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0893B - 鎖定機構、器具連接具、容器連接具及連接用器具 - Google Patents
鎖定機構、器具連接具、容器連接具及連接用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30893B TWI830893B TW109110423A TW109110423A TWI830893B TW I830893 B TWI830893 B TW I830893B TW 109110423 A TW109110423 A TW 109110423A TW 109110423 A TW109110423 A TW 109110423A TW I830893 B TWI830893 B TW I83089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iner
- engaging
- connector
- needle
- flow path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5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155 medical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2149 nood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01 comb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90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2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 A61J1/2003—Accessorie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means for transfer or mixing of fluids, e.g. for activating fluid flow, separating fluids, filtering fluid or venting
- A61J1/2048—Connect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2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 A61J1/2003—Accessorie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means for transfer or mixing of fluids, e.g. for activating fluid flow, separating fluids, filtering fluid or venting
- A61J1/2006—Piercing means
- A61J1/201—Piercing means having one piercing e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2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 A61J1/2003—Accessorie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means for transfer or mixing of fluids, e.g. for activating fluid flow, separating fluids, filtering fluid or venting
- A61J1/2048—Connecting means
- A61J1/2055—Connecting means having gripp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2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 A61J1/2096—Combination of a vial and a syringe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their cont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既能提高操作性,又能防止「因抽拉而導致卡合被解除」的鎖定機構、器具連接具、容器連接具及連接用器具。
鎖定機構(160a)具備:容器連接具(20)的被卡合部(78)、器具連接具(100)的卡合構件(160)。卡合構件(160)具備:操作部(165);支點部(168),形成連接於操作部(165),在操作部(165)被按壓的狀態中,接觸於容器連接具(20);卡合部(161),形成連接於支點部(168),供被卡合部(78)卡合;變形部(166),形成連接於卡合部(161),倘若操作部(165)被按壓,便藉由彎曲來移動卡合部(161);固定部(169),形成連接於變形部(166),並固定於孔(131)的緣。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連接2個構件,並鎖定「其中一個卡合部及另一個卡合部形成卡合狀」的鎖定機構、器具連接具、容器連接具及連接用器具。
傳統以來,為了由缸筒等器具抽取小瓶(vial)等容器內的藥液,已知有用來連接容器與器具的連接用器具。這種連接用器具,已知有具備下述構件的連接用器具:容器連接具,固定於容器口的;及器具連接具,其中一端形成開口,藉由從該開口將容器連接具插入而可供器具連接具連接,且可供器具固定。
此外,在這樣的連接用器具中,已知有下述連接用器具:藉由使「設於器具連接具之周壁的卡合部」與「設於容器連接具之外周面的被卡合部」形成卡合,而維持器具連接具與容器連接具的連接狀態。
卡合部設於:配置在「形成於器具連接具之周壁」的孔,且中途部固定於周壁之長條狀的卡合構件的一端。該卡合構件的另一端構成:可由作業者朝向器具連接具的內側按壓的按壓部。
一旦按壓部由作業者所按壓,卡合構件,將藉由「以固定於器具連接具的固定部作為中心而轉動」,使卡合部朝「從容器連接具的被卡合部分離」的方向移動。在解除器具連接具與容器連接具之連接的場合中,作業者藉由壓入按壓部,使卡合部移動至「與被卡合部之間的卡合可解除」的位置,在此之後,從器具連接具拔出容器連接具(譬如,請參考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公報第2018/186361號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如同上述的卡合構件,在「在卡合部及按壓部之間,配置成為轉動中心的固定部」的裝置中,倘若從器具連接具將容器連接具拔出,器具連接具的卡合部與容器連接具的被卡合部之間的卡合恐有被解除的疑慮。
亦即,倘若欲從器具連接具將容器連接具拔出,藉由「卡合部受到被卡合部的按壓」,對卡合構件產生:以固定部作為中心,使卡合部朝「從被卡合部分離的方向」移動的轉動力矩。因此,倘若以特定的力從器具連接具將容器連接具拔出,將藉由產生於卡合構件的轉動力矩使卡合部移動,結果,恐有卡合部及被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疑慮。
舉例來說,在用來收容藥液的容器及用來連接缸筒的連接用器具中,器具連接具的卡合部及容器連接具的被卡合部之間的卡合,最好不要在違反作業者意圖的狀態下解除。
因此,雖然考慮具有「隔著卡合部,將固定部配置於按壓部之相反側」的構造的卡合構件,但在該構造中,為了解除卡合部與被卡合部的卡合,有必要將按壓部朝「從外廓體分離的方向」按壓,操作性不佳。
因此,本發明提供:既能提高操作性,又能防止「因抽拉而導致卡合部與被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鎖定機構、器具連接具、容器連接具及連接用器具。
[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鎖定機構,是構成圓筒狀,並且將第1構件及第2構件的卡合予以鎖定的鎖定機構,前述第1構件具有軀幹部,該軀幹部形成有貫穿徑向的孔,前述第2構件從前述軀幹部的一端插入前述軀幹部,該鎖定機構具備「形成於前述第2構件之外表面的被卡合部」及卡合構件,前述卡合構件,是一端部固定於前述孔的緣,且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長的卡合構件,具備:操作部,形成於另一端部,在前述徑向,與前述第2構件之間具有間隙;和支點部,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於前述徑向被朝向內側按壓的狀態中,接觸於前述第2構件;和卡合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支點部,並構成在前述徑向朝內側突出的突狀,前述被卡合部卡合於前述軸方向;及變形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卡合部,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將藉由彎曲,使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徑向朝外側移動。
本發明的器具連接具,具備:軀幹部,構成容器連接具可從一端插入的圓筒狀,並且在徑向上與前述容器連接具相對向的位置形成有孔,前述容器連接具固定於容器,在內部具有容器側流路構成部,並在外表面具有被卡合部;器具側流路構成部,收容於前述軀幹部內,一旦前述容器連接具插入前述軀幹部內,便連通於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卡合構件,是一端部固定於前述孔的緣,且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長的卡合構件,具備:操作部,形成於另一端部,在前述徑向,與前述容器連接具之間具有間隙;和支點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於前述徑向被朝向內側按壓的狀態中,接觸於前述容器連接具;和卡合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支點部,並構成在前述徑向朝內側突出的突狀,在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與前述器具側流路構成部已連通的狀態下,前述被卡合部卡合於前述軸方向;及變形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卡合部,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將藉由彎曲,使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徑向朝外側移動。
本發明的容器連接具,具備:插入部,具備圓筒狀的軀幹部,並構成可從供器具固定之器具連接具的前述軀幹部的一端插入前述軀幹部內,前述軀幹部在內部具有器具側流路構成部,並形成有朝徑向貫穿的孔;容器固定部,固定於容器;容器側流路構成部,形成於前述插入部及前述容器固定部的內部,一旦前述容器固定部固定於前述容器,便連通於前述容器內,一旦前述插入部插入前述軀幹部內,便連通於前述器具側流路構成部;被卡合部,形成於前述插入部,並具備:操作部;支點部,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於前述軀幹部的徑向被朝內側按壓的狀態中,接觸於前述插入部;卡合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支點部,並構成在前述徑向朝內側突出的突狀;變形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卡合部,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將藉由彎曲,使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徑向朝外側移動;在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及前述器具側流路構成部已連通的狀態下,卡合於前述器具連接具之卡合構件的前述卡合部。
本發明的連接用器具,具備:容器連接具,固定於容器,且在內部具有容器側流路構成部,在外表面形成有被卡合部;及器具連接具。前述器具連接具,具備:軀幹部,構成前述容器連接具可從一端插入的圓筒狀,並且在徑向上與前述容器連接具相對向的位置形成有孔;器具側流路構成部,收容於前述軀幹部內,一旦前述容器連接具插入前述軀幹部內,便連通於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及卡合構件,前述卡合構件,是一端部固定於前述孔的緣,且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長的卡合構件,具備:操作部,形成於另一端部,在前述徑向,與前述容器連接具之間具有間隙;和支點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於前述徑向被朝向內側按壓的狀態中,接觸於前述容器連接具;和卡合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支點部,並構成在前述徑向朝內側突出的突狀,在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與前述器具側流路構成部已連通的狀態下,前述被卡合部卡合於前述軸方向;及變形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卡合部,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將藉由彎曲,使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徑向朝外側移動。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既能提高操作性,又能防止「因抽拉導致卡合部與被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鎖定機構、器具連接具、容器連接具及連接用器具。
採用圖1至圖54,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連接用器具10。
圖1,是局部切除地顯示連接用器具1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2,為顯示連接用器具10之構造的剖面圖。圖3,是局部切除地顯示連接用器具10之構造的側視圖。圖3,是顯示相對於圖2,將外廓體本體111繞著外廓體本體111的軸線轉動90度的狀態。圖4,為顯示連接用器具10所使用的容器連接具2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5,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之構造的側視圖。圖6,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之構造的仰視圖。
圖7,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之構造的俯視圖。圖8,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之構造的剖面圖。圖9,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所使用的容器固定部本體4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10,為顯示容器固定部本體40之構造的俯視圖。圖11,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已固定於容器1之狀態的剖面圖。圖12,為顯示將容器連接具20連接於容器1之過程的重要部位的剖面圖。
圖13,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所使用的針構件6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14,為顯示針構件60之構造的俯視圖。圖15,為顯示針構件60之構造的側視圖。圖16,為顯示容器連接具所使用的容器固定部3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17,為顯示容器固定部30之構造的側視圖。圖18,為顯示容器固定部30之構造的側視圖,是顯示圖17中相對於容器固定部30繞著軸線轉動90度之狀態的側視圖。
圖19,為顯示容器固定部30之構造的仰視圖。圖20,為顯示「沿著圖18所示之F20-F20線的剖面切斷」之狀態的容器帽蓋的剖面圖。圖21,為顯示「沿著圖17所示之F21-F21線的剖面切斷」之狀態的容器固定部30的剖面圖。圖22,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所使用的容器密封9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23,為顯示容器密封90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24,為顯示連接用器具10所使用的器具連接具10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25,為顯示器具連接具100之構造的側視圖。圖26,為顯示器具連接具100之構造的側視圖。圖27,為顯示器具連接具100之構造的剖面圖。圖28,為顯示器具連接具100所使用的其中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之構造的立體圖。圖29,為顯示外廓體構造構件132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30,為顯示器具連接具100所使用的另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之構造的側視圖。圖31,為顯示器具連接具100所使用的針承座122之構造的立體圖。圖32,為顯示器具連接具100所使用的內套筒14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33,為顯示內套筒140之構造的側視圖。圖34,為顯示內套筒140之構造的仰視圖。
