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5992B - 中繼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 - Google Patents

中繼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5992B
TWI805992B TW110102773A TW110102773A TWI805992B TW I805992 B TWI805992 B TW I805992B TW 110102773 A TW110102773 A TW 110102773A TW 110102773 A TW110102773 A TW 110102773A TW I805992 B TWI805992 B TW I8059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nector
relay
lock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2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3513A (zh
Inventor
成星宇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3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3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5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599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2Coupling device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8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a separate clip or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6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for separating multiple connector modu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在於提供可良好地防止中繼電連接器與對象連接體之不經意的脫離的中繼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一種中繼電連接器,係將第一對象連接體(2)與第二對象連接體互相從不同之側可插拔地連接而將兩對象連接體彼此中繼,具備可分別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2)及前述第二對象連接體接觸之端子、及可將前述端子直接或間接地保持之殼體的中繼電連接器(1),其特徵為,具有支承於前述中繼電連接器(1)的前述殼體之鎖定扣件(100),前述鎖定扣件(100)係具有鎖定部(104A),該鎖定部(104A)是在前述中繼電連接器(1)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2)之連接狀態,對設在該第一對象連接體(2)之被鎖定部(151),在拔出方向上可進行卡止。

Description

中繼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
本發明係關於使兩個對象連接體連接而將兩對象連接體彼此中繼之中繼電連接器、具有該中繼電連接器及一個對象連接體之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將該電連接器組裝體的對象連接體安裝於電路基板之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
該中繼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係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在專利文獻1,安裝於電路基板的第一對象連接器(對象連接器3)與安裝於其他電路基板的第二對象連接器(對象連接器2)係在上下方向上,互相從相反側嵌合連接於前述中繼電連接器。具體而言,作為連接器嵌合動作,首先,從上方對安裝於電路基板之第一對象連接器嵌合連接中繼電連接器,其次,將安裝於其他電路基板之第二對象連接器對中繼電連接器進行嵌合連接。
中繼電連接器係藉由金屬板製的連結構件,將排列於對電連接器平行的一方向之複數個連接單元連結而構成。又,各連接單元係藉由朝上下方向分割的兩個殼體半體(下側殼體半體80及上側殼體半體90),保持用來進行第一及第二對象連接器的接觸之葉片而構成。
在專利文獻1,在電性絕緣材製的下側殼體半體之下部的內壁面,形成有突起狀的卡止部(專利文獻1的圖5(A)、圖6(A)至(C)雖未賦予圖號,但有顯示),在中繼電連接器嵌合連接於第一對象連接器的狀態下,中繼電連接器的卡止部對設在第一對象連接器的電性絕緣材製殼體之被卡止部(未圖示)進行卡止,藉此,防止連接器彼此之不經意的脫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9-10222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專利文獻1,連接器嵌合方向為上下方向,但,實際上,依據進行連接器嵌合作業的狀況,嵌合方向不限於上下方向,亦有以將連接器對上下方向傾斜的姿勢進行嵌合連接動作的情形。例如,在對專利文獻1之安裝於電路基板的第一對象連接器嵌合連接中繼電連接器後,將安裝於其他電路基板的第二對象連接器嵌合連接於中繼電連接器之作業,若如專利文獻1,以上下方向作為嵌合方向的話,則中繼電連接器與另一方的對象連接器之嵌合部分會被前述其他電路基板遮蔽而變得不易看到。
為了容易看到前述嵌合部分,例如可考量操作者以一方的手拿持前述電路基板,並且以另一方的手拿持前述其他電路基板的狀態下,一邊作成將雙方的連接器對上下方向傾斜的姿勢一邊進行嵌合作業。此時,藉由中繼電連接器的卡止部與第一對象連接器的被卡止部之卡止,防止兩連接器脫離。
但,中繼電連接器的下側殼體半體的一部分亦即前述卡止部與第一對象連接器的殼體的一部分亦即前述被卡止部雙方皆以電性絕緣材形成,又,成為不會阻礙連接器彼此的插拔之形狀,因此,並不容易充分地確保前述卡止部與前述被卡止部之較大的卡止力。因此,例如在中繼電連接器的上下方向尺寸較大、該中繼電連接器本體較重的情況,該中繼電連接器係當成為對上下方向傾斜的姿勢時,亦有因該自重造成從第一對象連接器脫離的可能性。
本發明係有鑑於該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係在於提供可良好地防止中繼電連接器與對象連接體之不經意的脫離的中繼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若依據本發明,前述課題係可藉由下述的第一發明之中繼電連接器、第二發明之電連接器組裝體及第三發明之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加以解決。
<第一發明> 第一發明之中繼電連接器,係將第一對象連接體與第二對象連接體互相從不同側可插拔地連接,將對象連接體彼此進行中繼之中繼電連接器,具備:可分別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及前述第二對象連接體接觸的端子;及直接或間接地保持前述端子之殼體。
在該中繼電連接器,在本發明,其特徵為具有支承於前述中繼電連接器的前述殼體之鎖定扣件,前述鎖定扣件係具有鎖定部,該鎖定部是在前述中繼電連接器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之連接狀態,對設在該第一對象連接體之被鎖定部,在拔出方向上可進行卡止。
