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5748B - 定量噴出擠壓容器 - Google Patents

定量噴出擠壓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5748B
TWI835748B TW107134053A TW107134053A TWI835748B TW I835748 B TWI835748 B TW I835748B TW 107134053 A TW107134053 A TW 107134053A TW 107134053 A TW107134053 A TW 107134053A TW I835748 B TWI835748 B TW I8357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deformation
quantitative
container body
cro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4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9957A (zh
Inventor
森谷始旦
川関義雄
川上猛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7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18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5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5748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定量噴出擠壓容器(10),其具有使容器本體(11)之至少一部分擠壓變形,而使內容液自噴出口以特定量噴出之擠壓操作部(14),且擠壓操作部(14)設置於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擠壓操作部(14)具有壓榨面部(15),於壓榨面部(15)之下方部分,形成有變形抑制加強部(16)。

Description

定量噴出擠壓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尤其關於具有使內容液以特定量噴出之擠壓操作部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
擠壓容器係藉由將例如由能夠擠壓變形之塑膠形成之容器本體之主體部用手握持並進行擠壓(壓榨),使容器本體擠壓變形,而使內容液自噴出口向噴出部位以特定量噴出者。又,亦開發出了一種所謂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設計竅門如下,即,於擠壓容器本體之主體部時,容器之變形量不會產生差異,從而於反覆進行之每次擠壓操作下,均分別噴出固定量或大致固定量之內容液(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由於必須在容器本體之內部安裝抵接構件,或者覆蓋容器本體之外周壁而安裝形成有橋接部之筒狀罩體,故而構造變得複雜,並且製造成本亦增大。鑒於此種情況,本案申請人藉由自容器本體之形狀上尋找竅門,而開發出了一種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係以反覆擠壓操作時之容器本體之擠壓變形量不會產生差異之方式進行限制,而使內容液每次能以固定量噴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0-2495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5-02919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1-121604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16-60526號公報
本發明係一種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具有使容器本體之至少一部分擠壓變形,而使內容液自噴出口以特定量噴出之擠壓操作部。上述擠壓操作部設置於上述容器本體之主體部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該擠壓操作部具有壓榨面部。於該壓榨面部之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形成有變形抑制加強部。
10:定量噴出擠壓容器
11:容器本體
11a:底部
11b:肩部
12:口頸部
13:體部
13a:上方區域
13b:下方區域
13c:縮窄區域
14:擠壓操作部
15:壓榨面部
15a:斜面部
15b:下邊部
15c:上邊部
15d:側邊部
16:變形抑制加強肋
17:麓部
18:連接部
19:壓榨支持部
20:頂部
20a:特定位置
21:剛性加強肋
22:下邊部階差連接部
23:上邊部階差連接部
d:槽深
D:深度方向
H:高度
w:槽寬
W:橫寬方向
X:擠壓方向
Z:容器本體11立設之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的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之容器本體之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的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之容器本體之圖式,圖2(a)係前視圖,圖2(b)係側視圖,圖2(c)係後視圖。
圖3係說明本發明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的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之容器本體之剖面形狀的前視圖,及沿著該前視圖之A-A、B-B、C-C、D-D及E-E之各模式剖視圖。
圖4(a)及圖4(b)係沿著圖3之前視圖之C-C及D-D之模式剖視圖,其等係說明於本發明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中,擠壓操作時使容器本體擠壓變形之情況。