圖35,為顯示器具連接具100所使用的頭套筒18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36,為顯示頭套筒180之構造的側視圖。圖37,為顯示頭套筒180之構造的側視圖。圖38,為顯示頭套筒180之構造的俯視圖。圖39,為顯示頭套筒180之構造的仰視圖。圖40,為顯示頭套筒180之構造的剖面圖。圖41,為顯示連接用器具10所使用的止動套筒230之構造的立體圖。圖42,為顯示止動套筒230之構造的剖面圖。圖42,顯示在不同的切斷位置將止動套筒230的2個第1腕部231分別切斷的狀態。圖43,為顯示止動套筒之構造的剖面圖,是顯示相對於圖42所示的止動套筒230,繞著軸線轉動了90度的狀態的剖面圖。圖43,顯示在不同的切斷位置將止動套筒230的2個第1腕部231分別切斷的狀態。
圖44至圖46,是用來說明器具連接具100所使用的卡合構件160、及容器連接具20所使用的被卡合部78之卡合的說明圖。圖47,為說明卡合構件160及被卡合部78的卡合之解除的說明圖。圖48至圖54,是用來說明器具連接具100及容器連接具20之連接的說明圖。
如圖1、圖2及圖11所示,連接用器具10具備:容器連接具20,可固定地形成於容器1;及器具連接具100,可固定地形成於器具之其中一例的缸筒7的桶(barrel)8,且容器連接具20可裝卸地連接。連接用器具10,具有連通於容器1及缸筒7的液體流路L1,藉由該液體流路L1,缸筒7對容器1內之藥液的抽取變得可能。此外,連接用器具10,具有連通容器1及後述空氣袋152內的氣體流路L2,藉由該氣體流路L2,可將容器1內的壓力保持成一定(恆定)。基於「將容器1配置於下方,並將缸筒7配置於上方」的狀態,對連接用器具10設定上下方向。
容器1,如圖11所示,形成可收容藥液的有底筒狀。容器1,譬如具備:形成圓筒狀的軀幹部2;將軀幹部2封閉的底壁部3;形成於軀幹部2的上端,直徑比軀幹部2更小之圓筒狀的頸部4;形成於頸部4之上端緣的凸緣5;固定於頸部4的開口內,用來密封頸部4之開口的栓6。
栓6是由橡膠和彈性體(elastomer)等的樹脂所形成,具有可撓性。此外,栓6形成:被「容器連接具20之後述的針構件60的針部62」插入所形成的孔,在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已移動後,可藉由復原力而封閉成液密及氣密。
如圖4、圖5、圖7及圖8所示,容器連接具20具備:可固定地形成於容器1的容器固定部30、固定於容器固定部30的密封帽蓋70、設於密封帽蓋70的容器密封90。
如圖2所示,容器固定部30具有,構成液體流路L1之局部的液體流路構成部L3、構成氣體流路L2之局部的氣體流路構成部L4。如圖2所示,具體地說,容器固定部30具備:可固定地形成於容器1的容器固定部本體40;固定於容器固定部本體40,在內部具有流路構成部L3、L4的針構件60。
容器固定部本體40構成:在針構件60已插入容器1之口部的拴6的狀態下,可固定於容器1。具體地說,容器固定部本體40具備:可供針構件60固定的基部41;設於基部41的2個腕部42;分別設於2個腕部42,且分別可卡合於容器1之頸部4的卡合部43。
如圖10所示,基部41構成:在中央具有「可供針構件60配置的孔44」的板狀。孔44具有:構成圓弧的圓弧部45、構成矩形的矩形部46。
此外,基部41形成有卡合於「已插入孔44之針構件60」的卡合爪47。卡合爪47,配置於基部41之上表面的譬如孔44的附近。卡合爪47,譬如形成複數個,具體的例子是形成2個。2個卡合爪47,隔著孔44對向配置。
然後,如圖6所示,設定圓X。圓X的中心,譬如設定成與孔44之圓弧部45的曲率中心相同的位置。將圓X的軸線設為C3。
卡合爪47具有:從基部41朝上方延伸,且構成長板狀的基部48;形成於基部48之上端的爪部49。爪部49之面向另一個卡合爪47的面之相反側的面,構成「該面的下端較上端更位於孔44之徑向外側」的傾斜面。
如圖9所示,2個腕部42設於基部41。2個腕部42,配置在繞著圓X之軸線C3分離180度的位置。其中一個腕部42具有:使其中一個卡合部43,可朝「設定於基部41的圓X之軸線C3側」靠近及分離的方向移動的可撓性。另一個腕部42具有:使另一個卡合部43,可朝「圓X的軸線C3側」靠近及分離的方向移動的可撓性。如圖6所示,2個腕部42,相對於「通過圓X之軸線C3,且平行於軸線C3的第1虛擬平面P1」,構成對稱的形狀。
腕部42,其中一部分較腕部42之基部41側的一端,更位於上方。腕部42,具體地說,具有第1腕部50、折返部51、第2腕部52。
第1腕部50,延續於基部41,且構成朝上方延伸的板狀。折返部51,延續於第1腕部50,且構成相對於第1腕部50朝下方折返的形狀。第2腕部52,延續於折返部51所形成。第2腕部52,較基部41更朝下方延伸,並且構成「其前端部朝軸線C3側彎曲」的形狀。在第2腕部52的前端,設有卡合部43。
以上述方式構成的腕部42,藉由第1腕部50、折返部51及第2腕部52的彎折,而移動卡合部43。腕部42,譬如具有一定的厚度。此外,為了使卡合部43以折返部51作為中心而容易搖動,折返部51亦可形成較第1腕部50及第2腕部52更薄。
卡合部43構成:沿著軸線C3從上方到下方,從軸線C3分離之彎曲的板狀。卡合部43的上端構成:抵接於容器1之頸部4的抵接部53。卡合部43之軸線C3側的面,抵接於容器1的凸緣5,構成將頸部4朝抵接部53導引的導引面54。其中一個卡合部43及另一個卡合部43,相對於「通過圓X之軸線C3,且平行於軸線C3的第1虛擬平面P1」,構成對稱的形狀。
此外,卡合部43構成:抵接部53以2點抵接於容器1之頸部4的形狀。換言之,一對抵接部53,以4點抵接於頸部4。此外,卡合部43的導引面54或者後述的另一端緣56形成:在將頸部4朝抵接部53導引的過程中,以2點接觸於凸緣5的形狀。
卡合部43,具體地說,相對於「通過圓X的軸線C3,且對第1虛擬平面P1形成正交」的第2虛擬平面P2,形成對稱的形狀。倘若沿著正交於軸線C3的剖面將卡合部43切斷,卡合部43的剖面形狀,將構成趨近於V字型的形狀。
換言之,在導引面54之正交於圓X的軸線C3的剖面,導引面54的第2虛擬平面P2側,在正交於軸線C3的方向中平行於第2虛擬平面P2的方向,相對於將第2虛擬平面P2包夾於其間的導引面54的兩端,配置於從軸線C3分離的位置。
不僅如此,卡合部43,以「相較於卡合部43的上端,卡合部43的下端更位於對另一個卡合部43形成分離的位置」的方式,而對上下方向形成傾斜。
然後,上下方向則如以上所述,是依據「將容器1配置於下方,並將缸筒7配置於上方」的狀態,對連接用器具10設定上下方向。因此,在容器連接具20中,上下方向是與軸線C3平行。
此外,卡合部43,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在從另一個卡合部43分離的那一側,形成「成為凸起的彎曲形狀」。此外,卡合部43下端之周方向的長度,設定成比卡合部43上端之周方向的長度更長。此外,卡合部43下端之周方向的長度,設定成比「從卡合部43的上端到下端之沿著卡合部43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更長的長度。
在此,所謂「沿著卡合部43之周方向的長度」,是沿著軸線C3周圍之卡合部43的長度。
導引面54,以「導引面54的下端,相對於軸線C3,位在較導引面54的上端更遠離的位置」的方式,對軸線C3亦即上下方向形成傾斜。
導引面54,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在從軸線C3分離的那一側,形成「成為凸起的曲面」。具體地說,導引面54之「從上端的周方向的中心連結下端之周方向的中心」的部分,形成「對軸線C3傾斜」的直線狀。然後,導引面54,相對於該直線狀的部分,構成對稱的曲面。在此,導引面54之「從上端的周方向的中心連結下端之周方向的下端」的部分,成為位於第2虛擬平面P2上的部分。
此外,導引面54下端之周方向的長度,設定成比導引面54上端之周方向的長度更長。此外,導引面54下端之周方向的長度,設定成比「從導引面54的上端到下端之沿著導引面54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更長的長度。
以上述方式所構成的導引面54及後述的另一端緣56,相對於周方向的中心而在周方向兩側構成對稱的曲面,藉此構成:當將容器連接具20固定於容器1時,可供容器1的凸緣5以2點形成接觸的面。具體地說,導引面54及後述的另一端緣56,隔著第2虛擬平面P2以其中一側的一點抵接於凸緣5,隔著第2虛擬平面P2以另一側的一點抵接於凸緣5。然後,藉由一對卡合部43,以4點支承凸緣5。
在此,將卡合部43之「隔著第2虛擬平面P2構成其中一個的部分」作為第1部分43A,並將「隔著第2虛擬平面P2構成另一個的部分」作為第2部分43B。第1部分43A及第2部分43B,相對於第2虛擬平面P2構成對稱的形狀。
第1部分43A具有:作為抵接部53之一部分的第1抵接部構成部53A、成為導引面54之一部分的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第2部分43B具有:作為抵接部53之另一部分的第2抵接部構成部53B、成為導引面54之另一部分的第2導引面構成部54B。
第1抵接部構成部53A及第2抵接部構成部53B,相對於第2虛擬平面P2構成對稱的形狀。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及第2導引面構成部54B,相對於第2虛擬平面P2構成對稱的形狀。
如圖6所示,第1抵接部構成部53A構成:具有「從第2虛擬平面P2側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漸靠近第1虛擬平面地形成傾斜」的形狀。
對於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進行具體的說明。
在第1部分43A之「正交於圓X之軸線C3」的剖面,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之第2虛擬平面P2側的一端緣55,相對於導引面54之「第2虛擬平面P2的相反側」的另一端緣56,在正交於軸線C3的方向中平行於第2虛擬平面P2的方向上,配置在從軸線C3分離的位置。
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一端緣55,譬如形成:其延長線相對於軸線C3形成傾斜的直線。在此,一端緣55,是在導引面54的周方向上通過中心的線,在本實施形態中,為第2虛擬平面P2上的線。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一端緣55,譬如形成:其延長線與軸線C3形成45度的直線。
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下端之周方向的長度,設定成比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上端之周方向的長度更長的長度。另一端緣56,配置在較一端緣55更朝另一個卡合部43側。然後,另一端緣56構成:相對於一端緣55,延伸於「從另一個卡合部43及一端緣55的雙方分離」的方向的形狀。
這種「從一端緣55到另一端緣56為止」之周方向的長度,被設定為:即使面對軀幹部2的外徑最大的容器1,當使凸緣5抵接於導引面54而由導引面54導引至抵接部53時,能抑制軀幹部2抵接於導引面54的長度。
因此,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在如圖6所示從下方觀視的狀態中,第2虛擬平面P2側的一端緣55的延長線、與一端緣55之相反側的另一端緣56的延長線,構成交叉的扇形。
另一端緣56的至少上端側,形成曲線狀部。曲線狀部包含另一端緣56的上端。具體地說,曲線狀部朝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其曲率中心,隔著導引面54位於另一個卡合部43的相反側」的曲線狀。然後,另一端緣56之較曲線狀部更下端側,譬如形成直線狀。
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構成:將以上述方式構成的一端緣55及另一端緣56予以連接的曲面。舉例來說,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構成:從另一端緣56朝一端緣55側,另一端緣56的曲線狀部逐漸靠近一端緣55的曲面。
以上述方式所構成的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譬如具有:構成「曲率中心隔著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位在另一個卡合部43之相反側」的曲面的部份、及構成「曲率中心相對於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位於另一個卡合部43側」的曲面的部分。
對於該構造,進行具體的說明。圖12,為顯示在將容器連接具20連接於容器1的過程中,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及凸緣5之接點A附近的剖面圖。圖12顯示:通過接點A,沿著平行於「圓X的軸線C3及接點A之切線S」的剖面(截面)切斷的狀態。接點A的切線S,在圖6中以1點鏈線表示。舉例來說,導引面54,如圖6所示,在從下方觀視容器連接具20的狀態中,對第2虛擬平面P2形成傾斜。
如圖12所示,導引面54形成:通過凸緣5所接觸之接點A的切線S,以角度α對第1虛擬平面P1形成傾斜的曲面。角度α未滿90度。
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如圖12所示,形成以下所述的曲面:構成「沿著切線S所切斷的卡合部43之剖面的緣」之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局部的曲率中心Z,隔著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位在「第1虛擬平面P1的相反側,亦即另一個卡合部43的相反側」。換言之,導引面54,在圓X的軸方向上從上方朝向下方擴張(擴開),亦即形成:隨著從上方朝下方前進,而從軸線C3分離的形狀。換一種方式說明,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形成:隨著從下方靠近抵接部53,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切線S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變小的曲面。
接著,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一部分,譬如下方的部分,構成「曲率中心相對於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位在另一個卡合部43側」的曲面。
在上述的例子中,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是將具有構成「曲率中心隔著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位於另一個卡合部43之相反側的曲面」的部分、及構成「曲率中心相對於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位於另一個卡合部43側的曲面」的部分的構造,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然而,本案的發明卻不侷限於此。
在其他的例子中,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亦可為以下的構造:沿著「平行於第2虛擬平面P2之方向」的剖面,構成「曲率中心隔著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位於另一個卡合部43的相反側,從上方朝向下方擴張(擴開)」的曲面,不具有構成「曲率中心相對於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位於另一個卡合部43側」之曲面的部份。因此,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構成:隨著朝第1抵接部構成53A靠近,切線S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變小的曲面。
此外,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形成:構成「沿著切線S切斷的卡合部43之剖面的緣之局部」的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之局部的曲率半徑,隨著從一端緣55朝向另一端緣56而變小的曲面。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從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一端緣55到另一端緣56的範圍,構成曲面。不僅如此,在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中,一端緣55側的曲率半徑最大,隨著朝另一端緣56前進,曲率半徑則變小。然後,另一端緣56的曲率半徑變成最小。
