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534B - 調溫裝置 - Google Patents

調溫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534B
TWI840534B TW109109194A TW109109194A TWI840534B TW I840534 B TWI840534 B TW I840534B TW 109109194 A TW109109194 A TW 109109194A TW 109109194 A TW109109194 A TW 109109194A TW I840534 B TWI840534 B TW I8405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aforementioned
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
circulating fl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9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4811A (zh
Inventor
菊地諒
天野達也
徳井春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707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144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4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534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課題]提供調溫裝置,其在將負載控制在高溫時,設計成特別適合將循環液使用在高溫。 [解決手段]一種調溫裝置(1),其用來將高溫的循環液供給至負載來控制該負載的溫度,作為用來冷卻循環液的熱交換器(4),是使用:在由中空之外殼(44)內的流路空間所形成且供冷卻水流動的第2熱交換流路(45)內,收容供循環液流動的第1熱交換流路(40)之螺旋狀流路部(41)者,於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40)之螺旋狀流路部(41)的兩端所連接的流入側流路部(42)及流出側流路部(43)分別外嵌合有筒狀構件(70),將該筒狀構件(70)對熱交換器(4)的外殼(44)以焊接(W)來固定。

Description

調溫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將調節過溫度的循環液供給至負載,藉此將該負載的溫度控制成所期望之溫度的調溫裝置,特別是適用於將負載的溫度控制在高溫者。
將調節過溫度的循環液供給至負載,藉此將該負載的溫度控制成所期望之溫度的調溫裝置,例如揭示於專利文獻1與專利文獻2,已為廣泛所知。而且,該等專利文獻所揭示的調溫裝置中,使循環液在與負載之間循環的循環液回路、冷卻該循環液的冷卻回路是並列設置,使該等循環液回路與冷卻回路,通過水槽或閥而互相連接。
但是,半導體製造裝置中,例如專利文獻2所示般,有著必須將負載控制在大幅超過大氣壓下之水之沸點(100℃)之溫度的情況。而且,這種調溫裝置中,在調節循環液的溫度時,循環液的溫度變化幅度會變得非常大,或是循環液與冷卻液的溫度差變得非常大等,必須考慮到在高溫使用循環液的情況來設計。
但是,在以往的裝置中,對於這種在高溫使用循環液的情況沒辦法說是施有充分的對策,因此強烈期望開發出,在將負載控制在高溫時,設計成特別適合將循環液使用在高溫的調溫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25148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5-14839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性課題,是提供調溫裝置,其在將負載控制在高溫時,設計成特別適合將循環液使用在高溫。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前述技術性課題,本發明的調溫裝置,是用來將沸點比100℃還高的循環液調節成比100℃還高的溫度並供給至外部的負載,而將該負載控制在既定的高溫,其特徵為,前述調溫裝置,具有:水槽部,其儲蓄循環液並具備加熱該循環液的加熱器;吐出流路,其將該水槽部與對前述負載送出循環液的循環液吐出口之間予以連結;循環泵,其將循環液從前述水槽部往該吐出流路送出;回流路,其將接收從前述負載回來的循環液的循環液回流口與前述水槽部之間予以連結;熱交換器,其具有供前述循環液流動的第1熱交換流路、供將該第1熱交換流路之循環液予以冷卻的冷卻液流動的第2熱交換流路;冷卻用循環往路,其從前述水槽部將循環液供給至該熱交換器的第1熱交換流路;冷卻用循環復路,其將在該熱交換器冷卻過的循環液從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再次送回水槽部;冷卻泵,其將循環液從前述水槽部送出至前述冷卻用循環往路;冷卻液供給路,其將冷卻液導入至前述熱交換器的第2熱交換流路;以及冷卻液排出路,其將熱交換後的冷卻液從該第2熱交換流路導出;前述熱交換器中,第1熱交換流路,是藉由以下流路部來形成:沿著軸延伸成螺旋狀的螺旋狀流路部、與該螺旋狀流路部的一端連接且具備循環液流入口的流入側流路部、與該螺旋狀流路部的另一端連接且具備循環液流出口的流出側流路部,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是由形成在中空之外殼內的流路空間所成,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的螺旋狀流路部收容在前述外殼內的第2熱交換流路,且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被導出至前述外殼外,在前述循環液流入口連接有前述冷卻用循環往路,在前述循環液流出口連接有前述冷卻用循環復路,前述冷卻液供給路,通過開設於外殼的冷卻液流入口而連通於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前述冷卻液排出路同樣地通過開設於外殼的冷卻液流出口而連通於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
