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7387B - 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 - Google Patents

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7387B
TWI787387B TW107140153A TW107140153A TWI787387B TW I787387 B TWI787387 B TW I787387B TW 107140153 A TW107140153 A TW 107140153A TW 107140153 A TW107140153 A TW 107140153A TW I787387 B TWI787387 B TW I7873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mula
group
carbons
groups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0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6793A (zh
Inventor
野田大輔
作田晃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6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6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7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73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04Polysilox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38Polysiloxan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G77/382Polysiloxan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xygen or silicon
    • C08G77/388Polysiloxan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xygen or silicon containing nit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06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77/08Preparatory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atalyst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20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unsaturated aliphatic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C08K5/5475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C≡N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2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種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含有 (A) 在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 (B) 在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之有機氫聚矽氧烷, (C) 鉑觸媒,以及 (D) 特定的異腈化合物。

Description

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
本發明係關於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更詳細而言,係關於添加異腈化合物而得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
屬於具有不飽和基之化合物與具有Si-H鍵之化合物之加成反應之氫矽烷化反應在工業上係藉由使用鉑觸媒來製造多種多樣的聚矽氧材料。特定而言,已知在使用持有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及持有Si-H鍵之有機聚矽氧烷之情況,係藉由利用上述加成反應進行交聯來進行硬化,藉此獲得持有聚矽氧特有的物性之材料。
在上述聚矽氧材料中,依其用途有一液型、二液型,特定而言,在藉由上述加成反應獲得硬化物之情況,由於鉑觸媒屬高活性,添加觸媒後,反應便立即開始,因而經常添加鉑觸媒之反應控制劑(或反應抑制劑),因應其用途施行硬化性及可用時間的調整。作為該反應控制劑,可列舉例如乙炔系化合物(專利文獻1)、乙炔醇系化合物(專利文獻2~5)、二胺或環狀偶氮醚、亞胺基化合物等有機氮系化合物、噻吩或硫醚化合物等有機硫系化合物(專利文獻6~8)、其他化合物(專利文獻9)等。
此等之中,已知異腈化合物(isocyanide compound)(或異腈化合物(isonitrile compound))相較於其他反應控制劑而言,可以少量表現出控制性(專利文獻8、非專利文獻1、2)。然而,包含此等中所記載之化合物在內之持有異腈基之化合物一般而言為揮發性較高的惡臭物質,考慮到在硬化時或硬化後會散發出異臭之問題,不適合作為如上述用途之對聚矽氧材料之添加劑。
此外,在因應目的對各式各樣的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控制反應之情況,相對於鉑而言異腈化合物的添加量為少量時,會難以控制反應,因而必須過量添加,但異腈化合物即便是微量成分亦會散發出異臭,因而並不實用。
在專利文獻10中已報導經聚矽氧改質之新穎異腈化合物作為氫矽烷化反應用觸媒之配位子,但其係在鉑以外之金屬中使用,此外,以提升觸媒的活性為目的,而並未對作為鉑觸媒之控制劑進行檢討。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6-24808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0-1875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0-17821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平6-329917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平5-247348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平7-292255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特開平8-143777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專利第3528969號公報 [專利文獻9]日本專利特開2008-255343號公報 [專利文獻10]國際公開第2017/126562號 [非專利文獻1]T. Endo, et al., Macromolecules, 1998, 31, p9392 [非專利文獻2]T. Endo, et al., Int. J. Adhesion and Adhesives, 2000, 20, p253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係鑑於此種情事而完成者,其目的為提供能夠以少量控制鉑觸媒之反應之摻合異腈化合物而得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係異腈化合物異臭等較少,對組成物溶解性優異的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而致力進行檢討之結果,得知藉由使用預定的異腈化合物,可達成上述目的,遂完成本發明。
