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1584U - 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 - Google Patents

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1584U
TWM521584U TW104219534U TW104219534U TWM521584U TW M521584 U TWM521584 U TW M521584U TW 104219534 U TW104219534 U TW 104219534U TW 104219534 U TW104219534 U TW 104219534U TW M521584 U TWM521584 U TW M52158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d
brake
hole
handle
brake han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95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ang-Jie Dai
Ming-Qing Dai
Yu-Qian Dai
Shi-Yin Dai
Original Assignee
Ap Machiner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 Machinery Corp filed Critical Ap Machinery Corp
Priority to TW1042195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1584U/zh
Publication of TWM521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1584U/zh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Description

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尤指一種兼具省力效果的同步式煞車把手結構。
按,一般機車、自行車的前、後輪均裝設有煞車器,該類煞車器通常是透過煞車線連接於左、右煞車把手處,及該左煞車把手是控制後輪煞車,右煞車把手是控制前輪煞車;然,就上述習知結構而言,一般騎乘者在正常行駛狀態下,操作左、右煞車把手的動作均可達到預期減速或停止的煞車效果,但處於緊急煞車或極速行駛瞬間減速煞車動作時,就可能會忽略左、右手操作之先後順序,該會使前輪煞車先於後輪煞車,進而造成機車、自行車及騎乘者不平衡而翻覆傾倒之意外,於安全上仍為一大弊端問題。
為改善此一現象,現今坊間即出現有單獨操作一邊的煞車把手時,便可先煞後輪再緊接著煞前輪的同步式煞車結構,但該同步式煞車結構的驅動主要是利用煞車把手硬拉二煞車線,所以必須瞬間施以較大的刀量按壓煞車把手,才能順利以煞車線帶動前、後二煞車器作動,而大力 的按壓下容易導致手部快速疲勞,因此如何研發出一種兼具同步煞車與省力效果的車用煞車把手,就變的刻不容緩,也是本創作人所欲改良之問題所在。
故本創作人有鑑於此,乃思及創作的意念,遂以多年的經驗加以設計,經多方探討並試作樣品試驗,及多次修正改良,乃推出本創作。
本創作提供一種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其包含有:一煞車把手、一第一桿件、一第二桿件與一煞車把手座,其中,煞車把手具有一擴大部,擴大部上設有斜向伸出煞車把手側端的一第一連接塊與一第二連接塊,第一桿件具有一本體部、一第一延伸段與一第二延伸段,該本體部與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是保持適當夾角,且該本體部上係設有一靠近於第一延伸段的第一固定孔,與一靠近於第二延伸段的第二固定孔,第二桿件具有往不同方向伸出的一第一連接段與一第二連接段,以該第一連接段與第二連接段的伸出,係令第二桿件能呈現彎桿狀造型,第一連接段與第二連接段間在第二桿件的彎角處則設一穿設孔,煞車把手座上貫穿有一樞孔,側邊形成有一凹槽,凹槽底部是利用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貫穿煞車把手座,讓前、後輪的煞車導線能分別從該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往凹槽的方向做穿設,藉此,俾以得到一種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者。
本創作提供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其按壓時,第二桿件的第二連接段會以軸桿處為支點,被煞車把手的第二連接塊帶動下旋,讓第二桿件的第一連接段能同步翹起,俾產生一輔助推力施加在第一桿件上,以該槓桿原理的增力效果,將令煞車把手的按壓可更省力,讓騎乘者不需大力操作,仍能有效制動,該相對能減輕手部負擔,以避免容易造成疲勞或受傷者。
本創作部分:
(10)‧‧‧煞車把手
(11)‧‧‧擴大部
(12)‧‧‧第一連接塊
(13)‧‧‧第二連接塊
(20)‧‧‧第一桿件
(21)‧‧‧本體部
(211)‧‧‧第一固定孔
(212)‧‧‧第二固定孔
(22)‧‧‧第一延伸段
(23)‧‧‧第二延伸段
(30)‧‧‧第二桿件
(31)‧‧‧第一連接段
(32)‧‧‧第二連接段
(33)‧‧‧穿設孔
(40)‧‧‧煞車把手座
(41)‧‧‧樞孔
(42)‧‧‧凹槽
(43)‧‧‧第一穿孔
(44)‧‧‧第二穿孔
(45)‧‧‧管束
(50)‧‧‧後煞車導線
