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6732B - 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6732B
TWI816732B TW108100941A TW108100941A TWI816732B TW I816732 B TWI816732 B TW I816732B TW 108100941 A TW108100941 A TW 108100941A TW 108100941 A TW108100941 A TW 108100941A TW I816732 B TWI816732 B TW I8167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uman
operating
mentioned
operating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0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0144A (zh
Inventor
柿木伸介
小坂憲太朗
西圭次郎
山崎陵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0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0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732B/zh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 Sow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讓使用者能容易接觸。   [解決手段]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具備有:基座構件、具有第1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1軸心擺動的第1操作構件、具有第2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2軸心擺動的第2操作構件、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1操作構件之間的第1電開關、及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之間的第2電開關;上述第1操作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配置成並排於第1方向且設置成可互相獨立擺動。

Description

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
已知的人力驅動車,具備有藉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裝置。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具備有:安裝於人力驅動車的車把桿的夾件、及安裝於夾件的操作單元。操作單元包含複數的操作用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96060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從要提供使用者舒適的行駛環境的觀點,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要讓使用者容易接觸。   本發明的目的要提供一種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讓使用者能容易接觸。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第1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具備有:基座構件、具有第1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1軸心擺動的第1操作構件、具有第2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2軸心擺動的第2操作構件、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1操作構件之間的第1電開關、及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之間的第2電開關;上述第1操作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配置成並排於第1方向且設置成可互相獨立擺動。   在上述操作裝置,將第1操作構件經由第1電開關設置在基座構件,將第2操作構件經由第2電開關設置在基座構件,所以能將操作裝置緊緻組成。因此能讓使用者容易接觸。
在依據上述第1型態的第2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沿著第2方向延伸。   在上述操作裝置,形成第1操作構件的擺動中心的第1軸心、與形成第2操作構件的擺動中心的第2軸心為平行或一致,所以各操作構件朝相同方向擺動。因此讓各操作構件的操作性提升。
在依據上述第2型態的第3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方向與上述第2方向正交。   在上述操作裝置,藉由使相對於第1操作構件的第1操作面之使用者手指的位置朝第1方向移動,讓力量的作用點與第1軸心的距離變化。在力量的作用點在第1軸心或其附近的情況,會讓第1操作構件不易擺動。
在依據上述第3型態的第4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當從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1操作面,相對於朝上述第1操作面的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形成為非對稱。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使用者根據第1操作面的形狀的觸感,可容易辨識接觸到第1操作面的哪個部位。
在依據上述第4型態的第5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操作面,形成為隨著從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移向另一側則其面積逐漸變大。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使用者根據第1操作面的面積的觸感,可容易辨識接觸到第1操作面的哪個部位。
在依據上述第4或5型態的第6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當從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2操作面,相對於朝上述第2操作面的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形成為非對稱。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使用者根據第2操作面的形狀的觸感,可容易辨識接觸到第2操作面的哪個部位。
在依據上述第6型態的第7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2操作面,形成為隨著從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移向另一側則其面積逐漸變大。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使用者根據第2操作面的面積的觸感,可容易辨識接觸到第2操作面的哪個部位。
在依據上述第4至7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8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當從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1操作面與上述第2操作面,相對於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形成為互相線對稱。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使用者根據第1操作面的形狀及第2操作面的形狀的觸感,可容易辨識手指是接觸到第1操作面或第2操作面。
在依據上述第4至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9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操作面,形成為隨著朝上述第1方向遠離上述第1軸心則朝上述基座構件側傾斜。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使用者根據第1操作面的傾斜的觸感,可容易辨識接觸到第1操作面的哪個部位。