從而,本發明係提供下述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 1.一種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含有 (A)在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 (B)在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之有機氫聚矽氧烷, (C)鉑氫矽烷化觸媒,以及 (D)下述式(1-1)或(1-2)所示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1
[式中,R1 彼此獨立地為選自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1價有機基以及下述式(2)所示之有機基之1價有機基:
Figure 02_image003
(式中,Y為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 且所有R1 基中之1~3個為式(2)所示之有機基, X彼此獨立地為氧原子或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R1 中之2個可鍵結成為交聯基Z而形成環結構(惟,Z與X為相同意義), a為0~3的整數,c為0~3的整數,且a+c為3,b為1~300的整數,Zi 為-X-Si(R1 )j (Zi+1 )(3-j) 所示之基 (式中,i表示階層,i=1~10,j為0~3的整數,所有階層中之至少1個j為0或1,最下階層為j=3)]。 2.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 (A)成分為下述平均組成式(3)所示之有機聚矽氧烷:
Figure 02_image005
(式中,R2 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烯基,R3 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烯基以外之鍵結至矽原子之有機基;d係0<d≦3,e係0≦e<3,0<d+e≦3;惟,以每1分子具有至少2個R2 之烯基之方式進行選擇), (B)成分為下述平均組成式(4)所示之有機氫聚矽氧烷:
Figure 02_image007
(式中,R4 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以外之有機基,0<g<3,0<h<3,0<g+h≦3;惟,每1分子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 3.如1或2所記載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在上述式(1-1)中,a為0、1或2。 4.如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在上述(1-1)或(1-2)中,所有R1 基中之1個為式(2)所示之有機基。 5.如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在上述(1-1)中,R1 中之2個鍵結所形成之交聯基Z為氧原子。 6.如1~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在上述式(1-1)或(1-2)中,X為氧原子。 7.如1~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在上述式(2)中,Y為碳數1~30的2價烴基。 8.如1~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D)成分的摻合量為相對於(C)成分中之鉑1原子而言,(D)成分之式(2)所示之基成為2~20當量之量。 [發明效果]
本發明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為摻合特定的異腈化合物者,此特定的異腈化合物相較於如專利文獻8或非專利文獻1、2中所例示之異腈化合物而言,由於包含有機矽骨架,因而成為高沸點,異腈基特有的異臭等較少。再者,由於包含有機矽骨架,因而呈液狀,成為易於取用之化合物,對組成物溶解性優異。藉此,藉由因應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之用途調整添加量,可調整硬化性及可用時間,此外,相較於常用之乙炔醇系控制劑等而言,能夠藉由少量添加來控制鉑觸媒之反應,因而有用性極高。
以下,針對本發明詳細地進行說明。 [(A)成分] (A)成分為在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可單獨使用1種或適宜組合使用2種以上。作為(A)成分,可列舉下述平均組成式(3)所示之有機聚矽氧烷。
Figure 02_image009
(式中,R2 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烯基,R3 為烯基以外之鍵結至矽原子之有機基。d係0<d≦3,e係0≦e<3,0<d+e≦3。惟,每1分子具有至少2個R2 之烯基。)
作為R2 ,可列舉乙烯基、烯丙基、正-1-丁烯基、正-1-戊烯基、正-1-己烯基等,特定而言,較佳為乙烯基。作為(A)中之烯基之鍵結位置,分子鏈末端、分子鏈側鏈、分子鏈末端及分子鏈側鏈皆可。
R3 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R2 之烯基以外之鍵結至矽原子之有機基。作為R3 ,可列舉例如可經取代之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碳數1~30的1價烴基或羥基,較佳為碳數1~10的1價烴基。作為1價烴基,可列舉烷基、芳基、芳烷基等。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2-乙基己基、正壬基、正癸基等直鏈或分枝鏈烷基;環己基等環烷基;苯基、萘基等芳基;苄基等芳烷基等,較佳為甲基或苯基。
d係0<d≦3,e係0≦e<3,0<d+e≦3。惟,以每1分子具有至少2個R2 之烯基之方式進行選擇。(A)成分的分子結構係直鏈狀、分枝狀、環狀皆可。
作為平均組成式(3)所示之有機聚矽氧烷之具體例,若為直鏈狀,可列舉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聚矽氧烷、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末端封端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二苯基矽氧烷)共聚物、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甲基乙烯基矽氧烷)共聚物、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甲基乙烯基矽氧烷/二苯基矽氧烷)共聚物、三甲基矽氧基末端封端甲基乙烯基聚矽氧烷、三甲基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甲基乙烯基矽氧烷)共聚物、三甲基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二苯基矽氧烷/甲基乙烯基矽氧烷)共聚物、末端羥基封端(二甲基矽氧烷/甲基乙烯基矽氧烷)共聚物等。另外,上述末端封端包含單末端及兩末端。
若為分枝狀,可列舉在上述直鏈狀之一部分包含至少1個式:R2 f R3 (1-f) SiO3/2 (f為0或1。)、SiO4/2 或該兩種矽氧烷重複單元者。若為環狀,可列舉2,4,6-三甲基-2,4,6-三乙烯基環三矽氧烷、2,4,6-三甲基-2,4,6-三烯丙基環三矽氧烷、2,4,6,8-四甲基-2,4,6,8-四乙烯基環四矽氧烷等。此外,可列舉所例示之有機聚矽氧烷之甲基中之一部分或全部經置換成乙基或丙基等烷基,或苯基等芳基者。
(A)成分係因應將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藉由加熱等進行硬化而得之硬化物之用途或物性而適宜選擇,其在25℃之黏度由組成物的取用作業性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500,000mm2 /s,更佳為300~100,000mm2 /s。另外,在本發明中,動黏度可藉由奧士華計(Ostwald meter)予以測定(以下相同)。
[(B)成分] (B)成分為在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之有機氫聚矽氧烷,可單獨使用1種或適宜組合使用2種以上。作為(B)成分,可列舉下述平均組成式(4)所示者。
Figure 02_image011