此時,較佳為,在藉由金屬管所形成之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的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分別外嵌合有金屬製的筒狀構件,在金屬製的前述外殼,開設有一對安裝用開口部,該安裝用開口部將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導出至外殼外,且將外嵌合於該等流路部的前述筒狀構件對於外殼以從外側插入的狀態來安裝,在該等安裝用開口部,使前述各筒狀構件的外周對前述外殼以焊接來固定。更佳為,外嵌合於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的筒狀構件,具有:金屬製的筒狀主體、配設在該筒狀主體之內周且將該等流路部之外周予以密封的金屬製之環狀密封構件,使前述筒狀主體的外周對前述外殼來環狀焊接。
且,進一步更佳為,前述筒狀主體,是由以前述焊接來對外殼固定的固定用筒狀部、在內周配設有前述環狀密封構件的密封用筒狀部所形成,使該密封用筒狀部對前述固定用筒狀部以螺合來締結,前述環狀密封構件,其前述固定用筒狀部側的前端緣形成為銳角,在將該密封用筒狀部對前述固定用筒狀部螺合之際,環狀密封構件的前述前端緣,藉由該密封用筒狀部所致之按壓,而成為壓接於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之各外周而陷入的狀態。 且,本發明的調溫裝置,較佳為,在前述外殼,連接有前述冷卻液排出路的冷卻液流出口,是開設在軸方向之配置有前述流入側流路部的一端部,連接有前述冷卻液供給路的冷卻液流入口,是開設在軸方向之配置有前述流出側流路部的另一端部。
此外,本發明的調溫裝置,較佳為,前述調溫裝置,具備:吐出側溫度感測器,其設在前述吐出流路來測量對負載送出之循環液的溫度;以及控制部,其具備設定對負載送出之循環液之溫度的溫度設定部,並基於前述吐出側溫度感測器的測量結果及前述溫度設定部所設定之溫度來控制前述循環泵及冷卻泵的轉數,前述循環泵,在前述水槽部內浸泡於循環液,前述控制部,是當前述溫度設定部所設定之循環液的溫度比既定的閾值溫度還低時,將前述循環泵的轉數維持在低轉數,當比前述既定的閾值溫度還高時,將前述循環泵的轉數維持在高轉數。
更佳為,前述控制部,在因前述溫度設定部而提升設定溫度時,先使前述冷卻泵的轉數暫時下降之後緩緩上升,在降低設定溫度時,先使前述冷卻泵的轉數暫時上升之後緩緩下降,在由前述吐出側溫度感測器所測量之循環液的溫度與前述設定溫度一致的狀態下,維持此時的轉數。 且,進一步更佳為,在提升前述設定溫度的情況時,其設定溫度越高,則將使前述冷卻泵的轉數暫時下降之後緩緩上升時之該轉數變化的斜率定為越小,在下降前述設定溫度的情況時,其設定溫度越低,則將使前述冷卻泵的轉數暫時上升之後緩緩下降時之該轉數變化的斜率定為越小。 又,於前述冷卻液的流路,連接有將流動於此處之冷卻液的壓力予以調整的壓力調整部亦可。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中,作為用來冷卻循環液的熱交換器,是使用:在由中空之外殼內的流路空間所形成且供冷卻水流動的第2熱交換流路內,收容供循環液流動的第1熱交換流路之螺旋狀流路部者。且,在其較佳的形態,在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之螺旋狀流路部之兩端所連接之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分別外嵌合有筒狀構件,將該筒狀構件對熱交換器的外殼以焊接來固定。因此,使熱交換器的構造簡易化而可讓焊接部分降低至最小限,可盡量抑制因循環液與冷卻液的溫度差而在焊接部分發生裂痕等之不良情況。其結果,可提升調溫裝置對高溫之循環液之使用的耐久性。 且,在本發明之較佳的其他形態,循環泵在水槽部內浸泡於循環液,在循環液的設定溫度比既定的閾值溫度還高時,將前述循環泵的轉數維持在高轉數,故亦利用循環泵的發熱來使循環液的溫度有效率地上升來保持在設定溫度。
而且,本發明之更佳的其他形態中,在將循環液的設定溫度從比前述閾值溫度還高的溫度設定成較低的溫度時,使循環泵的轉數下降成低轉數並維持的同時,使冷卻泵的轉數上升,故抑制來自循環泵之發熱的同時,促進熱交換器所致之循環液的冷卻,藉此,可有效率地使循環液的溫度下降至設定溫度。 此外,本發明之較佳的其他形態中,在冷卻液的流路連接有壓力調整部,故冷卻液在與高溫的循環液之間進行熱交換的結果,即使因沸騰等而膨脹,亦以該壓力調整部來調整冷卻液的壓力,藉此可防止流路產生破損等之不良情況。 如上述般,根據本發明及本發明的各較佳形態,可提供調溫裝置,其在將負載控制於高溫時,設計成特別適合將循環液使用在高溫。
圖1~4,是表示本發明之調溫裝置的一實施形態者。該調溫裝置1特別適合在,將沸點比100℃還高的循環液調節至比100℃還高的溫度,並供給至未圖示的外部負載,藉此將該負載控制在例如比100℃還高之既定的高溫者。
前述調溫裝置1,具有:筐體10,其覆蓋該裝置1的外側;水槽部2,其收容並儲蓄循環液;循環液吐出回路3,其將循環液從水槽部2對外部的負載(圖示略)送出,並將從該負載接收的循環液再次送回水槽部2;循環液冷卻回路5,其將從水槽部2送出的循環液以熱交換器4冷卻並再次送回水槽部2;冷卻液供給回路6,其對前述熱交換器4導入冷卻液,將與循環液熱交換之後的冷卻液從該熱交換器4導出;以及控制部7,其控制流動於前述循環液吐出回路3及循環液冷卻回路5之循環液的溫度或流量等。
而且,該等水槽部2、循環液吐出回路3、熱交換器4、循環液冷卻回路5、冷卻液供給回路6及控制部7是收容在1個前述筐體10內。而且,之後會詳述,但在該筐體10之外周的側面,開設有:前述循環液吐出回路3的循環液吐出口11及循環液回流口12、前述冷卻液供給回路6的冷卻液供給口13及冷卻液排出口14。藉此,可將使用者側之溫度控制的對象裝置(負載)或冷卻液的製冷裝置等之配管,對該等開口(通口)11、12、13、14來連接。