圖5係表示平均噴出量及噴出量之差異之計算結果之圖表。
圖6(a)及圖6(b)分別係例示具備其他形態之壓榨面部之定量噴出擠壓 容器之容器本體的立體圖。
專利文獻3或專利文獻4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於擠壓操作部具備壓榨面部,該壓榨面部具有包含沿著以鈍角之交叉角度交叉之2個面而配置之一對斜面部的山形剖面。又,專利文獻3或專利文獻4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係將手指壓抵於壓榨面部之山形剖面之頂部而進行壓榨時,一對斜面部一面以擴大交叉角度之方式變形,一面擴張兩側之山形剖面之麓部之間隔,並且以於斜面部變形至擴張力消失後,壓榨面部不會反轉為谷形形狀之方式進行限制。藉此,能夠使反覆進行之擠壓操作所致之容器本體之擠壓變形量不會產生差異,從而使內容液每次以固定量噴出。
另一方面,於此種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中,若容器本體之容量成為例如800mL以上之相對較大之容量,則藉由擠壓操作而使擠壓操作部變形時之變形容易及於擠壓操作部之周圍。因此,認為內容液之噴出量容易產生差異,鑒於此點,期望開發如下技術,即,尤其於將容器本體之容量設定得較大之情形時,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擠壓操作部進行擠壓時之變形及於周圍,從而使內容液於差異較少之更加穩定之狀態下每次以固定量噴出。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係尤其於將容器本體之容量設定得較大之情形時,亦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擠壓操作部進行擠壓時之變形及於周圍,從而使內容液於差異較少之更加穩定之狀態下每次以固定量噴出。
本發明係一種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具有使容器本體之至少一部分擠壓變形,而使內容液自噴出口以特定量噴出之擠壓操作部。上 述擠壓操作部設置於上述容器本體之主體部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該擠壓操作部具有壓榨面部。於該壓榨面部之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形成有變形抑制加強部(後述之變形抑制加強肋16係本發明之變形抑制加強部的一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具體地進行說明。圖1所示之本發明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的定量噴出擠壓容器10包含:容器本體11,其由能夠擠壓變形之塑膠形成;及蓋構件(未圖示),其能夠裝卸地裝設於容器本體11之口頸部12。蓋構件較佳為具備噴出嘴部之帶噴嘴之蓋等。於擠壓容器10之容器本體11,能夠收容例如衣服用液體洗劑、柔軟劑、漂白劑、餐具用洗劑、沐浴劑等作為內容液。容器本體11例如成為600~1500mL,較佳為700~1000mL左右之相對較大之容量者。擠壓容器10係藉由於握持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並使之傾倒或倒立之狀態下,沿著擠壓方向X(參照圖2(b)、圖4(a))擠壓(壓榨)所握持之主體部13之擠壓操作部14,而使擠壓操作部14變形,藉此能夠使內容液自例如設置於蓋構件之噴出嘴部向噴出部位以特定量噴出。
本實施形態之擠壓容器10藉由自容器本體11之形狀上尋找竅門,而具備如下功能,即,以於利用手指壓榨擠壓操作部14之特定位置而反覆進行擠壓操作時,容器本體11之擠壓變形量不會產生差異之方式進行限制,從而使內容液每次以固定量噴出。又,本實施形態之擠壓容器10具備如下功能,即,即便容器本體11為例如600~1500mL左右之相對較大之容量者,亦使之較佳為能夠利用單手容易地握持,並且有效地抑制於擠壓操作時擠壓操作部14以外之部分變形,從而抑制內容液產生差異,且能夠每次以固定量於更加穩定之狀態下噴出。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以藉由反覆進行之各擠壓操作而噴出之內容液之一次噴出量成為1~30mL 之方式設定,更佳為以其成為5~15mL之方式設定。
而且,如圖1及圖2(a)~(c)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10係具有擠壓操作部14之擠壓容器,該擠壓操作部14使容器本體11之至少一部分擠壓變形,而使內容液自例如設置於蓋構件(未圖示)之噴出嘴部之噴出口(未圖示)以特定量噴出;且擠壓操作部14設置於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擠壓操作部14具有壓榨面部15,作為壓榨面部15之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中之至少一者,較佳為於下方部分,形成有變形抑制加強部。
此處,容器本體11之「上下」係為方便起見而規定者,「上下方向」係於將容器本體11之底部11a載置於載置面時容器本體11立設之方向Z(參照圖2(a)、(b)),且係容器本體11之軸向。又,「上方」係容器本體之軸向之一側,且係自容器本體11之底部11a朝向口頸部12之方向,「下方」係容器本體之軸向之另一側,且係自容器本體11之口頸部12朝向底部11a之方向。因此,於使內容液噴出時,即便為以口頸部12配置於較底部11a靠下側之方式使容器本體11傾倒之狀態之情形,壓榨面部15之上方部分亦係該壓榨面部15之位於口頸部12側之部分,壓榨面部15之下方部分亦係該壓榨面部15之位於底部11a側之部分。又,於容器本體11中,與壓榨面部15交叉之方向係深度方向D,與該深度方向D正交之方向係橫寬方向W(參照圖2(a)、(b))。又,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係主體部13之除了上端及下端以外之部分,例如於將主體部13沿著上下方向等分為1~10個區域之情形時,該上下方向中間部分係自上方計起位於第2~9個區域之部分。
