku Eng
Publication of TWM524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4551U/zh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Description

線圈製造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捲取自送出口送出之線材而製造線圈之線圈製造裝置。
先前,作為用於小型電子機器等之片狀線圈,已知有將線材捲繞於在兩端部具有凸緣部之芯之捲繞主體部而製作線圈,且將該線圈端部之線材固定於形成於凸緣部之電極者。作為製造此種片狀線圈之裝置,已知有如下裝置,其具備:線材送出機,其以固定張力自送出口送出線材;夾具裝置,其夾持自送出口送出之線材端部;及捲取治具,其支撐芯且與芯一併旋轉,並將自送出口送出之線材捲取至旋轉之芯(例如,參照JP2007-266578A)。
於此線圈製造裝置中,首先使捲取治具夾持芯,接著使捲取治具與夾持有線材端部之夾具裝置一併旋轉,並使自送出口送出之線材捲繞於芯而進行繞線。繼而,於繞線結束後,將線圈端部之線材焊接至形成於凸緣部之電極而進行配線固定。
因此,習知之線圈製造由將芯夾持於捲取治具、繞線、及配 線構成。對於相對較小之片狀線圈,則進行如下操作,即準備複數個捲取治具且使其等移動,在對由一個捲取治具夾持之芯進行繞線之期間,使其他捲取治具夾持芯,而後,於夾持繞線結束之芯之捲取治具進行配線作業,藉此可同時進行各作業而使於單位時間製作之線圈數量增加。
因此,於分別進行將芯夾持於捲取治具、繞線、及配線之線圈製造中,必須將自送出口送出且繞線於芯上之線材於繞線之末端進行一端切斷,且於該狀態下將捲取治具與芯一併搬送至下一配線步驟。於該情況下,提出有如下線材切斷方案,即使可藉由電動或流體壓而切斷線材之鉗夾裝置利用三軸移動機構進行三維移動,將線材夾入至鉗夾裝置之一對切斷齒之間,且使一對切斷齒相互閉合,藉此切斷線材(例如,參照JP2012-80037A)。
然而,習知線圈製造裝置中之線材切斷裝置係使鉗夾裝置藉由三軸移動機構移動。因此,存在三軸移動機構相對較大而導致裝置整體大型化之虞。
又,若於繞線後切斷自芯延伸至送出口之線材,則存在已繞線於芯上之線圈因線材彈性而鬆弛從而導致線材自芯鬆開之虞。因此,於使捲取治具移動而於各別位置進行繞線與配線之裝置中,必須防止於繞線後切斷之線材自芯鬆開。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線圈製造裝置,其不會使裝置大 型化,且可切斷線圈捲繞末端之線材,並且於進行配線前之期間保持線圈之捲繞起始端及捲繞末端之線材兩者,從而可防止已繞線之線材自芯鬆開。
本創作之一態樣提供一種線圈製造裝置,其具備送出線材之送出口、捲取自上述送出口送出之線材之捲取治具、及夾持自上述送出口送出之上述線材之端部之夾具裝置;且其具備:基板,其以一主面與上述捲取治具周圍對向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捲取治具;第一夾持具,其一併夾持上述線材與上述基板之一側部;第二夾持具,其一併夾持上述線材與上述基板之另一側部;切割器構件,其與上述基板之另一主面對向配置,且被支撐為相對於上述基板旋動自如;施壓手段,其朝使上述切割器構件旋動至上述切割器構件之切割刀自上述基板之一側部分開之方向施壓;送出口移動機構,其使上述送出口於三軸方向移動以將自上述捲取治具延伸至上述送出口之上述線材插通於上述基板之一側部與上述第一夾持具之間、及自上述基板之一側部分開之上述切割刀與上述基板之一側部之間;蓄線移動機構,其使上述夾具裝置於三軸方向移動以將自上述捲取治具延伸至上述夾具裝置之上述線材插通於上述基板之另一側部與上述第二夾持具之間;及構件旋轉手段,其使上述切割器構件旋動而可切斷插通於上述切割刀與上述基板之一側部之間之上述線材。
10‧‧‧線圈製造裝置
11‧‧‧芯
11a、11b‧‧‧凸緣部
11c‧‧‧捲繞主體部
12、12a、12b‧‧‧線材
13‧‧‧台座
14‧‧‧捲取治具
16‧‧‧基台
16a‧‧‧軸承
17‧‧‧α圏線圈
18‧‧‧可動台
18b‧‧‧母螺孔
19‧‧‧主軸
20‧‧‧主體部
21‧‧‧夾具
21a‧‧‧固定側夾持構件
21b‧‧‧可動側夾持構件
21c‧‧‧缺口部
21d、60、79、80‧‧‧螺旋彈簧
21e‧‧‧操作邊部
23、32‧‧‧馬達
24a‧‧‧第一滑輪
24b‧‧‧第二滑輪
24c、32c‧‧‧皮帶
26‧‧‧操作桿
26a‧‧‧操作體
28‧‧‧軌道
29、34b~36b、55b~57b‧‧‧滾珠螺桿
31‧‧‧送出口
31a‧‧‧送出孔
32a‧‧‧第三滑輪
32b‧‧‧第四滑輪
32d‧‧‧輔助滑輪
33‧‧‧送出口移動機構
34、55‧‧‧X軸方向伸縮致動器
35、56‧‧‧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
36、57‧‧‧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
34a~36a、55a~57a‧‧‧伺服馬達
34c~36c、55c~57c‧‧‧從動件
34d~36d、55d~57d‧‧‧外殼
38‧‧‧支撐板
38a‧‧‧支撐柱
38b、41a~41c‧‧‧滑輪
39‧‧‧旋轉構件
39a‧‧‧插通孔
40‧‧‧安裝構件
42‧‧‧張力裝置
43‧‧‧安裝腳部
44‧‧‧罩殼
45‧‧‧轉筒
46‧‧‧張力桿
46a‧‧‧線材引導件
46b‧‧‧旋動軸
46c‧‧‧安裝支架
47‧‧‧送出控制馬達
48‧‧‧電位計
49‧‧‧彈簧
50‧‧‧移動構件
51‧‧‧張力調節螺絲
51a、62a‧‧‧公螺紋
52‧‧‧蓄線手段
53‧‧‧夾具裝置
53a、53b‧‧‧夾持片
54‧‧‧蓄線移動機構
58‧‧‧移動板
61‧‧‧移動構件
70‧‧‧夾持切斷具
71‧‧‧基板
71a、71b‧‧‧缺口
72‧‧‧第一夾持具
72a、73a‧‧‧膨出部
72b、73b‧‧‧嵌入孔
72c、73c‧‧‧夾持部
72d、73d‧‧‧突出部
72e、73e‧‧‧突部
72f、73f‧‧‧傾斜面
73‧‧‧第二夾持具
74‧‧‧切割器構件
74a‧‧‧中央直線部
74c‧‧‧切割刀
74d‧‧‧操作部
76‧‧‧安裝具
76a‧‧‧薄壁部
76b‧‧‧中等壁部
76c‧‧‧厚壁部
76d、76e‧‧‧孔
76f‧‧‧槽
76g、76h‧‧‧樞支銷
77‧‧‧按壓器
77b‧‧‧螺絲孔
78‧‧‧螺絲
81‧‧‧流體壓氣缸
81a‧‧‧出沒桿
82‧‧‧升降用氣缸
82a‧‧‧桿
82b‧‧‧本體部
圖1係顯示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前視圖。
圖2係顯示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側視圖。
圖3係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俯視圖。
圖4係顯示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捲取治具之圖2之A-A線剖面圖。
圖5係顯示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夾持切斷具之構造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顯示自圖4之B方向觀察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夾持切斷具之圖。
圖7係顯示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基板與夾持具之關係之圖8之E-E線剖面圖。
圖8係顯示自圖6之C方向觀察安裝有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夾持切斷具之捲取治具之上部之圖。