且,在前述筐體10的底部,配設有用來承接洩漏之循環液或冷卻液的排水盤15。於該排水盤15,設有:與前述控制部7電性連接之浮球式的漏水感測器16、隨時對外部開放且將累積於排水盤15的液體排出至外部的排水通口17。因此,例如,在裝置1內循環液或冷卻液大量洩漏而漏水感測器16將之檢測到時,可藉由控制部7來通知或使裝置1的電源OFF。
作為前述循環液,例如,在大氣壓下的沸點為200℃前後或是比這更高的氟化液等適合使用。且,作為前述冷卻液,例如,在大氣壓下的沸點為100℃的工業用水等適合使用。本實施形態中,水槽部2內之160℃的循環液通過循環液吐出回路3而對外部的負載送出,在將該負載予以溫度控制(冷卻)之後之170℃的循環液會通過該循環液吐出回路3而再次回到水槽部2。且,水槽部2內之160℃的循環液被送出至循環液冷卻回路5,在熱交換器4冷卻至100℃之後再次回到水槽部2。此外,關於冷卻液,通過冷卻液供給回路6,將25℃的冷卻液供給至前述熱交換器4,藉由與前述循環液的熱交換而加熱至30℃並從該熱交換器4排出。
如上述般,該調溫裝置1中,循環液吐出回路3與循環液冷卻回路5,是對於一個水槽部2並排地連接。亦即,循環液吐出回路3與循環液冷卻回路5是以水槽部2為中心而互相獨立地形成,該循環液吐出回路3,是對作為溫度控制對象的負載送出該循環液,並將藉由與該負載的熱交換而被加熱的循環液予以接收而再次送回水槽部2,該循環液冷卻回路5,是為了將從該循環液吐出回路3對負載送出之循環液的溫度予以調節成設定溫度,而將水槽部2內的循環液導引至前述熱交換器4,並將在該熱交換器4中藉由與前述冷卻液供給回路6之冷卻液的熱交換而被冷卻的循環液予以再次送回水槽部2內。
更具體地說明,前述水槽部2,具有:主水槽20,其藉由底面與側面與頂面來區劃出來且在內部儲存有既定深度的循環液;以及副水槽25,其同樣地藉由底面與側面與頂面來區劃出來且具有比前述主水槽20還大的容積,在該內部收容有主水槽20全體並儲存有預備的循環液。
在前述主水槽20的內部,從水槽20的底面豎立設置有比儲存至既定深度之循環液的水面還低高度的第1分隔壁21a,且,從水槽20的頂面垂下有比來自水槽20之底面的側面之高度還低高度的第2分隔壁21b。藉此,主水槽20的內部,是被區隔成以下三個室:以其一方的側面與第1分隔壁21a所區隔出來的第1室20a、以第1分隔壁21a與第2分隔壁21b所區隔出來的第2室20b、以及以第2分隔壁21b與另一方的側壁所區隔出來的第3室20c。
此時,在前述主水槽20內,前述第1室20a與第2室20b,是藉由前述第1分隔壁21a的上端與該水槽20的頂面之間所形成的空隙而互相連通,前述第2室20b與第3室20c,是藉由前述第2分隔壁21b的下端與該水槽20的底面之間所形成的空隙而互相連通。又,主水槽20之側面之上端部的一部分對副水槽25開口,使得超過主水槽20之最大容量的循環液可排出至副水槽25內。且,在前述第1分隔壁21a的下端部,開設有未圖示的連通口,藉此,如後述般,可通過與主水槽20的底面連接的冷卻用循環復路51而從排水旋塞53a將主水槽20內的循環液排出至外部。
前述主水槽20的第1室20a中,在從前述第1分隔壁21a的上端附近到水槽20之底面附近為止的範圍,設有藉由前述控制部7來控制而加熱循環液的加熱器22a。且,同室20a中,在從前述第1分隔壁21a的上端部到對水槽20收容最大容量的循環液時之該循環液的液面(亦即,循環液的最高液面)為止的範圍,設有與控制部7電性連接的恆溫器22b。藉此,例如,在循環液的溫度超過既定的溫度時,可使加熱器22a成為OFF等。此外,同室20a中,在前述循環液的最高液面與水槽20的頂面之間,設有一樣與控制部7電性連接的溫度保險絲22c。藉此,例如,在水槽20內之空氣的溫度(氣溫)比既定的溫度還高時,可判斷循環液成為過熱狀態並使調溫裝置1的電源成為OFF等。
在前述主水槽20的第2室20b,設有將其底部的循環液對前述循環液冷卻回路5送出的浸泡型之冷卻泵23a。此外,在該水槽20的第3室20c,設有將其底部的循環液對前述循環液吐出回路3送出的浸泡型之循環泵24a。而且,該等泵亦藉由控制部7來控制。又,在本實施形態,作為該等冷卻泵23a及循環泵24a,是使用變頻控制方式的泵。且,在比該第3室的深度方向中央還上部,設有上下兩個水位開關24b、24c,該等開關亦與控制部7電性連接。而且,以該等開關24b、24c來檢測出主水槽20內之循環液的液位(液面),藉此控制後述之內部泵26等的運作狀態。
在副水槽25的內部,設有:將其底部的循環液吸入至前述主水槽20內的浸泡型之前述內部泵26、在比該水槽25之深度方向中央還上部有一個且在下部有上下兩個合計三個的水位開關27a、27b、27c。而且,該等開關亦與控制部7電性連接。且,在該副水槽25的外周,設有:可從筐體10的外部來目視確認該水槽25內之循環液量的水位計28、用來從筐體10的外部將循環液補充至該副水槽25的循環液注入口25a。此外,於該副水槽25連接有排水管29,其前端部被導出至筐體10的外部。在該排水管29的前端部設有排水旋塞29a,開放操作該排水旋塞29a藉此可將該副水槽25內的循環液排出至外部。而且,以前述三個水位開關27a、27b、27c來檢測出副水槽25內之循環液的液位(液面),藉此催促打開前述排水旋塞29a來使液位變低,或是催促從前述循環液注入口25a將循環液補充至副水槽25等。
前述循環液吐出回路3,具有:吐出流路30,其將前述水槽部2之主水槽20的第3室20c與開設於筐體10之外部來對負載送出循環液的循環液吐出口11之間予以連接;以及回流路31,其將開設於筐體10之外部來接收從前述負載回來之循環液的循環液回流口12與前述水槽部2的主水槽20之間予以連結。而且,藉由設在前述主水槽20之第3室20c的前述循環泵24a,使主水槽20內的循環液通過前述吐出流路30及循環液吐出口11而送出至負載,控制負載溫度之後的循環液通過前述循環液回流口12及回流路31而再次回到主水槽20。
此時,如圖1所示般,前述回流路31,位在主水槽20內最上游側的位置且與配設有加熱器22a的第1室20a連接為佳。如此一來,即使從回流路31回到主水槽20的循環液之溫度有變化,回到該第1室20a的循環液,會被加熱器22a或循環液冷卻回路5調節溫度之後才被送往前述吐出流路30,故可將更正確地調整過溫度的循環液供給至負載。