在上述的例子中,雖然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是採「從一端緣55到另一端緣56構成曲面」的例子作為範例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的例子中,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形成:隨著從一端緣55的附近朝向另一端緣56,曲率半徑變小的曲面。然後,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之一端緣55附近的範圍R1,譬如形成平面。該平面,是與一端緣55平行的平面。該範圍,是容器1不會接觸的範圍。
因此,在該變形例中,從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一端緣55附近到另一端緣56的範圍,構成曲面。不僅如此,在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之構成曲面的範圍中,一端緣55側的一端,曲率半徑最大,隨著朝另一端緣56前進,曲率半徑則變小。然後,另一端緣56的曲率半徑變成最小。在一端緣55構成曲線的場合中,一端緣55的曲率半徑變成最大。
此外,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另一端緣56之抵接部53側一端的切線S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小於「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一端緣55之延長線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
除此之外,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構成以下的曲面:構成「卡合部43正交於軸線C3之剖面的緣之局部」的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一部分,成為曲率中心位於第1虛擬平面P1側的曲線狀。該曲率設定為:在由導引面54將容器1的凸緣5朝抵接部53導引的過程中,可防止容器1的軀幹部2抵接於導引面54的曲率。
此外,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一端緣55,形成直線或者曲線。一端緣55,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同上述,譬如構成直線狀。
具有如上述所構成之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及第2導引面構成部54B的導引面54構成:可與另一個卡合部的導引面54配合,將複數種類之容器1的凸緣5,朝抵接部53導引的曲面。在此,所謂複數種類的容器1,是指凸緣5外徑不同的複數種容器1。導引面54構成:可將具有「從假設的最小徑到最大徑之凸緣5」的容器1,朝抵接部53導引。
具體地說,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之一端緣55附近的領域,當由一對卡合部43的導引面54將容器1的凸緣5朝抵接部53導引時,假設之最小徑的凸緣5可在最一端緣55附近形成抵接。然後,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之一端緣55附近的領域,形成能將假設之最小徑的凸緣5朝第1抵接部構成部53A導引。
導引面54,藉由沿著軸線C3按壓具有「假設之最小徑的凸緣5」的容器1,而被壓開(推開)。
在此,所謂導引面54的被壓開(推開),是指導引面54朝「從另一個卡合部43分離的方向」移動。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一端部55附近的領域,即使導引面54被壓開(推開)f至「卡合於容器1的頸部4之前的狀態」,抵接於凸緣5之部位的切線S,構成對「平行於軸線C3的方向」形成傾斜的面。
即使在「頸部4的外徑小,且在頸部4被一對抵接部53夾持的狀態下,卡合部43無法擴開」的場合中,一端緣55對軸線C3以特定的角度,譬如以45度形成傾斜。該傾斜,是導引面54不會與軀幹部2形成干涉的傾斜。
此外,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構成:口徑大於「假設之最小徑」的凸緣5,在較「假設之最小徑的凸緣5所抵接的部位」更朝另一端緣56側形成抵接,並且可導引抵接部53。然後,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另一端緣56,構成可供假設之最大徑的凸緣5抵接。此外,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另一端緣56,形成可將假設之最大徑的凸緣5朝第1抵接部構成部53A導引。
具體地說,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另一端緣56,即使導引面54被壓開(推開)至「卡合於容器1的頸部4之前的狀態」,抵接於凸緣5之部位的切線,構成對「平行於軸線C3的方向」形成傾斜的線。亦即,另一端緣56,藉由從該狀態更進一步將容器連接具20壓入,而更進一步將導引面54壓開(推開),抵接部53越過凸緣5而構成可卡合於頸部4。
此外,導引面54構成:即使面對具有「從假設之最小徑到最大徑之範圍內的口徑」的凸緣5,隔著一端緣55在兩側分別以一點形成抵接,可將凸緣5朝抵接部53導引。
此外,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另一端緣56之「抵接部53的相反側的其中一端,亦即下端的切線S」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大於「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之一端緣55的延長線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
此外,在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之抵接部53側的一端部亦即上端部R2,切線S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隨著從一端緣55朝向另一端緣56而變小。上端部R2,是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中,抵接部53附近的範圍。此外,在成為「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的抵接部53」之相反側的下端部R3,切線S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隨著從一端緣55朝向另一端緣56而變大。下端部R3,是導引面54之下端附近的範圍。
具有以上述方式構成之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及第2導引面構成部54B的導引面54,構成可將容器1之凸緣5的外徑為32mm以下的容器1,朝抵接部53導引。在圖6中,以2點鏈線表示口徑(凸緣5的外徑)為13mm的容器1的凸緣5、及口徑為20mm的容器1的凸緣5。不僅如此,在圖6中,顯示假設之最大徑的凸緣5已抵接於另一端緣56的狀態。
導引面54與容器1之凸緣5的接點A,藉由將容器連接具20朝容器1壓入,而移動於導引面54。將接點A的軌跡設為接觸線S1。接觸線S1,當從下方觀看時,成為沿著第2虛擬平面P2的線。
在容器連接具20,對應於容器1之口徑的尺寸,容器1與導引面54之接點A的位置不同。具體地說,在小徑的容器1的場合中,接點A配置在靠近導引面54之第2虛擬平面P2的位置。在大徑的容器1的場合中,接點A配置在從導引面54之第2虛擬平面P2分離的位置。具有假設之最大徑的凸緣5之容器1的凸緣5,抵接於另一端緣56。
導引面54,由於如圖6所示構成扇形,因使導引面54之軸線C3周圍的周方向長度變長。倘若具體地說明,相較於「導引面54的抵接部53側之一端的周方向長度」,導引面54之另一端的周方向長度較長。因此,口徑較小的容器1,抵接於導引面54之一端側的領域,口徑大的容器1,抵接於導引面54之另一端側的領域。
當將容器連接具20連接於容器1時,藉由將容器連接具20壓附於容器1,卡合部43被容器1所壓開(推開)。藉由將卡合部43壓開(推開)f,導引面54從圓X的軸線C3分離。因此,在導引面54之相同部位的切線S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在第1部分43A已被容器1壓開(推開)的狀態下,相對於第1部分43A未被壓開(推開)的狀態,將變大。
然而,由於導引面54形成曲面,因此可緩和:因「容器連接具20對容器1之連接的進行」所產生之傾斜角度α的增大量。不僅如此,由於導引面54形成具有上述特徵的曲面,因此無論在導引面54的哪一個部分,切線S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因「容器連接具20對容器1之連接的進行」所產生的增大量可以變小。亦即,可縮小角度α的增大幅度。
如此一來,由於導引面54被容器1所壓開(推開)f,導引面54與容器1間之接點A的位置形成變化。導引面54形成:即使接點A的位置改變,角度α也不會如以上所述地大幅變化的曲面。角度α略為45度。
此外,另一個卡合部43,相對於第1虛擬平面P1,構成與上述的一個卡合部43對稱的形狀。
此外,抵接部53在軸線C3周圍的中央部,相較於其他部分,如圖6所示,構成以下的形狀:朝「對另一個卡合部43形成分離的側」凹陷成圓弧狀。
如圖13至圖15所示,針構件60具有:構成針構件60的一端側的針構件基部61、構成針構件60之另一端側的針部62。
針構件基部61,構成基部41上方的部分。針構件基部61構成柱狀。在針構件基部61上端的緣,形成有凸緣63。此外,在針構件基部61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從針構件基部61的軸線分離的方向」延伸之環狀的延伸部64。延伸部64,具體地說形成3個。在凸緣63、與面向凸緣63的延伸部64之間,形成有連結前述兩者的柱部65。在相對向的2個延伸部64之間,形成有連結前述兩者的柱部65。
此外,在針構件基部61之外周面的下端部,設有「配置於孔44之矩形部46的轉動停止部66」。轉動停止部66,正交於針構件基部61之軸方向的剖面形狀,譬如構成與矩形部46相同的形狀、或者小於矩形部46的形狀。
此外,如圖8所示,在針構件基部61之外周面的下端部,形成有「從上方抵接於孔44之緣部」的抵接部67。抵接部67,譬如構成:針構件基部61之外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藉由抵接部67從上方抵接於孔44的緣部,而將針構件60保持於孔44。
針部62,構成較基部41更下方的部分。針部62的前端構成尖頭。
以上述方式所構成的針構件60,在內部具有:構成液體構件L1之一部分的液體流路構成部L3、構成氣體流路L2之一部分的氣體流路構成部L4。
液體流路構成部L3,是從針構件基部61的上端面,在針部62的下端側,朝針構件60之軸方向延伸的孔。液體流路構成部L3的下端,在針部62的表面形成開口。液體流路構成部L3中形成於針構件基部61的部分,相較於形成於針部62的部分,構成「正交於針構件60之軸方向的流路面積」大的形狀。
氣體流路構成部L4,是從針構件基部61的上端面,在針部62的下端側,朝針構件60之軸方向延伸的孔。氣體流路構成部L4的下端,在針部62的表面形成開口。氣體流路構成部L4中形成於針構件基部61的部分,相較於形成於針部62的部分,構成「正交於針構件60之軸方向的流路面積」大的形狀。
液體流路構成部L3的下端開口,較氣體流路構成部L4的下端開口位於更上方。這是由於:當為了相對於連接用器具10將容器1配置在上方,而使連接用器具10、容器1及缸筒7傾倒時,能將滯留於容器1之頸部側的藥液導向液體流路構成部L3。
密封帽蓋70,如圖16至圖21所示,形成將針構件基部61及容器密封90收納於內側的筒狀。此外,密封
帽蓋70,構成可解除「器具連接具100之後述的外廓體110、與止動套筒230」的鎖定,並構成可與止動套筒230鎖定。密封帽蓋70,構成可供針構件基部61嵌合的筒狀。
如圖16所示,密封帽蓋70具體地說具有:圓筒狀的密封帽蓋用大徑部71、形成於密封帽蓋用大徑部71上的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形成於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上的密封帽蓋用小徑部73。
在密封帽蓋用大徑部71的外周面,形成有延伸於周方向的複數個溝。
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構成比密封帽蓋用大徑部71更小徑。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形成:一旦將容器連接具20插入器具連接具100內並到達器具連接具100內的特定位置,便抵接於器具連接具100之後述的止動套筒230,而可解除止動套筒230與外廓體110之間的鎖定。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具體地說,構成「外周面的上端部72a,朝向上方逐漸形成縮徑」的圓錐面。
此外,在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形成有:一旦將容器連接具20插入器具連接具100內並到達器具連接具100內的特定位置,便可供止動套筒230卡合的鎖定用凹部77。
鎖定用凹部77為:在軸方向上,形成於從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的外周面之周方向的局部下端到中途部為止之範圍的凹部。鎖定用凹部77內的上表面,構成可供止動套筒230卡合的被卡合面。
此外,在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形成有可供器具連接具100之後述的卡合構件160卡合的被卡合部78。被卡合部78,具體地說,形成於「形成於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的外周面之圓錐面的上端部72a」的一部分。被卡合部78,是形成於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的一部分,且朝徑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被卡合部78的下表面79,譬如構成正交於密封帽蓋70之軸方向的平面。
此外,在密封帽蓋用大徑部71的外周面、及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來導引「容器連接具20,在器具連接具100的外廓體本體111內沿著外廓體本體111之軸方向的移動」的第1導引用突起75。
第1導引用突起75,構成朝徑向外側突出的突狀。第1導引用突起75,形成可收納於「形成於外廓體本體111內的第1導引溝126」。第1導引用突起75,譬如形成複數個。第1導引用突起75,譬如形成1個。
密封帽蓋用小徑部73,形成較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的上端更小徑的筒狀。密封帽蓋用小徑部73,構成可移動地嵌合於「器具連接具100之後述的頭套筒180內」的圓筒狀。
密封帽蓋用小徑部73的上端之開口73a的緣部73b,如圖20所示,構成朝徑向內側延伸的環狀。開口73a形成圓形。此外,密封帽蓋用小徑部73,在軸方向上具有:可將容器90的一部分,配置於「緣部73b的下表面73c與針構件基部61的上端」之間的長度。
以上述方式所構成的密封帽蓋70的內周面76,如圖8、圖19至圖21所示,形成有可供容器固定部本體40的卡合爪47配置的溝81。溝81延伸於軸方向,且在端部具有可供卡合爪47的爪部49卡合的被卡合面82。被卡合面82,譬如構成正交於軸方向的平面。藉由容器固定部本體40的卡合爪47收容於溝81,且爪部49在軸方向上卡合於被卡合面82,可將密封帽蓋70及容器固定部本體40固定。
容器密封90的一部分,如圖8所示,收容於密封帽蓋70內,容器密封90的其他部分,通過密封帽蓋70上端的開口73a而配置於密封帽蓋70之外。容器密封90,構成可將密封帽蓋70的開口73a密封。此外,容器密封90構成:可將針構件60的液體流路構成部L3的開口、及氣體流路構成部L4的開口分別密封。
容器密封90,是由橡膠和彈性體等的樹脂所形成,具有可撓性。此外,藉由插入「器具連接具100之後述的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所形成的孔,在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移動之後,可藉由復原力而封閉成液密及氣密。
如圖22及圖23所示,容器密封90,具體地說具有:配置於密封帽蓋70內的密封大徑部93;形成於密封大徑部93的上表面,且配置於開口73a內的密封小徑部94;形成於密封大徑部93的下表面,且配置於液體流路構成部L3之開口的第1嵌合部96;形成於密封大徑部93的下表面,且配置於氣體流路構成部L4之開口的第2嵌合部97。
密封大徑部93形成:與密封帽蓋70的內周面76之間可密封。密封大徑部93,具體地說構成:具有大於密封帽蓋70之內徑的外徑,且在軸方向上,從針構件60的上端起,比帽蓋用小徑部73的緣部73b距離長的圓柱狀。
密封小徑部94,構成可密封開口73a。密封小徑部94,具體地說構成:具有大於開口73a之內徑的外徑,且軸方向的一部分從密封帽蓋用小徑部73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的圓柱狀。
密封小徑部94從密封帽蓋用小徑部73的上表面朝外突出的部分,是藉由抵接於後述的針密封200後壓潰,而將和針密封200之間予以密封的壓潰裕度(crushing margin)。該壓潰裕度,設定為可將密封小徑部94的上表面與針密封200之間密封的量。密封小徑部94的上端面95,構成正交於密封小徑部94之軸方向的平面。