在本發明,在中繼電連接器設置鎖定扣件,在中繼電連接器與第一對象連接體之連接狀態,前述鎖定扣件的鎖定部對設在第一對象連接體之被鎖定部在拔出方向可進行卡止。在本發明,因前述鎖定部是作為金屬製構件亦即鎖定扣件的一部分形成,所以,比起以往這種在電性絕緣材制的殼體形成鎖定部的情況,鎖定部本身的強度高,可確保鎖定部與被鎖定部的充分之卡止力,換言之,可確保鎖定強度。因此,即使在中繼電連接器與第一對象連接體互相連接的狀態下形成對上下方向傾斜的姿勢,中繼電連接器與第一對象連接體也變得不易脫離。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鎖定扣件係具有沿著對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之插拔方向延伸的板狀部分,前述鎖定部係將前述板狀部分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作為朝對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之拔出方向延伸的單臂懸樑狀的可彈性位移之鎖定片,前述鎖定片係可卡止於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的前述被鎖定部。如此,藉由將鎖定部作為鎖定片而形成,能夠將鎖定部與被鎖定部更確實地卡止。
在第一發明,前述殼體係具有卡止部,該卡止是在前述中繼電連接器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之連接狀態,對設在該第一對象連接體之被卡止部,在拔出方向上可進行卡止。如此,藉由在殼體設置卡止部,不僅是鎖定部,藉由卡止部亦可與第一對象連接體進行卡止,使得能夠更確實地防止中繼電連接器與第一對象連接體之不經意的脫離。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殼體係具有在與第一連接體連接的連接方向分割之兩個殼體半體,前述鎖定扣件係在前述連接方向延伸於跨越前述兩個殼體半體的範圍,且被支承於該兩個殼體半體,前述兩個殼體半體係在對前述連接方向呈直角的一方向,在預定的範圍內可相對移動。藉由作成這樣的結構,藉由前述鎖定扣件容許在對前述連接方向呈直角的一方向之前述兩個殼體半體的相對移動,因此,即使在相同方向,第一連接體與第二連接體之相對位置偏移,藉由前述兩個殼體半體相對移動相當於該偏移的距離,可進行經由中繼電連接器之兩連接體的連接。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中繼電連接器係具備複數個連接單元,該連接單元具有前述端子與前述殼體,前述複數個連接單元係以對與前述第一連接體連接之連接方向呈直角的一方向作為排列方向進行排列,前述鎖定扣件係在前述排列方向,延伸遍及於前述複數個連接單元的排列範圍,將該複數個連接單元總括地連結。
<第二發明> 第二發明之電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具備第一發明之中繼電連接器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
在第二發明,亦可為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係與前述中繼電連接器嵌合連接之對象連接器,具有被鎖定扣件,該被鎖定扣件是形成有被鎖定部,該被鎖定部是在與前述中繼電連接器連接之連接狀態可卡止於該中繼電連接器的前述鎖定部。
藉由作成這樣的結構,藉由形成作為金屬製部材之被鎖定扣件的一部分之被鎖定部,使得被鎖定部本身的強度變高。因此,在中繼電連接器與對象連接器之連接狀態,中繼電連接器的鎖定扣件之鎖定部與對象連接器的被鎖定扣件之被鎖定部可進行卡止,藉此,可使鎖定部與被鎖定部之卡止力提升,進而使鎖定強度提升。
<第三發明> 第三發明之特徵為,具備第二發明之電連接器組裝體與電路基板,前述電連接器組裝體的第一對象連接體係安裝於前述電路基板,並且可與中繼電連接器嵌合連接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如以上所述,因中繼電連接器的鎖定部是作為金屬製構件亦即鎖定扣件的一部分形成,所以,鎖定部本身的強度變高,可確保鎖定部與對象連接體的被鎖定部的充分之卡止力,換言之,可確保鎖定強度。其結果,即使在中繼電連接器與前述對象連接體互相連接的狀態下形成對上下方向傾斜的姿勢,亦可良好地防止兩者的脫離。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中繼電連接器及對該中繼電連接器從下方進行連接的兩個對象連接器之立體圖,顯示嵌合連接前的狀態。又,圖2係將圖1的中繼電連接器的各構件分離的狀態顯示之立體圖。本實施形態之中繼電連接器1(以下僅稱為「中繼連接器1」)係將上下方向(Z軸方向)作為連接器連接方向,將作為第一對象連接體之第一對象連接器2從下方(Z2側)連接,將作為第二對象連接體之第二對象連接器3從上方(Z1側)連接,使兩對象連接器彼此中繼連接。第一對象連接器2及第二對象連接器3(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可因應需要,稱為「對象連接器2、3」)係互相呈相同形狀。第一、第二對象連接器2、3係分別連接於不同的電路基板P1、P2(參照圖4(A)、(B))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在本實施形態、對象連接器2、3係具有排列於對相對應的電路基板之安裝面呈平行的一方向(Y軸方向)之兩個對象連接單元110。如此,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對象連接單元110的數量與第二對象連接器3的對象連接單元110的數量相等。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兩個對象連接單元110係安裝於一個電路基板P1(參照圖4(A)、(B)),第二對象連接器3的兩個對象連接單元110係安裝於一個電路基板P2(參照圖4(A)、(B))。
中繼連接器1係具有與對象連接單元110相同數量亦即兩個中繼連接單元10,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對象連接單元110與第二對象連接器3連接單元110是經由中繼連接單元10相連接。
如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1具有:兩個中繼連接單元10;及將在Y軸方向排列的兩個中繼連接單元10總括地連結之金屬板製的兩個連結構件100(參照圖2)。
各中繼連接單元10係藉由後述的殼體70將在中繼連接單元10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以對稱的方式面對配置而成對之兩個葉片20收容保持而形成,該兩個葉片互相呈相同形狀(參照圖4(A)、(B))。如圖4(A)、(B)所示,在中繼連接單元10的下部並在葉片20彼此間朝下方開口之空間,形成作為用來從下方接收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連接單元110之下側接收部11。另外,在中繼連接單元10的上部並在葉片20彼此間朝上方開口之空間,形成作為用來從上方接收第二對象連接器3的對象連接單元110之上側接收部12。
圖3(A)係以單體顯示圖1的中繼連接器1之葉片20的立體圖,圖3(B)係在對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呈直角的面(YZ平面)的葉片20之剖面圖,顯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之端子的位置的剖面。如圖3(A)所示,葉片20具有:以等間隔排列於連接器寬度方向的複數個端子30;藉由一體模具成形將該複數個端子30總括地保持之電性絕緣材製(例如樹脂製)的基材40;及安裝於該基材40的一方的板面側(圖3(A)、(B)之Y2側,對應於後述的[內側])的內側接地板50、和安裝於另一方的板面側(圖3(A)、(B)的Y1側,對應於後述的[外側]之外側接地板60(亦參照圖3(B))。以下,關於葉片20,將在成對的兩個葉片20互相面對之面側稱為[內側],其相反之面側稱為[外側]。
如圖3(A)、(B)所示,端子30係將朝連接器嵌合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延伸的帶片狀金屬構件部分地彎曲而製作。端子30具有:從基材40的下端朝下方延伸伸出之下側彈性臂部31;從基材40的上端朝上側延伸伸出之上側彈性臂部32;及朝上下方向延伸並將下側彈性臂部31與上側彈性臂部32連結之連結部33(參照圖3(B))。