在前述吐出流路30,設有第1壓力感測器32及第1溫度感測器(吐出側溫度感測器)33,在前述回流路31,設有第2壓力感測器34及第2溫度感測器35。且,該等吐出流路30與回流路31之間,是藉由旁通流路37而隨時連接。藉此,即使在連接於調溫裝置1的負載側,循環液的流動被停止,亦可通過該旁通流路37來使循環液回到主水槽20,而可維持該循環狀態。此外,前述壓力感測器32、34及溫度感測器33、35,均與控制部7電性連接。藉此,例如,可基於來自該等感測器的測量值,來適當地控制前述加熱器、冷卻泵、循環泵。
前述循環液冷卻回路5,具有:冷卻用循環往路50,其將前述水槽部2之主水槽20的第2室20b與前述熱交換器4的循環液流入口42a(圖2)之間予以連結;以及冷卻用循環復路51,其將該熱交換器4的循環液流出口43a (圖2)與水槽部2的主水槽20之間予以連結。而且,藉由設在前述主水槽20之第2室20b的前述冷卻泵23a,使主水槽20內的循環液通過前述冷卻用循環往路50而流入至熱交換器4,在該熱交換器4冷卻並從該熱交換器4流出的循環液,會通過前述冷卻用循環復路51而再次回到主水槽20。
此時,如圖1所示般,前述冷卻用循環復路51,亦與前述回流路31同樣地,位在主水槽20內最上游側的位置且與配設有加熱器22a的第1室20a連接為佳。如此一來,從冷卻用循環復路51回到主水槽20的循環液,是與從前述回流路31回來的循環液一起調節溫度之後,從位於最下游側的第1室往前述吐出流路30送出,故可將更正確地調整過溫度的循環液供給至負載。
在前述冷卻用循環往路50,連接有循環液冷卻回路5用的排水管52,且其前端部被導出至筐體10的外部。在該排水管52的前端部設有排水旋塞52a,開放操作該排水旋塞52a藉此可將該循環液冷卻回路5內的循環液排出至外部。另一方面,在冷卻用循環復路51,連接有主水槽20用的排水管53,且其前端部被導出至筐體10的外部。在該排水管53前端部亦設有排水旋塞53a,開放操作該排水旋塞53a藉此可將該主水槽20內的循環液排出至外部。且,在該冷卻用循環復路51設有第3溫度感測器54,該溫度感測器54亦與前述控制部7電性連接。藉此,例如,可對應於第3溫度感測器54所檢測之循環液的溫度,來以控制部7控制冷卻泵23a的轉數。
前述冷卻液供給回路6,具有:冷卻液供給路60,其將開設於筐體10之外部來接收冷卻液的冷卻液供給口13與前述熱交換器4的冷卻液流入口48(圖2)之間予以連結;以及冷卻液排出路61,其將該熱交換器4的冷卻液流出口49(圖2)與開設於筐體10之外部來排出冷卻液的冷卻液排出口14之間予以連結。藉此,從前述冷卻液供給口13供給的冷卻液,會通過冷卻液供給路60而導入至熱交換器4內,在該熱交換器4冷卻循環液並從該熱交換器4導出的冷卻液,會通過前述冷卻液排出路61而從前述冷卻液排出口14排出至外部。
在前述冷卻液供給路60,設有第4溫度感測器62及流量計63,該等溫度感測器62及流量計63亦與前述控制部7電性連接。藉此,例如,可檢測出供給至熱交換器4之冷卻液的溫度或流量的異常,藉由警報器等來通知。 且,本實施形態中,在該冷卻液供給路60,連接有用來調整冷卻液之壓力的壓力調整部64。因此,冷卻液,在熱交換器4與高溫的循環液進行熱交換的結果,即使因沸騰等而膨脹,亦以該壓力調整部64來調整冷卻液的壓力,藉此可防止流路產生破損等之不良情況。又,壓力調整部64,設在冷卻液排出路61側亦可。 此外,亦可在前述冷卻液排出路61,設有與控制部7電性連接的第5溫度感測器69,以該控制部7將從熱交換器4排出之冷卻液的溫度顯示於控制部7等。
該壓力調整部64,具體來說,具有:壓力調整用的蓄壓器本體65、設在該蓄壓器本體65與冷卻液供給路60之間的開閉閥66(二通閥)、以及設在該等蓄壓器本體65與開閉閥66之間的壓力計67及壓力開放閥(二通閥)68。前述開閉閥66,至少在調溫裝置1的運作中成為常開狀態,可藉由壓力計67來監視冷卻液的壓力。且,前述壓力開放閥68,在調溫裝置1的運作中為常閉狀態。而且,在調溫裝置1的保養時等,關閉前述開閉閥66之後打開前述壓力開放閥68,藉此可將蓄壓器本體65內的壓力釋放於大氣。又,前述開閉閥66及壓力開放閥68,如本實施形態般以手動開閉者亦可,與控制部7電性連接而以該控制部7進行開閉控制者亦可。
前述熱交換器4,如圖2所示般,全體由不銹鋼等之金屬材料所形成且沿著長度方向的軸L延伸,含有:供前述循環液冷卻回路5的循環液流動的第1熱交換流路40、供用來冷卻該第1熱交換流路40之循環液的冷卻液流動的第2熱交換流路45。 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40,是由一根金屬管藉由撓曲加工而形成者,故使螺旋狀流路部41與流入側流路部42與流出側流路部43無接縫地一體成形,該螺旋狀流路部41繞著軸L成為螺旋狀而往該軸L方向延伸,該流入側流路部42連接於該螺旋狀流路部41之軸L方向的一端且沿著軸L延伸成直線狀,該流出側流路部43連接於與流入側流路部42相反之側的另一端且沿著軸L延伸成直線狀。
而且,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40中,在前述流入側流路部42及流出側流路部43之與螺旋狀流路部41連接處相反側的各端(亦即,軸L方向之該第1熱交換流路40的兩端),開設有使循環液流入熱交換器4的循環液流入口42a、以及使熱交換所致之冷卻後的循環液從該熱交換器4流出的循環液流出口43a。
另一方面,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45是由形成在中空之金屬製外殼44內的流路空間所成,在該第2熱交換流路45內,收容有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40的螺旋狀流路部41。前述外殼44,是由以下構件一體成形:於軸L方向延伸之中空且圓筒狀的筒狀側壁44a、將該筒狀側壁44a之軸L方向的一端予以塞住之中空且圓頂狀的第1端部壁44b、將另一端同樣地塞住之中空且圓頂狀的第2端部壁44c。亦即,第1熱交換流路40的軸與外殼44之筒狀側壁44a的軸為一致。