變形抑制加強部可設置於壓榨面部15之上方部分或下方 部分中之任一者或兩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下所述,擠壓操作部14係較容器本體11之上下方向中央部偏靠上部而配設,因此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中壓榨面部15之下方部分於擠壓操作時更易變形,故而僅於壓榨面部15之下方部分設置有變形抑制加強部。再者,「上部」係指位於較所偏靠之部位靠上方之部位。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變形抑制加強部較佳為成為與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間隔開,沿著周向延設而形成於該下邊部15b之下方部分之變形抑制加強肋16。於壓榨面部15與變形抑制加強肋16之間,形成有帶狀周面區域。帶狀周面區域係於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與肋16之間沿著周向窄幅地延伸之區域。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本體11於主體部13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具備縮窄區域13c,縮窄區域13c之剖面面積較其上方區域13a及下方區域13b之剖面面積更縮窄,於該縮窄區域13c設置有擠壓操作部14。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如圖3及圖4(a)所示,擠壓操作部14具備橫剖面形狀,該橫剖面形狀包含:壓榨面部15,其具有包含沿著以鈍角交叉之2個面而配置之一對斜面部15a的山形剖面;及壓榨支持部19,其係經由連接部18與壓榨面部15之山形剖面之麓部17成為一體地連續形成,且具有包含越朝向與壓榨面部15對向之背面則橫寬方向W之長度越短之部分的剖面形狀。壓榨支持部19較佳為具有圓弧狀或U字狀之剖面形狀。
將手指壓抵於壓榨面部15之山形剖面之頂部20之特定位置而進行壓榨時,一對斜面部15a一面以擴大交叉角度θ(參照圖4(a))之方式 變形,一面於與圓弧狀剖面或U字狀剖面之壓榨支持部19之連接部18處擴張兩側之山形剖面之麓部17之間隔,並且以於斜面部15a變形至擴張力消失後,壓榨面部15不會反轉為谷形形狀之方式進行限制,從而將手指壓抵於頂部20之特定位置20a而反覆進行之擠壓操作所致的容器本體11之擠壓變形量不易產生差異。作為變形抑制加強部之變形抑制加強肋16如下所述,具備有效地抑制對擠壓操作部14之壓榨面部15進行壓榨時之變形作為彎曲變形而連續地及於至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下方區域13b的功能。
再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及圖2(a)所示,於擠壓操作部14之壓榨面部15,沿著下邊部15b設置有下邊部階差連接部22,並且沿著上邊部15c設置有上邊部階差連接部23。藉由該等,壓榨面部15與其下方部分或上方部分之主體部13劃分開。
於本實施形態中,構成定量噴出擠壓容器10之容器本體11形成為具備底部11a、主體部13、肩部11b及口頸部12之中空之瓶形狀。容器本體11係使用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氯乙烯等適於形成能夠擠壓變形之塑膠容器的公知之各種合成樹脂,藉由例如吹塑成形、延伸吹塑成形等而形成。容器本體11形成為具有例如250mm左右之高度H(參照圖2(c)),且與橫寬方向W(參照圖2(a))之長度及深度方向D(參照圖2(b))之長度相比高度H較高之縱長中空之瓶形狀。容器本體11藉由形成為與橫寬方向W之長度及深度方向D之長度相比高度H較高之縱長中空之瓶形狀,能夠將主體部13之縮窄區域13c之粗細保持為可利用單手容易地握持之程度之粗細,且亦能夠容易地確保容器本體11具有例如600~1500mL左右之相對較大之容量。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本體11形成為上端部分之肩部11b及口頸部12與下端部分之底部11a之壁厚較主體部13厚。藉此,容器本體11能夠以牢固且穩定之狀態保持主體部13之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之剖面形狀。又,容器本體11形成為肩部11b成為接近圓形之橢圓形之剖面形狀,並且形成為底部11a成為橫寬方向W之長度相對於深度方向D之長度之比變大的更加扁平之剖面形狀。藉由該等,與肩部11b或底部11a連續之主體部13之上方區域13a或下方區域13b亦具備主體部13之橫寬方向W之長度與深度方向D之長度不同之扁平之剖面形狀(參照圖3)。藉由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上方區域13a或下方區域13b具備主體部13之橫寬方向W之長度與深度方向D之長度不同之扁平之剖面形狀,無需變更設置有擠壓操作部14之縮窄區域13c之剖面面積之大小,便可擴大能夠收容內溶液之容量,從而能夠容易地兼顧擠壓操作部14之易握持性之維持與容量之擴大。作為橫寬方向W之長度與深度方向D之長度不同之扁平之剖面形狀,較佳可列舉如圖3所示之具有長徑及短徑之橢圓形之剖面形狀、四邊形之剖面形狀等。
於本實施形態中,夾著設置有擠壓操作部14之縮窄區域13c之上方區域13a及下方區域13b具有橫寬方向W之長度相對於深度方向D之長度之比變大的扁平之橢圓形之剖面形狀,因此對擠壓操作部14施加壓榨力時之變形容易及於該等扁平之剖面形狀,由於擠壓操作部14係較容器本體11之上下方向中央部偏靠上部而配設,故而下方區域13b於擠壓操作時尤其容易變形。本實施形態中,於下方區域13b之壓榨面部15之下方部分,設置有較佳為由變形抑制加強肋16構成之變形抑制加強部,藉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擠壓操作部14之壓榨面部15進行壓榨時之變形作為彎曲 變形而連續地及於至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下方區域13b。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擠壓操作部14之縮窄區域13c係較容器本體11之上下方向中央部偏靠上部而配設。藉此,即便為收容於容器本體11之內容液之量減少至例如一半以下之情形,亦能夠於使容器本體11傾倒或倒立之狀態下,以將內容液保持於擠壓操作部14之部分之內部之狀態實施擠壓操作,從而能夠將剩餘之內容液順利地噴出。於本實施形態中,主體部13之縮窄區域13c較佳為具有40~80mm左右之高度之區域,上方區域13a較佳為具有40~80mm左右之高度之區域,下方區域13b較佳為具有80~140mm左右之高度之區域。