(式中,R4 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以外之有機基,0<g<3,0<h<3,0<g+h≦3。惟,每1分子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
作為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之鍵結位置,分子鏈末端、分子鏈側鏈、分子鏈末端及分子鏈側鏈皆可。
R4 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以外之有機基,可列舉例如可經取代之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碳數1~30的1價烴基。該等之中,較佳為不具有脂肪族不飽和鍵之碳數1~10的1價烴基。作為R4 之具體例,可列舉與R3 同樣者。
0<g<3,0<h<3,0<g+h≦3。惟,以每1分子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之方式進行選擇。
作為平均組成式(4)所示之有機氫聚矽氧烷之具體例,若為直鏈狀,可列舉二甲基氫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聚矽氧烷、二甲基氫矽氧基末端封端甲基氫聚矽氧烷、二甲基氫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二苯基矽氧烷)共聚物、二甲基氫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甲基氫矽氧烷)共聚物、二甲基氫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甲基氫矽氧烷/二苯基矽氧烷)共聚物、三甲基矽氧基末端封端甲基氫聚矽氧烷、三甲基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甲基氫矽氧烷)共聚物、三甲基矽氧基末端封端(二甲基矽氧烷/二苯基矽氧烷/甲基氫矽氧烷)共聚物、末端羥基封端(二甲基矽氧烷/甲基氫矽氧烷)共聚物等。若為分枝狀,可列舉在上述直鏈狀之一部分包含至少1個式:R4 SiO1.5 、式:HSiO1.5 或SiO2 或包含2種以上此等之矽氧烷重複單元者。若為環狀,可列舉2,4,6-三甲基環三矽氧烷、2,4,6,8-四甲基環四矽氧烷、2,4,6,8,10-五甲基環五矽氧烷等。此外,可列舉所例示之有機氫聚矽氧烷之甲基中之一部分或全部經置換成乙基或丙基等烷基,或苯基等芳基者。此外,可列舉含有2種以上所例示之有機氫聚矽氧烷之混合物。另外,上述末端封端包含單末端及兩末端。
(B)成分係因應將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藉由加熱等進行硬化而得之硬化物之用途或物性而加以調整,其在25℃之黏度由組成物的取用作業性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1~10,000mm2 /s,更佳為5~500mm2 /s。
作為(B)成分的摻合量,較佳為源自(B)成分之Si-H基相對於源自(A)成分之烯基1莫耳而言成為0.1~10莫耳之量,更佳為成為0.4~5莫耳之量,再佳為成為0.5~4莫耳之量。
[(C)成分] 本發明中之(C)為對氫矽烷化反應持有活性之鉑氫矽烷化觸媒。此種鉑氫矽烷化觸媒可使用公知者,可列舉例如氯鉑酸、氯鉑酸經由醇所得之改質物、鉑與各種烯烴之錯合物等。特定而言,由觸媒活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具有複數個烯基之矽氧烷類與鉑之錯合物。作為(C)成分的摻合量,並無特別限制,由硬化性及經濟之觀點而言,較佳係相對於(A)成分及(B)成分之合計量而言為1~1,000ppm的範圍。
[(D)成分] 本發明之(D)成分為(1-1)或(1-2)所示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13
[式中,R1 彼此獨立地為選自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1價有機基以及下述式(2)所示之有機基之1價有機基:
Figure 02_image015
(式中,Y為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 且所有R1 基中之1~3個為式(2)所示之有機基, X彼此獨立地為氧原子或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R1 中之2個可鍵結成為交聯基Z而形成環結構(惟,Z與X為相同意義。), a為0~3的整數,c為0~3的整數,且a+c為3,b為1~300的整數,Zi 為-X-Si(R1 )j (Zi+1 )(3-j) 所示之基。 (式中,i表示階層,i=1~10,j為0~3的整數,所有階層中之至少1個j為0或1,最下階層為j=3。)], 可單獨使用1種或適宜組合使用2種以上。
以下,在式(1-1)及(1-2)之情況,記為式(1)。 在式(1)中,R1 彼此獨立地為選自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1價有機基以及下述式(2)之有機基之1價有機基。
作為碳數1~30的1價有機基,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碳數1~30的1價烴基或有機氧基。作為1價烴基,可列舉烷基、烯基、炔基、芳基、芳烷基等。
作為烷基,直鏈、分枝鏈、環狀皆可,較佳為碳數1~20的烷基,更佳為1~10的烷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基、正十二基、正十三基、正十四基、正十五基、正十六基、正十七基、正十八基、正十九基、正二十基等直鏈或分枝鏈烷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壬基、降莰基、金剛烷基等環烷基等。
作為烯基,較佳為碳數2~20的烯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乙烯基(ethenyl)(乙烯基(vinyl))、正-1-丙烯基(烯丙基)、正-2-丙烯基、1-甲基乙烯基、正-1-丁烯基、正-2-丁烯基、正-3-丁烯基、2-甲基-1-丙烯基、2-甲基-2-丙烯基、1-乙基乙烯基、1-甲基-1-丙烯基、1-甲基-2-丙烯基、正-1-戊烯基、正-1-己烯基、正-1-癸烯基、正-1-二十烯基等。
作為炔基,較佳為碳數2~20的炔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乙炔基、正-1-丙炔基、正-2-丙炔基、正-1-丁炔基、正-2-丁炔基、正-3-丁炔基、1-甲基-2-丙炔基、正-1-戊炔基、正-2-戊炔基、正-3-戊炔基、正-4-戊炔基、1-甲基正丁炔基、2-甲基正丁炔基、3-甲基正丁炔基、1,1-二甲基正丙炔基、正-1-己炔基、正-1-癸炔基、正-1-十五炔基、正-1-二十炔基等。
作為芳基,較佳為碳數6~30的芳基,更佳為碳數6~20的芳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苯基、1-萘基、2-萘基、蒽基、菲基、鄰聯苯基、間聯苯基、對聯苯基、甲苯基、2,6-二甲基苯基、2,6-二異丙基苯基、均三甲苯基等。
作為芳烷基,較佳為碳數7~30的芳烷基,更佳為碳數7~20的芳烷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苄基、苯乙基、苯丙基、萘甲基、萘乙基、萘丙基等。
作為有機氧基,較佳為碳數1~10的有機氧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異丁氧基、第二丁氧基、第三丁氧基、正戊氧基、正己氧基、2-乙基己氧基、正庚氧基、正辛氧基等直鏈或分枝鏈烷氧基;環丙氧基、環丁氧基、環戊氧基、環己氧基、降莰氧基、金剛烷氧基等環烷氧基;苯氧基等芳氧基;苄氧基等芳烷氧基等。
此等之中,特佳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三丁基等烷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苯氧基、苄氧基等有機氧基;苯基等芳基等。
上述烷基、烯基、炔基、芳基、芳烷基、有機氧基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作為上述R1 中之取代基之具體例,可列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鹵素原子、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等烷氧基、二烷基胺基等胺基等。