在依據上述第9型態的第10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操作面,形成為隨著從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移向另一側則朝上述基座構件側傾斜。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使用者根據第1操作面的傾斜的觸感,可容易辨識接觸到第1操作面的哪個部位。
在依據上述第4至10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1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2操作面,形成為隨著朝上述第1方向遠離上述第2軸心則朝上述基座構件側傾斜。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使用者根據第2操作面的傾斜的觸感,可容易辨識接觸到第2操作面的哪個部位。
在依據上述第11型態的第12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2操作面,形成為隨著從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移向另一側則朝上述基座構件側傾斜。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使用者根據第2操作面的傾斜的觸感,可容易辨識接觸到第2操作面的哪個部位。
在依據上述第2至12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3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基座構件在上述第2方向的尺寸設定為5mm以上且30mm以下。   基座構件可安裝於在人力驅動車上設置的預定的對象構件。預定的對象構件的一個例子是設置在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讓基座構件在預定的對象構件上佔據的區域變窄。因此,可將包含上述操作裝置的各種操作裝置安裝於預定的對象構件。
在依據上述第1至13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4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藉由一個支軸所界定。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由於將第1操作構件與第2操作構件接近配置,所以能讓使用者更容易接觸各操作構件。
在依據上述第14型態的第15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夾件,上述夾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上述支軸與上述夾件的中心軸平行配置。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在使用者的手沿著夾件的中心軸移動,而接觸各操作構件的情況,手指不易接觸到基座構件的支軸周圍的部分。因此能讓使用者容易接觸各操作構件。
在依據上述第15型態的第16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當從與上述支軸及上述中心軸平行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1操作構件及上述第2操作構件,相對於包含上述支軸與上述中心軸的平面形成為互相對稱。   上述操作裝置,有時作成包含:與使用者的右手對應的右側的操作裝置、及與使用者的左手對應的左側的操作裝置。由於第1操作構件及第2操作構件相對於包含支軸與中心軸的平面互相對稱,所以能使用共通的各操作構件構成右側的操作裝置及左側的操作裝置。
在依據上述第1至1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7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基座構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   在平常的人力驅動車,管構件安裝於駕駛座。因此,具備上述基座構件的操作裝置,在人力驅動車能設置在使用者容易接觸的部位。
在依據上述第17型態的第18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基座構件的上述管構件的軸心方向的尺寸,小於上述第1操作構件的上述軸心方向的尺寸。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讓基座構件在管構件上佔據的區域變窄。因此讓安裝於管構件的其他元件與基座構件不易碰撞。
在依據上述第15至1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19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方向沿著上述管構件的周方向延伸。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由於將操作構件緊緻地組成,所以能讓使用者容易接觸各操作構件。
在依據上述第15至19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0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基座構件,具有導引通路,上述導引通路,用來導引從上述第1電開關及上述第2電開關的至少任一個延伸的纜線,上述導引通路形成為在上述第1方向延伸90°以上。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由於配線於基座構件內的纜線的長度很長,所以即使有將配線於基座構件外的纜線彎曲的力量作用的情況,纜線也不易受損。
在依據上述第1至20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1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電開關與上述第2電開關設置於一個基板上。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減少零件數量。
在依據上述第1至21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2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夾件與外殼;上述夾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上述外殼設置成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保護夾件。
在依據上述第22型態的第23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夾件包含第1材料,上述外殼包含與上述第1材料不同的第2材料。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可因應外殼及夾件各自所需要的性能而任意選擇材料。
在依據上述第22或23型態的第24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電開關與上述第2電開關設置於上述外殼。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由於將操作構件緊緻地組成,所以能讓使用者容易接觸各操作構件。
在依據上述第14型態的第25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夾件與外殼;上述夾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上述外殼設置成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上述外殼包含用來支承上述支軸的支承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支承支軸。
在依據上述第25型態的第26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支承部包含供上述支軸插入的插入孔。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以插入孔支承支軸。
在依據上述第26型態的第27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外殼包含限制部,上述限制部將上述插入孔的至少局部覆蓋。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抑制支軸從插入孔脫落。