在前述外殼44的第1端部壁44b及第2端部壁44c,開設有第1安裝用開口部46及第2安裝用開口部47,其用來將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40的流入側流路部42及流出側流路部43,以從第2熱交換流路45導出至外殼44外的狀態,來對該外殼44固定。此時,如上述般,流入側流路部42及流出側流路部43,是藉由金屬管而無接縫地一體成形。且,在該外殼44,開設有:用來將冷卻液導入至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45內的冷卻液流入口48、用來將與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40內之循環液熱交換之後的冷卻液從該第2熱交換流路45導出的冷卻液流出口49。而且,前述冷卻液供給路60及冷卻液排出路61,通過該等冷卻液流入口48及冷卻液流出口49而連通於第2熱交換流路45。
在本實施形態,前述冷卻液流入口48,是在外殼44之配置有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40之流出側流路部43的軸L方向一端部(具體來說,是筒狀側壁44a之第2端部壁44c側的端部),開設於與軸L正交的方向。另一方面,前述冷卻液流出口49,是在外殼44之配置有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40之流入側流路部42的軸L方向另一端部(具體來說,是第1端部壁44b的中央部),開設於軸L方向。
而且,在前述流入側流路部42的循環液流入口42a,使形成前述冷卻用循環往路50的金屬管之端部藉由焊接等之連接手段來連接,在前述流出側流路部43的循環液流出口,使形成前述冷卻用循環復路51的金屬管之端部藉由焊接等之連接手段來連接。另一方面,在前述冷卻液流入口48及冷卻液流出口49,使形成前述冷卻液供給路60及冷卻液排出路61的配管之端部,藉由接頭或螺合等之連接手段來連接。
但是,前述第1及第2安裝用開口部46、47的內徑,形成為比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40之流入側流路部42及流出側流路部43的外徑還大。且,在該等流入側流路部42及流出側流路部43的外周,使由不銹鋼等之金屬材料所成之中空的筒狀構件70、70液密地外嵌合來固定。然後,以將該筒狀構件70、70插入至第1及第2安裝用開口部46、47內的狀態,將該筒狀構件70、70的外周對外殼44焊接W、W。亦即,前述各流路部42、43,是以中介有前述筒狀構件70、70的狀態來對外殼44固定。
如上述般,作為熱交換器4,是使用:在形成於中空之外殼44內的第2熱交換流路(流路空間)45,收容第1熱交換流路40的螺旋狀流路部41而成者,可使熱交換器4的構造簡易化而使焊接部分降低至最小限。而且,將供高溫之循環液流動的第1熱交換流路予以形成的金屬管,並沒有直接以焊接來固定於將供低溫之冷卻液流動的第2熱交換流路予以形成的外殼44。因此,即使是冷卻高溫之循環液的情況,亦可盡量抑制因循環液與冷卻液之溫度差而在熱交換器4的焊接部分發生裂痕等之不良情況,其結果,可提升調溫裝置1對高溫之循環液之使用的耐久性。
接著,基於圖3,針對前述筒狀構件70進行更具體的說明。該筒狀構件70,具有:金屬製的筒狀主體71,其中空且兩端開口;金屬製的密封構件72,其將形成前述流入側流路部42及流出側流路部43的金屬管之外周與主體71的內周面之間予以液密地密封,並將主體71對該等流路部42、43固定。而且,固定在前述各流路部42、43的主體71之一部分,是以從前述外殼44的外部通過第1及第2安裝用開口部46、47來插入至外殼44內的狀態,使該主體的外周在該開口部46、47,對於外殼44以環狀且連續地焊接W、W。
前述主體71,是使固定用筒狀部73與密封用筒狀部74互相結合來形成,該固定用筒狀部73,是以前述焊接W來對外殼44固定,該密封用筒狀部74,在內周配設有前述密封構件72。前述固定用筒狀部73,在配置於外殼44之外部的端部處一體地具有公螺紋部75。而且,在該公螺紋部75之前端部的內周,形成有朝向該公螺紋部75之前端而使內徑線性地擴大的傾斜面76。另一方面,前述密封用筒狀部74,在前述固定用筒狀部73側之端部的內周具有母螺紋部77。而且,在該密封用筒狀部74之內周之比母螺紋部77還內側,形成有朝向該母螺紋部77側而使內徑階梯狀地擴大的段部78。
此外,前述環狀的密封構件72,其橫剖面中,朝向前述固定用筒狀部73側的前端緣是形成為銳角的楔狀。而且,該密封構件72,是以使環狀之前端緣的朝向往該中心軸L1側傾斜的狀態下,安裝於前述密封用筒狀部74的段部78。因此,將該密封用筒狀部74的母螺紋部77對前述固定用筒狀部73的公螺紋部75螺合藉此將兩筒狀部73、74互相締結之際,藉由該密封用筒狀部74的段部78來使前述密封構件72被往其前端緣方向按壓。如此一來,該密封構件72的前端緣會壓接於各流路部42、43的外周而成為陷入狀態。其結果,各流路部42、43與筒狀構件70的主體71之間被液密地密封的同時,使主體71對各流路部42、43固定。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般,作為前述密封構件72具有兩個環狀的第1及第2楔狀密封片72a、72b,該等楔狀密封片72a、72b安裝於前述密封用筒狀部74之兩段段部78的各段。 此時,第1密封片72a之含有前端緣的前端部,會潛入至前述公螺紋部75的傾斜面76與前述流入側流路部42及流出側流路部43的各外周之間。藉此,在第1密封片72a的前端部壓接於前述傾斜面76的同時,該密封片72a的前端緣會壓接於各流路部42、43的外周而成為陷入狀態。
另一方面,第2密封片72b,配置在與前述第1密封片72a之前述前端緣相反之側的後端部。而且,該第2密封片72b之含有前端緣的前端部,潛入至第1密封片72a的後端部與各流路部42、43的外周之間。藉此,在前述第1密封片72a的後端部被推開的同時,該第2密封片72b的前端緣會壓接於各流路部42、43的外周。又,作為前述筒狀構件70,例如,以具備作為前述楔狀密封片72a、72b的兩個環狀墊圈的咬合接頭來取代亦可。
前述控制部7,如圖1所示般,具有溫度設定部7a,其將通過吐出流路30來對負載送出之循環液的溫度予以適當設定。然後,在以下中,針對與該循環液的設定溫度對應之控制部7所致之冷卻泵23a及循環泵24a的控制方法,使用圖4的圖表來說明。又,在本實施形態,控制部7中,在循環液對負載的送出溫度設定有既定的閾值溫度(75℃)。這代表著,在循環液的送出溫度比該閾值溫度還高的情況,調溫裝置1為運作狀態,在該閾值溫度以下的情況,調溫裝置1為空轉狀態(休止狀態)。