X彼此獨立地為氧原子或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該等之中,較佳為氧原子。
作為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碳數1~30的2價烴基,直鏈、分枝狀或環狀皆可。作為2價烴基,可列舉伸烷基、伸芳基、伸芳烷基等。
作為伸烷基,直鏈、分枝鏈、環狀皆可,較佳為碳數1~20的伸烷基,更佳為碳數1~10的伸烷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亞甲基、伸乙基、伸丙基、三亞甲基、伸正丁基、伸異丁基、伸第二丁基、伸正辛基、2-乙基伸己基、伸正癸基、伸正十一基、伸正十二基、伸正十三基、伸正十四基、伸正十五基、伸正十六基、伸正十七基、伸正十八基、伸正十九基、伸正二十基等直鏈或分枝鏈伸烷基;1,4-伸環己基等伸環烷基等。
作為伸芳基,較佳為碳數6~30的伸芳基,更佳為碳數6~20的伸芳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鄰伸苯基、間伸苯基、對伸苯基、1,2-伸萘基、1,8-伸萘基、2,3-伸萘基、4,4’-伸聯苯基等。
作為伸芳烷基,較佳為碳數7~30的伸芳烷基,更佳為碳數7~20的伸芳烷基。作為具體例,可列舉 -(CH2 )k -Ar-(Ar為碳數6~20的伸芳基,k為1~10的整數。)、-Ar-(CH2 )k -(Ar及k與上述為相同意義。)、-(CH2 )k -Ar-(CH2 )k -(Ar表示與上述相同意義,k彼此獨立地表示與上述相同意義。)等。
作為X之取代基之具體例,可列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鹵素原子、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等烷氧基、二烷基胺基等胺基等。
在式(1)中,所有R1 基中之1~3個為式(2)所示之有機基,此異腈化合物可為單一種,亦可為種類不同的複數種。較佳係所有R1 基中之1~2個為包含式(2)所示之異腈之有機基,更佳係所有R1 基中之1個為包含式(2)所示之異腈之有機基。
式(2)中之Y為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作為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並無特別限定,可同樣地例示X中所列舉者。此外,針對取代基,亦可同樣地例示前述者。作為Y,較佳為碳數1~30的2價烴基,更佳係Y為碳數1~10的2價烴基,直鏈、分枝狀或環狀皆可。
此外,R1 中之2個亦可鍵結成為交聯基Z而形成環結構。Z與X為相同意義,為氧原子或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該等之中,較佳為氧原子。
a為0~3的整數,c為0~3的整數,且a+c為3。a為3時表示四有機矽烷,a為0、1或2時表示在分子內具有矽氧烷基之有機(聚)矽氧烷化合物。此外,a為0、1或2時,式(2)所示之1價有機基亦可鍵結至有機(聚)矽氧烷骨架的末端、側鏈中之任何者。另外,在本發明中,所謂(聚)矽氧烷,就矽氧烷而言表示1個矽氧基之情況,就聚矽氧烷而言表示2個以上矽氧基之情況。b為1~300的整數,較佳為1~10。
在式(1-1)中,排除式(2)所示之1價有機基而得之殘基表示矽烷基或(聚)有機矽氧烷基,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三甲基矽烷基、三乙基矽烷基、苯基二甲基矽烷基、三甲氧基矽烷基、三乙氧基矽烷基、五甲基二矽氧基、雙三甲基矽氧基甲基矽烷基、參三甲基矽氧基矽烷基、-Si(Me)2 {OSi(Me)2 }(b-1) OSiMe3 (b與上述相同。)所示之聚二甲基矽氧基、-Si(Me)2 {OSi(Me)2 }(b-1) OSiMe2 nBu(b與上述相同。)所示之(聚)二甲基矽氧基、 -Si(Me)2 {OSi(Me)2 }(b-1) OSiMe2 -所示之(聚)二甲基矽氧基等。在R1 中之2個鍵結成為交聯基Z而形成環結構之情況,可列舉1,3,5,7-四甲基-3,5,7-三丙基-環四矽氧基等。
式(1-2)為具有聚有機矽氧基者,此外,亦可為包含經由矽伸乙基高度分枝之矽氧基之聚有機矽氧烷基。
Figure 02_image017
(式中,Zi 為-X-Si(R1 )j (Zi+1 )(3-j) 所示之基,i表示階層,i=1~10,較佳係i=1~3,j為0~3的整數,所有階層中之至少1個j為0或1,最下階層為j=3。) 例如,作為Zi =1~4者,可列舉下述者。
Figure 02_image019
(式中,R1 、X、a、c、j係與上述相同。)
作為本發明之異腈化合物,可例示上述者,亦可排除三甲基矽烷基甲基異腈、雙(三甲基矽烷基)甲基異腈及參(三甲基矽烷基)甲基異腈。
(D)成分之異腈化合物可藉由公知的方法予以合成。例如,由胺化合物及甲酸獲得甲醯化物,接著在有機胺的存在下,使其與磷醯氯進行反應而進行異腈化之方法(合成方法1。參照Organometallics, 2004, 23, p3976-3981);作為在溫和的條件下獲得甲醯化物之方法,可由醋酸酐及甲酸形成醋酸甲酸酐,使其與胺化合物進行反應而獲得甲醯化物(合成方法2。參照Org. Synth., 2013, 90, 358-366)。所獲得之甲醯化物可藉由與上述相同的合成方法1中所記載之方法予以異腈化。或者,亦可將甲醯胺以氫化鈉進行陰離子化,使其與鹵素化合物進行反應而獲得甲醯化物(合成方法3。參照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1986, 16, p865-869)。所獲得之甲醯化物可藉由與上述相同的合成方法1中所記載之方法予以異腈化。
再者,作為不經由甲醯化之方法,亦可藉由使胺化合物與二氯碳烯(dichlorocarbene)進行反應而進行異腈化之方法進行合成(合成方法4。參照Tetrahedron Letters, 1972, 17, 1637-1640)。 在目標的異腈化合物具有矽氧烷骨架之情況,較佳係將市售的含胺基之矽氧烷化合物或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17-71581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所獲得之含胺基之矽氧烷化合物在依據上述合成方法2之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甲醯化後,以屬於合成方法1之方法進行異腈化,或者以依據合成方法4之方法獲得。
在此情況,作為胺化合物或鹵素化合物,可使用下述式(1’-1)或(1’-2)所示者:
Figure 02_image021
(式中,Z0 i 為-X-Si(R0 )j (Z0 i+1 )(3-j) ,i表示階層,i=1~10,較佳係i=1~3,j為0~3,所有階層中之至少1個j為0或1,最下階層為j=3。)。
在式(1’-1)及式(1’-2)中,R0 彼此獨立地為選自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1價有機基以及式(2’)之有機基之1價有機基:
Figure 02_image023
, 且所有R0 基中之1~3個為式(2’)所示之有機基, X彼此獨立地為氧原子或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R1 中之2個可鍵結成為交聯基Z而形成環結構(惟,Z與X為相同意義。)。 Y為可經取代且可夾雜1個或其以上選自氧、氮、硫及磷之原子之碳數1~30的2價有機基。 G在胺化合物之情況為NH2 ,在鹵素化合物之情況為鹵素原子。a、b、c係如上述。
以下,示出由胺化合物之合成條件的概要。 (i)依據合成方法1之甲醯化:在胺化合物中加入過剩量的甲酸,在回流下進行脫水而甲醯化。 (ii)依據合成方法1之甲醯化物的異腈化:將甲醯化物及二異丙基胺溶解於二氯甲烷中,冷卻至0℃,滴加磷醯氯,進一步攪拌2小時。加入碳酸鈉水溶液,於室溫放置1晚,施行後處理而獲得目標物。視需要進行蒸餾或昇華精製。 (iii)依據合成方法2之甲醯化:在醋酸酐中加入甲酸(相對於醋酸酐而言為2當量),獲得甲醯化劑(醋酸甲酸酐)。另一方面,將胺化合物溶解於THF(四氫呋喃)中,冷卻至-15℃。以內溫不超過-5℃之方式滴加甲醯化劑,進一步攪拌2小時。施行後處理而獲得目標物後,進行異腈化。 (iv)依據合成方法4之異腈化:將胺化合物、氯仿、相關移動觸媒(苄基三乙基銨氯化物)、二氯甲烷進行混合。加入50質量%氫氧化鈉水溶液,在二氯甲烷的回流下攪拌2小時。進行後處理而獲得異腈化合物。 由鹵素化合物進行合成之情況,可如以下般施行依據合成方法3之甲醯化。即,將氫化鈉(60質量%石蠟分散液)分散於DMF(二甲基甲醯胺)中,加入甲醯胺並於120℃攪拌45分鐘。冷卻至60℃後,加入鹵素化合物,於120℃攪拌24小時。將鹽過濾後,餾去溶媒(DMF)而獲得甲醯化物。另外,異腈化係與合成方法1相同。