在依據上述第27型態的第28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外殼包含:互相形成為不同構件的第1外殼及第2外殼;上述第1外殼包含: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的第1覆蓋部、及上述支承部;上述第2外殼包含上述限制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抑制支軸從插入孔脫落。
在依據上述第22至2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29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外殼包含:互相形成為不同構件的第1外殼及第2外殼。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則容易進行第1外殼與第2外殼的安裝。
在依據上述第29型態的第30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外殼及上述第2外殼的至少其中一方包含儲存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將附著於外殼的液體儲存。
在依據上述第30型態的第31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儲存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殼,且以上述第2外殼覆蓋。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將附著於第1外殼的液體儲存。
在依據上述第31型態的第32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外殼及上述第2外殼的至少其中一方進一步包含:將上述儲存部內的液體排出到上述外殼的外部的排出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將儲存部的液體排出到外部。
在依據上述第32型態的第33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外殼包含:上述排出部、及對於上述第2外殼露出的露出部;上述排出部,包含將上述儲存部與上述露出部連接的排出通路。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容易將液體儲存於儲存部。
在依據上述第29至33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34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外殼包含: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的第1覆蓋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保護夾件。
在依據上述第29至3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35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2外殼包含:將上述第1外殼的至少局部覆蓋的第2覆蓋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保護第1外殼。
在依據上述第35型態的第36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2覆蓋部,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保護夾件。
在依據上述第28至36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37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外殼,進一步包含:將上述第1外殼與上述第2外殼嵌合的嵌合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讓使用者能容易進行第1外殼與第2外殼的組合。
在依據上述第37型態的第38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嵌合部包含:設置於上述第1外殼及上述第2外殼的其中一方的凸部、及設置在上述第1外殼及上述第2外殼的另一方的凹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讓使用者能容易進行第1外殼與第2外殼的組合。
在依據上述第38型態的第39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第1外殼包含:上述凸部、及面向上述夾件的外周面的內周面;上述第2外殼包含上述凹部,上述凸部設置在上述內周面與上述凹部之間。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當經由夾件安裝於管構件時,能防止第1外殼與第2外殼分離。
在依據上述第22至2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第40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外殼包含儲存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將附著於外殼的液體儲存於儲存部。
在依據上述第30至33型態及40型態的第41型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上述儲存部包含:開口於上述外殼的側面的凹部。   藉由上述操作裝置,能容易將附著於外殼的液體儲存於儲存部。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能讓使用者容易接觸。
<第1實施方式>   參考第1圖至第7圖針對本實施方式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10加以說明。操作裝置10可安裝於在人力驅動車B (參考第7圖)上設置的預定的對象構件。預定的對象構件的一個例子為管構件12。管構件12的一個例子是車把桿、或是構成人力驅動車B的主體的框架。第1圖、第3圖、第5圖及第7圖所舉例的管構件12是車把桿。
人力驅動車B,代表關於用來行駛的動力,至少局部使用人力的車輛,包含以電動方式輔助人力的車輛。動力不包含人力的車輛則不相當於人力驅動車B。例如動力的產生源只有內燃機的車輛則不相當於人力驅動車B。所預定的人力驅動車B的典型例子是行駛於公路上不需要駕照的小型輕型車輛。其一個例子是自行車及滑板車。自行車的種類可任意選擇。其一個例子是城市型自行車、公路型自行車、登山自行車、休旅型自行車、混合車(cross bike)、載貨型自行車、躺式自行車。第7圖舉例的人力驅動車B的種類是登山自行車。
如第1圖所示,操作裝置10包含:基座構件14、第1操作構件16、及第2操作構件18。基座構件14,可安裝於人力驅動車B的管構件12。操作裝置10,經由纜線20而與人力驅動車B的組件連接。組件的一個例子是輔助操作裝置、變速操作裝置、座墊支柱操作裝置、制動操作裝置、及懸吊裝置操作裝置。
如第2圖及第6圖所示,基座構件14包含夾件22及外殼24。夾件22,可安裝於人力驅動車B的管構件12。夾件22,包含圓弧部22A及一對平板部22B。夾件22的形狀,是相對於與夾件22的中心軸CA正交的對稱軸對稱。各平板部22B,分別從圓弧部22A的各端部延伸。在圓弧部22A的內側插入有管構件12。圓弧部22A與管構件12接觸。平板部22B具備有插通孔28。在插通孔28插通有螺栓30。藉由螺栓30,將夾件22安裝於管構件12。夾件22包含第1材料。第1材料的一個例子為金屬。
外殼24設置成將夾件22的至少局部覆蓋。在本實施方式,外殼24將夾件22全部覆蓋。外殼24包含第1外殼32及第2外殼34。第1外殼32,將相對於夾件22的對稱軸的其中一側的大致一半覆蓋。第2外殼34,將相對於夾件22的對稱軸的另一側的大致一半覆蓋。外殼24包含與第1材料不同的第2材料。第2材料的一個例子為樹脂。在較佳例子,第2材料為熱可塑性樹脂。外殼24進一步包含螺栓收容部70。螺栓30收容於螺栓收容部70。使用者,藉由旋轉螺栓30,則可調節夾件22的緊固力。螺栓收容部70,包含第1螺栓收容部32C及第2螺栓收容部34C。
第1外殼32包含:主體部32A、突出部32B、及第1螺栓收容部32C。主體部32A具備有:構成溝部52的第1溝部52A。第1溝部52A將夾件22的圓弧部22A覆蓋。主體部32A進一步具備有開口部40。開口部40,藉由將電路部38埋入來保持電路部38。   突出部32B朝開口部40側突出。突出部32B具備有軸孔48A。第1螺栓收容部32C具備有插通孔54。插通孔54用來收容螺栓30,該螺栓30安裝於夾件22。
第2外殼34包含:主體部34A、延伸部34B、及第2螺栓收容部34C。主體部34A具備有:構成溝部52的第2溝部52B。第2溝部52B將夾件22的圓弧部22A覆蓋。延伸部34B將第1外殼32的局部覆蓋。第2螺栓收容部34C用來收容螺栓30,該螺栓30安裝於夾件22。第2外殼34進一步具備有導引孔50。導引孔50將基座構件14內部的纜線20導引到外部。