圖9係安裝有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夾持切斷具之捲取治具之俯視圖。
圖10係顯示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蓄線手段之圖1之D-D線箭頭視圖。
圖11係顯示將自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送出口送出之線材拉出之狀態之圖。
圖12係顯示使自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送出口拉出之線材沿著芯配置之狀態之與圖11對應之圖。
圖13係顯示獲得α圏線圈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4係顯示藉由基板之側部與夾持具夾持自α圏線圈拉出之線材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5係顯示切斷自α圏線圈延伸至送出口之線材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6係顯示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之構件旋轉手段為流體氣缸之情況之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創作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圖1~圖3中顯示本創作實施形態之線圈製造裝置10。於此,設定相互正交之X、Y、Z三軸,X軸設為沿水平前後方向延伸,Y軸設為沿水平橫方向延伸,Z軸則設為沿垂直方向延伸。
線圈製造裝置10具備使線材12旋轉並捲取線材12之捲取治具14。捲取治具14支撐芯11且與該芯11一併旋轉,並將自後述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捲取至旋轉之芯11。捲取治具14設置有複數個。
線圈製造裝置10具有水平之台座13,在台座13上,於Y軸方向隔開既定間隔設置有2台可分別於X軸方向移動之基台16。於2台基台16分別設置有於X軸方向隔開既定間隔之複數個捲取治具14。於1台基台16分別設置有5個捲取治具14,因此於2台基台16上設置有共計10個捲取治具14。設置於1台基台16上之捲取治具14之個數並不限定於5個,既可多於5個,亦可少於5個。複數個捲取治具14為相同構造,故以其中1個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捲取治具14具備:主軸19,其樞支於基台16;主體部20,其同軸地設置於主軸19上端;及夾具21,其同軸地設置於主體部20上端,且夾持供線材12捲繞之芯11。
如圖4放大圖所示,芯11於捲繞主體部11c之兩端部形成 有凸緣部11a、11b,於凸緣部11a、11b之任一者或兩者形成有電極。此處,未於另一凸緣部11b形成電極,夾具21自兩側夾持芯11之一凸緣部11a之未形成電極之邊。
如圖4所示,主軸19以夾具21作為上方且於鉛垂方向延伸並樞支於基台16。圖4中以符號16a顯示之構件係樞支主軸19之軸承16a。
另一方面,夾持芯11之夾具21具有:固定側夾持構件21a,其以上部自主體部20上端向上方突出之方式安裝於主體部20;及可動側夾持構件21b,其鄰接於固定側夾持構件21a且其鉛垂方向大致中央處被樞支於主體部20。
於固定側夾持構件21a上緣形成有可以水平狀態載置芯11之一凸緣部11a之缺口部21c。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上部形成為可一併夾持水平載置於固定側夾持構件21a之缺口部21c之一凸緣部11a與固定側夾持構件21a之形狀。
於較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之樞支點更下方之固定側夾持構件21a與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之間,插裝有以使擴大其等間隔之方式施壓之螺旋彈簧21d。螺旋彈簧21d藉由其施壓力使較樞支點更上方之固定側夾持構件21a與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之間隔變窄,從而藉由該等夾持構件夾持水平載置於缺口部21c之一凸緣部11a。較彈簧21d更下方之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之下部係折彎成曲柄狀而形成,於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下端形成有位於固定側夾持構件21a下方之操作邊部21e。
於主軸19之中心軸可上下移動地插通有操作桿26。於操作桿26上端,即於較主軸19上緣向上方突出之操作桿26上部,安裝有向上 方縮徑之操作體26a。操作邊部21e係以使其側面接觸於操作體26a之方式設置。因此,若操作桿26與操作體26a一併上升,則操作體26a接觸之操作邊部21e抵抗螺旋彈簧21d之施壓力而自主體部20中央向側向移位。如此,若較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之樞支點下方之部位接近固定側夾持構件21a,則較樞支點更上方之固定側夾持構件21a與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之間隔擴大,從而解除對芯11之夾持。
如圖2所示,線圈製造裝置10具備使設置於基台16之複數個捲取治具14同時旋轉之旋轉手段。旋轉手段為安裝於基台16之馬達23,於馬達23之旋轉軸設置有第一滑輪24a。在設置於基台16之複數個捲取治具14之向基台16下方突出之主軸19分別安裝有第二滑輪24b。在第一滑輪24a與複數個所有第二滑輪24b之間掛繞有皮帶24c。因此,若驅動馬達23,則複數個捲取治具14透過第一滑輪24a、皮帶24c及第二滑輪24b朝同一方向以同一速度同時旋轉。
於線圈製造裝置10中,將使芯11夾持於捲取治具14之未圖示之夾持手段、進行繞線之繞線手段、及進行配線之未圖示之配線手段依此順序並排設置於X軸方向。2台基台16分別以往返於此等各手段間之方式設置成可各別於X軸方向移動。
如圖1所示,2台基台16之於Y軸方向延伸之側部分別安裝於在Y軸方向隔開既定間隔而設置之2台可動台18上端。於台座13安裝有於X軸方向延伸之搭載2台可動台18之軌道28。於可動台18下部安裝有沿軌道28移動之滑塊18a(圖4)。又,於2台可動台18分別形成有供滾珠螺桿29螺合之母螺孔18b(圖4)。
分別螺合於形成於2台可動台18之母螺孔18b之於X軸方向延伸之2根滾珠螺桿29,於Y軸方向隔開既定間隔並與軌道28平行地樞支於台座13。於台座13安裝有使此等2根滾珠螺桿29分別旋轉之未圖示之馬達。藉由利用未圖示之馬達使滾珠螺桿29分別旋轉,可使2台可動台18與基台16一併於軌道28上沿X軸方向分別移動。如此可使2台基台16分別往復移動於依序配置於X軸方向之夾持手段、繞線手段、及配線手段之間。
雖未圖示,但在夾持手段與配線手段之台座13安裝有使操作桿26升降之致動器。致動器係藉由壓縮空氣之供給排出而使桿出沒之空氣缸。致動器係以使桿朝上方且與操作桿26成為同軸之方式安裝於台座13。於夾持手段或配線手段,若與操作桿26對向之桿向上方突出,則使操作桿26上升而解除夾具21對芯11之夾持,若桿沒入,則操作桿26下降,從而可藉由夾具21夾持芯11。
如圖1及圖2所示,線圈製造裝置10於夾入於夾持手段與配線手段間之繞線手段設置有以固定張力送出線材12之線材送出機。線材送出機具備供線材12插通之送出口31、使送出口31旋轉之旋轉機構32、使送出口31與旋轉機構32一併於三軸方向移動之送出口移動機構33、及對線材12賦予張力之張力裝置42。