再而,於本實施形態中,上方區域13a及下方區域13b具備隨著自縮窄區域13c側朝向上方或下方而剖面面積連續地擴大之部分。藉此,無需變更設置有擠壓操作部14之縮窄區域13c之剖面面積之大小,便可擴大能夠收容內溶液之容量,從而能夠容易地兼顧擠壓操作部14之易握持性之維持與容量之擴大。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下方區域13b之剖面形狀相較於縮窄區域13c之剖面形狀,橫寬方向W之長度相對於深度方向D之長度之比(橫寬方向W之長度/深度方向D之長度)變大(參照圖3)。藉此,無需變更設置有擠壓操作部14之縮窄區域13c之剖面面積之大小,便可擴大能夠收容內溶液之容量,從而能夠容易地兼顧擠壓操作部14之易握持性之維持與容量之擴大。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壓榨面部15位於下方區域13b之橫寬方向W之長度相對於深度方向D之長度變長的容器本體11之正面部,故而擠壓操作性優異。
擠壓操作部14如上所述,具有橫剖面形狀,該橫剖面形狀 包含:壓榨面部15,其具有包含一對斜面部15a之山形剖面;及壓榨支持部19,其係經由連接部18與壓榨面部15之山形剖面之麓部17成為一體地連續形成(參照圖3)。壓榨面部15設置於容器本體11之正面部的較主體部13之上下方向中央部偏靠上部而配設之握持區域部13c。壓榨支持部19於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正面部的配置有壓榨面部15之縮窄區域13c,經由沿著壓榨面部15之兩側之側邊部15d之連接部18,與壓榨面部15連接。壓榨支持部19形成設置有擠壓操作部14之握持區域部13c之兩側之側面部及背面部,作為包含越朝向與壓榨面部15對向之背面部則橫寬方向W之長度越短之部分的剖面形狀,較佳為整體上具備圓弧狀之剖面形狀。
壓榨支持部19藉由具備相當之保形剛性,能夠以穩定之狀態支持於擠壓操作時對壓榨面部15施加之壓榨力。壓榨支持部19藉由保形剛性較大之較佳為圓弧狀之剖面形狀,能夠使例如握持主體部13之手掌效率良好地支持壓榨時之反作用力。本實施形態中,於壓榨支持部19,沿著周向延設且於上下方向上空開間隔而設置有複數個使該壓榨支持部19之保形剛性進而提高之剛性加強肋21。藉由剛性加強肋21,能夠效率更佳地支持對壓榨面部15施加壓榨力時之反作用力。
如圖1、圖2(a)及圖3所示,壓榨面部15藉由沿著兩側之側邊部15d之連接部18、沿著上邊部15c之上邊部階差連接部23、及沿著下邊部15b之下邊部階差連接部22,成為4方與主體部13之其他區域劃分開之板形狀之區域。壓榨面部15之兩側之側邊部15d成為與壓榨支持部19之連接部18。於本實施形態中,兩側之一對側邊部15d具備如下形狀,即,自上邊部階差連接部23之兩端部朝向下方平滑地縮窄間隔之後,朝向壓榨面部15之高度方向之中間部分平滑地擴大間隔,進而朝向下方平滑地縮窄 間隔之後,於下端部分再次平滑地擴大間隔。又,一對側邊部15d形成為各自之下端部連接於下邊部階差連接部22之兩端部,並且具備以壓榨面部15之頂部20之中心線為對稱軸之對稱的曲線狀之凹凸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將與兩側之側邊部15d之間隔最寬之部分之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設為壓榨時應該壓抵手指之特定位置20a,於壓榨面部15之山形剖面之頂部20,形成平坦部,以指明該特定位置20a。
於本實施形態中,上邊部階差連接部23係沿著壓榨面部15之上邊部15c而設置,且係將壓榨面部15與其上方部分劃分開之部分,具備朝向上方凸出之圓弧狀之正面形狀。又,下邊部階差連接部22係沿著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而設置,且係將壓榨面部15與其下方部分劃分開之部分,具備沿著橫向呈直線狀延設之正面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壓榨面部15之頂部20成為具有相當之橫寬之平坦之頂面,且係將其中心線配置於兩側之側邊部15d之間之中央部,沿著縱向自上邊部階差連接部23之中央部分延設至下邊部階差連接部22之中央部分而設置。一對斜面部15a各自係自頂部20之兩側之側緣部朝向兩側之側邊部15d,以平緩之斜率傾斜而設置。又,於壓榨面部15之頂部20,設置有指明壓榨時應該壓抵手指之特定位置20a之平坦部。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於擠壓操作部14之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之下方部分,形成有變形抑制加強部。變形抑制加強部較佳為成為與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間隔開,沿著周向延設而形成於該下邊部15b之下方部分之變形抑制加強肋16。藉由變形抑制加強部成為與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間隔開,沿著周向延設而形成之變形抑制加強肋16,能夠有效地抑制於對擠壓操作部14之壓榨面部15進行擠壓(壓榨) 時,變形及於或擴散至其下方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中,變形抑制加強肋16較佳為成為自主體部13之表面向內側凹陷而形成之凹槽狀之線狀肋(參照圖2(a)~(c))。變形抑制加強肋16於主體部13之內面側,成為自內面向容器本體11之內側突出之凸狀之線狀肋。又,關於變形抑制加強肋16,作為凹槽狀之線狀肋之剖面形狀(表面側),可列舉圓弧狀、V字狀、U字狀等剖面形狀。藉由以凹槽狀之線狀肋形成變形抑制加強肋16,能夠不對加飾(標籤等裝飾)造成影響地抑制壓榨面部15之下方部分之變形。由凹槽狀之線狀肋形成之變形抑制加強肋16較佳為,例如槽寬w(參照圖2(b))為1~5mm,槽深d(參照圖2(b))為1~4mm。變形抑制加強肋16亦可為自主體部13之表面向外側突出而形成之凸狀之線狀肋。作為變形抑制加強肋之凹槽狀或凸狀之線狀肋除了直線狀以外,例如亦可呈波狀或V字重複狀等形狀,沿著周向延設。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變形抑制加強肋16之剖面形狀係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表面側形成為凹狀,內面側(內側)形成為凸狀,但並不限定於此,可自主體部13之表面側為凹狀且內面側為平坦狀、表面側為凸狀且內面側為凹狀、表面側為凸狀且內面側為平坦狀、或者表面側為凸狀且內面側為凸狀之形態中適當選擇。如下所述,於設為在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外周面裝設有收縮標籤(未圖示)之狀態之情形時,變形抑制加強肋16較佳為表面側成為凹狀。