第1嵌合部96,形成可密封液體流路構成部L3的開口。具體地說,第1嵌合部96,構成具有「大於液體流路構造部L3之內徑的外徑」的圓柱形。
第2嵌合部97,構成可密封氣體流路構成部L4的開口。具體地說,第2嵌合部97,構成具有「大於氣體流路構造部L4之內徑的外徑」的圓柱形。
接著,說明器具連接具100。如圖24及圖27所示,器具連接具100具備:外廓體110;收納於外廓體110內的空氣袋152;構成液體流路L1之一部分的液體用針170;構成氣體流路L2之一部分的氣體用針175;可移動地收納於外廓體110內之筒狀的頭套筒180;固定於頭套筒180的針密封200;構成可將頭套筒180選擇性地固定於外廓體110,且可選擇性地固定頭套筒180及容器連接具20的止動套筒230;將頭套筒180朝外廓體本體111離開的方向彈推的彈推構件250。
如圖2及圖27所示,外廓體110具有:外廓體本體111、用來收納空氣袋152的空氣袋收納部150、可解除地將外廓體本體111鎖定於容器連接具20的卡合構件160。
外廓體本體111構成有底筒狀。具體地說,外廓體本體111具有:天花板部114;形成於天花板部114,可供缸筒7的桶8固定的缸筒固定部115;形成於天花板部114,可供液體用針170固定的液體用針固定部116;形成於天花板部114的周緣之筒狀的軀幹部117;固定於外廓體本體111內的內套筒140。
天花板部114,如圖1及圖2所示,譬如形成圓板狀。
缸筒固定部115,形成於天花板部114的上表面,並形成:相對於該上表面的其他部分,朝上方突出的筒狀。缸筒固定部115,形成可嵌合於桶8的前端部內。具體地說,缸筒固定部115具有:形成圓筒狀的缸筒固定部本體120;形成於缸筒固定部本體120上端的周緣,且朝徑向外側突出的缸筒固定部用突出部121。
缸筒固定部突出部121譬如形成複數個。缸筒固定部突出部121,在缸筒固定部本體120的周方向上具有特定的長度。缸筒固定部突出部121,藉由鎖合於「形成在桶8之前端部的母螺紋部」,而將缸筒7與器具連接具100固定。
液體用針固定部116形成:從天花板部114的下表面朝下方突出,並將液體用針170固定於內部的筒狀。液體用針固定部116連通於缸筒固定部本體120內。液體用針固定部116,譬如形成圓筒狀。
缸筒固定部115及液體用針固定部116,譬如是由與外廓體本體111的其他部分成為不同構件的針承座122所形成。換言之,藉由將針承座122安裝於外廓體本體111,而構成缸筒固定部115及液體用針固定部116。
如圖31所示,針承座122具有:基部124、缸筒固定部115、液體用針固定部116。
基部124形成:較液體用針固定部116更大徑,且較缸筒固定部115更小徑的圓筒狀。如圖31所示,在基部124的外周面形成有:容許針承座122,繞著缸筒固定部115的軸線僅朝單一方向的轉動,並限制朝相反方向之轉動的棘齒(ratchet)124a。棘齒124a所容許之針承座122的轉動方向,是為了將缸筒7從缸筒固定部115取出,而使缸筒7相對於缸筒固定部115轉動的方向。
在天花板部114的下表面,如圖29所示,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123。突出部123,在「為了將缸
筒7固定於缸筒固定部115,而使缸筒7相對於缸筒固定部115轉動的方向」上抵接於棘齒124a,而限制針承座122的轉動。
如圖27所示,軀幹部117形成:容器連接具20的密封帽蓋用大徑部71可移動地形成嵌合的圓筒狀。在軀幹部117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來配置內套筒140之一部分的孔117a。孔117a連通於空氣收納部150內。
軀幹部117,在其內周面117b之下端部的局部,形成有將「容器連接具20之密封帽蓋70的第1導引用突起75」收納成可移動的第1導引溝126。第1導引溝126,在軀幹部117的下端形成開口。通過該開口,第1導引用突起75可侵入第1導引溝126內。
第1導引溝126至少具有以下的長度:藉由將液體用針170配置於液體流路構成部L3內,並將氣體用針175配置於氣體流路構成部L4內,可導引容器連接具20朝向上方的移動,直到液體流路L1與氣體流路L2所形成的位置為止。
第1導引溝126,朝外廓體110的軸方向延伸。第1導引溝126沿著外廓體110之周方向的寬度,具有第1導引用突起75可移動地形成嵌合的大小(尺寸)。第1導引溝126的內面,在周方向上與第1導引用突起75形成抵接,藉此防止容器連接具20的轉動。第1導引溝126,形成對應於第1導引用突起75的數量。第1導引溝126,譬如形成1個。
此外,軀幹部117,在其內周面之軸方向的中途部之「與第1導引溝126並列於軸方向」的部分,形成有「將頭套筒180之後述的第2導引用突起182收納成可移動」的第2導引溝127。
第2導引溝127,朝外廓體本體111的軸方向延伸。第2導引溝127至少具有以下的長度:可導引容器連接具20朝上方的移動,直到液體流路L1及氣體流路L2所形成的位置為止。
第2導引溝127沿著外廓體本體111之周方向的寬度,具有第2導引用突起182可移動地形成嵌合的大小(尺寸)。第2導引溝127的內面,在周方向上與第2導引用突起182形成抵接,藉此防止頭套筒180的轉動。第2導引溝127,譬如形成複數個。第2導引溝127譬如形成2個,且分別在外廓體本體111的周方向上分隔180度地形成配置。
此外,在軀幹部117之內周面的軸方向的中途部,如圖29及圖30所示,與第2導引溝127在周方向上錯開的位置,形成有鎖定用突起128。鎖定用突起128,朝外廓體本體111的徑向內側突出。
藉由鎖定用突起128與止動套筒230形成卡合,而形成可限制「固定於止動套筒230的頭套筒180」朝向上方的移動。
鎖定用突起128譬如形成複數個。鎖定用突起128譬如形成2個。2個鎖定用突起128,分隔180度地配置於軀幹部117的周方向,並且,相對於第1導引溝126與第2導引溝127,在外廓體本體111的周方向上,配置於錯開45度的位置。
此外,在軀幹部117之內周面的軸方向的中途部,如圖30及圖31所示,在周方向上與鎖定用突起128錯開的位置,形成有鎖定解除用突起129。鎖定解除用突起129,朝外廓體本體111的徑向內側突出。
藉由鎖定解除用突起129與止動套筒230形成抵接,而形成可解除止動套筒230與容器連接具20的鎖定用凹部77之間的卡合。
鎖定解除用突起129,如圖50所示,譬如形成以下的形狀:在軀幹部117的軸方向上,中途部最朝外廓體本體111的徑向內側突出,從其上端與下端到中途部,朝向徑向內側的突出量逐漸地增大。
鎖定解除用突起129譬如形成複數個。鎖定解除用突起129譬如形成2個。2個鎖定解除用突起129,分隔180度地配置於外廓體本體111的周方向,並且在周方向上配置於對鎖定用突起128形成90度分離的位置。
在軀幹部117的下端部,如圖1、圖3、圖24及圖25所示,形成用來收納「卡合構件160之譬如一部分」的孔131。孔131在徑向貫穿軀幹部117。孔131譬如形成複數個。孔131譬如形成2個。2個孔131,在外廓體110的周方向上分隔180度,譬如在周方向上,配置在對第1導引溝126及第2導引溝127形成90度分離的位置。
以上述方式所構成的外廓體本體111,譬如是組合複數個構件所構成。外廓體本體111,譬如是固定2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所構成。圖2,顯示已卸下其中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的狀態。圖28及圖29,顯示其中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圖30,顯示另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的內面。
如圖28至圖30所示,2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分別具有以下的形狀:通過外廓體本體111的軸線,以分別平行於外廓體本體111的軸方向、以及「外廓體本體111及空氣袋收納部150所排列的方向」的面,將外廓體本體111一分為二的形狀。
舉例來說,其中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具有複數個銷134。另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具有可供複數個銷134嵌合的複數孔135。藉由複數個銷134嵌合於複數孔135,將2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固定成一體。
如圖2所示,內套筒140構成:氣體流路L2之中,成為「從氣體用針175到空氣袋152為止的部分」的氣體流路構成部L5。具體地說,如圖32至圖34所示,內套筒140具有:內套筒本體141、從內套筒本體141延伸至空氣袋收納部150側的延伸部142。
內套筒本體141形成圓柱狀。在內套筒本體141形成有:用來將液體用針固定部116配置成可轉動的孔143。如圖34所示,在內套筒本體141的下表面之中,譬如與孔143排列於徑向的位置,形成有可固定氣體用針175的氣體用針固定部144。氣體用針固定部144,是可供氣體用針175固定的孔。氣體用針固定部144,連通於氣體流路L2的氣體流路構成部L5。
延伸部142連接於空氣袋152。延伸部142,譬如構成:從內套筒本體141之外周面的上端部朝徑向外側突出的筒狀。如圖2所示,延伸部142具有:配置在「形成於外廓體本體111的孔117a」,且由孔117a所支承的支承部145;配置於空氣袋收納部150內,可供空氣袋152固定的固定部146。
支承部145,構成直徑與孔117a的內徑大致相同的圓筒狀。固定部146,譬如構成比支承部145更大徑的圓筒狀。在固定部146的前端,形成有凸緣147。
固定部146,譬如在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上下方向隔著中心配置於上側或者下側。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其中一例,固定部146在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上下方向隔著中心配置於上側。
不僅如此,凸緣147的端面148,如圖2及圖33所示,在已將內套筒140安裝於外廓體110的狀態下,構成分別朝上下方向及固定部146的軸方向傾斜的平面。
該所謂傾斜的平面是指:在「固定部146在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上下方向,配置在較中心更上方」之構造的場合中,端面148的下端148a較上端148b更位於支承部145側的平面。換言之,上端148b,較下端148a更位於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中心線側。在此,中心線是指:通過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中心,且平行於上下方向的線。
此外,所謂傾斜的平面是指:在「固定部146在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上下方向,配置在較中心更下方」之構造的場合中,端面148的上端148b較下端148a更位於支承部145側的平面。換言之,下端148a,較上端148b更位於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中心線側。
凸緣147的厚度,從上端148b朝上下方向到中心為止逐漸變厚,上下方向的中心到下端148a為止逐漸變薄。具有這種形狀的內套筒140,藉由將「成為上模及下模之邊界的分模線」配置於凸緣147的中心位置,可藉由射出成形來製造。
端面148,在「固定部146在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上下方向,配置在較中心更下方」之構造的場合中,亦可構成「下端148a較上端148b更位於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中心線側」的平面。
空氣袋收納部150,如圖2所示,相對於外廓體本體111,朝正交於外廓體本體111之軸方向的方向分離配置。空氣袋收納部150,在本實施形態中,在2個第1導引溝126的排列方向上,與外廓體本體111並列配置。空氣袋收納部150,形成在內部具有可收納空氣袋152之空間部的箱狀。
此外,空氣袋收納部150,譬如外觀形成圓柱形,其軸線與外廓體本體111的軸線平行配置。此外,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上端壁部,構成朝上方突出的圓頂狀,空氣袋收納部150之內部空間的上表面150a也構成朝上方突出的圓頂狀。上表面150a,呈現上端位於空氣袋收納部150的軸線上且朝上方突出的形狀,構成譬如碗狀。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下端壁部,構成朝下方突出的圓頂狀,空氣袋收納部150之內部空間的底面150b,也構成朝下方突出的圓頂狀。底面150b,呈現下端位於空氣袋收納部150的軸線上且朝下方突出的形狀,構成譬如碗狀。
空氣袋收納部150,藉由連結部151而固定於外廓體本體111。此外,空氣袋收納部150,亦可藉由採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樹脂材料、或者在空氣袋收納部150壁面的局部設置開口部或透明的窗部,而形成可觀視空氣袋152的形狀。
以上述方式所構成的空氣袋收納部150及連結部151,譬如是藉由組合複數個構件所構成。空氣袋收納部150,譬如是藉由固定2個構成構件所構成。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3圖及第6圖所示,構成空氣袋收納部150的其中一個構成構件,在其中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與連結部151的局部一起形成一體。構成空氣袋收納部150的另一個構成構件,在另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與連結部151的其他部份一起形成一體。換言之,藉由固定2個外廓體構成構件132,而構成外廓體本體111、空氣袋收納部150及連結部151。
卡合構件160,如圖1、圖3及圖27所示,譬如將局部配置於孔131內。卡合構件160,在「將容器連接具20插入外廓體本體111內,形成液體流路L1及氣體流路L2」的狀態下,卡合於密封帽蓋70的被卡合部78。然後,卡合構件160,構成可藉由操作而解除與被卡合部78之間的卡合部。不僅如此,卡合構件160,構成可鎖定與被卡合部78之間的卡合。這樣的卡合構件160及被卡合部78,構成將彼此的卡合鎖定的鎖定機構160a。卡合構件160,譬如設有複數個,具體的例子是設有2個。2個卡合構件160,繞著外廓體本體111的軸心配置成分隔180度。
卡合構件160,是在外廓體本體111之軸方向上長的構件。卡合構件160具有:卡合於密封帽蓋70之被卡合部78的卡合部161;當解除卡合部161與被卡合部78的卡合時,可供作業者操作的操作部165;藉由變形,使卡合部161朝「解除與被卡合部78間之卡合」的方向移動的變形部166;用來調整卡合部161之姿勢的姿勢調整部167;將已輸入操作部165的操作力,轉換成使變形部166形成變形之力的支點部168;用來將卡合構件160固定於外廓體本體111的固定部169。
卡合部161,當處於「將器具連接具100插入容器連接具20內,形成液體流路L1及氣體流路L2」的狀態時,與密封帽蓋70的被卡合部78形成卡合。
卡合部161,具體地說構成:在外廓體本體111的徑向上朝內側突出的突部。藉由卡合部161的上表面162在上下方向中抵接於被卡合部78的下表面,而從被卡合部78承受「將容器連接具20朝軀幹部117的軸方向拉動時」的荷重,換個方式說,前述軀幹部117的軸方向係指:從器具連接具100將容器連接具20抽出的方向,亦即下方。上表面162,譬如構成正交於上下方向的平面。
卡合部161的下表面164,當將容器連接具20插入器具連接具100內時,與密封帽蓋70形成抵接。下表面164,形成用來導引密封帽蓋70之移動的導引面。具體地說,下表面164,譬如構成:朝向上方且朝向外廓體本體111的內側逐漸延伸的曲面。
操作部165構成卡合構件160的上部。操作部165構成,可由作業者,在外廓體本體111之軀幹部117的徑向朝內側按壓。操作部165,在「將容器連接具20插入器具連接具100內,形成液體流路L1及氣體流路L2」的狀態中,在軀幹部117的徑向,和已配置於軀幹部117內的容器連接具20之間,具有間隙S2。
間隙S2成為:當將操作部165朝向外廓體本體111的內側按壓時,操作部165的移動量。具體地說,操作部165構成:對「從外廓體本體111朝徑向分離的方向」形成傾斜的形狀。
變形部166,設於卡合部161及固定部169之間。變形部166,譬如設成與卡合部161在軀幹部117的軸方向上連接。變形部166,一旦對卡合部161作用「將該卡合部161從外廓體本體111朝外側移出之方向」的力,將因為彎曲,而使卡合部161朝外廓體本體111的外側移動。變形部166構成可彎曲,而使卡合部161到達:在成為可解除與被卡合部78間之卡合的上下方向中,不會與被卡合部78相對向的位置。
變形部166,具體地說構成朝上下方向延伸成直線狀的形狀。舉例來說,變形部166相較於固定部169及卡合部161,厚度較薄。
姿勢調整部167,設於卡合部161及操作部165之間。姿勢調整部167,譬如設成與卡合部161在軀幹部117的軸方向上連接。換言之,姿勢調整部167形成於:卡合部161、與後述的支點部168之間。姿勢調整部167構成:當「對卡合部161,作用使該卡合部161從外廓體本體111朝外側移出之方向的力,藉由變形部166的彎曲,使卡合部161從外廓體本體111移動」時,可藉由彎曲,將卡合部161保持於「上表面162正交於上下方向的平面」。姿勢調整部167,舉例來說,相較於卡合部161及操作部165,厚度較薄。
支點部168,設於操作部165與姿勢調整部167之間。換言之,支點部168,設成與操作部165在軀幹部117的軸方向上連接。支點部168,在已將操作部165朝向外廓體本體111的內側按壓的狀態中,藉由接觸於器具連接具100的局部,而利用槓桿的原理,對較支點部168更朝卡合部161側的部分,產生「使卡合部161朝外廓體本體111的外側移出的方向」的轉動力矩。
支點部168,譬如與止動套筒230形成接觸。此外,支點部168,舉例來說,即使在「未將操作部165朝外廓體本體111的內側按壓」的狀態中,也抵接於止動套筒230。