送出口31與設置於單一基台16上之複數個捲取治具14對應而設置有複數個。送出口31分別固定於樞支於支撐板38之複數個旋轉構件39。支撐板38藉由送出口移動機構33水平地被支撐。旋轉構件39以與捲取治具14對應之方式,於隔開既定間隔排列於X軸方向之狀態下,以旋 轉軸作為鉛垂方向而被樞支於支撐板38。旋轉構件39及送出口31相對於支撐板38之安裝構造相同,故以其中1個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2之各放大圖所示,於較支撐板38更下方之旋轉構件39安裝有大致呈曲柄狀之安裝構件40。於偏離旋轉構件39之旋轉軸之安裝構件40下部固定有送出口31。送出口31形成六面體,於下部形成有供線材12沿水平方向插通之送出孔31a。送出孔31a形成為自旋轉構件39外側朝向旋轉構件39之旋轉中心。自旋轉構件39之旋轉中心至送出口31之距離設為足夠於旋轉構件39旋轉時使送出口31所描繪之圓包圍由夾具21支撐之芯11之凸緣部11a、11b(圖4)之程度。
於旋轉構件39之旋轉中心形成有插通孔39a,插通孔39a形成為可供線材12插通。引繞被插通於形成於鉛垂方向之插通孔39a之線材12並將其引導至送出口31之送出孔31a的滑輪41a~41c分別被安裝於旋轉構件39下部及安裝構件40。
藉由此等滑輪41a~41c引繞之線材12自外側往旋轉構件39之中心插通於送出口31之送出孔31a。
如圖1~圖3所示,使送出口31旋轉之旋轉機構32係安裝於支撐板38之馬達32。於馬達32之旋轉軸設置有第三滑輪32a,於向支撐板38上方突出之旋轉構件39分別安裝有第四滑輪32b。於第三滑輪32a與所有第四滑輪32b間全部掛繞有皮帶32c。於第四滑輪32b間之支撐板38樞支有防止皮帶32c鬆弛之輔助滑輪32d。因此,若驅動馬達32,則所有旋轉構件39透過第三滑輪32a、皮帶32c及第四滑輪32b與送出口31一併朝同一方向以同一速度旋轉。
使複數個送出口31與旋轉機構32一併於三軸方向移動之送出口移動機構33可使支撐板38相對於台座13於三軸方向移動。
如圖1所示,送出口移動機構33係藉由X軸、Y軸、及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4~36之組合構成。
構成送出口移動機構33之各伸縮致動器34~36係由以下部分等構成,即細長之箱形外殼34d~36d;滾珠螺桿34b~36b,其等於長度方向延伸設置於外殼34d~36d內部,且藉由伺服馬達34a~36a旋動驅動;及從動件34c~36c,其等螺合於滾珠螺桿34b~36b且平行移動。
各伸縮致動器34~36構成為若使伺服馬達34a~36a驅動,則滾珠螺桿34b~36b旋轉,螺合於滾珠螺桿34b~36b之從動件34c~36c沿外殼34d~36d之長度方向移動者。
為了支撐設置有複數個送出口31之支撐板38,於支撐板38之X軸方向兩側分別設置有送出口移動機構33。再者,送出口移動機構33亦可僅設置於支撐板38之X軸方向之一側。於支撐板38兩側分別安裝有可使支撐板38沿Y軸方向移動之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5之外殼35d。於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5之從動件35c分別安裝有可使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5及支撐板38沿Z軸方向移動之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6之外殼36d。
又,於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6之從動件36c,分別安裝有可使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5、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6及支撐板38沿X軸方向移動之X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4之從動件34c。
又,將於X軸方向延伸設置之X軸方向伸縮致動器34之外殼34d透過支柱33b分別固定於台座13。
各伸縮致動器34~36之各伺服馬達34a~36a連接於控制其等之驅動之未圖示之控制器。
如圖1所示,張力裝置42係對送出之線材12賦予張力並且可將線材12拉回者。張力裝置42根據送出口31之數量設置有複數個,自1個張力裝置42送出之線材12被供給至單一送出口31。複數個張力裝置42為相同構造,故以其中1個為代表進行說明。
張力裝置42具備透過安裝腳部43而設置之罩殼44、設置於罩殼44側面之轉筒45及張力桿46。
於轉筒45捲繞有線材12。於罩殼44內部設置有使轉筒45旋轉以將線材12送出之送出控制馬達47。自轉筒45送出之線材12由設置於張力桿46前端之線材引導件46a引導
張力桿46能夠以基端之旋動軸46b為支點旋動。旋動軸46b之旋動角度係藉由收容於罩殼44內且安裝於旋動軸46b之作為旋動角度檢測手段之電位計48檢測。電位計48之檢測輸出被輸入至未圖示之控制器。送出控制馬達47連接於控制其驅動之未圖示之控制器。
在設置有與送出口31一併旋轉之旋轉構件39之支撐板38,於旋轉構件39附近立設有支撐柱38a。於支撐柱38a樞支有供自線材引導件46a引導之線材12掛繞之滑輪38b。滑輪38b係配置成位於旋轉構件39上方。因此,由設置於張力桿46前端之線材引導件46a引導之線材12以如下方式配線,即自線材引導件46a被引導至滑輪38b,且藉由滑輪38b轉向並貫通旋轉構件39之插通孔39a。
又,於張力桿46之旋動軸46b與線材引導件46a間之既定 位置,透過安裝支架46c安裝有朝張力桿46之旋動方向賦予施壓力之作為施壓手段之彈性構件,即彈簧49之一端。
張力桿46藉由彈簧49受到與旋動角度對應之彈性力。彈簧49之另一端固定於移動構件50。
移動構件50螺合於張力調節螺絲51之公螺紋51a,且移動構件50之位置係藉由使公螺紋51a旋轉而被調整。如此,由於可調整彈簧49之另一端之固定位置,故張力桿46可藉由彈簧49之施壓力向由單點鏈線所示之位置移位。亦即,藉由使張力調節螺絲51旋轉可調節對線材12賦予之張力。
未圖示之控制器,係控制送出控制馬達47使藉由旋動角度檢測手段即電位計48所檢測出之旋動角度成為既定角度。
因此,張力裝置42,藉由彈簧49透過張力桿46對線材12賦予張力,以張力桿46成為既定角度之方式使轉筒45旋轉將既定量之線材12送出。藉此,將線材12張力維持為既定值。
又,線圈製造裝置10具備將既定圈數量之線材12自送出口31拉出並蓄存之蓄線手段52。蓄線手段52具備可夾持線材12之夾具裝置53、及使夾具裝置53於三軸方向移動之蓄線移動機構54。夾具裝置53根據送出口31之數量設置有複數個,1個夾具裝置53夾持自單一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複數個夾具裝置53為相同構造,故以其中1個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蓄線手段52之夾具裝置53具有藉由供給或排出壓縮空氣而開閉之夾持片53a、53b(圖10),且藉由夾持片53a、53b夾 持自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
夾具裝置53以朝向送出口31之方式於Y軸方向延伸設置於移動板58。夾具裝置53之夾持片53a、53b係將朝向送出口31之前端向上方彎折而形成。而且,對夾具裝置53,根據來自未圖示之控制器之指令進行壓縮空氣之供給或排氣。
如圖10所示,於移動板58設置有於Y軸方向延伸之軌道59。夾具裝置53於使夾持片53a、53b向捲取治具14側突出之狀態下(圖1)可沿Y軸方向移動地安裝於軌道59。
又,於夾具裝置53安裝有螺旋彈簧60之一端,螺旋彈簧60之另一端固定於移動構件61。移動構件61螺合於張力調節螺絲62之公螺紋62a,移動構件61之位置藉由使公螺紋62a旋轉而被調整。