再者,上述剛性加強肋21之剖面形狀亦成為與變形抑制加強肋16相同之形狀。
又,如上所述,較佳為,於壓榨面部15與變形抑制加強肋16之間,形成有帶狀周面區域,且變形抑制加強肋16係與壓榨面部15之 下邊部15b間隔開而設置。藉此,能夠有效地使壓榨面部之變形難以向下方傳遞,從而抑制變形。自此種觀點而言,帶狀周面區域之寬度(容器本體11立設之方向Z之長度)較佳為變形抑制加強肋16之槽寬w之2~20倍。又,自相同之觀點而言,變形抑制加強肋16較佳為與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間隔開5~20mm而設置,更佳為間隔開10~15mm而設置。此處,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與變形抑制加強肋16之間隔長度係下邊部15b之下緣與變形抑制加強肋16之上緣之間的間隔長度。
又,較佳為,於上下方向上空開例如5~20mm左右之間隔(中心間隔),設置有至少2根變形抑制加強肋16。藉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擠壓操作部14之壓榨面部15進行壓榨時之變形作為彎曲變形而連續地及於至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下方區域13b。
又,變形抑制加強肋16較佳為遍及容器本體11之全周連續地沿著周向延設而設置。藉此,變形抑制加強肋16之上下被分斷或遮斷,故而能夠使變形更難向下方傳遞,從而抑制變形。
進而,自抑制對擠壓操作部14之壓榨面部15進行壓榨時之變形作為彎曲變形而連續地及於至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下方區域13b的觀點而言,變形抑制加強肋16與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間隔開之長度較佳為大於變形抑制加強肋16之槽寬w。變形抑制加強肋16較佳為,至少形成於壓榨面部15之正下方部分,更佳為,於自與壓榨面部15對向之正面側觀察容器本體11時,遍及容器本體11之整個寬度而形成,進而更佳為,自正面部跨及側面部而形成,特佳為,形成於全周。
於本實施形態中,定量噴出擠壓容器10較佳為以覆蓋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外周面而裝設有收縮標籤(未圖示)之狀態而被製品 化。藉由裝設收縮標籤,能夠將點綴有裝飾、宣傳或說明書之標籤以密接之狀態美觀地黏貼於在上下方向中間部分具備剖面面積縮窄之縮窄區域13c的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外周面。藉此,能夠提高定量噴出擠壓容器10之美觀性及設計性。
而且,根據具備上述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10,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擠壓操作部14進行擠壓時之變形及於周圍,從而使內容液於差異較少之更加穩定之狀態下每次以固定量噴出。於將容器本體11之容量設定得較大之情形時尤其有效。
即,根據本實施形態,於定量噴出擠壓容器10中,在設置於容器本體11之主體部13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之擠壓操作部14的壓榨面部15之下邊部15b之下方部分,形成有由變形抑制加強肋16構成之變形抑制加強部,該變形抑制加強部較佳為與該下邊部15b間隔開,沿著周向延設。
藉此,於將手指壓抵於壓榨面部15之頂部20之成為平坦部之特定位置20a進行壓榨,藉以使擠壓操作部14之壓榨面部15擠壓變形,而使內容液噴出時,能夠藉由變形抑制加強肋16,使壓榨面部15之變形不及於較該變形抑制加強肋16更下方,故而能夠使擠壓操作部14周圍之變形量保持較小。藉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內容液之噴出量於反覆進行之各擠壓操作中產生差異,從而使內容液每次以固定量於更加穩定之狀態下噴出。
又,藉此,能夠有效地避免如未設置變形抑制加強部之先前技術般,對擠壓操作部14之壓榨面部15進行壓榨時之變形作為以與形成為厚壁之底部之連接部分為支點的彎曲變形,連續地及於容器本體之主 體部之下方區域之整體,從而能夠使擠壓操作部14周圍之變形量保持較小,藉此抑制內容液之噴出量於反覆進行之各擠壓操作中產生差異,從而使內容液每次以固定量於更加穩定之狀態下噴出。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而可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容器本體未必需要具備剖面面積縮窄之縮窄區域,設置有擠壓操作部之縮窄區域亦可為具有與上方區域或下方區域相同之剖面面積之部分。容器本體未必需要為例如600~1500mL之相對較大之容量者,亦可為具備較其大之容量或較其小之容量者。上方區域或下方區域未必需要具備主體部之橫寬方向之長度與深度方向之長度不同之扁平之剖面形狀。變形抑制加強肋亦可於壓榨面部之上方部分或下方部分,僅設置1根,或設置3根以上。變形抑制加強肋未必需要遍及容器本體之全周而連續地設置,亦可斷斷續續地設置,或者僅設置於壓榨面部之下邊部之正下方部分。變形抑制加強部未必需要為沿著周向延設而形成於壓榨面部之下邊部之下方部分之變形抑制加強肋,亦可為間斷狀之加強肋、加強板、使用其他構件之加強機構等其他構造之變形抑制加強部。變形抑制加強部亦可設置於壓榨面部之上方部分,又,亦可設置於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兩者。