作為(D)成分,可單獨使用1種或適宜組合使用2種以上式(1)所示之化合物。此外,(D)成分亦可為包含式(1)所示之化合物之化合物,例如可調製混合於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等有機溶劑等中而得之溶液而使用,亦可因應目的或用途少量添加反應控制劑。作為反應控制劑,可列舉前述者,例如乙炔系化合物;乙炔醇系化合物;二胺、環狀偶氮醚、亞胺基化合物等有機氮系化合物;噻吩、硫醚化合物等有機硫系化合物等。
本發明中之(D)成分的摻合量可因應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之用途,藉由添加量來調整進行硬化之溫度或條件,較佳為相對於(C)成分中之鉑1原子而言,(D)成分之式(2)所示之有機基(異腈基)成為2~20當量之量。
[任意成分] 在本發明中,亦可因應目的或用途,在不會妨礙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中,任意添加(A)~(D)以外之其他成分。
[製造方法] 本發明中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係藉由摻合(A)~(D)成分,並進一步因應目的摻合其他成分而獲得。例如,預先混合(C)成分與(D)成分而獲得觸媒混合物,並與其他成分進行混合之方法;在混合(A)成分與(B)成分及其他成分而得之物中,添加上述觸媒混合物之方法;亦可在預先混合排除(C)成分之成分而得之物中,添加(C)成分並進行混合。此外,亦可如2液型般,例如將混合排除(B)成分之成分而得之物與(B)成分在即將進行硬化前進行混合而使用。另外,較佳係使混合成為均勻。該等之中,較佳係使用預先混合(C)成分與(D)成分而得之觸媒混合物。觸媒混合物之調製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只要將(C)成分之溶液與(D)成分進行混合即可。混合溫度並無特別限定,亦可為室溫。混合時間亦無特別限定,只要兩者成為均勻混合狀態即可。
[硬化方法及硬化物] 本發明中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可藉由進行加熱來使異腈化合物之效果消失,鉑觸媒便活性化而進行加成反應,獲得硬化物。作為其條件,係依存於(D)的添加量,例如藉由就加熱溫度而言於40~250℃之間加熱1分鐘~1小時而獲得硬化物。
此外,本發明中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亦可藉由照射光而進行硬化。可使用例如水銀燈、LED或鹵素燈,作為所照射之光,可為波長較佳在200~400nm之間之UV照射,作為照射時間,較佳為1小時以內。再者,亦能夠與經由加熱之硬化併用。 [實施例]
以下,示出實施例及比較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下述實施例所限制。另外,Me表示甲基。
[合成例1] 在300mL的燒瓶中饋入醋酸酐57.1g(0.56mol),將內溫冷卻至5℃。於其中滴加甲酸51.5g(1.12mol)。保持冷卻的狀態進一步攪拌30分鐘,接著將內溫提高至40℃並攪拌2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獲得反應液。 在500mL的燒瓶中饋入3-胺基丙基-參三甲基矽氧烷基矽烷106.0g(0.30mol)及四氫呋喃120.0g,將內溫冷卻至-15℃。於其中以內溫不超過-5℃之速度滴加上述反應液。滴加結束後,於-15℃進一步攪拌2小時。接著以蒸發器去除揮發分,獲得經N-甲醯化之粗生成物118.2g。 在2L的燒瓶中饋入上述N-甲醯化粗生成物118.2g、二氯甲烷120.0g、二異丙基胺109.5g(1.08mol),將內溫冷卻至5℃。於其中滴加磷醯氯52.3g(0.34mol)。然後,保持冷卻的狀態攪拌2小時。以內溫不超過20℃之方式滴加碳酸鈉20質量%水溶液750.0g,滴加結束後於室溫攪拌15小時。將所生成之鹽過濾去除,分離水層。將有機層水洗3次,加入硫酸鎂予以脫水,過濾後,進行蒸餾而獲得目標物(Me3 SiO)3 SiCH2 CH2 CH2 NC。產量62.7g,產率57.6%,沸點95.5~96.0℃/0.3kPa,經由氣相層析所得之純度為99.6%,無臭。
[合成例2] 在300mL的燒瓶中饋入醋酸酐26.5g(0.26mol),將內溫冷卻至5℃。於其中滴加甲酸23.9g(0.52mol)。保持冷卻的狀態進一步攪拌30分鐘,接著將內溫提高至40℃並攪拌2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獲得反應液。 在500mL的燒瓶中饋入n Bu(Me2 )SiO(Me2 SiO)3 Si(Me2 )CH2 CH2 CH2 NH2 65.4g(0.14mol)及四氫呋喃100.0g,將內溫冷卻至-15℃。於其中以內溫不超過-5℃之速度滴加上述反應液。滴加結束後,於-15℃進一步攪拌2小時。接著以蒸發器去除揮發分,獲得經N-甲醯化之粗生成物69.1g。 在1L的燒瓶中饋入上述N-甲醯化粗生成物69.1g、二氯甲烷120.0g、二異丙基胺49.3g(0.49mol),將內溫冷卻至5℃。於其中滴加磷醯氯23.6g(0.15mol)。然後,保持冷卻的狀態攪拌2小時。以內溫不超過20℃之方式滴加碳酸鈉20質量%水溶液350.0g,滴加結束後於室溫攪拌15小時。將所生成之鹽過濾去除,分離水層。將有機層水洗3次,加入硫酸鎂予以脫水,過濾後,進行蒸餾而獲得目標物n Bu(Me2 )SiO(Me2 SiO)3 Si(Me2 )CH2 CH2 CH2 NC。產量52.2g,產率77.8%,沸點145~147℃/0.3kPa,經由氣相層析所得之純度為97.2%,無臭。
[合成例3] 在300mL的燒瓶中饋入醋酸酐60.9g(0.60mol),將內溫冷卻至5℃。於其中滴加甲酸55.0g(1.20mol)。保持冷卻的狀態進一步攪拌30分鐘,接著將內溫提高至40℃並攪拌2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獲得反應液。 在500mL的燒瓶中饋入1,3,5,7-四甲基-3,5,7-三丙基-3-胺基丙基環四矽氧烷135.6g(0.32mol)及四氫呋喃200mL,將內溫冷卻至-20℃。於其中以內溫不超過-5℃之速度滴加上述反應液。滴加結束後,於-15℃進一步攪拌2小時。接著以蒸發器去除揮發分,獲得經N-甲醯化之粗生成物145.7g。 在2L的燒瓶中饋入上述N-甲醯化粗生成物145.7g、二氯甲烷200mL、二異丙基胺113.1g(1.12mol),將內溫冷卻至5℃。於其中滴加磷醯氯54.0g(0.35mol)。然後,保持冷卻的狀態攪拌2小時。滴加碳酸鈉20質量%水溶液802.0g,滴加結束後於室溫攪拌15小時。將所生成之鹽過濾去除,分離水層。將有機層水洗3次,加入硫酸鈉予以脫水,過濾後,進行蒸餾而獲得1,3,5,7-四甲基-3,5,7-三丙基-3-異氰基丙基環四矽氧烷。產量92.8g,產率67.0%,沸點132.0~133.5℃/0.3kPa,經由氣相層析所得之純度為99.4%,無臭。
[合成例4] 在100mL的燒瓶中饋入醋酸酐13.54g(0.133mol),將內溫冷卻至-10℃。於其中滴加甲酸12.26g(0.266mol)。保持冷卻的狀態進一步攪拌30分鐘,接著將內溫提高至40℃並攪拌3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獲得反應液。 在200mL的燒瓶中饋入 [(Me3 SiO)2 Si(Me)O]2 Si(Me)CH2 CH2 CH2 NH2 63.29g(0.110mol)及四氫呋喃100.0g,將內溫冷卻至-20℃。於其中以內溫不超過-5℃之速度滴加上述反應液。滴加結束後,於-15℃進一步攪拌2小時。接著以蒸發器去除揮發分,獲得經N-甲醯化之粗生成物56.36g。 在100mL的燒瓶中饋入上述N-甲醯化粗生成物55.46g、二氯甲烷151.6g、二異丙基胺34.25g(0.339mol),將內溫冷卻至5℃。於其中滴加磷醯氯19.84g(0.130mol)。然後,保持冷卻的狀態攪拌2小時。滴加碳酸鈉20質量%水溶液175.0g,滴加結束後於5℃攪拌1小時。將所生成之鹽過濾去除,分離水層。將有機層水洗3次,加入硫酸鈉予以脫水,過濾後,進行蒸餾而獲得目標物 [(Me3 SiO)2 Si(Me)O]2 Si(Me)CH2 CH2 CH2 NC。產量36.75g,產率57.8%,沸點115℃/0.3kPa,無臭。