而且,螺旋彈簧60朝使夾具裝置53遠離捲取治具14之方向施壓。蓄線移動機構54(圖1)使移動板58與夾具裝置53一併於三軸方向移動。
如圖1所示,蓄線移動機構54為與上述送出口移動機構33相同之構造,且藉由X軸、Y軸、及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5~57之組合構成。
於設置有複數個夾具裝置53之移動板58安裝有可使移動板58沿Y軸方向移動之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6之外殼56d。於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6之從動件56c,安裝有可使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6及移動板58沿Z軸方向移動之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7之外殼57d。
又,於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7之從動件57c,安裝有可使Y 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6、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7及移動板58沿X軸方向移動之X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5之從動件55c。
而且,將於X軸方向延伸設置之X軸方向伸縮致動器55之外殼55d固定於台座13。
各伸縮致動器55~57之各伺服馬達55a~57a連接於控制其等之驅動之未圖示之控制器。
再者,關於各伺服馬達55a~57a、滾珠螺桿55b~57b、及從動件55c~57c之動作,由於與送出口移動機構33相同,故省略說明。
又,如圖4所示,線圈製造裝置10具備夾持切斷具70,其可保持且切斷捲繞於由捲取治具14支撐之芯11之線材12端部。夾持切斷具70係安裝於捲取治具14之主體部20。
如圖5~圖8所示,夾持切斷具70具有:基板71,其以一主面與捲取治具14對向之方式安裝於捲取治具14周圍;第一夾持具72,其一併夾持線材12與基板71之一側部;第二夾持具73,其一併夾持線材12與基板71之另一側部;切割器構件74,其與基板71之另一主面對向配置,且旋動自如地樞支於基板71;安裝具76,其介於基板71與捲取治具14之間且樞支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2、73以及切割器構件74;及按壓器77,其一併夾住基板71、第一夾持具72、第二夾持具73及切割器構件74與安裝具76。
如圖5所示,於安裝具76依序形成有:薄壁部76a,其與基板71之一主面之基端相接;中等壁部76b,其形成有供用以將夾持切斷具70安裝於捲取治具14之主體部20之螺絲78插通之孔76d;及厚壁部76c, 其形成有收容後述彈簧79、80之孔76e或槽76f。於薄壁部76a設置有用以樞支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2、73之一對樞支銷76g、76h。
基板71為長方形狀之平板,於基端側之兩側部分別形成有避免與安裝具76之一對樞支銷76g、76h干涉之缺口71a、71b。
第一夾持具72與第二夾持具73藉由分別對平板進行加工而形成,且成為相互對稱之形狀。於第一夾持具72與第二夾持具73分別形成有收容於基板71之缺口71a、71b之膨出部72a、73a。於膨出部72a、73a分別形成有可供樞支銷76g、76h嵌入之嵌入孔72b、73b。又,於第一夾持具72與第二夾持具73,於與膨出部72a、73a相同側分別形成有夾持部72c、73c,其等形成為可一併夾持線材12與基板71之前端之側部之形狀。又,於第一夾持具72與第二夾持具73之基端側分別形成有突出部72d、73d,其等以安裝於安裝具76之狀態自安裝具76兩側向外側突出。於突出部72d、73d上分別形成有突部72e、73e,其等在第一夾持具72與第二夾持具73對向之狀態下支撐螺旋彈簧79。
於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2、73之基端側插裝有兩端由突部72e、73e支撐之螺旋彈簧79。螺旋彈簧79以使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2、73之基端擴張之方式施壓,將形成於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2、73前端之夾持部72c、73c壓抵於基板71前端之兩側部。因此,若線材12進入夾持部72c、73c與基板71前端之兩側部之間,則線材12藉由夾持部72c、73c與基板71前端之兩側部而被夾持。又,為了使線材12容易進入,於夾持部72c、73c之與基板71對向之面之端緣分別形成有傾斜面72f、73f。
切割器構件74係形成為曲柄狀之平板材,且形成有樞支孔 74b,其供將第二夾持具73樞支於中央直線部74a之樞支銷76g進入。中央直線部74a以沿安裝具76之中等壁部76b橫穿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2、73之方式設置。於中央直線部74a之一端部,形成有以與第一夾持具72之夾持部72c重疊之方式延伸之切割刀74c。又,於中央直線部74a之另一端部,形成有以與第二夾持具73之突出部73d重疊之方式延伸之操作部74d。在將切割器構件74安裝於安裝具76之狀態下,操作部74d形成為向較第二夾持具73之突出部73d更遠離安裝具76之方向偏移。
如圖6所示,於操作部74d之端部與安裝具76之間插裝有螺旋彈簧80。螺旋彈簧80以使操作部74d自安裝具76離開之方式施壓,使切割器構件74以樞支銷76g為中心旋轉,使切割刀74c遠離基板71前端之一側部。若使操作部74d抵抗螺旋彈簧80之施壓力而接近安裝具76,則如單點鏈線所示,切割刀74c與基板71前端之一側部間之間隙消失。因此,若藉由基板71前端之一側部與第一夾持具72夾持線材12,則被夾持之線材12由切割刀74c切斷。
如圖5所示,按壓器77係為將由樞支銷76g、76h樞支之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2、73以及切割器構件74夾在按壓器77與安裝具76之間以防止其等自樞支銷76g、76h脫離而設置。於按壓器77形成有樞支第二夾持具73與切割器構件74之樞支銷76g可插通之銷孔77a、及供將按壓器77與安裝具76一併安裝於捲取治具14之螺絲78插通之螺絲孔77b。
如圖5~圖8所示,將插通於按壓器77之螺絲孔77b及安裝具76之孔76d中之螺絲78之公螺紋螺合於形成於捲取治具14之主體部20之未圖示之母螺紋,藉此將夾持切斷具70安裝於捲取治具14。在將夾持 切斷具70安裝於捲取治具14之狀態下,夾持切斷具70之基板71前端較突出地設置有夾具21之主體部20之前端緣突出。又,抵接於基板71之兩側部之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3之夾持部72c、73c亦較主體部20之前端緣突出。因此,可使自被夾具21夾持之芯11延伸之線材12藉由基板71側部與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2、73夾持。
其次,對線圈製造裝置10之動作進行說明。
於線圈製造裝置10中,首先,在並排設置於X軸方向之未圖示之夾持手段,使芯11夾持於捲取治具14,且使夾持有芯11之捲取治具14移動至繞線手段。其次,於繞線手段,在由移動而來之捲取治具14所夾持之芯11上進行繞線。將夾持有已繞線之芯11之捲取治具14移動至未圖示之配線手段,於配線手段中進行配線。