電路部38包含:基板38A、第1接點38B、及第2接點38C。在基板38A上的其中一面配置有第1接點38B及第2接點38C。開關構件36配置成重疊於電路板38的其中一面。開關構件36包含:第1電開關36A、第2電開關36B、及平板部36C。第1電開關36A配置於平板部36C的其中一面。第2電開關36B配置於平板部36C的其中一面。第1電開關36A配置於第1接點38B的垂直方向。第2電開關36B配置於第2接點38C的垂直方向。第1電開關36A及第2電開關36B設置於第1外殼32。在一個例子,第1電開關36A及第2電開關36B經由電路部38設置於第1外殼32。第1電開關36A與第2電開關36B設置於一個基板38A上。
第1操作構件16,包含有主體部16A及突出部16B。主體部16A包含第1主壁部56A及第1側壁部58A。第1操作構件16配置成與開關構件36重疊。第1操作構件16配置於第1電開關36A的垂直方向。第1電開關36A配置在基座構件14與第1操作構件16之間。
第2操作構件18,包含有主體部18A及突出部18B。主體部18A包含第2主壁部56B及第2側壁部58B。第2操作構件18配置成與開關構件36重疊。第2操作構件18配置於第2電開關36B的垂直方向。第2電開關36B配置在基座構件14與第2操作構件18之間。
如第2圖及第6圖所示,第1外殼32的突出部32B具備有:供支軸42插通的軸孔48A。第1操作構件16的突出部16B具備有:供第1軸44插通的軸孔48B。第2操作構件18的突出部18B具備有:供第2軸46插通的軸孔48C。軸孔48A的中心軸心、軸孔48B的中心軸心、及軸孔48C的中心軸心為同軸。第1軸44用來安裝第1操作構件16與第1外殼32。第2軸46用來安裝第2操作構件18與第1外殼32。第1操作構件16設置成可繞第1軸心44A擺動。第2操作構件18設置成可繞第2軸心46A擺動。第1操作構件16及第2操作構件18設置成可互相獨立擺動。在一個例子,突出部32B的軸孔48A之間的距離,相較於突出部16B的軸孔48B之間的距離及突出部18B的軸孔48C之間的距離更長。突出部16B的軸孔48B之間的距離,相較於突出部18B的軸孔48C之間的距離更長。軸孔48,是藉由軸孔48A、軸孔48B、及軸孔48C所構成。支軸42插入於軸孔48。第1軸心44A及第2軸心46A是藉由一個支軸42所界定。第1軸心44A及第2軸心46A,與支軸42的軸心42A為同軸。第1操作構件16與第2操作構件18配置成在第1方向D1並排。第1軸心44A與第2軸心46A沿著第2方向D2延伸。第1方向D1可任意設定。第1方向D1的一個例子,是與第2方向D2相同的方向、與第2方向D2交叉的方向、與夾件22的對稱軸相同的方向、藉由第2方向D2與夾件22的對稱軸所界定的預定平面的預定方向、及管構件12的周方向。如第4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第1方向D1沿著管構件12的周方向延伸。投影於預定平面的第1方向D1是直線。投影於預定平面的第1方向D1與第2方向D2正交。預定平面,相當於從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觀察操作裝置10時所限定的平面。
第1電開關36A,藉由讓第1操作構件16擺動而作動。基板38A,經由所連接的纜線20將第1電開關36A的作動傳遞到人力驅動車B的組件。第1電開關36A在內部具備有彈性構件。彈性構件,當第1操作構件16不擺動時,使第1操作構件16與第1電開關36A分離。彈性構件的一個例子,為橡膠或彈簧。
第2電開關36B,藉由讓第2操作構件18擺動而作動。基板38A,經由所連接的纜線20將第2電開關36B的作動傳遞到人力驅動車B的組件。第2電開關36B在內部具備有彈性構件。彈性構件,當第2操作構件18不擺動時,使第2操作構件18與第2電開關36B分離。彈性構件的一個例子,為橡膠或彈簧。
夾件22的中心軸CA與支軸42為平行配置。夾件的中心軸CA沿著第2方向D2。
如第2圖~第4圖所示,第1操作構件16具備有第1主壁部56A及第1側壁部58A。第1操作構件16是用來操作操作裝置10的介面。第1主壁部56A具有第1操作面60。第1操作面60藉由使用者按壓。第1操作面60,當從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觀察時,相對於朝第1操作面60的第1方向D1延伸的中心線CL1形成為非對稱。第1操作面60,形成為隨著從第2方向D2的其中一側移往另一側而面積變大。與中心線CL1對應的第1方向D1,是投影於預定平面的第1方向D1。在第3圖所示的例子,當從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觀察時,隨著從第2方向D2的其中一側移往另一側而第1操作面60的面積變大。第1方向D1的第1操作面60的其中一方的端部的寬度例如為15mm。第1方向D1的第1操作面60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寬度例如為25mm。
第1操作面60,形成為隨著從第2方向D2的其中一側移往另一側而朝基座構件14側傾斜。在一個例子為傾斜6°。在第3圖所示的例子,第1操作面60,隨著從右側移往左側而朝基座構件14側傾斜。如第4圖所示,第1操作面60形成為隨著遠離第1軸心44A而朝基座構件14側傾斜。
如第2圖~第4圖所示,第2操作構件18具備有第2主壁部56B及第2側壁部58B。第2操作構件18是用來操作操作裝置10的介面。第2主壁部56B具有第2操作面62。第2操作面62藉由使用者按壓。第2操作面62,當從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觀察時,相對於朝第1方向D1延伸的中心線CL1形成為非對稱。第2操作面62,形成為隨著從第2方向D2的其中一側移往另一側而面積變大。在第3圖所示的例子,當從與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觀察時,隨著從第2方向D2的其中一側移往另一側而第2操作面62的面積變大。第1方向D1的第2操作面62的其中一方的端部的寬度例如為15mm。第1方向D1的第2操作面62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寬度例如為25mm。
第2操作面62,形成為隨著從第2方向D2的其中一側移往另一側而朝基座構件14側傾斜。在一個例子為傾斜6°。在第3圖所示的例子,第2操作面62,隨著從右側移往左側而朝基座構件14側傾斜。如第4圖所示,第2操作面62形成為隨著遠離第2軸心46A而朝基座構件14側傾斜。
如第3圖所示,第1操作面60與第2操作面62,當從與第1方向D1與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觀察時,相對於第1軸心44A及第2軸心46A形成為互相線對稱。具體來說,第1操作面60與第2操作面62,相對於與第2方向D2平行的中心線CL2為線對稱。夾件22的中心軸CA,當從與第1方向D1與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觀察操作裝置10時,是與中心線CL2一致。
如第1圖及第4圖所示,支軸42及夾件的中心軸CA,沿著第2方向D2平行地形成。當從與支軸42及夾件的中心軸CA平行的方向觀察時,第1操作構件16與第2操作構件18,相對於平面P形成為互相對稱。平面P,平行於第2方向D2,且包含支軸42及夾件的中心軸CA。當從與第1方向D1與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向觀察操作裝置10時,平面P與中心線CL2一致。
如第5圖所示,基座構件14的管構件12的軸心方向的尺寸,形成為小於第1操作構件16或第2操作構件18的軸心方向的尺寸。在圖示的例子,管構件12的軸心方向的尺寸,相當於第2方向D2的尺寸W1。第1操作構件16及第2操作構件18的軸心方向的尺寸,相當於第2方向D2的尺寸W2。在一個例子,基座構件14的第2方向D2的尺寸W1設定為5mm以上且30mm以下。尺寸W1的最小值為5mm。在一個例子,尺寸W1為6mm。基座構件14的第2方向D2的尺寸W1設定為30mm以下較佳。在一個例子,基座構件14的第2方向D2的尺寸W1為17mm。尺寸W2的一個例子為18mm。
如第6圖所示,操作裝置10進一步具備有無法操作部74。無法操作部74設置成涵蓋第1操作構件16及第2操作構件18。無法操作部74,包含:鉸鍊部76、與第1操作面60的突出部16B對應的端部60A、及與第2操作面62的突出部18B對應的端部62A。鉸鍊部76,包含:第1操作構件16的突出部16B、第2操作構件18的突出部18B、第1外殼32的突出部32B、及支軸42。在一個例子,各端部60A、62A,不朝基座構件14側傾斜,或其傾斜程度較各操作面60、62的其他部分更和緩。
在按壓第1操作面60的端部60A的情況,第1操作構件16不朝第1電開關36A側擺動。因此第1電開關36A不動作。在按壓第2操作面62的端部62A的情況,第2操作構件18不朝第2電開關36B側擺動。因此第2電開關36B不動作。在按壓第1操作面60的端部60A及第2操作面62的端部62A雙方的情況,各操作構件16、18不朝開關構件36側擺動。因此開關構件36不動作。當使用者的手指同時按壓第1操作面60的端部60A及第2操作面62的端部62A時,開關構件36不動作,所以不易產生錯誤操作。