(60)‧‧‧前煞車導線
(70)‧‧‧軸桿
(80)‧‧‧定位凸柱
(81)‧‧‧剖槽
第一圖:係本創作之立體組合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之組合剖面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按壓狀態之立體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按壓狀態之剖面圖。
為使 貴審查委員對本創作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能夠有更進一步之瞭解與認識,以下茲請配合【圖式簡單說明】列舉實施例,詳述說明如后:首先,請由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觀之,其包含有:一煞車把 手(10)、一第一桿件(20)、一第二桿件(30)與一煞車把手座(40),其中,煞車把手(10)具有一擴大部(11),擴大部(11)上設有斜向伸出煞車把手(10)側端的一第一連接塊(12)與一第二連接塊(13),第一桿件(20)具有一本體部(21)、一第一延伸段(22)與一第二延伸段(23),該本體部(21)與第一延伸段(22)、第二延伸段(23)是保持適當夾角,且該本體部(21)上係設有一靠近於第一延伸段(22)的第一固定孔(211),與一靠近於第二延伸段(23)的第二固定孔(212),第二桿件(30)具有往不同方向伸出的一第一連接段(31)與一第二連接段(32),以該第一連接段(31)與第二連接段(32)的伸出,係令第二桿件(30)能呈現彎桿狀造型,第一連接段(31)與第二連接段(32)間在第二桿件(30)的彎角處則設一穿設孔(33),煞車把手座(40)上貫穿有一樞孔(41),側邊形成有一凹槽(42),凹槽(42)底部是利用一第一穿孔(43)與一第二穿孔(44)貫穿煞車把手座(40),讓前、後輪的煞車導線能分別從該第一穿孔(43)與第二穿孔(44)往凹槽(42)的方向做穿設。
其結構之組合,復請由第一圖及第三圖所示觀之,第一桿件(20)是利用第二延伸段(23)與第二桿件(30)的第一連接段(31)進行樞組,讓第一桿件(20)與第二桿件(30)間能產生相互的旋動,該第一桿件(20)再利用第一延伸段(22)樞組在煞車把手(10)的第一連接塊(12)上,第二桿件(30)利用第二連接段(32)樞組在煞車把手(10)的第二連接塊(13)上,俾令煞車把手(10)、第一桿件(20)、第二桿件(30)三者能相連結傳動,以構成一完整的省力連桿組結構,又後煞車導線(50)是從第一穿孔(43)經凹槽(42)穿固在第一桿件(20)的 第一固定孔(211),前煞車導線(60)則從第二穿孔(44)經凹槽(42)穿固在第一桿件(20)的第二固定孔(212),穿固後再將第一桿件(20)、第二桿件(30)連同第一連接塊(12)與第二連接塊(13)一起移入煞車把手座(40)的凹槽(42)中,俾利用一軸桿(70)連續穿過煞車把手座(40)的樞孔(41)與第二桿件(30)的穿設孔(33),讓第二桿件(30)能樞組在煞車把手座(40)的凹槽(42)內,藉此,即完成本創作的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者。
本創作提供一種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其中,煞車把手座(40)上設有一管束(45),讓煞車把手座(40)能利用該管束(45)束緊固定在車用把手上。
本創作提供一種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其中,後煞車導線(50)與前煞車導線(60)是先套設在一定位凸柱(80)內後,再透過定位凸柱(80)穿固在第一桿件(20)的第一固定孔(211)與第二固定孔(212)中,且該定位凸柱(80)外周係設有一可供煞車導線穿入的剖槽(81)。
續請由第四圖及第五圖所示觀之,其實際使用時,是利用煞車把手(10)的按壓,以第二延伸段(23)與第一連接段(31)的樞組處為軸心,經第一連接塊(12)帶動第一桿件(20)旋擺,該在旋擺時會因為第一固定孔(211)距離軸心位置較遠,而會在第一固定孔(211)處產生較大幅度的旋移,讓後煞車導線(50)能率先被拉動後,再接著拉動前煞車導線(60),俾令本創作的煞車把手能具有先煞後輪再緊接著煞前輪的同步效果,同時第二桿件(30)的第二連接段(32)會以軸桿(70)處為支點,被煞車把手(10)的第二連接塊(13) 帶動下旋,讓第二桿件(30)的第一連接段(31)能同步翹起,俾產生一輔助推力施加在第一桿件(20)上,以該槓桿原理的增力效果,將令煞車把手(10)的按壓可更省力,讓騎乘者不需大力操作,仍能有效制動,該相對能減輕手部負擔,以避免容易造成疲勞或受傷者。
綜上所述,本創作確實已達突破性之結構設計,而具有改良之創作內容,同時又能夠達到產業上之利用性與進步性,且本創作未見於任何刊物,亦具新穎性,當符合專利法相關法條之規定,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申請,懇請 鈞局審查委員授予合法專利權,至為感禱。
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煞車把手
(11)‧‧‧擴大部
(12)‧‧‧第一連接塊
(13)‧‧‧第二連接塊
(20)‧‧‧第一桿件
(21)‧‧‧本體部
(211)‧‧‧第一固定孔
(212)‧‧‧第二固定孔
(22)‧‧‧第一延伸段
(23)‧‧‧第二延伸段
(30)‧‧‧第二桿件
(31)‧‧‧第一連接段
(32)‧‧‧第二連接段
(33)‧‧‧穿設孔
(40)‧‧‧煞車把手座
(41)‧‧‧樞孔
(42)‧‧‧凹槽
(43)‧‧‧第一穿孔
(44)‧‧‧第二穿孔
(45)‧‧‧管束
(70)‧‧‧軸桿
(80)‧‧‧定位凸柱
(81)‧‧‧剖槽