使芯11夾持於捲取治具14係藉由於未圖示之夾持手段中,使與捲取治具14之操作桿26對向設置之未圖示之空氣缸之桿出沒而進行。具體而言,首先,使空氣缸之桿向上方突出而使操作桿26上升,擴大夾具21之固定側夾持構件21a與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之上方間隔。接著,將芯11之一凸緣部11a水平載置於固定側夾持構件21a之缺口部21c。其後,使空氣缸之桿沒入而使操作桿26下降,使較樞支點更上方之固定側夾持構件21a與可動側夾持構件21b之間隔縮小。藉此,水平載置於缺口部21c之一凸緣部11a藉由固定側夾持構件21a與可動側夾持構件21b夾持。
其次,將以此方式夾持有芯11之複數個捲取治具14移動至繞線手段。捲取治具14之移動係藉由利用未圖示之馬達使圖1~圖3所示之滾珠螺桿29旋轉而進行。滾珠螺桿29螺合於可動台18,故若使滾珠螺 桿29旋轉,則可動台18與基台16及設置於該基台16上之複數個捲取治具14一併沿X軸方向移動,而自夾持手段移動至繞線手段。
於繞線手段中,於芯11上進行繞線。此處,對藉由繞線而形成α圏線圈17之情形進行說明。於繞線手段之對芯11之繞線中,執行如下步驟:線材拉出步驟,保持自線材送出機之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且拉出既定長度;捲繞步驟,使捲取治具14旋轉,將所拉出之線材12捲繞於由夾具21夾持之芯11;α圏線圈形成步驟,將使送出口31與芯11朝相同方向旋轉而自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捲繞於芯11,形成α圏線圈17;線材夾持步驟,使α圏線圈17兩端之線材12a、12b藉由基板71與第一及第二夾持具72、73夾持;及線材切斷步驟,切斷自芯11延伸至送出口31之線材12b。
以下,對在芯11上進行繞線之各步驟進行說明。再者,如上所述,於2台基台16上分別設置有5台捲取治具14,在由5台捲取治具14所夾持之芯11上同時進行繞線。各捲取治具14之對芯11之繞線為相同動作,故以下對1個捲取治具14之對芯11之繞線進行說明。
<線材拉出步驟>
線材拉出步驟中,保持自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且以拉出既定長度。線材12捲繞於轉筒45,自轉筒45送出之線材12以如下方式配線,即,由張力桿46前端之線材引導件46a引導,且自線材引導件46a經由滑輪38b而貫通旋轉構件39之插通孔39a。
線材12為剖面成方形之所謂方形線。由方形線構成之線材12於通過插通孔39a之後,插通於送出口31之送出孔31a。
如圖1之放大圖所示,插通於送出孔31a之線材12以端部朝斜上方之狀態被拉出。藉由使端部朝斜上方彎折而將線材12卡止於送出孔31a之孔緣,防止線材12往張力裝置42側返回。
於線材拉出步驟中,藉由蓄線移動機構54使夾具裝置53移動,藉由夾持片53a、53b夾持自送出口31送出且朝斜上方彎折之線材12。
其後,藉由蓄線移動機構54使夾具裝置53再次移動,如圖11所示,將夾具裝置53自送出口31拉開。藉此,將既定長度之線材12自送出口31拉出。
既定長度係為所形成之α圏線圈17(圖14)之一線圈繞線所需之線材12長度。在自送出口31拉出之線材12長度與既定長度大致相等之階段停止夾具裝置53之移動,線材拉出步驟結束。
<捲繞步驟及α圏線圈形成步驟>
以下,對同時進行捲繞步驟與α圏線圈形成步驟之情況進行說明。
於該步驟中,圖1及圖2所示之送出口移動機構33使設置有送出口31之旋轉構件39朝夾具21上方移動,使旋轉構件39之旋轉中心與夾具21之旋轉中心一致。接著,送出口移動機構33於旋轉構件39之旋轉中心與夾具21之旋轉中心一致之狀態下,以使送出口31之送出孔31a朝向芯11之捲繞主體部11c之方式使旋轉構件39下降。
接著,如圖12所示,藉由蓄線移動機構54使夾具裝置53移動,以使自送出口31拉出之線材12沿著芯11之捲繞主體部11c移動。
繼而,如圖13所示,將使捲取治具14旋轉而拉出之線材12回捲至芯11,與此同時,將使送出口31以較捲取治具14之旋轉快2倍 之轉速朝相同方向旋轉而自送出口31新送出之線材12捲繞於芯11,形成α圏線圈17。
送出口31之旋轉係藉由利用馬達32(圖1)使設置有送出口31之旋轉構件39旋轉而進行。送出口31圍繞芯11周圍旋轉。送出口31之旋轉方向為與夾具21之旋轉方向相同之方向,且以夾具21轉速之2倍速度旋轉。
藉此,將自送出口31新送出之線材12、與自夾具裝置53朝圖13之實線箭頭所示之方向回捲之線材12一併同時繞線於芯11。此時,將自送出口31新送出之線材12沿芯11之另一凸緣部11b送出,且偏向另一凸緣部11b側而捲繞於捲繞主體部11c。
另一方面,捲取治具14之旋轉係藉由安裝於圖1所示之台座13上之馬達23進行。藉由使夾具裝置53遠離夾具21而拉出之線材12被回捲至由夾具21夾持之芯11。
於線材12之回捲開始後,蓄線移動機構54使夾具裝置53以與線材12回捲之速度大致相等之速度接近夾具21。如上所述,由於夾具裝置53以適當速度接近夾具21,故於線材12回捲期間可防止線材12撓曲而導致所形成之α圏線圈17之一線圈隆起。
又,此時螺旋彈簧60(圖10)朝使夾具裝置53遠離捲取治具14之方向施壓。因此,可消除回捲之線材12之量與夾具裝置53之移動量之間所產生的誤差,從而可確實地防止夾具裝置53與芯11之間之線材12之撓曲。此時,自夾具裝置53回捲之線材12沿芯11之一凸緣部11a回捲至捲繞主體部11c,偏向一凸緣部11a側而捲繞於捲繞主體部11c。
藉此,形成由夾具裝置53預先拉出之線材12即藉由夾具21之旋轉而捲繞於芯11上之捲繞起始端之線材12a、與自送出口31送出而捲繞於芯11上之捲繞末端之線材12b兩者位於線圈之最外周之α圏線圈17(圖13)。
<線材夾持步驟>
於線材夾持步驟中,α圏線圈17兩端之線材12a、12b藉由夾持切斷具70夾持。
首先,對捲繞起始端之線材12a之夾持進行說明。如圖14所示,藉由利用蓄線移動機構54使夾具裝置53移動,以將自夾具裝置53延伸至芯11之捲繞起始端之線材12a壓入至基板71之另一側部與第二夾持具73之間。藉此,捲繞起始端之線材12a於基板71之另一側部自上部向下方偏移移動,自第二夾持具73之傾斜面73f進入至基板71之另一側部與第二夾持具73之間。藉此,捲繞起始端之線材12a藉由基板71之另一側部與第二夾持具73夾持。
於此情況下,由於基板71與第二夾持具73較α圏線圈17位於靠斜下方處,故捲繞起始端之線材12a之端緣成為自芯11向斜下方延伸並被保持之狀態。
其後,解除夾具裝置53對捲繞起始端之線材12a之夾持,使捲繞起始端之線材12a自夾具裝置53脫離。接著,由蓄線移動機構54使夾具裝置53移動至待機位置,使其待機至下一線材切斷步驟。
其次,對捲繞末端之線材12b之夾持進行說明。如圖14所示,藉由利用送出口移動機構33(圖1)使送出口31移動,以將自送出口 31延伸至線圈17之捲繞末端之線材12b壓入至基板71之一側部與第一夾持具72之間。藉此,捲繞末端之線材12b於基板71之一側部自上部向下方偏移移動,自第一夾持具72之傾斜面72f進入至基板71之一側部與第一夾持具72之間。藉此,捲繞末端之線材12b藉由基板71之一側部與第一夾持具72夾持。
<線材切斷步驟>
於線材切斷步驟中,切斷自芯11延伸至送出口31之捲繞末端之線材12b。線材之切斷係藉由構件旋轉手段進行。此處,將蓄線移動機構54兼作為構件旋轉手段進行說明。
具體而言,如圖15所示,藉由利用蓄線移動機構54使夾具裝置53移動,而使夾具裝置53之夾持片53a、53b接觸於切割器構件74之操作部74d。接著,使操作部74d抵抗彈簧80之施壓力而移動,以樞支銷76g為中心使切割器構件74旋動。如圖15所示,藉由切割器構件74旋動使切割刀74c如虛線箭頭所示移位。因此,自芯11延伸至送出口31之捲繞末端之線材12b夾入於切割刀74c與基板71之一側部之間而被切斷。
於切斷後,自芯11延伸至切割器構件74之線材12b成為被夾持於基板71之一側部與第一夾持具72之間之狀態。