在本實施形態,在保持於一個葉片20之複數個端子30,含有三種形狀的端子30。在圖3(B),顯示第一種及第二種形狀的端子30。第一種及第二種形狀的端子30係互相鄰接,連結部33的中間部分彼此是當朝葉片20的厚度方向(Y軸方向)觀看時,以互相交叉的方式斜向延伸。因此,在圖3(B)的下側所顯示的下側彈性臂部31之端子30與在同圖的上側所顯示的上側彈性臂部32之端子30係為互相鄰接的各別端子(參照圖4(A)、(B)的兩個葉片20中,位於右側(Y1側)之葉片20)。又,第三種形狀的端子30係未與其他的端子30交叉而朝上下方向延伸(參照圖4(A)、(B)的兩個葉片20中,位於左側(Y2側)之葉片20)。
下側彈性臂部31及上側彈性臂部32分別可朝板厚方向彈性位移。如圖3(A)、(B)所示,下側彈性臂部31的下端側及上側彈性臂部32的上端側,分別形成作為以在前述板厚方向(Y軸方向)朝內側(Y2側)突出的方式彎曲之下側接觸部31A及上側接觸部32A,下側接觸部31A及上側接觸部32A分別與對象連接器2、3的端子130(後述的[對象端子130])彈性接觸。
基材40係如圖3(A)、(B)所示,呈四角板狀,在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延伸於包含端子排列範圍之範圍,並且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延伸遍及於連結部33的範圍。
內側接地板50係為金屬板製,如前述般,設成位於基材40的內側面(圖3(A)、(B)中的Y2側之板面)。外側接地板60係為金屬板製,如前述般,設成位於基材40的外側面(圖3(A)、(B)中的Y1側之板面)。如圖3(B)所示,外側接地板60係在上下方向上,較內側接地板50大。內側接地板50及外側接地板60係藉由超音波熔融,在與基材40的各自對應的板面形成面接觸的狀態下保持於基材40。
殼體70係電性絕緣材製(例如樹脂製),如圖1所示,具有在上下方向被分割之下側殼體半體80和上側殼體半體90。殼體70係在兩個葉片20的內側面彼此面對的狀態下,藉由下側殼體半體80將兩葉片20的下半部收容並保持,又,藉由上側殼體半體90將兩葉片20的上半部收容並保持(參照4(A)、(B))。
下側殼體半體80係如圖2所示,具有朝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兩個長壁81、朝中繼連接單元10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延伸而將長壁81的端部彼此連結的兩個短壁82、及與短壁82連結設置之限制部83,全體呈略長方體外形。又,如圖4(A)、(B)所示,在下側殼體半體80之前述排列方向的中央位置,形成有一個隔壁84,該隔壁是在兩個長壁81彼此間朝前述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並將兩個短壁82的內壁面彼此連結。被此長壁81、短壁82及隔壁84所包圍且朝上下方向貫通之兩個空間分別形成用來收容葉片20的葉片收容孔部85。
長壁81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上靠近兩側的位置且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靠近下端位置,具有從長壁81的內壁面突出之突起狀卡止部81A(圖4(A))。卡止部81A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端子排列範圍外,在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嵌合連接狀態下,對設在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後述的被卡止部123A(參照圖1)在連接器拔出方向(上方(Z1方向))進行卡止。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卡止部81A與被卡止部123A之卡止,中繼連接器1與第一對象連接器2在上下方向上互相定位。
又,在短壁82的下部,形成有呈狹縫狀的收容部82A,其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靠近兩端的位置朝下方開口(參照圖7(A)、(B))。端收容部82A係在連接器嵌合狀態,接收後述的第一對象連接器2之連繫構件150的上部並加以收容。
限制部83係沿著短壁82的外表面延伸,連結於短壁82的下部。如圖2所示,限制部83係具有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兩個縱部83A、和朝前述排列方向延伸並將該兩個縱部83A的上端部彼此連結之橫部83B,當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時,全體呈倒U字形。又,被縱部93A的上半部與橫部93B所包圍並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貫通之空間,係形成作為容許連結構件100的後述的下側被限制片101A突入之限制凹部83C。限制凹部83C的內壁面是藉由兩個縱部83A的對向壁面(對前述排列方向(Y軸方向)呈直角的面)與橫部83B的下表面形成。
又,如圖2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短壁82的上部與限制部83的上部之間,形成有朝上方開口之狹縫狀的端溝部86。端溝部86係從上方接收連結構件100的後述的被支承板部101之下部。
上側殼體半體90,除了不具有相當於下側殼體半體80的卡止部81A之部分以外,其餘與下側殼體半體80相同結構。因此,上側殼體半體90係在與第二對象連接器3形成嵌合連接狀態,未卡止於該第二對象連接器3。關於上側殼體半體90,在下側殼體半體80的各部的圖號加[10]後的圖號(例如,對應於下側殼體半體80的[限制部83]之上側殼體半體90的[限制部]賦予圖號[93]),且在此省略說明。
連結構件100係以維持金屬板構件的平坦面的方式將該金屬板構件進行沖壓,並且部分地彎曲而製作。如圖2所示,連結構件100係朝中繼連接單元10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及上下方向(Z軸方向)擴展而形成。如圖2所示,連結構件100係在前述排列方向(Y軸方向)延伸遍及於中繼連接單元10的排列範圍,且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延伸遍及於跨越雙方的殼體半體80、90之範圍,與中繼連接單元10的各側面(對X軸方向呈直角的面)相面對。如此,藉由連結構件100覆蓋中繼連接單元10的各側面,可獲得良好的屏蔽件效果。又,在本實施形態,連結構件100係藉由具有對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呈直角的板面之板狀構件製作,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之尺寸是與連結構件100的板厚尺寸大致相等,因此,不會有中繼連接器1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大型化的情況。
連結構件100係如圖2及圖5(A)所示,具有:在與前述排列方向(Y軸方向)之各中繼連接單元10對應的位置,藉由該中繼連接單元10的兩個殼體半體80、90支承的被支承板部101;將在前述排列方向上互相鄰接的兩個被支承板部101結合之結合部102;從結合部102朝下方延伸的移行部103;及從移行部103的下端朝下方延伸之鎖定腳部104。連結構件100係如後述般,藉由形成於鎖定腳部104的鎖定部104A,可與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被鎖定部151卡止(參照圖6(A)、(B)),具有作為鎖定扣件之功能。