如第6圖所示,基座構件14,具有:用來將從第1電開關36A及第2電開關36B的至少一個延伸的纜線20進行導引的導引通路64。在一個例子,是以連接部CP將第1電開關36A與纜線20連接。導引通路64的內徑大於纜線20的外徑。導引通路64,包含第1導引通路64A及第2導引通路64B。第1導引通路64A,沿著管構件12的第1方向D1形成。從連接部CP起至導引孔50的距離,設定成為管構件12的中心角為90°時的圓弧的長度以上。第1導引通路64A,形成為在管構件12的周方向延伸90°以上。在一個例子,形成第1導引通路64A的範圍為180°。
第2導引通路64B形成為大致直線。第2導引通路64B包含導引輪26。導引輪26用來導引纜線20。連接於連接部CP的纜線20,通過第2導引通路64B及第1導引通路64A,從設置在第2外殼34的導引孔50朝外延伸。
第1外殼32及第2外殼34,以第1卡合部66及第2卡合部68卡合。第1卡合部66包含:第1爪部66A及第2爪部66B。第1爪部66A設置於第1外殼32。第2爪部66B設置於第2外殼34。第1爪部66A與第2爪部66B互相卡合。第2卡合部68包含:第3爪部68A及第4爪部68B。第3爪部68A設置於第1外殼32。第4爪部68B設置於第2外殼34。第3爪部68A與第4爪部68B互相卡合。第1卡合部66及第2卡合部68具備有防水性。
夾件22的圓弧部22A的內徑大於管構件12的外徑。因此可從管構件12的端部通過夾件22的圓弧部22A。操作裝置10例如如下述方式安裝於管構件12。開始先將管構件12的端部插入於夾件22的圓弧部22A。接著將操作裝置10配置在管構件12的預定位置。接著將螺栓30旋緊。藉此,將夾件22安裝於管構件12。
<第2實施方式>   參考第7圖至第16圖針對第2實施方式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10加以說明。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
如第7圖~第11圖所示,基座構件14包含:可安裝於人力驅動車B的管構件12的夾件22、及設置成將夾件22的至少局部覆蓋的外殼78。外殼78包含用來支承支軸42的支承部84。外殼78將夾件22的圓弧部22A覆蓋。外殼78包含:互相形成為不同構件的第1外殼80及第2外殼82。
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第1外殼80包含:上面部80A、側面部80B、內周面80C、及開口部80D。上面部80A包含開口部102。側面部80B包含朝開口部80D方向突出的支承部84。支承部84包含供支軸42插入的插入孔86。內周面80C包含:將夾件22的至少局部覆蓋的第1覆蓋部90。開口部80D用來保持開關構件36及電路部38。第1外殼80形成為內部外殼。
如第7圖、第8圖、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第2外殼82包含:主體部82A、突出部82B、內周面82C、及開口部82D。主體部82A包含:將第1外殼80的至少局部覆蓋的第2覆蓋部92。第2覆蓋部92將夾件22的至少局部覆蓋。突出部82B包含:將插入孔86的至少局部覆蓋的限制部88。內周面82C,與人力驅動車B的管構件12接觸。開口部82D將第1外殼80收容。第2外殼82形成為外部外殼。
支承部84分別從第1外殼80的側面部80B形成。設置在各支承部84的插入孔86,用來支承支軸42的兩端部42B。限制部88形成為將支軸42的兩端部42B及各插入孔86全部覆蓋而無法從外部辨識。
如第9圖所示,第1覆蓋部90,至少覆蓋夾件22的圓弧部22A的外周面22C。操作裝置10,能以第9圖所示的狀態使用。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第2覆蓋部92,將第1外殼80的不包含露出部98的部分覆蓋。第2覆蓋部92,進一步將未被第1覆蓋部90覆蓋的夾件22的圓弧部22A的外周面22C予以覆蓋。
外殼78包含儲存部94。儲存部94包含:在外殼78的側面開口的凹部94A。第1外殼80及第2外殼82的至少其中一方包含儲存部94。第1外殼80及第2外殼82的至少其中一方,進一步包含:將儲存部94內的液體排出到外殼78的外部的排出部96。
如第第12圖~第14圖所示,儲存部94設置於第1外殼80。儲存部94被第2外殼82覆蓋。儲存部94在第1外殼80的側面部80B形成複數個。第2外殼82的主體部82A將儲存部94的全部覆蓋。儲存部94的凹部94A用來將附著在第1外殼80的液體儲存。
第1外殼80包含:排出部96、及相對於第2外殼82露出的露出部98;排出部96包含:將儲存部94與露出部98連接的排出通路96A。
露出部98會讓外部存在的液體附著。液體的一個例子是水。更具體來說,是人力驅動車B行駛時的雨水。附著在露出部98的液體,通過排出通路96A,儲存在儲存部94的凹部94A。排出通路96A在第1外殼80的側面部80B設置有複數個。
第1外殼80的側面部80B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在側面部80B與第2外殼82的主體部82A之間形成有間隙SP。間隙SP包含排出部96。排出部96,用來將儲存於儲存部94的液體排出到外部。
如第7圖及第15圖所示,外殼78進一步包含:將第1外殼80與第2外殼82嵌合的嵌合部100。嵌合部100包含:設置在第1外殼80及第2外殼82的其中一方的凸部100A、及設置在第1外殼80及第2外殼82的另一方的凹部100B。第1外殼80包含:凸部100A、與面向夾件22的外周面22C的內周面80C。第2外殼82包含凹部100B。凸部100A設置在內周面80C與凹部100B之間。藉由將第2外殼82的凹部100B嵌合於第1外殼80的凸部100A,將第1外殼80與第2外殼82組合,形成外殼78。
第1外殼80的凸部100A,藉由人力驅動車B的管構件12而被按壓於第2外殼82的凹部100B。夾件22的外周面22C,藉由人力驅動車B的管構件12而被按壓於第1外殼80的內周面80C。
本實施方式,進一步具備有以下的作用及效果。   如第11圖所示,第1外殼80的上面部80A的開口部102,為了使纜線20的位置穩定會有要進行灌膠處理的情況。灌膠的部分也就是灌膠部PT設置於開口部102時,是藉由第2外殼82覆蓋灌膠部PT。因此讓美觀性提升。
如第15圖所示,支軸42設置成跨越基板38A。因此與將支軸42設置在其他部位的情況比較,可抑制尺寸W2的增加。   如第16圖所示,第2外殼82具備有導引通路64。導引通路64,包含用來決定纜線20的位置的錐狀部TP。錐狀部TP沿著夾件22形成。因此有助於將纜線20沿著夾件22的圓周上配置。
(變形例)   關於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說明,是本發明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採取的型態的例子,並非意圖限制其型態。本發明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可採取例如以下所示的上述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及未相互矛盾的至少兩個變形例組合的型態。在以下的變形例,針對與實施方式共通的部分,加上與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
如第17圖所示,也可在管構件12設置複數的操作裝置10。此時,也可將第1操作構件16與第2操作構件18更換,作成能在左右雙方使用。因此可減少所使用的零件的數量。也可將第1實施方式的操作裝置10與第2實施方式的操作裝置10各設置一個以上。
也可將操作裝置10與煞車BL鄰接配置。並且也可與設置在車把桿的把手G鄰接。因此可減少所配置的空間。   操作裝置10也可作成可無線通訊。在該情況,操作裝置10包含:進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單元、及將電力供給到無線通訊單元的電池。無線通訊單元所進行的無線通訊的規格的一個例子,是ANT+(登錄商標)、或Bluetooth(登錄商標)。在該情況,操作裝置10能將纜線20及連接部CP省略。   車把桿也可設置用來顯示操作裝置10的操作結果的顯示部72。也可將顯示部72配置在桿部S旁邊。
第1操作構件16與第2操作構件18所進行的操作也可設定為不同操作。也可設計成藉由同時操作第1操作構件16與第2操作構件18,而能執行第3操作。因此可提供能進行多種操作的操作裝置10。   只要第1導引通路64A在管構件12的周方向延伸90°以上的話,也可形成為讓纜線20從第2電開關36B延伸。   軸孔48A之間、軸孔48B之間、軸孔48C之間的距離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也可將軸孔48C之間的距離,設定為較軸孔48A之間及軸孔48B之間的距離的至少其中一方更長。
第1電開關36A及第2電開關36B的構造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也可將第1電開關36A及第2電開關36B全體以彈性構件構成。彈性構件的一個例子為橡膠。開關構件36的平板部36C也能以與第1電開關36A及第2電開關36B不同的材料構成。一個例子是可塑性樹脂。
尺寸W1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也可將尺寸W1與尺寸W2設定為相同長度。   外殼24的構造可任意變更。在第1例子,是將第1外殼32與第2外殼34一體化成不會分離。在第2例子,如第1例子一體化的第1外殼32與第2外殼34在包含中心線CL1的面部分離。各外殼32、34,包含與實施方式的第1卡合部66及第2卡合部68類似構造的卡合部。藉由該卡合部讓各外殼32、34卡合。在較佳的例子,上述的第1例子的外殼24及第2例子的外殼24包含儲存部94。