固定部169,設於卡合構件160的下端部,將卡合構件160固定於外廓體本體111。換言之,2個卡合構件160的固定部169,在外廓體本體111的周方向上,透過外廓體本體111形成連結。
以這種方式構成之卡合構件160的變形部166及固定部167,對一般使用時所假設之「將容器連接具20從器具連接具100抽出之方向的力」,具有不會彎曲變形的強度。
空氣袋152,如圖2所示收納於空氣袋收納部150內。空氣袋152,是由能伴隨著空氣朝內部的進出而容易變形之薄膜的樹脂材料所形成。藉由空氣袋152的變形,可調整容器1內的壓力。空氣袋152,具有缸筒7的桶8之容積以上的容積。
空氣袋152,固定於內套筒140之延伸部142的凸緣147的端面148。空氣袋152,譬如藉由接著(adhesive)而固定於端面148。空氣袋152,透過延伸部142與外廓體本體111連通。空氣袋152,在未使用的狀態下,是採經折疊的狀態收納於空氣袋收納部150內。圖2,顯示經折疊狀態的空氣袋152。
內套筒140之氣體用針固定部144的端面148對上下方向形成傾斜,並且構成「上端148b較下端148a更位於空氣袋收納部150之中心側」的平面,因此,經折疊狀態的空氣袋152的上端,相較於經折疊狀態之空氣袋152的下端,位於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中心側。因此,在經折疊狀態的空氣袋152的上端、與空氣袋收納部150之內部空間的上表面150a之間,設有充分的空間。
因此,經折疊狀態的空氣袋152的上端,不會抵接於空氣袋收納部150之內部空間的上表面。換言之,內套筒140的端面148,構成「可將經折疊狀態的空氣袋152的上端,配置在不會抵接於空氣袋收納部150之內部空間之上表面的位置,亦即上表面中較外周緣更中心側的位置」的面。
液體用針170,如圖2所示形成筒狀。液體用針170的上端部,收納於液體用針固定部116內,固定於液體用針固定部116。液體用針170,構成液體流路L1的一部分。
液體用針170,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下端部171被封閉的圓筒狀。下端部171形成尖頭。在液體用針170之外周面173的下端部,形成有將液體用針170的內部與外部連通的孔172。
孔172,為液體用針170之前端側之開口的一例。孔172,譬如亦可配置於外周面173之下端部的周面。此外,孔172亦可形成於液體用針170的下端部,亦即形成尖頭的部分。簡而言之,孔172亦可配置於液體用針170的前端側。
氣體用針175,構成可供氣體流動。氣體用針175,譬如具有與液體用針170相同的構造。氣體用針175中,具有與液體用針170相同功能的構造,標示與液體用針170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氣體用針175,其端部固定於內套筒140的氣體用針固定部144。
氣體用針175的孔172之上下方向的位置,配置在與液體用針170的孔172之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氣體用針175的下端之上下方向的位置,配置在與液體用針170的下端之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因此,如稍後所述,氣體用針175,被隨著頭套筒180在外廓體110內的移動,與液體用針170以相同的時機,貫穿針密封200。除此之外,氣體用針175的孔172,與液體用針170以相同的時機,侵入容器密封90內。
在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配置於「頭套筒180在外廓體本體111內的移動範圍」之下端的狀態中,具有「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之各自的下端配置於針密封200內」的長度。亦即,具有以下所述的長度:藉由將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之各自的孔172配置於針密封200內,使這些孔172可由針密封200所密封。
如圖1、圖2及圖3所示,頭套筒180形成可移動於外廓體本體111內的筒形狀。如圖35至圖40所示,頭套筒180具有頭套筒本體181、及第2導引用突起182。頭套筒本體181,譬如形成可移動地嵌合於軀幹部117之內周面的圓筒狀。
頭套筒本體181,構成可移動地嵌合於內套筒140之內周面的圓筒狀。在頭套筒本體181之外周面183的下端部形成有:可收納止動套筒230之後述的第1腕部231之局部的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可收納止動套筒230之後述的第2腕部232之局部的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
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構成:使外周面183的局部朝徑向內側凹陷的形狀。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構成「其徑向的深度,從下端朝上端逐漸增大」的形狀。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譬如形成複數個。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2個。2個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在頭套筒本體181的周方向上配置成分離180度。
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構成:使外周面183的局部朝徑向內側凹陷的形狀。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形成「其徑向的深度,從下端朝上端逐漸變深」的形狀。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譬如形成複數個。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2個。2個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分別配置在:在頭套筒本體181的周方向上,對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分離90度的位置。
此外,在外周面183的下端部,形成有用來收納止動套筒230之後述的固定用突起236的固定用突起收納凹部187。固定用突起收納凹部187構成:使外周面183的局部朝徑向內側凹陷的形狀。
固定用突起收納凹部187具有:朝頭套筒本體181的下端形成開口,當將止動套筒230固定於頭套筒180時,可供固定用突起236通過的入口部188;及延伸於頭套筒本體181的周方向,用來保持「通過入口部188並侵入的固定用突起236」的保持部189。保持部189與入口部188連通,形成於較入口部188更上方。保持部189,在頭套筒本體181的周方向上,形成比入口部更長的形狀。
以上述方式所形成的固定用突起收納凹部187,譬如形成複數個。固定用突起收納凹部187,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4個。4個固定用突起收納凹部187,在頭套筒本體181的周方向上以相等的間隔分離配置,並分別連通於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或者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
第2導引用突起182,形成於外周面183的軸方向中途部。第2導引用突起182,收納於軀幹部117的第2導引溝127。此外,第2導引用突起182,形成可移動於第2導引溝127內。
第2導引用突起182,譬如形成複數個。第2導引用突起182,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2個。2個第2導引用突起182,分別配置在:在頭套筒180的周方向上,對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分離45度的位置。第2導引用突起182,譬如形成矩形的長方形體。此外,2個第2導引用突起182從頭套筒本體181之下端起的高度位置不同。具體地說,其中一個第2導引用突起182配置於頭套筒本體181的上端側,另一個第2導引用突起182配置於頭套筒本體的下端側。
如圖38至圖40所示,在頭套筒本體181的內周面190形成有分隔部191。分隔部191,將頭套筒本體181的內部空間在上下方向中分隔為2部分。分隔部191,形成於內周面190之軸方向的中途部。分隔部191構成:從內周面190朝內側突出的壁狀。在分隔部191,形成有用來配置針密封200之局部的孔192。孔192譬如構成長圓狀。
在分隔部191的上表面193設有:用來導引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相對於針密封200之移動的導件194。導件194具有:導件本體195、將導件本體195支承於上表面193的支承部196。
導件本體195,譬如構成長方體形狀,並具有:用來配置「固定於液體用針固定部116之液體用針170的局部」的孔197、用來配置「固定於氣體用針固定部144之氣體用針175的局部」的孔198。孔197、198貫穿導件本體195。
孔197形成,液體用針170可對頭套筒180形成相對移動的孔。孔197的內徑大於液體用針170的外徑,具體地說,是設定成:液體用針170可移動之程度的大孔徑。此外,孔197的上端部,形成孔徑朝上端擴張的孔。
孔198形成,氣體用針175可對頭套筒180形成相對移動的孔。孔198的內徑大於氣體用針175的外徑,具體地說,是設定成:氣體用針175可移動之程度的大孔徑。此外,孔198的上端部,形成孔徑朝上端擴張的孔。
支承部196,如圖38所示,隔著孔192分別形成於兩側。支承部196,構成延伸於軸方向的柱狀。支承部196固定於導件本體195。支承部196,將導件本體195固定在:和上表面193之間具有間隙,且孔197、198在軸方向上與分隔部191的孔192相對向的位置。
針密封200,如圖27所示,固定於孔192。針密封200是由橡膠和彈性體等的樹脂所形成,因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而形成的孔,在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移動之後,可藉由復原力而密封成液密且氣密。
具體地說,針密封200具有:配置於孔192的其中一側亦即隔著分隔部191之導件本體195側的第1部分201;配置於孔192內的第2部分202;隔著分隔部191配置於另一側的第3部分203。
第1部分201,抵接於導件本體195的下表面及2個支承部196,且構成譬如長圓形的柱狀。在第1部分201的上表面譬如形成有凹陷,該凹陷當器具連接具100的組裝作業時,成為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分別插入的目標。第1部分201,構成「正交於軸方向的剖面」大於「第2部分202正交於軸方向的剖面」的形狀。
第2部分202,構成嵌合於孔192之長圓形的柱狀。
第3部分203,譬如構成圓柱形。第3部分203,構成「正交於軸方向的剖面」大於「第2部分202正交於軸方向的剖面」的形狀。第3部分203的下端面204,藉由容器密封90之上端面95的抵接,而構成把和上端面95之間予以密封的面。
止動套筒230,如圖3所示,固定於頭套筒180的外周面。止動套筒230構成:可選擇性地限制頭套筒180對外廓體110的移動,並可選擇性地將頭套筒180固定於密封帽蓋70。
具體地說,如圖41至圖43所示,止動套筒230具有:形成可卡合於軀幹部117之鎖定用突起128的第1腕部231、形成可卡合於密封帽蓋70之鎖定用凹部77的第2腕部232、用來連結第1腕部231與第2腕部232的連結部233。
第1腕部231,如圖48及圖49所示,在頭套筒180位於外廓體110內之下端部的狀態下,形成可卡合於鎖定用突起128。藉由第1腕部231卡合於鎖定用突起128,防止頭套筒180在外廓體110內朝上方移動。
第1腕部231,具體地說如圖41、圖48及圖49所示,在已被固定於頭套筒180之外周面的狀態下,形成在頭套筒180之軸方向上長的板狀。在第1腕部231面向頭套筒180的面235的中央部,形成有固定用突起236。第1腕部231的上端面,形成可從下方朝向上方抵接於鎖定用突起128。上端面,譬如形成平面。
在第1腕部231之面235的下端部,形成有第1腕部用突起237。第1腕部用突起237,形成可抵接於「下端面238形成於密封帽蓋70之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的外周面之圓錐面」的上端部72a。下端面238,在止動套筒230已被固定於頭套筒180的狀態中,形成「對頭套筒180的軸線形成傾斜」的傾斜面。
此外,第1腕部用突起237,藉由抵接於「下端面238形成於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的外周面之圓錐面」的上端部72a,使第1腕部231以「其上端面朝頭套筒180側移動」的方式轉動,而形成可解除第1腕部231與鎖定用突起128之間的卡合。第1腕部用突起237,譬如形成複數個。第1腕部用突起237,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2個。此外,第1腕部231,譬如形成複數個。第1腕部231,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2個。
第2腕部232,如圖41、圖50及圖51所示,藉由卡合於密封帽蓋70,使密封帽蓋用小徑部73嵌合於頭套筒180內,而形成可維持「容器密封90的上端面95緊密附著於針密封200之第3部分203的下端面204」的狀態。
第2腕部232,具體地說如圖41所示,在已被固定於頭套筒180之外周面的狀態下,形成在頭套筒180之軸方向上長的板狀。在第2腕部232之頭套筒180側的面239的下端部,形成有可卡合於密封帽蓋70之鎖定用凹部77的第2腕部用突起240。
第2腕部用突起240的上表面241,形成可卡合於密封帽蓋70的鎖定用凹部77。第2腕部用突起240的下端面242,在止動套筒230已被固定於頭套筒180的狀態中,形成「對頭套筒180的軸線形成傾斜」的傾斜面。
在面239的中央部,形成有固定用突起236。第2腕部232之頭套筒180相反側的面243,形成可抵接於軀幹部117的鎖定解除用突起129。
第2腕部232,具體地說,形成「面243之周方向的中央部朝外側突出」之略呈梯形的剖面。面243之周方向的中央部243a,形成可抵接於鎖定解除用突起129。中央部243a,藉由抵接於鎖定解除用突起129,使第2腕部232以「第2腕部用突起240從頭套筒180分離」的方式轉動並使第2腕部用突起240朝鎖定用凹部77的外部移動,而形成可解除第2腕部用突起240與鎖定用凹部77之間的卡合。此外,第2腕部232,譬如形成複數個。第2腕部232,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2個。
以上述方式所形成的第2腕部232,在如圖48所示「頭套筒180被配置於外廓體本體111內的下方,第1腕部231卡合於鎖定用突起128」的狀態下,如圖50所示,藉由鎖定解除用突起129在軀幹部117之軸方向上的中途部(軀幹部117之徑向內側上最突出的部分)抵接於面243之中央部243a的上部,使第2腕部用突起240轉動直到與密封帽蓋70的鎖定用凹部77之間的卡合受到解除的位置為止。
不僅如此,藉由止動套筒230朝上方移動,第2腕部232相對於鎖定解除用突起129朝上方移動,藉此,成為鎖定解除用突起129之最突出部分的中途部,抵接於第2腕部232的面243之中央部243a的下端部。
第2腕部232,藉由「鎖定解除用突起129抵接於其下端部」及「連結部233的復原力」,而形成可轉動至「第2腕部用突起240卡合於密封帽蓋70之鎖定用凹部77」的位置為止。
連結部233,將第1腕部231與第2腕部232予以連結。如圖1及圖3所示,卡合構件160的支點部168抵接於連結部233。連結部233具有可撓性,藉由扭轉使第1腕部231形成可轉動,且使第2腕部232形成可轉動。連結部233,在未對第1腕部231施加外力的狀態下,將第1腕部231配置在可卡合於鎖定用突起128的位置。連結部233,在未對第2腕部232施加外力的狀態下,將第2腕部232配置在可卡合於密封帽蓋70之鎖定用凹部77的位置。
以上述方式所構成的止動套筒230,形成「將第1腕部231與第2腕部232交互地配置於周方向」的環狀。第1腕部231與第2腕部232,在周方向上分離配置。
以上述方式所構成的止動套筒230,在將固定用突起236,從頭套筒本體181之固定用突起收納凹部187的入口部188朝頭套筒本體181的軸方向插入而侵入保持部189內後,朝周方向轉動特定角度。藉由該轉動,固定用突起236被配置在未與入口部188並排的位置,因此不會從入口部188拔出。因為這緣故,將止動套筒230固定於頭套筒180。
此外,如以上所述,在固定用突起236已被收納於保持部189內的狀態下,第1腕部231面向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第2腕部232面向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
藉由第1腕部231面向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第1腕部231在轉動時,其上部的一部分被收納於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內。亦即,由於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成為「第1腕部231轉動時之移動量的一部分」,因此第1腕部231可轉動直到「其上端與鎖定用突起128之間的卡合受到解除的位置」為止。藉由第2腕部232面向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第2腕部232在轉動時,其上部的一部分被收納於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內。亦即,由於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成為「第2腕部232轉動時之移動量的一部分」,因此第2腕部232可轉動直到「第2腕部用突起240與鎖定用凹部77之間的卡合受到解除的位置」為止。