首先,作為第1步驟,在使循環液的設定溫度設定成比前述閾值溫度(75℃)還低的溫度(40℃),且,藉由吐出流路30的第1溫度感測器33所測量之循環液的送出溫度(以下稱為「測量溫度」)亦下降至該設定溫度的狀態,亦即調溫裝置1的空轉狀態下,變頻控制方式的冷卻泵及循環泵,是由控制部7維持在既定的低轉數(低頻率)。
在此,作為第2步驟,將循環液的設定溫度設定成比前述閾值溫度還高的溫度時,在循環泵24a,會與此同時地切換至既定的高轉數(高頻率),且維持該高轉數。 另一方面,在冷卻泵23a,與此同時地暫時進一步降低轉數之後,在溫度感測器33所致之循環液的測量溫度到達設定溫度之前的既定時機,使該轉數緩緩上升。之後,在循環液的測量溫度到達設定溫度的時間點停止轉數的上升,在測量溫度與設定溫度一致的狀態下,維持該轉數(比第1步驟時還低轉數)。
接著,作為第3步驟,將循環液的設定溫度設定在更高溫,針對循環泵24a,是接著前述第2步驟維持在前述既定的高轉數。 另一方面,針對冷卻泵23a,與此同時地使轉數暫時降低至與前述第2步驟相同轉數之後,在循環液的測量溫度到達設定溫度之前的既定時機,使該轉數再次緩緩上升。此時,轉數變化的斜率,比前述第2步驟時還小。之後,與第2步驟同樣地,在循環液的測量溫度到達設定溫度的時間點停止轉數的上升,在測量溫度與設定溫度一致的狀態下,維持該轉數(比第1步驟時及第2步驟時還低轉數)。
接著,作為第4步驟,使循環液的設定溫度下降至第2步驟的設定溫度為止時,針對循環泵24a,是接著前述第3步驟維持在前述既定的高轉數。 另一方面,針對冷卻泵23a,與此同時地使轉數暫時上升至比前述第1步驟的空轉數還高轉數之後,在循環液的測量溫度到達設定溫度之前的既定時機,使該轉數緩緩下降。之後,在循環液的測量溫度到達設定溫度的時間點停止轉數的下降,在測量溫度與設定溫度一致的狀態下,維持該轉數(與第2步驟時相同轉數)。
接著,作為第5步驟,使循環液的設定溫度進一步下降至第1步驟的設定溫度(40℃)為止時,針對循環泵24a,與此同時地切換至與第1步驟時相同之既定的低轉數,並維持該低轉數。 另一方面,針對冷卻泵23a,與此同時地使轉數暫時上升至與前述第4步驟相同轉數之後,在循環液的測量溫度到達設定溫度之前的既定時機,使該轉數再次緩緩下降。此時,轉數變化的斜率,比前述第4步驟時還小。之後,在循環液的測量溫度到達設定溫度的時間點停止轉數的下降,在測量溫度與設定溫度一致的狀態下,維持該轉數(與第1步驟時相同轉數)。
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以前述溫度設定部7a所設定的循環液之溫度,在比既定的閾值溫度還低時,將前述循環泵24a的轉數維持在低轉數,在比前述既定的閾值溫度還高時,將前述循環泵24a的轉數維持在高轉數。 且,在因前述溫度設定部7a而提升設定溫度時,先使前述冷卻泵23a的轉數暫時下降之後緩緩上升,在降低設定溫度時,先使前述冷卻泵23a的轉數暫時上升之後緩緩下降,在由前述吐出流路30之第1溫度感測器33所測量之循環液的溫度(亦即,循環液的測量溫度)與前述設定溫度一致的狀態下,維持此時的轉數。
此外,在提升前述設定溫度的情況時,其設定溫度越高,則將使前述冷卻泵23a的轉數暫時下降之後緩緩上升時之該轉數變化的斜率定為越小,在下降前述設定溫度的情況時,其設定溫度越低,則將使前述冷卻泵23a的轉數暫時上升之後緩緩下降時之該轉數變化的斜率定為越小。
如上述般,在本實施形態,循環泵24a是在主水槽20內浸泡於循環液,在循環液的設定溫度比既定的閾值溫度還高時,將前述循環泵24a的轉數維持在高轉數,故除了加熱器22a以外,還利用循環泵24a的發熱來使循環液的溫度有效率地上升至設定溫度,可保持該溫度。
且,在將循環液的設定溫度從比前述閾值溫度還高的溫度設定成較低的溫度時,使循環泵24a的轉數下降成低轉數並維持的同時,使冷卻泵23a的轉數上升,故抑制來自循環泵24a之發熱的同時,促進熱交換器4所致之循環液的冷卻,藉此,可有效率地使循環液的溫度下降至設定溫度。
1:調溫裝置
2:水槽部
4:熱交換器
7:控制部
7a:溫度設定部
11:循環液吐出口
12:循環液回流口
13:冷卻液供給口
14:冷卻液排出口
22a:加熱器
23a:冷卻泵
24a:循環泵
30:吐出流路
31:回流路
33:第1溫度感測器(吐出側溫度感測器)
40:第1熱交換流路
41:螺旋狀流路部
42:流入側流路部
42a:循環液流入口
43:流出側流路部
43a:循環液流出口
44:外殼
44a:筒狀側壁
44b:第1端部壁
44c:第2端部壁
45:第2熱交換流路(流路空間)
46:第1安裝用開口部
47:第2安裝用開口部
48:冷卻液流入口
49:冷卻液流出口
50:冷卻用循環往路
51:冷卻用循環復路
60:冷卻液供給路
61:冷卻液排出路
64:壓力調整部
70:筒狀構件
71:筒狀主體
72:密封構件
72a:第1楔狀密封片
72b:第2楔狀密封片
73:固定用筒狀部
74:密封用筒狀部
75:公螺紋部
76:傾斜面
77:母螺紋部
78:段部
L:軸
W:焊接(焊接部)
[圖1]本發明之調溫裝置的概略回路圖。 [圖2]表示本發明之調溫裝置所使用之熱交換器的概略剖面構造。 [圖3]將以圖2之一點鏈線所包圍的主要部予以擴大的部分剖面圖。 [圖4]表示循環液的設定溫度及測量溫度、由該等溫度所控制之循環泵及冷卻泵的動作狀態之相關關係的圖表。
4:熱交換器
40:第1熱交換流路
41:螺旋狀流路部
42:流入側流路部
42a:循環液流入口
43:流出側流路部
43a:循環液流出口
44:外殼
44a:筒狀側壁
44b:第1端部壁
44c:第2端部壁
45:第2熱交換流路(流路空間)
46:第1安裝用開口部
47:第2安裝用開口部
48:冷卻液流入口
49:冷卻液流出口
50:冷卻用循環往路
51:冷卻用循環復路
60:冷卻液供給路
61:冷卻液排出路
70:筒狀構件
L:軸
W:焊接(焊接部)

Claims (10)