又,於此情況下,由於送出口31位於較α圏線圈17靠斜下方處,故切斷後之線材12b成為自送出口31向斜上方拉出之狀態。再者,於切斷後,成為自送出口31拉出之狀態之線材12b在下一次捲繞於芯11時,成為由夾具裝置53拉出之捲繞起始端之線材12a。
其後,藉由送出口移動機構33使送出口31移動至待機位 置。此處,於切斷後,如圖1放大圖所示,自送出口31之送出孔31a拉出之線材12係端部朝斜上方彎折地被拉出。因此,線材12卡止於送出孔31a之孔緣,防止其往張力裝置42側返回,直至進行下一繞線。
其後,以此方式由捲繞於芯11上之線材12構成之α圏線圈17與芯11及捲取治具14一併沿X軸方向移動而被搬送至配線手段。此處,切斷線材12之切割器構件74、夾持線材12之基板71、第一夾持具72及第二夾持具73係設置於捲取治具14上,故與捲取治具14一併沿X軸方向移動。因此,即便由切割器構件74將線圈17之捲繞末端之線材12b切斷,亦可使線圈17之捲繞起始端及捲繞末端之線材12a、12b維持為由基板71與夾持具72及基板71與夾持具73夾持之狀態。
如此,於線圈製造裝置10中,將所形成之線圈17之捲繞起始端及捲繞末端之線材12a、12b兩者予以保持。因此,於為了進行其後之配線而使捲取治具14移動之情況時,亦可保持捲繞起始端及捲繞末端之線材12a、12b,故可防止已繞線之線材12鬆開。
接著,將一基台16之捲取治具14搬送至配線手段後,將另一基台16與複數個捲取治具14一併自夾持手段移動而搬送至繞線手段。接著,再次對由另一基台16之複數個捲取治具14夾持之芯11開始繞線。如此,一個基台16之複數個線圈之配線作業與其他基台16之對複數個芯11之繞線同時進行,藉由同時進行各作業可使於單位時間製作之線圈17數量增加。
此處,於使用剖面為方形之所謂方形線作為線材12之情況時,於α圏線圈形成步驟中將線材12回捲時若使送出口31旋轉,則線材 12於轉筒45與送出口31之間扭轉。為消除該扭轉,較佳為於切斷捲繞末端之線材12後,使送出口31與夾具21一併朝與繞線時相反之方向旋轉,以使扭轉消除。旋轉之次數與繞線時旋轉之次數相同。藉此,可於消除扭轉之狀態下,再次開始下一線材拉出步驟。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將切割器構件74設置於捲取治具14周圍,故僅藉由利用構件旋轉手段54使上述切割器構件74旋動便可將線材12切斷。因此,於線圈製造裝置10中,無需以習知所需之鉗夾裝置或三軸移動機構來切斷線材12。
又,切斷線材12之切割器構件74係設置於捲取治具14周圍之平板狀構件,並非為大型構件。進而,亦無需使切割器構件74動作之獨立之驅動機構。藉此,可形成較小型之能夠以既定長度切斷所形成之線圈17之捲繞末端之線材12b之線圈製造裝置10。
又,由於使送出口31以較捲取治具14之轉速快的速度朝相同方向旋轉,將自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及蓄存於蓄線手段52中之線材12兩者捲取至由夾具21夾持之芯11上,因此可製造使捲繞起始端與捲繞末端之線材12a、12b一併出現於線圈外周之α圏線圈17。於形成此種α圏線圈17之情況下,亦可切斷所形成之線圈17之捲繞末端之線材12b。又,由於可保持捲繞起始端及捲繞末端之線材12a、12b,因此可防止繞線後之線材12鬆開。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使送出口31以較夾具21之轉速快的速度旋轉而製造α圏線圈17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作為製造α圏線圈17之方法,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代替送出口31,使作為蓄線手段52 之夾具裝置53藉由未圖示之旋轉手段以較捲取治具14之轉速快的速度朝相同方向旋轉,以製造使捲繞起始端與捲繞末端之線材12a、12b一併出現於線圈外周之α圏線圈17。於該情況時,亦可保持線圈之兩端部,並且可藉由切割器構件74切斷線圈之捲繞末端之線材12b。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藉由X軸、Y軸、及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之組合所構成之送出口移動機構33及蓄線移動機構54進行了說明。但送出口移動機構33及蓄線移動機構54之構造並不限定於此,只要可使對象物於三軸方向移動,則亦可為任意形式。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使用剖面為方形之所謂方形線作為線材12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線材12並不限定於方形線,線材12之剖面亦可為長方形或多角形狀,還可為剖面為圓形之所謂圓形線。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將線材12捲繞於由夾具21夾持之芯11而形成α圏線圈17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作為形成線圈之方法,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不設置芯11,將線材12直接捲繞於捲取治具14而形成線圈17。於該情況下,較佳為於捲取治具14上設置供線材12捲繞之卷芯而代替夾持芯11之夾具21。藉由將線材12捲繞於卷芯之周圍而形成之線圈成為不具有芯11之僅由線材12構成之所謂空芯線圈。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具有2台基台16、且於各者分別設置有5台捲取治具14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基台16及設置於基台16上之捲取治具14之數量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具有3台以上之基台16,還可於單一基台16上設置6台以上之捲取治具14。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同時執行捲繞步驟與α圏線圈形 成步驟之情況進行了說明。即,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使捲取治具14旋轉而拉出之線材12捲繞於芯11,並且將使送出口31以較捲取治具14之旋轉快2倍之轉速朝相同方向旋轉而自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捲繞於芯11,形成α圏線圈17。但亦可代替此而於捲繞步驟後執行α圏線圈形成步驟。
具體而言係執行如下之捲繞步驟,即使捲取治具14旋轉並且使送出口31以與捲取治具14之轉速相同之轉速朝相同方向旋轉,將由夾具裝置53拉出之線材12先捲繞於芯11而形成一線圈。其後執行如下之α圏線圈形成步驟,即使捲取治具14之旋轉停止並且使送出口31之旋轉繼續,將自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捲繞於停止旋轉之芯11而與一線圈鄰接地形成另一線圈。如此,藉由於捲繞步驟之後執行α圏線圈形成步驟可形成由雙方線圈構成之α圏線圈17。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以蓄線移動機構54兼作為構件旋轉手段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亦可代替此而如圖16所示,於樞支捲取治具14之基台16上亦設置構件旋轉手段。構件旋轉手段例如具備流體壓氣缸81,其設置於基台16上且藉由流體壓使出沒桿81a出沒。