彈推構件250,如圖2所示,被收納於外廓體本體111內,而構成可將頭套筒180朝下方彈推。彈推構件250,具體地說,被收納在比頭套筒180內的分隔部191更上方。彈推構件250,譬如是螺旋彈簧。彈推構件250的其中一端,抵接於內套筒140。彈推構件250的另一端,抵接於分隔部191。彈推構件250具有以下的構造:在頭套筒180位於外廓體本體111之移動範圍的最下端的狀態中,成為被壓縮的狀態。
此外,在外廓體本體111的軀幹部117,形成有彈推部118。彈推部118構成:可將卡合於「密封帽蓋70之鎖定用凹部77」的止動套筒230的第2腕部232,朝與鎖定用凹部77間的卡合方向按壓。亦即,彈推部118構成:可藉由彈推第2腕部232,使第2腕部232與鎖定用凹部77之間的卡合變得穩固。
彈推部118,具體地說設於孔117a的緣部,該孔117a形成於:在軀幹部117中,面向「呈現配置於下端之狀態的止動套筒230的第2腕部232」的位置。
接著,說明將容器連接具20連接於容器1的作業。
接著,採用圖11,說明將容器連接具20連接於容器1之動作的一例。在圖11中,顯示沿著第2虛擬平面P2切斷容器連接具20的狀態。此外,在圖11中,容器連接具20,省略了基部41、針構件60及密封帽蓋70。
首先,作業者,將容器1如圖11所示地載置於作業台9上。一旦將容器1載置於作業台9上,作業者便使針構件60之針部62的前端抵接於容器1的拴6之上表面的中心。一旦作業者使針部62的前端抵接於栓6之上表面的中心,便藉由使容器連接具20朝容器1側移動,而將針部62壓入容器1內。
容器連接具20,一旦針部62朝容器1內被壓入特定的量,2個卡合部43之各自的導引面54,便接觸於容器1之凸緣5的外周面。由於導引面54構成V字型,因此導引面54以兩個部位抵接於凸緣5。因此,容器連接具20以4點抵接於容器1。
一旦使2個卡合部43各自的導引面54接觸容器1的凸緣5,作業者便將容器連接具20更進一步朝下方壓入。一旦容器連接具20被更進一步朝下方壓入,2個卡合部43將在從圓X的軸線C3分離的方向上,從與容器1之間的接點A接收力。該力為:藉由將容器連接具20朝下方壓入而從容器1的凸緣5所接收的反作用之中,作用於「正交
於圓X之軸線C3的方向」的成分(一部分)。
藉由2個卡合部43分別在「從圓X的軸線C3分離的方向」接收力,而使2個腕部42分別彎折。藉由腕部42的彎折,卡合部43,主要將腕部42的折返部51作為中心,而朝「從軸線C3分離的方向」移動。藉由該移動而將2個卡合部43壓擴(壓開),藉此使卡合部43對圓X之軸線C3的姿勢形成變化。
即使卡合部43的姿勢形成變化,在4個導引面54的接點A處的切線S對第1虛擬平面P1的傾斜角度α,從開始「將容器連接具20壓入容器1的作業」的時間點起的增加量小。因此,作業者能以大致一定(恆定)的力將容器連接具20壓入。
一旦將容器連接具20對容器1壓入至特定位置,2個卡合部43將分別被壓開(推開)f,直到2個卡合部43各自的抵接部53接觸容器1的凸緣5之外周緣的位置為止。
一旦容器連接具20被更進一步朝下方壓入,2個卡合部43各自的抵接部53將接觸於容器1之凸緣5的外周面。一旦容器連接具20被更進一步朝下方壓入,2個卡合部43各自的抵接部53,將從容器1之凸緣5的外周面朝下方移動。
藉由將容器連接具20更進一步朝下方壓入,一旦2個卡合部43各自的抵接部53移動至面向容器1之頸部4的位置,2個卡合部43將分別藉由腕部42的復原力而朝頸部4側移動,使抵接部53抵接於頸部4。藉由「卡合部43正
交於軸線C3之剖面的形狀,構成V字型」,抵接部53以2點抵接於頸部4。亦即,頸部4,藉由「以4點受到支承的抵接部53」抵接於頸部4,使卡合部43卡合於頸部4。
接著,採用圖48至圖54,說明「將器具連接具100與容器連接具20予以連接,而形成液體流路L1與氣體流路L2」的操作。在圖48至圖54中,第1腕部231及第2腕部232以外的構造,省略了一部分、或者簡略地顯示。
器具連接具100,如圖48所示,在未連接於容器連接具20的狀態下,頭套筒180位於外廓體110內的下端部。不僅如此,止動套筒230的第1腕部231卡合於鎖定用突起128。除此之外,如圖50所示,止動套筒230的第2腕部232,抵接於軀幹部117的鎖定解除用突起129,第2腕部用突起240轉動至「可解除與密封帽蓋70的鎖定用凹部77之間的卡合」的位置。第2腕部232的局部,被收納於頭套筒180的第2腕部收納凹部186內。
除此之外,形成有液體用針170之孔172的部份、形成有氣體用針175之孔172的部份,被配置於針密封200內。亦即,液體用針170的孔172、氣體用針175的孔172,由針密封200所密封,且密封成氣密且液密。
其次,如圖49及圖50所示,將密封帽蓋70的密封帽蓋用小徑部73插入頭套筒180內。在容器密封90的上端面95對針密封200的下端面204形成緊密附著的期間,止動套筒230的第1腕部231之第1腕部用突起237的下端面238,抵接於構成「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之外周面的圓錐
面」的上端部72a。形成曲面的容器密封90的上端面95,受到針密封200之下端面204的按壓而變形,進而緊密附著於下端面204。
倘若從這樣的狀態更進一步使器具連接具100下降,則如圖49所示,第1腕部用突起237受到上端部72a的導引而朝徑向外側移動。伴隨著第1腕部用突起237朝徑向外側的移動,第1腕部231形成轉動。第1腕部231,在容器密封90的上端面95與針密封200的下端面204緊密附著的狀態下,由「構成圓錐面的上端部72a」所導引,轉動至「可解除與鎖定用突起128之間的卡合」的位置。此時,第1腕部231的一部分,被收納於頭套筒180的第1腕部收納凹部185。藉由解除第1腕部231與鎖定用突起128之間的卡合,頭套筒180成為可在外廓體本體111內朝上方移動的狀態。
此時,第2腕部232,如圖50所示,一旦使器具連接具100下降直到容器密封90的上端面95緊密附著於針密封200的下端面204,第2腕部用突起240將面向鎖定用凹部77。
倘若更進一步使器具連接具100下降,容器連接具20與頭套筒180將一體地在外廓體本體111內朝上方移動。一旦頭套筒180在外廓體本體111內朝上方移動,液體用針170及氣體針175將相對於針密封200,朝下方形成相對性移動。
一旦更進一步使器具連接具100下降,藉由容器連接具20與頭套筒180在外廓體本體111內更進一步朝上方移動,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貫穿針密封200,並刺穿容器密封90。液體用針170與容器密封90之間,藉由容器密封90緊密附著於液體用針170,而密封成液密及氣密。同樣地,氣體用針175與容器密封90之間,藉由容器密封90緊密附著於氣體用針175,而密封。
在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已貫穿針密封200的狀態下,第2腕部232相對於鎖定解除用突起129朝上方移動。在該「第2腕部232相對於鎖定解除用突起129朝上方移動」的過程中,第2腕部232的面243之中央部243a中最朝「鎖定解除用突起129之外廓體本體111的徑向內側」突出之中途部的抵接位置,移動至下方。藉由該抵接位置朝下方的移動,將第2腕部用突起240朝外廓體本體111的徑向外側彈推的彈推力變小。
在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已貫穿針密封200的狀態下,如圖51所示,第2腕部232,因為抵接於軀幹部117的鎖定解除用突起129所產生之朝徑向內側的彈推受到解除,藉由連結部233的彈性力(復原力)及「第2腕部用突起240抵接於第2腕部232的下端部」而形成轉動,而使第2腕部用突起240卡合於鎖定用凹部77。亦即,止動套筒230與密封帽蓋70,在液體用針170貫穿針密封200之間,彼此形成固定。
在如圖51所示,第2腕部232的第2腕部用突起240卡合於鎖定用凹部77的狀態下,圖52所示的第1腕部231的第1腕部用突起237,維持已抵接於密封帽蓋70的密封帽蓋用中徑部72之外周面的狀態。
倘若器具連接具100更近一步下降,將如圖2所示,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貫穿容器密封90,液體用針170的孔172配置於液體流路構成部L3,氣體用針175的孔172配置於氣體流路構成部L4。
藉由將液體用針170的孔172配置於L3內,容器連接具20的液體流路構成部L3與液體用針170形成連通。藉由液體流路構成部L3與液體用針170的連通,形成液體流路L1。藉由將氣體用針175的孔172配置於L4內,容器連接具20的氣體流路構成部L4與氣體用針175形成連通。藉由氣體流路構成部L4與氣體用針175的連通,形成氣體流路L2。
倘若器具連接具100更進一步下降,將如圖53及圖54所示,第1導引用突起75抵接於第1導引溝126的上端。不僅如此,第2導引用突起182抵接於第2導引溝127的上端。藉由上述的抵接,頭套筒180與容器連接具20在外廓體本體111的移動受到限制。亦即,器具連接具100已下降至所謂觸底的狀態。
作業者,藉由「器具連接具100已下降至觸底」的狀態,而意識到液體流路L1與氣體流路L2已形成。一旦器具連接具100下降至觸底,作業者便藉由操作缸筒7,而從容器1採收藥液。液體通過液體流路L1從容器1移動至缸筒7。
接著,說明容器連接具20從器具連接具100分離的作業。作業者,在容器連接具20從器具連接具100分離時,將卡合構件160的操作部165朝向徑向內側按壓,直到「可解除卡合部161與密封帽蓋70的被卡合部78之間的卡合」的位置為止。
接著,作業者將器具連接具100拉起。頭套筒180,藉由止動套筒230的第2腕部232而固定於密封帽蓋70。因此,一旦將器具連接具100拉起,外廓體110、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將相對於頭套筒180與針密封200,朝上方移動。
藉由「外廓體110、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相對於頭套筒180與針密封200,朝上方移動」,液體用針170與氣體用針175,在容器密封90內朝向上方移動。倘若將器具連接具100拉起特定的距離,液體用針170與氣體用針175便從容器密封90拔出。容器密封90藉由復原力,將「由液體用針170與氣體用針175所形成的孔」密封成液密及氣密。不僅如此,液體用針170的孔172,由針密封200所密封。氣體用針175的孔172,由針密封200所密封。
此外,將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從容器密封90拔出後,倘若更進一步將器具連接具100拉起特定距離,由軀幹部117的鎖定解除用突起129使第2腕部232轉動,而使第2腕部232的第2腕部用突起240從鎖定用凹部77朝徑向外側移動,而解除第2腕部用突起240與鎖定用凹部77之間的卡合。亦即,止動套筒230與密封帽蓋70之間的固定受到解除。
在該狀態下,形成有液體用針170之孔172的部分、與形成有氣體用針175之孔172的部分,被收納於針密封200內,兩個孔172由針密封200所密封。針密封200,藉由復原力而將「由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所形成的孔」密封成液密及氣密。
液體用針170的孔172與氣體用針175的孔172,以相同的時機從容器密封90脫離,並以相同的時機收納於針密封200內。
如此一來,液體流路L1被切斷,液體流路L1中成為「形成於器具連接具100內之部分」的液體用針170受到密封,液體流路L1中成為「形成於容器連接具20內之部分」的液體流路構成部L3受到密封。
同樣地,氣體流路L2被切斷,氣體流路L2中成為「形成於器具連接具100內之部分」的氣體用針175受到密封,氣體流路L2中成為「形成於容器連接具20內之部分」的氣體流路構成部L4受到密封。
密封帽蓋70與頭套筒180之間的固定被解除後,倘若更進一步將器具連接具100拉起,密封帽蓋70將相對於止動套筒230的第1腕部231朝下方移動。藉由密封帽蓋70相對於第1腕部231朝下方移動,密封帽蓋70的外周面對第1腕部231的彈推受到解除。
一旦來自於密封帽蓋70之外周面的彈推受到解除,第1腕部231便藉由連結部233的彈性力(復原力)而轉動。第1腕部231,藉由轉動,而將其上端配置於鎖定用突起128的下方。亦即,第1腕部231成為可與鎖定用突起128卡合的狀態。
藉由「第1腕部231成為可與鎖定用突起128卡合的狀態」,可防止頭套筒180從以下的狀態形成移動:液體流路L1中作為「形成於器具連接具100內之部分」的液體用針170受到密封,亦即孔172由針密封200所密封,並且,氣體流路L2中作為「形成於器具連接具100內之部分」的氣體用針175受到密封,亦即孔172由針密封200所密封。
接著,採用圖44至圖46,說明器具連接具100及容器連接具20的連接作業時,卡合構件160的動作。
倘若從如圖44所示,容器連接具20未插入器具連接具100的狀態,如圖45所示地將容器連接具20插入器具連接具100內,密封帽蓋70的被卡合部78將接觸於卡合部161的下表面164。
倘若將容器連接具20更進一步插入器具連接具100內,密封帽蓋70將移動於下表面164。不僅如此,倘若將容器連接具20插入器具連接具100內,如圖46所示,卡合部161將越過被卡合部78。藉由卡合部161越過被卡合部78,卡合部161的上表面162在上下方向中面向被卡合部78的下表面79,並藉由上表面162接觸於下表面79,使卡合構件160卡合於被卡合部78。在卡合部161卡合於被卡合
部78的狀態下,支點部168抵接於止動套筒230的連結部233。藉由卡合構件160卡合於被卡合部78,「容器連接具20已連接於器具連接具100的狀態」受到固定。
接著,採用圖47,說明容器連接具20從器具連接具100分離時,卡合構件160的動作。
作業者,將操作部165朝向外廓體本體111的內側按壓。藉由將操作部165朝向外廓體本體111的內側按壓,在較卡合構件160的支點部168更下方的部分,產生作用於「卡合部161從外廓體本體111移出之方向」的力矩。
如圖47所示,藉由該力矩,變形部166形成彎曲,藉此使卡合部161移動至「解除與被卡合部78之間的卡合」的位置。此外,藉由該力矩,姿勢調整部167形成彎曲,藉此,保持著「卡合部161的上表面162正交於上下方向的姿勢」,使卡合部161移動至「與被卡合部78之間的卡合受到解除」的位置。倘若卡合部161移動至「與被卡合部78在上下方向中不會相對向」的位置,卡合部161與被卡合部78的卡合便解除。
以上述方式所構成的器具連接具100的卡合構件160,具有「操作部165隔著卡合部161而配置在固定169之相反側」的構造。因此,倘若將容器連接具20從器具連接具100拔出,藉由「卡合部161受到被卡合部78的按壓」,而產生作用於「以固定部169作為中心,使卡合構件160倒向外廓體本體111之內側的方向」的轉動力矩。
該轉動力矩,相對於「用來解除與被卡合部78之卡合的移動方向」,將卡合部161朝相反方向彈推。因此,即使將容器連接具20朝「從器具連接具100拔除的方向」彈推,也不會解除卡合部161與被卡合部78的卡合。除此之外,卡合構件160,在卡合部161與操作部165之間具有「抵接於容器連接具20的支點部168」,並且,由於是「在固定部169與卡合部161之間具有變形部166」的構造,可成為藉由「將操作部165,朝外廓體本體111的內側按壓」的操作而動作的構造。因此,當操作操作部165時,作業者只需將操作部165壓入即可。因此,能提高操作部165的操作性。
如此一來,根據卡合構件160,提高操作性的同時,可防止因牽引(拉起)所引發的鎖定解除。
不僅如此,由於卡合構件160是具有姿勢調整部167的構造,因此當解除卡合部161與被卡合部78的卡合時,卡合部161的上表面162不會傾斜。因此,卡合部161可相對於被卡合部78平滑地移動。結果,可降低對「用來解除卡合部161及被卡合部78之卡合的操作部165」的操作力。
除此之外,藉由頭套筒180具有導件194,當「組裝器具連接具100,將液體用針170及氣體用針175插入針密封200」的作業時,可防止「針170、175對針密封200的插入方向」與「針170、175的軸方向」錯開等之針170、175傾斜的情形。結果,由於可防止在針密封200與針170、175之間產生間隙,故能防止針密封200與針170、175之間的密封性下降。
不僅如此,第1嵌合部96的外徑設定成大於液體流路構成部L3之開口的內徑的口徑,第2嵌合部97的外徑設定成大於氣體流路構成部L4之開口的內徑的口徑。因此,第1嵌合部96及第2嵌合部97,在已配置於液體流路構成部L3的開口及氣體流路構成部L4的開口的狀態中,朝徑向內側壓縮。結果,產生於針170、175的表面之來自於第1嵌合部96及第2嵌合部97的壓力變大。因此,當針170、175從容器密封90拔出時,附著於針170、175表面的藥液被第1嵌合部96及第2嵌合部97所撥除,藉此可防止藥液跑出容器密封90之外。
除此之外,內套筒140之凸緣147的端面148,構成「該端面148的上端148b相對於下端148a,被配置於空氣袋收納袋150之中心側」的傾斜面。因此,可大幅地確保「空氣袋152的上端間隙與空氣袋收納部150內部的上表面150a之間的間隙」。因此,當空氣袋152膨脹時,由於可防止與空氣袋收納部150內部的上表面形成接觸,故能防止空氣袋152從凸緣147的端面148分離。
不僅如此,藉由空氣袋收納部150之內部空間的上表面構成「朝上方突出的圓頂狀」,可加大「呈現折疊狀態的空氣袋152的上端、與空氣袋收納部150之內部空間的上表面之間的間隙」。
在「固定部146,在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上下方向中,配置在較中心更下方」之構造的場合中,端面148,其下端148a相對於上端148b被配置在空氣袋收納部150的中心線側。在該構造的場合中,可大幅地確保「空氣袋152的下端、與空氣袋收納部150之內部空間的底面150b之間的間隙」。結果,當空氣袋152膨脹時,由於可防止與空氣袋收納部150之內部空間的底面150b形成接觸,故能防止空氣袋152從凸緣147的端面148分離。