  1. 一種調溫裝置,是用來將沸點比100℃還高的循環液調節成比100℃還高的溫度並供給至外部的負載,而將該負載控制在既定的高溫,其特徵為,前述調溫裝置,具有:水槽部,其儲蓄循環液並具備加熱該循環液的加熱器;吐出流路,其將該水槽部與對前述負載送出循環液的循環液吐出口之間予以連結;循環泵,其將循環液從前述水槽部往該吐出流路送出;回流路,其將接收從前述負載回來的循環液的循環液回流口與前述水槽部之間予以連結;熱交換器,其具有供前述循環液流動的第1熱交換流路、供將該第1熱交換流路之循環液予以冷卻的冷卻液流動的第2熱交換流路;冷卻用循環往路,其從前述水槽部將循環液供給至該熱交換器的第1熱交換流路;冷卻用循環復路,其將在該熱交換器冷卻過的循環液從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再次送回水槽部;冷卻泵,其將循環液從前述水槽部送出至前述冷卻用循環往路;冷卻液供給路,其將冷卻液導入至前述熱交換器的第2熱交換流路;以及冷卻液排出路,其將熱交換後的冷卻液從該第2熱交換流路導出;前述熱交換器中,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是藉由以下流路部來形成:沿著軸延伸成螺旋狀的螺旋狀流路部、與該螺旋狀流路部的一端連接且具備循環液流入口的流入側流路部、與該螺旋狀流路部的另一端連接且具備循環液流出口的流出側流路部,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是由形成在 中空之外殼內的流路空間所成,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的螺旋狀流路部收容在前述外殼內的第2熱交換流路,且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被導出至前述外殼外,在前述循環液流入口連接有前述冷卻用循環往路,在前述循環液流出口連接有前述冷卻用循環復路,前述冷卻液供給路,通過開設於前述外殼的冷卻液流入口而連通於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前述冷卻液排出路同樣地通過開設於前述外殼的冷卻液流出口而連通於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在藉由金屬管所形成之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的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分別外嵌合有金屬製的筒狀構件,在金屬製的前述外殼,開設有一對安裝用開口部,該安裝用開口部將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導出至前述外殼外,且將外嵌合於該等流路部的前述筒狀構件安裝於前述外殼,在該等安裝用開口部,使前述各筒狀構件的外周對前述外殼以焊接來固定。
  2. 一種調溫裝置,是用來將沸點比100℃還高的循環液調節成比100℃還高的溫度並供給至外部的負載,而將該負載控制在既定的高溫,其特徵為,前述調溫裝置,具有:水槽部,其儲蓄循環液並具備加熱該循環液的加熱器;吐出流路,其將該水槽部與對前 述負載送出循環液的循環液吐出口之間予以連結;循環泵,其將循環液從前述水槽部往該吐出流路送出;回流路,其將接收從前述負載回來的循環液的循環液回流口與前述水槽部之間予以連結;熱交換器,其具有供前述循環液流動的第1熱交換流路、供將該第1熱交換流路之循環液予以冷卻的冷卻液流動的第2熱交換流路;冷卻用循環往路,其從前述水槽部將循環液供給至該熱交換器的第1熱交換流路;冷卻用循環復路,其將在該熱交換器冷卻過的循環液從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再次送回水槽部;冷卻泵,其將循環液從前述水槽部送出至前述冷卻用循環往路;冷卻液供給路,其將冷卻液導入至前述熱交換器的第2熱交換流路;以及冷卻液排出路,其將熱交換後的冷卻液從該第2熱交換流路導出;前述熱交換器中,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是藉由以下流路部來形成:沿著軸延伸成螺旋狀的螺旋狀流路部、與該螺旋狀流路部的一端連接且具備循環液流入口的流入側流路部、與該螺旋狀流路部的另一端連接且具備循環液流出口的流出側流路部,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是由形成在中空之外殼內的流路空間所成,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的螺旋狀流路部收容在前述外殼內的第2熱交換流路,且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被導出至前述外殼外,在前述循環液流入口連接有前述冷卻用循環往路,在前述循環液流出口連接有前述冷卻用循環復路, 前述外殼,是由往前述軸方向延伸之中空且圓筒狀的筒狀側壁、將該筒狀側壁之軸方向的下端予以塞住之中空且圓頂狀的第1端部壁、將該筒狀側壁之軸方向的上端予以塞住之中空狀的第2端部壁所形成,前述冷卻液供給路,通過開設於前記筒狀側壁之前述第2端部壁之端部的一個冷卻液流入口而連通於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前述冷卻液排出路通過開設於前述第1端部壁之中央部的冷卻液流出口而連通於前述第2熱交換流路。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調溫裝置,其中,在藉由金屬管所形成之前述第1熱交換流路的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分別外嵌合有金屬製的筒狀構件,在金屬製的前述外殼,開設有一對安裝用開口部,該安裝用開口部將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導出至外殼外,且將外嵌合於該等流路部的前述筒狀構件安裝於前述外殼,在該等安裝用開口部,使前述各筒狀構件的外周對前述外殼以焊接來固定。