設置儲存部94的部位可任意變更。在第1例子,是在第2外殼82設置儲存部94,在第1外殼80不設置儲存部94。在第2例子,在第1外殼80與第2外殼82雙方設置儲存部94。在第3例子,在第1實施方式的外殼24的第1外殼32及第2外殼34的至少其中一方設置儲存部94。
在第1外殼80的側面部80B形成的凹部94A的數量與大小可任意變更。可使包含第1外殼80的操作裝置10的左右方向的重心平衡性良好。   排出部96也可設置在:第1外殼80與夾件22的間隙SP、或第2外殼82與夾件22的間隙SP。
如第18圖所示,也可在夾件22的圓弧部22A設置孔部22D。孔部22D是在夾件22製造時形成。因此有助於操作裝置10的輕量化。
10‧‧‧操作裝置12‧‧‧管構件14‧‧‧基座構件16‧‧‧第1操作構件18‧‧‧第2操作構件36A‧‧‧第1電開關36B‧‧‧第2電開關44A‧‧‧第1軸心46A‧‧‧第2軸心60‧‧‧第1操作面62‧‧‧第2操作面D1‧‧‧第1方向D2‧‧‧第2方向
第1圖是安裝於管構件的第1實施方式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立體圖。   第2圖為第1圖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分解圖。   第3圖為第1圖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正視圖。   第4圖為第1圖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第5圖為第1圖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後視圖。   第6圖為第1圖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第7圖是安裝於管構件的第2實施方式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立體圖。   第8圖為第7圖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第9圖為將第2外殼省略的第7圖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第10圖為第7圖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立體圖。   第11圖為第7圖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俯視圖。   第12圖是第2實施方式的操作裝置的第1外殼的側視圖。   第13圖是第2實施方式的操作裝置的第1外殼的正視圖。   第14圖為沿著第8圖的操作裝置的D14-D14線的剖面圖。   第15圖為沿著第8圖的操作裝置的D15-D15線的剖面圖。   第16圖為沿著第8圖的操作裝置的D16-D16線的剖面圖。   第17圖是在管構件安裝有複數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圖面。   第18圖為變形例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立體圖。
10‧‧‧操作裝置
16‧‧‧第1操作構件
16A‧‧‧主體部
16B‧‧‧突出部
18‧‧‧第2操作構件
18A‧‧‧主體部
18B‧‧‧突出部
22‧‧‧夾件
22A‧‧‧圓弧部
22B‧‧‧平板部
24‧‧‧外殼
26‧‧‧導引輪
28‧‧‧插通孔
30‧‧‧螺栓
32‧‧‧第1外殼
32A‧‧‧主體部
32B‧‧‧突出部
32C‧‧‧第1螺栓收容部
34‧‧‧第2外殼
34A‧‧‧主體部
34B‧‧‧延伸部
34C‧‧‧第2螺栓收容部
36‧‧‧開關構件
36A‧‧‧第1電開關
36B‧‧‧第2電開關
36C‧‧‧平板部
38‧‧‧電路部
38A‧‧‧基板
38B‧‧‧第1接點
38C‧‧‧第2接點
40‧‧‧開口部
42‧‧‧支軸
42A‧‧‧軸心
48‧‧‧軸孔
48A‧‧‧軸孔
48B‧‧‧軸孔
48C‧‧‧軸孔
50‧‧‧導引孔
52‧‧‧溝部
52A‧‧‧第1溝部
52B‧‧‧第2溝部
54‧‧‧插通孔
56A‧‧‧第1主壁部
56B‧‧‧第2主壁部
58A‧‧‧第1側壁部
58B‧‧‧第2側壁部
68B‧‧‧第4爪部

Claims (44)

  1.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具備有:基座構件、具有第1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1軸心擺動的第1操作構件、具有第2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2軸心擺動的第2操作構件、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1操作構件之間的第1電開關、及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之間的第2電開關;上述第1操作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配置成並排於第1方向且設置成可互相獨立擺動;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藉由上述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的一個支軸所界定,上述支軸沿著第2方向延伸,上述第1方向與上述第2方向正交。
  2.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具備有:基座構件、具有第1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1軸心擺動的第1操作構件、具有第2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2軸心擺動的第2操作 構件、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1操作構件之間的第1電開關、及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之間的第2電開關;上述第1操作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配置成以上述第1操作構件、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上述第2操作構件的順序並排於第1方向,且設置成可互相獨立擺動;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在上述第1方向配置在相同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沿著第2方向延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方向與上述第2方向正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4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當從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1操作面,相對於朝上述第1操作面的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形成為非對稱。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操作面,形成為隨著從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 側移向另一側則其面積逐漸變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當從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2操作面,相對於朝上述第2操作面的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中心線形成為非對稱。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2操作面,形成為隨著從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移向另一側則其面積逐漸變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當從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1操作面與上述第2操作面,相對於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形成為互相線對稱。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操作面,形成為隨著朝上述第1方向遠離上述第1軸心則朝上述基座構件側傾斜。