Claims (4)

  1. 一種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其包含有:一煞車把手、一第一桿件、一第二桿件與一煞車把手座,其中:煞車把手具有一擴大部,擴大部上設有伸出煞車把手側端的一第一連接塊與一第二連接塊;第一桿件具有一本體部、一第一延伸段與一第二延伸段,該本體部與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是保持適當夾角,且該本體部上係設有一靠近於第一延伸段的第一固定孔,與一靠近於第二延伸段的第二固定孔;第二桿件具有往不同方向伸出的一第一連接段與一第二連接段,以該第一連接段與第二連接段的伸出,係令第二桿件能呈現彎桿狀造型,第一連接段與第二連接段間在第二桿件的彎角處則設一穿設孔;煞車把手座上貫穿有一樞孔,側邊形成有一凹槽,凹槽底部是利用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貫穿煞車把手座,讓前、後輪的煞車導線能分別從該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往凹槽的方向做穿設;藉由上述結構,第一桿件是利用第二延伸段與第二桿件的第一連接段進行樞組,讓第一桿件與第二桿件間能產生相互的旋動,該第一桿件再利用第一延伸段樞組在煞車把手的第一連接塊上,第二桿件利用第二連接段樞組在煞車把手的第二連接塊上,俾令煞車把手、第一桿件、第二桿件三者能相連結傳動,以構成一完整的省力連桿組結構,又後煞車導線是從第一穿孔經凹槽穿固在第一桿件的第一固定孔,前煞車 導線則從第二穿孔經凹槽穿固在第一桿件的第二固定孔,穿固後再將第一桿件、第二桿件連同第一連接塊與第二連接塊一起移入煞車把手座的凹槽中,俾利用一軸桿連續穿過煞車把手座的樞孔與第二桿件的穿設孔,讓第二桿件能樞組在煞車把手座的凹槽內者。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其中,擴大部上設有斜向伸出煞車把手側端的一第一連接塊與一第二連接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其中,煞車把手座上設有一管束。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其中,後煞車導線與前煞車導線是先套設在一定位凸柱內後,再透過定位凸柱穿固在第一桿件的第一固定孔與第二固定孔中,且該定位凸柱外周係設有一可供煞車導線穿入的剖槽。
TW104219534U 2015-12-04 2015-12-04 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 TWM5215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9534U TWM521584U (zh) 2015-12-04 2015-12-04 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9534U TWM521584U (zh) 2015-12-04 2015-12-04 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1584U true TWM521584U (zh) 2016-05-11

Family

ID=56510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9534U TWM521584U (zh) 2015-12-04 2015-12-04 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15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7908B (zh) * 2016-10-11 2017-12-11 張瑞龍 雙重連動安全煞車系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7908B (zh) * 2016-10-11 2017-12-11 張瑞龍 雙重連動安全煞車系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17047B2 (ja) 自動車運転装置
US10737745B2 (en) Double linkage safety brake system
JP5372216B2 (ja) 時差式安全ブレーキ装置
TWM412127U (en) Improved front and rear wheel brake control device
JP3198585U (ja) ブレーキ力分配装置
TWM521584U (zh) 車用省力同步煞車把手結構改良
TW201514053A (zh) 前後輪非同步安全刹車致動器
CN201472592U (zh) 一种煞车把手装置
TWI582004B (zh) Bicycle brakes aids
JP2010126060A5 (zh)
TWM513166U (zh) 集中式可變比例連動刹車裝置及應用其之車輛
TWM543201U (zh) 自行車煞車輔助器
JP2018154320A (ja) 自転車用の制御装置
TW201904540A (zh) 具有輔助杖的電動代步車結構
TWM513835U (zh) 小型車輛之煞車連動裝置
JP5346129B1 (ja) ブレーキ作動装置一体式ハンドルグリップ
JP3819006B2 (ja) 一輪車の練習補助車
TWI601657B (zh) 小型車輛之煞車連動裝置
CN111746705A (zh) 一种变力输出刹车把手
TWI693178B (zh) 省力雙輪同步煞車裝置
TWI607908B (zh) 雙重連動安全煞車系統
JP3071641U (ja) キックボードのブレーキ構造
TW200808610A (en) Improved hand brake for motocycle
CN210175069U (zh) 液压式煞车操作装置
TWM510890U (zh) 刹車改良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