進而,設置於擠壓操作部之壓榨面部未必需要為圖1、圖2(a)及圖3所示之形態者,例如,如圖6(a)、(b)所示之壓榨面部般,亦可為能夠藉由擠壓(壓榨)而變形,從而使內容液以特定量噴出之其他各種形態之壓榨面部。於圖6(a)、(b)所示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中,擠壓操作部14亦具備橫剖面形狀,該橫剖面形狀包含:壓榨面部15;及壓榨支持部19,其係經由連接部18與壓榨面部15之山形剖面之麓部17成為一體地連續形成,且與壓榨面部15對向地配置。於圖6(a)所示之壓榨面部15中,沿 著周向將直線狀之平坦之面作為山形剖面之頂部20,且於頂部20之特定位置20a,形成有指明要壓抵手指進行壓榨之凸部。於圖6(b)所示之壓榨面部15中,隨著朝向上方而頂部20之寬度變窄,且以壓榨面部15之山形剖面之斜面部15a於上方與寬度變窄之頂部20連結之方式,形成於頂部20側延伸之傾斜面。壓榨面部15沿著周向及上下方向形成凸出之平緩之曲面。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附記(定量噴出擠壓容器等)。
<1>
一種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具有使容器本體之至少一部分擠壓變形,而使內容液自噴出口以特定量噴出之擠壓操作部,且上述擠壓操作部設置於上述容器本體之主體部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該擠壓操作部具有壓榨面部,於該壓榨面部之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形成有變形抑制加強部。
<2>
如<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容器本體於主體部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具備縮窄區域,該縮窄區域之剖面面積較其上方區域及下方區域之剖面面積更縮窄,於該縮窄區域設置有上述擠壓操作部。
<3>
如<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設置有上述擠壓操作部之上述縮窄區域係較上述容器本體之上下方向中央部偏靠上部而配設。
<4>
如<2>或<3>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上方區域及上述下方區域具備隨著朝向上方或下方而剖面面積連續地擴大之部分。
<5>
如<2>至<4>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上方區域或上述下方區域具備與上述壓榨面部交叉之深度方向之長度及與該深度方向正交之橫寬方向之長度不同的扁平之剖面形狀。
<6>
如<2>至<5>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下方區域之剖面形狀相較於上述縮窄區域之剖面形狀,與深度方向正交之橫寬方向之長度相對於該深度方向之長度之比(橫寬方向之長度/深度方向之長度)變大,其中該深度方向與上述壓榨面部交叉。
<7>
如<1>至<6>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擠壓操作部具備橫剖面形狀,該橫剖面形狀包含:上述壓榨面部,其具有包含沿著以鈍角交叉之2個面而配置之一對斜面部的山形剖面;及壓榨支持部,其係經由連接部與該壓榨面部之山形剖面之麓部成為一體地連續形成,且具有包含越朝向與上述壓榨面部對向之背面部則寬度方向之長度越短之部分的剖面形狀。
<8>
如<7>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於上述壓榨支持部,沿著周向延設且於上下方向上空開間隔而設置有複數個剛性加強肋。
<9>
如<1>至<8>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變形抑制 加強部係與上述壓榨面部之下邊部或上邊部間隔開,沿著周向延設而形成於該下邊部之下方部分或該上邊部之上方部分之變形抑制加強肋。
<10>
如<9>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變形抑制加強肋係於上下方向上空開間隔,而設置有至少2根。
<11>
如<9>或<10>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變形抑制加強肋係遍及上述容器本體之全周連續地沿著周向延設而設置。
<12>
如<1>至<11>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覆蓋上述容器本體之外周面而裝設有收縮標籤。
<13>
如<9>至<12>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於上述壓榨面部與上述變形抑制加強肋之間,形成有帶狀周面區域。
<14>
如<13>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帶狀周面區域之寬度係變形抑制加強肋之槽寬之2~20倍。
<15>
如<7>至<14>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壓榨支持部具有圓弧狀或U字狀之剖面形狀。
<16>
如<1>至<15>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作為上述變形 抑制加強部之變形抑制加強肋係與上述壓榨面部之下邊部或上邊部間隔開5~20mm而設置。
<17>
如<1>至<16>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作為上述變形抑制加強部之變形抑制加強肋成為自主體部之表面向內側凹陷而形成之凹槽狀之線狀肋。
<18>
如<1>至<17>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作為上述變形抑制加強部之變形抑制加強肋之剖面形狀係自容器本體之主體部之表面側為凹狀且內面側為凸狀、表面側為凹狀且內面側為平坦狀、表面側為凸狀且內面側為凹狀、表面側為凸狀且內面側為平坦狀、或者表面側為凸狀且內面側為凸狀之形狀中選擇。
<19>