[合成例5] 在300mL的燒瓶中饋入醋酸酐57.1g(0.56mol),將內溫冷卻至5℃。於其中滴加甲酸51.5g(1.12mol)。保持冷卻的狀態進一步攪拌30分鐘,接著將內溫提高至40℃並攪拌2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獲得反應液。 在500mL的燒瓶中饋入 H2 NCH2 CH2 CH2 (Me2 )SiOSi(Me2 )CH2 CH2 CH2 NH2 37.2g(0.15mol)及四氫呋喃100.0g,將內溫冷卻至-15℃。於其中以內溫不超過-5℃之速度滴加上述反應液。滴加結束後,於-15℃進一步攪拌2小時。接著以蒸發器去除揮發分,獲得經N-甲醯化之粗生成物46.7g。 在2L的燒瓶中饋入上述N-甲醯化粗生成物46.7g、二氯甲烷120.0g、二異丙基胺106.1g(1.05mol),將內溫冷卻至5℃。於其中滴加磷醯氯50.7g(0.33mol)。然後,保持冷卻的狀態攪拌2小時。以內溫不超過20℃之方式滴加碳酸鈉20質量%水溶液750.0g,滴加結束後於室溫攪拌15小時。將所生成之鹽過濾去除,分離水層。將有機層水洗3次,加入硫酸鎂予以脫水,過濾後,進行蒸餾而獲得目標物CNCH2 CH2 CH2 (Me2 )SiOSi(Me2 )CH2 CH2 CH2 NC。產量17.4g,產率43.3%,沸點133~134℃/0.3kPa,經由氣相層析所得之純度為97.8%,有些微令人不愉快的臭味。
[實施例1] 在屬於氯鉑酸與四甲基二乙烯基矽氧烷之反應生成物之鉑氫矽烷化觸媒的0.5質量%甲苯溶液(100mg)中加入合成例1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1.9mg,於室溫攪拌1小時而獲得觸媒混合物。 其次,在100mL可分離式燒瓶中加入(B)三甲基矽氧基兩末端封端甲基氫聚矽氧烷(黏度20mm2 /s)(2.15g)及(A)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兩末端封端二甲基聚矽氧烷(黏度381mm2 /s)(97.56g),於室溫攪拌3小時。加入此混合物10.00g及上述所調製出之觸媒混合物0.02g,於室溫攪拌30分鐘。此混合物為淡黃色透明溶液。使用此來施行DSC(示差掃描熱量)測定。將其結果記載於表1。
[實施例2] 除了將在實施例1中,合成例1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的量1.9mg增加至3.8mg以外,施行與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及測定。將其結果記載於表1。
[實施例3] 除了將在實施例1中,合成例1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的量1.9mg增加至7.4mg以外,施行與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及測定。將其結果記載於表1。
[實施例4] 除了將在實施例1中,合成例1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的量1.9mg增加至18.6mg以外,施行與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及測定。將其結果記載於表1。
Figure 02_image025
[實施例5] 在屬於氯鉑酸與四甲基二乙烯基矽氧烷之反應生成物之鉑氫矽烷化觸媒的0.5質量%甲苯溶液(5.00g)中加入合成例1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0.187g,於室溫攪拌1小時而獲得觸媒混合物。 其次,在500mL可分離式燒瓶中加入實施例1所記載之(B)三甲基矽氧基兩末端封端甲基氫聚矽氧烷(8.61g)及(A)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兩末端封端二甲基聚矽氧烷(390.24g),於室溫攪拌12小時。將此混合物10.00g及上述所調製出之觸媒混合物0.2g加至100mL可分離式燒瓶中,於室溫攪拌30分鐘。此混合物為淡黃色透明溶液。使用此來施行DSC測定、50℃安定性試驗(將所獲得之淡黃色透明溶液(樣品)5g裝入25g瓶中,加蓋並保存於50℃,測定自保存開始至流動性消失為止之時間。以下相同)。將其結果記載於表2。此外,若將此少量加至鋁皿中,於150℃加熱1小時,則獲得硬化物。
[實施例6] 除了將合成例1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量0.187g增加至0.372g以外,施行與實施例5同樣的操作及測定。將其結果記載於表2。
[實施例7] 在實施例1所記載之鉑觸媒0.5質量%甲苯溶液(2.00g)中加入合成例2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0.099g,於室溫攪拌1小時而獲得觸媒混合物。 其次,將實施例1所記載之兩末端三甲基矽氧烷基封端聚甲基氫矽氧烷(8.61g)與兩末端二甲基乙烯基矽氧烷基封端聚二甲基矽氧烷(390.24g)之混合物10.00g及上述實施例5中所調製出之觸媒混合物0.2g加至100mL可分離式燒瓶中,於室溫攪拌30分鐘。此混合物為淡黃色透明溶液。使用此來施行DSC測定、50℃安定性試驗。將其結果記載於表2。此外,若將此少量加至鋁皿中,於150℃加熱1小時,則獲得硬化物。
[實施例8] 除了使用合成例3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0.089g來代替合成例2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以外,施行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及測定。將其結果記載於表2。
[實施例9] 除了使用合成例4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0.122g來代替合成例2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以外,施行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及測定。將其結果記載於表2。
[實施例10] 除了使用合成例5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0.027g來代替合成例2中所獲得之異腈化合物以外,施行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及測定。將其結果記載於表2。
[比較例1] 在100mL可分離式燒瓶中對實施例1所記載之(B)三甲基矽氧基兩末端封端甲基氫聚矽氧烷(8.61g)與(A)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兩末端封端二甲基聚矽氧烷(390.24g)之混合物99.71g加入1-乙炔基-1-環己醇(0.29g),於室溫攪拌3小時。然後,加入實施例1所記載之鉑觸媒0.5質量%甲苯溶液0.20g,進一步攪拌1小時。此混合物為無色透明溶液。使用此來施行DSC測定、50℃安定性試驗。將其結果記載於表2。
Figure 02_image027
[實施例11] 使用實施例5中所獲得之組成物,使用TA Instrument公司之Discovery DHR及Lumen Dynamics公司之Omnicure R2000,施行在光照射下之流變儀測定。在光量42mW/cm2 之條件下施行之結果,在480秒後,組成物硬化。
[比較例2] 使用比較例1中所獲得之組成物,在與實施例11之條件同樣的條件下施行測定之結果,即便照射1,200秒,組成物亦未硬化。
[比較例3] 在屬於氯鉑酸與四甲基二乙烯基矽氧烷之反應生成物之鉑觸媒的0.5質量%甲苯溶液(2.00g)中加入市售的第三丁基異腈(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0.012g,於室溫攪拌1小時而獲得觸媒。此觸媒散發出令人不愉快的臭味。 其次,在100mL可分離式燒瓶中對實施例1所記載之兩末端三甲基矽氧基封端聚甲基氫矽氧烷(8.61g)與兩末端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封端聚二甲基矽氧烷(390.24g)之混合物5.00g加入上述所調製出之觸媒0.10g於100mL可分離式燒瓶中,於室溫攪拌30分鐘。此混合物為淡黃色透明溶液。此混合物係由於上述異腈為高揮發性,因而於室溫在30分鐘以內便硬化。
[比較例4] 在屬於氯鉑酸與四甲基二乙烯基矽氧烷之反應生成物之鉑觸媒的0.5質量%甲苯溶液(2.00g)中加入由市售的硬脂醯胺(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以公知的方法進行合成而得之硬脂醯異腈0.036g,於室溫攪拌1小時而獲得觸媒混合物。所調製出之觸媒混合物在2日後生成沉澱物。 其次,在100mL可分離式燒瓶中對實施例1所記載之(B)三甲基矽氧基兩末端封端甲基氫聚矽氧烷(8.61g)與(A)二甲基乙烯基矽氧基兩末端封端二甲基聚矽氧烷(390.24g)之混合物5.00g加入上述所調製出之觸媒0.10g於100mL可分離式燒瓶中,於室溫攪拌30分鐘,結果此混合物呈微濁。