除此之外,容器連接具20之卡合部43的導引面54,如圖6所示,在從下方觀看的狀態中,構成扇形的形狀,換言之,導引面54的另一端緣56構成:可供假設的最大徑的凸緣5抵接的形狀。因此,既能加大「容器連接具20可固定之容器1的凸緣5之外徑」的最大值,又能抑制卡合部43的大型化。
具體地說明該效果。
由於導引面54的另一端緣56構成「可供假設之最大徑的凸緣5抵接的形狀」,故能防止導引面54從抵接部53到下端為止之沿著軸線C3的長度變長。換言之,藉由增長「導引面54下端之軸線C3周方向的長度」,能使「可連接的容器1之凸緣5的直徑的最大值」變大。
不僅如此,由於「導引面54之抵接部53側的一端,亦即上端沿著軸線C3周圍的長度」比「導引面54之下端沿著軸線C3周圍的長度」短,故能防止卡合部43與「容器1的軀幹部2之外表面的上端」形成干涉。舉例來說,在「導引面54的一對另一端緣56形成平行」的場合中,藉由增長「導引面54從上端到下端為止的長度」,在抵接部53抵接於頸部4的狀態中,有必要形成「導引面54略正交於軸線C3」的狀態。然而,在該構造中,卡合部43形成大型化。
相對於此,在「導引面54如圖6所示,在從下方觀看的狀態中成為扇形」的場合中,由於導引面54之抵接部53側其中一端的周方向長度短,因此卡合部43不容易對容器1的軀幹部2形成干涉。結果,由於不必增長「導引面54從上端到下端為止的長度」,故能抑制卡合部43的大型化。
除此之外,另一端緣56構成:可供假設之最大徑的凸緣5抵接的形狀。因此,第1導引面構成部54A之「假設的最大徑之凸緣5的抵接部位」、與第2導引面構成部54B之「假設的最大徑之凸緣5的抵接部位」之間的距離,可以增長。因此,由於可防止導引面54相對於凸緣5在平行於「將導引面54抵接於凸緣5的2點予以連結的線段」之方向中的的差異,因此在由導引面54將凸緣5導引至抵接部53的過程中,相對於容器1能使容器連接具20穩定。
不僅如此,藉由導引面54的另一端緣56構成「可供假設的最大徑之凸緣5抵接」的形狀,能縮短:從容器連接具20藉由沿著軸線C3移動而抵接於凸緣5起,到抵接部53卡合於容器1的頸部4為止,容器連接具20沿著軸線C3壓入的距離。
除此之外,導引面54構成以下的曲面:構成「卡合部43正交於軸線C3的剖面之緣的局部」的導引面54之局部的曲率中心,位於第1虛擬平面P1側。因此,由於可加大「導引面54、與容器1的軀幹部2之間的間隙」,故可抑制導引面54與容器1的軀幹部2產生干涉。
除此之外,抵接部53的中央部,相較於抵接部53的其他部分,朝「從另一個卡合部43分離的方向」凹陷。因此,外徑小的頸部4,由於抵接於該凹陷的兩端,因此能防止「1個卡合部53抵接於外徑小的頸部4」之2點的間隔變短。結果,能使「由一對卡合部53夾持外徑小的頸部4」的狀態變的穩定。
接著,採用圖55及圖56,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容器連接具20A。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功能的構造,標示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圖55,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A之構造的立體圖。圖56,為顯示容器連接具20A之構造的剖面圖。容器連接具20A構成可固定於不具有「空氣袋152、與關於氣體流路L2」之構造的器具連接具。作為該器具連接具的一個例子,具有「從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器具連接具100,省略了空氣袋152、空氣袋收納部150、氣體用針175、內套筒140」的構造。
如圖55及圖56所示,容器連接具20A具備:針構件60A、密封帽蓋70、容器密封90。
針構件60A具備:針構件基部61A、針部
62A、管連接部300。針構件60A的針部62A,譬如藉由插入輸液袋,而連接於輸液袋。
針構件基部61A具有:從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的針構件基部61,省略了氣體流路構成部L4的構造。針部62A,朝傾斜於針構件基部61A的方向延伸,作為具體的例子,朝正交的方向延伸。針部62A,在內部具有液體流路構成部L3、氣體流路構成部L4。
管連接部300從針部62A延伸(伸出)。管連接部300連接於點滴用管之類的管。管連接部300,具體地說,是藉由插入「設於管,且在內部具有流路的針」,而連接於管。管連接部300,構成連通於氣體流路構成部L4的筒狀。在管連接部300的開口,設有用來封閉該開口的栓301。栓301可供管的針插入。
栓301是由橡膠和彈性體等的樹脂所形成,具有可撓性。此外,栓301形成:因為設於管的針插入而形成的孔,在該針移動(移除)後,可藉由復原力而封閉成液密及氣密。
即使是第2實施形態的容器連接具20A,也是藉由與第1實施形態之器具連接具100相同的卡合構件160,而固定於器具連接具。
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卡合構件160,雖然是將設於器具連接具100的構造作為其中一個例子說明,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卡合構件160亦可為以下的構造:設在具有開口的第1構件,並將第1構件、及「通過該第1構件的開口而插入第1構件內」的第2構件予以鎖定。換言之,器具連接具100為第1構件的其中一例,容器連接具20、20A為第2構件的其中一例。
此外,雖然在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卡合構件160,以具有姿勢調整部167的構造作為一個例子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的例子中,卡合構件160也可以是不具有姿勢調整部167的構造。在該構造的場合中,支點部168,在軀幹部117的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操作部165。卡合部161,在軀幹部117的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支點部168。變形部166,在軀幹部117的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卡合部161。如同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由於「卡合構件160具有姿勢調整部167」的構造,能使卡合部161平順地移動,故更為合適。
本發明並不侷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在實施階段中,在不逸脫其要旨的範圍內,可形成各種的變形。此外,各實施形態亦可適當地組合實施,在該場合中可獲得組合的效果。除此之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含有各種的發明,藉由從所揭示的複數個構成要件選擇的組合,可抽出各種的發明。舉例來說,在「即使從實施形態所揭示的所有構成要件中刪除若干構成要件,課題同樣能解決,且能獲得效果」的場合中,能將該已刪除構成要件的構造,作為發明而抽出。
10:連接用器具
20:容器連接具
20A:容器連接具
30:容器固定部
40:容器固定部本體
41:基部
42:腕部
43:卡合部
43A:第1部分
43B:第2部分
44:孔
45:圓弧部
46:矩形部
47:卡合爪
48:基部
49:爪部
50:第1腕部
51:折返部
52:第2腕部
53:抵接部
53A:第1抵接部構成部
53B:第2抵接部構成部
54:導引面
54A:第1導引面構成部
54B:第2導引面構成部
55:一端緣
56:緣部
56:另一端緣
60:針構件
60A:針構件
61:針構件基部
61A:針構件基部
62:針部
62A:針部
63:凸緣
64:延伸部
65:柱部
66:轉動停止部
67:抵接部
70:密封帽蓋
71:密封帽蓋用大徑部
72:密封帽蓋用中徑部
72a:上端部
73:密封帽蓋用小徑部
73a:開口
73b:緣部
73c:下表面
75:第1導引用突起
76:內周面
77:鎖定用凹部
78:被卡合部
79:下表面
81:槽
82:被卡合面
90:容器密封
93:密封大徑部
94:密封小徑部
95:上端面
96:第1嵌合部
97:第2嵌合部
100:器具連接具
110:外廓體
111:外廓體本體
114:天花板部
115:缸筒固定部
116:液體用針固定部
117:軀幹部
117a:孔
117b:內周面
118:彈推部
120:缸筒固定部本體
121:缸筒固定部用突出部
122:針承座
123:突出部
124:基部
124a:棘齒
126:第1導引溝
127:第2導引溝
128:鎖定用突起
129:鎖定解除用突起
131:孔
132:外廓體構成構件
134:複數銷
134:銷
135:複數孔
135:孔
140:內套筒(inner sleeve)
141:內套筒本體
142:延伸部
143:孔
144:氣體用針固定部
145:支承部
146:固定部
147:凸緣
148:端面
148a:下端
148b:上端
150:空氣袋收納部
151:連結部
152:空氣袋
160:卡合構件
160a:鎖定機構
161:卡合部
162:上表面
164:下表面
165:操作部
166:變形部
167:姿勢調整部
168:支點部
169:固定部
170:液體用針
170:針
171:下端部
172:孔
172:兩個孔
173:外周面
175:氣體用針
175:針
180:頭套筒(head sleeve)
181:頭套筒本體
182:第2導引用突起
183:外周面
185:第1腕部收納凹部
186:第2腕部收納凹部
187:固定用突起收納凹部
188:入口部
189:保持部
190:內周面
191:分隔部
192:孔
193:上表面
194:導件
195:導件本體
196:支承部
197:孔
198:孔
200:針密封
201:第1部分
202:第2部分
203:第3部分
204:下端面
230:止動套筒(stop sleeve)
231:第1腕部
232:第2腕部
233:連結部
235:面
236:固定用突起
237:第1腕部用突起
238:下端面
239:面
240:第2腕部用突起
241:上表面
242:下端面
243:面
243a:中央部
250:彈推構件
300:管連接部
301:栓
L1:液體流路
L2:氣體流路
L3:液體流路構成部
L4:氣體流路構成部
L5:氣體流路構成部
[圖1]:圖1為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器具連接具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2]:圖2為顯示同一個連接用器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3]:圖3為將同一個連接用器具之構造的局部切除並顯示的側視圖。
[圖4]:圖4為顯示同一個連接用器具所使用的容器連接具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圖5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6]:圖6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構造的仰視圖。
[圖7]:圖7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構造的俯視圖。
[圖8]:圖8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9]:圖9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所使用的容器帽蓋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10]:圖10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本體之構造的俯視圖。
[圖11]:圖11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已固定於容器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12]:圖12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已固定於容器的狀態之重要部位的剖面圖。
[圖13]:圖13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所使用的針構件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14]:圖14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銷之構造的俯視圖。
[圖15]:圖15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銷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16]:圖16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所使用的容器帽蓋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17]:圖17為顯示同一個容器帽蓋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18]:圖18為顯示同一個容器帽蓋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19]:圖19為顯示同一個容器帽蓋之構造的仰視圖。
[圖20]:圖20為顯示同一個容器帽蓋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21]:圖21為顯示同一個容器帽蓋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22]:圖22為顯示同一個容器連接具所使用的容器密封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23]:圖23為顯示同一個容器密封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24]:圖24為顯示同一個連接用器具所使用的器具連接具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25]:圖25為顯示同一個器具連接具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26]:圖26為顯示同一個器具連接具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27]:圖27為顯示同一個器具連接具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28]:圖28為顯示同一個器具連接具所使用的其中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29]:圖29為顯示同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30]:圖30為顯示同一個器具連接具所使用的另一個外廓體構成構件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31]:圖31為顯示同一個器具連接具所使用針承座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32]:圖32為顯示同一個連接用器具所使用的內套筒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33]:圖33為顯示同一個內套筒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34]:圖34為顯示同一個內套筒之構造的仰視圖。
[圖35]:圖35為顯示同一個器具連接具所使用的頭套筒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36]:圖36為顯示同一個頭套筒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37]:圖37為顯示同一個頭套筒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38]:圖38為顯示同一個頭套筒之構造的俯視圖。
[圖39]:圖39為顯示同一個頭套筒之構造的仰視圖。
[圖40]:圖40為顯示同一個頭套筒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1]:圖41為顯示同一個連接用器具所使用的止動套筒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42]:圖42為顯示同一個止動套筒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3]:圖43為顯示同一個止動套筒之構造的剖面圖。
[圖44]:圖44為說明同一個器具連接具所使用的卡合構件、及同一個容器連接具所使用的被卡合部之卡合的說明圖。
[圖45]:圖45為說明同一個卡合構件及同一個被卡合部之卡合的說明圖。
[圖46]:圖46為說明同一個卡合構件及同一個被卡合部之卡合的說明圖。
[圖47]:圖47為說明同一個卡合構件及同一個被卡合部之卡合的解除的說明圖。
[圖48]:圖48為說明同一個器具連接具及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連接的說明圖。
[圖49]:圖49為說明同一個器具連接具及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連接的說明圖。
[圖50]:圖50為說明同一個器具連接具及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連接的說明圖。