被支承板部101係形成有從殼體半體80、90的限制部83、93接收在前述排列方向及上下方向之限制的下側被限制片101A及上側被限制片101B。以下,當不需要區別兩個時,總稱為[被限制片101A、101B]。被限制片101A、101B係如圖2所示,設在與前述排列方向上之殼體半體80、90的限制凹部83C、93C相同位置,藉由將被支承板部101的一部分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切起而製作。被限制片101A、101B係以朝上下方向延伸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可彈性變形的單臂懸樑狀的帶狀片形成,互相呈上下對稱的形狀。
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下側被限制片101A係隨著從連結構件100的靠近下端位置朝向上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傾斜延伸。下側被限制片101A的前端部(上端部)101A-1係如圖2及圖5(A)所示,較其他部分(基底側部分)粗,形成朝向上方而前端變細之圓化的略三角形。另外,上側被限制片101B係隨著從連結構件100的靠近上端位置朝向下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傾斜延伸。上側被限制片101B的前端部(下端部)101B-1係如圖2及圖5(A)所示,較其他部分(基底側部分)粗,形成朝向下方而前端變細之圓化的略三角形。
被限制片101A、101B分別朝對應的殼體半體80、90的限制凹部83C、93C內,從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內側突入,位於該限制凹部83C、93C內(參照圖1)。下側被限制片101A的前端部101A-1係在限制凹部83C內,在前述排列方向(Y軸方向)上,對縱部83A的對向壁面可抵接,並且對橫部83B的下表面可從下方抵接。其結果,前端部101A-1係限制在前述排列方向(Y1方向及Y2方向)及上方(Z1方向)之預定量以上的移動。另外,上側被限制片101B的前端部101B-1係在限制凹部93C內,在前述排列方向(Y軸方向)上,對縱部93A的對向壁面可抵接,並且對橫部93B的上表面可從上方抵接。其結果,前端部101B-1係限制在前述排列方向(Y1方向及Y2方向)及下方(Z2方向)之預定量以上的移動。
在本實施形態,下側被限制片101A的前端部101A-1與限制凹部83C的內壁面(縱部83A之對向壁面及橫部83B的下表面)之間,形成有若干的間隙(晃動)。又,上側被限制片101B的前端部101B-1與限制凹部93C的內壁面(縱部93A之對向壁面及橫部93B的上表面)之間,形成有若干的間隙(晃動)。因此,殼體半體80、90係在前述排列方向(Y軸方向)及上下方向(Z軸方向),在前述間隙的範圍內可相對移動。其結果,即使在對象連接器2、3彼此的位置產生偏移,藉由中繼連接器1的殼體半體80、90之相對移動,亦即,浮動,也能夠進行兩對象連接器2、3朝中繼連接器1之連接。
結合部102係朝前述排列方向延伸並將被支承板部101的上下方向中間部彼此結合。移行部103係上半部朝上下方向一直線延伸,下半部以隨著朝向下方而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傾斜的方式延伸。此下半部係如後述般,形成為被壓部103A,其係當將中繼連接器1從第一對象連接器2拔出時接收用來進行鎖定解除的按壓力(參照圖7(A)、(B))。被壓部103A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位於較被支承板部101及結合部102更內側(圖5(B)及圖7(A)中的X2側)。
鎖定腳部104係從移行部103的被壓部103A的下緣朝下方延伸。因此,鎖定腳部104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位於較被支承板部101及結合部102更內側(X1側)(圖5(B)及圖7(A))。在鎖定腳部104的下端部,形成有對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後述的被鎖定部151可進行卡止之鎖定部104A。鎖定部104A係將前述下端部的一部分切起而朝上方延伸,作為單臂懸樑的鎖定片形成。如圖5(B)所示,鎖定部104A係以隨著朝向上方,向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內側(在圖5(B)中的X2側)傾斜的方式延伸,並且在上端部不傾斜地朝上方延伸,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可彈性位移。又,在鎖定腳部104的下端部,在該下端部的兩側緣部(朝上下方向延伸的緣部)朝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外側(圖5(B)中的X1側)彎曲而形成側片部104B。
本實施形態之中繼連接器1係藉由以下的要領進行製造。首先,說明關於葉片20的製造製程。首先,將端子列配置於用來進行基材40的成形之模具(未圖示)內後,將熔融的電性絕緣材(例如樹脂)流入該模具內後固化,將前述端子列與基材40一體模具成形,其中,該端子列是將設在一個葉片20的複數個端子30進行排列構成。其次,在基材40的兩個板面中之內側面(圖3(A)、(B)中的Y2側的板面),藉由超音波熔接,將內側接地板50安裝於基材40,在外側面(圖3(A)、(B)中的Y1側的板面)將外側接地板60安裝於基材40而完成葉片20。
其次,說明關於中繼連接器1的組裝。首先,以將兩個葉片20的內側面彼此互相面對的方式,使各葉片20的下半部從上方收容至下側殼體半體80的葉片收容孔部85內。又,將如此收容兩個葉片20之複數個下側殼體半體80在該葉片20的厚度方向(Y軸方向)進行排列。
其次,從上方,朝各下側殼體半體80的端溝部86,將連結構件100的被支承板部101之下部插入。此時,被支承板部101之下部的插入,係進行直到下側被限制片101A抵接到下側殼體半體80的限制部83之上端部為止,然後維持此狀態。
其次,使上側殼體半體90以對下側殼體半體80呈上下顛倒的姿勢,分別從上方到達各自對應的葉片20,將各葉片20的上半部從下方收容至上側殼體半體90的葉片收容孔部95內。又,與此同時,從下方,朝各上側殼體半體90的端溝部96,將被支承板部101之上部插入。此時,被支承板部101之上部的插入,係進行直到上側被限制片101B抵接到上側殼體半體90的限制部93之下端部為止,然後維持此狀態。
其次,將上側殼體半體90從上方推入,並且將下側殼體半體80從下方推入,藉此,將上側殼體半體90及下側殼體半體80分別安裝於對應的葉片20。藉由將上側殼體半體90從上方推入,使得被支承板部101的上部朝端溝部96內之插入動作進行,在該插入過程,連結構件100的上側被限制片101B接收從上側殼體半體90的限制部93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內內側之按壓力。其結果,該上側被限制片101B係朝相同方向彈性變形,容易被支承板部101的上部之進一步的插入。然後,若上側被限制片101B通過限制部93的橫部93B之位置而到達限制凹部93C的位置的話,上側被限制片101B從來自於限制部93的按壓力被解放,使彈性變形量減輕而回到自由狀態,位於限制凹部93C內。
若上側被限制片101B位於限制凹部93C內的話,如前述般,形成在前述排列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對限制凹部93C的內壁面可抵接的狀態,使得在相同方向的上側被限制片101B之預定量以上的移動被限制。此時,藉由上側被限制片101B形成可與橫部93B的上表面卡止,防止上側殼體半體90不經意地脫離。
下側被限制片101A也與前述關於上側被限制片101B的內容同樣地,藉由從下側殼體半體80的下方之推壓,亦到達下側殼體半體80的限制凹部83C內。其結果,下側被限制片101A形成在前述排列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對限制凹部83C的內壁面可卡止的狀態,使得在相同方向的下側被限制片101A之預定量以上的移動被限制。此時,藉由下側被限制片101A形成可與橫部83B的下表面卡止,防止下側殼體半體80不經意地脫離。如此,安裝殼體半體80、90的結果,中繼連接器1的組裝作業完成。