如<1>至<18>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容器本體之容量為600~1500mL。
<20>
如<1>至<19>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藉由擠壓操作而噴出之內容液之一次噴出量為1~30mL。
<21>
如<2>至<20>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上方區域及上述下方區域具備具有長徑及短徑之橢圓形之剖面形狀。
<22>
如<1>至<21>中任一項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壓榨面部 位於下方區域之橫寬方向之長度相對於深度方向之長度變長之上述容器本體之正面部。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對本發明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更加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完全不受以下實施例及比較例之記載所限制。
〔實施例1、比較例1〕
將如下容器設為實施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即,於圖1所示之容器本體之口頸部,裝設有日本專利特開2011-143971號公報中所記載之具備噴出嘴部之蓋構件,且具備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相同之構成。將除了於壓榨面部之下邊部之下方部分設置有變形抑制加強肋以外,具備與實施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相同之構成之容器設為比較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
於實施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中,容器本體係使用向作為樹脂之聚丙烯中添加彈性體作為添加劑所成者而形成,內容量成為850mL左右。又,內容液之填充率成為80%左右。變形抑制加強肋之槽寬為3mm,槽深為1.5mm,肋間之間距(槽間之中心間距離)為13mm。設置於壓榨支持部之剛性加強肋亦同樣地,槽寬為3mm,槽深為1.5mm,肋間之間距(槽間之中心間距離)為13mm。變形抑制加強肋與剛性加強肋係等間隔地配置。
〔平均噴出量及噴出量之差異〕
請5名受驗者分別使用填充收容有內容液之實施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及比較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測定各進行10次擠壓操作時之內容液之噴出量,算出平均噴出量。根據所算出之5名受驗者各自之平均噴出量,算出母集整體之平均噴出量,並且算出最大平均噴出量及最小平均噴出量,將母集整體之差異繪製成圖表。測定時之溫度係室溫,內容液係液體洗劑,使用商品名為「Attack Neo抗菌Ex W power」(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製品。所算出之噴出量之值係將標準噴出量(設計值)設為100%時之相對值。將計算結果示於圖5。
判明:根據圖5所示之平均噴出量及差異之計算結果,於比較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中,噴出較所設計之標準噴出量多之量之內容液,又,噴出量之差異亦變大,相對於此,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能夠噴出與所設計之標準噴出量接近之量之內容液,又,噴出量之差異亦變小。藉此,判明: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能夠於與比較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相比更加穩定之狀態下,使內容液每次以固定量噴出。
〔容器本體之變形量之測定〕
於使實施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及比較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為空之狀態下,測定對壓榨面部之頂部進行壓榨直至壓榨面部之變形受到限制為止時的容器本體之壓榨方向之變形量。容器本體之壓榨方向之變形量之測定係於握持區域部之下方之下方區域的壓榨面部之頂部之下方延長線上,且距容器本體之底面約85mm之高度位置(與圖2(a)~(c)中之下側之變形抑制加強肋16之下方相鄰之位置)進行。變形量之測定係使用數位 游標卡尺,夾著正面部及背面部,測定深度方向D之長度。將未進行擠壓操作之狀態下之測定值與正進行擠壓操作之狀態下之測定值之差異設為壓榨方向之變形量。
壓榨方向之變形量於比較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中為3.2mm,相對於此,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為2.0mm,較比較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之變形量而言,變形量降低了約40%。藉此,判明: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藉由設置有變形抑制加強部,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擠壓操作部進行擠壓時之變形及於周圍。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擠壓操作部進行擠壓時之變形及於周圍,從而使內容液於差異較少之更加穩定之狀態下每次以固定量噴出。
10‧‧‧定量噴出擠壓容器
11‧‧‧容器本體
11a‧‧‧底部
11b‧‧‧肩部
12‧‧‧口頸部
13‧‧‧主體部
13a‧‧‧上方區域
13b‧‧‧下方區域
13c‧‧‧縮窄區域
14‧‧‧擠壓操作部
15‧‧‧壓榨面部
15a‧‧‧斜面部
15b‧‧‧下邊部
15c‧‧‧上邊部
15d‧‧‧側邊部
16‧‧‧變形抑制加強部