  4.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調溫裝置,其中,外嵌合於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的筒狀構件,具有:金屬製的筒狀主體、配設在該筒狀主體之內周且將該等流路部之外周予以密封的金屬製之環狀密封構件,使前述筒狀主體的外周對前述外殼來環狀焊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調溫裝置,其中, 前述筒狀主體,是由以前述焊接來對外殼固定的固定用筒狀部、在內周配設有前述環狀密封構件的密封用筒狀部所形成,使該密封用筒狀部對前述固定用筒狀部以螺合來締結,前述環狀密封構件,其前述固定用筒狀部側的前端緣形成為銳角,在將該密封用筒狀部對前述固定用筒狀部螺合之際,環狀密封構件的前述前端緣,藉由該密封用筒狀部所致之按壓,而成為壓接於前述流入側流路部及流出側流路部之各外周而陷入的狀態。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調溫裝置,其中,在前述外殼,連接有前述冷卻液排出路的冷卻液流出口,是開設在軸方向之配置有前述流入側流路部的一端部,連接有前述冷卻液供給路的冷卻液流入口,是開設在軸方向之配置有前述流出側流路部的另一端部。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調溫裝置,其中,前述調溫裝置,具備:吐出側溫度感測器,其設在前述吐出流路來測量對負載送出之循環液的溫度;以及控制部,其具備設定對負載送出之循環液之溫度的溫度設定部,並基於前述吐出側溫度感測器的測量結果及前述溫度設定部所設定之溫度來控制前述循環泵及冷卻泵的轉數,前述循環泵,在前述水槽部內浸泡於循環液,前述控制部,是當前述溫度設定部所設定之循環液的溫度比既定的閾值溫度還低時,將前述循環泵的轉數維持在低轉數,當比前述既定的閾值溫度還高時,將前述循環 泵的轉數維持在高轉數。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調溫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因前述溫度設定部而提升設定溫度時,先使前述冷卻泵的轉數暫時下降之後緩緩上升,在降低設定溫度時,先使前述冷卻泵的轉數暫時上升之後緩緩下降,在由前述吐出側溫度感測器所測量之循環液的溫度與前述設定溫度一致的狀態下,維持此時的轉數。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調溫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在提升前述設定溫度的情況時,其設定溫度越高,則將使前述冷卻泵的轉數暫時下降之後緩緩上升時之該轉數變化的斜率定為越小,在下降前述設定溫度的情況時,其設定溫度越低,則將使前述冷卻泵的轉數暫時上升之後緩緩下降時之該轉數變化的斜率定為越小。
  10.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調溫裝置,其中,於前述冷卻液供給路或前述冷卻液排出路的任一方,連接有將流動於此處之冷卻液的壓力予以調整的壓力調整部。
TW109109194A 2019-04-02 2020-03-19 調溫裝置 TWI840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0764A JP7314462B2 (ja) 2019-04-02 2019-04-02 温調装置
JP2019-070764 2019-04-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811A TW202104811A (zh) 2021-02-01
TWI840534B true TWI840534B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6597A (en) 1997-12-31 2000-06-20 Flowserve Management Company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with removable end plat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6597A (en) 1997-12-31 2000-06-20 Flowserve Management Company Helical coil heat exchanger with removable end plate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14462B2 (ja) 温調装置
KR101363954B1 (ko) 액체 순환 공급 장치
JP4628995B2 (ja) エンジン試験用オイル温度調整装置
TWI840534B (zh) 調溫裝置
EP3779320B1 (en) Leakage detection in condensing water heater
JP5997967B2 (ja) 熱源装置及びその熱源装置を備えた温水暖房設備
JP2010133573A (ja) 熱媒注入方法
JP2024004185A (ja) 温調装置
JP6323269B2 (ja) ボイラ装置
KR20160117340A (ko) 급탕시스템
JP5103040B2 (ja) 加熱システム
JP467096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器
JP3920843B2 (ja) 給湯器
JP2010159963A (ja) 加熱システム
WO2022224690A1 (ja) 温調装置
JP2009109188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器
CN117476259A (zh) 一种能力可调节的正压余热排出系统
JP2013242048A (ja) 省エネ貯留方法及び貯湯式給湯機
JP4602062B2 (ja) 給湯装置
CN116937018A (zh) 一种储能电池的控温设备
JP2006010153A (ja) 給湯装置
JP2009047421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器
JP4670964B2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器
JP2020197318A (ja) 熱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102959A (ja) 給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