其次,說明關於對象連接器2、3的結構。對象連接器2、3係完全相同結構,因此,以下,以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結構為中心進行說明,第二對象連接器3的說明賦予與第一對象連接器2相同圖號並省略其說明。在本實施形態,第一對象連接器2係在與中繼連接單元10相同數量的對象連接單元110以等間隔排列於與中繼連接單元10的排列方向相同方向(Y軸方向)的狀態下,藉由後述的連繫構件150加以聯繫所構成。
如圖1所示,對象連接單元110具有:以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而延伸的電性絕緣材製(例如樹脂製)的殼體120;藉由殼體120,排列保持於連接器寬度方向之複數個端子130(以下亦稱為[對象端子130]);及保持於殼體120之對象接地板140(參照圖4(A)、(B))。
如圖1所示,殼體120係以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而延伸,在相同方向以與中繼連接器1的中繼連接單元10大致相同尺寸形成。殼體120係在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雙方壁面121(對Y軸方向呈直角的面),複數個端子收容部122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以等間隔排列形成。端子收容部122係從前述壁面沒入並且形成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溝狀,用來將對象端子130收容並保持。
又,如圖1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殼體120的靠近兩端位置,換言之,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外側,形成有從前述壁面121沒入並且朝上下方向延伸之被卡止溝部123。被卡止溝部123係從前述壁面121之靠近上端位置延伸至下端,並朝下方開口。被卡止溝部123的上端緣部係成為可與中繼連接器1的卡止部81A卡止之被卡止部123A。
對象端子130係如圖1所示,藉由將金屬板構件朝板厚方向沖壓進行製作,全體形狀為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帶片狀,朝殼體120的端子收容部122向下方壓入保持而排列於連接器寬度方向。對象端子130係用來與中繼連接器1的端子30的下側接觸部31A接觸之接觸部形成於上端側,並且用來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未圖示)進行焊錫連接之連接部形成於下端側。該連接部係從殼體120的下表面突出,在圖1中,顯示焊球B安裝於該連接部的狀態(亦參照圖6(A)、(B))。
對象接地板140為金屬板製,具有對殼體120的厚度方向(Y軸方向)呈直角的板面,延伸遍及於第二對象連接器3的大致全區域。在本實施形態,如圖4(A)、(B)所示,兩個相手接地板140在互相面對的狀態下設在殼體120之厚度方向的中間位置,藉由一體模具成形,埋設保持於殼體120。
連繫構件150係具有對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呈直角的板面,在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延伸遍及於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排列範圍全區域。連繫構件150係處於其板面與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第二對象連接器3的兩側之面(對X軸方向呈直角的面)接近而面對,並且在該連繫構件150的上緣,與對象接地板140連結。
連繫構件150係在前述排列方向上互相鄰接的對象連接單元110之間的位置,換言之,在前述排列方向上,與中繼連接器1的連結構件100的鎖定部104A對應的位置,具有將連繫構件150朝其板厚方向貫通之圓形孔狀的被鎖定部151。被鎖定部151係如後述般,在與中繼連接器1之嵌合連接狀態,接收中繼連接器1的鎖定部104A,並且對該鎖定部104A可從上方進行卡止。也就是具有被鎖定部151之連繫構件150係具有作為被鎖定扣件之功能。
第二對象連接器3係具有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器2相同結構。但,由於在中繼連接器1的上側,亦即,與第二對象連接器3對應之側,未設有卡止部81A及鎖定部104A,因此,在第二對象連接器3,相當於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被卡止部123A之部分及相當於被鎖定部151之部分尤其不會發揮功能。
其次,說明關於中繼連接器1與對象連接器2、3的連接器嵌合動作。首先,將複數個對象連接器2、3分別與對應的電路基板P1、P2進行焊錫連接而安裝。其次,將第一對象連接器2作成對象端子130的接觸部位於上側的姿勢(如圖1及圖4(A)所示的姿勢),以中繼連接器1的各中繼連接單元10之下側接收部11(參照圖4(A))分別與對應的對象連接單元110對應的方式,使該中繼連接器1位於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上方。
其次,使中繼連接器1朝下方移動(參照圖1及圖4(A)的箭號),將各中繼連接單元10分別從上方嵌合於對應的對象連接單元110。若中繼連接器1與第二對象連接器3之嵌合完成的話,則,設在中繼連接單元10的葉片20之端子30的下側接觸部31A會以接觸壓與設在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對象端子130的接觸部接觸而形成電性導通。
又,在中繼連接器1與第二對象連接器3之嵌合動作的過程,中繼連接器1的鎖定部104A之傾斜部104A-1的下表面從上方抵接至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連繫構件150之上端。鎖定部104A的傾斜部104A-1係隨著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內側,向上方傾斜,因此,當與連繫構件150的上端抵接時,接收來自於該連繫構件150的反作用力。此反作用力係產生朝上方(Z1方向)及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外方(圖5(B)中為X1方向)的兩方向之分力。藉由傾斜部104A-1接收朝向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外方之分力,使得鎖定部104A朝相同方向彈性位移,其結果,容許中繼連接器1下降。
若鎖定部104A的自由端部到達連繫構件150的孔狀被鎖定部151之位置的話,鎖定部104A返回自由狀態,自由端部側的部分從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外側進入到被鎖定部151內。其結果,如圖6(A)所示,鎖定部104A的傾斜部104A-1處於對被鎖定部151的上緣可從下方對向卡止(參照圖7(A)),如後述般,可謀求防止中繼連接器1從第一對象連接器2之不經意的脫離。此時,傾斜部104A-1係處於對被鎖定部151的上緣在上下方向上隔著間隔的位置(參照圖6(A)及圖7(A))。
又,在中繼連接器1與第一對象連接器2之嵌合連接狀態,中繼連接器1的下側殼體半體80之卡止部81A對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殼體120之被卡止部123A在中繼連接器1的拔出方向(上方)進行卡止,中繼連接器1與第一對象連接器2在上下方向被互相定位。在本實施形態,卡止部81A與被卡止部123A係形成在上下方向以不具有間隔的方式進行卡止的狀態。
其次,將第二對象連接器3以對第一對象連接器2呈上下顛倒的姿勢(如圖1所示的姿勢)從上方朝中繼連接器1進行嵌合連接(參照圖1的箭號)。關於第二對象連接器3的嵌合連接的要領,與針對第一對象連接器2敘述的要領相同。但,因在中繼連接器1的上側未設有卡止部81A及鎖定部104A,所以,即使中繼連接器1與第二對象連接器3進行了嵌合連接,關於中繼連接器1與第一對象連接器2,也不會產生如前述這樣的卡止狀態(卡止部81A與被卡止部123A之卡止狀態)及鎖定狀態(鎖定部104A與被鎖定部151之鎖定狀態)。