17‧‧‧麓部
18‧‧‧連接部
19‧‧‧壓榨支持部
20‧‧‧頂部
20a‧‧‧特定位置
21‧‧‧剛性加強肋
22‧‧‧下邊部階差連接部
23‧‧‧上邊部階差連接部

Claims (12)

  1. 一種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具有使容器本體之至少一部分擠壓變形,而使內容液自噴出口以特定量噴出之擠壓操作部,且上述擠壓操作部設置於上述容器本體之主體部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該擠壓操作部具有壓榨面部,於該壓榨面部之下方部分形成有變形抑制加強部;且該變形抑制補強部係與上述壓榨面部之下邊部間隔開,且遍及上述容器本體之全周連續地沿著周向延設而形成於該下邊部之下方部分之變形抑制補強肋;上述壓榨面部與上述變形抑制補強肋之間形成有帶狀周面區域;上述容器本體於主體部之上下方向中間部分具備縮窄區域,該縮窄區域之剖面面積較其上方區域及下方區域之剖面面積更縮窄,於該縮窄區域設置有上述擠壓操作部;設置有上述擠壓操作部之上述縮窄區域係較上述容器本體之上下方向中央部偏靠上部而配設。
  2. 如請求項1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上方區域及上述下方區域具備隨著朝向上方或下方而剖面面積連續地擴大之部分。
  3. 如請求項1或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上方區域或上述下方區域具備與上述壓榨面部交叉之深度方向之長度及與該深度方向正交之橫 寬方向之長度不同的扁平之剖面形狀。
  4. 如請求項1或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下方區域之剖面形狀相較於上述縮窄區域之剖面形狀,與深度方向正交之橫寬方向之長度相對於與上述壓榨面部交差之深度方向之長度之比(橫寬方向之長度/深度方向之長度)變大。
  5. 如請求項1或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擠壓操作部具備如下之橫剖面形狀,即包含:上述壓榨面部,其具有包含沿著以鈍角交叉之2個面而配置之一對斜面部的山形剖面;及壓榨支持部,其係經由連接部與該壓榨面部之山形剖面之麓部成為一體地連續形成,且具有包含越朝向與上述壓榨面部對向之背面部則寬度方向之長度越短之部分的剖面形狀。
  6. 如請求項5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於上述壓榨支持部,沿著周向延設且於上下方向上空開間隔而設置有複數個剛性加強肋。
  7. 如請求項1或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變形抑制補強肋係形成為凹槽狀之線狀肋。
  8. 如請求項1或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變形抑制加強肋係於上下方向上空開間隔,而設置有至少2根。
  9. 如請求項1或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覆蓋上述容器本體之外周 面而裝設有收縮標籤。
  10. 如請求項1或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作為上述變形抑制加強部之上述變形抑制加強肋係與上述壓榨面部之下邊部間隔開5~20mm而設置。
  11. 如請求項1或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帶狀周面區域之寬度係上述變形抑制加強肋之槽寬之2~20倍。
  12. 如請求項1或2之定量噴出擠壓容器,其中上述帶狀周面區域係遍及周向以固定之寬度形成。
TW107134053A 2017-09-29 2018-09-27 定量噴出擠壓容器 TWI835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1538 2017-09-29
JP2017-191538 2017-09-29
JP2018-177297 2018-09-21
JP2018177297A JP7161898B2 (ja) 2017-09-29 2018-09-21 定量吐出スクイズ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957A TW201919957A (zh) 2019-06-01
TWI835748B true TWI835748B (zh) 2024-03-2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5602B (zh) Quantitative discharge of extruded containers
US8833612B2 (en) Fixed quantity discharge squeeze container
JP2010105718A (ja) 合成樹脂製ブロー成形容器
JP5624838B2 (ja) 定量吐出スクイズ容器
JP6111101B2 (ja) スクイズ容器
JP2018115013A (ja) 容器
TWI835748B (zh) 定量噴出擠壓容器
JP2016060526A (ja) 定量吐出スクイズ容器
JP7161898B2 (ja) 定量吐出スクイズ容器
JP2012062062A (ja) 定量吐出スクイズ容器
WO2019065620A1 (ja) 定量吐出スクイズ容器
CN209051855U (zh) 一种双剂型容器
JP7394687B2 (ja) 薄肉容器
JPH11301630A (ja) 合成樹脂製壜体
JP6957104B2 (ja) 合成樹脂製扁平容器
JP6452493B2 (ja) スリット弁キャップ
JP7224130B2 (ja) 容器
JP2022101778A (ja) 定量吐出スクイズ容器
JP7009023B2 (ja) チューブ容器
JP6476683B2 (ja) 合成樹脂製容器
JP7212495B2 (ja) 液剤吐出容器
JP5507071B2 (ja) チューブ容器
JP2009286436A (ja) ピンチグリップ式ボトル型容器
KR101398690B1 (ko) 튜브 용기
JP5463664B2 (ja) スクイズ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