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操作面,形成為隨著從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移向另一側則朝上述基座構件側傾斜。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2操作面,形成為隨著朝上述第1方向遠離上述第2軸心則朝上述基座構件側傾斜。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2操作面,形成為隨著從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移向另一側則朝上述基座構件側傾斜。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基座構件在上述第2方向的尺寸設定為5mm以上且30mm以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藉由一個支軸所界定。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夾件,上述夾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上述支軸與上述夾件的中心軸平行配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當從與上述支軸及上述中心軸平行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1操作構件及上述第2操作構件,相對於包含上述支軸與上述中心軸的平面形成為互相對稱。
  18.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具備有:基座構件、具有第1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1軸心擺動的第1操作構件、具有第2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2軸心擺動的第2操作構件、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1操作構件之間的第1電開關、及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之間的第2電開關;上述第1操作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配置成並排於第1方向且設置成可互相獨立擺動;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藉由一個支軸所界定;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夾件,上述夾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上述支軸與上述夾件的中心軸平行配置;當從與上述支軸及上述中心軸平行的方向觀察時,上述第1操作構件及上述第2操作構件,相對於包含上述支軸與上述中心軸的平面形成為互相對稱。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18項中任一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基座構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基座構件的上述管構件的軸心方向的尺寸,小於上述第1操作構件的上述軸心方向的尺寸。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方向沿著上述管構件的周方向延伸。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基座構件,具有導引通路,上述導引通路,用來導引從上述第1電開關及上述第2電開關的至少任一個延伸出的纜線,上述導引通路形成為在上述第1方向延伸90°以上。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電開關與上述第2電開關設置於一個基板上。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18項中任一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夾件與外殼;上述夾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上述外殼設置成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 中,上述夾件包含第1材料,上述外殼包含與上述第1材料不同的第2材料。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電開關與上述第2電開關設置於上述外殼。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夾件與外殼;上述夾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上述外殼設置成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上述外殼包含用來支承上述支軸的支承部。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支承部包含供上述支軸插入的插入孔。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外殼包含限制部,上述限制部將上述插入孔的至少局部覆蓋。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外殼包含:互相形成為不同構件的第1外殼及第2外殼;上述第1外殼包含: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的第1覆蓋部、及上述支承部; 上述第2外殼包含上述限制部。
  31.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具備有:基座構件、具有第1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1軸心擺動的第1操作構件、具有第2操作面且設置成可繞第2軸心擺動的第2操作構件、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1操作構件之間的第1電開關、及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之間的第2電開關;上述第1操作構件與上述第2操作構件,配置成並排於第1方向且設置成可互相獨立擺動;上述第1軸心及上述第2軸心藉由一個支軸所界定;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夾件與外殼;上述夾件可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管構件,上述外殼設置成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上述外殼包含用來支承上述支軸的支承部;上述支承部包含供上述支軸插入的插入孔;上述外殼包含限制部,上述限制部將上述插入孔的至少局部覆蓋;上述外殼包含:互相形成為不同構件的第1外殼及第2外殼; 上述第1外殼包含: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的第1覆蓋部、及上述支承部;上述第2外殼包含上述限制部。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外殼包含:互相形成為不同構件的第1外殼及第2外殼。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外殼及上述第2外殼的至少其中一方包含儲存部。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儲存部設置於上述第1外殼,且以上述第2外殼覆蓋。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外殼及上述第2外殼的至少其中一方進一步包含:將上述儲存部內的液體排出到上述外殼的外部的排出部。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外殼包含:上述排出部、及對於上述第2外殼露出的露出部; 上述排出部,包含將上述儲存部與上述露出部連接的排出通路。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1外殼包含: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的第1覆蓋部。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2外殼包含:將上述第1外殼的至少局部覆蓋的第2覆蓋部。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第2覆蓋部,將上述夾件的至少局部覆蓋。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外殼,進一步包含:將上述第1外殼與上述第2外殼嵌合的嵌合部。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嵌合部包含:設置於上述第1外殼及上述第2外殼的其中一方的凸部、及設置在上述第1外殼及上述第2外殼的另一方的凹部。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 中,上述第1外殼包含:上述凸部、及面向上述夾件的外周面的內周面;上述第2外殼包含上述凹部,上述凸部設置在上述內周面與上述凹部之間。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外殼包含儲存部。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的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儲存部包含:開口於上述外殼的側面的凹部。