如此,藉由對象連接器2、3嵌合連接於中繼連接器1,使得兩對象連接器2、3經由中繼連接器1而電性連接。
在本實施形態,如前述般,在中繼連接器1與第一對象連接器2之嵌合連接狀態,鎖定部104A與被鎖定部151係如圖6(A)及圖7(A)所示,在上下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位於與被鎖定部151的上緣之間。
若朝拔出方向(上方)之力(拔出力)作用於中繼連接器1的話,中繼連接器1在相同方向移動相當於前述間隔的尺寸之距離,如圖6(B)所示,鎖定部104A的傾斜部104A-1抵接於被鎖定部151的上緣而卡止。其結果,阻止中繼連接器1的該距離以上的移動,防止自第一對象連接器2脫離。
如前述般,在將中繼連接器1與第一對象連接器2嵌合連接後,使第二對象連接器3嵌合連接於中繼連接器1時,有將雙方的連接器一邊作成為對上下方向(垂直方向)傾斜的姿勢,一邊進行嵌合作業的情況。在本實施形態,在這樣的嵌合作業,中繼連接器1成為傾斜的姿勢,依據自重之拔出力作用於中繼連接器1。其結果,藉由中繼連接器1的卡止部81A與第一對象連接器2的被卡止部123A之卡止力,抗衡前述拔出力,但,在該拔出力較該卡止力大的情況,卡止部81A會從被卡止部123A脫離。但,即使在這種情況,在本實施形態,因鎖定部104A的傾斜部104A-1與被鎖定部151卡止,所以,可良好地防止中繼連接器1脫離。
又,在本實施形態,鎖定部104A係形成作為金屬製構件亦即連結構件100的一部分,被鎖定部151係形成作為金屬製構件亦即連繫構件150的一部分。因此,鎖定部104A及被鎖定部151各自的強度變高,在鎖定部104A與被鎖定部151之間確保了充分的卡止力,換言之,確保了鎖定強度。其結果,可使防止中繼連接器1脫離的效果提升。
在本實施形態,將鎖定部104A及被鎖定部151雙方作成為金屬製,但若可確保充分的鎖定強度的話,則亦可為例如,在第一對象連接器的殼體形成被鎖定部,對此被鎖定部,使中繼連接器1的金屬製的鎖定部進行卡止。
其次,說明連接器的拔出動作。首先,將第二對象連接器3朝上方拉引而從中繼連接器1拔出。因在第二對象連接器3與中繼連接器1之間,皆未有卡止力及鎖定力作用,所以,第二對象連接器3可容易拔出。
其次,以下述的要領,將中繼連接器1從第一對象連接器2拔出。在本實施形態,處於嵌合連接狀態之兩連接器係形成為藉由前述的鎖定部104A與被鎖定部151之鎖定狀態。因此,即使欲以較卡止部81A與被卡止部123A之卡止力大的拔出力,將中繼連接器1朝上方拉引而拔出,中繼連接器1也無法脫離。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使用如圖7(A)、(B)所示的治具J,拔出中繼連接器1。
治具J係如圖7(A)、(B)所示,將金屬板構件朝板厚方向彎曲而製作,具備:具有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板面且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插入部J1;在插入部J1的上端彎曲成直角,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用以接收後述的按壓操作之操作部J2。在本實施形態,治具J係為金屬製,但材料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樹脂製。
插入部J1係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具有從中繼連接器1的殼體70之上端遍及至連結構件100的移行部103之範圍的尺寸(參照圖7(B)),在中繼連接單元10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具有較連結構件100的鎖定部104A若干大的尺寸。
當拔出中繼連接器1時,如圖7(A)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X軸方向),對在葉片20的側端面和與此側端面相面對的殼體70的內壁面之間朝上下方向延伸之間隙,插入治具J的插入部J1。如此,被插入的插入部J1之下端部從上方抵接至連結構件100的移行部103之被壓部103A。
其次,進行從上方按壓治具J的操作部J2之按壓操作。其結果,插入部J1的下端部對移行部103的被壓部103A,按壓力從上方作用。在本實施形態,被壓部103A係隨著朝下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內側傾斜(參照圖7(A)),因此,當插入部J1的下端部按壓被壓部103A時,朝下方的分力與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的分力作用於被壓部103A。被壓部103A接收到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之分力的結果,如圖7(B)所示,鎖定腳部104以被壓部103A的上端位置作為支點,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位移。其結果,鎖定部104A在連接器寬度方向朝外側移動而從被鎖定部151脫離,鎖定部104A與被鎖定部151之可鎖定狀態(可卡止狀態)被解除。維持此鎖定被解除的狀態的情況下,藉由以較卡止部81A與被卡止部123A之卡止力大的拔出力,將中繼連接器1朝上方拉引,使得中繼連接器1容易從第一對象連接器2拔出。
在本實施形態,在中繼連接器1,藉由殼體70將排列有端子30之葉片20進行保持,藉此,該殼體70間接地保持端子30,但,端子30的保持形態不限於此,亦可不設置葉片,殼體直接保持端子。
在本實施形態,第一及第二對象連接體為電連接器,但,對象連接體的形態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第一及第二對象連接體中的至少一方係形成作為插入連接於中繼電連接器之電路基板。又,在將對象連接體作為電連接器加以構成的情況,該電連接器並非一定要為本實施形態這樣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例如亦可為第一及第二對象連接體中的至少一方係作為連接於電纜之電纜用電連接器加以構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繼連接器1的中繼連接單元10及對象連接器2、3的對象連接單元110分別各設有兩個,但,各種的連接單元之數量不限於此,可為三個以上,亦可為一個。在各種的連接單元的數量為三個以上的情況,設在中繼連接器的連結構件之鎖定腳部係在中繼連接單元的排列方向,設在互相鄰接的中繼連接單元彼此之間的位置(以下稱為[鄰接單元間位置]),但,鎖定腳部並非一定需要設在所有的鄰接單元間位置,在至少一個的鄰接單元間位置設置鎖定腳部即可。
1:中繼連接器 2:第一對象連接器(第一對象連接體) 3:第二對象連接器(第二對象連接體) 10:中繼連接單元 30:端子 70:殼體 80:下側殼體半體 81A:卡止部 90:上側殼體半體 100:連結構件(鎖定扣件) 104A:鎖定部 123A:被卡止部 150:連繫構件(被鎖定扣件) 151:被鎖定部 P1,P2:電路基板
[圖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中繼電連接器及對該中繼電連接器從下方進行連接的兩個對象連接器之立體圖,顯示嵌合連接前的狀態。 [圖2]係將圖1的中繼電連接器的各構件分離的狀態顯示之立體圖。 [圖3](A)係以單體顯示圖1的中繼電連接器之葉片的立體圖,(B)係(A)的葉片之剖面圖。 [圖4]係一個中繼連接單元及對該中繼連接單元從上方及下方進行連接的兩個對象連接單元之剖面圖,(A)係顯示嵌合連接前的狀態,(B)係顯示第一對象連接器嵌合連接於中繼電連接器的狀態。 [圖5]係以單體顯示連結構件之圖,(A)為正面圖,(B)為側面圖。 [圖6]係放大顯示中繼電連接器的鎖定部與第一對象連接器的被鎖定部之鎖定部分的立體剖面圖,(A)為標準化的連接器嵌合狀態,(B)為顯示中繼電連接器朝上方舉起的狀態。 [圖7]係顯示中繼電連接器的鎖定部與第一對象連接器的被鎖定部之鎖定狀態的解除動作的剖面圖,(A)為顯示將要鎖定解除前的狀態,(B)為顯示剛鎖定解除後的狀態。
1:中繼連接器
2:第一對象連接器(第一對象連接體)
80:下側殼體半體
100:連結構件(鎖定扣件)
104:鎖定腳部