圖16所示之流體壓氣缸81係藉由壓縮空氣之供給排出使出沒桿81a出沒。以使出沒桿81a與捲取治具14對向之方式,於基台16上透過升降用氣缸82對每個捲取治具14設置複數個流體壓氣缸81。升降用氣缸82之桿82a朝向上方,本體部82b安裝於基台16,且於桿82a之上端安裝流體壓氣缸81。
若使升降用氣缸82之桿82a沒入至本體部82b,則使流體壓氣缸81下降而於虛線所示之待機位置待機。接著,於線材切斷步驟中,使 升降用氣缸82之桿82a向上方突出而使流體壓氣缸81上升,使流體壓氣缸81之出沒桿81a與切割器構件74之操作部74d對向。
於此狀態下,若使流體壓氣缸81之出沒桿81a突出,則出沒桿81a之前端接觸於操作部74d,若進一步突出,則操作部74d抵抗彈簧80之施壓力而移動,從而使切割器構件74旋動。即便為如上所述構造之構件旋轉手段,亦可將自芯11延伸至送出口31之捲繞末端之線材12b藉由切割刀74c切斷。
以上,對本創作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形態僅顯示本創作之應用例之一部分,其宗旨並非將本創作之技術範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具體構成。
10‧‧‧線圈製造裝置
11‧‧‧芯
12‧‧‧線材
13‧‧‧台座
14‧‧‧捲取治具
16‧‧‧基台
18‧‧‧可動台
19‧‧‧主軸
20‧‧‧主體部
21‧‧‧夾具
24b‧‧‧第二滑輪
26‧‧‧操作桿
28‧‧‧軌道
29、34b~36b、55b~57b‧‧‧滾珠螺桿
31‧‧‧送出口
31a‧‧‧送出孔
32‧‧‧旋轉機構
32a‧‧‧第三滑輪
32b‧‧‧第四滑輪
32c‧‧‧皮帶
33‧‧‧送出口移動機構
33b‧‧‧支柱
34、55‧‧‧X軸方向伸縮致動器
34a~36a、55a~57a‧‧‧伺服馬達
34c~36c、55c~57c‧‧‧從動件
34d~36d、55d~57d‧‧‧外殼
35、56‧‧‧Y軸方向伸縮致動器
36、57‧‧‧Z軸方向伸縮致動器
38‧‧‧支撐板
38a‧‧‧支撐柱
38b、41a~41c‧‧‧滑輪
39‧‧‧旋轉構件
39a‧‧‧插通孔
40‧‧‧安裝構件
42‧‧‧張力裝置
43‧‧‧安裝腳部
44‧‧‧罩殼
45‧‧‧轉筒
46‧‧‧張力桿
46a‧‧‧線材引導件
46b‧‧‧旋動軸
46c‧‧‧支架
47‧‧‧送出控制馬達
48‧‧‧電位計
49‧‧‧彈簧
50‧‧‧移動構件
51‧‧‧張力調節螺絲
51a‧‧‧公螺紋
52‧‧‧蓄線手段
53‧‧‧夾具裝置
54‧‧‧蓄線移動機構
58‧‧‧移動板
60‧‧‧螺旋彈簧
70‧‧‧夾持切斷具

Claims (4)

  1. 一種線圈製造裝置,其具備:送出口(31),其送出線材(12);捲取治具(14),其捲取自上述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及夾具裝置(53),其夾持自上述送出口(31)送出之上述線材(12)之端部;且具備:基板(71),其以一主面與上述捲取治具(14)周圍對向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捲取治具(14);第一夾持具(72),其一併夾持上述線材(12)與上述基板(71)之一側部;第二夾持具(73),其一併夾持上述線材(12)與上述基板(71)之另一側部;切割器構件(74),其與上述基板(71)之另一主面對向配置,且被支撐為相對於上述基板(71)旋動自如;施壓手段(80),其朝使上述切割器構件(74)旋動至上述切割器構件(74)之切割刀(74c)自上述基板(71)之一側部分開之方向施壓;送出口移動機構(33),其使上述送出口(31)於三軸方向移動以將自上述捲取治具(14)延伸至上述送出口(31)之上述線材(12)插通於上述基板(71)之一側部與上述第一夾持具(72)之間、及自上述基板(71)之一側部分開之上述切割刀(74c)與上述基板(71)之一側部之間;蓄線移動機構(54),其使上述夾具裝置(53)於三軸方向移動以將自上述捲取治具(14)延伸至上述夾具裝置(53)之上述線材(12)插通於上述基 板(71)之另一側部與上述第二夾持具(73)之間;及構件旋轉手段,其使上述切割器構件(74)旋動而可切斷插通於上述切割刀(74c)與上述基板(71)之一側部之間之上述線材(1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線圈製造裝置,其中上述蓄線移動機構(54)兼作為上述構件旋轉手段,上述蓄線移動機構(54)藉由使上述夾具裝置(53)抵接於上述切割器構件(74)而使上述切割器構件(74)構成為可旋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線圈製造裝置,其更具備基台(16),該基台(16)支撐上述捲取治具(14);上述構件旋轉手段具有流體壓氣缸(81),其設置於上述基台(16),且藉由流體壓使出沒桿(81a)出沒;上述流體壓氣缸(81)藉由使上述出沒桿(81a)抵接於切割器構件(74)使上述切割器構件(74)構成為可旋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線圈製造裝置,其更具備旋轉機構(32),該旋轉機構(32)使上述送出口(31)或上述夾具裝置(53)於捲取治具(14)周圍旋轉,上述旋轉機構(32)使上述送出口(31)或上述夾具裝置(53)以較上述捲取治具(14)之轉速快之速度朝相同方向旋轉,上述捲取治具(14)捲取自上述送出口(31)送出之線材(12)、及由上述夾具裝置(53)夾持而自上述送出口(31)預先拉出之線材(12)兩者。
TW104218644U 2015-01-19 2015-11-20 線圈製造裝置 TWM5245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7397A JP6436569B2 (ja) 2015-01-19 2015-01-19 コイル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4551U true TWM524551U (zh) 2016-06-21

Family

ID=564644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8385A TWI582806B (zh) 2015-01-19 2015-11-20 Coil manufacturing device
TW104218644U TWM524551U (zh) 2015-01-19 2015-11-20 線圈製造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8385A TWI582806B (zh) 2015-01-19 2015-11-20 Coil manufactur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36569B2 (zh)
CN (1) CN105810432B (zh)
TW (2) TWI5828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01471B (zh) * 2016-12-30 2018-05-18 山东中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线圈自动焊锡、测试一体机及其工作方法
JP6589934B2 (ja) * 2017-05-12 2019-10-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装置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669127B2 (ja) * 2017-05-12 2020-03-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装置