TW108100941A 2018-01-12 2019-01-10 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 TWI816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3845 2018-01-12
JP2018003845 2018-01-12
JP2018-102705 2018-05-29
JP2018102705A JP7000251B2 (ja) 2018-01-12 2018-05-29 人力駆動車用の操作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144A TW201930144A (zh) 2019-08-01
TWI816732B true TWI816732B (zh) 2023-10-01

Family

ID=67397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0941A TWI816732B (zh) 2018-01-12 2019-01-10 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00251B2 (zh)
TW (1) TWI8167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4182B1 (ja) 2023-08-28 2024-01-16 Smk株式会社 自転車用操作装置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7159A (zh) * 2003-10-14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JP2006351267A (ja) * 2005-06-14 2006-12-28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発電スイッチ
CN101580097A (zh) * 2008-03-24 2009-11-18 株式会社岛野 把端电动换挡装置
US20140139977A1 (en) * 2012-11-16 2014-05-22 Shimano Inc. Bicycle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CN204979100U (zh) * 2015-09-28 2016-01-20 温州盛世机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把手总成
TW201741187A (zh) * 2016-05-18 2017-12-0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73220A1 (en) 2003-04-30 2004-11-03 Campagnolo Sr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derailleur
JP2004335421A (ja) 2003-05-12 2004-11-25 Calsonic Kansei Corp スイッチ
DE202007009216U1 (de) 2007-06-30 2007-10-18 Sram Deutschland Gmbh Klemmschelle für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JP5912693B2 (ja) 2012-03-12 2016-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ハンドルスイッチ及び自動二輪車
JP2014196060A (ja) 2013-03-29 2014-10-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操作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7159A (zh) * 2003-10-14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JP2006351267A (ja) * 2005-06-14 2006-12-28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発電スイッチ
CN101580097A (zh) * 2008-03-24 2009-11-18 株式会社岛野 把端电动换挡装置
US20140139977A1 (en) * 2012-11-16 2014-05-22 Shimano Inc. Bicycle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CN204979100U (zh) * 2015-09-28 2016-01-20 温州盛世机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把手总成
TW201741187A (zh) * 2016-05-18 2017-12-0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23493A (ja) 2019-07-25
TW201930144A (zh) 2019-08-01
JP7000251B2 (ja) 2022-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400473A (zh) 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
JP6158478B2 (ja) 車両における携帯情報端末の非接触充電構造
KR101557599B1 (ko) 안장형 차량
US6148944A (en) Electrically driven bicycle
TWI816732B (zh) 人力驅動車用操作裝置
US20020020249A1 (en) Integrated rider control system for handlebar steered vehicles
JP5872263B2 (ja)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装置
US7347071B2 (en) Vehicle provided with key cylinder device equipped with handle lock mechanism
US9745017B2 (en) Handlebar fixing structure
JP4648889B2 (ja) 車両用ミラー・方向指示器装置
TW201932345A (zh) 跨坐型車輛
JP67799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体構造
JP5152850B2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速メーター
US10181672B2 (en) Lid retaining structure
CN110884598B (zh) 跨骑式车辆
JP7108914B2 (ja) バッテリ装置,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動自転車
JP7359818B2 (ja) 電気機器および埋め栓
JP583813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KR20200121033A (ko) 운전자 보호용 페달장치
JP6175217B2 (ja) 携帯情報端末の充電構造
DE50305184D1 (de) Pedalsystem
CN215098016U (zh) 滑板车及其防刮踏板装置
WO2016066107A1 (en) Side stand
TW201409032A (zh) 自行車速度與踏頻感測裝置
JP4066649B2 (ja) 壁付照明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