由實施例及比較例1、2之DSC之結果明確可知,本發明之(D)成分成為鉑之控制劑,作為控制劑之量可少於乙炔醇系者。再者,本發明之(D)成分沒有異腈化合物特有的臭味,或者呈些微令人不愉快的臭味,屬低揮發性,對聚矽氧組成物之溶解性優異,摻合此而得之聚矽氧組成物於50℃之安定性優異。 另一方面,在比較例3中,(D)成分的揮發性較高,反應控制不充分,在比較例4中,(D)成分的溶解性較差,可見到觸媒析出。

Claims (6)

  1. 一種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含有(A)在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烯基之有機聚矽氧烷,(B)在1分子中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之有機氫聚矽氧烷,(C)鉑氫矽烷化觸媒,以及(D)下述式(1-1)或(1-2)所示之化合物,或以-OSi(R1)2-單元(惟,R1與下述相同)形成重複數3~10之環結構的環狀聚矽氧烷化合物:R1-Si(R1)a{〔X-Si(R1)2b-R1}c (1-1) R1-Si(R1)a{(Zi)}c (1-2)[式中,R1彼此獨立地為選自碳數1~30的烷基、碳數2~30的烯基、碳數2~30的炔基、碳數6~30的芳基、碳數7~30的芳烷基、碳數1~30的烷氧基,以及下述式(2)所示之有機基之1價有機基,且所有R1基中之1~3個為式(2)所示之有機基:-Y-NC (2)(式中,Y為可為直鏈、分枝狀或環狀之任一者之碳數1~30的伸烷基、碳數6~30的伸芳基,或碳數7~30的伸芳烷基),X彼此獨立地為氧原子或碳數1~30的伸烷基、碳數6 ~30的伸芳基,或碳數7~30的伸芳烷基;a為0~3的整數,c為0~3的整數,且a+c為3,b為1~300的整數,Zi為-X-Si(R1)j(Zi+1)(3-j)所示之基,(式中,i表示階層,i=1~10,j為0~3的整數,所有階層中之至少1個j為0或1,Zi+1在最下階層中為R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A)成分為下述平均組成式(3)所示之有機聚矽氧烷:R2 dR3 eSiO(4-d-e)/2 (3)(式中,R2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烯基,R3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烯基以外之鍵結至矽原子之有機基;d係0<d≦3,e係0≦e<3,0<d+e≦3;惟,以每1分子具有至少2個R2之烯基之方式進行選擇),(B)成分為下述平均組成式(4)所示之有機氫聚矽氧烷:R4 gHhSiO(4-g-h)/2 (4)(式中,R4為同一種或不同種的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以外之有機基,0<g<3,0<h<3,0<g+h≦3;惟,每1分子具有至少2個鍵結至矽原子之氫原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在上述式(1-1)中,a為0、1或2。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在上述(1-1)或(1-2),或上述環狀聚矽氧烷化合物中,所有R1基中之1個為式(2)所示之有機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在上述式(1-1)或(1-2)中,X為氧原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其中,(D)成分的摻合量為相對於(C)成分中之鉑1原子而言,(D)成分之式(2)所示之基成為2~20當量之量。
TW107140153A 2017-11-15 2018-11-13 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 TWI787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9910 2017-11-15
JP2017-219910 2017-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6793A TW201936793A (zh) 2019-09-16
TWI787387B true TWI787387B (zh) 2022-12-21

Family

ID=66539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0153A TWI787387B (zh) 2017-11-15 2018-11-13 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9628B2 (zh)
EP (1) EP3712212B1 (zh)
JP (1) JP7103371B2 (zh)
KR (1) KR102648018B1 (zh)
CN (1) CN111344356B (zh)
TW (1) TWI787387B (zh)
WO (1) WO20190980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19748A (zh) * 2021-10-06 2024-05-10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亚胺官能化有机硅化合物和伯氨基官能化有机硅化合物的制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0338A (en) * 2004-01-22 2005-09-16 Shinetsu Chemical Co Silicone rubber composition
TW201100466A (en) * 2009-05-06 2011-01-01 Dow Corning Vinylhydrogenpolysiloxane adhesive composition
WO2017126562A1 (ja) * 2016-01-22 2017-07-27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新規イソシアニド化合物及びヒドロシリル化反応触媒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75204A (en) * 1958-11-17 1961-03-14 Union Carbide Corp (cyanophenyl) alkoxysilanes
JPS528969B2 (zh) 1972-02-14 1977-03-12
JPS6128574A (ja) * 1984-07-19 1986-02-08 Shin Etsu Chem Co Ltd 帯電防止組成物
US4558109A (en) * 1984-07-25 1985-12-10 Sws Silicones Corporation Curable organopolysiloxane compositions
JPH0645649B2 (ja) * 1985-04-09 1994-06-15 日東紡績株式会社 新規なイソニトリル基含有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01210461A (ja) 1988-02-18 1989-08-24 Shin Etsu Chem Co Ltd 硬化性組成物
US5082894A (en) 1990-03-19 1992-01-21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Storage stable one-part organosiloxane compositions
JPH06248084A (ja) 1993-02-25 1994-09-06 Toshiba Silicone Co Ltd エチニル基含有有機ケイ素化合物
FR2704553B1 (fr) 1993-04-30 1995-06-09 Rhone Poulenc Chimie Alcools alpha-acétyléniques à longue chaîne comme inhibiteurs de réaction d'hydrosilylation, et leur application pour la préparation de compositions silicones durcissables stables.