TWI638374B (zh) * 2017-08-21 2018-10-11 萬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鐵芯捲繞線材之方法及裝置
JP7083705B2 (ja) * 2018-06-25 2022-06-13 Nittoku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巻線方法
CN108717903B (zh) * 2018-08-24 2019-10-11 天津经纬正能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空心式电抗器的线圈绕制装置及其绕制方法
JP7418186B2 (ja) * 2019-11-18 2024-01-19 Nittoku株式会社 巻線機及び巻線方法
CN113808845B (zh) * 2021-09-10 2024-05-31 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型空心线圈绕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635725Y1 (zh) * 1968-09-09 1971-12-08
JPS579335Y2 (zh) * 1976-10-27 1982-02-23
JPS5923456B2 (ja) * 1978-10-13 1984-06-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
JPS6028380B2 (ja) * 1980-04-18 1985-07-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巻線機におけるリ−ド線切断方法
JP2771856B2 (ja) * 1989-08-17 1998-07-02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巻線機
JPH08236383A (ja) * 1995-02-23 1996-09-13 Sony Corp コイル巻線装置及び方法
US6509821B2 (en) * 1998-02-20 2003-01-21 Anritsu Company Lumped element microwave inductor with windings around tapered poly-iron core
JP3451033B2 (ja) * 1999-04-28 2003-09-29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
JP4924893B2 (ja) * 2007-06-27 2012-04-2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装置
TWI529758B (zh) * 2009-05-12 2016-04-11 A stacked coil,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tacked coil
CN102378427B (zh) * 2010-08-11 2015-05-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以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JP5737799B2 (ja) * 2010-10-06 2015-06-17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イル巻線装置及びコイル巻線方法
JP5680977B2 (ja) * 2011-01-14 2015-03-04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イル巻線装置及びコイル巻線方法
TW201320117A (zh) * 2011-11-01 2013-05-16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功率電感及其製造方法
JP5858575B2 (ja) * 2012-02-09 2016-02-10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イルの多連巻線装置及びその多連巻線方法
JP2014075958A (ja) * 2012-10-05 2014-04-24 Nidec Machinery Corp 巻線装置
JP6112714B2 (ja) * 2013-04-12 2017-04-12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イル製造装置
JP6315792B2 (ja) * 2014-05-15 2018-04-25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イル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36569B2 (ja) 2018-12-12
TWI582806B (zh) 2017-05-11
JP2016134463A (ja) 2016-07-25
CN105810432A (zh) 2016-07-27
TW201630006A (zh) 2016-08-16
CN105810432B (zh) 2017-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2806B (zh) Coil manufacturing device
TWI598282B (zh) Winding device and wire pairs of terminals bundling method
TWI586452B (zh) Coil manufacturing device
JP6037896B2 (ja) 紡糸引取装置
TWI575543B (zh) Coil manufacturing device
JP5814135B2 (ja) 束線装置及び束線方法
JP2002043157A (ja) 線材の巻線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143548A (ja) 圧接コネクタ付ツイスト線の製造方法
WO2020179398A1 (ja)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JP2013184753A (ja) 束線装置及び束線方法
JP2997450B1 (ja) コイル絶縁被膜の剥離装置およびコイル
JP2000224819A (ja) 巻線装置
JP5781907B2 (ja) 分割コアの巻線方法
JPH04101649A (ja) 自動巻線装置
JPH09148170A (ja) 巻線装置
WO2020039884A1 (ja)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JP3857088B2 (ja) コイル巻線機のテーピング方法及び装置
JPH041713Y2 (zh)
JPH0230164B2 (zh)
JP2007059579A (ja) 巻線装置、及び巻線方法
JPH0465103A (ja) 空芯コイルの巻線挿入装置及び空芯コイルの巻線挿入方法
JPH0525164B2 (zh)
JP2000260652A (ja) トロイダル巻線装置
JPH0248130B2 (ja) Makisenhoho
JPS61248511A (ja) 巻線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