[圖51]:圖51為說明同一個器具連接具及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連接的說明圖。
[圖52]:圖52為說明同一個器具連接具及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連接的說明圖。
[圖53]:圖53為說明同一個器具連接具及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連接的說明圖。
[圖54]:圖54為說明同一個器具連接具及同一個容器連接具之連接的說明圖。
[圖55]:圖55為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器具連接具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6]:圖56為顯示同一個器具連接具之構造的剖面圖。
10:連接用器具
20:容器連接具
30:容器固定部
40:容器固定部本體
41:基部
42:腕部
43:卡合部
53:抵接部
60:針構件
100:器具連接具
110:外廓體
111:外廓體本體
114:天花板部
115:缸筒固定部
117:軀幹部
117b:內周面
122:針承座
124a:棘齒
131:孔
140:內套筒
160:卡合構件
160a:鎖定機構
161:卡合部
165:操作部
166:變形部
167:姿勢調整部
168:支點部
169:固定部
180:頭套筒
230:止動套筒
231:第1腕部
233:連結部
S2:間隙
Claims (6)
- 一種鎖定機構,是構成圓筒狀,並且將第1構件及第2構件的卡合予以鎖定的鎖定機構,前述第1構件具有軀幹部,該軀幹部形成有貫穿徑向的孔,前述第2構件從前述軀幹部的一端插入前述軀幹部, 其特徵為具備: 形成於前述第2構件之外表面的被卡合部、及卡合構件, 前述卡合構件,是一端部固定於前述孔的緣,且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長的卡合構件,具備:操作部,形成於另一端部,在前述徑向,與前述第2構件之間具有間隙;和支點部,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於前述徑向被朝向內側按壓的狀態中,接觸於前述第2構件;和卡合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支點部,並構成在前述徑向朝內側突出的突狀,前述被卡合部卡合於前述軸方向;及變形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卡合部,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將藉由彎曲,使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徑向朝外側移動。
-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鎖定機構,其中具備姿勢調整部,形成於前述卡合部與前述支點部之間,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可將因前述變形部的彎曲所引起的前述卡合部之移動時的姿勢,保持成與前述被卡合部卡合時的姿勢。
- 一種器具連接具,具備: 軀幹部,構成容器連接具可從一端插入的圓筒狀,並且在徑向上與前述容器連接具相對向的位置形成有孔,前述容器連接具固定於容器,在內部具有容器側流路構成部,並在外表面具有被卡合部; 器具側流路構成部,收容於前述軀幹部內,一旦前述容器連接具插入前述軀幹部內,便連通於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 卡合構件,是一端部固定於前述孔的緣,且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長的卡合構件,具備:操作部,形成於另一端部,在前述徑向,與前述容器連接具之間具有間隙;和支點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於前述徑向被朝向內側按壓的狀態中,接觸於前述容器連接具;和卡合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支點部,並構成在前述徑向朝內側突出的突狀,在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與前述器具側流路構成部已連通的狀態下,前述被卡合部卡合於前述軸方向;及變形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卡合部,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將藉由彎曲,使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徑向朝外側移動。
-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器具連接具,其中具備姿勢調整部,形成於前述卡合部與前述支點部之間,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可將因前述變形部的彎曲所引起的前述卡合部之移動時的姿勢,保持成與前述被卡合部卡合時的姿勢。
- 一種容器連接具,具備: 插入部,具備圓筒狀的軀幹部,並構成可從供器具固定之器具連接具的前述軀幹部的一端插入前述軀幹部內,前述軀幹部在內部具有器具側流路構成部,並形成有朝徑向貫穿的孔; 容器固定部,固定於容器; 容器側流路構成部,形成於前述插入部及前述容器固定部的內部,一旦前述容器固定部固定於前述容器,便連通於前述容器內,一旦前述插入部插入前述軀幹部內,便連通於前述器具側流路構成部; 被卡合部,形成於前述插入部,並具備:操作部;支點部,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於前述軀幹部的徑向被朝內側按壓的狀態中,接觸於前述插入部;卡合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支點部,並構成在前述徑向朝內側突出的突狀;變形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卡合部,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將藉由彎曲,使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徑向朝外側移動;在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及前述器具側流路構成部已連通的狀態下,卡合於前述器具連接具之卡合構件的前述卡合部。
- 一種連接用器具,具備: 容器連接具,固定於容器,並且在內部具有容器側流路構成部,於外表面形成有被卡合部;及器具連接具, 前述器具連接具,具備:軀幹部,構成前述容器連接具可從一端插入的圓筒狀,並且在徑向上與前述容器連接具相對向的位置形成有孔;和器具側流路構成部,收容於前述軀幹部內,一旦前述容器連接具插入前述軀幹部內,便連通於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及卡合構件, 前述卡合構件,是一端部固定於前述孔的緣,且在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上長的卡合構件,具備: 操作部,形成於另一端部,在前述徑向,與前述容器連接具之間具有間隙;和 支點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操作部,在前述操作部於前述徑向被朝向內側按壓的狀態中,接觸於前述容器連接具;和 卡合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支點部,並構成在前述徑向朝內側突出的突狀,在前述容器側流路構成部與前述器具側流路構成部已連通的狀態下,前述被卡合部卡合於前述軸方向;及 變形部,在前述軸方向上形成連接於前述卡合部,倘若在前述徑向將前述操作部朝內側按壓,將藉由彎曲,使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徑向朝外側移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67986 | 2019-03-29 | ||
JP2019-067986 | 2019-03-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2192A TW202102192A (zh) | 2021-01-16 |
TWI830893B true TWI830893B (zh) | 2024-02-01 |
Family
ID=72669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0423A TWI830893B (zh) | 2019-03-29 | 2020-03-27 | 鎖定機構、器具連接具、容器連接具及連接用器具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023149A1 (zh) |
EP (1) | EP3949933B1 (zh) |
JP (1) | JP7322139B2 (zh) |
CN (1) | CN113645936A (zh) |
AU (1) | AU2020252614A1 (zh) |
SG (1) | SG11202109565YA (zh) |
TW (1) | TWI830893B (zh) |
WO (1) | WO20202037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99032A (zh) * | 2022-11-07 | 2023-04-04 | 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锁定装置以及承载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78774A (ja) * | 2000-09-07 | 2002-03-19 | Otsuka Pharmaceut Factory Inc | 薬剤容器連結体 |
JP2004000483A (ja) * | 2002-02-25 | 2004-01-08 | Jms Co Ltd | 隔壁付き接続口部材との連通用ロックコネクタ |
CN101940532A (zh) * | 2009-07-03 | 2011-01-12 | 尼普洛株式会社 | 药液移送装置 |
JP2013226281A (ja) * | 2012-04-26 | 2013-11-07 | Jms Co Ltd | 医療用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61875B2 (ja) * | 2008-05-02 | 2013-12-04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ES2378012B1 (es) * | 2009-01-29 | 2013-02-12 | Innova Salud Desarrollos Sanitarios S.L. | Dispositivo para la administración de productos inyectables con caudal controlado. |
CN102481228B (zh) * | 2009-09-08 | 2014-07-09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混合器具及双头针的刺穿方法 |
SG11201908927TA (en) * | 2017-04-03 | 2019-10-30 | Daiwa Can Co Ltd | Connection equipment and equipment connector |
JP6929733B2 (ja) * | 2017-07-31 | 2021-09-01 |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 容器接続具、及び、接続器具 |
AU2018315324A1 (en) * | 2017-08-10 | 2020-02-27 | Simplivia Healthcare Ltd. | Syringe adaptor and complementary fluid-port adaptor |
-
2020
- 2020-03-27 SG SG11202109565Y patent/SG11202109565YA/en unknown
- 2020-03-27 EP EP20782086.1A patent/EP3949933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3-27 JP JP2021511982A patent/JP7322139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3-27 CN CN202080026314.2A patent/CN113645936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3-27 TW TW109110423A patent/TWI830893B/zh active
- 2020-03-27 AU AU2020252614A patent/AU202025261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3-27 WO PCT/JP2020/013958 patent/WO2020203743A1/ja unknown
-
2021
- 2021-09-03 US US17/466,926 patent/US2022002314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78774A (ja) * | 2000-09-07 | 2002-03-19 | Otsuka Pharmaceut Factory Inc | 薬剤容器連結体 |
JP2004000483A (ja) * | 2002-02-25 | 2004-01-08 | Jms Co Ltd | 隔壁付き接続口部材との連通用ロックコネクタ |
CN101940532A (zh) * | 2009-07-03 | 2011-01-12 | 尼普洛株式会社 | 药液移送装置 |
JP2013226281A (ja) * | 2012-04-26 | 2013-11-07 | Jms Co Ltd | 医療用コネク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2192A (zh) | 2021-01-16 |
CN113645936A (zh) | 2021-11-12 |
EP3949933A4 (en) | 2022-12-14 |
SG11202109565YA (en) | 2021-10-28 |
JPWO2020203743A1 (zh) | 2020-10-08 |
JP7322139B2 (ja) | 2023-08-07 |
EP3949933B1 (en) | 2024-10-02 |
AU2020252614A1 (en) | 2021-11-04 |
WO2020203743A1 (ja) | 2020-10-08 |
EP3949933A1 (en) | 2022-02-09 |
US20220023149A1 (en) | 2022-0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05863B (zh) | 连接配件及配件连接器 | |
JP5888606B2 (ja) | 薬剤調製器具 | |
JP6390910B2 (ja) | バイアルシールド | |
EP2910235A1 (en) | Puncture needle adapter | |
KR20040078886A (ko) | 의료 유체 전달 장치 | |
WO2015166993A1 (ja) | 医薬品容器用コネクタ及びオス部材用カバー | |
WO2017217105A1 (ja) | 空気吸引用キャップ | |
TWI830893B (zh) | 鎖定機構、器具連接具、容器連接具及連接用器具 | |
JP2015211763A (ja) | 医薬品容器用コネクタ | |
TW201740910A (zh) | 容器固持器組合體 | |
JP6046721B2 (ja) | 液体投与具 | |
JP2016054805A (ja) | 容器カバー | |
JP6865748B2 (ja) | 医療用コネクタ及び医療用コネクタの接続方法 | |
JP6284219B2 (ja) | バイアルアダプタ | |
JP4340328B2 (ja) | 流路連通用ロックコネクタ装置 | |
WO2019225604A1 (ja) | レバーロック式オスコネクタ | |
JP4292145B2 (ja) | 流路連通用ロックコネクタ装置 | |
WO2022180991A1 (ja) | 変換アダプタ、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組立体 | |
JP6982751B2 (ja) | 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
JP2012192047A (ja)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6582412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9692032A (zh) | 一种穿刺器外壳及穿刺器 | |
CN111134790B (zh) | 腹腔镜穿刺器及其密封组件 | |
WO2021124727A1 (ja) | 医療用コネクタ | |
JP2019042061A (ja) | オス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