JP3111804B2 (ja) 1994-04-25 2000-11-27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
DE69416492T2 (de) 1993-11-18 1999-07-22 Shinetsu Chemical Co Härtungskontrolle von Silikongummizusammensetzungen
JPH08143777A (ja) 1994-11-18 1996-06-04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有機系硬化剤の製造方法
JP3528969B2 (ja) * 1996-12-20 2004-05-24 株式会社スリーボンド 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2000178210A (ja) 1998-12-17 2000-06-27 Ge Toshiba Silicones Co Ltd 反応抑制剤およびそれを配合した硬化性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2000328042A (ja) * 1999-05-19 2000-11-28 Three Bond Co Ltd シール剤組成物
JP4513945B2 (ja) * 2001-03-14 2010-07-28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高誘電付加型硬化性組成物
JP5057078B2 (ja) 2007-03-12 2012-10-24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ヒドロシリル化反応制御剤、ヒドロシリル化触媒組成物、及び硬化性組成物
JP5024552B2 (ja) 2008-07-14 2012-09-12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付加反応触媒及び付加硬化型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CN105209474B (zh) * 2013-03-14 2017-07-14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具有二硅氧烷作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和负载型金属络合物、它们的制备方法和通过使用负载型金属络合物制备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JP6327426B2 (ja) * 2014-08-12 2018-05-23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ヒドロシリル化反応触媒
WO2017010366A1 (ja) 2015-07-14 2017-01-19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ヒドロシリル化反応触媒
JP6434388B2 (ja) 2015-10-09 2018-12-05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モノ官能性分岐型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化合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382512B (zh) * 2017-02-28 2022-09-16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过渡金属-异腈化物络合物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0338A (en) * 2004-01-22 2005-09-16 Shinetsu Chemical Co Silicone rubber composition
TW201100466A (en) * 2009-05-06 2011-01-01 Dow Corning Vinylhydrogenpolysiloxane adhesive composition
WO2017126562A1 (ja) * 2016-01-22 2017-07-27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新規イソシアニド化合物及びヒドロシリル化反応触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12212A1 (en) 2020-09-23
EP3712212B1 (en) 2022-10-26
US20200392336A1 (en) 2020-12-17
CN111344356A (zh) 2020-06-26
EP3712212A4 (en) 2021-08-18
TW201936793A (zh) 2019-09-16
CN111344356B (zh) 2022-04-19
WO2019098084A1 (ja) 2019-05-23
KR20200074230A (ko) 2020-06-24
JPWO2019098084A1 (ja) 2020-11-19
US11299628B2 (en) 2022-04-12
KR102648018B1 (ko) 2024-03-18
JP7103371B2 (ja) 2022-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12618B (zh) 矽氫化可固化聚矽氧樹脂
JP4755824B2 (ja) オルガノハイドロジェンシリコン化合物
KR101896423B1 (ko) 폴리불포화 화합물의 금속-촉매 모노-하이드로실릴화
JPH0237211B2 (zh)
PL183214B1 (pl) Funkcjonalizowane poliorganosiloksany i sposób wytwarzania funkcjonalizowanych poliorganosiloksanów
JPH07149780A (ja) 遷移金属含有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ヒドロシリル化法、オルガノポリキシロールオキサン組成物並びに遷移金属含有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の製造法
PL183136B1 (pl) Funkcjonalizowane poliorganosiloksany i sposób wytwarzania funkcjonalizowanych poliorganosiloksanów
TWI712608B (zh) 新穎異腈化合物及矽氫化反應觸媒
WO2019129131A1 (en) Single-component addition-type polysiloxane composition
KR20170042319A (ko) 하이드로실릴화 반응 촉매
JP6695329B2 (ja) シロキサンの制御された架橋のための白金(ii)ジエン錯体
RU2644153C1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катализатора аддитивной вулканизации силиконовых каучуков на основе растворов комплексов платины(0) и катализатор, полученный данным способом
TWI787387B (zh) 有機聚矽氧烷組成物
KR0145158B1 (ko) 오르가노실록산-결합전이금속착체
JP6983995B2 (ja) 貴金属触媒の安定化
RU2748330C2 (ru) Катализатор аддитивной вулканизации винилсодержащих полидиметилсилоксановых каучуков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US10513584B2 (en) Platinum catalyzed hydrosilylation reactions utilizing cyclodiene additives
RU2813749C1 (ru) Способ вулканизации полисилоксанов при получении силиконовых резин
JP2010001474A (ja) ヒドロシリル化法
JP2022038140A (ja) 有機ケイ素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de Vekki et al. METAL COMPLEX CATALYZED HYDROSILYLATION OF VINYLWITH HYDROSILOXANES (A REVIEW)
Miguel Faculty of Chemistry AMU
JPH08183908A (ja) 付加型硬化性オルガノポリシロキサン組成物
JP2018505125A (ja) シクロジエン添加剤を使用する白金触媒ヒドロシリル化反応