104B:側片部
104A-1:傾斜部
150:連繫構件(被鎖定扣件)
151:被鎖定部
B:焊球

Claims (8)

  1. 一種中繼電連接器,係將第一對象連接體與第二對象連接體從互相不同之側可插拔地連接而將兩對象連接體彼此進行中繼之中繼電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端子,其係可分別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及前述第二對象連接體接觸;及殼體,其係直接或間接地保持前述端子的中繼電連接器,其特徵為:還具有鎖定扣件,其係支承於前述中繼電連接器的前述殼體,前述鎖定扣件係具有鎖定部,該鎖定部是在前述中繼電連接器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之連接狀態,對設在該第一對象連接體之被鎖定部,在拔出方向上可進行卡止,前述殼體具有兩個殼體半體、和支承前述兩個殼體半體的卡止部,前述鎖定扣件的一部分延伸至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的被鎖定扣件,在前述卡止部之間,形成有延伸至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的前述鎖定部。
  2. 如請求項1的中繼電連接器,其中,前述鎖定扣件係具有沿著對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之插拔方向延伸的板狀部分,前述鎖定部係將前述板狀部分的一部分切起而朝對前 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之拔出方向上方延伸,作為單臂懸樑狀的可彈性位移之鎖定片形成,前述鎖定片可卡止於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的前述被鎖定部。
  3. 如請求項1或2的中繼電連接器,其中,前述殼體係具有前述卡止部,該卡止部是在前述中繼電連接器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之連接狀態,對設在該第一對象連接體之被卡止部,在拔出方向上可進行卡止。
  4. 如請求項1或2的中繼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兩個殼體半體係在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之連接方向分割,前述鎖定扣件係在前述連接方向上延伸於跨越前述兩個殼體半體的範圍,支承於該兩個殼體半體,前述兩個殼體半體係在對前述連接方向呈直角的一方向,在預定的範圍可相對移動。
  5. 如請求項1或2的中繼電連接器,其中,前述中繼電連接器具備複數個連接單元,該等連接單元具有前述端子與前述殼體,前述複數個連接單元係以對與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的連接方向呈直角的一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而進行排列,前述鎖定扣件係在前述排列方向,延伸遍及於前述複數個連接單元的排列範圍,將該複數個連接單元總括地連結。
  6. 一種電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具備如 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的中繼電連接器;及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
  7. 如請求項6的電連接器組裝體,其中,前述第一對象連接體係與前述中繼電連接器嵌合連接之對象連接器,具有前述被鎖定扣件,該被鎖定扣件是形成有被鎖定部,該被鎖定部是在與前述中繼電連接器連接之連接狀態可卡止於該中繼電連接器的前述鎖定部。
  8. 一種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具備:如請求項6或7的電連接器組裝體、及電路基板,前述電連接器組裝體的第一對象連接體係為安裝於前述電路基板,並且可與中繼電連接器嵌合連接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TW110102773A 2020-02-18 2021-01-26 中繼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 TWI805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5415 2020-02-18
JP2020025415A JP7288410B2 (ja) 2020-02-18 2020-02-18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3513A TW202203513A (zh) 2022-01-16
TWI805992B true TWI805992B (zh) 2023-06-21

Family

ID=77273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2773A TWI805992B (zh) 2020-02-18 2021-01-26 中繼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88248B2 (zh)
JP (1) JP7288410B2 (zh)
CN (1) CN113346268A (zh)
TW (1) TWI80599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76657C (zh) * 2005-11-07 2009-12-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转接器及其组件
US8360789B2 (en) * 2010-10-19 2013-01-29 Radial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for electronics cards
TW201318281A (zh) * 2011-10-24 2013-05-0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連接器組裝體
CN109921248A (zh) * 2017-11-30 2019-06-2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209561823U (zh) * 2019-04-11 2019-10-29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ai服务器的大电流供电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73387A (en) * 1978-03-28 1979-11-06 Amp Incorporated Snap-on pin header
JPH052385U (ja) * 1991-06-25 1993-01-1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JP2681561B2 (ja) * 1991-11-08 1997-11-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携帯型心電計の中継コネクタ
JP2606963Y2 (ja) 1993-02-03 2001-02-19 株式会社東芝 集中定数形サーキュレータ
DE19647021A1 (de) * 1996-11-14 1998-05-20 Teves Gmbh Alfred Steckverbinder mit einem Stecker, einem Zwischenteil und einem Gehäuse
JPH1174024A (ja) * 1997-08-29 1999-03-16 Omron Corp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2260794A (ja) * 2001-03-02 2002-09-13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Acアダプタ及びアダプタ変換プラグ
JP4361942B2 (ja) * 2007-03-30 2009-11-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421644B2 (ja) * 2007-09-11 2010-02-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
JP4783825B2 (ja) * 2008-11-01 2011-09-28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クリップ式中継コネクタ
JP5685216B2 (ja) * 2012-03-29 2015-03-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6097634B2 (ja) 2013-05-14 2017-03-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5032433A (ja) * 2013-08-01 2015-02-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
JP5820858B2 (ja) * 2013-09-17 2015-11-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843829B2 (ja) * 2013-09-17 2016-01-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
JP6517349B2 (ja) * 2015-01-11 2019-05-2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回路基板バイパス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構成要素
WO2017212862A1 (ja) * 2016-06-10 2017-12-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06159555B (zh) * 2016-06-24 2019-06-0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部件和插座
JP6853634B2 (ja) * 2016-09-01 2021-03-3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ロック解除機構、及び、このロック解除機構を用いた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
JP6761375B2 (ja) * 2017-05-29 2020-09-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835687B2 (ja) * 2017-08-29 2021-02-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909138B2 (ja) * 2017-11-30 2021-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10297966B1 (en) * 2018-01-15 2019-05-21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Mating adapter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6943793B2 (ja) * 2018-03-08 2021-10-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76657C (zh) * 2005-11-07 2009-12-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转接器及其组件
US8360789B2 (en) * 2010-10-19 2013-01-29 Radial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for electronics cards
TW201318281A (zh) * 2011-10-24 2013-05-0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連接器組裝體
CN109921248A (zh) * 2017-11-30 2019-06-2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209561823U (zh) * 2019-04-11 2019-10-29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ai服务器的大电流供电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3513A (zh) 2022-01-16
CN113346268A (zh) 2021-09-03
US11888248B2 (en) 2024-01-30
JP7288410B2 (ja) 2023-06-07
JP2021131940A (ja) 2021-09-09
US20210257759A1 (en) 2021-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5756B (zh) 電線對基板連接器
EP265412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9921248B (zh) 电连接器
US2013029578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KR101882622B1 (ko) 전기 커넥터
US8876543B2 (en) Connector
CN110021849B (zh) 电连接器
JP377984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端子
JP2006244955A (ja)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13120702A (ja) コネクタ
TWI805992B (zh) 中繼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裝體及具有電路基板的電連接器組裝體
JPH043434Y2 (zh)
TWI720299B (zh) 電連接器
JP2019129137A (ja) コネクタ、相手方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2652901A (zh) 连接器
CN112886324A (zh) 电连接装置
US20190296487A1 (en) Connector
JP7439608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
JP2021082563A (ja) ウェハコネクタ及び嵌合コネクタ
JP2001257024A (ja) コネクタ
US2024000678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9114355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200434896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24000683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24000678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